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蕴珊 曹元伟书法工作室室 地址在哪儿?

墨意人生——王蕴珊
每次见到书法家王蕴珊老师,那印象都挥之不去,坚瓷的身材,走路带着弹性,黑发浸白,青眸含慈,一身清风,咋看都象从山林里刚走出来。王蕴珊走进他的创作室,先是泡杯绿茶,拿一本古旧的书来,象在阅读,又象在品那旧纸张散出的芝兰之香。
有一次,我来到王蕴珊创作室,求他的字,王蕴珊展纸提毫,挥笔不疾不徐,有若太极,却能感觉带动风声,摧来雨云,恍恍然方纸之内,若天地乾坤。王蕴珊给我写的是“枕流漱石”四字,笔力苍劲,枯木扎篱,静如流水。我的家乡在一山岗下,村东的河流沿着岗底蜿蜒南下,两岸佼树参天,河中沙石净洁,水中树影婆娑处,水色若兰。我小时,一人在那河水中玩耍,只感到天地悠悠,日月无限。王蕴珊赠我的字,让我回想起家乡童年的生活,颇有些
“枕流漱石”的味道,我喜欢这四个字。
王蕴珊出身农村,他从小就爱好书法。在中、小学读书时,有几位老师的毛笔字写的好,他就下意识的去眼观手摹心念,逐渐练得一手好字,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高中毕业回乡后,对之更加执迷。后得县文化馆书法老师贾雯舫指点,方知学书法必须从临摹古代法帖入手,他这才去书店买了几本字帖,便如饥似渴地临摹,并经常把临帖作业拿到县城请贾雯舫批改。这样一坚持就是两年多。
1975年春节期间,县文化馆举办全县书法展览,王蕴珊的小楷和狂草两件作品入展,颇得文化馆领导的赏识,遂聘请他到文化馆协助贾雯舫从事书法工作。贾雯舫去世后,文化馆便把书法工作交给王蕴珊独立去做了。
由于工作需要,王蕴珊经常外出参观学习考察,拜访书界名师益友,使自己的书法造诣不断提升。尤其是1986年到省书法家协会学习一年余,师从书法名家张海、王澄、周俊杰等先生,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再研中国历代大师的作品,读笔品墨,若大海波涛汹涌来,若饮醍醐,若沐甘露。这次学习,王蕴珊真正地走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殿堂。草书,他开始临平复帖,楷书师法颜、柳、钟、王。《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古淡质朴,王蕴珊对平复帖深得其中三昧。汲古沐新,王蕴珊十多年孜孜矻矻,终有所成,上世纪八十年代,王蕴珊的书法作品即得到中国书法大家的普遍认可,作品分别在全国第三届书展,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展中参展,另有作品获“中意杯”龙年国际书法大赛金奖。
王蕴珊因书法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并加入中国书协会员,他由当初的临时工转为了文化馆正式干部,专研书法艺术,负责全县书法艺术工作,培养出许多书法新秀。我与王蕴珊认识十多年,只感到他讷于言,慎于行,不吸烟、也不饮酒。不像竹林七贤佯狂无视,其字却有魏晋风骨。他研究中国的学问,也吸纳西方先哲的思想。他喜欢陈丹青,因为陈丹青敢讲真话,能为真正的艺术发声。他赞扬日本的茶道,说中国的书法艺术亦应达到“道”的境界。他喜欢河南画家李伯安,李伯安的人物长卷《走出巴颜喀拉》,那一组组苍茫凝重的艺术形象和浩然大气的节奏安排,亦有着书法的极致,李伯安累死在画室里,他对艺术的真诚及全身心的追求让王蕴珊唏嘘不已。他热爱贝多芬,在他的书房里,夜渐渐深了,满架的线装书籍无言,碑帖无言,他放下手中的一本书纳坐在竹椅上亦无言,他就想听一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他感于贝多芬音乐的雄壮,又感于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苦难坎坷。王蕴珊,他就是这样的修养着自己,象苦行僧那样的克制自己,默默的静静的吸收着天地间艺术的精华,硬朗着他为艺的人格,饱满着他在探索书法艺术道路上的精神。
王蕴珊已步入花甲之年,昨天,我到他书法工作室,忽有一句话说给他:“生发常克己,临渊不湿鞋”,
王蕴珊笑了笑。他又为我写了“逸志不群”四个字,我只是觉得那字的线条里,那字的骨子里是王蕴珊的“不群”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全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全套
爱​好​书​法​的​朋​友​们​请​关​注​了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喜得蕴珊老师墨宝记
书画作品一直是读书人布置居室、品味观赏、陶冶性情的首选。国庆节后,将王蕴珊老师的巨幅墨宝粘贴在墙壁上,顿时有蓬荜生辉之感,连我的一位老朋友见了,都禁不住称赞:“你总算干了一件正经事!”
这幅书法,高1.3米,宽3米,装裱之后,高1.5米,宽4.5米,用五张米黄色的仿古洒金宣纸粘连而成,是蕴珊老师书写的苏东坡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行草如行云流水,笔酣墨畅、飘逸洒脱,一行行的文字犹如虎行雪地、鹤舞霜田,看过后给人一种回味不尽的艺术享受。因为张贴在客厅,可以朝夕唔对,“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思绪追云逐月,将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绵绵情思,放飞到云天之外。蕴珊老师的书法作品见过的很多,但像这样的巨幅佳构,恐怕尚无出其右者。
其实,蕴珊老师的书法作品,之前我已经求得两件。癸未重阳,求他写的是《庄子逍遥游》的一段:“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此中堂悬挂在书房,写字累了,看书困了,就停下来,对着这书法发上一阵子呆,藐姑射山的神仙,龙蛇飞动的书法,最适宜养眼。去年金秋,又请他写了曹植《洛神赋》中的一段,“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此横幅悬挂于办公室中,案牍劳形之余,就有劳洛神将我带出枯燥的地方。
客厅的墙壁上,原先镶嵌的是两块拚接在一起的玻璃镜,年深日久,水银脱落,镜面渐渐斑驳漶漫,再也不能照出清晰的形象。那样的空间,非山水名画和书法佳构不可占踞。而要将这块空白重新装饰起来,当然也需要相当的资金。这两年因为写点小稿,有了外快收入,资金已经不是大问题。于是便跑去和蕴珊老师商量,看能不能用一幅书法作品来填补这一空白?蕴珊老师慨然应允,并一同商量了选纸、装裱、粘贴诸项事宜。那时正是国庆中秋长假的前夕。
从落款上看,蕴珊老师是在中秋节那天完成的这幅作品,不仅我喜爱、我的朋友喜爱,我猜想蕴珊老师也是喜爱的:一共用了三方印章,有引首章,有押尾章,有姓名章。其布局谋篇、前后呼应,绝非草草而成,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倾注了大量心血的。
人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就会产生精神的需求,近年来收藏所以兴盛,除了人们为满足自己的兴趣之外,求得一件镇宅之宝也是其中之一。我也曾淘宝贝于县外,访冷摊于近邻,然而面对满眼的假货,往往乘兴而去,扫兴而归。而今得到蕴珊老师的巨幅佳作,正是可以传诸后人的宝贝,我的喜悦和满足之情能不表达出来吗?
(张春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水流云在&凤翥龙翔
&&&&&&&&&&&&&&
&&&&书法艺术虽然只是点和线的排列组合,但却如深达千尺的桃花潭水,表面上,云影天光,波澜不惊,片片落花悠然飘洒,水深处,却藏龙伏蛟。它承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从结绳纪事到甲骨契刻,从商鼎秦石到竹木纸墨,当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诸多传统艺术悄然作别之后,书法,仍然以它的深厚底蕴和书家的创新精神,使这一古老的艺术薪火传承,并不断攀升新高度,成为让人如痴如醉的对象。
&&&&中秋佳节,院中的丹桂如期绽放,践行着她们和天上明月的亘古约会。我虽然没有背起行囊,去作一番短暂的秋山行旅,也没有步出都门,到乡野放飞心灵,而是面对巨幅的书法痴痴发呆,其情其景,正如李白独坐,观众鸟高飞,孤云独去,只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这是新求得王蕴珊老师的作品,写的是李白《南都行》:“,。,,,,,,,,,”
&&&&欣赏书法,我喜欢将自己心仪作家的名篇作为载体。绘画体现的也许是直观的意象,但藐姑射山绰约如处子的神人,荣耀秋菊、华茂春松的宓妃、诗仙笔下气势雄浑的山水、但愿人长久的东坡诗意,更能让人激荡联想,如碧空中的仙鹤,将一腔诗情牵向高远的蓝天。这幅《南都行》也是这样。作品框心高1.3米,宽2.7米,装裱后高1.5米,宽3.6米。如此鸿篇巨制,除了去年求得的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外,还真不知道有谁能与其颉颃。但见百十个碗口般的大字,如风回雪舞,凤翥龙翔,酣畅时,如天际乌云扑面来,间歇处,似藕断丝连意绵绵。其气韵,如“酒酣胸胆尚开张”,纵横捭阖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正的气势贯穿其间,正是古人所说的无一字无来历。诗仙的千古名篇与活色生香的书法,珠联璧合,观之再三,不得不感叹:蕴珊老师的书艺,已经炉火纯青、臻入化境了!
&&&&和蕴珊老师交往虽不多,但“字如其人”的说法,用在他身上倒是恰如其分。跪拜在艺术女神的脚下,他信仰之虔诚,追求之卓绝,都是无与伦比的。灯红酒绿,名缰利索,这些常人无法抗拒的诱惑,被他弃置道外,只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心中的圣山。
&&&&蕴珊老师的笔法墨意,布局谋篇,已经突破旧时樊篱,呈献出恢宏的气象,若再参以碑版,也许会写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法工作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