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历史上有两个马丁路德高中人物吗

平静接受一个伟人的污点:回顾马丁?路德?金抄袭事件(2)
&&&&虽然有极少数人仍然致力于“更加充分地利用”丑闻,但美国知识界和公众的主流平静地接受了一位有污点的伟人。如果没有这种清明和成熟,我们的道德判断永远会处在“偶像崇拜”与“极度幻灭”的分裂两极。但这不是对良知的考验,而是对心智的绑架。
  事实的鉴定  在这场轰动一时的公共事件中,可以听到出自各种政治与道德立场的不同声音,但争议主要发生在如何对事实做出阐释和评价。对抄袭事实本身的认定,知识界很快达成了基本一致的判断,没有任何重要的分歧。  1991年10月,波士顿大学的审查委员会向校方提交了正式的鉴定报告,指出&确定无疑的是,金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有抄袭作为,他挪用材料的来源有些未在注释中标明、或错误标明、或泛泛标明,并在行文的间隔之中,稍作措辞变化或逐字逐句地挪用了别人的材料&。他们鉴定的结果是,抄袭的比重在论文的上半部分占45%、下半部分达21%。审查小组没有考虑取消金的博士学位,因为这&无济于事&(serve no purpose),况且金的论文仍然&对学术做出了一份智识贡献&。但他们提议,在图书馆收藏的金的博士论文副本中附上这份鉴定意见书。Westling校长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并强调指出,委员会四位教授&开展的调查具有彻底的学术性以及对细节的谨慎关注,并决意不受非学术考虑的影响&。(New York Times, Oct.11, 1991)  1991年6月,文稿项目团队在《美国历史学刊》上发表了他们对金的学业论文的研究调查综述(&The Student Papers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 A Summary Statement on Research&,JAH, Vol.78, No.1, pp.23&31)。根据介绍,他们在《文集》的前两卷编辑工作中,对金的五十多篇早期文章进行了勘定注解。&到1988年初,工作人员开始意识到,包括金的博士论文在内的许多文章,含有诸多段落与金所参考的文本基本相似或完全相同,却没有恰当地征引这些来源文本。金在参考文献或注释中几乎总是列出了他的来源,但缺乏恰当的引用和引号,这遮掩模糊了金对他人作品的依赖程度。&(p.23)这篇调查文章指出,金曾经接受过专门针对学术规范的课程训练,也清楚博士论文的规范要求,他完全理解相关的准则和要求。但是&他的课业文章,包括博士论文,有大量的段落符合严格界定的抄袭(meet a strict definition of plagiarism)&即,未明确承认的语词与理念的挪用(unacknowledged appropriation of words or ideas)&(p.31)。  《编年》杂志的编辑Theodore Pappas是推动抄袭问题公开化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将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整理汇编,于1994年出版了一部文集(Martin Luther King, Jr.: The Plagiarism Story),后来又在1998年出版了一个修订扩充的新版(Plagiarism and the Culture War),其中给出了许多详细的抄袭证据。比如Pappas发现,金有一篇课业论文,在总共二十四个段落中有二十段是完全照搬他人的作品。他还通过文本列表对比显示,金在博士论文中大段复制其学长Jack Boozer的博士论文,甚至复制了Boozer因为粗心造成的引用失误和标点错误。Pappas判断金的博士论文有高达三分之二的抄袭。在学院之外,金作为公共人物发表的演讲与布道辞,由于无需给出注释,几乎都有&挪用&的成分。例如,他在1963年华盛顿二十五万人游行集会上的经典演讲《我有一个梦》,其最后部分&从引用爱国歌曲《美利坚》的第一段歌词(&我的祖国,可爱的自由之邦??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个山冈&),到气势恢宏的排比句&让自由之声响彻??&(随后列举一个个山脉的具体名称)&都与黑人牧师Archibald Carey在1952年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讲相同或高度雷同;金在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发表的演讲也大量&挪用&了J.Wallace Hamilton牧师的作品;他在另一篇演讲中对甘地和非暴力问题的论述几乎逐字逐句地&借用&了Harris Wofford对同一主题的演讲;而他被收入许多课本的著名文章《从伯明翰市监狱发出的信》(&Letter from Birmingham City Jail&)也大量&借鉴&了他人的作品??  虽然倾向保守派的Theodore Pappas与自由派的Carson教授立场相左,但他们对抄袭事实的鉴定基本一致。按照Carson教授的概括,文稿项目团队的研究清楚地显示:&金的抄袭是一种惯用模式(a general pattern),在他几乎所有的课业写作中都明显存在??从现存的他最早的写作和博士论文中都可以看到文本挪用的情况。这个模式在他整个生涯的演讲和布道中也同样显著。&(Clayborne Carson,&Editing Martin Luther King, Jr.: Political and Scholarly Issues&)  那么,马丁&路德&金本人究竟如何看待自己抄袭的问题?所有的研究都表明,他并非不知道写作的引用规范(尤其对于课业论文),他的挪用之举也不是疏忽大意所致,而是他习惯性的和有意识的写作模式。但几乎没有证据显示,他曾对此有道德上的顾虑或内疚感。令人玩味的是,他的一位亲密女友曾在回忆录《我分享了那个梦》中提到金对所谓&原创性&(originality)的独到看法,他说&原创性只来自上帝。而其余的一切在你之前就都被人用过了,从来如此、仍然如此、将来也是如此&(Georgia Davis Powers, I Shared the Dream, p.159)。  争议与阐释  在公共舆论界,有评论认为抄袭事件对马丁&路德&金的声誉会造成严重的损害。虽然在此之前,金的婚外性关系(包括招妓行为)已被公开,但按照美国&自由派&的某种观念,仍然有理由辩护说,性关系终究是私人(私德)问题。但抄袭与此不同,涉及公共伦理(公德)的侵犯。而有更多的论者做出申辩,指出抄袭对于一个学者或许是致命的,但金的主要成就不在学术界而在于他对民权运动的贡献。正如继任金担任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SCLC)主席的Joseph E.Lowery牧师所言,&历史在他的脚印中被追赶,也不可能因为少了几个脚注而被扰乱&(New York Times, Nov.10, 1990)。
(责任编辑:张淑燕)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上将,北伐之前是军阀,家产有上千万元。陈调元的长子陈度是民国最著名的纨绔子弟
【】1959年庐山会议时,国防部长彭德怀上万言书指责大跃进,毛泽东大怒说,你解放军不跟我走?我就到井冈山上
封面文章:庐山会议前后的毛泽东与彭德怀&&& 1959年的庐山会议,毛泽东错误地发起了对彭德怀的批判,造成了一个历史悲剧。彭德怀平反后,所有关于彭的传记,都把彭塑造为一个刚直不阿的形象,似乎历史已成定论。毛泽东和彭德怀作为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为何最终分手,其中的原因却少有论述。&&& 1998年,原彭总身边的工作人员、军事科学院前院长郑文翰中将以及王焰、王亚志、王承光同志终于打破沉默,出版了《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一书,使我们了解到当年党内斗争的错综复杂,也使读者了解了庐山会议前后毛彭斗争的历史真相。&&&&&&&&
热点文章排行
1896年孙中山流亡英国时曾遭清廷驻英公使馆阴谋绑架,险遭杀害,后经他的英国老师康德黎先生的全力营救终于脱险获得释放,获释后他即写了一篇被难经历自述。
  本书独家揭秘在毛邓长达50年的交往中,结下的深情厚谊与那些不为人知的恩恩怨怨;既有伟人高风惊世之举,又有令人扼腕而叹之事。
  一个国家,有时候会在惊心动魄的浪潮卷过之后,却好像什么也没有改变;有时候又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出很长一段路程。传奇历史再现 黑人民权领袖马丁- 路德-金-传奇历史再现-凤凰视频-最具媒体价值的综合视频门户-凤凰网
将视频分享给站外好友,或嵌入到博客、论坛
选择成功,请使用ctrl+c进行复制
下载客户端
独家抢先看日 马丁·路德·金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20万黑人和白人民权运动支持者在林肯纪念堂听取了马丁·路德·金有力动人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日,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在华盛顿主持了一次有25万人参加的集会,然后他领导群众从华盛顿纪念碑下游行到林肯纪念堂。数百万人观看了那次的盛会,许多人至今印象犹新。  马丁·路德·金在那次群众大会上发表了一篇使美国人民难忘的演说。他说:“我的这个理想主要来源于美国的梦想。我梦想将来有一天我们这个国家挺身屹立,真正实践它的这一信条,即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所有的人生来平等。”“梦想将来在佐治亚州,‘奴隶的儿子与奴隶主的儿子’,如同手足,一道坐在餐桌上;梦想将来在密西西比州自由与正义替代压迫与剥削;梦想她的人民最终获得自由,获得自由,感谢上帝,获得自由。”  马丁·路德·金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城。年轻时就读于波士顿大学,取得了神学博士学位,后来,他移居到亚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城,并于1954年担任了浸礼会牧师,之后又参加了有色人种协进会,开始投身于民权运动。1956年,他成功地领导了当地5万黑人抵制公共汽车歧视黑人的行动,斗争持续了385天,终于取得胜利,迫使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在交通工具上实施种族隔离为非法。1964年11月,由于马丁·路德·金对美国的反对种族歧视、争取黑人自由平等的斗争所做的杰出贡献,他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日被一个白人种族主义者枪杀,死时年仅39岁。这个事件引起全世界的指责,美国国内也群情激昂。为了平息民愤,约翰逊总统下令将金牧师受害的那天定为全国悼念日,并将凶手判处99年监禁。  美国总统里根于1983年签署一项法令,法令规定,从1986年起,每年1月的第3个星期一为马丁·路德·金纪念日,该法令于1984年底获国会批准。在此之前,以个人诞辰作为全国纪念日的美国公民,只有“合众国之父”华盛顿总统1人。日,美国各地群众降重举行了马丁·路德·金纪念活动周;1月20日,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宣布,从1987年起,马丁·路德·金诞辰也将成为联合国纪念日之一。
(人民网资料)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2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以下是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在社会..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以下是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在社会领域方面的主要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领域马丁·路德加尔文个人与社会在“因信称义”基础上,认为一切职业都是有价值的,符合上帝道义的强调在生活中效法基督,学会忍耐、克己、勤劳、无止境的追求的艰苦创业精神,来荣耀上帝经济方面倾向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最推崇的是农业、手工业,最后才是商业在财富观念上,认为合理合法地赚取更多的财富,是上帝恩宠的外在证据政治方面认为信仰和政治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世俗领域不得介入和干涉信仰领域要求建立信仰和政治相互独立的权力和法律体系,但对于不义的世俗权力,主张以上帝的义去直接对抗——据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整理(1)有学者认为,马丁·路德是一个宗教“煽动家……就其实践来说,更多的是一个摧毁者。”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4分)(2)对比路德,加尔文则更多的是一个新教“构建者”。结合材料,扼要概括加尔文在构建新教中体现出的“资本主义精神”。(6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公布《九十五条论纲》,宣扬“因信称义”、主张政教分离等,否定了天主教的传统观念和权威。(4分)(2)忍耐、勤劳、艰苦创业品质;合理合法地追逐财富;建立法律法治秩序,宗教信仰服务于现实政治等。(6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试题分析:(1)马丁o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倾向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认为信仰和政治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世俗领域不得介入和干涉信仰领域。他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批判天主教会的腐败,揭开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否定了天主教的传统观念和权威。所以说马丁o路德是一个宗教“煽动家……就其实践来说,更多的是一个摧毁者。”(2)依据材料概括加尔文改革中体现的“资本主义精神”:加尔文强调忍耐、克己、勤劳的艰苦创业精神,来荣耀上帝;在财富观念上,认为合理合法地赚取更多的财富,是上帝恩宠的外在证据;要求建立信仰和政治相互独立的权力和法律体系。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以下是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在社会..”主要考查你对&&宗教改革&&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同:(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2、异:(1)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3)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4)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宗教改革概况:&(1)背景:& ①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②主要原因: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③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卷。& ④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与专横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性质:& 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3)过程:①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揭开了教皇教会的枷锁,套上了宗教的枷锁。②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③&扩展并形成多个新教派。(5)影响:教诲控制削弱,普通民众开始觉醒,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6)结果与意义:始于16世纪德意志的欧洲宗教改革是一场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它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对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加强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解放了思想,还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马丁·路德的观点: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须购买赎罪券。诚如他所言:“义人靠信仰生活”、“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他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这些观点的含义在于:否认教皇的权威,肯定基督徒个体的思想自由和国家的民族意识,其中蕴含着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主体的理性因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倾向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马丁·路德的说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引发了德国和欧洲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包括路德派在内的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 中世纪欧洲与基督教会:天主教是与东正教、新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而基督教又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392年,罗马帝国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由于政治区划和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庞大的罗马帝国全境在事实上一直分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从3世纪以来,也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派。西派以罗马为中心,传播于高卢、意大利和北非迦太基及其以西地区,通行拉丁语,又称拉丁教会。东派散布在马其顿、希腊半岛至埃及及其以东地区,通行希腊语,又称希腊教会。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设东都于拜占廷,并将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此后,君士坦丁堡教会在东部教会中渐居首位,与西部的罗马教会对峙。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6世纪,罗马主教在罗马城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并扩大统辖范围,进一步提高罗马主教的权力;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自称为教会元首,使东部教会依附于国家政权,并不承认罗马教皇为教会最高首领,东、西两派裂痕日益加深。1054年,东、西部教会正式分裂。东派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派自称公教。 “公教”一词源自拉丁文catholica,原意为“全世界的”和“普遍的”。天主教自称是唯一的公教,并以罗马为中心,故又称罗马公教。16世纪传入中国后,其信徒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故在中国称天主教,或音译为“加特力教”。
马丁·路德:日,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东部的一个小山村。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1517年,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论纲》所引起的强烈反响,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预料。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为德国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阶层的热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庭彻底决裂的道路。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了大论战。在路德唇枪舌剑、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去,这场大辩论无疑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机。1520年是宣场路德学说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德文书籍、文章208册,其中路德的著作有133册之多。被称作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都发表在那一年。在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击予头并非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庭的奢侈腐败,他矛头所指是整个封建神权政治。他的学说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纪的教阶组织,否定了奴役人们的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资产阶级廉俭教会,并在宗教理论上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义他律的宗教。但路德不能代表人民。当德国农民要把宗教改革变成一场推翻现存剥削制度的政治革命时,路德退缩了,最后走向背叛,成为世俗统治者的代言人。他先写了《劝基督徒勿从事叛乱书》,又开始回维登堡讲道,平息骚乱,最后写了《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他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由劝抚、调解到力主镇压。路德彻底脱离了人民,路德教在德国蜕变成为世俗诸侯的工具。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温和的宗教改革运动,仅在宗教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1546年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岁。路德一生功过参半。他所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他的宗教学说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恩格斯认为路德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他无愧于这一光荣
发现相似题
与“(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以下是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在社会..”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09244106426120932257222122998248614知识点梳理
   专制是无产阶层把握国家政权,办理国家的政治轨制。建设社会主义专制政治,是渐渐成长的汗青进程,必要从我国的国情动身,在党的带领下有步调、有秩序地推动。社会主义专制政治是对群众专制和对仇人专政的辩证同一,没有群众专制就不能有用地对仇人履行专政,而对仇人的专政又是对群众专制的保障;在群众外部,是专制和会合的同一,群众既享用着遍及的专制和自由,同时又必需用社会主义的规律束缚本身,遵守社会主义法制。其本色和焦点是群众,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群众。群众有权办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件,监视国家构造及其事情职员,依法享有人身、谈吐、出书、会议、结社、游行、请愿等自由权力,在法令眼前大家同等,其经济底子是社会主义出产材料私有制。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在的枷锁,但是...”,相似的试题还有:
在追求近现代民主政治过程中,一曰理念,二曰民情,三曰实践,关乎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经过在海上66天的漂泊之后,“五月花号&大帆船向北美大陆靠近。船上有102名乘客,约有三分之一是清教徒(注:英国国教中信奉加尔文主义的改革派)……他们必须想尽办法团结在一起才能够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下去。……在经过反复和郑重的讨论协商后,41名男乘客签订了一份公约……我们在上帝面前一起庄严盟誓签约,自愿结成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实施、维护和发展,也为了将来能随时依此而制定和颁布有益于殖民地全体民众利益的公正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全体都将保证遵守和服从。
——杨雁:《“五月花号公约&对北美殖民地早期政治体制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五月花号公约》所体现的政治理念。结合所学,说明公约产生的背景。材料二
马基雅维里在讨论共和的《李维史论》中说,人性的软弱使民众难以抵抗腐的诱惑,他们不易为共和做牺牲,反而更容易被专制权力所网罗,“为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成为专制的帮凶”。而且,就像罗马共和晚期恺撒称帝的时候“民众懵懂无知,居然看不到正在套到自己脖颈上的缳轭”。现在人们回顾共和在中华民国初期的失败,往往归咎于强权人物对共和制度的破坏。制度的失败总是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使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几乎被完全忽略。……1911年的共和革命是在一个人民不自由对自由非常缺乏了解的国家里发生的。中国很幸运地有了像孙中山这样的“贤明之士”,但是,仅仅这样的贤明之士,并不能解除共和的危机:“假如因腐败而衰落的城邦能够东山再起,那也是因为当时正好有德行好的人在世,而不是因为维持着良好秩序的集体德行。此人一死,(国家)便会重蹈覆辙。”
——徐贲《辛亥革命历史教训:腐败的国民乃是共和制度杀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包括哪些?对“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如何认识。 材料三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邓小平文选》(3)结合材料三指出在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思路方面,美国和中国有何相似之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哪些适合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年来,我们的党乘着革命的高潮,有突飞的发展,这自然是一件可喜的现象。但同时投机腐败分子之混入,也恐是一件难免的事……此种分子近来各地均有发现,大会为此决议特别训令各级党部,迅速审查所属同志,如有此类行为者,务须不容情的洗刷出党,不可令留存党中,使党腐化,且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威望。——摘自日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颁布《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通告的背景。材料二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材料三
1956年9月召开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指出:“……在今后,我们还必须经常从思想上和组织上进行反对腐化坠落现象的斗争,经常把不可救药的腐化坠落分子清除出党。”会后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党的地位变化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材料四
武汉大学法学院马克昌教授今天在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反腐败的国际合作”专题研讨会上表示,为严厉打击腐败现象,中国从立法、司法、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不但修改、完善了有关腐败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在中国检察机关专门设立了负责立案侦查、起诉涉嫌腐败犯罪案件的反贪污贿赂局,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专门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已取得明显成效。——节选自襄阳党建网(2005年9月)(3)依据材料四分析新时期廉政建设有什么新的特点?(4)结合四则材料概括党在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九十年的峥蝾岁月和光辉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材料二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采”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红旗》(日)(1)读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材料一体现的思想对中国革命有何重要作用?材料三
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历史地位做出了积极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2)外国学者关于邓小平历史地位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材料四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90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分别简述其意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丁路德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