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中李凭箜篌引ppt描绘了什么悲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箜篌引》《桃花扇》_百度知道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箜篌引》《桃花扇》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关心学术甚于关心政治.1.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下面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一段文字:我记得清清楚楚...”,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2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如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③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④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⑤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②: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⑥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⑦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⑧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⑨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⑩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取材于梁实秋同名文章)注:①梁实秋:号均默。祖籍邢台市沙河县,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②《箜篌引》:出自汉乐府,写一个白发狂夫,乱流而渡,他的妻子没有拦住,他堕河而死。1.根据课文内容,仿照上面的注释①给梁任公(“任公”是他的号)先生写一个简单的人物介绍,要求包括姓名、籍贯、身份、代表著作。答:()2.请说明第②段中“那趣味相差很多”的具体内容。答:()3.怎样理解第⑧段加点的“紧张”一词,请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作者是如何塑造梁任公这一形象的,结合全文进行分析。3.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作者是如何塑造梁任公这一形象的,结合全文进行分析。3.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解读与探究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解读与探究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晚年退出政界,专事学术研究和著述,并在清华、南开等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这篇课文记述了梁启超在清华的一次演讲。作者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把梁启超的形象描写活龙活现,栩栩如生,学生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
学习本文,可以采用下面方法:
1.品文又品人;品文包括品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和语言艺术,有内容的、形式的,宏观的、微观的……比如品味语言,梁实秋的文章语言既流利又典雅,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可以朗读,可以细品语句,可以记住一些优美的词语,以备日后写作文时借鉴运用。总之,课文虽然短小,但可以寻味的“点”是很多的,只要细想深究,启发得法。至于品人,包括品鉴梁任公其人其事,也包括品鉴梁实秋其文其人。从品文与品人的关系看,品梁氏之文是品其人的基础,品文在先,品人在后。
2.练习给课文加旁注:加旁注或旁批,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理应进行的一项专门的基本训练。本课在练习当中设了一道作旁注的题,是一种引导,以后每学一课都最好照此办理。此题是对梁任公的演讲稿作一些评点,这是我们平时不易想到的;至于其他描写,包括梁任公的外貌、说话、动作等,都可以评点一番,评点不求高明和精当,用语可长可短,鼓励个性化。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自1919年至1929年,晚年的梁启超告别了官场,远离了政治,除了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讲学和开展一些有限的文化活动外,大部分时间在天津的饮冰室著书立说。]大约在民国十年①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①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①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②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①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发动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戊戌年六月十一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推行变法,引起顽固派的忌恨。十五日,慈禧太后将支持变法的帝党翁同稣开缺回籍,并命荣禄署直隶总督。九月二十日,维新派被袁世凯出卖。二十一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旋又捕杀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通辑康有为、梁启超,罢免维新派官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等数十人,废除光绪帝颁布的新政诏令。戊戌变法失败。②云南起义: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伪造民意,宣布接受帝位,改次年为洪宪元年。12月25日梁启超联络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在云南通电反对,组织“护国军”讨袁,次年出兵四川、贵州和两广,时称护国之役,又称云南起义。)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作者先以梁任公的政治声望来衬托他的学术声望,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再以其他“显宦”、名流的演讲衬梁任公的演讲,其他“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声名显赫,却是思想平庸,不能激起青年的仰慕,以此反衬梁启超的高深学养。这部分虽然文字简短,但因为运用了衬托之法,使人未睹梁公之面,未闻梁公之声,却先为其所折服,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的情景张目。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①里。(①《饮冰室文集》: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梁启超著作总编为《饮冰室合集》,分文集、专集两部分,编年排列。《文集》包括文七百余篇,诗话一种,诗词三百余首。《专集》包括《戊戌政变记》、《自由书》、《新民说》、《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一百零四种。)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①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①宣纸:中国的一种高级毛笔书画用纸。原产于唐代宣州,今安徽泾县一带,故名。用青檀树皮及稻草为原料,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及打浆后用手工抄造而成。纸质洁白、细腻、柔软、富有韧性,色泽经久不变,不易蛀蚀,便于长期存放。)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讲稿易得,演讲己无法再听,“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这最后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很能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对演讲的叙述,只看任公讲稿不听任公演讲,好比登泰山而未上南天门。行文至此,尚未正面描写演讲,继续从侧面为写演讲作铺垫。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在场人物,着重描写梁任公的外貌形象。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既写形又写神,形神兼备,神采奕奕。描写时,既写真,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例如“风神潇洒”“光芒四射”等语,不如此,不足以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形象和风范,不足以表达学生对老师由衷的赞美之情。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第四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独特的语音语调。“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前一句出人意料地谦虚,后一句陡然间又是出人意料地自负,这样的开场白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独特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独特的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梁启超说的是广东官话,按理说,晦涩难懂,不能不是演讲的缺陷,但作者反而觉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缺点仿佛也成了优点,这是一个学生由于出自内心的对老师的尊敬而产生的偏爱。
文章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但至此,仍然没有涉及演讲内容,而是从各个侧面对梁启超其人进行渲染。作者采用步步垫高的手法,意在塑造梁启超这个非同平常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未闻演讲之前,在内心里涌起对梁启超的极大兴致和由衷敬意,以此吸引读者和作者一道饶有兴致地聆听梁启超的演讲。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1):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注](1)《箜篌引》:这首诗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后在荀勖的《太乐歌词》,孔衍的《琴操》中均有记载。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也收入该诗。传说该诗系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子高晨起划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诗中“渡河而死”一句,一说“堕河而死”。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①,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①起承转合: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对这首诗的主题可以有多种解释,梁启超在这次演讲里认为它的主旨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也就是为理想而蹈死不顾的执着。诗的大意是:“公无渡河”,劝诫。一切的一切都表明,您不能渡河啊,不该渡河。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公竟渡河”,质疑。但是,您为什么最终还是去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危险,为什么还是去渡河?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之恐惧的力量,令您毅然而行?“堕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死亡,这个悲剧,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服从任何一个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冲动,悲剧又是注定要发生的。“当奈公何”,追思。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遮挽,无法改变。结果又回到原来的困惑上:为什么渡河?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蹈死不顾?答案只有一个: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这就是对理想、对信念的执着。人们常说,诗如其人。其实,一首诗怎么讲解也是“如其人”。梁启超对这首诗为什么情有独钟,为什么又会讲解得那么生动传神,富有情感?难道不就是因为梁启超本人就是那个“渡河者”?他一边讲诗,一边自然地会浮想起这一生为中国的富强奔走呼号,甘冒矢石,万死不顾的经历,怎能不心潮澒洞,声泪俱下?]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①候船渡河。(①茅津渡:黄河的一个渡口,在山西平陆南约4公里处,是沟通山西河南的要津。大概梁启超考证,“公竟渡河”的地点便在这里,所以作者触景生情。)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写梁启超的演讲给自己的深刻影响。从侧面进一步衬托梁启超演讲的精彩。]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写梁启超在演讲过程中富有个性特征的背诵方式,以表现他博闻强记,学识非凡。]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①,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②,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①《桃花扇》:一部写南明王朝兴衰的戏曲,作者清代孔尚任。该剧“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方域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展现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与腐败,热情歌颂了敢于和权奸作斗争的高尚气节和爱国情感。②“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指《桃花扇》第十四出《哭主》。甲申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即现在景山。消息传到江南,明王朝大臣一片惊惶。此出戏写左良玉等哭拜崇祯。曲中“高皇帝”即崇祯。唱段全文是:“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①”,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诗句。梁启超评这首杜诗:“悲哀愁闷的情感易写,欢喜的情感难写。古今作家中,能将喜情写得逼真的,除却杜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外,怕没有第二首。那诗道: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结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到洛阳。那种手舞足蹈情形,从心坎上奔迸而出,我说他和古乐府的《公无渡河》是同一样笔法。彼是写忽然剧变的悲情,此是写忽然剧变的喜情,都是用快光镜照相照得的。”)[梁启超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他的演讲可以说名符其实,声情并茂,充满激情,近乎表演。作者从演讲的诸多材料中选择两条重点叙述,一是《桃花扇》里的《哭主》,这是一段抒写败国亡君之痛的唱词,一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一首抒发光复兴国之喜的七律。前者与其变法失败、光绪废弃之后的哀痛相吻合,后者则与其护国之役,讨袁大捷之后的狂喜相吻合。所以,梁启超讲起这两段韵文,自然会情满意溢、感慨万千。]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写梁启超的演讲所产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听讲的青年当时深受感动,后来走上从文的道路。]
以上数段从正面直接描写梁任公的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全文的重心所在,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对于演讲的内容常常一笔或几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梁启起演讲的神态,效果上,这是因为作者要向读者展示的是讲稿中所不能看到的精彩之处。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1.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场面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精彩的片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2.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
作者对梁任公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三种表现:
一是直接的表达。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说的是当时的青年学生的景仰之情,其实也代表作者的心情;又如文章行将结束时说:“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表达了欣赏、赞叹之情;再往下又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是总的概括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
二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有时表达一种心情,但不是直抒景仰赞叹之情,如开篇“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等等,其中加点词是表达心情之词,也就是说文章既叙事又写心情,表达了一个听课学生对讲课老师崇拜之心。
三是完全含蓄的表达。看不到赞美之词,或任何表达心情的词句,如描写外貌,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欣赏、赞美之情,也许是学生对老师爱之过甚,所以描写时难免有夸饰倾向;又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没有表露作者心情,但读者仍能从这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心情、一种感情。另外,本文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之辈份称其为先生,这本身就是表达一种尊敬和爱戴。
3.选材讲究,语言简练。
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而白描运作到本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本文的语言简练、传神。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作者似乎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自觉的节制,也就是说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以形貌描写为例,“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寥寥数语,都是平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物的外貌和内在精神立刻现出;再有,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值得认真回味。但是为了传神,有些描写还是稍微多花了笔墨,如对梁任公的演讲稿的描写,对他的开场白的描写,对他的背诵古诗文的描写就是例证。能将简练与传神良好地结合,是梁氏文章语言运用的主要特色。
但本文由于过分地追求简洁美也带来一些不足之处。本文给人一种感觉,好像没有充分展开,一是材料不够充分、丰富,或者说辅料不多,其实除了直接写演讲,还可以写梁任公的其他的事,或与梁任公的演讲有关的事,如作者写自己后来在茅津渡候船渡河的情景就是一种延伸,可是全文仅此一处,别无他述;二是语言简省,固然是好,但过于简、过于省也就不妥,如此精彩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描绘本该描写得充分一些,用语可多一些,可惜简省了、紧缩了,如结尾一段:“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简则简矣,只是读起来感觉有点“紧”,不够舒展。
本文作者梁实秋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他说,他和他的那班青年“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梁实秋先生好像也是一个不问政治,专心学术的文人。
真的是这样吗?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梁启超为什么“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二、什么是政治。只有从政才是政治,搞学术就没有政治了吗?
你能否搜集一些资料,并结合课文,就这两个问题发表一点看法?
探究思路:
第一个问题:从1898年的戊戌维新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再到民国初年,梁启超为建立西方那样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奋力搏击,然而事与愿违。他先是追随康有为,为维新运动鼓与呼,结果戊戌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了;辛亥革命后,他寄希望于袁世凯来建立政党政治,结果却迎来了一个大独裁者;他联合蔡锷等将袁世凯推翻后,又梦想段祺瑞来再造共和,并自愿出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结果段和袁几乎如出一辙,不但共和变成了泡影,而且军阀混战,政治失序,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严酷的现实使梁启超深切地感到,所谓民国,只是一个假招牌,“连骨带肉都是前清那个旧躯壳”。这种换汤不换药的“革命”、“共和”,仍然未能跳出中国过去朝代更迭“以暴易暴”的旧框框,和真正的民主政治相去甚远。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背离,让梁启超陷入到无限的悔恨和痛苦之中。1918年冬天,他明确宣称:“旧式的代议政治不宜于中国。”他甚至还牵强附会地提出,要以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本主义”去矫正欧美代议制度的“流弊”。就连组党结社,他也十分反感,主张离之越远越好。这样的一种政治心态,自然就使梁启超下定决心远离政治,转向在思想文化方面做一些开启民智的最基础性的工作。由此可见,梁启超晚年的醉心于文化,是政治上迷茫后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第二个问题:从政当然是政治,但是搞学术不一定不是政治。什么是政治?最大最根本的政治莫过于爱国爱民族。我们从梁实秋先生的记叙中不难发现,晚年的梁任公先生,血管中仍然奔涌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也就是梁实秋先生所说的“热心肠”。你看他,为什么讲解《公无渡河》“悲从中来”?为什么讲到《桃花扇·哭主》会“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为什么讲杜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会“喜欲狂”?这只是讲文学?不,这是宣泄蕴蓄在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激情。而梁实秋先生们为什么也会跟着“泪下沾襟”?甚至于20年以后,“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不禁悲从中来”?这难道只是听一篇学术报告?不,这分明有一股爱国爱民族的激情在心中澎湃。
鲁迅先生说:“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不可能不关心祖国的兴衰,民族的存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肩挑振兴中华的重担,大步朝前走!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戊戌(w&xū)&&&
&叱咤(zh&) &&&&&&莅临(l&)
B.迥异(jiǒng) & &精悍(h&n) &&&&&&激亢(k&ng)
C.箜篌(kōngh&u) &酣畅(hān)&&&&&
&蓟北(j&)
D.博闻强识(sh&)&
屏息以待(p&ng)&
涕泗(s&)
2.在下文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体会课文用词之准确:
A.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
,有&&&&&&
&,有&&&&&&&
,有 &&&&&&&,有
&&&&&&&&&。
B.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
&,有时&&&&&&&
,有时 &&&&&&&&,有时
&&&&&&&&&&&&。
C.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
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
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
&之中张口大笑了。
&&&&&&,有&&&&&&
,有 &&&&&&&&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3.说说下面的语句,从修辞的角度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A.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B.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C.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D.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4.“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请你具体说说这个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5.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作些旁注,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示例1:“他的演讲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示例2: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独特的开场白,见出人物独特的个性。
6.。下面是《桃花扇》第十三出《哭主》,请你品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副净扮旗牌官上)汉阳烟树隔江滨,影里青山画里人,可惜城西佳绝处,朝朝遮断马头尘。在下宁南帅府一个旗牌官的便是,俺元帅收复武昌,功封侯爵。昨日又奉新恩,加了太傅之衔;小爷左梦庚,亦挂总兵之印,特差巡按御史黄澍老爷到府宣旨。今日九江督抚袁继咸老爷,又解粮三十船,亲来给发。元帅大喜,命俺设宴黄鹤楼,请两位老爷饮酒看江。(望介)遥见晴川树底,芳草洲边,万姓欢歌,三军嬉笑,好一段太平景象也。远远喝道之声,元帅将到,不免设起席来。(台上挂黄鹤楼匾)(副净设席安座介)(杂扮军校旗仗鼓吹引导)(小生扮左良玉戎装上)【声声慢】逐人春色,入眼晴光,连江芳草青青。百尺楼高,吹笛落梅风景。领着花间小乘,载行厨,带缓衣轻;便笑咱将军好武,也爱儒生。 
咱家左良玉,今日设宴黄鹤楼,请袁、黄两公饮酒看江,只得早候。(吩咐介)大小军卒楼下伺候。(众应下)(作登楼介)三春云物归胸次,万里风烟到眼中。(望介)你看浩浩洞庭,苍苍云梦,控西南之险,当江汉之冲;俺左良玉镇此名邦,好不壮哉!(坐呼介)旗牌官何在?(副净跪介)有。(小生)酒席齐备不曾?(副净)齐备多时了。(小生)怎么两位老爷还不见到?(副净)连请数次,袁老爷正在江岸盘粮,黄老爷又往龙华寺拜客,大约傍晚才来。(小生)在此久候,岂不困倦。叫左右速接柳相公上楼,闲谈拨闷。(杂跪禀介)柳相公现在楼下。(小生)快请。(杂请介)(丑扮柳敬亭上)气吞云梦泽,声撼岳阳楼。(见介)(小生)敬亭为何早来了。(丑)晚生知道元帅闷坐,特来奉陪的。(小生)这也奇了,你如何晓得。(丑)常言
“秀才会课,点灯告坐”。天生文官,再不能爽快的。(小生笑介)说的有理。(指介)你看天才午转,几时等到点灯也。(丑)若不嫌聒噪呵,把昨晚说的
“秦叔宝见姑娘”,再接上一回罢。(小生)极妙了。(问介)带有鼓板么?(丑)自古
“官不离印,货不离身”,老汉管着做甚的。(取出鼓板介)(小生)叫左右泡开岕片,安下胡床。咱要纱帽隐囊,清谈消遣哩。(杂设床、泡茶,小生更衣坐,杂搥背搔痒介)(丑旁坐敲鼓板说书介)大江滚滚浪东流,淘尽兴亡古渡头;屈指英雄无半个,从来遗恨是荆州。按下新诗,还提旧话。且说人生最难得的是乱离之后,骨肉重逢。总是地北天南,时移物换,经几番凶荒战斗,怎免得梗泛萍漂。可喜秦叔宝解到罗公帅府,枷锁连身,正在候审;遇着嫡亲姑娘,卷帘下阶,抱头大哭。当时换了新衣,设席款待,一个候死的囚徒,登时上了青天。这叫做
“运去黄金减价,时来顽铁生光”。(拍醒木介)(小生掩泪介)咱家也都经过了。(丑)再说那罗公问及叔宝的武艺,满心欢喜,特地要夸其本领,即日放炮传操。下了教场,雄兵十万,雁翅排开。罗公独坐当中,一呼百诺,掌着生杀之权。秦叔宝站在旁边,点头赞歎,口里不言,心中暗道:大丈夫定当如此!(拍醒木介)(小生作骄态,笑介)俺左良玉也不枉为人一世矣。(丑)那罗公眼看叔宝,高声问道:
“秦琼,看你身材高大,可曾学些武艺么?”叔宝慌忙跪下,应答如流:
“小人会使双锏。”罗公即命家人,将自己用的两条银锏,抬将下来。那两条银锏
,共重六十八斤,比叔宝所用铁锏,轻了一半。叔宝是用过重锏的人,接在手中,如同无物。跳下阶来,使尽身法,左轮右舞,恰似玉蟒缠身,银龙护体。玉蟒缠身,万道毫光台下落;银龙护体,一轮月影面前悬。罗公在中军帐里,大声喝采道:
“好呀!”那十万雄兵,一齐答应。(作喊介)如同山崩雷响,十里皆闻。(拍醒木介)(小生照镜镊鬓介)俺左良玉立功边塞,万夫不当,也是天下一个好健儿。如今白发渐生,杀贼未尽,好不恨也。(副净上)禀元帅爷,两位老爷俱到楼了。(丑暗下)(小生换冠带、杂撤床排席介)(外扮袁继咸,末扮黄澍,冠带喝道上)(外)长湖落日气苍茫,黄鹤楼高望故乡。(末)吹笛仙人称地主,临风把酒喜洋洋。(小生迎揖介)二位老先生俯临敝镇,曷胜光荣;聊设杯酒,同看春江。(外、末)久钦威望,喜近节麾,高楼盛设,大快生平。(安席坐,斟酒欲饮介)(净扮塘报人急上)忙将覆地翻天事,报与勤王救主人。禀元帅爷,不好了,不好了!(众惊起介)有甚么紧急军情,这等喊叫?(净急白介)禀元帅爷:大夥流贼北犯,层层围住神京;三天不见救援兵,暗把城门开禁。放火焚烧宫阙,持刀杀害生灵。(拍地介)可怜圣主好崇祯,(哭说介)缢死煤山树顶。(众惊问介)有这等事,是那一日来?(净喘介)就是这、这、这三月十九日。(众望北叩头,大哭介)(小生起,搓手跳哭介)我的圣上呀!我的崇祯主子呀!我的大行皇帝呀!孤臣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了。【胜如花】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众又大哭介)(外摇手喊介)且莫举哀,还有大事相商。(小生)有何大事?(外)既失北京,江山无主,将军若不早建义旗,顷刻乱生,如何安抚。(末)正是。(指介)这江汉荆襄,亦是西南半壁,万一失守,恢复无及矣。(小生)小弟滥握兵权,实难辞责,也须两公努力,共保边疆。(外、末)敢不从事。(小生)既然如此,大家换了白衣,对着大行皇帝在天之灵,恸哭拜盟一番。(唤介)左右可曾备下縗衣么?(副净)一时不能备及,暂借附近民家素衣三领,白布三条。(小生)也罢,且穿戴起来。(吩咐介)大小三军,亦各随拜。(小生、外、末穿衣裹布介)(领众齐拜,举哀介)我那先帝呀,【前腔】(合)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又哭介)这恨怎平,有皇天作证:从今后戮力奔命,报国雠早复神京,报国雠早复神京。 (小生)我等拜盟之后,义同兄弟;临侯督师,仲霖监军,我左崑山操兵练马,死守边方。倘有太子诸王,中兴定鼎,那时勤王北上,恢复中原,也不负今日一番义举。(外、末)领教了。(副净禀介)禀元帅,满城喧譁,似有变动之意,快请下楼,安抚民心。(俱下楼介)(小生)二位要向那里去?(外)小弟还回九江。(末)小弟要到襄阳。(小生)这等且各分手,请了。(别介)(小生呼介)转来,若有国家要事,还望到此公议。(外、末)但寄片纸,无不奔赴。请了。(外、末下)(小生)呵呀呀!不料今日天翻地覆,吓死俺也!   飞花送酒不曾擎,片语传来满座惊,   黄鹤楼中人哭罢,江昏月暗夜三更。
(1)根据剧情发展,这出戏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场次?请概述每个场次的主要内容。
(2)旗牌官左梦庚云;“遥见晴川树底,芳草洲边,万姓欢歌,三军嬉笑,好一段太平景象也。”真是“太平景象”吗?
(3)柳敬亭说书时为何大讲秦叔宝的故事?
(4)唱曲中哪些句子最能揭示明朝的腐败无能?
7.下面有两道作文题,可任选一题:
①请深入细致地品味课文,探究课文对梁任公的外貌、神采和演讲特色的描写,探究课文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人记事的散文。可供选择的题目是:《最生动的一堂课》《永志不忘的一次讲演》《他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②根据你的理解,展开合理的想象,将《箜篌引·公无渡河》改写成一个故事,要求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不少于800字。
解析与答案
1.解析:D项“识”念zh&;“屏”念bǐng。
2.解析:A项要扣住“悲剧”二字展开想象,作为一个剧本,它应该具备哪些要素。B项要从“表演”二字想象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动作。C项第一格注意“悲”字,第二格注意“也”字,第三格注意上下文的关联,由此推出这三个词都是写流泪,但写文章又忌讳重复,所以要选用同义的词。D项是文章结尾,有归结的作用,要从全文内容考虑。
答案:略。(经自己反复琢磨后,参看课文)
3.解析:这是启示我们从修辞的角度体会文中语句的含意,通过此类训练,提高我们的语言感受能力。
答案:A项是从效果的角度,将梁启超的演讲和其他显宦的演讲进行对比,突出梁的演讲之动人和深刻。B项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将读梁启超文章与听梁启超演讲感受的差别比之于读剧本与看戏的差别,以突出梁启超的演讲的趣味。C项用语言对比描写的方法,将梁启超出人意外的谦虚与其出人意外地自负对比着描写,鲜明地表现了梁启超独特的个性。D项是引用梁启超自己的话来衬托出他的演讲的特征。
4.解析:这是启示我们,阅读时要善于捕捉重要的语句进行推敲,首先是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如领起句、归结句、过渡句,这些句子又常常是文章的中心句,对领会文章内容和层次,关涉极大;其次是结构复杂和结构特殊的语句,如长句、倒装句;再次是有特殊表达效果、含意深刻的句子;另外还有特殊表达技巧的语句等。
答案:这个句子,从作用来看,它是领起下文的句子。作者通过这个句子告诉读者,梁任公的讲稿固然水平很高,但是远不如起他演讲的风趣形象生动。下面的文字就是围绕这个句子的意思,对讲稿的内容略写,除《公无渡河》全文引用之外,其余的都只是略为摘引,作者把重点放在描写梁任公开场、背诗时的神态,演讲时的表演及其演讲的效果。总之,文章紧紧扣住了“演讲”二字。阅读时如果能够抓住这个句子,就可以体会作者取材的独特视角。
5.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体会课文表现的梁启超的性格、气质和修养,是着眼于整体把握,要通过全面感知课文内容才能回答;找课文精彩描写语句作评点,其实也就是旁批,是微观的分析,也可以说是揣摩语言。给课文作旁批,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训练,经过训练获得的能力,现在和将来都用得上;同时这也是一项个性化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评点,并与同学交流,这种评点也是一种赏析,只不过它是间断的、不成篇的赏析。评点时可参见“课文解读”,但不要照抄照搬照转。
答案:略。
6.(1)解析:对戏剧场次的划分,要根据剧情的发展,还要根据剧中人物的上下场。
答案:本出戏可分为三场。第一场戏从开头至“叫左右速接柳相公上楼,闲谈拨闷”。写主角左良玉上场。第二场戏从“(杂跪禀介)柳相公现在楼下”至“(副净上)禀元帅爷,两位老爷俱到楼了。(丑暗下)”,写柳敬亭说书。余下即是第三场戏,是本场主戏,写左良玉等哭主。
(2)解析:这是对作者写作旨意的分析,赏析时不能就句论说,必须从全篇着眼。
解析:在明王朝濒临灭亡之时,镇守江南的大将左良玉居然自视太平,优游消闲,无事可做,令柳敬亭说书解闷,明王朝的腐败由此可见一斑。
(3)解析:这也是一道写作意图赏析题,要求能深入领会剧本的言外之意。
答案:从柳敬亭的角度,也就是从当时普能平民的角度看,可能是想把左良玉比作秦叔宝,把复明的希望寄托于他,故此借以对其进行歌颂同时也是激励。而从另一方面,则是为讽刺左良玉。左良玉一面听秦叔宝的故事,一面又不断地以秦叔宝自况,俨然以国家的中流砥柱自居,但是在听到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自尽的消息之后却是一片惊惶,竟然反问“有何大事?”在众人面前虽然佯作镇静,但待大家离去之后,情不自禁痛呼:“呵呀呀!不料今日天翻地覆,吓死俺也!”主将尚且如此,其余不待多说,明王朝官吏的腐败无能于此毕现。
(4)解析:戏曲中唱曲是最重要的内容,赏析戏曲要重点赏读唱词。
答案:“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写出了一筹莫展,树倒猢狲散的惊慌。“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高度概括地揭露了明王朝的腐败。“飞花送酒不曾擎,片语传来满座惊。”明朝官员听到消息时惊恐万状,手颤抖得连酒杯也端不稳了。
7.解析:第①题是读写结合题,启示我们平时要留心生活。第②题是扩写题,《公无渡河》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理解,可以是正面的理解,如“课文剖析”所说,也可以是反面的理解,即把那个渡河者看作是鬼迷心窍而至死不悟的心理变态者。扩写时,首先要把握好它的主旨。
答案: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箜篌引 公无渡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