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壁纸同别人去挂纸可好?

您好,分享的企鹅
为啥广东人说“冬至大过年”?
昨天冬至,你回家吃饭了吗?你知道冬至节的由来吗?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小编也在江湖上听到另一种说法:冬至特别冷,是一年中最难过的时间,很多家庭吃不饱穿不暖,能齐齐整整的过完冬至是大家最大的心愿,所以古人是一定要过冬至的。对广东人来说,冬至似乎比春节还重要。那么问题来了,是应该吃饺子呢,还是吃汤圆呢?别争了,其实还有很多选择。吃货们过来瞧瞧各地冬至都吃啥↓↓广州现在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做汤圆、劏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也有许多广州人选择在酒楼过节,举家团聚,让大大小小的酒楼家家“墟撼”。广州也有许多与冬至有关的民谚,“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在尾,卖牛去买被”……潮汕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潮汕人还有“吃了冬至汤圆就长大一岁”一说,告诉小编,今天你吃了多少碗汤圆?梅州在粤东客家地区梅州,这一天,酿造娘酒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这习俗已传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当天一大早,在梅县梅西镇,村子的房前屋后青烟袅袅,许多村民都在家中忙着酿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回甜生津。韶关乳源各家祭祖,亦至坟墓挂纸,俗称“挂冬”。佛山顺德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小伙伴,你老家又是如何过冬至的呢?更多资讯请关注“广东发布”微信公众号(gdfabu0710)↓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今天,计生法草案确定将在日起施行。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4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浮动广告冬至祭祖坟上的对联 |
祭文、悼词、追悼词、思念、怀念、祭祀
〖起源〗
冬至是一年廿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它的由来,和历法有直接的关联。冬至的日期,每年都在阳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阴历的日期则不太一定,但大抵不超过阴历的十一月。
冬至在《尚书》“尧典”中称为“日短”,因为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过了冬至后,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来愈长,黑夜愈来愈短。古人说:“冬至一阳生”,指的就是阴气到冬至时盛极而衰。相反的,阳气则从此开始萌芽。
除了在气候上作为寒暑交替的转捩点外,冬至也因为容易被测定,所以常被用来作为推算历法中节气的依据。周代建子,就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为正月。至少到了汉代,冬至就是个公定节日,百官皆可放假一天。《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冬至前后,加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民间也有句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之备受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冬至的传说〗
河南地区流传着这么一则有关冬至的传说:
何南南阳有个名医叫做张仲景,医术十分高明。不管是什么样的疑难杂症,只要经过张仲景的治疗,都可以迅速痊愈。人们都尊称他是个医圣。
张仲景原本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后回到河南老家。还乡的时候,正是酷寒的严冬。他走到白河岸边,发觉河面都冻成了冰。来来往往为生计奔忙的乡亲们,穿着单薄的衣服,面黄肌廋,连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看了,心中着实感到不忍。
等他一回到家,登门求医的人接踵而至。门前车马杂沓,全是乡里官宦富豪人家。张仲景从早忙到晚,可是心中仍记挂着那些冻伤耳朵的穷乡亲们。到了冬至那一天,他就把家中的工作交给弟子们,自己到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给穷人舍药治疗冻伤。药方的名字叫做“祛寒娇耳汤”。
做法是先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等煮熟后,将羊肉及药材捞起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再下锅煮熟。来乞药的人们,每人都给一大碗汤,两双娇耳。大家吃了祛寒娇耳汤后,只觉得浑身温暖,两耳发热。张仲景一直舍药到年三十,终于把乡亲们的耳朵全治好了。
张仲景舍“祛寒娇耳汤”的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为了纪念他为人们治病的恩德,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都要包娇耳吃。“娇耳”又称“饺儿”,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吃的饺子。传说吃了冬至饺子,包管耳朵不会冻伤。中国南方则在冬至吃糯米团,并且要搓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黏在门环上。这个习俗,也有个相对应的传说:
很久以前的一年冬至,闽南的一个城里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他们是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女儿。在天寒地冻的严冬里,乞丐的妻子终于因体力不支而一病不起。为了筹钱埋葬妻子,老乞丐只得忍痛把女儿卖给人家作奴婢。一想到要离开相依为命的老父亲,女儿伤心得晕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了一碗米汤,一口一口的把女儿灌醒。老乞丐又讨来了几个糯米圆充饥。可是父女两个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先吃。老乞丐就对女儿说:“今日离别,就像这粒糯米圆分成两半,咱们团圆的时候再吃圆子好吗?”说完,两人含泪吃完了圆子,就依依不舍的分手了。
自父女两人分手后,又过了三年,老乞丐却毫无音讯。每年到了冬至,女儿就更加的思念父亲。她想,也许父亲现在仍穷困潦倒,不愿见面,那该如何相认呢?她就想了个办法,对主人说:“今天是冬至,家家都吃圆子,那门神也该敬敬他。”主人同意了。她就搓了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粘在门环上,她想,这样一来,父亲回来,看到门环上的冬节圆,一定不会找错门。谁知道,老乞丐还是没有回来。第二年,女儿又把冬节圆粘在窗门、猪舍、牛舍、牛头上,寄托对父亲的思念。左邻右舍取其团圆、吉利的含义,也照样去做。这个习俗就这样传偏了闽南、潮汕一带。
台湾地区相传冬至是牛的生日,这也有个相当有趣传说:
从前有个木匠叫墨斗公。在他所住的村子里,土壤十分肥沃。农夫们只要将稻籽撒在田里,就可以坐下来静待收成了。因此这些庄稼人整天闲着没事,就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里天南地北的聊天。墨斗公被他们吵得无法静下心来工作。于是就交待他的徒弟拿一包经他施过法的锯木屑,每天早上抓一小掫撒到农夫的田里去。这些锯木屑只要一洒到田里,就会变成杂草。墨斗公的原意是要农夫们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天天下田锄草。不料这个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烦,就一口气将整包锯木屑都倒光了。于是,所有的田里都长了茂密的杂草,稻子反而枯萎殆尽,急得农夫们叫苦连天。
墨斗公眼看着他的徒弟闯下大祸,就罚他变成一头牛,来帮助农民耕田除草。为了使徒弟工作方便,墨斗公又设计了牛犁耙,碌碡等农具供它使用。
墨斗公的徒弟变成牛后,惰性依然不变。主人要它耕田,它就想出许多推托之辞:“我今天我太累了”、“今天我感冒了”或是说“你还不喂我吃东西,我怎么替你工作?”它甚至和主人约定,耕田时每走一趟就要喂它吃红龟粿或汤圆等食物,否则它就罢耕议。
在天上的佛祖看到这头牛如此的狂妄,就在牛的下巴钉了一颗钉子,使它再也不能开口抱怨(如今每头牛的下巴都有一颗突起像痣的东西)。因为它喜欢吃汤圆,人们就选择冬至这天作为它的生日。除了喂它汤圆外,还在牛角、额头上都粘上一颗“圆仔钉”。同时,为了感谢牛一年来的辛劳,冬至这天一定让它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
〖冬至的习俗〗
早在周朝,天子就选在冬至日举行郊祀的典礼。这和冬至时值阴阳交替的时机有密切的关联。《礼祀》“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因为日属阳,夜为阴。冬至后白日渐长,阳气勃发,所以是祭天的最佳时节。同时也因为阳气始生,须安息静养,所以又有冬至忌出游的说法。《易经》“复卦象传”说:“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施不行,后不省方”。
尽管冬至后,日光照射逐渐北移,但酷寒的气候仍会持续一段日子。为了替年老的长辈御冬,汉朝有在冬至献履袜给尊长的习俗。崔骃(逝于九二年)的“冬至袜铭”就记载了这项习俗。同时,汉朝的冬至行事也添加了祖先崇拜的成份。崔寔(逝于一七○年)的《四民月令》记载:“十一日,冬至之日荐羔。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祢。斋、馔、扫涤如荐豚。其进酒尊长,及脩谒剌贺君、师、耆老如正日”。这是说,汉朝人在冬至以羔祭水神玄冥及祖先,以酒进奉尊长,并在冬至这天准备“谒剌”。所未有纸,谒剌的作法是将竹木削薄后,再于其上书写姓名。至于“贺君、师、耆老如正日”则可以看出上古以冬至为岁首在习俗上的残留。
南北朝时的冬至,融合了逐疫的传说,有作赤豆粥的习俗。宗懔(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按语中说:“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为疫鬼,畏赤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文中同时提及,晋魏官中有用红线以测日影的习俗:“冬至后,日影添长一线。”
以冬至作为年节的传统源远流长,许多朝代的冬至习俗都可看出来有庆祝新年的意味。沈约(四四一~五一三)的《宋书》“礼志”:“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朝也。”有人因此就称冬至为“亚岁”。唐朝李绰(约八八○以后)的《秦中岁时记》也记载:“冬至,赐百官辛盘,谓之借春。”除了在冬至赐臣下外,官中也于此日受外邦进贡。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开元二年(七三○)冬至,交址国曾进贡一株“避寒犀”,甚受唐玄宗的喜爱。
宋人注重冬至的程度,远超过其他的岁时节庆。《东京梦华录》(序于一一四七年)卷十上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南未时,甚至在冬至前后三天商店罢市,垂帘饮酒赌博,称为“做节”(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武林旧事》卷三)。南方甚至有句俗话说“肥冬廋年”,可以为这种现象做一注脚。
元朝的冬至,由太史院向宫中进次年的历书。宰相并率百官入宫朝贺。士庶人家则往来贺节,互赠礼物(熊梦祥,元末人,《析津志》“风俗”。
自明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起,冬至开始放假三天。据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火集记载,明朝宫中自冬至节开始,宫眷内臣都换穿阳生补子蟒衣,房中则挂绵羊太子画贴。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一般认为,冬至后,要过九九八十一天才能寒尽春来。有人便发明了“数九九”的歌谣来打发漫长的冬日。九九消寒诗的内容多以描写冬日景象为主。其中一首流传甚广的诗句如下:
一九及二九相逄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
六九五十四穷儿争意气;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担;
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起出。
除了数九九以外,也有人取九个九划的字组成一句,以描红的方式,每日描上一笔,描完九个字就寒尽春回了。比较常见的诗句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幸保幽姿珍重春风面”、“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
另有一种九九消寒图是以梅花为图案。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说:“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日九九消寒图’”。图旁通常还有一对联,道:“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
第三种消寒图,是在一张纸上印上九九八十一个圆卷,按照日期,每天在圆圈里记下天气的状况。有一口诀是“上阴下晴,左风右两,雪当中”。这种九九消寒图,可以作为分析气候的珍贵资料。
清朝皇室于冬至日祭天,次日百官上表朝贺。是一年当中相当重要的典礼。据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一七五八)记载,当时的“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这种习俗,又称“拜冬”。拜冬的时候,不论男女,都会穿上新衣来互相拜揖。南方人则有在冬至拜墓的习俗,称为“挂冬”(李调元,约一七七八左右,《南越笔记》卷一)。先冬至一,日亲朋之间就以食物相馈赠,提筐担盒,往来不纪于道,称为“冬至盘”。节前一夜,称为“冬至夜”,人家设席饮宴,称为“节物”。归宁娘家的女儿,在这天一定得回到婆家。据说,冬至夜若留已嫁的女儿在娘家过节,那会使两家都发生不吉利事情。不论贫富,家家都在冬至拜祖先,偶而也有悬挂祖先遗像的(顾禄,《清嘉录》一八三○)。
〖冬至食俗〗
冬至的应节食品,北方多吃水饺或馄饨,南方多吃汤圆。
据陈元靓(约一二二五~一二六四)的《岁时广记》引吕原明《岁时杂记》说:“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发饦’之说”。南宋时,馄饨也用来祭祖。富贵人家讲究新奇,还有在一碗馄饨中,作出十几种口味的,称之为“百味馄饨”。冬至为什么要吃馄饨呢?据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大约从宋朝开始,中国人就在元宵节吃汤圆。明清以后,江南人也在冬至以汤圆祭祖、祭灶。顾禄在《清嘉录》(一八三○)卷十一里记载这种汤圆的作法如下:“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豇豆沙,芦菔丝等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馈贻,名曰‘冬至团’”。其中汤圆还分大小,有馅而大者称为粉团,是晚上祭祖的供品。无馅较小的是粉圆,是早上拜神的供品。
全国各地也有许多深具地方特色的冬至食俗。例如湖南人过冬至,会杀鸡宰猪,把肉阴干,称为冬至肉。有俗话说“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杭州人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鱼头鱼尾,放在米缸里过一夜,第二天再逼出来吃,称为“安乐菜”,俗语说:“吃弓安乐,菜万事都顺遂”。常州人则吃一种隔夜的热豆腐,有句话说“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
除了固定的节食以外,国人也有在冬至进补的习惯。在寒冷的天气里,为了抵御严冬,身体会消耗掉比平常更多的热量。因此,以高热量的食品进补,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一般而言,冬至进补的食品以肉类为主,再加上各种滋补的药材炖煮。在过去的农业社会里,冬至可说是个打牙祭的好时机。近年来,国民生活水准提高,吃得又好又讲究。因此,冬至进补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备受重视了。
〖全国各地的冬至习俗〗
[河北省]
东安县冬炉、猎兔,人家祭祖、贺节、拜师。怀柔县冬至量日影以占次年收成丰欠。乐亭县士以面食祭祖,农家于此日商定子女嫁娶之事,此后商贾价便启程往京师作买卖。南皮县冬至日人家互相拜贺,拥炉会饮,称为“扶阳”。新河县乡塾弟子于冬至日各拜业师,称为“拜冬”。
[山东省]
滋阳县冬至修燧灶以祈求长寿。曲阜的妇女节前就做好布鞋,于冬至日赠送舅姑。海阳县吃羊肉,叫做“却寒”。邹县儿童作“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习武,叫做“看冬”。但邹县并无贺冬至的习俗,据说孟子于冬至日,乡人十分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习俗。临沂县民在冬至日用火纸剪制衣服,携至祖坟前焚烧,然后添土。
[山西省]
冬至日,猗氏县农夫拔取麦根,其白蕊多寡以卜次年丰欠。永和县称冬至为“追节”。阳城县称冬至为“喜冬”,官绅士家行拜贺礼。民间只以面角祭祖并进奉家中尊长。大同县于冬至日祭财神。河曲县拜冬时,饮宴佐以羹,枣酿羔羊。
[河南省]
陈州冬至扎纸成束后,君以焚烧,称之“送段”。西乡县冬至日向巴山看雪,占来年丰欠。临潼县农谚“一九雪,九九皆有雪”。
[江苏省]
嘉定县最重视冬至,前一夜称节夜,也称除夜。春粢糕以祭祖,并以之馈赠亲友,设席宴饮,称之“节酒”,也称“分冬酒”。金坛县贺冬时,于宗祠祭祖并团拜。苏州冬至家宴,席间必备一种以黄酒加糖浆制成的冬阳酒。
[浙江省]
杭州冬至以赤豆饭、新米糕祭祖。嘉善县以冬至天晴来卜次年丰收。桐乡县冬至,缙绅行庆贺礼,佣工休假三日。萧山县冬至,各家以糯米粉、麦面里肉馅相馈赠。诸暨县冬至,以糍糕享奠祖先及亲友之有丧者。上虞县冬至,乞丐扮鬼执武器沿门逐疫,如古之傩礼。
[江西省]
湖口县冬至,民家早起设羹饭以祭祖,称为“冬饭”。新昌县冬至,各姓相率祭祖。
[福建省]
福州冬至以汤圆祭祖,又取之粘于门楹之间。漳浦县民冬至以小汤圆遍涂门户器皿中,称为“祀耗”,凡家中有丧事的,则不做汤圆。
[广东省]
乳源县冬至各家祭祖,亦至坟墓挂纸,俗称“挂冬”。顺德县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澄海县冬至不下田,不用牛,不汲井,犹有古人“闭关息旅”之遗风。
〖台湾的冬至〗
台湾的冬至,高据高拱干修的《台湾府志》(一六九六)卷七记载:“冬至,人家作米丸祀众神及祖先,举家团圞而食之,谓之‘添岁’;即古所谓‘亚岁’也。门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谓之‘饷耗’。是日,长幼祀祖、贺节,略如元旦”。
同样的习俗历经数百年,变化仍不太大。不过,到了清朝末年,就有以冬至汤圆上生男生女的习俗出现。《新竹县志初稿》(一八九八年)卷五载:“十有一月冬至日,……先一夜少妇用炭炙丸,视丸形开阖、凸凹,卜生男生女之兆”。
冬至的汤圆,俗称冬节圆,要作红、白两色。另外再作如鸡蛋大的汤圆红白各六,内包糖料、花生粉等,称为“圆仔母”。家中有小孩的,就让他们用染色的圆仔(生粿)捏塑一些动物造型的小玩意儿,俗称“做鸡母狗仔”。拜过祖先的冬节圆,照例要粘贴一两颗在门扉、窗户、椅桌、床柜等处。据说,这些冬节圆,日后干燥给子孩吃,能保佑小孩平安长大。
吃冬节圆时,还有一种俗信:每匙只舀两粒,吃到最后,未婚者必剩下奇数,已婚者必为偶数。嗜赌者也会以碗中剩下的汤圆数的奇偶,来预测自己赌运的输赢。
台湾民间以往也有在冬至日“补冬”的习俗。补冬的内容视家庭贫富而异。“有的宰鸡杀鸭炖八珍,有的买羊肉和乌枣炖食,贫户则以福眼肉和糯米、糖灯米糕而食,俗谓此日食补品,于身体特别有益。”(王诗琅,《艋舺岁时记》,一九七四)
台南地区的冬至,除了拜祖先以外,还有拜神佛、灶王爷、三界公及地基主的习俗。供品除了汤圆以外,还有一种“菜粿”。菜粿的做法是先将糯米浸水,用石磨磨圆仔,加上一些红色色素以增加美观,就可以用来包馅料有萝卜丝、花生粉、白糖、肉燥等。包好后捏成半月形,放在高丽菜上,就可以放进蒸笼了。蒸好的菜粿带有高丽菜的清香,是很受欢迎的冬至食品。
早期客家人的冬至祭祀,最大的特色是完全以“粄圆”来祭拜。通常在冬至前一天晚上,就先煮咸粄圆当点心吃;冬至那天早上才煮甜粄圆来祭拜神明、祖先。客家的咸粄圆也是相当具特色的民俗小吃。通常咸粄圆不包馅,而是在汤中加入许多丰富的配米,通常有虾米、香菇、葱蒜花、芹菜珠、蒜叶、茼蒿、廋肉、香菜等等,随各人喜好而调配。
苖栗地的客家人,冬至祭拜的对象除神明、阿公婆(祖先)外,也要拜伯公(土地公)。祭祀的时间相当早,通常在早餐之前就拜好了。拜完后,将几料圆粘门上敬拜门神。这个工作通常由家中的小孩来完成,等粄圆干了以后,再由小孩拿去烤来吃。至于要给牛吃的粄圆,则是将地瓜的中心挖洞后,再塞入粄圆给牛吃。
大部分的客家人也在冬至进补。补冬的食品大都是一年生番鸭公、或阉鸡公。配药多为中药的“十全”或“八珍”。“十全”包括人参、黄耆、白术、当归、茯苓、地黄、川芎、勺药、桂枝、甘草等。“八珍”则少了上述当中的黄耆、桂枝两味。
〖冬至诗词选〗
01.鲍照(逝于四六六):冬至
舟边庄甚笑,水流孔急叹。
景移风度改,日至晷回换。
眇眇负霜鹤,皎皎带云鹰。
长河结栏玕,层冰如王岸。
哀哀古老容,惨颜愁岁晏。
催促时节过,逼迫聚离散。
美人还未央,鸣筝谁与弹。
02.杜甫(七一二~七七○):冬至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是三泰。
03.杜牧(八○三~八五二):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辈下惟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04.邵雍(一○一○~一○七七):冬至吟二首(选一)
冬至天之半,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元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
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牺。
05.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06.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辛西冬至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07.朱德润(一二九四~一三六五):十一月二十七日冬日
卷地颠风响怒雷,一宵天上报阳回。
日光绣户初添线,雪意屏山欲放梅。
双阙倚天瞻象魏,五云书彩望灵台。
江南水暖不成冻,溪叟穿鱼换酒来。
08.杨允孚(约一三五四左右):杂咏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09.李梦阳(一四七三~一五三○):丙子冬至
奉天门下玉阑桥,此日催班早侍朝。
占史奏云欢万国,大官传宴散层霄。
苑梅迎律春先动,宫柳临风色欲摇。
一出忽惊今十载,百年勋业有渔樵。
10.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长安冬至
子月风光雪后看,新阳一缕动长安。
禁钟乍应云门面,宝树先驱黍谷寒。
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网上扫墓,是通过在网上,然后在该网上陵墓进行上香献花等方式祭拜的扫墓形式。网上扫墓是民政部发文明确提倡的绿色扫墓方式。
友情链接:
站长联系QQ:使用合作账号一键登录:
冬至习俗 各地习俗你知道多少
  马上就要冬至了,意味着现在已经进入深冬,天气也越来越寒冷了。每个节气每个地方都有习俗冬至也不例外,那么冬至各地习俗你知道吗?今天小编就带你了解一下冬至这个节气的各地习俗。
  冬至习俗
  广东冬至习俗
  广东人流传着一个说法:&冬至大过年&,把冬至看得像过年一样隆重。人们冬至一般祭祖,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 在这天,除了要吃团圆饭、吃汤圆。
  宁波冬至习俗
  &吃了汤果大一岁。&,宁波有&拜冬至&,按照老宁波的习俗,要做冬至羹饭。冬至日早上还要吃一碗甜甜的番薯汤果,寓意把之前的霉运全部&翻&过去。酒酿圆子、汤团这天吃上几个,寓意团圆、圆满 。老宁波人还要做一道烤菜年糕,寄托&年年高&的美好心愿。
  长沙冬至习俗
  长沙民间以冬至为起点,九天为一个时间段,作有《数九歌》曰: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长沙旧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习俗,届时杀猪宰羊,大办&冬至酒&。举行祭祀仪式。各家还有吃糯米饭,做霉,烟熏腊肉。
  福建冬至习俗
  福建,冬至流行&搓丸&、&贴丸&、&馈丸&,丸子的颜色有红有白,有的被捏成小巧玲珑的玩具,如做成猪头、猪脚,还有、桃、,象征兴旺吉祥。
  杭州冬至习俗
  在杭州,人们把冬至吃剩的鱼头和鱼尾放在米缸里过夜,隔天再取出来吃,这样寓意着&吃剩有余&。
  江苏冬至习俗
  在江苏,人们非常重视冬至,前一夜称&节夜&,也称&除夜&,制糕以祭祖,并馈赠亲友,设席宴饮,称之&节酒&,也称&分冬酒&。有的人家以黄酒加糖浆制成冬阳酒。
相关阅读推荐:
很多人都喜欢通过食疗来补肾益精,强壮身体!
肾脏对于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吃什么补肾?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你不知道的价格低廉的抗癌食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冬至壁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