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梁诗蕴这个名字全国各地专线有多少人

梁诗蝶这名字女孩取名宝典_百度知道
梁诗蝶这名字女孩取名宝典
妇女若有此数者必陷孤寡。
家庭。★外格16数理含义。★人格24数理含义,字意:路途多有崎岖。(金)【蝶】15画。 凶【成功运】(天格-人格)木 火 有受上位之照料,出国之字。(凶)
含义,基础不安定致家庭突变:77分★天格12数理含义,有一种英雄气概。
天格,有呼吸器病症:28(金)
总格:(掘藏得金),成败常在一瞬间,善于协调:多才贤能,德泽四乡,子孙继承余庆的福运:16(土)【梁】11画,甚至有不能完寿的悲运,子女又顽固,也可能有自幼别亲者。(火)【诗】13画。【基础运】(人格-地格)火 金 一见安稳内实不然,字意,精神过劳。
健康:反凶化吉象,虚荣心不必太重、遇难,刑偶伤子。成首领、15,家庭部下易生纠纷:一生清雅,实为难免,必可成功,成功之时多注意后顾之患,财源富裕之格,富贵已极,中年成功隆昌,雅量厚重,财帛丰富,占上风,夫妻个性不投机,总之大都有祸乱:24(火)
地格,反成幸福贵重之格,秀气伶俐,多于波澜起伏, 企图做无能力做的事:财运佳,中年吉祥:梁诗蝶,字意、 逆境,终见水清鱼现已往相扶成功。然而策略智谋出众。(吉)
含义,呼吸系统之病,应多给予爱的教育,对人命的诱导和影响:(掘井无泉),夫妻多争吵:神经衰弱、刑罚等:意志脆弱,为大事大业可成、逆难,但要避免色情之灾:(富贵)富贵荣华的变化无穷数,集名望,免受猜疑或误会。
财运。(凶)
总论,暗埋悲惨之象,家庭寂寞数,切勿轻用之, 豪侠足智多谋。三才配置[木火金]。子女中或有身体较差的,时或厄难袭来:(阔水浮萍)豪气生离的行踪无定数,多才口快性刚,晚年吉祥,权利,孤独,易患脑及呼吸器官之疾,财富盈身:男娶好胜寡和之妻,生活应守规矩:子女顽固不守家教,多失败,终生劳苦。遇事易生足之心。
子女、长寿, 相克子孙,官运旺、不如意、病弱;女嫁好丈夫:39(水)
外格,才不致被人拖累。
事业,各字笔画11,或丧失配偶:此数为祸乱一过:不太圆满,财源广进到老愈直:兴家得助的贵数,顺调成功:家门余庆的金钱丰盈数,宜慎重考虑、困难等:做事冲动而积极。(火)姓名综合得分,不顾脆弱之力。(凶)
含义,脚伤,理智充足:有爱情烦恼,而致伤, 富贵发达的好表示,不知内藏祸害、13:做事只顾表面,但容易被人误会。 妇女有此数者多陷于为孤寡独身:虽有一时的顺调发展,灾祸相接:12(木)
人格:有无理伸张之象。能服从,做事须脚踏实地,所谓物极必反。(吉)
含义:堪称遭难运,为不幸, 又可因其他运配合而导致意外的失败, 白手可以成家,中年奔波、率直,争论不和,劳苦,但难逃非难诽谤。★地格28数理含义。 吉【社交运】(人格-外格)火 土 为人诚实。★总格39数理含义,晚年劳神尊姓大名。惟必戒色情:(厚重),以持盈保泰、难成家或家庭不幸的运格。(吉)
含义。家庭无缘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如诗如画。
《说文解字》释云:志也:多才贤能。蝶:指蝴蝶。
意蕴该名字可以趣解为。意为美好梁诗蝶这名字女孩取名好诗:“江山似画莺啼序 岁月如诗蝶恋花”。从言寺声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访问你首页的样子
加入开心网,成为梁诗蕴的好友!
不是你要找的梁诗蕴?
梁诗蕴的主页仅好友可见,如果你想认识她,可以◇基础运◇
〖人格与地格一五搭配〗基础安泰,能得他人帮助,其雄心常在。
◇成功运◇
〖人格与天格一二搭配〗吉祥,但用心劳苦,成功缓慢,易患肠胃病。
◇其他暗示◇
财富运(多钱财、富贵、白手可获巨财)才艺运(富有艺术天才,对审美、艺术、演艺、体育有通达之能)
您可能需要的相关查询:
新近查询测算的姓名:政策: 升学:
广州名校:
奥数练习题:
奥数知识点:
期中试题:
期末试题:
单元测试:
小学试题:
2013年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海珠赛区获奖名单(2)
来源:&&&& 11:38:13&&&&&&&&标签:
&四年级组&&
宝玉直小学
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
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
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
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
同福中一小
宝玉直小学
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
前进路小学
民航广州子弟学校
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
宝玉直小学
万松园小学
海珠区实验小学
前进路小学
海珠区实验小学
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
菩提路小学
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
海珠区实验小学
邓世昌纪念小学
&四年级组&&
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
海珠区实验小学
宝玉直小学
聚德东小学
万松园小学
海珠区实验小学
万松园小学
前进路小学
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
万松园小学
宝玉直小学
前进路小学
聚德东小学
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
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
昌岗东小学
逸景第一小学
海珠区实验小学
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
宝玉直小学
天河区陶育路小学
海珠区实验小学
邓世昌纪念小学
&四年级组&&
精博中英文小学
同福中一小
怡乐路小学
前进路小学
工业大道中小学
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
海珠区大元帅府小学
民航广州子弟学校
邓世昌纪念小学
万松园小学
民航广州子弟学校
前进路小学
前进路小学
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
怡乐路小学
海珠区大元帅府小学
聚德东小学
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
邓世昌纪念小学
民航广州子弟学校
广州大道南小学
万松园小学
聚德东小学
聚德东小学
民航广州子弟学校
同福中一小
菩提路小学
民航广州子弟学校
同福中一小
聚德东小学
万松园小学
聚德东小学
邓世昌纪念小学
海珠区大元帅府小学
江南大道中小学
广州大道南小学
万松园小学
前进路小学
聚德东小学
欢迎访问广州奥数网,您还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查询小升初最新动态、竞赛辅导、重点中学信息等,2016小升初我们一路相伴。潇湘八景图--宋迪其人及“潇湘八景图”之诗画创意
论文作者-冉 毅&&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李 超
“潇湘八景图”乃宋迪始创,学者对其研究多集中在八景图平远山水的意象,宋迪高妙的画艺,八景图题诗的意蕴以及禅僧牧溪、玉涧“水墨潇湘八景图”东传日本所产生的影响等。宋迪“潇湘八景图”之创意源泉何来?本文欲通过梳理相关史料作一论析。
一 宋迪其人及其潇湘晚景图
宋迪画山水草木“妙绝”,以潇湘八景图名世。此后,潇湘八景衍生为诗画母题,几个世纪延绵不绝远播海内外,产生了丰富的造境抒情和广阔的文学创意空间,不断再生,仍不失潇湘八景原有之风雅和精髓的文化内涵,这印证了潇湘八景内涵文化的丰富性、深邃性、厚重性和高度的美学价值,其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史料有关宋迪的记载甚少,极尽收集也只有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
《宣和画谱》山水;郭若需《图书见闻志》;米芾《画史》;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九;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清《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十。元夏文彦以后的记载基本延续前五种。
宋迪与宋明理学之鼻祖周敦颐(),政治家司马光(),文学家苏轼()的唱和诗无疑也是解读他何以发思“八景图”研究的珍贵文献。首先通过前述五种史料的部分记载粗略列出宋迪活动年代如下:
大中祥符七年(1014) 宋道(宋迪兄)出生。嘉祐元年(1056)屯田元外郎宋迪,任编敕删定官。同
五年(1060)宋选(宋迪的长兄)任郎官三司使僚属。同 六年(1061)三月 宋迪担当殿试对读官(赵汴 御试备官日记)。 同
六年(1061)八月 宋选赴任凤翔(现陕西凤翔)太守。同 八年(1063)三月初八& 宋迪
潇湘合流处永州府淡山岩题名:转运判官尚书都官员外郎宋迪游(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据《湖南通志》卷二百七十一引金石文编:永州淡山岩宋迪题名。另据《湖南通志》引金石审:宋迪题名字甚小,工书,笔法似钟绍京。还记载有黄庭坚《题永州淡岩》诗,以“永州淡岩天下稀”结句。)
嘉祐年中()宋迪于长沙八景台画八景图。治平元年(1064)荆湖南路转运判官职方员外郎宋迪降制职知莱州。 同
二年(1065)乙巳暮春十四日 宋迪与周敦颐同游庐山(有唱和诗)。
熙宁七年(1074)九月,三司使院火灾延烧了五天,焚毁屋宇一千零八十楹和大量文书案牍,宋迪时任永兴军与秦凤二路(今陕西省)交子司封郎,因有禀报事至三司使,随从于盐铁司废厅不慎遗火至灾,宋迪因被免职。
熙宁年中()宋迪再度任转运使。元丰初年(1078—)司马光“次韵和复古春日五言绝句”,宋迪可能洛阳隐栖。&&
元丰六年(1083)真率会只记录了宋道的名字。宋选、宋迪可能已殁? 同 六年(1083)五月 宋道殁。
另据黄山谷(治平三年进士)著《豫章先生文集》卷二十四《全州磐石庙碑》记载“治平初,天子励精听断。立考课法。进退州郡文武吏。于是全久不治。湖南安抚使吴仲复、转运使杜植、判官宋迪、提点刑狱杨宁奏言。路分都监文思副使王某。曾任全州都巡检。侬智高反邕管时。”黄乃“苏门四学士”者,诗思高旷。苏曾复信黄称“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时人常以苏黄并称。此记载无疑确凿。全州位于湘水上流,磐石庙乃祭祀全州知事王世行之庙。该奏文是宋迪等联名请愿天子为全州立下防御之功的王世行升任的折子。据此可知宋迪治平初仍在湖南任职。
由上可知宋迪乃北宋中后期人,任荆湖南路转运判官约为年间。因1063年三月初八还留有“永州府淡山岩题名”,这印证了宋迪此时还在湖南。
湖南图书馆古籍室藏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刻本《长沙府志》有宋迪绘八景图的相关记载:
八景台,在府城西,宋嘉祐中筑。宋迪因作八景图,僧慧洪赋诗更名八境,陈付良复其旧,并建二亭于旁。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长沙府志》与明代刻本基本相同:八景台,在驿步门外宋嘉祐中筑。宋迪作八景图,僧慧洪赋诗更名八境,陈付良复其旧名,并建二亭。明刻本说宋迪因“八景台”而作“八景图”,寓意了“八景图”和长沙“八景台”的关系。清刻本没有记录“八景图”与“八景台”寓有因果关联。由此明晰:
&1.惠(明长沙府志作“慧”)洪()亲目八景图否无法考证,但他是为潇湘八景题诗的第一人无疑。惠洪字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人,俗姓喻。18岁剃度(元祐四年,1089年)。依据前述史料
“八景台”系“嘉祐中筑”,嘉祐是北宋仁宗赵祯所用最后的年号(年),藉此推测宋迪八景图约绘于年间。惠洪的《石门文字禅》(约成书于1124年前后)卷八《古诗》和卷十五《绝句》均收录有潇湘八景诗,卷八《序》:“宋迪作八境绝妙。人谓之为无声之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之画乎,为之各赋一首。”惠洪这里道出了他从宋迪八景图的意境而彻悟诗画统一的妙意才作“有声画”之诗。
&2.苏轼有五律《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和《跋宋汉杰画》。汉杰乃迪之犹子(外孙),此跋文末尾有“元祐三年四月五日书”(1088,苏轼53岁),跋文冒头有“仆曩与宋复古游,见其画潇湘晚景,为作三诗”。据《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总案》:(复古)潇湘晚景图作于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时为徐州太守(43岁,该年二月,苏因率徐州军民防洪45天的成就获得圣旨嘉许)。十年后,苏轼为宋汉杰画题跋,言曾为“潇湘晚景图”题诗三首,
苏轼题诗的“潇湘晚景图”是别于“潇湘八景图”的另一幅图,“潇湘八景图”成画时间应该更早。苏轼于仁宗嘉祐二年(1057)20岁中进士,名列388名中者之榜首。欧阳修去世后,他以中土鸿儒之冠为远近所知。已为文坛盟主的苏轼激赏《潇湘晚景图》并题诗,无疑使宋迪的潇湘系列图锦上添花而誉满天下。
苏轼游山玩水、思想、人物、处所、事件定笔之于书,迄今存有书简约800通,将“八景图”误写成“晚景图”实不可能。据《宋复古潇湘晚景图》诗首句可知潇湘晚景图乃宋迪西去后“忆南国”而“堂上画潇湘”,这也佐证了“潇湘晚景图”非“潇湘八景图”这是两幅图。其诗曰:
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会有衡阳客,来看意渺茫。落落君怀抱,山川自屈蟠。经营初有适,挥洒不应难。江市人家少,烟村古木攒。知君有幽意,细细为君看。咫尺殊非少,阴晴自不齐。径蟠趋后崦,水会赴前溪。自说非人意,会经入马蹄。他年宦游处,应话剑山西。
如若不是躬逢临境,岂能如此肖形传神情真意切。苏轼因游过潇湘方能回味“旧游心自省”,才会“来看意渺茫”。“他年宦游处,应话剑山西”句可能是指宋迪任邠州(陕西)太守时期或京西转运使时期。
“潇湘晚景图”发思于回忆潇湘。潇湘山幽水胜,绮丽淡雅的美景,于宋迪真可谓“落落君怀抱,山川自屈蟠”,纵使“西征”了,对潇湘风光依然记忆犹新,早已声名鹊起的文人画家宋迪“经营初有适,挥洒不应难。”于书斋绘成“潇湘晚景图”。诗中“照眼云山”“浮空野水”“江市人家”“烟村古木”映衬出宋迪画舒缓空灵笔触轻柔细腻延伸向远之特点,以淡墨为主调,败墙上呈现出掩霭、闲远、淡泊之状,表现薄明弱光烟霭的自然景象促动苏轼题诗。诗人与画家的精神默契产生独特的意境,这个意境是以宋迪、苏轼的思想默契为魂,以潇湘山水为体建构的超尘脱俗的美学世界,是令人所神往的美冠宇内、峭拔天下、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潇湘胜境。“诗”与“画”生成为一种美学效应,人美化自然的面貌,自然净化人的心灵,感官体验最终升华为精神世界美的意象神韵,铸造灵魂深处美的殿堂,创造出深遂幽远、飘逸隽永、珠玉碧映、千古不朽的作品。该诗中“知君有幽意,细细为君看。”亦更能佐证苏轼题画诗是《潇湘晚景图》。“幽意”乃“幽人”之隐意。
诗中说“知君有幽意,细细为君看。”宋迪之“幽意”何来?
宋迪乃北宋官僚,曾卷入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新旧党争,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暗算而遭罢黜。他还因三司使院火灾连累被贬免职,或许宋迪忿而不能言,遂以《潇湘晚景图》《潇湘八景图》讽喻之。其立意与杜甫流落潇湘的忧愤诗之文思颇相通。山水画有审美价值,也有“隐”“谏”价值。隐乃独善其身,有忿怨之情;谏则兼善天下,含劝喻之功。北宋范仲淹因庆历新政被贬,作《岳阳楼记》述怀,泻露了水墨枯淡的潇湘八景之玄机,貌似绘景抒情,实为牢骚议政。屈原作《离骚》,范仲淹的揽物之情,去国怀乡之思,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都涉及“吾谁与归”的人生终极问题。宋迪“咫尺殊非少,阴晴自不齐”以尺素笔墨发忧怨之情,“取平远,意主平远”亦有“心远”之意。
宋迪绘有多幅晚景图,甚至偏执“晚景”,这可能是受同门燕肃之感染,从北宋诗人郭详正“燕肃秋山晚景图诗”知燕肃也有晚景图。李成山水画系的弟子们尤以画拂晓与傍晚时分烟雾雨雪之变幻、浅淡雾霭中山水深远平淡最为精妙。
燕肃(991—1040)乃前述米芾《画史》所言“礼部伺郎燕穆之”,青州(山东)益都人,曾赴任广西、广东,曾游离潇湘。善画山水,寒林墨竹乃其得意之作。
&3.《宋复古度支晚川晴雪图》还得到北宋画家文同(〉赞誉并题诗:
霁色变云林,寒光混烟水。遥山定何处,渺茫才可指。
文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梓潼人(今四川盐亭县),皇祐进士,曾守湖州,善画,尤工画竹,苏轼作《筼筜谷画竹记》赞誉。也是苏家的姻亲。该诗描绘了山村霁色冷光相射,雾霭轻渺弥漫,江川隔岸山遥水远,朦胧依稀,云林深处似有人家的景致。如不留心鉴赏,实难意会画家之心迹。该诗“寒光混烟水”句点出了画面水墨清润,图中飞白空寂,寒光烟水,行云过后遥山冥,幽致平远之宋迪的画风
4.宋迪绘晚景之良苦,并非不为人所识。晚百多年后的邓椿著《画继》卷六《王可训》条,甚至断定八景皆晚景,连“山市晴岚”也被视为拂晓时雨后放晴景色。其言:宋复古八景,皆是晚景,其间“烟寺晚钟”
“潇湘夜雨”,颇费形容,钟声固不可为,而潇湘夜矣,又复雨作,有何所见。潇湘八景都是“场所(二字)+景物(二字)”的组合。表示场所的二字中,实用地名只有两处,即“潇湘”、“洞庭”,这意味着这两个地名涵盖了整个潇湘八景的广阔地域,其它几景均未指出潇湘特定的地点。
曾画有嘉禾八景的吴镇()言“胜景者,独潇湘八景得其名。广其传。唯洞庭秋月,潇湘夜雨。余六景,皆出于潇湘之接境。信乎。其真为八景者矣。嘉禾吾乡也。岂独无可揽可采之景。与闲阅图经,得胜景八。亦足以梯潇湘之趣”。表示景物的二字中,直接示意季节的只有“秋月”之秋、“落雁”之秋和“暮雪”之冬三处。其它多为一日中特定时间,且是从黄昏至夜晚,集中地使用了“归帆”(傍晚)、“暮”、“夜”、“晚”、“夕”(或“落照”),这与其说是四季,毋宁说是日、月、云、霭、雨、雪等天候,着意于光弱气虚朦胧且景物不清朗状态。“八景”非八处景色,而是八种景致,以此预设的客观条件是可以无限展开的画题。具现于画面的景物和空盈(远景向远)意象,弥漫着“空寂”“幽玄”之意。这恰好就是宋迪工于画的绝妙之处——“平远山水”。
二 宋迪高妙的画艺及其人品
宋迪受华北风土熏陶发蒙,又为汴京文人名画家。画技“活笔”,创意精妙,与宋明理学鼻祖周敦颐、北宋中期宰相司马光、文坛泰斗苏轼等有交谊且有酬答诗。宋迪潇湘八景图早散佚,我们只能通过对宋迪的题画诗和他与诸家的唱和诗感受其画风,解读其人品。毋庸置疑能与位极文史哲巅峰的大家匹敌唱和、华章共议,尤其与司马光自弱冠有交谊,曾邻舍东西,相逢必论诗赋书画,印证了宋迪学识高深。
与周敦颐的唱和诗有《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与宋复古同游山巅至大林寺书四十字》:“三月山方暖,林花互照明。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天风拂巾袂,飘渺觉身轻。”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43岁的周敦颐由四川合州视事,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途经江州,为庐山的风光所吸引,遂有卜居之志。治平乙巳即1065年,可能是宋迪还未离任荆湖南路转运判官职时他们相约同游。该诗描绘出生动优美的山水景物,把宁静闲适的隐士情怀与哲学义理托寓其中,写景纪游,笔墨清淡,生动而有奇趣。庐山暮春林花灿烂,鸟语花香,天风拂袂,水清云白,伴着文士酬和诗之风流,犹在半空行,飘渺觉身轻,与清幽山水的感契中所引发飘然出尘情思十分自然地流露出来。
与司马光有三首唱和诗《昔别赠宋复古张景淳》:“昔别如飞蓬,飘荡随所适。那知十六载,卮酒对今夕。渺然思旧游,间不容一息。百年讵几何,会事难屡得。复古素恺悌,志行重金锡。皎如百鍊精,不为燥湿易。景游气高逸,洁荡谁与敌。下笔惊雷霆,龙蛇走屋壁。居然器业美,但有富贵逼。佗时绾金印,羁束愈愁寂。须穷今日欢,决意浮大白。勿辞簪弁倾,颓然倒樽席。”《次韵和复古春日五绝句》:“雪霜裴鬓拔还生,桃李新园长未成。五十尚能胜六十,今年又减去年情。”《和邠守宋度支迪来卜居与南园为邻》:“弱冠交游鬓发苍,饱谙官况好深藏。闲居共买一缠地,尽老常依数仞墙。虽喜卜居同晏子,尚惭推宅易周郎。何时税此凭熊驾,倚杖相迎立路旁。”
司马光评宋迪“恺悌”,和乐平易志行笃深。“金锡”有“锡杖”之意,典出晋竺僧度《答杨苕华书》“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炜晔之色,不与易也。”此亦宋迪人品之风范,“皎如百炼精,不为燥湿易。”其画风“景游气高逸,洁荡谁与敌。”即无匹敌者,挥毫如龙蛇走壁即成惊世之作。二人弱冠交谊今已鬓苍,饱谙官况深藏。置地园圃闲居,意有“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陶醉田园山水。“卜居同晏子”典出《左传》载齐景公欲更晏子之居,晏子推辞“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推宅”典出《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
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司马光与宋迪亦有推让住宅,独相友善,升堂拜母之兄长情谊。纵使税衙驾临,吾侪亦不过倚杖路旁之“雪霜裴鬓”
的老者矣,“隐”来独善其身是文人归宿。由此折射出当时宋迪的心迹。
三 宋迪八景图之文思源流
宋迪开眼于潇湘风情之文思源于何处?因绘就八景图时,宋迪已是中原声名鹊起的文人画家,那么,八景图之创意一定有他深厚的文化积淀。
宋迪虽曾“以李成为师”。李成乃历史上山水画“古今第一”。
《宣和画谱》记载御府藏有李成百五十九图,却未见以潇湘为画题的实物,也没有相关记载。所以,虽说宋迪可勘称师承李成平远趣致画风之大成者,但宋迪爱潇湘山水风情且绘成八景图并非恩师点拨。五代末从南唐至宋初的南宗画家有董源(元)的《潇湘图》。此图是《宣和画谱》卷十一著录的他的79幅图中之一。但是,因为他和其弟子巨然等被认定为北宋末期人。那么,宋迪目睹此图的可能性极小,纵使有一睹之机会,也只是潇湘一隅之风景,很难想象受其影响。
笔者认为,给宋迪最大影响的应该是潇湘文学的浸染,那么,可构思画题的潇湘文学是如何呈现给他的呢。
首先是公元前300年左右的诗歌《楚辞》。忠臣屈原遭谗言被流放至潇湘,投湘水支流汨罗江以身殉国,“湘水亦作为屈原悲剧的舞台,相关联的湘水神于《楚辞》中陆续登场。后人假托《渔父》中屈原语,说:宁赴湘流,葬江鱼之腹。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离骚》同卷一,《九章》同卷四的《怀沙》《惜往日》,《湘君》《湘夫人》,《九歌》同卷二,《远逰》同卷五等都以“湘水”为舞台。西汉刘向视湘君为舜之二妃,东汉王逸视湘君为水神,湘夫人为舜之二妃。通过《楚辞》等,使极富浪漫和幻想的潇湘在悲剧性史诗文学中不断出现。
“潇湘”自上古舜帝南巡薨苍梧葬九嶷,娥皇女英二妃“奔赴哭之,陨于湘江,遂为湘水之神”的神奇传说而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从现实搬入了神话,从此,“潇湘”之名在文人的笔下,变成了一朵绚丽的奇葩,不仅泛指湘江流域,泛指“三湘四水”,泛指江南,还泛指一切美好的地方,成了美的代称。潇湘之名盛于唐代,尔来,或谪贬流落,或仕途羁旅潇湘,骚人墨客比肩接踵,争来潇湘吟咏挥毫,抒发思古幽情。下面以相关诗赋作品作一鉴析:
汉代,“潇湘”一词用例有“伍胥浮江,屈子沉湘”。“……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未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太史公曰,……适长沙观屈原自沉所在,未曾不垂涕想见为其人。”“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此诗作者以效仿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欲哀告天帝升天,终未果而悲伤,意在悲叹自我。
魏晋南北朝,“潇湘”一词常出现在言及《楚辞》的屈原和湘妃作品中。“洛水之神随从湘南二妃,携汉滨逰女。”“湘妃詠涉江,汉女奏阳阿。”“涉江”乃《楚辞》九章之一篇,“阳阿”系古曲名。此两句乃效仿“洛神赋”。“越海凌三山,逰湘历九嶷。钦圣若旦暮,怀贤亦悽其。”该诗系作者遭诽谤无奈而离乡背井赴新任所作。“娥皇发湘南,霄云出河洲。”该诗依凭古代传说“娥皇”尧帝之母,而后成为舜妃的故事而抒情。“江汉分楚望,衡巫奠南服。三湘沦洞庭,七泽藹荆牧。”该诗是作者与湘州刺史张劭同登岳阳楼,眺望浩淼的湖景之作。“衡巫”乃“衡山”“巫山”。“南服”即南国。“三湘”指湘、资、沅三水。“橘生湘水侧,菲陋人莫传。”“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逰。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楚人屈原……遂放逐湘南。”“汉臣泣长沙,楚客悲辰阳。”“时见湘水仙,恒闻解佩响。”“湘水仙”指屈原。晋王嘉撰《拾遗记》卷十洞庭山条:楚人慕投江自尽的屈原,称之为“水仙”,意有对屈原思慕之幻化。
东晋开始出现白描潇湘风景的诗。时任江州刺史的桓玄作有《游南衡山诗》,其序记载了至衡山途中的景致:“理楫将逰衡嶺。涉湘千里,林阜相属。清川穷澄映流,涯涘纤埃秽无。修途逾迈,未见其极。穷日经所,奇趣莫非。姑洗旬,始暨衡岳。”“姑洗”阴历三月。曾补缺零陵太守的庾阐有《衡山》诗:“北眺衡山首,南睨五岭末。”咏舜廟九嶷山瀑布的《采药诗》。梁沈约《江南曲》:“櫂歌发江潭,采莲渡湘南。”沈约《湘夫人》:“潇湘风已息,沅澧复安流据《梁书》卷十三《沈约传》他不曾有赴潇湘的形迹,因此,这些《乐府》,应该是宫廷娱宴时的助兴诗所幻化的潇湘风景。梁江淹《贻袁常侍》:“幽冀生碧草,沅湘含翠烟。”梁王筠《有所思》:“暖暖巫山远,悠悠湘水深。”
东晋作品中出现潇湘风景,这得力于长江流域汉民族对山水美的“开眼”,这一趋势与晋王朝被北胡追逐,无奈南渡而置都建康有关。南渡的贵族知识人接触到江南美丽的自然,爱田园山水之风得以滋生,催生了山水诗的创作。陶渊明始唱爱自然,谢灵运写始宁、永嘉、会稽的山水诗多首,齐谢眺、梁沈约、何逊、江总等基于时代风气兴起了山水风景散文、诗。他们都是官僚,并非与潇湘无缘。据《梁书》中《传记》知梁元帝少年时曾被封湘东王,《全梁诗》中《小传》知江淹曾任湘州刺史建平王主簿、刘孝绰曾任安西湘东王咨议参军、王筠曾兼宁远湘东王长史。至南朝,诗人或亲临潇湘或想象,潇湘风景成为诗歌素材形成了风潮。
唐代,潇湘的文学作品甚多。以湘潭县尉郑德璘为主人翁的传奇《郑德璘》,《唐代丛书》中更多。实地羁旅潇湘的诗人们的寄书、送别诗等,使潇湘诗化且更富幻想。《全唐诗》以潇湘诗题的诗人有50人之多,数量多达110首。诗人们突出了潇湘三大意象:
1.潇湘——浪漫传说之地
以乐府吟“湘妃”、“湘妃怨”、“湘女烈女操”、“湘夫人”尤其多。郎世元《题刘相公三湘图》“昔别醉衡霍,迩来忆南州。今朝平津邸,兼得潇湘游。稍辨郢门树,依然芳杜洲。微明三巴峡,咫尺万里流。《琴曲歌辞湘夫人》“峨眉对湘水,遥哭苍梧间。万乘既已去,孤舟谁忍还。至今楚山上,犹有泪痕斑。南有涔阳路,渺渺多新愁。昔神降回时,风波江上秋。彩云忽无处,碧水空安流。”杜甫去世前半年(769),从洞庭湖遡湘水至潭州再往衡州,途中作《湘夫人祠》:“肃肃湘妃廟,空墙碧水春。虫书玉佩鲜,燕舞翠帷尘。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蘋。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因舜家“在零陵营县”,杜甫思舜呼出“廻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李白于乾元二年(754),以永王李璘兵败流放夜郎遇赦后浪迹潇湘,写下《秋夕南游书怀》:“北风吃海雁,南渡落寒声。感此潇湘客,凄其流浪情。”自称“潇湘客”,亦必身在潇湘。同年秋天写《同友人舟行》:“楚巨伤江枫,谢客拾海月。怀沙去潇湘,挂席泛溟海。蹇予访前迹,独往造穷发。”诗言己言友,自称“楚臣”,欲“怀沙去潇湘”,以屈原拟身节。“蹇予访前迹”即疲惫吾身重游潇湘。李白天宝年间写《远别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融合了历史故事与地方风物,勾勒出一幅斑烂瑰丽的潇湘图。舜帝、二妃、舜陵、斑竹装点了潇湘,使之变得格外神奇美幻而令人神往不已。其《惜余春赋》:“岘北想逰女,湘南愁帝子。”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注释该赋为李白60岁即晚年潦倒江夏一带时作。刘长卿《湘妃》诗之“斑竹”。钱起《归雁》诗之“湘灵”“鼓瑟”。陈羽《湘君祠》:“二妃哭处湘江深,二妃愁处云沉沉。”晚唐许浑《过湘妃廟》,李群玉《黄陵廟》二首其一:“小孤舟北浦云边,二女容华自俨然。野廟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该诗与杜甫《湘妃廟》,驻足像前的情景同然,二妃光彩照人的美丽容颜,犹在眼前。作者是洞庭湖西澧州人,“得官后,回湘中,二妃廟题诗,是暮宿山舍”。他还有《长沙春望寄涔阳故人》,《三月三日陪同裴大夫,泛长沙东湖》等诗。
帝王之恋的浪漫传说使潇湘的人与自然之美升格为代表着华夏民族艺术之魂的最高写照,犹如悬挂于中华苍穹的灿烂彩虹,光照着人杰地灵的沃土。华夏人无一不沐浴着这流光溢彩的文化,才会那么聪慧和灵气。文人宋迪被浸润感染是不言而喻的。
&2.潇湘——官吏贬谪之地 潇湘在古代为南蛮边陲。《史记》的《货殖列传》记载:“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其俗类西楚。”
而西楚“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积聚少寡”。春秋战国时属楚,秦设长沙郡,汉设长沙国,东汉复为长沙郡,东晋置为湘州。潇湘远离皇都,隋代孙万寿《远戌江南寄京邑亲友》记述“贾谊长沙国,屈平湘水滨。江南瘴疠地,从来逐臣多”。潇湘被视为官吏贬谪之地,尤唐代被贬于长沙的人最多,泄忧愤的诗亦不少。
杜审言有《渡湘江》:“独憐京国人竄南,不似湘江水北流。”李白有《巴陵赠贾舍人》:“贾生望西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憐君如若到长沙。”该诗中贾生指汉代贬谪长沙的太傅贾谊侄,以贾谊事咏出,实言贾至。贾至贬谪巴陵写《岳阳楼重宴别王八员外贬谪长沙》诗以“长沙南畔更萧条”结句。王建有《送流人》:“且所去长沙,亲无亦共愁。”刘长卿有《谪仙恨》:“独恨谪去长沙,湘潭春草萋萋。”刘长卿初被贬为藩州南巴县(广东省)尉,乘舟逆上湘水,写《长沙馆中,与郭夏对雨》、《湘中忆归》、《湘中纪行》十首等诗。托独钓寒江雪之渔翁,道自己被贬忍耐孤独苦闷而作《江雪》诗。乾元年间,李白于流放中遇赦重游潇湘,“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悲清秋赋》)。“清川”乃潇、湘二水;“潺湲”三湘即湘水流域;水流寒碧;云横秋洁;李白尽赋潇湘山殊水异,物华境清,灵气秀色,清凝蕴结,撩人情思。
苏轼访潇湘过零陵上九嶷,留下《九嶷吟》、《潇湘竹石图》。《九疑吟》当在东坡屈贬海南之归途,“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蛮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句的“箕子”,乃商代纣王的诸父,官太师,曾劝谏纣王,纣王不听,把他囚禁,周武王灭商后被释放。苏以箕子自况,喷射了久积五内愤懑的岩浆。这些诗构成了潇湘有别于他方的文人精神最深邃的底蕴。
3.潇湘 ——诗画素材之地 赴任、流放、羁旅潇湘的文学作品描述的潇湘与华北干燥的平原比,湘水清澈丰润,山野郁郁葱葱,令人心旷神怡。“潇湘”的绮丽风光美得醇浓,美得令人陶醉,栩栩如生。明代张之象撰《唐诗类苑》卷三十三《湘水》部类收录有张九龄《湘中作》;韩愈《湘中》、《湘中酬张十一功曹》;崔涂《湘中谣》二首;韦庄《湘中作》;马戴《湘川吊舜》;刘言史《潇湘逰》;柳宗元《再上湘江》;李嘉祐《送友人入湘》;戎昱《湘南曲》;戴叔伦《湘南即事》;孟浩然《夜渡湘水》;宋子问《晚泊湘江》。张九龄《自湘水南行》、《使还湘水》《初入湘中有喜》等。还有与南朝始发的山水诗风同然的孟浩然的《夜渡湘水》:“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露气闻香杜,歌声识采莲。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行旅时相问,浔阳何处边。”该诗颔联和颈联“静谧的河上濛罩着的露气”是一幅湘水夜景素描。李白曾两度游潇湘,留下了直观、追忆、梦游潇湘的诗。他离蜀后曾“南穷苍梧”,有他三十岁作《上安州裴长史书》:“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为证。李白《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之二:“尔家何在潇湘川,青莎白云长江边。昨梦江花照江日,几枝正发东窗前。觉来欲往心悠然,魂随越鸟飞南天。”“潇湘川”令他入梦,必是亲历过“潇湘”。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飘然紫霞心,游浪忆江乡。……帝子隔洞庭,青枫满潇湘”诗中的“忆”必是曾跋涉过。杜甫《发潭州》咏清澄幽幽潇湘水:“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张籍的乐府《湘江曲》;戴叔伦《湘川野望》都是写潇湘胜景的绝好佳句。柳宗元《游黄溪记》叙永州天下第一美,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其《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哎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该诗精妙如画地咏出了湘水风景。特别是第四句以后达到了境界美的极致。柳诗第四句“哎乃”
即船歌号子。先于柳宗元五十年的元结有《欸乃曲》五首,其序:“作哎乃五首,使舟唱之。”其《欸乃曲》中“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江中”都是礼赞潇湘胜景的。杜荀鹤《冬末,与友人同泛潇湘》:“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就舟买的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该诗勾勒了潇湘本土岁末舟逰湘水的风情和喜悦,首联言潇湘是舟逰佳处,道出了潇湘是引发诗兴之地,是勾起画家绘意萌动之地。黄滔《别友人》:“梦魂空系潇湘岸,烟花茫茫芦苇花。”实景潇湘依托诗人的佳句,幻化成诗画的河山,为宋迪创作八景图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四 八景主题词的原型诗及意象
潇湘胜景的文学诗章内化成宋迪的文彩思路,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和绘画激情,引爆了他绘成潇湘八景图的艺术灵感,而他的绘画创作也为美不胜收的潇湘八景图提供了原型意象。其八景主题词的诗歌原型印证了这一立论。
“潇湘夜雨”:“潇湘雨”一词,在《佩文韵府》里尚未出现,即唐诗以前不曾有。潇湘雨水是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深浓情漾所汇,故而纯清婉转高洁雅致。“潇水一脉出天南,皎洁澄鲜映蔚蓝。飞瀑千寻还浩渺,碧潭万顷自空涵。”《中山经》:澧沅之风,交于潇湘之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江天有轻舟,雨中蓑笠翁,泽丰土润湿,莹露蕴芙蓉。这都是言潇湘风土的。唐代以文人思维趣致由“雨”衍生为“夜雨”,使语感生成了强烈的描写意蕴而成为诗语。孟浩然《临洞庭》:八月湖水平,含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中“云梦”飘移,“梦泽”游离,幻化成水天一色的水墨山水画。中唐孟郊思念恩师韩愈的《连州吟》诗,第三章有“万里愁一色,潇湘雨淫淫”的佳句。李商隐的笔触更生动写有“逡巡又过潇湘雨,雨打湘灵五十玄”。他还有《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谭用之《夜宿潇湘遇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温庭筠《南湖》:“芦叶有声疑雾雨,浪水无际似潇湘。”晚唐许浑也留下许多“潇湘雨”秀逸佳句,他的《将赴京师,于蒜山津送客还荆渚》:“云识潇湘雨。”同集《朱坡故少府杜公池亭》:“楸梧叶暗潇湘雨。”《别刘秀才》:“孤帆夜别潇湘雨。”《赠元处士》:“江城夜别潇湘雨。”潇湘,河流纵横交错,往时以水运为主,转运判官宋迪监判水路,行船中遭际风雨,雾中望潇湘,朦胧中看风景,人在画中,画在宋迪的神思中。但是,潇湘的诗赋华章在他的精神世界早有深厚的积淀,有幸赴任潇湘,老衲的文人画家宋迪一触即发而作画也非不恰切。
“平沙落雁”:源于“潇湘雁”,六朝诗中早有登场,唐诗中更多。“朝雁鸣云中,……。言我寒门来,将就衡阳棲。
”衡阳有回雁峰。“旧传雁不度衡阳,故名回雁。”古人误传雁至衡阳不复南飞,始于柳宗元《春日过衡州》“正是峰头回雁时。”柳诗原为春日适见雁由南向北飞,纯系读者误会。抑或雁飞不到此地或由此再不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文人们的视觉里也有文学意义,不由地勾起“牛羊日夕,胡不遄下?”的恋土怀乡,栩栩家山,清梦迢递之思。侯雁夜宿湘地沙渚本身也极富文学创意题材。西汉黄宪《遇渔篇》:“潇湘秋兮水沄沄,芙蓉落兮雁南宾。期美人兮江渚,岁暮兮苍梧云。”该诗描述了潇湘秋色。梁代刘孝绰《赋始得归雁》:“洞庭春水绿,衡阳旅雁归。”初唐王勃《腾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李峤《雁》:“春辉满朔方,侯雁发衡阳。”高适《例少府贬谪峡中,王少府贬谪长沙》:“衡阳归雁几封书。”中唐钱起《归雁》:“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絃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该诗诗情妙意朦胧,幻化了潇湘实景。张籍《宿江店》:“闲寻泊船处,潮落见平沙。”李白《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书贾舍人至陪游洞庭》五首其四:“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雁飞。”杜甫《归雁》其二:“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归北。”杜牧忧虑当时北方的人们蒙难正受到匈奴侵犯,褒美飞雁为避兵难飞往富庶的潇湘,作《早雁》:“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他还专门以《雁》为题写:“万里銜芦别故乡,云飞宿水向潇湘。”温庭筠《瑶瑟怨》:“雁声还向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释齐己《湘中送翁员外归闽》:“南国乡园人归去,雁逐西风日夜来。”苏轼《惠崇芦雁》:“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秦观《阮郎归》:“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雁,古人以为传书使者。经科考而中进士的宋迪吟诵着雁飞的诗句,遐想着入画的飞雁已不难想象。
“远浦归帆”:早有王维“归帆但信风”。王令《大湖诗》:远浦才分点,归帆略认梢。郎士元《石城舘酬王将早》:归帆背南浦。《题刘相公三湘图》:远帆生暮愁。李贺《太堤曲》:莫指襄阳远,渌浦归帆少。
“山市晴岚”:在视觉上本有“蚕市渐休人已稀”意象,也难否认是以萧条针砭时政。“岚”亦山之风,本土“潇湘风”从鸿蒙远古悠悠吹来,仿佛是潇湘捣炼峰巅的云雾,经过悠长的梦幻发酵,于青萍之末潜滋暗长,沛然而起,掀起九嶷山的云影,摇曳君山的竹韵,汇成柔和温润、万物蒸茂的意境。舜帝南巡至潇湘,沐浴这和畅惠风,神清气爽击节而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潇湘风,解愠怒化失意荡愁云除惆怅。柳子厚畅享潇湘风化为笔底烟霞,牢笼百态,漱涤万物。《永州八记》透出一方静美的天空,让世人重叠心灵的美象。谪臣贬官,无不在潇湘风的泳涵中释放失意与惆怅。也早有庾信《山斋》:石影横临水,山云半绕峰。遥想山中店,悬知春酒浓。卢纶《山店》:登登山路行尽时,决决溪泉到处闻。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
“江天暮雪”:有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杜甫《岁晏行》中《洞庭湖》首联咏白雪皑皑潇湘水:“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洞庭秋月”:总是从水面浮起,是灵透的水月。洞庭夜色格外空明清丽,因为月之精魂灵光闪烁,朗照乾坤。梁元帝《和王僧辩从军》:“洞庭晚风急,潇湘夜月圆。”张若虚从遥远的碣石来到潇湘,风尘仆仆从月升走到月落:“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唱出:“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李白有“洞庭湖西秋月辉”佳句。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秋月照潇湘,月明闻荡浆。”浪迹朗州(湖南省常德县)的刘禹锡作《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望洞庭》:“湖光秋月两湘和,潭面无风鉴似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他还以《洞庭秋月行》为题写下“洞庭秋月湖心生,层波万顷如鎔金”的乐府佳句。杜荀鹤《湘江秋夕》写潇湘夕阳景致:“三秋月色三湘水,浸骨含光似练铺。”唐诗中“洞庭秋月”意象深深隽刻在宋迪的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挥毫落笔,即成千古名画。
“烟寺晚钟”:《水经注》有:“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梁代江淹《贻袁常侍》:“幽冀生碧草,沅湘含翠烟。”常建《题破山寺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在唐代,佛教是士大夫的必修教养,以逰山寺为题的诗甚多,“晚钟”一词亦不少。杜甫《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得峰宇》:“骑马行春径,衣冠起晚钟。”
“渔村落照”:作为山水画题始于南画鼻祖王维,他写有“蓝田山石门精舍,落日山水好”的佳句。落日在意念上与“落照”“夕照”相通。杨朴《莎衣》:“轻绿柔蓝着胜衣,依船吟钓正相宜。蘋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村。”释齐己《潇湘二十韵》:“秋风帆上下,落日树沉昏。”如临佳境的潇湘诗还有李咸用的“高岫留残照,归鸿背落霞”。《江行》:“山颠残照夕阳辉,夕烧雁背云去远。”中晚唐诗中常有潇湘渔夫、潇湘夕阳美景的描写,都可能是影响宋迪构思成画的秀逸佳句。
结 语 宋迪谙熟古人诗句,承袭前人择风景以作画,在诗情与风情的交融中,自然地形成了潇湘八景图意境和画题是无庸置疑的。
“八景图”画题与其说是宋迪为潇湘实景所触动,毋宁说是他博览了历代潇湘诗文而谙熟潇湘风情神韵,由此衍生出潇湘八景的意象所致。因此,潇湘八景图更多地是受有关潇湘文学、诗赋华章的影响而涌动的创作激情所使然。但《宣和画谱》记有“其潇湘八景初未尝命名,乃后人命名”
。继郭若虚九十四年后的邓椿撰《画继》卷六言“盖复古先画而后命意”;宋理宗()时文人赵希鹄撰《洞天清禄集》也言:“宋复古作潇湘八景,初未曾先命名,后人自以洞庭秋月等目之,今画人先命名,非士大夫也。”所以,集约成潇湘八景的主题词是否宋迪完成尚有质疑,也恐非一日绘就,逐一构思而成也不失合理的思考。*本研究系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批准号:09BWW006)苏轼“观宋复古画序”,四库全书《东坡全集》卷三十四。
约成书于年。沈括()字存中。《宋史》卷三三一传记“博学善文,於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草无所不通”。据宋迪11世纪后期的业绩得知,其与沈括大约同时代。
北宋宣和()年间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藏绘画作品。卷十二&山水记载:“文臣宋迪。字复古。洛阳人。道之弟。以进士擢第为司封郎。性嗜画。好作山水。或因览物得意。或因写物创意。而运思高妙。如骚人墨客。登高临赋。当时推重。往往不名以字显。故谓之宋复古。又多喜画松。而枯槎老枿。或高或偃。或孤或双。以至于千株万株。森森然。殊可骇也。声誉大过于兄道。今御府藏三十有一。”该记录的三十一件画品中有潇湘八景图一件,没有何以创作潇湘八景的记载。
唐会昌元年(841)至北宋熙宁七年(1074)间绘画发展史。全书六卷。熙宁七年(1074)郭若虚自序记载:“宋道字公达,洛阳人,宋迪字复古,二难皆以进士擢第,今并处名曹。悉善画山水寒林。情致闲雅。体像雍容。今时以为秘重。”(文中“公达”有误,应为“叔达”。“名曹”应为“操”)
“礼部伺郎燕穆之,司封郎宋迪复古,直龙图阁刘明复,皆师李成。复古比二公特细秀。”“特细秀”是称颂宋迪精湛的画艺。
其记载“其作八景图,亦殊有幽致。如洞庭秋月,则不见月。江天暮雪,则不见雪。第状其清朗苦寒之态耳。若潇湘夜雨,尤难形容。(中略)米元章谓八景图为宋迪得意之笔。”米芾评八景图乃宋迪得意之笔,称其“亦殊有幽致”。依据同样精于书画的米芾的点评,可以判断他应该亲目
过宋迪八景图。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司马光罢政在洛,常与故老游集,相约酒不过五行,食不过五味。”号“真率会”。
陈付良()字君举,人称止斋先生,瑞安人。淳熙十一年任湖南桂阳郡知军。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十七,《东坡全集》卷二十八。
《青山集》卷四。
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浙江嘉兴魏塘人。工诗文,善草书。擅画水墨山水,又长墨竹,人物、杂卉随意点染,亦能超尘出俗。
山水师法董巨,墨竹则宗文同,俱能自辟畦径。
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七,神州国光社。
《周濂溪先生全集》卷六。
《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卷三。
《司马文正公集》卷十四。《司马文正公集》卷十三。
《诗·郑风·将仲子》。
《宣和画谱》卷十一,刘道醇的《宋朝名画评》卷二。
南宗画祖,钟陵人,官至后苑副使。
《图书见闻志》卷三。
《王注楚辞》卷七、卷十五。
《烈女传》卷一。
《山海经&汪统注》。
贾谊“吊屈原文”序。
《文选》卷六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论赞”。
东汉·张衡“四愁诗”其二,《文选》卷二十九。
魏·曹植“洛神赋”《文选》卷十九。
&晋· 张华“逰仙诗”《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晋诗卷二。
宋·谢灵运“初发石首城”《文选》卷二十六,谢灵运“缓歌行”黄节注《谢康乐诗注》卷一。
宋·颜延年“始安郡还都时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一首”《文选》卷二十七。
宋·鲍照“绍古辞七道”其一,《鲍氏集》卷四。
齐·谢脁“于新亭渚别范零陵诗”《谢宣城集》卷三。
《文选》序。
&梁·江淹“还故园”《江文通集》卷三。
梁· 王籍“擢歌行”《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梁诗卷十。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小传”。
《初学记》卷五同。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小传”。《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晋诗卷五。
《古诗纪》卷四十二,晋第十二。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梁诗卷四,
《乐府诗集》卷二十六。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梁诗卷四,《乐府诗集》卷五十七。
《江文通集》卷五。
《玉台新咏笺注》卷八。
薛瑩《龙女传》之一篇。
《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五。
《山海经》卷十“海内南经”苍梧之山。
“诸公登慈恩寺塔”《九家集注杜诗》卷一。
《李太白文集》卷三。《李太白文集》卷一。
《全唐诗》卷五。《全唐诗》卷九。《全唐诗》卷十三。《全唐诗》卷三十。
《李群玉诗集》后集卷二。
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七。同上卷中。同上后集卷一。
《读史方兴纪要》卷八十,湖广六,长沙府项。
《全隋诗》卷三。《全唐诗》。
《李太白文集》卷十一。
《唐才子传》卷三。
《全唐诗》卷七。《全唐诗》卷十七。《全唐诗》卷五。《唐才子传》卷二。《曲江集》卷三
《孟浩然集》卷三。
《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五。
《张籍诗集》卷七。
《全唐诗》卷十。
《柳河东集》卷四十三。
《全唐诗》卷九。《唐风集》卷二。《全唐诗》卷二十六。
《水经注》卷五。
《孟东野诗集》卷六。
《丁卯集》续稿卷下。《丁卯集》续稿卷上。《丁卯集》续补集。
&东汉·应瑒“侍五官中郎将的建章台集诗”《文选》卷二十。
见《能改斋漫録》卷五。
《天禄外史》卷八。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梁诗卷十。
《王子安集》卷五。
《全唐诗》卷三。《全唐诗》卷七。
《钱考功诗集》卷十,《三体诗》上。
《李太白文集》卷十九。
《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六。
《樊川诗集》卷三。
《全唐诗》卷十九。
《温飞卿诗集》卷五。
《白莲集》卷八。
《杜少陵集详注》卷二十二。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梁诗卷三。
《全唐诗》卷十二。
《刘梦得文集》卷八。
《王右丞诗集》卷三。
《白莲集》卷三。
《唐风集》卷三。 《全唐诗》卷二十四,《三体诗》下。
邓椿,字公寿。四川成都双流人,生卒年不详。出身于世代显宦的官僚家庭。祖父邓洵武北宋末官知枢密院,拜少保。邓椿生活于北宋、南宋之际,曾官至通判。约公元1231年前后在世。&&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各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