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闲云在解读西游中对揭谛揭波罗僧揭谛揭谛……是怎么说的?

临海在线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
2、扫描:扫描左侧二维码
绑定"临海在线"微信平台
[转帖]吴闲云大师精解《西游记》——不看就不知道为什么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
re:(63)卷帘大将  沙僧因为打破...
  (63)卷帘大将
  沙僧因为打破了玉皇大帝的一个杯子,就被贬下界来,并且受到酷刑:
  七日一次,飞剑穿胸百余下。
  量刑过重,
  很不正常。于是就不免被人怀疑他是个用苦肉计的卧底。
  沙僧是卧底的说法,一般有两种:
  说沙僧是如来佛祖安置的卧底
  证据是沙僧没喝子母河的水,这个应该说不通。如来没有必要安排一个卧底在取经队伍里面,因为有39个暗神一直在监视,并且记账。再说,
  就算如来想安排一个卧底,也不可能把玉皇大帝的贴身保镖兼秘书安排下去。
  说沙僧是玉皇大帝安置的卧底
  如果沙僧是玉皇大帝安置的卧底,那么,目的就只有一个:破坏取经!沙僧有没有破坏取经呢?这要分两个部分看:
  他加入取经队伍之前与之后。
  从他加入取经队伍起,到取经结束,并没有发现他破坏取经,而且在关键时候还有挽救取经队伍的行为,
  这一点可以肯定他不是玉帝的卧底。
  沙僧在加入取经队伍前,有过破坏取经的行为,
  因为他曾经吃了9个取经的僧人。有人说那是金蝉子9次转世都被他吃了。这金蝉子的脑子不是进了水么?每次转世后就专程跑来喂他?!
  就一点也不改变策略?
  原文上讲:“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
  沙僧吃的这9个和尚是有道行的,头骨比鹅毛还轻,这9个和尚是分几次吃的,
  “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取经人总共只出现过“几次”。
  沙僧只吃了几次取经人,这几次取经人中有道行的和尚共有9个。“几”是一个不确定的数目,“九”是一个确定的数目,
  并且是最大的个位数。9个取经人是分几次吃的,那就不是分9次吃的!每次吃两三个,才与“几次吃了9个”相附。
  这就不可能是金蝉子9次转世,
  沙僧被称为“久占流沙界吃人精”,几乎是见人就吃,吃人无数,而9个僧人和“无数”相比,简直微乎其微!
  说明沙僧的攻击目标是所有过路的人,而不是只针对和尚!
  因为沙僧没有食物吃,饥寒难忍,所以客观上破坏了早期的取经队伍。如果他是卧底,他就不会对菩萨说这些事,如果他是卧底,
  他混进去后就应该搞破坏!
  当观音菩萨路过流沙河的时候,沙僧走上岸就捉菩萨,动机是什么?饿了,准备吃菩萨充饥。
  但在他得知是菩萨的时候,就收了宝杖,纳头下拜,说了自己很痛苦的现状,
  并向菩萨道歉:“没奈何,饥寒难忍,三二日间,出波涛寻一个行人食用。不期今日无知,冲撞了大慈菩萨。”
  他受的罪最大,
  但他并没有向菩萨求救。
  我们再看猪八戒:“不期撞着菩萨,万望拔救拔救。”再看孙悟空:“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他们都是主动向菩萨说好话求救的。
  沙僧没有向菩萨求救,是菩萨主动要帮助他的。
  菩萨向他保证“教飞剑不来穿你。复你本职。”这两个条件时,沙僧爽快地答应了,并说“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这句话说明沙僧非常重视前程,生怕误了。
  沙僧在取经路上的一贯表现,毫无卖力进取之心,又否定了他重视前程,他压根都没幻想再回到天庭去官复原职!就算后来封为金身罗汉,
  也没像猪八戒那样表示不满,职务高低无所谓。这就奇怪了,沙僧究竟要什么?
  菩萨的两个条件:
  1.教飞剑不来穿你。2.复你本职。
  既然沙僧不看重第2个条件,那么,他必然看重的是第1个条件!既然他这么看重第1个条件,就说明“七日一次,飞剑穿胸百余下”的痛苦,
  他已经无法忍受!
  玉皇大帝为什么要如此折磨他呢?难道仅仅只是因为打破了一个杯子么?不太可能!猪八戒调戏嫦娥也只是贬下界来,没有别的附加刑罚,
  (错投猪胎的责任是他自己,不是玉帝),难道沙僧犯的罪比八戒还大?
  如果沙僧真的犯了什么罪,他贬下来就应该去投胎!沙僧并没有投胎,这就说明玉帝没有用明文规定的天条来处分他。那么,
  沙僧在流沙河受罪,就只能说明是玉帝用的私刑!
  玉帝和沙僧之间有什么私人恩怨呢?有一首诗讲沙僧:
  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
  ......
  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
  腰间悬挂虎头牌,手中执定降妖杖。头顶金盔晃日光,身披铠甲明霞亮。
  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
  “豪杰人家做模样”,沙僧是在地上修仙得道的,曾经是许多人的偶像。长得帅,功夫高,被玉帝相中,一步蹬天,
  做了万神主宰玉皇大帝的保镖兼秘书,并且允许他带兵器上朝。可见玉帝对他是最够意思的。
  孙悟空猪八戒的兵器都是老君炉子里炼出来的杀人凶器,正规军用品,而沙僧的兵器却不是的,是一根赶面杖,是哪的?是月宫里的,
  是月宫嫦娥家里的!
  “这般兵器人间少,故此难知宝杖名。出自月宫无影处,梭罗仙木琢磨成。”
  沙僧怎么会有嫦娥家里的赶面杖?
  莫非他在嫦娥家里吃过面?这个东西不要说人间少,就是天上也少啊,怎么就到他手里去了?!
  莫非他与嫦娥有什么关系?
  如果他与嫦娥有什么关系,他又怎么敢把这个证据天天拿在玉帝眼前晃?所以他与嫦娥应该没有什么关系,这就只有可能是玉皇大帝赐给他的,
  即使他与嫦娥有什么关系,最多也和猪八戒一样,依天条贬下界来。很显然,沙僧犯的罪比这要严重的多!
  还不能公开宣判,那就只会是这样一种可能:他这个卷帘大将与王母娘娘卷到一起了!
  沙僧最有条件受到王母娘娘的引诱,
  而玉皇大帝出入月宫与嫦娥幽会时,就提供了他们幽会的时机。
  但有一次,玉皇大帝该去月宫时没去,是叫天蓬代替的,而沙僧与王母娘娘不知道,结果奸情败露了,
  沙僧在慌乱中打破了一个杯子。
  猪八戒和沙僧这两个人都是那个时候贬下来,八戒干玉帝的小老婆,沙僧干玉帝的大老婆。八戒没干成,处分轻些,沙僧干成了,玉帝要把他的心捣烂才解恨!
  沙僧在流沙河变得丑陋无比,青不青,黑不黑,晦气色脸。已经是心死了,对什么都无所谓了,所以在取经中,他就没有什么追求,
  他最需要的是平静。
re:(64)唐僧究竟信不信佛  唐僧...
  (64)唐僧究竟信不信佛
  唐僧是一个忠实的佛教徒,从小受的是佛教育,学的是佛理论,西游记第十一回说他:自幼为僧,
  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
  这至少可以说明唐僧的本职工作、业务能力都是不错的。但世俗的经验告诉我们:干一行精一行(外在行为),
  干一行厌一行(内在心理)。
  任何一个人,
  从事任何一个行业,只要你熬的时间够长,那么,在外人看来,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你就是这方面的内行!同时,
  也正因为你熬的时间长了,你的怀疑心、厌烦心就会越来越重。
  唐僧做和尚的时间长了,称他为圣僧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多,可他究竟有没有对自己的信仰怀疑过?动摇过?
  在乌鸡国的时候,
  一天晚上,
  三藏道:“徒弟们走路辛苦,先去睡下,等我把这卷经来念一念。”行者道:“师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时的经文,那本不熟?...”三藏道:“我自出长安,朝朝跋涉,日日奔波,小时的经文恐怕生了。幸今夜得闲,等我温习温习。”
  这也从侧面说明唐僧的基本功不太扎实,自上路以来,修行其实很少。谈到修行,唐僧并没有什么修行,我们所能看到的,他只是在要赶路,
  要取经,要成佛。
  大家看西游记,
  总是赞扬唐僧不畏艰险战胜困难,这一点不假,尤其对他这个先天胆小,到最后还在惊呼“大王饶命”的人来说,更是难能可贵!然而,
  殊不知这种抗争精神,正是佛家所反对的!
  佛家讲放下,
  无执,无欲,无求,唐僧做到了吗?若真的做到了,他就该静心清修,而不该去取经!
  第六十四回,拂云叟与唐僧谈禅机时,讥笑他:道也者,本安中国,反来求证西方。忘本参禅,妄求佛果,空费了草鞋,不知寻个什么?
  唐僧没有表示异议。他还是继续朝着他的方向奔,并且,他最终成功了,他的精神也得到了世俗的认可赞同,因此,唐僧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这种精神是世俗的,他的成功也是世俗的,
  如来封受给他的那个佛果位,仅仅只是一个职位,
  也是世俗的。并不是佛学意义上通过修行悟证成佛的。
  如果说唐僧有什么修行的话,在路上克服种种困难就是他的修行,这种世俗的修行其实和我们大家一样,朝着目标前进,克服其中的困难,
  这就是我们的修行。
  看起来作者是在写宗教里的修行,其实写的是世俗里的修行,是看唐僧怎样努力克服困难,获得一个职位。
  佛经上讲佛界是平等的,
  可西游记偏偏把佛界设计成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组织。佛经上讲修行不要执著,
  可西游记偏偏把唐僧设计成一个坚定执著的取经人,
  佛经上讲普度众生,可西游记偏偏说取经是给唐太宗解灾的。佛经上讲明心见性自证成佛,可西游记偏偏说唐僧见如来倒身下拜后,
  由如来封授职位而成佛。
  是作者不懂佛学吗?不是,作者根本就不是在讲宗教,讲的是世俗,是社会,是组织。
  唐僧一心要奔向这个组织,从上路起,到到达止,这才是他的修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他有没有对自己产生怀疑?产生动摇?有没有对他所向往的那个组织产生怀疑?产生动摇?
  答案是肯定的。这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第八十一回,唐僧病了,按说小病养几日再走也无妨,
  可偏偏唐僧打退堂鼓了,他要写一封信叫孙悟空送给唐太宗,他不去取经了!他决定放弃,这是他在经历了那么多事后,
  产生怀疑动摇最大的一次,他也在不断地反省总结啊,这样走下去,究竟还有没有意义?
  从第九十一回起,
  离如来佛越来越近了,作者开头第一句话写道:
  话表唐僧师徒四众离了玉华城,一路平稳,诚所谓极乐之乡。
  “一路平稳,诚所谓极乐之乡。”这句话放在第一句的位置上,就是“置顶”了,吸引大家的眼球,都来看看极乐之乡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
  从这个地方起到雷音寺,都是如来的范围。
  四众遇到一个和尚,对唐僧作礼道:“老师何来?”唐僧道:“弟子中华唐朝来者。”那和尚倒身下拜,慌得唐僧搀起道:“院主何为行此大礼?”
  那和尚合掌道:“我这里向善的人,看经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华地托生。才见老师丰采衣冠,果然是前生修到的,方得此受用,故当下拜。”
  唐僧笑道:“惶恐,惶恐!”
  居住在极乐之乡的善人,都指望修到中华地托生。搞笑不?!
  元宵节,
  众僧陪唐僧进城里看灯。有三盏金灯,
  缸来大小,每缸有酥合香油五百斤。三缸一千五百斤,共该银将有五万余两,
  此间二百四十家香油大户甚是吃累。一过夜,佛爷现了身,油就没了。
  八戒在旁笑道:“想是佛爷连油都收去了。”众僧道:“正是此说,满城里人家,自古及今,皆是这等传说。但油干了,人俱说是佛祖收了灯,自然五谷丰登;若有一年不干,却就年成荒旱,风雨不调。所以人家都要这供献。”
  收油的是三个犀牛精,他们究竟是佛是妖?不太好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在帮如来佛祖收油!自古及今都是这样收的,
  人们也都说是佛祖收了,佛祖既没有澄清事实,也没有惩罚他们,还让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继续收!
  孙悟空降服了三个犀牛精后,
  二百四十家香油大户都来酬谢。唐僧吩咐道:“悟空,瞒着那些大户人家,天不明走罢。恐只管贪乐,误了取经,惹佛祖见罪,又生灾厄,深为不便。”
  “惹佛祖见罪,又生灾厄。”唐僧算是彻底认清了如来,他一有灾,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又是领导存心在鬼搞!
  第九十五回是捉最后一个妖怪玉兔精。第九十八回至结尾,是讲见真如成正果,夹在中间的第九十六、七回,讲寇员外,
  没有妖怪。
  作者为什么要在见佛祖之前安排这样一回没有妖怪的故事?许多人反映这一回没什么意思,不好看。错了,
  作者有意安排是有寓意的。
  寇员外是个有钱的大善人,从四十岁开始斋僧,直到六十四岁。斋僧,就是管和尚白吃白喝,二十四年间,已斋过九千九百九十六员,
  加上唐僧四人,正好一万名圆满。
  这个故事想说的是,你信佛斋僧,一圆满,立遭杀身之祸!钱财被强盗洗劫一空。如果不是遇到孙悟空,那个大善人绝对活不过来!
  孙悟空是个恶言恶语逞强好胜的凶顽之徒,作者却有意安排他在西游记中救活了好几个人!
  孙悟空当了十几年的和尚,
  基本上没说过什么善话,没积什么口德,为什么?他根本就不信佛理论那一套!如来佛理论提倡行善,唐僧天天把善字挂在嘴上念,
  你猜孙悟空怎么说的?“师父要善将起来,就没药医。”一行善,命都没了。
  八戒、沙僧呢?
  信佛不?信如来佛理论不?跟唐僧做了十四年和尚,一句经也不会念!连装装样子都不会,我可以肯定地说,最后都成了正果的时候,
  他们还是不会念经!就这种业务水平的人,还不是在取经!
  早在车迟国界过通天河时,唐僧问那些在冰上走的人往那里去,
  陈老道:“这起人都是做买卖的。我这边百钱之物,到那边可值万钱;那边百钱之物,到这边亦可值万钱。利重本轻,所以人不顾生死而去。常年家有五七人一船,或十数人一船,飘洋而过。见如今河道冻住,故舍命而步行也。”
  三藏道:“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
  大家都失去了信仰,
  大家却都往那个不太信任的地方奔!因为有利,这才是正常的,
  理性的。
re:(65)唐僧取的是什么经?  唐...
  (65)唐僧取的是什么经?
  唐僧来到雷音寺取了哪些经呢?西游记第九十八回云:共三十五部,五千零四十八卷。经名我就不复制粘贴了,占篇幅。具考证,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取的确实是这些经,不过这不重要,我们还是来看西游记。
  当时,唐僧在负责传经的阿傩、伽叶两位老同志的陪同下,参观了藏经宝阁后,两位老同志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
  三藏一听就傻了,他确实没攒什么钱,
  回答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行者见他讲口扭捏,不肯传经,他忍不住叫噪道:“师父,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阿傩道:“莫嚷!此是什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八戒沙僧耐住了性子,劝住了行者,转身来接。一卷卷收在包里,驮在马上,又挑了两担,下山去了。
  这次传的是白卷。悟空道:“师父,不消说了,这就是阿傩、伽叶那厮,问我要人事没有,故将此白纸本子与我们来了。快回去告在如来之前,问他抠财作弊之罪。”八戒嚷道:“正是,正是!告他去来!”
  四众急急回山。
  佛祖笑道:“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即叫阿傩、伽叶,再传有字的真经。
  阿傩、伽叶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再次勒索,佛祖已经表态了的,你再向谁告去?
  三藏无物奉承,只得把唐王亲手所赐的紫金钵盂送给他们,双手奉上道:“今特奉上,聊表寸心。”那阿傩接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
  伽叶才去传经。
  唐僧终于把经取到了。但是,准确的说,那几大卷,几大驮,几大捆,几大担,都是中华大唐国长安唐太宗收。唐僧不过是个邮递员,
  帮唐太宗送了一趟货而已。
  唐太宗天天盼他取经回来,好重做水陆法会,超度亡灵,以解杀戮之灾。终于盼回来了,
  太宗道:“御弟将真经演诵一番,何如?”唐僧便于雁塔寺登台,方欲讽诵,忽八大金刚现身高叫道:“诵经的,放下经卷,跟我回西去也。”这底下行者三人,连白马平地而起,长老亦将经卷丢下,也从台上起于九霄,相随腾空而去。唐太宗只好又选高僧,修建水陆大会,看诵《大藏真经》,超脱幽冥孽鬼。
  唐僧取的那个经并不是他的经,那是唐太宗的经,那些经里究竟写的都是些什么妙法,他还没来得急看呢,扔下就走了,他已经修成正果了,
  得快快赶去接受如来佛祖的封赐!
  唐僧的修行历程如下:
  1.由金山长老启蒙,(见附录)
  2.由观音菩萨点化,(见第十二回)
  3.由乌巢禅师传授,(见第十九回)
  4.由孙悟空具体指导,(穿插各回之中,太多)
  5.由如来佛祖封授。(见第一百回)
  如果唐僧没有得到观音菩萨的点化,那他是成不了佛的。如果唐僧得到观音菩萨的点化,又有孙悟空的保护,其实就可以成佛了。那么,
  有没有乌巢禅师传授给他的《心经》,与如来佛祖封授不封授,并不存在任何关系。
  所以大家看西游记都不太重视乌巢禅师这一段。
  其实呢,唐僧取的经,早在第十九回就已经取到了,他取的是乌巢禅师的经,这个经才是唐僧的。唐僧一直修行的就是这个经,
  这个经不是如来佛给他的。当然,如来佛也没那么死板,无论你学的哪一套,都是可以来任职的。
  唐僧一路上念的都是《心经》,无论他达到哪层境界,都是他自己个人的修为,
  这与如来封授给他的那个职务是两回事。好比我们今天学位与职位的关系。
  唐僧的学位达到了什么级别呢?第九十八回,凌云渡脱去凡胎,标志着他终于从一个凡人成了仙,这个仙大概是最低层次的,
  仅仅只是身轻体健,可以飞了,应该还不回具备孙悟空猪八戒那样的变化功能。
  唐僧脱去凡胎,是接引佛祖指导他完成的,这与《心经》的关系也不大,那么,
  乌巢禅师传授给他的《心经》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可见,这个经没别的法力,
  只是专门用来度过一切灾厄苦难的。
  前面我们讲过,神仙们的口诀都是些密码,一输入密码,程序立即启动,马上发挥功效,这个《心经》也是的,
  是由二百七十个字组成的密码,当遇到灾难时,须连续完整的一次性输入,一切灾难都可以化解掉。
  效果究竟如何呢?唐僧一路上逢各种大难小灾,做过了无数次的试验,经验证:一切ok!无一例失败,成功率100%
  经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开头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和结尾的咒语,都是不翻译的,因为怎样翻译都不足以表达原意,所以干脆就不译了,他只表音,
  读音当然不是今天的普通话,而是古长安发音。
  如果确实不会读的话,我来注个音,以方便大家,我既不翻译,也不讲解,以免误导,我只是注个音。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注音:给他,给他!把那给他,把那些给他!
  不提舍不得呀!
  此乃解灾渡厄之妙决也。
re:(66)猪八戒为何老是要散伙...
  (66)猪八戒为何老是要散伙
  猪八戒在取经路上老是吵着要散伙,最严重的几回如下:
  第三十二回,
  (金角银角大王),
  八戒叫:“沙和尚,歇下担子,拿出行李来,我两个分了罢!”沙僧道:“二哥,分怎的?”八戒道:“分了罢!你往流沙河还做妖怪,老猪往高老庄上盼盼浑家。把白马卖了,买口棺木,与师父送老,大家散伙,还往西天去哩?”长老在马上听见,道:“这个夯货!正走路,怎么又胡说了?”八戒道:“你儿子便胡说!你不看见孙行者那里哭将来了?他是个钻天入地、斧砍火烧、下油锅都不怕的好汉,如今戴了个愁帽,泪汪汪的哭来,必是那山险峻,妖怪凶狠。似我们这样软弱的人儿,怎么去得?”
  第五十七回,
  真假美猴王,
  三藏倒在尘埃,行李不见踪影。沙僧伤心痛哭。八戒道:“兄弟且休哭,如今事已到此,取经之事,且莫说了。你看着师父的尸灵,等我把马骑到那个府州县乡村店集卖几两银子,买口棺木,把师父埋了,我两个各寻道路散伙。”
  第七十五回,孙悟空钻到狮子精肚子里后,
  八戒喘呵呵的跑来,哭哭啼啼道:“师兄被妖精一口吞下肚去了!”三藏听言,唬倒在地。你看那呆子,他也不来劝解师父,却叫:“沙和尚,你拿将行李来,我两个分了罢。”沙僧道:“二哥,分怎的?”八戒道:“分开了,各人散伙。你往流沙河,还去吃人;我往高老庄,看看我浑家。将白马卖了,与师父买个寿器送终。”长老气呼呼的,放声大哭。
  猪八戒要散伙的次数最多,有玉帝派来卧底的重大嫌疑,可细细分析,也不像。从天蓬元帅下凡的动机来看,应该是有目的和任务的,否则,
  天蓬元帅不会选择蟠桃大宴这样一个敏感时期去调戏嫦娥的。而从猪八戒在取经路上的表现来看,
  则并没有恶意破坏取经活动的行为。
  参加取经队伍,
  是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如果猪八戒是玉帝派来的卧底,那么,万一菩萨不要他参加取经怎么办?
  所以这就说不通了,猪八戒只有可能是玉帝派他来干掉孙悟空的,孙悟空当年压在五行山下,不能动,
  只有一个脑袋露在外面,而猪八戒的钉耙最大的作用是“何怕你铜头铁脑一身钢,钯到魂消神气泄!”
  可后来孙悟空站着不动,把脑袋给他耙的火光焰焰,也不伤一点皮,猪八戒才怕他了。直到在车迟国闯入三清殿,那呆子爬上高台,把太上老君像一嘴拱下去道:“老官儿,你也坐得够了,让我老猪坐坐。”又把圣像扛出来,
  扔进茅坑里道:你平日家受用无穷,今日里也做个受臭气的天尊!
  到这个时候为止,
  表明了猪八戒弃道从佛坚定的立场,他是不可能再回到天庭道派去了的!那么,他为什么在取经队伍中又要屡次散伙呢?
  这有3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猪八戒只是在取经队伍将要倒闭的时候才要散伙
  在取经队伍情绪比较稳定的时期,猪八戒是不可能把取经队伍戳散的。所以我们应该看形势严峻时候的表现,猪八戒提出要散伙,
  多是在形势严峻的时候,往往是形势越严峻,猪八戒要散伙的念头越强烈。
  这就不能证明猪八戒是个奸细,因为严峻的形势不是猪八戒造成的,猪八戒并没有破坏这个团队,是这个团队面临不可逾越的危机时,
  猪八戒错误地判断取经无望了,才产生了散伙的念头。这最多只能证明猪八戒不够坚定。
  你这个团队要破产了,我为什么要陪着一起死?我当然可以另找出路!所以,不能因为他多次要散伙,就说他是个奸细。当然,
  你也可以说他素质低,经不起考验!
  在黄袍怪这一回,
  孙悟空不在,唐僧被变成了虎,沙僧被擒,白马被打伤,仅仅还剩下猪八戒一个,如果他真的是个奸细,取经到此就彻底的结束了!
  事实上是他在最关键的时候把孙悟空请来的,有巨大的贡献!
  猪八戒并不欠观音菩萨的人情
  菩萨给参加取经队伍的每一个成员开出的价格如下:
  走到西天取经=
  正果金身(成佛)
  驮老唐到西天=取消死刑
  保护老唐安全=不再飞剑穿心+
  官复原职
  保护老唐安全=
  从五行山下释放
  保护老唐安全=0
  老孙、老沙、白马都是犯了罪的,菩萨释放他们,他们完成菩萨交给的任务,这是等价交换。
  老猪并没有受任何罪,他还在福陵山吃人,也没有任何人追究他的责任,他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妖怪,是他自己主动要求加入的,
  菩萨答应了。
  猪八戒什么时候要离开取经队伍,都不欠观音菩萨的人情,菩萨也不会追究他的责任,而那几个则不行!所以,一有困难,
  猪八戒第一个想跑,是正常的。
  3)猪八戒和他们几个不一样,
  他是有家庭的人
  唐僧、孙悟空、沙和尚都是光棍一条,出远门没有家庭负担。猪八戒则不同,他是有家庭有老婆的。他每次要散伙,没说到别出去,
  是要回高老庄,就是取经结束了,他还是要回高老庄,说明他的家庭观念非常重!
  他是指望出趟远门打工挣点钱回来的。
  他最担心的是和尚做不成,老婆也没了,所以,只要取经队伍一遇到困难,他就想回去。
  猪八戒想散伙是由以上3方面的原因导致的,而不是想混进取经队伍搞破坏,如果他想搞破坏,
  菩萨就不会要他参加了。并且随时可以把他处决掉。
  参加取经队伍,
  猪八戒是主动的,那么,他为什么要主动参加呢?是何动机呢?是他信佛吗?
  第十九回,
  八戒道:“这山唤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他倒也有些道行。他曾劝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罢了。”
  如果猪八戒想信佛修行,他完全可以跟乌巢禅师修行,但他没有。他却愿意入观音门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说“不期撞着菩萨,万望拔救拔救。”他当时并没有受罪受苦,他要菩萨拔救他什么?
  疑问太多,
  把所有疑问联系在一起,只能得出这个结论:猪八戒弄不到吃的!
  别人吃饭,
  一般是一碗两碗,他一吃起码就是半锅!丈人老头子不要他这个女婿了,他在福陵山吃行人,估计也很难吃到几个。
  乌巢禅师大概也是个清修的人,房子也没有,住在一棵树上,猪八戒当然不愿跟他混,当猪八戒遇到观音菩萨的时候,
  菩萨说:“汝若肯归依正果,自有养身之处。”怪物闻言,似梦方觉。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说:“我欲从正!”因为观音菩萨不是贫僧,
  是个富僧。猪八戒看中的就是这一点。然后菩萨才问他愿不愿意去保唐僧取经,
  呆子连说:“愿随,愿随!”
  猪八戒在福陵山当妖怪,自由自在,无难无灾,他却主动要当和尚,当了和尚既不念经,也不信佛,他要干什么?他要混饭吃!
  像他这种无条件要当和尚的,只有一种情况:就是生活过不下去了。
re:(67)取经为何遭勒索  唐僧师...
  (67)取经为何遭勒索
  唐僧师徒四人千辛万苦,走到了西天,四众对如来倒身下拜后,如来才叫阿傩、伽叶二尊者传经。阿傩、伽叶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公然进行勒索。
  告到如来处后,
  如来却说,这个事我知道,我弟子下山,为别人念一遍经,才收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收少了!
  怎么办呢?
  没招!面对阿傩、伽叶的再次强行勒索,唐僧只有乖乖地就范,将唐太宗所赐的紫金钵盂送给了他们。
  阿傩、伽叶真的只是要勒索钱财吗?那个紫金钵盂究竟是铜的还是金的?这个还不太好说,
  就算是金的,和“三斗三升米粒黄金”的差距还是很大,何况人家还只是念一遍,并不传经。
  按我们现在的标准,租一本书看,一天才一角钱,买一本最起码也得十块二十块,
  唐僧他一个用旧了的钵盂就能换回那一大堆经书?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阿傩、伽叶究竟是不是向他们要钱?
  分析如下:
  阿傩、伽叶作为如来的心腹,应该是不缺钱的,不至于做出这样的勾当。他们想搞点外快,机会多的是,也不需要搞,
  自然有人供奉。
  唐僧是个真正的贫僧,大家都知道的,即使敲诈,也不该敲诈他,敲不出多少钱不说,还反背个恶名,有损尊者的形象,
  不划算。
  从双方的角度进行分析后,认为阿傩、伽叶完全没有找唐僧要钱的必要。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向唐僧索要人事呢?
  我们只能说,阿傩、伽叶向唐僧索要的东西并不是钱!那究竟是什么呢?这个东西可能比较重要,
  否则他们不会连要两次。
  前面讲过,
  有三个犀牛精专门为如来佛暗地里收刮香油,被孙悟空与天庭星官合伙处决了,这三个犀牛精的六个角被锯下来后,
  当时他们合伙人是这样分成的:四只犀角拿去进贡玉帝,留一只在地方政府,还一只带去灵山献佛祖。
  他们到了灵山后,根本就不提犀牛精的事,那只犀角也没有献给佛祖。佛祖也不好意思要,
  阿傩、伽叶问他们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应该指的就是这!因为他们没有别的值钱的东西,只有这个犀牛角,
  这个犀牛角本来就是准备献出来给佛祖的!
  他们却就是不拿出来!阿傩拿着个钵盂不放,
  只有发呆!
  明明说好了这个犀牛角是献给佛祖的,他们为什么不拿出来?我们来看一下:
  三个犀牛精来收油的时候,他们看到的的确是三位佛身,可既然是佛,为什么要公然收刮民脂民膏呢?
  所以孙悟空说:“不是好人,必定是妖邪也。”他们年年来收,每年合银将有五万余两,这个数额是巨大的,如果不是在帮如来佛收,
  如来又岂能容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胡作非为?!
  孙悟空这一次没有请佛派的人,而是到天庭找的帮手,否则的话,又很难捉住妖怪。天庭来了四个星官,角木蛟、斗木獬、奎木狼、井木犴,四个猛兽,俱是捕犀的行家。
  这三个犀牛精被天庭方干死一个,被取经方干死两个。双方合伙把如来佛的人打死了,面子上不是很好看,
  他们是如何处理的呢?
  还有两个活的,
  八戒道:“这两个索性推下此城,与官员人等看看,也认得我们是圣是神,左右累四位星官收云下地,同到府堂,将这怪的决。已此情真罪当,再有甚讲!”四星道:“天蓬帅近来知理明律,却好呀!”八戒道:“因做了这几年和尚,也略学得些儿。”
  以往杀妖怪,
  二话不说直接就打死了,这次可能还不敢,因为那是如来佛的人,猪八戒出的这个主意很好,
  是通过法律手段判决的,“将这怪的决。已此情真罪当,再有甚讲!”
  所以大家称赞:“天蓬帅近来知理明律,却好呀!”
  知理明律,
  就说明他们是以天条来处决这两个犀牛精的。他们没有错。
  八戒说“因做了这几年和尚,也略学得些儿。”当了和尚,反学了些法律?不是的,是学了些办事的道道。
  犀牛精被当众处决后,锯下四只角来。孙大圣更有主张,教四位星官将此四只犀角拿上界去,进贡玉帝。把自己带来的二只,
  “留一只在府堂镇库,以作向后免征灯油之证;我们带一只去,献灵山佛祖。”
  杀犀牛精是合伙的生意,星官杀了一个,得四个角,他们杀了两个,却只得两个角,利润为什么要这样分成?孙悟空这样分,
  为何叫“更有主张”?
  他们杀的,
  叫星官拿去,星官杀的,他们拿着,万一以后追究起来,大家都可以说,那是他们干的!
  他们留下的这个犀牛角,说是献给佛祖的,其实不是,是他们自己留着的,
  他们可以当证据当把柄一直捏在手里。因为当时留在地方政府的那只犀牛角就是当证据使用的!证明收油的是妖怪,
  你们以后再不要送油了。“留一只在府堂镇库,以作向后免征灯油之证。”
  这个犀牛角究竟在哪呢?反正他们不提这件事,你也不好意思问。
re:(68)猪八戒究竟有多大功劳...
  (68)猪八戒究竟有多大功劳
  唐僧去西天取经,
  一路上必然会遇到妖怪,唐僧如果要过去,可以采用的方法应该有n种,比如:劝对方行善,与对方讲和,绕道走,化装过关,等等。
  孙悟空一律采用消灭的方式,即使与取经队伍不发生冲突的妖怪,孙悟空也要消灭。为什么呢?
  因为打死妖怪是算功果的,这是他的业绩。
  观音菩萨说:“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
  三个徒弟保护唐僧的条件已经谈妥,那是不算功绩的,只有打死妖怪才算功绩,要想把业绩做出来,
  他们就得想千方设百计地找妖怪打,多劳多得。
  在这个过程中,
  猪八戒肯定要比孙悟空会立功,请你不要怀疑,这是有统计数据的。那么,他究竟立了多少功呢?又是怎样立的功呢?
  我们来看一下:
  黄风怪一回,孙悟空打虎先锋,那虎怪撑持不住就跑,行者执棒赶来,喊声不绝。八戒正在那里放马,
  忽见行者赶败的虎怪,就举钯一筑,筑得九个窟窿冒鲜血。行者道:“兄弟啊,这个功劳算你的。”八戒道:“哥哥说得有理。你去,若是打败了老妖,还赶将这里来,等老猪截住杀他。”
  (捡便宜)
  金角大王请来舅爷狐阿七助战。唐僧叫:“沙和尚,你出去看你师兄胜负如何。”沙僧举杖出来,打退群妖,
  狐阿七见事势不利,回头就走,被八戒赶上,照背后一钯就筑死了。
  (捡便宜)
  孙悟空想立个大功果,一直缠着牛魔王打,叫猪八戒去打牛魔王的小老婆,猪八戒杀进摩云洞,一钯筑死了玉面公主,
  百十余口,斩尽杀绝!
  (捏软的)
  孙悟空打死了碧波潭的万圣龙王,
  那龙子披了麻,正看着龙尸哭。这八戒骂上前,把个龙子夹脑连头,一钯筑了九个窟窿。万圣宫主正与孙悟空抢夺匣子时,被八戒跑上去,着背一钯,筑倒在地。
  (捏软的)
  5.杏仙一回,
  共6个大妖,
  4个小妖。行者笑道:“你可曾看见妖怪?”八戒道:“不曾。”行者道:“就是这几株树木在此成精也。”八戒闻言,不论好歹,一顿钉钯,三五长嘴,连拱带筑,俱挥倒在地,果然根下鲜血淋漓。三藏扯住道:“不可伤了他!他虽成了气候,却不曾伤我。”那呆子索性一顿钯,全部筑倒。(老孙让的)
  南山大王豹子精一回,孙悟空用瞌睡虫使豹子精睡着,
  被八戒上前一钯,把老怪筑死。
  (抢功劳)
  金平府捉犀牛精,死了1个,捉到2个活的,八戒并未参加战斗,
  他却把两个犀牛精的头砍下了!
  (抢功劳)
  这就是猪八戒打死的所有大妖怪,小妖怪也多,就不计算啦。他的功绩和孙悟空比,孙悟空占59%,猪八戒占41%,居然有这么高,
  都没想到吧。
  猪八戒打死的这些妖怪,都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基本上都是瞅个空子只一钯,从不浪费精神力气,碰到强的,他首先是跑,
  他只打有把握的仗,你别看他呆,在立功方面,孙悟空简直就是个傻子,费那么大劲,比老猪也强不了多少!
  象他这样投机取巧,尽管也立了接近一半的功劳,但是,佛祖是看不上的,没给他算数!佛祖说:孙悟空,
  汝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汝为斗战胜佛。
  没有猪八戒的份。
  没给猪八戒算功劳,但算了他的苦劳,这一路上,他挑担子辛苦了。
  那个担子,
  最先是唐太宗派的两个随从在挑,随从被妖怪吃了,唐僧用马驮,收了孙悟空后,就该孙悟空挑,孙悟空太矮了,只有1米2左右高,
  反正不到1米3,挑个担子很不舒服,就背在肩上,背也不舒服,又挑。
  收了猪八戒后,
  就该猪八戒挑,收了沙和尚后,按说该沙和尚挑了,但孙悟空逼着要八戒挑。大概是因为沙和尚不抢功吧,沙和尚很清楚,
  他是永远不可能官复原职的,所以他不立功。再者,菩萨给他开的价格本身就是最高的,也不需要立功。
  猪八戒打妖怪时,
  沙和尚挑担子,猪八戒挑累了,沙和尚换换手,毕竟少些,主要是八戒在挑。电视上放的一直是沙和尚在挑,
  把猪八戒仅有的一点劳动果实及优点也给抹杀了,太不尊重劳动人民了!
  唐僧也说:“那呆子倒也有些膂力,挑得行李。”孙悟空更有意思:“白脸的是我师父,黑脸的是我师弟,
  那个长嘴,是我雇请的长工,只会挑担。”不说他是师弟。就连花果山那个假取经队伍里的假八戒,也挑着行李!
  猪八戒挑担子,是个很容易被忽视的辛苦活,再加上他本身食肠宽大,当然饿的快,结果大家却都说他懒惰!还是如来知人善用,
  给了他一个美差!
  如来说:“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
  猪八戒的正果,不是靠修行得来的,他一句经也不会念,修个屁呀修,他是用双肩挑担子做苦力换来的。
re:(69)  都是取经的受益者...
  都是取经的受益者
  到了西天,
  如来封授:
  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为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为斗战胜佛。
  猪悟能,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
  沙悟净,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白马:驮圣僧来西,又驮圣经去东,亦有功者,加升汝职正果,为八部天龙马。
  唐僧成了佛,
  究竟有多大本事呢?我想这个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但书上没有写,所以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推断:
  在凌云渡脱去凡胎,标志着他终于从一个凡人成了仙,应该是可以飞了,后来也有过两次飞行的记录。不过,
  他可能还不具备孙悟空猪八戒那样的变化功能。寿命方面也应该没话说,他是吃过人参果的。
  至于武艺方面,
  唐僧没有任何升级,肯定不会打。
  但是他多了两个法宝:一件锦阑袈裟,一条九环锡杖。这永远是他的。
  如来曾经说过“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事实上,
  唐僧在路上很少穿这件宝贝袈裟,至于那条锡杖,他拿不拿在手里都是一样的,总是屡遭毒害!
  难道是佛祖的宝贝不灵?佛祖不至于打诳语吧,细看原文,有一个前提条件:“若肯坚心来此”。也就是说,若诚心诚意来取经,
  这两个宝贝才有用,若心不诚,不来,那么,这两个宝贝就没有任何价值。
  这两个宝贝,
  应该是个信物,要唐僧一直带着,从长安带到雷音寺来,如来一看,就知道不是假冒的,
  这就可以证明唐僧是诚心诚意来取经的。如来的宝贝都是密码声控的,只需要把密码(即口诀)告诉唐僧,
  宝贝马上就会厉害无比!
  袈裟可以护身,
  锡杖可以用来进攻,当然,他也可以修改密码,或是以手指代替鼠标,上,下,左,右,进,退,指哪打哪。这已经够厉害的啦!
  君不见观音、文殊、普贤之流,哪一个会打?不都是这样的?!
  师徒四人,
  连马五口,俱得了如来封授,皆成正果。三个大职正果,两个汝职正果。其中,猪八戒最为实惠。
  因为猪八戒和白龙马是授于的汝职正果,于是,就有人说如来耍了八戒,把八戒和白马划在一个级别,属于最低的。
  八戒和白马尽管都是汝职,但绝不是同一个级别的,八戒的汝职级别绝对要比沙僧的大职级别高!
  西游记最后有个排名,唐僧排在佛级别的倒数第二名,孙悟空是最后的一个佛,排倒第一,
  取经队伍中只成就了这两个佛。也可以说他们是最后来的,也可以说是资历最浅的,这无所谓,反正成佛了。
  孙悟空的后面,
  紧接着是观音菩萨。
  孙悟空排在所有佛之末,观音排在所有菩萨之首,
  单单只从级别上讲,孙悟空是混到前面去啦。
  观音菩萨的后面是一大排各种菩萨的名称,最后的倒数三名分别是:
  南无净坛使者菩萨、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八戒是净坛使者,
  沙僧是金身罗汉,白马是八部天龙,这三位都不是菩萨的级别,为什么名号还要后缀菩萨两个字?这就说明尽管他们不是菩萨的级别,
  但他们绝对都是享受菩萨待遇的!
  八戒和白马都是汝职,也就是副职,唐僧、悟空、沙僧都是正职,是正职大还是副职大呢?当然是正职大,但前提是:在同一个级别上,
  正职比副职大。否则的话,你会认为副省长没有正乡长大滴!
  八戒属于哪个级别的副职呢?他是菩萨级别的副职!比沙僧要高,沙僧是罗汉级别的正职,比白马要高,
  白马是罗汉级别的副职。
  猪八戒捞到了实惠,可喜可贺!因为他得到了一个美差,管吃管喝,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寺庙的正当收入有三:
  香火、功德钱、供品。
  猪八戒没权利管香火、钱,因为这是由正职菩萨管的,但八戒他管供品,因为他是副职菩萨嘛。相当于如来佛的税务财政副总管,
  这已经很不错啦。
  猪八戒的本事确实不济,臭毛病又多,但他实在,肯卖苦力,象猪八戒这样的人,
  只有跟着如来这个级别的领导才有出头之日。其他低级别的人对他都不公。
  猪八戒会种地,
  在高老庄的产业都是他耙田种地换来的,但丈人老头子居然以他长得丑为由把他赶出去。
  猪八戒会烧饭,
  取经路上除化缘外,都是猪八戒烧的饭,他们都不会,却说猪八戒最贪吃。
  猪八戒取经十一年只攒了四钱五六分银子(合人民币约45元6角),都是牙齿上刮下来的,舍不得买了吃,留了买匹布做件衣服的,却被孙悟空恶诈去了,
  银子的下落不明不说,还给他扣上个攒私房的罪名!钱呢?
  还是如来知人善用,知道他的食量大,知道他没别的目的,当和尚只是为了混饭吃,所以如来抹杀了他打妖怪的功劳,
  打击了他的投机取巧心理,又给他多吃会更实在更卖力。
  猪八戒的食量大,
  究竟有多大呢?
  小雷音寺一回,
  猪八戒被吊了几日,饿得慌了,师父、师弟们各吃了两碗,这呆子即吃了半锅,这是饿极了吃的。
  到如来处,
  吃了大餐出来,肚子是饱的,
  陈家庄的人又请他们吃。三藏不吃,孙大圣也不吃,沙僧也不甚吃,八戒也不似前番,就放下碗。行者道:“呆子也不吃了?”八戒道:“不知怎么,脾胃一时就弱了。”
  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在如来处都是吃的好东西,不饿。
  2.因为大家都不吃,八戒不好意思了,也不似前番,就放下碗。
  3.他再不愁吃喝了,当然没有以前那副穷样了。
  可是大家坚持要他吃,家家户户都来送吃的,
  八戒笑道:“我的蹭蹬!那时节吃得,却没人家连请十请;今日吃不得,却一家不了,又是一家。”略动手又吃过八九盘素食;纵然胃伤,又吃了二三十个馒头,已皆尽饱又有人来相邀。三藏道:“望今夕暂停,明早再领。”
  那时节挑担子卖苦力,没人请他吃,今天是架云来的,不饿,却都来请他吃,只略动手,就吃过八九盘,
  这八九盘应该是有半锅或小半锅的,又吃了二三十个馒头,若不是唐僧止住,真不知他还能吃多少!
re:(70)  西游记的主旨是什么...
  西游记的主旨是什么
  西游记的主旨是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是众说纷纭,答案千奇百怪,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
  搞怪说。仅是神话小说,(或恶搞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滑稽搞笑,看了好玩,并没有什么寓意。
  2)宗教说。是一本宗教小说,讲的是佛道并重,或是以佛证道。
  炼丹说。讲的是丘处机道长(或其他道士)的炼丹口决。
  谤佛说。看起来是在讲修佛,其实是在讥讽诽谤佛教。
  修心说。心生则魔生,心灭则魔灭,讲的是如何养性收放心的学问。
  养身说。讲的是气功口诀,养身怯病(魔)之道。
  讽刺说。讽刺官场腐败。
  揭露说。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
  惩恶扬善说。
  反映人民斗争说。
  等等。主流的大致就这些吧。
  所谓主旨,
  是具有唯一性的,看看上面这些说法哪一条是的?哪一条都不是的!以上这些说法,西游记中确实都函盖了有,时不时的都有所体现,
  这只能叫:西游记从侧面反映了有如上现象,但却都不是当做自始至终的主线来写的。
  西游记自始至终的主线,其实非常清晰明了。
  唐僧师徒因为种种原因,聚到了一起,上西天去取经,无论他们是真心实意也好,虚情假意也罢,
  反正是朝着目标出发了。
  过程中,
  他们遇到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面对环境的恶劣,敌人的攻击,上级的压力,内部的纠纷,他们都挺过来了。
  故事的结尾,
  皆大欢喜,都成功了,是以圆满成功结束的。
  西游记的主旨写的是如何成功的故事,
  这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起因、经过、结果,无不是紧紧地围绕着这条主干在写。其他的,诸如上面的那些说法,都是枝叶,
  不过是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已。
  我说西游记的主旨就是如何成功,有些朋友可能不太认同,这种理解太肤浅了吧,太世俗了吧,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朋友会反对,
  他们硬是要固执地坚持西游记讲的是佛家的修行。
  佛是真正的大智慧者,说句不好听的话,佛的境界,又岂是你一个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得了的!西游记你都看不懂,
  你还能看得懂佛经?!
  其实呢,
  世俗的修行与佛家的修行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矛盾,只是追求的境界不同而已。并且佛也提倡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行。
  任何一个人,
  起初都有一个立志阶段,立志升官,立志发财,立志为僧,哪怕是具体到做某一件事,也都是起缘于最初的一个念头,所以,
  立志阶段(决定开始)总是在幼稚期完成的,是最不成熟的,因为他处于整个事件的最前端。
  没有立志,
  便谈不上努力。做任何事,先都有个目标,没有目标,你往什么方向努力?!有了目标,
  很自然地就要朝着目标去努力。
  没有努力,便谈不上怀疑。在前进的过程中,一定会因种种困难而产生种种怀疑(幻象),我的决定是否正确?我的努力是否正确?
  我坚信的理论是不是有问题?或者理论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或从一开始我就受到了欺骗?这些都是正常的,
  他说明你认真努力过。
  没有怀疑,便谈不上坚定。其实呢,你怀疑的两个面,他都是对的,
  同时也都是有问题的,所以你才会怀疑!这个取舍是很困难的,必须取一而舍其他,舍去的其他未必就不是正确的,取的这个一,
  也未必都是尽善尽美的,究竟站在哪一边,靠的是信念,而不仅仅是知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才可以称之为坚定。
  没有坚定,便谈不上成功。怀疑、坚定都是成功的中间过程,你要是在怀疑中,
  动摇了,或者放弃了,也就等于是在成功的中途,自己主动放弃了。
  没有成功,便谈不上无欲无求。只有该有的都有了,
  才可以很自然地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现实中的释迦牟尼佛他从一生下来就是个王子,他当然可以追求更高的无求境界,一个老百姓也谈无求,
  自欺欺人,不觉得很可耻吗?!这才是真正的曲解了佛意。这些都是混饭混日子的假佛信徒!
  没有无欲无求,
  便谈不上皆是虚妄。不认识皆是虚妄,
  便不可得无上正等正觉。
  世俗的修行以成功为终点,佛家的修行以无上正等正觉为终点(没有终点)。很显然,佛的境界比世俗的要高的多。
  而西游记只讲了从立志到成功这一段,就结束了,并没有讲更高层次的修行,因此,西游记的主旨就是谈如何成功,
  如果你硬要说是佛家的修行,那么也可以看做是修佛的初级阶段吧。这是不矛盾的。
  《西游记》之成功法则
  西游记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直都是紧紧地围绕着“如何成功”这条主线来写的,
  非常清晰明了,为什么就很少有人这样理解呢?是作者隐藏的很深吗?不是的,是中国人的性格使然,
  因为大家都不以谈功利为美德,当然就不愿意把西游记与功利挂钩。
  西游记是一本赤裸裸的描写功利的书,反复的提到功果、功劳、功绩。故事的开始,
  观音菩萨就明确的告诉了唐僧:“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不是白干,是有赚头的,用“去”换取“正果”。就是与取经无关的人,
  也都是以“功”来衡量的。黄风怪一回,灵吉菩萨说:我拿他去见如来,才算这场功绩哩,
  这个功劳是我的。金角银角一回,老君说:却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绩。乌鸡国一回,文殊菩萨说:
  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
  故事的结尾,
  都成了正果,怎样成的正果?如来说得只有那么清楚了:都是因“功”成的正果,
  唐僧取经甚有功果,孙悟空炼魔降怪有功,猪八戒挑担有功,沙和尚登山牵马有功,白龙马驮唐僧有功。
  是因“功”成的正果,不是因“善”成的正果。
  西游记的作者是没有善恶观念的,
  他给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发善心的一面,也有做恶事的一面,所以给人的感觉很矛盾,
  你不知道他究竟是何立场。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问题不是出在作者身上,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在作怪。我们从小看电视,就学会了:人物一出场,
  还没开始表演,我们就已经认定了他是好人,他是坏人,否则我们无法看下去。
  带着这种思维枷锁,当然就看不清本来的面目。传统的行为准则一直停留在道德层面,总是以善恶来衡量评判,可善恶究竟是什么?
  以何种标准来界定?你说的清吗?西游记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作者没有这么狭隘,都是一样的。
  拿现代社会来说,
  谁一生下来就是好人或是坏人?不存在的事,再如当今的商场、股场,大家都在里面各施手段,
  博取利润,谁是好人谁又是坏人?大家都是一样的。
  西游记是一本描写如何成功的书,
  探求的是成功的法则,没有好人坏人,只有胜利者与失败者,把个说教式、灌输式的“劝善”打的粉碎!
  你读西游记,不要管他讽刺什么,揭露什么,这些对我们都毫无意义,只有成功的经验才具有借鉴价值。
  成功是什么?
  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话说,就是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可现在偏偏要用上:成功是一种信念,成功是一种境界,成功是一种超越,
  这类高尚的语言,这只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没那么多废话,
  成功的准确定义:达到目的。
  西游记告诉我们,
  成功的法则主要有三:
  1.能力
  西游记展示给我们的是:成功,不仅需要手段,而且还要不择手段。当然,老君、如来、观音的手段太高,
  不是我们一般人模仿得了的。不过,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我们还是可以学的。
  你是精英,
  就学孙悟空,你是卖苦力的就学猪八戒,既不是精英,又不肯卖苦力,你可以学沙和尚紧跟着有望成功的团队。
  有什么长处,使什么长处。
  2.合作
  成功需要合作。合作,还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
  一个叫互助,一个叫勾结。其实是一样的,请大家注意,这些感性认识的词汇仅仅只是生动形象而已,
  没什么实际意义的。
  唐僧靠徒弟保护,徒弟靠唐僧解脱,彼此扶持,两不相谢。合作得以成功。
  如来靠取经团队,
  传经得以成功,取经团队得如来封授得以成功。
  成功是互利的,
  现在的说法叫:双赢。
  3.坚持
  是由若干个因素构成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
  要做成任何一件事,至少有个必要时间,取经的必要时间是两三年,那么,无论如何在两三年之内是难于完成的。在成功的过程中,
  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两三年时间就够了,那么,有阻力呢?有强大的阻力呢?需要多长时间?
  这就是不确定的了。
  唐僧本打算三年完成的,结果却用了14年,这14年他一直坚持着,其中的任意一个时候,他只要一放弃,
  就彻底的失败了。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也是一样,他欲传经东土,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他还在坚持,只到唐僧这一次,传经才成功,
  假如这一次又失败了咋办?那就再来一次!
  没有什么高深的秘诀,就是一个“持”字,很简单,真做起来,靠的不是知识多少,不是能力大小,靠的是无尽的毅力!
  无论你看多少成功的妙招,都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没有那么多成功的规定,没有那么多成功的定律,就是一个“持”字,
  不要轻易放弃。
  只要你一放弃,
  等于你又要重新再来。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过去失败的经历,是不是因为主动放弃导致的?再想一下曾经成功了的经历,
  是不是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困难与阻力?这些困难与阻力在你成功后再来看,真的就是如梦幻泡影。
  究竟要熬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功?谁都不能给你打保票,因为这永远都是一个不确定的未知数,你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
  终有成功之一日。
  弃清规,
  破戒律,汝今能“持”否?
  ---------------------------------------------------------------------
  已结束
  谢谢支持!
re:转帖完毕,累死偶了。欢迎讨论,砸砖砸玉皆...
转帖完毕,累死偶了。欢迎讨论,砸砖砸玉皆可,我看了是满精彩的。
另,请勿转至别的版块,可否?
re:这么长……楼主是在挑战偶推的耐力么?
这么长……楼主是在挑战偶推的耐力么?
re:终于看完了,是不是也是一种成功?????...
终于看完了,是不是也是一种成功?????????
站长推荐 /1
以下广告由百度提供,广告内容真伪不由临海论坛审核。
临海在线广告热线: 0
&& 临海在线投诉受理:8 法律顾问:卢俊 电话: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波罗揭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