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建筑图纸符号代表意思在文学里代表什么意思

中国文学史(上)_百度百科
中国文学史(上)
《中国文学史(上)》是2009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龚鹏程。
有感于坊间文学史类书籍的种种缺憾,台湾学者龚鹏程先生亲自执笔,为读者呈现一部中国文学史的最新学术论著。本书是一本独立的文学之史,说明文学这门艺术在历史上如何出现、如何完善、如何发展,其内部形成了哪些典范,又都存在哪些问题与争论,包括历代人的文学史观念和谱系如何建构等等。文学的观念史、创作史、批评史,也兼摄于其中。本书是对对过去文学史传统写法的重大革新——注意文学史实和历史诠释的区分,反对文学史写作的简单化,注重文学发展中多元异质成分的挖掘,尽力为读者还原一部真实的文学发展史。
龚鹏程,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台湾学生书局总编辑,台湾行政院陆委会文教处处长等职。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杰出研究奖等奖项及台湾校园十大名师、台湾十大金榜专栏作家称号。2004年起,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为北京大学教授。
龚鹏程先生自幼才华横溢,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文学、史学、哲学、宗教等,博古通今,著作等身,有天下“第一才子”之美誉,是当代享誉海内外华人世界的知名学者。至今正式出版专著70余种,其中在内地出版的有:《游的精神文化史论》、《中国文人阶层史论》、《文化符号学导论》、《文学散步》、《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国学入门》、《侠的精神文化史论》、《中国小说史论》等。
自序  导论文学史的研究  第1章 诗经的文籍化与诗篇的发展  失落的音符  诗乐并进  走自己道路的诗  第2章 楚辞的经典化与辞赋的发展  不歌而诵的辞令  士不遇的情感投射  文学传统建构的错觉  第3章 从言语侍从之臣到文章之士  投其所好的文字艺术  写作群体的扩张  文学意识的自觉  第4章 文学创作的自觉  文学创造的心理状况  对文学功能的认识  文学操作技艺的钻研  第5章 文学势力的扩大  经典的形成  文字主导的势力  乐府的诗化  第6章 文人阶层的形成  士人的分化  势力的消长  第7章 文学经验的开拓  风俗世相的创作形态  仕、隐、居、游  女性化的书写与旷观宇宙的世界观  第8章 文体意识的表现  文体流别的确立  文学的辨体活动  文体的审美要求  第9章 建安文学的新变  文人群体意识  发展中的渐变  建安体的表现特征  第10章 议论文的文学化  文论、才性论  论的价值  第11章 言辩为美的时代  新经子学  名理优长的社会  言辩的趣味  第12章 汉魏风骨的衰歇  慷慨以使气  忧世  第13章 巧言令色的社会  所谓名士  所谓巧言  所谓浪漫  第14章 缘情绮靡的诗篇  缛彩繁文  绮靡以述情  巧构形似  第15章 文学技艺的强化  文律  先辞采而后情理  文采斐然  第16章 东晋文风的变化  变动的时代  重申名教  抱朴  第17章 论议人生的诗文  以质校文  对生命的感怀  说理的倾向  第18章 中和之美的典范  人的发现  平淡的风格  第19章 山水游赏的类型  才子用世  文笔之辨  山水游赏  第20章 拟古而生的创造  用典  拟古  变乐  第21章 南朝文风的基调  民歌  乐府曲谣故事化  隶事之风  第22章 发现声音的奥秘  分体论文  四声八体  格律之美  第23章 永明文学的风貌  文学超越经学  “约句”、“准篇”  第24章 《文心雕龙》的理论  仿经学条例以作论  美的客观论  体现宋齐文学情境  第25章 诗人社会的建构  评诗之法  艺术风格的独立  文学权威的形成  第26章 新旧文体的交锋  各具其美善  文体之争  学者之文对文人之文  第27章 主写女人的宫体  萧梁父子  脱离讽喻寄托  声色大开  第28章 《文选》与《玉台新咏》  文学选集  文学性的标准  女性文学专集  第29章 南北文风的分合  亡国之音,哀以思  南风北渐  文化政策  第30章 佛道教的新资源  道教新思潮  汉译佛经之文体  第31章 对文与赋的补叙  排偶以供喻说  潜气内转  齐梁最好的文字  第32章 对说与唱的补叙  言语之美  小说与清谈  市井趣味  第33章 隋唐文学的论述  政治与文学  诗必盛唐?  文化意义上的盛唐  第34章 一格律的发展  诗的壁垒  诗体诗法  立意为宗  第35章 风格的演变  唐人选诗  文学史意识  变古的声音  第36章 尾音与新声  文质调和  文人身份改变  诗体形成  第37章 文学的社会  受认可的价值  作品的流布  第38章 宫廷文学的黄昏  帝国书写  龙朔文风  消逝的侍从喧声  第39章 开天诗坛的面貌  标签化的盛唐  王维、岑参、孟浩然、李白  第40章 俱怀逸兴壮思飞  宏丽与绮靡  新时序的因素  第41章 安史乱后的景观  英雄气弱  比兴风雅  意兴  第42章 杜甫诗及其问题  议论的趣味  重“赋”的表达方式  诗史互证  第43章 元和体及其问题  诗人主客图  风格之竞争  古今诗运关键  第44章 文儒的古文运动  文儒自居  重义理、尊六经、言圣道  道文不二  第45章 韩愈诗及其问题  诗文辨体  风格源流  一祖三宗  第46章 义山诗及其问题  代言叙述传统  戏剧性的演出  文学之本质  第47章 温庭筠及其问题  词本艳科?  词的本相  词的文学  第48章 晚唐诗及其问题  反晚唐观点  诗学晚唐  以文为戏  第49章 被遮蔽的骈文史  遮蔽扭曲的诠释  骈文与古文  约六经之旨以成文  第50章 被扭曲的说唱史  通俗说唱  传奇与六朝小说  历史叙述之传统  出版后记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13:24:39]&&&&今天是:
现在用的标点符号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中文里的?
  现在用的标点符号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中文里的?
  95年前今天,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此年被批准。
  古代,因为标点常闹笑话
  标点符号看着小巧,却在书面语言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祖先在欧洲。中国虽然在汉代以前已经出现标点符号的概念,比如&离经辨志&,即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两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经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笑话。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说二》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也,&非有一足也。&说的是,鲁哀公因为听说&夔&有一只脚,觉得很奇怪,就问孔子。孔子告诉他说,夔是在尧时期通晓音律,对天下实行音乐教化作出很大贡献的一个乐官,舜继位后,曾想另寻他人做乐官,尧就忠告舜说,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够了。偏巧鲁哀公读古书不懂句读,把夔理解成了有一只脚的怪物,堂堂国君也难免闹笑话。
  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 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 &&&&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一用法直到20年代还有沿用。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_________&则晚至明代出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来表示停顿,没有多少意义上的差别,而且没有标点的书居绝大多数。
  同文馆学生引入新标点
  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 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虽然张德彝不是在有意识地向国内知识界引入标点,甚至带有反对的口气,觉得这些标点繁琐。但是却在无心栽柳的过程中,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风。
  胡适的新标点气着章太炎
  新文化运动前后,知识界对中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了全面反思。白话文登上舞台的同时,新式标点的需求也应时而来。1916年8月,胡适应《科学》杂志的邀请,作《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全面阐述他对句读以及文字符号的理论思考,成了新式标点的奠基之作。
  《科学》杂志是1914年夏,远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留学生赵元任(后来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与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齐名)、杨杏佛等人怀着&科学救国&思想创办的刊物。胡适作为第二批&庚款生&于1910年底抵美国康奈尔大学后,与《科学》的倡办人成了好朋友,并时常作文发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就是其中之一。其实在这之前的1914年,胡适就在日记里创造了一套自己使用的&句读符号&:单直&?&,双括&(())&,提要号&~~~&等,《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就是在其基础上增改写成的。
  1918年,胡适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使用了这套新的标点符号。在出版后,他特意送了一本给章太炎(国学大师),上写&太炎先生指谬&,下署&胡适敬赠&,在两人名字旁边各加了一条黑杠符号。但是当时标点符号还不是法定的通行物,章太炎看了之后,很不明白胡适为什么要画这个符号,他看到自己名旁加了黑杠,觉得非常恼怒,不禁大骂:&何物胡适!竟在我名下胡抹乱画!&及至看胡的名旁也有黑杠,才觉得应该不是什么让人难堪的东西,气消一半。看来在新式标点的应用过程中,还是有颇多波折的。
  继《科学》之后,《新青年》成为宣传新式符号的重地,钱玄同、陈独秀、刘半农、鲁迅等在文学领域大名鼎鼎的人都为新符号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责任编辑:liwei)
延伸阅读: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呢?必须驰骋自己的想像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B.书家和篆刻家讲究“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_百度作业帮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呢?必须驰骋自己的想像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B.书家和篆刻家讲究“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呢?必须驰骋自己的想像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B.书家和篆刻家讲究“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C.“哀莫大于心死”,所谓“心死”就是对于人生世相失去解悟和留恋,就是对于诗无兴趣。
D.我们一行十七、八个同学,骑着自行车来到了这个曾经令人神往的地方。
A项第一个句号改逗号;B项句号放到引号外;D项顿号去掉)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扇门上写着两个字:文学。B.屠格涅夫是俄国作家_百度知道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扇门上写着两个字:文学。B.屠格涅夫是俄国作家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扇门上写着两个字:文学珐鼎粹刮诔钙达水惮惊。B.屠格涅夫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等。C.我不知道我的伙伴是些什么人?D.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标点符号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符号背后的诗性存在――论昆德拉文本中的隐喻与符号叙述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符号背后的诗性存在――论昆德拉文本中的隐喻与符号叙述
||暂无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乐符号rf代表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