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都象敲河北梆子演唱会2015那样梆梆地敲过不停是什么蛙类?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如果有一天,你走进我的心里,你会哭,因为里面全是你。如果有一天,我走进,你的心里,我也会哭,因为那里没有我.如果有一天,在喧闹的城市里,我们擦肩而过,我会停住脚步,凝视着那远去的背影,告诉自己那个人我曾经爱过。我以为只要认真地喜欢,就可以打动你,原来,却只是打动了我自
86660人关注
86660人关注
站长在关注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
小学课外读本——科普作文精选机器小人国探秘.pdf11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这 一 组 中的
篇文章都是关于生命和人 自身 的知识 的
。我 们 已经
知道 ,生命 是 由无 生命 的碳 、氢 等 元 素 组 成 的那 么 最初 组 成 生 命 的
最基本物质是什么
《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核酸 》一文就清楚地 回答
了这 个 问题 有 人 说
“人 身就 是 一个 水 桶 ”,读 了
《生命 之 水 》 ,谁
都会 发 出会 心 的微 笑细 胞 是 一 切 生物 有机 体 的基 本 结构 单位 和 功 能
单位 ,它 把 人类 和 自然 密切 地 连 锁 在 一起
《细 胞 生 命 的礼 赞 》就揭
示 了这种生命 的奇迹 。而
《我们 的抗敌英雄 》则生动有趣地介绍 了人
体 内的 白细胞 ,怎样尽职尽 责地 吃掉侵入肌体 的细菌 ,发挥 了免疫功
《机 器 小人 国探 秘 》则介 绍 了只有 一两 根 头 发 丝那 么大 的微 型
机 器 怎样 钻 入 病 人 的肠 道 和 血 管 中,协 助 医生 治病 的
《种 人痘 比种
牛痘更早 》告诉我们 ,早在
多年前 中国医生就发 明了种痘预 防天
花来拯救人类 的生命 。 《吃蚂蚁与长新牙 》则用科学道理批驳 了愚昧
的迷信邪说 ,提醒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剥去那些伪科学 的迷信 的外衣 ,
坚决清 除一切精神垃圾,
《起死 回生 的试验 》讲科学家从生物 冬眠得
到启示 ,大胆地用人体做起死 回生 的试验 ,这种 勇敢 的探索精神令人
生物 界千姿百态 ,生机勃勃 。人们发现 ,五彩缤纷 的种种生命现
象 ,都离不开 蛋 白质 ,因而许多人都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素质教育文库 拥抱自然
&&&&&&&&&&&&&&&&
/ 素质教育文库 拥抱自然 
拥抱自然致家长和老师  世上万物皆源于自然,最后又回归自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界有 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人类对生物界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情。这种特性是否充 分得到表现,取决于人们幼年时代对自然界的感受。今天,城市生活使青少 年对自然界的感受日益淡薄甚至消失,这种态度助长了对自然界的破坏,导 致了自然界的退化。生物学家威尔逊博士表示,人类思维发源于生物界,根 植于大自然。人脑是在以生物而不是以机器操纵为中心的环境中发展的。在 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的幸福取决于人如何有效地适应自然环境。对自然界的 变化反应最快的人生活得最好。他主张合理保存大自然给人类的遗产,并尽 量将其融入城市生活。  科学家认为,人对自然界变化的反应也会激发人类情感上的反应。大自 然对人类性格、知识层次、技术水平、灵感、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观等,都 至关重要。即使人类不再像过去那样在生存方面强烈依赖自然,大自然在人 类生存繁衍的斗争中仍起重要作用。  我是一名记者,在采访生涯中,我亲眼见到许多水土流失、气候变暖、 生态严重破坏的现象。我也亲眼见到蔚蓝的海洋无私地向人类奉献财富,而 海洋得到的却是被污染的回报。在美国一处环境优美的海面上出现了罕见的 情景,成千上万头海狮聚集在那里。原来附近油轮溢油的臭气使它们无法觅 食,它们只好全体“静坐”,向那些油船表示抗议。我的一位记者朋友亲眼见到,印度北方的一辆森林小火车撞伤一头大象的屁股,大象跑到丛林里痛得哼哼呻吟。小象看到了这一幕,决定对小火车 进行报复。第二天,小象看到小火车开来,采取卧轨行动,迫使小火车停下 来,接着愤怒地撞击小火车,以报母亲被撞之仇。在我国安徽省一所中学里,有棵百年古樟,树洞里栖息了一对猫头鹰。有一个晚上,这对猫头鹰突然一反常态,向行人袭击,一连几天有十几人遭 扑击。原来是两天前的下午,一只小猫头鹰从树上掉下后,被一名学生抓走。 老猫头鹰为失去爱子而愤怒,便向行人行凶报复,弄得学生不敢上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科学家曾经作过如下试验:将电极插入植物的叶片内,并连通电流表,用以测量叶片所释放的生物电能,然后将所测得的电能 放大,驱动喇叭用扩大器放出来,就听到了植物发出的声音。如果将植物的 枝叶折断,或者让昆虫去咬它们的叶子,植物同样会因为“疼痛”而呜呜“哭 泣”。加拿大的作物管理专家比特曼发现,当西红柿生长缺水时,它们也会 发出“呼喊”声,如果“呼喊”后仍得不到水“喝”,“呼喊”声就会变成 “呜咽”声。他解释说,这种声音是那些从根部向叶子传输水分的导管在萎 缩时发出的。  本世纪之初的 1901 年,国际上就有一篇题为《20 世纪的预言》的文章 这样写道:“??对于动物语言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普通小学中开设 动物语言课程,人与猫、狗及灵长类动物可以自由交谈。”1990 年,美国乔 治亚州立大学语言研究所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轰动学术界:一只 15 岁的雄性 拂拂“康吉”能理解人类的语言,并且还可以配合图形文字通过计算机键盘 与人对话!报告中这样描述道:“手上负了伤的‘康吉’在听到人的询问后, 用手在键盘的图形文字键上按下了表示‘妈妈’和‘咬’的两个健,并且表 情悲伤地伸出手向人们示意。”    著名的电视片《一个孩子,一个声音》有这样一个片段,这是一个非洲 男孩和一位科学家的话。  男孩:“在晚上,我常听见妈妈的哭泣,因为她找不到食物给我们兄妹 填饱肚子。我真的并不关心我自己,因为我不需要许多吃的东西。但是,当 我们很难找到生火的柴、饮用的水和做饭的粮食的时候,我真不知道未来会 怎样。”  科学家:“当非洲的热带森林被大量砍伐用作木材时,没有人意识到它 对非洲大陆的致命影响。干旱正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人们现在不得不走几 里路去取饮用水,花几天的时间去找柴火。沙漠在一天天扩大。”  男孩:“我爷爷说,从前整个国家都是绿色覆盖。有时我都不相信,认 为是他编的。但他告诉我,那时候这里有那么多的动物、清澈的水和树林, 人们生活得非常快乐。现在一切都变了,到处看到的是黄土和沙漠。现在那 么多的人,土地都干裂了。当树木被伐倒,死亡也随之生长。撒哈拉大沙漠 曾有大片的森林、树木、土壤和水。”  我很欣赏一位学者说的这样一句话:“不提环境的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 的最高境界。我们绝不能只就环境谈环境,要使爱护环境真正成为全民族一 种当然的、自觉的意识。”我知道,在北京就有这样一群“绿家园志愿者”。他们看到义务种树为我们国家的荒山绘上了绿色,但那些可爱的小树有人种而没人看护,于是他 们提出了像领养孩子那样“领养树”。他们中的大学生希望把自己“领养” 的树一届同学接着一届同学地“领养”下去;他们中的中小学生想要如自己 的父母关心自己一样照顾“领养”的树;他们中的老人们,最渴望的就是能 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地,留下一片荫凉。在我十几年的采访生活中,还结识了这样一群爱鸟的孩子。他们在田间、地头一遍又遍地向人们说着:小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也参加过人们有关动物 园的新功能的讨论。为了录到亚洲象的叫声,我曾在原始森林的大树上过夜。 为了慰问“身患”癌症(有人这样形容沙漠)的地球,我多次在荒漠里徒步 穿行。我热爱自然。我希望把我见到的听到的有关今天的大自然的信息,和今天的人们对自然的感悟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产生了第一个人类环境宣言,其中提出 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我相信,在地球这个家庭里,人类会成为越来 越懂事的孩子,善待周围的一切生灵。我深深地懂得,拥抱自然,需要地球上每一个生灵的手都伸出来。一、动物篇招只小鸟,在你心里筑个窝  我认识一个爱鸟的小女孩叫朱小伟,10 岁。她的家乡在我国的江苏省睢 宁县邱集乡大余村。她所在的小学就叫大余小学。她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她的同学周飞家的树上有两窝喜鹊。周飞的父亲要挖去这棵树。小周飞知道 了后,对爸爸说:上面有两窝喜鹊正在孵小鸟。爸爸说我急需盖屋,这棵树 能做大梁。周飞说:那做不得,你要挖这棵树先把我铲死。爸爸被感动了, 一直到小喜鹊孵出来,他们家才把这棵树挖掉。  小伟第一次给我讲她爱鸟的故事时,说得那么动情:“有一次放学的路 上,我看到地上有一只受伤的小鸟,我把它拣起来撒腿就往学校跑,找来药 水、棉球、纱布小心翼翼地把它的腿包好了,每天给它换药,喂水。每当我 和它在一起的时候,它都睁开眼睛看着我,好像在对我说:‘你真是我的好 朋友。’征得学校的同意,我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都捧着它。树上有小虫 子时,我就捉一只给它吃。它的伤慢慢好了,天空中飞着叽叽喳喳的小鸟, 我看它睁开眼睛,好像也想回到大自然。我想还是把它放回去吧。“在我放它的那天,吃过早饭,太阳特别好。我把它捧在手中,放在我的心口窝,呆呆地看了十几分钟。我也不知道怎么眼泪就掉了下来,我举起 手把它放了,它又飞回来。它在我的肩上呆了一会儿,头靠在我的脸上,还 用嘴亲我的脸,它不想走。我再次放了它,可它又飞到我的脚上,用嘴叨我 的脚指头,还是不想走。哎,那时候的我心里真不好受。我又一次把它捧在 手里把它扔向天空。就在它飞起来的时候还回头看了看我,终于越飞越高了。 我呆呆地看着它心想,小鸟会不会忘了我呢?说来真奇怪,从那以后我每天 放学时它竟在校门外的树上等着我。看见我后,我在前头走,它就飞在我的 身旁。我要是快跑几步,它也抢着飞到我的前边,好像是在和我比赛似的。 我到了家,它好像也到了家,就蹲在我们家的房檐上。现在隔了那么久了, 我上学再也看不见那只小鸟了,可是它还在我的心里。”要说小伟他们学校的学生们为什么都那么爱小鸟,这事还得从 40 年前说起。那时候一位小学生打了一只猫头鹰,当他拿给老师看的时候,老师告诉 他,猫头鹰吃老鼠保护庄稼。那以后,这位小学生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小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如今,这位当年的小学生朱以勋当上了小学校长, 他要把这颗种子种到更多的小学生的心里。  1985 年 5 月 4 日,他们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的小学生发出了《爱 虫、鸟、兽倡议书)。这以后,在校长朱以勋的带领下,孩子们成立了护鸟 小分队、小鸟医院、红领巾气象站、饲养小组。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孩子 们雨雪天给小鸟投食、送饭,节假日让鸟兽过节,繁育季节在树上挂鸟箱巢, 在田头、村边、乡里、县里开展各种给小鸟评功发奖活动。几年来,他们采 集标本五千多件,医治伤病鸟、兽数千只。在他们大余村,从粮食总产量和 农药使用总量的统计表中可以看出,那里的粮食产量在逐年增加,农药使用 量在逐年减少。  40 年来,小学生长大了一批又一批。村里要修座桥,在大余小学读过书 的村支书说:桥头上要刻上字:“爱鱼虫鸟兽,保生态环境。”村里有个复 员兵枪法很准,过去什么鸟兽要是撞在他的枪口上,那是在劫难逃。后来有  一天,他把一只鸽子送到学校,对老师们说,我的小孩在你们学校,天天回 家跟我说,小鸟是人类的朋友。这只鸽子要是搁在以前我早就煮了吃了,现 在还是给你们学校看看吧,我看它像只信鸽。一位农民说:百鸟朝凤什么样, 现在我们这儿就是什么样。我屋前屋后有 40 多窝鸟。  大余小学的小学生们曾经给国家环保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发出 过一封“鸡毛信”。那天,一支捕鸟队到了大余村,一网下来就抓了 123 只 小鸟。一位才上学前班的小朋友看见,过去抱住抓鸟人的腿:“不准抓鸟。” 可他太小了,赶快跑着找来已经上二年级的哥哥,哥哥上去抢捕鸟人的网, 还是不行。他又找来了一位五年级的大同学。捕鸟队的人说了,你们这些孩 子太没纪律性了,我们这支捕鸟队在全国有 100 多人,有三个冷库,抓这些 鸟是要卖到国外的。他们还自以为满有道理。听到这些,焦急的孩子们只好 发出了一封“鸡毛信”。  在大余小学,我们参加了一次主题中队会。内容是大余小学第五中队为 虫鸟兽评功发奖。下面两段是我们的录音机在小学生们的队会上录到的:  “我为啄木鸟评功发奖。啄木鸟长得俏,有的穿花衣,有的穿绿袍,一 天到晚忙不停,树林里把病树瞧。梆梆梆,这敲敲,梆梆梆,那找找,对准 蛀虫藏身处,尖嘴如同手术刀,叼出蛀虫一条条,病树得救心欢笑。梆梆梆、 梆梆梆,梆声响处绿叶冒。我奖给啄木鸟一包小毛虫。”“猫头鹰长得怪,毛头毛眼毛披带。别看摸样长得丑,却是捕鼠大元帅。每年抓鼠千多只,我要做你小卫士,保护元帅不遭害。我奖给猫头鹰一只大 老鼠。”小伟的妈妈对我说:村里的人都知道大余小学爱鸟。一次一个村民在桥头捡到一只奄奄一息的大天鹅,他把鸟拿到学校对校长说,你给我 50 元钱, 我就把天鹅给你。朱校长二话没说,回到家里背上一口袋粮食拿到街上给卖 了,把得的 50 块钱给了那个人。校长带着学生们喂养了十几天,大天鹅终于 还是没有被救活。孩子们把这只天鹅解剖以后,在它的身体里发现了 6 颗子 弹。他们把这只大天鹅做成标本扛在肩上,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县城向人 们哭诉:“大天鹅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是我们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小伟妈妈还告诉我,朱以勋校长一天到晚告诉人们,猫头鹰一年能吃一千多 只老鼠,能保护 1.37 吨粮食。可是他,就是他们家最大的“老鼠”。小伟妈 说:在我们这儿,粮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太重要了,可是朱校长一口袋一 口袋地往学校背粮食喂小鸟。不理解的人都说,他要是爱鸟到国外爱去,在 咱们这么个穷地方爱什么鸟呀。  在小伟的家乡,我问过朱校长的妻子:你恨小鸟吗?她说:“也恨,也 不恨。家里都没得吃,他还把粮食给鸟吃,难道我们家里的人还不如鸟吗? 他成天劳累成什么样,累死了,哎??也不恨,鸟能保护庄稼。”  朱校长的孩子们也埋怨过:“人家的爸爸都知道心疼自己的孩子,可咱 爸,成天想着的就是鸟。”听到这些时,朱校长对孩子们说,你们还有妈妈 爱你们,现在人们的环境意识还不够强,爱小鸟爱得还不深,我就先当好小 鸟的爸爸妈妈吧。  现在,小伟和她的同学们,每到春节,就悄悄地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饺子, 送到学校,让他们保护的小鸟和他们一块过节。爱小鸟不单增长了孩子们的 环境意识,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心。邻近村里的一个小学生失学了,自己还在 吃着大酱炒咸菜的孩子们对老师说,把那个学生接到我们学校来吧,我们轮  流给他带饭。放飞笼中鸟吗?  提笼架鸟,在中国的各大城市都不鲜见。可是,有谁知道,当大自然中 的鸟儿被人网捕、贩运、买卖,经过一番漫长的折腾最终送进提鸟人的笼中 时,死鸟与活鸟的比例是 20:1。北京市有 20 万养鸟者,以每人养 2 只野生 鸟计算,将会有 800 万只鸟付出生命的代价!  1996 年 4 月,《中国林业报》记者胡勘平给我来信说,一年一度的爱鸟 周到了,中国作为拥有 1248 种鸟类的资源大国,现在各种鸟儿越来越少了。 国家保护鸟类的名单越来越长,1973 年为 17 种,1980 年为 53 种,1985 年97 种,到了 1989 年已经达到 225 种,这几年增补的数目更多。这些动态的 数字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越来越多的普通鸟以相当快的速度进入被保护名 单!  在这封信的最后还有这样一个信息,4 月 6 日民间环保组织和中国林业 报社要在郊外搞一次放飞笼中鸟的活动。我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那天,北京的天气可以用上我们常常形容春天的词:春光融融,风和日 丽。一上车我就四处张望有多少鸟笼子,结果是参加这项活动的有将近 200 人,将要被放飞的小鸟是 3 只,3 只鸟中还有一只是信鸽。车上,一位刚刚 从云南回来的同行说,在云南的一些地方,秋天如果下雾,就会有人点起火 把上山打鸟玩去。小鸟看见火光就会扑过去,打鸟玩的人一杆子打下去,总 会有几只鸟哭叫着落在地上。一些非常漂亮和珍稀的鸟就这样被打死了。一 晚上,有上万只鸟死于非命。听了这件事以后,我想起前几年在内蒙采访时,曾经在大草甸子上看见过捕鸟人抓鸟。他们趴在草甸子上等着母鸟来喂巢中的小鸟,然后就把鸟巢 连锅端地抓走了。这些鸟都将被贩运到大城市的鸟市。在我看见的那次,大 概抓到了 20 只嗷嗷待哺的小鸟,可是这些小鸟还没出草甸子就被折腾死了 6 只。放飞仪式开始了,大家围看着这 3 只小鸟怎样欢快地飞向蓝天。可结果是,除了信鸽外,只有一只飞走了,另一只在放飞人的头顶上飞了一圈后, 就又钻回了在这只鸟看来已经属于它的家的鸟笼子。在场的人心情都很复 杂,于是坐在就要返青的草地上各抒己见。有位养鸟人说:“我花那么多钱,那么多精力和时间,能说我不爱鸟吗?当我站在鸟笼子前,那是我和小鸟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有人说,我看,这也算爱,但纯属个人的爱。这种爱包含着两种含义:一个是个人占有;另外一个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别物。说白了,这种爱是 爱自己而不是爱鸟。反对养鸟也不是从我们开始的。900 年前,欧阳修就有 诗曰:“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意思是说,与其听鸟关在笼 子里哀呜,为什么不到林子里去听鸟儿自由自在地歌唱呢?今天这个活动, 很多人说怎么才放飞了几只呀,我想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我们已经开 始有了绿色的觉醒。我们认识到鸟是我们人类的伙伴、朋友、邻居,我们都 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  有人说,我觉得就事论事地评说是笼养好,还是还鸟于蓝天更好,恐怕 说不太清楚。为什么?双方都缺乏科学的调查。我们北京历史上不是缺鸟的  城市,我小时候每一个城门那鸟多极了,像一阵云烟在夏日傍晚盘旋。50 年 代打麻雀,60 年代拆城墙,鸟基本绝迹了。现在观鸟只有两个去处,一是动 物园,一是各家阳台上的鸟笼子。如果出于非常好的愿望把鸟都放了,能不 能做个统计,有多少恢复自由的鸟能存活下来?刚才的例子多说明问题,那 鸟不愿意飞。我的解释是没有安全感。我们还有密林、绿林吗?  还有人说,西方人千方百计使自己生活在天然的自然环境中。中国人正 好相反,喜欢把自然景观引进到人工的环境里。比如园林是模仿自然的山林, 盆景是模仿自然形态的奇石怪树,四合院在院子里围出一片小自然。养鸟同 样是如此,把野生环境引入人的生活环境。如今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的这种民族传统是不是有值得反省的地方呢?现在看来,把野生鸟捕捉 到房间里供自己一个人观赏,未免有些自私了。我们应该通过植树造林、保 护环境等措施引来百鸟朝凤,使我们城里人也能生活在鸟群当中,而不是把 鸟关在人群当中。野外观鸟去  国外有这样一种赞助:谁要是观察到一种珍贵的鸟,有人愿捐资 10 美 元。在离深圳咫尺之遥的香港米埔湿地,每年四月都举办一届观鸟比赛。一 般参赛的规模是 100 个队,每队四人。香港各基金会、学校每年还都要为这 项活动免费印制《米埔鸟类识别小册子》,上面逼真地画上了生活在米埔的近 100 多种野生鸟,并注明了它们的名称。  我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观鸟》,作者叫任钋。他说,观鸟,故名思义 就是观察鸟的形态及习性,包括体态、产地、生活环境、食物成分、求偶方 式、营巢、育雏、迁徙路线等。观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招鸟,一种是野外 观鸟。招鸟是用食物将鸟类招引到家附近或某个地方,非常简便易行,在冬 春两季野外食物不足时进行。只要在窗台或阳台上放一只食盆,内放谷物、 昆虫都可。野外观鸟比招引观鸟复杂些,但可找到重点观察的鸟。事先了解这种鸟的生活环境、习性、迁徙时间,在野外找到相似的环境,便可进行观察。当 然对观察地点的选择也要有点了解,比如观察山雀,就应选在向阳的缓坡, 有灌木或矮树林为好。也可在观察期将观察点设在鸟巢附近,观察孵化、育 雏,并根据巢下粪便得知育雏期食物结构。或在高地观察鸟类迁徙的种类、 鸟群的数量、队形。  鸟的生存状况如何,往往是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重要监测指标。一种鸟 如果在全世界消失了,就永久地消失了;而一种鸟在一个地区消失了,只要 这个地区的环境有所改善,还有可能重新出现。无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 我们见到的最多的野生动物就是鸟了。所以,要想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 爱鸟是最容易迈出的第一步。  1996 年 10 月 5 日,星期六,参加民间观鸟活动的一行 80 人冒着秋雨出 发了。路上,大家一直还在为雨天能否看到鸟儿发愁。可是到了北京鹫峰山 脚下,带着大家来的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副教授高武还没讲完有关观鸟的常 识,天空就出现了蔚蓝色。接着就是小鸟们在林中放开了歌喉,大鸟们在高 高的蓝天中盘旋。这行人,有 8 岁的小学生,也有 70 多岁的老人。在那位 8 岁小学生的想象中,观鸟就是拿着望远镜看鸟,她平时就对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山上 让这个小姑娘兴奋的是,在观鸟的时候,高先生一会儿指着灌木丛中说:“看——黄鹏、大山雀。听——柳莺、红喉鹟。”一会儿又问:“你们谁知道, 喜鹊窝里面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你们听说过鸟类搭窝时的‘拉、扒、压’吗?” 就这样,一路走着、说着、问着,小姑娘长了不少见识。  高先生那天也很高兴。以往他只带学生物的大学生们观鸟,领着这样一 群完全是业余的老老小小到大自然中观鸟,对他来说可真是第一次。他说, 观鸟一般来说,主要是到大自然去欣赏鸟类的美丽、姿态和叫声,陶冶情操, 愉悦身心。除了这些以外,还应该有目的地看一些东西。比如秋天在北京观 鸟,就要注意一下北京地区的候鸟。只有认识了这些候鸟,我们才知道怎样 保护它们安安全全从这里过路到南方去越冬,来年春天再安安全全回到北京 来繁殖。  观鸟还包括看鸟窝。鸟搭窝,就是刚才高先生说的三部曲:拉、扒、压, 然后建成一个漂亮的窝。啄木鸟搭窝的特点是,不住旧的,每年都要住“新 房”,假如没有新房也要把旧“房子”重新装修一番。用我们人的观点,它 们图的也许是卫生,过去用过的,腐败了,有细菌了,这可要清理干净。  第一次参加民间观鸟的人,那天看到的鸟不少,猛禽起码有三种,先是 看到了一只苍鹰在天空中盘旋。然后看到的是狂。它的尾巴比鹰稍长一点, 扇形的。再有比较小型的还有隼。三只大嘴乌鸦是突然闯进观鸟者们的视线 里的,它们因嘴厚而得名。能看到这些大型鸟,说明北京地区自然资源还比 较丰富,它们在这一山区能繁殖。再者,有猛禽还说明底下有一大堆东西可 以供它吃。猛禽是食物链中的高层消费者,三级或四级消费者。吃草的鸟是 初级消费者。那天,观鸟者们看到最多的还是过路的小鸟。有名有姓的:黄鹏、几灵、树廖鸟,还有大量的柳莺。翁类鸟有:红殿壳、黄殿壳。连一般不那么容易 看到的金腰燕也让初次观鸟的爱好者们给撞上了。此外,看到的留鸟就更多 了。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鸟类。多年来人类与鸟类共同生存在地球上,成为亲密的伙伴。自有人类以来,人便以鸟肉和鸟蛋为食。目 前,全世界各种肉用、蛋用、装饰用鸟的品种就达 60 多个。当我们探讨鸟类 对我们的物质生活所产生的作用时,不能不考虑到,鸟对人类文明的诸多方 面,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人类的科学进程中,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受到鸟类的启示,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飞机的问世。人们起初对鸟类自由飞翔的羡慕,表现在对 鸟类扇动翅膀的模仿,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转而研究鸟类翅膀结构的空气 动力学,并最终取得成功。  鸟类为人们提出许许多多新的研究课题。鸟类的羽毛、血液及肝脏中某 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已被用来监测大气及水环境的质量。今天,相当多的人 试图通过与鸟类的友好接触,来保持与自然界的联系。  自古常言道,“恩泽鸟兽,荫及子孙”。自然界分成三大界:动物界、 植物界、微生物界,我们人类属于哪一界呢?动物界。观鸟的意义,是希望 我们人类爱护自然,爱护鸟类资源。对于动物我们人类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 把动物分为益鸟、益虫、益兽。其实在自然界的生物链中,任何一种动物都 有它存在的价值。所谓的益和害是按我们人的眼光区分的。在自然遭到严重  破坏的今天,人们才认识到,每一种动物、植物在保护生态平衡上都会起到 应起的作用。  最近几年来,有人常常发问:怎么什么都让我们赶上了,一会儿大旱, 一会大涝。一会长江发水了,一会儿黄河断流了。为什么百年遇不到的,千 年遇不到的,我们全碰到了。其实,正是我们人类自己破坏了环境,才遭到 了自然界的报复。  任何鸟类的灭绝都是无可挽回的灾难性损失,人类已逐渐认识到这一 点。但愿这觉醒拯救的不仅仅是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更能把人类从“征服 自然”的误区中拯救出来,以使人类能重新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万物成为亲 密的伙伴。  现在国外的各种公园里有许多导游,他们大多是志愿者。工作是使孩子 们从小不单能认识各种动物、植物,而且知道动物、植物的习性、生活的环 境和面临的威胁,以及它们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了让我们人类能真正成为动物、植物的朋友, 真希望在北京的动物园、植物园中,也有为游人讲解有关动物、植物、人与 自然知识的志愿者。追赶青藏高原上的野牦牛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由于它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历来为科学界所瞩 目。从 19 世纪到 20 世纪 40 年代,不断有中外人士进入青藏高原进行考察。 我走进青藏高原的时间是公元 1993 年 8 月。从北京坐了两天的火车先到西宁,又坐两天的汽车到了格尔木。当地野生动物保护站的人听说我们想看野生动物,就说,我们这儿有个野牛沟。这 条沟离格尔木 100 多公里,长 50 多公里,宽 20 多公里。在这么一段距离里, 野牦牛大约有 2000 多只,还有相当数量的野驴,上千头一群的藏羚羊、盘羊、 白唇鹿等等。在一条大沟能够集中这么多野生动物,数量又那么多,在当今 世界应该说已经是罕见的了。所以,我们希望以后把野牛沟建成一个世界性 的野生动物展览地、一个科研基地、一个观光旅游的国家动物园。听到这,我们一行三个北京人就别提多高兴了。“那么多野生动物,我们都能见到吗?”我真有点迫不及待了。“那可不一定,这要看你们的运气。 一般的情况一次能看上几种几只就不错了。看野生动物哪能像在动物园里似 的,要什么有什么。”  第二天凌晨 3 点钟我们就上路了。加上司机一行 6 个人,就我一个女的。 向导小孙说,动物喜欢天不亮就出来找食。一路上我们的吉普车穿行在大山 的沟壑中。黄河在青藏高原上的凶猛和清冽,使得和我们一块从北京来的那 位山东籍人感慨万分:这么清的黄河,到了我们家乡怎么就全变了?在这可 真不应该叫黄河。青藏高原上的黄河,最让我动心的是两边的土峭壁。那简 直就是大自然这把神斧雕刻出来的,那么锋利而有棱角。从小我们就被告知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可是,只有当我亲眼见到我们的母亲河是在这样的环 境中蕴育出来的时候,内心深处涌出的那份激情,才使得我想真正喊上一嗓 子:母亲河——我为你而骄傲。  5 点 24 分,拿着望远镜的小孙叫了起来:快看,那边有几头藏羚羊。车 速减慢了。不远处藏羚羊的身影清晰地映在我的眼中。它身长差不多有 1.3  -1.4 米,肩高有 70-80 厘米。体重看上去有 40-60 公斤。身体上部为浅 赤褐色,向下渐渐变为白色,角很长。小孙在旁边说:“藏羚羊最长的角, 可以达到 72.4 厘米,一直向上,很少弯曲。从侧面只看到一只角,所以藏民 们也把它叫做‘一角兽’。它的吻部膨大,鼻腔较宽阔,但不及高鼻羚羊。 它们一般生活在海拔
米的高原上,吃草和低矮植物,怯懦怕人。 经常刨出一个约 30 厘米的坑卧在里面,一来避风,二来藏身。如果发现敌人, 立刻迅速奔跑,时速可达 80 公里,狗和狼都追不上。平时雌雄分居, 11- 12 月交配时才在一起,求偶争斗激烈。5 至 6 月产一仔。藏羚羊在国外动 物园还没有展览过,国内也很少见。”小孙给我们介绍完这一大通后,又来 了这么一句:“一进沟就见到了我们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看来你们今 天的运气还真不错呢。”  第二批闯入我们视线的野生动物,那才真叫我们开眼界,是 7 只白唇鹿。 和藏羚羊一样,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不过看它们,我们必须借助于望远 镜。它们正在离我们不算远的山尖上吃草呢。小孙说,他到野牛沟好几十次 了,可白唇鹿也没见到过几回,而且每次都只是远距离地惊鸿一瞥。听他那 话,好像是说,你们就知足吧,别嫌远看不方便。  “为什么叫白唇鹿,是不是顾名思义它的嘴唇是白色的?”我问小孙。 “对,它的鼻吻两侧以及下唇,直到喉的上部都是纯白色的。它比麇鹿稍微 高一点,身高大约 2 米,肩高 1. 3 米,体重却轻得多,只有 130 公斤。 尾巴特别短,只有 30 多厘米。身上的毛是灰褐色,腹部淡黄色,有淡色的小 斑点。毛特别粗特别硬,而且又厚又密,颈和肩部的还特别长,它的蹄子宽 大,所以它是不怕风雪严寒和山高路陡的。耳朵长而尖,鼻子厚而宽。雄鹿 有扁平的角,角有发达的眉权,和次权相距比较远,总共分四五个权。白唇 鹿成群生活在青藏高原和甘肃、四川海拔
米的山地。夏天甚至爬 上海拔 5000 米的高山灌木丛或高山草甸区,以山草和灌木嫩枝叶为食。经常 作远距离迁徙,能忍饥耐寒,非常顽强。”显然我们的车是无法开到山尖上 的。不过,远远地望着 7 只白唇鹿齐刷刷排成一队站在山顶上吃草的样子, 那份恬静、那份秀丽也是十分让人陶醉。那天到了中午时分,野牛沟里比较出名的珍稀动物差不多都让我们见上了。同行的人高高兴兴地坐在海拔 4700 米的高原草地上野餐。可我这人,什 么事都老是不知足。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牦牛也看到了。可我记得过去在书 上看过,说野牦牛一般都是一二十头,甚至一二百头,成群住在人迹罕至的 高山上。四条腿粗壮、蹄子大而硬,全身披着黑褐色的粗长毛,跑起来十分 壮观。而我们才看到两头,而且是站在那儿根本就没动窝。藏野驴也看到了, 也不是成群结队的,那气势显然不够人家书上说的、别人看到过的那么壮观。 于是我开始恳求同行的五位男同胞:“咱们再找找,再往前开一个山包。冲 咱们今天的运气,说不定还有什么好看的等着咱们呢,要是就这么回去了, 以后你们就后悔吧。”我的再三请求和激将法,让男士们站了起来:“谁让 咱们也听说过 LADYFIRST(女士优先)呢,你也别求了,咱们就再和你一块 碰碰运气,走!”高原上的景致常常是一个小山包连着一个小山包。就在我 们的司机刚把方向盘扭到下一个山包的边缘地带,青藏高原上那特有的,那 么蓝的天,那么白的云,那么绿的草还没顾得上让我们再次深深地陶醉时, 突然遮天蔽日的一群身披黑毛发的野牦牛在蓝天、白云、绿地的映衬下,追 赶着一群藏野驴出现在我们视线之内。“快停车,快停车。我要录下它们的声音。”车还没停稳我就冲了下去。我的心里就一个念头,我要录到它们的 叫声和跑声。太难得了,这辈子还说不定能不能再有这样的运气。录下来, 能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听到我们中国特有的野生动物的声音。野牦牛跑得 太快了。我才追了几步,它们就跑远了,我只能拿着话筒朝着它们远去的方 向,录下那片一下子就消失了的脚步声。高原上又变得没有了一点声音。这 时,小孙追了过来,他一把抓住我:“你不要命了,海拔 4700 米,能这么跑 吗?”望着已经远去的野牦牛和藏野驴,我不知是兴奋还是累得只剩下了喘 气的劲儿。  野牦牛可都是生活在海拔
米荒凉高峻的大山上,是世界上生 活在最高地区的大型哺乳类动物。我终于见到了它们,不是一头两头,而是 一大群。还和它们一块跑了一程,录到了它们的声音。从青藏高原上见到了 那份壮观景象,如今已有 3 年多的时间了。可我心里的那份得意,是什么时 候说起来,什么时候都溢于言表的。  在青藏高原的时候,我还采访了一位在那里专门研究大型有蹄类动物的 科学家蔡桂全。我见到的野生动物和他比起来,那就是小儿科了。他的研究 工作一般都在海拔
米的地方。  老蔡形容起自己工作的地方来也挺神的:“在里面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每次野外工作结束一到青藏公路上,我们才觉得又回到了现代化的世界。一 般人都认为,牛是在比较平坦的地方活动,但野牦牛往往可以在雪坡上,再 陡的山它也能上去。有时候为了观测比较特殊的行为,我们只能靠两条腿。 大家可以想想,海拔 4000 多米以上,要想走路是非常费劲的。特别是大型的 野生动物,活动范围比较大。野生动物嗅觉相当灵敏,如果你顺风去跟踪, 它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发现你。这样的话,它一遛就一个山头翻过去了,我们 是无法跟上的。野牛沟虽地处高寒地区,但我们野外调查每次停下来,所有 的衣服全部已经被汗水湿透了。“有一次我和我的一位美国研究生在观测大群野牦牛的时候,看见有一头单独的野牦牛在休息。所以在我们观测完大群的以后,就去找那头单独的 野牦牛准备进行拍摄时,却找不到那头牛了。我俩首先估计它不会走得很远, 多半能找到,但又害怕,在我们接近那头野牦牛时,如果周围没有任何大的 岩石等能掩蔽我们,出了危险怎么办?那时的心情相当矛盾。但我们不想放 弃。找着找着,这只野牦牛突然出现在一个比较低的地方,和我们相距就 50 米左右。它在吃草,屁股冲着我们。当时,高原上相当的安静,就是我们按 动手中照相机快门的那一点声音,使得这头野牦牛刷地一下回过头来。它马 上一动也不动地摆开了一种防御阵势。站在平坦而望不到边的草地上的我, 对我的研究生说,你再也不能照了。可他心里想的大概只是四个字:机会难 得。什么危险,早就忘到一边去了。这时,野牦牛看着我们,我们也看着牦 牛,相持了有一两分钟。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没法走,它也不后退。 直到那位研究生又按动了一次快门,野牦牛看到对它没什么威胁后,终于掉 转头跑了,这样我们才松了一口气。那个时候野牦牛要是冲过来,我们是一 点办法也没有的。没有任何可以保护我们的东西,连一个让我们钻的洞也没 有。像我们搞大型动物研究的,在野外行军途中突然遇到这样的事太多了。” 一头成年的野牦牛体重有 600 多公斤,身高近 2 米,身长 2 至 3 米。国 外动物园展出的牦牛多为家牦牛,野牦牛只在我国北京动物园等两三家动物 园中展出过。野牦牛刚到动物园时,性情凶猛,见人就冲,慢慢就温驯了。刚到动物园时,对食物也是挑挑拣拣,后来也成了给什么吃什么了。1973 年 北京动物园首次繁殖成功,是人工饲养下首创的纪录。  不少人一定认为,老蔡他们的生活是浪漫的。可真干上了,没有多少人 能把这份浪漫持续得像他那么长久,一干就是几十年。在他的心里,至今迷 恋着这份浪漫,做着一个不醒的梦。录亚洲象的叫声  我追赶野牦牛是在青藏高原。找亚洲象,是在我们国家另一处举世闻名 的地方,西双版纳。 1994 年,我一到西双版纳,就对当地人说,我想录 亚洲象的叫声。这次当地人没说看你的运气了,而是很有把握地说,到三岔 河去,那里有希望。说来见笑。就是我这个哭着喊着要录亚洲象叫声的人, 真的听见亚洲象叫时,别提多害怕了,竟然爬到了树上!如说那次追野牦牛 是“奇”,那么这次可就称为“险”了。从西双版纳州政府所在地景洪坐车到三岔河几个小时就可以到了。那是1 月份。太阳出来的时候,傣族姑娘们穿着筒裙。我们汉族也都是一身短打 扮。不过进原始森林,可不行。当地人习惯把每年从 11 月到次年 2 月这段时 间,叫作雾季。这种雾大都是从夜间一两点钟袅袅升起,要到正午 12 点左右 才慢慢散去。在浓雾里,你会感到像是在下着牛毛细雨一样。这些雾都是在 没有雨水的时候出现的,因此,它能给庄稼及树木花卉等植物以滋润和生机。 西双版纳有这样的雾季,是与它那满山遍野的森林分不开的。森林越茂密, 雾也越大。因为森林每时每刻都从地下吸收着水分,白天又从太阳光里吸收 热量,热量把水蒸气散发到树林的空间去,到夜晚遇到冷空气,就凝结成极 为细小的水粒,这些极小极小的小水粒就是雾。浓雾聚集在树叶草叶上,还 会变成水珠滴下来,这样就成为大森林里的夜雨。这也就是人们说绿色的森 林是一个天然水库的原因。大象吃了林子里的植物,十分喜欢喝撒了盐的水。所以三岔河自然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常常在河边撒些盐。每到晚上,大象就到那去喝水、洗澡。我 们下午就先到林子里看好了地形,河两边的大树上建了小木屋,我选中了河 北边的那个小木屋,因为有地方架我的话筒。4 点多,我们出了林子。保护 区的小罗告诉我们,大象要到 9-10 点才去河边。吃完晚饭还不到 7 点,小罗和他正在放暑假的弟弟,两个帮我们挑东西的农民夫妇,和与我同行的一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一位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一行 7 人就上路了。路上我们大约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树上小木 屋。一边走,那对挑行李的夫妇告诉我们,半个月前,河边来了一大群野象。 有人在树上用电筒照着一数,好家伙,27 头。小罗是东北林学院毕业的大学 生,到三岔河才两年。他更喜欢鸟。他说,两年来他已经认识了热带雨林里的 80 多种鸟了。春节,那里最多时能有 150 多种。他觉得最漂亮的鸟要 属太阳鸟。个子不大,身上的颜色十分鲜艳,黄、蓝、绿交织在一起,在花 间跳着鸣叫,像是花的使者。叫得最好听的要数画眉。不过八哥能博采众长, 所以叫的声音最丰富。  绿孔雀,小罗就见到过一次,至今还让他遗憾的是,那次竟然看呆了, 忘了拍照。“那天,我先是听到了叫声,声音可不像它外观那么迷人,和野 猪的叫声有点相似。寻声走了有一公里后,叫声更大了。我还没看见孔雀,  孔雀却在灌木丛中听到了我的动静,惊飞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绿色孔雀尾巴 上有花的斑点,拖着长长的尾巴,它飞得非常缓慢。”小罗说,就是它那悠 闲自得的样子,把我给看傻了的。  突然小罗把手指竖在了他的嘴上。大家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呢,一声巨 大的吼叫声就从前面的林子里传了过来。我本来是排在我们一行 7 人的倒数 第二。听到叫声后,我本能地回头看了一眼,一路上都在为我们两个女记者 拿东西、常以骑士风度自许的教授,已经撒腿往回跑了。看着他那逃命的姿 势,我笑成了一团。等到跟着他不顾一切,也不知用什么时候训练过的爬树 本领迅速地上了树后,才听我的录音机里,不单录到了野象的那声怒吼,也 录下了我自己的笑声。后来我开玩笑地对教授说,还好是笑声,要是哭声可 就丢人了。小罗说,那只大象一定是带着小象一块到河边的,为了保护象群 的安全,大象不会主动地攻击人。听见那么大的叫声,说明我们离它也就十 几米,要是不赶快离开,引起大象更大的恐慌,我们可就麻烦了。  野象不到 8 点就到河边去喝水,在三岔河是很少见的,可就是这少见的 一次,使我们那天晚上没有赶到事先选好的那棵树上。我虽然也录到了亚洲 象的叫声以及大象瞠水、爬山时把竹子等植物踩得噼啪直响的声音,可是因 为离得太远了,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留下了遗憾。毕竟离野象还是太近了,那一夜我们没敢下树。用教授的话说是 5 个人在树上群居了一夜。那对农民夫妇不怕,先回去了。在原始森林的树上过夜, 不管怎么说是够浪漫的。看不到大象,听着声儿,小罗就给我们讲大象可能 是正在干什么呢。大象在沿着河道边走边喝水呢;大象在洗澡呢,洗澡的时 候,大象还喜欢在泥里打滚。林子里蚊虫多,泥沙滚在大象的身上,蚊虫就 叮不着了,像是穿了一层泥衣服保护着它们。“夜里大象不睡觉吗?”我问小罗。“大象一般不在夜里睡觉,就这样在水边玩,沿着河道走来走去。第二天早上沿着山梁回到林子里,白天中午 天很热了,它们也吃饱了,可就要歇着了。大象睡觉时也是站着的”。至今 从我的录音机里还能听到那天夜里,我在原始森林里听到的蛙鸣声,和许许 多多我叫不上名的野生动物的叫声。回想着和野生动物一起在林子里过的那 一夜,我早忘了当时的害怕,只觉得西双版纳真是动物的乐园。第二天早上,我们才从树上下来。快出林子的时候,为了让我们少带走点遗憾,小罗领我们去看了一头正在驯化的野象。这个家伙用大鼻子先把低 处的小竹枝、竹叶卷着吃了,然后再把大鼻子往高处一甩,够着了上面的竹 叶,更粗的竹枝也被它卷断了送进嘴里。吃完了嘴边上想吃的竹子,这个庞 然大物在林子里往前走时,眼瞅着一片碗口大的竹子噼哩啪啦纷纷倒下。断 掉的竹子流出清凉的竹液,我喝了一口,有点蔬菜味,好甜,好凉。后来我 把当时录下的水从竹子里流出来的声音给人听,那么清脆,那么绵长,谁也 猜不出这水声是从哪流出来的。  那天早上,我们还没从林子里出来,就碰上了正准备迎接我们的自然保 护站的领导小沈。嗬,我们几个抢着和他说起了昨天晚上在林子里的遭遇。 哪想到小沈说:“那算什么呀,我在野象的胯下打过四个滚呢。”天啊!我 们几个人不走了,拉着小沈让他坐在一棵倒在地上的大树上,“快给我们讲 讲你的故事”。我们几个人差不多是异口同声说的。因为小罗昨天晚上在树 上就告诉我们,小沈找大象是一绝。光看大象的脚印,他就知道大象的肩高。 他使用的办法也不保密,大象的肩高,就是前脚印周长的两倍。从大象的脚  印和粪便,小沈还可以知道大象离开一个地方多远了,人还有没有必要跟踪 或尾随。经过多年对亚洲象的研究,小沈还知道,一头大象一天要吃 200 多 公斤芭蕉、竹叶、鲜草,一次还要喝 60 多公斤水。由于它吃得多,所以得经 常迁徙。陆地上短距离内时速可达 24 公里。它们还会游泳,一口气可以游五 六个小时,时速是 1.6 公里。大象 20 岁左右成熟,三四年才生一只小象。怀 孕期 600 多天。雌象一辈子只生 6 头小象。一般寿命六七十岁。  经我们再三请求,小沈打开了话匣子。“那天早上 9 点多,我从森林里 观察大象刚出来。省教委的四个人到我们这搞大学生跟踪考察。他们听说我 刚从林子里看了大象出来,就也想进去看大象。我因为刚出来,所以知道大 象在哪儿,很快就让他们看到了。这时其中的一位想把大象拍下来留做纪念。 我说,要想拍到还得再近点,你去危险,我帮你去拍吧。那位老先生不甘心, 非要自己拍,说是要感受一下什么是心惊肉跳。当时我们在一个很密的灌木 丛中躲着,旁边有一条大象走过的路。一般大象会从那儿上山,或是下去。 可能各占 50%。我让他们四个趴在那条路的上边拍照。但是我们等了一会 儿,大象没来,我就想让他们在里边等着,我出去找找。我觉得大象好像是 到河边了,而且似乎看到它的头都伸到水里了。但是我判断失误了,我刚从 灌林丛中钻出来,它大叫一声,就朝我冲了过来。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它像 飞一样,速度别提多快了,四蹄腾空和骏马似的跳了起来扑向我。幸好我在 学校时还是个武术教练比较灵活,就一个滚翻从它胯下翻过去了。跳起来的 大象一脚踏下来没踩着我,更急了。我呢,一个滚翻后还有什么选择,爬起 来就跑吧。可它掉过头来就追我。在林子里我怎么跑得过它。随便一根树枝、 一根藤条都能把我拌倒,它可是畅通无阻的。这些年来在林子里搞大象的课 题,我知道大象的习性。大象伤人一般用双脚踏、或用象牙顶、用象鼻子甩, 把你卷起来,再抛出去。被它抛出去不死也得残废,被象牙顶了更不用说了。 当时我的选择就是往灌木丛里钻。钻进去后大象的鼻子就够不着,象牙也顶 不着了。这时,它站在那儿,双脚前蹄就抬起来朝灌木丛踏下去,我又是一 个倒滚翻,从它胯下翻过去,然后又爬起来就跑。连着四次后,我没喊也没 叫,我知道,我是没命了。我再也跑不动了,连垂死挣扎的劲也没了。但就 在我第四次从大象胯下滚出去后,正好滚到前面的地形是个小山包,前两天 大象从那里下去过,很光滑。我命大,就在我已经没力气而后背也已经被大 象的后脚够着了的时候,我从那条刚好挺光滑的路上一直滚了下去。这时, 扑我又没扑到的大象,气得又是大吼一声,这一声被外面的人听到了。后来 我是怎么被救的,怎么去的医院,全都不知道了。我醒过来时,手上的虎口 被缝了 16 针,头发被血块凝住了,浑身都是紫色。第一意识是,那四个人还 在林子里呢。幸亏我让他们躲的那个地方是安全的。大象没发现他们。当然, 他们想给大象拍照的想法,算是告吹了。”  听完小沈的故事,我们大家都大大地舒了一口气。回到北京,我翻阅了 一些有关亚洲象的记录:大象是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重点受到保护的动物。 这种野象是成群生活的,每群少的三五头,多的有二三十头。每一象群都有 自己固定的活动区域,据说它们还有“君子协定”,互不侵犯,各不相扰。 如果有一象群跨越了自己固定的活动地区,而去侵犯另一象群的活动地盘, 就常常引起激烈的厮斗。厮斗的结果,要以一个象群失败、狼狈逃窜、失去 自己的地盘,去另找新的地盘而告终。现在亚洲象的数量越来越少,全世界 只有三四万头。我国野象很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和大熊猫、金丝猴  等同样珍贵的动物。在西双版纳森林里,你还能见到的野生动物有:懒猴、 叶猴、飞貉、金鸡、黑灵猫、大竹鼠、犀鸟等。有时或许能碰上野牛、大熊 以及珍贵的长臂猿。我有幸录到了大象这珍贵物种的叫声。阿拉斯加灰鲸和阿根廷海狼  电视上曾经报道过三条灰鲸被困,一时间牵动了世界上多少人的心。阿 拉斯加的巴罗镇地处美国最北端,紧靠北极。虽然才 10 月,就已经是冰天雪 地了。1988 年 10 月 7 日这天,一位猎人像往常一样来到巴罗镇附近,他打 算打些猎物带回家去。突然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三条灰鲸在还没有结冰 的水面上争相探出头来喘息着,处境十分艰难。猎人赶快把这一情况报告了 经常在这一带活动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于是一场人类奋力抢救被困灰鲸的 序幕拉开了。  在当今世界内,灰鲸已经不多见,属于珍奇动物。灰鲸一般每年夏天都 要游到食物丰富的北部海洋度暑假。冬天又游到比较暖和的墨西哥海域和加 州海域休养生息。这三条灰鲸大概是贪恋美味食物,在北部海洋呆的时间稍 长了一点,当它们往回游的时候,那年的冰冻期提前来临了。零下十几摄氏 度的气温,使得北极圈内阿拉斯加北部海面内骤然结了冰。在灰鲸艰难地游 到离不冻海域大约 8 公里的时候,坚冰把灰鲸团团围住。灰鲸是哺乳动物, 它每隔 3-4 钟就要把头面浮出水面用肺部呼吸。随着北极圈内的气温再度下 降,可以供给灰鲸呼吸的水面逐渐减少。坚冰眼看就要封闭全部海面把灰鲸 吞没。这三条海上宠然大物危在旦夕。野生动物保护者和当地居民急忙赶到现场。起初人们拿着破冰工具,把灰鲸周围的坚冰凿碎扩大水面。为了不使新 凿水面再次结冰,人们不断地搅动水面。北冰洋的水面越来越冷。记者们一 到阿拉斯加的巴罗镇就发现,圆珠笔被冻得写不出字来,摄影机也被冻得无 法拍照。一时间,美国国内掀起了灰鲸热。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连续报道了抢 救情况。美国阿拉斯加州巴罗镇镇长在现场亲自指挥,营救工作达到高潮。 科学家们还给三条灰鲸各自起了名字,把它们叫做克罗斯比克、邦尼特和勃 恩。由直升飞机引导的一艘美国破冰船,艰难地从 300 多公里以外破冰向巴 罗镇开来。可是这个时候,人们突然发现名字叫勃恩的灰鲸从 21 日下午就没 有探出水面呼吸。一直到第二天,营救人员难过地把它已经死去的消息告诉 了大家。救援人员加快了营救步伐。阿拉斯加国民警务队出动了直升飞机, 用重达 5 吨的钢筋水泥柱猛击北冰洋冰冻的海面。在被困灰鲸附近凿开数十 个呼吸孔,希望以此引导灰鲸顺着呼吸孔游动。  为了帮助灰鲸,营救人员向国际社会发出了要求支援的呼吁。10 月 25 日,原苏联的破冰船开到了现场,经过几天的奋战,终于开通了一条长 5 公 里的水道。但是由于开通的水道又重新结冰,原苏联破冰船只好一条船前进, 一条船返回原路清除新结的冰层。10 月 26 日,两条灰鲸好不容易在冰层下 游了 300 多米,到达新的透气孔后,就不肯再向前游了。破冰船又开挖了第 二条通道。人们又用链锯凿冰窟窿,以便把透气孔的面积再扩大一些。 10月 28 日上午 8 点 30 分,营救人员看见两条灰鲸在破冰船开凿的水道上 艰难地伸出头来呼吸,后来的两个半小时就再也没见它们的踪影了。大家焦急地等待着两条灰鲸的消息。这时,协调营救的官员宣布:负责在空中监视 的飞机发现了这两条灰鲸,它们已经自由地游进不冻水域了。  围困三周的灰鲸终于得救了,人们的心里充满了获胜以后的喜悦。全世 界也为之松了一口气,毕竟灰鲸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1994 年 9 月我到南美洲的阿根廷采访。在浩瀚的太平洋海边,我第一次在 9 月份过了一个春节。还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通过地球仪我就知道阿根 廷在我们中国脚下的对面。我们国家冰天雪地的时候,那里正是赤日炎炎。 不过,理论上的知识在接受实践检验时,感受可真是不一样。离开北京时,9 月的北京是金色的,怎么坐了一天的飞机,地球的轮回就把我带到了春暖花 开的季节。在感受阿根廷的春节时我发现,他们和我们中国人过春节的方式 也很不相同。在那里,春节一般要举家前往海边。人们用载歌载舞的方式迎 接春天的到来。  海滨城市马德普拉塔,在阿根廷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旅游城市。一个周末, 在那里工作的一位中国朋友带我们到渔港附近的海边玩。那天我的镜头怎么 也舍不得离开和停泊岸边的渔船共度时光的海狼。朋友说,这是马德普拉塔 的一景。成百上千头海狼就这样成年累月地在海里游一会儿,上岸晒一晒。 海狼在海里游时,它们那笨重的身体顺着海浪起伏,像是一艘时隐时现的小 船往前涌动。海面上由于有了它们,可以说是多了几分淘气,多了几分色彩, 多了几分生机。在岸上晒太阳的海狼,伸着它们那粗壮的腰,看似是在休息, 可不知为的是什么,时不时地人们还能见到它们相互间昂着脖子在打斗。如 果要把它们的嘶杀声和森林里的狼叫声比一比,我想大概是狡猾不够,憨实 有余。作为一个广播记者,海狼这别具风格的声音,比起它的雄姿,对我来说自然更有吸引力。我背着录音机曾在太平洋海边录下过海狮的叫声,如果把 海狮的叫声比喻为高亢,那么海狼的声音则更为浑厚。让我十分遗憾的是, 在阿根廷海边,我的同胞们虽然盛赞阿根廷人民和海狼相处和睦,可竟把这 叫我如此痴迷的海狼叫声形容成“就像是拖拉机开足了马力又没往前跑时的 声似的”。就为了这叫声,我半夜三更还麻烦了一次朋友。那天我录海狼的叫声时,海边刮着不大不小的风。室外录音,最怕的就是刮风。有了风声,你要录的 声音听起来就不那么干净了。晚上 12 点多钟时,我发现风停了,赶快跑到海 边录下了地球那一边太平洋的夜景声。然而,那时我最想重录的是海狼的叫 声。可有海狼的地方离我们住的地方,开车也要跑上 1 个多小时。出门在外, 我一个人怎么去呀。但又一想,十万八千里的地球另一边我都到了,不录点 珍奇的声音我能甘心吗。想来想去还是拿起了电话,再麻烦一次朋友吧。朋 友被我的执着打动了,说好第二天 5 点钟来接我,再访海狼。这一次我录到 的声音当然是没得说了。  前面说的国际环保组织在阿拉斯加抢救灰鲸和我在阿根廷录海狼的叫 声,都可以说是成功的记录。在我的录音生涯中,当然也有不少失败。1994年 3 月我在旧金山采访时,一位朋友告诉我,那里的海边可以看到成百上千 头的海象和人们友好相处,互相嬉戏。我立刻问:有声吗?“有,要是一块 叫起来,那声还真挺邪乎的。”听说有声,我来了情绪。周末和朋友一齐开 车到了有海象活动的地方。到了海滨公园,我们的车被拦在了外面,我的心 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朋友交涉了一会儿回来对我说,现在是海象的繁殖期,下个星期就可以随便进了。当时我心里那个遗憾就别提了。下个星期, 我早就又坐在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的办公室里了,还录什么海 象的声呀。我不甘心,拉着朋友想不走正门,从旁边绕道靠近海边。海多大 呀,拿出我在国内海拔 4700 米青藏高原上还跑着追录野牦牛的声音的劲头 儿,我就不信我录不到美国海象的叫声。我们还真运气,穿过麦田,爬过沙 包又过了一片灌木丛,不远的前方就是大海了。海风已经从远处把海象的声 音,一声接一声地送到了我的耳旁。虽然不是那么清晰,但我确实听到了。 接下来的就是我们怎么越过那片隔在我们面前的荆棘。马上就能录到海象的 声音的激动,使我不顾一切地用手、用胸、用头拨开荆条,再把它们踩在脚 下。手出血了,脸上留有了印迹,裤子挂出了一条一条的丝。那天,我没有 能征服那片荆棘,把总有一天我会录到海象的叫声当成了一个梦。我知道, 梦是会成真的。当一回小鹤的“妈妈”谁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种鹤? 鹤类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野生动物及其保护的象征。也许是因为它们太美丽了。而且它们的个子也很高大。印度的赤颈鹤高达 5.5 英尺,是现存飞鸟中最高的。也可能是由于它们的求偶礼节??交尾的两只鹤的出色的二 重唱,在一英里外都能听到。由于它们雄雌终身为伴,被人类誉为忠贞的象 征。这些在世界上存在最久的鸟也象征着长寿。1996 年 6 月 2 日,我穿上了一身仿鹤模样的白色大袍子,头上还戴了一顶有鹤那长长的嘴巴、把我的脸全盖上了的纱帽子,进到人工孵养小鹤的屋 子里。屋里的温度是华氏 95 度。哇,真够热的。那里出生时间最长的小鹤是7 天,最小的还不到一天。刚出生的小鹤两个小时喂一次,以后慢慢减少。人工喂小鹤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不让小鹤知道是人在喂它,所以要用一 个模仿鹤妈妈的嘴的勺子喂它。小鹤的旁边还放着个录音机,里面放出鹤妈 妈的叫声。我看到的那只小鹤,来到世上才 36 个小时,还不太会吃东西,耐 心的饲养人员就慢慢地、一次又一次地往它的嘴里送。据说小鹤出生后,要 用几天才能自如地吃喝。小鹤旁边的水里放了个玻璃球,工作人员告诉我, 这是利用小鹤的好奇心,让它们练习学会进到水里。国际鹤类保护中心的科 学家们之所以在这里养护它们,就是为了让那些在自然界中越来越少的鹤在 大自然中重现往日的风采。就在我要离开这间暖融融的屋子时,一只 5 月 30 日出生的小鹤在院子里的草地上、水坑旁玩了 3 个小时后,回到小鹤的家里。 走出小鹤的家,外面的一群孩子吸引了我。一位慈祥的女导游正在悄悄 地对孩子们说:你们在这儿千万不要出响声,这里都是小鹤,它们还不懂事, 一旦弄出响声来,它们会以为那是它们的父母在召唤它们的一种方式。我们 不希望它们将来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希望它们早日能回到野外、它们 真正的家。孩子们,下面我们请这些小鹤的“妈妈”给你们讲讲她是怎么当鹤“妈妈”的: “我是一个鹤‘妈妈’,是一个志愿者。为了能到这来当鹤‘妈妈’,我和能到这来的所有的人一样,都是在看了招聘广告后,差不多要排上一年 的队才轮到我。我们这里当然也有鹤“爸爸”了。现在喜欢鹤的人越来越多 了。我们这些志愿者,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到这来,我是每星期来一个早晨。我的任务主要是从鹤类妈妈那儿把它们的蛋拿来,然后人工孵化,我们手工 进行脱壳。有人问为什么你要从鹤妈妈那儿把蛋拿来?是这样的,如果我们 把它们的蛋拿走了,它们就会生更多的蛋。如果说,一对鹤夫妇只生两只小 鹤,而我们把蛋拿走了,它们就会生七八只小鹤。因为这些鹤都是濒临灭绝 的,我们希望它们多子多孙。作为小鹤的‘妈妈’,我们还要教会小鹤怎样 吃食,找虫子。”  说着说着,小鹤“妈妈”拿出一个小红勺子,放在小鹤的嘴边,让它们 吃。然后又把吃的东西放在地上,让它们从地上捡起来,一点一点地学会寻 找食物。小鹤在地上找到的小虫子很小,有的是我们人类的肉眼都看不到的。 小鹤们还得学会如何找到水,因为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一处很重要的环境。 女导游告诉孩子们,小鹤“妈妈”还要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因为鹤类每天要 长高一英寸,三个月以后,就要随着它的父母远走高飞了,所以要锻炼它们 的腿逐渐强壮起来。另外鹤“妈妈”还要学着鹤类的叫声。这样,小鹤听惯 了爸爸妈妈的呼叫声,将来它们生儿育女的时候,也会采取这种方式来叫它 们的儿女。小鹤们听惯了这种叫声,以后即使在高高的草丛里,也能知道父 母在什么地方。小鹤的“妈妈”听导游说到这儿,轻轻地给孩子们学着叫了 几声。于是,院子里此起彼伏地响起了孩子们学鹤的叫声。鹤类跳舞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们的舞姿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的风采,在许多文明、文化中,鹤类是迷幻和神秘的象征。但是在鹤类保护中 心,小鹤们也会互相打架,有时甚至造成重伤。那它们还怎么跳舞呢?“你 们谁知道鹤类跳舞是什么意思吗?”女导游问孩子们。一个孩子说:“是不 是它们高兴了?”“对,有这个原因,还有是表明它在寻找配偶。或者是在 表示,这里是我的领地,我不希望别人来。”在鹤类保护中心,小鹤的“妈妈”们现在最关心的是,这些小鹤还能不能在野生的状态下生存。它们在人工帮助下长到什么时候,就可以让它们回 到自然中去了。如果早了对它们不好,晚了又会使它们产生依赖性。那天,我跟着孩子们一齐听女导游给我们讲鹤。我的印象是,美国孩子们的问题永远也问不完。女导游关于鹤的事,什么都知道,不但是百问不倒, 还常常主动出击。“鹤类的天敌是什么?”一个小男孩问。“你的问题很好,天上飞的主要有鹰类。地上跑的有猛兽,但不是所有的猛兽都能吃到它们。比如说美洲 狮就与鹤类生活在不相同的地区,它们生活在干旱的地区。”“一只小鹤要多少天才能从蛋里出来?”“大概要 28 天到 40 天,父母们轮流一动不动坐到鹤蛋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鹤类经常受到攻击,这也 是现在许多鹤濒危的原因。”  “它们会长多高?”“在三四个月内,它们就可以和我这样一个成年人 比比高低了。而且生下来三四个月后,它们就要随着爸爸妈妈飞到越冬地去 生活了。”  “为什么要把鹤弄到这儿来呢?”“在野外光靠它们自己繁殖有些都快 绝种了,我们人类要帮它们一把,它们是特殊的鸟类。”  “鹤类能活多久?”“在野生的状态下,它们大概能活 30 岁左右。历史 上记载,有一只鹤活了 83 年。”  就这样有问有答,女导游带着孩子们到了住着丹顶鹤的大笼子前。“你 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丹顶鹤吗?它的脑袋上有一块红。那红的不是羽毛,是红  色的一块肉,里面有丰富的红细胞和血管,所以它是红色的。现在你们看, 它把头低下了,这是在表示,你们不要再进入我的领地了,请你们快快离开。 丹顶鹤生活在日本和中国。中国很幸运,有 7 种鹤。”那天奇怪极了,我一 到鹤类保护中心就告诉那里的人,我想录下 15 种鹤的叫声。他们说,有的鹤 很少叫,比如丹顶鹤和黑颈鹤。可是当女导游在给孩子们讲丹顶鹤,讲中国 很幸运时,丹顶鹤抬起头,脖子一扬就为我们高歌了一曲,我简直是喜出望 外。后来保护中心的朋友们说,看鹤有多聪明,它知道是家乡来人了,特意 在向你问好呢。  “你们知道哪只鹤是男孩,哪只鹤是女孩吗?”女导游又在问孩子们了。 孩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显然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女导游笑了:“其实 我也不知道。小鹤生出来一年后,从它的身体里抽出一些液体拿去化验,才 知道哪个是公的,哪个是母的。鹤还很喜欢把自己的身上涂一些泥,这是一 种伪装。如果它们用灰泥草来搭窝,小鹤也是灰色的,就不会被其他动物发 现了。”  “为什么那边的鹤单腿站在那里呢?”一个孩子问导游。“鹤类也需要 休息呀。不过我们人是两条腿站着最舒服,鹤却觉得两个腿轮换着站才都能 有劳有逸。孩子们看,这个家伙叫 KOOG,它生活在澳大利亚,它的眼睛下有 一个囊,看到了吗?它可以喝很咸的海水,生活在非常热的地方,喝了海水 后,眼睛底下的那个囊,就把盐分装进去了。它们繁殖时很特别,必须觉得 自己是回到了澳大利亚的家里,生出的蛋才能孵出小鹤来。怎么办呢?我们 就在它们住的地方装了人工喷头,拼命地下雨。大概要不间断地下三个星期 的雨,还要在它们住的环境里放一些热带植物,让它们觉得,啊,我真的回 家了。”“孩子们,我们现在远远看到的那两只鹤是灰鹤。我们也想让它们觉得,现在住的地方和在自己的家乡一样。对于它们,我们想的的办法是,给他们 弄了一个 24 小时都在天上的“太阳”。灰鹤的家乡在北极圈内,经常有白 昼,我们如果不给它们一个午夜的“太阳”,它们怎么会有在家的感觉呢。” “孩子们,我们现在到的这片地方是模仿的湿地,这里面有很多物种, 你们看,有臭虫、甲虫、肉虫子,还有鹤爱吃的鱼、蛇、蛙类。在这里,很 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护湿地的水不多不少。虽然鹤类喜欢在水中生活,但是它 们也不希望把它们腹部的羽毛弄湿,它们不喜欢游泳,它们一般都是在涉水 中吃食。那边两只鹤不是兄妹,它们是一对,我们希望它们能产生后代。” “它有几个女友了?”一个小男孩的问题来了。“已经有 6 个了,这是它的第 7 个女朋友,看来它们生活得还不错。有时候,我们还在这里放几只 小鸭子,因为小鸭子能使这个环境更像野鹤生活的地方,但是我们必须保证 公鹤不伤害小鸭子。”  “鹤类能不能在树上生活呀?”这又是一个孩子的问题。“只有非洲来 的那个家伙可以。因为它有 4 个脚指头可以抓住树枝。其他的鹤都是 3 个脚 指头,抓不住树枝的鹤怎么在树林里生活呢,只能生活在水边。西伯利亚鹤, 每年要迁徙 5000 英里,是非常珍贵的鹤。虽然它们的个头不大,可能飞得很 高,它们能飞过我们美洲西部的山脉。”  和孩子们呆在一起说呀问的时间过得真快,孩子们就要结束两个小时的 和鹤类交朋友活动了。女导游从路边的一个木箱子里拿出一个录音机,“说 话”的是一只叫 BARCIN 的鹤:“我已经活了 75 岁了,我在这儿是最大的鹤,  我知道这儿的一切,我已经在 15 年前退休了。我生活得非常幸福,我是一个 最博学的人,没有一个人能比我知道得更多。我生活在鹤类保护基金会湿地, 请你们相信,我们鹤类远比人类更懂得湿地,我们在这儿生儿育女,在这儿 捕食,在这儿生活。可是当你们人类第一次到这里来的时候,你们就毫不顾 及我们,把我们的湿地全部改变了,你们带来了耕牛和牲畜,它们把这个地 方吃得一干二净,你们知道,这样一来,我们可就没东西吃了。而且你们还 把水放走了。开始我们并不在意,但后来,你们甚至把我们的食物连根都挖 了。我们没有吃的,连做窝的地方也没有了,我们不能繁衍后代。”BARCIN 哭了。每一个孩子都听见了它的哭声。  这位和蔼可亲的导游和孩子们告别时我才知道,她是位医生。她喜欢孩 子,也喜欢鹤。人类还要吃什么?  1996 年岁末,北京的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办了一期环境 保护志愿者培训班。北京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的郭耕是第一讲的老师,他讲的 题目是“人与自然环境”。课后,谁也没想到,和奶奶一块去听课的一个 3 岁的小男孩哭着问他的奶奶:“以后要是没有大老虎了怎么办呀?”有一个 多星期,小男孩只要是想起虎,就要问奶奶一遍,他太喜欢大老虎了。每次 到动物园最先去看的就是老虎。可是他突然听说,老虎现在越来越少了,并 且已经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他不明白,有人为什么要杀大老虎,大人们就不 爱老虎吗?在“人与自然环境”的讲座上,郭耕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世界上每分钟有一种植物灭绝,每天有一种动物灭绝。自然 物种灭绝的速度比人类干预以前的自然灭绝要快一千倍至一万倍。在地质年 代,鸟类是每 300 年灭绝一种,兽类每 8000 年灭绝一种。而现代,鸟类每两 年灭绝一种,兽类每年平均灭绝 1.5 种。如今,中国列入重点保护的野生动 物有 257 种,在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的 640 个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占了 156 种,为世界总数的 1/4。郭耕认为:如果说灭绝物种主要是在技术进步的媒介下完成的话,那么捕杀动物则是百分之百地出于功利目的:为了一张皮,一顿美餐,一把金钱。 大熊猫是一种进化了 1200 万年的食肉动物,而后又从食肉动物分化成食 竹为主的奇特物种,是中国独有的世界级珍稀兽。可是,为了几千元人民币, 一些人就可以铤而走险,上山猎杀,使其分布区域越来越小,存活数量越来越少。1993 年,世界濒危灭绝十大物种名单中,大熊猫居于排名之首。 雪豹:在北京濒危动物保护中心有一只。它是在出生只有 20 天时被人掏了窝后送到市场上,连同它妈妈的皮一起被出售。这种稀有的猫科动物,因 其美丽柔软的皮毛而屡遭偷猎,濒于绝迹。几年前我在青藏高原上采访时, 就听说一位美国专家带着几位国际雪豹研究者在我国西北寻找了三个多月, 连一堆雪豹粪都没看到。而就在同时,青海省公安局在西宁一皮匠家一次查 获加工的雪豹皮 40 多张。北京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的那只雪豹至今还是“光棍 汉”,有多少人想为它张罗,可就是娶不上“媳妇”。  犀牛:是一种人类本应尊重有加的动物,它们历尽磨难,从 5000 万年前 的始新世出现以来,历经了地壳变迁、沧海桑田、冰期考验,奇迹般地繁衍  至今,真可以说是造物者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活的古董。可是,作为后起 之秀的现代人,只是图谋于那坚硬的犀角,便滥杀无辜。50 年代初,非洲约有 10 万头犀牛,如今仅有 5%的幸存者留在世上。  亚洲象: 1994 年,就在我离开看到野象的西双版纳三岔河不久, 从那里传来消息,一些知法犯法者,用步枪、冲锋枪在那片原始森林里打死了 16 头、打伤 4 头亚洲象,其中多数为雄性。大象都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地 活动,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使大象之家落得孤儿寡母,也使几年来的亚洲象 生儿育女的净增数毁于一旦。后来,一头伤痕累累的幸存者,被当地人称为 “三腿象”的大象,经常下山袭扰村庄、捣毁竹楼。谁又能责怪,大象复仇 的记忆是铭心刻骨的。  老虎:起源于 3800 万年前的古猫兽类,后分化为两支:古剑齿虎(2 万 年前灭绝)和现代猫科延续至今。本世纪初尚存有 8 个亚种,相继灭绝 3 种。它们是: 1920 年新疆虎、1937 年印尼巴厘虎、1972 年印尼爪哇虎。 目前,地球上尚存的五种虎为:苏门虎 500 只、印支虎 1800 只、孟加拉虎 4600 只、东北虎 200 只、华南虎 50 只。 三岁的小男孩子就是听了这个故事哭的: 1989 年 11 月 14 日,一只雄性东北虎惨遭三兄弟的枪杀。虎被打死后,又被 6 个护林员吃了虎腿,民警 敲下了虎牙、掏走了虎胆。当汽车拉着已被肢解的虎骸骨离开的当夜,它的 另外两个幸存的伙伴(已成了孤儿寡母)找到了滴血的现场,朝着汽车开走 的方向发出绝望的哀鸣。让人十分遗憾的是,一群从事野生动物研究工作的 人,为对东北 17 个林场作一次资源调查,25 人历经 63 天,行程 2000 公里, 始终没见到虎的踪影,只找到三只虎的足迹。而没过多久,那只死去的东北 虎却证实了虎的确存在。如果说,早期人类捕杀猛玛象、剑齿虎是为了生存,那么不愁吃、不愁穿的现代人,对野生动物如此毫不留情地断子绝孙、斩尽杀绝又是为了什么? 让我们再看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吧。1996 夏天,北京繁华市区一家工艺品商店内挂有一张雪豹皮,标价 6000元人民币。  1996 年 11 月 27 日,国际湿地高级专家永斯特一行专程到水鸟越冬地、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考察。当他们通过高倍望远镜看到湖中近百只天 鹅、50 多只白枕鹤在水中嬉戏的情景时,连声称奇。可令人遗憾的一幕就在 这时发生了。对岸 9 个渔民袭击鸟群,天鹅、白枕鹤仓皇而逃时,8 只天鹅 不幸被鱼勾钩住,随即又被人残忍地把翅膀割断。目睹这一切的专家们,不 禁隔水长叹。  同一天, 11 月 27 日,北京机场海关,在北京飞往沙迦的飞机货舱中, 查获了 60 只走私的猎隼。据官方统计,1996 年查获走私猎隼有 8 次之多,共 148 只。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草原畜物业的保护神,啮齿类的天敌, 已在中东灭绝。1996 年 11 月北京报刊上的一则消息说,某市场上出售巨大的鲨鱼一条。  1996 年 12 月 26 日凌晨,在北京延庆一辆从二连浩特来京的卡车上,竟 有 222 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羊的尸体。  1997 年 1 月 13 日《文汇报》载:广东珠海一酒店用国家保护动物云豹、 金猫皮装饰咖啡屋。我写这篇文章时,正是农历的大年初二。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亲朋聚会,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梆子mp3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