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勇艺术签名怎么样自拍才好看好看

从“表演者”到“著作者”的施勇
  《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不仅是一个貌似故弄玄虚的标题,更是为这里所陈列的作品之产生提供了它们如何按照程序被制作出来的逻辑设定:它们注定是一些“无用”的物,但是形式必须美好,必须在内部,它们不是“现实物”,因为它们只是一种“可能性”!施勇《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展览现场  施勇这个展览标题由一个超长句子构成—《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施勇问我“这个句子有语病吗?”我说完全没有语病,它的结构也可以这样表述:“让所有的 A 在 B 以 C 的形式解决”,非常干净利落。施勇的这个怪异展览不由得让我回想起二十多年前他在华山美校地下室与钱喂康的双人展《对形象的两次态度》,都貌似以物的外观及物的概念为核心。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巧合,更像是一种秘密的回归,它隐含着对那个显然已经被绝大多数人遗忘的早期作品之怀,并且以“美好的形式”接纳它;重新摆出与当年的展览“姿势”,静静地呈现于画廊空间的“第五堵墙”—即“水泥地坪”上。如同一次精心策划也是事先张扬的猜谜游戏,带着施勇一贯的矫揉造作、故弄玄虚与幽默感在没顶画廊“内部”登台了。  事实上,施勇的这一组作品并没有如他自己命名那样在“内部”解决,倒相反是从“表象”入手呈现的:剖开被涂饰的外部暴露其内部结构,使它们共同处于同一个次序中接受观看—那些用途不详的“冗余物”的功能性断裂了,它们与空间的关系被分派在一个遗忘或仪式化的位置,构成了某种展览与审视的新功能,现在我们似乎只有透过这一组怪异物品返身去寻问艺术家:你做的是些什么东西?  走进灯光通明的没顶画廊,如同走进反向的影院情境,因为影院是黑暗的在这种光天化日之下能不能形成催眠,必须做到真正的换喻,即用语言的引导功能将观者带进一个概念的昏暗迷宫;正是在这里,施勇用一个超长句子开启了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魔咒,然后又将作品上的文字进行了精心遮盖与抹去—它预示影院的光明无助于看清剧情,他只留下一堆标记,也许是故意设下的陷阱,莫须有的、关键的、无关紧要的或者真的是隐藏着艺术家个人秘密的施勇坚持说他这次拿出来展览的作品是可以悬挂的,虽然它们在整个展期不得不躺在四边墙角之下,以致某些内行朋友都误认为施勇来不及把作品挂在展墙之上。或许改变观看的方式未必真的是施勇的初衷,只有当每个人都被当代艺术的魔咒所蛊惑,他们摆脱了一切对艺术家的不信任之偏见,并在习惯了各种宏大背景下由庞杂资讯构成的新生活新时尚的激情诱惑,他们必须作出一种准备理解新艺术的态度,那时候,我们还需要用一套复杂修辞去支持那种改变么?也许喜欢施勇这批作品的人根本不需要理论解释,这会降低他们的自我认知,他们必须表现出即使离开学习他们也能以一种日常生活态度很轻盈地感受新艺术,无论那些簇新锃亮的作品挂在墙上还是扔在地上。施勇《单体精选 4 号》施勇《单体精选 22 号》  《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不仅是一个貌似故弄玄虚的标题,更是为这里所陈列的作品之产生提供了它们如何按照程序被制作出来的逻辑设定:它们注定是一些“无用”的物,但是形式必须美好,必须在内部,它们不是“现实物”,因为它们只是一种“可能性”!我不清楚施勇是否读过康德《判断力批判》或者从其他读本接触到“合目的性”与“无目的性”,“知识如何成为可能”与“所有”又如何“成为可能”,尽管最后一个命题是我临时送给施勇的,是啊,“可能性”!一个多么诱人的词语,一个经常挂在施勇嘴边的词语,它甚至比“创造”更具有创造性留给施勇的“可能性”实在太多,首先是“遗忘”:一件作品仿佛从另一件完整的物品脱落,由 于叙述的不在场,作品(因为我们知道它其实就是一件自足的作品而不是“边角料”或“脱落物”)就同它的“母体”失去了联系;换句话说,那些作品被拔掉了根基,它们漂浮起来了,它们现在正在等待着与我们重建联系:它们的身份、来历、功能性以及意外命运(我们愿意这么想象,就像我们把油画布上的颜料想象成风景与裸女)对我们都是一个谜—与通常的“边角料”或“冗余物”不同,它们是昂贵的、精确的、形式完美的、加工费时的—在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中,它们始终是主角,是被关注的核心,是最后需要保留的作品主体,真正的边角料和冗余物已经被作为垃圾抛弃。保持一种似乎隐瞒了真相的假象,假装容忍一种如此极端而精确的操作方式,将这种强迫性的痕迹原发性地铭刻在作品的那些切缝与剖面,如同裸露的美丽伤口,则又是另外一个关于真实的叙事,但是由于它没有神话的美妙,我们的艺术家就对此缄默不语了。  现在我们应该回来了。毕竟,无论人们对施勇作品怎样哲学思考或追溯式回述,也无论施勇作品是否总是通过理论才得到灵感并藉以产生,当代艺术的观念性质仍然是从现实中获取;它的物质性、透明、混沌和多义性仍然如现实事物一样,都有其自身的敞开部分与隐藏部分,被抹去的意图与被刻意呈现的暧昧状态恰恰是我们无人能够逃避的世界景观,在今天它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性的经验:接受那些陌生事物、陌生图像与陌生叙述,尽可能将它们纳入我们既有的经验范围之中。似是而非与指鹿为马不再具有贬义,竭力主动地迎上前去拥抱那个陌生乖谬的漂亮物体,绝对的漂亮,除此之外它什么功能都没有,什么都不要问,疑惑是一种美妙而延宕的古老悬念,把问题丢给那些目瞪口呆的人!  出于忙碌、懒惰与精力分散,我至今还没有对施勇二十多年来的艺术活动进行系统评论,不过正是这个绕嘴的《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使我把评论时间表提前了,应该足够评价这个展览的重要性,它可能会决定我对施勇多年来的思考脉络做出一种双重身份的描述:他既是一个“表演者”,又是一个“著作者”;作为观念艺术家施勇的行为表演作品系列我们都不陌生,那么作为“著作者”的施勇呢?施勇二十多年前的《对形象的两次态度》到此时此地的“内部解决的美好形式”,艺术家本人拒绝露面,他是“一堆物体”的制造者与设计者,有时候则仅仅是一个“演绎者”—这两个身份的交叉跑动与替换将是我另外一篇评论的主题之一,现在我的重点则在于指出:施勇的灵活性与多变性悖论的背后,他既享受他本人形象直接出现在观众之前也就是出现在世界之中,同时他又有另一种由来已久的隐藏起自己甚至隐藏起作品意图的欲望……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艺术国际”网站的价值判断。
还没有人赞过这篇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热词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在线展览推荐12
在线画廊推荐12
涂鸦推荐12
视频连连看
管理员博客
新闻热线:010-
Copyright &
artintern.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国际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施勇个展“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6月5日没顶画廊 - 中国当代艺术社区
施勇个展“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6月5日没顶画廊
来源:没顶画廊 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开幕时间:日 15:00没顶画廊|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7号楼4楼没顶画廊很荣幸呈现施勇积淀已久的个展《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施勇1963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艺术界重要的艺术家和领军人物之一。自1992年起,施勇创作了大量颇具实验性的作品,其理性、前卫的艺术态度对艺术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1992年施勇在《最后一次古典式的礼拜》的架上绘画后,他用感光材料制作了一系列近似物理实验的现场,并在上海华山美校的地下展厅展出。之后,施勇开始致力于录像及装置艺术的尝试。1995年的作品《扩音现场:一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声》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高峰,作品探讨私人空间被侵犯导致的不安和焦虑,得到了艺术界广泛的好评。《扩音现场:一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声》,1995,装置 1996年开始,施勇作品的关注点更为开阔,从“文化身份”、“话语权力”、“文化多元主义”等议题出发,如《生活在“远方”》、《请勿触摸“请勿触摸”》、《今日上海新形象评选计划》和《在一个概念上再加一个概念》,把现代化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个人想象和创造的基础,以理想化的上海市民为概念进行创作。这个包含了多方面的延续性项目横跨十年之久,对消费、日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觉语言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他创造的那个黄头发、中山装的“上海新形象”怪诞、精明、疯狂、幽默,深入人心。显然施勇不拘泥于对单一形象的重复描绘,在丰富了“上海形象”之后,他又将目光聚焦于记忆和现实的关系。他常用“抹去”这一动作干预现实:“我的现实就好比是手拿着电视遥控器,不断地切换频道,直到最后关掉电视。”《2007年卡塞尔没有文献展》、《一天下午》、《失踪了,有个画廊》、《无题》等对原有物进行了“删除”,从而使得现实的局部变得更有力:现实不见了,艺术却显现出来。《仔细想想,你昨天究竟干了什么去了?》和《你的秘密就是我的武器》中,施勇则像一个“现实”的制造者,用语言来装饰对于真实的怀疑。这些迷一般的“现实”被施勇用语言作为媒介贯穿,以丰富的方式呈现。《卡塞尔没有文献展》,2007,视频 由没顶画廊出品的《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将呈现施勇全新环境装置作品。展览现场将是一场关于空间、物料和语言的游戏,通过“抹去”、“物化语言”等动作将叙事性的“词语”镶嵌进现实,最终又不得不以抽象艺术的方式呈现那种现实。正如艺术家所说,“我喜欢在作为背景的叙述语境中,通过嵌入某个词汇去瓦解原叙述,使之转换为另一种歧变的语境。利用‘抹去’这个概念并同样以‘抹去’的方法来突显被掩盖的,也或许是被蓄意制造的现实。”关于艺术家:施勇,1963年出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美术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施勇的作品曾在《必要元素——中国移动影像》(土耳其Borusan当代艺术中心,2015)、《戴汉志:5000个名字》(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WITTE DE WITH 当代艺术中心,鹿特丹,荷兰,2014)、《不在现场项目,默片》(伯明翰IKON画廊,2014)、《时代肖像-当代艺术三十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3)、《开放的肖像》(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2)、《GRASSTRESS 2011》(意大利威尼斯,2011)、《调节器》(今日美术馆,2010)、《Shanghai Kino》(瑞士伯尔尼美术馆,2009)、《仔细想想,昨天你究竟干嘛去了?》(比翼艺术中心,2007)、《天上人间》(香格纳画廊,2004)等展出。 媒体联络:楼雨婷电话 | +86 137 邮件 | johanna.
[沙发:1楼]
来源:没顶画廊 施勇是中国当代艺术界重要的艺术家,艺术实践涉及摄影、雕塑、装置以及虚拟艺术等多种媒介。从1992年起,施勇创作了大量颇具实验性的作品。从私人空间被窥视和侵犯的探讨,到对文化身份、文化多元主义长达十年的深思,再到对记忆和现实间张力的研究,施勇在幻象和现实之间自由穿行,揭示了中西方文化交融下现代生活的多种矛盾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被朋友们称为“施帅”的艺术家,完整展现施勇和他多元化创作的演进过程。1963出生于上海“对于我们 60年代的人来说,我们号称是有理想的一代人。没有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没有市场经济干扰你,没有作品买卖,所以我们觉得我们是有理想的,我们做艺术纯粹是为了乐趣,虽然当时我们在物质上是有压力的,但是精神上我们还是有明确的对应性的方向,比如说针对于我们现在的物质匮乏下的意识形态。”——施勇
施勇,拍摄于1977年1984毕业于上海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美术系
最后一次古典式的礼拜1990绘画这幅以古典式语言为表现手法,致敬西方绘画传统的自画像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而标题中的“最后一次”更是显示施勇准备告别架上绘画,走向未知艺术实验之路的决心。1992最后一张架上绘画
红气床1992绘画施勇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幅架上绘画作品是创作于1991年的《红气床》。这件作品曾在1992年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1992年之后,施勇开始了录像与装置艺术的尝试。“形象的两次态度”展览现场1993上海华山美校1993年12月,施勇用感光材料制作了一个类似物理实验的现场,并在上海华山美校的地下展厅展出,这是中国最早的对装置作品内部研究探讨的作品之一。同一时期施勇参与和组织几个展览如《形象的两次态度》 和《 艺术的段落》等均致力于探讨和呈现作品内部的意识形态关系。1995扩音现场
扩音现场:一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声1995装置1995年施勇在自己所居住的公寓创作了环境装置作品《扩音现场:一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声》。原本隐蔽、空间划分明确的住宅空间内部所有声音通过扩音装置放大,这种几乎强行介入式的方式将私人空间被侵犯导致的不安和焦虑完全暴露。这件作品是施勇这一阶段的一个创作高峰,其中透露出的前卫艺术态度对艺术界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6“文化多元主义”、“文化身份”
请勿触摸“请勿触摸”1996装置《请勿触摸“请勿触摸”》的灵感来自于西方艺术界的若干个真实而极具反讽性的故事。施勇通过借用这些故事,抽离出一个看似纯粹提示性的词语“请勿触摸”,将其与“物”的概念连接,并通过对四个霓虹灯字进行红外线感应报警器的监控保护,来呈现艺术话语是如何从对权力的表达到最终构成话语权力的这个事实。从标题中可以看到,第一个请勿触摸是作为动词存在的,而第二个“请勿触摸”则被指代为既是一个名词又是一个物。来自中国的艺术样品1996装置1996年之后,施勇的关注点更为开阔,从“文化身份”、“话语权力”、“文化多元主义”等议题出发,把现代化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创作基础,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探索。《来自中国的艺术样品》中,一件被精心制成,按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判断非常“中国的”衣服置放于透明的旅行箱内,通过当地的运货手推车以一种名正言顺的入关姿势进入其现场上下文。原本与私人生活方式联系紧密的旅行箱以透明的形式出现在公共场合让人不安,这种不安全性在这里却合乎逻辑地成为一个主动利用其概念资源,展示其货色特权的样品窗口。1997“上海新形象”的诞生
请你选择最好的1997虚拟艺术《请你选择最好的》是一个网络在线互动项目,施勇在网络上提供自己十二种不同发型和若干衣着的形象,并提问“在当代中国,什么样的新形象才能在国际交流舞台上占有一席鲜明的位置?”参与者投票选择他们认为最理想的样子。这件作品同时开启了施勇代表作品之一,“上海新形象”系列的创作。围绕生存与传媒空间下的“公共形象”为展开,“上海新形象”反映西方化与非西方化在交流对话上的另一种文化的现实。在一个概念上再加一个概念1998装置作品借用Joseph Kosouth 的&One and Three Chairs&为基本出发点,添加了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形象。如同在一个当代西方权力话语的概念上加上一个获得确认的所谓“当代中国的”概念,椅子原有的自我概念转换为一个作为椅子与所坐人之间互文性质的概念,并将观者引入一个现实层面:那种所谓多元性,差异性文化策略保护下的交流现实。上海今日新形象1999雕塑《上海今日新形象》根据《请你选择最好的》中参与者投票选择出的他们认为最理想的样子:一个染成金发,戴着墨镜,穿着中山装,拎着公文包正在挥手的,“上海理想市民”的形象而创作。憧憬-52000摄影《憧憬》是一组建立在&立足本土,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吸引外资&的当代中国城市现状下的新形象人物连环画照。尤以上海代表性新建筑景观为背景,肥皂剧的形象造型与作秀式的对话处理既形象地凸现人们在面对国际新格局时所显露出的微妙心态,又充分反映出充满策略与表演的现实图景。继续2005摄影《继续》是记录30个不同人物,各自装扮成相同的“上海新形象”的系列摄影作品。按顺序连接的头像看起来好像既有变化,又没有变化。由西方文化尺度界定的所谓当代多元文化在不断消解中心和边缘的同时,制造出符合标准的“公共形象”,以一种新的方式将人置于地域性边缘。2002“幻觉现实”
月色撩人2002装置2002年开始,施勇对诸如“欲望”、“幻觉”、“迷药”、“引力”、“表情”及“卡拉OK”等词汇在作品中的反复运用更加关注,并以充满隐喻的方式探索在现实欲望推动下不断滋生的幻觉现实。《月色撩人》中,一双手从裤管里伸出,支撑在地上,前面是一根发光的粉红色宠物骨,骨头内播放着艺术家在2002年上海双年展酒会上的录音。这件基于现实生活的作品通过“身体意象”建构了一件荒诞事实:装置中主体的身份可疑而模糊,手脚的概念被偷换,世俗媚态潜藏于其中,现实“欲望”、“幻觉”、“引力”同时滋生“幻觉现实”。我们不想停止2006装置《我们不想停止》是施勇制造的一辆幻想中的飞行器。作品通体用呢面料包裹,扣子、口袋以及飞行器后端的喷气管模拟的西装的袖筒,和金黄色的文字,都是“上海新形象”的转移。而飞行器的四个“别克”轮胎是汽车工业的象征物。身体和机械的概念被偷换,静止和运动的时空被混淆,幻想的速度混合着现实的速度,不想停止。2006有时,迷恋细节反而缺乏想象力
有时,迷恋细节反而缺乏想象力2006装置 | 展览现场施勇将发生在周遭生活中某些耐人寻味的事件通过重新进行“艺术”再加工,“艺术地”抹掉某些关键细节以呈现被掩盖的、原本因为完整的细节而让人熟视无睹的真相。2006“抹去”、“现实”
卡塞尔没有文献展计划2006摄影“在如今这个到处都是双年展(据说全球范围内,还有很多双年展准备上马),到处都是全球性艺术展事,到处都有策展人、艺术家、艺术机构、基金会、画廊、收藏机构及公众,每天象赶场子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奔走的这个飞速旋转的艺术世界里,艺术是否真的应该停下来,作一次休息了?被我们视为非常重要的卡塞尔文献展是否应该率先做个样板,休息一次?”无题2008摄影《无题》在电脑中对书架的彩色照片进行处理,将照片上任何可辨别与判断的细节信息及留存痕迹重复不断“抹去”,直至最终在图像中只留存书架和书架内书本及物体的最基本概念,形状。最终至无色彩效果。 仔细想想,你昨天究竟干嘛去了?2007视频《仔细想想,昨天你究竟干吗去了?》以采访为主,通过审问式的语言追问来观量、甚至侵犯被访者的记忆与自我认同。通过逼问与诱导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真切地抖露出不同生活圈子里的种种现实;同时“现实”又在被访者的口述中荒诞地被编织、篡改及再创造。你的秘密就是我的武器2008音频《你的秘密就是我的武器》将作品《仔细想想,昨天你究竟干吗去了?》在编辑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被删除的部分谈话内容重新挑选,单独整理并制作成声音片段,把每段对话中的私密而敏感的关键词作静音处理。“抹去”的嵌入使原来的记忆叙述被阻断并直接与“秘密”联系起来。2009一堆幸福幻想
一堆幸福幻想2009装置施勇通过霓虹灯展示了他写下的一些幻想,这一堆倒置的喃喃自语和甜腻的红光使得“幸福幻想”现实感人,用文字和材料物化不可言状的“幻想“同时传达了施勇对人的感知与认知的巧妙控制。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2010装置以“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句话直接作为作品的概念,《没有什么时不可能的》是对过往现实的一种概括,也凸显在将一种亢奋和癫狂的状态呈现之时,其实也将它们的反面埋下。2015让所有的可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 让所有的可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施勇个展开幕时间:日 周五15:00展览地点:没顶画廊 | 上海莫干山路50号7栋4楼没顶画廊很荣幸将于6月5日呈现施勇积淀已久的个展《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展览现场将呈现施勇全新环境装置作品,通过“抹去”、“物化语言”等动作将叙事性的“词语”镶嵌进现实,最终又不得不以抽象艺术的方式呈现那种现实。正如艺术家所说,“我喜欢在作为背景的叙述语境中,通过嵌入某个词汇去瓦解原叙述,使之转换为另一种歧变的语境。利用‘抹去’这个概念并同样以‘抹去’的方法来突显被掩盖的,也或许是被蓄意制造的现实。”施勇过往展览:《必要元素——中国移动影像》(土耳其Borusan当代艺术中心,2015)、《天人之际Ⅱ:上海星空》(余德耀美术馆,2015)、《戴汉志:5000个名字》(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WITTE DE WITH 当代艺术中心,鹿特丹,荷兰,2014)、《不在现场项目,默片》(伯明翰IKON画廊,2014)、《GRASSTRESS 2011》(意大利威尼斯,2011)、《草稿》(瑞士伯尔尼美术馆,2011)、《Shanghai Kino》(瑞士伯尔尼美术馆,2009)、《仔细想想,昨天你究竟干嘛去了?》(比翼艺术中心,2007)、《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广东美术馆,2005)、《天上人间》(香格纳画廊,2004)、《第25届圣保罗双年展》(巴西圣保罗,2002)、《第四届上海双年展—都市营造》(上海美术馆,2002)、《第三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1999)等。媒体联络:楼雨婷电话 | +86 137 邮件 | johanna.展览支持:上海城集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HTML代码不可用)[高级回复]
请输入验证码:
发言前,请仔细阅读并同意以下注意事项,未注册用户请返回社区首页注册。1.请自觉遵守:Art-Ba-Ba论坛免责声明2.请尊重网上道德;3.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4.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5.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6.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7.Art-Ba-Ba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社区立场。8.转载文章请注明出自“”。如是商业用途还请联系原作者。施勇:表象太美 现实够冷 - 中国当代艺术社区
施勇:表象太美 现实够冷
来源:Hi艺术 &作者:史伟 “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这是颇为拗口的一句话,唯有一字一字慢慢读出来才好理解,若作为一档展览的题目似乎真有点长。沉寂多年的艺术家施勇以此为题选择在没顶空间重出江湖,朋友圈的刷屏捧场更多意义上是对他本人的期待:缘何隐退、又为何复出、作为艺术家的他心态是否有变化、新作面貌、创作线索的推演逻辑及未来走势等等。最重要的是:作为艺术家的施勇回来了。 自90年代初期开始,施勇创作了大量实验性作品,作品类型涉及摄影、雕塑、装置等,文化身份、话语权力、中西文化交织下的现代生活的多重矛盾、意识形态关系等是其创作的关注点,而“现实”是施勇始终致力探讨的维度,与之共生相伴的“抹去”在此构成一种方法或者线索。没顶画廊确实给人不走寻常路的印象,笔者未能亲往没顶画廊的开幕现场,在随后所见的图片中产生了一种强烈且极端的感受。空间连同地面全部被粉刷为白色,作品由昂贵的材料制作而成,有着绚丽的颜色和炫目的外形,它们并不位于主体墙面,而是25个物件密集地沿着墙角围绕一圈,靠着墙走,是种临时的状态,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或者排队。通常,雕塑、装置类作品的布展需要占据空间地面,也必须考虑观者的观展体验,而没顶空间中五彩斑斓的作品低到尘埃里的局促不安、刻板与冷寂,人们只能俯身下来才能寻踪每件作品丰富的样貌与真实的局部。没顶空间的确称不上大,但置身空间,某种无形的气场已足够让人领略施勇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与委婉犀利:靠墙的物件无疑处于弱势,也只有弱势才会感觉靠着墙角安全,它们没有主体性、被空间控制和占有,空间的强势感瞬间得以提升。这也是施勇对空间的理解进而采取的布展方式,是对“现实”甚至“真相”的进一步追问。《扩音现场:一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声》 1995 装置迄今,施勇对空间的研究涉及到两次转型:作品《扩音现场:一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声》是转向私密化的个人空间,当时这件作品的创作并不具备可利用的公共展示空间、也没有一定的财力投入到声音介质相关的作品中,而他自己的家反而成为最易掌控的客观条件,这属于因被动而产生的现实。在没顶空间的创作,其阐释的内在结构没有发生改变,变化在于施勇主动利用公共空间,挤压物件的方式构建现实。此外,以下关键字可提示出施勇创作的重要线索:抹去、遮蔽、复制、抽象、边角料、修饰、控制、形式主义、秘密……同样,这些点各自透露出来的信息与共同编织出的画面依然不可信甚至南辕北辙,任何的望文生义只是徒劳,因为,它们也并非真正的“现实”。施勇与劳伦斯Hi艺术=Hi 施勇=施按下暂停键 角色切换Hi:这些年你不进行创作也不参加展览,在做什么?施:我没有做展览是和我之前做过的一件作品《2007年卡塞尔没有文献展》有关。其实作为个体在当时我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我可能要停下来。那个时候整个艺术圈、当代艺术系统像一台庞大的机器在疯狂运转,艺术家、策展人、画廊主、收藏家都在满天飞去疲于奔命地应对各种展览,突然我觉得太累了,去拼命坚持、但是根本没有激情地创作,这种状态并不符合我的个性。我认为整个世界的节奏太快了,因此我开玩笑说卡塞尔没有文献展了,我没有能力让他们停下来,但我本身希望通过这一假想性的计划来表明我的态度,这是我要考虑的。这个时候,我的代理画廊香格纳希望我可以参与视觉及展览方面的工作,这对我来说也没有障碍,于是很自然的转换了角色,从2006年到现在一直在香格纳做事(香阁纳画廊和H空间策展总监),所以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Hi:那你这段时间有过哪些思考?施:作为艺术家,当时我希望先要把艺术这个事情忘掉,转到为艺术家服务的工作者身份,对我而言就变得比较轻松了,这首先是一个态度。我几乎晚上不会去做任何工作,而是去看看书,了解其他的艺术,作为艺术家的时候太疲劳了,需要休整,我也不期望一定要去解决什么问题,首先是放松,然后再等待一个时期的到来,等待创作的欲望再次出现,当然这种等待不是被动的,我在香格纳的工作其实也是对艺术的另外一种观察角度。展览看得多了、对整个艺术状态了解多了之后,我的节奏和视角可能会变得宽泛。你问我还有哪些思考,我还需要总结总结。我只是认为我要搞创作了,而且更加有意思的是我不会突然去做完全不能把控的作品或概念,必须在我原来的地方继续,时代环境不同了,但“抹去”的性质不变,仍然有可继续探讨的空间。Hi:沉淀几年之后,你在创作的心态上有些什么细微的变化吗?施:以前我要做一个作品的时候会很焦虑,现在我已经怀着一种比较平常的心态来看这些问题,所以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要紧事情我不做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好,不会什么展览活动都去参加或参与。《卡塞尔没有文献展》 2007 影像空间的多重隐喻Hi:“复出”亮相选择在没顶画廊、与徐震合作是出于什么契机?施:很偶然,有一天我去徐震工作室看作品,我谈到最近也有兴趣搞创作,他表示很好并提议做个展览,我答应了,但后来又有点紧张,因为很久没做展览了,不是很有把握。另外一个原因就很有意思了:其实没顶画廊这一空间原来是我和徐震一人一半的工作室,我感觉又回来了,而且这个空间总给人像是在开玩笑的意思,它和常规的画廊不同,比较随机有趣。Hi:“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这一展览标题旨在强调什么?施:它其实也是一个政治性的命题,不管个体的、家庭的、社会的事情,一切可能的问题都要在内部解决掉、它做好才能给人看,我们不可以给别人看不好的东西,不好的部分自己去消化、处理掉,要用美好的形式来解决问题“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展览现场Hi:这批作品是什么时间创作的?创作灵感是什么?施:整个展览从作品着手创作到面貌的呈现时间不足3个月。依然是延续之前关注的问题并产生新的关联,比如“抹去”的概念。之所以萌生在空间展出25件作品的想法,是因为后来重新考察并思考了没顶这个具体的空间。以前我们总是很理想化的判断空间、作品与人之间的对话关系,彼此平等、互为依托诸如此类,的确这些看上去非常准确,但目前的我会越来越质疑这种平等性或民主性。进入没顶空间,我突然生出一个灵感:我应该将空间的强制性意味和力量通过作品呈现出来,空间居于主导地位,而不是常规展览中作品是第一位的。同时,我认为空间具有隐喻,这种隐喻不言而喻,涉及政治隐喻、政治空间的隐喻等,我要以物理空间表达出这种隐喻。Hi:关于“现实”和“抹去”关系的探讨,在这个项目中有什么推进吗?施:以前我会借助各种各样的电子媒介,但是这次的突然改变首先是由空间带给我的感受引发的,在我重新回过去处理关于“抹去”和“现实”的关系时,与原来的一开始就对作品本身去介入“抹去”的概念不太一样,这次与空间的关联更强烈也密切,而且更加合理,以后我还会从这个方面继续展开。《6号》 聚氯乙烯 聚乙烯 丙烯酸塑料 铝塑板 多层板 密度板 油漆 铝《10号》 铝合金 PVC革 多层板 金属 漆 霓虹灯及元器件 铝《10号》局部不可撼动的结构Hi:那些木块表层上金属条的介入显得很粗暴。施:对空间的考量之外,“铝条”是我比较看重的元素。作品的材质涉及到木头多层板、轻钢轮毂、金属构件,与建筑、室内装修所用材料有关系。每个物件中均嵌入与物件等长的一根铝条,铝条下面压住、遮挡或者被抹去的是裸露出的一点点文字以及构成的阅读线索,但观众无法读取或了解更多信息。物件之间有高低的差别,但铝条的高度是一致的,它把控着话语权,表明的是一种非常强势不容置疑的态度和结构。Hi:这些文字本身是什么,以被隐藏的方式出现、欲言又止,你希望传达什么?施:作品中共有3000个叙述性的文字,这与我的人生经历、艺术现实有关,特别狗血和好笑,经历过之后,我也在这样一种现实中成长,因此我会将它作为我可把控的东西放在作品这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要让观众了解背后究竟是什么。重要的是我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明或者暗示:在我们所见的光鲜漂亮的表面现实里面,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现实,是它在真正左右着你。以“抹去”的方法来创作,反而提醒了观众去留意和探究真相。《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2010 装置Hi:2010年的作品《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是一件文字装置,这次也涉及到文字。你为什么对文字情有独钟?施:我做过有关文字的作品挺多,但我不是语言学家,我对语言的兴趣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第一,它比图像更直接,即便不懂艺术的人也可马上作出回应。第二,词语这种结构真的很有意思,在不同语境,通过编排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想象空间维度,尤其是双关语,比如在《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中我将它们视为词语和物来对待,这句话的本身充满鼓舞人心的正能量,它可以主宰一切,但另一面也表明所有坏的结果也是可能发生的。我将它切一刀、处理成立体的雕塑,也就变得倾斜了,像一个感叹号。Hi:这批作品没有具体的物象图象、文字也被隐藏。基于这种布展方式,叙事是如何展开的?施:物品和色块是抽象的,叙事很简单。有了灵感之后,我曾经用一天一夜按照之前设计的大致造型和现场编排好每个物体的位置,它们沿着墙一圈是44米;第二步是将文字落实在每个物件上,原本这个叙事的文字有千个字,最终从这44米出发将文字缩减至3000字,计算出物件表面每一段文字的距离,整个叙事就是在这条44米的线上展开的,整条线索被铝条切割压制住,叙事的结构是文字性的,但观众无法阅读和把控它的结构,只有我知道内容是什么。《20号》 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塑料 丙烯酸塑料 聚乙烯 铝 多层板《20号》局部“抽象”才安全Hi:作品绘画感很强,也很抽象,非常吻合时下对抽象艺术的探讨。你未来会进行抽象艺术创作,或者回归绘画? 施:这种漂亮的外表、甚至画面感完全是由市面所处可见的装修材料和油漆做成功的,材料和工艺可复制,严格意义上它不具备手绘的绘画性。我并没有在研究抽象,如果我在研究抽象艺术,那是和政治有关,是政治抽象学或者抽象政治学,我也不知道。我也不会转向绘画,现在我呈现的作品在结构上和1995年我在家里做的作品《扩音现场:一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声》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时代不同了、环境也改变了,具体的线索也变了;相同的是在空间中嵌入特别奇怪的词汇来改变空间的局势,之前的项目很恐怖,将当时身体缺失的感受表露出来,这个展览很炫目。Hi:“不得不以抽象的方式呈现”是什么意思?施:至于“不得不以抽象的方式呈现”,就像有些话、有些事你只能选择拐弯抹角地表达,如果你非要用特别直截了当的方式去做,也许会出问题或者你是有问题的,所以有时候你不得不去“开玩笑”、学会委婉。我开玩笑说自己是“被抽象”的具象艺术家,也只能这样,因为抽象很安全,看起来又当代。《17号》 实木 油漆 铝 丝网印《17号》局部完美粉饰的“无关紧要”Hi:装修、装饰公司的介入创作,主要是基于什么考虑? 施:制作作品主体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应该找室内设计公司来合作,以室内设计的材质工艺甚至制作流程来制作这批物件。一方面是确保物件的高质量,但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在作品中暗示“装修”的概念。装修就是将一个不那么漂亮的现实包装完美,因为人们更关注表面及表层的和谐,25件物件同样具有这样的属性:漂亮,但不起主导作用。Hi:为什么又让他们切一刀?施:物件做好之后,我会让装修工人在上面切一刀,最终完整的作品变为边角料的感觉,物件侧面及内部的工艺技术其实不会被看到。切一刀看似不够完美,只为揭开一点点现实,我么看上去光鲜亮丽的现实只是表层的现实,不具主导性。纵使漂亮、材料价格昂贵,实质上依然是边角料,可有可无。我也可以换做其他材料或造型,但只要求漂亮就足以表达,皆大欢喜,无关紧要,很安全,抽象的艺术,我们不都这样吗?我在做的时候也在和装修公司人员在沟通的一点是,很多造型在我做的时候可以改变,对我无所谓,但有些东西不能改变,比如铝条的嵌入高度和文字这些是我要掌控的,这是结构。完美的边角料,靠着墙角才有安全感Hi:作品表面的光感很强,也是为了凸显其微不足道?施:作品表面很漂亮,产生幻觉都是可以的,其实我正在十年前就做过一个灯箱装置作品《引力——上海夜空》,56个画面的上海夜空全是以灯箱的方式来制作的光的作品,也是为了表明表面的现象与真实,当时拍了100多张照片,包括大楼顶部夜晚发光的状态,56张照片拼在一起真的非常梦幻浪漫,观者会产生一种特别强大震撼的幻觉力量,但白天这些建筑其实很难看。这批作品我会要求尽可能漂亮,甚至使用焕彩皮革等材料,目的就是呈现眼前看得见的表皮世界,提示的是它后面的线索。Hi:这个项目完成之后,带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施:我会把这个概念继续下去,但不一定是这么具体的概念,这种类型的方式我会通过更有效的方法展现出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我可能还会和一些很奇奇怪怪的公司合作来做艺术品,碰撞出新的灵感或者背后的概念,这样艺术品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
[快速回复] (HTML代码不可用)[高级回复]
请输入验证码:
发言前,请仔细阅读并同意以下注意事项,未注册用户请返回社区首页注册。1.请自觉遵守:Art-Ba-Ba论坛免责声明2.请尊重网上道德;3.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4.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5.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6.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7.Art-Ba-Ba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社区立场。8.转载文章请注明出自“”。如是商业用途还请联系原作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样化淡妆好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