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连环画价格版本5到6岁小孩可以看吗

扫一扫,上赶集群组
扫码使用“赶集群组”
交友&&寻爱&&找工作
聊天&&聚会&&不寂寞
廊坊赶集 &
四大名著儿童注音版连环画 - 50元
信息编号:
四大名著,儿童注音版,连环画。正版,假期送给儿童的最假礼物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廊坊赶集网二手母婴/儿童用品看到的少儿图书转让信息,谢谢。
加入赶集:
赞助商推广
赞助商推广
赶集推荐服务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第一篇 古典名著
猜友推荐本文适合的年龄:正在统计
查看/评论: 124/3|
有效评论: 2
它们真的让孩子们着迷吗?
  就《西游记》、《水浒》和《三国演义》而言,我敢拍着胸脯说,它们的确让孩子们着迷。但对于《红楼梦》,我没有把握。
  《西游记》真像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的故事。在中文世界里,迄今为止我还找不到第二本书,像它那样令孩子们着迷。它的故事几乎适合所有的年龄。你可以从孩子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讲孙悟空、猪八戒的故事;当孩子会翻阅图画的时候,给孩子读图画书、连环画;当孩子会认字之后,可以自己读改编的白话本,直至原著;还有录音故事、木偶剧、动画片、电视剧、电影甚至舞台戏。只要是西游记里的故事,他们都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百听不厌,百看不厌。虽然今天,我们有许多给孩子们读的书,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家创作了优秀的童话、儿童小说、幻想小说,但我实在是找不到第二本,在这种持久的吸引力上堪与《西游记》媲美。即使把国外的书也算上,《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搁一块儿,也很难超越。  孙幼军先生在国内当代的童话界可谓顶尖的故事高手了。他说小时候,每当没法对付自己的一帮弟弟妹妹时,拿手好戏就是给他们讲西游记,保证能让他们服服帖帖。长大后,他的《小布头奇遇记》迷倒了上百万的孩子。不过他对付自己的女儿也有把故事讲完的时候,想不出新故事了,孩子又死缠着要听故事,怎么办呢?当然还是西游记。美猴王一出场,孩子就开心了。已经讲过了怎么办?没关系,再来一遍!  讲完故事还没完呢。孩子说“我是孙悟空”,定要在家里大闹天宫,客气一点说“孩儿们,操练起来”,不客气的话就说“你是妖怪”,然后奋起千钧棒……我在家里可没少挨“金箍棒”,好在是用塑料做的。  你说说看,这样的书,哪儿还能找到第二本?  说到“迷水浒”,一般要稍微大一点儿的孩子。五、六岁时听故事、看连环画,还只是觉得新鲜热闹,到八、九岁后把故事读明白了,那可就要“造反”了!文一点的,一百单八将的座次、名号背得滚瓜烂熟,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吃饭时喝饮料唱一声“拿大碗来”。武一点的,必出门结交“好汉”,称兄道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走一周。  俗语说:“少不读水浒”。真是颇有道理。就声名和作品的销售量而言,郑渊洁先生堪称中国儿童文学界的“无冕之王”,他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他不肯送自己的儿子去上学,偏偏要自己教。他说,少年时代读《水浒》对他的性格和他作品中的抗争精神影响很大。他甚至说:“没有个性的社会是人类的悲剧。我们的教育体制的弊病之一就是对孩子们的个性重视不够,却尽力于将他们塑造成千人一面、逆来顺受的‘好孩子’。”所以,如果不想让孩子变得像郑渊洁那样,推荐《水浒》的时候可要谨慎。再说三国,迷恋三国的孩子也不在少数。迷三国的年龄与迷水浒的年龄大致相当,只是原著的文字稍微古旧一些,一般迷的是小人书、长篇评书。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猛张飞喝断当阳桥,赵子龙百万军中救阿斗,黑许褚裸衣战马超,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赤壁大战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神武英姿立于天地间的英雄豪杰们,还有恢宏的战争场面,羽扇轻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曾经令多少孩子们为之神往。你可以随便拿出一张小洋画,问问 “小三国迷”,他定能告诉你这是哪位人物,使的是哪般兵器;你再看孩子们的游戏中,常常会跳出一个小军师,招呼大家俯耳过来,口中念念有词“我有一计”!  最后说一说《红楼梦》。这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据我所知,为之着迷的孩子并不多,而且其中多为早熟早慧的孩子。不少大人告诉孩子们“长大后才能读”,这种暧昧的态度反而为它增添了神秘的光环。说起来可能你不信,《红楼梦》讲的就是一群孩子的故事。林黛玉刚入贾府时刚九岁,贾宝玉也不过十一岁,到故事进入高潮时,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也都在十四岁左右。参照现在儿童文学的分类法,《红楼梦》算是一部少年成长小说。听起来有点儿新鲜吧?这个说法是郑渊洁发明的。不过我可明白,郑渊洁这么说只是想告诉大家,少年朋友阅读《红楼梦》是没有问题的。虽然是这样,我认为“适合读”与“着迷”还是有所不同的。这个故事的美感和韵味是相当成人化的,少年人可以读,但要想陶醉其中还是需要更多一些阅历和体验。所以,在这里我不把它算作“让孩子们着迷”的书。
它们为什么让孩子们着迷?加拿大儿童文学理论家诺德曼教授,在他的《阅读儿童文学的快乐》一书中,分析总结了儿童文学畅销书通常具备的一些特质:  
1、简单、直接的写作风格;  
2、主人公与想象中的读者很贴近,他们通常开始是弱者,贫困、弱小、脆弱,需要对付更强大的对手;  
3、“好人”和“坏人”之间皂白分明,在道德标准上很少模糊的成分;  
4、情节直截了当,关注行动本身,对于人物的动机和思想描述得比较少;  
5、能充分满足读者的愿望。虽然主人公理论上相对较弱,但在历尽艰辛后总能战胜强大的对手,最终获得所有人的崇敬。  
非常有趣的是,我们几乎可以把上面这些特质完整地套用到《西游记》、《水浒》和《三国演义》上。  《西游记》实际上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从石猴出世到大闹天宫的部分和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部分。第一部分,美猴王以一人之力单挑整个天庭,显然作者和读者都同情弱者一方;第二部分,正邪之间更加分明,而一路上的妖魔鬼怪常常比孙悟空还要神通广大,取经的道路实在艰难坎坷,不过历尽艰辛总是能逢凶化吉。这两个部分显然相互是有矛盾的,但几百年来,没有谁会去较真。上海美影拍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改编得很好,美猴王终于“造反”成功,然后回到花果山自由自在地称王。这个动画片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故事。  
如果不考虑自相矛盾的地方,《西游记》的取经故事也绝对是一个儿童故事。唐僧师徒每一次遭遇妖怪的经历都大同小异,如此反复,不厌其烦。主要出场人物的动机都很单纯,妖怪通常要吃唐僧肉,唐僧又迂又胆小却铁了心要上西天,孙悟空为报答师傅的恩情矢志不渝,猪八戒遇到困难动辄要散伙回高老庄,沙和尚忠心耿耿而且老实得像个木头疙瘩。这个顽固的“梦幻组合”一路演出了几十万字的故事,居然孩子们也不烦,故事讲完了,还巴望着更多。  《水浒》的故事最抓人的地方也是前面的部分,各路好汉没有几个本来活得很自在,虽然大多也有一点风光史,但到头来不是给地方豪强算计,就是被政府镇压。打虎英雄武松保不住自己的大哥,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高俅整得家破人亡,势力无比强大的官府似乎总是站在非正义的一方。于是一群英雄豪杰被逼上梁山,揭竿而起,打家劫舍,劫富济贫。政府无论派出怎样强大的官军,或是纠结怎样凶恶的地方武装,最终还是被这伙乌合之众打败。故事的线条就是这么简单,人物的动机、想法也不复杂,所以读起来就是那么痛快。至于招安以后发生的就不再是孩子们的故事了。  不管在成人阅读世界里如何评价《水浒》七十一回以后的故事,至少对于孩子们来说那绝对是败笔。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教训:如果想写让孩子们着迷的故事,千万别学《水浒》后半部分的写法。  《三国演义》真正让孩子们着迷的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显然在感情上是偏向刘备军团的,他很可能是出于所谓的“正统”观念,但这个视角恰好让这个故事变得无比精彩,因为刘备是最弱的一方势力。如果作者站在曹操的立场写这部小说,最多只能算是一本野史或只能被大人接受的历史小说。把选票投给刘备是很明智的选择。这个势力群在真是孱弱得可怜,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称霸中原时,江东的孙家已经统领江南六郡七十一州,而刘、关、张三兄弟还只能在古城的弹丸之地抱头痛哭,逃到荆州,却在昏庸的刘表的手下寄人篱下,在新野小城苟且。不过这个可怜的小军团居然以皇室正宗著称,整天打着“匡扶汉室”的正义旗号,读者因为同情弱者的心理也对他们寄予厚望。所以诸葛亮出山后如神仙下凡,所到之处无往而不克。这么夸张的事情,大家都宁愿相信是真的。  正因为如此,读者怀着极愉快的心情,看刘备占领西川,决胜曹操于汉中,然后在汉水岸边筑坛称王。如果作者写到这里就收手,肯定是成功的“畅销书模式”。能坚持把《三国演义》读完的孩子很了不起,很有耐性和毅力,至少比我强。
一点启示德国作家恩德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他曾提出过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从根本上来说,我反对为了孩子而存在一种特别的文学的说法。”这句话说得直白些就是:根本没有一个专属于儿童的文学领域。这个观点是很有针对性的。许多人认为,适合儿童的文学,应该限定于那些适合儿童的主题。他们假设,有些主题孩子们不能理解,所以只能在大人的文学世界里涉及。恩德反对这种假设,他认为没有什么主题是孩子们丝毫不关心、完全不能理解的。你仔细想想,他的这个观点真是一针见血。我们这里提到的三大名著,再加上《红楼梦》,它们涵盖了绝大多数文学主题,我们并不觉得它们有什么特别不适合孩子的东西,将它们列在所有推荐给孩子们的书目里。连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都可以让孩子读,还有什么不能读的呢?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从阅读的感受和阅读的接受方式上看,孩子的阅读与大人的阅读还是有区别的。同样在读四大名著,孩子们读到的东西与大人读到的东西很不一样,各自关注的兴奋点也不一样。如果创作儿童文学的人、引导孩子进入阅读殿堂的人,能够充分注意到这种区别,肯定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东西。  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西游记》能那样让孩子们着迷呢?三岁的孩子在这个故事中肯定读不出佛教的哲学,读不出作品创作时代的世俗风情,读不出封建政权的荒淫无道,读不出反对统治势力的斗争精神。但他们一样是那么着迷,他们到底读到了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童话,一个充满幻想的童话。 西游记故事中那些天马行空、无边无际的幻想,是那么符合孩子们的思维习惯,他们甚至会觉得那简直就是自己想出来的东西:一个猴子能从石头里蹦出来,翻个跟斗十万八千里,念个口诀就能上天下海入地,七十二般变化随心所欲;打仗的时候,就是你变一个动物,我变一个动物,看谁变得多,变得有创意。你看那猴子,钻到别人的肚子里,居然不会被胃液溶化,还能拳打脚踢,好不热闹。这跟恶狼把小红帽和她的奶奶吞到肚子里,猎人又把她们原封不动弄出来的创意,有什么区别?  是的,让孩子们着迷,原来就是这么简单。只要你能葆有童心,只要你愿意深入孩子美丽的内心世界,你就能做到。&&&/p&
【图书信息】
西游记(明)吴承恩 /著  原著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初版2003年重印  
改写版《西游记:少年儿童版》 郑渊洁 /改写 学苑出版社 1996年出版  
连环画版 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版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版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版  
图画书版 《大闹天宫》、《金猴降妖》、《人参果》 童趣出版公司2002年出版  
适合年龄:3-99岁  
家长提示:古典名著到今天已经不存在原著的版权问题,但选择版本仍须慎重,千万不要在这个问题上贪图便宜。  四大古典名著在市面上有许多种版本,同样是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书,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是考证校订。古典名著一般在民间有多种版本,各版本之间的差别有时很大,潜心研究的学者将各版本进行考证比较,通常以其中一个版本为标准,参考其他版本进行校正、修订、加标点符号。进行这样的工作需要有非常渊博的学识和十分严谨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再创作。这项工作决定了各版本之间的高下之分。其次是注释。古典文学名著即使是用白话文写的,也有不少地方不太容易被今天的读者理解,所以往往需要注释。注释的好坏,差距也是很明显的。再次是插图。古典名著中可以没有插图,但如果要有最好是同样经典的插图,否则不如没有。再次是校对。古典名著原本是繁体字的,而且没有现代文这种标点符号。现在改成简体字版就必须在校对上特别认真,而且作为经典名著,任何一个错别字都是让人无法容忍的。校对这样的书,需要付出比校对普通图书多几倍的精力。最后是阅读的舒适程度。排版很重要,特别是适合孩子们阅读的版本,在版式和字体的选择上也须特别留意。  这里推荐的几种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都是公认的值得信赖的版本,是否最好的版本我无力评判。一般来说,各大古籍出版社的版本和传统大社的版本都应该是值得信赖的。这里推荐的人文社的版本是在语文新课标发布后根据旧版重新印刷的,在阅读的舒适程度方面,适当考虑了学生阅读的需要。在为孩子选择古典名著的原著时,你也可以适当参考这个要素。  
选择古典名著的时候,还需要特别留意,你选择的读物到底是原著还是改写本。有的改写本在出版说明时语焉不详,有时会让人误以为是原著。  孩子阅读古典名著的改写本是否有益?对这个问题我也不想妄加评论。让孩子们尽早接触古典名著,这是一个非常善意的愿望。关键问题是如何保证改写的质量。在日本,出版社组织那些熟悉孩子的语言特征和思维习惯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改写名著。这种做法让人敬佩。这种改写其实是相当严谨的再创作。你想想看,把西游记的故事改写成让三、五岁的孩子一听就喜欢的文字,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这也是一种艺术。如果没有这样的艺术追求,还不如不要改写。  我在这里特别推荐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的改写本,不但因为他是童话名家,非常熟悉孩子的语言和思想,而且因为他从小就酷爱这几部名著,少年时代的阅读对他一生的性格和创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是最重要的理由:我们知道是谁在改写,而且改写人非常热爱被改写的作品。如果你一定要为孩子选择改写本,请特别留意改写人。 关于连环画的版本,也是一个不太容易说清楚的问题。在我们的少年时代,绝大多数连环画都非常优秀。那时的画家,哪怕只能拿到十几元的稿费,都会倾尽全力务求完美。而连环画故事的改编者也通常将改写工作当作一种艺术加工。他们那种对连环画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实在让人敬佩。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倾向于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选择旧版本。 就出版社而言,应该说各大专业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版本都是可以信赖的,其中的高下之分多有典故,只有收藏迷们才清楚。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西游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三国演义》、黑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图画水浒》,被连环画迷们至为推崇。当然,我们没有必要总以收藏者的眼光去选书。这里只是提醒大家,同样是连环画,优劣之分还是有的,在选择前最好自己先翻翻看,至少自己要喜欢。  关于图画书。《西游记》的图画书种类最多,如果你仔细留意,会发现绝大多数图画书的人物造型都是动画版西游记的变种,其中不少只是做了粗陋的加工,草草填色而成。这类图画书很多,但从书的角度进行原创并且达到优秀标准的,我一本也没有见到。在这里推荐的三种图画书,是根据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三部著名动画片改编的,这个版本非常忠实于动画片,无论故事的改编,还是人物的造型,图画的线条和色彩,都是一流的。  
水浒 (明)施耐庵 /著  原著版 《水浒全传》(百二十回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原著版 《水浒传》(百回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2003年重印  
原著版 《水浒》(七十一回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年版  改写版 《水浒传:少年儿童版》 郑渊洁 /改写 学苑出版社 1996年出版  
连环画版 黑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版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版  
适合年龄:7-99岁  家长提示:关于版本推荐的说明基本与上同。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水浒》这本书有多种不同长短的版本。流行的版本是“七十一回本”、“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七十一回本写到梁山泊好分定座次就结束了,据说这是后来的书评家金圣叹大动手术的版本。百回本的后面接着讲宋江率众招安,直到征剿农民起义军方腊成功,据说这个版本是施耐庵生前完成整理的版本。百二十回本在征讨方腊军之前,又插入了二十回征剿田虎、王庆的部分,这部分是后人所写。现在最常见的版本是百回本。  就故事的趣味性而言,七十一回后的故事与前面的故事是完全不同的,前面是“造反”故事,后面是被招安的“草寇”与拒绝被招安的“草寇”之间的血战,让人读起来很不是滋味,所以金圣叹这个手术做得很高明。郑渊洁的改写本,也只写到前七十一回的故事,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从孩子的阅读角度看,后面的故事,不读也罢。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著  
原著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版2003年重印  
改写版 《三国演义:少年儿童版》 郑渊洁 /改写 学苑出版社 1996年出版  连环画版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版  
评书电子版&&“家佳听书馆系列”之长篇评书《三国演义》&&袁阔成 /播讲 北京鸿达以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适合年龄:9-99岁  
家长提示:关于版本推荐的说明基本与上同。  
特别推荐著名评书艺术家袁阔成的长篇评书电子版,这个电子版可在电脑里播放,也可在与MP3兼容的电子设备中播放。《三国演义》原著的语言半文半白,初学语言的孩子读起来相当费力。原文的叙述风格也十分精炼,在细节描写处惜墨如金,颇有史书的味道。而孩子在阅读方面,实际上更迷恋细节的描写,他们对关羽的马、张飞的矛、赵云的盔甲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对“天下三分”的政治大局的关注。长篇评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细节的描述上不厌其详,这大合孩子们的胃口。袁阔成的评书,不但在细节的重塑方面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而且对三国人物、事件的评点也有不凡的见地,绝对是“三国迷”们的上佳食粮。
奇了怪了,对于四大名著,我只认真读了红楼,其他都是湖光掠影。估计应该在孩子的时候看,但是那个时候却没看。
谢谢分享对四大名著的点评,我在跟女儿的亲子阅读中也发现,西游记的带入是非常顺利的,基本上你可以跳着章节她也随时可以进入角色。至于红楼梦那简直就是用最快的方式翻图片看。但我觉得红楼梦女孩子在长大过程中都不会缺漏的一本书,不论是对内容的认可,亦或欣赏曹雪芹的经典诗词。在成长的不同时期看法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我觉得就水到渠成放在书柜上,她想翻看就去翻翻。现在孩子6岁,读水浒、三国时候那真是一脸“便秘”的样,她甚至连画都觉得枯燥无味。我还在想办法把水浒带入,因为我也感觉孩子太逆来顺受不是好事,生活中需要一些“小叛逆”,才能有希望走自己的路,才会有进步。至于三国,我本人是到初中才硬着头皮看完的,我感觉还是充满政治军事色彩,所以我建议挑一些有趣简短的讲给孩子,比如草船借箭什么的,提起孩子兴趣就可以了。
亚马逊最新热卖 热门推荐
0-12岁推荐社团
6-12岁社团小学生读“四大名著”应该读原著?---南方教育时报
第17版:家话议
标 题 导 航
第01 : 头版
第02 : 大家说
第03 : 大深圳
第04 : 大深圳
第05 : 大件事
第06 : 大件事
第07 : 大件事
第08 : 大深圳
第09 : 大深圳
第10 : 大校园
第11 : 大校园
第12 : 大校园
第13 : 教科院
第14 : 教科院
第15 : 往事鉴
第16 : 家教经
第17 : 家话议
第18 : 家事晒
第19 : 家乐荟
第20 : 出国潮
第21 : 出国潮
第22 : 游学营
第23 : 观天下
第24 : 图片记
小学生读“四大名著”应该读原著?
□ 本报记者 韩宝 事件背景 一直鼓励女儿多读课外书的姜女士最近有个困惑,她给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买了一本少儿版的《西游记》,印刷精美、图文并茂且有注音,女儿读得不亦乐乎。可有次表姑到家里来做客,看到孩子正津津有味地读着那本书,便对姜女士说,“千万别给孩子读少儿版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要读就要读原著。”表姑是位颇有经验的中学语文教师,她的话让姜女士乱了阵脚,脑海中冒出了一连串问题:小学生读“四大名著”一定要读原著吗?孩子会对原著感兴趣吗?少儿版的“四大名著”多读无益吗? 姜女士的困惑,也是许多小学生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时会遇到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原著的内涵的确是各种少儿版、彩绘版不可能全部体现的,但是原著的阅读难度大,未必所有小学生都能接受。小学生应该如何阅读“四大名著”?本期有5位专家将对此展开讨论。 现状 我这样读“四大名著” 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小学生在受访者中不占少数,但几乎读的多是各类少儿版本,读过原著的寥寥无几。 思若(小学四年级女生):我看过青少年版的《西游记》,喜欢里面的孙悟空,不过看原著不喜欢,里面有很多看不懂,特别是一些很长的诗词。 小周(小学五年级男生):一点也不喜欢看“四大名著”原著,里面有些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很难。 小吴(小学四年级男生):我喜欢听《三国演义》的评书或者看碟,因为里面的人要么勇猛,要么智慧,在三国那个时代斗争来斗争去,太帅了! 燕燕(小学六年级女生):我喜欢看图画版的《红楼梦》,因为书里那些姑娘们的画像很美,很漂亮,我最喜欢看她们的衣服。 乐乐(小学四年级女生):我6岁前把《西游记》看过了N遍,8岁看《红楼梦》,都是先看连环画、再看注音书,再看全文字书。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看过连环画就没兴趣了。 观点 正方 读“名著”就要读原著 在小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问题上,袁静的观点是:不读则已,要读就要读“原著”。理由是“原著语言水平高”。 袁静表示,自己从小就很喜欢阅读,工作后一直是一名语文教师,觉得自己对阅读颇有体会,但直到在参加了阅读推广人的相关培训后,她才发现其实自己以前理解中的“阅读”还有很多问题,改编版本与原著的差异,就是其中之一。“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我一直以为自己小时候读过的就是原著,直到前几年受朋友启发,找来多种版本的《安徒生童话》阅读之后才发现,不同版本间还是存在较大差别的,特别是在语言的水平上。”袁静发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各种版本,还是比较忠实于原著的,但《丑小鸭》的一些版本,删减太多改动太大,有些已经背离了原著。所以,她认为,对于“四大名著”这种经典,必须要阅读原著,才能理解其中精髓,对于小学生来说同样如此。 反方 要以“阅读能力”为依据 在小学生阅读“四大名著”原著的问题上,陶印宝坚持“因人而异”的观点,他说,“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四大名著’原著并不在课标推荐阅读书目之内,这种做法我是赞同的,并非一定要求小学生阅读‘四大名著’原著。”他同时也表示,阅读能力强一些、学有余力的小学生,看看原著也有好处;如果孩子阅读原著确实有困难或者兴趣不足,看看有插图和注音的少儿版也未尝不可。“并不是说‘四大名著’不好,再好的书也有适不适合的问题。”陶印宝说。 范静怡则认为,小学生该不该看“四大名著”原著,要看孩子的“阅读能力”及“喜欢程度”。她说,实际上,在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上,已经出现了“四大名著”的篇目,《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都有,虽然都是节选,但也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有能力阅读原著的,至少有能力阅读节选。不过,她也表示,“四大名著”半文半白的语体让很多孩子觉得不适应,不会喜欢。“阅读最重要的是内容问题,即阅读的‘素材’,原著和改编版只是形式上的区别。”范静怡说。 在这个问题上,赵艺超表示,先进国家的儿童阅读,是采取分级制的,分级依据是阅读者的阅读能力。“小学生适不适合阅读‘四大名著’原著”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在按照国内年龄分段来划分阅读水平,这种划分的确有其不科学的一面。她认为,小学生适不适合阅读“四大名著”原著,要看孩子的阅读水平,而不是单纯参考年龄。 建议 “三位一体”读名著,父母当好引导者 小学生应该怎样阅读“四大名著”?陶印宝就提倡,无论是阅读原著还是其他版本,孩子都应该“整本阅读”,即要完整阅读整本书甚至整套书。他说,“阅读碎片化的习惯不利于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袁静则提倡读名著要注重“语言审美”,她表示,“四大名著”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名著”,主要是因为其在叙事描写中的“语言美”,书中有对人物和情节或波澜壮阔的刻画,或细腻微妙的描写。“我在教孩子阅读过程中,就提倡这种对‘语言美’的感受能力,同时还引导小读者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形描写出来的,我们能从中感受和学习到什么。”袁静说。 在小学生阅读“四大名著”这个问题上,熊佑平则更侧重于提倡“价值引导”。有一次熊佑平和学校高年级的孩子一起座谈“四大名著”的时候,就谈到了《水浒传》这本书,孩子们对那些打杀情节描写的叙述,让熊佑平很担心。“我甚至都不建议小学生去看《水浒传》,因为这本书宣扬的价值观,与现代文明不相符,甚至相悖。”他举例说,《水浒传》中对妇女的蔑视,对哥们义气的推崇导致“凡事不讲规则,只看是不是自己兄弟”,这是对法治的践踏。还有,书中的很多所谓“英雄好汉”,根本不尊重生命,“视人命如草芥”。 他说,“对孩子来说,在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候,书中的这些‘毒素’会影响其成长。” 因此,熊佑平提倡家长和教师在引导孩子阅读“四大名著”时,要注重“价值引导”。“当孩子们建立了现代文明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再回头来看这些书,领悟其中的精神,岂不是更好?”熊佑平说。 此外,范静怡还提到家长的引导作用。她建议,父母要引导孩子的阅读,而不是主导。家长可以在孩子的书桌上、枕头边放上“四大名著”原著,但能不能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那是孩子的事情,父母不能强迫孩子。 她表示,阅读这件事,很讲究“底子”,如果不管孩子的阅读“底子”,而强加给孩子一些阅读书目,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很好的书不仅没能成为孩子的“营养”,还会成为孩子的“毒素”。 七嘴八舌 梓涵宝宝:如果我要给孩子看“四大名著”,我一定给他看原著,但是我不会指望他看一遍就懂。记得我还是学生时看《红楼梦》,每年都有不同的感觉,到现在还能看出新感觉呢。如果是缩减的,真是味同嚼蜡。 心理鲜:读原著对小学生来说太难了,给他们读少儿版的就行了,只是一定要买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不要买盗版的。 Pingll:让小学生看“四大名著”原著,这不是在折磨他们吗?很多大人都看不下去啊。有图画的版本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以后长大了再读原著也不迟。不要让枯燥的原著使他们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花城小魔仙:看少儿版还是原著,要看孩子自己的选择。如果孩子没有兴趣看原著,看看插图版的,了解一下名著的故事,也很好。若是他有兴趣阅读原著,不用你逼,他都能读得津津有味。家长不要硬性规定孩子该读原著还是看少儿版。 受访嘉宾 深圳市首批十大优秀全民阅读推广人 赵艺超 深圳市福田区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 陶印宝 深圳市罗湖区百仕达小学校长 熊佑平 深圳市阅读推广人、福田区荔园小学语文教师 范静怡 深圳市阅读推广人、南山实验集团南头小学部语文教师 袁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个版本的四大名著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