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初期好多反对蒋介石的将领,却在抗日战争中属于国民党将领排名?

国共内战中,国民党的不少将领都是抗日名将,经历过大型战役,为何在正面非游击战中也不敌中共的野战军?
按投票排序
照例先说结论:从战略战术的素养上来看,将领素质确实有差别国军的将领参加过不少会战不假,但每一次都是被动挨打而且被打得凄惨无比。虽说败仗经验值也是经验,但总没有胜仗的经验包好吃吧。由于国军将领基本是保定系和黄埔系的天下,士官系虽身居高位,但人数不多。尤其抗战之后更是黄埔系的天下,就重点聊聊黄埔系将领。赫伯村作为黄埔后辈曾经说过(大意),黄埔的养成期太短,基本只完成了连排级军官的训练,这些人军事素质其实是不行的,少年当大任缺乏锻炼,指挥师以上的部队往往力不从心。这一点从一些黄埔生的表现可以得到证明。例如陈兵四十万看延安的胡宗南,同行评论说能力也就是一个团长。杜聿明虽然有“忠心的最能打,能打的最忠心”的描述,但确实是国方黄埔系的精英,另说一句,他的大战经验也是很丰富,这一点是有帮助的。黄埔将领接受的军事教育层次太低,起点不高。但国共两方的黄埔将领的成长轨迹完全不同。国军黄埔生作为蒋的嫡系,他们是被深刻栽培以制衡保定系的大佬们。 天子门生们(前五期)在抗战后期基本上都是军师级人物了,基本都是将军。胡宗南更是胜利后成了陆军上将,坐拥西北军政大权。但是这些将军们有没有真才实料就很可疑了。养成太快,是不是具有相应的指挥能力。虽然屡败屡战,但学到多少东西实在很可疑。相反,共军黄埔将领无时无刻在打仗,牺牲了很多,也成就了很多人的威名。黄埔同学交手的时候这一点相当清楚。共军黄埔系如林彪、徐向前、陈赓等人经常碾压同学。军队是打出来的,不是养出来的。兵如是,将亦如是。国共翻脸之后林彪一直在打仗,从连长到师长到军长。到苏联养伤回来之后再到东北,被部下笑话说吃了几年面包,不会打仗了。如果说这个例子不够突出,看共军一将粟裕,无军校背景,作为弃子打游击,但其战斗经验无比丰富,最后在淮海战场上完成了对蒋嫡系部队的绝杀。军队是把刀子,越磨越利,越打越强打。共军将领从一开始就在和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周旋,能活下来的,都是会打能打的。他们从游击战到运动战到战略决战,其能力在一步步增长,经验越来越丰富。他们表现出来的快速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战斗中养成的素质,也是指挥层面决胜的关键。------------------------题外话------------------------------------至于网上有论调说国军因为抗战精英尽失,被消极避战减肥的共军占了便宜之类的观点,其实不值一驳。还拿西北王胡宗南作例子,四十万大军坐镇西安,养得肥肥壮壮,没有“精英尽失”吧。结果被彭德怀不到五万人的百战部队打得风流云散。青年军20X系列。青年军军人素质高待遇好,官兵很多都能读书识字——这在当年是很了不起的。美式装备美式训练。表现最好的是辽沈战场的207,但是最有代表性的是206师,当年守洛阳。无论是攻克洛阳的共军,还是守洛阳的邱行湘,对他们的看法都差不多:政治坚定但战斗力不强。虽说是美式训练,但是欠缺战场经验,上战场太容易倒架子。内战初期,国军序列中以五大主力表现最为耀眼,这几支部队也都是抗战中经常打大仗恶仗的。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老兵和基层军官团才是真正有战斗力的。国军的攻击序列也基本是这几支队伍为核心力量,周围部署战斗力二流部队。还是那句话,军队是打出来的,打仗多是主力,养得肥壮那是绵羊。
要了解此类被学界反复讨论的议题,比较好的方式是进行历史文献回顾,或者找几份该领域内学者的最新综述读一读。这样基本的观点、论据和发展都能了解到。具体到本议题,不妨听一听刚刚病逝的南大高华教授,去年的一场讲演:「国民党在1949年失败的原因」,方方面面基本都提及了。
转进收缩其疾如风,出击包抄其徐如林,鱼肉百姓侵略如火,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昨天刚好看到这帖子,问主可以参考参考:
先贴一段试味:至于国民党军官是怎样把士兵当作“畜牲”残酷对待,我在长篇纪实文学《心路沧桑——从国民党六十军到共产党五十军》中有着如下史实的记述:……田文富所在国民党第一一〇军辎重团,有一天,抓住一名逃兵,绑在大树上,用青冈棒活活打死后,还要继续绑在大树上“示众”多日。1944年冬的一天,云南昆宜师管区基干团二营五连正赶上“何疯子”值班。全连新兵被带到连部门前,“何疯子”派人将两名逃兵从临时牢房中拖出来,亲自用绳子反绑两名逃兵的双手,然后,将逃兵吊在半空。接着,又叫人搬来八块砖头,用细麻绳每两块捆一坨,拴在每个逃兵的每一只脚拇趾上。这一次,“何疯子”亲自执棒,一直打到逃兵屙出一裤子屎尿臭气熏天的时候,才罢手。昏迷不醒的逃兵被拖下去埋了。不埋也活不成,遍体鳞伤不说,骨头也断了几根,加上内伤,根本活不了几天。与“何疯子”“杀鸡给猴看”相比,还有更残忍的残杀逃兵方式。抗战末期,原国民党第一八四师某团驻防云南屏边时,一次,抓到三名逃兵。那天早操,全团官兵集合在一个大操场上,前台上是杀气腾腾的值星官,两侧由荷枪实弹的团部特务排警卫。新兵站在前排,老兵和军官站在后面。显然,这种刻意的安排是要给所有不知军营深浅的新兵们一个下马威。执勤官整队完毕,团长亮开了洪钟般的大嗓门:“把三个怕死鬼拉上来!”话音刚落,三名早已魂不附体的逃兵被拖上前台。团长朝他们鄙视地扫了一眼,随即下令:“让他们日土!”几个大汉一拥而上,有人按手,有人按脚,每个逃兵身体两侧各站一人,抡起军棍“噼啪噼啪”轮打。也不知打了多少军棍,团长喊了一声“停”,叫人抬走了其中两人。台下的士兵都以为留下来的一人要被枪毙示众,没想到团长竟然命令逃兵所在新兵连一百多名新兵,每人都要端起步枪去捅逃兵一刺刀!瞬间,新兵们一个个呆若木鸡全都愣了:昨天还是朝夕相处的患难兄弟! 一时间,新兵们的腿又全抖了起来。谁忍心下手?不忍心也得下手。第一名新兵上去,照逃兵的非要害部位捅了一刺刀,逃兵惨叫一声。第二名新兵还是捅在逃兵的非要害部位上。一百多名新兵,以他们违心不忍的方法,为逃兵选择了最难以忍受的死亡过程。按照团长吩咐,死去的逃兵被脸朝下埋掉了,怕死鬼是不能再见天日的。这还不算最残忍的。也是抗战末期,国民党暂编二十一师第二团二营机炮连士兵罗珠成在云南省个旧市卡房镇驻地,亲眼目睹了一场更令人发指的惨剧。那天,该营抓住一名逃兵。这一次没打,但比打还残酷,是活剐!逃兵被扒光衣服绑在柱子上,柱子前摆一张桌子,桌上放着一把匕首、一只铁盆、一块铁板,铁板上有比铜钱稍大的圆洞。全营集合后,军官宣布:由逃兵所在连每人用匕首从逃兵身体上旋下一块肉,标准就是铁板上的圆洞那么大。头一刀由军官示范。随后,一百多名士兵一人一刀,谁也别想躲脱。到最后,逃兵身上的肉几乎被割光,白骨外露,肠子也掉了出来,殷红的鲜血淌了一地。逃兵被折磨到这个地步还没死,一双痛苦的眼珠还在动。据九台政治整训统计资料,旧军队残杀逃兵的方法达一百多种,有枪毙、刀杀、火烤、开膛、破肚、扒皮、抽筋、勒死、活埋等等,其中尤以由交警部队和地方保安武装改编的暂编五十二师最为残酷。该师第三团某军官抓住逃兵后,先挖一个深坑,里面铺满生石灰,将绑住手脚的逃兵推入坑内,再去浇水,让士兵活活烫死。该团某连长把逃兵绑在柱子上,用刀破腹后,扯出肠子,叫人往外拉,连长则用小刀从逃兵的前额上开始往下剥脸皮,一直把脸皮拉到嘴角,死都不给人一个痛快。该团还有一位军官将逃兵吊在半空中,下面用火烤,烤得士兵浑身流油,一直烤到人油滴尽,通体焦黑死去时为止。用火烤逃兵时,有一种特别的吊人方法,就是把绳子栓在逃兵身体一侧的手拇指和脚拇趾上,再吊起来。不知哪个“有文化”的“烂学究”,给这种吊人方法取名叫“凤凰单展翅”。这还不算最残忍的。据记载,个别军官甚至将逃兵身上的肉割下来切碎煮熟,而后强迫士兵分食,军官则吃人脑。笔者在云南石林采访的起义士兵刘益,抗战期间在云南屏边驻防时,就被强迫喝过“人肉汤”。他说,那一次军官强调:“喝了人肉汤,就不会开小差了。”不喝就挨打,打了以后还得喝。这还不算最残忍的。史料记载,在华北傅作义系统的某部队,有一位逃兵被抓回后,杀了37刀。逃兵的肝肺被挖出来后,还要强迫死者的父亲去吃!【31】说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卫立煌将军当年的担忧了。如此残酷虐待士兵的旧军队,打起仗来,哪个军官敢像八路军、新四军那样,把士兵“撒出去”?哪个长官作战不依赖血腥的“督战队”?所以,卫立煌在感叹“八路的打法好是好,咱们学不了”之后,接下来的话一语破的:“别说(像八路军那样)让总司令和大家同甘共苦,就是让一个连长和士兵一样,恐怕他也不会干!”。【32】也正是基于上述种种史实,1945年4月,朱德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论解放区战场》报告中,严厉谴责了“国民党统治区域,征兵人员贪污枉法,草菅人命;壮丁受着非人的待遇,捆绑、冻饿、囚禁、鞭挞,大小便都没有自由;死亡枕藉,或散而为匪,抓来之后能够送到部队去的壮丁只有百分之二十”之后,就如何评价国民党抗战,作出了经典的历史结论:从压迫人民、奴役士兵出发,从消极抗战以至观战、专靠外援出发,从保存实力、准备内战出发,从排除异己、破坏团结出发,就构成了一条反人民的失败主义的单纯防御的军事路线,这是国民党战场连战皆北的症结所在。【33】
“新兵中大量死亡的准确数字绝不可能得知。一份官方材料承认,战争期间丧失了1867283名新兵。(国防部所属战史局局长1978年7月根据《抗战史料丛编初集》第293页,向我提供的信息。)遗憾的是,没有对这个数字按死亡和逃跑的项目加以分析。国民政府的坚决支持者和蒋介石的一位知己蒋梦麟根据秘密文件估计,至少有1400万新兵在抵达他们的部队之前死亡。这一数字太大了,难以置信,可能是140万(见蒋梦麟:《新潮》,第91页)。”——《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注释根据1947年5月国民政府行政院赔偿委员会所报数字,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受伤1769299人,死亡1328501人,失踪422479人,被俘捕130126人,合计3650405人。自己手下虐死的新兵比阵亡的士兵还多,这样的“抗日名将”能打赢内战才是有鬼呢。
说得好像经历过大型战役的抗日名将们真的打过啥胜仗似的
很多人,过分强调了情报、派系等问题,其实,这些都反应了很多人不愿意直面的一个,最硬邦邦的问题,那就是:国军根本不是共军的对手,共军的战斗力强于国军太多。即使一对一的硬碰,如孟良崮,国军失败的也居多,别提什么人海战士不人道之类,网上一是夸大了,二是共军没那么笨,很多当时的战后总结都提到了部队猛冲,队形密集,大量伤亡的案例,作为反面教材,有少数人海冲锋,有些是指挥官急躁,有些是猝不及防,并非当时主流和主要手段。那么,共军战斗力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个人总结有:1、思想政治教育,诉苦文化、弘扬传统、战斗有积极性和主动性。2、指挥官的战略规划能力。3、火力强大,机动性强,国军只少数王牌部队可以匹敌,后期王牌部队都给消灭了。4、吸收大量俘虏兵。
1、无间道的太多了,关键战役国军方面基本都出现了泄密或倒戈情况: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国军的一个主官侯镜如是早期的共方党员,参与指挥过南昌起义;黄维兵团被围歼时,亲信廖运周自告奋勇做突围主力,重装都给了廖运周的师,结果廖运周打先锋拉着黄维的美式装备直接就奔到共军了;郭汝槐是蒋介石身边的亲信,和蒋经国、陈诚的关系非常之铁;韩练成也是蒋介石的亲信,在莱芜战役把李仙洲兵团给阴了以后自己跑回去因突围有功还受到蒋介石的嘉奖;熊向晖是胡宗南的秘书;最大的间谍是军政部次长刘斐,数次泄密和误导蒋,但因深受蒋信任没人敢动(最搞的是郭汝槐和刘斐相互找对方的碴,郭汝槐看刘斐铅笔一挥就送掉一个兵团,想搞倒刘斐,又拿不准他是不是也是给共方干活的)......势均力敌的时候一次泄密都可能影响战局,谁受得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窝里反。2、共军是一个整体,而国军是一个无数大小军阀的联合体,共军早就通过一系列的内部争斗完成了毛为绝对核心的工作,而蒋的整合工作没有完成,只是国军方面的名义领袖,国军内部视共为眼中钉的只有蒋介石,其他都是半中立状态,打的时候基本就是装装样子,蒋的嫡系被打光以后,其他派系被策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有顽固抵抗的其战斗力也不值一提了。嫡系遍地是内奸,非嫡系基本是围观的,焉能不败啊。国军内部派系多,而维持派系的无非就是同学、老乡,在派系之内,对袍泽之情,桑梓之谊是非常重视,这一弱点被共军充分利用,不少在国区被通缉抓捕的人在国军上层有朋友都被放了一马,尤其是蒋介石和他两大门生陈诚、胡宗南,都是极重感情,认准了是自己的人用人不疑,很多间谍不是隐藏的有多好,露出马脚后仍被蒋他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凭借他们的感情、关系不至如此,仍然一味维护,其他人也不敢对这些间谍下手。以上是军事层面的,深层次上讲当时共对社会结构的改造确实比蒋成功,获得了社会中下层的支持,毛在这一点看得确实比蒋深,蒋也反思了这点,退到台湾也进行了土改。总的来说,两个军事集团的较量上,蒋比毛还是弱了很多,蒋太迂腐,顾忌多,传统色彩浓重,完全比不了毛的不按常理出牌,为了目标不择手段。
主要还是共产党实行军政双先,政治在军事之前。通过整风,凝聚党内战斗力;通过土改,调动广大农民参军入伍的积极性;通过动员广大民工支前,有了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通过统一战线,争取广大第三方势力和普通市民阶层的支持。关于将领,应该讲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将领的军事素质还都不错,难分高下。战争主要还是看兵源、后勤、经济,将领只是判断消耗比。关键还是主帅,蒋介石在战略上还是短视了。没有顺应历史潮流,争取最大多数农民的支持,没有团结好第三方势力,没有凝聚国民党内的力量。
国共内战中,国共内战中,国民党的不少将领都是抗日名将,经历过大型战役,为何在正面非游击战中也不敌中共的野战军?,经历过大型战役,为何在正面非游击战中也不敌中共的野战军?在抗日战争时,农村没有被国民党控制的地区,全是地下共产党员秘密的领导农民反帝反封建,他们把男青年组织起民兵队,把女青年组织起妇救会。1946年国共内战开始,民兵成了八路军的兵源,妇女成了八路军的后勤,给八路军做衣服、做袜子、做鞋子,兵源越打越多。所以国民党什么样的名将,也抵不过中共的野战军?
1、淞沪会战(60万对20万,伤亡30万对4万)2、太原会战(58万对14万,伤亡10万对3万)3、徐州会战(60万对24万,伤亡10对2.6万)4、武汉会战(110万对30万,伤亡40对3.5万) 参加过中国好声音海选被淘汰的选手为什么唱功不如连KTV都没去过的原生态歌手呢?
我来认真回答一下,不是国军不努力,奈何共军有。。。我是认真的,肯定不会说高达,有八尺著名的旷世卖国条约八尺协定下,邪恶的苏匪大量支援了TG比如你们都知道林彪在苏联养病吧,其实根本不是养病,他接受了超级战士训练,代号鲍里斯,随便一叫就是苏匪飞机洗地,尽管如此,国军早期仍然大败共X,所以苏匪更着急了怎么办呢?于是在苏联支持下,改装了延安的宝塔,制成了亚洲第一座心灵信标,让大批国军将士通共卖国,自甘堕落。后来在北京制成了影响全世界的更大的心灵信标XX纪念碑。所以你看毛派武装肆虐,毛一呼百应,就是因为支X人意志薄弱,易受控制,部分意志薄弱的外国人也被影响,后来才发现了TG阴谋,这是后话,扯远了。这种情况下,正义的委员长带领仅存的一直坚定的部队坚决斗争,让TG一时难以前进;而灯塔国曾试图帮助委员长,但被委员长出于民族大义依然拒绝,只送去了几个女学生表示感谢。在辽沈战役中,苏匪直接支援了1000000辆天启坦克,用基洛夫炸毁了长春,委员长只得忍痛割爱,放弃东北,集中兵力。苏匪一计不成,竟然令人发指地策反了傅作义将军的女儿更名娜塔莎,在狙击枪和炸平北京的威胁下,傅作义将军忍痛投降。这就是平津战役。很多人诧异,粟裕毫无渊源,却地位如此之高,屡立奇功,这是因为,苏匪掌握了铁幕技术,而粟裕接受了铁幕训练,更名库可夫,以无数士兵和工农生命健康为代价启动铁幕技术,赢得了淮海战役。很多当时参战的士兵在五十年后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疾病,正是这次邪恶的铁幕计划造成的。委员长集中最后的兵力防守长江,但邪恶的TG在苏匪支持下生产了大批恐怖机器人渗透后方,导致长江防线失守,最终胜利转进台湾。这就是解放战争的经过,不客气。
这问题太大了,我估计我近现代史研究生毕业还是答不出来,要分析的层面太多了,大家都说的很有道理,我提供一个历史层面众多原因其中之一吧:
让大家换个思路,蒋或者国民政府起家是上海的江浙财团势力的支持,后统一名义上统一中国也靠的是他们,抗战八年,蒋以空间换时间龟缩西南,虽沿海工商业内迁但也大不如战前,蒋自身势力大减。
另外国民政府虽东北易帜后名义统一中国,但中国从清末到北洋再到国民政府依然是分裂的,实权依然在地方,军权依然在不能拿国民政府和历史上一般的统一集权政权比,国民政府有点像安史之后的唐朝的感觉,政权的统治力太弱。
蒋既要统一中国(削藩),还得剿共(平乱),还得抗日(御外敌),做好一件事都是明君圣主的,明朝俩个搁一块都扛不住,同时三个一块来,谁受得了?说实话蒋不是败给了我党,是输给了时代。
蒋公不哭,站起来撸
论武器弹药,解放军除了在对付美械王牌的时候没有优势外,对付一般的国民党部队并没有太大劣势,尤其是在受降时得到大量日本武器,战力不弱。论将帅才能,国民党部队在47年并没有让解放军占到多少便宜,杜聿明当年还不是追着林彪满东北跑,以至于48年毛多次电令林彪打锦州而林彪犹豫不决。国民党的失败一是抗战胜利后没有完成部队的整训,将帅指挥水准参差不齐,士官战斗力参差不齐,武器装备,后勤补给参差不齐。派系众多始终是国民党内部的硬伤,抗日是一致对外,这个硬伤可以暂时搁置,但是内战的时候就完全暴露出来了。蒋介石经常直接指挥师级部队,不了解战场实际态势,打乱战役部署,也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反观毛,毛只提供战略上的目标,具体战役安排交由各野战军自行决定汇报。另外,后勤补给和经济也是绝对不可忽略的因素,支前民工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力量。另一方面国民政府糟糕的经济状况,不可遏制的通货膨胀,彻底毁掉了军队和整个国家。
河南四大害,水旱蝗汤,这汤要赢了,还能有天理?有人说是水旱蝗蹚,蹚是蹚将的意思。查了一下,网上搜了下,都说是豫西南特别是鲁山县的说法,我对这个不太认可。首先,我自己就是豫西人,而且是豫西土匪最猖獗的县区,我们那里方言里没有蹚将这个说法而
且这个词本身用豫西方言来讲,很不顺口。我们那里叫刀客,发音时“dao2 kai1”而蹚将"tang1
jiang1"相当不好听。而且豫西南都是山区,山区有个特征,因为有大量的无人森林,如果实在没吃的,还有山上的东西吃。所以水灾,旱灾不会造成太过严
重的灾难,蝗虫有,但是貌似也没有太严重,反而我们哪里一直是豫东人逃荒的目标地区之一。所以水旱蝗并不是重大威胁。而国军,平时调戏民女,拉壮丁,在日
军攻打时,逃兵作乱,机枪开路,则是很多老人的真实回忆。而且修梯田这个事,是解放后修的,以前都是农民自己开垦。不清楚其他县区,至少我们县和周边两三
个县没有,鲁山县没去过,但是也是邻县,不清楚。
为什么会输呢,除了中共用土改笼络了人心,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淮海战役杜宜明决定放弃徐州南下,把精锐带回长江防线,为了保密,谁都没有告诉,临走的时候还在徐州看戏为了给家人庆祝生日。结果当晚,徐州有个钱庄老板来找他,说杜总你别走啊,你明天走了我们怎么办啊。杜很恼火啊,机密怎么就泄露了呢,最后连他撤退的道路什么都让粟裕知道,你说共军能不打赢么为什么别人会知道,因为城市里面的有钱阶层都是南京的白手套,国防部有什么机密,涉及到当地的钱财,南京掌权人都会通过白手套尽快套现撤离,怎么会不被人知道呢
简单想了下,以下方面肯定错不了:(这事不能说太细)1. 领导控制能力、下属灵活能力参考党指挥枪、四平保卫战2. 将领个人能力参考林彪3. 团队协作参考辽沈战役……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 孟良崮战役如果从整体上看的话,可再加几条:1. 间谍2. 民众支持……
毛如成吉思汗,蒋如赵构。
据说。蒋的很多战略决定是正确的,一旦实施成功会给共军沉重打击。但是有4个问题。1、党内派系过多,命令难以顺利下达,贻误战机。2、内战时期中共方面重视情报工作,很多国军高层身边,包括老蒋身边都有中共地下工作者。情报泄露。3、中共内战前期放弃很多城市和战略要地,迫使老蒋不断分兵把守,导致兵员优势逐步丧失。老蒋以为占了很多地方,中共已入穷途,滋长骄狂情绪。4、中共善打埋伏,内战前期都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国军。尽管国军经过抗战洗礼、有美国资助,单兵素质高于共军,但是架不住人多。淞沪会战(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
收藏 查看&淞沪会战(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开始于日,是后,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为后来日军复仇制造埋下了伏笔。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经典战役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为抗战开始后正面战场上第一次大规模交锋。抗日战争胜利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抗日战争有哪些争议?日本把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期间与中国之间的战争成为“日中战争”;中国习惯把中日之间爆发于1937年至1945年之间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相关词条:地&&&&点中国上海时&&&&间日—日参战方中国 日本结&&&&果日本获胜,上海沦陷伤亡情况中国宣布伤亡30万人日本宣布伤亡4万余人主要指挥官&松井石根重要意义粉碎了“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1]自卫抗战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企图在华北制造第 二个满洲国。为确保首都安全,中国统帅部遵照国防计划甲案,陆军集中兵力准备歼灭上海的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堵塞江阴全歼日军长江舰队。
后机密泄露,日本长江舰队仓皇逃出长江口。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等两人驾车闯入上海挑衅,被驻军保安队击毙。[2]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2],试图赶敌下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展开[2]。
从后,统帅部为了应付“”后的复杂形式,召开了数次会议,讨论初期的战略政略和各方面准备情况。
“七七事变”后统帅部会议  日期  主要内容  备注  7月11日  军实先行筹备,准备将一部分德机械化师调往北方作战,检讨弹药粮秣储备情况和新武器分发情况;
优先补充韩复榘的部队,安抚韩复榘,稳定山东局势;
通信兵向北推进,切实掌握好北方情况。
战火储备够二十个三个月用,粮秣储备有50万人,10万匹马一个月份,正在购办两个月份的储备。黄河以北无储备,首要任务是将以上粮弹储备一部推进至黄河以北储备。7月12日计划派遣熊斌至保定,并向二十九军承诺,如果需要子弹和军实,中央将源源补充。害怕二十九军擅自妥协,华北进一步特殊化。7月13日增拨第2师补充旅(后更名为独立第20旅)一个团秘密进驻上海市区战略要点(等);95师北上填防。南方开始注意守好后门,并陆续调兵北上。7月14日
十一日宋签字认可日方条件,国民政府对北方可能丧失极度担忧,同时觉得平汉、津浦路空隙过大,需要调兵北上;但不应全用德机械化师,应夹杂其它稍差部队‘北方如不能坚守,长江封锁就需要切实进行,开始撤除长江之灯塔、航标;海军设立封锁线,巩固阵地,强化,原定装海州的88毫米炮,移装江阴。  7月15日庐山的十门20毫米炮调南京,37毫米炮若干门部署在太原,武汉分配37毫米炮4门,石家庄20毫米炮4门,保定20毫米炮3个连,开往北方的高射炮兵统一开往,由第10师控制;
航空兵基地拟设立于太原,空军主力北上。
  7月16日战争局部化和全面化的不同应对方法。
如果是局部化,就不能绝交宣战;
如果日军有在青岛、海州登陆的意图,就必须在上海先动手;
如果全面化,则是绝交宣战的局面,则最忌惮的是日军沿长江口而上,在长江腹地到处开炮。
委座已要求炮兵第7团必须马上北开。
7月17日长江要塞炮位重新划定,总体向下游推进;
88毫米炮四门仍装海州,要塞工事未完成前,先放置;
长江航标灯从速撤除,由各要塞司令,各警备司令切实负责;
日方警告民航客机不得飞赴北平,否则将予以击落,欧亚、中航飞机仍飞北平无误;
通信兵团需要充实,各行营电话排调回;
仍继续讨论全面化与局部化问题;
  7月18日部队向北方机动时的防空问题;
战时费用必须节省。
中国政府对日军克制态度所抱的幻想渐渐破灭。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渐渐有了做最坏准备的打算。7月19日对喜多,表示积极和平,其实是为了掩蔽企图;
对国民政府自身内部,军队质量和训练,现有武器尚不够之担忧。
二十日上午派员(、)赴庐山向蒋汇报这几天讨论的军略政略办法。
  7月20日蒋介石返宁,37毫米炮和20毫米炮进入阵地;
海琛等舰连日在下关与日舰实弹对峙,请示办法。
  7月21日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意见(即著名的凇沪开战并扩大之,引诱日军沿江而上),但蒋予以批驳,并调整战斗序列,中央军第10师、17师、25师、83师二次北上。提出三点抗战主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移民清物,坚壁清野;避实击虚,昼伏夜动。(参考资料来源)[3]日本当时执行的是参谋次长制定的《国防国策大纲》。提出的假想敌顺序是美,苏。
首先对苏联已经放弃了进攻战略,取而代置以“完成了军备的充实和持久战的准备后,首先开始积极工作以尽快迫使苏联放弃进攻远东的图谋”的字眼,就是说在以武力为后盾的情况下与苏联谈判,不与其交恶。[4]
对美国则是“努力与美国保持亲善关系”,因为石原知道日本和满洲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可是缺少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和橡胶。只要不和英美翻脸,石原认为英美会默认“满洲国”的存在,因为有一个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正好为英美消除了共产主义南下的忧虑。[5]
对华战略则是“做好稳固日满和北支(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的准备的基础工作”,反对扩大战争。也就是说: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东印”(荷属殖民地,是如今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供应,这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日本30年代早期的计划中还有海陆军联合攻占武汉的计划,但在石原的这个计划中,鉴于中国政府的实力已有所加强,日本已经放弃了一旦开战就攻占武汉的计划,因为那是日本国力所不允许的。[6]日,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的指挥下,指挥87、88师等部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赶敌下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展开。备战
中国军队准备进攻上海的第一批部队是第87、88师,原为国日本海军作战图民政府的警卫部队,是德国顾问训练出的样板师,全制式德国武器装备,为国军精锐。秘密开到上海附近后,军委会命令驻扎在苏州的装备优良的第2师补充旅第二团换上保安队服装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等战略重点,以充实上海兵力(当时上海的中国驻军受限于1932年的《淞沪停战协定》,无正规陆军)。[7]
8月9日下午发生后,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立刻在其苏州的住所召见第2师补充旅副旅长杨文瑔(旅长钟松在庐山受训),要杨文瑔亲自到上海调查事件真相(机场守卫部队隶属第2师补充旅)。经实地调查核实,认为此事件属于突发事件,并非中日两国蓄意而为之。尽管如此,中日双方已经处于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二名日本军人擅自驾车持枪强闯机场警戒线是一种严重的挑衅行为,也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线。[8]
事件发生第二天,中日双方就此事开始交涉和谈判。11日,日方代表提出“中方撤中国军队测量来袭日机的高度[9]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上海市长俞鸿钧秉奉蒋介石之命严辞拒绝。日军第3舰队司令官命令日舰开进黄浦江、长江各口岸,所属分舰队紧急开赴上海待战,同时命令在佐世保待机的海军第1特别陆战队以及其他部队增援上海。[10]
为抢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中国组织淞沪作战部队张治中部第9集团军(下辖3个师和1个独立旅)准备围攻日军,13日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对上海市区之敌发动全面进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其攻击重点最初为虹口,后转向公大纱厂。[11]
“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时,中国军队占了绝对优势,除2个精锐师外,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150毫米榴弹炮)和炮兵第14团(150毫米榴弹炮),加上坦克、空军助战,按理应具有压倒性优势。
其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8月21日,随88师直冲日军阵地的中国战车计也不过4000人(国民党夸大为1万人以上),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坚固工事顽强抵抗,致使中国军队一直无法完成重大突破。[12]
经数日苦战,第87师占领,第88师占领了五洲公墓、宝山桥、等各要点,14日到沪的第二师补充旅(已改称独立第20旅)接替第八十八师(孙元良部)防守上海爱国女校、,并担任攻击虹口公园和江湾路日军司令部的任务。[13]
15日,日本正式宣布组建上海派遣军,以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增援,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日军增援部队在中国军队侧后方上陆后,中方已经无力消灭日军陆战队,为首的中国军队统帅部,考虑在上海作战比在遥远的北方大平原作战补给方便,避开机动力占优势的日军。且在有外国租借的上海开战,极有可能引起大国势力的干涉,并可能在外国调停下赢得一个光荣的和平,进而挫败日军对华北的野心,这对相对弱小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日军于16日退守江湾以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为中心的据点,中日双方在上海一地不断投入军队。
此役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8个集团军又48个师、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炮兵7团、财政部、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在60万人以上。日军投入5个师团1个旅团达13万人,鏖战两个月后,日军依靠强大的火力突破中国军队防线。
10月20日,日军秘密组建第10军准备对中国军中国军队围攻日本陆战队示意图队实行大包围,11月5日日军第10军8万人在登陆,蒋介石因幻想九国公约签字国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时机,但此时西方国家之风盛行,称中国军队主动在上海非军事区挑起战争为破坏和平,对中国的要求置之不理。[14]
几天后,日军包围网即将形成,前线中国军队大乱,部分部队为避免被围已经自行组织撤退。蒋介石仍死抱着对国联不切实际的幻想,迟迟不肯下令后撤,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最终撤退时,因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三四十万中国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数十万将士在撤往南京时分散,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伏笔。12万守军各自为战,无法统一作战,数天上海就告陷。
此次为中国军队第一次军种(空军、海军、陆军)和诸兵种(步兵、炮兵、坦克)大规模协同作战,协同效果很差:步兵逼坦克冲锋又不予以掩护,结果坦克被日军全部击毁;步兵失去坦克掩护后攻坚伤亡惨重,甚至出现一个营部队挤在一条街内被日军堵住街口全部击毙的悲剧。回顾上海围攻未胜的教训,认为“以5师之众,对数千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效,实在是当时部署种种不当的缘故”。史说回忆,“步兵与炮兵、战车协同作战的训练从来没做过”。[15]受挫
上海守军在闸北堡垒内同日军巷战8月下旬,中国各部队继续围攻盘踞在司令部、杨树浦等据点的日军,新抵达战场的中国军队精锐之师第36师迅速投入战斗,在战车掩护下攻入汇山码头,同时空军再次出动配合,轰炸地面及江上日军目标。我军终因装备低劣、火力不够威猛,面对钢筋混凝土筑造的工事而一筹莫展。
8月20日凌晨1时,第51师接到军委会发出的入沪参战电令,[16]于4小时内集结所部于火车站开往淞沪,参加上海作战[16]。
8月20日晨至8月22日,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第98师的进攻均受阻,伤亡严重。战局陷入僵持,日军龟缩据点负隅顽抗待援。
8月23日拂晓,日军率领的2个援军先头部队在海空火力掩护下,在狮子林、川沙口、张华浜等方面登陆,蒋介石闻讯,急令军政部次长陈诚为第15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第98师、第11师及刚到嘉定的第67师、第14师火速分赴各处抗击敌人登陆。
蒋介石对第三战区进行了人事调整,冯玉祥到新成立的第六战区去当司令长官,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职务由蒋介石本人兼任。
中国军队在闸北与日军激战中日都增兵后,双方鏖战更趋激烈。
8月23日起,敌第3、第11师团在舰炮密集火力掩护下,向吴淞口铁路码头、狮子林、川沙口登陆,进攻宝山、月浦、、蕰藻浜中方阵地。张治中派王敬久为淞沪前敌指挥官,指挥第9集团军所辖部队抗击登陆日军。与此同时,刚组建的第15集团军在指挥下,向宝山、川沙口登陆之敌发起反击,第98师于8月24日击退攻占的日军,歼敌数千人。第11师冒着飞机猛烈轰炸,收复罗店;日军不甘失败,调集坦克、飞机和重炮大举反扑,围绕罗店双方展开拉锯战,守军阵地几经易手。血战至29日,罗店再告陷入敌手,刚刚从德国回国奔赴前线的率第67师奋力突入,旋即又被击退。[11]
8月31日拂晓,日军以飞机30余架,并以海军舰炮猛击吴淞,强行登陆;日军另一部由市轮渡码头登陆。中国守吴淞的第六十一师的一个团,伤亡过半,不支后退;惟,仍由上海保安总团固守。张治中将在刘行的第六师调到杨行、吴淞,驱逐登陆之敌。该师于31日夜,向吴淞攻击前进,与敌遭遇于杨行以北地区,发生激战。又第61师因损失惨重而被缩编为一个团,师长杨步飞被撤职,军政部命令第二师补充旅(即独立第20旅)充编该师,重组后的第61师下辖两个旅,钟松任师长,杨文瑔任第181旅旅长,任第183旅旅长,随后该师奉命在唐家宅、陈家行一线沿蕰藻浜右岸阻击日军,与日军第9师团往返拼杀,战况惨烈,二名团长壮烈牺牲(第361团团长李忠、第365团团长季韦佩)。
9月1日,日军1000余人围攻狮子林炮台。日军为连接和扩大两个师团的登陆场,于[17]9月2日至5日,连续以军舰、飞机、坦克支援,向防守月浦、宝山的中国第98师部发动猛烈进攻,98师一部与敌反复白刃搏斗,多数牺牲,因伤亡过重,第98师撤出阵地。9月2日起,日军重兵进攻三官堂第六师阵地,并强渡泗塘河,被击退。3日至4日,日军连续向三官堂一带进犯。第六师十八旅奋勇阻击,歼敌不少,但该旅伤亡甚众,翁国华和团长朱福星负伤。5日晨,敌分由吴淞、张华浜和沙龙口夹击宝山至三官堂阵地。第六师腹背受敌,各村落都被烧夷,火药局守兵全部牺牲,第十七旅旅长丁友松以下伤亡过半,相持至午,该师退守泗塘河。日军越过泗塘河桥向西侵犯,于是,狮子林、吴淞间联系通道被敌打通,而宝山城中国守军由此陷入重围。9月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奉命坚守宝山的98师第583团3营500余人在营长率领下,抱与阵地共存亡之必死决心,一次次打退敌军疯狂进攻。日军施放硫磺弹,城中燃起冲天大火,所有建筑化为瓦砾堆。战至7日晨,日军以坦克为前导始得突入城内,姚子青率全营官兵与敌巷战,打尽最后一颗子弹,至当日上午10时,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围向上级报告军情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18]
宝山保卫战进行的同时,罗卓英的第15集团军为克复罗店,与日军再度激烈交战。但日军在占领宝山后,以一部沿宝罗公路向西攻击,吴淞方面日军也越过泗塘河西攻,日军尚不断在各地登陆,中国军队顿时面临腹背受敌的威胁。至9月中旬,日军援兵陆续开到,中国方面因无制空和制海权,在进攻敌据点、抗击敌登陆和逐地争夺战中损失惨重,部队疲惫至极,被迫转入防御。此前,9月6日,第三战区发布的第二期作战计划:上海战区以持久抗战为目地,限制登陆之敌发展,力求各个击破之效。各个击破不能达成时,则依次后退于敌舰射程外之既得陆地,施行顽强抵抗,待后方部队到达,再行决战而取最后胜利。已做好攻坚不利转而实施防御作战的准备。[19]
9月9日,日军沿军工路、淞沪公路和月浦、罗店之线向中国军队发动强大攻势,我军同敌展开殊死搏杀,9月11日,第15集团军右翼阵地被突破,部队减员严重,遂渐次退至罗店以南施相公庙、浏河之线预筑阵地,第9集团军亦转移到北站、江湾、庙行、蕰藻浜右岸之线预筑阵地,与日军形成对峙。[20]
日军逐渐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日本最高层决定将侵华的主要作战方向由华北转移到上海,并要求加快上海战役进程, 再次作出增兵的决定。将华北方面军所属第9、第13、第101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此外,还从台湾调来了步兵旅团、重藤支队、第 1后备步兵团以及伪靖安军第1旅、伪旅和伪旅等部队,这样,加上原有的几个师团,日军到9月下旬在上海的兵力,光步兵就达到了当初松井石根要求的5个师团,算上空军和海军的兵力,日军在沪总兵力达到20万人。[13]
面对敌人调兵遣将,国民政府迅速增派各省及中央军部队至淞沪参战。集团军中,除了原有的第8、第9、第15集团军外,又增加了的第19集团军、刘建绪的第10集团军,稍后,又调来廖磊的第21集团军。
9月21日,前线部队部署也做了调整,以应对作战需要:第15、第19集团军编为左翼兵团,陈诚为总司令,下辖3个军团、江防军总司令部及总预备队,共约16个师、2个要塞司令部、4个独立团、1个江苏保安队;作战地域为蕰藻浜以北的万桥、罗店、广福地区;第9集团军为中央兵团,朱绍良(取代因病调任大本营管理部任部长的张治中)为总司令,下辖7个军18个师、1个独立旅、1个炮兵旅、1个淞沪警备司令部和1个上海保安总队;作战地域为北站、江湾、庙行一线及其以西地区; 第8、第10集团军为右翼兵团,张发奎为总司令,下辖10个师、3个独立旅、3个新编旅、1个和1个岸防部队;作战地域为以南至杭州湾北岸地区。加上不久后赶赴上海参战的第21集团军及川军部5个师,国民党军总兵力已达75个师、70余万人。
中国军队转入防御后,日军开始发动大规模进攻。9月22日,日军集中主力猛攻固守罗店的左翼军阵地,至24日夜,日军复以两个师团持续冲锋,国军第159师、第160师全体阵亡。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鉴于日军有以主力于宝浏公路两侧地区击破左翼军之势,为保存实力,持久消耗敌人,乃命令左翼军各部队逐次转入第二线阵地防守,相机打击日军。此时,松井石根见从侧翼突入包围中国军队的企图无法实现,于是决定改分割包围为中央突破,集中兵力进攻蕰藻浜一线。[21]
10月1日开始,日海军、航空兵协同地面部队发起新的攻击。北路以山室宗武第11师团指向广福、陈家行;南路集中第3、第9、第13、第101师团强渡蕰藻浜,向大场、南翔进攻,以切断大场至江湾地区守军与外界联系,使之成为孤军。10月5日至9日,国军第8师、第59师、第61师、第67师、第77师、第90师及等作战部队相继退出阵地。9日起,日军再度集中海空军火力,配合步兵向蕰藻浜南岸强攻,最终被中国守军遏止攻势。
10月15日,日军突破蕰藻浜,战局再度告急。10月19日,中国守卫南岸的部队,配合廖磊第21集团军发动全线反击。当日,日军吉住良辅第9师团、伊东政喜第101师团及第3师团一部,亦向蕰藻浜南岸发起猛攻。激战至25日,部队被迫撤退。左翼军4个团在广福南侧向北路日军反击作战,也被日军击退。日军乘机反扑,兵锋直指大场。[11]
10月23日,日军以重兵直趋真太公路,威逼大场左翼。刘行方面日军,渡过蕰藻浜后攻向大场以西塔河桥,我军第18师朱耀华、第26师、第67师黄维等部经过艰苦抗击,阻住日军攻势。此时,中国军队从大场东面,经大场、市中心向东北而成一半圆形阵线,绕于江湾以北。庙行、大场位置突出,遂成日军眼中钉,日军调集各种火炮、飞机集中猛烈轰击,方圆数里,几为焦土。日军接着又以40余辆战车为前导,掩护步兵夺占胡家桥、塔河桥、走马塘等处阵地。守军为保存实力向南翼转移,大场失守。
大场丢失全线撼动,塞克特防线实际上已被突破。第三战区只得作出放弃北站--江湾阵地之举。中央军部队撤退到苏州河南岸,左翼军也奉命转移,至10月28日,中国军队退入浏河、沈家桥、朝王庙、徐家行、广福、陈家行、江桥、北新泾至梵王渡一线的第二期既设防御阵地,新防线长达35公里。[22]日本第10军登陆以后的形势图淞沪会战进入10月底和11月初,中国军队虽处于被动地位,一再后撤,但仍控制上海,这无疑是与日本当初的判断和盘算背道而驰的。日本统帅部决定将战略重点转向华中、华东。为此,决定成立华中方面军,日军统帅部还于10月20日下令从华北和国内抽调第6、第18、第114师团,国崎支队(第5师团第9旅团)[2],独立山炮第2团,野战重炮第6旅,第1、第2后备步兵团等部队共约12万人,组成第10军,由中将担任司令官,准备实施登陆作战以打开局面。同时命将在华北的中岛今朝吾第16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淞沪前线日军兵力至此增至27万人。其中包括陆军9个师团另2个旅团、海军第3和第4舰队主力及空军力量。
就在敌人大举调兵遣将、即将大兵压境之际,蒋介石却又深陷于列强干涉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中,并宣布撤销撤退命令,各部队坚守原先阵地。短短时间内命令两次反复,使得中国守军士气大受影响,队伍秩序开始出现混乱。
11月5日拂晓,日本新组建第10军在柳川平助指挥下,由舰队护送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之漕泾镇、全公亭、金丝娘桥等处突然登陆,包抄淞沪中国军队防线南方的背后。因蒋介石一直认为日军全力进攻上海正面,不会有从杭州湾登陆的可能,故在战事趋于激烈、兵源枯竭之时,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一一投入前方战场,到日军登陆时,在杭州湾北岸从全公亭至乍浦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仅有第62师的2 个步兵连、炮兵第2旅2团6连及少数地方武装防守,遂迅速即被日军击溃。日军登陆成功后,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合编成立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统一指挥,日大本营规定其作战地域为联结苏州--一线以东,任务以挫伤敌之战斗意志,获得以结束战局为目地,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第6、第18师团按照预先部署,分别向松江、沪杭铁路扑去。
蒋介石得知日军登陆金山卫的消息后,立即命令淞沪战场前敌指挥官陈诚作出应变处置,陈诚急令右翼军的东北军第67军前往增援松江,却未能退敌。11月8日夜,日军凭借强大火力从东、南、西三面突入松江城,第67军全军覆没,日军遂占松江。随即兵分两路,一部沿太湖东岸,经浙江、安徽直趋南京,主力则指向枫泾镇、嘉兴、平望。9日,切断沪杭铁路及公路。与此同时,日第16师团在中岛今朝吾指挥下在江苏境内的白茆口登陆成功,前锋直指京沪铁路和公路,形成合拢之势。苏州河北岸的日军6个师团于10月31日强渡苏州河后,迅速向两路登陆日军靠拢,淞沪地区中国70万大军顿陷危险境地。[23]
11月8日晚,蒋介石下令进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队撤出上海战斗,分两路退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由于命令仓促,指挥失控,大撤退结果演变成全面大溃退。
自9日起,日军击退中国军队零散抵抗,连占虹桥机场、龙华、枫泾、青浦。11日,日军进至苏州河岸,南市及浦东我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奉令撤出阵地。当日,上海市长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中国军队向吴福、澄锡国防线撤退,开始;至此国军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淞沪会战拉下帷幕。[24]
日,何应钦在南京召开的国防最高会议的报告中宣布,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伤亡已达187200人;此外,日至12月2日之间,在后撤途中伤亡约为10万人;两项合计约为29万人。我军阵亡1人 阵亡、副师长4人 阵亡团长28人 阵亡44人。由于中方海军司令官的“沉船战术”泄密,中央海军全军覆灭。[25]
《简明日本战史》第73页--军科院翻译根据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日至11月8日这一期间,日军伤亡数字累计从8月13日至11月8日合计:40372名。[26]
不过至11月8日中国军队虽已开始后退,但战斗仍然非常激烈,上海的大多数日军仍然不断前进、战斗中,战场形势一片混乱,这时及以前是无法统计日军准确的伤亡数字的。最后日军确认从上海登陆到占领南京,截至12月27日,日军累计战死、战伤死、战病死共23104人,负伤约5万人,合计伤亡在7万以上。(见日本资料:洞富雄:《的证明》)。考虑到日军在追击战和攻占南京作战中伤亡不大,由此估算在淞沪会战中日军约战死2万人,受伤约4万人,合计约6万人。此战国民党军伤亡33万多人,为日军损失的5.5倍。[27]司令长官:(后由兼任);副司令长官:;
右翼军:总司令,下辖第八集团军(司令张发奎兼任)、第十集团军(司令);
中路军总司令,下辖第九集团军(司令,后由朱绍良兼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
左翼军总司令,下辖第十九集团军(司令)、第十五集团军(司令);
中国军队此战前后总计投入步兵48 个师、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宪兵1个团,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炮兵7个团,兵力总数在60万人以上,但因中国是极度落后的,交通不便,从全国调动兵力支援前线需要时间,实际到达战场的兵力为40万人左右。中国空军的参战部队为第二至第九大队等8个大队和1个暂编大队,约200架飞机。中国海军的参战部队,为第一、第二舰队和1个练习舰队,1个鱼雷快艇大队和江阴等地要塞部队,约40余艘海军舰艇。[28]日本8月15日编组上海派遣军的时候,只有第三师团和第十一师团,9月11日增加第9、13、101共3个师团另2个重炮旅团等部队,这时上海日军共有13万人(同期华北日军有5个师团15万人),10月20日,华北平原战事基本结束,华北日军以一个师团继续南下,3个师团为主力攻入山西山地。除维持治安外把多余的1个师团投入上海战场,11月4日在金山卫登陆,次时上海日本陆军总兵力为8个师团又2个支队,一个混编陆战队共20万人,其中隶属上海派遣军的为第三、第九、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六、第一零一师团等6个师团;隶属于第十军的有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师团等共3个师团;另有从华北的第五师团分遣出来的国崎支队和原属台湾守备队的重藤支队。已经超过部署在华北的日军5个师团,成为对华作战的主战场。海军部队参战的有第三舰队和第四舰队,舰艇30余艘,其中航母4艘。另外参加淞沪会战作战飞机架约390架,其中陆航210架,海航180架。
(以上数据来源于桑田悦的《日本简明战史》)[29]这次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
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30]中日的淞沪大会战规模空前,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当时蒋介石决定将主力东调,寻求上海决战的策略是否适当,引起了诸多争论。就大战略而言,因内战刚结束不久,中国国民经济正逐渐恢复(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战前最高峰),本人也正在负责利用进口武器装备50个国防师的计划(如与德国合作,用江西大余的钨矿石换取德国武器),在上海与日军大战则势必终止中国的抗战准备而仓促与日军决战。
实际当时日本决策机构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对是否全面侵略中国摇摆不定,以参谋次长为代表的“不扩大派”暂时占了上风。石原为当时实力派人物,因当时参谋总长闲院宫为皇族只是挂名,军部实权在参谋次长石原手里。石原甚至主张:“可以将我华北全部驻军一举撤至满州国界,然后由近卫首相亲自飞往南京与蒋介石促膝交谈,以解决日华间根本问题。”日本这个方案,是通过回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换取国民政府对东北伪满洲国的正式承认。国民政府本可利用此次谈判与日本周旋,尽量赢得更多时间,然而当高宗武返回南京时,“”正好爆发,中国军队进攻上海日军后,石原莞尔被迫辞职,日本统帅机构决定全面侵华,可见陈诚主动挑起上海战事的失策。另京沪一体,上海既为前线,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就直接暴露在日军兵锋之下,日军增兵上海后很快就直捣南京,对中国抗战震动极大。[31]中国部队机动性极差,假如完全采取守势作战,将会无法取得战略主动,日军若是掌握全面战略上的主动——一旦它在华北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迟早会对长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发动攻击,这时蒋介石将根本无法两面兼顾。因此不如由中国主动在上海发动攻势,强迫日军改变战略决战地点,对于中国更为有利。
所以中国放弃在华北的决战,以及在华东果断形成决战,是掌握战略主动的正当决策,一旦由日军控制战略主动,华军将更会首尾难以兼顾。从日军华北方面军战斗序列的组成,即可显示日本对于在华北决战的准备十分迅速与完整,假如华军真的以主力反攻华北,蒋介石更是鞭长莫及无法有效指挥,而漫长的补给线,也将会发生无法支持一百个师作战的严重后勤问题,因此日军将会在华北更为轻易地大获全胜。此外,日军仍是可以以海空优势,随时威胁上海地区,中国无法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布防。[32]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不能被视为是战略上的成功。”
蒋介石虽然早有作战计划并决定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但是对于日本方面对中国军队进攻可能作出的反应,却“一切未经考虑”,“所以蒋介石在上海地区集结兵力迎战,可能出敌不意,而敌之对策亦出蒋之不意”。[33]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阵亡校尉级以上军官近千名,其中少将以上高级 军官 10余名(不含牺牲后追晋者)。
1. 少将。1896年生,字敬中,广东人,一期毕业,国军第9集团军第88师第264旅旅长。8 月14日下午3时许,黄梅兴将军亲临前线指挥,在连续攻破十余个日军坚固堡垒后,不幸在爱国女校附近被日军迫击炮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41岁。一同殉国的还有旅部参谋主任邓洸中校及通讯排官兵30余人。黄梅兴将军是淞沪抗战国军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后追授陆军。
2.少将。1902年生,字洁宜,安徽合肥人,黄埔一期毕业,国军第18军第67师第201旅旅长。淞沪抗战中有“血肉磨坊”之称的罗店争夺战中,第67师协同第11 师保卫罗店,与日军展开反复争夺,8月27日晨,蔡炳炎将军亲率402团两个营攻击罗店日军,不幸中弹阵亡,以身殉国,时年35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3.少将。1902年,江苏武进人,1902年生,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98师583团团长,师部少将参谋长。号在上海月浦与日军激战中牺牲,时年35岁。
4.少将。1895年生,字子英,河北容城人,1895年生,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1军第1师第1旅副旅长。日,在淞沪会战顾家宅之役中牺牲,时年42岁。
5.少将。1901年出,字胤宗,广西靖西县人,广西及中央军校南宁分校高级班毕业,国军第7军第170师第510旅旅长。1937年 10月18日,庞汉祯将军率部抵沪参战,19日夜进入阵地,接替517旅守备谈家头至陈家行一线,10月22日,日军集中第3、第13 、第101 三个师团主力进攻国军第21集团军,在庙行与陈家行之间突破守军阵地,战斗惨烈。10月23日下午3时,在陈家行指挥战斗中,被日寇火炮击中牺牲,时年 36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6.少将。1900年生,字松涛,广西桂林人,广西陆军讲武堂毕业,国军第7军第171师第511旅旅长。1937年10月率部抵沪参战,驻守南翔,初在张家楼、湖里宅、季项宅、苏家宅一带二线布防,为预备队,后入一线参战,所部作战勇猛,日,秦霖将军在日机轰炸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7.官惠民少将。1906年生,字剑豪,广东曲江人,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4军第90师第270旅旅长。日在嘉定清水显牺牲,时年31岁。
8.少将。1898年生,河南南阳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国军第67军第108师第322旅旅长。日在石湖荡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9.中将。1894年生,字静山,黑龙江宁安人,满族,保定军官学校5期炮科毕业,国军第67军军长。所辖107 、108师是淞沪抗战中最后赶到战场的原东北军主力,日拂晓,日寇柳川第10军主力渡过黄埔江,猛攻松江县城,吴克仁将军率部与日军展开激战,击退敌军多次进攻。9日,吴将军在掩护上海守军撤退时,在白鹤港遭到日军便衣队袭击,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10.少将。辽宁人,国军第67军参谋长,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11.少将。1903年生,辽宁东港人,国军第67军第107师参谋长。日在上海松江与敌激战中牺牲。
12.少将。辽宁人,国军第67军第107师第321旅旅长。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13.少将。1897年生,湖南邵阳人,早年投军,国军第28军第63师第187旅旅长。1937年11月在上海金山卫阻击日军登陆部队,激战中牺牲。
14.少将。1903年生,江苏盱眙人,黄埔二期毕业,日在白鹤港与日军激战中牺牲,时年34岁,后追授陆军中将。[34]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党将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