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冰心小作家隔一条街的作家是谁

Copyright 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357号我省4位作家 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
摘要:   学习网6月11日讯 近日,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在山东济南揭晓,我省4位作家获得了奖项。
  本届冰心散文奖设散文集奖、散文单篇作品奖、散文理论作品奖以及优秀散文奖4个奖项。参评作品既有坚持传统散文创作的名 ...
  学习网6月11日讯 近日,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在山东济南揭晓,我省4位作家获得了奖项。
  本届冰心散文奖设散文集奖、散文单篇作品奖、散文理论作品奖以及优秀散文奖4个奖项。参评作品既有坚持传统散文创作的名家力作,也有对散文创新写作的新秀妙笔,代表了近两年来我国散文创作的总体水平。
  在此次评选中,我省作家于志学的散文集《荒原劲草》、李云迪的散文集《野樱花之谷》、门瑞喻的单篇散文《海峡两岸同醉》、徐海丹(曼娘)的单篇散文《梦回托扎敏》分获散文集奖和散文单篇作品奖。这是我省首次有多位作家在冰心散文奖中获奖,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我省散文创作的整体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冰心散文奖是中国散文学会根据冰心先生的遗愿于2000年创立的,是我国文学奖中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代表了中国散文最高、最专业的水准,每两年评选一次。
上一篇:下一篇:冰心的谈生命谈谈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冰心的谈生命谈谈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08-10-02 & 发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树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观念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3、熟读、背诵精美的篇段。 教学重点: 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 教学难点: 品味、探究精妙语言的内涵 《谈生命》 冰 心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2、品析、探究含蓄深沉的语言 3、体会文中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含蓄深沉的语言 教学难点: 认识生命的本质,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视频导入 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伸出两瓣柔嫩的绿叶;一朵鲜花沐浴着阳光雨露,逐渐绽放;一只小鸟啄破蛋壳,挣扎着站了起来;一条小海龟从沙堆中,在大海浪涛的召唤下迅速爬向大海…… 导言:上述画面,让我们感受生命的蓬勃,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生命的文章,它就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散文——《谈生命》。 方式二:视频导入: 视频内容说明: 高山之巅,冰雪渐渐消融,汇集成涓涓细流,于山间低凹处聚成小溪,途经山谷、森林、田野,进入江河湖泊,最流入浩瀚的大海;一棵小树从土地里生长出来,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随即它承受了暴风雨的洗礼,狂风撕扯着它,暴雨浇着它,雷电击打着它,霜雪欺凌着它……但它终于以挺拔伟岸的身躯矗立于蓝天之下,与白云为伴,接受小鸟的礼赞。 导言:地球养育着无数生命,可是置身于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中,不少人却常常感觉不到他的不平凡,更感觉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的丰富哲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世纪老人冰心是怎样以散文的形式揭示这一人生哲理的。 方式三: 导言:生命,是大自然是伟大的作品。生命,也文人骚客口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以卓越的睿智,精辟的语言来思考、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世纪老人冰心写的一篇关于生命的优美散文——《谈生命》。 [电脑多媒体] 冰心的少年、青年、老年时期的照片,以及她的作品集,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照片,以便全面系统地介绍冰心的生活、思想、工作、成就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对冰心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 二、教与学 (一)预习作业 1、收集冰心的有关资料(建议学生从生平、思想、成就、作品等方面进行专题收集); 2、列举你读过的冰心的作品,用你一句话向同学们介绍该作品内容; 3、自读课文,勾划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给这些字注音、解释; 4、课外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二)检查预习 1、冰心资料交流 要求:用简短的话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冰心资料,学生交流后,[电脑多媒体]显示,以强化此项知识: [电脑显示]:冰心简介 冰心(),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 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 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 1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 1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 l951年秋回国。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 自1954年以来,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现为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2、冰心作品阅读交流 要求:用一句话向同学介绍你读过的冰心作品,其中包含作品名、内容、阅读感受。 3、生字、生词交流 在学生回答的其础上, (1)、[电脑多媒体]显示: 云翳(yì) 巉岩(chán) 羞怯(qiè) 心魂惊骇(hài) 休憩(qì) 骄奢(shē) 枭鸟(xiāo) 荫庇(yìn) 芳馨(xīn) 朔风(shuò) 丛莽(mǎng) (让学生齐读三遍) (2)[电脑多媒体] 骄奢:骄狂专横; 巉岩:○1一种陡而隆起的岩石,如悬崖或崖、孤立突出的岩石;○2参差不齐的岩石海岸,尤指给航行造成威胁的。本文应为○1项。 怡悦:喜悦;高兴 云翳:中医病名。眼球角膜疾病后所遗留的一层薄若云雾状翳障 一泻千里:○1指江河水势奔流直下;○2比喻文笔奔放畅达 心平气和:○1指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2指抑制或重新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平静下来; 休憩:休息 绯红:深红色 卑微:○1指地位低下而渺小出身卑微的人;○2衰微。 (三)整体感悟 1、初读课文,把握内容大意。 听录音,跟读课文。 思考:本文围绕生命谈了些什么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阅读后的认识与体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这篇文章用“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的历程,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表达了珍爱生命思想感情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篇章结构。 学生可独立钻研,也可与同桌合作讨论完成。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可作如下提示: 第一种: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电脑多媒体] 第一部分:(“我不敢说……像什么”)揭示话题。 第二部分:(“生命像……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部分:(“生命又像……不敢信来生”)写“一棵小树” 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部分:(“宇宙是……结尾”)总结全文,揭示生命的本质。 第二种划分方法:全文可分三部分。 [电脑多媒体] 第一部分:(我不敢说……不敢信来生)以一江春水为喻,形象描绘生命的过程。 第二部分:(“生命又像……不敢信来生”)以一棵小树为喻,再现生命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宇宙是……结尾”)揭示生命的本质。 第种部分划分方法:全文可分两部分。 [电脑多媒体] 第一部分:(我不敢说……也不敢相信来生)具体描述生命像什么。 第二部分:(宇宙是……结尾)深刻揭示生命是什么。 (四)研读课文 1、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方法: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探究“一江春水”、“一棵小树”部分; 2、学习成果汇报。 方法:各个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探究成果。 3、问题探究:互问互答 每个小组就各自探究的内容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并作出解答。 4、附:问题展示: “一江春水”部分: (1)、“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一句中,为什么作者用了“像”字,而不使用“是”字? 提示:“是”对生命本质的揭示,面“像”则重在对生命外部形式的再现。“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 (2)、“一江春水”在奔流入海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体验?这个过程与生命过程有何相似之处? 提示:可从文中几个“有时候”领起的内容来思考,学生只需从中摘录关键词加以联想即可找出答案。 几个“有时侯”领起的内容和生命过程中经历的各个阶段一一照应。 (3)、这些体验有无先后顺序?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提示: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物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 这些情况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显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4)、“行程的终结”预示着生命的终结,此时你认为“春水”心态是怎样的? 提示:可从文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看出“春水”的平和、宁静。 “一棵小树”部分: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一棵树”?树的一生中有怎样的经历? 提示:生长顺序, (2)、在生命的历程中,小树是如何度过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的? 提示:四季的不同状态。可从中摘录关键词语来进行理解。 (3)、面对死亡,小树作何反应? (4)、通过“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 (4)、作者为什么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 揭示: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内容或自己的体验认识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比如可以这样的理解:“来生”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不敢说”“也不敢相信”传达出作者对“今生”珍爱与重视,这是积极进取的生命观;或者说明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应当珍惜,无论经历的是坦途还是坎坷,都应当勇敢面对,细细体会,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第三部分问题展示: (1)、请找出这位世纪老人的肺腑之言 提示:“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2)、这两句话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真谛,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生命来之不易:顺利与坎坷,成功与失败是相伴随的。惟其如此,才构成灿烂多彩的人生。故此,我们应珍爱生命,善待人生,享受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 (3)、“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此题答案灵活开放,应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的见解。如学生可心理解为这句话道出生命中痛苦与快乐的辩证关系,也可理解为我们经历了生命中阴翳,能让我们更加珍爱人生,从面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等,只有言之成理即可。 总结性思考: 讨论:作为一篇散文,本文所涉及的是一个很抽象的话题,作者是如何将它生动化、形象化的? 提示: ○1. 选择适宜的形式: 描述“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的行进和生长现象,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2.语言明朗灵动、含蓄隽永:描绘了两幅跨越时空的滚动条画,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礼赞。 ○3. 写法上匠心独具。 如使用间隔反复的手法:用“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一语构成明线,两幅画终了,都用了“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的形式,稍加变化的语句,既总结了本部分内容,又强调了生命最终回归自然的必然规律,使两幅画在内容上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佳句细品 思考:本文有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方法及要求: 学生从文找出自己喜爱的语句,为同学朗读,并介绍自己的阅读体会。 提示:建议学生可从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等方面入来选取语句,进行赏读。 (六)课堂活动—互赠名言 1、将你课外收集的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赠送给同学; 2、提示: 说话内容应包含:被赠送者姓名、名言内容、赠送原因三个方面的内容。 3、[电脑多媒体] 提示: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 ——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华罗庚 ★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亨利o门肯)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法国诗人]吕凯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普希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 ★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 ——孟德斯鸠 ★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 ——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塞内卡 ★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 ★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最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发一分热,发一份光,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光明。 ——肖楚女 三、想议练 A级:基础训练——摘录佳句 摘录课文中你喜爱的语句段落,抄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B级:拓展训练——观察日记 写一个生命现象,字数300字左右。 C级:提高训练——阅读语段 秃的梧桐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⑽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11)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12)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13)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11)——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15)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16)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17)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8)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选自苏雪林《绿天》) 1.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3分) 答: 3.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4.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2分)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 应的作用。(1分) 2.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以时间为线索 来组织材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分) 3.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 生不息的。 4. 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 顽强的毅力!(只要扣紧“秃梧桐”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周冰心:病重的祖国:二十世纪的流亡作家们
&&索尔仁尼琴终结一个时代
  引言:对于宏大的默默无言的历史而言,为一种精神信仰而纯粹性的流亡已经在世界上终结,流亡文学也随着苏联流亡作家索尔仁尼琴在日的去世而画上句号,那些在二十世纪叱咤风云的欧洲流亡作家们现在都已回到自己祖国,相信只有死能承载他们的动荡不息的灵魂。在一个时代拉上帷幕时,我们要纪念他们试图用文学拯救病重祖国的梦想。
  流亡是一个世界性话题,它的在全球普遍性发生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政治课题,一部欧洲流亡史应该是世界正史的补充,这样的世界史才能被称作展现全面风貌和立体完满。世界史如此,世界文化史、哲学史、科技史、文学史、教育史、政治史、艺术史更是离不开浩浩荡荡的流亡者带给它们的杰出贡献。我们回望一下,一战、二战期间,没有流亡巴黎、美国的众多俄罗斯、德国、东欧的哲学家、作家、学者、科学家们的贡献,这些国家在上述领域上会逊色不少,反过来,那些大名鼎鼎的学者们又为自己深受封闭、内耗和侵占、专制、独裁之苦的祖国逶迤出一长串荣誉。现在,这些伟大的成就至今都被人们所忽略,当作理所当然的必然之事。今天看来,没有他们身体上的流亡到美国和欧洲,世界科技史、文学史、哲学史都得改写。但如果他们没有选择流亡,他们不过只是他们祖国千万集中营受迫害者中的一员,早已被&消身&溶化掉了,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看看苏联时期的鸿篇巨制《古拉格群岛》,谁都会明白那些倔强的流亡者如果留下来面对的普遍下场。
  欧洲流亡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的去国流亡,折射了世界演变过程中欧洲独裁政治力最为阴暗和丑陋、狠毒的一面,&这个极权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它把败坏人类道德和群众的非政治化奇特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同这一制度进行斗争&&不可避免地卷入政治&。流亡在二十世纪以前是以被动性的流放、放逐来面向世人的,至少在中国、俄罗斯这样庞大的帝国,流放命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下达的,正如维柯(vico)指出的那样,这种古老的法理学是&一套完整的诗学&。流放惩罚的是人的灵魂深处的尊严,对信仰真理予以毁灭性打击,但它得借助对身体、生命的折磨达至对灵魂的打击。这是法国哲学家福柯(Foucault)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总结的所谓的&惩罚景观&:&人的身体是被控制在一个强制、剥夺、义务和限制的体系中&。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东西方世界开始由大规模流放转向更大规模流亡的转捩点,这与上面提到的19世纪初现代文明加速,远洋航海技术、蒸汽机的一一问世,以及海外冒险、扩张、殖民主义观念的甚嚣尘上有关。世界第一次连成一片,土地的疆域得以飞速延展,国界变得模糊难辨,&从1815年到1914年,欧洲直接控制的区域从地球总面积的35%扩大到了85%左右。&、&一直持续到1955年万隆会议时,整个东方才都从帝国主义的控制下获得政治上的独立。&
  1917年,沙皇帝国崩溃前后,也有不少俄国文人学者陆续流亡欧洲和美国,原先居住在圣&彼得堡的俄罗斯贵族后裔,日后成为二十世纪著名作家的纳博科夫家族也在流亡之列,小纳博科夫随家族流亡德国。但直到1921年为止,大批的苏联流亡者才正式到来,这还不包括日后被政府强行驱逐的流亡者。1921年,新政权尚未顾及到在文化领域施行全面清洗,以至于像日后流亡到法国,写出不朽名著《俄罗斯思想史》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别尔嘉耶夫(N.A.Berdjajev)等,还能在1919年在苏联国内建立&自由精神文化学院&,举办公开的哲学讲座,听众甚至包括红军官兵和工人。1922年,新政权突然逮捕了全俄一百二十多位著名学者、文人和科学家,其中包括别尔嘉耶夫、洛斯基(N.Losskij)、弗兰克(S.Frank)等世界著名学者,将他们(连同家属)一并驱逐出境。 此时,流亡文化的意义才第一次彰显出来,他们不再是清一色的政治诉求者,他们只是思想家和文学家、教授、科学家等等知识分子,他们甚至都没有选择1917年帝国崩溃时流亡,因为,他们都是吟唱俄罗斯文化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土地选择他们。但他们除了思想和声音外,一无所有。唯有坚持自己的自由主义信仰,但无力抵抗刺刀和大棒下的驱赶,只好流亡欧洲,或者自动流亡,成为&流亡者&,自由主义信仰让他们都付出了不能在故土生活下去的&惨痛代价&。他们也为以后要流亡的知识分子确定了一个标准:为了普众的福祉,为了维护独立的信仰尊严,宁愿担承亡命天涯的厄运,也绝不作顺民和沉默的&大多数&,颂扬暴政就更不可能了。
  令人深思的是,在苏联时期颂扬暴政、沉默的大多数,后来成为&古拉格群岛&上的岛民,都被那个政权最终消声掉了。而那些流亡海外的俄罗斯精英无一例外地活着,并有许多成为世界经典作家。他们甚至还有像索尔仁尼琴那样在苏联解体后于1994年光荣地被迎请回祖国,历史证明他们是对的。
  流亡与欧洲某些国家一党专制、独裁的意识形态是格格不入的,没有意识形态的一元化,就不可能产生&流亡者&这个群体。&流亡者&在一个开放、多元、宽容、兼听、制衡、公正、平等、民主的社会里是不可能出现的,反之,则就无可避免地会出现被祖国放逐的现象。
  丹麦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克兑斯在其遑遑巨著《19世纪文学主流》中开篇即是&流亡文学&。他说:&流亡者不可避免地属于反对派。但反对什么却因人而异,有的反对恐怖统治,有的反对帝国专制,要看他们从哪一个暴政下逃出来的。&他们发出异质的声音,付出的往往是一生幸福甚而生命的代价,一生要漂泊离散祖国以外,永不能回转。
  流亡的产生是建立在一种清醒的质疑、诤言和不从精神上的现代结局,它是人类从无言、默语、顺从生存几千年后,演变的有声产物,文明的产物,进化的产物,是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概念被世界普遍认知的结果,至少在信仰层面上,也是全球化视野带来的勇气,它为&流亡者&质疑不公褒留有前现代社会不可能有的出走机会,采取远观和思考的方式进行冷静化处理,西方成了&流亡&&新的流放地&,但这次他们是为人类普适真理而遭受的&自我遣放&,而不是前现代只是为了维护某种传统价值观。流放和流亡都是距离上放逐,但后者却有着:&在被迫远离的情况下,与故土间形成一种距离的美感和惆怅之情,在文学和意识形态上形成双重视角。&前者却没有。
  现代性流亡的产生还透射了世界所谓多样性政体和多极世界互为制衡的巨大谎言,它是现今世界普遍公正和政治良性的试金石,因为,二十世纪的流亡者全部都出自那些维持上述与人类普适公义、自由平等相悖行驶秩序的国度。
  现代性&流亡者&早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已经成为一种&抗拒、不从&的现象,他们是人类社会最后的、最纯粹的一群&理想主义者&,同时,他们/她们也是最易受&仇恨&和&漠视&的漂泊者。
  造成二十世纪流亡这一现象大面积扩展的无疑是政治迫害的结果。世界上所有的极权政治都有意识形态话语强加癖嗜好,甚至想在民族性、宗教性、政治性、文化性、思想性、历史性信念上用整齐划一来归化,用意识形态全权话语来控制、吓堵国民,使之&犬儒一生&,成为&沉默不语&的羔羊。流亡现象就是这样孕育而生的,二十世纪产生的三个主要的流亡文学形态(俄国〔苏联〕、德国、东欧&&以波兰和捷克为主)的形成和发展,无一例外地与反抗这种&单行道式&强加性全权意识形态话语相关,反抗的结果就是大批知识菁英被国家放逐和自我流亡,行使这种勇气的都是一批本国最出色者。
  &流亡&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悲惨的命运,流亡者逃离困厄不前的现状,逃离专权独裁的国度,身体虽然是释放了,但却也被完全切断了和故国的关切联系,原乡已经在地理意义上与他毫无关系。这是所有&流亡者&面对的集体境遇,这对忧愁伤感的流亡知识分子们是一个最大的精神打击,他们被割断了与母体脐带的精神联系,他们会为这个噩梦背一辈子的&游乡梦魇&枷锁。和遥遥无期的归途相比,梦醒后只有面对&流亡异国&的现状,他们要在白天与黑夜之间找到各自的栖息地,这是两种文化的纠缠,原乡和流亡地文化的黑夜与白天。这也是两种文化压迫,流亡者的文化命运是难以遗忘和难以进入。两个文化世界和两种文化压榨就横亘在他们面前,让他们炼狱后才能重生。萨义德说&流亡者存在于一种中间状态,既非完全与新环境合一,也未完全与旧环境分离,而是处于若即若离的困境,一方面怀乡而感伤,一方面又是巧妙的模仿者或秘密的流浪人&。布鲁克&罗斯进一步指出:&流亡应该是指被放逐到异地的政治性活动和文化性活动&&文化的部分则是指由于从祖国被流放到异地所形成的心灵落差与震撼,使流亡者产生不同的视野与观点,并借此来重新反省祖国家园文化,因此&放逐&经常与批判、富创意的见解有某种程度的关联。&
  &流亡&基于一种&流亡者&无奈、失望、悲伧的逃离,但动因却植根于对祖国热爱而痴诚的执念。我们看到,&流亡&最本质的动机是对现状的无可奈何,而不得不选择形式上的离开来逃避某种心灵和精神、信仰上的困境、困厄、煎熬。然而,&流亡者&决意要踏上&离开&&逃亡&之路时,流亡知识分子们难以想到这是将要作一场噩梦的开始,因为,他们已成为被控制母族事实上的&他者&,无论对谁而言:自己即将要逃离的祖国/母国与要前往流亡避难的他国/他乡。在&离开&后,他们都因内在根性文化的呼喊和情感上的牵拽而无不思念回归,即使身体上因现世政治拒绝而难以实现,但思绪和梦魇却时时飘散回到故国上空萦绕,切割不断。二十世纪影响巨大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写过唯一一个传世话剧剧本:《流亡》(Exiles),其主题即是流亡者归来,流亡是为了归来。
  这对于那些文明、文化极为自信的国家:前苏联等大国流亡者们来说,尤为如此。如果要让&流亡&成为一种情感绝决的事业,几乎是对流亡动机本身的挑战。因为&流亡&缘于一种炽爱,而流亡是流亡者祖国对他们&爱&的单方向褫夺,所以说,&流亡&是煎熬和无奈、悲怆、情感的险峰旅行,没有人比他们更为理解&家国&咫尺在望,不可亲近的痛苦,这一切却都是他们坚守理想和信仰所付出的情感代价。会有一种声音盘旋在流亡者上空:&你是在流亡,你的家乡其实并非那么遥远,当代生活的正常交通使你对故乡一直可望而不可即。&
  犹太背景的德国流亡知识分子阿多诺(Adorno),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纳粹掌权后即离开祖国流亡美国,在他的形而上流亡者视野里,他把自己和与自己有同样命运的人再现成永恒的流亡者,以此来回避旧文化的羁绊。阿多诺是普遍蔓延忧郁愁绪流亡者之外,极少数几个还在此寻找流亡乐趣的流亡知识分子:&流亡有时可以提供的不同生活安排,以及观看事物的奇异角度;这些使得知识分子的行业有生气,但未必减轻每一种焦虑或苦涩的孤寂感。流亡这种状态把知识分子刻画成处于特权、权力、如归感的这种安适自在之外的边缘人物。&阿多诺认为流亡情境的产生,使得知识分子可以在依附权力和意识形态方面大大地拥有自主性,边缘性身份的催生反而能让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得以保全。&知识分子有如遭遇海难的人,学着如何与土地生活,而不是靠土地生活。&
  边缘性身份是流亡知识分子所面对的最直接的心理创伤,于母国、于他乡而言,他们都绝难成为两种社会的精神趣味和标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流亡意味着将永远成为边缘人,而身为知识分子的所作所为必须是自创的,因为不能跟随别人规定的路线。&这就注定流亡是一股&逆向&的旅行,他们不甘于被&驯化&,更不同于犬儒者的沉默不语,他们要成为一种照耀犬儒者的镜子,萨义德说:&对于受到迁就适应、唯唯诺诺、安然定居的奖赏所诱惑甚至围困、压制的知识分子而言,流亡是一种模式&。
  世界上所有的极权邪恶国家都有其两面性,一方面体现在表象上鲜花般的美好歌颂赞词,另一方面则却是相反,无边的黑暗和残忍的地狱实质。这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大多数人只能被鲜花美好歌颂一面所迷惑,而不了解黑暗残忍地狱的另一面。俄国流亡哲学家N.洛斯基说:&恶魔不是以魔术来征服人的意志,而是以虚构的价值来诱惑人的意志,奸狡地混淆善与恶,诱惑人的意志服从它&。只有流亡知识分子能具天眼的同时看到两面,这是他们特有的感觉,但流亡者要为这两面性的两极痛苦所搅扰,他们几乎都有在地狱中浸入黑暗的人生经历,是从地狱尸体堆里爬出来的一息生命,此后的一生永不能平静、安谧的用田园心境来写作,他们内心充满着恐惧和泪水,以至于没有办法再享受人间的乐趣,即使在流亡的自由途中,他们还在流亡的自由异乡孤独着。
  流亡是叛逆者的事业,摆脱迫害、追求&自由表述&是东西方流亡知识分子们出走的一致原因,他们有着惊人的某种偏执性,他们执拗于一种真理般的信仰:&流亡的知识分子必然是反讽的、怀疑的、甚至不大正经&&但却非犬儒的。&
  事实证明,流亡知识分子换来的自由表达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人格的文学&,有尊严的反映一个民族在极端国度里生存本相和苦难的文学。
  &流亡&在二十世纪的跃现,本身是世界在走向多极的象征,它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是全世界人民对&流亡&运命充满着同情和叹息,并对流亡者背后的&他者&表现出极大的愤慨与憎恶。因为,&流亡&总是与独裁、极权、野蛮的法西斯主义、民族主义、原教旨主义这些人类社会的极端思想紧密相关,希特勒法西斯纳粹主义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知识分子流亡;斯大林共产教条主义之于二十至七十年代苏联知识分子逃亡,等等。这些人类巨大的&人祸&灾难,有的至今未得到全面认识和真相大白,大多属&东方主义&阐述范畴(苏联的亦东亦西),可见人类灾难与&东方&有着多大的联系。
  二战期间,美国早就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它庇护了前往流亡的一切艺术家、科学家、学者、作家,以助他们逃离欧洲法西斯主义迫害,前往新的西方帝国中心。流亡美国的德国犹太学者、苏联、东欧的科学家、艺术家也是如洪流一般,出色的流亡知识分子包括基辛格(Henry Kissinger,1923&)、布热津斯基(Zbigniew K&Brzezinski,1928&),两人均曾担任美国总统行政体系中的国家安全顾问及国务卿,可谓流亡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德国小说家托马斯&曼()、历史语言学家史毕哲()、奥尔巴赫()、武器科学家和太空学家泰勒(1908&)、布劳恩(),他们甚至在随后到来的冷战中帮助美国战胜苏联。
  &流亡&效应同样对&流亡知识分子&精神意念上也是一种折磨,有的几乎影响&流亡者&一生的心情。已故美国著名后殖民学者爱德华&W&萨义德可谓是&流亡者&的代表,他一生的研究就是吟咏&流亡者&的哀歌,他的母国是领土被以色列侵占至今不还的巴勒斯坦国,他身上被负着三重身份(生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15岁以后接受西方教育并归化美国的美国人,以讲授英美文学的学院东方知识分子)。东西方血液、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复杂矛盾交织的现实,促成了他思想运用上互为作用,将每一个身份都影响、作用于其它身份,并且协调暗含于他自己生平中的各种张力和矛盾,伊斯兰世界的宗教虔诚调以当今世界最为多元、自由、叛逆的美国精神,使得他现今留存下来的一大批文化、思想哲学批判都留有这种调和烙印,其中以《东方学》、《知识分子论》、《文化与帝国主义》最为闻名遐迩。萨义德用来自第三世界东方知识分子的勇气和流亡洞彻精神,在东方主义/后殖民研究(东西方阐述与被阐述)和文化哲学(帝国扩张文化及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人格)两个领域拓展上,显示了他犀利透彻而锋芒毕露,不被驯化、豢养的独立人格品质,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对于&流亡&、&放逐&,萨义德有着与流亡作家黑塞、茨威格、韦弗尔、马尔克斯、昆德拉、哈维尔、奈保尔、索尔仁尼琴、布罗茨基、米沃什等东西方流亡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的感同身受。萨义德不同于昆德拉的是,后者母国和流亡地都身处欧洲,虽是流亡时意识形态暌隔,但地缘亲近,文化差异不大,所以昆氏很快就同流亡地法国融为一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写出了《缓慢》、《身份》、《无知》等无根性法语作品,这与他的《为了告别的聚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玩笑》、《笑忘录》等根置于母国,用母语写就的代表作,关注视境早已大相径庭,可以说昆氏现在的作品已完全脱离了母国、母语的根系,这是他与萨义德及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同之处。另外,萨义德来自亚洲前殖民地,至今领土都被占领,文化差异同美国天壤之别,民族内心伤痕累累,少年时代远游美国接受美国教育,虽受美国学院独立自由思想浸染,却不敢相忘母国,相忘东方,所以他的毕生学术成就都在此展现,而他的身份在两边却都是放逐人和边缘人,这使得他具有双重视角用来思考问题。他说:&大多数人主要知道一个文化、一个环境、一个家,流亡者至少知道两个;这个多重视野产生的一种觉知:觉知同时并存的面向&&流亡是过着习以为常的秩序之外的生活。它是游牧的、去中心的、对位的;但每当一习惯了这种生活,它撼动的力量就再度爆发出来。&
来源:左岸文化网
【把文章分享到
------分隔线----------------------------
我的日记里记录了与胡耀邦同志的两次谈心,现整理出来以纪念耀邦同志九十诞辰。 当选...
这是一个世纪最初的十年,也是一个朝代最后的十年。 1900年-1901年,历史车轮进入20...
大跃进运动的成因再解释 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反思大跃进 问(记者 以下略):今年是大跃...
核心提示:午后1点,正是社员吃晌午饭的时候,我们去拜访了当年接待过毛主席的王家湾...
1910年,在北京城里发生过一起轰动一时的暗杀未遂事件,谋刺的一方是汪精卫,而谋刺的...
提要:阎明 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阎仲川之子,参过军,做过工,现为作家、文化艺术出版...
同作者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冰心小作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