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课们这剑大梁国是什么朝代剑,什么朝代,价值

青铜剑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该信息已经过期!
信息编号:580591 &
手机:1882127****
点击查看完整号码
青铜剑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青铜剑市场价值
青铜剑始于商代。那个时候,它的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春秋晚期以后,青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越王勾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此时的青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所以这种剑也叫&玉首剑&。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 当下市场上比较能见到的青铜剑,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而这一时期也是青铜器发展历程中,铸造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当然了,青铜时代无论如何高超,都离不开范铸这一根本技术,青铜剑也是一样,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除了铸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之外,机械加工技术同样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且广泛应用于青铜器以及兵器的铸后加工中,我们鉴别青铜器以及青铜兵器时候除了铸造工艺、锈色之外同样还需要考量表面铸后加工所残留的信息,这样综合判定对于真赝将有极大的意义和参照价值。
  一;我们需要了解和正确认识到,青铜剑中所有剑都是采用了分段铸造工艺实现的,剑体是需要单独铸造加工结束后,才能铸接手柄部位的,否则剑身是无法实现打磨加工的,因为有格部存在,从加工角度讲是个大问题,因此只能先结束剑身。对于一般的剑也就是常说的竹节柄、喇叭筒这样的剑,一般从格到柄首实行整铸,就是首部范型于格柄范型组合后一次浇铸结束,浇口通常呈现橄榄型,在首部下端,有时候也会打磨掉,多数时候会完整保留下来。浇口的两个端部正好与剑柄侧边范线相接,因为这是分型线也是合范的结合部位。对于同心圆相对就复杂一些,多数同心圆都是采用三段式铸接,因为同心首部位是单独铸造,同时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同心圆剑的格,基本上讲这个格也是单独铸造后插接上去的,部分同心圆的格部甚至可以看到缝隙,就是这个原因。
  二;就是与范铸工艺对应的脱范问题,以及剑体上的特征。一般讲竹节柄、喇叭筒剑均属于两次铸造,其格部到首是整铸,因此格部位于剑体所构成夹角必须符合铸造圆角理论,否则会出现脱范困难甚至无法脱范的问题,所以真品的这个角度是大于90度的;但是对于同心圆剑就不一样了,同心圆的格是单独铸造后插接进去的,因此不存在脱范问题,就发掘的实物看,同心圆的此部位夹角基本上都会小于90度。
  三;表面加工特征,一般讲剑身是沿脊部进行纵向打磨成型,开刃是垂直脊部进行的,这种开刃方式是具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在放大镜下看,我们会发现刃口呈现细锯齿状,就杀伤力讲,这种细锯齿状具有更高破坏力。这种开刃方式目前在新疆维吾尔人的小刀上依然应用着,所以维吾尔人的这种开刃方式的小刀声明赫赫,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锋利,其次才是美观,因为刀的作用和价值就是切割。当然了使用后再次被开刃的剑或者戈等兵器就不一定采用这种开刃技术了,因为这种开刃技术只能是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做到,所以使用后二次开刃甚至多次开刃的兵器上会出现横向开刃,其实这不是规范的,但是我们通过观察还是会发现有些角落部位或者使用不到的部位也就是后面也不会磨到也没必要磨得部位,往往依然会残留下初次开刃的痕迹。格部位的打磨方式基本是两种方式。
  一种顺着剑脊方向进行竖向打磨的,这种多见于格部没有明显弧度的;
  第二种就是以格的中脊向两边进行横向打磨,这种多见于格部有明显弧度的。范线凡是有打磨的,也都是垂直或者倾斜范线方向进行挫磨,这点需要注意,基本上当时打磨加工都是以此方式为主,就是小兵器好比戈在周缘有打磨时也会是这样一种近乎垂直挫磨的,也会有倾斜打磨的,但不会出现于戈身平行挫磨现象的。起码我们观察过的都是这样,其实这种加工方式一直延续到汉代,好比王莽的美泉货布就是采用这样打磨方式的。汉代以后就基本没有这样明显而且典型的打磨加工现象了。另外就是整体表面打磨一般讲均会呈现有规律的顺序打磨,假如藏友看见一件兵器或者一件器物表面打磨显得凌乱交错,那就一定要先质疑,因为古人在加工时是非常讲究的,就我们观察来讲,几乎可以肯定当时各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也就是我们今天制造业中讲的作业标准,因此正常状况下其加工方式以及手法在器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应该很接近,至少不会出现明显反差。
  四;剑首部位的加工打磨痕迹特征,我们一般都忽略了这一部位的铸后加工打磨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他涉及到当时机械加工方式的应用,以及合理高效加工技巧,当然这种技巧是于当时所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的,也是今天比较难以复制的。几乎所有青铜剑的首部都采用了机械加工方式。从我们观察的实物看首部的外圆应该都是通过类似于今天的车的方式打磨,因此看见的痕迹多是顺圆周方向呈环状的,竹节柄首部喇叭型也是一样,实物上加工痕迹也多是顺圆周方向呈环形状,一般讲大多不会形成圆环状,但其基本打磨痕迹看是明显走圆弧形,会有交错现象,但整体不凌乱,有明显顺序和规律。首部喇叭圆的直径也都在4公分正负公差不会超过1毫米,基本上我们测量过的都在4公分正负1以内,就实测数据来看基本上以走上公差为多。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定制标准。
 香港鼎胜国际拍卖从成立之初便确定了冲击国际顶级拍卖企业的目标和思路;以征集中国古董、中国陶瓷、中国现当代油画、中国现当代艺术、中国书画、中国翡翠玉器、杂项等为主要拍品。
  征集范围:
  瓷器:高古瓷、元明清瓷器、民国名瓷、现代毛瓷及大师精品瓷器。
  玉器:古玉、明清玉、现代玉;如翡翠、祁连玉、台湾玉、昆仑玉、鲍文玉、碧玉、独山玉、血滴石、绿松石、玛瑙、青金石、孔雀石、宝石、猫眼石等。
  字画:历代名人名家书画、现当代书画、当代油画等各派系名家字画。
  杂项:古籍善本、金银铜器、邮票钱币、钻石珠宝、漆器、紫砂壶、佛像、唐卡、奇石雕件、田黄、鸡血石、蜜蜡、文房用品、紫檀、黄花梨、竹木牙雕、中外名酒(需未开封且包装完好)、名表等。
  买家构成:海外收藏家、香港、澳门实力藏家,香港、澳门实力投资买家;京津唐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中国三大经济圈商界精英;胡润排行榜百富买家;
&&& 山西实力大买家;江浙沪、广州、深圳房地产老板;温州商会,温州企业家联合会;赛车俱乐部,游艇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买家等等!媒体宣传和网络展拍结合,打造全面立体的宣传阵容。
&&& 搭建业内规模较大特色明显的拍卖广场,成就钻石级艺术品交易平台。
  公司特色:除以拍卖形式说明藏家达成交易外,展厅销售、会所销售也占有很大比例。公司拥有自己的精品展厅,凡高档藏品都可展出,以此吸引更多买家欣赏和购买。
  凡参拍藏品都可在拍卖前展出,以此吸引更多买家购买并提高成交率。拍卖图录将发送给五百强企业家及各地商贾政要!在财富类杂志及各媒体重点推广宣传!
市场征集部徐经理、联系电话: 工作QQ:& 工作微信:xgf900322回忆:魔兽世界60年代十大名剑,争上游_CNTV游戏台
回忆:魔兽世界60年代十大名剑
魔兽世界源于西方,西方的双手重剑是中世纪骑士们的最爱,因此魔兽世界中有单手剑和双手剑之分,下面小编排出心中的十大名剑,抛砖引玉,欢迎指正。
作者:小豆腐
魔兽世界60年代十大名剑
玛拉达斯,黑龙军团的符文之剑
  无可挑剔的外形、非同一般的获取难度。(黑翼之巢的勒什雷尔掉落,法系只能丢魔杖的Boss。)符文剑在魔兽世界中就同于守门人用剑,这把剑的外形和历史足以进入十强。
伊普利斯 堕落炽天使之刃
  堕落炽天使,光凭这个霸气的名字就可以在60年代笑傲群雄了,那时候的坠落炽天使之刃是想必是很多物理DPS职业的梦想。获取难度依旧很高,NAXX教官掉落,这可是卡主很多公会进度的Boss!
  克罗之刃,虽然外观看上去更像是一把砍刀,但事实上它的确是一把60年代响当当的单手剑。虽然是世界掉落,但是超低的掉率让这把外形彪悍的剑充满了价值,相信大家还记得数不清的盗贼奋战在提尔之手是为了什么!
  名震天下的多彩之剑,由BWL7号BOSS克洛玛古斯保管.掉落几率为7.49%.曾经单手剑DPH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武器.超酷的外型,各14点的力,敏.如果耐力再多那么一点点,它就是见神杀神,见佛杀佛的天下至尊!
银色复仇者
银色复仇者,虽然不是史诗装备,虽然不是Boss掉落,但是困难的任务还是让这把绚丽的长剑显得价值连城。外形酷似星球大战的激光剑,这也让这把剑成为当时骑士们的大爱!
格雷希尔·毁灭之黎明
格雷希尔·毁灭之黎明,这也许是魔兽世界中出场率最低的一把单手剑,纳克萨玛斯最终BOSS克尔苏加德掉落的单手剑。强大的攻击力甚至远超安其拉神庙掉落的 上古其拉撕裂者 。为60级时代最强单手剑之一,在当时能手持这把剑的人,一定会被很多人围观!
  在曾经的六十级年代,拥有一把奎尔塞拉是每一个战士的梦想,不仅仅是他的属性,而是作为MT的象征。屠龙纲要这个任务物品的价格也一直都在高位,在大多数服务器基本都达到了10张“神奇的小卡片”的价格。屠龙纲要的价格在NAXX开放前后开始掉落,这是因为整体装备水平的提高以及一些职业开始单刷厄运的结果,但其在战士心中的地位一直都没有改变。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拿过奎尔塞拉的战士不叫战士。可见拥有奎尔塞拉对于一名战士是什么样的标志。
阿什坎迪·兄弟会之剑
  魔兽世界中黑翼之巢BOSS奈法利安掉落的武器。造型十分精美,且属性十分强大,号称DPS的象征,故倍受玩家追捧。但是却有无数的工会和兄弟朋友因为这把剑的分配问题而导致相互仇视甚至分裂。虽名为兄弟会之剑,却被众多玩家称其为“AL一出,再无兄弟。”
堕落的灰烬使者
灰烬使者是魔兽世界中的一样带有传奇色彩的武器,当魔兽世界的玩家拿着那把传说中的十字军领袖之剑堕落的灰烬使者走入血色修道院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怪物都变为绿色的友善状态,当你走到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会向你跪下行礼。传奇的历史配上拉风的造型,造就了一把传奇的大剑!
雷霆之怒·逐风者的祝福之剑
这把宝剑初看平淡无奇,53.9的每秒伤害并不见得比“奎尔塞拉”高很多,攻速还很快,有不像“放血者维罗卡格”那样适合盗贼使用。但是它作为一把橙色武器,当然会有它的神气之处----它的神奇之处就是,它的攻击触发效果出得非常频繁,据说命中时有30%几率触发。那么每次触发都造成300点自然伤害,就等于有100%几率造成90点伤害----而它的攻速是1.9,换句话说,特效附加的伤害是每秒47点。因此,这把剑实际上每秒伤害大约是100点左右……这是一把单手剑,可想而知这种伤害的单手剑有什么样的威力!当然,你可能会受到各种抗性的制约,但是无论如何,这把剑绝对是单手武器中的神器!
Conclusion
  有人说魔兽已经老了,已经逐渐走下神坛,但是,曾经的辉煌和难忘的记忆不会磨灭,看到这些几年前的神器,有没有激起你心中的一丝涟漪?中国古代的刀剑铸造技术失传了吗?为什么当今日本武士刀驰名世界,中国就没有类似的物件?
按投票排序
115 个回答
这个问题,需要写论文了。有兴趣的,可以找我的博客看,里边有几节相关内容。我摘两节过来。又,百度百科里关于所谓各种唐刀的词条和解释,基本都可以不看,真要看就当小说看,别当知识点看。二,日本刀——低温冶炼、锻造和淬火技艺的颠峰之作汗青日本刀,和前面所说的其他三大名刃都有所不同,无论是从材料的获取还是其锻造及热处理技术上看,它都是一种非常独特且个性鲜明的兵器。自汉代起,中国的各种技术和物品开始不断流入日本,随着越来越先进的钢铁冶炼技术及造刀术的传入,刀剑制造技术在日本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后,最终在这个岛国上稳定下来,并发展成独特的日本刀制造体系。即使到现在,其与五、六百年前的日本刀体系也没太大的变化。说日本刀制造,就不能不说的是制造日本刀的原材料,尤其是其中被传说得神乎其神的“玉钢”(Tahamagane),是必须要讲清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日本刀的独特之处。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学界——主要是日本学界的主流观点,大多认为中国江南一带先进的炼钢技术,约在公元6年左右开始流入日本。之后经过了一千余年的本土发展,再伴随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等带回的中国大陆隋唐刀热处理法的传来,最终形成了制造日本刀所特有的炼钢法和制刀技艺。中国早期的炼钢术——炒钢法,大致有三种形式,即单室式炒炼、双室式炒炼、串联式炒炼。而从冶炼炉的构造和工艺流程上看,日本在新新刀时期前广泛采用的踏鞴(Tatara)炼钢法,冶炼炉的结构和原理实际上和中国炒钢的单室炒炼法基本就是同一种技术。但中国在西汉之后,开始使用经过初步冶炼得来的生铁为原料,再以炒钢法获取钢铁原材料,不再使用直接自矿石中取得的块炼铁来锻造刀剑产品。并且中国的单室式炒炼在燃料中逐渐开始使用高温燃料——煤炭。而日本则因为地质和地理环境等问题,一直都以木炭为主要燃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未使用其它更理想的高温燃料,也未在这方面有大的发展,是以当时的炉火温度最高只能达到摄氏1150度左右,远不能达到摄氏1535度的纯铁熔点,虽说含有杂质的矿石熔点要比纯铁低不少,但在这么低的温度下,铁矿石依然是很难完全融化的。也因此当时的日本人为了获取理想的材料并炼去其中的杂质,在冶炼原材料上使用了表面积远大于大块矿石的砂铁,以求能更好地融化矿石,但同时炼制的时间也变得相当长,常常需要三天三夜甚至七天的不间断熔炼。只是他们虽然使用的是与中国炒钢单室炒炼法差不多的冶炼炉及制造流程,但因为原料不是生铁,而是铁矿石,之后也没有再行炒炼,所以炼出来的产品还是块炼铁。这种低温冶炼法炼出来的成品,是一种不规则、通体多孔呈海绵状的块状钢铁,一般称其为“海绵铁”,这和我国古代最早炼制出来的块炼铁,本质上是同一产品。日本冶炼师们在冶炼时,会先把砂铁放入炼钢炉,然后加入特制的木炭,再开始进行冶炼。由于他们使用的是木炭,而不是煤炭和焦炭,所以温度受到限制,其炉温无法获得大幅度提高,这对钢材的纯度及产生的成材形状和性能,还有最终的用途,都产生了相当大也相当重要的影响。日本这种踏鞴(Tatara)炼钢法,如果再细分的话,还可以分为两个分支,一种叫鉧押法(Kura),另一种为铣押法(Zuku)。鉧押法是以砂铁为原料的一种炼钢法,也见于私人小型冶炼。如有些地区会采用一种名为“真砂”(Masa)的砂铁为主要材料,这种产于日本本洲西部的“中国”地区的名为“真砂”的砂铁,要比一般铁矿石所含的锰、磷等杂质少,所以炼制出来的钢材纯度比较高。按照日本的有关记载,使用这种冶炼法,大约每3400贯(1)砂铁和3400贯木炭,可以炼出300贯钢,400贯生铁和250贯熟铁,其中那300贯钢,就是制造日本刀的主要材料之一“皮铁”(Kawatetsu)的原材料。(1)贯:日本江户时代的重量单位。1贯=1000匁=10000分。匁旧作钱、泉,依其发音(もんめ)又作目,1匁等于今制 3.759克。由此可见,日本刀用钢的出产率和产量非常低,共需大约26.7吨的原材料,才能炼制出1吨成品钢,因此即便不计算其中的人工,光是原料成本都是相当高的。事实上,这种冶炼法也确实是一种效率底下比较原始的冶炼法,单纯从生产效率上看,相当不经济,而且对木材的消耗也极其庞大。幸亏日本是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多山国家,不然的话,只怕几百年的采伐全国就要被搞成沙漠了。至于铣押法(Zuku),一般为大型商业冶炼采用,冶炼工场使用的是一种叫“赤目”(Akome)砂铁原料,由于原材料和冶炼方法不同,所以铣押法得到的成品要少些,大约26.7吨的矿石和燃料,只能炼出 0.8 吨可以用于日本刀制造的成品,其产品相当于我们国古代的白口铁,其它成品还有“左下铁”、“庖丁铁”等等。能直接用于制造日本刀的另一主要原材料“芯铁”(Shintetsu) ,就大多来源于这种冶炼法。这两种冶炼法,事实上其操作原理和流程都比较接近,相对而言,铣押法要略微先进些,这两种冶炼法的产品,日本称鉧铁(海绵铁)和铣铁(即我国古代的白口铁)。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鉧押法冶炼完之后,得到的鉧铁并不是整块可以使用的成品,这是一种大块的品质不均匀的海绵状钢铁制成品,冶炼师需要用大锤把这种钢铁块敲碎,然后将碎块仔细地分门别类,这个时候可以直接将部分材料拿去制造日本刀,也可以进一步加工冶炼,分别得到玉钢、破面、铁滓、左下铁、庖丁铁等各种成品料再予以分别使用。这其中,可以用来制造日本刀的原材料一般不超过三种。事实上,日本的这种冶炼技术,从科技进步角度看,是相当落后的。综合日本本土学者的研究成果,比较一致的的观点是,日本本土冶炼技术发展大约分四个阶段,其冶炼方式、场所及刀匠使用材料之间的关系如下(其中说的高温炉,是指与之前的温度比,而并非冶金业所指的高温炼炉):一,原始低温野炉(自然通风)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的是私人小规模冶炼,成品为鉧铁,也就是海绵铁,作成以后需要刀匠将鉧铁拆分后使用,上古刀基本都是这一形式的产品。二,初期低~中温炉(吹子)时期。这一时期为私人及零散商用小规模冶炼,产品为鉧铁和铣铁,依然需要刀匠拆分后使用,这一时期为上古刀到古刀期。三,中期高温炉(踏鞴)时期。这一时期开始出现鉧押法大规模商业冶炼,同时产品也多样化起来,其成品有出羽钢、印可钢、千种钢等,刀匠们开始大规模使用半成品钢,也就是玉钢锻造刀剑。这种造法成为普遍形式,是自庆长新刀起及之后。四,后期高温炉(天秤鞴、大胴)时期。这一时期刀匠们使用的主要材料,大多为大规模商业冶炼出来的各种成品钢(造、粒、顷钢)及玉钢,新新刀时期刀产品基本都是在这一形式下制造的。实际上,日本从十六世纪才开始研究用煤炭的量产冶炼高炉,到两个世纪后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的高温反射式精炼炉的研发,因此新新刀时期有相当部分日本刀是采用冶金业概念上的高温炼炉的产品制造的,而传统冶炼法则日趋式微、几近绝迹。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会发起日本刀复古运动,最后成功地将传统低温冶炼和锻造法保留至今,并将传统日本刀要使用传统冶炼和锻造这一概念也基本固定了下来。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前两个时期里,刀匠们使用的原材料中,有相当部分是外来钢铁产品,即日本所谓的“舶载铁”,品种主要是中国的炒钢、灌钢产品,也有部分印度钢和南蛮铁(主要为欧洲产品,也有部分是中国产品,南蛮铁这个概念其实是个很不精确的称谓)等等。而后两个时期的刀匠们虽然主要以本土产的钢铁原料为主,但上述的这些外来钢铁产品,自上古刀到新新刀时期,日本刀匠们是一直都有使用的,不过是数量多少而已。海绵铁这种比较原始的冶炼产品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也有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可以同时炼出钢和生、熟铁。在中国,因为这种块炼铁产品所含的杂质较多同时又成分复杂,使用很不方便,所以最后被逐步淘汰。而日本的刀匠们,因为燃料和一些其它原因的限制,在无奈之下只能最大程度地去利用这种特性,他们因此开始将不同成分的材料运用于刀具的不同部位上,同时不断改进锻造技术,从而找出了一种几乎可说是使用这种成分复杂的原始块炼铁的最好方法,并一直流传至今,最后甚至将其发展到了如果不是使用以这种方法获取的原材料制造的刀,就不是传统日本刀的地步。不得不说,日本人性格中那种无论什么都力图极致和完美的精神,在这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用低温锻造技术制造的产品,最关键的是它在经过热处理后,能够拥有日本人努力追求的那种变化多端而又美丽的地铁和刃文。可以这样说,日本刀自原材料的获取到其打造成形的过程,是一种把低温冶炼和锻造、热处理技术都发挥到了极致的工艺。然而这种制造方法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成本相当高昂,并且由于材料性能和制造过程的特殊性导致很不容易控制成品形状,这使得其对锻造工艺的要求非常高,期间全靠个人经验,因此非常不容易普及,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刀匠,其过程非常长也非常困难。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日本刀弧度的产生,就与一般刀具完全不同。使用高温炉锻造,钢材更易被打造成需要的各种形状,这是它的优点之一。世界其他地区的兵器,尤其是刀剑,其弧度基本都是打造出来的,而日本刀则不然。日本刀弧度的形成,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使用不同成分材料合成的刀身,其各部位张力不一样、在淬火时收缩比也不一样而自然形成的,并非全是直接打造出来的。所以日本刀会在淬火之后,采取回火工艺,这种回火对材料本身的硬度、强度和韧性改变不大,主要作用地是为了避免淬火形变及烧刃时因高温产生的内应力,一般回火温度在200度左右,如果温度过高,会出现不可逆的第一类回火脆性导致品质大幅度下降而成为废品。回火的重要性,我有个具体事例可以很直观地证明。有次我造了一柄小直刀,做完敷土烧刃后,因为有其它事,就先放下了,再后来不知怎么地大家都忘记了回火这事,直接进入研磨程序。结果是我们的研磨师郑晓重在研磨的过程中,刀刃区的内应力开始表现出来。一天半夜,郑晓重给我来了个电话,说他在研磨刃尖部位时,发现了一个致命损伤——刃切。就这么这一点点疏忽,导致了这件作品彻底报废。另外,折叠锻打的时间长短和次数,会影响到含碳量,由于这一原因,传统日本刀的“折返锻炼”工艺有着相当严格的次数限制。在古代,是没有任何仪器可以得到“折返锻炼”次数对含碳量影响这一数据的,因此这一过程的掌控只能依赖于经验和技术,掌握最合适的“折返锻炼”次数,是一名优秀刀匠所必须掌握的经验和技能。所以这种制造工艺,对制造者的经验和技术要求变得非常高。尤其在钢铁折叠次数有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制造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和折叠锻打次数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刀身状态,此刻刀匠眼中直接看见的并非是最终的成品形状,真正的成品形状必须在淬火之后才能看见,所以光是这一段工艺流程内对制造者的经验和技术要求之高,就已相当苛刻,由此可见打造日本刀所需的技艺之高。也因此在日本刀制造中,以独特的踏鞴低温炼钢法炼制的原材料获得,是至关重要的。而要使用踏鞴低温炼钢法得到这些特定的材料,又需要日本一些特定地区生产的、成分比较特殊的如“真砂”和“赤目”这样的铁砂。日本刀匠们正是在长期使用这些低温炼钢产品的过程中,依据经验掌握了最合适的使用方法,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锻造体系,所以想要以日本传统技术制造出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刀,特定的原材料和踏鞴炼钢法是很重要的两个基础条件。这也是日本刀能独步世界,与“乌兹”、“大马士革”、“克力士”等制刀系并列,成为世界上一大独立制刀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以上所述的这些原因,严格地来讲,并非凡是出产于日本、形状符合传统武士刀标准的刀,就可以叫“日本刀”的。真正可以称为“日本刀”的作品,有其特殊的要求和含义在内。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刀,除了要符合形制和其他方面一些硬性标准外(如区别“太刀”和“刀”等这些种类的传统定性标准),最基本的几条就是——如果它使用的不是以传统冶炼手法得到的日本刀原材料、不是采用传统炼炉打造、不是采取传统的热处理淬火工艺,那么不管其他标准符合与否,都不能算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刀”。换句话说,如果你拿高温冶炼得到的成品钢材去打造一把刀,哪怕形制和工艺都没问题,日本人也不会承认这是日本刀的。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曾使用现代工艺,使用高温炼炉及现代钢材大量生产军刀,这种其使用现代高温成品钢原料以大工业流水工艺量产的刀,一般都按标记型号被直接称为“XX式军刀”,如九五式、三二乙等,日本人则称呼其为“Gunto”,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刀。值得注意的这其中一些型号的特注型,以及相当部分的九八式军刀,是以传统日本刀刀条加装军刀外装的,有相当部分是古刀、新刀、新新刀,并非机制刀。这种新造机制量产军刀,在日本人看来其本身不具备艺术和文化价值,只有历史文本价值,所以按照当代日本法律,这类刀概属要销毁的违禁物品,不属文物范畴,一旦发现将直接切断进行销毁。而在日本刀业界和流通领域(譬如古董刀商店)及真正的日本刀收藏者中,这种量产军刀俗称之一就是“铁棒”,于此可略见大家对其所持的态度。不过收藏日本军刀的绝大部分收藏者,都是因为看重其文物意义而进行收藏,如在中国民间及各种博物馆内,就有不少此类藏品。位于我国首都北京的中国军事博物馆内,就有着相当数量在抗战时期缴获日本军刀藏品,其中尤以许世友将军的藏品为最,经常展出的就多达十数柄,其中不乏日本古代名刀,当然也有九五式、三二乙等“模造刀”。这些从日本侵略军手中缴获来的军刀,是中国人民坚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和教育意义。图说明:笔者收藏的抗战期间缴获的日本军刀。日军95式军刀的铜镡初期型,刀、鞘编号一致,日本陆军造兵厂东京工厂陆军第一造兵厂制造的“东”字铭款,刀装由株式会社寿屋商店制造。此款刀使用的钢材是所谓的机制玉钢,整体油淬,配备给日军尉官使用。第四章 一条杆棒打天下的宋朝和中国兵器神话之消亡——禁私兵、尚武精神和兵器文化传承汗青那么,为什么日本会在唐之前一直跟着中国走、到唐之后却开始发展出自己的制刀体系和刀文化,而中国又为什么在唐代后制刀技艺就开始急剧衰落,在短短一段时间内,仅到北宋中期就衰落至如此地步呢?又为什么,隔海相望的两国制刀技艺的盛、衰焦点,会一齐落在唐代呢?答案一,是和中国历代皇朝对民间持有兵器的态度有关。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元代统治者为了防止民间武装反抗,对民间武器的管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态地步,连菜刀都被管制了。当时规定以二十户为一甲,共用一把菜刀,这一甲的领导,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街道里的居民小组长吧。那把宝贵的菜刀,平时便保管在这位居民小组长手里。大家做菜要用菜刀了,就得去小组长家排队。后来大约是小组长们嫌麻烦,因此很多时候是把菜刀用链子锁在水井边的箱子里,要用就拿钥匙去开箱子取出来。我估摸着那辰光的一道好风景,应该是在饭点之前的水井边。想想那时每个城市里街头巷尾的水井边,一到黄昏时分,就会有十数乃至数十个姑娘、大嫂、老太太聚成一堆,一边洗菜一边排队切菜,这情景必然十分赏心悦目。那水井边,在当时也定是个成功率极高的婚介场地。这事,是中国古代史、社会史、兵器史上的一大奇观。也许还是饮食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管制菜刀此举,对中国冷兵器制造的传承打击固然巨大,对饮食文化传承的影响只怕也不小。君不见取材于宋元评话杂剧的《水浒传》中,那些梁山好汉们便个个都是大块吃肉的汉子。于我想来,这等描写固然有小说家们想表现好汉豪气的成分在内,但恐怕当时村野小店里的厨子,没有自己的菜刀可以切肉,于是只能直接把大块肉煮熟了端上来给客人吃,更是其中的关键。这一想,水浒好汉们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所表现出来的豪气,顿时失色不少。接着又想,大约当时人家中,温婉女子启樱桃小口大块吃肉也是常景,因此那些民间艺术家们此举很可能是一不小心的写实描写而已。一念至此,心目中一直以来因大块吃肉而来的好汉们之豪气形象,几乎荡然无存。我还没写这一段时,曾以为写出来会很好笑,但写完后却一点都笑不出来了。虽然我本来确实是想说笑一下的。
笑不出来,不单是因为前文之故,还因为在最后润色这部书稿的过程中,偶然看见一条新闻,说近来我国的安保措施又有进步,推出了购买老鼠药和菜刀需要实名登记的制度,其报道中洋洋自得和夸耀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我便实在很难理解制定这一规定的官员和对此大表赞扬之意的记者了——他们怎么居然就好意思把这事当政绩来夸耀?本来在中国史上,对菜刀实行管制的,就只有一个元朝,现在好,我想以后也许有一天历史课本上会这样说:在中国史上,对菜刀曾经实行过三次管制,一次是元朝,为了防止汉族人民对其统治不利;还有两次,则分别是2008年和2010年。如果可能,我一定会建议把提案实施这一制度的那些人士名字都写上去,好让他们就此一直光宗耀祖下去。 知道元朝禁菜刀、禁私兵的人很多,但不太为人知道的是,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宋代比元代好不了多少,最多不过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事实上,中国历代皇朝对民间拥有武器这一问题,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首先做的几件事之一就是销天下之兵作十二铜人。到汉代,庙堂上有过关于是否要禁私兵的争论,类似争论唐朝也有;到了宋、元两代,统治者们终于开始将禁私兵这一讨论付诸于实施,且其表现出来的态度,在很短时间内就达到了登峰造极近乎变态的地步。汉、唐两朝的一些皇帝,对民间私兵这一问题,其实是看得很透彻的,或者也可以说他们对自己的统治非常自信,因此对此并不是很在意,故没有开展大规模禁私兵的运动。顾炎武的《日知录之馀》中,就有汉、唐时期两次关于禁私兵争论的详细记载。其一发生于汉武帝时期。当时的丞相公孙弘上奏,要禁止民间拥有弩。他的理由是一旦十贼持弩则百吏不敢前,因此他认为只要禁了民间拥有弩,那么贼人就只能拿其他短兵了,这样一来官兵就可以大胆上前捉拿,贼人也就不敢作奸犯科了。当时的光禄大夫吾邱寿王对此表示反对,他说臣闻古人作五兵,不是用来为害,而是用来禁暴讨邪的。人们安居则以此制猛兽、备非常,有事则以设守卫、施行阵。秦兼天下以后,废王道、立私议,灭诗书而首法令,去仁恩而任刑戮,于是虽然杀豪杰、销甲兵,但天下百姓还是以农具为武器汹汹而起,最后以乱而亡。所以圣王才会重教化而省禁防,因为他们知道光有禁防是不足恃的。现在陛下英明、治国有道,天下安定,虽然也还有些盗贼,但这是地方官的过失,不是因为民间有弩的缘故。而且《礼》有大射之礼,我只知道圣王有合射以明教化,没听说过他们要禁弓弩的。因此要禁的是地方上巧取豪夺和盗贼一类的行为,而不是兵器。不然的话,如果是坏人,那么坏人本来就不怕违法,所以坏人依然会去持有弩,而好人自卫要使用弩却会违反法度,他们反因守法而失去了防卫的能力。因此禁弩不但无益于禁奸,还害得百姓没有了自卫的能力,又废了先王的大礼,让人们以后再也无法学习圣贤们传下来的大射之礼。汉武帝于是用吾邱寿王的话去问公孙弘,公孙弘为之折服,汉武帝遂不纳公孙弘禁民间藏弩的建议。在这里,汉武帝的态度其实着有很明显的倾向性。书曰“上以难丞相弘”,这个“难”字,就表明了汉武帝一开始就不支持公孙弘建议的态度,是以他才会用吾邱寿王之语去“难”公孙弘。汉弩,在当时是一种极为先进的的远程攻击武器,其射程和精度都远远大于弓,如果只论射程和杀伤力不考虑其他,这东西甚至不比近代初始火枪差,因此说它是当时的高精尖武器一点都不夸张。汉军之所以能克制匈奴,此物居功至伟。如汉名将李陵率丹阳兵而教以骑射,之后孤军杀入匈奴,以五千汉军步卒对十万匈奴步骑混合军团,激战八天、杀伤匈奴过万,全仗此物。最后在距离汉关百余里处,李陵因箭支耗尽外加叛徒出卖,致使全军被围而遭覆灭。余读书至此,每每憾之兼且恨之——如使李将军多十万箭,则不但匈奴无能为,且可立不世之功矣。然如此凶物,汉武对民间私人可以拥有一事全不以为意,足见其人胸襟之大、自信之高,而在此之外,于我看来更有其高瞻远瞩的一面。且不去说上古六艺和《礼》《诗》这些典籍的礼义,从吾邱寿王之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时至汉代,习射依然是当时礼法的一项常规内容,而正是这种自小要接受的全民射礼训练和百姓可以持有兵器的政策,使得汉人武勇之风不灭,中国的中原历代皇朝多不敌北方游牧民族,惟汉、唐两朝不但不惧,更能克之、征之,武力威振塞外,不可谓与此全无关系。亭 林先生书中另一事,乃是唐时故事。说是当年唐中宗即位时,拜郑惟忠为黄门侍郎,朝中有人请禁岭南首领之家畜与兵器,郑惟忠曰为政者不可轻易革除民间习俗,晋人《吴都赋》里就说南方是“家有鹤膝,户有犀渠”,一贯如此,现在一朝禁之,岂无惊扰?中宗然之,于是此议不行。所谓“鹤膝”,乃是指矛属兵器,“犀渠”则是水牛之类的牲畜。这两位汉唐天子,一个认同禁私兵并不能减少犯罪,其胸襟和自信,绝非泛泛;一个以变易风俗是为扰民而不禁私兵,亦称宽厚。事实上我国两千年前这位叫吾邱寿王的官吏的言论,极透彻地揭示了私人拥有武器这个问题的本质所在——那就是民间持有武器不是问题,根本问题是在于统治者的治理不善,以及违法犯罪行为本身。禁私兵,并且把私兵概念扩大至民间日用品的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是统治者非常不自信和积弱的一种极端表现,因为这种行为产生的唯一根源,就是惧怕老百姓有一天会拿起菜刀来,对他们的统治不利。只是问题在于倘若你治理不善,即使你禁了菜刀,老百姓们也会举着木棍站起来和你过不去。宋、元两朝,甚至连祭祀用的带刃仪仗和菜刀都禁了,可大规模的人民起义依然不断就是明证。如果天下大治,统治者又何惧老百姓手中有些许低级自卫武器,譬如菜刀。再怎么样,老百姓的武力也不可能和全副武装、拥有重武器的警察及军队比肩吧,区区几把菜刀有什么好怕的,无端示人以弱、示人以愚,曝一己之怯,令人见笑。又况且罪犯之所以是罪犯,恰恰就是因为他们不怕法、敢违法。既然罪犯本就不怕法令,那么请问,这个禁私兵的法令对他们有什么用?罪犯们依然是想拿什么就拿什么,难道你禁菜刀,罪犯就不会拿菜刀去犯罪了?又如果他们拿水果刀、板砖、棍子呢?那是不是连板砖、木棍也要禁呢?作为统治者,不想着平天下不平之事造福人民,却想凭一纸法令就让罪犯们因此不拿武器去犯罪,全然不顾百姓生活是否因此受影响和不便利,这种想法和行为,实在太过愚蠢和幼稚,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其实,现今欧洲瑞士政府执行至今的武器持有制度,也足可证明吾邱寿王观点的前瞻性。制定于十九世纪前叶、一直沿用至今的瑞士宪法第十八条规定,每个瑞士士兵,都可免费得到由国家提供的第一批武器、装备及被服等物,而其中的武器可以一直由士兵保管。因此瑞士人在服完兵役后,可以把在部队使用过的武器——包括冲锋枪在内,带回家保存。只要你出具一份不将这些武器用于违法行为的保证及一份无犯罪行为证明,在兵役完成前参加两次射台和野战射击演练就可以了——这后一条尤其有意思,瑞士政府还要确保你会熟练使用这些将被你带回家的武器。据瑞士政府2003——2005年的统计,瑞士人服完兵役后有30-40%的人选择将在部队使用过的武器带回家保存;而据我国新闻媒体的报道,在这三年内,瑞士政府因此将11万4千枝自动步枪和手枪发放给了私人拥有。与此同时,瑞士政府从来都认为瑞士不存在因这一枪支保存制度带来的后果及问题,就在不久前又再次发表了同样内容的声明。也就是说,瑞士政府认为其国家在与此有关联的诸如社会治安等各方面,和不发放枪支及禁枪的国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事实上,瑞士的社会治安确实相当好,它比世界上绝大部分禁止民间持有枪支的国家都安全得多,也比绝大部分禁止民间拥有刀剑、禁止拥有小匕首,甚至对菜刀进行管制的国家更安全。国家鼓励和支持民间拥有军用武备,安居则制猛兽、备非常,有事则设守卫、施行阵,此乃我国上古圣贤藏兵于民之大义,复见于今日万里之外的异国,叫人情何以堪。我想,我在这里可以说的,大约只能是这样了:一条很有意思的法律,一个很有意思的政府,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及人民。从宋朝开始,中原皇朝自秦汉、隋唐以来的雄风不再。这种雄风不再,不单是指在兵器制造及兵器文化上表现出来衰落和消亡,也包括了国力和民风,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变异。有宋一代因所谓“重文轻武”导致的积弱固然众所周知,但宋朝皇帝们大禁私兵的态度,对整个宋朝的国、民积弱所起之力,也不可小觑。在我看来,禁私兵和国、民积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孰为根本,不是那么好定论的。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在开篇内,有一处写大宋百姓们互相说笑,其中某甲道:“金兵有甚么可怕,他们有一物,咱们自有一物抵挡。”某乙道:“金兵有金兀术。”甲道:“咱们有韩少保。”乙道:“金兵有拐子马。”甲道:“咱们有麻札刀。”乙道:“金兵有狼牙棒。”甲道:“咱们有天灵盖。”每读书至此,则令人郁郁不能自解。这虽然是小说情节,却十分符合宋朝重文轻武之积弱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实际上,大宋朝的百姓们,也确实只能用天灵盖去抵挡金兵的狼牙棒。这甲乙二人,之前说的是官、兵层面,如金将金兀术自有宋将韩世忠抵挡,金兵的拐子马部队则有宋军的麻札刀与之抵敌,还勉强两两相当。但到了民间层面,因为在大宋天子的严令和各级政府机构的威压之下,大宋百姓自开国起就失去了任何可以抵抗敌军的自卫兵器,到这时真的只能用自己的天灵盖去抵挡金兵的狼牙棒了。宋代自立国后,就在一直大力奉行防民甚于防川的政策,大张旗鼓地禁民间持有兵器、禁民众聚会等等,不但对民间私蓄兵器者处罚极严,甚至对造刀的工匠也要一并进行处罚。那么大宋政府要禁止持有的所谓的兵器,又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且来看一看史书是怎么记载的吧。大宋开宝三年(970),那位杆棒开国皇帝颁布了一条法令,曰京都士人及百姓均不得私蓄兵器。其后禁令波及全国连绵不绝,粗略简之,就可见有淳化二年(991),天禧五年(1021,景祐二年(1035),庆历八年(1048),嘉祐七年(1062),宣和六年、七年(1125)等再三再四颁布的各种禁私兵法度。这一系列禁令,涉及面极广,不但禁了上阵用的军用武器,一度连老百姓日常开山种田的工具刀都给禁了。在《宋会要辑稿·兵》里,有仁宗年间的一份诏书,其曰:“仁宗天圣八年三月诏曰:川陕路不得造着袴刀。利州路转运使陈贯言:着袴刀,于短枪竿、拄杖头安者谓之拔刀,安短木柄者谓之畲刀,并皆着袴。畲刀是民间日用之器,川陕路险,全用此刀开山种田。今若一例禁断,有妨农务,兼恐禁止不得,民犯者众。请自令着袴刀为兵器者禁断,为农器者放行。乃可其请。”这里还好,在利州路转运使陈贯的建议下,朝廷只禁了长柄的“拔刀”。但在《宋会要辑稿·刑法》中,又有记载说徽宗宣和七年,朝廷再次下令禁断民间使用及锻造“博刀”等刀具(所谓“博刀”,其实与朴刀、畲刀、袯刀、刳刀、着袴刀等等乃是同一样东西,是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不同称呼,参见本书附录《宋刀一种小考——朴刀》)。而《宋史》卷一百九十七的兵志则道:“景祐二年,罢秦州造输京师弓弩三年。诏:‘广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并锻人并以私有禁兵律论。’先是,岭南为盗者多持博刀,杖罪轻,不能禁,转运使以为言,故著是令。”在这条禁令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且与本节主题有极大关系的一点是,官府不但禁了“博刀”这种百姓日常生活用具,甚至连其制造者都要得罪,这对兵器制造技术以及兵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无疑是极致命的。兵器兵器,兵用之器也。按说朝廷既然禁的是兵器,当是禁民家私藏兵用之器,弩这种程度的高精尖武器自不用说,肯定算兵器,把长刀、大剑算上去也不为过,可如果连老百姓种田开山的随身工具刀都算是兵器,那就很有点闹笑话的意思了。这种连民间生活用具刀都企图禁绝的仇民、防民政策,不仅腰斩了中国之前积累了千余年的兵器制造技艺传承,也灭绝了中国兵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可能,使得中国兵器从会当凌绝顶的世界顶峰水准瞬间跌落尘埃,从此被弃于世界名刃行列之外,最终沦为了既没有文化内涵也没有制造技艺传承的铁片子。与此同时,宋自开国起还一直严厉管制各种民间集会,即使是民间祭祀和庙会。各地官吏们屡屡上奏朝廷提请警惕和禁止祭祀、庙会、社会的记载,于史不绝。由此宋朝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禁止在这些民俗和宗教仪式上使用仪仗兵器的禁令,如《宋会要辑稿·刑法》有天禧五年的诏曰:“神社枪旗等严行铃辖,如有违犯,内头首取敕裁,及许陈告。”这里要注意的不仅仅是此条禁令本身,还有其最后一句:“及许陈告。”陈告,说白了就是告密。中国历史上对这一行为的评价多是负面的,无论政府还民间,或者是各学家,都普遍持反对态度。因为这很容易形成诬告风气。如武则天时期,就因为这事闹了一次风波,最后虽然实施了这一许可,但对武周此举的历史评价,就一直是负面的。赵宋为了对付私兵和民间集会,连这一招都使将了出来,足见其对此忌讳之深。到宣和六年,大宋朝廷在这个基础上又再次宣布,在祭祀、社会等民间群体活动中,只要是带刃的家伙就一概不许用,哪怕你是用于仪式的仪仗摆设,并对此给出了官方建议,说在祭祀这类需要仪仗的活动时,你可以用竹木做成兵器形状,贴上蜡纸假假地算是个刃就拉倒了,不然的话……官府抓你没商量。禁私兵禁到这个地步,金兵来了大伙儿自然只能投降没商量了。经过了赵官家那么多年的整顿治理,大宋朝早就帮着金兵把民间反抗用的家伙给彻彻底底扫干净了,金兵杀到,如果你不想投降的话,那就用你的天灵盖去顶人家的狼牙棒吧。也所以,我们经常在各种影视剧及小说里看见的,那种宋朝书生佩个宝剑到处溜达这场景,在宋朝是绝无可能存在的。因为只要不是官兵官吏,你扛个平头西瓜刀出门都要挨抓,别说挂个宝剑满大街街招摇了。宋元流行“杆棒”,小说和平话、杂剧里放眼看去满篇都是棍棒,罕见刀剑,是有道理的。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由于大家仰慕那位传说中一条杆棒打天下的太祖而群起仿效之故,而是那位自己使一手好杆棒的太祖皇帝,不许百姓家拥有刀剑闹的。也因此宋朝的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和这位军汉出身的皇帝一样,出门扛条木头棍子防身。佩宝剑在身,以文武双全的风流倜傥形象去泡妞这种事,在大宋朝显然连门都没有,只有罪犯和强盗才敢这么干。所以我很怀疑北宋那会儿之所以还允许老百姓用小水果刀,并且居然还有“并刀”这种名品,只怕全赖如李师师一流的美女们之力。否则周邦彦们大约在勾栏瓦子中,只能看见无数漂亮姑娘正在用牙齿和手指努力对付橘子这类水果,“纤手破新橙”尚可为之,前面“并刀如水”那一句,肯定是要改一下的了。私以为,或可使金庸小说常用到的一个词——“并指如刀”,大家都去练点徒手功夫,以方便日常吃喝吧。(1)(1)并刀,宋时并州所产之名刀,当是日用小刀。宋人张端义《贵耳集》卷上:道君幸李师师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于床下。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隐括成《少年游》云:“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后云“严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师师因歌此词。在禁止民间持有和制造兵器的同时,宋朝的官造兵器也被严格置于中央政府管制之下,其对各地官军使用之兵器亦防禁极严。如《宋史》兵志说熙宁五年,“帝匣斩马刀以示蔡挺,挺谓制作精而操击便,乃命中人领工造数万口赐边臣”;元丰元年冬,“鄜延路经略使吕惠卿乞给新样刀,军器监欲下江、浙、福建路制造,帝不许,给以内南库短刃刀五万五千口”等等,可见当时各地部队兵器的制造及供应,哪怕是边军所用,也被置于宋皇帝及其派出的太监直接管制之下。另外,有宋一朝之义勇颇多,所谓义勇就是团练乡兵,乃是仿唐府兵而来,尤其是克制金人骑兵的弓箭手,有相当部分是义勇,因此宋各路都有“弓箭社”这个组织,其实就是现在的预备役一类。然而到了宣和七年,《宋史》兵志内却出现了这么一条记载:“私有兵器,在律之禁甚严。三路保伍之法,虽于农隙以讲武事,然犹事毕则兵器藏于官府。今弓箭社一切兵器,民皆自藏于家,不几于借寇哉”,于是乎一切兵器要归公,这路的弓箭统统被收缴上去,让义勇们把弓箭带回家的那位官吏,也因此被罢了官。敢情在宋朝皇帝和官吏们眼中,大宋百姓,哪怕你是预备役士兵,只要有了兵器就等于是把兵器“借寇”了。这种视民为仇,把全部老百姓都当成潜在敌人和威胁来对待,畏民犹甚于畏敌的思想和态度,正是宋皇帝们禁私兵的根源所在。宋家皇帝此等阴暗心思和小家气度,比之汉唐,相去实不可以道里计。宋自开国起就呈现出一派全面挨打的积弱气象,以至于把两个皇帝搞进了五国城去坐井观天、后宫娘娘们弄进了金人的洗衣局,最后更偏安一隅做了多年儿皇帝,良有以也。宋朝之后,汉唐雄风和尚武精神固然不复见,而我国传承了一千多年的兵器血脉,也同时宣告彻底终结。在我看来,这种终结,不单是制造技术和器物形制上的终结和衰退,也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终结和阉割。这是中国兵器文化和制造技术消亡的第二个大原因。对宋朝重文轻武观念和制度之由来,学者们讨论很多,讲得也都很透彻了。比较通行的说法,是认为在经历了唐末割据和五代十国的长期混战之后,文化及传统湮灭颇多,各种人才尤其是知识分子缺口比较大,因此宋在平天下后相当重视科技文化的重建和继承,是以形成了这一局面。不过我以为除此之外,还有着另一与此深度一样,角度不同的原因。赵宋官家出身行伍,又仗着武力黄袍加身,从主家孩子手里篡夺的天下,其心中对带兵武人和百姓以武犯禁的恐惧心之重,非比一般皇帝。这一点,只看赵大官人一得天下就即刻上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文,便可窥知一二。而之后赵宋一力推行重文轻武之观念与制度,又严禁天下百姓拥有私兵,乃至于禁断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刀具,则均是此种恐惧的具体表现。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两者一向是中国统治者的大忌。赵宋官家禁绝民间私兵,等于斩断了侠以武犯禁的支撑点,而后再将文人们归于固定的程序和法度之下,使文儒不能乱法只能去风月,于是两个心腹大患去矣。在这种治国理念和法度下,之后发展起来的程朱理学,实是帝王家管控天下百姓和文人们的最理想工具。于是到了明朝,仅仅只朱棣一代,便将大明天下搞得家孔孟而户程朱,以至于文人们整天沦于道德清谈,到最后把朱明朝廷变成了一个问钱粮不知、问甲兵不知的道德腐儒们的乐园。是以自宋兴起的宋元两朝大规模、长时间的禁私兵运动,再加上程朱理学,从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联手,一起阉割了中国传统尚武精神。统治者们终于如愿以偿,他们用道德和风月,把原本豪壮的中原装点成了一个外强中干的花花世界。其实这种衰落的演变轨迹,在文学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此就讲得很直接。他说诗自唐中叶以后,除一二大家外,殆为羔雁之具;词自南宋之后,除稼轩一人外,亦为羔雁之具,此为中国文学升潜之关键。羔雁之具,是上古应酬礼品,先生此话,等于直指此后的诗词都是装点用的样子货,徒有其表而已。说白了,就是在气势和意境上都落了下乘的匠作。这个评语,精准之极。只是又何以会如此呢?余以为,此与中国自宋开始的意识形态大演变有直接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各家诸侯及学派同时兴起,百家争鸣;汉承秦之天下后,拓疆定边,雄武不已;至唐国力发展至鼎盛,文治武功赫赫,是以这一时间段内的学术和文学都处于一个不断上升和发展的阶段。故唐代诗词,外则气象壮丽华瑰、空灵飘忽,内则意味深长、气度恢弘,格调和意境之高,后世不复见。至宋,除东坡、稼轩寥寥数人外,多只谈风月,极尽缠绵悱恻之能事,已然丧却了唐时气象,以至词道大盛。至于明清……明清有诗人和词人么?我能想起来的、大约勉强能和唐宋中游诗人比肩的,是那位大大有名的奸臣才子:阮大铖。也许还有另外一位奸臣才子严嵩,也可提一提。人道唐宋之后无诗词,却不说唐宋之后无才子。只因才子们的灵气,被自宋开始的那套专门用来囚禁人们灵魂的所谓道统给扼杀了,造就出了一批又一批刻板的腐儒和道德学问家,如王国维所言,再无李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独有千古之气象。于是,唐宋以后,无诗。同理,这种文化、思想、精神上的演变反映在兵器上,就是唐宋之后,无兵。先秦铜兵,是金属兵器的初始阶段,在发展到顶峰后,钢铁兵器开始出现。经过两汉和南北朝时期的不断发展,中国铁兵从冶炼、铸造、锻造及热处理技术,到隋唐时期又达到了顶峰。而恰恰唐朝兵备又采取的是精兵制度,其政府常备军的人数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少的一朝,而其经济又是中国历史上罕见地强盛,在这种双重基础上,导致隋唐兵器的精良程度和技术,都成了中国历史之最。在我看来,先秦至隋唐在意识形态上,其追求还是比较纯粹不功利的,更多的是自由的态度。如之前所说,在这个大时段内的文人政客们,比之后代,多少都有着比较重的理想主义倾向,无论是学术态度还是价值观,莫不如此。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汉唐两朝皇帝和政府官吏对待私兵的态度,崇尚人性和思想自由的三国魏晋玄学风潮,在宋代程朱理学出现之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倾向相对是自由的,纯粹的,更偏向理想主义色彩。如最早出现的“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这种相互关系,到宋之后就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绝对的单向关系。而王国维所论的诗词与文学的演变,也是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演变的例证之一。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学术和价值观,几乎都被纳入了一个所谓的统一“规范”,无论是从最基本的人之本性还是高度提炼的意识形态层面看,“百家争鸣”是肯定不存在了。有的只是符合统治者政治需要的一家独尊的那套章程。这种状态,不但在文学领域出现了唐宋之后无诗人之现象,在学术及意识形态上,也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一直到明中期的阳明心学出现,才略微有所改观,但阳明心学也只是对程朱理学的改良,并没有实现本质上的突破。事实上哪怕到了清代朴学兴起,也没有出现太大变革。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及学术的真正变革和突破,是在清末民初,在那一短短的一个时期内,再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且实实在在地出现了很多革命性的变革。只可惜,对中国的现在来说,为时已晚。也因此,从宋到清在这个大时段内,中国兵器的表现,和文学、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表现毫不奇怪地如出一辙,十分统一。因为兵器及兵器文化,就是国家、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等的具体表现,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1.精良的刀剑从来就不是实用的战场武器。在冷兵器时代的大多数时候,好的兵器都比人命值钱,而刀剑越锋利往往耐久越差,因此部队不会大规模装备优质刀剑的。日本刀在日本的冷兵器时期,基本只有武士装备,相比实战更多是作为武士精神的象征意义存在的。2.为什么中国的将领不追求某种精品武器呢?因为中国实际上从没有形成武士阶层,即使早在战国时期,国家的集权程度相对于冷兵器时代的其他文明也是很高的。对于高度集权的稳定大国,组织调度的任务要比作战重要,文治高于武治。这样的国家即使发动战争,战争的规模也使得将领根本没必要上战场亲自和敌人厮杀,更多的是动员部队和布置战术。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都是崇文高于尚武的,这并不羞耻,因为通常越是原始野蛮的民族越尚武,崇文的程度往往就意味着文明程度。多扯一句,不尚武不代表国家战斗力弱,不要因为中原被游牧民族征服了几次就认为中原就是弱受。游牧民族没有什么固定资产,中原没有侵略游牧民族的动机,而反过来富裕的中原农耕民族在游牧民族眼里始终是块大鱼。中原的目的是抵御外部侵略,不断发展,大多数时候中原做到了。好吧扯回来,相对于日本长期混战中产生的武士阶层,中国没有形成一个具有足够影响力的武士阶层。同时,中国的将领不太追求个人勇武也没有必要。因此,无论从象征角度还是从实用角度,中国都不大可能产生像武士刀这样不计成本的高端武器。3.日本人的仪式情结。什么东西到了日本人手里都仪式化,越是重视的东西越是要费劲。喝茶费劲,射箭费劲,日本刀的工艺更是费劲中的费劲。日本刀真的那么厉害?也许,但论费劲程度,日本武士刀能算冷兵器之最了。现代谁还折腾冷兵器啊,但日本人就较这个真。而一旦一件事物背后有足够多的人为之倾注心血,不管这件事物本身如何,恐怕旁人都不能小觑了。4.中国的社会发展程度。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程度还没有到普遍意识到要尊崇传统文化的地步,也没有那样的文化实力。反观日本,动漫、电影、游戏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都十分可观,其中日本传统文化的分量相当重。在这方面,中国差得远,而且必须追赶。
玩过一段时间的古兵器,门外汉瞎答下:一来,就我接触的古兵来看的话,中国的传统兵器在材质上并无特别之处,多数都是碳钢打造,工艺上也是以锻打为主,也有部分使用类似夹钢的工艺,这些工艺现在复刻的话,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二来,中国的兵器讲究的是使用性,所以在对待兵器上真的没武士那般的认真,我过手的古兵里,多数的实用器都留下了很深的实用痕迹,很多的刀剑已经被磨损的无法直视。三来,和现在的社会环境有关系,中国现在生产传统刀剑的工厂还是有很多的,很多的手工艺人还在制作传统刀剑,只是这类刀剑现在在国内属于管制刀具,所以不能宣传而不被大众知晓而已,有兴趣的朋友其实可以百度刀奴、周剑龙或者刀友之类的看看。而日本的刀剑因为被认为是工艺品,多有宣传,所以造成这种认知落差而已。四来,剑道这几年的盛行也功不可没,而传统的武术已经被黑的不行了,现在除了公园里的大爷,传统的剑几个还能做个起手?。。。。。。。。。。。。。答题。。。。。。。。。。。。。。。。。就单特质古兵来说的话,我个人不认为是失传了的,毕竟除了马口这样的工艺之外,多数的传统刀剑的工艺和生产一个农具没有太多的区别,只要还有传统铁匠,你能给图纸,他就能给你打出一把刀剑出来。差别只是在研磨和装具上。至于类似的物件,其实有很多,只是你不在玩友圈,你不知道而已。拿个最知名的:宝腾宝刀,这个总知道吧?中国还是有很多人收藏和把玩古兵的,这几年价格炒的不错,有兴趣的话,可以搜索下:皇浦江。
我看过一部纪录片《武士刀传奇》 里面讲述了日本武士刀的历史和制作工艺,里面确实把武士刀的精湛工艺表现得淋漓尽致,刀剑这种东西靠的就是手工和独特,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一般只是商品 而不是工艺品,不会流传。武士刀的市场很多程度上是因为它的独特工艺和造型以及在历史上的曾崭露头角,再者日本的刀大的类别就武士刀一种,所以更具有代表性,而中国刀剑千奇百怪,各成一家。另外,日本的剑道现在俨然就是其国粹和国家名片,很多年轻人都在学,而中国武术有价无市 自然刀剑市场很惨淡。
這個說來話長了……中國嚴重的文化缺失,導致中國人並不了解中國,我們有唐刀,有繡春刀,有苗刀。可惜的是工藝流失了,想要了解真正的自己,要通過殘留的古籍以及挖掘出來的古物來一點點回憶……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你只问到了一个点,而没有看到那整整的缺失的一个面。日本的武士刀是其一,但你有没有发现韩国人为何擅长弓术,奥运屡屡夺金?我国神马李广,黄忠一抓一大把,这精湛的弓箭技术去哪了?我国扬名全球的所谓功夫,为何没有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什么和我们普通中国人距离遥远的和外国人一样?推此及彼,除去这些运动方面的东西,其他各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几样上得了台面?看看日本韩国的和服和韩服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程度,话说你的衣柜里有汉服吗?过去有段时间我很喜欢读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关于里面对日本人生活的点滴描述让我耿耿于怀。日本人在中学时期的校园里就与弓术,剑术这些东西非常近,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学校有相关社团每天训练,社会上有大小相关赛事的支持和吸引,还有成套的培训和教练。反观我们国家,相同的甚至比他们屌得多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现在有什么?离这些东西的遥远程度,就在于只在书里,电视里看到,完全两个世界的距离。至于你说的武士刀,有了对相关文化的重视,配套的东西发展起来丝毫不奇怪,有市场就有发展。关于为何是现在这么一个情况,那就是个巨大的历史问题了,里面还有政治问题,说起来就太复杂了。简单的就题论题,不是中国古代刀剑铸造技术不屌,不是造不出发展不出比日本刀炫酷的多的屠龙刀倚天剑。文化传承的缺失而已。
我有个瞎说的意见中国青铜器时代刀剑技艺很高超,但失传了。那是有原因的,铁器都有了谁还用铜?唐朝制刀技艺也很高超,唐朝尚武,但后来不一样,后来政府管制兵器,民间也不玩刀了。反观日本,那时候正乱着哪,大名林立,战国时期还打来打去的,于是造就了日本刀的辉煌。什么时候武器发展最快?打仗的时候呗。中国没有这样的东西应该值得庆幸,和平是最好的。这个没什么好比的。。日本刀虽利,你见过现在几个现在拿它来砍人的?说“我先人如何如何”,都是意淫罢了。非要说跟它类似的玩意,中国有城管。够了。
日本刀的性能至少在北宋时期就领先于中国了。欧阳修还写了一个日本刀歌。到了明代和清代,中国都要从日本进口大量日制刀具。刀型不一定是日本刀,是来样加工的。按上图描述,明代进口了20万把刀。汉族政权对抗北方少数民族,主要靠骑兵,也就是弓箭和马。而元和清更加如此。所以刀剑早就不是军队配备的主要兵器了,更多地类似于拿突击步枪的军人随身带的一把小手枪,没必要纠结。真正应该纠结的是,为何现在会骑射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里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角度吧,私以为是贵族制的存废问题。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的文明,包括日本的,一个很不一样的问题就是,中国很早就消灭了贵族阶层。这种贵族是指的封建制度下真正拥有自己的封地和私人武装的封建贵族,并且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阶层,中国历代出现的宫廷内的某王某王是不属于这之列的。这种封建贵族制度相比于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这么两个不同的特点:1、封建制度下地方领主的冲突将更加频繁,对武力的需求很大,容易产生并维持尚武传统,而中国的郡县之间是没什么武装冲突的。2、传承性,有了贵族家庭的纽带,尚武传统方便传承,也弥补了装备昂贵的劣势。君不见日本和欧洲 的武士骑士们,家族的武器盔甲,一代传一代的,要是每个人都重新来一套行头,怕是领主们要破产的。而中国古代的军队更多的是国家性的,而非这种地方私人武装性质的,武器基本是由国家供应。日本武士刀,是日本的精英武士装备的,数量有限,而我们所谈论的中国的刀剑,则是普遍装备于普遍士兵的装备。综合上面的,也可以说说尚武的问题。中国人到后来不再尚武,是因为中国军队的国家化,整体化,中国人不需要武士式的尚武了,国家的整体实力,而不是少数的能打的莽夫,更能左右战争的进程。
邪妖。 這東西,得有人用心玩。還有,要「馳名」離不開營銷。日本刀源於唐刀,唐刀至宋,漸漸消亡,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唐朝中期開始,草原人的文明突飛猛進,騎兵侵掠無休,而宋朝又是政府養雇傭兵(相對於貴族兵),這就對武器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便宜,二是對騎兵殺傷力大,在此背景下,唐刀被淘汰,長矛斧鉞弓弩走上歷史前臺,軍隊愈加專業化(即平民更遠離殺戮)。日本所面臨的遊牧民的壓力與中國始終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據我所知,明朝時中國海賊與東洋倭寇,持「日本刀」登陸劫掠,如入無人之境。這說明當時的大陸人,已經不慣玩刀槍。但是,基於同一份材料,可以相信當時的沿海盜賊,其技術水準與倭人相當,正如高行健的水準亦能與歐美文人相當,只是能不能得到承認、能不能被「中央政府」接納為中國人的問題罷了。如果汪直鄭芝龍等是中國人,那麼中國即使在海盜這一門技術上,也是傲視群雄的,只是與當時的政府不對付罷了。以上可知,明朝人大體已經不怎麼玩刀劍了。到了清朝,滿人以弓馬得天下,比較講究玩弓箭,那是真玩,當成藝術品玩;還有玩馬玩鷹。一直到今天,北京還有零星玩老弓的。競爭之下,玩刀劍的就非常少了。民國締造之後,因為滿人作為韃虜被驅逐,他們的弓馬文化,自然不會受到重視和維護。日本刀,之所以能被發揚光大,離不開武士階層,離不開俠士階層(這需要一個動盪的社會,需要社會文化的容忍與支撐),離不開浪人階層(需要一個不能完全實現溫飽的社會)。日本薩木來把刀看得比性命還重,上油除鏽,朝夕拂拭,拿活人試刀。西洋的情形類似,中國早在秦漢就結束了動盪的封邦建國社會,而西洋的封建社會直到德、意統一才勉強結束,日本更是遲至大政奉還。所以光比較殺器的藝術,中國是被遠遠甩在後邊的。不光刀劍不行,就是作為火藥的祖宗,我們也沒用來殺人。話說,用火藥來放煙花爲什麽就落後?爲什麽殺人就先進?唉,火藥在戰爭過程中得到發展,炸山炸樓水平也高了,而我不反文明,所以覺得說不清。。。但中國人並沒閑著,在不夠動盪的歲月裡,我們研究瓷器,研究繡花鞋,研究鷹、狗。這些東西有用嗎?呵呵,是強者,就可以說有用,蘇格蘭裙子也可以風靡一時;是弱者,連自己的子孫都會來笑話;而且,是弱者,你也沒時間營銷,沒精力營銷,更沒有市場。如果日本現在跟越南一個發展程度,人們還會關心日本平安時代的風雅、戰國時代的英雄嗎?日本人還在擺弄冷兵器的時候,西洋人已經拋開刀劍二百餘年。而明治時代以來,日本刀也已走上不可避免的沒落,並不存在「大行於世」的情況。如今若還有人玩刀,一方面我很敬佩,真心的,另一方面我會說一聲「二逼」;如果一個中國人去玩日本刀,我還會感到悲哀【注:不是因為反日,我很喜歡日本,但是抱著一個歷史的死物去裝逼難道不可悲嗎?你爲什麽不去玩石器?最後回答一下問題:唐刀現在還是有的,唐刀的技術也是有的(可能烏茲鋼等少量技術失傳了)。但是玩家太少,形不成氣候,比日本刀遠不如。玩家少則說道少,也就是所謂的「可玩性」低。甚至,如果不嫌惡的話,老弓、矛、弩的技術也還是存在的,但是跟日本刀、唐刀比起來,逼格立馬降三級,你玩不?北京老胡同里好多老人日夜擔心技術失傳呢,呵呵。還有,「高投入低產出」是「玩家」的最大興致。玩家從來不講性價比,越難得、越昂貴,就越舒心。即使技術進步後,能以較低成本,產出同等水平甚至更高水準產品,玩家也一定不認的。舉個例子,古人造劍,有生人殉的傳說,你要是現在造個劍,沒死個把人,即使比幹將莫邪劍更利,「玩家」也一定會說後者更高端。同理,今天日本造的刀劍和中國造的,即使一樣利,後者的逼格也一定不如前者。從這個角度來講,唐刀什麽的都TM消亡了,營銷已經完敗……
唐朝以后明光铠这类的板甲重甲就开始出现了,刀剑的杀伤力完全不够,钝器打击类开始流行,后来宋太祖赵匡胤一条杆棒打下四百座军州,如果这货用的是刀或者剑,死多少回都不知道了,武器和铠甲的防御是一直的对手。宋朝到明朝都是钝器破铠甲的时代,明朝中叶火枪鸟铳佛郎机上了战场,顿时板甲都不好用了,鸟铳百步穿钢甲也不是不可能,一直觉得满清的八旗甲胄超级丑,而且刀剑钝器都防不住,简直就是渣渣,后面才知道,人满洲人就是被火枪打怕了才发明了棉甲,棉花压实了,外面层层叠叠嵌上铁片,鸟铳的子弹或者佛郎机的爆炸弹片就能防住了(速度型攻击靠吸能来防御,游牧民族也蛮聪明的)。所以我认为宋朝开始刀剑就退出了中国的战场舞台了。大枪和槊是靠大力破甲,连枷,锤,狼牙棒,铜头杆棒,鞭锏锤这类的武器开始称霸战场完全是因为板甲不怕刀砍剑戳。
因为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大刀打不过大炮。然后我们基本上就把古代那套全丢了。
对于刀剑的具体制造工艺我不是行家,但我对汉青答案后半部分不敢苟同:我的看法是:日本刀的名声就是吹出来的,它的意义仅限于代表日本的传统文化不然为啥没有欧洲人问:为什么欧洲古代刀剑铸造技术失传了吗?为什么欧洲的刀剑就没什么类似日本刀非常著名的呢?-------------------------------武士刀的性能真的有质的差距么?首先要理解冷兵器乃是消耗品,别看刀剑是有钢铁制造,再好的刀剑,在实战中用于披砍格挡后,都会出现损耗,可能卷刃出现小崩口甚至政治断裂。又不是绝地武士的激光刀,哪有用不坏的?只是早期的铁制兵器,由于制造工艺的差距,可能性能差别非常大:有的硬度够但韧度不足,一敲就开裂甚至断掉,有的韧性不错但硬度不够,太软容易变形。于是少数工匠造出的硬度韧度性能都达标的武器,便在各种神话和传说里流传,成为“削铁如泥”“吹毛断发”的神兵。实际上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世界各地冷兵器的性能并没有质的差距。事实上对于大部分政权来说,如何在有限的生产力下生产便宜量足的武器,装备足够多的部队,以最短的时间训练出来,才是根本问题。日本刀吹的再牛,也不能改变日本战国时最普及的武器是长枪弓箭铁炮(火绳枪)。日本战国最常见的战术,是由足轻组成严密的枪阵,压向敌人;偶尔武士单挑近战时,使用长枪比使用武士刀(不靠虑野太刀)会有更长的攻击距离,也更有优势。武士刀(打刀)在当时真正意义,是用作备用武器及狭窄空间搏斗(就像现代士兵身上配的手枪),以及割取敌人首级(胁差)。野太刀则多数用作少数武士炫耀力量的特制兵器,或是仪式用,并不普及。日本战国时的名刀,不是跟神话流传有关,就是各种著名剑术家手中武器,他们的艺术价值和炫耀价值远大于使用价值。这一趋势在战国终结后更加普及,因为长时间的和平不需要实战兵器,艺术价值高武器可以作为炫耀用品存在。类似的是欧洲的博物馆里大多有当时君主收藏的盔甲和武器,上面花纹精美镀金镶银,只是欧洲人从来没吹捧说“我家燧发枪打造了多少多少年,精度能射中一公里外的靶子”之类的话,还拍电影电视剧动画加强这种错误印象。------------------------------------------为什么中国没有类似的著名刀剑?认真看了上一段回答的同学们应该都猜得差不多了,原因很简单:苏联会拿狙杀了两百多人的莫辛纳干步枪出来做传家之宝吗?美国会拿射中本拉登的枪出来供着当神枪吗?早在春秋战国战国时期(公元前两三百年),中国的战争就已经摆脱那种数十到数百军事贵族决斗式游戏,一场战争人数就已经成千上万,士兵也大多以非贵族自耕农为主。君主需要的可不是一两个所向披靡的神勇战士,而是一支武器训练统一,纪律严明的庞大军队,他们需要的武器可是以万为单位计算。对于统治者而言,大规模生产的常用物件有啥好尊崇的?作为对比,日本直到蒙古人入侵日本时(十三世纪),还流行“一骑打”那种贵族单挑式的战争,在战争中对战并杀死著名武士还要求有足够的家格。没有一个强大的军事贵族阶层,这种对武器的特殊审美很难普及到整个中国社会。即使在民间演义故事中偶尔出现“青龙偃月刀”之类的著名武器,但也只是作为谈资罢了。统治中国这个庞大帝国的官僚想要限制武器流通并没有错,这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不是人民和政府的矛盾,预防犯罪也不是主要原因,而无论东西方都有地方和中央的矛盾。在没有民族主义思潮的年代,即使让民间武器任意流通,也只会增强地方政权利用军事与中央叫板的权利,严重的就会出现唐朝藩镇割据的现象。当时一般老百姓要是有了武器,可不会来一场法国大革命开创新时代,而是会依附于当地豪强大户,或是当地文官武将,为了搏一把荣华富贵跟着造反厮杀,造成内耗。在人口不停增加,土地面积固定的情况下,大量失地农民,社会闲散人员是很有可能这样做的。日本战国是什么?就是旧幕府无力掌控地方贵族逐渐膨胀的军事实力,使旧的政治秩序崩溃。中世纪就是激烈的蛮族入侵,使得罗马帝国和后来统一的法兰克帝国,不得不放权让地方组织防御,因此王权一落千丈。这并不值得称赞。----------------------------------------------PS:对汉青和其他一些答案中关于“尚武精神”的批判把缺乏“尚武精神”的儒生和儒家文化作为华夏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元凶,这种说法简直就跟ISIS认为中东的混乱跟背弃信仰有关是一个路数。光说战争,在很多战争中,士气和士兵的勇猛程度决定了一场战役的胜负。然而随着战争技术艺术的发展,有针对的技战术,统一的装备训练,严明的纪律,有规划的后勤补给等等因素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例如古罗马人,论勇气远比不上周围任何蛮族,但利用良好的训练与战术却能把蛮族一一征服。一个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进取与尚武精神也没多大关系,更多的是跟当时的政治局势,以及一些客观条件(比如技术发展)有关。即使是在开明的王朝,哪怕是穿越者来管理,发达的商业也只是统一王朝的威胁;没有发达的商业,也没有民族主义的中国,即使在拥有先进航海技术,往外如何扩张对本土意义都不大;没有迅速的对外扩张,无论近代的中国统一王朝达到怎样的高度,相对于西方文明来讲发展都是极为缓慢,甚至是停滞的;在整个民族近代落后挨打时,民族自尊心受损,总会有人跳出来说一切都是这些王朝的统治者/官员的错,以此来平衡自己的心理证明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真是呵呵了
你要是当个艺术玩意儿吧,这东西包装一下炒作炒作完全没问题,比如某传承千年铸剑世家重出江湖之类的,只看你愿不愿意搞有没有钱赚了,当然其中真假谁也不知道。不过藏刀的打造方法应该是没失传,玩藏刀的都知道,动辄一把刀成千上万。对了还有其他的少数民族,苗刀也很有名,而且天朝对少数民族基本上办法不多,那边貌似自古以来民间刀具都难以禁绝,民风彪悍啊,所以苗刀的铸造方法应该也没失传吧。汗,被评论打脸了,百度了一下苗刀,涨姿势了,原来苗刀不是苗族的刀。不过我认为少数民族的说法还是成立的。中国的回族也是善于铸刀的,大马士革刀就是伊斯兰的铸刀工艺。汉族就没办法了,其实汉族断掉的传承多了,又何止是铸造刀剑一门。你要是纯以实用性论的话,那现代铸造工艺比古代的好到哪里去了。不说别的单说那个车床用的刀刃,制作工艺高深得难以想象。不仅得削铁如泥,还得变着花样的削铁如泥,得一次能从钢块上片下来几毫米薄的钢片才算合格。所以纯比实用性的话,所有的古法铸造全都不好使。想到这里是不是能稍微安慰一下失望的心理了呢?
国内有很多制造刀剑的公司,古代的工艺也没有失传,此外,现代工艺、材料制造的刀剑效果更佳,完爆各种古法锻造……与其说是日本刀驰名世界,不如说是日本文化驰名世界~~传统武器只是文化的一种附属品~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剑在世界各国受到追捧,那并不是这剑锻造的有多好,这剑的品牌有多出名,只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被世界所接受~~~
这世上哪有名物大典太或是七星龙渊?只有武士道精神和治安拘留十五天。
我记得很旧以前看到篇文章说过原因。首先日本刀的原型是唐刀,和日本刀相比唐刀是直的,其他的地方都很像。日本刀一开始也是直的,给天皇用的,但给天皇用无非就是个象征,天皇不会整天没事砍来砍去,所以天皇的刀还是直的,下面的武士们整天砍来砍去,总结弯点更好用,于是就产生了弧度。然后天朝这边唐朝结束后宋一方面是用军队来养贫民,军队腐败,所以没办法像唐朝一样做那么多质量高的刀,一方面对阵的多是草原上来的使用弯刀的游牧民族,传统的直刀吃亏,两方面原因一综合,就导致了原先作为日本刀原型的唐刀的没落。文章是好几年前看的了,里面长篇大论的谈了很多细节和考据,然而现在我都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个大概,就是上面写的那样。
唐刀党还有30秒到达战场
中国古代军工锻造技术始终不发达,与北方蛮族交战处下风,除了骑兵少而且质量差,一个重大原因是武器装备落后。出土文物里能保留到今天的兵器基本都是仪仗队用的,做工精良但太贵,不能量产。汉武帝北征匈奴,每次战损都超过50%,原因是到最后士兵武器装备损耗后得不到补充(具体见汉书)。中国军工技术大都失传,比如电影里常见的清军用的弓,都是土耳其弓,中国弓南宋末年失传。日本武士刀主要好在材料上,制作工艺并不算太先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操是什么朝代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