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枯良方 主编王维2005年6月出版

王维《杂诗(其二)》阅读中的一些有趣现象
王维《杂诗(其二)》阅读中的一些有趣现象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蔡宏伟(中学高级)
【通联地址】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鄞州高级中学&
315194&&&&&&&&&&
王维《杂诗(其二)》是首习见的小诗,全诗四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在其阅读中存在着一些有趣的现象。
清朝人赵殿成的《王右丞集笺注》对《杂诗》只作这样的评价:“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⑴并没有明确指出诗的主旨所在。在清人章燮的《唐诗三百首注疏》、近人高步瀛的《唐宋诗举要》里,开始把《杂诗》跟陶渊明《问来使》、王安石佚诗“道人从何来”比较,认为“机轴相同,而各有意致”⑵,但同样没有明确指出诗的主旨。直到王文濡的《唐诗评注读本》才作了这样的解说:“通首都是讯问口吻,不必作无聊语,即此寻常通问,而游子思乡之念,昭然若揭。”⑶自此,《杂诗(其二)》便与“游子思乡之念”联系在了一起。
二十世纪以来,专门研究唐诗的专家主持编选的唐诗选本也大多把《杂诗(其二)》的主题确定在思乡一隅。
刘学锴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里对这首诗作了这样的鉴赏:“……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⑷
羊春秋先生的《唐诗精华评译》在《杂诗(其二)》的“评析”里,把这首诗与无名氏《十五从军征》、陆机《门有车马客行》、陶渊明《问来使》、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及王安石见于《优古堂诗话》的佚诗“道人从何来”进行比较,认为王维成功运用了“以少总多”的典型化技巧,“诗人独问寒梅是否著花,其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毫发无遗憾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人们的口头。”⑸
至于坊间流行的各种供中小学生阅读的《唐诗三百首》注析读物则几乎清一色主张《杂诗(其二)》是首思乡之作。
如列入“少年成长必读中外名著丛书”的《唐诗》认为:“这首诗是通过向家乡来人问家中寒梅可开花一事,把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是因小见大写法的成功运用。”⑹
“语文新课标指定读物系列”之一的某版《唐诗三百首》认为:“故乡的山山水水,总是让离家在外的游子萦绕心间,挂念不已。诗人在众多的家乡风物之中,只问梅花开放与否。梅在中国文化中,是高洁的象征,那么诗人的不同凡俗也就显而易见了。诗写思乡之情,而又不着痕迹,高雅而有韵味。”⑺
《唐诗三百首注译评》认为:“单就第二首(指‘君自故乡来’)讲,全诗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家乡景物,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深切思念之情,写得诗意十足,充满韵味。⑻
与上述编选者只关注《杂诗》第二首不同,研究王维的专家则从《杂诗》作为组诗的角度阐释其含意。这是《杂诗》的“全璧”: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陈贻惞先生认为:“这是一组描写男女爱人别后相思的诗。第一首诗写女方在家时常盼望男方从江南寄信回家。第二首诗写男方向新来的人探听家乡消息,可见也同样在思念故乡。第三首诗写女方一直盼到春天,仍不见爱人归来时的痛苦心情。这三首诗虽然各自成章,而意思却又互有关联,因此不能将它们分割开来解释。”⑼吴迪先生也认为:“这三首诗可以视作一个整体来读,其间有问有答。问答之间,表现出浓郁的乡思闺情,语沉情深。”⑽可惜坊间的一般选本总爱单选其中的第二首,容易让人光看到“乡思”,而看不出“闺情”。
陈先生的这个见解在后来的一些出版物中也有嗣响。如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的《唐诗宋词》就在王维《杂诗(其二)》的“鉴赏”中写道:“这是一首表现男女相思之情的爱情诗,原题共三首。在这三首诗中,诗人运用白描对话的手法,勾画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此诗是第二首,诗中写男主人公通过捎信人询问女主人公的近况,三首中尤以此首最为脍炙人口。”⑾为了证明自己言之不谬,该段文字的作者进一步写道:“这首诗言简意深,蕴味无穷。尤其是最后两句,格外牵动人心。诗人运灵秀之笔,只轻轻点画,恋爱男女之间的那种略带羞涩而又欲盖弥彰的相思情态便跃然纸上,由此可见诗人感情之细腻微妙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潜心体味。”⑿
孙琴安先生主编的《专家导读中国古典名篇·诗歌分册》在对王维《杂诗(其二)》的导读中,虽然在主题理解上倾向于思乡,但写了一段很到位的赏析文字,倘捅破这层纸,《杂诗》的主题便成了“闺思”。他这样写道:“但有一层意思应该拈出,即问话人的真正用意并在绮窗前的寒梅是否着花,而在绮窗里的佳人是否平安。……所以有人评论,‘来日’两句,不说思念家人,但问寒梅消息,最深婉有致。”⒀
因为作者独问寒梅有没有开花,使许多阅读此诗的读者不得不去思考个中的缘由。笔者以为要弄清楚作者独问寒梅有没有开花的用意,首先要弄清楚寒梅不开花或推迟开花的原因。某版《唐诗三百首》在《杂诗(其二)》“注释”中说:“陈代苏子卿《梅花落》:‘中庭一树梅,寒多蕊未开。’此借用其意。”⒁苏子卿帮我们回答了王维关切“寒梅著花未”的浅层原因:“寒多”。因为觉着天气寒凉,悬念家中梅花会推迟开放,思乡爱家之情立见诸文字。所以章池先生断言:“独问寒梅,看似出乎常情,实是寓巧于朴,以特殊显一般。绮窗寒梅蕴含着这位异乡客往昔生活的种种亲切有趣的记忆。”⒂花犹如此,人何以堪?因而作者关切“寒梅著花未”还有深一层的原因。“种种亲切有趣的记忆”里自然离不了人,问花是借口,问人才是用意。因而整首诗是以乡思为表,闺情为里。
⑴⑵⑶《唐诗三百首汇评》第702页,王步高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⑷《唐诗鉴赏辞典》第185页,萧涤非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⑸《唐诗精华评译》第94页,羊春秋著,岳麓书社1997年6月第1版。
⑹《少年成长必读中外名著丛书·中国文学名著少年读本·唐诗》第130页,原著(清)蘅塘退士选编,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⑺《唐诗三百首(语文新课标指定读物系列)》第244页,(清)蘅塘退士著;孟伟选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⑻《唐诗三百首译注评》(上)第16至17页,朱迥远、毕宝魁、陈崇宇著,辽海出版社2006年3月新2版。
⑼《王维诗选》第112页,陈贻惞选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⑽《王维诗选注》第121页,邓魁英主编,吴迪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⑾⑿《唐诗宋词》第三卷第109页,第109至110页,主编夏于全,鉴赏文字作者孙田,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⒀《专家导读中国古典名篇·诗歌分册》第54页,孙琴安主编,远方出版社(呼和浩特)2002年6月第1版。
⒁《唐诗三百首》第38页,凤娇主编,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
⒂《王维孟浩然诗选》第2至3页,章池注评,黄山书社2007年10月第1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Amazon CAPTCHA
请输入您在这个图片中看到的字符:
& , , Inc. or its affiliates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古村藏书阁
当前位置: &
珍藏版:中国民间百草良方、中国民间偏方大全(二)、精编本草纲目、中医验方大全(4本合售)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珍藏版:中国民间百草良方、中国民间偏方大全(二)、精编本草纲目、中医验方大全(4本合售)(图1)
珍藏版:中国民间百草良方、中国民间偏方大全(二)、精编本草纲目、中医验方大全(4本合售)(图2)
珍藏版:中国民间百草良方、中国民间偏方大全(二)、精编本草纲目、中医验方大全(4本合售)(图3)
珍藏版:中国民间百草良方、中国民间偏方大全(二)、精编本草纲目、中医验方大全(4本合售)(图4)
珍藏版:中国民间百草良方、中国民间偏方大全(二)、精编本草纲目、中医验方大全(4本合售)(图5)
珍藏版:中国民间百草良方、中国民间偏方大全(二)、精编本草纲目、中医验方大全(4本合售)(图6)
珍藏版:中国民间百草良方、中国民间偏方大全(二)、精编本草纲目、中医验方大全(4本合售)(图7)
珍藏版:中国民间百草良方、中国民间偏方大全(二)、精编本草纲目、中医验方大全(4本合售)(图8)
珍藏版:中国民间百草良方、中国民间偏方大全(二)、精编本草纲目、中医验方大全(4本合售)(图9)
珍藏版:中国民间百草良方、中国民间偏方大全(二)、精编本草纲目、中医验方大全(4本合售)(图10)
珍藏版:中国民间百草良方、中国民间偏方大全(二)、精编本草纲目、中医验方大全(4本合售)(图11)
珍藏版:中国民间百草良方、中国民间偏方大全(二)、精编本草纲目、中医验方大全(4本合售)(图12)
电&&&&&&话:
开&&&&&&本:32开
页&&&&&&数:
字&&&&&&数:
I&&S&&B&&N:9
售&&&&&&价:100.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昕雨轩书苑
当前位置: &
平面设计Photoshop CS4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维主编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平面设计Photoshop CS4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维主编 (图1)
平面设计Photoshop CS4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维主编 (图2)
电&&&&&&话:
开&&&&&&本:
页&&&&&&数:
字&&&&&&数:
I&&S&&B&&N:
售&&&&&&价:15.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戚百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