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句诗词名句

请写一句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写出有关动物的两句完整古诗词,请写出描写月亮、月色的两句完整古诗文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请写一句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写出有关动物的两句完整古诗词,请写出描写月亮、月色的两句完整古诗文
请写一句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写出有关动物的两句完整古诗词,请写出描写月亮、月色的两句完整古诗文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四、有关生物反应与天气的谚语 泥鳅跳,雨来到.泥鳅静,天气晴.青蛙叫,大雨到.鸡进笼晚兆阴雨.
天气的谚语: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有关动物的两句古诗词: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描写月亮、月色的两句古诗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天气的谚语:1、: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月亮的古诗: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有关动物的两句古诗词: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四、有关生物反应与天气的谚语 泥鳅跳,雨来到。 泥鳅静,天气晴。 青蛙叫,大雨到。 鸡进笼晚兆阴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22、狗泡水 天将雨23、鸡晒翅 天将雨24、蜜蜂迟归 雨来风吹25、蚯蚓封洞 有大雨26.日暖寒,东海也乾。2.风吵有雨。3.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4.星星眨眼,下雨不远;星星闪烁,风力变强。
蚊子咬的紧天气要变坏
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 十五的月亮——圆圆满满 岸上捞月--自费功夫;白费劲;枉费工中 叭拉狗咬月亮--不知天多高 月有圆有缺,人有聚有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凭日月,人凭良心。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朝发白帝城》
【唐】杜甫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有关天气的言语: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就要到。有关动物的完整的古诗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写月亮月光的两句完整的古诗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燕子低飞蛇过道。。李白的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两句三年得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两句三年得
贾岛·《题诗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故山秋。这首五绝,是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加的注诗。意思是,这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泪长流。知音者应知我吟诗之苦,佳句之难得。懂得我的诗的人如不赏识,我将隐迹故山,以度残年,再不作诗了。表现了诗人艺术劳动的艰辛、刻苦,也说明好诗佳句得来不易。贾岛这种苦吟精神,对后世颇有影响,如:“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均从贾岛诗化出.。创作年代唐作&&&&者贾岛
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
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
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
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
吟:读,诵。
知音:指了解自己思想情感的好朋友。
赏:欣赏。 4.得:此处指想出来。[1]
贾岛诗歌的&瘦&与&硬&的艺术特色。“瘦”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具有审美意味的概括。古人评诗喜欢用抽象的概念来比拟,比如“飘逸”、“雄浑”之类,比如“寒”与“瘦”。在贾岛的诗中,的确有许多类似于“瘦”的意象。如《秋暮》:
北门杨柳叶,不觉已缤纷。
值鹤因临水,迎僧忽。
白须相并出,暗泪两行分。
默默空朝夕,苦吟谁喜闻。
诗人须发已白,仍不中,每天只以苦吟为事,境况的确很可悲。但即便在此境况中,他仍潜心于诗,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诗意:杨柳叶已飘落,只剩下枯瘦的枝条,河边与他为伴的,是一只高高的野鹤。境与意极为谐调。又如《重酬姚少府》中“茫然九州内,譬如一锥立”,也是此类意象。《寄胡遇》“萤从枯树出,蛩入破阶藏”,虽是写的琐细事物,但让人想到了“寒”,再联想到“瘦”。寒冬的景象都是萧条的,都是枯“瘦”的。这种诗似乎没有大的社会意义,却又能打动许多人。 以其独具特色的诗歌创作,在盛唐诗风向中晚唐诗风转换中自成一体,为后世树立起了一个学习借鉴的对象。北宋初有“”诗人“”、、等模仿贾岛诗风,颇有可读诗句,南宋又有“”,做诗以贾姚为宗。曾有一首诗《》,对贾岛的诗歌成就做了充分肯定,诗曰:
死葬,从此风云得暂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含“马”字的连续两句诗句
含“马”字的连续两句诗句
作者和题目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调啸词》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其他回答 (1)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选择两句古诗词的相关内容5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3 古诗词三首(3篇) 23 古诗词三首(3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1 古诗词三首(3篇) 1 古诗词三首(3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古诗词三首(A、B案) 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A案...古诗词的绘画美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写道: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辋川夏日百鸟飞鸣的画面:在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娴静潇洒;远处蔚然涤秀的密林中,几只黄鹂在唱和着。再看他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人教新课标八册《古诗词三首》古诗分析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小学古诗词中特殊的诗词语言专题探究 【摘 要】特殊的诗词语言是因为诗词押韵、平仄、对偶、字数等形式要求而产生的特有的语言现象。笔者曾以学生的发现为契机,以现行小语教材的古诗词为主要依据,以专题探究的学...
精品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语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学习-  - - -
 - - - - - - - -邓小平的两句诗
 来源:博览群书 ○刘毅强 
邓小平()一生几乎不作诗,晚年在视察上海杨浦大桥时曾吟出诗句:“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2004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市委联合摄制,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承担拍摄的5集大型文献纪录
片《邓小平与上海》)关于这两句诗,还流传另外一个版本,即“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2004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小平您好》大型文献纪录片)究竟是“百年”还是“十年”?我们不妨对邓小平作诗的由来、内涵等作些分析,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邓小平吟诗的由来
邓小平一生题字不多,但在年间,先后为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题写了桥名。据这两座大桥建造总指挥朱志豪回忆,在邓小平的晚年生活中,曾三次亲临这两座大桥视察。第一次是日上午10时左右,在南浦大桥即将合龙之际,邓小平来到南浦大桥。在浮码头现场,朱志豪向邓小平汇报了南浦大桥工程概况、造价、资金来源以及开工后的建设情况。因为工程尚在建设中,邓小平没有就具体问题发表意见,但依然可从中看到他对黄浦江上造大桥的关注。第二次是日,农历壬申年春节声声爆竹的余音还未在空中消散,邓小平又一次来到南浦大桥。此时,大桥已全面通车82天。当天上午10时左右,邓小平乘坐的面包车停在大桥中间。在时任市委书记吴邦国的陪同下,他下车来到桥上。朱志豪向邓小平介绍说:“您现在站在南浦大桥的中间,距地面高度58米。您给大桥的题字,已镶在主桥的桥梁上,每个字14平方米。”邓小平抬头看了一下,敏捷地问:“这座大桥是不是世界最大的斜拉桥啊?”朱志豪回答说:“不是第一,是世界第三。第一在加拿大,跨度是465米;第二在印度的加尔各答,跨度是457米;我们是423米,是老三。”邓小平听了,高兴地点点头说:“南浦大桥具有国际水平,真伟大。”朱志豪又汇报说:“1991年5月开工的杨浦大桥主跨60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跨度的斜拉桥。”邓小平听了,露出微笑。此时杨尚昆走过来,邓小平指着大桥横梁上的南浦大桥四个大字,风趣地对杨尚昆和周围的人说:“看来我为大桥题的字,没有给大家丢丑。”一句话引起众人欢快的笑声。随后,邓小平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杨浦大桥工地,工人们热烈鼓掌,欢迎老人家来视察。邓小平听取汇报后,观看了大桥的模型,他再三勉励建设者要精心施工,坚持质量第一,把这座世界上同类型桥梁中最大的桥建设好。第三次是日下午,上海寒风细雨,风力达6级,气温骤降至零摄氏度左右。下午2时左右,邓小平来到杨浦大桥,身披雨衣的朱志豪在大桥中央等候。他对首先下车的吴邦国说:“外面雨很大,让我上车向小平同志汇报吧。”但邓小平坚持要在杨浦大桥上走一走,实地看一看。他从车上下来,朱志豪陪老人家走了30多米后说:“您给杨浦大桥的题字已镶在大桥的两座主塔上,每个字大小也是14平方米。”此时邓小平往回走,朱志豪汇报说:“您现在站的桥面离开江面有62米,杨浦大桥比南浦大桥要高。杨浦大桥建设花了两年零五个半月,但杨浦大桥的规模要比南浦大桥大43%,工期反而缩短了,投资节约了1670万元,质量比南浦大桥还要好。杨浦大桥是当今世界上同类型的斜拉桥第一。”此时,接近90高龄的邓小平十分激动,紧握朱志豪的手,赞扬说:“感谢造桥的工程技术干部,感谢广大造桥职工,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胜利,我向上海工人致敬。”风雨之中,邓小平兴致甚浓,他站在大桥上居高临下眺望浦东新区建设景象,嘱咐陪同的上海市有关领导:“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邓小平情系上海两座大桥――访南浦、洋浦大桥建设总指挥朱志豪》,《大江南北》,2004年7月刊)
对于日邓小平视察杨浦大桥,邓小平的长女邓林记忆清晰:“那天风特别大,天也比较冷,但是他还是坚持要去看一看,看了以后,在那个地方他很兴奋。说老实话,这个现代化,我父亲也只是脑子里到日本啊,到美国去看看。但是我们自己盖出来这个桥,而且这么漂亮,他还是很感慨。看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成效,邓小平的心情难以自已,他即兴吟诵了一生中惟一所作的两句诗:‘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这个说法得到有关权威部门的肯定,见2004年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邓小平年谱》()(下,P1367)。
“百年书”是什么
邓小平吟诗是在1993年底,诗中“百年书”究竟指什么?我们重新回顾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同年党的十四大召开,答案就会清楚。
1989年我国出现了“六四”政治风波,1991年苏联东欧发生了“多米诺骨牌”的政治剧变,我国的改革开放向何处去?究竟应当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模式?这是关系到中国改革能否成功的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处理计划和市场关系。其实,中国改革的启动就是对“社会主义等于计划经济”固化思维的否定。改革进程中,对改革的目标模式先后提出过五种构想。(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3)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4)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初,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拍板:“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直接影响下的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郑重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表明,从1848年马克思写下《共产党宣言》开始,经过马克思主义诞生百年的风风雨雨、经过了中国社会主义数十年的曲折实践和改革开放十几年的惶惑与争论,中国共产党终于彻底摆脱了计划与市场属于社会根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一种全新的目标模式,教科书没有记载,经典作家没有论述,它突破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百年以来人们思考的“禁区”。
邓小平的一生,见证了上海这座“东方明珠”的“百年”发展史。日,年仅16岁的邓希贤(即邓小平)和82名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的川东子弟,沿着出川的水道乘船第一次来到上海。走出“壶中天地”,眼前是一片从未见过的十里洋场。从当年拍摄留下的影片资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海这个“华洋杂处”的东方都市,在那些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西方殖民者眼里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邓希贤一行在上海短暂逗留以后,踏上了留学异国追求救国之路的茫茫航程。从此,邓小平时刻关注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命运:从早年到晚年,从黄浦江畔登船赴法国勤工俭学到率军南下、将胜利的旗帜插遍浦江两岸;从新中国的早期建设到金山、宝钢的崛起;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再到浦东开发建设。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其独特的视角看到了上海在改革开放尤其是对外开放方面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之形象的先天条件。1990年初,邓小平视察上海,特别关注了浦东的开发开放。他说:上海的浦东开发,不是上海一个地方的事。浦东开发,可以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发展,所以是全国的事。回到北京后,邓小平对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们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我还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邓小平特地嘱咐和要求当时的总理李鹏负责抓一下浦东的开发和上海的发展问题。(见《求是》杂志2004年第16期李鹏的回忆文章)在邓小平的关怀下,522平方公里的浦东新区从昔日一片陋舍农田,发展成海外跨国公司竞相投资的热土,近万家合资企业在这里接连诞生,“东方明珠”等一批批现代化大厦在这里崛起,一个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正在悄然形成。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发展的新“地标”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正在续写着马克思主义这部“百年书”的时代新华章。
“今日路”是什么
人们常说,诗言志。据邓小平小女儿毛毛(邓榕)事后回忆,在杨浦大桥,这位平常没有诗意的老人情不自禁地说:“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女儿曾好奇地问:“爸爸从来不作诗,今天怎么诗兴大发?”历经了近一个世纪人生惊涛骇浪的老人回答说:“这不是诗,是我内心的话。”或许,他在一条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看到了自己倾心谱写的无韵诗篇,才说出了自己内心的话。其实,这是邓小平生平最后一次在媒体上公开露面。
那么,邓小平心中的“今日路”是什么?
鲁迅说过,“世界上本无路,只是人走多了才成为路。”
邓小平作为一个世纪伟人,他是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见证了中华民族是如何走过20世纪的。20世纪的中国应该走什么路?1911年辛亥革命后,三种不同建国方案较量:第一种方案,先由北洋军阀后由国民党统治集团代表,建立法西斯独裁政府,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第二种方案,由一些中间派别或中间人士代表。他们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如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手创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抗战胜利前后民主党派要求建立的英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等。第三种方案由共产党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经过反复权衡,中国的老百姓最终选择了第三种方案,也就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是波澜壮阔、风雷激荡的百年,是殖民主义体系全面崩溃、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风起云涌的百年,是社会主义诞生、发展并经历曲折斗争的百年,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百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东方大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谱写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篇章。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使我们党和老百姓懂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不解放思想搞不成社会主义,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搞不成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末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我们的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综合国力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世界银行的一位专家评价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邓小平吟诗后的第四个年头,同样也是冬天,1997年元旦那天下了小雪,把京城变成一片白色。在北京301医院,看不到一点喜庆气氛,邓小平的病情越来越重。据邓小平的医疗护理人员黄琳回忆,那些日子,邓小平有时候昏昏沉沉地睡着,有时候异常清醒。黄琳觉得他总该再给中国人留点什么吧?可是最后几个星期他没有再谈那些话题,只是淡淡地回答:“该说的都说过了。”究竟邓小平说过什么?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收官篇,《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篇文章邓小平视之为自己的政治交代。他语重心长地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变。军队国家政权都要维护这条道路、这个制度、这些政策。”
又一个“百年”,这就是一个世纪伟人留给一个伟大民族的最后遗言。邓小平作为一个世纪老人,“百年情结”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中直至最后,这也是他留给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最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和继承。
一周图片排行榜
日照岚山区石大科技突发大火 现场有爆炸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最美古诗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