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们砍代了太多的树直接造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失,后又造成了土壤沙化,最后导致了用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2363571',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由于树木的减少,造成的自然灾害,有哪些?_百度知道
由于树木的减少,造成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空气污染严重
土地沙漠化
温室效应(因为树木会吸收二氧化碳)
龙卷风(台风)
只想到这些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气污染、生态失调、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塞、环境恶化、土地沙化,导致洪水频发、水污染乃至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
1.水土流失 森林被砍伐后,裸露的土地经不起风吹雨打日晒。晴天,由于太阳曝晒,地温升高,有机物分解为可溶性矿质元素的进程加快;雨天,雨水直接冲测,把肥沃的表土连同矿质元素带进江河。据估计,我国每年约有50多亿吨土壤被冲进江河。
  2.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 黄河水中的含沙量居全球之冠,洪水到来时,水、沙各占一半。由于流沙淤积,黄河下游有些地方的河床比堤外土地高出12米,甚至比开封市的城墙还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环境恶化,灾情频繁
  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若高于30%,而且分布均匀,就能相对有效地调节气候,减少自然灾害。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2%,分布也不均匀,属于少林国。目前,世界上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万~20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自年间,全世界...
空气污染、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水污染 沙尘暴
泥石流 温室效应(因为树木会吸收二氧化碳)
洪水 泥石流
干旱 滑坡等等
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孟翀 岳峰 张黎明)
所在位置:
首页->水信息网->技术频道->水环境篇
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孟翀 岳峰 张黎明)
来源:《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2002-1
Discussion on reasonable utility of water-soil resource and promoting benigin circulation of eco-evironment摘
要:根据我国的水土资源分布即目前开发利用的现状指出水土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我国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土地资源锐减、浪费、水资源污染、分布不均、人口过快增长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出现的土壤荒漠化、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沙尘暴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如何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如何促进生太环境良性循环。从农业、林业、沙产业、沙漠和荒地入手研究水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不同对策,制定出防止水土环境恶化的措施。关键词: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中图分类号:TV2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05MENG Chong,YUE Feng,ZHANG Li-ming(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of Shanxi Province,Taiyuan,Shanxi 032107,China)Abstract: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eficience of the water-soil resources and the aggravation of the eco-evironment has been the key factor of the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olopment as well as agriculture,based on the exploitation on water-soil resources.The problem of eco-environment has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by people,such as soil extravagation and reduction,water contarmination and ill distribution,population''s quickly growth,eco-environmental aggravation as well as soil desertlization,lake drying up and so on.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how we promote eco-environmental benigin circulation from the view of the soil-water''s approprite utilization,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soil and water and obtain some counter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deteriarate of the environment begin with the agriculture,forestry and desert.Key words:water-soil resource;eco-e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benigin circulation在人类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迈进21世纪的门槛时,人们在欣赏一个又一个巧夺天工的改造大自然的杰作时,同时也面临许多令人难以解决的难题。特别是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由于缺水而造成土壤荒漠化,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沙尘暴等,已经和正在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如何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将成为我们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研究的重大课题。1
水土资源的现状及急待解决的问题据1994年普查,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km2,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7.6%。70年代以前沙漠化挺进的速度为每年年代为年代又增至2460km2,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沙漠范围不断扩大,挺进速度逐年提高。同时水资源也遭到严重破坏,50年代末还有300km2水面的居延海,现在已经干涸。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1997年断流时间一年超过260天;水体污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据1998年发表的《中国水资源公报》所载:1997年全国的废污水排放量总量达到584亿m3,使河水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1997年全国Ⅳ、Ⅴ类超Ⅴ类污染河长占全国评价河长65405km的43.6%。而在松辽片、黄河片、海河片和淮河片污染河长竟达65%~80%,溪涧小河大都遭到污染,一些湖泊变成了污水池!昆明的滇池、太湖、西湖等名胜区也遭到严重污染;著名泉城济南的名泉趵突泉、黑虎泉也早已不见当年的风采;山西太原的晋祠难老泉也有十年不出水的历史了。诸如此类的水环境恶化到处可见,不能不引起人们在欣赏现代文明的同时对人类以前的行为进行深深的反思!水土流失是另一严重问题,根据1989年遥感普查的结果,全国水蚀面积179万km2,风蚀面积188万km2,两项合计达36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2%。此外还有125万km2受冻融侵蚀的面积。1998年长江流域的大水给人们发出了警告,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盲目砍伐长江上游的原始森林,如果继续下去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这已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水土流失的结果不仅是本地区水土环境恶化,土地日渐贫瘠,生产力下降,生存空间缩小,同时也使中、下游河流淤积,河床抬高,水灾加剧,给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困难。土地盐碱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次生盐碱化,因为次生盐碱化发生在灌区,灌区是农业赖以生存的基地,在西北没有水就没有农业,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全国盐碱化土地共有770万ha,西北占很大比重。尤其是宁夏、新疆、内蒙等地占一半左右。在这些盐碱地中不仅有次生盐碱地,还存在大片原生盐碱地。面对水土资源严峻的形势,急需解决以下问题。首先从现实入手应用一切高科技手段解决水土资源的继续恶化;其次根据不同自然环境具体分析,从农业、林业、沙产业、沙漠和荒地入手研究水土之间关系;再次,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平衡原理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建议提出不同地区的最佳模型;同时要研究水土环境遭受破坏的原因和变化规律,提出防止水土环境恶化措施。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
用水不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过去的100年中,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水利事业中,修建了各式各样的水利工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前苏联在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上修筑的巨大水库,美国在德克萨斯兴建的井灌工程,中国在黄河上的梯级电站和灌溉系统,阿联尼罗河的阿斯旺水坝……。然而人类面对咸海萎缩、德克萨斯地面沉陷之后,黄河又频繁断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加剧,荒漠化在世界范围内扩展,水荒加剧,环境恶化……。如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上游过量用水减少对下游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民勤县绿洲萎缩,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碱化、滕格里沙漠向南进逼,已有约7000万ha耕地撂荒。同样是河西走廊的黑河流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上游用水量剧增,流入内蒙古额济纳旗的水愈来愈少,西、东居延海在50年内分别为267km2和35km2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枯竭。随之,下游大小湖泊和泉水竭泽,地下水大幅下降,林草植被严重退化,取而代之的是荒漠化、沙漠化,沙进人退,居民生活空间日渐缩小。据观测,60年代至今,居延海地区消失的水域面积24.7万ha,每年有0.27万ha胡杨、沙枣、红柳林枯死,草牧场植被由200多种减成为30多种;沿河人畜饮水筒井中,65%已经干枯或发生水量不足,水质恶化。与此同时,由于水域、植被和沙化等下垫面的劣变也逐渐引发气侯演变、少雨、高温、多沙尘暴天气逐年增多,当地居民基本生存条件已成为问题。新疆塔里木河中上游不断扩大灌概面积,天然草场大水漫灌造成流入下游的水量愈来愈少,过去40年河道流程缩短约200km,下游湖泊水位下降,矿化度增大,有的干涸。下游绿色走廊地下水位下降,植被失去生存条件。50~80年代,胡杨林面积减少7万km2,土地沙化面积从60%上升到80%。与此同时,上、中游灌区渠道防渗比例小。田间灌水定额大,排水系统不健全,地面蒸发强烈,又导致灌区地下水位抬升,大面积土壤次生盐碱化。总之,用水的不合理性已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给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使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这是告诫人们在开发水土资源的同时,也要把生态环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3
水土资源不足是制约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3.1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侧,跨高、中、低三个地理纬度区,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属季风气候。夏秋季受太平洋及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降水较多;冬春季受欧亚大陆中及蒙古高原干冷气团控制,降水较少。南方,通常年份最大四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北方,正常年份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而主要降水往往又集中在两个月左右。降水的过分集中,导致洪涝灾害和干旱频繁交错发生。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复杂,年际降雨量差异悬殊。东南沿海地区,由于距海近,降水量充沛,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可超过2000mm。与之相反,我国广大内陆地区,特别是西北内陆地区,一方面远离海洋,另一方面受高原、山脉阻拦,季风难以深入,降水量较少。许多地区年降水量在100mm以下,甚至更少。如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新疆吐鲁番的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6.3mm。3.2
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现状据统计我国1998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593亿m3,预计2010年为885亿m3,2050年达到2648亿m3。由于片面注重经济发展,盲目上马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黄河的两大支流汾河、渭河已变成了污水河,海河和淮河的污染更严重。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水蚀和风蚀的面积已达17.82万km2,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28.56%,全区土壤侵蚀模数大于500t/km2.a的面积为33.9万km2,大于1000t/km2.a的面积为29.2万km2,大于5000t/km2.a的面积为16.6万km2。黄河中游的晋、陕黄土高原区,每年有大量泥沙蓄入黄河,区内土壤侵蚀模数为3000t/km2.a。经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才使入黄泥沙基本保待在14亿t左右。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但威胁着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且大量入黄泥沙进入下游,防碍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导致河床不断加高,河南郑州的花园口处河川比地面还高13m,成了悬河,直接威胁着下游地区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3.3
水资源紧缺状况3.3.1
中国的水资源
根据水资源评价结果:我国的年平均降水量为648mm,合61889亿m3,平均径流深为234mm,合径流量27115亿m3,这表明我国降水量的56%耗于蒸散发,径流量仅占44%。河床径流在其形成及运移过程中,主要补给源是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约占74%),还有部分地下径流。有些河流还得到高山、冰川和积雪融水补给。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总储量为8288亿m3,扣除补给河川径流的重复计算部分7279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3.3.2
水资源不足、供水困难
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南方部分地区供水困难,制约了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包括西北内陆河在内的广大地区,总面积占全国63.5%,人口占全国的43.6%,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199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提出:年人均水资源在m3为轻度缺水;年人均m3为中度缺水;年人均在500~1000m3为重度缺水,年人均小于500m3为极度缺水。中国1990年统计,人均2400m3,预计到2025年达人均1800m3。我国北方地区年人均占有水资源983m3,属严重缺水水平,而且是绝对缺水,西北各省用水总量783亿m3,工业占6.4%,农业占90.5%,辽河、黄河、海河和淮河等流域包括下游滨海地区,人口稠密,土地利用率高,城市密集,水资源短缺,供水紧张、污染严重,水危机成为一个大的社会经济问题。3.4
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污染触目惊心我国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我国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4%,其中北方耕地占土地面积的10.2%,远低于印度的53%和美国的20%的水平,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高原占总面积的75%,给今后的土地可持续开发利用造成一定困难。与此同时,与水资源一样,我国土地资源同样面临污染和浪费的问题。据统计全国日排污水量7258万m3,80%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三分之一以上河段污染,同时用污水直接灌溉农田造成土地污染、生物污染,目前全国污灌达300万ha,受污染耕地近7000万ha。同时由于城市、农村非农业用地、铁路、公路占地、人为破坏使我国本来很少的土地日渐递减。1986年~1995年十年间,耕地共净减少500万ha,这个数字超过了日本耕地的总面积,这也意味着减少了2500万t粮食的生产能力。从建国到1999年50年,人均耕地面积从0.26ha降至不足0.106ha。我国目前人口每年净增1600万,正在以10‰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达到16亿时才能趋于稳定,这意味着每年净增粮食32万t,而此时全国的耕地面积每年却以2%0的速度锐减[9],预计到2010年,全国缺水量由现在的400万m3,扩大到1000亿m3,耕地占用规模达到867万ha,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挤占水土资源的势头难以逆转,人口、粮食与水土资源的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人们不得不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不得不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恶化、土地贫瘠,失去可持续利用的能力。人们今天倡导的“绿色”蔬菜、食品从何而来?这无疑是杀鸡取卵的愚蠢的办法。4
正确处理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4.1
水土资源后备不足,可挖掘的潜力有限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水土资源的紧缺现状以及水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南方水多地少,北方水少地多,加上人口的不断增长,决定了人均资源占有量的严重不足。国际上曾有人预言,20世纪为争夺能源而发生战争,而21世纪的战争将是因水而引起。据统计全国68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103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因缺水而影响的工业产值2300亿元人民币。目前我国还有4300万人口饮水困难,其中,西部近50万个家庭饮水严重困难。资源危机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常认为水资源径流量利用率超过20%,就会对水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地表水开发已达19%(如表1所示)。水资源利用已近极限,进一步深度开发水源几乎不可能,即使勉强开发之,也势必以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代价。表1
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代价同时,我国的土地资源也相当紧张,土地的垦植率为9.9%,低于世界的10.3%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印度的55.9%,美国的20.3%。较低的垦植率说明土地资源的外延性开发剩余空间很小,开发难度也进一步加大。水资源的高开发率和土地资源的低垦植率告诉我们,水土资源潜力无可挖掘,今后我们必须致力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4.2
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是紧密相连的统一体在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必须科学规划利用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用水从广义上讲,就是维护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用的水,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消耗的水资源总量。我国降水资源6.2亿m3,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用于植被(包括人工林)蒸发,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蒸发以及为维持水沙平衡和水盐平衡而必须的入渗水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和工业挤占农业用水,农业又挤占生态用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部分地区覆盖率逐年递减;草地生态破坏不断加重。目前,我国草地退化总面积达130万km2;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总面积为179万km2;荒漠化面积扩大,速度有加快的趋势。由50年代的1560km2/a增至80年代的2460km2/a。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国家已将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日,江泽民同志就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发展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水的开发利用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后又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同时让我们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保护水土资源的重要性、紧迫性,描绘了一幅山川秀美的蓝图。灌溉与生态密切相关。长期引用河水大水漫灌。引起土壤盐渍化,导致次生盐碱化范围扩大等问题;由于过分强调渠系衬砌,导致渠系两侧原有的生态平衡破坏,树木由于缺水而死亡,地下水位持续降低,本来对作物的有效补给也只能用灌溉来补充。在倡导节水的同时不能导致当地及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井灌区应保持采补平衡,不能出现过量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渠灌区应考虑流域生态环境用水、草地用水、生物用水,防止土壤沙化。使其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空间,造福于子孙后代。5
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与措施5.1
全方位节水,搞好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保护从目前来看,全国水土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合理深度开发现有水土资源的潜力巨大,城市节水的必然趋势,据统计,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要流掉6t水;一个漏水马桶,一个月要漏掉20t水,全国以13亿人口,上亿个家庭计算,一个月流掉、漏掉的水……;城市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近200m3,而发达国家仅为20~30m3。目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率仅为40%左右,而日、美、德的利用率已达到90%以上,他们还在向零排放而努力。运用先进技术和方法,工业重复利用率达到60%~70%,可节水470亿m3,相当于目前工业取水量的42%,等于新增47个密云水库。增加城市水的回用比例,城市小环境内实行封闭循环,城市水完全可以达到自给自足。农业节水的潜力,目前东北和西北地区其灌溉定额分别为10830m3/ha和11490m3/ha,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530m3/ha。根据农作物合理灌溉定额研究,东北、西北适宜量分别为4950m3/ha和7500m3/ha。潜在节水率可达57.3%和34.7%,而我国大部分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在这两个地区。根据专家测算,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从现在0.4~0.5提高到0.5~0.6,就意味着每年可节水400亿m3,相当于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调水之和。这个数字已超过了目前正常年份农业灌溉300亿m3的缺水量,超常年份城市缺水量60亿m3的近7倍。节水潜力如此之大,让我们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的前景充满信心。同样土地资源开发潜力也很大,在不开垦新的宜耕荒地情况下,在现有的耕地面积上,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复播、套种立体种植面积;要用先进耕作栽培方式,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改造中、低产田蓄肥能力,增加土地后劲,建立节约型集约化的农业体系;通过采用推广先进的灌溉方法和模式,提高农田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发展节地型农业,复种指数发达国家已达180%,我国为156%,若将其提高10个百分点,则相当于增加1334万ha耕地,相当于增加山西省的耕地面积之和,这是很令人振奋的。5.2
退耕还林还草,再造良好生态环境西部25%以上的陡坡耕地有466.7ha,而陡坡耕地的过渡开垦,正是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今年长江上游(以三峡库区为界)和黄河上游(以小浪底库区为界)退耕还林还草34.3万ha,并按照“退一还二、还三”的要求,相应安排宜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种草43.2ha,涉及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74个县(团、场)。这些令人欣慰、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退耕还林还草大规模行动,可以造成一道绿色的屏障,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控制风沙东侵,减轻洪涝灾害。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沟坡治理、农牧并重,集水利、护坡等措施改变及改善生态环境,使之逐渐进入良性循环,实现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6
结语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人口、资源、环境三个要素相互制约,资源是基础,而水土资源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和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的历史就是利用和改造水土环境的历史。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协调好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沈坩卿(1999)引用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说明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保持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既要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也要积极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资源,保护经济和生态良性循环能动地使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时空协调发展。参考文献:[1]熊运章.略论西部大开发与农业水土工程的研究任务[A].农业高效用水与水土环境保护[C].2000.11.[2]沈坩卿.论生态经济型环境水利模式——一走绿色水利道路[J].水科学进展,).[3]潘文灿.21世纪我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形势及战略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4]刘建民,等.西北生态经济建设的资源水利战略[A].农业高效用水与水环境保护[C].2000.11.[5]贾大林.关于对以节水为中心的大中型灌区改造规划意见[A].农业高效用水与水环境保护[C].2000.11.[6]Kuy lenstierna J Let alSustainabie Water Future with Globel Implieations:Everyone,Respronbility[J].Nature Resourse Fourum.).[7]周毅.21世纪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12.[8]康绍忠,等.21世纪的农业水土工程、干旱地区农业研究[M].1997.12.[9]金涛著.土地在呼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耕地[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作者简介:孟翀(1962-),男(汉族),山西太原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水土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作者单位:山西省汾河水利管理局
  版权所有/维护管理:   揭露种大树的惊天骗局
18:33&&&15564人阅读&&193人回复&&
阅读权限10
00:53:33 |
也巧,昨天晚上(3.12)西安电视台的“关注”刚好就讲这个“大树进城”的事了。有兴趣的去网站点视频看看。当然,电视台的话也不能全信。毕竟电视台是ZF的!
[ 本帖最后由 River 于
01:04 编辑 ]
荣耀西安网---西安第一人气社区!
阅读权限60
01:07:29 |
原帖由 River 于
00:42 发表
呵呵,我就知道要这样说。果然!
可惜,你这个帖子是发在“城市发展”而不是“崛起陕西”
其实,在你发的“西大街 钟楼”那个质疑帖里你的心思很明了。你就是因为将西大街的棚户建筑改掉你心里不爽。那张照片也不是你 ...
他用的西大街的那张照片是我的,是我带我外地的朋友上城墙时拍的,
荣耀西安网---西安第一人气社区!
阅读权限50
08:33:57 |
城里垃圾下乡,农村大树进城&&
12:24:3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9版&&
& & 据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高风、刘云伶)“现在有种怪现象,城市中心都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离城市远的地方也是青山绿水,但到了城郊却是垃圾成堆,原因就是城里的垃圾都被推到了郊区。”5日下午,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山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说,城里垃圾“下乡”已严重影响农村和城郊形象。
& & 郭凤莲说,当了多年的人大代表,看到国家每年都有发展农村农业的好办法。现在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很关心新农村建设,很多农村面貌也在逐渐改变,但由于很多城市将垃圾都排在郊区,城市干净、美化了,农村环境却被污染了。她建议,在关注城市环保问题的同时,着力解决城郊和农村的环保问题。
& & 身处煤炭大省山西,郭凤莲对受到煤矿污染的农村环境感到忧虑。她提出,很多煤矿都建在农村,村里的水土都被污染了,农民的身体也受到了危害。
& & 据新华社北京3月5日专电(记者吴晶晶、卫敏丽)近年来,一些地方为加快城区绿化、美化的进程,不惜重金将野生树木甚至名木古树移栽进城,刮起了一股“大树进城风”。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认为,这种以牺牲农村或山区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城市人造景观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
& & 王全杰代表说,大树移栽的成活率低,经过反复的截干和重修剪,大树移栽的平均成活率达不到50%,加上一旦移植,树体加速老化,移栽后2至3年内处于假活状态,即使3至5年后能成活,也逐渐丧失环境与生态功能。移栽大树对乡村当地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移栽大树进城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违背了自然规律,势必对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并将成为水土流失、泥石流、沙尘暴、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隐患。”此外,大树移栽造成城市建设资金的浪费。为保证移植大树的成活,还要为大树“吊水”、“打针”,花费巨大人力物力。
& & “中国北方乡村中的槐、榆、椿、白蜡、松、柏,南方乡村中的樟、楠、杉、银杏、相思等大树,是乡村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如今,大树老树被卖进城市,乡村美景为之失去颜色。”王全杰代表说,大规模“大树进城”将城市绿化引向歧途,虽能取得暂时的繁荣,终难持久。他建议,国家林业部门和各地方应出台相关政策规范移栽大树进城行为,禁止擅自移植古树。
荣耀西安网---西安第一人气社区!
阅读权限50
08:34:53 |
再不能让大树进城了
--------------------------------------------------------------------------------
只有城市绿化禁止用大树,乡村和风景区甚至自然保护区中的树木才能得以“颐养天年”。至于管理者“监守自盗”,破坏国有资源者,更应得到法律严惩。
近日,笔者在山东某山区考察,发现了惊人的一幕,起因于愈演愈烈的大树进城。眼下正在建设新农村,我担心有人借机使美丽的乡村和自然生态环境遭受新一轮破坏。
破坏现场位于某县林业局所管辖的林场。大树贩子们瞄准了这里生长良好的各种本土落叶乔木,五角枫、枫杨,甚至重要基因物种野生海棠(当地俗称甜茶)。200多棵五角枫在枫林里“蒸发”了,只留下凌乱的树坑,以及去头的各种枝条。还有100多株枫树虽然还在林子里,但它们的“胳膊”和“头”已经没有了。
那是树贩子们干的,为的是让进城大树们在现场适应,使营养先集中在树干中,憋出新枝,好等来年进城用。在这个适应过程中,约20%的树木死亡了。其用心何等“良苦”和“歹毒”啊!作为重要本地基因物种的甜茶,原有几十亩天然林,现在已荡然无存。
峡谷里溪流边,几十株百年左右的枫杨惨遭劫难。那些被“绑架”的大树被用到山东某著名海滨城市“绿化”大广场。
这些被移走的大树平均胸径在20厘米以上,树龄在40年至100年之间,全部为天然树木,整齐划一,与乡村进城的国槐、洋槐、榆树等“杂牌军”明显不同。显见,大树进城已殃及国有林场、风景区。
此风不止,下一目标肯定是自然保护区。
该林场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90年代初被列为省森林公园,最近又被列为县级自然风景区,周围就是国家级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区,管辖这片近5000亩风景区的是当地林场。上面提到的大树进城,以及伴随的对上千株柏树的砍伐,都是有各种名堂的,如间伐病树、死树、树木“嫁接”(荒唐的理由,天然风景区树木搞什么嫁接)等,这几年来就是这么干的。据当地老百姓介绍,枫林原来是很密的,现在已经十分稀疏,剩余一些小树。
大树进城遭专家反对已经有五六年了,为什么不能有效地阻止呢?这里有十分复杂的原因。
对大树进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尽管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工作者反对,但一些园林设计人员和林学工作者却“暗中”支持。更有人公开说,大树进城能够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鼓励大树进城。其实,通过大树进城致富的根本不是老百姓。根据我们调查,一棵百年以上的老梨树,苗木贩子给的价格只是几十元到一百多元,而雇用吊车费用每小时200元,大树拉到城市就值上万元了。其中的钱让谁赚走了,不言自明。一些官员趁机“中饱私囊”是非常难免的,因为利润空间很大。要是农民不给“红包”,他的大树就没有人要,这样,大树就会变成柴火一样的价。从林场和风景区购进大树,老百姓更是沾不到边,甚至出苦力的份儿都没有。因为,一切都是在“悄悄”进行的。
最根本的诱因是用户那里。当前,各城市,各县城,甚至各乡镇无不在建大广场,大绿地。为了迎合领导的“速绿”心理,绿化工程设计者们,就想到了乡村和风景区里的大树。要知道,这些本土的大树,在20年前是没有市场的。
笔者早在20年前就建议园林部门搞苗圃,种植一些乡土树种,得到的回答是长不活。现在,随着园林建设生态化的呼声提高,加上乡土树种的景观效果高于外来树种,需求量大增。然而,苗圃里并没有这些物种,才有了现在的大树进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根本制止不住。笔者看到,素有文化底蕴的新建大学校园里,也充斥了进城大树。许多是来自风景区,根本不是乡村,因为老百姓不会种植五角枫等天然树种。
关于大树进城的害处各种文章都介绍过了,这里不再赘述。其实,根本的破坏是乡村和风景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大树进城是以牺牲乡村和自然为代价的,进入城市大广场后,根本无美可言;相反,是非常丑陋的。
如果一个城市充斥的是缺胳膊少腿的进城大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城市没有文化,是完全的暴发户心理在作怪。
我们强烈呼吁国家采取果断措施,停止大树进城。只有城市绿化禁止用大树,乡村和风景区甚至自然保护区中的树木才能得以“颐养天年”。至于管理者“监守自盗”,破坏国有资源,更应得到法律严惩。(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
(晓健/编制
荣耀西安网---西安第一人气社区!
阅读权限50
08:35:25 |
中国经济时报:大树进城是一种浮华& &
& & 近年来,一场被称为“大树进城”的运动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城市中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省会以上城市明确提出“大树进城工程”的就有十多个,实际可能更多。从北方到南方,从西部到东部,“大树进城”都作为一项重要的城市建设计划在执行着,有时也作为经验被介绍和推广。
& & 我们可以列举若干新闻标题,一窥“大树进城”的盛况。《大连邀请50万株大树进城开始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 》、《哈市太平区5年移栽7万株大树进城 》、《移植老树穿棉衣每件价值二百元》、《昆明花300万巨资搞绿化 再“请”百余株大树进城》、《合肥“大树进城,鲜花上路” 》、《耗资700万元 筑迎宾大道换种大树》、 《石城扮靓添新景?四万“大树”入城来》、《武汉“大树行动”记》等等。
& & 所谓的“大树进城”,就是从农村或山区购买大树,移植到城市,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改善城市的绿化水平,提前建成森林型城市。在移植中,一般选择那些名贵树种,所以说,伴随大树进城的,一般还存在挖掉普通大树换成名贵大树的现象。
& & 从目前的“盛况”看,“大树进城”已经是一场全国规模的大跃进了。城市管理部门纷纷让大树进城,用名贵树替代普通树,以便尽快使绿化水平上台阶,无疑是为了城市景观变得更美,居民生活得更加惬意,城市管理部门的这个愿望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一些,就不难看到,大树进城确有诸种弊端,是既破坏自然资源,又破坏社会资本的浮华之举,因此,应当降温,应当缓行。
& & 中国有句俗话,叫“树挪死,人挪活”。“大树进城”显然违背了这个自然规律。贵州省政协委员徐宏力在贵州省九届一次政协会议上提交的提案中,援引国家建设部等国家部委对贵阳市的调查:“贵阳市大树移植成活率很低,死亡率超过70%,其中小河‘花园住宅区’种的30多株棕榈树全部死亡,贵阳至机场高速公路两侧800至900株香樟大树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已死亡。此外,遵义路、中华中路以及贵阳到清镇高速公路移植的大树死亡率也居高不下。”
& & 贵阳大树移植成活率低,大概不是孤例,因为,树挪死是一个自然规律,这不应当有太多例外。在我居住的小区,也有一个单位,门前连续两年移栽雪松,但是迄今只成活了一棵,成活率还不到10%。那些勉强活下来的大树,由于生长环境变化,适应能力降低,树体会迅速衰老。徐宏力在描述这种现象时,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城市绿色弱势群体。为了保护这些弱势群体,管理部门投入了大量资源。根据报道,在一些城市,对于那些移植来的大树,每棵每年要投入200元,有的城市投入了500元,尤其是冬天,要给他们穿上“棉衣”,盖上遮风御寒的“房子”。
& &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大树进城是同对农村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破坏联系在一起的。据报道,一些地方,“树倒”出没乡间,物色可供出售的大树。
& & 通过“大树进城”得到改善的城市环境是以其他地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而且由于移植成活率低,造成成本高昂,资源浪费。但是,这种“大树进城”运动之所以流行起来,其背后的机制更值得注意和警惕。
& & 从表面上看,“大树进城”并不是行政调拨的结果,而是市场经济下的买卖。但是,稍加分析就能发现,“大树进城”现象折射出来的,仍然是转型阶段资源配置机制严重失衡这样一个老问题。首先,是农村资源向城市的转移,这种转移是在市场化的外观下进行的。徐宏力先生创造了“城市绿色弱势群体”这个词,实际上,“大树进城”背后的社会经济机制也是农村相对于城市处在弱势地位,城市有足够的市场化的资金推动它向着更繁华的方向发展,而农村却只能卖掉大树获得生活和发展的资金,城市移植一棵大树有时竟能花费上百万、几十万,仅仅养护费就达数千元。一个城市移栽一株万年青耗资30万元,两株古银杏树耗资120万元,一株小叶榕树花去50万元,这些数字如果换算成农民生产的粮食,该是什么概念呢?其次,一些城市管理部门仍然缺乏城乡统筹的视野,总是只看到城区周围那一块地方,而他们之所以只盯着这块地方,原因在于,这里更容易显示政绩,而政绩却是不能等树自然生长的,为此,在“人挪活”、人吃饱尚难做到的情况下,却一个劲儿地大搞“树挪死”的工程。
& & 目前我国有600多座城市,加上2000多个县城,如果城市之间争相效仿,“大树进城”蔓延开来,那么,数年下来,农村恐怕几无再可“进城”的大树。此种景象,令人忧虑。(张剑荆)
& & 中国经济时报 日
荣耀西安网---西安第一人气社区!
阅读权限50
08:35:55 |
“大树进城”--专家四人谈
& & 文/本刊记者谭旻& & 图/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全景视拓
& & 没有树的世界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即使在沙漠里,也会有顽强的胡杨。生活在现代化城市里的人不能没有树,但是,我们是应该种一个树苗等它长成参天大树,还是干脆到乡下挖来参天大树一下子让我们的世界绿树成荫呢?面对时下“大树进城”的是是非非,我们请四位专家各抒己见。
& & 绿色家园:近几年,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绿色意识比以前强了。但是,前些年铺草皮,近些年种大树,中国的城市绿化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似乎还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那么,大树在城市绿化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 & 王彦辉:绿色是城市之“肺”。大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是草坪的5倍,吸尘量是草坪的3倍,成片树荫下的气温比草坪绿地气温低5摄氏度左右。大树构成的都市绿色骨架,带来生命的诗情画意,它在改善城市生态与绿色人文环境方面的优越性能,是小树或幼苗难以比拟的。
& & 罗飞:国外权威专家曾对“一棵大树价值几何”进行过精确的评估:一棵中等大小(胸径25厘米左右)的树木,按生长50年算,其生产氧气的价值为3.1万美元,防止空气污染的价值为6.2万美元,保持水土的价值为3.7万美元,增加肥力的价值为3.1万美元,加上为牲畜遮风挡雨、提供鸟巢和制造蛋白质等所有价值,共值19.6万美元。树木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保护大树尤其重要。
& & 大树在短期内确能改变城市面貌,对改善居住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移栽大树可缩短培育时间,迅速产生绿化效果。其枝繁叶茂,能够进行强有力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进而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和氧气的含量。同时大量叶片能减少灰尘,在南方多雨季节里,大树能够对雨水起到很好的截留,降低了雨水对泥面的冲刷,从而起到良好的生态作用。这些能有效提高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绿视率。大树树体高大,树冠开阔,枝繁叶茂,其垂直投影面积显然要比使用灌木、草坪大得多,从而除提高绿地率外还可以较大地提高绿地覆盖率和绿视率指标。
& & 绿色家园:既然如此,“大树进城”为什么遭到这么多的质疑呢?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大树进城”工程?
& & 王彦辉:植物生理学表明,幼树处于生长旺盛期,可塑性强,对移植后的新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死亡率低,易于移植,成活后树势旺盛、寿命长。而成年大树,可塑性下降,适应能力低,在移植过程中,主根和根系以及主枝树冠大部分被切断,树体受到严重伤害,如果水土不服,移植技术不过关,管理不善,极易造成大树的迅速死亡。即使在3至5年内确定成活,也大多在几年,十几年内变成缺乏生机的老树,逐步丧失环境生态功能,形成城市大面积绿色弱势群体。
& & 张顺喜:对大树进城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看。它的意义是有的。大树移植很快能见到生态效益,现在楼房越盖越多,小树很细、很弱,树冠又小,很难达到与高楼相互映衬的效果。因此,现在设计规划要求胸径8厘米,这样,生态和建设效果马上就出来了。但这样的树起码要长20年,而北京的苗圃从50年代开始就是胸径4厘米出苗,这种规格的树在苗圃中根本没有,只有移植。因此,大树移植是一种趋势。但是,大树移植也存在弊病;一是技术要求高,移植成活率低,造成绿色资源的浪费;二是容易对原生长地生态造成破坏。 这几年,北京市的绿化工程力度非常大,一些新建的小区,树木已经很有规模,其中不少高大树木是移植来的。北京市的大树移植,准确地说是苗木的移植,树源主要是通过调剂,途径有几条:一是从旧城改造区域移植;二是找,把民居单位院落中树冠过大、影响人们生活的大树移植出来;三是从城市的其他地段移植到特别需要的地方。对特殊的树种,则从郊区和外地移植。
& & 愈孔坚:衡量、评估一个城市,景观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城市里种植大树,如果大树来自苗圃,理所当然。但目前风行于全国,甚至作为某些城市绿化经验,广为传播的是从山上或山下,或在城市中拆东墙补西墙移植大树,靠牺牲异地生态环境来满足局部景观工程或“重点工程”需要。它对改善城市及大地环境毫无益处。
& &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通过悲叹人们对自然梅花的摧残,讽刺了其时的病态心理,以此来形容现代城市美化绿化中的大树移植之风,却也十分贴切。生长几十年、上百年的大树可谓根深叶茂,与生长地形成了一种比较好的适应关系,而要将它移栽成活,必然伤筋动骨,以保证它上下水的平衡,去其根系,删其枝叶,加上长途运输,能成活者可谓大幸。即便成活,好一颗参天大树,只落得个断臂之维纳斯。如此折腾,只为此地绿化、美化速成。
& & 每一棵大树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与生长地的土壤、土中的生物、树下地被、树上的鸟兽昆虫,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生态关系趋于和谐。而将大树移开其生长地后,整个群落的生态必将受到严重破坏,地被毁坏,鸟兽无居,更直接的恶果是水土流失,殃及区域环境,与其改善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相比,可谓得不偿失。更有甚者,“速绿”导致了不少人走向”速富“的道路,于是不是去认真培植和经营苗圃,而是将其作为囤积倒卖外来大树古木的场地,使本来奇缺的苗圃基地丧失了应有的功能。
& & 大树移栽,暴露了中国过去50年来城市绿化工作特别是苗圃建设的不足和短视,它告诉我们未来城市绿化工作的一个方向,尽快建立全国和区域性的苗圃系统,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罗飞:全国各地的城市大规模地跟风“大树进城”,无疑是一种“绿色泡沫”,对于城市和农村来说,都隐藏着极大的生态风险。大规模地“大树进城”,实质是破坏了城市以外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是“拆东墙、补西墙”。实际上降低和削弱了整体的环境绿化功能,浪费了大量资金,阻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将城市绿化引向歧途。大规模“大树进城”虽能取得暂时的繁荣,终难持久,后患无穷。
& & 古树名木的挖掘、移植、进城,应引起有关各单位的重视。因为古树名木往往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见证,孕育着悠久深厚的风土文化。古树移植将使文化含量消失,根系变化也容易导致古树死亡。古树除特殊情况,如修建国家重点大型工程不移植将被毁坏,其它时候不宜移植,更不能进城。这种行为将会毁坏森林资源,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加速珍稀物种的灭绝,背离生态环境保护。
& & 绿色家园:国外是如何建设生态城市的?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城市原生态状态下绿化不足的问题?
& & 王彦辉:建设生态城市的愿望是好的,但要尊重科学规律,欲速则不达。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也是经过几十年才达到目标的。真正使城市变成生态型的园林或森林城市,对于我国不少城市而言没有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森林型生态城市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森林面积,还需要乔、灌、草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 & 罗飞:建设生态城市最好不要搞“大树进城”,而应建立本地苗圃基地。培育出合格的大规格苗木,才能避免移植大树,破坏乡村的生态环境,同时防止“大树进城”较高的死亡率,有利于城市加快生态化建设步伐。
& & 要控制苗木规格,胸径在5~15厘米左右的苗木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是移栽的最佳时期。
& & 绿色家园:看来,大树移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必须有章可循,那么,如何把握好大树移栽的度?对于“大树进城”,我国是否有法律规定?
& & 王彦辉:国家法律有明确规定,移树需要林业部门批准,而且建设部1999年制定的《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对大树移植有专门的条款。因此,应该说是有法可依的。另外,一些省市对大树移植已经做出相应规定,云南省日前也对移植该省树木的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凡城市建设、绿化和科研教学需要移植野生树木,必须经林业部门审批。”这一条例的出台,赋予林业主管部门以审批权。重庆市也有类似的规定 。
& & 张顺喜:绝对不能让农民自己移植大树。因为这项工作技术要求很高,要避免“树挪死”,必须由专门的技术人员完成。我曾在南方看到,农民从山里把大樟树移到自家的地里等城里人买,结果许多还未卖出就死在地里。在移大树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注意保护森林资源与原树木生长地区自然景观,将树木资源迁移保护与工程建设结合起来;树种选择很重要,要注意树种生物学特性,有些树种只有在森林环境中才能生存,可能不适应城市生态环境;要注意向有关专业人士咨询移植树种、移植时机等技术性问题。
荣耀西安网---西安第一人气社区!
阅读权限50
08:37:23 |
大树进城赢了谁?亏了谁?
引用地址: [复制│超文本复制]&&返回《自然之友》 关闭窗口&&
大树进城赢了谁?亏了谁?
  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绿色意识的增强,许多大中城市纷纷将乡村的大树,乃至百年以上的古树移植进城,以加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大树移植”成了时下不少城市美化绿化的时髦做法。据《人民日报》报道,今年春天,武汉市园林部门已从河南、湖南等省移植了5000株大树进城。
  诚然,大树进城,绿树成荫,改变了多少年来的“肖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说法,把人们“今日栽公款,何日成荫”的焦灼期待也提前成为了现实。但是这种快速发展、急功近利搞城市绿化的做法,毕竟是以损害大树原生地的生态环境和当地老百姓的经济复兴为代价的。
  五十年代,我们国家百废待兴,大搞建设,掀起了滥砍乱伐风,使得如今除了少数天然林区和部分大规模的林场外,三十年代以上的大树已经所剩无几。我国生态系统本就脆弱,如果大量移栽树木,自然就破坏了大树原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对环境的调节功能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并不仅仅是靠移走大树,植上小苗就能恢复的,事实证明,这实际上是需要人们付出太多沉重的代价。大树进城的行为,绿了“市里”,黄了“乡里”,与“拆了东墙补西墙”又有何异?补来补去,从当前利益来看,城市是最大的赢家,但是从我国生态建设的长远角度来说,这无疑又是“双亏”。毕竟,巴掌大的绿地,抵御不住滚滚的沙尘。近几年来,西北地区频来的沙尘暴,吹遍大半个中国,甚至漂洋过海,就已经证明了这点。
  另外,虽然大树能比小树提前15年成荫,但移植一棵大树的费用,包括买树钱、维护费、运输费等算上却有5000元左右。象武汉每年要移植5000棵,就需要花2500元。而且大树移植本身就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移植成活率也比较低,搞不好还会造成绿色资源的浪费。每年这么多数量的大树需求,这么大的绿化成本,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绿化问题。而且,这对于大树原生地的贫困农民来说,又多了一条“靠山吃山”的路子,他们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盲目地去追随市场行动,其后果可想而知。
  十年树木,这是自然规律,不管大树移植的行动多么科学合理,但是每一棵大树地长成都需要从小树开始一年年长大。你从别人那里得到了什么,别人就意味着失去,这是不争的事实。植小树才能备大绿。适度的品种优化移植无可非议,但要是把它当成加快城市绿化的主要手段,无疑上饮鸩止渴,杀鸡取卵,实不可取。
荣耀西安网---西安第一人气社区!
阅读权限50
08:38:38 |
“大树进城”引发热议  日07:47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没有树的世界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即使在沙漠上,也会有顽强的胡杨给人以希望。现代化城市更不能没有树,但是,我们是应该种上树苗等它长成参天大树,还是挖来大树一下子让我们的世界绿树成荫呢?
  今年春季,西宁市园林局等部门购买了一些大树,移栽到了省城新宁路、小桥大街、柴达木路等路段,园林部门的这种做法引起了群众的议论。
   4月3日,记者在新宁路、小桥大街、柴达木路等路段看到,一些工人正在用起重机,将直径二十多厘米,高数米的大树,吊进挖好的树坑,而在旁边,一些栽好的大树已经浇了水,这些大树的突然“降临”,让这些路段一下子充满了生机。然而,对“大树进城”一事,群众却持有不同意见。
  持赞同意见的群众认为,大树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能够有效地净化城市的空气,改善城市生态与绿色人文环境,将大树移栽进城市,比栽种小树苗再等它长大来说,见效快得多。而且大树在短期内就能改变城市面貌,对改善人居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巨大作用。另外,现在的技术很发达,应该可以保证大树的成活率,“大树进城”对城市建设和改善城市环境来说确实是“事半功倍”。
  而持反对意见的群众认为,此举成本很高,大树成活率低,而且还会破坏大树原生长地的生态环境。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这种看似“立竿见影”的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使我们的西宁市更像园林城市。但是,已经生长了几十年的树木,由于树龄长,体积大,在移栽过程中,根系遭到了严重破坏,难免出现“死伤”。建设生态城市的愿望是好的,但要尊重科学规律,否则将事与愿违。如果政府花费大量资金使移栽来的大树无法成活,岂不是“财树两伤”吗?(作者:袁震)
  (西海都市报)
荣耀西安网---西安第一人气社区!
阅读权限50
08:50:28 |
大树进城”当慎行 日00:14 正义网-检察日报
  据调查,西安一房地产开发住宅区为打造自然山水环境,先后从秦岭山区农村移植了生长茂盛的国槐、松树和桂花等200余棵,但目前已有105棵因“水土不服”死亡,40多棵叶黄干枯,靠人工的“特护”苟延残喘。
  “大树进城”当慎行
  为了给城市增添新绿,近年来一些地方“大树进城”之风盛行。但是,许多古老的树木因为离开其生长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自然环境,加上挖掘、运输过程中造成的伤害,往往难以在新环境中存活。有调查显示,迁移古树的死亡率在40%以上。
  “大树进城”给古树名木资源造成极大的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日,陕西省林业主管部门初步拟定了《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草案)》,等待进入立法程序。西北政法大学的法学教授韩松指出,如果这一条例得以实施,分布在陕西全省的60余万株古树名木都将得到一张“护身符”。
  古树名木数量居全国之首
  漫画/姚晓力
  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曾经是十三朝的古都所在地,秦岭山脉育有丰富的植物物种,还有革命圣地延安。悠久的历史文化、优厚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陕西省古树名木的数量和种类名列全国之首,如黄陵县黄帝陵有黄帝手植柏树、略阳县有李白手植银杏、宜君县有唐玄奘手植梭罗树、延安枣园有毛泽东手植丁香等,珍奇古树数不胜数,闻名神州大地。
  记者日前在陕西省林业厅了解到,陕西省绿化委员会在2003年对陕西省古树名木的普查报告中透露了该省古树名木的大致“家底”:全省共有古树名木166种60余万株,其中绝大多数的生长时间都在300年以上,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有1840株。
  环境改变危及树木生存
  在这次普查中,陕西省绿化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还发现,濒临枯死或生长衰弱的古树名木占到了全省古树名木总数的12%,如汉中萧何手植的“汉桂”和西安小雁塔的“唐槐”,已明显进入衰老期,平利县城关镇的国家稀有树种青檀则已濒临枯死。
  如何让古树名木健康生存已经是一个难题,现在的“大树进城”又给古树名木带来新的生存危机。有关调查显示,迁移古树的死亡率在40%以上,大树迁移已经给陕西省古树名木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据调查,西安一房地产开发住宅区为打造自然山水环境,先后从秦岭山区农村移植了生长茂盛的国槐、松树和桂花等200余棵,但目前已有105棵因“水土不服”死亡,40多棵叶黄干枯,靠人工的“特护”苟延残喘。
  “人挪活,树挪死。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树木吸收营养和水分主要是依靠侧根末梢的诸多须根,而移植过程中这些须根往往都被砍去,就像割去了一个人的胃,树还怎么活?!”陕西省绿化委员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
  古树名木保护应纳入法治轨道
  据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大树进城”之风盛行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受利益驱动。一棵生长数十年上百年的大树,在农村或山区的卖价是300元至1000元不等,而移植进城后涨到1000元至3000元不等,升了好几倍;二是生长在农村或山区的大树、古树、名木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和法律保护;三是一些地方在城市开发建设、环境绿化美化中违背科学规律,凭主观臆想,只图省时省力,树拣古老的移,木选名贵的搬,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好心办了蠢事。
  据了解,目前陕西省缺乏对树木保护、管理和养护的具体规定,很多古树名木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为此,陕西省林业主管部门日前初步拟定了《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草案)》,希望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古树名木加以保护。这个条例对古树名木的普查时间、内容及方法作了统一规定,并明确了生长在不同地域的树木的管护责任,特别对树木迁移作了严格限制,对砍伐古树名木的行为制定了较为严厉的罚责。
  现在,陕西省林业厅正在积极开展详细、彻底的普查工作,争取对陕西省的古树名木都给予“精心呵护”。
荣耀西安网---西安第一人气社区!
阅读权限50
08:59:53 |
大树进城的环境问题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 20:57
提问者: lxybt01 - 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
造成乡村生态环境与文化多样性的严重破坏近年来,我国北方频繁发生沙尘暴的深刻教训启示,挖掘一斤发菜,就会使8亩草原沙化。显而易见,大肆移植大树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势必对这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并将成为水土流失、泥石流、沙尘暴、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隐患。移植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则是一种破坏有生命的历史文物极其不文明的违法行为。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实质上不是绿化,而是从总体上削弱了绿化的环境与生态功能,降低了绿化质量,加速了珍稀树种的灭绝。
每一棵大树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与周围的土壤、土中的生物、树下的地被、树上的鸟兽昆虫,形成了良好的依存关系,将大树挖出并“截肢”处理,完整的群落生态必将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的恶果是水土流失,鸟兽失去家园,与其改善的城市局部环境相比,可谓得不偿失。在移栽过程中,每棵胸径30厘米以上的大树要挖土坨1~2吨,造成大量土壤损失。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北方乡村中的槐、榆、椿、白蜡、松、柏;南方乡村中的樟、楠、杉、银杏、相思等大树,是乡村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大树老树还是乡村的标志,如今,大树老树被卖进城市,乡村美景为之失去颜色。
移栽过程中造成大树甚至古树死亡,是对生命的极大摧残移植大树为保成活,需要大抹头、强修剪,原来的枝繁叶茂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树体主干或主干上孤零零的几个大枝,这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吗?在大树恢复期,表现为树形衰败,只象个光秃秃的老树桩,因而也不能立即起到良好的绿化效果。另外,大树再生能力弱,可塑性较差, 一旦移植,树体加速老化,移栽后2~3年内处于假活状态,即使3~5年后能成活,由于被移植大树的根系和树冠创伤难于恢复,树体逐渐衰弱,大多在几年至十几年内变成缺乏生机的“小老头树” (尤其萌蘖能力较差的树种),逐渐丧失环境与生态功能,形成城市新的绿色弱势群体。
现今,人们对生长了几十年、上百年根繁叶茂的大树,去其根系,删其枝叶,加上长途运输,大多在移栽过程中死亡了(死亡率高达50~70%)。即便成活,一棵参天大树,也只落了个断臂之“维纳斯”,有什么美妙可言?
助长了形象工程、浮躁工程蔓延树木生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一些乡土树种寿命大都很长,符合当地生态,但是生长很慢,这本是自然规律。鉴于此,20多年前,许多专家在很多场合下建议在苗圃里种植乡土树种,到时候长成大苗,以满足城市绿化的需要。遗憾的是,这些建议未被重视,才有了今天大树进城的悲剧。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纠正人们的“速绿”心理。利用大树古树使城市迅速绿化,是典型的形象工程和浮躁工程,这种“速绿”导致了不少人走向“速富”的捷径,不认真培植和经营苗圃,而是将其作为囤积倒卖外来大树古木的场地,使许多苗圃基地丧失了应有的功能。
大树进城带来了病虫害乡村的树木因适应周围环境,虽有病虫害,因其生物多样性复杂和大量天敌存在,不易爆发。而单一的大树进入城市,树干中沉睡的虫卵们遂失去了控制而大量爆发。城市中增加的小蠹虫、白蛾、扁刺蛾、星天牛等许多就是随大树而进城的。
大树进城遭专家反对已经有五六年了,为什么不能有效地阻止呢?这里有十分复杂的原因。
缺少统一说法尽管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工作者反对,但一些园林设计人员和林学工作者却“暗中”支持。更有人公开说,大树进城能够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鼓励大树进城。其实,通过大树进城致富的根本不是老百姓。从林场和风景区购进大树,老百姓更是沾不到边,甚至出苦力的份儿都没有。因为,一切都是在“悄悄”进行的。
根本的诱因——城市用户当前,各城市,各县城,甚至各乡镇无不在建大广场,大绿地。为了迎合领导们的“速绿”心理,绿化工程设计者们,就想到了乡村和风景区里的大树。要知道,这些本土的大树,在20年前是没有市场的。笔者早在20年前建议园林部门搞苗圃,种植一些乡土树种,得到的回答是长不活。现在,随着园林建设生态化的呼声提高,加上乡土树种的景观效果高于外来树种,需求量大增。然而,苗圃里并没有这些物种,才有了现在的大树进城。此风从上海刮起,很快蔓延全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根本制止不住。笔者看到,素有文化底蕴的新建大学校园里,也充斥了进城大树。许多是来自风景区,根本不是乡村,因为老百姓不会种植五角枫等天然树种。
目前,我国的城市绿化率只有40%左右,要实现中等发达水平(60%左右),城市绿化尚有很远的路要走。新城要建设、老城要改造,如果缺少的大树都是从乡村“购进”,则中国乡村生态危矣。因此,我们强烈呼吁:立即停止大树进城。
我将不属于环境问题的章节删掉,详见参考答案
荣耀西安网---西安第一人气社区!
阅读权限50
09:00:46 |
“大树进城”非良策
09:38:10 人民日报海外版 盛枫
--------------------------------------------------------------------------------
& & 南方网讯&&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是发达国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其目的是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也相继走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这条路,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移植了数量可观的大树、古树进城。很多大中城市也争相效仿,刮起了一股“大树进城”风,且愈刮愈烈。
  然而,笔者对“大树进城”风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什么树种长在什么地方,其实是有它的生态理由的。所以,看着城市中莫名其妙地长出几棵大树,总觉得有一种生拉硬扯的强迫;它们背井离乡地被拉到这里,在车流滚滚的闹市中,显出郁郁寡欢的乡愁。
  有专家指出,成年大树,特别是古树的可塑性较低,一旦移植,树体加速衰老,二至三年内处于假活状态;即使三至五年能够成活,也大多在几年、十几年内变成缺乏生机的“老树”,逐步丧失环境生态功能,形成城市大面积绿色弱势群体。此外,“大树进城”拆东墙、补西墙,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加速了珍稀物种灭绝,背离了环境保护初衷。
  由此可见,大树进城并非城市绿化的良策。城市绿化也不仅仅需要大树,它需要合理的结构配置,需要草、灌、乔结合的立体生态系统。城市绿化决不能以牺牲异地和农村生态作为代价,否则到时候造成珍贵树种损失甚至灭绝、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的后果,就后悔莫及了。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大树进城”首先是违背了树木存活的自然规律;其次,是移植的代价问题。即便按成活率百分之九十五的高标准计算,移入一万棵大树,也意味着其中的五百棵要死于非命。此外,其中的绿色资源浪费、财政投入更是惊人;第三,“大树进城”是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政绩的一种反映,它暴露了过去五十年来城市绿化工作特别是苗圃建设的不足和短视;第四,人为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弥补的。一棵大树,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旦毁掉,加速珍稀物种的灭绝,对于环境保护极为不利。同时,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对于农村或山区的生态建设来说,也很不公平。
  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最好不要搞“大树进城”,而应立足于建立乡土苗圃基地。只有建立城市本地的苗圃基地,才能避免移植大树破坏乡村的生态环境,同时防止了“大树进城”较高的死亡率,有利于城市加快生态化建设步伐。(编辑:郭琼丽)
荣耀西安网---西安第一人气社区!
阅读权限60
09:02:23 |
如果原来的坑里种上新树苗,那还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直接去买大树,很贵的。把大树移栽到城里,这样城区绿化水平可以迅速提升,原来的地方再种上小树苗,成本要小不少。不过还是希望城市有自己的林场。
荣耀西安网---西安第一人气社区!
阅读权限50
09:02:44 |
『天涯杂谈』重庆“森林城市“建设掀起“大树进城”风
点击这里开始聊天&&
作者:重庆绿联会 提交日期: 19:28:00 访问:250 回复:5&&
   薄熙来书记在日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电视电话会上指出:重庆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城市规划建设大有可为,完全有条件建成一个大家公认的宜居城市,一个环境优美的城市,一个交通顺畅的城市,甚至变成一个森林城市。
   日,重庆市召开森林工程大会,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出席会议并讲话,重庆市长王鸿举对建设“森林重庆”作具体部署。会议提出用十年左右时间,把重庆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美、生态系统稳定的“森林重庆”。其目标为:到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都市区基本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森林重庆”是重庆的一项民心工程,在城市森林工程的推进中,各区、各市直属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为建成森林城市做出贡献,但是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一些区县和单位为加快进程,体现功绩,不惜重金将野生树木甚至名木古树移栽进城,刮起了一股“大树进城风”。这种以牺牲农村或山区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城市的人造形象,无异于“杀鸡取卵”,也是恶意曲解“森林重庆”的目标。
   一、森林城市工程存在的问题
   沙坪坝区把原有的小叶榕换成了20厘米粗的树桩,沙坪坝区属于老城区,人行道很窄,换成了大树桩以后,需要3根支架固定,对人们行走和安全造成了很到的影响。重庆市水利局位于新牌坊的办公楼绿化,使用了4棵树径超过100厘米,树龄300年左右的荔枝树;2棵直径超过100厘米,树龄200年左右的香樟树;两颗直径超过80厘米,树龄超过100年的桂花树,2棵直径超过80厘米,树龄超过50年的银杏树,一颗直径超过80厘米,树龄超过80年芒果树。据在现场施工的工人介绍,这11棵名木古树的总价约在250万左右。
   二、大树移栽进城有以下三方面的危害
   1、大树移栽的成活率低。据了解,通过反复的截干和重修剪,大树移栽的平均成活率达不到50%,树的基本形状已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一些珍贵和珍稀物种可能会在此过程中消失。另外,大树再生能力弱,可塑性较差,一旦移植,树体加速老化,移栽后2~3年内处于假活状态,即使3~5年后能成活,由于被移植大树的根系和树冠创伤难于恢复,树体逐渐衰弱,大多在几年至十几年内变成缺乏生机的“小老头树” (尤其萌蘖能力较差的树种),逐渐丧失环境与生态功能,形成城市新的绿色弱势群体。
   2、对乡村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移栽大树进城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实质上不是绿化,而是从总体上削弱了绿化的生态功能,降低了绿化质量,加速了珍稀树种的灭绝。大肆移植大树违背了自然规律,势必对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并将成为水土流失、泥石流、沙尘暴、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隐患。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北方乡村中的槐、榆、椿、白蜡、松、柏,南方乡村中的樟、楠、杉、银杏、相思等大树,是乡村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大树老树还是乡村的标志。如今,大树老树被卖进城市,乡村美景为之失去颜色。
   3、大树移栽造成城市建设资金的浪费。从较偏远地区移栽大树,据林业专家估算,远地大树移植,成本加运输费少则几千,多则超过万元。为保证移植大树的成活,专家们还要为大树“吊水”、“打针”,花费巨大人力物力。 2006年,重庆南滨路的“镇路之树”死亡,这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树龄达200年的珍稀树种,价值超过40万元的,经济损失巨大。
   三、我会的建议
   1、完善对野生植物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野生植物保护有法可依。非法采集、贩运价值不菲的野生植物,应属盗窃国家资源的犯罪行为,但在查处非法采集、贩运野生植物的案件时,森林公安因为没有可以直接适用的法律,使得打击非法倒卖野生植物的行动大打折扣。
   2、出台相关政策规范移栽大树进城。国家林业部门和各省市地方,应出台法律法规禁止擅自移植古树的行为,规范“大树进城”行为。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林木的管理,制止乱采乱挖,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一切违法行为。据了解,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森林条例》,从制度上限制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大树移植上的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填补了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的不足,可望对森林资源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3、大树移植进城实际上降低和削弱了整体的环境绿化功能,浪费了大量资金,阻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将城市绿化引向歧途。如重庆市水利局移栽的11棵树,价值250万元,250万元资金完全用于建造一片森林了,在这里仅仅就是11个大树桩。大规模“大树进城”虽能取得暂时的繁荣,终难持久,后患无穷。为此,建议加强对园林绿化工作和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职能,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尊重民众参与决策权, 遏制城市绿化中的只求政绩的短期行为。
荣耀西安网---西安第一人气社区!
阅读权限50
09:05:48 |
大树进城总受伤 城市绿化“只选贵不选对”?(图)
  09:16:00 来源: 人民网   网友评论 1 条
近年来国内许多地方兴起的以高额建绿、大树进城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绿化建设热潮中,名树、大树受到的已经不是礼遇,而成为城市建设形象工程中“绿色泡沫”的主体。许多地方进城大树成活率偏低的事实也表明,有悖于自然生态规律的大树移植正成为大树、古树的生死劫。大树进城,为什么总受伤?
城市街头患病的香樟
南京:近百棵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榉树在热浪中日渐枯萎
在南京新火车站广场大树移栽的过程中,为了早现“绿意”,打造“绿色景观”,施工单位将直径在20厘米以上的大树直接移栽。承包工程的园林公司在明知道榉树等名贵树种移植期已经错过的情况下,反季节移植树木,严重影响了树木的成活率。
按照常理,在酷暑天不宜移栽树木,即使移栽也应修剪枝叶,降低大树体内水分蒸发。然而,在“叶多才好看、树死再补种”的催促声中,被原封不动移栽的榉树终究没有保全性命,而是枯死在火炉南京的酷暑中。如果说在南京近百株榉树的死亡还有天灾的成分,那么在一些地方为建设形象工程而盛行的“大树进城风”中死去的大树则更多的是人祸所致。
林业专家介绍说,由于成年大树可塑性下降,适应能力低,在移植过程中,主根和根系以及主枝树冠大部分被切断,树体受到严重伤害,极易造成大树死亡。因此,移栽进城的大树普遍存在成活率低的现象。成年大树移植后,二三年内都可能处于假活状态,即使存活也不如以前生机勃勃,生态功能差,专家给这些大树一个新名词:城市绿色弱势群体。
“人挪活、树挪死” 树木“农转非”当休
树木“农转非”的频繁发生,在恶化农村生态环保状况、加重城市绿化财政负担的同时,也使那些深谙此道的树贩子们迅速暴富。有报道称:河南大别山区一株百年树龄的野生木瓜树,被树贩子花费几十元雇民工挖出,贩运到邻近省份的大城市里售价可达数百元;江西九江农村一株胸径15厘米以上的香樟树,树贩子收购仅需一百多元钱,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最高能卖到两千元……
一株大树长成需要数十年间,一株古树长成至少需要上百年,在生长过程中,这些树木和依附它们的其他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小生态系统。若把一株多年生长的树木挖走,其原生地的地表肯定受损,不利于水土保持,其原形成的生物群落失去载体,生态平衡会被打破。移居栽植到城市里的大树、古树,多半元气大伤、水土不服,或大量死亡,或生长衰弱,难有长势良好的例子,据近年国家有关部委联合调查显示:贵阳市移栽的上万棵大树,一年后就有70%死亡;重庆市移栽到城区的大树,成活率也只有40%左右;各地综合报道移栽树木的死亡率平均超过50%。
树木“农转非”将生态建设引向歧途,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绿化资金浪费。
“贪贵求洋”,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近年来,为建设形象工程不惜高价移栽大树、古树的现象并不罕见。一些地方曾经花30万元移栽一株万年青,50万元移栽一株小叶榕树,60万元移栽一株古银杏。为保证移植大树的成活,还要为移栽后的大树“吊水”“打针”,据估算,每年养护一株大树的投入在300元以上。
某城市:给树盖“空调房” 又是“面子工程”作祟
今年酷暑时节,长三角不少城市连连闹起电荒、水荒,可某座城市居然在大马路两旁给树木盖起了“空调房”──通过24小时不间断地喷水冲凉来降低温度保持水分。一位园林工人埋怨:这些奇花异木是政府花了大价钱从国外引进的,根本就是水土不服,如今伺候它们的成本是个“无底洞”!
一位园林专家对记者说,在大树进城中,一些领导不顾本地情况模仿套用其他城市的绿化模式,在树种选择上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甚至专家一堆意见也抵不过领导一句指示,结果是花了大钱换来一大片死树枯枝。
广场绿化何必“贪贵求洋”
在广场建设中,一些城却盲目引进、移植名贵树种,似乎树种越“高贵”,广场的“档次”越高。一些北方城市的广场不乏南方海岸边才有的棕榈树,深山老林中才能见到的树木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城市的地平线上。而那些“土头土脑”的本土树种、花草,却备受冷遇。
树种“高贵”,其价钱也相应地“不俗”,每棵树数千乃至上万元的并不少见,从国外引进价值几十万元一棵的也时有耳闻。
广场引进名贵树种,固然能增加、丰富树木的种类,使市民在休闲时可以观赏到平时不易见到的树种,但由此带来的相应问题是,名贵树种的引进、移植花费不菲,这些名贵树种在引进后,往往需要更多的人力来精心呵护,无形中也增加了不少养护成本。而且,名贵树种对生长条件、环境、养护等的要求更高,其中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往往便会“夭折”、枯死。
城市的生长环境肯定不如树木原有的生长环境,因此,在引进树种之前要详细考察、论证、筛选,看哪些适合当地生长环境,因地制宜地引进、移植。应更多地提倡栽植“乡土树种”,即本乡本土的树种,这些树种虽然寻常,但适应性强,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更容易成活、生长,也不需要更多的养护成本。与名贵树种相比,这些“乡土树种”用少量的投资,同样可以达到绿化和供人们乘凉、休闲的效果。
林业专家:城市绿化应当引入生态安全概念
多年来,一些城市的绿化为追求绿化覆盖率与绿量,将“大树进城”作为改变城市景观的法宝,在加速绿化景观上做足了文章。但有专家提醒,从区域生态和大树移植的科学性看,大树进城造成的生态损失值得全社会思考。
南京林业大学环境园林学院院长薛建辉教授表示,每棵大树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与生长地的土壤、土中的生物、树下地被、树上的鸟兽昆虫,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生态关系趋于和谐。大树被移栽后,整个群落的生态必将受到严重破坏,与其改善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相比,可谓得不偿失。
在不久前召开的城市景观哲学与生态环境国际学术报告会上,来自国外的高级园艺专家表达了对中国目前盛行的大树进城运动的不解:在城市绿化过程中,中国一些城市的常规做法不是移大树就是植贵树,这种人为营造的城市绿景实际上是“有头有脚没有身子”,忽视了生物的多样性。
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城市在“大树进城热”中高价收购大树、古树、珍稀树木的,也造就一批借机牟取暴利的“树倒”,在他们挖树、卖树、“倒”树的同时,因囤积居奇而干枯死亡的大树不计其数。这不仅使一些森林被逐步蚕食和毁坏,同时也加速了珍稀物种的灭绝,背离了生态保护的基本国策。
有专家表示,面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绿化覆盖率低下和城市森林建设刚刚起步的情况,将生态安全概念引入城市绿化已经刻不容缓,考虑到“大树进城”给城市和原生地带来了双重的生态风险,目前的大树进城模式应尽快得到修正。
荣耀西安网---西安第一人气社区!
阅读权限10
09:10:12 |
回复 16楼 三木子 的帖子
指标要现实存在的,凭空就能造出指标吗,腐败!!!
荣耀西安网---西安第一人气社区!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者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Powered by
技术支持: 克米设计
电话:029-工作日 8:30-17:30在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壤沙化的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