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发生的中日战争之所以被称为1894甲午战争争是

法国与中日甲午战争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
>> 详细内容
法国与中日甲午战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京)2013年3期 作者:葛夫平 点击数:1753 更新时间:
  热门信息
  最新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号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了;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两次战争产生不同结局原因最好可以分成几大点来说,需要两个战争进行比较_百度作业帮
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了;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两次战争产生不同结局原因最好可以分成几大点来说,需要两个战争进行比较
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了;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两次战争产生不同结局原因最好可以分成几大点来说,需要两个战争进行比较
楼主你要先说明,这是什么题目.是高中的?初中的?一、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不一样了.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是属于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的时代,各个帝国主义国家正在进行瓜分世界的扩张活动.而日本正是这样.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锁是因为朝鲜半岛爆发了农民起义,日本乘机想入侵朝鲜,驱逐清的势力.中日两国的主战场还是在境外.抗日战争时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世界上分成了同盟国和轴心国两大集团.中国这次抗战不是孤立的,而是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得到了国际上的一些支援.这次是日本妄图侵略中国,中国是防御性的战争,得到世界的支持,是正义的战争.二、国内环境不一样了.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处于清王朝统治之下,政治上还是君主专制,政府腐败无能.同时由于阶级利益的局限,对日作战也不是很积极.经济上,虽然经过了洋务运动,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也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但是封建经济还是占主要的成分,制约了国力.同时帝国主义也控制了中国的许多经济命脉,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种种限制军事上,中国还没有采用比较现代的军事建制,军事实力弱.抗日战争的时候,中国已经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了形式上的民主共和的国家.日本的侵略,也侵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特别是代表亲英美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经济上,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所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军事上,中国军队虽然整体比较落后,但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军事战略方面,有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全面抗战路线,和以国民党为代表的片面抗战路线.前者的战略是恰当的,符合国情的.取得了巨大胜利.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也对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战略上,以及阶级利益的考虑,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赖政府和军队,因此也有很大局限.同时,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反对,全国抗战的热情高涨.工人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代表工人阶级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团结了全国各个抗战力量,一致对外,取得了巨大胜利.汗,完全是凭当年的一点高中的一点历史底子答的,楼主你凑合着看看吧
楼上瞎说什么啊,误人子弟。甲午战争: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8月上旬,总兵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其时占据汉城之日军为混成第...
最主要的是领导阶级的不同在当时半殖半封的中国地主阶级领导的抗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并且李鸿章采取的是避战自保的原则那就更不可能取胜而抗战则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有先进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二
就是军队士气甲午虽有邓世昌等英雄但是
有一大部分官兵是选择了溃逃而抗战呢 则有很大的不同每一个战...
国家性质:落后的封建国家是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方针政策:清政府避战自保,无心抵抗。只有少数将领奋死抵抗。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群众基础:一个没有发动群众,一个由中共发动群众,即全面抗战那个路线。国际环境:日本有英美支持,清孤立无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有同盟国的支持。...
1 军事技术水平:甲午战争中国尽管是洋务运动时期,但军事装备仍然落后.2 外部援助:甲午战争时期,各帝国主义国家纵容日本,使日本有可乘之机.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得到全世界正义力量的支持.3 共产党的作用: 甲午战争时清政府统治中国,中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抗日战争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共产党敌后战场有力的配合了国民党的前方战场,取得胜利....
支持1楼的回答。2楼的回答才是误人子弟,废话连篇学历史的都知道什么事件什么战役的都有N多原因的,什么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重要原因。但是,这个问题可以简单回答,终极原因是37年抗战是全民抗战,所以赢了。甲午战不是,所以输了。...
最根本是看是否广泛的发动了人民群众起来斗争!
1.国内国际背景不同2.是否广泛的发动了人民群众起来斗争3.领导军队的人不同
技不如人,枪不如人。思想不如人。——甲午全民上阵。 抗战
我说说最最主要的原因吧甲午战争不是日本对中华民族进行的侵略战争,只是为了争夺亚洲霸权的战争。中华民族还远远没到生死存亡的关头。而抗日战争是日本妄图奴役中华民族而发动的战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所以中国才能进行坚决的,不折不扣的全民族抗战。这就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日本的综合国力稍弱与中国,不能持久的作战。所以,与其说是中国打赢了战争,不如说是中国把日本拖垮了。...【独家图解】甲午战争中日兵力大比拼
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炎黄子孙不忘国耻
日本人实拍甲午战争镜头
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的结果使中日两国自此国运殊途,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国灭种边缘。
中国可以负责任地向世界宣告:为了捍卫和平,中国时刻准备着!甲午战争的惨剧决不能重演!甲午战争的耻辱也决不会再现!
战争的核心是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的崛起,更是人的崛起;一支军队的强大,首先是人的强大。
纪录典藏:甲午战争陆战中清军打得最好的一战
甲午战争介绍
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
战争爆发背景
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一宇”。
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1894年初,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事件,诱使清政府出兵干涉朝鲜;同时,乘机派遣大军在朝鲜登陆。
甲午海战期间中日海军军力对比
舰长(管带)
“定远”旗舰
150mm速射炮 x 4
“高千穗”
“秋津洲”
150mm速射炮 x4
“松岛”旗舰
“千代田”
120mm速射炮 x1
日高壮之丞
樱井规矩之左右
“西京丸”
鹿野勇之进
坂元八太郎
战败后的代价及影响
条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
战后的几年里,外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
战败原因分析
由于制度落后,尽管搞了近30年洋务运动,但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还很低,军事自强效果并不理想。清朝陆军正规部队由八旗、绿营组成,虽有数十万之众,但均属旧式军队。
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军备战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备预算,停购军舰,停拨经费,放松国防建设,对即将到来的中日对决缺乏足够准备。
晚清末年,统治集团互相倾轧,腐败盛行,已经到了完全无法应对列强凌辱的地步。彻底的腐败导致了彻底的失败。
甲午风云人物
邓世昌(日-日),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汉族广府人,原籍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广州市海珠区),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有《邓世昌传》、《英雄邓世昌》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歌颂其丰功伟绩与英雄壮举,有墓冢、纪念馆等多处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甲午战争正式爆发后,睦仁率大本营由东京进驻广岛。
日本近代政治家,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
丁汝昌,晚清北洋海军提督。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来援的希望破灭之后,拒绝了伊东v亨的劝降,服毒自尽以谢国人。
左宗棠,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
刘步蟾,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清末海军将领。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中日甲午战争(今天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纪念日)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侵略和的战争。它以日(清二十年,日本二十七年)的爆发为开端,到日《》签字结束。按中国,时年为,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政府迫于日本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的——《马关条约》。它给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化的程度。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其他国家称第一次)
、、、北部
,日本帝国
获胜,签订《》
参战方兵力:
清军630,000人
日军240,616人
伤亡情况:
清军31,500人阵亡
日军13,306人死亡
主要指挥官:
  1868年,日本通过,“”,开始走上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1888年,日本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和。但日本作为一个,国内本身就资源、狭小,加之国内残余势力的浓厚及期各种的尖锐,因此以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其第一步是攻占,第二步是,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第五步是征服,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当时的中国处于晚期,正往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在(特别是)方面向看齐,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也只是而已。此时清朝十分,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国防军事,纪律松弛。19世纪末的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那时候,世界主要逐步向过渡。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和的助手;企图利用日本牵制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计划的有利条件。
  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早在1867年,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
“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扩张。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信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
  但根据日本的,日本第一个侵略的矛头就是中国。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下诏,单方声称琉球为日本藩属。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杀死的“”。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竟称琉球是日本,并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下,日本向中国勒索50万两,才从台湾撤军。后来,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改设为县。 
  随后,日本又按照其大陆政策的第二步,开始侵略中国的另一个——。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强迫朝鲜政府签订《》,取得了等一系列特权。该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平等之权”,公然把朝鲜的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并吞朝鲜的野心。1882年朝鲜发生,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还是如愿取得了在朝鲜的权。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发动,企图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但日本人还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政府订立了《》,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这就为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
  上述可见,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上一直占有,但朝鲜之后的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在1890年时,二千吨位以上的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总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等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搜集和渗透。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初见成效,开始得意。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
颐和园石舫船。当年慈禧挪用海军公款修建
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慢,迟缓。1891年以后,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供自己“颐养天年”了。中日两国的最高——
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失败的命运。
  朝鲜问题是发动的突破口。1894年,爆发,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诱使清政府出兵朝鲜。清政府没有识破这是日本的阴谋,于是派和镇率精锐2500人于6月6日在朝鲜登陆,在此安营扎寨,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通知日本。6月11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当时聂士成就向清朝实权人物建议迅速撤兵,这样便使日本在朝军队陷于孤立,在压力下也会自动撤军。但李鸿章迟疑不决,最终给以可乘之机。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鲜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当时内阁正面临的不信任案,得到此消息后,便如同抓住救命稻草,全力着手挑起战争。日本政府立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军令部长等参加的“”,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从日起,日本一方面派先遣队400人以保护使馆和为借口,在朝鲜登陆;另一方面,日本外务大臣训令驻朝公使“得施行
甲午战争时的日本大本营
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清日两国撤兵,但清政府要求日本军队先撤兵。大鸟圭介也向清廷驻朝大臣口头表示撤兵。然而日本援军反而不断增多,直至10000多人,果然,大鸟圭介开始不断挑衅,一会儿否认朝鲜是中国,一会儿又提出中日两国一道“协助”朝鲜“”。中国和朝鲜都严正驳斥和拒绝了日本的这些无理要求。但日方的目的已经达到——它一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为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同时,日本也终于找到借口,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已经愈发明显,中国国内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里也形成了以载湉、(光绪帝老师)为首的主战派(),然而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李鸿章明知日本的狼子野心,却并未认真备战,而是一味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由于前述的各国利害关系,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而已,调停均告失败。
  日,日本军队突袭王宫,挟持(),解散朝鲜亲华,扶植生父李昰应上台摄政,并成立以为实际首脑的亲日。日本嗾使金弘集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控制了朝鲜政府后,日(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的战舰“”、“”,爆发,海战中日本第一游击队的“”舰悍然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商轮“高升”号,制造了。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清朝在其宣战中指出朝鲜历来是中国的,中国是应朝鲜政府的要求出兵的,相反日本“不遵,不守,任意,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理昭然”,令中国忍无可忍,“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1]日本明治天皇在宣战诏书中则针锋相对,声称“朝鲜乃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声称其开战原因是“帝国于是劝朝鲜以厘革其秕政……朝鲜虽已允诺,清国始终暗中百计妨碍……更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狂妄已极。”表示其目的是“使朝鲜永免祸乱”、“维持全局之平和”、“宣扬帝国之荣光于中外”[2],日本的这些无理借口和之辞都充分体现了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时年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中国境外的及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海战主要是。中日甲午战争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日至9月17日
  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境内开战。清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之后,很快也被在陆上的成欢驿的日军偷袭(详见),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被迫绕道,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首府——。以分统率五营一队(约2100人),与淮军盛字军以及的奉字练军、盛字练军一起,构成了四大军29营,于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与从牙山退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汇
合,朝廷命叶志超为驻平壤各军。
  发生于9月7日—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平壤城的地势也非常险要,易守难攻。而且清军还得到朝鲜人民的支持。当时虽然朝鲜政府被强行拉到日本阵营,但朝鲜的平安道闵炳奭积极协助清军作战,甚至连日本推上台的傀儡都暗中给清军传递情报。[3]可惜清军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
  9月7日,日军分围攻平壤,兵力分散,由于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作战方针以及清将叶志超的胆小昏聩,等人攻打日军的行动不断遭到叶志超的阻挠,日军遂于9月14日顺利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9月15日,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其二为门外战场。其三为城西南战场。清军分兵抗拒,重创日军第9旅团。日军中、右两队司令官中佐和西岛助义中佐拼命督战,攻陷了左右两翼的堡垒。但随即遭到清军的步炮协同夹击,再遭重创。
这一仗,日军遭受了重大伤亡,据《廿七八年日清战史》公布的数字,“将校以下死者约一百四十名,伤者约二百九十名”。级大尉军官被击毙四名,少尉军官被击毙二名。第9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第21联队长西岛助义中佐、炮兵第5联队第3大队长永田龟少佐均被击伤。
  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支队)担任主攻。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激战中,左宝贵中炮,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日军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的奋力抵抗,只得退守玄武门。
  在城西南战场,亲率日本本队,七时从平壤西南用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军总统()叶志超贪生怕死,在战局胶着的情况下,竟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设下埋伏。当天雨夜,撤退的清军中伏,阵脚大乱,死亡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以后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发生于日,即平壤的第三天,日本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这场战役发生于鸭绿江口(今)附近海面。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返航后在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华,几乎可以说是倾巢出动。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叡、、诸舰,但北洋舰队中扬威、超勇二舰亦受重创。
  黄海海战过程:
  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率领下到达大连湾。
  9月16日
  凌晨1时,铭军的十个营共四千人分乘五艘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
  中午,抵达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到次日早晨,军队全都登陆。
  9月17日
  上午8时,运兵船完毕。
  9时,北洋水师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
  10时23分,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率先发现了北洋水师。便挂出“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的信号旗。
  10时30分,北洋水师桅楼上的哨兵看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几簇黑烟,发现日本舰队。丁汝昌随即命令
黄海海战示意图
各舰升火、实弹,准备战斗。
  12时05分,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先,本队在后,呈单纵阵,接近北洋水师。 
  12时20分,北洋水师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横阵,旗舰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同时还发出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
  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首先开炮。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距北洋水师5000米处即向左转弯,航向北洋水师右翼。联合舰队航向北洋水师右翼,冒险将舰队暴露于北洋水师阵前。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舰也开始发炮还击。
  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一说因战船老朽发炮时震塌飞桥),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
  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
鱼雷发射管/架
总排水量/吨
平均航速/节
 其中,游击队平均航速达19.4节。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依航行次序,日舰配备情况如下:
  第一游击队: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150mm速射炮 x4
“高千穗”
“秋津洲”
上村彦之丞
150mm速射炮 x4
 本队第一群阵: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松岛”旗舰
120mm速射炮 x1
 本队第二群阵: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日高壮之丞
樱井规矩之左右
 本队左侧: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西京丸”
鹿野勇之进
坂元八太郎
 北洋舰队的12艘军舰配备情况如下: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另外六艘舰艇为炮舰镇南、镇中和、左一、右二、右三。
  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7年未修,主炮炮塔起火,丁汝昌烧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抬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也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指挥和联络。日第一游击队4舰利用航速优势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日舰“吉野”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13时30分左右,“超勇”沉没,管带落水,“左一”鱼雷艇驶近相救,抛长绳援之,黄不就,从容死难,舰上也大部壮烈牺牲。
  当日本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右翼时,本队也与北洋舰队主力交相攻击。日本军舰“比睿”、“赤城”、“”、“西京丸”遭到北洋舰队截击。
  “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日舰“比睿”、“赤城”。“赤城”舰长坂元八太郎阵亡。“西京丸”也受重创。
  14时15分左右,日本舰队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夹击之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队形更加
混乱。在混战中,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受到“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轰击,多处受伤,船身倾斜。令第一游击队救援“赤城”、“比睿”。“吉野号”冲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着火的“致远”舰。邓世昌见吉野恃其船捷炮利,,愤而说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决意与之冲撞,同归于尽。邓世昌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日本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致远舰右侧发射管被击中,引起大爆炸,3时30分,以右舷倾斜,在东经123度34分,北纬39度32分的海面上沉没。全舰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全部壮烈。(此说法目前最接近事实,致远舰冲向吉野号,有可能就是为了使用鱼雷攻击。也有另外的说法是致远舰是被日舰火炮击沉,战前北洋水师已经把鱼雷抛入海中。)
  “经远”继续迎战“吉野”,遭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秋四舰围攻,中丛弹起火,全舰奋勇抗御,经远全舰将士“发炮以攻敌,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条”。经远舰以一敌四,拒战良久。激战中,管带不幸“突中炮弹,脑裂阵亡”,帮带大副陈荣和二副也先后中炮牺牲。最后在浪速、吉野、秋津洲、高千秋的围攻下经远舰中弹累累,不久,“左舷舰首向水中沉下”,在东经123度40分7秒,北纬39度51分海面上,舰首向东,左舷倾覆而沉没。全舰官兵二百余人,除十六人遇救外,其余全部阵亡。
  “致远”沉没后,“济远”管带方伯谦、“广甲”管带吴敬荣,临阵脱逃(方伯谦等是否临阵脱逃,近年有不同看法)。“靖远”、“来远”因中弹过多,退出战斗,避至附近紧急修补损坏的机器。
  定远、镇远两舰浴血奋战,中弹甚多,几次起火。
  下午3时30分,镇远舰的30.5公分大炮连续击中旗舰“松岛”号二次。松岛后甲板四号炮塔中弹后,火焰引发炸药,发生了大爆炸。松岛船轴倾斜5度,冒起白烟,火灾大作。
  不久,靖远、来远抢修完毕,重新投入战斗。日本军舰赤城、比睿、西京丸负伤,旗舰“松岛”情况也不容乐观,“吉野”、“扶桑”也受了伤,又见北洋舰队重新集队,伊东祐亨便于17时40分左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
右下令撤出战场。
  北洋舰队稍事追击,也收队返回。历时5个多小时的黄海海战到此结束。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
  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然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黄海海战进一步揭露出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北洋水师建立之初,舰队在火力和整体吨位上远超当时的日本海军,日本海军的制定扩充海军计划,为筹集经费,甚至从经费中拨款给海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慈禧太后反而从海军经费中抽钱建她的颐和园。大清水师军舰年久失修,海军训练差,不少水兵吸食,高级官员贪污成风,整支军队素质低下。日本海军加紧训练,军舰保养好,在自主造舰的同时,向购置新舰,学习经验。在海战开始前,北洋水师军舰老旧,破损,舰炮使用穿甲弹,射速慢,威力不足。日本海军训练有素,装备了大批的新式战舰,使用大口径火炮,并装备了速射炮,开发出了新型的炮弹,在总体吨位上也超过了北洋海军,在海战上有了极大的优势。
  从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面对日军攻击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约28000人。清政府任命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统率的第一军,包括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30000人。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路清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新败,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日本则士气高昂,野心勃勃,日方发布由间谍起草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对满清展开政治攻势,扬言要直捣,让“面缚乞降”。之后的战况遂可想而知。
  10月24日午前时,日军先于上游的安平泅水过江成功。当夜,日军又在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清军竟未觉察。25日晨6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率部坚持抵抗,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县(今)。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一军进攻
旅顺大屠杀
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登陆。由于李鸿章一心要保港,清军便没有在此处设防。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只有当地的自发抗击日本军,暂时拖住了日军的行动。11月6日,日军击溃清军、等部,进占(今辽宁金州区)。7日,日军分三路向湾进攻,大连守将闻风溃逃,日军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33个营,约13000人。18日,日军前锋进军土城子,徐邦道的拱卫军顽强抗击,次日,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19日,、赵怀业、三统领也先后潜逃。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次日,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陷于日军手中。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2万余人。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港内,战局更是急转直下。
佐久间左马太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中将的和中将的,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阵地顽强抵抗,最后被歼灭。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少将被清军炮弹打死,这是日本在战争中唯一阵亡的。由于兵力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威海陆地悉数被日本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10日,定远弹药告罄,自杀。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牛昶昞等又推署管带,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最终自杀。12日,由美籍洋员浩
北洋海军在威海投降
威起草投降书,伪托的名义,派广丙管带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威海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等地。大清国调两江总督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由于指挥不力,皆被日军击退。2月28日,日军趁胜追击,从海城分路进攻,3月4日攻占,7日不战而取,9日又攻陷。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东岸全线溃退。
军事实力差距
  其实,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尤其是在守朝鲜平壤时,别说是守上几个月,就算是守上个一两年,就可以扭转整个局势。当时,中国守军子弹、粮食堆积如山,而日军粮食少,子弹少。日军在攻平壤城,一天下来,日军伤亡比清军多。日军开始在议论要不要在攻平壤,经过日军商量,再攻一天平壤,如果攻不下,就撤军。这时,守城的清军因心慌,而放弃平壤,向外突围,结果全军覆没。平壤就这样落入日军的手里。总结一下,洋务运动虽然改变了清军的装备,但是却没有改变清军的软弱。
  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19世纪后期,主要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更加激烈地争夺。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清朝政府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早在1855年,日本的政治家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的主流思想。初期,日本奠定了,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当时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台湾巡抚等看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在双方争取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而且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北洋各舰设计时,由于火炮威力不足,所以还强调舰首对敌,依靠撞角撞击敌舰,火炮布局也以发挥正面对敌火力为主。但是舰首对敌的横阵不利于机动。加之北洋水师各舰舰龄较长,配备的马力不足,养护情况又不佳,故舰队平均航速紧紧只有10.2节,而日本舰队主力舰较为新式,采用方便机动的纵队更适合发挥火力,速度也较快,所以实战中日本舰队机动能力也强于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陷入打打不过,走走不掉的困境。在实战中被各个击破。海战中,北洋水师沉没的、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舰几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舰组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或重创沉没的。
  掌握朝廷大权的主和派()人物和,从战争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下去。和相继失败后,1894年9月底,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奕訢主持。原先就主张对外国屈服,10月初,奕訢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由于美、德、俄三国各有各的打算,英国于10月6日提出的调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11月初,日军侵入辽东,将战火烧入中国。清政府十分恐慌其“龙兴之地”遭到兵燹之灾,又转请美国驻华田贝出面调停。这时,美国政府认为对清政府进行讹诈的时机已到,表示愿意居间
“调停”。由于急于求和,李鸿章在恭亲王同意下派遣了一个,即担任天津的作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议和的条件。但日本拒绝和他谈判,同时又通过要求清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资格的全权委员”。
  当时旅顺已失守,慈禧太后害怕日军进犯京津,便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先指使奕訢委托田贝秘密向日本疏通,后于
日正式派、湖南巡抚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当时日本正在猛攻。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它的侵略胃口非常大,气焰极为嚣张,它觉得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机会还未到来,因此借口“全权不足”,将清政府的这两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
  日本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有限,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进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人民的负担,自1894年底以来,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日本伊藤博文于2月2日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但日方公开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
“”条件,否则就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这时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
马关条约签署现场
任何代价。于是1895年3月,赶忙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带着美国前任国务卿为顾问,前往日本(今)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光宗进行谈判。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当时北洋水师虽全军覆灭,但是战场争战方酣。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等地在内的四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各地。此时日军已袭占,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
  日方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继续进行威胁和讹诈。美国顾问科士达则想方设法怂恿李鸿章赶快接受条件,以便从中渔利。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4月10日,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其条件非常苛刻,并对李鸿章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问:“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博文回答:“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4月14日,清政府电令李鸿章遵旨定约。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
  《》(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①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②中国将辽东半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割让给日本;
  ③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
  ④开放、、、四地为,日本政府得派遣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⑤日本臣民得在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
  ⑥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
  ⑦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分子,免予追究。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6天后,因占领辽东半岛,阻碍它向中国伸张势力,便联合法、德两国进行干涉,结果是日本于同年5月4日宣布放弃,但要中国以银3000万两将其“赎回”。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一共勒索了中国两亿三千万两巨额白银。
  然而,对日本来说仍然是飞来横祸,它使日本藉由甲午获胜之机侵占(中国东北)的企图遭到粉碎,也使俄国增强其在的势力,遏制了日本在朝鲜的扩张。为了实现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二步(吞并朝鲜)和第三步(进军满蒙),日本重新整军备战,决定于十年后发动对的战争。
马关条约中国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以来最严重的,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变中国为、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①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完整,刺激了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且还造成了台湾和大陆难以弥补的隔阂,遗患至今。
  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的发展。清政府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马关条约亚洲影响
  ①从中国方面看,第一,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第二,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化。中国的急剧下降。第三,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掀起了运动和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
  ②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③对朝鲜而言,朝鲜名义上获得了,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
  ④对局势来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甲午战争评论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以至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发动的。
  从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收复之战的胜利;在及之役中大败法军;的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权威人士评论说:“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1885年的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
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
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竟全歼,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等的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当时的日本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大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日甲午战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