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这首诗主要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作文哪种形象,有什么具体特点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_百度作业帮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
小 儿 垂 钓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1)从形神两个方面. (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这首诗中中作者写了三种花的花品:其中芍药____;芙蕖_____.牡丹_____. - 同桌100学习网
您好,欢迎您来到![]或[]
在线解答时间:早上8:00-晚上22:30周六、日照常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这首诗中中作者写了三种花的花品:其中芍药____;芙蕖_____.牡丹_____.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这首诗中中作者写了三种花的花品:其中芍药____;芙蕖_____.牡丹_____.
提问者:chao1998
上传:[注意:图片必须为JPG,GIF格式,大小不得超过100KB]
您好,欢迎来到同桌100!您想继续回答问题?您是新用户?
回答者:teacher046
《赏牡丹》赏析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全诗为“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美藻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参考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赏析: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 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回答者:TEACHER084咏物诗(导学案学生用)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咏物诗(导学案学生用)
上传于||文档简介
&&粤​教​版​选​修​一​咏​物​诗​学​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