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赐教,古人曰:言本无意,先言不律己是什么意思

【小题1】C【小题2】B【小题3】(1)(魏延)率领私人部队跟随刘备入蜀,多次立下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以”“数”“迁”各1分,共3分。)(2)魏延派人去观察杨仪等人的动静,(发现杨仪)打算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计划,命令各营依次率领军队撤退。(“觇”“案”“次”各1分,共3分。)【小题4】①魏延“性矜高”;②“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③诸葛亮临终前,令魏延断后,魏延不从命;④蒋琬、董允“保仪疑延”;⑤在南谷口,魏延“遣兵逆击仪等”。(每点1分,可用原文,也可自己概括,意思基本一致即可,答对任意3点满分,共3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绐:欺骗。根据前句“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的意思“于是同费祎一起作出留下的行动安排,让费祎写出文告与自己一起署名,告诉手下各位将领”可以推测“绐”的意思为“欺骗”。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A.①副词,却,竟然;②副词,才。B.①②连词,表承接。C.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替。D.①副词,于是;②副词,趁机。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以”译为率领、带领,“数”译为多次、屡次,“迁”译为升迁、被任命等均可;第二句时注意“觇”译为侦察、观察,“案”通“按”,译为按照,“次”译为依次。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抓住第2段“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这些关键句子加以筛选整合即可。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称筛选、整合,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译文: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他率领私人部队跟随刘备入蜀,多次立下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刘备担任汉中王时,把治所迁往成都,需要一位重要将领来镇守汉川,大家都议论认为一定是张飞,张飞也心想必定是自己。刘备却提拔魏延担任督汉中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全军都感到惊讶。刘备大宴群臣,问魏延:“现在把重任委托给你,承担后打算怎么办?”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带领天下兵马前来,请允许我替大王抵抗他们;如果是副将带领十万人马前来,请让我替大王吞并他们。”刘备闻言叫好,众人都认为他的言语豪壮。刘备称帝后,又升魏延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又被封为都亭侯。建兴五年,诸葛亮在汉中驻军,又任命魏延为督前部,兼任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派遣魏延西进羌中,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在阳溪交战,魏延大败郭淮等,被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赐予假节的称号,晋封为南郑侯。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总想请求单独率领一万人马,与诸葛亮分兵两路在潼关会和,像韩信的旧例,诸葛亮制止不答应。魏延常认为诸葛亮胆小,慨叹遗憾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魏延既善于养兵,勇猛过人,性格又自大高傲,当时大家都对他避而远之。只有杨仪不宽容他。魏延对杨义十分仇恨,两人关系如同水火。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从北谷口出兵,任命魏延为先锋。魏延在距离诸葛亮营地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晚上梦见自己头上生角,于是问善于占梦的赵直,赵直骗他说:“麟麒有角但它不用角,这是不战而敌人自破的征兆。”赵直退下后告诉别人说:“角这个字,刀下加用;头上用刀,这是很可怕的凶象!”当年秋,诸葛亮病重,秘密地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筹划他死后退军的安排,让魏延断后,姜维在魏延前面;假如魏延不服从军令,军队就自己行动。诸葛亮刚去世时,暂时不向外宣布死讯,杨仪令费祎去探听魏延的意图。魏延说:“丞相虽然死了,我还在,府中的亲属和官员可把尸体运回埋葬,我自然应当率领各军去进击敌人,为什么要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耽搁国家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什么人,能被杨仪约束,作断后的将军么!”于是同费祎一起作出留下的行动安排,让费祎写出文告与自己一起署名,告诉手下各位将领。费祎欺骗魏延说:“我应当为你回去向杨长史解释说明,杨长史是文官,很少经历战事,一定不会反对您的意见。”费祎一出营门就骑快马而去,魏延随即就后悔了,追费祎却已经来不及了。魏延派人去观察杨仪等人的动静,(发现杨仪)打算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计划,命令各营依次率领军队撤退。魏延大怒,趁杨仪尚未发令撤军,自己率领所属部队直接先行南归,烧毁所过地方所有的栈道。魏延、杨仪各自上表控告对方叛变,一日之内,文书交替传递到朝廷。刘禅拿这件事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董二人都为杨仪担保而怀疑魏延。杨仪等人率军劈山开道,昼夜兼行,也随魏延之后到达。魏延先期到达后,就占据了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等,杨仪等让何平在前抵御魏延。何平斥责魏延先行南归,说道:“丞相归天,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竟敢如此!”魏延的兵士知道魏延理亏,没有谁替他效命,部队全都散去。魏延只与他的儿子等几个人逃跑,奔往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马岱砍下魏延的脑袋交给杨仪,杨仪起身用脚踏踩魏延的头说:“庸奴!还能干坏事吗?”于是诛杀魏延三族。起初,蒋琬率领宿卫各营扶丧北行,走了几十里,魏延被杀的消息传来,他就返回了(成都)。推究魏延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向南返蜀的原因,只不过想要杀掉杨仪等人。平日各将领之间一向不和睦,魏延希望当时(的将领们)一定支持由他接替诸葛亮。魏延的本意是这样,(他其实并)不想背叛蜀国。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袁枚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邸。骖乘持盖,不顷刻离。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曰:“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诸王大臣以公语,平反无算。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公即赴拜达理,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贼送死,可唾手取也。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惟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马默然,再三云不应。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获辎重、牛畜万计。卒以马病,不能穷追。事闻,天子大悦。赐孔雀翎,移佐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上问公,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上意遂定。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策凌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见公,曰:“议不成,公不归矣!”鄂托、宰桑者,华言十四路头目也。公叱曰:“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某思归,某不来矣。今日之议,事集,万世和好;不集,三军露骨,一言可决。”诸酋相目以退。翌日,策凌如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来,献橐驼、明珠等物。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王不能堪。世宗责公曰:“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公亦不能答也。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薨于家。年六十二。(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穷:穷究,彻查 B.卒以马病,不能穷追病:生病 C.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徇:示众 D.事集,万世和好集:成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均之二策,宁许以负奏曲 B.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请于大将军马尔塞不拘于时,学于余 D.诸酋相目以退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傅鼐为人刚直的一项是(&&&)①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②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③用兵数年,所言验&&&&&&&&&&&&&&&④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⑤公愤激,自率所部出&&&&&&&&&&&&&⑥辄迎拒曰:“王误矣!”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4分)译文:(2)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4分)译文:(3)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4分)译文: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小题书魏郑公传后&&&&&&曾巩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 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则思唐之所以治治:太平B.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恨:遗憾C.成区区之小让让:礼让D.非其史之遗遗:赠送【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渊源皆出于此也其皆出于此乎?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失其所与,不知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D.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吾尝终日而思矣【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B.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C.《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这种记史的方法,被称为 “春秋笔法”。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D.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这种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客观上将会暴露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5】(原创)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划线处断句(3分)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菜根谭》)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魏大中,字孔时,嘉善人。自为诸生,读书砥行,从高攀龙受业。家酷贫,意豁如也。举于乡,家人易新衣冠,怒而毁之。第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行人。数奉使,秋毫无所扰。迁礼科左给事中。是时恤典滥,每大臣卒,其子弟夤缘①要路以请,无不如志。大中素疾之,一切裁以典制。迁吏科都给事中。大中居官不以家钉随,二苍头给爨而已。入朝则键其户,寂无一人。有外吏以苞苴②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贤,事多咨访。朝士不能得南星意,率怨大中。给事中章允儒,嗾其同官傅椹假汪文言发难。会给事中阮大铖与光斗、大中有隙,遂与允儒定计,嘱棍劾文言,并劾大中貌陋心险,色取行违,与光斗等交通文言,肆为奸利。疏入,忠贤③大喜,立下文言诏狱。大中时方迁吏科,上疏力辩,诏许履任。狱方急,御史黄尊素语镇抚刘侨日:“文言无足惜,不可使措绅祸由此起。”侨颔之,狱辞无所连。牵及者获免。大中乃遵旨履任。明日,鸿胪@报名面恩,忠贤忽矫旨责大中互讦未竣,不得赴新任。故事,鸿胪⑤报名状无批谕旨者,举朝骇愕。氍亦言中旨不宜旁出,大中乃复视事。未几,杨涟疏劾忠贤,大中亦率同官上言。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罪也。大学士魏广微结纳忠贤,表里为奸,大中每欲纠之。广微愠,益马忠贤合。忠贤势益张,以廷臣交攻,阳示敛戢,且曲从诸所奏请,而阴伺其隙。迄吏部推谢应祥巡抚山西,广微遂嗾所亲陈九畴劾大中出谢应祥门,推举不公。尽逐诸正人吏部尚书赵南星等,天下大权一归于忠贤。明年,逆党梁梦环复劾文言。大中坐三千,矫旨俱逮下诏狱。乡人闻大中逮去,号泣送者数千人。比入镇抚司,酷刑拷讯,血肉狼籍。其年七月,狱卒受指,与涟、光斗同夕毙之。庄烈帝嗣位,赠太常卿,谥忠节。&&&&&&&&&&&&&&&&&&&&&&&&&&&&&&&&&&&&&(选自《明史?魏大中传》,有删改)[注]①夤(yin)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②苞苴(jū):馈赠的礼。③忠贤:魏忠贤。④鸿胪:官署名。【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八朝士不能得南星意,率怨大中率:全都B.狱方急,御史黄尊素语镇抚刘侨狱:案件C.故事,鸿胪报名状无批谕旨者故事;旧例D.与光斗等交通文言交通:沟通【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大中为人正直的一组是(&&&)(3分)①数奉使,秋毫无所扰②大中素疾之,一切裁以典制③有外吏以苞苴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④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贤,事多咨访⑤櫆亦言中旨不宜旁出,大中乃复视事⑥大学士魏广微结纳忠贤,表里为奸,大中每欲纠之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⑥D.④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大中出身贫寒,严于律己。他对家境贫寒毫不在乎,考中举人,对家人换新衣的做法很反感;他当官不带家眷,上朝时锁上家门,不让别人来打扰。B.魏大中得罪权贵,遭到报复。他和阮大铖不和,阮大铖就弹劾他,诬陷他作奸谋利,在魏忠贤的操控下,事件一波三折,当时魏大中差点不能赴新职上任。C.魏大中在与魏忠贤等奸臣的斗争中失利。杨涟弹劾魏忠贤,魏大中声援,魏忠贤很恼怒。魏忠贤的私党魏广微指使别人借故弹劾魏大中,最后魏忠贤大权独揽。D.魏大中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获殊荣。他受人陷害,被定罪带走,同乡人听到这个消息几千人来哭送;他在狱中受严刑拷打,死后追赠太常卿,谥号忠节。【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长现代汉语。(10分)(1)明日,鸿胪报名面恩,忠贤忽矫旨责大中互讦未竣,不得赴新任。(5分)(2)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罪也。(5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渡,乃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许之。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书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正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选自《后汉书·杜诗传》)【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诛降逆贼杨异等降:使……投降&B.闻贼规欲北渡规:谋划&C.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雅:儒雅&D.视事七年,正化大行视事:任职&【小题2】下列各句均能表现杜诗尽心朝廷,谠言善策的一项是(3分)①遂格杀广,还以状闻&&&&&&&&&②诗雅好推贤③善于计略,省爱民役&&&&&&&&&④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⑤帝惜其能,遂不许之&&&&&&&&&⑥更使时,辟大司马府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D.①③⑥&【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部署军队,带领冲锋陷阵的骑兵,消灭了敌人。&B.当时萧广放纵士兵不法,百姓惶恐不安。杜诗立即向萧广晓喻利害,但他仍旧我行我素,于是杜诗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C.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诛杀强暴,树立威信,并且还擅长计划谋略,爱惜民力,为民造福,因而百姓热情地讴歌他。&D.杜诗虽身为地方官,但一心为朝廷着想,忠直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上奏。&【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每句5分)(1)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2)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每小题2分)王竑,字公度。正统四年进士。英宗北狩①,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捽②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王命出二人。众又捶杀之。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景泰元年八月,竑以疾还朝。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明年冬,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且引罪乞罢。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 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③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帝复命侍郎邹干赍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五万余人。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等,共荐竑堪大用。 帝曰:“古人君梦卜求贤,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与乎?”即召竑为兵部尚书,命竑简阅十二营军士。竑以择兵不若择将,共奏罢营职八十余人,而慎简材武补之。 后引疾求退 ,居家二十年,弘治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五。(节选自《明史》)[注]①狩:巡行、巡视&&&&②捽:揪,抓。 ③坌:聚积,合。【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请族振。族:灭族,刑及全族 B.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与乎与:赞同,赞许 C.帝复命侍郎邹干赍帑金驰赴赍:赠送 D.而慎简材武补之简:选择,选拔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竑果敢善断的一组是&(&&&&)(2分)①竑愤怒,捽顺发呼曰&&&②督毛福寿、高礼军&&&③竑至,简士马,缮厄塞 ④ 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⑤竑乃自劾专擅罪&&&&⑥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王竑正直无畏,对邪恶势力毫不惧怕。郕王执掌朝政时,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非常嚣张,王竑就与群臣一起将其打死了。此事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B.皇上非常信赖王竑,时时委以重任,有时让其身兼多职。对王竑的工作,皇上常给予较大自主权,让其自行处理。对王竑的意见,皇上也总是乐于采纳。 C.王竑十分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他见灾害频发,就主动向皇上进言,请求下令责成众大臣自我反省,减轻百姓负担,不做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 D.王竑很有胆略,办事干练。凤阳等地因为水灾,饿死了很多人。他冲破阻力,挽救老百姓生命,不单是当地人受益,邻近地区的一些灾民也得到了救助。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22分。其中, 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鹅笼①夫人传周 容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妹许某,家故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媒簪花曳彩,默部署,次第充庭戺②。锦绣、縠、珠钏,金碧光照屋梁。门外雕鞍骏骑,起骄嘶声。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一日,母出妹所聘币,裁为妹服,忽愠曰:“尔姊勿复望此也!身属布矣!”夫人闻之,即屏去丝帛,内外惟布。再数年,鹅笼益落魄。夫人妹已结鸳鸯枕,大鼓吹,簇凤舆出阁去。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壬子秋,鹅笼岁二十四,举于乡。夫人母谓已出意外,即鹅笼亦急告娶。夫人谓母曰:“总迟矣。”于是鹅笼愧而赴京。中两榜,俱第一人,名哄天下。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妹时加甚。夫人仍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已而鹅笼奉特恩赐归,以命服娶。抚、按使者已下及郡守,俱集驿庭候,鹅笼亲迎。自毗陵抵鹅笼家,绛纱并两岸数十里,县令角带③出郊,伏道左。女子显荣,闻见未之有也!十年为相,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壬申,夫人卒于京邸,朝廷赐祭者七,遣官护丧归,敕有司营葬。绋引④日,公卿勋贵,奠幄鳞次,东郊如云。水陆南经二十余里,几筵相接。卒时语鹅笼曰:“地高坠重,公可休矣!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阅岁,鹅笼予告回里。久之,复夤缘再相,纵淫恣乱政,赐死。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呜呼!夫夫之得罪于国也,固先得罪于妇矣。(原文有删改)注:①鹅笼:据《续齐谐记》载,宜兴人许彦遇一书生脚痛,书生要求坐进许彦的鹅笼里。许彦让书生入笼,负之不觉重。周延儒,字玉绳,江苏宜兴人,崇祯时先后两次任首辅,后被削职安置正阳门外古庙,被赐自尽。这里鹅笼喻宜兴书生,借指周延儒。②戺(shì):台阶两旁所砌的斜石。③角带:发饰为角,衣饰为带,此指盛装。④绋引:牵引灵车的绳索,此指灵柩起程。【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鹅笼文,即婿之       婿:女婿&B.妹许某,家故豪,遽行聘遽:立刻&C.敕有司营葬敕:命令&D.复夤缘再相夤缘:攀附权贵&【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吾恃其文为家也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闻见未之有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C.夫人卒于京邸以勇气闻于诸侯   &D.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鹅笼本是穷书生,后来在乡试中中了举人,又在会试、殿试中考取了第一名,名闻天下。鹅笼为官最初十年少有过失,但夫人死后没有了夫人的规劝,因纵欲专权而被皇帝赐死。&B.文章中,“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多处出现,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既对全文的素材起了连接作用,又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C.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鹅笼夫人不慕荣华富贵和其妹贪慕荣华富贵的对比, 热闹非凡的场面和鹅笼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的对比等。&D.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中,揭示了自我放纵、淫逸必败的道理,这对后人有强烈的警示意义。&【小题4】用“/”给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B.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C.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D.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妹时加甚。(4分)(2)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3分)(3)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3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于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仁宗闻之,不说,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明年,河北大饥,人相食,鼎经营赈救,颇尽力。徙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徙提点河北刑狱,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召为开封府判官,改盐铁判官,累迁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置铺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于是永德言不用。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尽盗官米为奸。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逋。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按:追究,查办 B.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遣:发配 C.不肯偿所逋逋:拖欠 D.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挠:阻止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王鼎“强直不可挠”的一项是(3分)&&&(&&&)&①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②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③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④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⑤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⑥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④⑤⑥ 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要他像王鼎等人那样检举不法,坚持原则,刚正不阿。 B.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救济灾民。调为建州知州,那里的风俗是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定条例教育州民,禁止他们这样做。 C.杨永德横暴狡猾,执政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中的一个人带永德来和王鼎辩论,王鼎连发八问,杨永德回答不出。 D.王鼎担任临邛县知县时,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他分给了族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5分)(2)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5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杨烈妇传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①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循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②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谁人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③。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驽、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至于辩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固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李翱《杨烈妇传》注:①岁满:官员任职期满。 ②爨:cuàn 烧饭&③陴pí:城上的小墙,这里代城墙。【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A.夺贼之财而食其食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又将盗陈州进犯 侵袭B.侃率之以乘城登上C.有蜚箭集于侃之手“蜚”通“飞”, 流矢。D.不犹愈于家乎养病【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虽然,岁满则罢去B.无长少必周而均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C.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D.率其徒将超城而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小题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A.县令诚主也B.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C.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D.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小题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3分)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小题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小题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2) 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言什么律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