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网是古代谁编写的?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0年福建厦门一中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题型:选择题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以正月始。古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在阴历中,又利用其给一年十二个月依次命名。依此推算,《宋史》“己卯,诏每岁以季秋亲祠明堂”中所写的“季秋”,应是中国古代阴历的
A.八月&&&&&&&&&&&&&& B.九月&&&&&&&&&& C.十月&&&&&&&&&& D.十一月
科目:高中历史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以正月始。古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在阴历中,又利用其给一年十二个月依次命名。依此推算,《宋史》“己卯,诏每岁以季秋亲祠明堂”中所写的“季秋”,应是中国古代阴历的
A.八月 B.九月 C.十月 D.十一月
科目:高中历史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以正月始。古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在阴历中,又利用其给一年十二个月依次命名,如:孟春、仲春、季春等。依此推算,《宋史》“己卯,诏每岁以季秋亲祠明堂”中所写的“季秋”,应是中国古代阴历的&&&&&&&&&&&&&&&&&&&&&&&&&&&&&&&&&&&&&&&&&&&&&&&&&&&&&&&&&&& (&&& )
&&&&&& A.八月&&&&&&&&&&&&&&&&&& B.九月&&&&&&&&&&&&&&&&&& C.十月&&&&&& &&&&&& D.十一月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0年福建厦门一中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题型:单选题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以正月始。古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在阴历中,又利用其给一年十二个月依次命名。依此推算,《宋史》“己卯,诏每岁以季秋亲祠明堂”中所写的“季秋”,应是中国古代阴历的A.八月B.九月C.十月D.十一月农历与公历农历是怎么来的听说农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月亮与地球的关系确定的是否正确公历是怎么来的听说公历是西方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与地球的关系确定的是否正确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农历与公历农历是怎么来的听说农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月亮与地球的关系确定的是否正确公历是怎么来的听说公历是西方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与地球的关系确定的是否正确
农历与公历农历是怎么来的听说农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月亮与地球的关系确定的是否正确公历是怎么来的听说公历是西方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与地球的关系确定的是否正确
农历lunar calendar
[解释]1.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2.农业上使用的历书.
即夏历.(“农历”一称流行的原因: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泛滥,“横扫四旧”,认为“夏历”是夏王朝的印记,必须改名;因传统历法在农村使用较普遍,故通过报纸改名“农历”:1968年元旦,全国报纸报头一夜间将“夏历”名称改成了“农历”.按:所谓“农历”,是指它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另外,“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事实上,春秋时代天文学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月、历年,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3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六十甲子.
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法.
传说黄帝时代的大臣大挠“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这只是一个传说,干支到底是谁最先创立的,现在还没有证实,不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说明早在殷代已经使用干支纪法了.
以下是1645年至2644年一千年间各闰月的统计.
另有计算表明,2262年将会再次出现闰一月;3358年将会首次出现闰十二月.
农历的第一个月,按照习惯称为正月.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但现在已经很少用了.表示气候寒冷的成语“十冬腊月”就是从此得来,字面意思即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农历的一月二日称为正月初二.后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廿日,亦有些通胜将之说成念日;如农历的一月二十二日称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由于它和农业生产紧密的联系,所以从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来表示,下面是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一月:孟春、正月、端月、元春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桃月、桐月
四月:孟夏、阴月、梅月
五月:仲夏、榴月、毒月、蒲月
六月:季夏、荷月、荔月
七月:孟秋、兰月、巧月、瓜月
八月:仲秋、桂月
九月:季秋、菊月
十月:孟冬、良月、阳月
十一月:仲冬、冬月、葭月
十二月:季冬、腊月 公历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又名曰“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曰“新历”.1949年正式规定公元纪年.公元前身是儒略历,1582年罗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全面儒略历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同时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天(太阳年),按一年365天计算,每年少0.24219天,每隔4年少0.96876天,每隔400年则少96.876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加上一天全年366天.这样经过3333年才有一天的误差.年有三种:地球绕日一周,历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时九分九秒,谓之“恒星年”;太阳过近地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三百六十五日六时十三分四十八秒,谓之“近点年”;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春分点,历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谓之“回归年”,亦称“岁实”.因二分点(春分点秋分点)每年沿黄道向西逆行约五十秒,故回归年较恒星年之时间为短,相差二十分二十三秒,谓之“岁差”. 此三种年之时间不同,欲使每年之节气寒暑不变,故取回归年为制历之年.对于回归年之时间,有记住之必要,为便于记忆,编一歌诀如下:地球绕日一周年,要知时间有多少?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由一月一日至次年一月一日谓之一年,年长本应与岁实相等,然而一年之日数,必须是整数,不便将奇零之时数计入,故以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每年余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至四年约满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为闰日,谓之“闰年”.无闰日这年,谓之“平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闰年三百六十六日. 但四年之闰余,仅二十三时十五分四秒,今闰一日,未免过多,超过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积至二十五闰,为十七时五十八分二十四秒,约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四百年又不废.如是每四年置一闰,每四百年减三闰,计超过二小时五十三分二十秒,须八个四百年后,即三千二百年后,始补足此一日之差.
地球概论中有详细解释,好好学地理学到大学去就知道了中国古代农历是不是按中原当时的气候制定的_百度知道
中国古代农历是不是按中原当时的气候制定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国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以月亮亏盈周期为一月.阳是”太阳”,阴是”太阴”即月亮,所以我国传统的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地球绕太阳一周360度,平均24等分为24节气,以“立春”节开始,以“大寒”气结束,“节”和“气”交替周而复始。所以节气的定义是以地球的运行为准的,每年的“立春”都是公历的2月4或5日固定的。
地球绕太阳一周用时8766小时13分48秒,为1年;月亮绕地球一周(即一个盈亏周期)为708小时44分2.8秒,为1月。公历和农历的区别就在月上:公历的一个月就是大致地将一年平均12等分;而农历的一个月按一个月亮的盈亏周期来表示。所以公历每4年置一闰(多1天)来补实际太阳数;农历则规定有“节”无“气”的那个农历月为闰月。有农历闰月的年是13个农历月,13个“节”12个“...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中国古代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古代所用的历法,用皇帝纪元来记年份,但是农历中的日月,比如4月24日。为什么和现代的写法一样?_百度知道
中国古代所用的历法,用皇帝纪元来记年份,但是农历中的日月,比如4月24日。为什么和现代的写法一样?
那为什么农历的记法和公历会一样呢,我知道这肯定说的是农历在看新三国,孙权说到4月24日xxxx? 是巧合嘛 谢谢了,因为公历是中华民国引入的, 我就很疑惑
提问者采纳
所以在古书的正式场合里都这么用,更不用说是电视剧中了,不是某某实录、祭祀这样需要文绉绉地拽起来的地方(比如清朝所修的《明史》,那也是可能的,另外古人所写的一些小品小记之类的非正式文字中应该会更常见,我大致翻了几部史书、“自贞元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昧爽已前”(以上均出自韩愈《顺宗实录》),但是”某月某日“式的说法也是由来已久并非新造,而当时的白话却已经基本和现代白话很接近了)孙权那样说是可以的,王氏、“今月二十九日。综上所述,大行皇帝崩”(以上均出自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用干支就显得庄严而正式,应该还是说“某月某日”比较方便、“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明年春”,毕竟二十四史大多是隔代史。但是对于非正式场合以及口语,可登坛受命”,所以即便是孙权本人说“四月二十四日”,史书中直接引用某人话语时就常常出现——“七月四日戊寅,“昭德皇后,黄龙见”。而那些能精确到日的地方,日期做不到十分精确,有的干脆就一个“建安十六年”了事,很多地方只精确到月甚至季——“元年二月”,其字句和以往古书相差无几,干支纪日古老且显庄重。正式场合一般就是修史,上元二年正月十二日生”。首先对于日期的记录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历法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扫描关注更多全球资讯
关注LOOK!一起玩穿搭
中国古代星座大公开 揭秘星座按公历还是农历
中国古代星座大公开 揭秘星座按公历还是农历2
&&&& 中国古代十二星座
  中国在很久以前就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史记&天官书》记载颇详。三垣是北天极周围的3个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二十八宿是在黄道和白道附近的28个区域,即东方七宿,南方七宿,西方七宿,北方七宿东宫青龙所属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南宫朱雀所属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西宫白虎所属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北宫玄武(龟蛇)所属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
更多时尚潮流尽在OnlyLady官方微信 查找"OnlyLady2002"加关注,周周好礼等你赢!
2提示:试试用键盘“← →”键翻页
您觉得这篇文章 :
我要分享:
安全提问:
0) {$('#loginanswer_row_L9KF9').show();} else {$('#loginanswer_row_L9KF9').hide();}" name="questionid" width="213" id="loginquestionid">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你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你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你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最后四位数字
输入下图中的字符
快速登录:
最新推荐What's New
热点专题Hot Topic
精彩互动BBS & BLOG
时尚美容达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农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