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丑科联捷三甲进士尽是近视眼下联

清代天门籍进士题名录
说明:本表数据来自江庆柏编著《清朝进士题名录》(中华书局2007年6月版),共筛选出清朝天门籍进士52人。该书共收录清朝湖北籍进士<font COLOR="#2F人,由此算来,天门进士数约占全省<font COLOR="#2F%。
而据《天门县志》(1989年5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709页记载:“清代天门有进士67人(其中状元1人,探花1人),占全省进士人数的<font COLOR="#2F%;有举人253人,其中解元1人。”《天门县志》的数据来源于宣统《湖北通志》,由《天门县志》推算,清代湖北籍进士数约为<font COLOR="#2F人。
将《清朝进士题名录》和《天门县志》作比较,两书中关于清代湖北籍进士的数据相差约32人,天门籍进士的数据相差15人。再将《清朝进士题名录》与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在网上发布的“进士题名碑”数据相比较,也有若干出入。
三者虽有较大差异,姑且先发表在此,留待日后考证。
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
三甲第87名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顺治十六年己亥科(1659)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1713)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湖广安陆府景陵县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乾隆七年壬戊科(1742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1757)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1766)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恩科(1780)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恩科(1790)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11)
一甲第一名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嘉庆十九年甲戌科(1814)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道光十三年癸巳科(1833)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三甲第101名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
二甲第84名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咸丰十年庚申恩科(1860)
三甲第70名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
二甲第12名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
二甲第64名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
三甲第136名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三甲第28名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三甲第104名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1903)
二甲第13名
湖北安陆府天门县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发布的“进士题名碑”网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清朝进士何氏名录(籍贯为序)
清朝进士何氏名录(籍贯为序)
中华何氏网 日
【编者按:根据《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整理而成的如下资料,希望宗亲们能够谨慎引用,尤其是碑录姓氏不同的,千万不能见名套用而重蹈前人之履辙,遗误后世儿孙。】
直隶大宁都水卫:
顺治三年丙戌科。第三甲。53.何可化。
直隶真定县:
顺治九年壬辰科。第三甲。46.何澄。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第三甲。112.何瑞。
直隶正定县:
嘉庆十年乙丑科。第三甲。29.何诒霈。
同治十年辛未科。第三甲。94.何粹然。
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第三甲。2.何锡A。
直隶天津县: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第三甲。47.何锡章。
江南崇明县:
顺治四年丁亥科。第三甲。41.何。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第三甲。36.何牧。(复姓施)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第二甲。3.何焯。
江南江宁县:
顺治六年己丑科。第二甲。15.何采。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第三甲。88.何梦篆。
江南歙县:
顺治九年壬辰科。第三甲。225.何如龙。
江南昆山县: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第三甲。66.何讷。
江南丹徒县:
康熙九年庚戌科。第二甲。1.何金兰。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第三甲。197.何如颉
雍正八年庚戌科。第三甲。288.何树萼。
江南长洲县: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第三甲。4.何炯。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第二甲。23.何煜。
江南当T县: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第二甲。26.何应鳌。
江南桐城县: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第三甲。18.何隆遇。
江南凤阳县: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第三甲。102.何燧。
福建晋江县:
顺治六年己丑科。第二甲。39.何承都。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第二甲。69.何芳腾。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第三甲。114.何龙文。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第三甲。56.何奕簪。
福建福清县:
顺治六年己丑科。第三甲。110.何其智。
福建顺昌县: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第三甲。30.何儒显。
福建闽县: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第三甲。106.何腾三。
嘉庆六年辛酉科。第三甲。155.何恒键。
道光二年壬午恩科。第三甲。71.何鹏霄。
道光十六年丙申恩科。第一甲。2.何冠英。
咸丰六年丙辰科。第三甲。19.何履亭。
光绪二年丙子恩科。第三甲。1.何德溱。
光绪三年丁丑科。第二甲。125.何刚德。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第二甲。26.何尔钧。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第二甲。113.何廷献。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第三甲。92.何谌。
福建侯官县: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第二甲。28.何逢僖。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第三甲。16.何思聪。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第二甲。27.何西泰。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第三甲。86.何恒镇。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第三甲。62.何萼联。
道光三年癸未科。第三甲。70.何大经。
道光十三年癸巳科。第三甲。55.何森林
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第三甲。83.何鸣章。
咸丰十年庚申恩科。第二甲。43.何嵩祺。
同治十年辛未科。第三甲。28.何式珍。
光绪三年丁丑科。第三甲。63.何式璜。
光绪六年庚辰科。第三甲。68.何晋德。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第二甲。98.何启椿。
福建平和县: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第三甲。149.何子祥。
道光十六年丙申恩科。第三甲。45.何名儒。
福建光泽县: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第二甲。34.何秋涛。
浙江建德县:
顺治六年己丑科。第三甲。213.何士锦。
浙江临海县:
顺治九年壬辰科。第三甲。123.何度。
浙江秀水县: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第三甲。6.何元英。
浙江钱塘县: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第二甲。22.何云。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第二甲。31.何玉梁。
乾隆元年丙辰科。第三甲。9.何师轼。
乾隆二年丁巳恩科。第三甲。38.何陈调。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恩科。第二甲。32.何成。
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第三甲。11.何敬钊。
浙江萧山县: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第三甲。89.何垣。
嘉庆七年壬戌科。第二甲。6.何丙咸。
嘉庆十四年己巳恩科。第二甲。71.何炳。
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第三甲。136.何增筠。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第二甲。106.何文澜。
浙江仁和县: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第三甲。82.何景云。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第二甲。70.何[。
浙江新昌县:
雍正二年甲辰科。第三甲。114.何世华。
浙江富阳县:
雍正八年庚戌科。第三甲。156.何如荣。
光绪六年庚辰科。第三甲。176.何F。
浙江山阴县:
嘉庆四年己未科。第三甲。8.何兰馥。
嘉庆七年壬戌科。第二甲。32.何兰汀。
道光二年壬午恩科。第三甲。4.何士祁。
道光十三年癸巳科。第二甲。15.何元杰。
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第三甲。46.何丙臁
咸丰二年壬子恩科。第二甲。47.何惟烈。
咸丰二年壬子恩科。第三甲。69.何谨顺。
光绪六年庚辰科。第三甲。77.何汝翰。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第三甲。74.何寿章。
浙江海宁州: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第二甲。12.何国琛。
浙江平湖县: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第三甲。77.何绍瑾。
浙江会稽县:
咸丰二年壬子恩科。第二甲。49.何璨。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第二甲。14.何元泰。
浙江余姚县:
咸丰十年庚申恩科。第二甲。39.何瑞霖。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第二甲。40.何联恩。
浙江瑞安县: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第三甲。32.何庆辅。
浙江石门县: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三甲。110.何荣烈。
浙江慈溪:
游学毕业进士。何育杰。格致科。宣统三年授编修。
广东香山县:
顺治九年壬辰科。第三甲。228.何云扶。
道光六年丙戌科。第三甲。12.何守谧。
道光九年己丑科。第二甲。12.何瑞榴。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第二甲。53.何Z。
咸丰二年壬子恩科。第二甲。80.何瑞丹。
咸丰十年庚申恩科。第三甲。81.何有济。
光绪三年丁丑科。第三甲。23.何国璋。
光绪三年丁丑科。第三甲。71.何子]。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第三甲。98.何文耀。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第二甲。10.何作猷。
广东番禺县: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第三甲。49.何际泰。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第二甲。18.何斌临。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第三甲。28.何。
乾隆六十年乙卯恩科。第三甲。13.何会祥。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第三甲。139.何有书。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第二甲。1.何若瑶。
同治二年癸亥恩科。第二甲。28.何文涵。
光绪三年丁丑科。第二甲。83.何荣阶。
光绪三年丁丑科。第三甲。134.何文全。
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第二甲。93.何天辅。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第二甲。144.何瑞树。
广东东莞县: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第三甲。214.何肇宗。
光绪九年癸未科。第三甲。34.何息深。
广东开平县: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第三甲。224.何成波。
广东连平州: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第三甲。6.何深。
乾隆七年壬戌科。第二甲。66.何廷楠。
广东德庆州: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第三甲。189.何士达。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第三甲。9.何曰佩。
广东南海县:
雍正八年庚戌科。第三甲。117.何梦瑶。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第二甲。20.何文绮。
咸丰九年己未科。第三甲。27.何聘珍。
广东顺德县: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第三甲。26.何如V。
乾隆十年乙丑科。第三甲。45.何毅夫。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第三甲。120.何谦泰。(碑泰作恭)
嘉庆十四年己巳恩科。第二甲。79.何惠群。
嘉庆十四年己巳恩科。第三甲。32.何太青。
同治元年壬戌恩科。第三甲。95.何赉高。
同治二年癸亥恩科。第二甲。12.何继俨。
同治四年乙丑科。第二甲。18.何寿增。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第二甲。7.何崇光。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第二甲。77.何其敬。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第三甲。27.何守谦。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第三甲。128.何达聪。
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第三甲。102.何国澄。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第二甲。38.何藻翔。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第二甲。49.何国沣。
广东潮阳县:
乾隆元年丙辰科。第三甲。141.何序美。
广东兴宁县:
乾隆七年壬戌科。第三甲。72.何映柳。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第三甲。122.何桐华。
广东新会县:
嘉庆四年己未科。第二甲。39.何朝彦。(榜名朝快)
广东博罗县:
嘉庆四年己未科。第二甲。68.何南钰。
广东大埔县:
咸丰九年己未科。第三甲。37.何探源。
同治七年戊辰科。第二甲。27.何如璋。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第三甲。51.何寿朋。
顺治九年策试。满洲进士壬辰科。第二甲。3.何锡谈。
正黄旗满洲: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第三甲。8.何溥。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第三甲。59.何浩。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第三甲。61.何栋。
正黄旗汉军:
光绪三年丁丑科。第三甲。106.何式箴。
满洲正红旗:
雍正二年甲辰科。第三甲。69.何其忠。
正红旗满洲:
雍正五年丁未科。第二甲。22.何其惠。
顺治九年策试。满洲进士壬辰科。第二甲。6.何。
镶红旗汉军:
道光三年癸未科。第二甲。81.何允元。
咸丰二年壬子恩科。第三甲。43.何毓福。
四川梁山县: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第三甲。63.何缙。
四川涪州: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第三甲。110.何有基。
四川池岳县:
嘉庆六年辛酉科。第三甲。92.何薄
四川璧山县:
嘉庆十年乙丑科。第二甲。68.何增元。
四川庆符县:
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第三甲。129.何钟兰。
四川南充县: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第三甲。53.何兆熊。
四川铜梁县:
光绪二年丙子恩科。第三甲。93.何明璋。
四川忠州:
光绪六年庚辰科。第三甲。26.何荣楠。
四川万县:
光绪六年庚辰科。第三甲。119.何永卓。
四川兴文县: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第二甲。64.何肇臁
河南洛阳县: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第三甲。245.何玉如。
顺治十六年己亥科。第三甲。41.何圭如。
顺治十六年己亥科。第三甲。276.何柏如。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第三甲。111.何江如。
河南扶沟县:
康熙三年甲辰科。第三甲。23.何际美。
河南息县: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第三甲。93.何朝宗。
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第三甲。9.何士循。
河南武陟县: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第三甲。4.何居广。
河南济源县:
乾隆元年丙辰科。第二甲。12.何达善。
河南河内县:
乾隆七年壬戌科。第三甲。56.何乘龙。(碑姓徐)
河南南阳县: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第三甲。58.何昱。
河南商城县:
嘉庆元年丙辰科。第三甲。75.何允徽。
河南祥符县:
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第二甲。28.何裕承。
咸丰六年丙辰科。第三甲。2.何枢。
河南封邱县:
道光三十年庚戌科。第二甲。10.何传兴。
河南睢县:
咸丰二年壬子恩科。第三甲。84.何现图。
河南光山县:
咸丰三年癸丑科。第三甲。65.何镇之。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三甲。57.何重熙。
河南鹿邑县:
同治元年壬戌恩科。第三甲。93.何含章。
河南信阳县:
光绪三年丁丑科。第三甲。67.何傅中。
河南固始县: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第三甲。105.何品黎。
山东汶上县:
顺治十六年己亥科。第三甲。209.何广。
山东曹州:
康熙六年丁未科。第二甲。24.何觐。
山东益都县: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第三甲。103.何国玺。
山东新城县: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第三甲。64.何世&王基&。
山东历城县:
咸丰二年壬子恩科。第三甲。120.何芳。
顺天府宛平县:
康熙六年丁未科。第二甲。34.何天宠。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第三甲。207.何L。
乾隆元年丙辰科。第三甲。52.何d。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第二甲。22.何循。
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第三甲。42.何F。
顺天府宝坻县:
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第二甲。15.何景崧。
顺天府大兴县: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第二甲。10.何国宗。
顺天府文安县: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第三甲。31.何贵蕃。(碑贵作桂)
山西稷山县: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第三甲。82.何星煜。
山西安邑县: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第三甲。46.何远。
山西灵石县: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第三甲。84.何思钧。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第二甲。8.何道冲。(改名元R)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第二甲。29.何道生。
嘉庆十六年辛未科。第三甲。72.何炳彝。
嘉庆十九年甲戌科。第三甲。21.何荣绪。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恩科。第三甲。44.何辉绶。
道光二年壬午恩科。第二甲。20.何耿绳。
道光二年壬午恩科。第三甲。33.何熙绩。
道光三十年庚戌科。第二甲。12.何福咸。
咸丰三年癸丑科。第二甲。88.何耀纶。
同治二年癸亥恩科。第三甲。99.何玉福。
同治七年戊辰科。第二甲。46.何莱福。
光绪三年丁丑科。第二甲。41.何福摇
光绪六年庚辰科。第二甲。76.何乃莹。
湖广黄安县: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第三甲。114.何通。
湖广钟祥县: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第二甲。32.何芬。
江西新城县: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第三甲。78.何a。
道光二年壬午恩科。第三甲。25.何逢青。
江西广昌县: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第三甲。24.何人龙。
乾隆七年壬戌科。第三甲。79.何汉。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第三甲。40.何在勇。
江西金溪县: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第三甲。117.何齐圣。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二甲。30.何莘耕。
江西彭泽县: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第三甲。172.何傥。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第三甲。114.何显。
江西临川县: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第三甲。41.何辉宁。
道光三年癸未科。第三甲。105.何刘育。
江西赣县:
乾隆二年丁巳恩科。第二甲。3.何其睿。
江西东乡县: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第二甲。48.何向辰。
江西鄱阳县:
嘉庆十四年己巳恩科。第二甲。68.何观海。
咸丰二年壬子恩科。第三甲。1.何桂芬。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第三甲。43.何联禧。
云南籍石屏州: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第三甲。60.何朗。
云南晋宁州:
嘉庆四年己未科。第三甲。89.何钟泰。
嘉庆六年辛酉科。第二甲。98.何兆元。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第二甲。23.何彤云。
云南太和县:
道光九年己丑科。第三甲。106.何浚。
云南昆明县:
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第二甲。49.何桂清。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第三甲。1.何其仁。
光绪九年癸未科。第三甲。155.何绍堂。
云南师宗县: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第二甲。52.何桂珍。
云南南宁县: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第三甲。37.何杓朗。
云南楚雄县:
同治十年辛未科。第三甲。34.何养恒。
陕西文县:
雍正二年甲辰科。第三甲。98.何忠韩。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恩科。第三甲。130.何浑。
陕西城固县:
嘉庆六年辛酉科。第三甲。36.何怀道。
陕西A阳县: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第三甲。67.何愚。
陕西褒城县:
道光六年丙戌科。第三甲。110.何星汉。
陕西汉阴县:
咸丰九年己未科。第二甲。53.何贵高。
陕西石泉县: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第三甲。180.何希逊。
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第二甲。54.何毓璋。
陕西洛南县: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第三甲。130.何应心。
湖北蕲水县:
乾隆元年丙辰科。第三甲。118.何御龙。(碑御作衔)
湖北安陆县: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第三甲。67.何天衢。
湖北桂阳县:
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第三甲。7.何庆元。
湖北江夏县:
同治元年壬戌恩科。第一甲。2.何金寿。
湖北黄陂县:
光绪三年丁丑科。第三甲。65.何光仪。
湖北应山县:
光绪三年丁丑科。第三甲。74.何焕章。
广西容县:
乾隆二年丁巳。补试博学宏词。第三甲。13.何畴。
广西富川县:
乾隆七年壬戌科。第三甲。116.何绍东。
广西广昌县:
乾隆十年乙丑科。第三甲。99.何仁。
广西临杜县: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恩科。第三甲。129.何三畏。
广西平乐县: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恩科。第三甲。98.何愚。
嘉庆十年乙丑科。第二甲。38.何彤然。
道光三十年庚戌科。第二甲。85.何元恺。
广西石泉县: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三甲。54.何业健。
广西贺县:
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第二甲。103.何振清。
贵州开州:
乾隆十年乙丑科。第三甲。11.何德新。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第三甲。31.何学林。
咸丰十年庚申恩科。第三甲。74.何庆恩。(碑作何恩庆)
贵州筑县: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第二甲。48.何德峻。
贵州贵筑县: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第二甲。25.何泌。
嘉庆七年壬戌科。第二甲。16.何应士。
道光九年己丑科。第二甲。73.何荣章。
咸丰十年庚申恩科。第二甲。28.何亮清。
贵州平远县: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第二甲。86.何。
贵州安平县: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第三甲。93.何燮。
贵州贵阳县:
咸丰十年庚申恩科。第二甲。76.何鼎。
贵州遵义府: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第三甲。68.何钟相。
湖南道州:
乾隆十年乙丑科。第三甲。53.何又爽。(碑爽作u)
嘉庆十年乙丑科。第一甲。3.何凌汉。
道光十六年丙申恩科。第二甲。8.何绍基。
光绪九年癸未科。第二甲。31.何维栋。
湖南湘潭县:
道光三十年庚戌科。第二甲。78.何秀拔。
湖南巴陵县:
同治十年辛未科。第三甲。22.何秉礼。
奉天府承德县: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恩科。第三甲。83.何广生。
江苏丹徒县:
乾隆六十年乙卯恩科。第三甲。88.何荇芳。
嘉庆六年辛酉科。第三甲。91.何佳玫。
江苏吴县: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第二甲。2.何桂馨。
江苏上元县: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第三甲。18.何其兴。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第二甲。4.何桂薄
江苏长洲县:
道光二年壬午恩科。第三甲。55.何觐杨。(碑杨作扬)
江苏江浦县:
道光九年己丑科。第三甲。74.何朝恩。
江苏娄县:
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第三甲。59.何咸亨。
江苏江阴县: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第三甲。49.何颉
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第三甲。28.何震彝。
江苏仪征县:
光绪三年丁丑科。第三甲。36.何承绪。
甘肃武威县:
嘉庆十年乙丑科。第三甲。125.何承先。
安徽望江县:
道光九年己丑科。第三甲。1.何俊。
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第二甲。6.何声灏。
安徽庐江县:
道光十三年癸巳科。第三甲。45.何家驹。
安徽定远县: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第二甲。59.何廷谦。
安徽桐城县:
道光三十年庚戌科。第二甲。2.何元辅。
安徽凤阳县:
道光三十年庚戌科。第二甲。89.何开泰。
咸丰六年丙辰科。第二甲。51.何崧泰。
安徽霍山县: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第三甲。15.何才价。
安徽南陵县:
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第二甲。92.何葆麟。
安徽定远:
游学毕业进士。宣统三年北洋大学堂毕业(八月)。何炳麟。
直县饶阳县: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第三甲。69.何玉端。明清回族进士考略(十二)_教育学习-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明清回族进士考略(十二)明清回族进士考略(十二)(原作者:杨大业)摘要:本文考证了明清时期福建所属州县14位进士的生平、事迹及其家世,重点提供了他们为回族的根据,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关键词:明清时期;回族进士;考证;福建中图分类号:K281.2“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50―10十六福建(续)泉 州晋江泉州回族很多,陈国强先生有《泉州回族考――读寺田隆信(明代泉州回族杂考)》一文,节录如下:泉州回族考――读寺田隆信《明代泉州回族杂考》陈国强日本寺田隆信教授寄赠其近著《明代泉州回族杂考》,文内主要根据厦门大学傅衣凌教授赠送、泉州市泉州历史研究会和晋江县陈埭公社回族委员会合编的《泉州回族谱牒资料选编》(1980年8月印)一书所包括的陈江丁氏、荣山李氏、清源泉金氏、燕支苏氏四种族谱资料,着重讨论了从《陈江丁氏族谱》中关于丁姓回族的来源、历史和信仰诸问题。因为寺田隆信只根据这本族谱资料,论述难免受到限制。泉州地区是福建回族的聚居地,据1983年统计,在全省回族38 258人中,泉州地区占有绝大部分,约26 730人,其中泉州市只1105人,以晋江县13299人(主要集中在陈埭镇)、惠安县11916人(主要集中在白奇一带)为最多。此外,南安县有284人,德化县有49人,安溪县有45人,永春县有32人,人数较少。因此,讨论泉州回族的来源和历史,除晋江陈埭外,惠安白奇也应是一个重要对象。1983年9月下旬,我们调查了惠安县东园公社的白奇、下埭、莲埭、里春、后海五个犬队的郭姓回族,根据当地谱牒和调查访问资料编写了《福建省惠安县白奇回族调查》。1984年5月下旬,我们又调查了晋江县陈埭公社(现改陈埭镇)的岸兜、鹏头、江头、溪边、西坂、四境、花厅口七个大队的丁姓回族,根据当地回族群众提供的几种谱牒和调查访问资料,编写了《晋江县陈埭公社回族调查报告》。通过这两次调查,我们对泉州地区回族的分布、来源和历史有较具体的认识。现就这几个问题,写出我们对泉州回族史的几点看法,供寺田隆信教授和关心泉州回族史的专家参考讨论,并请指正。一、泉州回族的分布晋江县陈埭古代是海滩,位于晋江东北平原。在泉州市东南。五代十国时,南唐观察使陈洪进令军民围滩筑埭,以娃冠之称为陈埭,又称陈江,初为军屯,宋代以后为陈、倪、周、张、谢、孙诸姓汉人聚居地。元明之际由于民族矛盾;丁姓回族先民由泉州迁来避居,与当地汉族一起,共同开发建设直到今天。陈埭在1942年为三民乡,1950年至1957年后为五区、涵坂区、七区、池店区,1958年属苏厝人民公社,1962年分出成立陈埭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陈埭镇。现有陈(埭)青(阳)和“七一”两条公路干线,每日有班车可通厦门、泉州等地。水上交通也很方便,根据实地调查:晋江县陈埭镇回族都娃丁,俗称“陈埭丁”.主要分布在岸兜、鹏头、江关、溪边、西坂、四境、花厅口七个大队,1983年共有3353户,16200人。陈埭镇原有25个大队11000多户,58000多人,陈埭丁姓回族聚居的七个大队,大部连成一片。此外,在双沟大队泽沟村还有200多人,还有少数分布在其他大队,安海有200多人,东石有300多人。长期以来,陈埭丁姓回族还散布到省内外和东南亚各国。南安县石井镇有200多人,泉州有134人,福安有1050人,福鼎有1000多人,同安溪尾有500多人,福州、福清、厦门也有,据说广东雷州半岛有二万多人,浙江平阳有1000多人,浙江瑞安有400多人,台湾有上万人,菲律宾、新加坡有几千人。菲律宾还成立“旅菲清真五姓联宗会陈埭同乡会”。从以上晋江陈埭丁和惠安白奇郭两地回族的人口看,占有了泉州地区回族的95%以上。因此,对他们的来源、历史发展、风俗习惯等的研究,可视为泉州地区回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二、泉州回族的来源和形成谱牒是记载本族来源历史和谱系的重要参考资料。但由于民族压迫和歧视等原因,回族的族谱中关于本族祖先常冠以汉族名人,这是在引用时应严加区别的。晋江陈埭丁姓回族民间还保存多种谱牒,有整族的,也有分房的。根据这些谱牒记载,他们将祖先推到远古,如光绪十一年十九世丁鹤年修《陈江丁氏族谱》中的《纂述世谟》载:“丁之得姓自太公望之四子汲,始传日丁公世美。”由于我国回族是元明时代形成的,因此,在元代以前,尚未有回族,可不必讨论。陈埭丁的一世祖丁谨节斋公(年)“自苏(州)货贾于闽泉,卜居泉城”。娶妻陈大娘。二世祖丁嗣(年),娶妻陈氏,谥顺正。三世祖丁夔(年),娶妻苏氏,谥贞淑,生四子,其次子为四世祖丁善(字彦仁,号仁庵,年),娶妻庄细娘。据《仁庵府君传》载:“公讳善字彦仁,仁庵其别号也,先自苏州籍居晋江文山里。元至正未,随父大皋公徙居城内门外二十里许,是为陈江。今族姓栉居江上,公所贻也。”由此可见,陈埭丁的一世祖丁谨自苏州到泉州城南文山里,到三世祖丁夔才率四世祖移居到陈埭(陈江)来。那么,丁谨是不是泉州最早的回族呢?过去很多人认为陈埭丁是赛典赤赡思丁的后代。赛典赤赡思丁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曾任陕西四川省的平章政事,后任云南的平章政事。其子纳速拉丁,后来也任陕西平章政事。父子对发展生产都作出贡献。在十世丁衍夏撰《感旧记闻》中记载:“嘉靖丙申岁(1536年),……从伯父讳博,字遂厚者,……出所藏毅祖手书裱褚一幅,高尺许,长几二尺。草书寸余大,百余字,纪吾家由来系示余。其起句日:由赛典赤回回赡思丁云云。”“但以序中语,断出节斋公为始祖,以上不复考其出来也。故于赛典赤云云置之而不究。”可见陈埭丁的十世祖丁衍夏早就不承认是赛典赤赡思丁的后代,而只认为从一世祖丁谨开始。丁谨墓碑已由泉州吴文良先生发现和保存,据说是在泉州东城基出土。泉州师专吴幼雄先生曾提供我们墓碑拓片,碑文均楷书,上书“大元”,右书“泰定四年”,中书“节斋丁公墓”,左下书“冬十月立”。泰定四年为公元1327年,系丁谨死后子孙所立。按赛典赤赡思丁生卒年(年)比丁谨早四十年,不能说是与丁谨同一人,也不能说是陈埭丁祖先。根据《回族简史》载:“在十三世纪初年以后的一百三四十年中,回回已在中国地面上取得了经济上的生存条件,这是形成民族的前提。”“这时,回回民族虽未形成,但已是逐步向形成阶段过渡。”据此,我们认为一世祖丁谨还是外来的阿拉伯穆斯林。“丁”是译自原来阿拉伯文Den,Den(底民)义为宗教信仰,多为阿拉伯人名字尾音,如赛伏丁、坎马丁、赛(原作者:杨大业)典赤赡思丁、纳速拉丁、赫底雅尔丁、获独术丁、阿瓦老丁、职马禄丁、者雅汉丁、丁沙不丁、纳之卜嘉善鲁丁等,尾音均为丁。传至四世祖丁善,由于几代的融合,才形成为回族。在《仁庵府君像赞》载:“眼瞳闪烁,其光晶晶。眉颅瘠嵴,其骨棱棱。”还保存有阿拉伯人的体质特征。丁善生活在1343年―1420年,正好是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五世纪初,也正是全国回族形成的时间。惠安白奇郭姓回族所保存的《温陵螺阳奇山郭氏族谱》、《奇山义房郭氏家谱》等几本谱牒,对其先民也假托为汉人。据《郭氏族谱?序》中记载:早在明初四世祖时,郭姓族人就自称是“唐尚父太尉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代,这当然也不是真实的。白奇郭的一世祖郭德广娶妻吴氏,据《温陵惠邑白奇华山顶前架房梦课公派下郭氏家谱牒》载:“一世德广公,自杭来泉,依例正籍法石,为法石开基始祖。”是从杭州迁到泉州法石。二世祖郭子洪,娶妻翁氏,夫妻合“葬晋江法石后山回圹”。三世祖郭仲远,“讳名泰,号毅轩,开基百奇始祖”。娶妻陈氏,卒于明永乐壬寅年(1422年)。1978年11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在泉州东郊东海公社法石乡发现了一块墓碑,碑额刻阿拉伯文“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碑中刻中文,竖刻“晋惠、元郭氏世祖坟”,两边上角各刻小篆,右为“坡庭”,左为“百奇”。经过考证,阿拉伯文“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译成汉文即为郭德广。这块郭德广墓碑的发现,一可证明郭德广是在法石居住,死后就葬在法石;二可证明郭德广还是阿拉伯人,他的子孙还是“土蕃”、“蕃客”,所以才用中阿两种文字刻了墓碑。因此,还不能认为郭德广是回族人,他只能作为回族的先民,还是阿拉伯人。三、泉州回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泉州地区回族形成后,在历史上产生过一些著名人物,他们在建设和保卫祖国,发展科学文化作出了很多贡献,这里集中简介谱牒中记载晋江陈埭丁和惠安白奇郭的著名历史人物。陈埭四世丁善对围海造田,纠集乡民抢险,建设家乡,作出贡献。据《纂述世谟》载:“陈江捍海为田,上受百溪之委,堤岸一决,不忧涸竭,则忧鱼鳖。自有仁祖而居,人蒙其惠。……民歌曰:‘……仁庵丁公乡中老,恻然见此怀伤悲;立畚荷锸鸠众工,与我生民为保障。’其有功德于乡,而人称之如此。”从中也反映了丁善对团结汉族乡民抗灾自救的劳绩。丁善曾因揭发白莲教事,被反诬(一说与乡里构执)囚狱中:梦狱卒唱:“北风吹倒玉栏杆,救出狱中苦难人。白头老子归去,始知天意循环。”后果大风吹倒刑部栏石,尚书检查,察善父子冤狱,释出。丁善次子五世丁观保,字世孚,号诚斋。为乡民利益挺身而出,不畏权富,力争恢复水道。据载:“中子诚斋公,夏高祖之父也,乡人称之日佛。……世称善人,以佛为懿称,沿之以称我诚祖,足证力行之善,取信于乡人者多矣,余者未论也。即恢复湮浦一事,至今脍炙人口,其事如见也。内翰刘公俨叙其事曰:‘……晋江湮浦,旧为堤防蓄水以灌永福诸田。里富人因而田之私以其利,水道遂绝。遏乾卦则束手视苗之槁而莫之救也。民胥怨咨。君乃率众而辨之官。累岁而君弗挫,其志愈坚,誓死必复乃已。时分巡陈公祚按泉,君力争之,其事始白。于是水道复故道,而民治其余波。非力识之事,而以至公利人心不能也。’”六世丁敏,号毅斋。生而荚颖,慷慨尚义,年青有为,乐于助人。传说天旱时“三日不雨,号泣途祈。薄暮雨集如注,槁禾立苏。乡人歌曰:‘……丁公恻然为隐忧,滴泪痛与天公求。油然紫帽黑云生,震电鸣雷雨随到。东阡西陌渐沐波,回民拜伏酬苍穹。至诚感应捷影响,席此君德焉可忘。………’”丁德,字崇新,号少逸,晚称逸翁。天顺间督学玉郡,重祀事,“斋沐三日,乃与神交”。八世丁仪,字文苑,号汾溪,宏治丁且进士,官知县,迁四川按察佥事。丁怿,鼎力建祖祠,复捐田数亩充祭业。九世丁自中,字明狱,号槐江。嘉靖庚戌进士,先授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进虞衡司郎中。后官梧州知府,有政绩,“会大剿徭寇,将领掠平民为功。俘至,定妻孥自识别验,实纵还所,全活无等,自申所至,以循良称,而性亢直,耻为婀□态。某佥事子上舍生托省觐来顺庆,颇通所属馈遗。自中弗为礼曰:‘君子爱人以德耳。’盐亭定受赇事发,有力者为居间,盐司亦阴授意旨,自申不为动,竞按致之法。”丁自申著有《三陵集》,以生于温陵而官于金陵嘉陵也。丁云会,亦嘉靖进士。丁崧,字建全,号玉山,十八岁为郡诸生,屡试居首。十世丁衍忠,万历进士,官广西都指挥。丁衍仁,官知县。丁日近,字光元,号午亭。万历己丑进士,先授偃城令,再调高淳,后官至户部江西司主事,“胭脂河承宛歙上游诸水,而天生桥绾其渚泄,岁久石圮,汇为巨浸。亲率筑之,河水以平”。丁日造,号肖槐,著有《朝野萃言》诸书。十一世丁启浚,字亨文,号哲初,继号廖初,万历壬辰进士。先任宝庆、杭州二府推官,后入为户部主事。崇祯初为太仆正卿,晋刑部右侍郎,转为刑部左侍郎,时刑部都察院二正卿俱缺,兼理二篆。为官正直,后谢病归,逝世后赠刑部尚书。著有《平圃文集》、《诗集》等书。丁大纲,天启武举。丁士龙,天启进士第二名,殿试二甲第一名,湖广兴都留守佥事。丁启汴,字亨中,号东畴,著有《香雨堂诗文集》。丁楝,字幼平,号号雨航,顺治戊子拔贡,廷试授推官,改永清令。平凉变起,抗志洁身。事平,授知府。十二世丁钟,号廷若,天启进士。丁绍美、丁宗典,均崇祯武举。丁楠,崇祯武举,庚辰进士,官广东湖州西营守备。丁元辅,顺治举人,丁杭,字幼荐,号{初,年十七为诸生,勤奋力学。十三世丁炜,字澹汝,号雁水。善诗词,授漳平教谕,改鲁山丞,迁献令,官至户部主事,出为赣南道,升湖广按察使。炜师唐宋诸家,济南王阮亭亟称之,与同时海内十子齐名,著有《紫云词》、《涉江诗》、《问山诗文集》等。丁焯,字韬汝,著有诗文集。丁文麟,字天瑞,康熙壬午举人,官柳城令,治理当地汉壮人民,民瑶相安。丁飚,康熙举人。丁克献,乾隆武攀。丁屺,字季常,善诗。十四世丁天禧,崇祯联捷会魁。丁其饮,康熙武举。十五世丁莲,字青岩,崇祯庚辰武进士,幼孤力学,康熙癸巳进士,任兴化教授,后巡抚陈殡延主鳌峰书院,后调台湾府学。著有《易经萃解》十二卷及《聚景堂文集》等。十六世丁湘江,乾隆举人。十七世丁嗣曾,嘉庆举人。十八世丁汉章,嘉庆举人。十九世丁庆辉,嘉庆举人,历任汀州平和连江教职。丁食城,同治武举。二十世丁廷兰,成丰举人。丁寿全,光绪进士。丁怀可,字与德,家贫业贾以养父。貌悦色恭,课子读书。丁奇昆,雍正癸卯岁贡授闽清训导,说经义理洞达,人称易园先生。丁炳,字中秋,号间斋,善楷书,好为诗,扶弱抑强,尽力不倦。丁光琛,字腾岸,号心瑞,事母至孝,郡守赵士许赠额日(原作者:杨大业)“孝感堂”。丁燧,精草书,隐居龙头山。丁拱辰(年),又名君轸,字淑原,号南星。幼时家贫,奋发读书,后钻研文学,制成象限全同仪。鸦片战争发生,编著《演炮图说》并制成放炮时用的象限仪一具,送给林则徐。后应钦差大臣赛鹤丁之聘,到桂林制造军器,再著《演炮图说后编》二卷,又著《增补则克录》。1863年又著《西洋军火图编》六卷十二万言一百五十幅图,并与别人合造一辆铜火车模型,并编《西洋火车火轮船图说》一文。丁拱辰不仅是一位军火科技学家,而且是一位文学家,曾撰写小说《蕊镜西厢》等。据不完整记录,陈埭丁姓回族历代名人辈出,仅《泉州府志》记载有明清两代二十六人之多。上述记载,丁氏世系卜分清楚。今再将其中的科第人物作补充。212丁仪,生卒年不详,明弘治十八年进士,三甲一四六名。[乾隆]《晋江县志》卷八《选举志?明进士》:“宏治十八年,乙丑顾鼎臣榜丁仪”。泉州《重立清净寺碑》为丁仪书碑,署名为“赐进士”观户部政使□□□□□□□□□事□□厂仪书碑。从此碑更可证丁氏为回族无疑。丁德[乾隆]《晋江县志》卷十二云:丁德,旷达冲夷,安详有度,焚香披卷,陶然自得,祀事惟谨。治器皿、浣衣服,斋沐三日乃与神交。郡邑廉其行谊,荣以冠带。年八十七卒。孙自申。213丁胤甲,生卒年不详,崇祯十三年进士,三甲三名。同上书,[乾隆]《晋江县志》卷十二:“崇祯十三年庚辰魏藻德榜丁孕甲中书舍人寿八十。丁飚,孕甲子。自幼绝贵介气,笃志力学,攻苦逾寒士。为人方严持重,士皆惮之。康熙庚子举于乡。丁怿[乾隆]《晋江县志》卷十二:丁怿,敬事父母,先意承志。田屋听兄自择。鼎力建祖祠,复捐田数亩,充祭业,外父患瘫,迎致于家,事之如父。乡族成被其惠。年九十卒。子自申。214丁自申(年),明嘉靖二十九年进士、二甲几十一名。[乾隆]《晋江县志》卷八云:“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唐汝辑榜丁自申”。丁健全同上书:丁健全,周岁而孤。年十八为郡渚生。操行端方,笃于孝友。以不及养父为憾,值生辰倍增涕泗。事二母,情礼俱至,事无专制,必禀命二兄而受成焉。襄父葬,躬亲畚锸。年四十四卒。从弟自申铭其墓。215丁日近,生卒年不详,明万历十七年进士,三甲二百四十名。[乾隆]《晋江县志》云:丁日近,字光元,万历已丑进士。授郾城令,调高淳。民有腴田八千余亩沦于湖,岁若赔输,为详豁之。诸生贷官廪四百余户,贫不能偿,尽请蠲除。胭脂河承宛歙上游诸水,而天生桥绾其潴泄,岁久石圮,汇为臣浸,亲率筑之,河水以平。迁南户部江两司主事。卒年五十二。丁日造,自申子。奉侍母病,汤液口尝,手进,不敢怠。闻鼾息有声,始敛足退寝。厚遣从伯父之孤女,赎宗侄之孥于巨家。父故有藏书,日造包罗指归,发为文章,著有《朝野萃言》诸书。子,启浚。216丁启浚,生卒年不详,明万历二十年进士,三甲十九名。[乾隆]《晋江县志》云:“万历二十年壬辰翁正春榜丁启浚”。217丁衍忠,生卒年不详,明万历十一年武进士。[乾隆]《晋江县志》卷八《选举志?武科》《明武进士》:“万所癸未科丁衍忠。”[雍正]《广西通志》卷五十六:“指挥佥事丁衍忠任佥书”。丁衍仁万历十六年举人。增城知县。十三世丁炜。《碑传集》卷八十一有陈寿祺撰之《丁炜传》,《国朝耆献类征》卷一百五十六录之,《清史稿》卷四八四及《清史列传》卷七十《文苑传》全是据陈文所写。张维屏《国朝涛人征略》卷十三录摘句:青山秋后梦,黄叶雨中诗。故人倾卯酒,名卉发辛夷。柳边过雨鹭窥网,花外夕刚人倚楼。《国朝诗人征略》卷八丁炜记:雁水先生事迹及诗,已见《诗人微略初编》矣。近与先生族孙丁星南拱辰交,乃知先生为姚安守后,复为按察使。又见《问山全集》。因据星南所录,泉州、赣州两志补辑,并诗句刻入二编《听松庐诗话》。摘句历世周秦远,擎天岁月长。(《夫子植桧》)独表如存谊,长留反筑心。(《子贡植楷》)炉前童检药,灯下鼠窥人。(《病中》)地厌穷愁客,天留患难人。(《垣倾幸免》)乱云奔晚岫,片雨厌秋江。(《雨泊》)久客难为客,新寒易觉寒。(《久客》)故园兄是父,羁旅仆为儿。(《述怀》)寺从山顶出,云带水声流。(《游虎丘寺》)顿忘行役倦,新月上人衣。元人句云,新月入人家;丁雁水句云,新月上人衣;各有其妙。(《听松庐诗话》)市上偏逢屠客少,眼中空见酒人多。(《蓟门怀古》)早教细柳军吴地,岂有包茅废楚疆。(《长安杂兴》)诸将有书徒马服,生涯无地问苑裘。同上焚余秦火还留石,删后周时尚有章。(《石鼓》)彝门伏剑思公子,博浪空椎恨始皇。(《汴梁怀古》)天下治安犹痛哭,南方卑湿漫伤嗟。(《贾谊宅》)放言荀况偏违世,好道嵇康误触机。(《李卓吾墓》)郑庄老去犹耽客,疏广归来不买田。(《赠昊兰次》)郑虔应是称三绝,平子何须咏四愁。惟有寒鸡兼落月,送将离恨出长安。(《晓发》)《清诗纪事初编》卷八:丁炜《问山诗集》十卷、《文集》八卷。丁炜。字澹汝。号雁水。晋江人。以诸生从军得官。由兵部职方司郎中出为赣南道。迁湖广按察使。康熙二十八年以目疾归。后数年卒。事具清史列传文苑传。撰问山诗集十卷。编迄于己巳。文集八卷。缺叶映榴传。与目不符。诗摹唐贤。音调谐和。文亦修洁。王士祯论诗以炜与金台十子之列。丙辰所刻问山诗集二卷。附有问山诗余。《长安杂兴》戎马经过半草莱,东南民力总堪哀。四知独忆杨公操,三异谁征鲁令才。每叹荆山潜玉掩,那看合浦夜珠回。倦怀何日疮痍起,击壤讴歌遍九垓。闽海扬波几十秋,沧桑谁复柱中流。荒村夜雨青膦泣,故垒西风白骨愁。诸将有书徒马服,生涯无地问菟裘。王师昨报重围解,可泛戈船下鹭洲。《问山诗集》,北京图书馆有三卷,一至三卷。有自序,写于康熙丙辰(十五年),写序的有莆田林尧英,宁都魏禧叔子,龙眼钱澄之,秀水朱彝尊,莱阳宋琬,华亭沈荃,鄂渚余国柱,尧峰汪琬等当时知名人士。其弟丁焯有后序。《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260页云:问山集十八卷丁炜撰。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字澹如,号雁水,又号问山,福建晋江人。顺治问以诸生从军,官至湖广按察使。康熙二十八年以目疾寓金陵就医,归乡后七年卒。王士祯选《海内十子诗》,以炜与宋荦、王又旦等同列,于康熙十五年刻《问山诗集》二卷,末附《问山诗余》。后(原作者:杨大业)王士祯、朱彝尊等校勘补订,选定《问山诗集》十卷,附《紫云词》一卷,黄与坚、叶映榴又选定《问山文集》八卷,此即康熙郗业堂刻本。南京图书馆藏诗集,首都图书馆藏文集。丁拱辰又据郗业堂本校勘补订,于咸丰四年刻于广州,此即雁江景义堂重刻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晋江丁廷兰又据咸丰刻本补刊,成于光绪八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郗业堂刻诗集前有沈荃、余国柱、宋琬、汪琬、朱彝尊、钱澄之、魏禧、林尧英诸序,又有康熙十五年自序,其弟焯后序作于康熙十九年。诗分体,自康熙元年迄二十八年。朱彝尊称其诗“直者不伉,绮者不靡,约言之而可思,长言之则可歌”。魏礼则谓此集“可见其政事”。丁文麟《县志》云:丁文麟,字天瑞,康熙壬午举人。少与从弟屺同学。屺以诗名,文麟以文名。授柳城令。其邑民三壮七,颇难训服。文麟以简易为治,民徭相安。未三年卒于官,民哀思之。丁屺,字季常。家贫好学,情性傲兀。为诗、节促音悲,经营数日乃就。要以不类时手为期。生平服膺陈《白云集》,故其所作亦多相近。[乾隆]《晋江县志》卷八《选举表?武科》明武进士:“崇祯庚辰科丁天僖连父”。218丁士龙,天启武进士,二甲二名,湖广兴都留守佥事。219丁钟,号廷若,天启武进士。220丁楠,生卒年不详,崇祯十三年武进士,广东湖州西营守备。221丁天僖,生卒年不详,明崇祯十三年武进士。222丁松,生卒年不详,清康熙十二年进士,二甲三十五名。县志作“倪丁松”《康熙十二年癸丑科会试一百五十九名进士三代履历便览》:“丁松植岩易经甲申年九月初一生晋江人己酉二十二名会试一百九名二甲三十五名曾祖希圣祖允远万历乙卯科授广东程乡县父嘉绩”。223丁莲,生卒年不详,清康熙五十二年进士,三甲四十七名。《县志》云:丁莲,字青若。康熙癸已进士。任兴化教授。学行淳谨,巡抚陈殡延主鳌峰书院。教士一循白鹿洞规。调台湾府学,倡明经术,海外化之。秋满擢仪征令,未抵任卒。《中国南方回族古籍资料选编补遗》一书,收有丁氏宗祠资料一份,今录如下: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大宗祠匾乡贤名宦榜眼及第左柱国太师兼太子师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文渊阁学士史继偕为嘉靖己酉、庚戌联捷进士特授中顺大夫广西梧州知府晋阶中宪大夫累诰赠通奉大夫刑部右侍郎崇祀乡贤名宦丁自申立。[该匾镶嵌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大宗祠内]兄弟科第万历癸未中式四名会奎授广东都使司佥事署都指挥佥事兄衍忠立,万历戊子乡试中式授奉直大夫直隶和州知州事弟衍仁立。[该匾镶嵌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大宗祠内]三世进士嘉靖庚戌进士梧州知府父自申立,万历己丑进士南京户部清史司子日近、万历壬辰进士太子少保资政大夫刑部左侍郎尚书四朝名卿孙启浚立.[该匾镶嵌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大宗祠内]三世进士赐进士出身光禄寺卿礼刑二部郎何乔远为丁自申、日近、启浚立。岁次甲子年冬月重修。[该匾镶嵌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大宗祠内]孝感知泉州事赵士许,为万历己未年嘉平月吉日晋江孝子割股奉亲丁光琛立。[该匾镶嵌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大宗祠内]忠 烈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曾樱,为崇祯已卯举人庚辰会试恩进士钦授潮州西营守备加参将晋阶怀远将军为明死节丁楠立。[该匾镶嵌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大宗祠内]登&&科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昊之屏,为崇祯己卯科乡试中式庚辰会试覃恩特授广东潮州府西营守备晋阶怀远将军丁楠立。[该匾镶嵌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大宗祠内]六子簪缨奉直大夫工部虞衡司员外郎长子(木晋),敕授承德郎都察院照磨次子榘、三子樾,敕授儒林郎广东惠州推官第四子楫,诰赠朝议大夫兵部武选司郎中五子杭,敕授文林郎兴化府儒学教授六子(木普)立。[该匾镶嵌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大宗祠内]父子进士崇祯庚辰中式第十六名会奎殿试三甲十三名历任汀漳总兵父丁天禧立,康熙癸巳春秋连捷进士子丁莲立。[该匾镶嵌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大宗祠内]重藩都督中宪大夫知江西南昌府事黄元骥,为钦奉旨都督佥事以平岛有功晋阶右都督统辖官兵镇守江西南昌府地方等处丁良立。[该匾镶嵌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大宗祠内]望隆达尊中宪大夫知泉州府事加二级高元昆,为顶带乡饮正宾丁朝瑞立。[该匾镶嵌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大宗祠内]年高德茂文林郎知晋江加一级纪录二次杨翼成,为顶带乡饮宾丁朝瑞立。[该匾镶嵌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大宗祠内]康济流芳特授泉州府知晋江县事加三级李永吉,为乡饮宾丁朝瑞立。[该匾镶嵌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大宗祠内]名达九重赐进士出身授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龚自珍,为丁拱辰立。岁次甲予年冬月重修。[该匾镶嵌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大宗祠内]蔚为人瑞大总统黎元洪题褒,民国十一年十二月,丁清美立.[该匾镶嵌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大宗祠内]输财卫国民国政府题颁,民国三十年二月。[该匾镶嵌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大宗祠内]224丁寿全,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六年进士,三甲四十八名。[民国]《彰化县志稿》卷八《教育志?彰化县历年科举题名录》:“(八)进士光绪三年丁丑榜丁寿泉(任广东知县)”。该书卷十《人物志》第二章乡绅,对丁氏在彰化人物作了介绍。卷十《人物志》第二章乡绅丁醴澄丁醴澄:字子浚,号寿泉,鹿港人也。少颖异,丁年游泮,同治癸酉科乡试,高中举人,至光绪丁丑年(公元1877年)会试,又中进士,蒙钦点广东即用知县,钦加同知衔,诰授奉政大夫,因家事所羁,不能赴任,故白沙书院聘为掌教,一邑士子,尊为泰山北斗,可谓荣耀当时矣。然不敢自满.惟患文风之不振,故不苟言笑,诱导专尊宗经义,且又砥砺厥躬,以冀师道之立,邑为所化焉,夫以治家亦由是也。醴澄生有六男,游泮者得其三,余亦不失为谦恭君子,独惜其享寿,仅四十一岁而卒,天之欲丧斯文,有如是耶..今于鹿港中,裔胄犹为繁盛,人才出类者亦多,书香世泽之能及远,于此征见,令人可钦也夫。丁宝濂丁宝濂:字式周,进士丁寿泉之子,生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光绪间入泮,后补廪生。丁宝光丁宝光:字式勋,鹿港人,光绪间邑庠生,父寿泉,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丁丑进士,曾任广东知县,其昆季庠序中(原作者:杨大业)人,宝光邑之庠生,宝濂、宝贤俱廪生。丁宝华丁宝华:讳尔蕴,字锡和,号式藩,邑庠生,进士丁寿泉之犹子也。少受诸父感化,亦勤于诵读,心不外慕,重然诺,慎言笑,有老成人之风焉,及经义通,乃学八股文,下笔辄为长辈称为翰苑奇才也。丁宝]丁宝]:字锡奎,号士庄,进士丁寿泉之三男也。赋性聪敏,品质厚重,书籍广博,文笔清新,早有奇童之见称矣。乙未之役,台湾改隶,随兄避难泉州,仍诵读不辍,适晋江科期,乃应试,及第为庠生,可谓不负所学矣。然犹倦倦台湾,故交亲戚,先人坟墓,无时去怀,闻台湾乱平,买舟东归,逢戊戌鼠疫后,触景伤情,不患家屋之被据,惟患病痛之可悯,乃于医籍中,得张仲景伤寒金匮两书,朝夕诵读,不数年间,虽黄帝内经,扁鹊八十一难经皆有心得,然后方应病者之求,手出药方,多见奇中,辞却谢礼。成谓医非儒不精,信然。逮日轻蔑汉医,尊崇西医,恐触法网,遂不言医,惟亲戚故旧,有求又应之,无不效验,人更佩服其德矣。宝]早年志欲求名,而名遂享,心欲除疾,而疾瘳,所求有得,非学术之功,曷能是乎,惜享寿三十有七而卒。时当民国前一年(1911)年)三月初八日也。今哲嗣瑞乾,任溪湖国民学校校长,书香能继,凤毛济美,岂非得天之报也哉。而第五篇宗教中第五章回教,介绍了彰化回族情况。据本县出身台湾大学洪炎秋教授说:其故乡鹿港,相传有回教礼拜寺。按日据初期,本省尚有清真寺,阿衡(亦作阿洪即教长),则由福建聘请而来。最后一位阿衡,在本省光复前十五年即民国十九年返回大陆,遂告断绝,而鹿港清真寺原系民房格式,故址亦不可复得,又按鹿港及台北延平北路一带之皮革售货商(由鹿港迁移),尚不以猪肉祭祖,或亦为回教风尚。鹿港原为对外通商之一大港,与泉州府遥对,为泉厦二郊商船要地,尤以对南洋贸易亦甚盛,而南洋亦为回教发达地,昔有“一府(台湾府,今台南)、二鹿(即鹿港)、三艋(舟甲)(今台北市之万华)”之称,足证往昔之繁华,亦可窥知当时鹿港盛况之一斑,往昔鹿港每到农历七月初一,街头巷尾分区划地,定一顺序轮流“普度”(注:七月十五以佛教仪式祭孤魂、原出目连救母之故事,即《孟兰盆会》)一直到八月二日为止。就是轮到“十七郭厝”、“十八营盘地”郭姓家户普度不用猪肉,询其何故,只说祖先遗训,不能不遵守。据说郑成功驱逐荷兰时,麾下有一支回教徒劲旅,骁勇善战,到鹿港上岸后(因鹿港至厦门帆船只需一昼夜就可到达)就择地扎营于此。这支回教徒队伍,就是鹿港“郭姓”之祖先,扎营地就是“普度谣”中之“营盘地”,据耆老口碑,鹿港以前有座模仿福建泉州清真寺,可是规模不大。据回教文化四卷五、六期记载自由中国回教概观称:“五十年前,鹿港,淡水均建有清真寺,民国四十七年一月中国回教青年会理事长萧永泰阿衡曾到鹿港实地调查,并访问‘郭姓教胞’,据说:‘现在鹿港有郭姓回教人三百余户,六十岁以上者约自知为回教人,且少数人还保存古兰经,教吧逝世后,家族必须四十日不食猪肉,尚保存回教之遗风云云。’按郭姓自云:‘其祖先来自福建惠安县秀涂,而秀涂涂门街有清真寺。约在五十一年前鹿港郭姓殷商在弥留时,特嘱家人将他沐浴,以白布裹其尸,邀请秀涂回教师父(即阿洪)东渡鹿港举行回教仪式之丧事,诵阿拉伯文之古兰经。’”依此可知本县在日据时期以前已有回教徒之存在,光复后及至民国三十八年秋,迁台之回教徒为数颇多。中国回教协会与回教青年会亦相继迁来本省,继续从其传教工作,宣扬教义,企图挽回迷失已有回教徒返还祖教,扩建清真寺等,迨至民国一九六一年为止全省计有清真寺四座信徒计有二百二十余人,惟本县迄今无复见其建寺,亦未闻及其回教徒之任何行动。225林奇才,生卒年不详,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二甲四十六名。[乾隆]《晋江县志》:“嘉靖三十八年己未,丁士美榜,林奇才,会魁户部主事,调礼部太平知府,一作平乐知府。”《北京图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57册89~90页有:法明寺碑林奇才撰,李凤来正书,尤铠篆额。万历八年八月(1580年)首题:“敕赐法明寺重修碑记”。57册144页有:保护伯哈智墓碑林奇才撰,正书,万历三十年八月中浣(公元1602年)。昌平县南邵何蒙营此二碑更可说明林奇才为回族。林而廷万历二十五年举人[乾隆]《晋江县志》:“明乡举,万历二十五年丁酉科解元洪承选榜,林而廷,刑部郎中。”林奇蓖蚶四昃偃同上书云:“万历二十八年庚子科解元周起元榜,林奇保铮钢!李贽(年)嘉靖三十一年举人。李贽为明代著名思想家。关于李贽,研究很多。可参看白寿彝《回族人物志?明代》。关于李贽是否为回族,叶国庆先生有《李贽先世考》一文(载《历史研究》1958年第2期),考证十分精详,今录其全文如下。――注解从略李贽先世考叶国庆李贽号卓吾(公元年),泉州晋江县人,是明代一个卓越的思想家,其事迹散见于明代各家传记中。但是,这些传记对于李贽先生的事迹大都缺而不详。近来出版的论述李贽生平和学术思想的书,也未曾提及李氏先世的历史。我近从泉州林李宗谱抄本,获得李氏先世事迹,其中所载有不少有关于明代社会经济的资料。因整理所得,写成此文,或许可供读者参考。一、李氏在唐末从寿州入闽据林李宗谱,李贽的远祖李辅于唐末始从寿州入闽。《林李宗谱》云:“公讳辅字弘弼,唐武阳懿公大亮之八世孙,光州刺史若翁之中子。乾符甲午年任寿州参军。光启元年乙巳秦宗权僭乱于蔡州,辅官与王氏来栖于闽之汀漳。越明年提众以归,因循遂乃息旅于泉。是时,朝纲不振,群盗蜂起,而王氏又王闽,辅官乃解组弃公,遁而不显。……遂家于泉焉。”李辅的后裔,遂世居于闽,或仍居晋江,或迁移到南安、安溪、同安诸地。宗谱中自李辅以后至李衡,只列世次(计十八世)名称,不详事迹。衡传子闾,这时已是元末明初,林李宗谱,列闾为一世祖。二、明初李贽先世航海经商和充当明廷海上的译官据林李宗谱,自明初李氏一世祖李闾始,李氏先世好几代都是泉州的大商人,或充当明廷对外诸国进行贸易的海上翻译官。李闾生于元天历元年(1328年)卒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一个拥有世资的海上商人。宗谱云:“睦斋公讳闾,字君和,号睦斋,为人敦厚寡言,长于譬喻,安素好□古。承借前人蓄积之赀,常□家客,航泛海外诸国。……岁又荐饥,公尝散积以济之,活人者多。”据“承借前人积蓄之赀”句看来,李氏一家在闾之前,已是个富裕的家,到李闾时代还是这样,所以他能够“航泛海外诸国”,“散积以(原作者:杨大业)济人”。所称“常□家客,航泛海外”,可能是经商的活动。李闾有二子,长日驽,次曰端。依宗谱排列,驽是老长房二世祖;端是老二房二世叔祖。端“敦诗习礼,绰有儒风”是一个读书人,而驽却是一个巨商,又尝“奉命发航西洋”。宗谱云:“公讳驽,字景文,号东湖。……壮年航吴泛越,为泉巨商。洪武十七年奉命发航西洋忽鲁H斯等教不一为事不谐(此句当有误脱字――作者注)。行年卅,遂从其教,受戒清净寺教门,号顺天之民,娶色目婢女,归于家,卒年四十六。”“驽……洪武丙辰九年,奉命发舶西洋。娶色目人,遂习其俗,终身不革。”驽为“巨商”,可能是继承父业的。其航行所远到的忽鲁H斯,当是明史外国传中忽鲁谟斯(Ormuz,在波斯湾口)。看来他于洪武九年或十七年“发航西洋”,到达忽鲁谟斯后,住居颇久,在那里娶色目人,入回教,然后返泉州。驽有五子,次名仙宝,在宗谱中排行为老长房三世祖,是洪武永乐时代的人。其生年不明,卒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仙宝也是一个“经营四方”的商人。宗谱,老长房三世祖通衢林公传云:“公讳仙宝,字居安,号通衢。……其为人急公好义,又夙有经营四方志。……惜公以勤练之才,年未及艾以疾卒于广州龙州县之为商处,时永乐廿二年也。”“广州龙州”句有误。所说的,或者指广西龙州县,或者指广州某地。无论如何,总是说仙宝经商时,卒于外地。仙宝的长子名恭惠,在宗谱中排行为老长房四世祖,生卒年代不明。其从事于海上活动,乃在景泰、天顺、成化(自公元年)这一段时间。恭惠通晓某种外国语,担任明延的“通事宜”――当是担任接引外国贡使和翻译外国语的工作――尝奉使外国。宗谱老长房四世祖恩赐冠带易庵公传云:“公为通衢公长嗣,讳恭惠,字乾甫。……初为里老,后本道府以公谙译语,荐为通事官,引日本诸国入贡京城。成化二年,复与长男深,引琉球入贡。事毕以年迈表辞。蒙恩钦锡冠带,寿七十六。……尝景泰天顺间,公奉简书使外国,能使其人输诚以献,不辱朝臣(“臣”疑是“廷”字之误――作者注)嘉命,……酬良报功,冠带之赐,恩及儿曹。长子袭公职,仍赐冠带,非一世也。”恭惠在成化间尚担任“通事官”,以后他的儿子仍袭其职。宗谱说“仍赐冠带,非一世也”,看来在成化以后的弘治或正德年间,李家可能仍有人担任明廷“通事官”的。三、李贽先世信奉回教上述李驽于洪武年间航海到达忽鲁谟斯,娶色目人,奉回教。这是李氏家族奉回教的开端。据宗谱看来,自驽以后,其子孙世奉回教。宗谱云:“伯考(指李驽――作者注)娶色目人,习其俗,终身不革,今子孙蕃衍,犹不去其异教。”惠安郭氏族谱也说:“清真寺……非华夏之教也一而自元明之乡贤论之,金讳时全先生,丁讳白巾先生,夏讳秦先生,□讳越先生,林讳奇材先生,李讳贽先生,……虽父祖皆回,及诸先生发明圣道,□贤哲于春秋,报肇于俎豆,则可知吾儒之所学,”郭氏族谱说“李贽先生……父祖皆回”,可知在明代李贽先世皆奉回教。但据林李宗谱看来,李氏族中也有激烈反对信奉回教的,如谱中称为老二房二世叔祖的李端。林李宗谱中载有李端写的志云:“今伯父(“父”应是“兄”字的误写――作者注)为元冠措绅之裔,迷于色目之俗。而不能悟。不祖其祖,而祖人之祖;不行其行,而行夷狄之行。俾其子孙胥而为夷,何哉,溺于好怪也。”这里李端说其兄“迷于色目之俗”,即反对其兄奉回教,更过分地以为奉回教是“祖人之祖”。以后李林分宗,便是从李端开始。这将在后面说明。李贽是否奉回教呢?根据上文引起的郭氏族谱看来,李贽似不是回教徒,而他的妻却是回教徒。林李宗谱云:“卓吾妈墓碑高十外尺,在张围。卓吾公手书:明李卓吾之妈黄氏宜人墓道。”宗谱又云卓吾的妻黄宜人葬于泉州,有“八世祖伯母黄宜人墓碑”文,那么“卓吾之妈黄宜人”的黄宜人,即是卓吾之妻、卓吾题其妻墓碑,何以称“妻”为“妈”呢?在这里“妈”字应具有地方性的特殊的语义。漳泉方言,“妈”字念平声,乃以称“母亲”;念上声,乃以称“祖母”(例如“阿妈”即指“祖母”)。但是,“李卓吾之妈”的“妈”字,既不能作“母亲”解,也不能作“祖母”解,应别有含义。按郭氏族谱适回辨云:“吾宗何以有适回者,爰咨长老,曰从妈教,此一说非也。……吾宗先世元太常寺卿广德公肇基法石,葬在先茔官后棋盘穴。此乃来泉一世祖,其坟茔用回教法,如何得曰从妈教。若从妈教,必先广德公用汉葬法,二世子洪公始用回回葬法,因附会其说,犹颇近理,如何一世祖已经从回安得曰从妈教?”林李宗谱亦云:“泉郡中巨族,如金、丁、马、迭、夏五大族,皆从妈氏异教。”据上面引文看来,“从妈教”或“从妈氏异教”乃指信奉回教。若就“从妈教”逐字解释,应是说“跟从妈(母或祖母)而信奉的教”。为什么要说“跟从妈而信奉的教”呢?这个问题,似可从下面引的林李宗谱这一段文得到答复。“元氏失驭,而色目人据闽者,唯我泉州为最炽。部落蔓延,大肆凌暴,以涂旋我生灵。今虽入编户,然其间有真色目人者,有伪色目人者,有从妻为色目人者,有从母为色目人者。”这里所说的色目人,既指真色目人,也指“伪色目人”,即指属于汉人的回教徒。这里也指出当时汉人奉回教的,有从妻而奉回教者,有从母而拳回教者。上文曾提过李驽“娶色目人,遂习其俗,终身不革”,李驽应是跟从其妻而奉回教的。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当时人就给回教一个不恰当名称,称为“从妈教”。李贽题其妻墓碑,称“李卓吾之妈黄宜人”,这里“妈”字应是指“从妈教”,李贽的妻应是奉回教的。李贽尝称其妻“平生谨慎,必不轻履僧堂”,她既奉回教,便不“轻履僧堂”了。四、林李分宗李氏族人信回教与不信回教的分歧,和林李分宗的问题有关系,和李贽是否姓李也有关系。林李宗谱页八云:“始祖第一世派分林李”,即是说自一世祖李闾之后,其子孙分为林李二姓。闾长子驽,衍为林姓,这是老长房一派。次子端,衍为李姓,这是老二房一派。为甚分为林李二姓呢?宗谱云:“驽……受戒清净寺教门,号顺天之民,娶色目婢女,归于家。……然而肇分林李,其隙亦开于此矣。”这就是说由于驽奉回教,以致族内分为林李二姓。为什么驽要改为林姓而不改为其他的姓?宗谱中没有说明。端为什么姓李呢?端姓李,应是接承其始祖李辅的原姓的。但是,从另一记载看来,端乃因反对其兄奉回教,离开泉州,改姓为李,并且篡改族谱,别托远系。宗谱云:“永乐二十年壬寅广斋公(即李端――作者注)始籍南安县三十都,姓李。”“论曰……复斋(“复斋”应是“广斋”之误,下面也有同(原作者:杨大业)样的错误――作者注)以不能革其兄之异俗,乃退而自居于城南。……复斋公之始避居武荣,更姓李,别托夫远系,欲解免于后人之讥议。……况谱成于复斋之手,宗出于复斋之口,尤不难雌之黄之,倒之颠之。”就上面引文看来,端因“不能革其兄之异俗”,乃迁居城南或武荣,更姓李。可知林李分宗是和信奉回教与否相关系的,即林姓奉回教,李姓不奉回教。宗谱云端修族谱时“倒之颠之”,“别托夫远系”,这一事是否实在,却不易辨明。由于林李分宗的纠纷,李贽是否姓李也有疑问。宗谱云:“老长房李讳贽,原姓林,入泮学册系林载贽,旋改姓李,避胜朝讳,去载字。”上面说过,在宗谱中老长房姓林,贽既属于老长房,也就应该姓林。宗谱说李贽少时(入泮时)的姓名是林载贽,应是可信的。上面说过李贽的父祖皆奉回教,他的妻也奉回教,他原姓又是林,因此,李贽少时可能也是奉回教的。郭氏族谱说李贽“父祖皆回”,他本人则尊重儒学不奉回教,这应是指他改姓为李以后的事。五、结&&语李贽先世航海经商的事迹,可以说是明代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泉州,在明代设有市舶司,“番舶去处,大半市易上国及诸岛夷”,是一个对外通商的地点。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往忽鲁谟斯等国,也曾经过泉州。那么李贽先世在明初或航海经商远达忽鲁谟斯,或充当明廷海上的通事官,这就不是偶然出现的事件,这是反映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斑。林李宗谱中这样记载,是提供研究明史者一项可信的资料。泉州在宋代已有清净寺,自元末到明初有西洋人在这里住持清净寺,可见在明代泉州有不少奉回教的。李贽先世信奉回教,也就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李贽生长在这样家庭中,他的学术思想不会受到某种程序的影响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写于厦门大学226金时舒,生卒年不详,万历十七年进士,三甲四十二名。[乾隆]《晋江县志》卷十《人物志四循绩》:“金时舒,字邦泰。万历己丑进士,授大理寺评事。雪一大枉狱,脱十八人于死。转户部主事。甲午典试山西,搜四寨八原之奇。迁户部广西司郎中。出为凤阳太守。迁潮州守,诛海贼渠魁及红夷逆寇。升惠潮按察司副使。丁艰归。卒于家,年六十四。潮人立碑纪德,祀之名宦,泉亦祀乡贤。”《中国南方回族谱牒选》(载《清真大典》22册)《白奇郭氏族谱》中有一篇《适回辨》,其中谈到:“余于道统之若何,俟来日再考精详,而其大概则能知之。道释教以色象虚无为尚,去了纲常伦理,清真教则反是,但其教非华夏之教也。而自元明之乡贤论之,金讳时舒先生,丁讳自申先生,夏讳秦先生,林讳越先生,林讳奇材先生,李讳贽先生,林讳敦先生,虽父祖皆回,及诸先生发明圣道,昭贤哲于春秋,扳馨香于俎豆……”这篇文章最后署“赐进士第翰林院庶吉士笋江史于光撰”。史于光是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而他这里谈到的几个人都是嘉靖万历时人,如金时舒是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距史于光已有七十余年。所以这篇文章足否史于光所写,很可怀疑。丈章也没有署年月。很可能是撰谱人托史氏之名――这在明代家谱中是常见的事。但这并不妨碍本文所写的事实,因从通篇看,作者显系十分熟悉当时当地的人物,特别是回族人物的情况,说金时舒为回人不会错的。须知晋江金氏为回族大姓。227杨本初,生卒年不详,明洪武十八年进士。[乾隆]《晋江县志》卷八《选举志?明进士》:“洪武十八年乙丑丁显榜杨本初从《闽书》增入”。[乾隆]《泉州府志》卷五十五《向学》:“杨颐翁,字正甫,晋江人。……子本初,洪武甲子乙丑联登进士。授长沙推官,寻调琼州。谳狱明允,人谓其有得于家教云。本初先卒,颐翁年九十五乃终。(节《桐月山房稿》)”《月华》第12卷1~3期所载张玉光、金德宝之《报告发见蒲寿庚家谱经过》一文中,提到杨本初云:“第十世本初公号诚斋东石开基公一世祖字纯仁,崇漠公次子。借母氏杨姓。由泉州府学生员中洪武十七年丁卯科举,后应洪武三十年丁丑科会试,中第九名进十,殿试二甲二十五名,点选翰林院编修之职。告老敛仁,移居晋江十都腾图二甲和里古榕乡以就埭田,携仆王福等深耕自得。世之人称之曰‘诚斋先生’。葬在本处后湖西面。永诀戒子:此地海滨之所,后必有寇,惟作土记以表世吾墓可也。妣丁氏,生子长日潜龙,次曰承龙,三日飞龙。”是可靠材料。惠&&安郭朝阳,雍正举人。[嘉庆]《惠安悬志》:“雍正举人郭朝阳字子梧&&白畸人宁化教谕”。郭拔萃,清乾隆四十四年举人。泉州城东郊五里灵JIJ有圣墓,其中有郭拔萃重修圣坟碑(1763年),嵌于圣墓柱廊外东侧石壁上。花岗岩石琢成,宽33厘米,高61.5厘米。碑面阴刻汉文,原文为:乾隆癸卯年(公元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阳月重修圣坟。特恩。己亥科举人郭拔萃。见《泉州伊斯兰教石刻》。郭峋,字尔阶,白奇人,道光二年壬午科举人。[道光]《惠安县志》卷六:“郭峋,字尔阶,白奇人,道光二年壬午科举人。”以上均为白奇郭氏。南 安228李俭台(1580一?),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三甲一百一十九名。[民国]《南安县志》卷廿叫云:李住台,字仲方,号为舆,州守应先子。万历丙午经魁,丁未进士。不乐州县,自请改镇江教授,迁国子监助教,升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广东右参议。署南韶道,削平九连山寇,民赖以安。升云南按察使,有土官普名声谋逆案,多罗织,悉平反之。迁湖广,分巡荆西,扫定江贼,有捍御功。升右布政。月余,复摄荆西。迁浙江,加左布政,分巡金衢。修江山桥,以利往来,寻实晋左布政。岁荒,倡义捐赈,全活甚众,报最得,赠祖父如其官,升光禄寺正卿,力辞不赴。赋归之日,两袖清风。家居淡薄茹约,恬如也。年六十六卒于家。子元录,顺治辛卯举人。任昆阳州,易门知县。《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登科录》(国家图书馆藏本):贯福建泉州府南安县民籍。字仲方,行一,年二十八。曾祖浚;祖楠监生;父应先知州;弟缫《泉州回族谱牒资料选编》79页有《荣山李氏族谱》中的《详世系潜》:“……有奇材、载贽撰墓碑……应先为知县,俭台为进士,奇薄⒍⑽偃恕薄责任编辑:马金宝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教育学习好评教育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世进士尽是近视下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