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巩固中央集权,在中国政治制度度上措施怎么评价

当前位置:
>>>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皇权制度为核心,但相权一直威胁..
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皇权制度为核心,但相权一直威胁着君权,直到清朝时期建立了军机处,废除了丞相制度,才结束了这一斗争。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B试题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皇权制度为核心,但相权一直威胁着君权,直到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并诏令以后子孙后代做皇帝,不得再设立丞相一职,才结束了这一斗争。点评: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由于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威胁到皇权的高度集中,所以历朝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加强皇权,削弱宰相的权力。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皇权制度为核心,但相权一直威胁..”主要考查你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郡县制的全面推行&&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皇帝制度建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特点:
一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二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这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更能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1)“始皇帝”的由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合称“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权力: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3)特征:a.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b.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c.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中央官制:(1)主要官职:①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④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特点: 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地方政府:&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实行王位世袭制,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②以宗法制为核心。 ③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血缘和部族色彩。 ④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⑤具有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这些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正确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1)君主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产生根源:①经济上,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理论上,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3、发展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①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特点: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隋唐: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4、评价: 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5、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6、发展趋势:(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7、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5)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6)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 (7)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统一:
1、背景:①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②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条件:①主要原因:商鞅变法&&&&&&&&&&&&&&&②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③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④战国时期法家思想3、过程:一些诸侯国为了富闰强兵,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各诸侯国间发生了战争。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4、意义: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而,建立了中国历史土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能统一全国的原因:(1)统一的必然性:结束诸侯争霸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上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从政治上看,长期的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局部实现了中央集权制,为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从民族关系看,各民族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从民心向背看,长期的战争,使人民渴望实现国家统一。 (2)统一的可能性:秦国通过改革,逐渐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强且采用灵活的策略。 ③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统一过程:(1)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开拓疆域的措施:①北方:打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筑“直道”;筑长城; ②南方: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开凿灵渠,平定岭南; ③西南:将“西南夷”纳入版图,开辟“五尺道”,统一“西南夷”。&郡县制含义:
指对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起源于周朝,起初是封建制的补充,后经过秦汉发展,取代封建制成为主要体制。亚洲其他国家也从中国学习了该体制,如日本、朝鲜。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1、相同点: (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不同点: (1)时代: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3)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由来:(1)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2)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3)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内容: (1)行政区划: ①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②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2)官僚机构: ①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1)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 (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发现相似题
与“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皇权制度为核心,但相权一直威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22591220147252324240313257141230428Y秦始皇完成大业后为巩固其统治,不仅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还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_百度作业帮
Y秦始皇完成大业后为巩固其统治,不仅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还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Y秦始皇完成大业后为巩固其统治,不仅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还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农业、手工业、商业、财政等方面的经济法规反映了组织管理生产、调度劳动力、调节商品货币关系、控制市场等经济生活的法律化程度.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热&&&&&
作者:葛增岩&&&&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38&&&&更新时间:&&&&文章录入:dalian50
是“废分封,立郡县”,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发展。
确定为“车同轨,书同文”,虽然这一内容是为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服务的,但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在把握“车同轨,书同文”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这一隐性知识联系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帮助。
(2)新课学习
1、“废分封,立郡县”
“废分封,立郡县”是本节课的授课重点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
出示“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归纳总结:这些措施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和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摧残了文化,箝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莫大损失等即可)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所有 大连市第五十中学
技术支持:当前位置:
>>>秦始皇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
秦始皇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完成了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B.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C.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D.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称雄的局面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秦始皇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主要考查你对&&秦朝建立集权统一国家,秦统一六国,秦始皇的暴政&&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秦朝建立集权统一国家秦统一六国秦始皇的暴政
&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 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权至上,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没有独立性;(“强干弱枝”) ③皇帝直接任免主要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②加强了对人民统治,恶化了人民的处境。2、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兴修灵渠、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形成。3、文化上:统一文字(以秦小篆为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经济上:①统一度量衡制度;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5、交通上:统一车轨、驰道,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 (驰道、直道、灵渠) 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秦统一的意义:1、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新局面,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自秦统一以后,统一成了历史发展的主流。 3、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秦朝时的匈奴: 匈奴是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部族,又称胡,秦初,分布在阴山南北地区。匈奴人以畜牧为主,畜有羊、牛、马、骡、驴和骆驼等。匈奴人住毡帐(古曰穹庐),饮乳及马乳酒,衣皮革,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生活。匈奴的社会组织以部落联盟为主,联盟的首领称为“单于”。公元前3世纪末以后,匈奴征服邻近各族,统一蒙古高原,游牧的国家政权机构逐步形成。单于以下,高级官吏依次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等,主管军政,均由单于子弟、本部落贵族担任,而且是世袭的。 秦汉之际,我国大部分地区统一之后,我国北部的游牧民族也在匈奴的名称下统一起来。匈奴和秦朝这两大势力,一方掌握在以“马上战斗为国”的奴隶主手里,一方掌握在无时不想扩大统治范围的封建主手里,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就不可避免了。 秦统一以后,便派兵北逐匈奴,南取南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派蒙恬率军30万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重置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连接秦、赵、燕旧日长城并重加修筑。三十六年,又迁3万户垦殖北河(今内蒙古杭锦旗一带)、榆中(今河套东部),以防匈奴南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匈奴头曼单于趁中原动荡之机,收复河南地;头曼的儿子冒顿单于杀父自立时,匈奴已有控弓之士30万。于是匈奴西破月氏,东击东胡,北服丁零,南并楼烦、白羊,并在楚汉相争之际,屡次南下。
秦朝的官制: 与中央集权相适应,秦朝创立了一套新的官僚体制。除了皇帝之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秦朝独创的官名,“相”,是百官之长的意思,“丞”字本身有辅佐之意,同时与“承”字相通,有承受之意。《史记·秦本纪》写道:丞者,承也;相,助也。丞相的地位虽然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它更重要的使命是,上承天子的命令,掌金印,佩紫绶,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丞相制度的设立,完成了战国以来政治制度方面的重要转变:首先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和宗法制;其次权力更加集中。丞相的权力虽然很大,但是相权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承天子”,也就是绝对服从天子的意旨。这样,丞相不是作为皇权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而是作为皇权的一部分出现的。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事事务,这样可使全国军队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由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将领担任太尉,并直接向皇帝负责。太尉是武官之长,但是调兵遣将的权力则完全操纵在皇帝的手中,发兵时,由皇帝亲临指派大将率兵。秦朝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所以秦朝时的太尉,实际上没有发挥什么特别的作用,只是在平时对军队进行管理和操练。 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有权监察百官,并随时向皇帝禀奏、进谏,参与机要,其权势绝无超越皇权之虞。凡丞相有权处理之事,御史大夫均可以过问,而御史大夫所行之权,则丞相不一定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
郡县制: 郡县制是继中国古代宗法分封制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它形成于战国时期,郡县都属于国君。但战国时期各国领土只有一部分是郡县的辖地,另一部分则是封君的封邑。秦朝废除封邑制,将郡县制普遍推行于全国。郡之长官为守,县之长官为令、长。郡守的职责是掌管一郡的民政和军事,令、长的职责是掌管一县的治安、刑讼及赋敛徭役等事务。 郡县制确立后,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有功者可受奖赏或升迁,有过者轻则贬秩,重则罢官、服刑。由于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到基层,保证了政令的划一性。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也就是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为后来两千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秦始皇人物简介: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9月10日),即羸政。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军事家。首次完成中国统一,秦朝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皇帝,在位37年。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统一六国:
&1、条件:(1)客观条件: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2)主观条件(嬴政才略):①广泛吸引各国。②采纳的建议,采取从弱小的开刀,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齐的统一方略。 2、过程:(1)对赵国采用计。(2)对魏国引黄河水淹没魏都。(3)对楚国请指挥全国之兵灭楚。 3、结果:灭燕灭齐,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的暴政:
1.暴政表现:(1)焚书坑儒目的: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以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措施: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后来,一些又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下令追查,结果活埋460名儒生。 其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2)徭役沉重:①修建长城:在北击匈奴的同时,下令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扩建,工程艰巨,施工条件简陋,民夫大量死亡。②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耗费民力加南上伐南越、戍边疆等其他徭役,导致民怨沸腾。(3)影响:最终导致农民大起义,加速秦朝灭亡。 2.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的新纪元,这是秦始皇重大的历史贡献;他的又导致秦很快灭亡。秦始皇暴政: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万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长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达三百万之多,男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秦朝因为实行法治,反对儒家思想,没有像后来那样限制妇女从事公众活动。儒家主张和长辈同住,以便尽孝,秦则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这样国家可以按照户数多收赋税。苛捐杂税,加上严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热,由于原来的秦国变法,被东面其他国家称为“虎狼之国”,现在统一后,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国”。人民动不动就触犯了法律,处罚也相当严厉,特别是当时的野蛮的肉刑制度,常将犯人的脚砍断,造成大量的残废人。原来百姓渴望统一,结束无休止的战争,是想从此过上安宁的日子,现在秦的暴政让他们失望至极,民心丧失,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发现相似题
与“秦始皇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7793152600132599137257110847101163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秦始皇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简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请将下列秦始皇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在表格中补充完整。(将代表主要史实的相应字母填入表格中即可,5分)
A.创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B.焚书坑儒
C.统一货币、度量衡
D.统一文字
E.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发江南秦始皇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以上措施中,秦始皇的哪一项措施就其历史作用而言应该否定?实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2分)(3)统一六国后,秦朝的疆域广大。请设计一份简易方位示意图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4分)(4)请用一句话概括评价你心中的秦始皇。(2分)
(1)政治:A; 经济:C
思想文化:D、B
军事:E(各1分)(2)焚书坑儒(1分);目的:加强思想控制(1分)(3)(4分) (4)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有功有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万世暴君。(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问题进行归类的能力。题文中五项措施中,A.创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政治措施,B.焚书坑儒和D.统一文字属于思想文化措施不力,而C.统一货币、度量衡属于经济措施,E.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发江南属于军事措施。(2)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观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中,只有焚书坑儒的消极作用是占主导地位,它虽然加强了思想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它同时也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造成了社会恐怖,因而是应该否定的;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3)本题主要考查作图能力。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在辽阔的疆域里,生活着各族人民,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也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图示表示时,四至的方向一定要搞清楚,还有,就是千万不能写错别字。图示如下:(4)本题主要考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以下三点:论从史出,客观评价;要用历史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人物,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历史时代去评价,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否符合当时人的价值观;要全面、一分为二地分析。本题要求用一句话评价秦始皇,那就是:秦始皇有功有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万世暴君。功(千古一帝)主要在于他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统一新局面,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过(万世暴君)主要表现在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造成了社会恐怖,他在位期间,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加重了人们的负担,弄得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
(11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采取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哪些措施巩固统一?(6)(2) 说一说在你的印象中,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5)
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假如你是汉武帝的臣子,你觉得你应该向汉武帝进献那些措施来巩固中央集权的国家。请根据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作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众多巩固统一的措施,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也很多。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字,将会出现什么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始皇采取的诸多措施,对后世都有怎样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始皇如此巩固统一,为什么秦朝仅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始皇中央集权的措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