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拾遗 藏香中是否引用过本草拾遗中的百草花

百草花(《拾遗》)藏器曰︰主治百病,长生神仙,亦煮汁酿酒服。按《异类》云︰凤刚者,渔阳人。常采百花水渍,泥封埋百日,煎为丸。卒死者,纳口中即活也。刚服井口边草(《拾遗》)藏器曰︰小儿夜啼,私著席下,勿令母知。思邈曰︰五月五
草部相关:         
《本草纲目》草部
本草相关医书《本草纲目拾遗》中甘薯的记载
《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公元1765年 中医古籍
   [卷八 诸蔬部] 甘储
粳粉甘储酒
一作甘薯,又名朱薯,以其皮有红者也。一名金薯,今俗通呼为番薯、或作番茹,有红皮、白皮二色,红皮者,心黄而味甜;白皮者,心白而味淡。南方各省俱植之,沿海及岛中居民以此代谷。
   其入药之功用亦广,而诸家本草皆未载,李濒湖特补列纲目中。惜其所言者,惟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而已,他皆未之及焉。乾隆五十一年冬,今上特允阁学侍郎张若之请,敕直省广劝栽植甘薯,以为救荒之备。陆中丞耀有甘薯录之辑,所载卫生一门,实足补李氏所未及,因择录之,以补其遗。陆公原序云∶甘薯,即薯蓣之属,见于陈祈畅异物志、嵇含南方草木状。中土之有此物,其来旧矣。第不甚贵重,栽植者少。明季有闽人陈经纶,复自吕宋移其种归,巡抚金公学曾劝民树艺,闽人德之,号为金薯;然自是长乐谢肇浙、黄州李时珍、新城王象晋,各有论述,皆不及经纶事。而其裔孙世元父子,复为金薯传习录盛侈其先世传自吕宋之功,一似中国素非所产者,此考证之疏也。夫以一物之微,足以备荒疗疾,而又不费功力,其为功于民食,实不浅鲜。前任布政使李公渭,尝举以教山东之民。其性又喜沙土高地,于山海之区,尤属相宜。五杂俎∶百谷之外,有可以当谷者,芋也、薯蓣也。而闽中有番薯,似山药,而肥白过之,种沙地易生而极蕃衍,饥馑之民,多赖全活,此物北方亦可种也。
   群芳谱∶朱薯,一名番薯,大者名玉枕薯,形圆而长,本末皆锐,皮紫肉白,质理腻润,与芋及薯蓣自有各种气香,生时似桂花,熟者似蔷薇露。扑地缠生,一茎蔓延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闽广人以当米谷,有谓性冷者,非。二、三月及七、八月俱可种,但卵有大小耳。卵八、九月始生,冬至乃止,生便可食。若未大者,勿顿掘,令居土中,日渐大,到冬至须尽掘出,不则败烂。金氏学曾曰 ∶薯传外番,因名番薯。形如王瓜藕臂,如拳如指,如卵如枣,大小不一,实同种别,皮有紫有白,有深浅红,有浓淡黄,肉亦如之。蒸熟匀腻如脂,甘平益胃,性同薯蓣,海隅人以供饔飧。蔓延极速,节节有根入地即结,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徐氏元扈曰∶昔人谓蔓菁有六利、柿有七绝,予谓甘薯有十二胜,收入多,一也;白色味甘,诸土种中特为绝,二也;益人与薯蓣同功,三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十亩,四也;枝叶附地,随节生根,风雨不能侵损,五也;可当米,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实,七也;可酿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易于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种,初冬收入,枝叶极盛,草秽不容,但须壅培,不用锄耘,不妨农,十二也。陆公薯录有溉、种、藏、制诸法,虽无关于药病,而有济于备荒,故并录之。种薯宜高地、沙地,起脊尺余,种在脊上,遇旱可汲井浇灌;即遇涝年,若水退在七月中,气候既不及艺五谷,即可剪藤种薯。至于蝗蝻为害,草禾荡尽,惟薯根在地,荐食不及,纵令茎叶皆尽,尚能发生。若蝗信到时,急令人发土遍壅,蝗去之后,滋生更易,是天灾物害皆不能为之损。人家凡有隙地,但只数尺,仰见天日,便可种得石许,此救荒第一义也。岁前深耕,以大粪壅之,春分后下种。若地非沙土,先用柴灰或牛马粪和土中,使土脉散缓与沙土同,可行根,重耕起要极深。将薯根每段截三、四寸长,覆土深半寸许,每株相去纵七、八尺,横二、三尺;俟蔓生既盛,苗长一丈,留二尺作老根,余剪三叶为一段,插入土中,每栽苗相去一尺,大约二分入土,一分在外,即又生薯,随长随剪随种随生,蔓延与原种者不异。凡栽薯须顺栽,若倒栽则不生。节在土上则生枝,在土下则生卵。约各节生根,即从其连缀处断之,令各成根苗,每节可得卵三、五枚。凡藤蔓已遍地不能容者,即为游藤,宜剪去之,及掘根时卷去藤蔓,俱可饲牛羊豕,或晒干冬月喂,皆能令肥脂。二、三月种者,每株用地方二步有半,而卵遍焉,每官亩约用薯三十六株;四、五月种者,地方二步,而卵遍焉,亩约六十株;六月种者,地方一步有半,而卵遍焉,约一百六株有奇;七月种者,地方三尺以内,得卵细细小矣,亩约九百六十株,种种疏密,略以此准之;九月畦种,生卵如箸如枣,拟作种,此松江法也。金氏曰∶薯苗入地即活,东西南北,无地不宜,得沙土高地,结尤多;天时旱涝,俱能有秋。养苗地宜松,耕过须起町,高四、五寸。春分后,取薯种科置町内,发土薄盖,纵横相去尺许。半月即发芽,日渐蔓延,长一丈或五、六尺,割七、八寸为一茎,勿割尽,留半寸许,当割处复发,生生不息。若养蔓作苗,须用稍长尺许,密密栽竖,如养葱蒜法。栽茎使牛耕町,宽二尺许,高五、六寸,将茎斜插町心,约以七分在町内,三分在町外,町内者结实,町外者滋蔓,每茎相去一尺余,十余日,町两旁使牛耕开令晒;又七、八日,以粪壅之,乃使牛培土,每町可得薯三、四斤。若雨多,须将蔓掇町上,毋令浮根匝地,然实结地内。虫不能灾,叶如食尽,亦能复发。早栽宜稀,晚栽宜密。三、四月栽者,实粗大;七、八月栽者,实细小。秋末实始加大,冬至前当掘尽,不掘尽,亦不能大。熟时须先割蔓置町下,俟干卷起,冬月锉喂牲畜。若北地早寒,则迟一个月栽,早一个月掘,宜迟宜早,亦看天气寒暖耳。甘薯疏云∶江南田污下者不宜薯,若高仰之地,平时种蓝、种豆者,易以种薯,有数倍之获。大江以北,土更高,地更广,即其利百倍不啻矣。倘虑天旱,则此种亩收十石,数口之家,止种一亩,纵旱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终岁足食,又何不可。取种之法,群芳谱云∶九月、十月间掘薯卵近根先生者,勿令损伤,用软草包裹,挂通风处阴干;一法,于八月中拣近根老藤,剪七、八寸长,每七、八根作一小束,耕地作畦,将藤束栽如栽韭法,过月余,每条下生小卵如蒜头状,冬月畏寒,稍用草盖覆,至来春分种;一法,霜降前取近根卵稍坚实者,阴干,以软草作衬,另以软草裹之,置无风和暖、不近霜雪、不受冰冻处;一法,霜降前收取根藤,晒令干,于灶下掘窖,约深一尺五、六寸,先用稻糠三、四寸,次置种其上,更加稻糠三、四寸,以土盖之;一法,七、八月取老藤,种入木筒或磁瓦器中,至霜降前,置草中,以稻糠衬置向阳近火处,至春分后,依前法种。金氏曰∶存薯之法不一,在人变通,或存木斛、草囤、瓷瓮、竹笼中俱可,但性畏寒又畏热,置避风和暖处,用草浮盖,俾通气;若封固,则发热坏烂。敏∶前在东瓯玉环,见其岛民少谷食,多以茹为粮。彼土有地,率多种茹,土人云,其利十倍于谷,以茹粮多者为富。其收茹之法,多曝干切条,以竹席围如囤储之,久亦不蛀,用则以水煮代饭。云食之多力鲜病,盖其味甘,能补脾土故也。金氏曰∶薯初结即可食,味淡多汁,及时则甜,煨食、煮食、爆食、蒸食、亦可生食,切片晒干,碾作粥,磨作粉饵,滚水灼,可作丸;拌面,可作酒。舂细,水滤去渣,澄晒成粉,其叶可作蔬。范咸台湾府志∶ 长而色白者是旧种,圆而黄赤者出自文来国,金姓者携回,故名金薯。
   诸罗县志∶他物不种,必用子、用仁,或原物根芽,独薯不然,取一条片片切之,只留皮一面,种之发根生苗,亦一异也。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补中活血,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煮时加生姜一片,调中,与姜枣同功。红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敏按∶ 甘储俗传能发诸病,患痔漏者,愈后食之复发,亦以性能下行而滞气故也。)痢疾下血传习录云∶痢疾之起,多因脾胃先虚,而后积滞成痢。其有脾气虚甚,欲健中焦者,必宜甘温之药;其有命门不暖,欲实下焦者,必宜纯热之药;至若湿热所致,烦热口燥,腹痛纯红、小水黄赤以及下血者,用此薯蒸熟,以芍药汤频频嚼服,或薯粉调冬蜜服,亦愈。酒积热泻传习录云∶泄泻之症不一,或水土相乱,并归大肠而泻;或土不制水,清浊不分而泻;或小肠受伤,气化无权而泻;或真阴亏损,元阳枯涸而泻者,此皆各从其类治之。若酒湿入脾,因而飧泄者,用此薯煨热食。湿热黄胆黄胆之症有四∶一曰阴黄,由气血败也;一曰表邪发黄,即伤寒症也;一曰胆黄,惊恐所致也;更有阳黄一症,或风湿外感,或酒食内伤,因湿成热,因热成黄者,用此薯煮食,其黄自退。遗精淋浊遗精之与淋浊,症有不同,故治亦不同。然大要责在心、脾、肾,故凡遇此症,无论有梦无梦,有火无火,或气淋、血淋、膏淋、劳淋,总宜调养心脾,每早晚用此粉调服,大有奇功。血虚经乱妇人血虚,或迟或早,经多不定,故阳虚补其阳,阴虚补其阴,气滞顺其气。其有不宜辛燥寒凉而宜于清和者,用此薯饔飧频服,调养其脾,使脾健生化,经期自定。小儿疳积疳者,干也。在小儿为五疳,在大人为五劳。其病由于哺食干燥之品,嗜啖肥浓之物,妄服峻利之药以致津液干涸,延而成疳。此薯最能润燥生津,安神养胃,使常服之,甘薯粳群芳谱云∶造粳,将糯米水浸五七日,以米酸为度,淘净晒干,捣成细粉;看晴天,将糯米粉入生水,和作团子如杯口大;即将薯根拭去皮,洗净沙石土,徐徐磨作浆,要极细,勿搀水;将糯团煮熟,捞入瓶中,用木杖尽力搅作糜,候热得所,大约以可入手为度,将薯浆倾入,每糯粉三斗,入薯浆一斤,搅极匀;先将干小粉筛平板上,次将糜置粉上,又着干粉捍薄,晒半干,切如骰子样,晒极干,收藏。用时慢火烧锅令热,下二合许,慢火炒,少刻渐软,渐发成圆球子,次下白糖、芝麻,或更加香料炒匀,候冷极浮脆。每粳二升,可炒一斗,芋浆、山药浆俱可作。按此物食之,浓肠胃,健脚力,缩痰涎,解毒活血,甚妙。
  甘薯粉功同甘薯。造法∶用薯根,粗布拭去皮,水洗净,和水磨细,入水中,淘去浮渣,取澄下细粉晒干,同豆粉用。此粉水作丸,与珍珠沙谷米无异。按∶此粉余前在闽中及玉环俱有,土人造以售客,贩行远方。近日宁波及乍浦多有贩客市粉,价贱于面粉。近日饼饵铺中,率多买此搀和麦面中,作果饵以售。其粉亦高低不同,有曰净粉,则依前法所造者,滚水冲之,俨如藕粉,故藕粉店中亦多买此搀和,非有识者莫辨;有曰行粉,则连浮渣一切皆磨细和入,只可作饼饵用,其色亦黄而不白。然其又有甜苦二种,沙土细洁者,则其茹作粉甜;倘先一年种烟,其地次年种茹,则苦涩,人不售之,惟堪作粉,味亦苦矣。但以味甘有清香,化开色如玉者佳。甘薯酒和脾暖胃,止泻益精。造法∶用薯根不拘多少,寸截断,晒干,甑炊熟,取出揉烂,入瓶中,用酒药研细搜和按实,中作小坎,候浆到看老,如法下水,用绢袋滤过,或生或煮熟任用。其入甑寒暖,酒药分两,下水升斗,或用曲,或加药物,悉与米酒同法。若造烧酒,即用薯酒入锅如法滴糟成;头子烧酒即用薯糟造,当用烧酒,亦与酒糟造烧酒同。此酒福建最多,土人名土瓜酒,烧酒曰土瓜烧,其酒味微带苦,峻烈不醇,不善饮者,食之头目微有昏眩,亦无大害,闽中绍酒价贵,此酒值廉,土人相率饮此,亦以饷客。《本草拾遗》 -
《本草拾遗》(公元741年,开元29年),是所编著。陈氏认为《》问世以后,虽有、等注解、修订、补充,但还有被遗漏而未载于本草的药品。“故别为序录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日《本草拾遗》,共十卷。”
《本草拾遗》 -
《本草拾遗》分序例1卷、拾遗6卷、解纷3卷,兼顾药学理论和实际应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书共参考了116种史书、地志、杂记、医方等书籍,包括张鼎的《药疗本草》等同时代人的著作。《本草拾遗》记载《新修本草》未收之药692种,分8部详述药名、性味、毒性、药效、主治、产地、性状、采制、禁忌等,内容丰富多彩。其解纷部分为解决旧本草著作中药物品种纷乱而设,现知论药269种,大多为中的品种,并指出其某些错误,对形态、药名相似易于产生混乱的药物进行辨析。因此,不啻是对医药学发展的又一次重要总结。《本草拾遗》原书久佚,主要内容保存在《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和《证类本草》中,尚存药628种,今人尚志钧有辑复本流传于世。&
《本草拾遗》 -
陈藏器发展了许多药物的临床应用方法。如首载于 ,其味甘辛性平,唐代以前多用于解肌、调胃、止泻、止痢,临床常用葛根汤和汁。《本草拾遗》别辟新径,提出葛根“蒸食,消酒毒,可断谷不饥。作粉尤妙”。陈氏所谓葛粉系由葛根经水磨而澄取的淀粉入药,味甘性寒,其生津止渴的效力确较为优。自从陈藏器提出了葛根“作粉尤妙”的新用法后,宋《开宝本草》便有了“作粉:止渴,利大、小便,解酒,去烦热”的记载,此后医家临床多用葛粉作清热除烦之用。又如乌贼为重要的海洋药物资源,在汉代仅用其骨入药,南北朝始用其肉,而用墨则始于唐代,《本草拾遗》最早创用乌贼墨内服以“治血刺心痛”,而在国外,乌贼墨则通常作废弃物扔掉。现代临床证明乌贼墨确是一种良好的全身性止血药,对妇科、外科、内科等多种出血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纤溶酶活性,导致纤维蛋白溶解减少,从而促进凝血。 对于各类疾病的治疗,陈藏器也有许多新的创举。如他探讨了温形成的原因,认为“下有硫磺,即令水热”,这个观点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有统治地位,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这是错误的。但陈藏器又进而指出:“硫磺主诸疮病,水亦宜然。水有硫磺臭,故应愈诸风冷为上。”我国用疗疾至晚在已出现,陈藏器正确地将疮疡一类外科疾患作为温泉浴疗法的主要适应症,一直为古今医家所沿用。陈氏还记载了独树一帜的热敷物理疗法,如六月河中热砂条云:“取干砂日暴,令极热,伏坐其中,冷则更易之,取热彻通汗,治风湿顽痹不仁,筋骨挛缩,脚疼冷风掣瘫缓。”这种砂浴疗法直至当代民间仍有不少人在应用。他还指出在进行砂浴疗法时,要取热彻通汗,然后随病进药,忌风冷、劳役。这说明他已懂得了砂浴疗法配合药物及饮食补养对促使病人早日康复的意义。陈藏器还采用化学方法治疗外科疾患,如草蒿条云:“草蒿烧为灰,淋取汁,和石灰,去息肉。”这无疑是将无机碱的腐蚀作用应用于治疗息肉的较早一例。
《本草拾遗》 -
陈藏器《本草拾遗》是继《新修本草》之后唐代贡献最大的民间药物学专著,所收药品中不少被后世本草引录为正品药条,如《海药本草》引2种,《开宝本草》引64种,《嘉佑本草》引59种,《证类本草》引488种。公元934年,南唐把《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书中有关饮食的药物加以分类整理,附以己见,著成《食性本草》10卷,对饮食疗法作出了很好的总结整理。明代《本草纲目》共收录药物1892种,而采自《本草拾遗》的竟达368种,约占1/5,其中动物药111种,矿物药106种,即使最新的研究证明李自珍曾有误引,但所引陈著仍冠于28家历代本草之首。陈著不厌其烦的做法对李自珍的编写也有直接的影响。另外日本医籍《》、《医心方》等均有引用,证明域外医家对此书也非常重视。&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陈藏器的杰出贡献并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宋人常常讥诮其搜罗怪僻,尤其是《本草拾遗》所记人肉可以治羸疾开后世割肉疗亲的恶例(虽非始作俑者,而影响极坏),受到历代医家的一致批评,从而也影响到对陈著的评价。最早对陈藏器著作作出高度评价的是,他在中说:“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教授谢弗在他蜚声世界的名著《》一书中也称赞陈藏器是“八世纪伟大的药物学家”,并与“相对保守一些的药物学者”相比较,他说:“陈藏器详细而又审慎地记录了唐代物质文化的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记载虽然与医药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有很高的价值。《本草拾遗》就是陈藏器撰写的一部伟大的著作。正如书名所表示的那样,这部著作是对保守的官方药物学著作的补充。到了时,陈藏器的后辈们对《本草拾遗》中收录了那样多非正统的资料而对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但是在我们看来,这些资料中包含了许多中世纪初期刚刚开始使用的新药物,所以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评价恰如其分地论定了陈藏器在中国药物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4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06:18:14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初步确定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编写模式的是()
A.《神农本革经》
B.《本草经集注》
C.《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D.《本草纲目拾遗》
E.《本草纲目》
你可能感兴趣试题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草纲目 拾遗 英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