艺术家工作室快题设计放在地下一层合理吗?

标题:一个男艺术家在工作室里做雕塑
编号:mhrm-cpmh-33451
格式:.JPG
分辨率:300 DPI
尺寸: 像素
色彩模式:RGB
TIFF大小:60M
相关产品推荐走进艺术家工作室
走进艺术家工作室
艺术家对工作室的感情有多深?工作室是艺术家的第二个家,而且可能比第一个家更能展现他们的人格魅力。每一个艺术家都把工作室当作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来打造,在每一个风格迥异的办公室背后,都有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主人。
年,马良决定离开广告老本行在外开一间自己的工作室。第一间工作室是乌鲁木齐路上的一套老式居民房。房东是个赌徒,一年之后房子卖了用来还赌债。马良只得搬到了第二间位于五原路的小住所,也是一间
15 平方米的老房子,周围住的都是老人家。居民以为操着一口北方普通话的马良在住宅区开非法地下工厂,经常上门吵架,还曾一度惊动了警察。  威海路 696
的第四间工作室在当时的威海路艺术家群落里是远近闻名的“最好玩的工作室”。2010
年的上海双年展,马良把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展厅,名为“马良的工作室”的展品让曾经无数想去马良工作室一探究竟的粉丝大饱眼福。马良花了很多心血布置 696
的房子。工作室附近很多老房子在拆迁,马良没事的时候就一个人跑到拆迁工地上,发掘了很多有趣的宝贝,清代的床、凳子、石磨,甚至浴缸,都被他捡了回来,堆满在工作室里。而这间他最中意的工作室最终没能逃过搬迁的命运,搬家前马良在微博上贴了公告说要开放时段赠送工作室里的收藏,迎来一群粉丝的哄抢。虽然有些不舍,但渐渐也就想通了,“生活就是收集、失去、再收集、再失去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2011
年,在离开了威海路 696 号的工作室原址后,马良搬进了这间 400
多平方米的毛坯别墅。小楼一共三层。地下室是主要的工作区,现在成了仓库。底楼一层是生活区和收纳区、餐厅还有一间简易厨房。再往楼上走就是卧室和几间摆放着凌乱物件的画室和收纳间。这里有大大小小
多个房间,通往各楼层之间的楼梯在搬进来之后被刷成了墨绿色,配上红色的钢管扶梯,夸张的色彩搭配延续了马良一贯的风格。考虑到这间房子是租的,马良在搬入的时候没有装空调,所以一到冬天,整间屋子的温度都很低,人站久了就开始手脚冰冷,他只能把自己关在楼上的小画室工作。  马良的工作时间是从每天下午
1 点到睡觉前。工作时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听相声、评书和小说连载,他对这件事极其热衷,而且口味很广。2006
年时马良几乎都能背下姚慕双、周柏春所有的滑稽戏。小时候每天 12
点的评书相声节目是马良的最爱,当时每天只能听一集,现在却能一次听个够。在楼上创作新作品《百纳山川图》的三个星期里,他就听完了长达几百回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之前的工作室在市区,艺术家朋友来了都要求参观。本以为换到泗泾已经够偏的了,没想到还是有粉丝跑过来。然而工作室的环境太过个性,逼真的塑料娃娃头、披着白色长衣的猪头人身像,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有的人欢喜不已,有的人则怕得要命。各种细小的物件铺满了整个客厅和工作间,有些是从
搬来的,有些是马良做“移动照相馆”时用过的道具,还有的是他自己动手做的,放在一起让工作室看起来更像是一间有趣的旧货商店。餐厅的吊灯是三辆老式儿童三轮车拼起来的。70
后童年时代,儿童三轮车算是极奢侈的玩具,30
多年后在旧货市场看到它们的时候,马良一口气买了三辆回来做成了自己的作品。  照马良的说法,这种别具一格的混搭风都继承自父亲。马良的父亲是京剧导演,小时候家里有一座朋友送的
公分高白瓷维纳斯雕塑,有一次另一个朋友送了把景泰蓝弯刀给父亲,父亲就拿了一根红绳穿在刀上挂在了维纳斯的身上。挎着景泰蓝弯刀的维纳斯成了马良童年记忆里父亲最不可思议的一件混搭式摆设。  对马良来说,怀旧情结一直伴随着自己,只有从过去的时光里,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感。“小时候家里有一台老座钟,每次晚饭的时候一敲响,声音就填满了整个屋子。现在回想起来,它是我童年时很美好的东西。”老座钟这样的装饰品,“让那时乏味又没有光泽的生活产生了一点光芒”。
马良在松江泗泾的工作室本来是一间别墅,现在被他塞满了各种细小的物件。
  而那些能唤起旧时回忆的东西早已成了马良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收集旧物是马良一直以来的爱好。每次出门,他的行李总是会被从外地淘来的小玩意儿塞到超重。靠近餐厅的门外一台绿色的小车上散乱地堆放着各种旧物,细细翻看都是马良搜来的报纸、文件、书信和小人书,这些旧物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在他整理的文件夹里还有各种旧时的广告画,土地改革前的房屋地契和各种稀奇古怪的招贴画和照片—这些都将会成为未来作品的一部分。  10
年内陆陆续续换了 5
间工作室,而每一次来来回回搬迁的后果就是“整个人的气场会被破坏”。有人建议马良把工作室搬去环境好、物价低的外地,但是马良说自己是上海人,也不想去其他地方。而买一间几百平方米的工作室在上海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之父母年纪渐长也不放心独居外地。种种纠结让马良这个土生土长的艺术家也成了在这个城市里漂泊的艺术家中的一员,每一次搬迁都是体力活,算上打包拆包整理,整个过程最起码要耗费
2 个多月,外加每搬一次家都要扔掉大半东西。泗泾这个工作室虽然租金便宜,但交通不便,5
月份又要搬家,说起这个,马良无奈地摇摇头。很多东西又不能带走,这一次马良决定要留给这间屋子的下一批住客。但是好在他现在也想通了,“其实失去也是拥有的一部分。”马良说。
  玻璃艺术家 | 陆驰:工作室是比家还亲的地方
  整齐和秩序是陆驰的玻璃工作室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为了强迫自己把每一件用过的工具归位,她甚至会在工具对应的墙上拓上印子。
陆驰负责工作室的设计、装修甚至保洁。
  陆驰很健谈,说话思路清晰,笑声爽朗。这位才女艺术家在国内非常低调。每年出产的作品不算多,她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旅行所感,一座桥梁、一座山峰,都会在她脑中幻化成艺术形象,之后变成流光溢彩的玻璃艺术品。对于自己的工作室,陆驰有比任何人都深厚的情感。她形容自己的工作室是“比家还要亲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她用卖作品所得的酬劳一件一件添置的。  作为清华美院第一批玻璃艺术专业毕业的硕士生,陆驰在进入玻璃专业之前的本科学的是陶瓷艺术。陆驰至今还记得清华在开设玻璃工作室之初,她和导师跑了很多家玻璃工厂,从器械开始一点一点充实原本空荡荡的学校工作室。这项在当时还比较冷门的艺术门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有的技术、硬件几乎都是从零开始。  陆驰所从事的古法玻璃制作要比常见的吹制玻璃更加复杂,从绘图到制成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成功率较低。制作一件作品的流程是要把图纸上的设计稿做成泥稿,再在泥稿的表面刷一层硅胶做成立体的硅胶模。硅胶成型后继续倒入融化的蜡待其冷却,将蜡膜脱离出来后,用调和的耐火石膏包裹制成含蜡的石膏模具。待石膏模具内的蜡用高温融化后放入不同颜色的玻璃铸块调配出流动的色彩,经过长达近半月的连续烧制才有可能获得一件半成品。最后,这些粗糙的半成品还需要经过数次切割、带水打磨、抛光。全部过程都必须手工操作,特别是打磨的过程需要从
50 目的金刚石磨片开始,慢慢提高到 600
目,再用砂纸细细打磨一遍,整个过程稍有差池就可能前功尽弃。制作一件作品需要至少两周,电窑炉烧制一次电费最高可达上万元,所以每件作品的成本不菲。  2007
年,陆驰从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进修归国后决定成立一个艺术工作室。因为要满足电窑炉大功率耗电的需求,陆驰特地在南汇找了一个工业园区作为自己的工作室。陆驰把近 130
平方米的半边车库改造成了自己的制作空间,楼上还有一间作为泥稿区、展示区和休息区,甚至建了一个浴室,每次打磨完玻璃后过来洗澡更衣。陆驰笑称自己不但是设计师、施工人员,还兼了保洁人员,200
多平方米的空间内都有陆驰自己亲手操持的痕迹。来过这里的朋友都说,“你简直就是女超人”。  陆驰的工作室被布置得井井有条,根本就不像是一个玻璃艺术家的工作空间。在装修工作室之前,陆驰在图纸上自己设计了整个布局,包括需要工业用电的区域、冷加工与热加工区域,烧制区域等等。她强迫自己把每一件工具都必须规整到固定的位置,为了记住这些用具的具体位置,陆驰用笔把这些锤子斧子一件件在墙上拓出印子,连木手柄上的纹理也没有放过。就算是走进堆放着各类杂物的库房,包括手套、帽子、口罩、防护眼镜、砂纸等在内的每一件工具都会被妥帖安置在标有标签的塑料盒子里,决不允许有一丝凌乱。收集各类工具是陆驰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每次环球旅行过程中除了寻找灵感,另外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搜寻好用的工具。陆驰的经验是,这些工具几乎都能在中国以便宜很多的价格淘到。用于玻璃艺术创作的工具门类极广,有烘培用的打蛋器和刮刀,木工用的锤子凿子,绘画用的毛刷等等看似与玻璃艺术毫不相干的工具,都是陆驰在长达
11 年的创作经验中找到的窍门。
陆驰的工作室堪称最整洁的玻璃工作室,不同的工具分门别类地放在各自的塑料盒中。
  这位精力旺盛的艺术家不但在艺术作品上独具创造力,还在工作室里装了不少自己发明的小装置以方便工作。传统的翻模工具都是用宽平的木板,陆弛自己设计了一种木板之间带铰链的翻模,使用这种工具可以使石膏的用量减少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在温度的控制上也会更准确,从而增加作品烧制的成功率。就连作品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不同功能的工作服也是陆驰自己设计改造的。在打磨成品的区域,陆驰特地跑去北京路买了大棚用的塑料薄膜,再在人民路找商家打了气钉做成巨型浴帘,用来遮挡带水操作时飞溅的水花。
&&&|&&&&&&|&&&
RECOMMENDATION
排行榜 STAR
暂无排行数据!
caixin-enjoy
在这里发现,生活本该如此。
网易云阅读
Copyright 财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复制必究用普知诙谐的视角
传递讲究品质的生活方式“新世代英伦创造: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
图注:展览海报(图片来源于英国大使馆/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日,&新世代英伦创造: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展览巡展至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赫斯维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为英国乃至全球建筑创新思维和创造的最前沿,曾设计上海世博会英国馆、2012年伦敦奥运会圣火台等。作为中英文化交流年项目之一,此次展览由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凯特&古德温(Kate Goodwin)策展,英国大使馆/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主办,展示相关设计作品以及作品的结构和材料,并探索了其设计过程中的严谨、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工作室团队成员的集思广益和开拓创新的设计核心理念,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了解赫斯维克工作室的一个窗口。
图注:Heatherwick肖像(图片来源于英国大使馆/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位于伦敦的赫斯维克工作室由英国当红建筑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于1994年创立,并以建筑、城市基础设施、雕塑、设计和战略思维著称。今天的赫斯维克工作室坐落于伦敦英皇十字区,集结了建筑师、设计师以及能工巧匠,是一个拥有180人的联合事务所和工作坊。工作室团队成员集思广益,理性探索,永葆好奇,不断尝试,以孜孜追求创新设计为核心理念,并潜心钻研,以艺术思维挖掘材料和工艺的潜力。
成立20年来,赫斯维克工作室已涉足多个国家,与众多不同的委托人合作,适应多种监管环境。工作室因此具备高级专业技能,能够胜任设计与特殊项目工作,尤其擅长大规模项目。工作室的作品包括许多英国国家级重点工程,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获奖的英国馆、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圣火台以及伦敦新公交车的设计。
展览主要聚焦赫斯维克工作室成立的20年中主要作品的设计理念。展品多样,从托马斯&赫斯维克早期在产品设计与雕塑中对创新的探索性研究,到最近雄心勃勃的建筑与总体规划受托作品。
图注:凯特&古德温为媒体进行导览
该展览策展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策展人凯特&古德温介绍说,这次展览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让人们了解赫斯维克工作室。第一是思考(Thinking):介赫斯维克工作室如何集思广益和开拓创新,如何产出那些极富创造力的设计方案;第二是制作(Making):向观众展示工作室如何将天马行空的设计方案变为现实,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各种尝试;第三是故事叙述(Story Telling):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
图注:上海世博英国馆,中国,2010
内外关联创造的迷人体验
赫斯维克工作室设计的上海世博会英国馆不仅是一个摆放展品的建筑,更被设计成为一个拥有独特结构和动人体验的场馆。中国公众将其称为&蒲公英&:从建筑外部看去,这是一个由6米厂的透明亚力克杆组成的神秘立方体。工作室将英国馆设想成一个&种子圣殿&&&在场馆内部人们可以近距离看到亚力克杆的另一端,在这一端中贮藏了25万枚来自英国千禧年种子库项目的种子。
图注:奥林匹克塔,伦敦,英国,2012
融于一体的庆典与仪式
&奥林匹克火炬塔&不仅是一件物品,它更是为一个表演而创造的设计,同时也是能够长久地反映奥林匹克精神的象征性宣言。这个奥林匹克火炬是由许多铜质部件组成的,这些部件被称作&铜花瓣&&&204个部件代表了204个参赛国家,由204个参赛运动团在入场时带入场馆。当所有巡游的运动员季节之后,204个铜花瓣被组合在一起,转变成一个巨大的火炬。当圣火传递到场馆之后,7位年轻运动员开始为&奥林匹克火炬塔&点火。圣火在铜花瓣之间蔓延开来,这个由长达8.5米优雅柱身构成的火炬被徐徐点燃了。&奥林匹克火炬塔&向上矗立,在奥运会期间一直燃烧。
图注:南阳理工大学,新加坡,2015
雕塑化建筑表达新的学习体验
南洋理工大学教学中心的雕塑化建筑旨在积极地发挥其作为新式学习环境的功用。椭圆形的教室使教师和学生在圆形空间中学习交流,打破传统教室中教师在教室一端教学而产生的师生之间的空间等级。教学大楼由12层教室和散布的花园组成一个空心建筑。建筑中也有许多开放式露台以及休息空间,为学生们提供互动场所。
对于赫斯维克工作室来说,教学中心需兼具功能性和雕塑性,该建筑的外形由功能决定,其外观和素材实现也都具有很强的雕塑般的完整性。建筑外墙因直接使用裸露的混凝土而充满特色;这些混凝土在制作时加入了颜色,并特意做出了充满质感的表面。建筑中使用的立柱也有特殊文理,以倾斜的角度穿过整个建筑,建筑内部混凝土墙板的图案则是邀请绘图艺术家完成的。
图注:伦敦新型巴士设计,伦敦,英国,2012
审美与功用的结合
赫斯维克工作室与巴士生产商Wrightbus合作,为伦敦市重新设计有地标性意义的双层巴士,旨在创造一种高度结合审美与功能性的汽车。这个设计满足了安全性、可达性、节能性的现代标准,并很好地满足了乘客以及驾驶员的要求,也未大规模生产提供了经济上的解决方案。工作室专注于细节的改造,将提升巴士的美观度与乘客的舒适感视为创作的重点。乘客量的增加使得公交车长度增至11米。在设计中,公交车外壳的尖角被圆弧化处理,减轻了原本车身的笨重感而显得更加优雅。根据乘客的空间需求而设计了符合运动学的公交车窗户,车中的两组楼梯以及三面门也为公交车增加了一种非对称的美感。原本多余的陈设被一律删减,使得公交车的内部空间极其简化,有着更强的流动感。此外,灯光也调整得更加柔和,座椅也有了新的设计。
图注:Zeitz非洲当代艺术馆,开普敦,南非,欲于2016年完成
重新发掘建筑的身份
随着运输工业的现代化,开普敦建于1921年的港口谷仓失去了它原有的公用。Victoria andAlfred Waterfront的开发者邀请赫斯维克工作室思考谷仓改造的可能性。作为该地区城市再生计划的一部分,工作室将谷仓的建筑结构改造成美术馆的提议与另一个机会向契合:JochenZeitz的世界级当代非洲艺术收藏需要一个理想的实体美术馆对其进行展示与保护。Zeitz MOCAA也将成为非洲地区第一个专注于当代非洲艺术的美术馆。
赫斯维克工作室在这座工业式建筑&&一座有着重型机械以及42个相连的多层高塔,展现了一种当前难以达到的空间体验。一件谷物型雕塑被塑造于众多谷仓之间,打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中间区域,是该项目的焦点所在。谷仓的正立面被保留了下来,建筑顶部的自然光被作为美术馆的主要光源&&现代需求与历史承载在这个项目中得到了完美的平衡。
图注:蒂塞德发电站,蒂赛德,英国,未实施方案,2009
改变公众对于发电站的认识
赫斯维克工作室被委任设计一座施勇可再生能源的生物发电站。据预计,该发电站能够为2000个家庭提供热力和电力。工作室提交的方案复兴了19世纪的设计理念:发电站建筑本身的意义应被发扬。改变公众对于能源基础设施的观念是该设计方案的核心。赫斯维克工作室与结构及工程师一同合作,重新思考建立发电站的方式。他们发现能够将必要的基础设施设备组合在一个单体的集成结构里。这个设施从地面耸起,象征与大地连接,确保美观的同时也完善了隔音效果。设计中还包含一个访客中心和一个多功能活动空间,旨在向公众开展关于绿色新能源科技的教育。
图注:汇丰银行历史墙,伦敦,英国,2001
将档案转化为动态装置
赫斯维克工作室受到汇丰银行的邀请在伦敦的新银行总部建成之际设计一个能够展示银行辉煌历史的装置。工作室赋予了银行的档案以新的生命。团队花费了6个月的时间,仔细地将从1865年至今的4000张档案图片安置在金属板之上,并有钢柱的支撑展示在汇丰银行总部墙面。于是银行内部档案资料有了首次面向公众的机会。此外,工作室也为银行总部大堂设计了一个动态装置。在大堂中,HSBC字样并不是以常规的标志展示方式放于墙面的,而是由墙面钢柱层叠倒影形成的,使装置获得了更强的空间感,从一个角度人们能看到档案图片;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们能够辨认出汇丰银行的标志。装置附近还配有电子设备帮助人们更加细致了解每一张图片的细节以及这些图片与银行历史的关系。
图注:盖伊医院,伦敦,英国,2007
向设计要求提出挑战
盖伊医院最初希望赫斯维克工作室能够做一件艺术品以掩盖医院入口处难看的锅炉房。在赫斯维克工作室分析了任务书中的诸多设想之后意识到:若要创造一个理想的、让人感到惬意的入口环境,除了改变锅炉房的样貌之外,医院还需要拓宽人行道、改善停车场以及车辆出入环境并挪走一个商店。
工作室将被称作&锅炉外套&的设计移植到了此处。这个独特的设计为锅炉房外部加上了108个弧形遮挡板,灵感源于赫斯维克工作室对一瓷砖镶嵌案例的重新思考。工作室在此处使用了新的尺寸和材料:棋盘格式的瓷砖。每一块2.5平方米大小的遮挡板都使用了不锈钢编织条,结合了手工艺以及工业美学。为保证空气循环,在设计结构的正面还预留了空间使每一块遮挡板都可以单独拆卸。
图注:艺术文化中心,外滩金融中心,上海,中国,预计于2015年完成
赫斯维克工作室与Fosters+Partners共同设计的艺术文化中心将成为外滩金融中心核心区域的重要的剧场空间。艺术文化中心的空间周围围绕着可移动的帷幕以及墙面,它们打破了艺术文化中心内部与外部的隔阂。这栋建筑成为了自身功能最好的体现,它包含了两个地下剧场以及一个地上多功能活动空间。这一多功能空间被五层共20米厂的铝制长穗制成的帷幕(每一层使用单独的旋转轨道)包裹着。
图注:Bombay Sapphire酿酒厂,汉普郡,英国,2014
在故里创造的新故事
赫斯维克工作室为英国杜松子酒商Bombay Sapphire设计了第一个专业酒厂及访客中心。坐落于一个造纸厂旧址上的酒厂既保留了该地原有的特点,又加入了新的形象。设计方案拓宽了穿过该地的河流;尽管过去的建筑已经被拆除,这些历史建筑曾经存在的痕迹仍然被铭刻在新的建筑结构上。另外,工作室并没有简单地设计一个常规的访客中心,而是从英国玻璃暖房建筑的丰富遗产中获得了灵感,以与众不同的结构形式将独一无二的杜松子酿造过程展现出来。
图注:旋转椅,2010
关于某种设计类型的重新思考&&受手工创作活动启发
赫斯维克工作室的创造性思维开始考虑金属旋压工艺如何能够制作一张椅子。金属旋压工艺一般用作圆形物件的制作,比如鼓或者灯。将这种工艺带入椅子的设计并不常见,也非常具有挑战性。在椅子上的设计过程中,工作室使用了无数模型以找到最平衡、合宜的形式。在处理椅子细节的时候,工作室施勇了橡皮泥来塑造椅子顶部的碗装曲线,以找到某种舒适于坐或卧的外形。
赫斯维克工作室并不止满足于解决涉及层面的问题,而是进一步使用多种不同材料探索金属旋压这种特殊工艺。工作室因此创作出了许多限量版产品,包括为艺术市场以及零售市场创作的金属作品等。这些产品使用了聚丙烯塑料,由意大利家具厂商Magis制作。
图注:枪声未落,曼彻斯特,英国,2002
在形势中捕捉激情与能量
这座为纪念2002年于曼彻斯特举办的英联邦运动会而设计的雕塑因运动员Linford Christie的宣言而得名。他说:他的训练让他得以在枪声未落之时起跑。这件雕塑展现了Christie以及其他运动员的激情与能量,这件有着爆炸式形式的雕塑使用了巨型耐腐蚀钢材,其中的每一只钢柱都如同离弦之箭。这些钢柱的长度在5米到35米之间,共24根。它们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辐射开来。
图注:花园桥,伦敦,英国,预计于2018年完成
城市奇景之旅
这条横跨伦敦泰晤士河的人行桥的意义将不仅是将300米宽的河流两岸连接在一起。这座桥本身已成为人们的目的地,它盘桓于一座美丽的花园之间,并为人们带来观看这座城市的新视角。桥梁结构与概念相呼应,两座巨大的桥墩不仅是桥梁的主要承重结构,也是种植大型树木的花床。桥梁底部以黄铜和镍合金包裹。
图注:莫干山,上海,中国,预计于2018年完成
巨型项目的人性化理念
这个项目位于距离上海市中心20分钟路程的莫干山地区,包括超过30万平方米的商场、酒店、餐厅、电影院、办公室以及住宅等建筑。赫斯维克工作室希望这个项目不仅是建筑设计,更是地貌的再造。为了使这个巨大的项目兼有整体性和独特的风格,工作室把该地区设想成某种地貌:如同一个建立在穿越了整个区域的立柱之上的园林。这些立柱使用了在结构模壳中凝固而成的混凝土,穿透整个建筑并在顶部凸出,如同巨大花床上的一丛一丛的树木。
&值得一提的是,该展览受英国政府&GREAT英国推广活动&(GREATcampaign)的支持,意在为其他英国公司和设计师提供平台,发展新的合作伙伴并开拓新的商业机遇。&新世代英伦创造&项目则包含一系列电影,会谈,工作坊和大师班,会在一些全球最重要的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有力地推广英国设计,涉及建筑、工程、时尚、技术、工业、家具和交通等多个领域。
与展览同步,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推出了一系列推广活动,包括会谈,工作坊和学生竞赛等,鼓励学生和大众群体去英国学习艺术,建筑和设计。
其中的学生竞赛已于5月15日启动,此竞赛以设计未来桥梁为主题,命名为&思&策&行&设计大赛,旨在鼓励18岁及以上的学生勇敢创新,9月将从200名参赛者中选取5位获胜者赴英走访英国建筑设计名师。活动详情和参赛流程,敬请访问&英国教育&官方网站http://www.educationuk.org/china/main/custom/;或关注官方微信:英国教育。
除了展览以外,第三版《托马斯&赫斯维克:制作》(ThomasHeatherwick: Making)将随展览同时发布。此书按照时间顺序展示了赫斯维克近来的170件作品,赫斯维克本人也在书中表达了他对创意设计、制作的深层理解。此书在中国展览地点,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有售。
图注:托马斯&赫斯维克讲座现场
托马斯&赫斯维克公共讲座
开展当日,托马斯&赫斯维克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主持讲座,介绍其工作室在亚洲及其他地方开展的项目,重点介绍了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工作室对创新技术的追求与运用。
关于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2015 UK-China Year of Cultural Exchange)
2015年是中英两国史上首个文化交流年,在此框架下一系列高水平的文化和创意活动将在两国集中展示。文化交流年将是巩固加强中英现有艺术创意产业关系的绝佳机会,以此继续促进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互赏双方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两种文化将持续激发创新和创意,两国观众也将有众多机会来探索21世纪创新伙伴关系的意义。
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将分为两个部分:3月至6月由英国大使馆/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在中国举办的英国文化季活动;7月至10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英国举办主题为&创意中国&的中国文化季活动。
&新世代英伦创造: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展览中国站
6月4日-6月21日 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9.30-17.30,周一闭馆,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7月10日-8月8日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11.00-19.00,周一闭馆,国定节假日照常开放,上海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近苗江路)
相关资讯Related
骨灰级摄影师 Candida Ho?fer 将室内作为严肃的个人项目对象,她最著名的就是拍摄剧场、图书馆和歌剧院,这位室内摄影女王不单单全世界参展,价格更是卖得甚高。
位于意大利卢斯阿科斯,WMR Arquitectos为一德国业主创建了单层的&Casa Till&木屋,整幢木制建筑紧贴地面,稳当楔入悬崖上,坐拥壮丽的大海和天空、以及源源不断的海风。
7月5日,郑州市文物局宣布:日本驻郑州领事馆旧址正式对外开放。同日,“伟大贡献——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图片展在这里举行。
起初,建筑师们总想要让自己听起来显得专业,时常讨论着“意义重大的调查研究”,试图战胜“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限制”。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为位于北京故宫东门对面的一座典型四合院建筑作了整修。为了完成这项茶馆工程,团队使用了四种不同形状的聚乙烯空心模块。
一提到“博物馆”,人们就会自动联想起那个由大大小小房间组成,里面摆满物件的机构。这些物件总是被保护在透明的展柜里。然而,展柜必要被呈现在博物馆封闭的室内空间里吗?
上海7月好玩的活动看过来!展览、演唱会、戏剧不停歇,除了火爆的丧尸跑,LINKIN PARK演唱会,超级马里奥三十周年纪念展,还有各种数不清的优质集市和展览哟!
上海世博会上英国馆的设计者、世界著名的英国设计师托马斯o赫斯维克在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里带来他的新展览“新世代英伦创造: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东南亚巡展中国站。
面向美丽的爱琴海,位于高高的悬崖边上,「Casa Brutale」是建筑事务所OPA创建的概念别墅,它是对美学 、结构、功能和工程综合研究的结果。
最近迪奥的韩国新店,邀请了法国建筑师christian de portzamparc和美国设计师peter marino共同操刀,前者为其设计了外观,后者负责的则是室内设计。
随着艺术价值剧增,大拍卖行开始寻找新的公司领导人,都有谁是合格候选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术家工作室平面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