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海山生活度假村朱氏祖宗生是什么时候

播放列表加载中...
正在载入...
分享视频:
嵌入代码:
拍下二维码,随时随地看视频
饶平县海山镇黄隆村朱氏朱亚苗
上 传 者:
内容介绍:
饶平县海山镇黄隆村朱氏朱亚苗
Channel Me 精选
我来说点啥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京网文[0号 |
| 京公网安备: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京)-非经营性-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403号
<img src="" width="34" height="34"/>
<img src=""/>
<li data-vid="">
<img 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li data-vid="">
<img 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img src="///img/blank.png" data-src=""/>
<img src="///img/blank.png" data-src="http://"/>
<li data-vid="" class="cfix">
src="///img/blank.png" data-src=""/>
<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li data-vid="" class="cfix">
src="///img/blank.png" data-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没有数据!
{upload_level_name}
粉丝 {fans_count}
{video_count}
{description}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开始建立起最早的国家政权――一种酋邦, 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君主。这位君主的称号,就叫做“黄帝” 。 黄帝本姓公孙,他的父亲原是统治今河南省新郑一带的有熊国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 有f氏部族的女子附宝为妻。 传说附宝与少典成婚后,某夜在郊外田间散步,抬头仰望天空,欣赏满天星斗。突然天空 发出一道万丈光芒,如闪电,似银蛇,绕着北斗七星旋转不停。最后,这道光芒由天而降, 竟落到附宝身上。 附宝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动, 后来就因此有了身孕。 与一般女性怀孕不同, 附宝足足怀胎 24 个月,才在一个叫轩辕的地方(在河南新郑西北,一说在山东曲阜)产 下一位圣婴,他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 黄帝最初随父亲少典姓公孙,并继承了有熊氏的称号,因生在轩辕,就取名叫“轩辕” 。 后来,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为姓。 黄帝的姬姓部族兴起之日,正值原来统治中原、与黄帝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 落之时。黄帝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联合其他中原部族, “振德修兵” ,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 队,然后向炎帝部落发动了――次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场空前血战,黄帝打败了西方的炎 帝部落, “诛炎帝而兼其地” 。紧接着,黄帝又率部消灭了东夷蚩尤部落,并经过一系列南 征北战,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华夏民族 最早的原始国家政权――酋邦。 黄帝自然成为这个新兴的早期国家政权的君主,被尊为帝。当时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 都遵从黄帝的号令,成为黄帝统治下的子民。而黄帝又把自己的众多儿子、亲信、贵族分 派到四方,去监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黄帝与酋邦内务原始部族的关系,便由领 袖与臣属关系演变为父子亲属关系。各部族的成员,都认黄帝为父,他们的后裔子孙和分 衍的各个姓氏,便也远溯黄帝为始祖。这样,黄帝不仅成为姬姓,而且也成为包括朱姓在 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始祖。 黄帝的酋邦统治着当时天下近万个小邦国, 实际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 他制订了许多制度, 他统治的时代是几千年来被中国历代政治家们所歌颂的文明典范。 《淮南子》 据 等书记载, 黄帝时代,中原华夏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长寿;社会安定,强不凌弱,众 不欺寡,贵贱平等相待;法律简明不繁,官员公正无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现了道不 拾遗,夜不闭户,城郭不关,邑无盗贼,人们互相谦让,各族和平共处的太平景象。 传说黄帝在位 100 年,活了 111 岁才去世,葬在桥山,其墓即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的黄 帝陵。 黄帝娶了 4 位夫人,生了 25 个儿子。其中,正妃累祖生 2 子:昌意、玄嚣。昌意一支, 居住在若水――今青海墨曲、四川若尔盖和岷江上游―带。 姓氏学权威经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确记载说: “朱,颛顼之后。 ” 帝颛顼,姓姬,名颛顼,号高阳,属于黄帝、昌意一支。 传说当年黄帝长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诸侯。昌意 被调派若水后,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这里成家、立业、定居。 《大戴 礼?帝系》和《帝王世纪》都说,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 贯月如虹” 的异象, 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 后来便生下了朱姓血缘远祖颛顼。 《山 但 海经?海内经》对此又有不同的记载,认为颛顼是黄帝曾孙、昌意之孙,并说颛顼之父为 韩流。 《山海经》为上古南方人记南方事的奇书,所记当更为真实可信。 颛顼像他的祖先黄帝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圣大贤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时 随着部族不断顺黄河流域东迁,后加入少昊东夷部落,定居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县)一带, 因此又号穷桑氏。颛顼少负大才,年仅 10 岁,便成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的得力助手,20 岁时,便继承少昊的帝位,成为东夷部落酋邦的首领,建都穷桑。此后,颛顼又率领他的 部族向西迁徙,挺进中原。在这里,颛顼先与来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战一场,打得“天柱 折,地维绝” ,终于将共工氏赶到南方。接着,颛顼又兼并了大批中原华夏集团’的小邦 国,最后统一了四方,继承了他祖先黄帝的帝位,做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迁都中原的 帝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颛顼城) 。 《帝王世纪》《皇览》等书记载,颛顼于公元前 2514 年登帝位,执政 78 年,享年 98 岁 、 。而《山海经》则说葬 时才去世,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广阳里(今河南内黄县梁庄乡) 于汉水上游的鲋鱼山(或作务隅、附禺)《春秋命历序》还记载,颛顼高阳氏曾传位 20 。 代,统治中原 350 年。 颛顼死后,被尊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称他为 北帝、黑帝。 从颛项到晏安――朱姓的远古祖先当年北帝高阳颛顼娶邹屠氏、腾隍氏两位夫人,生了很 多子女,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姒鲧、骆明、穷蝉、季禺、 ‘罐头、瘦约、伯服、祷杌等。 其中,颛顼的次妃腾隍氏又名叫女禄,她生了 2 个儿子:称、禺。称,有的史书上也写作 “伯称” ,字伯服。称的儿子叫老童,有的史书也写作“卷章” 。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 骄福为妻,生了重黎和吴回。 颛顼的这一支后裔,自称至吴回,因系庶出,没能承继颛顼的帝位,并逐渐向南迁徙,到 重黎和吴回兄弟时,已迁徙至我国南方。 在中国远古时期,部族首领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儿子重黎,就是因为 担任了重黎部族政权的酋长,才以部族名取名。作为颛顼的一个分支后裔,重黎被当时的 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帝喾任命为火正――远古时期为酋邦政权掌管火的官职。 远古时火官官 名叫祝融,所以人们又以官代名,称重黎为祝融。 但重黎经常受到帝喾集团的排挤。当时,帝喾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镇压强大的反叛部落共 工氏,后却以平乱不力为借口,杀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职。这 样,吴回也被称为祝融氏。 吴回代兄为祝融氏,继续率他的部族南下与共工氏作战。后来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 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 。祝融去世后,被尊为 传说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在朱姓历史上,祝融的地位远逊于黄帝、颛顼、 晏安、曹侠。 祝融吴回死后, 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大都北返中原。 后来, 祝融部族不断裂变出众多分支, 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 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在朱姓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邾公幼钟》铭文即说: “陆终之孙 邾公(全力)作厥和钟” ,因而邾国、朱氏都自称为陆终的后裔。 陆终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赜) ,她来自一个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这 位奇特的女人怀了一胎,孕 3 年 (有的说是 11 年)之久还没生出,于是做了世界上最早 的人工剖腹产,竟取出 6 个儿子。3 个从左胁下取出,3 个从右胁下取出。陆终的 6 个儿 子分别是:樊、惠连、 (竹钱) 、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开姓,其中樊 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莱言封 郐,后裔形成坛姓;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季连封楚,后裔形成芈姓。历史上把这 6 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和从曹姓分出的斟姓,合称“祝融八姓” 。 朱氏,便源出“祝融八姓”中的曹姓一支。所以,今天的绝大部分朱姓,又称为曹姓朱氏; 朱姓与今天中国的曹姓,在血缘上属于同宗。 曹姓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 《紫阳朱氏建安谱?姓氏》上记载,作为祝融吴回 的后裔,晏安曾在中原华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职,为舜帝的辅佐之臣。后来,晏安因辅佐 舜帝有功,被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 舜帝约公元前 2255 年(丙戌)至前 2206 年(癸酉)在位,则曹姓大约形成于公元前 23 世纪晚期。曹字与枣有关,曹地即以盛产红枣得名。据专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 在以盛产红枣闻名于世的今陕西省灵宝县东曹阳。 大约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讨,被迫东迁到今河南滑县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东 迁国于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即西周曹国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国,顽强地生存了 1000 多 年,几经迁徙,大约在商末灭国。曹国灭亡之后,晏安的后裔――曹国王族仍以故国名称 也即晏安的封地名称为姓,姓曹氏。后世的曹氏、朱氏、邾氏、颜氏、倪氏等姓,就都源 于夏商时期的曹姓即曹国王族。 以国为姓 邾――蜘蛛的传人 今日绝大部分朱姓宗族,他们的祖先起初本不姓“朱” ,而是姓“邾” 。 早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 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 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 。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 。 在今山东邹县一带留下了邾城(今邹县南 26 里) 、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在邹县南 3 2 里)等地名。 总之,古人因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国之名,也才有后世的 朱姓主体,而且曹封邾后,也承袭了古邾人的蜘蛛图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今日大部 分朱姓宗族,都是蜘蛛的传人。 邾侠――朱姓的开国大始祖 《紫阳朱氏建安谱?得姓本源》记载,邾侠是曹姓始祖晏安的第 27 代孙。晏安生均连, 均连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主廷,主廷之后传 21 代,就到邾侠。 公元前 11 世纪,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周武革命,西方的周政权消灭了中原商帝国,建立起 周王朝。武王灭商后,实行一项著名的政策,即在封同姓贵族的同时,又广封异姓诸侯。 当时,晏安后裔所建曹国早已灭亡,武王克商,夺得曹国旧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 邑,即为西周曹国(今山东定陶县) 。同时,武王又寻找古曹国遗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侠, 遂将他封到邾(今山东邹县) ,以继颛顼、晏安的香火。 史书记载,当年邾侠草创的邾国, 只是一个方圆仅 30 华里的小部族国家。当时,邾国只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它的一切内 政外交、国家大事,实际上都必须听从北邻大邦鲁国的旨意。 邾国本是原东夷邾氏族的故地,这里原采生活着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商周鼎革后, 邾地为周朝夺得。曹侠封邾后,在这里建立氏族国家。当年曹侠封邾时,率领他的曹姓族 人同迁邾地,但当地土著邾氏族仍为主体。此后曹姓与土著邾氏族通过长期的融合,形成 一个新的民族――邾国民族。他们继承了邾人的蜘蛛图腾,故以邾为国名,以邾为氏,同 时又继承了曹人的血缘标志――曹姓, 此即成为后世中华民族主体成员之一的曹姓朱氏。 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 ,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 。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 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之 类相同。 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 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 邾国的“邾”字写法很多,但总的看起来形状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国的先人,这支 曹姓部落,曾经以蜘蛛作为本族的图腾。建国以后,便以“蛛”作为国名,后来为了方便 起见,改为“邾”字, “邾”字的读音在古代有两种读法。在齐人所作的《公羊传》一书 中, “邾”字读为“邾娄” ,鲁人作的《左传》一书中读为“邹” 。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读法 呢?这是因为古人读字时有急声和慢声两种。如果读成慢声,就是“邾”和“娄”的合音, 读成“邾娄” ;如果读成急声,就成了“邾”或者“邹” 。这两种读法在古籍中被写成“邾 国”或者“邹国” ,其实指的是同二个国家。 邾国在西周诸国中只能算作一个小国,从开始建国,它就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方圆不过 几十里。它的疆域东到今费县城西,西到今鱼台县东北境独山湖北岸一带,南到今滕县安 上村一带,北到今邹县县城附近。邾国建国之初国力实在太弱,无法与其他大国抗衡,因 此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它的事迹,只有简单的世系供我们参考。西周时期,自曹侠为第一位 国君开始,其世系是:曹侠――非――成―车―辅――将新》 :―訾父――夷父颜。自夷 父颜始,邾国的历史可以零星地见于史书之中,这时已经到了春秋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 力,邾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但它仍是鲁国的附庸。继位的夷父颜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 臣,把邾国搞得一团糟,政治极为腐败。后来,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叔术。叔术非常 贤达, 他不愿意接替兄长的权力, 只做了很短一段国君便把王位传给了夷父颜的儿子夏父。 夏父作了国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长友到郧地(今山东滕县东) ,建立了小邾国。小邾国 共传十四世,战国中期被楚宣王所灭。同时夏父还把叔术封到滥(今山东滕县东南) ,建 立滥国。鲁昭公二十一年 (前 521)滥国国君黑肱降于鲁,国亡。夏父分封友和叔术建 国,使邾国周围有了两个附庸国。 夏父死后,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仪父,鲁庄公十六年(前 678 年) ,仪父死,其子继 位,是为邾宪公,他在位 12 年,鲁庄公二十八年(前 666 年)死,邾文公继位。邾文公 在位期间,曾经把都城由峄山之北迁往峄山之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国不断攻占小 国的领地。邾国离鲁国最近,又是鲁国的附庸国,因此,它必须听从鲁国的指挥。邾文公 以前的邾国国君都曾多次朝贡鲁国,还要参加鲁国召集的多次会盟。如果鲁国国内有人不 能在国内立足,就会跑到邾国,邾国国君还要以礼待之,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处,以免这些 人在得势之后找麻烦。如鲁庄公二十三年,鲁国大臣臧纥逃奔到邾国,邾人非常热情地接 待他,就像对待鲁国的使臣一样。尽管邾国对鲁国一直都很尊敬,仍然遭到鲁国的攻伐。 哀公七年,鲁国大举入侵邾国,邾国的军队只作了小小的抵抗便大败而归,国都也被鲁军 攻下了。鲁军进入邾国国都之后,毫不客气地冲进贵族和平民家中,不分白天黑夜地抢劫 财物,然后趾高气扬地满载而归。这次抢劫,使邾国好不容易聚集的财物损失殆尽,人民 的生命财产也遭到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减少战争损失, 邾文公决定将都城迁到峄山的南面。 这个地方以怪石和曲径通幽的山洞闻名,易守难攻。这之后,邾国被抢劫的事情便很少再 有了。 邾文公在位 52 年,鲁文公十二年(前 615 年) ,邾定公继位,在位 37 年,鲁成公十八年 (前 578 年)邾宣公继位,在位 18 年,鲁哀公十七(前 556 年) ,邾悼公继位,在位 15 年。鲁昭公元年(前 541 年)邾庄公继位,在位 34 年,他死后还要以人殉葬,这种做法 在春秋时期已经是非常落后和野蛮的行为,因此遭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反对。当时的舆论对 这件事进行了言辞激烈的谴责。有人说: “祭祀不用六畜,怎么能用人做殉葬呢?”由此可 以看出,春秋时期的邾国还比较落后。 鲁定公三年(前 507 年) ,邾隐公益继位。鲁哀公六年(前 489 年) ,鲁国又一次攻打邾国, 这一次他们不但对财物进行了抢劫,还把邾隐公也俘虏到了鲁国,把他囚禁起来,这大概 是邾隐公得罪了鲁国。两年之后,邾隐公被释放,继续做他的国君。重新执政的邾隐公却 整天忙于游乐,被国人骂作无道。邾隐公不得人心的做法成为吴国攻打邾国的借口,他们 凭借锐利的武器和勇猛的军队攻入了邾国,俘获了邾隐公,把他带到吴国进行教育,同时 立邾隐公的儿子革为国君,他就是邾恒公。鲁哀公十年(前 485 年) ,邾隐公逃出了吴国, 他先到鲁国,又到齐国,最后投奔了越国。越国人把他送回邾国,重新立他为国君。但是 备受流浪之苦的邾隐公却不思悔改,仍然被国人骂作无道,这一次就连支持他的越国人也 发怒了。他们出兵将邾隐公抓到越国囚禁起来,并立革的弟弟何为国君。此后,邾国世系 缺乏详细的记载。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国共传 29 世,最后为楚所灭。 邾国灭亡后,楚国将其王室成员和贵族迁到邾城(今湖北省黄冈县) ,而其他邾国王室成 员和平民则迁往邾城或迁往齐、鲁等国。他们去“邑”以朱为姓,以记住亡国之恨。 邾友与小邾国 在历史上,除曹侠所建邾子国外,另外还有一个小邾子国,它便是由邾国所分离出而由邾 友所建的即国。 当年,邾武公夷父颜生有 2 个儿子,长子叫夏父,次子叫友。邾友,本名邾肥,字友,又 字友父,传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铜器。据文献记载,当年邾颜有功于周王室,于是周宣王封 邾颜的小儿子到娜(今山东滕县东 5 里处,一说在今滕县东南 50 里处) ,建立另一个附庸 小邦。 \在初时本只是邾友的一个封邑,但后来却逐渐发展并从邾国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小 邦国。它既是邾国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时也是鲁国的附庸。邾友所封的\国,初时未有国 名,而邾友子孙仍自称为邾人,但时人及后日史家认为此邾已非旧邾,且由旧邾所衍生, 故加小以为别,称做小邾,也叫小邾娄;又因国都在即,且为古郎国故地,时人或又仍旧 称为\国,也写作倪国。 小邾国虽以邾友开国,但奉邾颜为始祖。据记载,邾友生 2 子,后分为两支:长子继位 为小邾国君;次子邾爽,到鲁国任下大夫的官职。邾爽后裔,以祖父邾颜之名为氏,称颜 氏,此即后世中国颜氏的由来。 邾友所建小邾子国,传到他的孙子邾黎来时,因多次朝见鲁国,又数次跟从齐桓公勤王有 功,遂得到各华夏大国的承认,并正式被周王室封为子爵,成为与其母邦邾国平起平坐的 国家。但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小邾的势力都要远弱于邾国,因而它始终都与邾 国保持附庸关系,其军政外交等重大决策也多与邾国同进退。 邾黎来之后的小邾国世系,文献记载不详。我们只知邾黎来之孙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 孙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后再传 6 世,小邾国亡。因此,小邾自邾友起共传 14 代,大 约在战国中期同邾子国一同被楚宣王所灭。 小邾灭国后,子孙一部分以国名倪为姓,改姓倪氏;一部分则去\字邑部为兄氏;更有一 部分加入朱氏。 《续文献通考》就记载, “小邾传国十四世,去邑为朱氏” 。因此,今日曹 姓朱氏中,应有一部分为小邾国邾友的后裔。 邾子国 邾颜为周宣王所杀之后,邾颜的弟弟邾叔术被周天子任命为新的邾国君主。 邾叔术是邾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义的贤君,他继位后没有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主动 让位给侄儿――邾颜的儿子邾夏父。为了感激叔叔的大恩,邾夏父硬是将邾国五分之一的 国土划割出来, 送给了叔叔邾叔术, 让他做了一个独立的国君。 叔术的小封国, 叫做滥国。 自西周末年叔术让国、夏父继任邾君后,过了半个多世纪,历史进入春秋时代。春秋时期 邾国的最早一位国君是邾夏父的孙子――邾仪父。 《世本》和作为传统经典文献的《春秋》经传以及朱姓谱乘中,都记载了春秋 200 余年间 邾子国的君位传承世系:邾克―)邾琐―呻邾篷僚呻邾猩斗邾径―)邾华―)邾穿斗邾益 牛邾革,时间从公元前 678 年至春秋末年。 邾仪父,名克,文献又称邾子克,是邾国历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 邾仪父做邾国君主时,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的中央王朝大权旁落,而四方群雄 并起、诸侯争霸。当此之时,朱姓祖先所建的邾子国,因国小势微,根本无力在群雄逐鹿 中一争高下、叱咤风云。相反,它只能时而依附此一大国,时而又投奔另一强邦,在大国 的庇护和相互牵制中以图生存。为此,历代邾君都积极参与了当时各大国的政治盟会、军 事战争等重大活动。 邾国东、北、西三面邻鲁的地缘形势,决定了邾国的对外关系不得不以鲁国为重点。早期 的邾国历代君主,都认识到邾鲁关系对邾国的重要,因而自立国之日,邾便成为鲁国的附 庸。春秋时期,邾国务君也都设法想与鲁修好,并多次参加鲁国召集的盟会。鲁隐公元年, 邾仪父便与鲁订立蔑地之盟,以修两国之好。然而,自当年邾颜参与鲁国政变,鲁人便对 邾失去信任。进入春秋后,鲁国更时时虎视邾国,企图蚕食甚至吞并邾国领土。在文化意 识上,鲁人又以“周礼之邦”自居,鄙视、瞧不起邾国,甚至把邾贬为夷人。这样,春秋 以来,鲁、邾关系大部分时间都很紧张。如公元前 716 年,鲁即发兵侵略邾国,前 704 年, 又再次侵邾。此后,邾鲁即常年交战不止。 为了对付鲁国的威胁,自邾仪父开始,邾国便不得不投靠其他大国以牵制鲁国,保护自身 安全。最初,邾仪父投靠齐国,于公元前 681 年,参加齐国主持的北杏之盟。齐桓公称霸, 邾国是积极拥护者。邾仪父的依齐制鲁的政策,为邾国赢得极大 好处:有齐桓公在周天子前美言,邾国在建国 300 多年后,到邾仪父手里终于正式被周天 子封为子爵国, 在列国诸侯中占有一席之地。 可见, 邾仪父在邾国历史上, 实有极大功德。 邾仪父之后,继任各位邾君,对大国霸主都采取见风使舵的灵活政策。公元前 659 年,邾 与鲁国一起参加了八月由齐主持的柽地之盟,可转眼间,鲁却于九月出兵袭击邾国,败邾 师于偃,邾国开始意识到齐已无力保护自己。公元前 642 年,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继齐称 霸,邾国又立即投向宋国怀抱,并与曹、卫等国一起出兵跟随宋襄公攻打原来的保护者― ―齐国,邾齐关系破裂。次年,邾国又积极参加了宋主持的曹南之盟,成为宋国称霸最积 极的支持者。更有甚者,曹南之盟时,鄙国因故未赶到,只好跑到与宋关系密切的邾国那 里,想请邾文公帮忙向宋襄公求个人情。哪知邾文公却秉宋襄公旨意,把(曾阝)国之君 抓了起来, 并残酷地将人家一国之君杀了来当作人牲以祭祀社神, 引起了中原各国的非议。 公元前 639 年,当宋襄公被俘,称霸失败后,鲁国立即出兵讨伐失去大国保护的邾国。但 此时邾国的势力已达到顶峰,在鲁伐邾不久,邾即把鲁的姻亲之国须句灭了。次年,鲁再 次出兵攻邾,夺取须句故地,恢复须句政权。几个月后,邾即北攻鲁国以报须句之仇。鲁 僖公轻视邾国,不加防备,结果,邾军大败鲁国于升陉,并夺了鲁君僖公的甲胄悬挂在邾 都鱼门上以示庆贺。公元前 627 年,鲁僖公为了复仇,亲自率兵攻打邾国,夺取了邾国的 訾娄。接着,又派公子遂伐邾。公元前 620 年,鲁再一次攻占须句。作为报复,前 613 年,邾又攻打鲁国南方边陲,鲁即派大夫叔彭生伐邾。前 599 年,鲁又派公孙归父伐邾, 并夺得邾国都附近的绎邑。邾鲁的仇恨日益加深。 宋国衰落后,晋文公继宋称霸,邾国立即又改投晋国,寻求保护。公元前 592 年,邾国首 次参加晋国主持的断道之盟。前 586 年,邾又参加晋国主持的著名的虫牢之盟。此后近两 个世纪,邾国都追随晋国,参加了由晋国主持的盟会和由晋国为盟主的对他国战争。邾国 借晋国的保护,牵制了鲁国和日益强大的楚国。如公元前 529 年,邾庄公即到晋国告状, 说鲁国朝夕伐邾国,邾国有亡国的危险,请求晋国出面干涉。于是晋昭公不见鲁昭公,以 示对鲁国的警告。邾国正是借大国晋的势力,来保护自己免受鲁国的侵略,同时进一步向 周围小国扩张 n 如公元前 591 年,邾便仗恃晋国势力,袭杀鄙子。但是,邾国在受晋国保 护的同时,往往也要受晋国的欺侮。因为依周文化看来,晋鲁毕竟是同姓亲族,而邾是异 性夷蛮,所以在邾鲁之争中,晋国有时便偏袒同姓鲁国。公元前 554 年,晋国便以邾常侵 犯鲁之故,将邾君悼公华抓了起来,并强制为邾鲁划定国界,将大片美地良田划归鲁国。 邾国吃了大亏还无处申诉,因为它仍得借助晋国的势力。 公元前 524 年,邾庄公乘邴国种稻农忙之季,出兵袭击邴国,一举攻占邴城,尽俘邴国君 民而归。 (禹阝)君只好赔款赎回夫人与己同归,但女儿却被邾君霸占。第二年,宋国讨 伐邾国,攻取邾国虫邑,迫使邾国尽释邴俘,并与宋在虫邑会盟。这是邾国最后一次大规 模对别国实行军事扩张。此后,邾国便开始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 507 年,邾侠的第 17 世孙邾益,继其父庄公邾穿任邾国的第 18 任君主,这就是邾 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邾隐公。 吏书上说,邾隐公益是傲慢无礼、昏庸无道之人。邾益继位之日,本是春秋末年天下大乱、 邾国危急之秋,可是他不思怎样富国图存,却刚愎自用,比他的父亲更加专横腐败。他上 台的第一件事,便是为他那位与宦官争食时不小心被炉火烧伤而死的父亲邾庄公大办丧 事,举行国葬。更为腐朽的是,邾 益在葬父时竟“先葬以车五乘,殉五人” 。时至春秋,用人为牲和以人陪葬,已被视为野 蛮行为而为中原礼乐之邦所不齿。孔子还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用木俑殉葬尚且要 遭孔圣人“绝子绝孙”的诅咒,邾益用 5 人殉葬便更加要为中原各礼乐之邦所鄙视和谴责 了。 在对外关系上,邾益又自不量力,妄自尊大,结果自取灭亡。公元前 507 年,当邾益继位 不久,与邾国长期不和的鲁国便派使前来相贺,并派仲孙何忌与邾隐公益在拔地会盟,签 订盟约,以结和平友好睦邻。可是,邾益却不珍惜这种和平机会。公元前 495 年正月,当 邾益前往鲁国朝见鲁定公时,他却忘记了自己是附庸之君、弱国之主、来访之客的身份, 在会见仪式中一副妄自尊大、傲慢无礼的姿态,使得在旁观礼的孔丘高足子贡非常气愤, 认为邾益傲慢无礼,必将不得好死,甚至亡国灭族。 邾益的无礼,果然破坏了邾鲁之间已经建立的和平友好关系。在这次会见的第二年冬,鲁 国便派大夫仲孙何忌率兵讨伐邾国。鲁国的军事侵略一直持续到次年春季,鲁国又增派季 孙斯、叔孙州仇两路大军,准备夺取邾国的粮仓绞邑。面对鲁国大军的侵略,邾益束手无 策,最后只好屈辱求和,与鲁国订立句绎之盟:邾国以大量赔款并割让大片土地给鲁国, 才使鲁国撤军。 丧地辱国之后,邾益不但没有警醒振作,反而更加荒淫腐败。他整日在宫中酒池肉林,莺 歌燕舞,纵欲贪淫,把军政大事都抛诸脑后。句绎之盟后仅隔一年,鲁国大军又再一次入 侵邾国,并一度把邾国都城包围起采。大概自此之后,鲁军便无一日不侵邾了。公元前 4 90 年冬,鲁军向邾国发起全面攻击。可是,当入侵的鲁军打进邾国城门时,仍能听到钟 鼓之声,原来此时邾隐公仍在那里欣赏歌舞、音乐。当贤大夫茅成子报告敌情,请求到吴 国去求援时,邾隐公竟不相信鲁国敢来侵犯,并说即使鲁国敢来,凭邾国国内力量足以抗 战,根本不需吴国援助,因此拒绝了茅成子建议。就这样,鲁国军队一路几乎未遭到邾人 的抵抗,长驱直人邾国都城、宫室,轻而易举地俘虏了邾隐公君臣及王族成员。可怜邾国 平民百姓,所有财产被强邻洗劫一空。 后来,由于茅成子恳求,吴国出兵讨鲁以救邾。两年后,齐吴准备联合攻鲁,鲁人害怕, 才于公元前 487 年将邾隐公释放归国,继续为君。可是,邾隐公回国复位后,恶习不改, 仍旧昏庸无道。这样,作为邾保护者的吴国便派兵讨伐,再次将邾益抓起来,囚禁在楼台 里,并让他睡在荆棘上,将其押归吴国,而改立邾太子革为君,此即邾桓公。公元前 485 年邾隐公逃脱出来,先是逃亡鲁国,后又从鲁国逃到舅家齐国。为此,新登位的邾桓公便 与吴、鲁、郯一道攻打齐国南境。 邾隐公流亡齐国 12 年之后,东方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拥立太子邾革的吴国正被 越国围攻,越国强大起来。于是,邾隐公便在公元前 473 年又从齐国投奔到吴的敌国越那 里,请求越国出面干涉。越人派兵把邾隐公护送回邾国,邾隐公再次复位,而太子革又逃 亡到越国去了。可是,邾隐公复位后,仍旧昏庸无道,民怨载道,因而两年后,又被当年 助他复位的越人抓回越国。这样,公元前 471 年邾隐公便第三次成为外国的阶下囚。 朱洪基――吴郡朱氏的肇姓开基始祖 朱姓大家族中,与沛国朱氏相媲美的是吴郡朱氏。 据清人朱祖镐《 (朱姓)原姓论》记载,吴郡朱氏与沛国朱氏同属于曹姓朱氏,都是邾侠 的后裔,但吴郡朱氏的开基始祖,则是由邾国分出来的小邾国的王孙――小邾国世孙邾洪 基。 大约战国中期,小邾国与邾国一同被楚国所灭,所以小邾国王族、世子邾洪基逃亡吴国, 后居阊门(今江苏苏州市) ,随邾君一同去邑改朱氏,号称洪基朱氏。 朱洪基的后裔,后来非常兴旺发达,产生了以朱熹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物,成为朱姓中 最著名的一支。 公子何――朱姓的又一肇姓始祖 在湖南长沙《黄金园朱氏六修支谱》所载明朝万历甲午初修《序》和湖北应城《朱氏宗谱》 上,记载了朱姓的另一位肇姓始祖,他就是战国时期的邾公子何。 公子何的事迹,不见于正史,族谱也没有作交待,我们今天也就不得而知了。大概他是战 国时期人,是某位邾君的儿子,在当年楚灭邾时,从邾国逃到沛国相县一带隐居,并以国 名“邾”字去掉邑旁,改姓为朱。 据说,汉代的朱买臣,就是公子何的后裔。公子何生子朱隆,官拜韩魏上将军。朱隆之后 传 5 代至朱洪,汉初被高祖刘邦任命为御史大夫,再 4 代至朱买臣。该种传说世系中的汉 以前几代人物,均不见于典籍,是否确有其人,或属虚构,尚待新的材料证实。朱v―― 曹姓朱氏的第四位肇姓始祖 当年邾国灭亡之日,大批邾国王族改姓朱氏。但这些最早的朱姓开基始祖们,很少见于正 史的记载,倒是一些族谱却依据族人祖祖辈辈的传说,记载了当年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如《清溪朱氏谱序》就记载有除茅夷鸿和公子何之外的另一位朱姓肇姓始祖,名叫朱枝。 朱v原名邾苣成,是邾国开国之君邾侠的第 17 世孙。他的祖先邾乾健,是邾侠的第 12 世 孙。周考王二年,邾乾健任周王傅,因辅佐有功,被周王赏赐了一个在齐地的采邑,他因 此举家迁居山东莒州西北 90 华里的箕屋山麓。邾乾健的儿子邾斗,任楚国荆州的官吏。 邾斗生子叫蒙养甫,任周安王的大臣。蒙养甫的孙子,就是邾苣成。 邾苣成一支,自当年邾乾健开始,世代都居住在莒州箕屋山,以国名“邾”为姓。到战国 时期,邾国被楚国灭亡之后,邾国君主去邑为氏,改姓朱氏。邾苣成为了纪念邾国,也跟 随邾君改姓为朱,并改名为枝。 朱v的后裔,世代居住在莒州箕屋山,后代子孙发达,形成朱氏中的一支――清溪朱氏。 朱v也就成为这一大宗朱氏的肇姓开族大始 二、出自朱虎的后裔 朱虎,舜帝时的大臣,其后裔也有以朱为氏的。朱虎,又名伯虎。据文献记载,他是帝喾 高辛氏统治时期的一位部族首领,属于当时的八大才子即所谓“八元”之一。 大概朱虎即朱氏族的酋长,在帝喾时率本氏族加入以高辛氏为核心的中原华夏酋邦,并成 为帝喾的大臣。但在尧继帝喾为天子后,朱虎隐逸山林,未受重用。到舜继承尧位之后, 起用大批元老旧臣,朱虎又复出而重为大臣。 《尚书?舜典》有这么一段文字记载其事: 舜帝问群臣:谁可管理山泽中的草木鸟兽?郡臣都说伯益(即后来秦国嬴姓的始祖)可。 舜于是任命伯益。伯益希望把这个职位让给元老朱虎和熊罴。舜最后决定仍让伯益担任, 而让朱虎和熊罴做伯益的顾问和辅佐。朱虎后裔朱氏,往往乐道此事。 朱虎的后裔源远流长,成为今日朱姓大家族中最古老的一支,他们都尊显祖朱虎为本姓始 祖,并得到许多氏学经典的认同。早在《元和姓纂》中,就有“朱……一云舜臣朱彪(当 作虎)之后”的记载。此后如《姓氏急就篇》《姓氏考略》《姓氏寻源》 、 、 ,均记载朱姓有 一部分是朱虎后裔。 三、出自子姓宋微子启的后裔肇姓始祖――公子朱 宋微子是商王纣的庶兄。是宋国的开国君主,春秋时,被诸侯所灭,其后裔有逃至砀(今 安徽砀山),改宋氏为朱氏,也为江苏朱氏。 在今日朱姓大家族中,还有一支著名的子姓朱氏。这一支朱氏出自宋国始祖、商朝末帝纣 王庶兄微子启之后,以公子朱为始祖。 最早记载朱姓为微子之后的是东汉大学者蔡邕,他在《朱公叔鼎铭》中说:子姓朱氏的开 姓始祖,是商王帝乙之孙、宋开国祖微子启之子,姓子名朱,史称公子朱。公子朱的子孙, 以祖先名字为氏,此即后世子姓朱氏的来历。 但关于子姓朱氏的发源,在氏学界又流传着另一种说法,认为并非公子朱之后以名为氏, 而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一支王族后裔,因避难改姓,易宋为朱氏。此说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 人刘珍的《东观汉记》 ,书中说子姓朱氏到春秋时才形成,它是由宋姓所改。这一说法还 得到许多氏学经典的认同,如王应麟《姓氏急就篇》 、张澍《姓氏寻源》 、三民书局的《汉 语大辞典》 ,都从其说。 子姓朱氏到底是由宋改姓为朱,还是以公子朱之名为氏,抑或本有两支?因文献不足征, 早在东汉时期的朱氏族人就已混淆不清,今天我们就更难求证稽考了。 子姓朱氏,发源于宋国,后迁徙于江苏砀山,然后再迁徙于河南宛县。一说自宋国迁至沛 国郡相县,再自沛国迁南阳宛县。到两汉时期,宛县朱氏显赫一时 四、出自外族改姓 南北朝时期(479―556)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这时期便有少 数民族改姓朱氏。 《广韵》《元和姓纂》《姓解》《通志?氏族略》都记载: 、 、 、 “北方渴烛浑氏,后改为朱氏。 ” 此外,又有可足浑氏,也改为朱姓。可足浑也写作可朱浑、可烛浑。如有可足浑长生,官 员外散骑常侍,后改为朱长生,本代北人,后因官徙居河南,后裔形成六朝望族河南朱氏。 又有可朱浑昌,出自代北,又居怀朔,随北魏南徙河南,后魏任吏部尚书,封乐陵郡开国 公,后改名朱瑞,字元龙。 宋代女真人中有元颜氏,与之对应的汉姓是朱。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记载,世居吉林 长白山、辽宁大凌河等地的满洲人中也有朱姓。一些八旗姓氏如乌苏氏、珠佳氏、珠锡哩 氏后来均改为朱氏。 清代居住在甘肃省碾伯县的土族人马朱崇,曾改为朱氏。他的后人便以朱为姓。居住地称 朱家堡。碾伯县即今天的乐都。 海南省的黎族人有自称为“勒威”的,意思是芭蕉的孩子,汉姓为朱。 据《德昌县姓氏》记载,彝族人土比氏,汉姓为朱。 台湾省土著民族赛夏族中有茅武茅望氏,汉姓也为朱姓。 云南省拉v族中有称为黑苦聪人的,他们世居金平,其中的妹未氏汉姓为朱。 此外,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如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蒙古族、回族、东乡 族、白族、朝鲜族等民族中都有朱姓。 五、出自嬴姓,肇姓始祖――白帝朱宣 在朱姓大家庭中,有一支源出少昊嬴挚 少昊姓嬴名挚,号朱宣,史称朱宣氏。据文献记载,朱宣氏本是华胥氏的儿子(一说少吴 是黄帝儿子青阳的别号) ,后来成为东夷凤鸟部落的大酋长。最后少吴还为中原华夏酋邦 的君主,被尊为“五帝”之一。 少吴朱宣是中国原始手工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创始人,是原始乐器的发明者,还是一位天文 测量学家。 朱宣氏的后裔,有一支以号为姓,成为朱姓中较古老的一支――嬴姓朱氏。姓氏学大家张 澍在《姓氏寻源》中说: “朱姓远矣,当从白帝朱宣为氏也。 ”但朱宣氏后裔的嬴姓朱氏, 很少见于其他姓氏书和谱牒家乘记载,大概后来已衰落了。 六、出自祁姓,开姓之祖――丹朱 祁姓朱氏,以丹朱为开姓始祖,是中华民族大圣人之一尧帝的嫡传后裔。 一种正统的说法认为,尧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的后代。被称为正史之祖的《史记》 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峤极,峤极生帝喾。帝喾娶陈锋氏部落的女子 庆都为妻,生子放勋,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尧帝。 尧帝姓祁,名叫放勋,号称陶唐氏,因此又叫唐尧或者唐帝。尧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 位大圣人大贤君,他统治的时代是中国理想时代的最完美代表。尧帝属于五帝三皇中的五 帝之一,在中国文明史上,他的地位仅次于黄帝,而居于舜帝、夏禹、商汤、周文王、周 公、孔子之上。尧帝娶古代散宜氏部族的女子――女皇为妻,生了 10 个儿子。 祁姓朱氏的开山鼻祖丹朱,就是这样一位大仁至圣天子的嫡嗣长子。 丹朱姓祁,名朱(或作“练”,也是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人物。他的事迹见载于最古老的 ) 文献《尚书》和《世本》《庄子》《六韬》《吕氏春秋》《史记》《山海经》等多种正史 、 、 、 、 、 和子书。 关于朱姓始祖丹朱,典籍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在正统的儒家经典中,丹朱的形象是一个不 仁不义、不忠不信、大逆不道的浪荡子。 《尚书》上说他是个傲慢无礼、荒淫贪逸、无所 事事的人。据说尧帝时洪水泛滥,人们以舟代车,但洪水退后,丹朱却仍乘坐木船让人推 着游玩。正史上说丹朱因此没有取得尧帝的信任,尧帝不但没有把帝位传给丹朱,反率兵 ,消灭了丹朱的势力。 《庄子?盗跖》更有“尧杀长子”的说法。 “战于丹水之浦” 另一种说法丹朱是一个极具智慧的人, 《世本》上就说, “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若传说 不假,则丹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围棋高手,也是围棋的改造者和推广者。 当时正值帝尧的中原华夏酋邦国家发生危机、统治即将瓦解之世,以舜和益为首的东夷与 其他氏族部落,正欲篡夺尧的帝位。于是,东夷族的舜便在尧的面前诽谤丹朱,挑拨其父 子关系。舜并设法说动帝尧,把丹朱派到离尧较远的南边丹水流域(今河南淅川县丹江流 域)做诸侯。丹朱本名朱,因封于丹水,故号丹朱。 后来,舜把丹朱之父帝尧囚禁起来,并阻止丹朱看望父亲。最后,舜竟逼尧让位,篡夺了 尧的帝位。丹朱闻信,便联合南方的苗蛮起兵,反对虞舜继位。舜竟借尧之名,率中原之 兵挥师南下,与丹朱、三苗联兵大战于丹水。这次大战的结果,以舜大胜、丹朱及三苗势 力被消灭而告终。丹朱在丹水之战中阵亡,据《寰宇记》载,被葬在相州永定县东丹朱陵 (今河南安阳东) 。而《山海经?海内南经》又说丹朱葬于苍梧之阳。我们认为这是丹朱 的一支南迁的后裔,把始祖坟墓也随族姓南迁的结果。 氏书与正史记载,尧子丹朱的后裔,分为数支。一支以房为氏,一支为狸为氏,一支以傅 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后裔,则以始祖之名“朱”为氏,成为后世朱姓中的重要一支―― 祁姓朱氏。 丹朱后裔朱姓成员,在当年舜败丹朱于丹浦后,有一支向我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 在所谓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 。他们不但把始祖丹朱的陵墓带到了苍梧,而 且也将朱氏族的图腾神木――朱木也带到了这里。 《山海经》中因此才有了舜与丹朱葬于 苍梧以及舜所葬岳山有朱木的记载。 丹朱这一支祁姓朱氏的生命力较强,他们在强存弱亡的社会进化演变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姓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七、赐姓该姓冒姓 当朱氏建立大明帝国,贵为中华国姓时,便有赐他姓为朱姓以示恩宠之举。 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为了笼络蒙古贵族,便将许多蒙古人赐姓为朱氏。如赐蒙古族人策珠 尔姓名为朱探,赐托果齐叫朱静,赐甘珠尔叫朱满,赐都呼叫朱恩,赐布都罕叫朱窥。 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 朱元璋曾赐义子李文忠、冰英、何文辉、徐司马等人均为朱姓,但不久后又允许他们恢复 本姓。 又如明末民族大英雄郑成功, 本是郑芝龙与日本女子所生, 初取日本姓名田川福松, 回国后改为郑森。明末清初,郑氏父子拥立唐王,忠心报国,唐王朱聿键为了嘉奖他的一 片赤诚,便赐他为朱姓,赐名成功,便是朱成功。因此,当时东南沿海与日本人都尊称郑 成功为“国姓爷” 。 他姓冒朱氏 范姓冒朱氏。北宋宰相文学家范仲淹,少年丧父,随母育于朱氏,遂冒姓朱。成名后恢复 范姓。 曹姓冒朱氏。据《吴江曹氏复姓序》载:吴江曹氏曾冒姓朱氏,后修族谱,辨世系,复曹 姓。 沈氏冒朱氏。据《沈氏复姓记》 :有沈氏冒姓朱氏,后又恢复沈姓。 胡姓冒朱氏。据道光六年惠迪堂《朱氏宗谱》记载:该支怀宁受泉朱氏,原本胡姓,祖籍 鄱阳。自胡公满传至第八十四世孙胡贵一,元朝至正末年偕弟朱贵二渡江北走怀宁受泉, 入赘朱陇亨家为上门女婿,遂改姓朱氏。后裔也冒姓朱。该朱氏族谱世系,自第八十四世 朱贵一以上至胡公满始祖,均是胡姓,而朱贵一以下则改为朱氏。 康姓冒朱氏。引日五代史》载:梁太祖朱温养子朱友文,本姓康名勤,后攀附显贵,认朱 温为义父,遂冒姓朱氏,深受朱温宠爱。 邱姓冒朱氏。清末湖南人邱昌道,在湖南衡阳起义反清,假托朱氏明皇族后裔,故改冒姓 名为朱九涛。 朱氏改姓冒姓 当明末清初,为了逃避农民军和清王朝的追杀,大批朱姓族人纷纷改姓埋名,忍辱图存。 《清稗类钞?姓名类》说:明亡后, “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白晦” 。 改姓林。 《清稗类钞?姓名类》载:有某明朝皇族成员,改姓名叫林时益,改字确齐,隐 居宁都,到康熙时才去世。 改姓宗。同书又载:清咸丰时有浙江会稽人宗涤楼,名稷辰,曾任御史,祖先本明皇族朱 氏,国亡后改姓宗。 改姓李。 《罪惟录》载:某皇族成员在明亡后逃到海宁诸生俞子久家,改姓埋名,叫李兰 皋。后仍被清朝查出处死。 改姓王。 《罪惟录》列传之四又载:有明宗室弟子,明亡后变姓名,改叫王杞人, “潜游赣 粤之间,常题关壮缪祠堂《百字令》一阕,追论朝事” 。 改姓曹。据华容大旺厂《朱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李白成扬言诛“紫阳之族” ,大旺 厂朱氏十一世祖朱秀林、朱沅礼、朱瑞光等,为避祸改复祖姓曹氏,清初又恢复朱姓。 改诸姓。 《朱舜水集》载:余姚朱氏本为明皇族旁支。远祖某,为朱元璋族兄,因不想做 官,多次被征召不仕,最后埋名隐姓,改为同音的诸姓。直到明朝末年,才又恢复朱姓。 避难改姓,多为一种无可奈何、忍辱图存之举。 在传统观念中,子从父姓,天经地义。但也有因随母姓或过继给他人而改随继父姓的,甚 至还有因攀附权贵而改从其姓的,传统姓氏学都称之为冒姓。 冒姓黄氏。树兹堂《金陵朱氏家谱》载:昆山朱氏朱辉,明晚期自昆山迁居郡城苏州,过 养给姨父黄景辉为嗣,遂改姓黄氏。后裔于清初又恢复朱姓。 冒姓龚氏。吴与弼《康斋集》卷 9《五峰朱氏族谱序》载:五峰朱氏远祖朱天瑞,字国祥, 元朝时丰城人,过继给姑父龚某为嗣,冒姓龚氏。至五世孙朱邦政、朱邦宪兄弟,创修宗 谱,恢复朱姓。 冒姓马氏。据紫阳堂湖北应城《朱氏宗谱》载:应城朱氏传至第十四世有朱文广者,冒姓 马氏。 邾国王族分衍的姓氏 邾氏 《通志?氏族略》载:曹侠封邾,子孙以国为姓,形成邾氏。五代时有将军邾菩萨, 明代有邾安。 邾娄氏 邾国又称邾娄国, 《元和姓纂》称: “曹姓邾娄之后,以国为氏。 ” 娄氏 《风俗通》载:邾娄国子孙,以国名中的后一字为氏,即娄氏。 邹氏 邾国又称邹国, 《姓氏考略》载,邹人以国为氏,今邹为大姓。 \氏 《通志?氏族略》载邾颜父庶子友封于郧,子孙以封邑为氏。 倪氏 《姓氏寻源》 :娜国又作倪国,邾武公封庶子于倪,因以为氏。一说娜黎来之后,国 亡,避仇改为倪氏。 菏 《元和姓纂》《姓氏寻源》《路史》均载:邾武公封次子于\,失国,子孙避仇, 、 、 改为娜氏。 茅氏 《姓氏寻源》 :邾夷鸿食邑于茅,后裔有以茅为氏。 庶其氏 《元和姓纂》《广韵》载:邾庶其之后,以名为氏。 、 捷氏 《风俗通》云:邾公子捷苗之后,以名为氏。 颜氏 《陈留风俗传》《元和姓纂》《广韵》《通志?氏族略》均载:邾武公名颜,字夷 、 、 、 父,其孙邾爽以祖父名为氏。 夏父氏 《古今姓氏书辩证》云:邾夷父嫡子叫夏父,其后以王父字为氏,宋有大夫夏父 祉。 茅夷氏 《元和姓纂》称:邾大夫茅夷鸿之后,又有以王父姓名省字为氏,是为茅夷氏。 此外,据宋人罗泌《路史?后纪》载,倪犁氏、侏氏、茅地氏、茅成氏、蕾氏、翼氏、抉 氏、无娄氏、攫且氏、钮从氏、卑徐氏、夷氏、仪氏、庚氏、蘧氏、绎氏、驺氏等,均是 邾国之后。 朱姓郡望堂号 暂无! 朱姓家乘谱牒 朱姓家谱介绍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按照历代规制,也编制了皇家家谱,称为玉牒,朝廷设有专官管理, 称宗人府,记录皇族成员的世系。由于战乱,明代的玉牒没有存世。 家谱的编修是每族的大事,朱氏家族:的家谱一般 20 年或 30 年编修一次,称为做谱。编 修家谱时,全宗室或整个家族设立总局,总管家谱编修的人叫谱东,掌管财务的会计称银 东,以下各支族设立分局,分局也设有谱东和银东。各房还要派人担任分录、汇抄、校对。 分局负责填写各户人丁口数目,出生、婚配情况,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总局将分局的材料 进行汇编,请人执笔编纂,刻板印刷。领谱时,全族要摆宴庆贺,附近的家族和官府也会 派人来祝贺。家谱每户一册,必须妥善保管。为了保证家谱的准确无误,每隔若干年还要 进行验谱,验谱由族长主持,对每户族谱的收藏情况进行调查,凡把族谱损坏的,都要受 到重。 修谱 历史上的朱姓,也与中国其他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姓历史的编修。最早的朱氏族谱兴 修于何时何代,资料不足征;但作为汉魏六朝东南最古老和庞大的门阀世族,朱姓已有家 乘、谱牒。 隋唐之世,谱牒之学大兴。当此之时,朱姓谱牒不仅藏于私家,且为国家收藏,甚至公开 流传于世。所以宋人欧阳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才可能将宰相朱敬则的沛国朱 氏世系理清。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 ,也应是参考了朱氏谱牒而撰成其“朱姓”条的。 理学大师朱熹也非常重视族史的研究。他成名后,曾率领福建族人到安徽婺源寻根访祖, 又亲自编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谱》 ,并撰写谱序。他的这种重视家族历史的态度,为后 世朱氏树立了榜样。 明清之世,朱姓修谱之风更盛,并产生了如南海九江朱氏的朱次琦这样的谱学名家。朱次 琦在继承前人谱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编纂体例,强调重实证的修谱方法,编成 了一部清代谱牒的典范之作《南海九江朱氏家谱》 ,被誉为“清代谱牒学发展中的一个大 家” (见《谱牒学研究》第三辑所载冯尔康文《清代谱牒学家朱次琦》。 ) 解放以后,祖国大陆朱姓修谱一度中断,但港、台地区则仍有公刻或私印朱氏族谱问世。 时至今日,修谱之风在祖国大陆又悄然兴起,就笔者所知就有多处朱姓在新修族谱。如湖 南平江岑川紫阳堂 1991 年九修《朱氏宗谱》 ,1993 年湖北应城紫阳堂《朱氏宗族》 ,就是 其中有代表性的新修族谱。 族谱的内容 各家朱氏谱牒,其体例分类多少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一般 的朱氏族谱,大都有这几项内容: (1)谱名, (2)谱序, (3)目录, (4)凡例, (5)恩荣 录, (6)遗像、像赞, (7)五服图, (8)家规家法, (9)宗支世系, (10)谱系本纪, (11) 任宦记, (12)家传, (13)祠宇, (14)坟茔, (15)艺文, (16)族产, (17)派语, (18) 后跋, (19)领谱字号, (20)杂录等等,共约 20 类。可见,族谱相当一部志书,其内容 极为丰富,它记述了本族姓的来源、世系、迁徙、婚姻、族人事迹、经济状况、丧葬、祀 典、家规家法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族谱是中国传统宗族主义文化的百科全书。 谱名,朱姓族谱名称有称“朱氏族谱”的,也有叫“朱氏家谱”的。此外,有的称“支谱” , 也有的称“统宗谱”或“通谱” 。有的族谱还在名称上详细注明地域或宗支,如朱次琦所 编《南海九江朱氏家谱》 ,又如《紫阳朱氏建安谱》《紫阳朱氏武林派宗谱》 、 。 谱序 谱序,是族谱中极有价值的文章。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它们大都由本族名流与本族 有渊源关系(如亲朋好友)的著名学者、政界人士所写。谱序文章,其内容多为论述族谱 的重要意义、本族修谱的历史、本族姓的源流。历史上保存下来见载于各朱氏族谱或各朝 文集中的朱氏族谱序,数量极多。其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首推朱熹所作《婺源茶院朵 氏世谱序》 。该谱序又叫《新安朱氏世谱序》 ,见载于大多数朱姓族谱上。 族谱的保存 中国人对待族谱的态度是极神圣的, 各族姓往往把本族家谱作为圣物收藏, 朱姓也不例外。 朱姓对族谱的爱惜程度可从同治壬申年湖南紫阳堂《朱氏族谱》上所载的《领谱家规》一 文反映出来。 《领谱家规》 谱乃通族法物也。祖宗之名号攸存,埋葬之山方攸寄。编号分给,须当视同至宝。凡有事 看谱,务宜洗手焚香,拂拭几席,然后开箱启谱,眼同观看。看毕即数清部数,随贮谱箱。 毋得剜补添墨污由秽,并不得传至异姓与异姓人抄媵。每年冬至,各捧家谱,齐赴宗祠; 祭祖行礼毕,宣讲家政,即将谱册验明。倘领谱者精谱不到,即系卖宗鬻祖之人。除家法 惩治外,另择贤明者收管。其剜补污秽者,均罚银五两入祠。然验谱牒,须举素行公正者 同验,亦毋得作奸贻害,违者公同议罚。今编立“祖泽绵长隆祀典,孙技繁衍振家声”字 号,订为十四册。草谱文册,编立“孝友睦姻任恤”字号,各房照字号具领收存。谨将字 号另列于后,毋得彼此互易,致有重收偏废,以干罚责。慎之、慎之。 也因此大批朱姓族谱从“文革”之火和“扫四旧”余烬中被抢救出来,为我们今天的寻根 和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和依据。 今天,国内外公私收藏和新修的朱姓族谱极多,其中,仅北京图书馆所藏朱姓族谱就 72 部之多,其族谱数在各姓中排第九位,而见载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中的 朱姓族谱更多,达 88 部,在各姓中名列第六。又据山西人民出版社所出《中国家谱目录》 记载,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朱姓族谱也有 60 部计 771 册 71652 页之多。 朱姓迁徙分布 朱姓迁徙史 邾国遗民的迁徙: 纪元前 11 世纪,周武王封曹侠于邾。从此,曹姓的主支就从山东定陶古曹国一带迁徙至 山东邹县,在这里开疆拓土,建立了历史上的邾国及其分支小邾国。这支曹国遗民继承了 东夷邾氏族的蜘蛛图腾,以国号为姓,自称为邾氏。 早期的邾国, 因国小势微, 对当时历史的影响无足轻重, 故而先秦经典对其记载语焉不详。 好在在现已散佚的先秦典籍《世本》中,曾详细记载过早期邾国的世系。明万历时人颜新 吾在其《陋巷志》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根据这些有关邾国的一些断简残篇、野史家谱, 我们还可较清楚地勾勒出早期邾国的传袭世系。 公元前 471 年邾隐公被越人俘虏,隐公之子、桓公革之弟邾何被越国立为邾国君主之时, 历史已进入战国时代。 邾君何继位后,同样昏庸无道,邾国迅速没落。邾国较清晰可考的连续世系,至此终结, 战国时的邾国,已经是名存实亡,甚至连国名也有变化,而改称邹国了。这个时期,邾国 在各诸侯国的关系中,已远没了春秋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极少有机会参与当时的重大 政治、军事活动。也正因为如此,邾与邻国的国界已不甚分明,人们的国境观念已被淡化。 许多别国的文化贵族们纷纷迁徙到礼乐之邦鲁国较近的邾国居住。与此同时,鲁国的先进 礼乐文化也扩展、传播至邾,使邾国地区的文化有较大的发展,甚至能与鲁国相提并论, 形成了“邹鲁文化”或“邹鲁遗风” 。 国破家亡之后,邾人被迫离开世世代代生死于斯的故国家园,开始从邾国向四方逃散。 楚灭邾后,将亡国邾君及部分被俘王室成员强迫迁离邾国,迁徙到楚国内地的邾城(今湖 北省黄冈县西北黄州乡禹王城)居住。邾城即因邾国遗民于此而得名,汉代还于此设置了 邾县。 邾亡后,大批邾国王族成员和普通邾人,则主要向北或西北逃亡,因为北面的齐、鲁和西 北中原诸国,在当时都是楚国的公开或潜在的敌人。其中,特别是邾国北邻鲁及齐国,更 成为邾国遗民的主要避逃、分布之地。 邾国遗民的四处逃散,同时便把曹姓邾人的血缘种子撒向四方大地。亡国的阵痛孕育出许 多新的生命。 这些新生后的邾人子孙, 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他们迅速地在四方大地上生根、 开花、结果、繁衍、裂变进而茂盛兴昌。他们中的一部分仍然以国名“邾”为氏,另一部 分则以另一国名“邹”为氏,还有一部分以国名邾娄中的后一字“娄”为氏。而其中有一 支以邾字去掉邑旁――“朱”为氏的邾国后裔,最为兴旺发达。 春秋战国后朱氏的迁徙: 春秋以前,作为后世朱姓主体部分的曹姓朱氏尚未形成,早期的朱姓历史舞台自然都由发 源于古老朱氏族的非曹姓朱氏占领。 这个时期有史可查的朱姓人物,除了上章提到的非曹姓朱氏开基始祖如朱襄氏、丹朱、朱 虎外,还有朱汗漫和朱张。朱汗漫曾耗尽千金家财去学习屠龙技术,3 年之后学有所成, 但却无用武之地。朱张则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隐士,属于朱虎的后裔,孔子在《论语?微子》 中曾把他列入古代“七大逸民” 。 春秋战国之世,诸侯混战,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作为朱姓主体,刚从亡国阵痛中新生出 来的朱氏族姓,因力量太过弱小,族姓太过稚嫩,根本无力在当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 风云,称雄天下,甚至也没有能够独当一面,雄霸一方。相反,这一阶段的朱姓,大都湮 没于当时的历史洪流之中,以至在经典文献中很难找到他们的踪迹。而其他来源的几支非 曹姓朱氏,在战国时期也衰微不振,默默无闻。 当然,朱姓整体的衰微,并不妨碍朱氏族姓中个别优秀人物的产生出现。正是根据文献中 的零星记录和这少数人物留下的蛛丝马迹, 我们才可以尝试粗略地勾勒这个时期朱氏发展 的大体脉络和轮廓。 据我们所接触的资料,整个战国时期的朱姓,见于典籍记载仅有 4 人,他们是:魏人朱亥 和朱仓、楚人朱英和莒人朱厉附。 朱仓是战国魏惠王(前 369―前 319)时代的一个谋士,曾为魏王献上一计,使齐国将魏 国留在齐国作人质的太子放回魏国,事见《战国策?魏策二》 。朱厉附是战国莒穆公之臣, 虽然不为莒穆公重用,但却以德报怨,为君殉死,事见《万姓统谱》 。朱英则是战国末年 楚国观津(今山东观城县)人,楚相春申君的门客和知己朋友。曾以“无妄”之论劝春申 君杀李园以绝后患。春申君不听,朱英恐祸及其身,遂逃隐山林,不知所在。事见《战国 策?楚策四》与《史记?春申君列传》 。 在战国朱姓中, 最著名的人物当推魏国人朱亥。 朱亥本是开封市的一个屠夫, 但很有勇力, 被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聘闲为勇士。公元前 257 年,他与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在与 魏将军晋鄙合符时,朱亥用袖中所藏 40 斤重的大铁锥将晋鄙打死,夺权代将,遂解邯郸 之围。事见《史记?信陵君列传》 。 此外,还有一些见载于朱姓族谱上的战国朱氏人物,如敦睦堂谱中的楚上官大夫朱胜、丞 相府参军朱章,念兹堂《黄金园朱氏六修支谱?明万历甲午初修序》中韩魏上将军朱隆, 吴郡朱氏始祖朱洪基等等。 战国之世, (曹姓)朱氏主要有四大支:一支留居沛国相县,并出仕附近的鲁、莒、齐国, 如沛国始祖朱柁、莒穆公臣朱厉附等即是;一支居吴国也即今江苏苏州一带,形成吴郡朱 氏的前身;另一支则是居于魏国的那一支,以朱仓、朱亥为代表;再有一支则是楚国的那 支朱氏,以朱英为代表。朱姓最初发源于今河南东部淮阳古朱襄氏故地和山东西南部邹县 一带, 此后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在全国各地转辗迁徙, 到隋唐时期形成所谓朱氏十一大派, 即山东、吴郡、庐陵、鄱阳、建阳、曲江、南阳、冀州、汴梁、扬州、濮阳等朱氏十三望。 时至今日,随着族姓的日益壮大,朱氏族人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发展更加迅速。据有关 方面的统计,朱姓现已成为一个拥有人口数千万,在全国 100 大姓中排名第 14 位的大姓; 朱姓族人已广泛分布于中国 30 多个省市,其中最集中的为江苏、云南等省。此外,随着 国门的打开,朱姓还走向海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朝鲜半岛、日本、 东南亚,其次是美洲和欧洲。 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姓氏之一, 朱姓族群在历史上的迁徙, 基本上与整个中华民族的迁徙、 移民历史同步。可以说,朱姓的迁徙轨迹,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移民轨迹。 中华历史上的移民,总体上呈由北向南迁徙的态势,朱姓在历史上的迁徙轨迹,总体上也 是由北向南迁徙。 朱姓最原始的发源地有两个:一是在今河南淮阳,这是远古时候的朱氏族在所地;一是在 今山东邹县一带,这是曹姓朱氏的前身,古老的邾氏族的所在地。 朱姓的迁徙早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开始。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早在三皇五帝时代, 就有一支崇拜赤心木的朱氏族由中原迁徙到江南甚至远至西南地区。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n 这支南迁的朱氏族人,把他们在北方居住地的地名――朱,也带到了南方。于是,古人 把我国南方称为“朱方” ,把西南的天空叫做“朱天” ,还把南方生长的一种赤色树木叫做 “朱木” 。这些都是朱姓氏族南迁的历史痕迹。 当年朱姓的一位肇姓始祖――尧帝的儿子丹朱被舜帝打败, 他的一部分子孙为了逃避舜帝 的迫害打击,就曾向南方迁徙,一直到达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的“苍梧之野” 。这支南 迁的朱姓把他们始祖丹朱的陵墓也带到了苍梧,因此《山海经?海内南经》有丹朱葬于苍 梧的记载。今天,中国西南地区多朱姓,很可能就与此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是朱姓第一次大迁徙的时期。 据文献记载,曹姓朱氏在邾子国灭亡之后,开始大规模向外迁移:邾国君主和一部分被俘 的邾国王室成员被强迫离开世代居住的邾国故地,迁徙到当时的楚国内地邾城,也就是今 湖北省黄冈县一带。邾城即因邾国遗民而得名,汉代还于此设置了邾县。大批邾国王族成 员和普通邾人,则在国破家亡之后主要向北或西北逃亡,因为北面的齐、鲁和西北中原诸 国,在当时都是楚国的公开或潜在的敌人。其中,特别是邾国北邻鲁及齐国,更成为邾国 遗民的主要避逃、分布之地。氏书记载,小邾国的后裔朱氏则有一部分南逃到阊门,成为 后世吴郡朱氏的祖先。邾国遗民的四处逃散,便把曹姓朱氏的血缘种子,撒向四方大地。 他们迅速地在四方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繁衍、裂变进而茂盛兴昌。 与此同时,许多非曹姓朱氏也因为避难、征战和其他原因在中原各国间迁徙。如丹朱后裔 朱氏有一支迁到沛国相县,构成沛国朱氏的一个组成部分;宋国后裔子姓朱氏的一支,自 宋国迁江苏砀山,然后再迁河南宛县。 战国时期,朱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山东、江苏、洞南、安徽、湖北一带。其中,安徽 江苏交界的沛国朱氏和吴郡朱氏,都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 两汉时期,朱姓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迁徙。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太平 时期因做官、经商、求学、避难、婚姻等原因而产生的各种正常的小规模移民;一种是由 国家政策实行的强制性小规模移民,但都不是大规模的。 小规模的正常移民,使得朱姓在汉代的分布更加广泛。据记载,当时在今河南、山东、安 徽、江苏、陕西、湖北、江西、浙江、四川等中国主要省份,就都有朱姓族人分布。但这 个时期朱姓相对集中并形成地方望族的有沛国朱氏、吴郡朱氏、平陵朱氏、南阳朱氏、都 昌朱氏等数支。 汉代朱姓移民中值得一提的是因国家政策性移民而形成的山东朱氏向陕西地区的迁徙。 当 年西汉历代皇帝为了护卫五陵地区的汉朝皇帝陵园, 实行从全国各地向陕西皇陵地区的强 制性移民。被移民的多是全国各地的大族豪强。当时参加这一移民的朱姓,最著名的有两 支:一支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形成杜陵朱氏,后裔有汉哀帝(前 6―前 1)时 丞相朱博;另一支则居守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 ,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平陵朱氏,出了 一位优秀人物朱云。 三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朱姓有一部分向东南吴国地区迁徙,另有一部分则向西南蜀国地区 迁徙。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大动乱和大迁徙的时期, 也是朱姓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迁徙的 时期。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仍呈自华北向东南迁徙的态势。因五胡乱华,中原战乱不停, 一方面是中原地区的汉族朱姓在“永嘉之乱”后大规模向东南地区移民;而原来居住于江 南的朱姓,则由江苏原居地继续向周围地区发展。另一方面是原居在中国北方地区的胡人 少数民族渴浊浑氏开始进入中原地区,改姓朱氏,加入中华朱姓的队伍。 这个时期,汉族朱姓在全国的分布比两汉时期更加厂)4 泛,但又相对集中于东南部的江 浙地区,形成了朱姓居江南大姓之首的局面;其次是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 川等地 [万―而少数民族朱姓,则相对集中在河南的南阳、洛阳等地。 隋唐是中国的太平盛世,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有新的变化,即由原来的自华北向东南迁徙 转变成多方位的移民。这个时期,朱姓的移民也大都是正常的小规模移民。这使得朱姓在 全国的分布更加广泛。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是朱姓自华北向东南的迁徙速度在放慢,因而 在北方中原地区,出现了几支较大的朱姓族群:一支是割据北京数十年之久的昌平朱氏, 一支是永城谯郡朱氏,一支是后梁皇族朱温家族。 五代宋元时期是朱姓历史上又一个迁徙较频繁的时期。 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又恢复了华北 向东南的纵向迁徙态势。由于五代中原战乱和宋代金兵入侵,使得中原地区的朱姓再一次 大规模地向南方移民,仍主要集中在东南江浙地区,其次是广大江南地区。而原居江浙一 带的朱姓,又向闽粤、岭南一带迁徙。这个时期较重要的朱姓移民有朱熹家族由安徽歙县 黄墩、经江西婺源向福建建阳一带的移民。 明清时代是朱姓移民史上的又一次高潮。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更加频繁,更加复杂,迁徙 的方向也由原来的自北向南纵向迁移, 改为自中国内地向四周辐射和各地交叉式的迁移。 这个时期,一个最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明代凤阳朱氏由凤阳经南京、北京向全国各地的大 迁徙。明朝建立以后,大封皇族凤阳朱氏子弟到全国各地为王,这支享有各种特权的朱氏 皇族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到明末已发展到数十万人口,遍布全国各地。 明朝政府实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大批朱姓成员也参加了这一移民 运动,因而形成了朱姓历史上的一次自东向西的横向移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批江浙 地区和江西地区的朱姓迁到湖南、湖北、广东地区,而许多原居湖南、湖北、广东地区的 朱姓又向四川地区迁移。这一移民运动一直持续到清代。 与此同时,朱姓的迁徙还有这样几种大的趋势:一是一部分山西朱姓在明代初年奉政府之 命从山西大槐树下出发,移民到山东地区;一是一部分江苏、江西和内地朱姓奉命自内地 随军人居西南的云贵地区。 明朝灭亡后,作为国姓的朱氏为了逃避迫害,再一次大规模地迁徙。这一次的迁徙也是向 四方辐射,但与明初向各大小城市的迁移不同,朱姓这次的迁徙是由城市向偏僻山区、由 内地到边远地区、由大陆向海外地区迁徙。 自公元 1644 年明朝灭亡开始,整个朱氏族姓都随着凤阳朱氏的衰落而进入了一个萧条和 滞缓的时代。可以说,有清一代,是朱姓历史发展中的低潮阶段。当此之时,朱姓过去的 辉煌一去不复再现,既没形成汉晋军武巨族,也没有出现过朱熹式的伟大文化名人更没有 产生像明代帝王那样的至尊家族。这时的朱姓,基本上处于一种压抑的衰微不振状态。然 而,就是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仍有许多优秀的朱姓子孙,他们不求在政治、军事上发展, 却将全部的智慧和精力投身于学问和文化的研究与创作之中, 并作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 就。 当年满清王朝在对汉族实行高压政策的同时,又掀起一股埋头故纸考证的朴学之风,以转 移士人们的视线,消磨人们的斗志。而这一政策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一位朱姓家族成员 ――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朱筠。据姚名达《朱筠年谱》记载,顺天大兴朱氏迁自 浙江萧山,而萧山朱氏兴起于南宋初。他们的开基祖原是中州(今河南)人,宋朝南渡时 因战乱从中州南迁至浙江萧山,定居于萧山七都朱村桥。而大兴朱氏这一支有名字可稽的 最早始祖名叫朱福三,约为南宋后期人,他又从萧山七都朱村桥迁徙至萧山越寨。 朱福三生子朱进八,朱进八传朱宁二,朱宁二传子朱德三。朱,德三约当明朝洪武至永乐 时候,又自萧山越寨定居于萧山黄阁河,形成萧山黄阁河朱氏。 朱德三之后,萧山朱氏朱筠这一支的直系传递世系依次是:朱公六、朱常二、朱登大、朱 丙十一。 谱称,萧山朱氏自始祖朱福三到第八代朱丙十一,世代都是:耕地种田的普通农民,他们 因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后人仅记得他{们的排行,而不记得名字。直到第九代以后,这一 情况才有所改变。朱丙十一生子朱长十六,名应龙,字近山,生于明嘉靖年间, 、卒于万 历年间。朱应龙生子朱曾七,名道聪,字怀山。朱道聪的』小子排行叫朱英三十二,名尚 纯,字日章,明朝末年当过漕河游击的小官职。朱尚纲生子朱雄二十四,名必名,字显之, 即是著名学者朱筠的曾祖父、大兴朱氏的始迁祖。 朱必名大概像其名字一样是一个颇有抱负大志的人。他在清朝初年远离萧山家乡,北游京 师,谋求新的发展。据称他到北京后“结交贤豪”“数次拥有千金,后来又散之” , ,到自 己死时,竟无钱棺敛,就葬在北京。这样,他的这一支萧山朱氏便从此在顺天大兴定居下 来。 朱必名娶妻白氏, 生子登俊。 朱登俊年轻丧父, 却颇能发奋图强, 终于在康熙三十六年 (公 元 1697 年)当上了湖北长阳知县,从此开大兴朱氏筮仕官宦的先河。萧山迁大兴的这支 朱氏,从此兴盛起来。 朱登俊后来又做过四川珙县知县,最后官至中书舍人,直至去世。他元配何氏,生子文炯; 继配冯氏,生子文炳。朱文炳(公元
年) ,字豹采,即朱筠的生父。朱文炳因 父亲的关系,自小便走读书做官的路,是顺天府学生、国子监贡生。然而这位年轻人满怀 一身才学和大志,到三十多岁却连个举人也没考上。后来试八旗教习期满,才做了个陕西 咸宁知县,不久又改为(幸攵皿)知县,但数年后又因为公正刚直丢了官,回到了顺天大 兴家里。朱文炳娶举人徐某之女,共生四子六女,四子是:堂、垣、筠、碴。朱文炳先生 因为自己在科举和仕途上都不得志,罢职回家后,便将全部希望都投到了儿子们身上,亲 自对他们进行教导和培养。功夫不负苦心人,朱文炳的四个儿子,后来终于个个都中了举 人,步人了仕途。其中,长子朱堂,字冠山,官任陕西大荔县县丞;次子朱垣,字维丰, 又字仲君,号冬泉居士,乾隆十六年(公元 1751 年)进士,官至山东济阳长清知县;四 子朱(王奎) ,字石君,号南崖,乾隆十三年(公元 1748 年)进士,官任山西巡抚、抚仁 阁大学士,卒谥文正。而四人当中,最著名的又首推朱筠。 朱筠( 年) ,字竹君,一字美叔,号笥河,学者称为笥河先生。他是进士出身, 历任侍读学士、顺天乡试同考官、安徽学政。是他,首先上书向清廷建议,从《永乐大典》 中搜辑古佚之书、纂修《四库全书》 。后来,他的建议被采纳,他也充任《四库全书》纂 修官,并与修《日下旧闻考》 。他还鼓励、培养一大批当时的士大夫进行辑佚和考据工作。 在他的首倡和率领下,随着《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开展,便形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乾嘉朴 学考据之风。而乾、嘉以来著名的朴学家洪亮吉、孙星衍、江藩等都是他的弟子。所以, 尽管朱筠本人著述不多,但却被史学家们公推为“乾嘉朴学的开国元勋”“乾嘉朴学家的 、 领袖” 。 朱筠生二子:长子朱锡卣,官任福建盐场大使;次子朱锡庚,官任山西候补直隶州知州。 朱筠、朱蝰兄弟的杰出成就,使萧山朱氏顺天大兴分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宗族一跃 而为举世闻名的望族。 据朱骏声《朱氏支谱序》记载,江苏元和(今苏州府)朱氏望出吴郡,源出昆山,是当地 有名的世家大族。该族可知的最早祖先为唐末人朱兹。朱兹生四子,其中次子叫朱琼,三 子叫朱承厚。朱承厚的曾孙叫朱昱,朱昱的后裔迁居睢阳(今河南商丘县) ,到宋代产生 了朱贯。朱贯,字贯道,官至兵部郎中,与当时丞相杜祁等相交,号称“睢阳五老” ,为 当时的大名士。朱贯的第五代孙朱子荣,南宋初年官直秘阁。史称当朱子荣年轻时,正值 金兵入侵,宋室南渡,中原离乱。他为避兵乱,遂南逃东吴,居常熟。朱子荣生子朱大有, 又从常熟迁居吴城(今苏州市) 。朱大有传到第三世,便是元代大学者朱德润,又从苏州 迁到昆山(今江苏昆山县) 。朱德润 (公元
年) ,字泽民,善书札和山水画。 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 1321 年)出任征东儒学提举,倍受皇帝宠信。后又曾任浙江省照 磨,参议国事。他是当时有名的学者、画家。所著有《存复斋文集》《古玉图》等传世, 、 传见《新元史》卷 237。 昆山朱氏自朱德润之后,一直长盛不衰。朱德润之子朱吉(公元
年) ,字季宁, 明洪武初官任户科给事中,后升中书舍人、湖广佥事,为一时著名书法家和学者。朱吉生 三子:定安、章安、永安,都“善笔札,皆清修笃学,不坠其家声” 。其中,朱定安,字 士隆,工古篆。朱永安,字士常,博学工诗,善于真草书法,著有《尚志斋稿》 。兄弟三 人均在《昆山人物志》上有传。朱永安生子朱夏,字南,号勉斋,隐居乡里,教授为业。 朱夏娶郑氏,生四子:器、文、质、彬。其中,以次子朱文一支最盛。朱文(公元 1444 ―1511 年) ,字天昭,一字天章,明成化二十年(公元 1484 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湖 广按察副使。朱文娶工部侍郎王永和,孙女为妻,生有六子:希周、希召、希韩、希富、 希吕、希冯。 昆山朱氏传到朱希周时,又自昆山回迁至苏州吴趋里,是为回迁苏外 i 朱氏始祖。朱希周 (公元
年) ,字懋忠,号玉峰,明朝弘治九年(公元 1496 年)进士第一名, 累官至礼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去世后赠太子少保,谥恭靖。朱希周的高中状元和杰 出成就,为苏州朱氏开了一个极好的先兆。 特别应该重视的是,明清时期以凤阳朱氏为代表的朱姓族人,已经开始由中国大陆向台湾 及海外第一次大规模地迁徙。如明初建文帝向海外的逃亡,明末朱姓族人向台湾、日本、 朝鲜、南洋地区的大规模移民。 近代以来,朱姓的迁徙更加频繁复杂,迁徙的路线、方向更加繁多,其中最值得重视的迁 徙,一是全国各地广大朱姓向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集中;二是随着国民党政权的退守 台湾而产生的大陆朱姓再一次大规模迁入台湾; 三是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而出现的大批中 国朱姓向欧美及世界各国的开拓性迁移。 朱姓的分布情况 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壮大和转辗迁徙,到今天,朱姓已发展成一个拥有近两千万人口的中华 民族主体姓氏,是中国大陆地区人口数居第 14 位的大姓。不但在中国大陆地区,在中国 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与中国相邻的朝鲜、越南和新加坡等地区,朱姓也成为当地的 主要姓氏之一。 据资料统计,在中国大陆地区,朱姓人口比例最高的是江苏省,朱姓是该省第一大姓;其 次是云南省,朱姓在该省为第四位的大姓。 另据一些研究人员对 1982 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朱姓占当时全国总人 口的 1.21%,在全国 100 大姓中排第 16 位。其中,在北京市,朱姓占全市总人口的 0.9 34%,是全市排在第 17 位的大姓;在辽宁省,朱姓占全省总人口的 0.607%,排在第 30 位;在上海市,朱姓占全市总人口的 3.451%,排在第 5 位;在福建省,朱姓占全省总人 口的 0.594%,排在第 26 位;在广东省,朱姓占全省总人口的 0.526%,排在第 38 位; 在四川省,朱姓占全省总人口的 1.478%,排在第 17 位;在陕西省,朱姓占全省总人口 的 0.870%,排在第 22 位。 又据 1990 年的资料统计,朱姓在全国 100 大姓中排在第 14 位。而 1994 年上海再次人口 的统计资料结果,上海朱姓人口达 43.27 万人,占上海人口总数的 3.3%,是上海第五 大姓。 这一系列的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大陆地区,朱姓在华东地区最为集中,是江浙沪地区数 一数二的大姓;其次是西南地区,朱姓居前 5 大姓之列;在华北、华南地区,朱姓人口相 对较少,但也在前 40 大姓之列。 徙居台湾 朱姓是历史上中国大陆通台湾的先行者。早在公元 607 年,隋羽骑尉朱宽便奉隋炀帝之命 与何蛮一同来到台湾了解情况,第二年又奉命再往台湾。这是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大陆官 员涉足台湾。 朱姓大量入台,是在明朝末年,当年朱氏大明王朝灭亡,以宁靖王朱术桂为首的大批朱氏 皇族成员随郑成功父子渡海来到台湾。这批明室皇族后裔在台湾生活、居住了几十年,虽 然到公元 1682 年康熙攻陷台湾时,他们中部分被强迫迁回内地,但理应有一部分仍留在 那里。 另据《中华文化百科全书?氏族》记载,康熙二十二年 (1683) ,有诏安人朱某人垦台湾 大目抬堡麻产庄;乾隆五年 (1740) ,大陆人朱某与温姓助垦首郑大谋,垦竹北二堡宵里 祖;乾隆五十二年,有泉州人朱馄侯与人合作开垦台北海山堡、北抽坑子庄等处;乾隆间 人台拓荒的还有福建人朱英水等垦竹南一堡公馆庄; 又有朱、 温二姓组织开拓机构名叫 “诸 协和” ,在桃园地区从事垦拓;嘉庆十二年(1807)有朱芦观与庄民重修台湾凤山寺;咸 丰三年(1853) ,泉州人朱某移居台湾,初居今基隆市,后徙居彭佳屿。福建长泰人朱一 贵,移居台湾后,托称为明室后裔,于 1721 年率众起义,轰动一时。 民国晚期,随着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又有大批朱氏族人随之迁台,形成朱氏人台的第二 个高潮。到今天,朱姓已发展为台湾的第 32 位大姓。朱姓在今日台湾,只是中等大姓, 而且族姓的发达也远比陈、李、吴、黄等姓要差。这应是清代朝廷压抑台湾朱姓所遗留下 的不良后果。 台湾朱姓,现在也建有自己的宗族组织――台北市朱氏宗亲会,由朱士刚先生任理事长, 会址设在台北市罗斯福路三段二六九巷七十二号。 在中国台湾地区, 朱姓是第 32 大姓, 族人主要集中分布在台湾的新竹、 台南、 基隆等地。 移居海外 南洋与东南亚朱姓 朱姓也是中国通南洋的先行者。 《梁书?诸夷传》载,早在三国时,吴国孙权便曾派遣宣 化从事朱应与中郎将康泰通南海诸国,这是见于记载最早涉足南洋的朱姓,也是见于记载 最早通南洋的中国官员。 明朝初期,燕王政变,推翻建文帝后,据说建文帝朱允(火文)就逃到了南洋。为了侦查 建文帝的情况,明成祖还派太监郑和多次率领海军前往南洋巡查。 明末清初,为逃避清廷迫害,大批明室后裔逃往南洋,如鲁王朱以海、著名思想家朱舜水 都曾到南洋一带抗清。近代以来,以闽粤沿海地区为主的朱氏族人又纷纷到南洋一带去拓 殖和谋生,时至今日,朱姓已成为南洋华侨、华人中的重要一支,在印尼、马来亚、新加 坡、菲律宾等国华人社会中都有一定势力,并产生了印尼报人朱茂山、新加坡著名音乐家 朱晖、马来亚华人公会秘书长民主联合党领导人朱运兴等一批杰出的华人领袖。 南洋朱氏大都在当地建立了各种朱姓的宗亲联谊组织,如新加坡朱氏公会、菲律宾朱倪宗 亲会、新加坡琼崖朱氏社等。 菲律宾朱倪宗亲会是菲律宾华人朱姓和倪姓联合组成的血缘社团。1980 年 2 月 3 日创立 于马尼拉。宗旨是:坚持中庸之道,联络宗谊,使散居各地宗亲时常聚会,守望相助,缓 急共济;使年轻一代宗人,有宗族观念,不忘祖先和中华文化发源地,发扬中华文化传统。 首届理事长朱其喇。 新加坡琼崖朱氏社是新加坡华人血缘社团。1926 年成立,是新加坡琼崖各宗亲组织中历 史悠久的团体之一。宗旨:联络感情,促进团结,举办公益,共谋福利。规定:凡属琼崖 朱氏血统的华人,不论是居住在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均可加入该会为社员。80 年代初 期有会员 200 多人。 新加坡朱氏公会是新加坡华人血缘社团。1947 年成立。宗旨:奉祀祖先,联络感情,促 进团结,共谋福利。1968 年在武林山之麓重新建立先祖纪念碑。每年清明节举行春祭。1 969 年设立互助部,以照顾会员福利。第 32 届(1983 年)主席为朱:儒荣。 朱姓越出国境南迁到东南亚的历史已很长远, 因为像越南等国在独立前原本就是中国封建 帝国的统属地。大量朱氏进入东南亚,则也是在明末清初,当年南明政权反清失败,永田 皇帝率一批朱氏皇室成员逃亡缅甸,后来大部分或被缅甸人杀害或遣送回国,但应该仍有 遗漏逃匿后而流落在缅甸的。在今日缅甸、泰国、越南等国,都有朱姓华人,但人数不算 很多,势力也较弱小。而在越南本族中,由古老越族中的朱姓形成的今日越南朱氏,则非 常昌盛。朱姓是今天越南常见大姓之一,并产生了越南人民军创始人、国防部长朱文亚上 将和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会副主席朱辉珉大将等一批杰出的人物。 朝鲜和日本 朝鲜与中国一衣带水,历史上朱姓因做官、征讨、谋生等原因大批迁至朝鲜。这些早期朱 姓移民,构成今日朝鲜民族中的朱姓。特别是明清时期,朱姓迁朝者形成高潮,在今日朝 鲜华人中,朱姓是人口较多的大姓。据 1967 年统计,朱姓为今日朝鲜 143 大姓氏之一。 据朱子后裔联谊会的统计,现在朝鲜朱姓属紫阳一派的,南韩有 14 万、北朝鲜有 6 万, 共达 20 多刀人,可见在朝朱氏华人之盛。 朱姓移民日本主要也是明末清初。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浙江余姚人朱舜水。朱舜水是明末清 初一位极有民族气节的思想家。关于他的家族,一说是紫阳朱熹的后裔,但更多的人认为 他是明朝皇族的同宗旁支。他的远祖是朱元璋的族兄,因不想做官,便隐姓埋名,改姓诸 氏,后子孙才恢复本姓朱氏。朱氏自朱舜水曾祖朱诏以来,历代显宦,为世家大族。朱舜 水生当明末乱世,明亡后,以一介书生奔走于日本、安南、南洋等地乞师筹饷,策划国内 反清复明运动。事败后,于 1659 年逃亡日本,先居长崎,后移居江户,至 1682 年寿终于 江户,并葬在那里。朱舜水移居日本 22 年,长期从事讲学,传播经世致用的思想,对当 时的日本有巨大的影响。日本许多著名学者、思想家,都是他的门人。后来他的门人弟子 形成日本文化史上的水户学派。他的思想和事迹在日本广为人知,至今受到日本人民的敬 仰。民国元年(1912)日本还隆重地举行了“朱舜水来日 250 周年纪念大会” ,并邀朱舜 水在中国的第十一世孙朱辅基到东京致祭。 美国朱氏 朱姓移居美洲时间虽然较晚,约从近代开始,但人数比较多,而且分布极广。据统计,在 美国华人中,朱姓排在第 3 位。据朱子后裔联谊会的统计,在今日美国的 30 多个州,都 居住分布有朱姓华人。美洲的朱姓,又建立有本族的宗族社团组织。如 1920 年,美国朱 氏华人成立朱思德堂,购置楼宇。1927 年,朱姓华人又成立朱沛国堂,在二藩市设置总 堂。此外又在屋仑、洛杉矶、新奥尔良、休斯顿、新墨西哥、纽约、波士顿、吐简等地设 立分堂,定期组织美国朱氏祭祖。1992 年,美国朱氏宗亲会还组织回大陆寻根、祭祀朱 子等活动。 美国的朱姓华侨、 华人不仅人数多, 而且还是海外朱姓中最优秀最兴盛的部分。 这里产生了美国应用数学委员会主席朱家琨、被评为 1990 年美国最杰出人士的物理学家 朱经武、加利福尼亚华商总会会长兼中国联谊会会长朱艺峰、 《北美日报》社社长朱光复、 北加州工程师朱再兮等大批杰出的人物。 非洲朱氏 在毛里求斯的 60 多个华人姓氏中,朱姓虽只算是中等姓,但却是较杰出的。这支朱氏曾 孕育出著名华侨领袖、华人议员、地区管理部长朱梅麟。在尼日利亚有第一位华人酋长、 企业家朱南扬。 在国外,朱姓较集中的国家有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如在朝鲜,朱姓是 主要姓氏之一,据《人民日报》1992 年 6 月 10 日的报道,朱姓在北朝鲜有 6 万人,在南 朝鲜有 14 万人,共计达 20 万人之多。在越南,朱姓也是常见姓氏。在美国,据当地朱姓 联谊会的资料统计,朱姓是美国华人中的第 3 大姓,而且已广泛分布到美国的 30 多个州。 朱姓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杰出的人物有:西汉大臣朱买臣、高句丽国君朱蒙,东汉大将朱y,三国时魏国名僧朱士 行,东晋名将朱序,南朝梁国大将朱异,唐朝宰相朱敬则、名将朱环、割地称秦的朱a、 割地称冀王的朱滔,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宋朝医学家朱肱、词人朱敦儒、诗人朱弁,南宋 理学家兼教育家朱熹、学者朱震,元朝医学家朱丹溪、数学家朱世杰、地理学家朱思本、 画家朱德润、戏曲作家朱凯,元明之际学士朱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剧作家朱权、朱 有炖、历史学家朱载郑髑逯恃д咧熘ぃ宄榛抑燹恰⑽难Ъ抑煲妥稹⑽淖盅 诂学家朱骏声,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 朱森,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物理学家朱经武、美学家朱光潜、语言学家朱德熙、民 族乐器演奏家朱英、化学下程学家朱亚杰、电子学家朱物华、生理学家朱壬葆、实验生物 学家朱洗、鱼类学家朱元鼎、病毒学家朱既明、理论物理学家朱洪元、土壤化学家朱祖祥。
朱姓之由来―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夜行书生什么时候更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