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最后一个投降的德国兵士兵

二战中最后一个投降的德国军人_百度知道
二战中最后一个投降的德国军人
二战中最后一个投降的日本军人是1974年投降的,那德国如何?
提问者采纳
没有最后一个,但是有最后一批。库尔兰德战役期间,在库尔兰半岛的德军部队最后投降,由于沟通原因迟迟得不到柏林已经宣布投降的消息。所以依旧负隅顽抗。在该地区,苏方进攻进展蜗牛般缓慢。甚至最后只能绕过该地区。该地区最终投降时,保留了大量仍可作战的装甲车辆和武器。是一只传奇的但命运悲惨的部队。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二战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日,随着德国代表在苏美英法四国代表面前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代表着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远离柏林2000英里外的北极地带的一个第三帝国前哨,还留有11名被遗忘的德军士兵,他们靠吃罐头食品为生,直到日才向一组发愣的挪威海军正式投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二战应该是到日才算&真正结束&!直到近60 年后的今天,这一匪夷所思的故事终于被两名仍然活在世上的德国老兵披露了出来。
看书说好像有2个党卫军少将逃到阿根廷,在1986年被抓住,投降了
想不起来了
佩服德国军人,书上说第三帝国的最北面的一支部队是最后投降的德国部队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4发现相似题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关于最后一个投降的日本鬼子的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共有0人参与&评论有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精彩图集推荐转自刘德秦博客 /article/8628502.html小野田并非“最后一个投降的日本军人”凤凰网上介绍了一幅历史老照片(日凤凰资讯),一张日本军人照片下的文字说明称:二战最后一个投降的日本兵--小野田宽郎,他于1974年3月在菲律宾“奉命投降”。这个文字说明是错误的。因为在小野田之前有一个名叫横井庄一的,他于1972年1月在关岛被发现;在小野田之后还有一个叫中村辉夫的,他才应该是“最后一个投降的日本兵”,他于1974年12月在印尼的原始森林中被发现,从时间上来说,中村比小野田还晚9个月。虽然中村是理所当然的“最后一个”,可在宣传上,日本人要将夹在中间的小野田大肆宣传,将小野田说成是“最后一个”的背后,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横井庄一于1972年1月在美国属地关岛被发现,1972年2月他回国后,日本开始鼓噪他受到过《战阵训》的严格教育,将投降视为耻辱已经成为了一种信念,在原始森林中他曾多次看到过“劝降”传单,但他仍“坚持”了27年,可最后还是他自己走出森林,向美国驻军投降了。他回国后不久娶了媳妇,据说后靠开商店、在自家庭院里开“野外丛林洞穴生活博物馆”为生,1974年还参加过参议院国会议员的竞选,总之,他可以在商品社会生财的本钱,就是他的所谓“传奇经历”。围绕对他的宣传,为后来吹嘘小野田打下了基础。1974年3月走出原始森林的小野田,1939年以“平民”身份到中国武汉,1942年12月正式应召入伍,1944年9月进入日本陆军的间谍学校中野学校受训,两个月后的1944年11月被派往菲律宾。受上司派遣,他率三名部下进入丛林中开展“游击战”,1949年,其中的一人走出森林投降,而小野田则率领另外两名继续“等待命令”。1952年日本政府曾组织过一次规劝他们走出森林的救助活动,但他们无功而返。1972年10月,小野田的最后一名同伙在与当地警察的交火中中弹身亡,原始森林就剩下了小野田一人。1974年2月,一个日本的所谓“民间探险家”铃木,独自进入森林,一天俩人“偶然”相遇,交谈后,铃木说他将回国策划小野田回国。与美国的领地关岛不同,在菲律宾日本人可以“做足文章”。1974年3月,一队日本人在大批电视、报纸记者的簇拥下,来到了小野田藏匿的原始森林。小野田的哥哥每天拿着麦克风喊话,劝他“回家”;而天上则升起了气球,上面悬挂着劝他回家的标语。依照日本“心理战专家”的建议,为将这名“战斗到最后的皇军”吸引出原始森林,必须要造成日军“胜利”、大部队迎接“英雄”归队的假象,因此找他的人穿上了以前日军的作战服,山野里到处是举着日本太阳旗的“军人”,同时还用录音机播放着日本的军歌。在确认了小野田的所在之后,他的前上司谷口义美向他下达了“降伏命令”,在近百名日本记者的“见证”下,长官将下级“带出”了森林,离开菲律宾飞回日本,所有宣传都为鼓噪“日本人优秀”下足了功夫,日本传媒要将小野田塑造成为“坚忍不拔”、“忠诚”、“不怕牺牲”的榜样。可就在日本国内大造小野田“神话”的时候,突然又冒出一个新的、“最后一个”。1974年12月,从印尼的丛林中,又走出了一个自称叫中村辉夫的日本兵。该“日本皇军”的身份,让日本的“造神”宣传热情突然降至冰点,日本后来要“封杀”这个“最后一个”,而将小野田说成是“最后一个”。名为中村辉夫的“前日本军人”实际上是台湾人,也正是他的身份,为宣传“日本人优秀”、“皇军神勇”泼上了冷水。说日本人有顽强意志、生存能力强等,实际上也同样发生在这个台湾人身上,而且他现在属于战胜国的公民,这对日本当初要解放整个“大东亚”,惟独漏掉了台湾是莫大的讽刺。记问:为什么脱离集体一个人活动?答:他们欺负我,我就逃走了。问:你还想见你的战友吗?答:不想见,他们很恶。1943年他加入日本军队的动机,也并非日本“皇军”那么“崇高”,台湾人深受日本压榨,生活极为贫困,改日本人名走上战场,实际上是为了获得相对高的“工资”。他成为了现代版的、日本人熟知“浦岛太郎”(日本民间故事,在海底龙宫中只生活了几天,回到人间时已经过去了百年,出去时是黑发少年,回家时是白头老翁)。1944年他离家时24岁,儿子刚出生一个月,战后日本方面通知说他死在了战场,妻子改嫁,日本政府对本国军人的补偿等,一切都没有同样是作为“遗属”的台湾人的份。当他1975年抵达台湾的桃园机场时,前来迎接他的儿子已是而立之年。李光辉个人的一生、家人的所有生活、台湾被奴役的五十年,日本都是最大的罪人。从个人来说,没有比“野人”的人生更悲惨的了,而且小野田等一队四人,到走出森林投降时为止,还造成了上百人的菲律宾人的死伤。这样一个“罪人”、“悲剧英雄”,日本统治者还要利用他“做文章”,将个人、家庭、民族的悲剧,军国主义的牺牲品,美化成为“英雄榜样”。日本统治者至今只顾自己,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想成为这样的“英雄”,可他们时刻不忘如何能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他们要通过这样的邪恶宣传,让更多普通的日本民众成为自己驯服的统治工具。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淝水之战_百度百科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和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的战例。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
淝水之战地图
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1-2]
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寿光三年(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坚,苻坚先下手为强,杀掉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不称皇帝)。[3]
苻坚重用汉人之后[4]
,国力大增,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并吞之代国,西方兼并前凉,远征西域,一统北方。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坚的南进政策,且劝苻坚不要攻击东晋王朝,因为他认为前秦的国力虽比东晋强,但由于前秦刚刚才统一北方,时机未成熟,加上东晋有长江天险。王猛死后七年,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攻击东晋。[5-6]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马矅开始亲政,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陈郡谢氏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7]
同年,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已经临近。当时的东晋,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以为即将爆发的战争作准备。
太元二年(377年),东晋朝廷任命的儿子桓嗣为江州刺史。又
淝水之战南北方分析
任命五兵尚书王蕴都督江南诸军事,兼徐州刺史,任命征西司马兼南郡相谢玄为兖州刺史,兼广陵相,监长江以北诸军事。[8]
后来谢安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戍卫北方领土。[9]
谢安则自己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10]
桓冲为荆州刺史,防御荆襄地区;谢玄镇广陵,与谢安防御淮南地区。为了加强中央军力,晋孝武帝令招募淮南江北百姓,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等人,成立北府军。[11-14]
第一阶段:淮南之战
时间:378年
战胜国:东晋
战败国:前秦
太元三年(378年)二月,前秦王苻坚派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
淝水之战地图
守尚书令、长乐公苻丕,武卫将军苟长和尚书慕容率领七万步、骑兵进犯襄阳,让荆州刺史扬杨率领樊州、邓州的兵众作为前锋,征虏将军始平人石越率领一万精锐骑兵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率领五万兵众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率领四万兵众出武当,会合攻打襄阳。分三路合围襄阳,总计投入兵力17万。[15]
四月,前秦的军队抵达沔水以北,梁州刺史朱序认为前秦的军队没有舟船,未作防备。等到石越率领五千骑兵渡过汉水,朱序才惊惶固守中城。石越攻克了他的外城,缴获了一百多艘船只,用来接运其余的兵众。长乐公苻丕统领众将领攻打中城。[15]
慕容垂攻下了南阳,抓获郑裔,与苻丕在襄阳会合。[16]
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后,于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17]
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谢玄率5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谢玄四战四胜,全歼敌军。谢安因功封建昌县公,谢玄封东兴县侯。[18]
第二阶段:淝水决战
时间:公元383年8月。
地点:淝水河畔。
双方统帅和兵力: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19]
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主力。
结果:东晋获胜。前秦战败后苻坚被杀,北方重新分裂。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冲倾十万荆州兵伐秦,以牵制秦军,减轻对下游的压力。[20]
八月初二,苻坚派遣阳平公苻融督帅张蚝、慕容垂等人
的步、骑兵共二十五万人作为前锋,任命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21]
八月初八,苻坚发兵长安,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开始大举南侵。[22]
九月,苻坚抵达项城,凉州的军队到达咸阳,率水师7万从顺流东下,幽州、冀州的军队也抵达了彭城,东西万里,水陆并进。阳平公苻融等人的部队三十万人,先期抵达颍口。[22]
东晋面对大军压境,下达诏令,任命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任命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人,统帅八万兵众抵抗前秦。并让龙骧将军胡彬带领五千水军援助寿阳。共分三路兵马北上迎击前秦军。[23]
十月,前秦阳平公苻融等攻打寿阳。十八日,攻克寿阳,擒获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慕容垂攻下了郧城。苻融进军攻打胡彬退守的硖石。前秦卫将军梁成等率领五万兵众驻扎在洛涧,沿淮河布防以遏制东面的部队。[24]
苻坚自认为能速战速决,并派已是前秦尚书的朱序前去劝降谢石,朱序却私下提示谢石宜先发制人,击溃前秦的先锋部队。[25]
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
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扼守山涧布署兵阵迎击。刘牢之取得洛涧大捷,斩杀了梁成以及弋阳太守王咏,秦军折损十名大将及五万主力。又派部队阻绝了淮河渡口,歼灭前秦军队一万五千人,抓获了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26]
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27]
12月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28]
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29]
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的和羌族的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东晋乘胜北伐,收回黄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去世和前线主帅退隐而转为守势。
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淝水之战的结果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30]
前秦的失败原因
第一,淝水之战是在苻坚统一北方后的六七年进行的。当时,前秦只
是军事上的统一,内部统治不稳,更没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之苻坚连年征战,致使人民厌战,军队的士气不高,缺乏群众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连年的战争会使甚至是最强大的国家精疲力竭”。南征前,太子苻宏曾对苻坚说,东晋是应该伐的,但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厉兵积栗,以待暴主”。苻坚本应接受这一意见,继续恢复、发展北方经济,以便使本不稳固的军事行政联合的统一政权建立在较深厚的基础上,然后统一全国才有希望。然而,由于骤胜而日益骄傲的苻坚却不顾主客观条件,匆匆忙忙地发动攻晋战争,征兵百万,给北方各族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因而不得人心,战斗力低,以致于与东晋军队局部接触便使前秦数十万军队全线溃败。[31]
第二,苻坚用人不择贤愚,赏罚失明,又是其在淝水之战中遭到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苻坚宠信投降前秦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忠奸并蓄,而对于一心忠于他的汉族官员却存有戒心,不加重用。即使是王猛,虽然符坚说他们的关系是“若玄德之遇孔明也”,但也是对之存有戒心的。王猛死后,苻坚自以为是英主,更加骄傲,任人更是不择贤愚,群臣的逆耳忠言再也听不进去,对顺耳的阿谈奉承之语却倍加赞赏。在伐晋向题上,他拒绝听取臣下的一切有益的劝阻,反而听信怀有野心的慕容垂等人的谗言,一意孤行,“愎谏违谋”,“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这样就没能组成一个坚强的团结的领导集团,其兵败淝水是可以预见的。[31]
第三,苻坚好大喜功,缺乏冷朴的客观分析,战前没有周密的战略部署,临战时又犯了一系列战术指挥上的错误,这也是前秦在犯水之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苻坚不顾主客观条件,只是依仗自己的“有众百万,资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军威,认为征服东晋“若商风之陨秋箨,贸然远征。他报有侥幸求胜心理,战略上骄傲轻敌。在其前锋军梁成所率五万人被东晋大将刘牢之全歼于洛涧后,士气大伤,苻坚为之震动,开始产生了畏晋思想。所以,当他与前锋军统帅特融登上寿阳城楼,望见晋军“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忧然有惧色”。于是,苻坚由轻敌变为怕敌,由冒进转为败逃,终子落了个“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可悲结局。[31]
第四,双方交战的兵力相当,但东晋的北府兵的战斗力远胜于前秦军。[31]
东晋的胜利原因
1、东晋主战派谢安等人临危不乱,坚决抗战,态度意志坚决。
2、军队战斗力强,主将有能,指挥若定,将兵上下齐心协力,军心可用。
3、民间也组织军事力量对抗前秦,民心可用。
4、有淝水天险,占尽地利,准备充分,发挥己军之长。
5、战术得当,利用前秦内部不稳,分化离间前秦内部关系,涣乱其军心。
6、以智激敌,诱其自乱,然后乘隙掩杀;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
淝水之战发生在合肥市以北的东记河上。它邻近安徽。
淝水之战遗址
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东晋时,亦败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32]
当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朝中大臣劝谏,指出东晋由汉族人建立,受国人拥戴;而且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苻坚却不屑地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后人以“投鞭断流”形容军队阵容鼎盛,或实力强大的机构人才辈出等。
出处:“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典出《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前秦的先头部队在洛涧附近被晋军偷袭,被击败得溃不成军,不但令秦兵士气受挫,亦令一向骄傲的苻坚信心动摇。他得知晋军正向寿阳前进,便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他看见对岸的晋兵,排列整齐,战船密布,心中觉得晋兵训练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即时大惊地跟苻融说道:“晋兵是一支多么强大的对手,你怎么说他们是弱旅?”后来,人们以“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经过敏及疑神疑鬼。
出处:语本《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前秦苻坚的军队在淝水一战中大败,苻融战死;苻坚中箭,率领余兵拚命逃回北方。当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穷追不舍,于是他们日夜逃跑,饥寒交迫,结果当他们回到北方时,百万大军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后人便以“风声鹤唳”形容人在受过刺激后,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旦风吹草动都会受不了,或者亦可形容岌岌可危的处境。
出处: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淝水之战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齿”的来历。
出处: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出发。这个消息传到,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人,出身士族,经常在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
出处: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晋书》三月癸丑,愍帝崩问至,帝斩衰居庐。景辰,百僚上尊号。令曰:“孤以不得,当厄运之极,臣节末立,匡救未举,夙夜所以忘寝食也。今宗庙废绝,亿兆无系,群官庶尹,咸勉之以大政,亦何以辞,辄敬从所执。”是日,即皇帝位。
. 亦凡公益图书馆[引用日期]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坚兵引生置别室,废为越王。寻杀之,溢曰厉王。” 坚乃去皇帝之号,称大秦天王,……。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坚因婆楼以招猛,一见如旧友,……,自谓如刘玄德之遇诸葛孔明也。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七》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新浪河南[引用日期]
《世说新语》:“苻坚游魂近境,谢太傅谓子敬曰:‘可将当轴,了其此处。’”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 丙辰,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桓豁卒。冬,十月,辛丑,以桓冲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以冲子嗣为江州刺史。又以五兵尚书王蕴都督江南诸军事,领徐州刺史;征西司马领南郡相谢玄为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 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 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
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九州出版社 ,1992年:42-558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通南京网.[引用日期]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 秦王坚遣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守尚书令、长乐公丕、武卫将军苟苌、尚书慕容帅步骑七万寇襄阳,以荆州刺史杨安帅樊、邓之众为前锋,征虏将军始平石越帅精骑一万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帅众五万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帅众四万出武当,会攻襄阳。夏,四月,秦兵至沔北,梁州刺史朱序以秦无舟楫,不以为虞。既而石越帅骑五千浮渡汉水,序惶骇,固守中城;越克其外郭,获船百余艘以济余军。长乐公丕督诸将攻中城。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 慕容垂拔南阳,执太守郑裔,与丕会襄阳。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 二月,襄阳督护李伯护密遣其子送款于秦,请为内应;长乐公丕命诸军进攻之。戊午,克襄阳,执朱序,送长安。
.中国人做官研究网[引用日期]
邓沛.淝水之战秦军人数小考:西北史地,1997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 夏,五月,桓冲帅众十万伐秦,攻襄阳;遣前将军刘波等攻沔北诸城;辅国将军杨亮攻蜀,拔五城,进攻涪城;鹰扬将军郭铨攻武当。六月,冲别将攻万岁、筑阳,拔之。秦王坚遣征南将军钜鹿公睿、冠军将军慕容垂等帅步骑五万救襄阳,兖州刺史张崇救武当,后将军张蚝、步兵校尉姚苌救涪城;睿军于新野,垂军于邓城。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 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 甲子,坚发长安,戒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癸酉,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融以其参军河南郭褒为淮南太守。慕容垂拔郧城。胡彬闻寿阳陷,退保硖石,融进攻之。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 遣尚书朱序来说谢石等,以为:“强弱异势,不如速降。”序私谓石等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 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斩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继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 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小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传统文化网. [引用日期]
尚志迈.试析淝水之战的性质及其胜负原因:张家口师专学报,1997
.凤凰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后一个投降的日本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