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小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净土宗又称为莲宗,净土心要就在于四十八大愿,甚至可以说,净土五经一论,都是四十八大愿的注解。历来,佛经就有“方便说”与“究竟说”二种,“方便说”是为了接引不同的缘,佛家称为四万八千法门;“究竟说”却只有一句:闻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肯定成佛。自己悟到,或有善知识告诉我们,就已经完成了从“人”到“佛”的过程,因为生命只有一念。这就是受持,受就是接受,持就是得到。完成这个受持以后,也许不能立刻觉察出来自己是佛,但成佛的因缘已经日渐明晰了,极乐世界之相越来越明朗,人慢慢的从偶尔得到灵感(极乐世界的闪光)到智慧自来(常住极乐世界),就只有消业度生了,但内心也明白,其实无业可消,无生可度。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弥陀即自性,自性即弥陀。每个众生的自性,与自性之幻化,又称弥陀。阿为起义。佛即是指觉性圆满,但这觉性圆满也有相的显示,这个相就是四十八大愿里的内容,就是极乐世界!因此,阿弥陀佛的接引,不是有一个外生命或超人超佛的生命,叫阿弥陀佛,他来接引我们去西方极乐,阿弥陀佛本就是众生自性所具。阿弥陀佛的接引,就是自性—阿弥陀佛(或称福慧圆满的佛),对自性—阿弥陀(或称烦恼众生)的接引与过渡。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回到极乐世界。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声“我们结婚吧”,以后就是人妻人夫,荷担起人妻人夫之家业,跟未婚时不一样了。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以后便荷担起如来(阿弥陀佛)事业,跟普通众生时不一样了!那么,你念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大愿就是你发的。因此,阿弥陀佛接引,就地还家!闻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今生肯定成佛! 以经文为证:《妙法莲华经》授记品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还没有评论哦,&
凤凰博报用户登录
支持更多帐号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亲,您在凤凰博报的用户名为
绑定凤凰帐号
田欣女士蒙受恩师教导,亦有感净土法门对社会和谐,民众安居乐业的重大作用,2014年初于北京成立普度心社,本着慈悲济世、净化人心、提升道德、觉悟生命的教旨,常年组织净土教程与共修活动,让有缘人系统研习净土法门,亲近祖师教言,将人境转佛境,以造福社会、组织、家庭为毕生事业,回报佛恩、国家恩、父母恩,社会恩。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Member Area
1. X30n0605 法华经科注 (十卷) 【宋 守伦注 明 法济参订】
2. 科注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3. 科注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4. 科注妙法莲华经卷第四
5. 科注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6. 科注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7. 科注妙法莲华经卷第七
8. 科注妙法莲华经卷第八
9. 科注妙法莲华经卷第九
10. 科注妙法莲华经卷第十科注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宋 柯山金溪栖云沙门 守伦 注
明 玉溪菩提庵沙门 法济 参订  吴兴瓶城居士 闵梦得 较刻
△四药草喻品二初申品目。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此品明之述成文中有具山川云雨等喻独以药草标名者何也应知土地是能生云雨是能润草木是所生所润其所生所润通皆有用而药草用强因此标名也然有漏诸善悉能除恶而无漏为最于无漏众中四大弟子以譬领譬深会圣心所以佛赞善哉甚为希有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称药草喻品夫药草丛育日久一蒙云雨扶蔬暐晔牙茎丰蔚于外力用充润于内譬诸无漏住最后身有余更不愿求无上佛道今得闻经自乘佛乘兼以运人文云我等今日真是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内外自他具胜力用故称药草喻品应知药草能除四大风冷补养五脏还年驻色今蒙云雨忽成药王饵之遍治众病变体成仙譬诸无漏闻经破无明惑开佛知见文云我等今日真是佛子无上宝聚不求自得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面于佛前得授记莂嘉著称微故言药草喻品也应知前一番是师弟领述世界悉檀意次一番生善是为人意其次一番是对治第一义两悉檀意也是名因缘释品也若约世典释药草者如神农经曰上药养命谓五石炼形六芝延年中药养性谓合欢蠲忿萓草忘忧下药治病谓大黄除实当归止痛也草者说文云百卉之总名释名曰草早也谓望秋先凋凡质干不坚无材植之用皆名草也。
△二释经文如来述成二初略述成二初双述善哉。
尔时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
善哉善哉者此双述之意一善哉述其两处领实一善哉述其两处领权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者辞致曲巧故言善说皆是佛法故言真实真实述其实功德述其权诚如所言者印定之旨也又华严之拟宜领实也三藏之诱引领权也方等之体信之领教俱领权实也法华之付财专论实也。
△二领所不及。
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述其领所不及也谓退进横竖亦横亦竖非横非竖皆不及也所以者何应知大云普覆遍荷清凉大雨俱沾无不蒙泽咸令世间皆得知见未曾有法那忽齐教止领二乘得益不道人天小草是为退所不及又名上草亦名小树大树敷荣郁茂自他饶益而复不领是为进所不及又同成法界那忽止领二乘余八法界都不涉言是为横所不及又七方便从浅至深皆入真实余五方便都不预语是为竖所不及又三世利益未曾暂废是为亦横亦竖所不及夫山川溪谷总言一地一地能生未尝拣择攘彼受此然草木种子皆依于地更无余依一云叆叇无处不密一雨一味不隔枯荣普润既同普得增长如来平等不可思议实不先顿后渐初三末一如龙兴庆云普雨于一切身心不降雨除热得清凉是为五乘七方便十方三世平等广大甚深博远不可思议无有差别是为非横非竖领所不及然不及之旨非都顿夺特以初心望后心未穷极地故云不尽又初悟初阿亦具后荼功德但齐教之领未暇进领横竖周遍耳又权行大士宜应如此。
△二广述成二初长行二偈颂初文又二初述成开三显一二结叹初文又二初法说二初举法王不虚劝信。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此举法王之劝信夫世之人王外无所畏内不二言今出世法王万德融明众恶已尽发言诚谛故云若有所说皆不虚也旧云述中根不虚奖下根信受今言佛法虽多不出权实权实之外更无别法而言无量者此意难信故举法王劝信又为下大云譬作本也。
△二正述开三显一二初约教明开权显实二初约教述开权。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
一切法者谓七方便为横对一实为竖若言不尔何故二万亿佛所初发大心中间取小又流转五趣又十法界一人尚具况七方便耶此法虽多以方便波罗蜜照之罄无不尽以随其类音说之无不逗会如为人天说戒善为二乘说谛缘为三藏说事度为通教说无生为别教说次第开如来藏是名约教述领开权也。
△二约教述显实。
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是约教述显实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地者实相也究竟非二故名一也其性广博故名切也寂而常照故名智也无住之本立一切法故名为地此约圆教实说也凡有所说皆令到此智地例如大品广历诸法皆摩诃衍衍即乘即实相实相即是一切智地上文云唯此一事实指此地也余二则非真指七方便也此约顿渐二教述其开权显实也。
△二约智述开权显实二初约智述开权。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
观一切法所归趣者是能照权也究尽明了者能照实也二智所照偏圆两境通达无碍故能说权实二教此举智释教也知所归趣是识药深心所行是知病病药俱是权法权法各有所趣戒善等近趣人天若作远缘低头举手远趣佛果念处道品等近趣涅槃若作福德庄严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远趣宝所乃至六度通别等法近远归趣途辙不同又戒善是人天药谛缘度是三乘人药乃至通别等亦可解深心所行有二种一者深心着于依正二者着所执法着依正者起深重十恶障人天乘着所执法者起四倒三道六蔽四住五住等障四圣乘当知深心病相不同权智照之通达无碍此约智述开权也。
△二约智述显实。
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是约智述显实实智所照也一切权法无不入实故言究尽佛眼所见故言明实智所知故言了若此智照此药此病不照彼药彼病又彼智照彼不能照此种别不同者权智照也若一智遍照一切药一切病者实智照也能示众生如此圆融境智故言一切智慧也又一切法者谓十法界也十界各各相欲不同各护果报归趣亦异知诸法尽者名知病知一切深心所著者名知药以其药有深浅耳大品云如实知贪欲心嗔痴心以如实智知名知深心如理通达无有障碍若戒善谛缘度等一切法药悉用如实智知者名通达无碍又上权智文中言通达无碍者是约权论实今实智又于诸法者是约实论权二文互现者此明实是权实权是实权当知究竟非权非实非差别非不差别以智方便权有差别悉到智地则无差别如地无差别草木若干若干无若干无若干若干又约心论法约法论心心有诸数法无诸数心不离法法不离心无数而数数而无数权实亦尔。
△二譬说二初譬说二复宗称叹初文又二初开譬二初差别譬六初土地譬。
迦叶譬如三千山川溪谷土地。
大千世界者譬众生世间也山川溪谷土地者譬五阴世间也世界无别法为山川溪谷土地所成众生无别法为五阴所成土地既通譬识阴山川溪谷譬四阴能依草木虽依土地等土地等非即草木草木质干但名草木草木种子更无别名但取能生之功名种子所生质干名草木皆植根于地地则本也内合习因习果虽依五阴五阴非即因果要依于阴得有习因增长成办名习果因果依阴而起则山川土地譬成草木种子受润增长譬悉成也又更显别譬者山虽高峻亦有洿隆等五相乃至土地虽平亦有丘池等五相即譬五乘五阴山高譬菩萨五阴川譬支佛溪譬声闻土地譬天谷下譬人一一五阴皆有习因习果所依犹如山川溪谷土地皆为种子质干等所依也又用三千大千世界譬正因之理通为一切所依山川溪谷土地譬众生阴界入果报色心也草木丛林譬众生习因也此三法不相离习依阴入阴入不出法性如草木依山川山川依世界若约世典而释山川溪谷土地者广雅曰山产也谓能产万物也又说文云山宣也谓宣气而散生万物也川者蔡邕月令章句云众流注海曰川释名曰川穿也谓穿地而流也溪者尔雅云水注川曰溪谷者释名曰覆也山岩隐邃之处耳土者释名曰吐也谓吐生万物也地者说文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
△二草木譬。
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所生卉木者卉是草之都名木是树之总称众草成丛众树成林治病力用胜者称为药如善法中皆能治恶而彼无漏善治惑义胜下卉木中树林枝干覆荫广器用大故喻二菩萨种类若干者五乘七善因果种子不一故言若干如是种类各有称谓即是名各有体相即是色故言名色各异也又种类若干者种谓种子类谓流类若干者若如也干数也。
△三密云譬。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密云弥布者云有形色覆荫下文有雷声远震覆荫譬佛慈悲形色譬佛应世雷声譬佛言教密云即三密也慈悲即意密形色即身密雷声即口密弥布者遍也既密又遍故言弥布以慈悲熏应身说法遍十方界故言弥布也经律异相云云有五色青者风多赤火多黄白地多黑者水多有四电师东身味南百主西阿竭罗北阿祝蓝四电斗诤是故有雷又地水火风斗故有雷五事无雨一风起吹二火起焦三阿修罗手接入海四雨师淫乱五国王不理治雨师嗔故不雨言密云者周易小畜卦云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正义曰阳之上升阴能畜止两气相薄则为雨也。
△四澍雨譬。
一时等澍。
一时等澍者譬口密八音四辩宣澍法雨利润众生八音者一极好二柔软三和适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误七深远八不竭四辩者一义无碍二法无碍三辞无碍四乐说无碍。
△五受润譬。
其泽普洽奔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
此法雨普润七种众生心地所有习因种子即生闻慧名为普洽根茎枝叶者信为根戒为茎定为枝慧为叶其次第相资故譬此四也小根茎等即人天信戒中根茎等即二乘信戒定慧大根茎等即菩萨信戒定慧也。
△六增长譬。
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此更复略叠明草木随分受润习报两因善法既蒙法雨习报两果各得增长称其种性者明施权称机小者不过分大者不减少即是七种习报两因也华果敷实者习报二果也又云增长即三义称其种性即是增长之由由说教称机也各得增长正明增长华果敷荣者即增长之相也。
△二无差别譬。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此无差别譬显于一实此有三一者一地所生道前心地所生终因道后智地二者一云所雨一音所宣一乘法门开发道中五种善根终是一音平等之教三者三草二木禀益不自觉知五种善根蒙佛法雨随分增长亦不自知五种之因皆依一佛性亦不自知五乘之教皆是大乘亦不自知同归佛慧唯有如来乃能知之也。
△二合譬二初合差别譬二初正合六初合第三密云。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
合譬次第者明如来应世则八音说法说法即有受化众生众生闻法各沾道润得润是同不无差别增长第一合密云先举佛身密合云有形后举佛口密合云有声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即是正合应身出世也如大云起即举譬帖合明如来大慈现身覆育一切以大音声者即是举佛口密合云有声也天人阿修罗者别举三善道禀口密之益也即是三乘根性三十子别禀声益也如彼大云即举譬帖合云有声遍覆大千者通举一切皆是佛子俱蒙口密益也或时但合五譬将普遍世界下兼合世界土地也世界即是国土世间天人修罗即是假名五阴世间假名合上世界五阴合上山川溪谷也。
△二合第四澍雨譬二初标章门。
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
此合上第四澍雨譬于中先标章门次劝听受章门有六一十号谓如来应供等二四弘谓未度令度等三三达谓今世后世等四一心三智谓我是一切知者五五眼谓我是一切见者六三业共智慧行知道谓意不护开道谓身不护说道谓口不护亦称为导师谓知道者等也。
△二劝受。
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汝等天人下劝物听受佛八音诠吐六种法门从多为论劝三善道宜应往听法也。
△三合第一土地譬。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揽果报而有众生如依山川得有世界等百千万亿者即是十法界众生也今正语七方便众生差别配如上说或从汝等天人者皆合山川譬也。
△四合第二草木譬。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
于时者若论渐初即是鹿苑初说三乘时若约中间处处得论于时也利钝者总判三涂因恶果苦不能受道名为钝七种方便闻教得益名为利别判人天但受果报不肯受道名钝三乘根性断惑出界名为利又声闻观生灭名为钝菩萨观不生灭名为利通别圆三教迭论利钝可知精进懈怠者三途放逸名为怠人天持五戒十善名为进人天不厌苦为怠二乘怖畏无常为进二乘贪证不求作佛为怠菩萨志求佛道为进。
△五合第五受润譬。
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随其所堪即是称会机宜无增减之失欢喜快得善利即是各蒙法润受益也。
△六合第六增长。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鄣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现世安隐后生善处者即是报因感报果合华敷增长亦得闻法乃至入道者即是习因牵习果合上果实增长闻是法已合上增长之由现世安隐正合增长后生善处是合增长之相佛如大云普覆一切三涂亦得沾润增长如说般若方等明地狱得益又诸经中亦说龙鸟鬼神等闻法得道若火灭汤冷即是现世安隐或生天上人中即是后生善处于天人中修道即是以道受乐若人天闻法持戒福德扶身鬼龙不犯即是现世安隐或天还生天人还生人或天人互生即是后生善处生能解悟即是以道受乐二乘闻法得有余涅槃是现世安隐如下文云是人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此人于彼国得闻是经此指方便有余之土是善处于彼闻经是以道受乐若生身菩萨闻卢舍那佛说法得无生忍即现世安隐后生净满界为法身眷属即是善处以道受乐离诸障碍者即是现世安隐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即是后世以道受乐也。
△二提譬帖合。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此提譬帖合有六意大云帖合形声两益雨于一切帖合第二六章法门卉木丛林帖合第四受化众生利钝怠进习因浅深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帖合第五受润得法利各得生长帖合第六现世安隐增长也。
△二合无差譬二初合无差。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一相者众生之心同一真如相是一地也一味者一乘之法同诠一理是一雨也昔于一实相方便开为七相于一乘法分别说有七教佛知究竟终归一相一味所谓下双释一相一味众生心性即是性德解脱远离寂灭三种之相如来一音说此三法即是三味此三相则为境界缘生中道之行终则得为一切智果故言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复次无差别者谓一相一味一相合上一地也解脱相者无相离相者无涅槃相灭相者无相亦无相唯有实相故名一相一相即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无相即无差别也立一切法即有差别差别如卉木无差别如一地地虽无差别而能生桃李卉木差别等异桃李卉木虽差而同是一坚相若知地具桃李即识实中有权解无差别即是差别若知桃李坚相即识权中有实解差别即是无差别以是义故以一相合上一地譬也一味即是实教纯一无杂例一相可解解脱相者无分段变易二边业缚也离相者得中道智慧此慧能远离二边无所著灭相者二边因灭得有余涅槃二边果灭得无余涅槃故也究竟至于一切种智者若得二边灭相即是通别二惑尽入佛之知见以一切种智心中行般若初发毕竟二不别此即佛慧也。
△二合差别五初众生不知。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其有众生者举不知之人法谓闻一音之法持说者是正明不知持说不同修行各异人天作戒善之解三乘作谛缘度解解既不同即是差别所得功德不自觉知者此明五人虽各禀教不知佛是一味无差之教亦不知七种方便各各作解而各执己解为实此则不知于权亦不识实即是差别不自觉知也。
△二如来能知四初约四法知。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
约四法者谓种相体性种者三道是三德种净名云一切烦恼之俦为如来种此明由烦恼道即有般若又云五无间业皆生解脱相此由不善即有善法解脱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此即生死为法身此就相对论种若就类论种者一切低头举手悉是解脱种一切世智三乘解心即般若种夫有心者皆当作佛即法身种诸种差别如来悉能知一切种秖是一种即是无差别如来亦能知差别即无差别无差别即差别如来亦能知然相体性三约十界十如中释若论差别者即十界相也若论无差别者即一佛界相也差别无差别如来能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如来亦能知体性例然可解。
△二约三法知三初三慧境。
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
三法者即是闻思修三慧也念何事者是明三慧用念取于所念之事即是三慧境。
△二三慧体。
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
云何念者念是记录所闻之法正是念慧之体。
△三三慧因缘。
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
以何法念下即是三慧取境闻法是其因缘又三慧境智因缘合故得有三法复名因缘也如此三乘三慧昔谓境体因缘有异即是差别若入圆妙三慧即无差别此有差别无差别如来能知又差即无差无差即差如来亦能知。
△三约二法知。
以何法得何法。
二法者谓因果之二法以何法即是因得何法即是果五乘之因各得其果即是差别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唯是一因一果即无差别差别无差别如来能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如来亦能知。
△四约一法知。
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七方便住于七位故言种种之地此即差别如来用如实佛眼见之如众流入海失于本味则无差别随他意语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则如来能知差别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则如来能知无差别也。
△三举譬帖合。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此举譬帖合众生不知喻彼七方便人各不自知有上下以其不知故所以显于如来唯能耳。
△四叠前总结能知。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
一相一味如前释一相一味解脱离灭等为缘分别即是一中无量究竟涅槃终归于空即是无量中一此是叠前重释无差别也何者一相一味解脱离灭若是二乘法体犹是差别言宣今作大乘究竟涅槃终归于空即通无差别究竟涅槃结前诸句皆非二乘有余无余乃是究竟之涅槃常寂灭相者结前诸句非是寂灭乃是常住寂灭上文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即此义也终归于空者非是灰断之空乃是中道第一义空盖郑重抵掌拣实异权耳。
△五释疑。
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此断物疑佛昔既知始末皆一何不鹿苑即为说实释云观众生心欲随三悉檀而将护之恐其诽谤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二结叹 二复宗称叹二初述叹。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
先叹希有者凡夫有反复闻能得益菩萨是已事解不多奇今二乘无为正位能舍证入实甚为希有能知随喜说法者述其能领开三次言能信受者即述其领显一也。
△二释叹。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所以者何是释述意明佛于一道说三深玄难解而汝能信也章安问前文云如来复有无量功德汝等说不能尽后文云汝等甚为希有然佛恩普被犹如云雨靡不覆润佛恩普载犹如大地靡不生成岂为一机一方而已故言汝等说不能尽然佛恩虽普众生日用不自觉知如三草二木植根乎地禀润乎雨而不能知汝等能知始终十恩甚为希有未度令度等述知佛四弘誓恩也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述知大慈与乐恩也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任力所能渐得入道述知大悲拔苦恩也轮王释梵是小药草述知劝善除热恼恩也知无漏法能得涅槃及缘觉证是中药草述知除诸热见爱恩也上草小树是为耻小慕大述知遮丑恩也大树是述其庄严之恩其最实事一地一雨述知付财坐座身心法财自在安乐恩也盖佛述其差别叹者此叹十恩文尽此矣若述无差别叹者即是一大恩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偈颂二初颂法说二初颂先举法王劝信。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
今初二句颂法王劝信不虚然破有之义者如来出兴五浊随大小机兴顿渐化意令众生破除二十五有生死之业亦破变易润生之因使证最上之道又有者因果不亡为有如来已破此有为法中王故云破有法王也。
△二颂开三显一二初颂约教开显二初颂约教开权。
随众生欲种种说法。
此一行半颂约教随众生欲种种说法者所谓七方便人各各性欲不同如来善权智力遂彼堪任随宜为说此颂开权也。
△二颂约教显实。
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
如来尊重智慧深远者此颂显实也久默斯要者则四十余年秘而不谈不务速说者以机未堪故不应遽尔示之也。
△二颂约智开显二初颂约智开权。
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
此二行颂约智开显也初一行是颂释权智。
△二颂约智显实。
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次一行是颂释实智随种种缘说种种教悉令得其大乘正见自此之前皆名邪见此颂是如来四悉意破有法王即对治意随众生欲即世界意智闻信解疑悔永失是为人意令得正见即第一义意前三悉檀即颂上以智方便而为演说令得正见即颂上到一切智地也。
△二颂譬说二初颂开譬二颂合譬初文又二初颂差别譬六初颂第三密云。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慧云含润电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日光掩蔽地上清凉叆叇垂布如可承揽。
此九行半颂差别譬慧云含润者云譬应身应身随智慧行故言慧云能具十二部法故言含润若应身不说法如须扇多多宝者此云不含润也身放大光如雷耀口震四辩如雷声使九十五种邪光不现故言掩蔽除九十八种恼热如地上清凉如可承揽者应身降世似同三有有心往取实不可得承揽乃撮取之貌。
△二颂第四澍雨。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率土充洽。
八音四辩宣澍法雨一时俱闻故曰四方等亦四等即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四方耳凡有心者皆蒙利润故言率土充洽此则成上又成下山川譬也又率土者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注曰溥大率循也滨涯也盖言王之土地广也今法王统王大千是亦广也。
△三颂第一土地山川。
山川险谷。
山川险谷者颂上第一土地即是七方便众生五阴今蒙法雨身口柔软如土地得泽也。
△四颂第二草木。
幽邃所生卉木药草。
幽邃所生者颂上第二众生习因差别譬众生久远所植习因隐在阴界入内故言幽邃今蒙法雨悉得开发故言所生。
△五颂第五受润。
大小诸树百谷苗稼甘蔗蒲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干地普洽药木并茂其云所出一味之水草木丛林随分受润。
百谷语通今取五谷譬五乘能生百善也甘蔗蒲卜譬定慧干地普洽譬未信令信也百谷苗稼者杨泉物理论云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养生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五谷者黍稷麻稻麦也谷实也此五成于实故云也又梁者黍稷之总名稻者粳糯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此三各有二十为六十也蔬果之实助谷各有二十为四十仍前六十为百谷苗稼者说文云草生于田者苍颉篇云禾之未秀者也又种曰稼敛曰穑甘蔗蒲萄者记云甘蔗质一以表定蒲萄形多以对慧博物志云张骞使西域还得蒲萄胡桃等余譬如文可解。
△六颂第六增长。
一切诸树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根茎枝叶华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鲜泽。
△二颂无差别。
如其体相性分大小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此一行颂无差别譬上文有三此中略不颂一地而所生兼之如其体相性分大小者此颂所生所润也所润是一者此颂能润则是颂无差别也而各滋茂者此颂差别不自知也。
△二颂合譬二初颂合差别譬二颂合无差譬初文又六初颂合密云二初颂合密云。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
此一行颂合密云譬上两句以身合云。
△二颂举譬帖合。
譬如大云普覆一切。
下两句举譬帖合也。
△二颂合澍两譬二初颂合标章二初颂十号。
既出于世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实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我为如来两足之尊出于世间犹如大云。
此八行半颂合澍雨譬先标章次劝听受初三行略颂十号文略而义含出世者即无上士及佛也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者即正遍知明行足也世尊即第十号也于天人中者即调御丈夫及天人师也如来即第一号也来善去善而兼于善逝又出于世间者即世间解也。
△二颂四弘。
充润一切枯槁众生皆令离苦得安隐乐世间之乐及涅槃乐。
次从充润一切下有一行半是颂四弘充润一切枯槁众生者即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也皆令离苦者皆令离因果之苦此即烦恼无数誓愿断也得安隐乐世间之乐者即法门无量誓愿学也及涅槃乐者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五乘咸有世间之乐皆令得于第一之乐也。
△二颂合劝听受。
诸天人众一心善听皆应到此觐无上尊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以一妙音演畅斯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
次劝听受中自有二意初两行先叹佛次从为大众说者显能说人尊故所说法妙七善无不归于一乘故劝听受也此举无差以释差别。
△三颂合土地山川。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我无贪着亦无限碍恒为一切平等说法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常演说法曾无他事去来坐立终不疲厌充足世间如雨普润。
此四行合上山川譬山川譬七种五阴众生如雨等澍不择溪谷佛平等说故无彼此有机为此无机为彼植善为爱造逆为憎佛事为自事为他应初为来应后为去入实为坐出权为立佛观众生若此即是等雨山川之意颂上无数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也。
△四颂合草木。
责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不具足正见邪见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此二行颂上第四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以合第二所生草木丛林也贵贱上下者约七方便人传传而作譬也贵贱上下约位也持戒毁戒约行也利根钝根约习也亦须具历五乘七善展转说之。
△五颂合受润三初总明受润。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
此一行总明受润也颂上种种无量皆令欢喜之意。
△二别明受润五初小草。
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
此七行别明受润也初一行明人天俱未断惑合为小草。
△二中草。
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证是中药草。
次知无漏法去有两行明二乘俱有断证合为中草。
△三上草。
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
三求世尊去有一行明六度菩萨志求作佛化他胜二乘独为上草。
△四小树。
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
四又诸子去有一行半明通教已断通惑誓扶余习涉有化他望下为优比上为劣故名小树。
△五大树。
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
五安住神通去有一行半明别教自行化他高广为胜故名大树约三菩萨各作三树六度约三僧祇通教约七八九地别教约三十心也。
△三结所润能润二初举譬帖释所润。
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
此三行结所润能润也初一行半举譬帖释所润然所受润虽明七种方便而七种为少如海一渧。
△二明能润。
佛以此喻方便开示种种言辞演说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
次从佛以此喻去一行半明能润佛智多如海也。
△六颂合增长二初总颂增长二初总颂增长。
我雨法雨充满世间一味之法随力修行。
此两行总颂也初一行是总颂增长。
△二举譬帖释。
如彼丛林药草诸树随其大小渐增茂好。
次一行是举譬帖释。
△二别明增长四初明人天增长。
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诸世间普得具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
此六行半是别明增长也初一行半是明人天增长普得具足是颂现世安隐渐次修行是颂后世以道受乐也。
△二明二乘增长。
声闻缘觉处于山林住最后身闻法得果是名药草各得增长。
次声闻缘觉去有一行半是颂二乘增长也住最后身古云二乘得有余涅槃住最后身蒙佛五味调熟得入法华闻大乘得解即是增长。
△三明通教增长。
若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求最上乘是名小树而得增长。
三若诸菩萨智慧坚固去有一行半是通教增长坚固是体法之慧了达三界是断惑尽也。
△四明别教增长。
复有住禅得神通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放无数光度诸众生是名大树而得增长。
四复有住禅去有两行是别教增长问一云一雨与一音同异答下地以一音令他闻一法佛以一音随类各解今一云一雨正是随类之一音也大论明一音报众声毗婆沙言佛以一音说四谛五人闻人语八万诸天闻天语地狱夜叉各闻同其语唱告至梵天是为梵音亦是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号为梵音若报得梵音则人所不闻闻亦不解。
△二颂合无差二初颂无差别之差别。
如是迦叶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各得成实。
此五行颂合上无差别譬前一行半颂无差别之差别后三行半颂差别之无差别譬如大云以一味雨即颂合上一味雨无差别也润于人华各得成实即颂上差别也。
△二颂差别之无差别。
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是我方便诸佛亦然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等即是明权权即差别合上所生也今为汝等说最实事即是显实实即无差别合上一地也皆非灭度者未度变易也独语二乘者以其保证强也人天不计果为涅槃菩萨不中间取证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者菩萨行道亦须断通惑汝已断尽即是菩萨道法华论谓发心退已还发前所修善不灭同后得果二乘智断是菩萨道者以二乘执其果故故斥言是菩萨道道即是因也问菩萨亦有果否信解云得道得果大品云有法是菩萨道无法是菩萨果答此义亦应得今言若道若果皆是佛因因即是道也。
△五释授记品二初申品目。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此品明授四大弟子记也梵音和伽罗此云授记净名云从如生得记从如灭得记如无生灭则知无记思益云愿不闻记名大品云授记是戏论今经云何明授记答若见有记记人此见须破菩萨誓记此记须与世谛故记第一义故无四悉适时如下说若通途记如法师品初若别与记如三周后记若正因记如常不轻若缘因记如法师品十种供养若了因记如授三根人若正因记则广若缘了记则狭或迟记或速记或佛记如此文或菩萨记如不轻虽无劫国之定号亦得是记复悬记如化城品未来弟子是也他经但记菩萨不记二乘但记善不记恶但记男不记女但记人天不记畜今经皆记若首楞严有四种记今经具之未发心与记如常不轻品发心现前无生三周记是也璎珞第九有八种受记谓己知他不知众人尽知已不知己众俱知己众俱不知近觉远不觉远觉近不觉俱觉俱不觉然己知他不知者发心自誓未广及人未得四无所畏未得善权故众人尽知己不知者发心广大得无畏善权故皆知者位在七地无畏善权得空观故皆不知者未入七地未得无着行故远不觉者弥勒是也诸根具足不舍如来无着之行故近不觉者此人未能演说贤圣之行师子膺是也近远俱觉者诸根具足不舍无着之行柔顺菩萨是也远近俱不觉者未得善权未能悉知如来藏等行菩萨是也余经又云近知者从现佛得记也如弥勒等远知者不从今佛从当佛得记如佛语弊魔弥勒当与汝记近远俱知者今当佛俱与记也近远俱不知者今当佛俱不记也元诸佛本为大事因缘出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大事已显佛已说竟众生已入畅佛本怀众生愿满法应与记如父遇子岂不付财又行人无量世行愿愿在今佛文云其本愿如此故获斯记此两缘是世界悉檀故记又二乘闻经改小入大圆因已足因必招果故佛与记时众咸知发愿愿为生身法身内外眷属或愿但生彼土饶益众生此两是为人悉檀与记又授二乘记者此破欲退入小菩萨也何者若定有二乘可退为小今无二乘何所可退又破欲发二乘心者彼证自舍我何为取又破未改小者则便改小将证小者则不取证此四对治悉檀与记又无生现前必由实解开佛知见不谬又明了佛性故与授记小乘入实决定作佛若尔一切众生亦有佛性何不与记然众生但正无缘今闻经信解缘正具足开佛知见知佛性见佛法见佛性此两是第一义悉檀与记然此四记摄上诸受记尽授记亦云受记受决受莂授是与义受是得义记是记事决是决定莂是了莂释名曰种穊移莳之谓中根人闻法譬二周开三显一具足领解如来述成虽自知作佛而时事未审也若蒙佛诚言授其当果劫国决定近远了莂则大欢喜今从佛授与得名故言授记品此文是譬说第四段上三段皆以譬喻说之此中授记亦用譬喻论记问何意无第五四众欢喜段耶答此有两解一云指上指下略不论耳一云药草喻中明一切受润各得增长审知四众皆获利益经家略不出耳。
△二解经文二初正与中根授记二许为下根作宿世说初文又二初授迦叶记二初长行六初行因。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此文具有六意一尔时世尊止无量大法者明行因也。
△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次于最后身止佛世尊者即得果也。
△三劫国。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三国名止大庄严者即劫国名字庄严也。
△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四佛寿十二小劫者即寿命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五正法住世止亦住二十小劫者明正像教法住世久近也。
△六国净。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六国界严饰止皆护佛法尽文明国土之清净然此经文科段焕然甚明恐初机未委所以节之下三准此无诸秽恶者谓无四趣之秽无五浊之恶余皆准此瓦砾者说文云小石也荆棘者章怀太子注后汉书云荆棘榛楩也或曰无刺曰荆有刺曰棘坑者尔雅曰[壉-豕+丘]也郭璞云堑也坎者释名曰险也陷也其形似壶堆者聚土也阜者释名曰厚也广雅云山无石曰阜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者谓以金为绳而区分其方隅也界犹分也然宝树行列金绳界道者且举净土庄严之胜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偈颂六初行因。
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见是迦叶于未来世过无数劫当得作佛而于来世供养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为佛智慧净修梵行供养最上二足尊已修习一切无上之慧。
此颂有十二行半初告诸比丘止无上之慧者此四行颂行因也。
△二颂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
次于最后身得成为佛者两句颂得果也。
△三颂国净。
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多诸宝树行列道侧金绳界道见者欢喜常出好香散众名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其地平正无有丘坑诸菩萨众不可称计其心调柔逮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计乃以天眼不能数知。
三其上清净止不能数知者此六行颂国净也。
△四颂寿命。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四其佛当寿十二小劫此两句颂寿命也。
△五颂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五正法住世止二十小劫此一行颂正像久近也。
△六总结。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此两句即总结之辞。
△二授三人记二初请记二初经家叙。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其同声而说偈言。
此即结集阿难尊者叙三大弟子肃仪修敬对佛请法之意悚栗者惊慑颤惧之谓。
△二偈请四初正请。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
此七行偈具有四意初大雄猛世尊止而赐佛音声者此一行是正请也。
△二开譬。
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
次若知我深心止然后乃敢食者此两行半是开譬也。
△三合譬。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
三我等亦如是止尔乃快安乐者此两行半是合譬也所言开譬者即是开张阐演譬喻之谓言合譬者即是提彼譬喻来合此法喻必喻于法以其能所相齐宛如符契故名合耳上下诸文准此可知。
△四结意。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后一行即结意也。
△二与记三初须菩提二迦旃延三目犍连初文又二初长行七初经家叙。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
此文具有七意初尔时世尊止之所念者即经家叙也。
△二行因。
告诸比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
次告诸比丘止菩萨道者明行因也。
△三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三于最后止佛世尊者明得果也。
△四劫国。
劫名有宝国名宝生。
四劫名止宝生者即劫国名号也。
△五土净。
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砂砾荆棘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遍清净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他。
五其土止那由他者即土净也。
△六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六佛寿十二小劫者即寿命也。
△七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处虚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七正法止声闻众尽文明正像住世久近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偈颂六初诫听。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皆当一心听我所说。
此十二行偈具有六意初一行诫敕时众肃心谛听也。
△二颂行因。
我大弟子须菩提者当得作佛号曰名相当供无数万亿诸佛随佛所行渐具大道。
次我大弟子止渐具大道者此两行颂行因也。
△三颂得果。
最后身得端正姝妙犹如宝山。
三最后身得止犹如宝山者此一行颂得果也。
△四颂国净。
其佛国土严净第一众生见者无不爱乐佛于其中度无量众其佛法中多诸菩萨皆悉利根转不退轮彼国常以菩萨庄严诸声闻众不可称数皆得三明具六神通住八解脱有大威德其佛说法现于无量神通变化不可思议诸天人民数如恒沙皆共合掌听受佛语。
四其佛国土止听受佛语者有六行半颂国净也住八解脱者即八背舍也然背舍之义背是净其舍是弃彼着心发真无漏断三界结方名解脱言八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四空处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有想非无想八灭受想此八义若欲详辨委如法界次第中说三明六通者前文已释。
△五颂寿命。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五其佛当寿十二小劫者此半行颂寿命也。
△六颂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六正法住世止二十小劫此一行颂正像于中阙劫国名号。
△二记迦旃延二初长行五初行因。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我今语汝是大迦旃延于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供养是诸佛已具菩萨道。
此文具有五意初尔时止具菩萨道者明行因也涂香者涂身之香也大论云天竺国热又以身臭故以香涂身供养诸佛及僧。
△二得果。
当得作佛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次当得止佛世尊者得果也阎浮那提金光者阎浮亦云赡部赡部树名也在南洲无热恼池之北岸树侧有河河水之下产紫磨金其金之光映蔽日月树高二十由旬此金出彼树下河底故以名焉那提梵语此云河今佛之名恐取诸此。
△三土净。
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道侧妙华覆地周遍清净见者欢喜无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多有天人诸声闻众及诸菩萨无量万亿庄严其国。
三其土止庄严其国者土净也。
△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四佛寿十二小劫者寿命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五正法止二十小劫明正像时数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偈颂四初诫听。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如我所说真实无异。
此七行初一行诫听。
△二行因。
是迦旃延当以种种妙好供具供养诸佛诸佛灭后起七宝塔亦以华香供养舍利。
次是迦旃延止供养舍利者此两行颂行因。
△三得果。
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觉。
三其最后身止成等觉者此三句颂得果。
△四国净。
国土清净度脱无量万亿众生皆为十方之所供养佛之光明无能胜者其佛号曰阎浮金光菩萨声闻断一切有无量无数庄严其国。
四国土清净止庄严其国者有三行一句颂土净于中阙佛寿正像等。
△三记目犍连二初长行六初行因。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我今语汝是大目犍连当以种种供具供养八千诸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以用供养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亦复如是。
此文具有六意初复告止亦复如是者行因也。
△二得果。
当得成佛号曰多摩罗跋旃檀香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次当得止佛世尊者得果也多摩罗跋栴檀香者盖梵语之略若具足应云多阿摩罗跋陀罗此云性无垢贤今略去阿陀罗三字当知多翻性阿摩罗翻无垢跋陀罗翻贤栴檀义翻与乐。
△三劫国。
劫名喜满国名意乐。
三劫名喜满国名意乐者劫国名也。
△四土净。
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散真珠华周遍清净见者欢喜多诸天人菩萨声闻其数无量。
四其土止其数无量者土净也。
△五寿命。
佛寿二十四小劫。
五佛寿二十四小劫者即寿命也。
△六正像。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六正法止四十小劫明其正像之数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偈颂五初颂行因。
我此弟子大目犍连舍是身已得见八千二百万亿诸佛世尊为佛道故供养恭敬于诸佛所常修梵行于无量劫奉持佛法诸佛灭后起七宝塔长表金刹华香伎乐而以供养诸佛塔庙渐渐具足菩萨道已。
此十行偈具有五意初我此弟子止菩萨道已者五行颂行因也金刹者法苑云阿育王取金幡金华悬诸刹上故曰金刹具云刹摩此云土田此乃通取国土名刹又伽蓝号梵刹者西域以柱表刹示所居处即此方刹柱之类。
△二颂得果兼国名。
于意乐国而得作佛号多摩罗旃檀之香。
次于意乐国止栴檀之香一行颂得果兼国名也。
△三颂寿命。
其佛寿命二十四劫。
三其佛寿命二十四劫者半行颂寿命也。
△四颂国净。
常为天人演说佛道声闻无量如恒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菩萨无数志固精进于佛智慧皆不退转。
四常为天人止皆不退转者两行半颂国净也。
△五颂正像。
佛灭度后正法当住四十小劫像法亦尔。
五佛灭度后止像法亦尔一行颂正像也。
△二许为下根宿世说二初许与总说。
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授记于未来世咸得成佛。
此两行半偈具有二意初一行半许与总记。
△二更说宿缘。
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善听。
次一行更说宿缘然下根人已闻法譬复见上中受记而犹疑未了深生愧耻欲增进其道故先许总记复更说因缘也。
△六释化城喻品二初申品目。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此品明第三周宿世因缘说也化城喻者神力所为也以神力故则无而欻有名之为化防非御敌称之为城若合法者二乘涅槃权智所为也以权智力无而说有用教为化防思御见名为涅槃苏息引入实未究竟而言灭度权假施设故言化城喻义如前释此因缘释若约教者若三藏义者于涅槃生安隐想生灭度想若通教二乘与三藏同菩萨不尔释论云如父过险一脚入城一脚门外忆妻子故从城入险誓愿扶余习入生死而不以空为证别教不道城如化用城防险从城门径过将城作方便断见思惑不道此为极圆教知无贼亦不须城故言化城今是圆教意故题为化城品问此品说因缘事下根得悟应名宿世品答品初广说因缘末则结譬化城若从前应称宿世经家从末故言化城又上根疑薄但取道树三七日思惟以明机缘中根疑浓加以譬喻探取二万亿佛所教无上道以为机缘下根疑复厚则明宿世久远机缘若从宿世之始明久远因缘语其中间故言化城明其究竟故言宝所今经家处中标品收得初后从兹义便故言化城品问化城是权宝所是实何意弃实从权答由知城是化则知宝所是实故标化不失实也此段三品经文例前应有四段但领解述成皆在授记段中何者若不领解安得授记述成兼得二意又领解述成得记或前后不定又领解或默念发言不同其文既少不足分品但附入他段文中然此品正说因缘后两品授记。
△二解经文二初明知见久远二初长行三初出所见事。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成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
此有三意初佛告诸比丘止甚大久远者出其所见事也。
△二举譬明久远。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次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止百千万亿阿僧祇劫者即举譬明久远也所有地种者即四大种也婆沙中问云何名大种答曰大而是种如云大地及大王等能减能增能损能益是为种义体相形量遍诸方域能 大事是为大义今之所谓即地大之种。
△三结见昔如今。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三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者结见昔如今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偈颂三初颂出所见事。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
此七行颂前三义初我念过去世止名大通智胜者初一行颂出所见事也。
△二颂举譬明久远。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尽此诸地种皆悉以为墨过于千国土乃下一尘点如是展转点尽此诸尘墨如是诸国土点与不点等复尽抹为尘一尘为一劫此诸微尘数其劫复过是彼佛灭度来如是无量劫。
次如人以力磨止如是无量劫者四行颂举譬明久远也。
△三颂见昔如今。
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诸比丘当知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
三如来无碍智下有两行颂结见昔如今也。
△二明宿世结缘二初长行二偈颂初文又二初明结缘由二明正结缘初文又二初明远由二明近由初文又二初大通佛成道二十方梵请法初文又五初佛寿长远。
佛告诸比丘人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此明佛寿长远也。
△二明成道前事二初坐道场时节。
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此二意初其佛本坐道场止犹不在前者初明坐道场时节也成道前事者诸佛道同为缘事异释迦苦行六年草生钻[月*坒]至肘不觉诸天哭唤动地不闻移坐得道弥勒即出家日即时得道大通十劫犹不现前者非根有利钝道有难易缘宜赊促应示长短耳然大通十劫佛法不现者禅门自昔有将此以为极则之谈者其故何哉以彼不知此是昔佛坐而伺机也故下文云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即是此意当知由机未堪所以大教寝而未彰故云不现亦如今佛迹示六年苦行等也又有前云六年苦行草生等者观佛三昧经云佛告大王如我去伽耶城不远诣阿输陀树吉安天子等百千天子皆作是念菩萨若于此坐必须坐具我今应当献于天草作是念已即把天草清净柔软名曰吉祥菩萨受已铺地而坐时有天子名曰悦意见地生草穿菩萨肉上至于肘天子赞言奇哉男子苦行乃尔不食多时唤声不闻草生不觉等也须知此是无缘慈力示有辛勤为彼物机俯同俗事岂实尔耶。
△二诸天供养。
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坐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次尔时忉利诸天止亦复如是者明诸天供养也。
△三正明成道。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三意初诸比丘止三菩提者正明成道。
△四明成道后眷属供养。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岁尔乃得成佛诸愿已具足善哉吉无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乱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今者见世尊安隐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众生常苦恼盲瞑无导师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隐无漏法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
次其佛未出家直止偈文归命无上尊者明成道后眷属供养也诸母涕泣者彼十六子各各有母其母不同故言诸母其心常憺怕者说文云安静无为之谓从冥入于冥者谓众生以恶业故不能值佛不休死此生彼则是从冥入冥也以彼生死如夜冥然昏黑闇昧无知所以云也我今稽首礼者如周礼有九拜之式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五明请转法轮。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世尊转于法轮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若我等得佛众生亦复然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乐及修福宿命所行业世尊悉知已当转无上轮。
三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止当转无上轮者明请转法轮也。
△二十方梵请二初威光照动。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又其国界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过法因果经云萨婆悉达处胎之时三千国土日月所不照处朗然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至初成道时亦复如是朝为色天说中为欲天说晡为鬼神说夜亦如是若约观解忽生众生者心性本净阴入界覆之则闇若修观慧本性理显又两山是二谛其中间是中道日月光是二智佛光是中道无分别智光照本有三谛洞明。
△二十方梵请二初九方二上方初文又四初东方七初睹瑞。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耀倍于常明。
此七意一尔时东方止倍于常明者即睹瑞也。
△二惊骇。
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
二诸梵天王止而现此相者即惊骇也。
△三递相问决。
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缘宜各共求之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
三是时诸梵天止遍照十方者即相问也。
△四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干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轮法轮。
四五百万亿止请转法轮者即寻光见佛也。
△五三业供养。
即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其所散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其菩提树高十由旬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具无量功德能救护一切天人之大师哀愍于世间十方诸众生普皆蒙饶益我等所从来五百万亿国舍深禅定乐为供养佛故我等先世福宫殿甚严饰今以奉世尊惟愿哀纳受。
五即时诸梵天止惟愿纳受者即三业供养也言三业者头面礼佛即身业也一心同声即意业也何则心即意也以偈赞颂即是口业既运身口必先发意苟不发意身口何施但举身口意在其中自下诸文准此可知。
△六请法。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度脱众生开涅槃道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六各作是言止度苦众生者即请法也。
△七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七大通智胜默然者即默许也默然名许者此如律中若佛默然即知受请故名许也又慈恩云何故涅槃默然而不许也古有解者以佛颜貌有舒敛用是请者知其可否复次如来初成道时自言凡时默然则是许唯涅槃默然则不许。
△二东南方七初睹瑞。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耀昔所未有。
此亦有七意一东南方止昔所未有者即睹瑞也。
△二惊骇。
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二欢喜踊跃生希有心者即惊骇也。
△三递相问决。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未曾见此相。
三即各相诣止未曾见此者即相问也。
△四寻光见佛。
当共一心求过千万亿土寻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脱苦众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干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四当共一心止请转法轮者即寻光见佛也。
△五三业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迦陵频伽声哀愍众生者我等今敬礼世尊甚希有久远乃一现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三恶道充满诸天众减少今佛出于世为众生作眼世间所归趣救护于一切为众生之父哀愍饶益者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
五时诸梵天止今值世尊者即三业供养也迦陵频伽者此云妙声鸟亦云好声彼在[谷-禾+卵]中其音已超众鸟故以名焉正法念经云有山名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若人乃至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故云也然佛音圆净深远无比且以频伽喻之。
△六请法。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哀愍一切转于法轮度脱众生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大圣转法轮显示诸法相度苦恼众生令得大欢喜众生闻此法得道若生天诸恶道减少忍善者增益。
六各作是言止忍善增益者即请法也。
△七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七大通智胜默然者即默许也。
△三南方七初睹瑞。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耀昔所未有。
此亦有七意一南方五百万亿止昔所未有即睹瑞也。
△二惊骇。
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次欢喜踊跃止生希有心即惊骇也。
△三递相问决。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此光曜而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甚威耀此非无因缘是相宜求之过于百千劫未曾见是相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三即各相诣止为佛出世间即相问也。
△四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干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四尔时五百万亿止请转法轮即寻光见佛也。
△五三业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破诸烦恼者过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诸饥渴众生以法雨充满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如优昙钵华今日乃值遇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世尊大慈愍惟愿垂纳受。
五时诸梵天王止惟愿垂纳受即三业供养也。
△六请法。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而得度脱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
六尔时诸梵天止当演深远音即请法也。
△七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七大通智胜默然即默许也。
△四总明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总明六方者准上例下其义一等惟繁简不一者盖译人之巧也。
△二上方六初睹瑞。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宫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
△二惊骇。
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三递相问决。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威德光明曜严饰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闻见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四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干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五三业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暗瞑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诸天众转减死多堕恶道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住于邪见法不识善仪则不蒙佛所化常堕于恶道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哀愍诸众生故现于世间超出成正觉我等甚欣庆及余一切众喜叹未曾有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纳受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勉出诸众生者即劝勉诱进之谓国语云父勉其子兄勉其弟今勉义例然盖如来上圣勉旃下凡俾离流转也哀愍群萌类者萌者芽也群生之机处于生死如草木萌产诸涸故十方梵恳请如来澍其法雨灌溉令发俾其秀实。
△六请法。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白佛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多所安隐多所度脱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度苦恼众生开示涅槃道惟愿受我请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无量劫习法。
旧云东与东南方是请小余七方请大上方请小大若据释论明梵本请大佛虽说小未遂所请若说般若犹酬梵请若依方便品文梵王请大然佛法道同不应偏请但经论存略诸师偏据耳又如今佛自始至终具转五味法轮一一皆酬梵请彼亦应然且初十六王子请转满教者如今佛说华严东与东南方请转半教如今佛说三藏后七方请转对半明满如今佛说方等上方梵请带半明满如今佛说般若后十六子请废半明满如今佛说法华醍醐教也今古节目文义相应可解。
△二明近由二初先转半字法轮三初受请。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
此中应说三乘如序品文今不尔者正为下根论结缘开显等。
△二正转。
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及广说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三转者谓示劝证三也示者谓此是苦乃至此是道劝者谓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证者谓苦我已知不复更知乃至道我已修不复更修也示谓示其相状劝谓劝其令修证谓引己证彼广如大论俱舍诸文委释亦将三转对示教利喜示即示转教即劝转利喜即证转也亦对见谛思惟无学也如云为声闻三转为缘觉再转为菩萨一转问何故尔耶答由根利钝此一往说耳通方例皆三转何故三转诸佛语法法至于三为众生有三根故大论及婆沙悉作此说问如来成道初为五人云何作三根耶复有八万诸天何故无三根答为生三慧三根三道故也十二行者行以迁流造作为义即是十二因缘历三世因果或二世一世等展转相生互相由藉如轮旋转初无休息一切众生长在三界不能跳脱盖为此也故藏乘诸文或谓之十二荆棘林或谓之牵连者皆取窒碍拘系为名疏约教行两义释之一约四谛教二约十六行教十二者即示劝证是也行十二者三转皆生眼智明觉也又教十二为能转行十二为所转又十二行是轮十二教非轮若作二轮义眼智明觉者约四十八法开此四心成十六心谓以苦法忍为眼苦法智为智比忍为明比智为觉余三谛亦尔故成十六心三根人各得十六心故成四十八行也十二谛者是教法轮也十二行者是行法轮也教轮则能转唯是一权智所转则有十二教若行法轮能转之教有十二所转之行亦十二或通三人或约一人今就见谛道三人利根闻示转即生眼智明觉三人合举故言十二行也又若沙门等所不能转者沙门不闻尚不知名何况能转支佛虽悟口不能说婆罗门虽闻其名不解其理魔梵亦尔夫转者转此法度入他心令彼得悟破六十二见乃名转法轮为无此义魔梵等所不能转也有解大乘四谛者谓初转二谛次转一谛其次转无谛皆是卷舒之意然小乘四谛以生灭为体大乘以无生为体十二因缘者还是别相细观四谛耳约苦集即有无明老死生也约道灭即有无明老死灭也又三乘人通观十二缘二乘观生灭十二缘菩萨观无生十二缘无生十二缘本既不生今亦不灭又三乘人亦通论四谛二乘是有量四谛为菩萨无量四谛又六度亦通三乘人故大品发趣品云支佛因六波罗蜜至彼岸又摄大乘云凡夫二乘皆有六度但不同耳若尔应俱名波罗蜜然二乘行到涅槃彼岸亦称波罗蜜但不能到佛道彼岸比之菩萨为异耳。
△三闻法得道。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闻法得悟者初少中多不受者不受四见悟初果也得解脱者谓脱子果两缚得无学也深妙定者即俱解脱也。
△二明请废半转满字法轮七初王子出家。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皆以童子出家者童子之义已如向释沙弥者南山云此翻息慈谓息世间染着之情以慈悲而济度群品也又云初人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也诸根通利者谓六根也只是六根清净故言通利又六根互用故言通入佛境界故言利智慧明了者开示悟入也。
△二请修学法。
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彼佛初说圆顿诸子大乘功德悉皆具足复愍诸方便未为究竟故重请佛开权显实也大德声闻皆已成就者明其障除机动是故为请我等志愿如来知见者此法华经但明佛之知见唯志于此即正请满字废半之文明显若此也。
△三所将亦出家。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四佛受请说。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
过二万劫者上开三既久不容中间无事望下文意二万劫中必说方等般若故文云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当知般若是行神通是事如今诸方等经多明不思议诸神通事颂中又云分别真实法即是大品明实相般若意也。
△五时众有解不解。
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十六沙弥皆悉信受及彼三乘即信得解其余千万皆生疑惑者此是不解之众此不解众即于十六子听覆讲结法华之缘者也。
△六说经时节。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
△七说已入定。
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劫。
说法已后即入定者由佛入定诸子得说正是结缘之近由由佛入定不出故诸疑惑众无所咨问故十六子于后为不解者覆讲说经覆者再也谓师讲已后弟子重述再宣也。
△二正结缘二初法说结缘二譬说结缘初文又三初明昔日共结缘四初知佛入定。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
△二王子覆讲。
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
佛知一化将毕不复熟此段之人故令王子共其结缘又知此等必由王子究竟得度所以入定久而不出也。
△三众得利益。
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皆发菩提心故云度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已过于世间即是度七方便彼岸义也那由他众生即上不解之众也。
△四定起称叹二初正称叹菩萨。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
佛从定起称叹十六菩萨者劝进其徒也安详者谓宴安详雅也甚为希有此即正叹菩萨耳。
△二劝物亲近二初劝亲近。
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
劝物亲近者物即机也即是劝诸菩萨所化之机也皆当数数亲近者即初意也。
△二释劝意。
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所以者何即是征起释出劝意也。
△二明中间更相值遇。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此明结缘已后中间常相逢值然逢值有三种若相逢遇常受大乘此辈中间皆已成就不至于今也若相逢遇遇其退大仍接以小此辈中间犹故未尽今得还闻大乘之教三但论遇小不论遇大此辈则中间未度于今亦不尽方始受大乃至灭后得道者是也问如上尘数多许时节今始得罗汉如此无生法忍何易可阶答一云大圣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说或说佛道长远或说佛道易得以对治故若厌道长者说短于道生轻易想者说长或为发生宿善或随世间所欲或为闻说长短即得入第一义当知言如许劫方今得罗汉者此是权行四悉檀也记云第三既云但论遇小者中间之言自望元初结小缘者耳第三类人未曾闻大便即流转此人即以初闻小时为初结缘复于中间唯习于小今遇王子初且闻小人见释迦一代教中一分声闻未发心者即便判云永灭不发是不知如来长远之化也。
△三明今日还为说法华二初结会古今二初结师古今。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旃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应知十六沙弥是古八方作佛是今。
△二会弟子古今二初会现在四初不退住大。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退住声闻。
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
△三释退住意。
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四正结古今。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
△二会未来二初正会。
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二释疑。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疑云若现在者得闻佛说法华得入一实道可是结缘之流若未来者不闻法华而入灭度此岂能舍小得入一乘释云虽灭度后终会得闻我于余国作佛得闻是经余国者三乘通教有余国也除诸如来方便说者断疑也三是方便说其实无三也。
△二明还说法华三初时众清净。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
涅槃时到者诸佛出世教道将毕之时即说此经如迦叶佛日月灯明等说斯经竟即入涅槃释迦说法华竟仍唱当灭众又清净者即断德也信解坚固者信即四不坏信也解即四无漏正解了达真谛具诸禅定此智断立也尔时堪教大道闻必信解也复次众又清净者得三藏教益而免难也信解坚固者于方等教心相体信也了达空法闻般若教说法于空法中心得了达即转教意也。
△二正说法华。
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便集诸菩萨即是聚会亲族等是说此经也故上释亲族是法身大士影响众者以此文验之其义明也集诸菩萨是会亲族及声闻众是命其子也。
△三释前开三意。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若世无二乘得灭度者何故如来前说权教故释云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知众生有小性欲着于五尘弊于五浊故先说三令彼破蔽免难然后说一也。
△二譬说结缘二初开譬二合譬初文又二初导师譬五初五百由旬譬。
譬如五百由旬。
五百由旬者由旬或云逾缮那盖西域之数量如此方之驿程耳然经论所出不同或约八十里或六十或四十或十六多以四十里为准言五百者今依此经判之则以三界果报处为三百有余国处为四百实报国处为五百也故下文合譬云知诸生死生死即是处所明矣但佛旨难知更须广解又以见惑为一百五下分为二百五上分为三百尘沙为四百无明为五百故下文合譬云烦恼险难恶道其义相扶也复次入空观能过三百入假观能过四百人中观能过五百故下文合譬云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即双知因果二种五百其义相扶也。
△二险难恶道譬。
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
险难恶道者譬生死因果分段变易此果险难见思尘沙无明此因险难由此因果故言恶道道有二一有人可依二无人可依有者譬生死中有涅槃烦恼中有菩提此通指衍门三教无者生死烦恼无涅槃菩提此则旷绝无人可依多是三藏二乘据理通于通教二乘也。
△三若有多众譬。
若有多众。
若有多众者此譬王子所化未度之众也。
△四欲至宝处譬。
欲过此道至珍宝处。
欲过此险道未至种觉故言至珍宝处也。
△五有一导师譬。
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
有一导师者即第十六王子也聪慧明达者眼耳清净曰聪意清净曰达总而言之即六根清净也智即一心三智明即具足五眼又三明为明为达。
△二将导譬三初所将人众譬。
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二中路懈退譬二初退大三初中路懈退。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
言所将人众者通是结缘之众若别论者昔得大益被将已竟未得大益正是所将若约五百人其三十子中未得开悟之人也此非是半途名中路但以初发心为始至成佛为终于此两楹间而起退意故名中路。
△二白导师言。
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
白导师言者自有通途慈悲名导师如文云有一导师将导众人者是也自有结缘导师如文云所将人众白导师言者是也自有权智导师如文云导师多诸方便者是也自有实智导师如文云导师知此人众者是也今言白导师者正是白结缘之导师尔以其退大则大灭接小则小生一生一灭感于法身呼此为白又王子知其退大即是闻其所白也善根微弱无明所翳故言疲极惮生死苦名为怖畏。
△三不能复进。
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不能复进前路犹远者见思尘沙无明难可卒断也然用小乘接之不令顿还本处者亦有进义也。
△二接示四初多方便譬。
导师多诸方便。
此明接之以小然上火宅方便开三乘法其间皆有四意今此亦然初多诸方便此譬拟宜即以小接也。
△二伤其失宝譬。
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
次而作是念下第二伤其失宝譬知有小无大也。
△三化作城譬二初作化。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此譬正用方便也文有两意一从作是念已去是正作化城譬也上车譬云吾为汝等造作此车今城是有故须先作。
△二说化。
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次告众人言去是正说化城譬此拟上文劝示证也何则文云汝等勿怖莫得退还者即劝转劝令进入城也今此大城乃至随意所作者是示转示城可住也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者是证转谓赞城安隐也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者然三藏教中未论前进此取今日王城开显已后作如此说正是述昔施权善巧之意也。
△四入城譬。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此譬三乘悟入也心大欢喜者即闻慧也叹未曾有者即暖位也免恶道者即顶位也快得安隐者即忍位也前入城者即见谛位也生已度想者即无学位也此与火宅适子所愿勇锐推排出宅同也且生已度想如得尽智安隐想如得无生智又具智德如已度证断德如安隐。
△三灭化城引至宝所譬二初知息已。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
此文有二意一既得止息无复疲倦者譬上涅槃时到众又清净免难大机发也。
△二引至宝所。
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次即灭化城引向宝所者譬上正说法华示真实相也然宝所有二义若用究竟则以极果为宝所故上文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若分入即以初发心住为宝所故上文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正谓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即举废权譬以帖显实譬耳故上文云如来智慧难信难解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慧此拟方便中云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也又汝等去来者去即行也来助语辞如云汝等行矣宝处在近其斯之谓乎。
△二合譬二初正合二初合导师譬五初合导师。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
此正合文有五意但不次第初如来亦复如是者合第五导师。
△二合多诸人众。
今为汝等作大导师。
今为汝等者合第三多诸人众。
△三合险难恶道。
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
知诸生死烦恼者合第二险离。
△四合五百由旬。
长远两字合第一五百由旬。
△五合至珍宝处。
应去应度。
应去应度者合第四至珍宝处。
△二合将导譬三初合所将人众。
若众生者合第一所将人众也。
△二合退大接小二初合退大三初合中路懈退。
但闻一佛乘者。
合第二退大接小譬第二譬本有退大接小今具合之上退有三意但闻一佛乘者合上中路懈退无机意也。
△二合白导师言。
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
不欲见佛不欲亲近合上白导师言不受诫劝也。
△二合不能前进。
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便作是念下合上不能前进息化之意也。
△二合接小三初合多诸方便。
佛知是心。
此合接之以小譬本有四今合但三佛知是心合上导师多诸方便拟宜意也。
△二合此等可愍。
怯弱下劣以方便力。
怯弱下劣者合上此等可愍知有小机也。
△三合现作化城。
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
而于中道为止息故下合第三现作化城众人入城譬也而于中道说二涅槃者三界见思惑尽尘沙无明未破于此两楹中间判有余无余涅槃也亦是声闻缘觉两涅槃又分段已尽变易未除二死中间判为有余无余故言中道。
△三合灭化城引至宝所二初合知息已。
若众生住于二地。
合第三灭化将至宝所譬也上文有二今合亦二若众生住于二地者此合知止息已也。
△二合引向宝所。
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如来尔时即便为说下此合将向宝所也。
△二举譬帖合二初叠接退譬来合施三。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
如彼导师下即是第二叠譬帖合牒接退譬来合施三。
△二叠灭化譬来合显一。
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既知息已者是叠灭化譬来合显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偈颂二初颂结缘由二初颂远由二初颂大通成道三初颂成道前事。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诸天神龙王阿修罗众等常雨于天华以供养彼佛诸天击天鼓并作众伎乐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
此六行颂大通成道上文有五今颂但三今初三行颂上第二将成道前事。
△二颂正成道。
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
次过十小劫已下第二一行颂第三正成道。
△三颂请转法轮。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头面礼佛足而请转法轮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三彼佛十六子下第三两行颂第五十六王子请转法轮兼颂第四成道已眷属申供养略不颂第一佛寿长远耳。
△二颂十方梵请二初颂威光动耀。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二颂十方梵寻光而来二初别颂东方。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诸梵见此相寻来至佛所散华以供养并奉上宫殿请佛转法轮以偈而赞叹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
△二总颂九方。
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散华奉宫殿请佛转法轮世尊甚难值愿以本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二颂近由二初颂请转半字法轮三初颂受请。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
△二颂正转。
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
△三颂闻法得道。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垓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
六万亿垓者垓有作垓风俗通云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十兆为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沟沟生涧涧生正正生载载谓地所不能容载者也则是十亿为兆百亿为京千亿为秭万亿为垓即是长行中那由他耳亦是俱舍五十二数中第十数也彼云数始为一十一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末陀十末陀为阿庾多阿庾多者即是那由他也盖新旧两译不同。
△二颂请满字五初颂王子出家。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
△二颂请转法轮。
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
△三颂方等般若。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说六波罗密及诸神通事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
△四颂说法华。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
△五颂说已入定。
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颂第七说已入定略不颂第三父王所将八万求出家及第五闻经之众有解不解并第六说经时节长远也。
△二颂正结缘二初颂法说三初颂昔日共结缘三初颂知佛入定。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
△二颂王子覆讲。
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
△三颂众得利益。
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
略不颂第四佛从定起称叹耳。
△二颂中间更相值遇。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三颂今还说法华二初结会古今。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此三行颂结会古今也然上文有现在未来两意今初三行但颂结会现在师弟耳。
△二颂还说法华二初颂时众清净。
以是本因缘。
此第二一行颂还说法华上文有三意今初一句则颂第一时众清净以本昔因缘所以今日时众免难机发也。
△二颂还说法华。
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
次今说法华下第二三句颂第二为说是经略不颂第三释开权意耳。
△二颂譬说二初颂开譬二初颂导师譬五初颂险难恶道。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
△二颂多诸人众。
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
△三颂五百由旬。
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
△四颂有一导师。
时有一导师。
△五颂聪慧明达。
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二颂将导譬三初颂所将人众。
△二颂中路懈退二初颂退大。
皆疲偈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
△二颂接退四初颂伤失大。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
△二颂作念。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
△三颂作化二初颂作化。
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
此两行半有二意初一行半颂正作化譬诸舍宅者诸空观境也园林者二乘总持无漏法林也九次第定为渠流八解脱为浴池重门者是三空门又是重空三昧尽无生智为楼阁高出也男女是定慧观心解者智体周备如城隍善法圆足如郭之围绕以毕竟空为舍宅真善能成自行如男能干家事慈悲外化如女之外适耳。
△二颂说化。
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次从即作是化已下第二一行颂上说化也。
△四颂入城。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
△三颂灭化引至宝所二初颂知息已。
导师知息已。
△二颂引向宝所。
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二颂合譬二初颂正合二初颂合五百由旬。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
△二合将导譬二初颂合中路懈退二初合退大。
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
△二合接退。
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
△二颂合灭化引向宝所二初颂合知息已。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
△二颂合引向宝所。
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
此文中有三德秘藏义何则汝证一切智即般若德具三十二相即法身德乃是真实灭即解脱德此三法不纵不横即见佛性也。
△二颂举譬贴合。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此一行颂贴合总上第三卷文毕。
科注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永和大王被曝违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