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去来辞在《归去来兮辞》中与酒有关的诗句是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鸟菊意境.doc1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98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菊、鸟的意象
陶渊明 365~427 ,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 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29岁到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42岁至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本文就试图通过对诗歌中三个特色意象,酒、菊和鸟的分析,来发掘出他诗歌中所包含的隐逸情怀。
酒中有真味
饮酒在魏晋颇成风尚。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总结了魏晋名士饮酒的原因:“一是饮酒可以达到物我两泯的自然境界,是求得一种超越境界的实践。陶诗言‘酒中有真味’,饮酒是达到认真,达到欢乐境界的手段。二是魏晋人借饮酒来逃避现实,保全生命。把酒变成享乐的工具,尽情纵欲。”①酒更是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不仅题为饮酒的有二十首,还有如《读 》之类的述仙之作里有“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其五)的诗句,在《杂诗》之类的抒愤之作中有“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难再来,一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回家后的闲适是那句_百度知道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回家后的闲适是那句
聊乘化以归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或植杖而耘耔怀良辰以孤往,乐夫天命复奚疑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归去来兮辞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文章正文
原文|翻译|赏析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原文及翻译:原文及注释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1)盈室,瓶(2)无储粟,生生(3)所资,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6)有怀(7),求之靡途(8)。会有四方之事(9),诸侯(10)以惠爱为德,家叔(11)以(12)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13)未静,心惮远役,彭泽(14)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15)有归欤之情(16)。何则?质性(17)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18)交病(19)。尝从人事(20),皆口腹自役(21)。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22),当敛裳(23)宵逝。寻(24)程氏妹(25)丧于武昌(26),情在骏奔(27),自免去职。仲秋(28)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29)十一月也。
文言汉语注释
  (1)幼稚:指孩童。 
  (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
  (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 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4)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
  (6)脱然:轻快的样子。
  (7)有怀:有所思念(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8)靡途:没有门路。
  (9)四方之事:指他接受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任命出使的事情。
  (10)诸侯:指州郡长官。
  (11)家叔:指陶夔,当时任太常卿。
  (12)以:因为。
  (13)风波:指军阀混战。
  (14)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15)眷然:依恋的样子。
  (16)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
  (17)质性:本性。
  (18)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19)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20)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21)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22)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23)敛裳:收拾行装。
  (24)寻:不久。
  (25)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
  (26)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27)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28)仲秋:农历八月。
  (29)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原文序翻译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归去来兮(1)!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何,为什么。〕?既自以心为形役〔以心为形役: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使。意思是说,为了免于饥寒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官。形,形体,指身体。〕,奚惆怅(2)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止,挽救。来者:指未来的事情。追:来得及弥补。〕。实(3)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r〔遥遥:漂荡。r(y&ng):飘扬。形容船驶行轻快。〕,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4)以(5)前路,恨晨光之熹微(6)。
  乃瞻衡宇〔瞻:望见。衡宇:犹衡门。衡,通&横&。横木为门,形容房屋简陋。〕,载欣载奔〔载(z&i):语助词,有&且&、&又&的意思。〕。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屋前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7)壶觞以(8)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miǎn):斜视。柯:树枝。〕。倚南窗以寄傲〔寄傲:寄托傲世的情绪。〕,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深知。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园日涉(9)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策:拄著。扶老:手杖。流:周游。〕,时矫首而遐观〔矫首:抬头。遐(xi&)观:远望。〕。云无心以出岫〔岫(xi&):山洞。〕,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景(yǐng):日光。翳(y&)翳:阴暗的样子。〕,抚孤松而盘桓(10)。
  归去来兮!请息交(11)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言:语助词。焉求:何求。〕?悦亲戚之情话(12),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13)于西畴〔畴(ch&u):田地。〕。或命巾车〔巾车:有布篷的小车。〕,或棹(14)孤舟。既窈窕以寻壑〔窈窕(yǎo tiǎo):水路深远曲折。〕,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善:喜好,羡慕。〕,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结束。指死亡。〕。
  已矣乎〔已矣乎:犹言算了吧。〕!寓形宇内复几时〔寓形宇内:寄身于天地之间。〕,曷不委心任去留〔曷(h&)不:何不。委心:随自己的心意。去留:指生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遑(hu&ng)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到哪里去。〕?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天帝之乡。指仙境。〕。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植杖:把手杖插在地上。耘(y&n):田地里除草。耔(zǐ):在苗根培土。〕。登东皋以舒啸〔皋(gāo):水边高地。舒啸:放声长啸。&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临清流而赋。聊(15)乘化以归尽〔乘化:随顺著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归向死亡〕,乐夫天命复奚疑!
  &&选自排印本《陶渊明集》
文言汉语注释
  (1)来兮:助词无义。
  (2)惆怅:失意的样子。
  (3)实:确实。
  (4)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
  (5)以:拿(以前路问征夫)后文中:&农人告余以春及&也是这样的。
  (6)熹微:微亮,天未大亮。
  (7)引:拿来。
  (8)以:为了。
  (9)涉:走。
  (10)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11)息交:断绝交游。
  (12)情话:知心话。
  (13)有事:指耕种之事。
  (14)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
  (15)聊:姑且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为是而做官为非。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觉得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快乐,弹琴读书来将愁颜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钱钟书《管锥编》,,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关于辞的体裁特点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文言汉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共15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2)&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3)&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辞是有韵的,也跟诵读有关,这一点要放在后面讲。
文章主旨和结构
  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见&有关资料&)里已有说明;《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留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三、淡远潇洒的风格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名篇赏析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本题意在使学生理清本文抒情的线索,即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把握这条线索,才能了解文章的主旨。此外,本文还有叙事线索,即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问答中也应涉及,有利于记诵。
  二、本题意在使学生了解的多种义项。
  三、设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应当指出,《五柳先生传》中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有这些语句全都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他希望出现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能从事和平劳动的社会。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要搞统一答案。下面引用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段话,仅供参考:
  &但渊明究竟不是一个自了汉。他不完全提倡一个消极的躲避的办法。故桃花源也遂成为积极的理想,社会的模范,像&乌托邦&(Utopia)、&共和国&(Republic)、&新大西洋&(NewAtlantic),那样的一个&避&秦之地。避秦之地终于是一个寓言的世界,于是五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乡里,也就是在理想国里,躲了过去。渊明全部理想几全可以此释之。所以他不仅是一位田园诗人,彻头彻尾的诗人,而且是伟大的政治理想家。&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1)归去来兮!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明确:(1)归去:字面意思是返故里回家乡;从感情看又有对官场的排拒感,&世与我而相违&说的就是同世俗对立;从述志的角度认识&归去&,陶渊明是在确立自己的精神归属,同官场的格格不入终于使他彻底明白自己是属于自然的。(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3)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4)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无心&不是开脱而是反省和自责。&倦飞&当然不是生理而是心理,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要用多大力气才能抵御官场的玷污啊,他安能不倦!(5)前一句表白动摇了陶渊明为谋生而做官的说法,后一句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现实中遭到了重击。陶渊明深感出仕一无所获,而生命却已耗损,尽管田园生活可以给他安慰,但是面对残生,他不可能不忧伤。
文言文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
  胡不归(胡,通&何&,为什么)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文言文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文言文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委:曷不委心任去留 顺从,随从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委托)
  教化从来有源委(末尾)
  委命下吏(把&&交给)
  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
  既窈窕以寻壑(探寻)
  往:怀良辰以孤往(去往)
  悟已往之不谏(过往)
文言文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文言文句式
  1 判断句
  (1)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富贵非吾愿
  2 宾语前置 
  (1)复驾言兮焉求(&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乐夫天命复奚疑(&疑奚&)
  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5介词结构后置
  (1)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春及告余&)
  (2)将有事于西畴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分隔线----------------------------
|| 文言汉语网版权所有 2013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陶渊明辞官归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