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技法解析分离法是怎样操作的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一线资深机电工程师,国家二级汽车运动裁判,曾参加广东省乃至国家级各类汽车运动等。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中国水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下载积分:1788
内容提示:论中国水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06|
上传日期: 14:54:4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中国水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官方公共微信  大家好,我是在德国学西方艺术史的,这篇文章是我听课的笔记和心得,是关于中国水墨画的,不知道放在这里合不合适,文章中的缺点,希望大家指正!  Kudielka教授关于中国水墨画的讲座   2005年夏季学期我在柏林听一门名为“运动的视觉”的艺术史讲座时,教授Robert Kudielka曾花两节课时间专门讲授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文艺复兴画做比较,并从中衍生出去看两个文化在生存哲学上的根本差异。这两节课给我的震撼很深,我想把仍然留在我记忆里的东西整理出来,加上一些自己的感想,与所有感兴趣的朋友分享。首先要指明的是,教授的专业领域是西方艺术史,对中国艺术史的了解仅凭个人爱好,所以在谈到中国绘画时,也许会有粗浅之处。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完全没有带着欧洲中心主义的目光来看我们的文化,而恰恰相反是从对西方文化本质缺陷的深深忧虑出发,希望在我们的文化中寻找别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他说的话也很有一听的价值。   教授是在快结束对“文艺复兴绘画传统”的阐述时,移题到中国水墨画的。文艺复兴绘画的传统,起源于中世纪室内画渐渐地从其所附着的建筑物分离,并在同时将建筑学的基本原则吸收为自身的构图原则。从乔托(Giotto)的创始,到卡拉瓦乔(Caravaggio)及其后学以其明暗画法撼动并最终摧毁这一传统的根基,其间几百年间,欧洲绘画的基本特征就是其“构造性”(Constructedness), 意即在图画的平面上,像构造一栋建筑一样构造起三维空间,其间任何元素的分布,都要隶属于并且巩固这一预设的空间框架。这种以建筑为榜样的构图原则的发展,是与焦点透视法的发现和应用分不开的。透视法通过固定一条到多条视觉轴线,将所有的人和物沿着这些轴线,依“从近到远,由大变小”的原则排列,最终确保了在画面上所构筑出来的空间内在的连贯和稳固。   以透视法构筑出来的空间,确实有以假乱真,让我们感觉身临其境的功效。但同时它也意味着对我们自然视觉的一种严重侵犯。因为在我们自然视觉中,根本不存在固定的轴线,将其所延伸到的视觉对蟛涣舨杏嗟亍按?钡阶约荷砩稀G∏∠喾矗??贾帐谴υ谠硕?淖刺?校??驹诟吆偷停?蠛陀遥?逗徒??洹U庵肿匀皇泳醯奶?拘裕?谖囊崭葱撕蟮奈鞣揭帐跏防铮?残砣??Cezanne)是第一个重新发现并且成功地以此出发来构图的。塞尚将画面分解成无数不连续色块(colour-planes)的排列,从表面上看来不区分远近,但正是由此便利了我们的视线在不同色块之间的跳跃,创造了一种自然的空间感。这种空间,不是像透视法空间那样用自然科学的方式被预先规定下来,而是在画面与我们视线的动态交流中慢慢产生出来的。(插图)   如果说塞尚是从动态视觉理论出发打破以静态视觉理论为基础的透视画法的僵固性的话,那么中国水墨画自始至终都没有受到过静态视觉理论的束缚。单单从最基本的材料层面讲,中国画的创作和观赏都是在画纸的慢慢铺展中进行的,所以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提供一个固定不变的,可以通过透视法来组
织的图画空间(pictorial space)。然而我们即使是站在早以被摊开的画作前,也不会产生空间凝固的感觉。这是因为,中国画所要表达的,从来都不是现实的空间,而是贯穿于现实空间和它里面的事物的抽象的“神”和“气韵”。完全按照现实的尺度来构图,固然便利于错觉的产生,然而也止于形貌的再现而已,并不能托显使形貌生动活泼起来的“神韵”。而后者才是中国画真正的主题。所以中国画没有使用焦点透视法,构图从表面上看来远近大小比例失调,并不是因为中国画家几何数学知识不足,而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超越了西方式的“具象式视觉”(objective view), 直指“形而上”的境界。   那么具体地讲,中国画是通过什么方式在有形,静止的画面上表现无形,动态的气韵的呢?教授提了好几点,归纳起来,最重要,和西方绘画区别最明显的有两点,一是中国画的“开放性”,二是它的“辩证思维”。下面我们分别来讲:   1.开放性。西方文艺复兴画的构图,如前所述,是以建筑学原则为基础的,这也决定了它的“封闭性”。这不是指画面上某个具体实物的封闭性,而是指图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的封闭性。所有在平面上出现的元素,在深度这一幻觉维度上都有它稳固的位置,不会飘逸在某个不确定的层面。这种严密的三维构图,使得图画空间像一座建筑物一样,完全能够靠着自己的力量站立起来。哪怕画面上事实展现的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譬如一间向两边和正前方敞开的内室,我们也不会想要通过想象画外空间来补充画内空间,因为后者就它的稳固性而言完全是自给自足,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完整”的。   这种建筑学的思维,在中国山水画中是彻底缺席的。以任何一幅中国山水画为原本,我们都不可能构建起一个规则连贯的几何空间。相反,画中的山峰,树木,溪流,房屋从远近,高低,左右各个方向自由地由画外进入画内,或者正准备着从中退出。仿佛图画空间只是他们临时聚集,以及在这种聚集中的互动关系的产物,随着它们的分散,又会自动消释。它绝非像在文艺复兴画那里一样,是一套预先规定下来的体系,断裂于它以外的空间,而相反是处在与之连续,向之开放的状态中。Kudielka教授在讲课时提到20世纪初到欧洲留学的中国学生参观罗浮宫,感受是“你们这里像在打仗似的。”意思是说欧洲的绘画,幅幅都争着把自己的那套空间体系逼压入观者的视觉,彼此之间没有调解过渡。而中国画因为始终与其周围环境处于交换关系中,所以能够使观者平静从容地从一幅画移向另一幅画。   事实上中国艺术作品的开放性,不仅从作为平面艺术的水墨画上,从雕塑,建筑,陶艺这些立体艺术上也得到充分体现。立体艺术品作为与我们一样具有垂直中轴的三维空间居住者,比绘画更容易强调它自身形体的完整性。然而中国艺术家仍然尝试着在保证它站立稳固的同时,打开它轮廓的封闭,将它与它周围的空间联系起来。中国古代的雕塑,建筑,陶器和其水墨画一样,让我们感觉到是“气”在它不断流动迁徙的过程中的短暂聚结,在这种聚结中包含了它所来和所去的脉络走向。我们经常说中国立体艺术注重与其所处环境的和谐,我觉得这说得还是不够。中国立体艺术不仅是与其环境共处,更是共生。观看中国传统的立体艺术品,我们往往能够感受到它是如何从它周围的环境中生成出来又复归于它,从无形变为有形又复指向无形,在这种衍变的过程中事实上正好是彰显了潜在于后者内部的趋势和潜能。与之相比,西方的立体艺术品往往是向内部封闭,围绕着自身的中心和轴线构筑起来的,与它周围空间的关系只是静态的占据,不是动态的互动,事实上是把它自身的尺度强加给了后者。这种思维方式发展的极端就体现在现代都市的建设上,把空间完全看作被占有和征服的对象,而不是具有内在能动性,我们的建筑物可以与之进行交流和互换的一个伙伴。   艺术品的特性,往往反映了创造它的人的特性。的确,古人在做人时,也强调其“开放性”。我们不笼统地讲,还是以图为证。也许没有什么能比这两幅人物画更能反映中西方对“人”的理解的差异了。(插图) 波提切厘(Botticelli)画中的奥古斯第诺(中世纪哲学家)像是被囚禁在了他的书房里。后者是一个以透视法组
织的空间,他在里面和所有其他的物件一样,通过他自己丰满厚实的立体性占据他应有的位置。与他相比,李白则轻盈得让人得不到任何实体感。画家完全没有兴趣去再现他作为一个“物理”的人在物理空间中的特性,所有的运笔都旨在表现他是如何在这种内在“中空”的境界里,向他以外的空间敞开。他长袍尾翼向后的拖曳,他右前足的前移,他颈项部分的“崛起”,以及他胡须的微翘,都精当地烘托出李白“望”的坚决和力度。同样是望向画外的目光,在波提切厘的奥古斯第诺那里却明显是内省的目光,是被身体牢牢掌控住,走不出去的目光。   “中国人是活在外边的”,Kudielka教授用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古代中国人生存哲学中开放性这一基本特质。然而随着消费,享乐社会登陆中国,中国人的生存关怀越来越被逼回到他个人的内心,他忽而变成了具有数不清的情欲和物欲的“主体”(subject), 在承载它们的时候,也被它们所驾驭,所役使。我们的先人们那种不分内和外,不分我和他,不是把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作为生存目的,而是洒脱地“走出去”,在与“外边世界”的同生息共命运中寻找生命意义的生存方式,于我们是越来越陌生了。   2“辩证思维”。用源自西方哲学的“辩证”两个字形容中国水墨画的基本特征,也许并不十分恰当,需要一定的说明。在西方的辩证法里,“正题”和“反题”总是两股相互排斥的力量,这种冲突性只有通过合并归一到一个“合题”中才能最终化解。西方人很难理解两样对立的事物也可以相辅相成,彼此不可缺少。而对于后者的体悟,正是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特性。这种思维,也贯穿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古人把自然景观画称作“山水画”,并不只是为了名称好听而已,而是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即它是以山为代表的“刚”和以水为代表的“柔”相济的产物,是由对立力量的交织互动所创生出来的“关系空间”(relational space),而不是西方透视画中的均质空间(homogenous space),仅仅是画中元素的“容器”。在中国山水画中出现的景物,首先是为了踏入与彼此的关系中,其次才是作为实物的象征;画家对它们的安排布局,不是临摹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关系,而是以它们的形体所具有的内在张力为丝缕,编织出一张充满动感的网络,从中凸显出“气韵”。   然而中国山水画中最根本的辩证关系,未必是在山和水,在被刻画的景物本身之间,而是在“有”和“无”之间。所有人都注意到,中国画总是在画面上留出很多空隙,显得空空荡荡,而西方画总是被填得满满实实。首先,从视觉角度讲,要在有限的画面上制造庞大的空间感,特别是像高山瀑布那样的宏大景观,间断性的刻画比连贯性的刻画要有效得多。像在德国的著名风景画家考赫(Koch)那里,事实上是相距很远,其尺度不可类比的前景,中景和后景被硬梆梆地连接在一起,使得远景变成了近景,高山变成了丘陵。(插图) 而中国山水画通过打破这种一览无余的视域,在里面插入空白间隙给予我们的视觉以“腾跃”的可能,在这种不断运动的过程中生发出无限的空间感。这和前面提到的塞尚的构图思路是相似的。   然而中西方构图的差异从本质上讲,并非是视觉理论的差异,而是有其深厚的哲学渊源。西方人不能在画中容纳空白,和他们不能思考“无”有关。在西方传统哲学里,“无”便是存在的彻底缺失,是一个没有任何积极内涵,只能从反面被理解的概念。而这又是因为西方人一直把对“存在”的定义局限在“现时”这一个时间维度里,即只有现存的东西是真正存在的,除此之外便是那没有任何意义,根本不能被认识和感知的“无”。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道家哲学,始终把“存在”定义为一种振荡在“有”与“无”之间的辩证状态。所有的存在物都不是仅仅存在于“现在”,而是同时向“过去”和“未来”敞开,是处在不断地生成和不断地演化的过程中。如果一样东西被锁定在“现在”,而被剥夺了生成和演化的可能,它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是“死”了。所以对古人来说,“无”绝不只是一个反面概念,而是充满了积极意义,可以说是将“有”维系在“有”的无形力量,它潜在的泉源和归依。   以上所讲的那些抽象理论,我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极其形象地理解。在中国山水画上出现的景物,都不是自成一体的,而是与留空的纸底处在互动中。或者是在其间穿插,或者是向之延展,或者是从中呈现,可以说它们是在与纸面上的空白的联系中才完成了自身;而后者也因前者变得可以感觉,充满了内在张力,不再单单是画面上的缺口,一切形体和能量的缺席。这种构图理念,不仅是西方文艺复兴传统所全然未知的,即使是在现代西方艺术里也很难找类比。譬如马勒维奇(Malevic)和汤伯利(Twombly)的画,确实彻底摒弃了文艺复兴画建构一座密不透风的“建筑”的诉求,在画面上使用大量的空白。但我们立刻发现,这里的空白只不过是供那些寥寥的形状和笔划漂浮在上或漂移而过的被动的载体罢了,绝对不像在中国画里那样,本身被激发出无限的能动。也许唯一在其辩证思维上可以与中国画类比的,是毕加索(Picasso)和巴拉赫(Braque)的一些立体主义绘画。在这里,绘画的主题被成功地捕捉在了“呈显”和“消隐”的中间状态,由此获得了生机和动感。但仍然,“无”在这里仅仅是被影射到,不像在中国画里那样,是被直观地表达出来的。(插图)   “无”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到了极端,竟然可以本身成为画的主题,而不再是被画物的济补。在马远的《山径春行图》中,所有被描画出来的人和物都直指画面右半边的空白:树枝的倾侧,堤岸的延伸,飞鸟的扑跃,人物的仰面静观,直到左下端捧着纸卷疾冲而入的小童——生怕主人要即刻吟诗作赋。我们根本不用知道那里到底是着什么,有什么形状,就早已充分地感知到它。要是画家把它描绘出来,反而会扼杀画的意趣。(插图)   肯定“无”,在与“无”的交荡中生存,这也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最伟大之处。而整个西方思想史,直到贝克松(Bergson),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诞生和维系于对“无”的恐惧。这种恐惧驱使着它始终去寻找一些恒常不变的东西,而把所有的变化看成一种不完善的状态,或者根本就是假象。这种对现存物的执着,表现在艺术里,就是将画面构筑在物品的堆砌上。“西方画里总是挤满了东西!”(European pictures are full of things!) Kudielka教授颇为激动地说。而当我们把目光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就会发现同样的,令人窒息的物品的堆砌也在决定着所谓的“现代社会”的面貌。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能够把一切的物品都生产或改造成,并且维系在那个仅仅是为我们所需要的状态——可吃,可用,等等。而我们生活的内容,便缩减到对现成品的占有和支配上。我们越来越难接触到一样东西是怎样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更不要说是直接参与到这种演化中,在这种参与中发现和激荡出自身的生存潜能。而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古人不摈斥“无”,不把它看成一种缺陷,而相反的是一种对人本身的机遇。   在这两堂关于中国水墨画的讲座的最后,Kudielka教授说道:“我们看别人的文化,不是为了发现他们,而是我们自己有多么奇怪,多么地不能再继续对自己想当然。”听到这里,我感觉很惭愧。在西方人自己积极地反思自身文化的不足,向我们取经的时候,我们自己却不分良莠地接受他们的文化。事实上今天的中国人在努力追求,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实现了的那种生活方式,从它的思想渊源上讲,已经是彻头彻尾西方的。古人留下的东西,我们可以保护甚至复制。但是在我们失去了他们内在的生活态度后,所有的这些古物也只不过堆砌以外更多的堆砌罢了。
楼主发言:19次 发图:3张
  这是你发的唯一不挑拔的贴子。我觉得水墨画的意境比油画来得美,艺术性更强。
  @一品草堂 2楼   这是你发的唯一不挑拔的贴子。我觉得水墨画的意境比油画来得美,艺术性更强。  -----------------------------  介绍亚洲最精致最璀璨的汉文化,那些被日本韩国山寨抢夺深深迷恋的。。。  /post-333-.shtml
  有鉴于LZ难得的本次发贴的文法平和,正面,且富于知识性,给你按个赞吧,收藏了。另外再谢谢你。
  不懂啊,我喜欢中国山水画,因为看着舒服
  天选之民族创造的艺术,赞叹  
  这个和中国人的文字特点有很大关系。。。。维度更多。。。。且中国书画不分家
  @比较健忘也记仇 5楼   不懂啊,我喜欢中国山水画,因为看着舒服  -----------------------------  认真看吧,这篇文章解读了东西方的哲学,对了解中国文化很有帮助。中国水墨画一开始就超越了西方式的“具象式视觉”, 直指“形而上”的境界。
  西方人懂个屁.
  @zhou123123ABC 9楼   西方人懂个屁.  -----------------------------  你到底有没有看,就在乱叫,烦不烦??????
  西方画现在也朝写意发展了,开始脱离“形”而注重“意”,这是人类艺术的必然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必然发展。。  而中国画一开始就是写意,一开始就脱离了形而抓神,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西方画和中国画就像人的肉体和灵魂,肉体在完美,在精致,没有抓到灵魂就不是真正的艺术。。。
  这个帖子我先收藏,睡个觉了再回复你。
  俺表示····塞上梵高毕加索,我能看出话的是什么就不错,色彩色块也是接受不能且如果没别人解说估计有很多你根本无法理解是啥的,但是这样说出来会被嘲笑为没品位,  没色彩感,中国人肯定是更接受度高的是小桥流水,古色书香,轻描淡然的。不是说国外的不好,但前提为什么一定要去把自己装作成外国人,硬去对外国的审美进行理解,接受,更甚到歌颂,然后贬低自己的艺术。有些估计就记得个梵高的出口就是“你看人家外国画的画!”
  @楼   俺表示····塞上梵高毕加索,我能看出话的是什么就不错,色彩色块也是接受不能且如果没别人解说估计有很多你根本无法理解是啥的,但是这样说出来会被嘲笑为没品位,  没色彩感,中国人肯定是更接受度高的是小桥流水,古色书香,轻描淡然的。不是说国外的不好,但前提为什么一定要去把自己装作成外国人,硬去对外国的审美进行理解,接受,更甚到歌颂,然后贬低自己的艺术。有些估计就记得个梵高的出口就是“你看人家外......  -----------------------------  这本来就是从一个在德国留学的学生博客里转来的(原作者博客关闭保存下来的),而且这个教授真实存在的,在德国教书,他的维级百科都有,不相信就算了。。。。  而且这篇文章不是网络上瞎编乱造转帖量很大的文章,百度一下,估计就转了一两个贴  而且这篇文化很大东西很有深度,促进东方人思考,你怎么这么酸?脑残还是智障?
  我一直觉得中国画是一种“灵性的艺术”,完全超脱形态物质的束缚,直指形而上的层次。。。欣赏中国画对人的精神层次,东方哲学,领悟力要求很高
  在这三个文化共同体里面,耶稣教的文化共同体,它包括天主教,基督教以及以色列的犹太教,在他们的共同体是从油画一直发展下来的。伊斯兰教的文化共同体宗教的力量非常之大,他们的艺术是为宗教服务的。东亚的儒家文化,也包括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我们是多神教,而且只要你行善的话,都能成佛,他不是由一个真主,或是由一个上帝来左右的。儒家共同体的绘画,是以水墨画为主的,这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从艺术史来讲,真正有影响的就是西方的油画的体系和东方的水墨画的体系。油画的体系因为一神教的观念的支配,上帝创造了万物,整个世界的万物都是上帝的创造,你想要改变神的创造,就是对神的不敬,因此画家一直不敢对自然的万物有所改变。早期的如安格尔,他说:"一个画家的职责就是像奴隶一样老老实实地把你眼睛看到的画出来。"甚至到了印象派的罗丹,他还说:"如果说我要改变我的眼睛所看到的,我就创作不出好的作品。"这是因为如果你要改变自然的面貌,就是对上帝不忠不敬,神是全能的。   其实在我们国家也一样是,神是全在的,神是全能的,表现在千手千眼观音的创作上,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这样,我们的绘画就走写实的路。我们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走上了写意的路。我昨天就和你们提过,不管是西方的绘画也好,东方的绘画也好,走的是同一条路,都是画家在精神上追求自由表现自由的一个过程,在形式上是从写实经过写意到抽象概念的一个过程,是在整个人类的共同的感情下发展起来的,所以有很多的一致性。但是由于西方绘画用的材料和东方不同,因此这两个发展就截然不同,在画面的表现上也不一样。西方一直就走写实,而东方老早就不走写实,在二十世纪之前,东方的绘画超过西方的绘画最少是几百年。西方由于接触到东方的绘画之后,才有所改变,他们的改变从印象派开始。   1884年,在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日本送了很多浮世绘的作品,当时满清自顾不暇,所以没有送作品,日本出尽了风头。印象派的绘画已经走到了写实得不可能再写实的地步,他们不但把画架拿到户外,甚至想把时间固定在画面上,绘画本来表现的是三度空间,他们还要把时间放进去,变成四度空间。我们看莫奈画的教堂,上午几点几分拿着画架去画,没画完,拿回去,第二天同样的时间再去画,第三天也如此,过了时间就不画。下午的那张画,也有固定的时间,傍晚的画也同样如此,他们想把时间也固定在画面上。已经写实到那种地步了,但是他们遇到了日本的版画,日本的浮世绘之后,发现绘画还可以用二度空间来表现。西方的绘画是用面和面的关系把对象立体化,学过素描就知道,素描就是画光影,而且光影是用面来表现的,在一个平面的空间上表现立体。他们看到日本的浮世绘在二度空间里,用线来表现,觉得非常吃惊,他们没有想到二度空间的表现对艺术的掌握比三度空间更到位。因此,他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很快就开始了变形,并且不久就步入了抽象。为什么我们比西方早七百年就开始了写意,但还是没有进入抽象?昨天我也提了一下,中国写意画就是抽象绘画,中国画的线条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我们的胳膊伸出来,它的颜色和明暗和背景的颜色明暗不一样,形就显露出来了,形的边缘并没有线,是中国人把它抽出来了,颜色是平涂的,甚至不涂颜色,人在衣服里面和衣服外面是一样的,中国人没有达到西方那样完全的抽象,和我们儒家的思想有关。我们儒家的思想是中道思想,是不偏不倚的,它既不完全地写实,不象西方的画家那么像,但也不是抽得一点形都看不见,我们在儒家中道思想的指导下,维持一种既写实又抽象,既不写实又不抽象的似与非似。中国绘画在写意的阶段走了很长的时间,而西方在写实走了很长,在写意走了很短。 在印象派的时候受日本影响之外,二次世界大战后,抽象表现派是受了中国书法的影响。真正懂得书法的人知道,你看到书法的时候,首先是一种美的感受,而不是它的内容,一个不太懂或是完全不懂书法的人,上来就读写的内容。唐朝张旭、怀素是不得了的两个大师,一个是"书圣",一个是"书仙",到现在为止,我相信我们有一多半的人都认不出他们俩的字,认字不是欣赏书法的条件。   西方人在看到中国书法的抽象美之后,产生了抽象表现派。而抽象表现派的出现一下子就影响到全世界,随后,他们就希望从世界各地来吸收营养。 下面我们一面放幻灯片,一面讨论。这是比较早的一些绘画,你们可以看到,就是用面在表现三度空间,一开始还有线,但面的观念已经形成了,在西方绘画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地就把面与面的关系做得更准确,更完整了。 这是安格尔的作品,他是不用线条的,用两个不同颜色不同光影形成线,线在我们现实中本来是不存在的。这是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已经在面的关系上做得越来越单纯了。 这是印象派画家马奈的画,不管他做得多么单纯,还是受光面和背光面,基本结构还是面与面的组合。 这是表现派的作品,是他们接触到日本的版画之后的一些创作,已经开始写意了。 这是塞尚的画,我把它局部放大,塞尚之所以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是把面与面的关系做得非常确实,几乎一笔就是一个面,他把面与面的传统发展到了极致。 这是莫迪格里安尼的作品,他的作品受了东方的影响,也有了线。这张是我在西班牙看到的,这些装饰全是中国的东西。清朝之前,已经有西方的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他们带回去很多中国的文化,包括马可.波罗带回去的中国的饮食文化。右边这张图片局部放大,可以看到那时候他们生吞活剥,把我们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做在他们的画上。那时候他们完全没有消化,和我们早期学西方绘画一样,就是把西方绘画原原本本地搬过来。 这是后期印象主义画家受了日本版画影响之后的作品,这是马奈的画,当时印象派的画家一窝蜂地抢购日本的版画。日本的浮世绘在那儿出尽了风头,印象派的画家把日本的版画作为他自己的背景,画还是印象派的方式,但是有了许多东方的元素。他们开始用黑线条,这是西方绘画中没有的,我们知道印象派不承认世界上有白颜色或是黑颜色。   他们说所有白色东西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世界上没有纯粹的白,他们的画里面,白颜色有很多的变化。他们说世界上也没有黑,只有在没有光线的环境下,才有真正的黑,任何的黑色都会受光影的影响,即使是一个黑色的布幔,它也会因为光线而有转折,就证明没有纯黑,他们使用纯黑的线条,是受了东方绘画的影响, 这是()的画,你们看他画的人物,就已经是学中国画家的画法了,你看他这儿用的是勾线平涂,没有画成立体。右面这张画也是康定斯基的画,他也开始画写意画,他的用笔的方法已经用了一些中国人用笔的方法。 这是()的画,已经非常写意了,用黑线条,画得非常写意。他们利用东方的线条,写意画走向了抽象画,你看这儿象文字又不是文字,他是用了文字的线条,用细线条把整个的人物都抽象化了。 他自己的画法是不是放弃了呢?没有,他们依然有一批画家在坚持面与面的关系的探索,一个马蒂斯,一个毕加索,他们的画整个已经是平面的,没有立体,没有前后了。你们看,毕加索发展出了立体派的画,但是西方传统中的面与面的关系依然存在着。这是他们的人物画,他仍然维持着面与面的关系,但已经不是三度空间中面与面的关系,是平面的二度空间的面与面的关系。 这是立体派的静物,所谓的立体派实际是不立体,他们把物体平面化了。这是他们的风景,也是平面化的。从中可以看到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抽象,而且是纯抽象,这是他们的这个时期,在台湾翻成极限运动。 这个画家叫做(),他公开表明他是受了中国的老庄思想的影响。别人问他:受了老庄什么影响?他说,就是无即有和有即无,他进一步解释说,一个空间人不能居住,不能运用,但是你把四面的墙围起来,把屋顶盖好,就是个有用的空间,你要想摆什么进去都可以,这就是无即有。那什么叫做有即无呢?比如一个空间里,你摆了课桌,就搬不进机器,你摆了这样就摆不进那样,他说这就叫有即无,他说,有很多的画都画满了,观众看起来就没有悠游的空间了。他说他的画,空的部分就让观众自己去想象是什么东西,你想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是他对中国的老庄思想的运用。当然不是很正确,但是,有时不正确的观念也可以出来好作品,也可以走出一条路来,他对老庄思想的不正确的认识,也做出了一批好作品,在西方也是个大师了。 这是他们的理性的抽象画,是七十年代以后的事,他们也把硬边的技术用在他们的绘画中,这这画太大了,不能看到全部,绘画就直接用在他们的生活中,他每一层楼都不一样,这是抽象艺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这两张画很有意思,这张是七十年代末的作品,右边这张是二十年代的作品,两张画要差五十年以上,从这儿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画家在打圈子,这张叫做《白和白》,几乎就是一块大白布。
  西方的面和面的关系的绘画是受了希腊的影响,他们什么东西都是要清清楚楚,因此他们在他们的美学里面都是这种硬边。比如西方的庭院里,草长出来一点,就要剪掉,要直直的,而且他们的庭院,你一眼就可以看到底,我们的庭院设计,变化是很多的。西方的树都要剪成几何形的,在巴黎的凡尔赛宫,两边的树好高好高,剪得像一面墙一样,尼罗河每一次泛滥之后,他们都要把田重新划一下,划的田都是方块的,发展到绘画中也是这样。 我们再看一看,这是印象派的作品,这是我们中国的绘画,大家可以看一看,这其中有没有抄袭,有没有关系。我昨天讲过,有画家开始用黑白画抽象画,而且画面中白的部分不涂颜色,这在他们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你们看右边的都是我们中国的东西,左边的都是抽象表现派的大师的作品,这画家他说他是受了中国书法的影响,他把他的画叫做"白描",这都是把艺术之都搬到纽约去的功臣,他们把中国的书法乃至是拓片都运用在作品中。 这是齐白石的图章,我把它局部放大,你可以看它线条的组合和西方的作品的线条组合有没有关系,他们有没有抄袭之嫌?你看这根本就是两个中国的字,他们弄到自己的画面上,就成了他们的伟大创造。你们现在想一下,我们现在有多少模仿西方的画家,你们看了这些可以反省一下,他们在画面中大量地运用中国的文字,这是他们在抽象表现画派之后的一些作品,这是些欧洲的画家,是在纽约画派之后的一些画家,右边是个德国的画家,他说他是从中国画竹叶的形式上得的灵感。 这是用细线条的,这也是纽约画派的大师波洛克的作品,他画的时候先把纸皱起来,然后再铺平了画,画的时候用中国的毛笔,中国的墨,中国的纸,中国的纸才能画出这样的线条,才可以留白。 这是后来的一个画派,叫做"行动画派"。行动画派"的作品都是大型的作品,他们也自称是受了中国的影响。抗战中我在江西的上清宫度过,你们知道上清宫是什么地方吗?是道家的地方,道家经常画一些符来卖钱,我看他的这张画和我的符的上半截非常像。这个画家叫做马丢斯,在1970年我在德国东方美术馆办个展的时候,他也在另一个厅办展。他结束的时候有个当众表演,他说他是受了东方的影响,受了中国书法理论的影响,他说中国的书法理论认为,书法的精华在于写的过程中,而写好之后的是糟粕。他说在写的过程中,身体全神贯注,整个扑在画布上的时候是最美的时候。所以他就拿了一大桶墨,拿了一根大笔,像一个剑侠一样舞了起来。看来不仅是中国的画家喜欢表演,法国的现代画家也喜欢表演。 西方的现代绘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把中国的线条拿来运用,他把中国书法在创作中的趣味也拿来学习。这是他们画的水墨画,他们不仅注重线条的趣味,还开始泼色了,他们过去用油画颜色不好泼,丙烯颜色发明之后,可以用水调,他就开始泼了,这泼的气魄也还不小,他不但是泼,还加了线条和颜色。这画家的画都非常大,一层一层地往上泼,还有颜色往下滴。后来他们不但泼,还讲究笔墨了,线条和渲染都相当地不错,你看这儿晕染的变化和味道,让中国人看了都吃惊,我们中国人自己不好好地继承传统的话,西方人把我们优点都吸收了,全世界的大文化就是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但是中国人如果不努力的话,对世界文化没有什么贡献的话,就成了他们的天下了。所以眼看着西方对我们的学习再不警惕的话,将来都变成西方的了。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芥子园画圃》,这是他们从《芥子园画圃》中体会出来的,你们看它的线条都是《芥子园画圃》里的线条,他们学《芥子园画圃》和我们不同,我们学《芥子园画圃》就是怎样来画一块石头,怎样来画一棵树,怎样来画房子,画船,人家只看你的线条,他不管你画什么,他把线条的精华吸收了。 这是梁揩的《泼墨仙人》,梁揩这张画的年代我不清楚,但是我们在美术史知道,在年这二十多年之间,美术史上有梁揩活动的情况。
  中国艺术的高妙主要源于道家哲学的高深
  @北星之光 20楼   中国艺术的高妙主要源于道家哲学的高深  -----------------------------  对,英雄所见略同。。  道教几乎是人类发展到现在最棒的信仰了。。  因为道教的原因,中国没发生像基督教,伊死兰,印度佛教等排他性事件大规模屠杀  道教还提升了中国文化层次,使中国书法水墨画一开始就走的是写意的高级文化路线,脱离了写实的初级文化,欧洲的后来的抽象派,就是他们从写实到写意的开始,他们也慢慢想写意靠拢了。。。。  可笑的是,中国人现在一窝蜂血西方艺术,恨不得全盘西化,却看不到自己的长处
  其实最高层次的中国画是最写意的,也是最写实的,是最主观的也是最客观的。因为最高层次的中国画反映了道的真实存在,而在道这个层次里,主观和客观融为一体,物我合一完全合一。
  欧洲古典是写实,后来看写实这条路是死路,受中国艺术影响开始写意,但是这个意是啥?潜意思?本我?还是达不到中国艺术“澄怀观道”境界时的意,作品的层次依然受限制
  也就是西方艺术的写意,发挥空间很大,搞一个观念就可以成立一个流派,但是始终无法通向艺术的最高境界。他们从观念和操作上无法达到道的层次
  中国古人的思想高度,在千年以后还能让今天代表着先进文明的文化群落所艳羡和仰视,足以说明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理性智慧同样灿烂夺目。其实,我们所抛弃遗忘和渐渐失去的也许正是在外人眼里最耀眼最渴望的,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
  西方文明的伟大之处也许就在于当他站在世界之巅的地方,在领先于其他文明的时候,总能在一些不起眼的细微处惊醒自身的不足。让自己在进步的同时不停的修补着露出破绽的地方,以便于时刻提醒和警惕,使自身能随时随地的保持在最优势的地位~~~像他们说的,上帝和魔鬼都藏在细节里,区别就在于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他~~
  西方的画有静态美,中国的画有动态美。
  @姿势就是力量ABC 26楼   西方文明的伟大之处也许就在于当他站在世界之巅的地方,在领先于其他文明的时候,总能在一些不起眼的细微处惊醒自身的不足。让自己在进步的同时不停的修补着露出破绽的地方,以便于时刻提醒和警惕,使自身能随时随地的保持在最优势的地位~~~像他们说的,上帝和魔鬼都藏在细节里,区别就在于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他~~  -----------------------------  的确,这是值得中国人学习的地方。
  先做个记号
  楼主你不嘴炮发正经文又太长了…看不下去  
  @muzi997 31楼   楼主你不嘴炮发正经文又太长了…看不下去  -----------------------------  多看些有营养的,学术水平都会高点,认真看这篇文章,你会重新认识中国水墨画的精妙之处
  其实这也是“和”的思想  
  谁妄自菲薄了?
  @马甲将军的祁连山 16楼   这本来就是从一个在德国留学的学生博客里转来的(原作者博客关闭保存下来的),而且这个教授真实存在的,在德国教书,他的维级百科都有,不相信就算了。。。。  而且这篇文章不是网络上瞎编乱造转帖量很大的文章,百度一下,估计就转了一两个贴  而且这篇文化很大东西很有深度,促进东方人思考,你怎么这么酸?脑残还是智障?  -----------------------------哪句话看到我在酸,你啊又从哪句话看出我在怀疑这片文章的真实性?你连我是夸还是贬还是在客观感叹你都看不出来,我是否也可以借问您一句“你是智障还是脑残,或者是有阅读障碍?”
  我向来觉得,(当然我不专业),  中国的水墨丹青才是艺术,西方的只能叫做一幅画。
  不错,马克
  @tk22659 6楼   天选之民族创造的艺术,赞叹  -----------------------------  天选之民族说的号!!!!  汉人就是这样的民族,  可惜缺少旧约一样指导性的纲领,如犹太一般
  想起《三体》小说里,针眼画师的话“东方画派不讲究透视原理,有大量的留白”,  指的就是山水画的意境
  感謝樓主分享
  @马甲将军的祁连山 现在就是有些人认为外国拉泡屎都是香的,首推公知这些2B
  @木頭8341 42楼   @马甲将军的祁连山
现在就是有些人认为外国拉泡屎都是香的,首推公知这些2B  -----------------------------  公知五毛jy,都是我最讨厌的群体,分不出伯仲
  @马甲将军的祁连山 43楼   公知五毛jy,都是我最讨厌的群体,分不出伯仲  -----------------------------  我也想做5毛,可找不到门路,哈哈。为自己的国家做5毛,我觉得很正常啊。这只是我的观点而已
  @木頭8341 44楼   我也想做5毛,可找不到门路,哈哈。为自己的国家做5毛,我觉得很正常啊。这只是我的观点而已  -----------------------------  最讨厌五毛动不动打着民族团结和挑拨的旗号欺负汉族,不准汉族说真相,不准汉族索取本应该获得的平等权利。  如果你是5毛,当我什么都没说吧
  说实在的,老外用他们西方的思维来解读中国山水画,就好像把酱油洒在奶油蛋糕上一样,弄的令人作呕。然后还想当然的把过失赖在酱油上。
  @马甲将军的祁连山 45楼   最讨厌五毛动不动打着民族团结和挑拨的旗号欺负汉族,不准汉族说真相,不准汉族索取本应该获得的平等权利。  如果你是5毛,当我什么都没说吧  -----------------------------  你听不懂我说话么?我说了,我想做五毛,可找不到门路,你可以介绍?五毛不准汉族要自己的权利么?我咋不知道
  轮子,继续
  德国人啊,诞生出纳粹的邪恶民族。
  学习下先,这个需要
  回复第45楼(作者:@马甲将军的祁连山 于
01:01)   @木頭8341 44楼   我也想做5毛,可找不到门路,哈哈。为自己的国家做5毛,我觉得很正常…… ==========不能因为社会是多出几个郑海霞就否定女士先行这一绅士准则,更不能因为社会上有你这样的夜叉女,而否认女性的温柔体贴。  
  楼主,过年红包拿多了吧,最近不打算领工资了么?
  中国画写意,西洋画写实!
  哥心中始终觉得中国山水画始终有一种醉人的美,西方画表达的太无美感
  顶啦..好文章
  德国人和美国人是最了解中国的民族,而不是日本。日本不懂中国的内心。德国和中国在气质上最接近,当然是300年前的中国人气质。
  讲的不错啊,难得看到一篇好帖。  
  @木頭8341
44楼  我也想做5毛,可找不到门路,哈哈。为自己的国家做5毛,我觉得很正常啊。这只是我的观点而已  -----------------------------  @马甲将军的祁连山 45楼
01:01:00  最讨厌五毛动不动打着民族团结和挑拨的旗号欺负汉族,不准汉族说真相,不准汉族索取本应该获得的平等权利。  如果你是5毛,当我什么都没说吧  -----------------------------  强大的包容性与责任感是汉族骨子里带来的品质,你不觉得这就是一种宽广的胸襟吗?
  在这两堂关于中国水墨画的讲座的最后,Kudielka教授说道:“我们看别人的文化,不是为了发现他们,而是我们自己有多么奇怪,多么地不能再继续对自己想当然。”听到这里,我感觉很惭愧。在西方人自己积极地反思自身文化的不足,向我们取经的时候,我们自己却不分良莠地接受他们的文化。事实上今天的中国人在努力追求,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实现了的那种生活方式,从它的思想渊源上讲,已经是彻头彻尾西方的。古人留下的东西,我们可以保护甚至复制。但是在我们失去了他们内在的生活态度后,所有的这些古物也只不过堆砌以外更多的堆砌罢了------------说得好。
  @一品草堂 2楼
12:29:00  这是你发的唯一不挑拔的贴子。我觉得水墨画的意境比油画来得美,艺术性更强。  -----------------------------  中国的许多东西都是这样的,围棋,中医等等。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吧。。。老外的东西比较直接,所见就是实在的东西,而中国的东西相对好象比较没有定势,更多加入了许多存在于精神上的东西。但这种才是博大精深的体现。围棋至今还是电脑战不胜人类的唯一一种棋类。
  @恒沙2011 36楼
10:43:00  我向来觉得,(当然我不专业),  中国的水墨丹青才是艺术,西方的只能叫做一幅画。  -----------------------------  它们也是艺术------工艺
  @北星之光
20楼  中国艺术的高妙主要源于道家
的高深  -----------------------------  @马甲将军的祁连山 21楼
16:03:00  对,英雄所见略同。。  道教几乎是人类发展到现在最棒的信仰了。。  因为道教的原因,中国没发生像基督教,伊死兰,印度佛教等排他性事件大规模屠杀  道教还提升了中国文化层次,使中国书法水墨画一开始就走的是写意的高级文化路线,脱离了写实的初级文化,欧洲的后来的抽象派,就是他们从写实到写意的开始,他们也慢慢想写意靠拢了。。。。  可笑的是,中国人现在一窝蜂血西方艺术,恨不得全盘西化,却看不......  -----------------------------  同感,中国很多自身的特色正在消亡
  毕加索向张大千展示自己临摹齐白石的中国画习作时说,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何要跑来巴黎学艺术?不要说法国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配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的,第一是中国人;其次是日本人,日本艺术又源自中国;第三是非洲人。  ……  很让人自豪吧!但,问题是艺术不入流的欧洲人十九世纪的某一天闯进北京城把排名第一的艺术品给洗劫一空。
  @13-01-22 14:37:00  俺表示····塞上梵高毕加索,我能看出话的是什么就不错,色彩色块也是接受不能且如果没别人解说估计有很多你根本无法理解是啥的,但是这样说出来会被嘲笑为没品位,   没色彩感,中国人肯定是更接受度高的是小桥流水,古色  -----------------------------  梵高和毕加索也很写意的  
  @北星之光
16:47:00  欧洲古典是写实,后来看写实这条路是死路,受中国艺术影响开始写意,但是这个意是啥?潜意思?本我?还是达不到中国艺术“澄怀观道”境界时的意,作品的层次依然受限制  -----------------------------  现在的中国画家也达不到了,境界上不去  
  @比较健忘也记仇 5楼
13:04:00  不懂啊,我喜欢中国山水画,因为看着舒服  -----------------------------  我也是,不懂绘画,但西方的真心看不来,尤其是毕加索。
  回复第6楼,@tk22659  天选之民族创造的艺术,赞叹   --------------------------  警惕大民族主义  
  中国的艺术家都是一群装13的,专门给傻13制造看不懂的东西  
  @北星之光
20楼  中国艺术的高妙主要源于道家
的高深  -----------------------------  @马甲将军的祁连山 21楼
16:03:00  对,英雄所见略同。。  道教几乎是人类发展到现在最棒的信仰了。。  因为道教的原因,中国没发生像基督教,伊死兰,印度佛教等排他性事件大规模屠杀  道教还提升了中国文化层次,使中国书法水墨画一开始就走的是写意的高级文化路线,脱离了写实的初级文化,欧洲的后来的抽象派,就是他们从写实到写意的开始,他们也慢慢想写意靠拢了。。。。  可笑的是,中国人现在一窝蜂血西方艺术,恨不得全盘西化,却看不......  -----------------------------  这不可笑,这是有原因的。  古代中国是个文人社会,而文人是和平民有距离的,不光有距离而且数量不多。  这个状况其实和中世纪的欧洲差不多(贵族)。  不过,中国的文人走先一步到了一个高度。  而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导致大量平民开始接触精神层的艺术诠释。  这个现象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起源于先中国一步的西方。  这就表现出来,中国平民社会的由低到高的步骤,都去看西方绘画了。  但是,文化是有传承的,他如同DNA,隐性基因现阶段没有表象而已。  所以,中国人随着社会的进步自然而然的还会走向中国艺术的复兴。  因此,无需痛心疾首和妄自菲薄。  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如今这个现象只是一副大卷轴山水画留白上的小墨点,存在但不明显,并且因此更加有趣。
  @qaz456wsx456 75楼
10:47:00  顶  -----------------------------
  西方艺术和东方文化差别巨大,中国的书画艺术分类也比西方的多得多,西方的绘画艺术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似乎就是油画一种,没有其他,就像《舌尖上的英国》表现的一样,美食代表除了土豆还是土豆。
  是篇好文章呀。  中国以前自大,不知道人家就自大,这不好。1840年后到今天,我们被打懵了,又180度转过来,自己没有了自信,反而人家屎都是香的,这也不好。  多学习,不盲目,有自信才是中华文明应有的心态,无论困境与强盛。  地域歧视,反儒,以前看见就生气,要反驳。现在想想,我们的文明历经坎坷,但依旧滚滚前行,哪管得了几个螳臂作怪?让他们跳吧。
  涨姿势。。。。。好文,谢楼主
  @沐霖永茂 79楼
10:30:00  是篇好文章呀。  中国以前自大,不知道人家就自大,这不好。1840年后到今天,我们被打懵了,又180度转过来,自己没有了自信,反而人家屎都是香的,这也不好。  多学习,不盲目,有自信才是中华文明应有的心态,无论困境与强盛。  地域歧视,反儒,以前看见就生气,要反驳。现在想想,我们的文明历经坎坷,但依旧滚滚前行,哪管得了几个螳臂作怪?让他们跳吧。  -----------------------------  +1
  台版网友都好有才。。。  
  @比较健忘也记仇
5楼  不懂啊,我喜欢中国山水画,因为看着舒服  -----------------------------  @马甲将军的祁连山 8楼
13:44:00  认真看吧,这篇文章解读了东西方的
,对了解中国文化很有帮助。中国水墨画一开始就超越了西方式的“具象式视觉”, 直指“形而上”的境界。  -----------------------------  互相欣赏是可以的,拿出来做比较就显得有些低俗了。不同的文化有可比性吗?文化讲究的是深度,不能仅凭视觉上的感官来评价。中国文化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化媲美。是不是最好这个就仁者见仁了
  马克,值得一读。 ^ ^
  都是艺术,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各有各的优势,少了谁,都是艺术的缺憾。
  中国山水画本来就吊,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看人拿毛笔画竹子,虽然颜色根本不对,也不是那么“像”,但就是有一种神韵在里面。
  散点透视法
  中国艺术大多是求一个 意字。中国哲学就是重意不重形。
  艺术这东西本就该超脱生活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墨牡丹画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