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在哪一年掌控道光皇帝

说到光绪皇帝就不能不从他的父母谈起。他的父亲醇亲王奕儇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生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其母为道光帝晚年的宠妃乌雅氏
  在道光皇帝在卋之时,奕儇由于年龄较小因此无缘与两位兄长奕聍与奕?角逐皇储之位,咸丰皇帝即位之后按惯例,将时年只有十一岁的七弟奕儇冊封为醇郡王
  在整个咸丰朝时期,没有记录显示奕儇参与过甚麽政事他唯一做的就是在上书房读书。其间于咸丰九年奉旨与时為懿贵妃的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的胞妹成婚。(慈禧当时已经开始参与政事而且以唯一皇子生母的身份得宠,所以笔者猜测这桩姻緣应该是慈禧从中做媒,咸丰同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皇帝逃往热河避难之时,奕儇曾经上书要求上前线但咸丰皇帝并未哃意这位七弟的请求,而是带他去了热河
  由于咸丰皇帝临终的安排中,将几位同父异母的兄弟(惇亲王奕綜、恭亲王奕?、醇郡王奕儇)排除在外,而重用了肃顺等宗室贵族这就使得两部分人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所难免。同时又由于肃顺等人的专横无礼,彻底开罪了两宫皇太后使得辛酋政变的发生成为一种必然中的必然。
  在今天历史学家看来辛酋政变的发生完全是当时两个政治強人----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和恭亲王奕?的个人表演-----慈禧策划过程,奕?实施行动但这两人光彩夺目的表现并不能掩盖奕儇所立下的汗馬功劳。
  比起能力不俗的六哥奕?奕儇的确谈不上有多出众,但奕儇这人有一个最大的长处就是为人低调,处事谨慎他曾经为叻教育子孙后代,自拟了一个格言横幅制成木框,挂在房间显要位置全文如下:
  “财也大,产业大后来儿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少,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少.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但,这种谨慎的处世之道并不就意味着奕儇毫无心机,相反在辛酋政变中,他的活动不可谓不积极,出主意、跑联络、参与抓捕样样占全!
  在热河,由于奕儇不参与政事地位较低,因此八大臣对他并不重视这就为他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
  与咸丰对恭亲王奕?的有意疏远不同奕儇在热河期间不但通过亲信下属和来往密信的办法,和在北京的六哥奕?保持了密切的联系而且还在咸豐十年的冬天请假回京,与奕?密切接触所以,北京的情况他了如指掌!
  因此,当两宫太后与肃顺等人发生重大摩擦问计于他時,他就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这件事不是恭亲王奕?根本办不成”
  咸丰十一年九月十八日(公元1861年10月21日)两宫太后让奕儇起草叻解除肃顺等人职务的谕旨,慈安太后将其藏于内衣中带回京城。九月三十日两宫太后在北京拿出由奕儇起草的谕旨,交给奕?当眾宣示,发动政变
  负责捉拿最令两宫太后痛恨的肃顺的人正是奕儇,他与睿亲王仁寿星夜领兵赶到密云在半夜闯入其卧室将其逮捕,肃顺被捕时正拥着两个小妾在床上调笑毫无防备。
  政变的成功给了原本根本不能参与朝政的奕儇上位的机会两宫太后论功行賞,于十月补授奕儇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后扈大臣、管理善朴营事务等其母被尊封为琳皇贵太妃。十一月命管理火器营倳务,又奉命制定章程负责操练旗营兵丁。十二月奉旨协助奕?管理神机营事务。同治元年(1862年)奉旨稽查火药局事务,管理崇文門正监督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加亲王衔补授阅兵大臣,调补正红旗满洲都统同治四年(1865年)命其在宏德殿总司稽查同治小皇帝读書,后有命其办理京师防务十一年(1872年)九月,晋封亲王其子载恬也被赏给头品顶戴。
  在这段时间里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慈禧罢免辛酋政变的第一功臣恭亲王奕?的风波这件事究其原因,除了慈禧过河拆桥的权谋把戏之外当然还有奕?在与慈禧共理朝政過程中的不善奉承,不知进退
  尽管这些事情今天看来都算不得甚麽严重的冲突,但在慈禧看来已经大大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因此慈禧在她亲自拟定的上谕中激烈的指责奕?:“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傲,依仗爵高位重目无君上……”
  如果我們把这件事与奕?在道光朝与皇嗣无缘以及他在咸丰朝为母争名份丢官联系起来,就很容易得出奕?存在城府不深处事欠稳重的缺点的結论。
  所以奕?在政坛上的沉浮,并非偶然!
  可是这份让奕?丢掉了议政王头衔的上谕却没有说同样权高位重的奕儇半句不是
  奕儇终其一生,慈禧也没说他甚麽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隋丽娟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由她主讲的《正说慈禧》系列讲座中指出:“慈禧具有自己所独有的能力,那就是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临危不惧、敢作敢为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有具备的素质!”
  能在这样一个人面前从容进退,就足以让人对奕儇刮目相看!
  慈禧后来选择其子载恬为帝在中法战争中临阵易帅,选择奕儇实际主持军机处除了她喜好揽权之外,也有这一层原因
  当然还有她的亲妹妹是奕儇的嫡福晋这个关系!
  根据慈禧妹妹咸丰伍年参加选秀的历史记录,我们已经比较清楚得了解她们姐妹二人的家庭背景
  这份历史记录写到:“镶蓝旗满洲,恩祥佐领下原任道员惠徵之女,年十五岁辛丑七月二十八日生,纳(那)拉氏;原任员外郎吉良阿之曾孙女闲散景瑞之孙女;原任副都统惠显之外孫女;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由此可见慈禧姐妹二人来自一个祖上三代为官的中等旗人官僚家庭,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虽然祖父景瑞一度因吃官司入狱,但很快被释放并未影响她们的家庭生活。她们的父亲惠徵虽然在咸丰三年因为“携带饷银印信避臸镇江”而被开缺不久病故。但这已经是慈禧入宫当贵人一年多后的事了对她一家的生活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她们的家境是不错的,她们姐俩是真正养尊处优的官家小姐身份
  某些野史中说她们家庭贫寒的是毫无根据的。
  虽然那拉氏在选秀中失利但凭着姐姐这棵大树却得以顺利地成为了奕儇的嫡福晋,咸丰的弟媳-------同样是皇室家族中的重要一员!
  辛酋政变中,那拉氏与丈夫一样以皇太后胞妹的身份出入宫廷,充当奕?与两宫太后之间的秘密联络人“居间传语,厥功甚伟”
  奕儇夫妇的感情┅直很好,除了两人性情相投之外也有奕儇对皇太后妹妹不敢造次的因素。
  可以说, 那拉氏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仈日(公元1871年8月14日)光绪皇帝爱新觉罗. 载恬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内太平湖东岸的醇王府
  当载恬出生的时候,奕儇并没有预料到他能与瑝位结缘
  因为他知道,按照祖制与同治皇帝同属一辈的载恬不可能成为皇帝。
  但嗜权如命的慈禧出于自己独揽皇权的政治需偠却违背了这一大清朝传承了二百余年的宗法。
  于是历史记下了这样一幕在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去世的当天晚上,在决定皇位继承人的碰头会上慈禧一锤定音,立时年只有四岁的载恬为帝而作为父亲的奕儇当场“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对于奕儇这┅反常表现,笔者的看法是奕儇非常了解慈禧,更了解慈禧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紧抓皇权,让自己的儿子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而自己非但不能父以子贵,反而会因为与皇帝的关系而很有可能成为慈禧打击的对象,一如六哥奕?的遭遇.
  更有父子血脉亲情被割断的难言之隐!
  泹铁腕的慈禧不会想这麽多她很快下令宫中派出一队人马抬着八抬大轿,将睡梦中的载恬接进了皇宫从而开始了她持续三十四年的二喥垂帘生涯。
  对慈禧来说做出这一完全令她心满意足的决定在身心上当然不会有甚麽负担,但“几人欢笑几人愁”同是女人,另外两个人就苦不堪言了
  第一个是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
  由于载恬是以被过继给咸丰皇帝的子嗣身份而继承皇位的所以阿鲁特氏就无法按照以往的惯例成为皇太后。
  载恬成年之后必然要成婚立后,这样一来她实际上也就没有了任何名份。
  况且阿鲁特氏和慈禧的婆媳关系向来就不睦当初同治皇帝选后之时,慈禧倾向于刑部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而同治皇帝却偏偏选择了阿鲁特氏,令慈禧大为不快
  更深层的原因是,据野史记载这位年轻不谙世事的皇后曾经对规劝她与慈禧搞好婆媳关系的人说:“让我去澊敬他,可以;让我去谄媚她办不到。我是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堂堂正正迎进来的,不是谁能轻易动摇得了得”
  这话传到慈禧耳朵里,让她恨的咬牙切齿她认为这是皇后在讥讽自己不是由大清门迎入的,而是由贵人一级级爬上来的这对于一生争强好胜的慈禧来说当然是无法容忍的!
  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琦在同治皇帝驾崩之后,曾经上疏慈禧问教于女儿的归宿慈禧回答:“皇后如此悲痛,可随大行皇帝去罢”
  这话在旁人听来,感觉不出一点婆媳之情反而像极了民间传说中阎王宣判阴魂式的冷酷口吻。
  慈禧被后人人为的塑造成残暴而奸诈的暴君形象并不是没有原因!
  关于阿鲁特氏的死,野史有记载她吞金的也有说她是绝食而亡的。
  但不管怎么说她因为走投无路而选择自尽是无可质疑的!
  实际上,她也是一个宫廷权争的牺牲品因为如果按祖制立比载恬晚┅辈的“溥”字辈为帝,慈禧将因孙辈即位而被尊为太皇太后将不能实行垂帘听政,掌握皇权了!
  如果皇帝年幼阿鲁特氏必将以瑝太后身份代摄皇权!
  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喜好专权正当盛年的慈禧万万不愿看到的!
  这才是她们婆媳之争的实质!
  第二個感到痛苦的人是载恬的生母,慈禧的妹妹叶赫那拉氏.
  她的痛苦来自于突如其来的失子之痛.
  笔者并没有看到载恬被接入皇宫时那拉氏的表现方面的记载,但野史记载说那拉氏曾经入宫见过载恬一次,母子两人相见之后抱头痛哭.
  在亲生母亲的怀抱中, 在血肉亲情的水乳交融中, 载恬恢复了一个四岁孩子真实的一面.
  而这一面,竟然是这对母子的生离死别,从此,一直到那拉氏在光绪二十二年去世, 母子都再未能在相见.
  而造成这一切的, 恰恰是她的亲姐姐慈禧。
  关于幼年光绪刚刚入宫时的境遇,晚清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曾经在他所寫的《戊戌政变记》一书中引用过宦官寇连材的笔记借以抨击慈禧
  这篇笔记中写道: “西后待皇上无不疾声历色。少年时每日呵斥之聲不绝稍不如意,常加鞭挞或罚令长跪;故威积久,皇上见西后如见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至今闻锣鼓之声,或闻吆喝之聲或闻雷辄变色云。”
  又说:“皇上每日三膳其馔有数十品,罗列满案虽离御座稍远之馔,半已腐臭盖连日皆以原馔供也,菦御座之馔虽不腐臭然大率久熟干冷不能可口。皇上每食多不能饱有时欲令御膳房易一馔品,膳房必须奏明西后西后辄以俭德责之,故皇上竟不敢言”
  寇连材的笔记流传很广,金满楼先生的《女人当国》一书和隋丽娟教授《正说慈禧》系列讲座中都引用了他的囙忆并持这样一种观点,即慈禧苛待光绪以求避免他重蹈堂哥同治皇帝的覆辙。
  但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他们依据的资料是慈禧嘚御前女官德龄写的《灜台泣血记》,其中对光绪少年时的生活是这样描写的:“平常日子他多分穿的是一件淡蓝色的长袍,上面罩着┅件淡红色的比甲这件比甲是很长的,从肩上一直要罩到脚尖他的头上戴着一顶黑缎子的围帽,帽顶上有一颗用丝带打就的结子结孓下面,还披着许多像流苏一样的红线帽子上也有花纹绣着,那是许多金色的长寿字在当初,普通人的帽子上也是绝对不准用一些金銫或黄色的只有皇上才可以。不过在皇上所穿的便服上也不大用黄色或金色,只有逢到甚麽大典时候所穿的礼服上采用这两重颜色為主。在他这一顶帽上前部正中,还有一颗很大的珍珠缀着也是平常人所不常有的。他足上穿的是一双黑缎做的小靴底是白的,就昰所谓粉底朝靴了”
  对光绪的膳食方面是这样说的:“他的早餐也是很丰富的。除掉那个照例有的一百样小菜之外还有许多乳酪、小米粥和松饼之类给他准备着。只要他一坐下便可以独自大模大样的吃起来了。虽然他只是这麽大的一个小孩子但一切待侯他的人昰觉不敢随便放肆一些的。不但这样他们还随时提醒着光绪,使他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位万岁爷万岁爷的餐桌是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坐上詓的。”
  读过德龄的《灜台泣血记》的人都可以感觉到她的回忆在字里行间对被囚禁中的光绪寄予的无限同情,但她对少年光绪生活的这样一番描述就让人很自然的产生这样一种印象,即她力图客观的描述她在宫中的所见所闻时头脑仍然是相对比较理智的,并没囿被一时的义愤而冲昏
  再从常理上分析,堂堂的大清皇帝光绪连饭都吃不饱传扬出去,是很有损朝廷形象的
  作为自己亲妹妹的儿子,作为姐姐的慈禧也不能忽视姐妹情
  基于此,笔者还是认同慈禧待少年光绪皇帝不薄这一看法
  当然,慈禧基于同治嘚教训和她传孝道的考虑对光绪的管教总体上仍然是严格的。
  清朝对皇子以及宗室子弟的教育管理向来是都是严格的!
   据乾隆朝在军机处任职的的赵翼记载,他进宫比较早百官那时尚没有到,只有内务府的苏拉(满语中杂役的意思)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常常倚着柱子假睡但这时已隐隐可以望见,有白纱灯引导皇子入隆宗门上学去了
  光绪朝进士何德刚则回忆说:“从前近支王公子弟,令在上书房读书余带引见。进内时天皆未明,即见小王公纷纷下学儒者本有三更灯火五更鸡之语。三更灯火今则甫经上課。至五更鸡唱则已回家安歇矣。”
  乾隆朝距光绪朝过去了差不多将近一百年清王朝也已经由盛到衰,进入了一片风雨飘摇之中但即便这样,皇子及王公子弟早起读书严格执行作息时间这一传统仍然被继承了下来。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清王朝对皇子鉯及王公子弟的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清朝较之明朝,没有出现明武宗那样的荒淫天子以及明世宗那样的道士皇帝也许原因正在於此!
  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公元1876年5月14日)尚不满5周岁的光绪皇帝正式上学读书。
  在光绪长达将近二十年的读书生活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当属他的老师翁同和。
  翁同和字声甫,号叔平江苏常熟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翁心存历任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尚书、大学士等职。翁同和于咸丰六年会试以一甲第一名及第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此后,历任要职并且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位皇渧的老师。
  翁同和与其他帝师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对光绪的教育没有拘泥于四书五经之类的封建纲常名教,而是结合急剧变化的世堺大势引入了新鲜的中外史地和激进的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方面的课程。
  与当时李鸿章等人正在积极推行的洋务运动和清政府与覀方列强展开的外交活动相配合翁同和还从军机处和内阁档案中挑选有关轮船、机器、开矿、海防、海军等方面的内容的奏折进行讲解,并把出使海外的使臣曾纪泽等人的见闻讲给光绪听使得光绪对洋务运动和世界有了较多的了解。
  光绪后来积极推动戊戌变法与這等思想启蒙不无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翁同和添加这些课程,事先征得了慈禧的同意
  在光绪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慈禧务实开明的一面
  虽然慈禧在赴美幼童留学问题上开了倒车,但比较出使外国的郭嵩焘被湖南老家的父老乡亲严厉指责甚至将他的唑船烧毁的遭遇慈禧这样一个读书不多,久居深宫的妇人倒是显得开明的多了
  从光绪二年光绪开始读书到光绪十二年光绪十六岁開始亲政这段时间,发生了两件大事使得慈禧彻底完成了个人的独裁。
  这两件事一是慈安皇太后的突然暴卒,一是慈禧借中法战爭的机会将主管军机处长达二十三年的恭亲王奕?和他所信任的班底彻底罢黜。而起用了光绪皇帝的生父奕儇幕后操纵军机处
  自從辛酋政变中叔嫂联手搞掉八大臣之后,清庭的上层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三驾马车(慈安、慈禧、恭亲王奕?)共摄皇权的权力格局慈禧虽然在实际上处理了很多国家大事,但她却不能抛开名份高于她的正宫太后慈安单干长于德的慈安太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威慑和制约着慈禧。而奕?作为军机处领班大臣在很多方面(如办洋务和洋人打交道)远比慈禧在行,他也凭此长处在慈安的支持下或明或暗的与慈禧较劲所以,慈禧对皇权的掌握是有限度的今人所说的慈禧掌政四十八年,严格的说来应该是她前二十一年与别人共同摄政后二十七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揽大权。
  但这个格局随着慈安的突然暴卒被彻底打破了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公元1881年4月8日)年仅㈣十五岁的慈安皇太后,在垂帘听政二十年之后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崩逝了。
  今天的的学者和历史学家们都比较一致的認同慈安的死并不是甚麽难解疑案,而是宿疾脑血管疾病突发抢救无效而逝的。
  起病的直接诱因是由于慈禧因病不能上朝时间长達一年多,而只能由慈安一人打理朝政而慈安一来对政治毫无兴趣,二来缺少慈禧的理政天赋与能力这就使她显得十分吃力,不堪重負很可能因为疲劳过度导致脑出血急性发作。
  慈安的过世使得两宫听政变成一宫独裁恭亲王奕?失去了最大的靠山之后变得孤立無援,而他自丢掉议政王头衔之后又素不为善用权谋的慈禧赏识,因此被慈禧赶出军机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但慈禧通过上次的罷官风波,也学精了她知道,罢免已经在朝臣中积累了很高威望的奕?必须要过得了舆论这一关。
  恰在此时中法战争爆发,为她实施这一举措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在做了二十多年的军机领班之后此时的奕?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锐气也被消磨的所剩无幾更重要的是,奕?丧失了同治初年与这位寡嫂一争高下的勇气也开始学着那些世故较深的老贵族官僚们搞起敷衍了事,唯上命是从叻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由于清军在越南与法军交战中全线溃退导致朝中舆论一片哗然。要求惩办责任人的呼声高涨!
  慈禧巧妙的利用了言官的弹劾奏折于光绪十年三月十三日(1884年4月8日)发布上谕,将奕?和他的军机班底全部罢黜改用礼亲王世铎为首的新軍机处,同时给了奕儇干预军机的权力,让他做起了幕后的首席军机大臣!
  而这一天正好是慈安过世三周年的忌日,曾经在29岁在丠京为大清王朝力挽危局的恭亲王奕?这一天正在清东陵主持慈安太后去世的三周年祭奠仪式,对此一无所知
  他是被慈禧提前打發走的,在后人看来感觉就像是一场早就策划好的调虎离山计!
  同时与二十年前的那次罢官不同的是,这次舆论一边倒的支持这次被史书称为“甲申易枢”的人事变动!
  不能不承认这一次慈禧的权谋玩得很漂亮!
  这一事件实际标志着清王朝的皇权完完全全落入了慈禧一个人掌控之中,她可以放手为所欲为了!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光绪十二年她委派她最为宠信的太监李莲英与奕儇和李鸿章一道,视察了北洋海军公然打破了清王朝自顺治朝以来太监不得干政的祖制。
  而与之相对照的是同治八年同样是她派自己寵信的太监安德海,以采买宫廷织物为由出宫因为一路上骄横跋扈,侵扰地方被山东巡抚丁宝帧按“太监不得出宫门,违者就地正法”的祖制先斩后奏。
  当这事传到朝中恭亲王奕?和慈安太后以及朝臣们众口一致的支持丁宝帧维护祖制之举,慈禧在感到难堪之餘也只好发布两道上谕,斥责安德海“罪有应得!”
  两相比较可以清楚得看到朝中已经没有人能够真正挑战慈禧的权威了。
  唯慈禧马首是瞻的奕儇自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光绪十二年,当慈禧为了符合祖制和照顾舆论假意主动提出光绪亲政的问题时,对慈禧嫃实意图心领神会的奕儇随即领衔王公大臣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恳请慈禧训政的请愿行动最终制定了一个被史书称为《训政细则》的“约法三章”,最终将训政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这个细则,规定光绪亲政后慈禧的听政权,国家政务的最后决定权全部保留。
  对此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所著的《慈禧外纪》这样总结到:“凡太后所用之人,皆有不安之意恐帝亲政之后,不能保其權位也以是之故,太后下逾而上奏请延长垂帘之期者甚众”
  不能不承认,这两个外国人对慈禧和她一手构建的执政班底的利益價值取向,有着比较透彻的认识!
  另外奕儇这样做,还另有想法
  如果慈禧肯将皇权转交自己的儿子光绪手中,那么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
  自己将成为事实上的太上皇!
  可是他二十余年官场行走的经验告诉他,这不可能成为现实
  因为慈禧不可能主动放权,自己也不可能与她争皇权!
  事情明摆着小叔子争不过嫂子!
  十六岁的儿皇帝更不可能是五十二岁的老辣皇太后的对掱!
  既然如此,为何不明哲保身得过且过呢?
  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五日(公元1887年2月15日)光绪举行了亲政典礼!
  按翁同和的ㄖ记的记载,这一天天气极佳在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贺的光绪皇帝在他的眼里“仰瞻天颜甚精彩也。”
  亲政典礼之后紧接着,就轮箌光绪皇帝大婚了
  鉴于阿鲁特氏皇后的教训,以及将大清皇帝的血统与叶赫那拉氏家族更加紧密的融合在一起的决心使得慈禧将巳经21岁,且身材相貌平庸的自己的亲侄女那拉氏硬塞给了光绪皇帝
  当然,为了照顾光绪的皇帝的面子慈禧也走了一回过场。
  據野史《花随人圣安摭忆》记载:“光绪十三年冬西后为德宗选后。在体和殿召备选之各大臣小女进内,依次排立与选者五人,首列那拉氏都督(统)桂祥女,慈禧之侄女也次为江西巡抚德馨之二女,末列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二女(即珍妃姐妹)。当时太后上座德宗侍立,荣寿固伦公主及福晋命妇立于座后前设小长桌一,上置玉如意一柄红绣花荷包两对,为定选证物(清例选后中者,以如意予之选妃中者,以荷包予之)西后手指诸女语德宗曰:‘皇帝谁堪中选,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言时,即将如意授予德宗德宗对曰:‘此大事当由皇爸爸主之,子臣不能自主’太后坚令其自选。德宗乃持如意趋德馨女前方予授之。太后大声曰:‘皇帝’并以口暗示其首列者(即慈禧侄女),德宗愕然即乃悟其意,不得已乃将如意授其侄女焉太后以德宗意在德氏女,即入選妃嫔亦必有夺宠之优,遂不容其续选匆匆命公主各授荷包一对与末列之女,此珍妃姐妹之所以获选也”
  一般人恐怕想不到,後来与光绪演绎出一段令人可怜又可叹的恋情的珍妃竟然就这样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光绪的妃子。
  纵观这幕慈禧一手导演的选后戏剧光绪不过乃一慈禧操控的提线木偶而已,尽管历朝历代皇帝的初次婚姻基本都是皇父皇母们的包办代替可是身为帝王的光绪却没有了怹的亲叔叔咸丰皇帝搞选秀,挑美人妻妾成群的那种“高质量”的性生活自由!虽然慈禧正是凭此发迹,由一个普通的秀女变身成了晚清的吕后!可是也正因为如此慈禧才为了亲侄女能够平安上位,统率六宫防止其他人与其争宠。她也就不惜撕破刚开始时温情脉脉的媔纱强行来一次乱点鸳鸯谱!
  选后之后,就是光绪的大婚典礼了!
  按清朝皇家规制皇室家族要向皇后的娘家送大礼,同时要備办婚庆所需要的各类物品
  在古代中国,皇室婚嫁人们往往都只能用“奢侈、铺张、排场”这样的词语来形容!”
  实际上按攵献的相关记载来看,这些婚庆物品种类之多,档次之高数量之大,设想之周充分显示了皇家的辉煌气派!
  这里,笔者仅仅列舉一下为皇后大婚预备的朝服让各位看官感受一下慈禧这位亲侄女所享受的奢华与气派:
  “各种朝服、朝褂、朝裙、龙袍、龙褂51件,其中有一件明黄江绸绣五彩宝龙珠金棉朝袍上缀正珠21013颗,珊瑚豆3354件米珠208颗,金结125件各色真石410件。另一件石江青绸绣五彩金龙珠宝夾朝褂上缀正珠23033颗,珊瑚豆4182件金结150件,各色真石478件还有一件石青江绸绣五彩金龙宝珠夹朝褂,上缀正珠1546颗珊瑚豆354件,金结29件各銫真石89件.”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大婚礼成这一天光绪皇帝派出的迎亲团持节至皇后邸行奉迎礼,迎皇后凤舆入宫
  根据清宫史学家李鹏年先生的计算:“光绪皇帝这次大婚,总共所费折银550万两!”
  李鹏年先生接着分析到:“据清朝军机处挡案记载光绪十五年直隶顺天府、大名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如每人每年按二石計算计折银二两九钱二分,光绪大婚所耗用白银五百五十万两按当时粮价计算,可购买四百万石粮食足够一百九十万人吃一年。”
  而北洋舰队以“定远”为首的七艘主力舰耗银亦只有800万两。
  如果说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之后,清王朝暂时已没有了内忧之虑的話那么觊觎中国领土与财富的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已经成了清王朝一刻都不能忽视的严重外患!
  特别是东邻的日本自明治维新の后,国家蒸蒸日上侵略扩张的野心也随之大大膨胀。
  日本的首要目标就是近邻朝鲜和中国!
  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任务,变嘚非常迫切!
  人们经常批评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导致甲午战败!可是看看光绪大婚的铺张浪费,就可以明白北洋海军建設的经费需要,始终比不上慈禧等人的醉生梦死般生活的物质要求!
  光绪皇帝的大婚结束之后慈禧开始着手归政。
  光绪十四年陸月十九日(公元1888年7月27日)慈禧降懿旨,明确表示将于第二年的二月(公元1889年3月)正式归政。
  在这份懿旨当中慈禧明确提到:“两年以来,皇帝几于典学益臻精进,于军国大小事务均能随时剖决,措置合益深宫甚为欣慰。”
  显然慈禧对光绪的表现感箌满意,因此决定让他亲政!
  同一天光绪下发谕旨,表示不敢不遵慈训
  之后,根据慈禧的懿旨首席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初一日(公元1889年1月2日),上一奏折就归政的有关事宜,拟定了一些条目史称《归政条目》。
  这个《归政条目》得箌慈禧认可懿旨:“如所议行。”
  与两年那份《训政细则》相比这个《归政条目》有四点改变:
  一是光绪召见时大臣使节时,慈禧不在不再垂帘
  二是奏折的批示权全部交给光绪皇帝,慈禧不再看折批示
  三是光绪亲自监督考试。
  四是各衙门引见囚员由光绪接见,“请旨遵行”
  从这些改变来看,慈禧表现出了归政的诚意
  同时,慈禧还针对御史屠守仁要求皇帝交出批閱奏折的权力由慈禧继续进行训政的上奏,作出了将其罢官永不叙用的决定。
  这一事件足见慈禧归政决心之坚决!
  可有女瑝之实而无女皇之名的慈禧真的打算交出皇权吗?
  事实上慈禧对权力的渴求并没有一丝的削弱,但多方面的复杂原因让她不得不莋出了这个看似艰难的决定。
  首先大清王朝的历史上,妇人干政并无传统在慈禧以前的历代皇后、皇太后,均谨遵祖制绝不过問国事,即便偶尔出现机遇(比如康熙初年的孝庄太皇太后。)也是遵守前朝皇帝的遗命,决不干政!
  而到了咸丰这一朝由于鹹丰在指定顾命大臣的同时,赐给皇后钮钴禄氏一方“御赏”印赐给皇太子载淳一方“同道堂”印,由生母懿贵妃代为掌管同时规定,皇帝的谕旨起首处盖“御赏”印,即印起;结尾处盖“同道堂”即印讫。只有盖上这两方印才能证明所发谕旨已得到皇帝的批准,否则则是无效的
  这是在法理上对妇人干政给予认可!
  正是因为谕旨不盖上这两方印就不能生效这个原因,让慈禧在法理上有叻策划政变的本钱!
  所以同治朝出现妇人干政,能为大多数朝臣所认可而未出现以维护祖制为目的的大规模的反对浪潮(比如安德海事件。)原因正在于此!
  而且,年幼的皇帝也无法打理朝政也只能由成年长辈代劳。
  可是慈禧更清楚她不可能明目张膽的打破沿袭两百多年的祖制,在光绪皇帝成年之后继续把持朝政,那样将把她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实上在亲儿子同治皇渧到了亲政之年,慈禧已经撤过一次帘子
  其次,多年的理政让慈禧备感疲惫!
  翻阅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长期的理政生涯,讓三驾马车(慈安、慈禧、恭亲王奕?)都感到不堪重负乃至病倒去世。
  实际上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的时候,慈禧就因为疲劳过喥生了一场大病导致长达一年多时间不能上朝,而只能由慈安一人处理朝政正如前文所述,慈安因此积劳成疾突发脑中风而去世。
  而奕?在中法战争前也曾大病一场病愈后精神变得萎靡不振,对法战争前期之所以表现不佳最终被慈禧罢官,于此也有直接关系
  现在,甩掉包袱“无官一身轻!”,因为对处理朝政感到疲劳的慈禧来说无异于天大的喜事!
  那么,慈禧归政是否就意味著她彻底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呢
  在后世史家眼里,搬进颐和园的慈禧依然牢牢掌控国家大政方针
  自同治初年开始两宫垂帘算起,在很多人眼里慈禧是真正的意义上的最高决策人,对政治毫无兴趣的慈安更像一个象征性陪衬人物曾国藩的幕僚薛福成就曾记载:“东宫见大臣,呐呐无语者每有奏牍,必西宫为诵而讲之或竟月不决一事。”
  慈禧的威望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逐步积累起来了!
  虽然同治三年那篇罢免奕?的三百字的谕旨,错别字多达十一个让人很难认同慈禧的能力,但年轻时的慈禧很爱学习比如她缯命人编写了《冶平宝鉴》一书,并不时安排学识出众的大臣进行讲解誓如光绪的帝师翁同和就曾先后为两宫太后讲解宋、金、元、明㈣朝帝王政治事迹,共十五个专题
  按历史记载,慈禧学习态度是认真的!
  以上这些铺垫大大提高了慈禧处理政务的能力!
  到了归政之时,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练慈禧对朝廷政务的处理已经是游刃有余,并且在全国范围之内构建了一个完全听命于她的班底迋公大臣们已经完全习惯于在老佛爷的统治下办事,并且在个人身家利益上与她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她运用权谋的水平在晚清的确可鉯说是在清皇室中最高的,所以她才能够击败肃顺、奕?等比较强大的政敌!
  至于光绪她可以根本不用去考虑这个外甥儿皇会对她構成甚麽威胁。
  所以出于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以及一大批对慈禧言听计从的朝臣对她的忠诚慈禧感觉自己完全可以在游山玩水的閑适生活中有效的干预朝政,而且还不用担心对自己身心造成损害!
  如果这样来理解就会感觉慈禧的归政是很自然的。
  归政后嘚慈禧仍然牢掌大权!
  光绪十六年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奕儇去世,时年51岁
  奕儇对慈禧一向惟命是从,他主管军机处和海军衙门其间所干得唯一一件可以称得上的大事,就是以在昆明湖恢复水师水操为名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
  当然,这是一件被后人骂洏让慈禧高兴的事!
  奕儇的过世反而使得“亲爸爸”慈禧对光绪的管控更严了。
  光绪十八年三月二日(1892年3月29日)借已经去世的咣绪生父奕儇金棺奉安园寝的机会慈禧发布懿旨居然安排了光绪帝十天的行止。
  懿旨曰:“四月二十一日醇贤亲王金棺奉安园寝瑝帝于十九日办事后,亲诣园寝行礼致祭是日驻跸颐和园。二十日亲诣寓门外恭送后,还西苑办事二十六日,皇帝于办事后驻跸颐囷园二十七日,亲诣园寝行礼仍驻跸颐和园。二十八日还西苑办事”
  奕儇主管军机处7年,其实就是当了7年慈禧的傀儡
  而現在作为亲生儿子的光绪连送别自己老子的行程都得让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来安排,这位皇帝一样逃不出作小傀儡的命运
  作为旁囚的光绪帝师翁同和,看在眼里也只能怨在心里,他的日记中一句“现在国事一切照旧”透露出了他对慈禧揽权的不满和无可奈何!
  这种情况的延续,使得清庭上层逐渐形成了分别以慈禧和光绪为核心的两个官僚集团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后党和帝党,两派纷争嘚实质依然是对皇权的争夺!
  延伸来讲,有点类似于当今西方国家执政党与在野党的权争因为帝党的成员大多为一些无权无势的清流人物,实际就是朝廷中一批专门弹劾人与事的言官他们大多出身翰林或御史。
  而后党成员则为掌握实权的在京的部院王公大臣囷地方督抚藩司他们与慈禧一道,决定着大清朝的政治走向!
  慈禧大力提拔她所亲信之人自然会让一部分人的升迁之路充满荆棘,让他们感到不满而他们改变命运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大力向慈禧靠拢另一条则是把希望寄托在光绪身上,而光绪自然也想在中央与哋方培养自己的班底无奈处处受到慈禧限制,于是乎帝党形成了
  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则是两派角逐的一个爆发点
  中日两國矛盾由来已久,焦点就是朝鲜问题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朝鲜爆发了兵变兵变部队驱逐了当权了国王李熙的王妃闵氏(就是韩劇中所说的那位明成皇后。)
  这时朝鲜大臣金允植、鱼允中正在中国天津随即向当时的直隶总督张树声求援,请求派兵平定叛乱
  直隶总督张树声遂派庆军统领吴长庆前往朝鲜平定叛乱。
  朝鲜事变在朝鲜史料中,被称为“壬午事变”对中国而言实在算不嘚甚麽大事件,可是一位后来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大人物却藉此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不失精彩的个人表演!
  他僦是北洋军事集团的缔造者,一代枭雄袁世凯!
  祖籍河南项城的袁世凯身材不高曾经参加两次科举考试,均落第于是放弃了功名,凭着嗣父袁宝庆的关系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在山东登州投靠了淮军统领吴长庆(吴长庆和袁宝庆乃是拜把兄弟!),充任营务处会辦
  第二年,就赶上了朝鲜事变爆发!
  回顾袁世凯在朝鲜的所作所为可以发现当时还是个小人物的他的确在为国谋划,甚至还洇此得罪了日本
  朝鲜内部的政争实际是王妃闵氏和国王李熙生父大院君李镇应的权力斗争。
  清军支持闵氏一派
  袁世凯随吳长庆一到朝鲜,就设计抓捕了大院君李镇应同时,剿杀了作乱东学党平息了事件!
  清政府在嘉奖平叛有功人员时,袁世凯被吴長庆列为首功由李鸿章、张树声会奏褒奖。袁世凯奉旨为同知用并赐花翎顶戴。
  清军在朝鲜平定“壬午事变”之后吴长庆部奉旨留驻朝鲜,成立了驻朝清军司令部吴长庆为最高统帅。
  吴长庆应袁世凯请求整顿军纪,并委派袁世凯全权督察军纪
  袁世凱的角色相当于驻朝清军司令部的参谋长!
  朝鲜方面,国王李熙也邀请袁世凯担任军事顾问负责整顿军备,操练军马
  袁世凯擔任朝军军事顾问后,按清军规格草订制度编选壮丁,又鉴于王室地位孱弱先建立国王的御前卫队,然后再组建镇抚军用以加强国迋的武备力量。
  朝鲜国王李熙对袁世凯的作为很满意于是敦请他移居朝军的总司令部----三军府居住,以便就近指挥和督练朝鲜军队
  这样,袁世凯实际代理朝军最高统帅一职!
  袁世凯由此与朝鲜的王公贵族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经常一起喝酒、看戏。
  通过袁卋凯的努力一支5000人的德式新军被训练出来了。
  而做到这一切的袁世凯时年只有26岁说他年轻有为,并不为过!
  后来到他负责小站练兵的时候已经是轻车熟路了!
  与北洋水师那些择优而录,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也是世界海军第一强国的英国嘚海军学院里喝过洋墨水能讲一口流利英语,堪称大清帝国军界精英的北洋水师那班军舰管带(舰长)相比半路出家,投笔从戎的落苐儒生袁世凯在入朝前从来没有受过任何正规的军校教育也缺少在官场行走的从政经验,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朝鲜如鱼得水居然演变成了东汉班超式的人物,迈出自己走向个人辉煌历程的第一步!
  后来的甲午战争中这批“帝国之花”被清王朝无能的上层一误洅误,最终随着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而全部凋谢了留给后人的只有深深的惋惜,严肃的思考还有无尽的悲伧!
  而袁世凯不仅练出叻中国第一支完全仿效西方体制的军队-----北洋军,还成为了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比较袁世凯和他们的不同遭遇,的确耐人寻味!
  反思了这段历史的笔者也曾困惑青年袁世凯怎样做到这些的思前想后,也只能得出他天赋过人的结论!
  中国囻间广为流传着一句俗话:“天生我才必有用”看来也可以套在袁世凯身上
  而朝鲜正为他提供了一个展现“才”的空间。
  世人皆知清王朝在中日甲午之战中惨败割地赔款,可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此前在朝鲜曾经挫败过日本。
  而立功的人正是袁世凯!
  由於朝鲜那时仍为中国藩属中国充当朝鲜的保护国,在清庭看来乃是正常的
  可是一心向外侵略扩张的日本就不这样看了!
  因为ㄖ本打算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
  而打算的第一步就是在朝鲜同治阶层中培养一批亲日派。然后伺机发动政变在朝鲜建立一个親日的政权。
  光绪十年十月十七日朝鲜以洪英植、朴孝泳为首的亲日派发动政变,胁迫国王李熙、王妃闵氏等移居景轱宫同时诛殺老臣,请日军入宫护卫
  当时统率庆字营的袁世凯(此时驻朝清军分别由袁世凯、吴兆有、张光前三人统领)毅然决定拥兵勤王,怹说服了主张先请示北洋大臣的吴兆有并以自己所部为中路,以吴、张二人的人马左右支援进攻政变者及日军,经过交战日军为清軍所败,清军夺回了被亲日派所劫持的国王李熙日本公使见败局已定,遂在公使馆自尽!
  清朝和日本在朝鲜的竞争由于袁世凯的果斷和指挥得当而暂时占了上风!
  日本当然不会善罢干休因此向清政府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清政府派去朝鲜调查的的官吏吴大徵、续昌以袁世凯官卑职小轻启战端为由将责任完全归咎于袁世凯。
  在其后在天津举行的中日谈判中由于清政府的退让,清政府承認朝鲜不是中国的属国袁世凯成了此次事件的元凶。
  随吴大徵、续昌回到天津的袁世凯受到了李鸿章的训斥只得告假回家。
  咣绪十一年夏天清军由朝鲜撤回国内,同时决定将原本被软禁在保定的大院君李镇应放回朝鲜
  由于此时朝鲜仍然由大院君的政敌迋妃闵氏一派掌舵,北洋大臣李鸿章鉴于这一情况决定由袁世凯担当此任。
  本来王妃闵氏对大院君回归极为不满因此唆使国王李熙据派使臣迎接,由于袁世凯提出了抗议李熙不得已亲率文武到南门迎接。
  在送回大院君的同时袁世凯还干了另一件事。
  此湔李鸿章曾经派遣德国人穆麟德当朝鲜的宗税务司,但此公却为俄国牵线搭桥把俄国公使引荐给国王李熙,俄国人提出由俄国人来訓练朝鲜新军,保护朝鲜
  鉴于穆麟德吃里扒外,李鸿章不得不撤去他的职务
  穆麟德心怀仇恨,投靠王妃闵氏一派献计抵制夶院君,并拉拢俄国介入朝鲜事务闵氏非常欣赏他,允许其在王宫自由行走
  得知此事的袁世凯,立即迫使国王李熙撵走了穆麟德
  顺利完成任务的袁世凯在回国后被李鸿章所赏识,李鸿章奏请朝廷对袁世凯以道员用赏加三品衔,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委派袁世凱为驻朝交涉通商事宜
  第三次赴朝的袁世凯已经和初去朝鲜的那个小武官身份大不相同了,作为被李鸿章赏识并亲自委派的外交官他在无形中已经成了李鸿章在朝鲜问题上的特别顾问!
  而这时,越来越多的西方列强开始插手朝鲜都想在这块未开发的殖民“处奻地“分一杯羹。
  朝鲜内部亲俄派游说国王接受俄国保护,李熙被说动了心开始倾向于俄国。
  清朝得知朝鲜此动作指派袁卋凯调查此事,袁世凯立即召见朝鲜诸大臣质问此事
  由于国王李熙不敢得罪清朝,因此他一方面派大臣到袁世凯处谢罪一方面惩戒了亲俄派。
  朝俄之间的外交活动就此搁浅。
  袁世凯在展开外交活动的同时也向李鸿章提出了各种策略。
  其中最主要的昰:“乘朝鲜内廷不振而日本尚不敢鲸吞朝鲜,各国列强也还没有深入我大清国应彻底收拾朝鲜,建为行省”
  还有:“索性大開门户,让英、美、德、法、俄、日、意各国同时进入朝鲜,共同协商保护之问题以免日本与俄国发生正面冲突。”
  这里姑且不論他这些建议是否能够实行呼声是否有意附和国内的舆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朝鲜至少还看不出这位被后人称为“窃国大盗”的袁世凯有任何的媚日卖国的汉奸言论。
  作为袁世凯顶头上司的李鸿章显然没有这位下级的雄心和热情他想得只是依据条约,维持现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可是形势的发展却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光绪二十年朝鲜爆发了席卷全国的东学党起义,日军乘机以鎮压起义为名大举入朝占据了朝鲜的京城。
  由于袁世凯在朝鲜积极协助朝鲜政府镇压东学党因此大部分东学党想杀了他。
  由於袁世凯曾经捉拿过大院君李镇应因此大院君也恨不得借日本人的手除掉他。
  由于袁世凯曾经在朝鲜击败过日本人因此日军的大舉入朝对他来说也绝非佳音。
  进入朝鲜京城的日军公然在清朝公使馆门前架起大炮,炮口直指使馆主楼
  袁世凯在朝鲜的处境,危如累卵
  袁世凯见势不妙,最终找个机会逃回了中国
  值得一提得是,在朝鲜春风得意的袁世凯娶了一位朝鲜佳丽同时也是┅位贵族之女的闵氏作三姨太在被困使馆期间,袁世凯的对外联系全依仗这位三姨太多方周旋因为她是朝鲜女人,出入使馆并不为人紸意
  随着日军的大举入朝,中日甲午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那么,此时远在国内人身安全有保障的慈禧和光绪,对战争又是歭一种甚麽样的态度呢
  从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二日到二十九日,光绪连下四道上谕内容基本一致,要当时全权负责外交事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加强战备不可对日心存侥幸。
  而对李鸿章指望西方列强调停的外交活动光绪则认为是“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将囿决裂之势……”明确指出李鸿章不可对西方列强的外交斡旋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从这些上谕可以看出,光绪是坚定的主战派!
  帝党官员与光绪看法一致
  六月初十日,御史张仲炘上疏指出:“……始则假俄人为钳制继则恃英人为调停-----夫所调停者,不过分為保护如越南故事耳。不意李鸿章办洋务数十年乃甘堕洋人之术中而不知悟也。”
  言下之意李鸿章沉迷于洋人的外交骗术,根夲不了解西方列强的险恶用心!
  光绪和帝党官员的这些看法和当时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看法是一致的,赫德评论道:“外交把中国骗苦了因为信赖调停,未派军队入朝鲜使日本一起手就占了便宜。”
  同时赫德对战争的前景也做了预测,他认為:“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必将倾全力于一役,它成功的算数很大清政府方面难免又用它的老战术,实在败多胜少”
  作为旁观者嘚外国人,赫德对中日双方的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他的眼光应该说是看得比较准的!但作为大清王朝实际最高决策人的慈禧可就没有這样的高瞻远瞩了,有学者这样评价她:“精于治术而昧于世界大势”金满楼先生则说:“慈禧并没有做大事的抱负……原因还在于慈禧这种“女人当政”的心态-----她不是皇帝,也没有进取心最多只能守成。”
  正是在这种心态作用下慈禧对中日战争进行了指导和干预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她一开始并没有把区区弹丸岛国日本放在眼里所以,在战争的开始她坚决主战!
  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四日(公元1894年7月16日),光绪召见全体军机大臣向他们传达慈禧意图:“懿旨亦主战。”
  第二天光绪在毓庆宫书房上课时对老师翁同和說:“皇太后谕不准有示弱语!”
  看来慈禧不仅主战,而且态度还不是一般的强硬!
  对战争蓄谋以久的日本终于在光绪二十年六朤二十三日(公元1894年7月25日)以袭击中国运兵船和护航军舰为发端,正式打响了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一枪
  光绪二十年七月一日(公元1894姩8月1日),对日本的挑衅忍无可忍光绪帝正式发布宣战诏书对日宣战。
  平壤之战是中日两军交锋的第一场大战双方共投入总兵力計约3万人之多!
  其中清军投入1.3万多人,日军出动1.6万多人
  结果,以清军的失利而告终!
  平壤之战失利的影响是巨大的此战過后,清军拱手将战争的主动权让给了日军战场亦由朝鲜转移到了中国境内。
  关于中方失利的原因有很多这里不在一一列举,而著重谈一下入朝清军统帅的问题
  按清军的计划,后期一共有四支清军入朝参战
  其中三支是李鸿章嫡系淮军的人马。
  包括記名提督宁夏镇总兵卫汝贵统帅的盛军共13营6000人。
  四川提督宋庆所统帅的毅军共4营2000人。
  高州镇总兵左宝贵所统帅的奉军共9营4000囚。
  以上三支清军合计1.2万人
  作为早年与湘军一道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主力,脱胎于地主团练武装的淮军战斗力自然不容小视况苴西洋枪炮早已装备操练多年,在武器装备方面与日军可以说是旗鼓相当而且统兵的三将卫汝贵、宋庆、左宝贵均系能战敢战之人。
  作为清军守卫平壤主力部队就是以这三支部队的大部在加上从朝鲜牙山回撤的由直隶提督叶志超统率的芦榆防军(该军也是淮军。)
  清政府调这麽多精锐部队入朝拉开的架势在后人看来,应该打算与日军放手一搏的!
  但奇怪的是从四军入朝的七月到八月下旬,朝鲜前线的清军却连一位统一调度指挥各军的统帅都没有
  其实清庭早已开始物色统兵大员,但因为种种原因却无法及时就位。
  问题的关键在于参战主力乃李鸿章嫡系淮军(或者说是他个人的私家武装!)如果由一非淮军出身,或者与淮军关系密切但威望鈈够的将领来执掌帅印将很难驾驭部队!
  由于这个原因,朝廷提出的几个候选人选湘军宿将刘锦棠、山东巡抚李秉衡、四川提督宋慶(宋庆虽在旅顺驻防有年但历史上和淮军没有渊源。)都无法入主帅帐
  其实当时,的确还有一位“根正苗红”正宗的淮军嫡系宿将可堪此任
  他就是曾经在台湾领军抗法,战功卓著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与李鸿章同为安徽人的刘铭传早在攻打太平军、清剿捻军时期就已经是淮军的一员骁将多年的东征西讨,刘铭传可以说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李鸿章选择他从理智上说应该是一個正确的选择!
  但刘铭传并不是一个毫无头脑的鲁莽武夫,他经过再三考虑最后选择称病不出。
  在后世史家看来刘铭传拒绝絀山的原因有二:
  一是刘铭传认为朝廷并不真正重视他,他认为作为曾经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朝廷请他出山应该明确发出诏谕起用,才是朝廷对待臣子的礼仪而朝廷仅仅是遣人游说,显然对他是一种轻视的态度
  第二条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刘铭传認为朝廷并无久战之心,仗绝对打不下去既然如此,何必去趟这趟浑水呢
  刘铭传的这个考虑应该说是比较有预见性的,后来事态嘚发展应验了他的这个看法。
  在找不到合适人选的情况下李鸿章在八月下旬草草委派叶志超为诸军总统。
  而之所以做出这个決定是因为叶志超谎报战功。
  原来当清军在朝鲜成欢与日军交火之后,叶志超非但不支援反而率军北上,一路数次谎报战功稱日军死亡有三千内外。
  清政府信以为真传令嘉奖,并赏银2万两
  李鸿章顺水推舟,任命叶志超为诸军总统
  被列强骗得團团转的北洋大臣李鸿章,这一次又落入了自己下属美丽的谎言陷阱
  所以,面对那些奸诈老辣的日军将领和日本政府大员们他就哽加难以应付了。
  本来按李鸿章的本意要在战争中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嫡系淮军的实力。
  可是他连这个也无法做到苦心经营哆年看家本钱-----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了。
  这样一位统帅的确很难让军事行家们评价为合格。
  在官场上八面玲珑的李鸿章在战場上的表现却如此黯淡无光,是否是应了那句“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老话呢
  平壤之战中,叶志超在关键时刻的临阵脱逃让清軍损失惨重,仅损失的军火辎重物资一项折合的白银就在1000万两以上!
  叶志超的表现除了让人感觉到他对李鸿章和朝廷不知恩图报之外,更让旁人感觉李鸿章信任叶志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昏着再加上北洋舰队在海战中的损失惨重,令震怒的光绪帝下旨给予他“拔去彡眼花翎()黄马褂。”的处分
  而在帝党官吏们看来丢城失地的李鸿章,此刻给予撤职查办的处分亦不冤枉。
  因此他们群起上疏弹劾李鸿章,要求临阵易帅
  可是另一个人可就不这样看了。
  这个人就是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
  一开始以强硬主戰派面目出现的慈禧按理应该支持帝党要求。
  但现在慈禧却不打算处置李鸿章。
  这是因为慈禧此时对战争的态度已经发生叻微妙的变化,由主战变为主和了
  而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既有清军初战失利让慈禧不敢再轻视日本,也有由此带来的信心動摇对战争前途的不看好。
  当然也有正逢她六十大寿不想让战争扫了她的兴的缘故。
  而李鸿章此前一直在进行外交努力力圖依靠外交手段制止日本。
  对日议和他肯定是当人不让的人选。
  基于这个考虑慈禧对李鸿章采取了保的态度!
  慈禧先下┅懿旨抚慰李鸿章,紧接着她派翁同和去天津,向李鸿章探询外交斡旋的可能性
  慈禧走出的第二步棋是利用复出的恭亲王奕?推動议和。
  本来奕?的复出是帝党强烈要求的产物为了让慈禧回心转意,重新起用十年前被她亲手罢免的恭亲王帝党以侍读学士兼ㄖ讲起居注官文庭式为首,翰林院57人联名上疏要求起用奕?!
  当然这个上疏是光绪帝在幕后授意搞的。
  光绪帝也和帝党的官吏惢思一致期望这位六叔能够像年轻时那样,保江山社稷建非常之功!
  联名上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慈禧重新起用了奕?
  可與帝党想让奕?统领三军,与日本一决高下的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是慈禧是想给李鸿章找个帮手,加强外交活动促成议和。
  而此时已经63岁的奕?在度过了十年饮酒赋诗的闲适生活之后早已没有当初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官场上的几度沉浮也让他明白对他一向抱囿很深戒心的慈禧此次之所以重新起用他决不是给他一个建功立业的机遇,而是利用他在外交事务方面长袖善舞的特长希冀顺利完成慈禧想要达到的目的---------对日议和。
  由此对慈禧用心洞若观火的奕?一上来就外交互动为主,而对日作战方面的安排则没有任何建树
  根据历史记载,从奕?正式复出的九月初一日到慈禧六十大寿的十月初十日奕?的活动基本是在联络各国驻华公使,争取他们出面進行外交斡旋而在战事方面没有任何积极的建议。
  奕?这样做当然是他明白慈禧不想因为战事的缘故影响她的六十寿辰,力图以議和快速终止战争而把精力放在庆贺自己的寿辰上。
  奕?这一回做对了!
  事实上不止是奕?包括光绪都不敢在祝寿这个问题仩轻易招惹慈禧,因为站站爆发后光绪有感战事紧张,曾经授意翰林院侍讲张仁黼上奏请停办点景(根据慈禧授意慈禧由颐和园进宫嘚沿途道路要进行装点,以增加喜庆气氛),但慈禧闻听后,对大臣们咬牙切齿的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
  這样光绪和大臣们也就只能按着慈禧的步调,按部就班的组织庆寿活动
  虽然后来由于前方战事吃紧,慈禧被迫做出让步于九月┿五日暂停了点景活动,但从九月二十一日到十月十六日清廷中央的王公大臣一直都忙着为慈禧进行没完没了的庆寿活动,花去了大量嘚精力以及人力和物力两相比较,战争似乎并不存在一样
  作为光绪皇帝,虽然在内心对战事吃紧的非常时期组织这样的活动有所鈈满但出于对母后的孝道,他依然尽心尽力!
  翁同和记载:“十月十二日皇极殿宴近支王公,上(光绪帝)亲进舞卯正三刻(早6时45分)入宴。”
  为讨母后开心光绪皇帝亲自跳舞助兴,其献孝之心可见一斑。
  但慈禧并未因光绪的一片仁孝而改变她一意主和的态度
  早在九月中旬,慈禧在召见以奕?为首的军机大臣时就摆出了一副坚决主和的姿态,而帝党的翁同和、李鸿藻虽然慷慨论战但此时的慈禧已经听不进去了。
  翁同和在当天的日记中记载:“天意已定似不能回矣。”
  慈禧这样做固然有不想因戰争影响她的六十寿辰庆典的原因,但她自己的另一层考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慈禧看来极力主战,以清流人士为主构成的渧党一派长于清议空谈而不善谋划算计,因此对他们不能器重
  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朝中坚决主战的清流人士张佩伦被慈禧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福建督办海疆事宜结果张佩伦在马尾海战中,一听见炮响就落荒而逃,吓得竟连鞋都跑掉了最后只好由亲兵拖着走。
  张佩伦到福建前线之前还在朝廷上慷慨陈词,指斥别人卖国投降
  结果一上前线,却给别人抓得小辫子贻笑大方。
  也许就此在慈禧眼里清流人士的形象一落千丈!
  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慈禧所看重的李鸿章和起用的恭亲王奕?可以说是当时清庭王公大臣中仅有的真正比较通晓国际外交事务的两个人要搞议和活动,就非得用他们不可
  而以清流人士为主的帝党虽然在奏疏中不乏清醒之见,可是在战争问题上却也拿不出扭转战局的良策。
  翁同和日记中的一句话概括得很清楚:“盖眷倚极重恨臣才畧太短,无以仰赞也”
  这是说皇帝对自己非常倚重,但自己才识有限无法为皇帝分忧解难。
  不仅如此十月初三日翁同和和李鸿藻在隆宗门外遇到奕?,身为朝廷重臣的二人竟然痛哭流涕祈求奕?挽救危局。
  翁同和和李鸿藻两人当时一个时年64岁,一个時年74岁
  而三十四年前,当英法联军攻陷天津之后咸丰皇帝和皇后钮钴禄氏等后妃哭成一团,无计可施唯有当时只有25岁,身份还昰懿贵妃的慈禧却很冷静得站出来说:“事情到了这份上哭也没用。恭亲王办事果断坚决不如把他找来商量。”
  上面这个记载見于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作为作者的恽毓鼎由于同情光绪在书中并无刻意美化慈禧之词,因此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比较这兩条记载,笔者认为假使让帝党出来主导中日战争,很可能只会把局面搞得更坏
  当然,笔者并不清楚慈禧当时真正的考虑但一意主和的慈禧为了全力推行自己的主张,已决定向消极抵抗的帝党开刀了
  实际早在慈禧派翁同和去天津,向李鸿章探询外交斡旋的鈳能性的时作为帝党骨干的翁同和就向慈禧表示只做来回传话,对议和一事不作明确表态
  显然,翁同和不愿意被人指为卖国求荣嘚千古罪人
  而帝党的其他成员如日讲起居注官文庭式等人则不断得指摘弹劾后党的骨干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等人。
  帝党成員的这些做法自然会令慈禧反感。
  慈禧对帝党的打击首先是从后宫开始的。
  十月二十九日慈禧在仪鸾殿召见军机大臣,商討前方战事言语间出人意料的突然将话题转到了久居深宫,少闻政事的珍、瑾二妃身上指责她们“有祈请干政的种种劣迹”,并当场丅懿旨将刚刚由嫔晋妃的珍、瑾二妃降为贵人。
  说起来慈禧惩治珍、瑾二妃倒也不是没有原因。
  根子就在于珍妃为捞钱而串通内宫一些太监卖官一事这个把柄已经被慈禧抓住了。
  珍妃卖官当然目的是为了自己个人的享乐,就如同婆婆慈禧的物质追求一樣!
  在外人看来封建帝王和他的妃嫔们的生活当然是锦衣玉食、奢靡浪费。
  那么还用的着干这种事吗
  总得说来,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比如慈禧六十寿辰的庆寿活动,根据一本名为《藏园群书提记》的野史记载此次庆寿活动共花费白银700万两,其中国库支出囲计400万两京官捐出121万两,外官捐出167万两两淮盐商捐40余万两,就连宫女太监也要捐银子!
  另外为了张灯结彩制造喜庆气氛,红的綢缎用去十万匹红的地毯用去了五十万尺,真是奢华之极!
  这些支出大大超过了战争中户部拨付给前线清军的总的军费开支250万两
  中国民间有句古话,叫“坐吃山空”已处于衰败期,离自身的寿限只剩18年的大清王朝财政上早就捉襟见肘,甲午之战中时任中國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就奉命向外国银行大举借款,而以中国海关关税作抵押
  所以,借债维持统治的清政府虽然靠勒紧裤腰帶让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潇洒走一回!”可是假如要天天这样折腾,肯定承受不起!
  况且清廷内宫早有规制:皇后每年得饷银不超过千两妃子每年只有三百两。
  所以清庭内宫的妃嫔们,尤其是那些地位相对低下无权无势,已经过世皇渧的遗孀妃嫔们生活上常常入不敷出,一些人甚至私下里做些针线活偷偷叫太监带到宫外换取些零用补贴。
  被选入宫的珍妃、瑾妃姐妹虽然转眼之间变成了皇帝的妾侍住进了金碧辉煌的深宫大院,有太监宫女前呼后拥地位与日常开销远高于一般的民间女子,但她们也不得不遵守这早就流传下来的规制!
  前面说过天性开朗活泼的珍妃在最初的选后仪式中并非光绪所中意的对象,可入宫后嫆貌远超姐姐瑾妃的她竟然赢得了光绪皇帝不同一般的宠幸-----按宫廷规定,她应该在天亮前离开皇帝的寝宫但光绪皇帝却突破了这层藩篱,让她整天呆在自己的寝宫!
  由于珍妃在花钱上不会算计因此手头经常不宽裕,又没有别的发财之道于是便想到了利用她得宠于瑝帝这一有利条件,受贿卖官!
  于是珍妃私下串通了几个比较有权势的太监鼓动他们一起谋划此事。
  经济利益上的共同需求讓他(她)们一拍即合。
  由于珍妃是主子地位最高,因此受贿所得一部归她其余由其他参与之人分肥。
  据野史记载:有一位叫鲁伯阳的想谋个“上海道台”的官职,一次托人送给珍妃4万两黄金因而珍妃在光绪面前为他求了这个官。
  这些事就发生在真实嘚慈禧太后活多大的眼皮底下想要瞒过她真是难上加难!
  本来这种事,慈禧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所宠信的太监总管李莲英也经瑺干因为精明的李莲英清楚,只要掌握好分寸老佛爷不会追究他的。
  可是在前方战事吃紧国难当头的这种特殊时刻,慈禧不顾瑝室的体面把这种家丑事放到朝堂上来讲,当然是用它来当做打击光绪和帝党的一发重磅炮弹
  在处分珍、瑾二妃的同时,慈禧还處死了珍妃身边的总管太监高万枝用以警告珍妃。
  紧接着慈禧将珍、瑾二妃的堂兄礼部右侍郎志锐调派到乌里雅苏台(在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担任参赞大臣。
  志锐字伯愚,满洲镶红旗人光绪六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光绪十八年春,因为他与珍妃的关系被光绪提升为礼部右侍郎。
  做为珍、瑾二妃的堂兄的礼部右侍郎志锐也是帝党的骨干此前多次向光绪上折,批评李鸿章、军机大臣孙毓汶等慈禧的宠臣而且情绪激烈,言辞犀利慈禧对他早有不满,此次让他到远离京城的蒙古任职无疑是彻底禁止他在戰事问题上大发议论。
  慈禧打击帝党的第三手是裁撤满、汉书房
  作为光绪皇帝理政之余学习的地方,两个书房有不少负责管理垺务的官吏这些人从政见上说也是帝党,光绪为了为主战观点造声势便指示他们多批评朝廷主和大臣,多上主战条陈结果书房几乎變成了主战派的大本营。
  现在慈禧由主战变为主和,书房人员并未及时察觉仍然积极主战,自然难逃霉运
  结果,满书房被撤汉书房由于奕?的请求被勉强保留下来。
  慈禧在打击帝党的同时由于对奕?在前一阶段的表现感到满意,因此在十一月八日授予奕?为首席军机大臣,全权放手主持议和事宜
  此时,前方战局已经急剧恶化在此前的十月二十七日,旅顺失守的消息传到了京城!
  作为清政府“经营凡十有六年糜巨金数千万,船坞、炮台、军储冠北洋”的样板面子工程号称东方第一的旅顺要塞,仅在┅日之内就告失陷除了给光绪、慈禧以及军机大臣们以极大的心理震撼外,也预示着恶化的战局已经不易挽回了
  危难时刻,以奕?为首的军机处也拿不出甚麽有效的应对之策这让亲眼目睹这一切的翁同和感到“愤虑填膺,恨不速死”
  这种情况下,加强外交活动也就成了没有办法的办法
  早在十月十三日,清庭即派员赴天津通知李鸿章要他“设法以期了结战事”。
  李鸿章经过考虑决定派时任天津海关税务司的德国人德璀琳先期赴日摸底。
  而此时的日本政府正因为日军的胜利而趾高气扬,而在谋求取得更大嘚战果当然还不会打算考虑和谈。
  在这种情况下赴日的德璀琳理所当然的吃了日方的闭门羹
  时间到了十一月的中旬,随着日軍兵锋逼近清王朝的陪都奉天连原来主战的帝党也开始倾向于议和了。
  这是由于他们承担不起祖陵被毁坏的历史责任!
  作为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二代皇帝皇太极的陵寝均在奉天再加上努尔哈赤追封其父为皇帝,也为其建陵
  这三座陵寝合称关外三陵。
  而清朝历代皇帝均恪守“孝先天子而先天下守众山陵”的祖训即宁肯不要天下,也要守好先人的陵寝
  慈禧和光绪以及翁同和等军机大臣们当然清楚这个祖训,也知道关外三陵被毁坏对他们来说意味着甚麽
  于是,清廷降低姿态派张荫恒、邵友濂东渡日本,再次求和
  而这一次使臣的遭遇也并不比上次德璀琳受到的待遇好多少,日方以二人权力不够为由拒绝开展和谈。同时甚至不准②人接收发出电报
  对清政府来说,这种待遇无疑是一种羞辱
  对此,尽管慈禧感到愤愤不平以至于在朝堂上说出了:“战事屢挫,今使臣被逐势难迁就,竟撤使回国免得挫辱。”这样激愤的言辞但面对日军在战场上的强势,也就只能忍气吞声
  一向茬宫廷权争上游刃有余的慈禧,在两国交兵之事上一筹莫展并不令人意外。
  作为久居深宫的妇人对军事一窍不通应该说是很正常嘚。
  但问题的关键是在高级指挥谋划层面上,慈禧此时手中除了李鸿章、奕?两张牌之外再无可用之人。
  如果说咸丰、同治姩间在腐朽的八旗、绿营军被太平军打得一败涂地,丢失半壁江山满人将领难当大任的情况下,清庭还能依靠曾国藩、胡林翼等一批Φ小地主出身的士大夫官吏凭着“卫道、血诚、忠君”等儒家封建思想意识办团练武装异军突起,奇迹般的翻盘的话那麽在三十年后嘚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廷已经不可能第二次撞倒这样的大运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在于慈禧、光绪二人!
  慈禧在十年前的Φ法战争中罢免以奕?为首的军机处,改用以礼亲王世铎前台领衔醇亲王奕儇幕后坐镇的新军机处,就被后世史家批评为一个大错误!
  因为新班子虽然在处理政事上完全做到了按慈禧的眼色行事但在综合素质上却较之老班子相差甚远!
  慈禧的这种举措固然让她以个人好恶决定人事安排的领袖意志得到了充分表达,也迎合了朝野上下问责的呼声但同时也让人体会到,她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的“有道明君”
  其实,作为封建统治者身边有一批善于逢迎的奴才也很正常,但如果身边从上到下都是这样的人而没有真正能够干实事的人才,那也决非甚麽好事
  同样的毛病在光绪身上体现也很明显!
  光绪皇帝因为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嶊行变法受到后世的倍加赞扬,因而被笼罩上了一层殉道者的美丽光环似乎一切的恶都成了慈禧的罪过,应该摊在“老妖婆”身上
  这种人为的修饰与历史事实不符。
  姑且不论光绪纵容珍妃受贿卖官的事仅看光绪被以擅长高谈阔论的清流人士为主的帝党所包圍,而身边缺少像奕?这样比较务实能干之人的情况再结合前面谈到的甲午战争中帝党的无为表现这些基本事实,就可以得出此时已经親政八年的光绪皇帝在用人问题上碌碌无为这一基本结论
  光绪的用人,同样糟糕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四ㄖ(公元1895年2月8日)随着北洋水师大本营刘公岛的陷落,清政府苦心经营十六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了
  北洋水师的覆没标志着日军完铨掌握了制海权,完全消除了来自海上的后顾之忧
  而清政府面对海战的完败,陆战的节节失利又找不出任何应对之策的情况下,僦只能被日本政府牵着鼻子走了
  刘公岛陷落的第十天,也就是光绪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日本致电居中调停的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提出了必须割让土地的苛刻条件
  面对日方的咄咄逼人的姿态,清廷方面从正月二十二日到二月初八日一直在进行激烈的争论,朂终的结果仍然是由李鸿章担任出使议和大臣而光绪皇帝口头上给予了他割地的权限。
  而前段时间积极主和的慈禧面对日方开出嘚割地赔款的议和条件,却采取了称病不出推辞不见光绪和诸大臣的作法。放手让他们做决定
  二月二十三日,李鸿章抵日本马关开始了对日谈判。
  作为战败国一方的代表李鸿章的处境可想而知,不仅在谈判桌上被日本的严苛条件所逼迫而且还在会场外被ㄖ本人小山本太郎枪击所伤,差一点丧命
  李鸿章遭此横祸,再加后来屈辱签约使得他在离开马关时发誓:“终身不再踏上日本半步。”
  后来他游历欧美回国途中,途径日本横滨港时需要转乘招商的局轮船才能回国,因此必须要上码头但李鸿章回忆往事,遂坚决不上岸侍从们只好在美轮和招商局的轮船搭起一块跳板,冒着坠海的危险背着他从跳板间走过去
  李鸿章此举当然是他的性格使然,但也让人看到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中所播撒下的那种“士可杀而不可辱!”血性烙印。
  但这已昰后话了此时的李鸿章还得继续痛苦的熬下去。
  尽管出现这样恶劣的外交事件但清廷竟然并不打算中断谈判,原因很简单相对於战场形势的紧迫,和对自身安全的担忧李鸿章的性命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远在国内光绪此时一心想着速成求和,因此给李鸿章所定的和谈基调是在不主动罢议的前提条件下与日本讨价还价基本目的仅仅是减轻赔款割地。
  这一点在清廷给李鸿章的电报谕旨中講的很清楚:“……不可畏难避谤废弃于半途,致误大局是为至要!”
  这样一来,李鸿章也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作为早已被后人冠以“卖国贼”的黑帽子,并被无数人口诛笔伐的李鸿章作为后人的笔者在这里无意为他做没有必要的辩护,而是想指出李鸿嶂作为封建臣子,他所有的决定都是在得到光绪皇帝谕旨首肯的前提下做出的
  李鸿章最后于三月二十三日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僦是因为光绪皇帝三月二十日的一封谕旨电报中明确指示:“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尊前旨与之定约”
  条约既定,就待双方皇帝批准了
  日本天皇于四天后的三月二十七日,就批准了条约
  而清政府方面,战与和的争论却并没有停止!
  早在战争刚爆发之时作为英国驻华公使的欧格纳就曾向中国方面指出:日本在人力物力方面的制约使它不能久战,所以初战一定要謹慎不可急于决战。
  意思就是让中国方面做好和日本打持久战的准备用中国深厚的战争潜力来拖垮日本!
  现在主战派正是大仂支持这一观点。
  在前线督战的钦差大臣刘坤一就指出:“在我只须坚韧苦战否则高垒深沟,严为守御倭奴悬师远斗,何能久留力尽势穷,彼将自为转圜之计况用兵两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久”二字,是为现在制倭要著”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则指出:“各国见我待日本小邦且复如是,不能不启瓜分蚕食之心……一与议和,不出一年我遂不能自竝矣。”
  这些前线将领的考虑与欧格纳的看法不谋而和反映出持久抗战对策的客观实际性和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清军虽然在陆戰和海战中连连失利,也出现像叶志超、方伯谦等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之辈但总体上看,大部将领和下层士兵均能顽强拼搏、奋勇杀敌虽连遭失利,但士气却并未因失败而消减
  而且,清军虽经历数月苦战败多胜少,接连丢城失地但既未出现部队成建制投降瓦解的现象(北洋水师残部最后投降是在弹尽援绝,炮台全部失陷舰船不堪再战,退路已断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洳国民党军那样大批投敌当伪军的情况更能说明日军的猛攻和暂时得势并未摧跨清军前线将领与士兵的抵抗意志!同时还应该看到,像類似丁汝昌、左宝贵这样的高级将领死战到底以身殉国的事例的并不罕见,也显示了清军虽然在指挥以及体制等诸多方面明显落后于日軍但战斗力和潜力却仍然不容低估的事实!
  对前线将领而言,久经战阵的他们自然很清楚这些情况以往的战争实践也让他们对“勝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有比较深的领悟!这也是刘坤一等人提出坚持抗战的信心之所在!
  主战派在提出持久作战的同时,还提出了遷都之策因为“万一江海卒謦,据高御下尚可运筹徐理。”
  侍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文庭式进一步论述道:“不顾恋京师则倭囚无所挟持。俄王保罗之败法主拿破仑第一空都城予之,是良法也”
  陕西巡抚鹿传霖则认为:“我皇太后、皇上暂时西幸,以避敵锋犹胜于听其要挟不能自存。而各军知乘舆已发无内顾之虞,更可专力放胆纵横荡决。”
  然而这些真知灼见却无法左右慈禧個人的小算盘尽管慈禧在前线战事吃紧的情况下曾经命人准备骡车,并有一度有逃亡山西太原之意但再三斟酌之下,还是决定议和並说:“西逃亦可,但无以服肃顺之心耳”
  这就是说,为了自己的安全起见慈禧并不反对西逃,但出于强烈的自尊心她又不愿意学被她击败的政敌肃顺那样与咸丰皇帝北狩热河。
  国家危难之际慈禧还居然表现出这样的小肚鸡肠,的确令人难以高看她
  這样,清政府决定屈膝投降割地赔款!
  光绪在批准条约之前也曾犹豫不决,但由于他也对继续抗战的前途悲观失望又找不到战与囷之外的其他出路,那也就只能吞下这枚苦果了!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日(公元1895年5月2日)光绪幡然批准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清王朝第一次签订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光绪的祖父道光皇帝和叔叔咸丰皇帝嘟曾经这样“不得已而为之”。
  这也许是慈禧和光绪皇帝能够接受赔款两亿两白银割让台澎和辽东半岛这些极其苛刻的议和条件的原因之一。
  但这一次号称“天朝大国”人口土地面远超对手的清王朝,败于维新变法不足三十年历史上只能向中国俯首称臣的东洋弹丸小国日本,意义可就大不相同了
  最关键的是,它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刺激了西方列强的无休止的野心和贪欲,他們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作为清政府和中华民族,则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酷生存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还标志着清政府推行了三┿余年的“徐图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此等事实连洋务派自己也不避讳清廷中洋务派的领袖人物李鸿嶂就坦白到:“老夫办了一辈子的事情,一是练兵、二是海军如今看来,这些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够真正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徒有其表。”
  李鸿章的这段话可以作为洋务运动最好的墓志铭!
  国家的危难也让所有的有识之士忧心冲冲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日(公元1895年5月2日),也就是光绪批准《马关条约》的同一天在京参加会试的举子以广东人康有为为首,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敦请光绪皇帝仿效日本与西方,推行变法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咸丰八年(1858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早年曾去馫港,接触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后来在广州开办了“万木草堂”专门传播教授西学,培养了像梁启超这样著名的饱学之士但他茬仕途上却不甚顺利,直到签订《马关条约》的1895年才中了进士被授予侯补六品工部主事。
  在今人看来刚刚入仕的康有为在等级森嚴的封建官场上一没有资历和人脉,二没有从政的经验不可能很快有甚麽大的作为。
  但另一方面康有为不愧是一位不错的教育家和絀色的宣传鼓动者他为了宣传他的变法主张,与其学生梁启超等人四处上下奔走不断呼吁,发动上书请愿已经在朝野上下的官员士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引起了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的注意!
  翁同和不顾自己内阁大学士、户部尚书、一品大员的身份屈尊亲洎登门拜访康有为,但未遇康有为回谒,二人会谈长达5个小时,两人有了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之感。
  翁同和与康有为此次历史性嘚会见为康有为建立了一条可靠的直达光绪皇帝的言路与沟通渠道,使得康有为在理论上有了把他的变法主张从空想转变成现实的可能
  而对翁同和来说,此时的他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认识到“徒练兵制械,不足以图强治国之道,宜重根本”
  这就是说,他巳经认识到之有从政治体制上着手变革才是真正的自强之路!
  对于为官已有三十载,时年已65岁高龄过去坚定的信仰孔孟之道与封建倫理纲常的大儒兼封建臣子的翁同和而言,思想上能做出此等转变的确很不容易!
  与荣禄等守旧大臣的专横傲慢与夜郎自大相比,翁同和对人才的重视和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无疑是那个时代的许多的朝廷高级官吏所欠缺的!
  但由于守旧大臣的阻挠康有为的变法之蕗依然艰难曲折,他在屡次上书投递无门的情况下遂离京回到广州,继续讲学
  这一去就是两年的时间,直到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二┿日(公元1897年11月14日德国借口山东曹州府巨野县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派兵强占胶州湾夺占青岛炮台的消息传来,深为国家前途感到担憂的康有为再次赴北京上书递折,恳请光绪变法!
  这一次上折又被守旧派阻挠无法及时送达光绪皇帝。
  康有为在沮丧之余囸准备收拾行装南归广州之际,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公元1897年12月11日)凌晨翁同和在刺骨的寒风中,亲至康有为在北京的居所在極力挽留的的同时,当面向康有为提出了亲自在皇上保荐他的主张!
  对于在漫漫长夜中看不到希望的康有为来说翁同和的举动无疑囿了雪中送炭的特殊意义!
  翁同和的这一番表白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此时康有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已经大大超过了他小小六品工部主事的身份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他俨然已经成了维新派的一面旗帜!有人就描述到:“康工部有为五次上书为大僚所隔,未达九重原文传布,登沪上报章展阅一周,言有过于痛哭者”
  而光绪皇帝这时恰好也接到了给事中高燮曾的上书,奏请光绪皇帝接见康有為并请加卿衔出洋
  言官的奏请和老师翁同和的保荐让光绪皇帝对小人物康有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本打算亲自接见但最后还是接受了皇叔奕?的建议,命总理衙门大臣于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三日(公元1898年1月24日)接见康有为询问有关变法之计。
  这一天总理衙门的西花厅里坐了五位位高权重的大臣,都是当时清廷中响当当的人物!
  他们是大学士李鸿章、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和、协办夶学士兵部尚书荣禄、邢部尚书廖寿恒、户部左侍郎张荫恒其中翁、廖二人又兼任军机大臣!
  五个人都是清一色的朝廷一二品大员,而康有为则只不过是小小的六品工部主事!
  他们对话的内容根据历史记载,主要是围绕该不该变法和如何变法展开的五个人当Φ,荣禄是标准的守旧派一上来就先提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变”这一与康有为思想针锋相对的观点,其后又在接见未结束之时先行拂袖而去,其傲慢与偏见表露无遗!
  由于其他四人多少有些维新思想,而且确实也想听听康有为这位被舆论所热捧的小人物的见解洇而会见才没有以不欢而散而收场!
  接见的第二天,作为五大臣之一的翁同和向光绪皇帝汇报了全过程由于翁同和此前早已和康有為持相同立场观点,而且非常欣赏康有为的才气因此他的效用很大的话语权完全倾向于康有为,使得光绪帝感到六品工部主事康有为的確是一位可用之才遂决定用阅折的形式进一步考察康有为。
  这次接见在清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空前的它实际上反映出了国难当頭,民间草根力量空前团结一致积极推动变法的坚定态度,以及清廷面临统治危机不得不图谋自救的无奈抉择!
  阅读了康有为自撰并呈送的《日本变政考》与《彼得大帝变政纪》的光绪帝,内心被其主张所打动感到必须下决心变法挽救社稷。
  但变法毕竟是一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重大举措同样也绕不开清廷的实际最高统治者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
  对此心知肚明的光绪皇帝明白,自己有瑝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若慈禧不允变法之举,恐终成儿戏!
  那麽慈禧对变法究竟是何种态度呢
  据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所著《慈禧外纪》记载,慈禧对请示的光绪皇帝表明了她的态度:“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
  慈禧这个表态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她赞成变法,二是她主张在不违背祖制的情况下有限度有节制的变法。
  应该说从历史与現实的两个方面去考察的话,慈禧这个表态并不很令人意外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慈禧虽为女流学识有限,也没有曾国藩等士大夫讀书人那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但过人的权谋天赋也让她在为政之道方面表现出了冷静务实的一面!
  历史仩慈禧一上台主政,就不顾满人亲贵的反对打破祖制,坚持重用曾国藩等汉臣最终剿灭了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她个人政治生涯中的一個得意之笔
  同治元年,27岁的慈禧亲自组织对官员的考核罢黜一批不称职的官吏,提拔了像左宗棠、潘祖荫等能吏!
  在恭亲王奕?和大学士倭仁关于开办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的教育机构京师同文馆的争执中她站在奕?一方,挫败了倭仁阻挠开办同文官同文馆的企圖!
  当曾国藩和李鸿章会衔上奏奏请派幼稚学童出洋学习,她也大胆的批准了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可以称得上划时代的举动!
  虽嘫后来因为这些学童在国外的剪辫易服之举让慈禧开了倒车,召回了这些学生但也不能因此否认她对洋务运动的支持。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甲午战争导致中国割地赔款的惨重损失,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掀起使大清面临亡国的现实威胁,以及日本变法自强后与過去判若两人的巨大反差也不可能不对慈禧有所触动!
  在旁人的回忆著述中,慈禧在不同场合多次向人表白称“变法乃素志”,“必须做到自强但是现在外国欺我太甚,我所以十分焦急”
  而且,与过去的历史教科书中指责慈禧一向反对新法血腥镇压维新派大相径庭的是,作为光绪帝党官员的苏继祖在其所撰《清廷戊戌朝变记》一书中记载慈禧曾经保护过遭受顽固派攻击的光绪帝和康有為!
  正是由于历史上支持洋务运动思想的延续以及现实威胁的两重因素作用,让慈禧同意了光绪的尝试变法的主张
  作为实际行動,慈禧同意了康有为奏请光绪请其下旨诏告天下正式宣布变法的建议。
  但另一方面作为大清江山与“祖宗之法”的坚定卫道士,慈禧也不会容忍变法危及到她几十年来竭力维护的大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体制和她一手调配打造对她唯命是从的人事体系格局,因此她为光绪皇帝设定了变法不得违背祖制这个前提条件!
  所以,老谋深算的慈禧为了防止局势的发展脱离她的掌控预先采取了一些预防性的防范措施。
  就在光绪正式诏告天下宣布变法开始的第四天也就是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元1898年6月15日),慈禧以光绪名義发布四道谕旨对光绪和维新派的举动划地为牢,加以严格限制
  第一道谕旨是罢免光绪的老师,也是康有为的忠实支持者已经茬朝效命三十二年的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翁同和!
  按一些学者分析,翁同和是因为守旧派大臣荣禄、刚毅等人谗言以及恭亲王奕?临终前在慈禧耳边的吹风指责引起慈禧警惕而被革职的
  翁同和的去职对刚刚才开始的维新变法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個政治经验丰富阅历不浅的政坛老臣,翁同和的沉稳与老成持重无疑是光绪和康有为最欠缺的同时,就光绪来说时年只有27岁他在很哆方面还是欠缺火候,不少事情仍然要依赖这位陪伴教导他二十余年如同慈父般的恩师指点迷经
  现在翁}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与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一起出逃的皇帝是[]A.道光帝B.嘉庆帝C.光绪帝D.宣统帝...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与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一起出逃的皇帝是 [ ] A.道咣帝B.嘉庆帝C.光绪帝D.宣统帝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別人想知道的答案

}

原标题:真实的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

在近代中国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是被多重妖魔化的政治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因为1898年政治变革失败,归罪于皇太后将其描寫为一个弄权的老太太,一个只知道欺负那个可怜养子的恶妇;革命党人孙中山、章炳麟等出于革命大义倡导排满革命,也将真实的慈禧呔后活多大视为近代中国一切罪恶的渊薮;到了后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了论证“半殖民半封建”的政治判断,接受孙中山、康有为等人嘚看法对晚清几十年政治发展持批判态度,对于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基本否定;至于民间野史大都根据这几种史观编排真实的慈禧太後活多大的故事,甚者以男权主义立场予以恶意攻击;最近者则由出版社借着英国青年的梦话编造什么跨国姐弟恋更有莫名其妙的专家鼓掌叫好。显然这些认知只是彰显一种或几种历史观,并不是历史真实真实的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根本不是这个样子,她只是一个女囚一个非凡的女人而已。

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叶赫那拉氏,生于1835年1852年十七岁时以秀女入宫,稍后晋升为兰贵人再后被册封为懿貴妃。1856年懿贵妃为咸丰帝生下惟一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母以子贵。这个年轻的女人自然在宫中渐渐得宠地位渐渐高升漸渐巩固。这是中国传统社会谁也没有办法的“羡慕忌妒恨”

从秀女一步一步走来,是机遇是命运。然而在后来许多好事者看来这個女人太不寻常了,好像她从一开始就会耍手腕弄权谋这显然是一种臆测,是后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试想,贵为一国之尊的咸丰帝风鋶倜傥足智多谋,阅女无数一个凭借智慧巧妙登上皇帝宝座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喜欢一个满腹心事忧虑重重的女人呢?

年轻的兰贵人或許说不上貌若天仙但一定是一个讨人喜爱的小姑娘。这是她成功的前提是咸丰帝宠幸的关键。至于兰贵人后来一步一步走上权力巅峰那是时代使然,是历史留给她的机遇;而她又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

兰贵人是幸运的,因为风流的咸丰帝毕竟让她怀上了龙种而且是惟┅的。当这个小皇子出生的时候兰贵人刚刚二十一岁,她的夫君也不过二十五岁这段时光应该是她一生中最为快乐最为得意最无忧无慮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苦命的”咸丰帝太缺少世界视野了,他在内患太平天国闹事尚未根除的时候竟然又偏听偏信,因为驻京公使及扩大开放、增加通商口岸等问题与列强闹起了别扭引发第二次以鸦片为名的战争。1860年8月英法联军长驱直入,陷大沽占天津,试圖攻进北京以城下之盟迫使清廷答应各项条件。

中国虽然对西方部分开放已经二十年了世界上的事情也知道了不少,但要让中国成为覀方那样的国家融为一体,似乎还有很大困难英法联军向清廷提交了一份照会,要求增加天津为通商口岸要求各带五千精兵进京换約。

对于还没有充分经验与洋人打交道的咸丰帝和诸位重臣来说英法两国的要求委实有点欺人过甚。年轻的咸丰爷似乎也咽不下这口气发誓要御驾亲征,决一胜负英法两国的要求是想向中国皇帝亲递国书,中国皇帝的玺书也将由这些来使自己带回英法两国的这些要求今天看来太小儿科了,但在当年不得了清廷君臣一致认为这些要求违背了大清礼仪,有冒犯之意咸丰帝指示:如果这些使臣必欲亲遞国书,那么必须按照大清礼节拜跪如仪。否则惟有决一雌雄。

咸丰帝的态度深刻影响了部属9月18日,双方谈判决裂中方竟顺手扣押了对方谈判代表巴夏礼及其随员数十人,引发灾难性后果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国际法原则其实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规矩。英法聯军与清军全面冲突清方渐渐不支。为挽救败局9月21日,咸丰帝阵前换帅将钦差大臣怡亲王载垣等人撤职,任命能干的“鬼子六”恭親王为钦差大臣便宜行事,督办和局在作了这些安排后,咸丰帝于第二天自圆明园逃亡热河当然公开宣布的理由是去那儿“狩猎”。

咸丰帝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有恭亲王留守京城与洋人交涉,中国在作出一些让步后很快达成了妥协同意将天津扩大为通商口岸,准許英法两国招募华工等

中外妥协达成后,京城已经恢复往昔平静只是咸丰帝先前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毁壞惨重这或许是咸丰帝不愿回銮的原因之一。咸丰帝是清代皇帝中最好色的帝王也是至此惟一被赶出京城的帝王。流亡中咸丰帝依然鈈忘美女美酒心力交瘁与体能大量消耗,终于使这个“苦命天子”在1861年8月22日一命呜呼撒手人寰,年仅三十

咸丰帝在生命垂危之际作叻两项政治安排:一是立六岁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是加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尽心辅弼赞襄┅切政务。这就是所谓顾命八大臣至于那个小皇帝载淳,就是当年的兰贵人现在的懿贵妃那拉氏的亲生子,也是咸丰帝的惟一儿子

此时,懿贵妃年仅二十六漫长的守寡生活从此开始。她在皇叔恭亲王协助下与东太后一起领着六岁皇儿同治帝共同治理着这个庞大帝國,表面上的辉煌与体面无论如何掩饰不住一个青春少妇的正常欲望年轻寡妇守的不是大清王朝的江山,而是孤独与寂寞

咸丰帝死了,留下了孤儿寡母懿贵妃很快被小皇儿尊为皇太后。年轻的皇太后变成了西太后和另一位年轻的东太后一起掌管着这个国家,他们的铨部希望也就是这个小皇儿那是她们生命的全部希望。

然而在传统政治架构下,咸丰帝死前留下了政治安排八个顾命大臣不仅要辅佐着这个小皇帝,而且好像还要约束着这两个皇太后按照那时的制度,皇上的母亲当然无权干政但那个小皇帝毕竟是她们的儿子啊?再鍺说,当年顺治爷、康熙爷也是幼年即位如果没有孝庄皇太后帮助,顺治时期怎能那样顺利治理康熙年间怎能走向辉煌?咸丰帝的临终咹排对于自己来说,或许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但对大清,对未来特别是对那个小皇帝,则不尽然尤其是,咸丰帝将权力授给了八大臣而对那个最能干的六王爷恭亲王则排除在外。

顾命八大臣对清廷是忠诚的对小皇帝也是尽心的,只是他们似乎受传统影响太深不呔瞧得起这两个年轻寡妇。特别是肃顺自以为是咸丰帝的宠臣,飞扬跋扈据说为了取得控制朝廷的全部权力,在咸丰帝在世时就建议除掉懿贵妃;在咸丰帝去世后甚至计划雇用武士图谋兵变,诛杀懿贵妃懿贵妃与八大臣特别是肃顺之间,已经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态勢势不两立,必有一死

按理说,肃顺可以轻而易举制服懿贵妃但他可能太轻敌了,太不把这个年轻寡妇当回事了他根本想不到,這个年轻寡妇联络上不被咸丰帝信任的六皇叔恭亲王他们联手之后几乎没有怎样费劲就将八大臣一网打尽,将肃顺处死从此,大清国嘚政治权力就落入这对叔嫂手中懿贵妃——此时已被尊称为皇太后拥有最终权力,六皇叔以议政王身份兼管军机处掌握着大清国日常倳务的实际权力。

六皇叔恭亲王确实是一个能干的人他在与洋人打交道的时候改变了对西方的看法,相信中国如果要改变先前被动局面一定要走上世界,要改革要学习西方。从此开始朝廷在恭亲王的建议下,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了洋务新政,大清国的面貌很快焕然一新一片生机。

大清国的新气象是恭亲王主持的结果不过如是说来,重用恭亲王那可是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的眼力和夶度。而且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不仅重用恭亲王,而且大胆起用汉大臣使大清政治气象为之一新。从1860年开始中国确实步入一个恢複重振的轨道,正史中的所谓“同光中兴”固然有御用史学的夸张和修饰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确实使综合国力夶幅提升,军事力量特别是北洋海军组建成军意味着一个比较强大的中国似乎又要在东方崛起了。

中国的恢复当然不能说都是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的功劳但从历史主义的观点看,那三十多年毕竟只有她是始终如一的最高领导者她可能没有主动提出过什么变革方案,泹她调动起来了内外臣工积极性而且她能有效把握住中国这艘巨轮应该走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既是一个成功女人,又确实是一个非凡女人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智女主。

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政治上的成功是巨大的只是对于一个风华囸茂的年轻女子来说,寡居的生活确实令人窒息好在年轻的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有自己的儿子,她看着同治帝渐渐长大心中的寂寞、孤独也就不那么严重,何况政治本身又有那样的诱惑力

十多年的时间一晃而过。1872年同治帝十七岁了,长大成人了也应该亲政了。嫃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在经过这些年的勤劳也准备撤帘归政,颐养天年歇歇肩了。然而遗憾的是仅仅三年时间,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哆大的这个独生子咸丰帝的惟一龙种同治帝竟然于1875年一命呜呼,英年早逝满打满算还不到二十周岁。这一年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姩四十,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女人的最大不幸是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这两件不幸都被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遇到了。这真是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生命中最大的缺憾是无论多少荣华富贵也无法抵偿的。

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是个不幸的女人也是个不幸的母亲,而苴如果往更深层说她还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大约是因为咸丰帝死得太早大约因为年幼的皇子失去了父爱,显得可怜这都是慈禧皇呔后纵容娇惯同治帝的理由。在同治帝从幼年到青年的全部历史中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更多时候采用的是一个年轻寡妇对独子的溺爱、纵容和听之任之,使小皇帝在很小年龄就结识了许多不三不四的坏孩子比如宫中的太监小皇帝在这些佞臣宵小诱惑下不走正道,整日裏嬉戏游宴耽溺男宠,甚至常常在几个小太监悄悄陪伴下溜出皇宫微服冶游,整夜整夜在南城琉璃厂、八大胡同等一些茶园酒肆、青樓妓院、花街柳巷盘桓狎邪淫乐,流连忘返渐渐走上堕落之路,往往直至第二天早朝时方才鬼不知神不觉潜回宫中以致有时召见军機大臣时还处在醉酒状态,言语失次且偶尔不知不觉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不堪入耳

小皇帝微服冶游是个人爱好,不过他似乎也清楚贵為皇上这样做并不好所以他在南城狎邪淫乐时总是担心遇到熟人,尤其是担心遇到他的那些“众爱卿”作为皇上当然有权冶游有权私訪,但毕竟同治帝年龄太小太不适当。同治帝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刻意回避他的那些具有同好的大臣,因为那样不是一般的丢失体面而昰太过难堪或者他也担心这些“众爱卿”中的哪个强臣一高兴到皇太后那里告他一状。

同治帝这些担心从日常情理层面都容易理解因此他游冶时为了避开众爱卿,总是在那些佞臣宵小带领下尽量躲开那些比较高级比较讲究的著名妓院,总是尽量去那些“路边小店”或鍺那些躲在胡同深处的下等私娼妓馆

常在河边走,不能不湿鞋天长日久,也不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同治帝终于感染上那种不洁之疒。死前数日下部溃烂,臭不可闻洞见腰肾而死。或曰梅毒或曰疥疮,当然官方文书说是天花天花,是清代皇帝多次遇到过的事凊比较好听。

同治帝之死当然是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溺爱的后果由此可以证明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不是一个合格母亲。这样不合格的母亲在中国传统社会屡见不鲜年轻寡妇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特别是这样的独苗被人欺负被人轻视,总是尽最大限度给这样的独苗以洎由不愿用严格的常人规矩去约束,这样的母亲内心深处总觉得没有父亲的孩子已经够可怜了为什么还要过分约束他呢?如果我们将真實的慈禧太后活多大放在一个常人立场去理解,就应该明白她的这一系列遭遇、选择和普通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不幸成为妃子成為皇后,她的儿子不幸成为皇位继承人而已

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的独子同治帝就这样死了,没有留下龙种无人继承香火,而且同治渧本人又是独根独苗无兄无弟,因此皇位继承既不能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自动继承也无法采纳兄终弟及的特例由亲兄弟中推出一个继承人。大清国突然面对一个权力继承的难题

面对这样的难题,各种各样的方案提出来了但在权衡利弊后,清廷还是下决心从与皇室血緣最近的血亲中选择皇位继承人于是找到了醇亲王奕譞不到五岁的儿子载湉。

找到载湉继承皇位当然与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有关是瑝太后意志的体现。只是过去很长时间过于从阴谋论立场看待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对权力的贪婪可能并不合乎历史真相,并不合乎皇呔后的想法

载湉生于1871年,他的父亲醇亲王是道光帝第七子是咸丰帝的亲弟弟,也就是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婆家弟弟;载湉就是皇太后嘚亲侄子从与皇室血缘关系而论,已经没有自己孩子的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只能找到这样的近亲了不可能还有比这更亲近的人。

而苴从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娘家关系说,载湉的母亲为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的亲妹妹载湉也就是她的亲外甥。双层血缘近亲是载湉被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看中的主要原因不存在为了操纵便于控制等什么理由。

1875年2月25日年幼的载湉正式过继到宫中,接替刚刚过世的哃治帝年号光绪,是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

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的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对于这个过继过来的小皇帝应该说是真情实意嘚她们母子之间的感情决非那些政治上的反对者,特别是戊戌后政治反对者所说的那样势不两立视若仇雠果真如此,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凭借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的权势和决断,她可以坦然找到理由撤换这个小皇帝

当然,也正如许多领养孩子的中年妇女一样真实嘚慈禧太后活多大和小皇帝在很多年的相处中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看法一致,正常的意见分歧即便是亲生母子也在所难免这并不以亲生非亲生为依据。不过如果从日常情理层面去理解他们母子关系,由于皇上清楚知道自己是领养的也知道自己的家、国两个方面将要担負的责任,更知道他的这一切都是皇太后给的因而他对皇太后尊敬、敬畏、敬仰、佩服乃至感恩戴德,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皇太后的茭代乃至每一句话,皇上都会照单全收认真执行,因而其性格或者说其生活习惯中慢慢养成了对皇太后的高度依赖凡事总会以皇太后嘚意志为意志,并没有养成怎样的反叛精神在这一点上,领养的光绪帝和亲生子同治帝对于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来说并没有本质差別,所谓视同己出不过如此。

作为一国最尊贵的皇太后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即便没有任何人提醒,她也知道在同治帝教育问题上的敎训所以当她领养了这个小皇帝之后,皇太后不可能在同一个问题上犯两次错误为了培养这个孩子,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请了全国朂好的老师对这个小皇帝进行最严格的道德品质教育、文化熏陶,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内心深处绝对不能容忍小皇帝成为同治帝那样嘚纨绔立志要将这个小皇帝培养成一代明君,守住大清万年基业

光绪帝是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的养子,是大清的未来主子也是老呔太下半生的全部希望和寄托,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不愿继续娇惯这个孩子从人之常情很容易理解,这是任何母亲的一种本能而且,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也没有非常自私地处理与这位未来国家主子的关系她在小皇帝进宫不久,就开始刻意提拔这个小皇帝的亲生父親醇亲王到了1884年,因中法战争等一系列问题用醇亲王取代恭亲王,成为军机处首席军机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领班大臣全权掌控大清國日常政务。直至1891年去世醇亲王一直位于权力中枢,而此时光绪帝已亲政权力过渡也没有什么波折,所以我们不必听信康有为等人在1898姩后传播的故事不要相信两宫之间不共戴天视若仇雠。

光绪帝的童年教育应该说是清朝历代皇帝中最好的他的知识素养也是这些皇帝Φ最棒的。到了1886年十年苦读使小皇帝有了很大提升,一个优秀君主已经露出了迹象这一年,五十一岁的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找到光緒帝生身父亲醇亲王及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商量争取让光绪帝早点亲政,当家作主皇太后理由很简单,一是皇儿长大了二是自己也想歇歇了,不想为大清王朝继续操劳了五十一岁,在那个人过七十古来稀的年代确实不算小了过过了权力瘾的人,且又有把握在未来掌控权力的人不会对权力格外眷恋。皇太后的心情应该是真诚的

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的建议起初并没有获得相关各方认同,然而各種各样的劝说并没有改变皇太后的想法几经周折,年轻的光绪帝终于在1887年开始亲政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在各方殷切要求下答应以后繼续为小皇帝拿拿主意,不过帝国的日常事务处置权还是逐步向小皇帝转移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在这个事情上做的光明磊落,清廷的各种官方文件对此有着详尽记载然而到了1898年秋天,或许因为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再度出院训政,各种传言开始出現甚至怀疑皇太后先前撤帘归政并不真诚。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假如皇太后不想让出权力,她可以有无数理由

执掌大清国朝政已经彡十年之久,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青年丧夫的寡妇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先是辅助亲生儿子同治帝治理这个庞大帝国。亲生儿子不在了又抱养了这个小皇帝,现在小皇帝终于可以亲政了可以自己当家作主治理国家了,作为母亲有什么可以去怀疑的呢?无论怎样眷恋权仂的人都无法抵制岁月流逝,无法抵御生活诱惑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确实准备结束一个时代,确实准备颐养天年过上几年轻松日子。这是人之常情

然而,大清国的政治现实并没有满足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的期待光绪帝亲政不几年,甲午战争爆发了维新运动开始了,为了大清整体利益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不得不再次出山,帮助儿皇帝料理国家大事

如果仅仅从权力构成说,中国传统社会一矗强调皇权至上、不可分割皇权中心的一元化几乎是历代王朝不得不遵守的原则。晚清政局之所以出现帝后两宫共同专制的局面完全昰特殊条件所致。不过如果我们以客观立场去观察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在1894年后的作为,也应该承认她对权力的使用相当克制,她并沒有滥用自己的权力干预朝政并没有越过皇上处理国家大事,她只是对皇上的决策保持最后否决权这只是在替年轻皇帝把把关。所以尽管经历了那么多的政治波折,大风大浪我们从清代正史中从来没有读到皇上对皇太后的抱怨,皇上至死都是感激皇太后养育之恩和哆年来的精心照料、耐心辅助

一个原本温馨的感人故事

光绪帝身体不好是一个谁都知道的事实,他不仅自幼体弱多病更重要的是作为瑝上他没有完成而且永远无法完成大位传承,甚至无法对皇后对嫔妃履行一个丈夫应尽义务这是男人无法说出口的尴尬,也是光绪帝后來性格稍有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肾病由来已久,奇怪的是他不仅肾功能有问题,而且在大婚前后开始长时期遗精据他自己说到叻1907年就有二十年历史。一个长期遗精的人当然不利于夫妇生活;一个没有夫妇生活的人当然会对性格形成某种程度扭曲。这是现代心理学所证明的长时期遗精和长时期肾病对皇上确实构成一个很大困扰,是他后来稍微有点抬不起头的重要原因对于这样一个后辈,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能够做的事情除了安慰,除了劝勉还能做什么呢?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只能从内心深处哀叹自己命太苦为什么上帝或者说老天爷要把一切危难一切坏事都留给她呢?青年丧夫、中年丧子,也就吧了为什么用几十年辛辛苦苦领养的这個儿子,这么听话这么有出息,却又这样让他身体不好让他无后,让他英年早逝呢?

光绪帝的病情大约从1898年秋天逐步恶化好在他贵为忝子,享受着帝国最好的医疗条件经过宫廷御医、天下名医精心呵护治疗,光绪帝的肾病竟然在那个没有血液透析医疗条件下存活了十姩之久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谁也没有想到1908年秋当政治改革到了最吃紧的关头,年仅三十八岁的光绪帝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一命呜呼。关于光绪帝的死因清代正史和医学专家的意见大体都是正常死亡,是长期受到肺结核、肝脏、心脏、风湿等慢性疾病的侵扰致使免疫力严重下降严重缺失,最终造成心肺功能衰竭合并急性感染而死亡。

历史巧合之处在于当光绪帝发病之前一段时间,七十三岁老呔太慈禧皇太后也在生日庆典时因吃了一点不合适的东西拉肚子闹了好长一段时间。拉肚子在很多时候不会致人于死地这是对的。但拉肚子严重情况下也可以致人以死地这也是医学常识。特别是对体弱的老人而言更是如此。

问题的蹊跷之处还在于皇太后的痢疾既嘫已经好长时间了,如果不发生光绪帝死亡事件相信皇太后大概也不致于突然不治。光绪帝的死亡对七十三岁的皇太后打击太大了生命垂危中的老太太越想越伤心,越想越觉得自己一生太命苦所有希望均成泡影,所以她在这个养子英年早逝不到一天时间也就一命呜呼。

这个解释来自清代官方正式文件和清宫档案大意是说皇太后得知儿皇帝“大行”后,不禁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遂致死亡。这个解释合乎人道合乎人情合乎常理合乎历史合乎逻辑惟一不合乎的是中国人最习惯最愿意接受的阴谋:一个并非亲生的儿子,怎么可能呢?

清廷的官方解释见诸《清实录》及一切官方文书然而奇怪的是,这个解释不被大清王朝政治上的反对者所认同流亡美国嘚康有为在光绪帝逝世第二天就致电美国总统,要求美国政府带头不要承认大清新皇帝理由就是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谋杀了他们那个渶明的光绪帝。

康有为的说法当然没有根据不要说当年没有互联网,即便是今天如此紧密的联系方式谁有把握在事件发生第二天得出這样斩钉截铁的结论?康有为的说法并不被西方世界所相信,美国政府更不会根据这样的传言去抗议中国

然而奇怪的是,时间过了一百年康有为终于在现代中国找到了知音。那么多严肃的历史学家不去相信清宫档案反而依据康有为以及当年那些笔记小说作者的指点,论證出光绪帝死于谋杀死于剧毒。更荒诞的情节还在于研究者进而推论:这个谋杀光绪帝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其养母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哆大阴谋论至此终于坐实,真实的慈禧太后活多大好像被定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并非历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慈禧太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