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延在天际公民的飞舞知音时分

诵芬堂_天涯博客
明月松风天然调,抱得琴来不用弹。半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联系:
今日访问: 3
总访问量:326549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5240位
(448)(86)(15)(81)(75)(56)(2)(81)
(2)(3)(1)(4)(2)(1)(6)(1)(4)(1)(4)(5)(3)(2)(5)(3)(1)(2)(3)(1)(2)(2)(4)(4)(5)(3)(2)(3)(5)(2)(2)(1)(3)(4)(3)(5)(4)(5)(2)(1)(3)(3)(4)(1)(1)(2)(3)(3)(2)(2)(5)(3)(1)(2)(2)(2)(1)(2)(2)(5)(5)(7)(6)(1)(3)(10)(4)(9)(7)(4)(5)(1)(3)(1)(1)(10)(3)(3)(1)(5)(2)(1)(12)(9)(6)(5)(16)(4)(8)(5)(7)(8)(3)(1)(3)(2)(4)(2)(3)(7)(11)(6)(9)(24)(17)(26)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林案:“境非独谓景物也”。在静安先生看来,境界并不仅仅说的是景物,人的感情也是一种境界。这和他在《文学小言》中说的:“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他关于艺术境界的构成,看得很清楚,“非独谓景物”,他首先强调了景物的存在,然后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他认识到了意境的构成因素:景与情,而物只是感情的载体。
??所以他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何谓“真景物”“真感情”呢,余以为“真”就是作为物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作品中的任何一个物象都是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因子,这种物象已不是单纯客观的自然状态下的物象,而是审美主体对外在物象的真切感受和审美观照所把握到的一种神形兼备、虚实相间、个别与一般统一并与真感情相对应的生动、逼真的感性形象。真感情“是诗人在和外物的感应交接中所产生的发自心底、滤除尘趣的纯真自由的审美情感,或曰个性化的人类情感。”如王氏所举之例:“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一风荷举”等,其表面看来都是客观物象,但每一景物都凝聚了作家的思想感情。
?? 04、6、16
??分类: |
??风扶素蛾月辉妍,
??烟树乡关忆旧年。
??轻吹笛音谴心事,
??长空遥望月自圆。
??月上中天又一秋,
??玉桂闲挂柳梢头。
??彩云轻邀溶溶月,
??竹影拂花朵朵羞。
??青丝少年自叹老,
??几许清泪洒霍邱。
??何当吹笛千里远,
??眠曲枕诗梦悠悠。
?? 2005年中秋
??分类: |
?? 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
??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
??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 林案:静安这则词话,实涉及词的创作中的意境构造的问题。静安先生认识到了意境是由物象构成的,诗人在构思时选取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构成意境。所以他说:“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作家把这些物象组成一个能够表达感情的情感虚拟世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二自然”,必然要遵从自然的法则,即要有和自然相同之处,因此他说,意境的“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这里的“法律”即“法则”,作家创造的艺术意境要符合自然社会的法则。
?? “自然中之物”,其“物”就是作家欲选取的一个个单独的对象。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其中的“泪眼”、“花”、纷落的花、秋千、“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都是一系列物象,这些物象在纯自然的状态下,和其他客体与审美主体都存在一定的“关系”和“限制”,这种“关系”和“限制”就是物之属性。如“泪眼”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状况:高兴时可笑出泪眼;悲伤时有泪眼,忧愁时有泪眼,大悲时有泪眼,受刺激时有泪眼等等。“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花,各种不同的花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象征意味。如牡丹象征富贵,,丁香带有忧怨等。诗人在进行构思时往往“遗其关系限制之处。”这种“关系”即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如眼因何而流泪,花因何而落。除去这些“关系”“限制”以后,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人造的自然,这个自然就是意境。
?? 任何诗人词人在诗歌创作中照抄自然,因此“写实家亦理想家”。王氏深谙艺术创造的规律。任何诗人在艺术创造中,他选取的任何一种物象都是根据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需要来选择的,因此,任何一个物象都折射出审美主体的思想感情,艺术家赋予它们特殊的审美意义和美学特征,重新组成的一个新的意境也渗透着审美主体的思想感情。“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表现了作者“无计留春”、寂寞难耐、惜时伤春的思想感情。“泪眼”、“花”、“乱红”、“秋千”都失去了原有的“关系”和“限制”,而统摄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之中。
?? 历来解说者都以为这则难解,其实未论及静安险胜论文实处也,也往往受叔本华的哲学障目。
??分类: |
| ??几千年了,你一直在等待我的到来吗?你一江碧透的春水。我也渴望见到你呀,从我天真烂漫的孩童起,从我识字读书时起,我从家里墙壁上的挂图上曾见到你美丽的身影。啊,漓江。我朝思暮想的漓江。
??我泛舟于清澈的江水之上,我在江水中泼水打仗,我用手掬起凉凉的江水,我赤裸着双脚在晶莹的鹅卵石上徘徊。此刻,我的心情如此地平静。我仿佛和你相约而来,见到你只实现了我们久已许下的诺言。当我们相视良久之后,彼此只发出了一声轻轻的呼唤。
??强烈的日光下,我伫立船头,看水中青山,看白云朵朵,看孤舟渔夫,看奇峰异石。我知道那每一座山峰都是有灵性的,那每一个石壁都讲述着你千年的沧桑。
??分类: |
??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 林案:静安先生在这则文字中,主要论述了诗歌创作中创作主体的心态问题。怎样才能创作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呢?他认为只有两种心态才能创作出这两种境界:一是“静”,一是“由动之静”。许多研究者都对此给予了不同的解释,予以为都未能切中静安先生论述的实质。静安先生深受中国文化的洗礼,尽管他受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但他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学时,他不可能彻底抛弃中国文化的精华。因此,笔者认为,这里的“静”就是老子提出的“虚静”之“静”,即“致虚极,守静笃”,《庄子o天道》说:“万物无足饶心者,静故也。……水静犹明,而况精神乎?”刘勰也指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静”,要求艺术家在文学创作中和艺术构思时,要高度地专注于其中,不能分心旁骛。只有心境冲淡,凝神远志,才能神思千里,把自己的心和物交汇在一起,融心于物,物我两忘,把主体融化在自然景物中,故能写出“无我之境”,“无我之境”是艺术家在心志淡泊,风格淡雅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以风格优美。“由动之静”,“动”和“静”是相对的,这里的“动”是指诗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心态处于激动亢奋的状态,这种“动”在向“静”的变化过程中,并未完全达到“静”的状态,而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创作出来的诗歌意境统摄于主体的感情之中,即在诗境中始终有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的律动。由于作家的思想感情是激昂的、亢奋的,因而表现出“宏壮”的美学风格。
?? 关于“优美”和“宏壮”,论者多以为这是叔本华美学中“壮美”的特征。我以为它是和“优美”相对立的,“宏壮”表现为意境的辉宏阔大,气势的雄浑壮阔,它和人们说的“阳刚之美”和崇高是有区别的。我们从《人间词话》中可明显感到其所谓的“宏庄”就是豪放词的意境。
??分类: |
??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2)”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4)”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1) 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
??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
??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 秦观【踏沙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
??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
??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3) 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
??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4) 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
??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
??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诧换口旁〕。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 林案:“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当下学人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我认为王国维对这个问题讲的很清楚了,他是通过实际例子来说明的。“有我之境”其实就是在诗歌一境的创设中,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充分地表现出来,构成诗歌意境的物象都被作家主观情感统摄着,并明显带有诗人主观感性色彩。如杜甫诗“感时花见泪”,花并不知泪,但在诗人看来花朵上露珠就是花儿的泪,朱光潜先生认为这是移情,其实王氏这里强调的是审美意境中物象和感情的叠加成分多与少的问题,“有我之境”一切景物分明都是作家看到的,尽管没明说,但那个“观”者却或隐或现地存在着。“无我之境”是一个情感上冲和淡远的意境,这仿佛是一个庄生梦蝶之境。审美主体沉醉于那种平淡旷远的意境中,忘记了自我的存在。
??很显然,在王氏看来这是较难达到的一种境界,我们从他举的陶渊明诗和阮好问的诗来看并不是真的失去了主体,而是主体也成了意境中的一个构成因素,以“物”的形态来观物。而这种物感情是恬淡的,他并不是真的失去了知觉,而是心境冲和淡泊,像李白那样,进入到相看两不厌的境地。
??在王国维所举的例子中,他似乎是故意在“无我之境”中带有“见”字,如“悠然见南山”,在阮好问《颖亭留别》中的最后一句是“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这是一个如画的境界,但毕竟是回首观望而得。
??许多人说王国维是错误的,认为“无我”如何“见”,这其实是死抬杠。“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审美主体和创作主体的一种审美境界,是一种主观感受,是心与物契,人与物契,心与情契的程度。“泪眼问花”,“泪眼”可见其情何等切,何等浓,无人问而去问花。而“悠然见南山”,“悠然”何其平静,何其冲淡。这正是诗歌的两种不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它是客观存在的。
?? 6、13、分类: |
??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
??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 札记:王国维认为,诗的意境有两种:即“造境”和“写境”。正因为此,所以把创作分成“理想派”和“写实派”。但静安又认为,这两派很难分别,因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须合乎现实,而所写之境又和现实相邻。
??由此可以看出,“造境”是合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而“写境”之中又渗透着理想和审美追求。
??王国维其实论述的是诗歌创作中的两种不同的创作手法,诗歌的表现形式是意境,而意境又有贴近现实和远离现实的两种。如东坡词“大江东去”,其意境更贴近表现现实人生,而李易安早期之作,多远离现实,意境清新缈远,似真似幻。
??我以为,“造境”就突出在一个“造”字上,它是一种根据现实而虚造的空灵虚幻,清新悠畅的意境;而“写境”强调一个“写”字,“写”就是摹写,是对现实人生的摹写,这是王氏从意境中区分的,但决不是“浪漫派”和“写实派”,他仍专注于意境的研究。
??王国维又深感区分二者确实困难,因为意境的创设都是现实生活的折射,都包含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倾向,因此,严格地区分“颇难”。
??分类: |
??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
??札记: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境界”和“意境”往往难以区分。余以为“境界”实乃指五代北宋词中的那种空阔辽远的意境。我们知道,宋词往往表现的是窄促狭小的个人情感,而五代北宋词作为“诗余”,受到诗风的影响,多采用诗的意境,而后来,词完全发展成为个人小事小情的记录,为王氏所不取,故独标五代、北宋词之境界。
?? 2004、 6、10、
??分类: |
| ??今年夏天到宁波开会,游览了心仪已久的天一阁。
??我早就想游览天一阁,并不是因为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风雨天一阁》,而是我一直比较喜欢收藏线装书。读了相关的介绍中国古代版本的书籍以后才知道,天一阁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民间藏书楼,也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之一。
??如今的天一阁藏书楼已不对一般游客开放,只有身份比较特殊的人才能登楼读书。我独自一人,沐着夏日凉凉的清风,在满是树荫的园子里款步。一面呼着那流传已久的书香,一面欣赏我国著名的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设计的园林艺术。
??天一阁的主人是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人,他性喜读书,宦游各地时悉心收集各类典籍,筑天一阁。
??火灾是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大忌。天一阁为了防火,所以定名为“天一”,以水克火。《周易o系辞》郑康成注曰:“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地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也。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六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合其天一、地六之象,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取其以水克火之义。
??天一阁是浙江一带的文明之源,滋养了一方的文人学士。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钱大昕、袁枚、阮元等都到过天一阁,在那里研学论道,我想那该是一种多么儒雅宜人的情景啊。在一方并不显眼的墙砖上,我看到了阮元的题字,他是文字大家,让我用手临摹了很久。
??天一阁前有一水池名“天一池”,是为防火而修建的。其旁一小亭上书有张琴书写的一幅对联,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其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把园林建筑与藏书巧妙地结合起来。
??天一阁以名胜而称著,尤其是在余秋雨写了那篇散文以后,更是引来了许多游客。在天一阁,我看见许多年轻的情侣,在园内打情骂俏,搔首弄姿,与环境很不相称。那些女孩子,古人将她们称为“红袖”,而今,那种文雅和娇羞早已荡然无存。令人欣慰的是,我看见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带着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耐心地讲着读书的道理。那孩子肯定什么也不懂,但他的爸爸还是不停地讲着。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熏陶吧。
??我也喜欢买书,但谈不上藏书。我想,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男人有钱买书,起码是一个本份的读书人。黄宗羲在《天一阁藏书记》里说:“藏书,非好之与有力者不能。……有力者之好,多在狗马声色之间,稍清之而为奇器,再清之而为书法名画,至矣。”是啊,藏书得有钱才行,没钱全是空谈。当今,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中国的读者群却在不断减少。据统计我国读者群只占总人口的51.7%,其中主要是学生,与五年前相比直线下降。记得曾在报纸上看到,英国的乞丐在乞讨之余也读书,而我国却藏书读书之风日下,多可怕呀。一个不阅读的民族还能发展吗?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民族还有生的希望吗?更让人担心的是那些靠读书起家的人,在致富以后便忘了本,把书抛在一边,整日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想来令人心寒。
??天一阁是一个文明的象征。这里“开径望三益,高谈玩四时。”是一个净人灵魂养人心智的所在。我在尊经阁内独坐良久,望着至圣先师孔子的画像,浮躁不居的心在寂静的空气里和古人那平仄有致琅琅有韵的书声一起律动。
??分类: |
| ?? 诗人川木为我寄来了他近期出版的两本诗文集《谁能把一朵玫瑰举过天空》和《交叉》。一气读完,我惊叹于诗人博大的胸襟、诗歌语言的张力和他那开阔的知识视野。我知道一位集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实践于一身的歌吟者正向我们走来。
?? 我之所以采用这样一个标题,是取自于他的文章《梦想与现实的诗歌》(见《交叉》P77页)。他是这样倡导的也是这样实践的。
?? 我读川木的诗,觉得他不是对现实生活做简单的形象的概括,而是把诗歌创作提高到生命哲学的高度,其中充溢着更多的人性关怀和人文色彩。如《小雨》、《献给小小》、《小小之二》、《小小之三:放牧流水》,我读着,恍如耳边响起天籁,那是人性的最原始的歌吟,其中回荡着人类至真至善的温柔。
?? 法国20世纪著名的基督教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雅克o马利坦认为,诗并不是一种文学体裁,而是一种内在的原始的精神活动。它是“事物的内部存在与人类自身内部存在之间的相互交流,这种相互交流就是一种预言。”《午夜的传说》、《又一年》、《流年》就明显表现了心理体验式的诗性直觉。
?? 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实验文本:遭遇王勃》,这首对话式的诗歌,表现了诗人对当代文化的深深的忧戚。不是吗,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话中,在中西方文化的对话中,传统文化的弱势地位正使其一步步由冷落而走向迷失。
?? 诗人用梦想的语言诠释现实,这梦想的语言是经过诗人心灵折射的语言。诗人把现实物象抽取提炼为一个巨大的隐喻。伽达默尔指出:“我们称之为艺术作品和审美地加以体验的东西,依据于某种抽象的活动”。(《真理与方法》P199)如《断想》、《小雨》、《露水》等。在《断想》中,玫瑰是一个隐喻,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那些美好的情愫,圣洁的花朵还未来得及开放就消失了。这正是川木诗歌的可贵之处。
?? 还是让我在夏夜的凉风中吟哦《小小之三》吧,
?? 小小,你看,群山之巅的那个影子
?? 她手中的琴弦,就是我们身体的源头
?? 小小,你看,群山之巅的那个影子
?? 她已经率领流水,来到这里,找到了我们的身体
?? 是呀,小小,你看,群山之巅的那个歌者瘦弱的身影,他寻觅渴求,积力把清澈纯净的文明之水,带到这里,“找到了我们的身体”。
??分类: |
| ?? 一朵朝霞在我的窗前冲着我微笑,我知道那是一朵红色的云,它距我很远,是太阳光的折射使其变为红色的,就在几分钟以前,它还是一朵黑色的云。也许过一会儿它就会变成一朵白云飘逸在湛蓝的天空。
?? 云的色彩是客观的,它很严肃,毫无任何作态。而我觉得它在笑,并且认为它是红色的,它果真是红色的吗?只不过是光的折射罢了。对于云的不同感觉,是此在的主观判断,在感性的思中,此在已为现象所干扰。
?? 于是我想起一个关于感性学的古老话题——美。何谓美?或曰美是客观的,或曰美是主观的,或曰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 “美”究竟是什么?研究抽象的美必须把观念、概念、推理建立在坚定的事实的基础上,停留在概念或定义的争论中,夸夸其谈,连篇累牍,而不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现象,反说建立了一门体系庞大的科学,真是笑话。
?? 我为什么觉得云美,为什么同样的云在在不同的情况下主体对其美与不美判断截然不同,关键是主体的意识。
?? 我曾听到一个可笑的说法,说一朵鲜花的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论你看见它与否它都是美的。真是无稽之谈。植物学家在分析生物结构时,绝不会指着花说这是“美”,它会说这是植物的生殖器官。一个行将饿死的人决不会去赞美花的美艳。在他的意识里,花已无美的特征。有人说,那只是个别的个体的审美感受,花的美是客观的。
?? 说花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人是以自己对花的特性的体认去代替别人的体认,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做法,他企图以自己强制性的话语剥夺别人的话语权,以自己的体验去否定他人的体验。两者都是真实的,花的美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 不要再讨论了,我们不要再陷入语言的陷阱。
??分类: |
| ?? 我坐在自己的家里读书写作,我的心中有归属之感。一个房间我坐在其中,我每天下班后自觉不自觉地走向它,我的精神系于其中,回去后有一种神安心静的感觉,这就是我的家。
??家究竟是什么意义?人有精神的家,心灵的家,语言的家。
??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思的人们与创作的人们是这个家的看家人。”海氏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了语言的本质意义。他这里说的“家”已不同于我在本文中提到的“家”的一般意义。他所说的“家”是此在的精神之家。
?? 我一直在思考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这里的“存在”二字,我想不是客观存在,而应包含于客观存在之中。这个“存在”应是广义的“此在”。
?? 我们生活于语言之中,我们说着或书写着语言,我们思维运用语言,我们阅读语言,“人以语言之家为家”,我们是这个家的守门人。
?? 是啊,过去我们总是说运用语言,使用语言,我们强调主观的作用,突出主体的伟大作用。其实,主体往往在客体面前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和束手无策。许多人在语言之家中生活得很糟糕。
??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语言之家的守门人,海德格尔说:“思的人们与创作的人们是这个家的看家人。”
?? 语言是存在的言说,“思”和“诗”是运用语言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海德格尔反对把“思”和“诗”截然对立起来。许多人认为“思”是理性的逻辑思维。而“诗”是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的表达。其实,“诗”离不开“思”,“诗”包含有理性的成分,一切“思”都是“诗”。
?? 海德格尔说:“人说话。我们在清醒时说,我们在梦中说。我们总是在说。哪怕我们根本不吐一字,而只是倾听或者阅读,这时我们也总在说。甚至我们既没有专心倾听,也没有阅读,而只是做某项活计,或者悠然闲息,这当儿,我们也总在说。我们总是不断以某种方式说。”
??这“思”并不是普遍意义的思考,而应该是黑格尔《小逻辑》里所指的“思维”,是一种精神的“思”。因此,在读黑格尔《小逻辑》时,我对他提到的“精神”、“思维”都有一种神圣之感。因而,这“思”是哲学意义上的思,哲学之“思”即是诗人之“诗”。
??分类: |
| ?? 春天来了,我在自家的阳台上买来许多花来种,每天上班之前我忙于给这些花施肥浇水,而下班回来,我常站在阳台对着这些花痴痴地想,这些花仿佛成了有灵性的东西。
?? 茉莉花是一种极为纤弱的花,我每当看到它时,我的心中就生出一种怜爱之心,但我又不忍心用手去抚摸它,它是那样的圣洁。洁白的花瓣,任何手指触摸它都是对它的亵渎。它的香味又是那样清雅,只有茉莉这个名字堪与它相配,别的任何名字都俗气。
?? 古人说,男子树兰而不芳。但我却是一个爱花之人,我常想,爱花是不可动情的,尤其是男子,动情便是生了邪念,便是玷污了那美的东西。我种花只是停留在对美的欣赏上,让其洁本来也还洁去,所以当落红遍地我也不会有丝毫感伤。
?? 我常见很多文人在书案上置一盆花,我猜想那一定是红袖添香的幻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形容女人“花容月貌”、“如花似玉”,把女人比作了花,而男人爱女人又不敢直说,便只好用花曲说了。
?? 我种了两盆玫瑰,因为我的妻子喜欢这种花,??分类: |
| ?? 最近,常于报端见人使用“昨日黄花”,问及同事,许多人也都说“昨日黄花”是正确的,而认为“明日黄花”是错误的。可见“明日黄花”被人误用的程度。
?? 造成对这条成语误用的关键是对成语的本义不理解。
?? 这条成语直接出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其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的句子(见《汉语大词典》)。很显然,这里的“明日”是相对于诗的标题中的“九日”来说的。
?? 苏轼在其词《南乡子o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中有:“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见《中国成语大词典》)。很显然,这里的“明日”也是相对于标题中的“重九”来说的。“重九”即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中国历来有登高赏菊的习惯。古人也把九月称为菊月,因九月菊花盛开故称。清o厉荃《事物异名录o岁时部o九月》:“《提要录》:‘九月为菊月’”(见《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 “黄花”即指菊花。当然也可指其它花,但这里指菊花。因菊花开于深秋,秋季属金,金黄色,菊花也以黄色居多故云。李白《九日龙山歌》:“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宋李清照《醉花阴》词:“人比黄花瘦。”其《声声慢o寻寻觅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有人甚至把重阳节称为“黄花节”,宋邵雍《依韵和三王少卿同过弊庐》:“白首交情重,黄花节物新。”
?? 从古人诗句中判断,他们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把菊花看得很重,而过了这一天菊花则身价大跌,这颇有点和现在情人节的玫瑰花有点相似,这一天中,玫瑰花身价大增,而过了这一天则身价大跌。菊花在重阳节以后,尽管依旧花枝繁盛,但它在人们心里的地位已大大降低了。所以唐代郑谷在《十日菊》诗里写:“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看来,九月初十的菊花身价大跌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心别”罢了。
??由此可知,“明日黄花”是比喻过了时的事物,如果用作“昨日黄花”,那意思是恰恰用反了。这里有两个使用这条成语的例子:一是鲁迅先生《两地书》七里有:“拟先呈先生批阅,则恐久稽时日,将成明日黄花。”二是郭沫若先生《沸羹集序》:“这里有些是应景的文章,不免早已有明日黄花之感。”两位大师的例子,也许会有助于我们正确使用这条成语。
??分类: |
| ?? (一)
?? 都说你是西天王母手中的一块玉盘掉落人间,其实你就是一个出落大方、水灵灵的江南女子。瞧,你那脱去冬装后展现出来的万种风情,那掩抑不住内心冲动而流露出的盈盈春波,那桃花、海棠花般的姣美笑酽和春风为你裁出的柳色罗群,把你打扮的仿佛明天就是你的嫁日。
?? 人们不辞千里万里来一睹你的神韵,使人想起了那个在陌上采桑的秦罗敷。可你的万千追求者没有人想把你占为己有,因为他们知道,从那很远很远的时候起,你就是人们共有的知音。
?? 对了,你有知音吗?是范蠡还是越王勾践。每当人们问及时你总是笑而不语。你含蓄的回答,害得多少人得了相思病,白乐天离开你时唏嘘再三,“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苏轼对你心仪久矣,嘴里念叨着你的美丽,“浓妆淡抹总相宜。”......
?? 我在你的岸边徘徊,你不停地挥动着纤纤柳枝,作依依之状,莫非你含蓄地暗示,那“柳”就是谐音“留”?这就是你江南女人挽留客人的独特方式?
??西湖哟,多么娇情的江南女人。
?? 十年了,你仍走过吴云越雨,朝日晨昏,苦苦地等待他的到来。
??分类: |
共30页/448条记录
暂无更新博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天际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