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子是那部小说的小说主人公叫林枫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送冯文子序(清)方苞往者,长洲韩公为吏部,听事而归,喟然叹。余问曰:“公何叹?”公曰:“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吾叩焉,曰:‘人皆谓子之医能_百度作业帮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送冯文子序(清)方苞往者,长洲韩公为吏部,听事而归,喟然叹。余问曰:“公何叹?”公曰:“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吾叩焉,曰:‘人皆谓子之医能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送冯文子序(清)方苞往者,长洲韩公为吏部,听事而归,喟然叹。余问曰:“公何叹?”公曰:“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吾叩焉,曰:‘人皆谓子之医能杀人,何也?’曰:‘非吾之医能杀人也,而吾不能不使之罢而死也。吾固知吾术之不足以已其疾也,而不能不利其酬。不获已,以物之泛而缓者试焉。其感之浅,而与吾方相中者,固尝有瘳矣。其浸寻反覆,久而不可振者,吾心恻焉,而无可如何。’今某地告饥,上命发粟以赈,而大农持之下有司,核所伤分数。夫民之饥,朝不及夕,而核奏议赈,在三月之外,有不罢而死者乎?吾位在九卿,与其议而不能辨其惑,是吾负医者之责也。”余曰:“公所见,其显焉者耳。凡官失其职,而事堕于冥昧之中,皆足以使人罢而死,而特未见其形也。姑以所目击于州县者征之:水土之政不修,而民罢死于旱潦矣;两造悬而不听,情伪失端,而民罢死于狱讼矣;弊政之不更,豪猾之不锄,而民罢死于奸蠹矣。岂独残民以逞者,有杀之形见哉?先己而后民,枉下以逢上,其始皆曰:‘吾不获已。’其既皆曰:‘吾心恻焉,而无可如何。’此民之疾所以沉痼而无告也。”吾友冯君文子将令于礼县,为诗四章,自道其心与俗吏异。因举昔之所闻于韩公及相语者以告之。盖所望于良吏者,谓能已民之疾也,非徒不益之疾而已也。民之疾常伏于无形,而大吏之为民疾者,复多端而难御。令之职,环上下而处其中,下以致民之情,而上为之蔽。虑于下者不详,则为民生疾而不自觉;持于上者不力,将坐视民之罢死而无如何,其术不可不素定也。君,韩公之门人也,能因是而自审其所处,则韩公之言,庶几其不旷也夫。小题1:下列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亲昵
B.与其议而不能辨其惑参与
C.吾友冯君文子将令于礼县     县令
D.庶几其不旷也夫      落空
小题2:下面各组词语中,全都是表述官吏使民“罢而死”的一组是&&&(   )①以物之泛而缓者试焉②核奏议赈,在三月之外③两造悬而不听,情伪失端④先己而后民,枉下以逢上⑤能已民之疾也,非徒不益之疾⑥下以致民之情,而上为之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庸医的医术虽然不够高明,但是有时开的药方也能把病人的病治好。
B.在朝廷做高官也担负着和医生一样的职责,在议论政事的时候要能够辨明是非。
C.有杀人形迹的官员是罪大恶极的;虽然能力不足,但会为百姓悲伤的官员还情有可原。
D.县令居于上司和百姓之间,要为百姓考虑周详,否则就会给百姓增添疾苦。
&小题1:C小题2:B小题3:C
小题1:C(任县令)小题2:B(①是庸医治病;⑤ ⑥是良吏的做法)小题3:C(悲伤也是“罢民”的表现)附文言译文以前,长洲韩菼(tǎn)担任吏部(疑系礼部的笔误)尚书,办理完政务回来,喟然长叹。我问他说:“先生叹息什么?”先生说:“以前,有一位医生,和我相熟而且亲昵,我向他询问说:‘人们都说你给人治病会杀死人,为什么呢?’(医生回答)说:‘不是我给人治病会杀死人,是我不能不让病人在延误中死去。我本来就知道我的医术不足以治愈他们的疾病,我却不能够不贪图他们的酬金。不得已,就用效用一般而缓和的药来尝试治病。病情不重,跟我的药方相合的,确实曾经有一些病愈。那些病情逐渐加深又反复发作,长期不能治好的,我在心里为他们悲伤,却没有办法。’现在某个地方报告发生饥荒,皇上命令分发粮食来赈灾,户部把命令下达给有关部门,核计受灾的程度和数额。百姓的饥饿,在早上来不及考虑晚上的生活,然而有关部门审核上奏讨论赈灾,时间在三个月以上,饥民有不因为延误而死亡的吗?我担任高级官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却不能够辨别他们的是非,这就如我有愧于一个医生的职责一样。”我说:“先生看到的,是那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所有的官员失职,使事态陷于昏暗不明之中,都足够让百姓因延误而死去,只是没有看清它的表现形态罢了。姑且用我在州县亲眼看到的事情来证明它:不抓水利工作,百姓在旱灾与水涝的延误中死去;对诉讼双方的意见置之不理不听分说,真伪失去头绪,百姓在官司诉讼的延误中死去;腐败的政治不改革,强横不守法度的人不铲除,百姓在为非作歹的人的压迫中延误而死。难道只有那些任意残害人民的人,才有杀人的形迹可见吗?先考虑自己再考虑百姓,枉害百姓来逢迎上司,开始都说:‘我不得已。’过后都说:‘我心里悲伤,却没有办法。’这就是百姓的疾病长久而且难治却呼告无门的原因。”我的朋友冯文子将要到礼县去任县官,写了四首诗,自己说他的心和一般的官吏不同。于是拿以前从韩公那里听到的和我跟他说的话来告诉他。对好官的期望,就是能够解决人民的疾苦,不只是不增添他们的疾苦就可以了。百姓的疾苦常潜伏在看不到的地方,而且大官们造成人民的疾苦,头绪很多难以防范。县令的职责,就是周围是上司和百姓,自己居于中间,向下了解百姓的情况,对上司要荫蔽老百姓。为下面考虑得不周详,就在不知不觉中给百姓增添了疾苦;在上司面前不尽力坚持,就会等着老百姓在延误中死去却没有办法,这些办法不能不预先确定啊。你是韩公的弟子,能够依照这个原则来审察自己所处的位置,那么韩公的这番话,也许就不会落空了吧。苍穹仙侠传_百度百科
苍穹仙侠传
《苍穹仙侠传》是一部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东方玄幻类小说,其作者为春风里的文子。
当世时,道缘,佛缘,魔缘,妖缘,鬼缘,五脉之子降生。无上荒尊欲夺五子,练就改天换日神功。超仙越神。 天下修真纷争再起,三大门派百佛寺,千道门,万仙谷明为苍生,实为夺子。更有魔教,妖族,鬼脉行不测之事。而闭关百年的青云门,重行天下。 少年陈默,机缘巧合,拜入青云门,从此跌宕的人生拉开序幕……川端康成_百度百科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毕业于,日本作家,著名小说家。日生于。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在东京大学先是在英文系学习然后转入国文专业学习,在学习国文时他参与复刊《》(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创办《》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成名作小说《》(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艺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代表作有《》、《》、《》、《》以及《》[1]
等。1968年获,亦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
三岛由纪夫(左)和川端康成
北区(川端自写年谱为6月11日出生)。父亲名叫荣吉,是个开业医生,爱好汉诗文、。母亲阿源,是黑田家出身。传说川端家是从(第三代执权)那里传承下来的。川端是家中长子,有一姐姐,名叫芳子。[2]
1901年1月,父亲因病去世。康成随母迁居西成郡丰里村大字三番745番地黑田家。[2]
1902年1月,母亲也因感染结核病而辞世。[2]
1906年7岁,康成入大阪府三岛郡普通小学。由于他体弱多病,故经常缺课,但他的学业成绩优秀,作文在全班首屈一指,显示出过人的才华。[2]
1909年7月,姐姐芳子患,并发而死亡。[2]
1912年3月,普通小学六年级毕业。4月,以第一名考入大阪府立茨木中学。[2]
1912年入学照。
1913年14岁,升中学二年级时,他的志向要当个小说家,他博览各种文艺杂志,尝试写、短歌、俳句、作文等,并装订成册,题名为《第一谷堂集》、《第二谷堂集》。他的题为《滴雨穿石》的作文还保存了下来。[2]
,祖父辞世,康成成了孤儿;9月,由西成郡丰里村母亲娘家黑田秀太郎收养。他开始写《十六岁的日记》,将祖父弥留之际的情况如实地记录下来。还写了《》、《参加葬礼的名人》、《》等写生式作品,记录了有关祖父病逝前后的事情。[2]
1915年,开始过宿舍生活,经常出入学校附近的书店。他的读书范围非常广泛,从到、上司小剑、、《》、《》等,外国作家读了、、斯特林里堡、等的作品。[2]
1916年4月,当了宿舍的室长。与同室的小竺原陷入爱河。是年春天,开始给当地的小周刊《京阪新闻》投稿,发表了《致H中尉》、《淡雪之夜》、《紫色的茶碗》、《》等短文。此外他还向《文章世界》、《秀才文坛》、《》等杂志投过稿。[2]
1917年3月,茨木中学毕业后上东京投考第一高等学校(大学预科),寄居在藏前的表兄田中岩太郎家。3月末,经表兄秋冈义爱的介绍,造访了新进作家南部修太郎。9月,入一高英文科。他阅读最多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这期间写了一篇追悼辞世的英语教师仓崎仁一郎的作文《肩扛恩师的灵枢》,发表在大阪《》杂志上。[2]
1918年7月,返回大阪,寄宿在的秋同家。10月末,初次去旅行,与巡回艺人一行邂逅。此后约十年,他几乎每年都到伊豆汤岛旅行。[2]
1919年,认识了今,受到东光的父亲的影响,对心灵学(神智学)产生了兴趣。经文艺部委员冰室古平的举荐,他在第一高等学校的《校友会杂志》6月号上,发表了《》。[2]
1920年7月,第一高等学校毕业。同月,进入文学系英文学科。是年伊始,除了读日本作家的作品之外,还广泛阅读了包括翻译的《各国故事》在内的翻译作品。[2]
1921年2月,第六次《新思潮》发刊。4月,在第二号上刊载了《招魂节一景》,获得菊池宽以及各方面的好评。是年秋天到冬天,发生与本乡一家咖啡馆的女招待伊藤初代从恋爱、订婚和遭撕毁婚约的事情。基于这种体验,他写了《南方的火》、《篝火》、《非常》、《她的盛装》、《暴力团一夜》、《海的火祭》等作品。这期间,一度住在浅草,在菊池宽家里,经菊池介绍认识了、和横光利一。12月,在《新潮》杂志上发表了《南部氏的
风格》(评《湖水之上)),第一次获得了稿酬。[2]
1922年2月,开始写文艺月评《本月的创作界》(《》)。6月,从英文学科转到国文学科。自4月至6月,以千代事件为素材写了《新晴》。夏天在伊豆汤岛,写了《汤岛的回忆》(未发表),这是后来的《伊豆的舞女》和《少年》的雏形。翻译了的《街道》、的《死的绿洲》、契河夫的《戏后》等外国作品。[2]
1923年2月,成为由菊池宽于1月创刊的《》编辑同人。9月1日,发生,与今东光一起去探望芥川龙之介,三人经常到受灾现场了解情况。他的名字登载在是年首次出版发行的《文艺年鉴》上。是年,发表了《林金花的忧郁》(1月)、《精灵祭》(4月)、《参加葬礼的名人》(5月)、《南方的火》(7月)等。[2]
1924年3月,东京帝国大学国文学科毕业。由于中途曾转过专业,学分不足,承蒙作主任教授的照顾,通过了毕业论文《日本小说史小论》,刊登在《艺术解放》3月号上。5月,接受征兵体格检查不及格。7月,同当时的新进作家们石滨金作、、、茂索、铃木彦次郎、十一谷义三郎、与一、横光利一等筹备创刊同人杂志,由他起名为《文艺时代》,10月由金星堂发行创刊号。他和片冈铁兵负责编辑至12月,并负责与发行者金星堂的联络事宜。他们以《文艺时代》为阵地发起新感觉派运动。是年,发表了《篝火》(3月)、《非常》(12月),以及第一部长篇小说集。[2]
1925年,大半年时间呆在伊豆汤岛的汤本馆。5月,初次与秀子。他最初的作品集《骑驴的妻子》将由文艺社出版,虽然已经出了校样,可是由于出版社方面的原因,以未能问世而告终。是年,发表了《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1月)、《新感觉派辩》(3月)、《十六岁日记》(8月)、《第二短篇集》(11月)、《第三短篇集》(12月)。[2]
1926年大部分时间在汤岛的汤本馆度过。这期间,他迷上了围棋和台球。4月,迁至营忠雄家,开始与秀子一起生活。与横光利一等成立了“新感觉派电影联盟”,拍摄川端唯—一部电影剧本《疯狂的一页》。这部影片被评定为是年的优秀影片,获得了全关西电影联盟颁发的奖牌,但是商业性上映则是失败的。是年,发表了《伊豆的舞女》(1—2月)、《第四短篇集》(4月)、《感情的装饰》(6月)。[2]
1927年3月,金星堂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作品集。同月,随笔小杂志《杂记手册》由文艺春秋社创刊(片冈铁兵编辑),康成参与该同人杂志。4月5日,为出席横光利一的结婚典礼,阔别7个月又上东京。此后就决定在东京住留,并从汤岛把夫人接回来,在府下杉并町马桥租了间房子,建立了新居,不回汤岛了。5月,《文艺时代》停刊。月底,为改造社的“一元丛书”做宣传去关西旅行讲演。6月,作为文艺春秋社的“文艺讲演会”的讲师,与菊池宽、横光利一等人去、秋田、山形地方作旅行讲演。8月,在《中外商业新报》上初次发表连载的新闻小说《海的火祭》,12月,迁居。是年,发表了《招魂节一景》(2月)、《梅花的红蕊》(4月)、《柳绿花红》(5月,后与前者合成《》)、《第五短篇集》、《》(5月)、《关于掌篇小说》(11月)等。[2]
1928年3月,“3·15”事件,法西斯当局大举逮捕共产党员的第二天,窝藏过被追捕的林和。5月,开始喜欢养狗。7月,去夏季文艺班讲学。是年,发表了《三等候车室》等掌篇小说。[2]
1929年4月,成为刚创刊《近代生活》的同人。是年起,写了许多文艺时评。9月,开始经常去浅草,拜访了作为日本最早的轻松歌舞剧场,还结识了舞女们,做了大量的采访笔记。12月,开始连载他的第二篇新闻小说《浅草红团》,由此获得社会的反响。10月,成为《文学》杂志(编辑)的同人。《》12月号刊登了川端秀子的文章《谈谈我的丈夫》。是年,发表了《新人才华》(9月)、《浅草红团》(12月至翌年10月连载)等。[2]
1930年4月,接受文化学院文学部长的聘请。担任创作科讲师,每周讲一次课(任职至1934年3月)。还兼任的讲师。依然经常前往浅草。4月底至5月,为了出席文艺讲演会,他去四国旅行。6月,掩护了秘密前往苏联前夕的日共。加入了中村武罗夫等十三人俱乐部。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喂养许多狗。还经常去参观画展。是年,发表了《我的标本室》(4月,收入掌篇小说47篇,作为新兴艺术派丛书一卷出版)、《针、玻璃和雾
》(11月)等。[2]
日,与秀子正式办理结婚手续。是年,送舞女龙子学习西方舞,认识了古贺春江。是年,发表了《水晶幻想》(1月开始连载)、《浅草日记》(1月)、《仲夏的盛装》(6月)、《伊豆序说》(2月)等。[2]
1932年3月,发表了《致父母的信》(1月)、《抒情歌》(2月)、《慰灵歌》(10月)等。[2]
1933年2月,《伊豆的舞女》由五所平之助导演,拍成电影(主演),这是最早的一次。此后至1967年止,《伊豆的舞女》在他生前共拍了五次电影。10月,成为文化公论社创刊的《文学界》的同人,并参与策划编辑工作。9月10日,古贺春江逝世,给他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写了《临终的眼》。是年,发表了《禽兽》(7月)、《临终的眼》(12月)等。[2]
1934年1月,被列名为文艺恳话会成员。6月,赴汤泽途中,在水上站看到落水骚动,得到启发就写了《水上情死》,从8月起在《现代日本》上连载,很快就被改编成剧本,10月尚未连载完,就拍成了电影(仙太郎导演,若水绢子主演)。9月,开始连载《浅草红团》续篇《浅草节》。12月,去。开始写连载。是年,发表了《虹》(3月开始连载)、《文学自传》(5月)、《水上情死》(8至12月连载)、《浅草祭》(9月至翌年2月连载)等。[2]
1935年1月,担任文艺春秋社创设、评选委员。第一次评选,与落选的太宰治之间发生了龃龉。1月,《雪国》开始分期连载。是年他出现反复发烧的症状。3月,《浅草的姐妹》被改编拍成电影《少女时代的三姐妹》(东宝前身PCL电影制片厂出品),并让梅园龙子初次公演。9月,赴新泻县收集《雪国》续篇的素材。12月,近居镰仓。同月,赴上诹访,搜集写作《花之湖》的素材。是年,发表了《雪国》(1月至翌年12月连载)、《纯粹的声音》(7月)等。[2]
1936年1月,成为新创刊的《文艺恳话会》的同人,负责编辑了《日本古典文艺与现代文艺》特辑。1月,前往搜集《花之湖》的创作素材。2月,原作《谢谢》改编拍成电影《谢谢先生》并首映。12月,参加刚成立的镰仓笔会(久米正雄会长)。是年,发表了《意大利之歌》(1月)、《花之湖》(l—6月)、《花的圆舞曲》(3—4月)、《芭茅花》、《火枕》(《雪国》续章)、《》(12月)、《少女开眼)(12月至翌年7月)等。[2]
1937年6月,汇总分别刊载在各杂志上的《雪国》各章进行修订,由创元社出版单行本。7月,《雪国》与尾崎士郎的《人生剧场青春篇》一起,获得了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8月,在集会堂为文化学院夏季讲习会作了题为《文学》的讲演(《信浓的故事》,刊于《文艺》10月号)。是年至1945年,每年夏季都在轻井泽度过。在那里写了《牧歌》、《高原》、《风土记》等作品。开始喜欢照相和打。是年,发表了《少女之港》(6月至翌年3月)、《牧歌》(6月至翌年12月)、《高原》(11月)。[2]
1938年6月,观看“秀哉名人引退围棋”战局。(6月26日,在芝的红叶馆开局,后来对奔的场地改到、伊东,12月4日终局——8月15日至11月17日休息),并在《东京日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上连载观战记。7月,获得许可设立财团法人“”,他被选任该会理事(理事长菊池宽)。7月,去轻井泽。8月,到高原富士见疗养所,探望。是年开始陆续出版川端、、间宫茂辅等三人编辑的《日本小说代表作全集》(每年两册)。是年,发表了《我写围棋观战记》(10月)等。
1939年1月,赴热海观看木谷、吴三轮大棋战的第一回。去伊东探望本因坊名人。在伊谷奈与对局间歇而来此地的吴清源进行了两天推心置腹的交谈。这期间,转写围棋观战记,并以下围棋、象棋和搓麻将等形式,与本因坊名人、木谷和吴等人交往。2月,当选为菊池宽奖评选委员。7月,在作了《关于作文》的讲演,深入参与了广泛意义上的作文运动。这件事连同1936年他宣告停笔不写文艺时评,显示出川端对待战时体制的一种独自的姿态。是年,《少女开眼》拍成电影(新兴电影)。是年,发表了《故人之园》(2月)、《观战记》(2—3月,木谷、吴三轮大棋战第二局)、《》(7月开始连载)等。[2]
1940年1月,去探望住在麟屋的秀哉名人,并与他下了两盘将棋。两天后名人猝死,拍下了名人的遗容。5月,为了收集前一年已开始写的《美之旅》的素材,参观了盲人学校、聋哑人学校。6月,为了收集《我的浅草地图》,走访了阔别许久的浅草界限。6月至7月,先后去、三岛、小夜的中山、兴津、静冈和旅行,兼及收集《旅行的诱惑
》的材料。7月8日,出席在大喂讲堂召开的“文艺枪后运动”的讲演会,演讲题目是《事变作文》,并对梅园龙子的朗诵附加解说。10月,参与发起成立日本文学会。是年,发表了《母亲的初恋》(1月)、《雪中火场)(12月,《》续章)等。[2]
1941年4月,接受《满洲日日新闻》的邀请去满洲(同行有:吴清源、村松梢风)。来此地的目的是为了参加围棋大会。9月,应的邀请,与改造社社长山本实彦、大宅壮一、火野苇平、保等人一起再度去满洲,先后访问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吉林等地,9月底访问结束后,为了研究满洲决定自费留下,独自留在沈阳,并把夫人接来,10月,与夫人一起访问了北京,会见为“文艺枪后运动”而前来的小岛政二郎、片冈铁兵、佐佐木茂索等。后来,又去斋家镇、张家口、天津、旅顺等地参观,最后返回大连。在得到临近爆发战争的情报的熟人关照下,于11月30日回到了。8天后爆发了。是年,发表了《银河》(8月,《雪国》续章)。[2]
月,为了写《》(《八云》)及其他作品而去。6月,编辑《满洲各民族创作选集》(创元社),写了编者的话。10月,作为日本文学报国会派遣作家,从轻井泽前往,访问一留守农家,为《读卖报知》写了报道。12月,读了战死者的遗文,并写了感想文章《英灵的遗文》。是年,发表了《名人》(8月)、《日本的母亲》(10月)等。[2]
1943年3月,去大阪处理收养表兄黑田秀孝的三女儿麻纱子(户籍名政子)做养女。5月,养女入户口,以此为契机,他撰写了《故园》,但由于时局严峻,写作不顺利,终于未完成。4月,为了在《满洲日日新闻》上连载的《东海道》,从到京都,沿途下站搜集素材。是年,发表了《故园》(6月开始连载)、《父亲的名字》(8—12月)等。[2]
1944年4月,以《故园》、《夕阳》等,获得了战前最后一届(第6届)。6月,任日本文学振兴会设立的“战记文学奖”评选委员。接受联防组长的委派担任夜警四处巡逻,在连续过着这种生活的条件下,他读了许多王朝古典著作,诸如《源民物语》等,重读了志贺直哉、森鸥外、夏目漱石等人的作品。还从旧书店购买了《大日本佛教全书》等古典文献。8月,他出售了轻井泽的一幢别墅,以支付生活费用。是年,发表了《夕阳》(3月)、《一草一木》(7月)等。[2]
1945年4月,作为海军报道班成员去鹿屋的海军航空队特攻基地采访。1946年发表的《生命之树》等作品,就是运用了这个时候的一些体验写出来的。5月,开了一家出租书屋——镰仓文库。从回来之后,热心地协助做文库的工作。8月15日,与夫人、女儿一起在自己家里听了天皇的8·15无条件投降的广播。9月,镰仓文库开始作为出版社进行工作,他与等人担任董事。
1946年1月,接受的访问,并向《人间》杂志推荐三岛的《香烟》。4月,与、岸四国士、丰岛与志雄、等人创办了“红蜻蜓会”,藤田圭雄编辑儿童杂志《红蜻蜓》,日本实业社发行。10月,迁居镰仓长谷,终生居住在这里。是年,发表了《感伤之塔》(2月)、《雪国抄》(5月,《雪国》续)等。[2]
1947年2月,出席笔会的重建大会。越发关心古代美术,在文库的工作间歇,常去参观美术展,与美术界交往的机会也多了起来。10月,发表《续雪国》(《小说新潮》),至此经历了13年完成了《雪国》最后定稿。是年,发表了《哀愁》、《续雪国》(10月)。[2]
1948年6月,继志贺直哉之后担任日本笔会第4任会长(至1965年10月)。11月,受读卖新闻社的委托,去旁听了东京审判。是年,发表了《再婚的女人》(1—8月)、《未亡人》(1月)《少年》(5月—12月)、《东京审判的老人们》(11月)、《雪国》定稿本(12月,创元社)等。[2]
1949年4月,担任恢复的“芥川奖”评选委员。5月,开始连载《千只鹤》。7月,担任新设的“横光利一奖”(改造社)评选委员。9月,以日本笔会会长的名义,给威尼斯国际笔会第ZI届大会发去贺词《致威尼斯国际笔会第21届大会)(发表于《人间》10月号上)。11月,应的邀请,与清、丰岛与志雄等代表日本笔会参观了原子弹轰炸受难地。8月开始连载《山音》。担任战后第一套文学全集《现代日本小说大系》(65卷,河出书房)的编辑委员。是年,发表了(5月至翌年12月)、《山音》(5月1954年4月)等。[2]
1950年4月,与23名笔会会员赴、长崎视察。在广岛举办的“世界和平与文艺讲演会”(日本笔会广岛之会)上,宣读了“和平宣言”(这个宣言以“武器招徐战争”为题,发表于《王将》杂志7月号上)。8月,为派遣代表参加的笔会世界大会(8月15日起开IO天)所需经费,他写了呼吁募捐的文章。12月,开始在《》上连载(舞姬》。是年,经营了多年的镰仓文库倒闭。是年,发表了《天授之子》(2—3月)、《虹》(3月至翌年4月)、《舞姬》(12月至翌年3月)等。[2]
1951年8月,《舞姬》由改编,拍成电影(山村聪、等主演,东宝)。是年,发表了《玉响》(5月)、《关于〈浅草红团〉》(5月)等。[2]
1952年1月,《浅草红团》由改编拍成电影(大映)。2月,获1951年度艺术院奖。8月,《千只鹤》由改编成歌舞伎,在歌舞伎座上演(花杉P章太郎等主演);12月,由新藤兼人改编拍成电影(大映)。10月,赴参加文艺春秋30周年纪念讲演会。前往畿地方(、神户、、)旅行,随后应的邀请,去九州旅行,漫步了九重高原。翌年6月又重游,决定把九重作为《千只鸽》的续篇《波千鸟》的背景,但是放采访笔记的旅行包丢失了。因此《波千鸟》没有写完就告终。是年,任“小学馆儿童文化奖”文学部门的评选委员。是年,发表了《日兮月兮》(1月至翌年5月)、《新文章论》(4月)等。[2]
1953年6月,参加角川书店的讲演旅行去九州。夏天,战后第一次去轻井泽。是年,《山音》由水木洋子拍成电影()。9月,《浅草故事》由岛耕二导演兼政编拍成电影(大映)。11月,与、被选为艺术院会员。同时还担任了复办的野间文艺奖的评选委员。是年,发表了《河边小镇的故事》(1—12月)、《水月》(11月)、《吴清源谈棋》(8—12月)等。[2]
1954年1月,开始连载《湖》。3月,《伊豆的舞女》由伏见晃改编,第二次拍成电影(松竹)。担任“岸日演剧奖”和新潮文学奖的评选委员。4月,《山音》出版,并于12月获第7届野间文学奖。8月,写就流名古屋舞舞蹈剧本《船上艺妓》,由西川鲤三郎任艺术指导,先后在名古屋御园座以及其他各地上演。这部作品后来于1957年作了若干修订,由宝家歌舞团上演。9月,赴米子、松江参加文艺春秋讲演会。同月,《母亲的初恋》八田尚之改编拍成电影(东宝)。1948年起开始出版的《川瑞康成全集》16卷本全部出齐。是年起,开始服用过量安眠药。是年,发表了《湖》(1月—12月)、《东京人》(5月—翌年10月)、《离合》(8月)等。[2]
1955年1月,《河边小镇的故事》由导演兼改编拍成电影(大映)。同月,写就舞蹈剧《故乡之音》,先后在新桥演舞场以及其他各地上演。l月,爱德华·塞登斯特卡节译的《伊豆的舞女》,刊登在《大西洋月刊》日本特辑号上。11月,在东宝剧场举办的“文艺春秋500号纪念会”上作了讲演。是年,发表了《青春追忆》(1月—1957年1月)、《彩虹几度》(1月)等。[2]
1956年1月,出版《川端康成选集》(10卷,新潮社,11月出齐)。2月,《彩虹几度》由八住利雄改编拍成电影(大映)。4月,《东京人》由田中澄江改编拍成电影。11月,匈牙利发生动乱事件,以日本笔会会长的名义去电表示同情。是年起,以赛登斯特卡翻译《雪国》、八代佐地子翻译《千只鹤》在美、德出版为契机,他的作品在海外的翻译出版逐年增多。是年,《生为女人》(3月—11月)发表。[2]
1957年3月,与赴欧洲出席国际笔会执行委员会,会后访问了欧亚各国,邀请代表出席东京大会,5月回国。4月,《雪国》由八住利雄改编拍成电影(东宝)。9月,主持第29届国际笔会东京大会。是年,发表了《风中的路》(1—4月)、《东西方文化的桥梁》(1月)等。[2]
1958年1月,《生为女人》由田中澄江改编拍成电影(东宝)。2月,任国际笔会副会长。3月,由于对“国际笔会大会在日本召开做出了努力和成绩”,获战后复办的第六届菊池宽奖。6月,去旅行。11月,因患胆结石,住进东大医院木本分院外科,翌年4月出院。是年,发表了《弓浦市》(1月)等。[2]
1959年5月,在的第30届国际笔会大会上获歌德奖章。9月,《风中的路》由矢代静一改编拍成电影(日活)。11月起出版《川端康成全集》(12卷,新潮社,1962年8月出齐)。是年,在他长期的作家生活中,第一次没有发表任何一篇小说。[2]
1960年5月,《伊豆的舞女》由改编第三次拍成电影(松竹)。5月,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访美。7月,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巴西主办的第31届国际笔会大会,8月归国。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军官级勋章。是年,发表了《睡美人》(1月至翌年11月)等。[2]
1961年,为搜集材料和执笔写作《古都》、《美丽与悲哀》,在左京区下鸭泉川町25号租下房子。5月,去新泻、旅行。11月,获第21届文化勋章。是年,发表了《美丽与悲哀》(1月至1963年10月)、(10月至翌年1月)等。[2]
1962年2月,出现药物成瘾症状,进东大医院住院,连续10天昏迷不醒。4月,由新派剧团在明治座上演《古都》(川口松太郎改编,松浦竹夫导演)。10月,他继下中弥三郎之后,参加了呼吁世界和平七人委员会。11月,《睡美人》获第16届每日出版文化奖。是年,发表了《落花流水》(10月至1964年4月)以及《秋雨》等长篇小说。[2]
1963年4月,担任财团法人馆监事。还担任近代文学博物馆委员长。他与大佛次郎、久松潜一共同监修10月举办的近代文学史展。1月,《古都》由权藤利英改编,将拍成电影(松竹);6月,《伊豆的舞女》由三木克己改编第四次将拍成电影(日活)。是年,发表了《一只胳膊》(8月至翌年1月),《喜鹊》等长篇小说。[2]
1964年6月,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在召开的第32届国际笔会大会。归途历访欧洲各国,8月归国。6月,开始断断续续连载《蒲公英》。是年,发表了《蒲公英》(6月至1968年,未完),《久违的人》等长篇小说。[2]
1965年4月,(NHK)根据他的《玉响》改编成同名的电视连续剧,并开始播出。10月,他辞去自1948年以来已担任18年的日本笔会会长的职务。11月,举办日本笔会创立30周年纪念祝贺会,会上他接受了后任的会长以及其他人对前任会长的慰劳。同月,他出席了伊豆汤岛温泉建立《伊豆的舞女》文学碑的揭幕仪式。《美丽与悲哀》(导演)、《雪国》(大庭秀雄导演)分别由松竹拍成电影。是年,发表了《玉响》(9月至翌年3月,未完)等。[2]
1966年1月至3月,因患肝炎住进东大医院。4月,日本笔会总会为了表彰他多年的功绩,赠予他一尊由博厚制作的胸像。8月,《湖》由石堂淑郎改编拍成电影《女人的湖》(松竹)。是年,没有重要的新作发表。[2]
1967年2月,与、石川淳、三岛由纪夫就中国“文化大革命”,联名发表了《为了维护学问艺术自由的呼吁书》。《伊豆的舞女》由井手改编第5次拍成电影(东宝)。4月,担任新开馆的日本近代文学馆名誉顾问。7月,养女麻纱子(政子)与香男里结婚,入户籍(8月,在驻日本大使馆举行结婚仪式,10月14日,在国际文化会馆举行婚礼宴会)。8月,任日本万国博览会政府出展恳谈会委员。12月,赴看女儿的新居。是年,发表了《一草一花》(5月至1969年1月)等。[2]
1968年2月,在《关于非核武装向国会议员们的请愿书》上签名。6月,参加了日本文化会议。7月,担任今东光竞选参议院议员的选举事务局长,还跟随在东京、京都等地作街头演讲。10月17日,作为日本
人第一个获。11月,笔会主办获奖纪念祝贺会。12月10日,出席的授奖仪式,12日,在瑞典科学院作纪念讲演《我在美丽的日本》。是年,辞去艺术院第二部长职务,又被授予故乡的名誉市民名誉称号。1月,《睡美人》由新藤兼人改编,拍成电影(等主演,松竹)。是年,发表了(12月)等。[2]
日,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赴欧洲旅行回国。同月27日,接受了众参两院的祝贺决议。1月29日,第一个孙女诞生。3月,赴夏威夷大学作日本文学的特别讲授。4月,旅行期间,与一起被选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的名誉会员。4月至6月,各地举办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纪念“川端康成展”(每日新闻社主办),为此而临时回国。5月,在夏威夷大学作《美的存在与发现》的特别讲演。6月,被赠予夏威夷大学名誉称号。同月回国,被授予名誉市民的称号。7月,在驻伦敦日本大使馆分馆举办“川端康成展”。9月,作为文化使节,出席“移民百年纪念旧金山日本周”,并作了《日本文学之美》的特别讲演。是年,《日兮月兮》由广濑襄改编拍成电影(松竹)。4月份起,开始第五次出版他生前最后的19卷本全集。[2]
1970年5月,设立了“川端文学研究会”(会长久松潜一)。6月,出席在台北举办的亚洲作家会议并作了讲演。接着6月29日至7月3日,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在京城召开的第38届国际笔会大会,并致了祝词。7月,赠予他名誉文学博士称号,他还作了《以文会友》的纪念讲演。是年,发表了《长发》(4月)、《竹声桃花》(12月)等。[2]
1971年3月,为支援秦野章竞选到处作街头演说。4月16日,财团专务理事访问日本,他陪同该专务理事访问京都。4月17日,呼吁和平七人委员会在京都会合,听取藤山爱一郎关于的讲话。5月,举办了“川端康成个人图书展”。因健康欠佳,整个夏天都在度过。9月,在世界和平七人委员会发表《恢
复日中邦交呼吁书》上签名;12月,在《反对第四次防卫计划的声明》上签名。日,第二个孙子诞生。年底起,为日本学研究国际会议募捐等事而奔波。12月,任日本近代文学馆名誉馆长。24日,他出席了题为《日本人变了吗——冲破‘脱’现象》的电视讨论会。[2]
1972年1月,出席文艺春秋创立50周年举办的新年社员见面会,并作了讲演,以《但愿是新人》为题发表在《诸君》上。18日,出席了呼吁和平七人委员会会议。3月8日患盲肠炎入院做手术,17日出院。4月16日夜,在的公寓含煤气管自杀身亡。5月27日,由治丧委员会长芹泽光治良主持,在青山斋场举行了日本笔会、、日本近代文学馆“三团体葬”。由今东光赠予戒名:“文镜院殿孤山康成大居士”。9月起,日本近代文学馆主办的“川端康成展——其艺术与生涯”,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10月,创设了财团法人“川端康成纪念会”(理事长)。11月,日本近代文学馆内开设“川端康成纪念室”。[2]
作品名  原文名年份《》『伊豆の踊子』1927年《》  《十六岁日记》  《》  《浅草红团》『浅草红団』1930年《》『』1931年《化妆和口哨》『化粧と口笛』1933年《抒情诗》『』1934年《纯粹的声音》『纯粋の声』1936年《》『』1937年《少女的港湾》『乙女の港』1938年《》『高原』1942年《美丽的旅程》『美しい旅』1942年《温泉旅馆》『温泉宿』 1946年《》  《我的伊豆》『私の伊豆』 1948年《哀愁》『哀愁』1949年《舞姫》 『舞姫』1951年 《》『』1952年《》『伊豆の旅』1954年《》『山の音』1954年《童谣》『』1954年《》『东京の人』1955年《富士山的初雪》『富士の初雪』1958年《沉睡的美女》『眠れる美女』1961年《》『』1962年《》  《》  《》  《美丽与哀伤》『美しさと哀しみと』1965年《帮手》『片腕』1965年《落花流水》『落花流水』1966年《月下的门》『月下の门』1967年《美的存在和发现》『美の存在と発见』1969年《蒲公英》『たんぽぽ』1972年
爱情,一直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川端康成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描绘了爱情,但他的爱情主题与传统的爱情主题有很大不同。川端既不偏重爱情的缠绵悱恻和欢乐气氛,也不侧重爱情的生离死别和悲剧结局,而是表现一种轻淡、感伤的爱情。如《伊豆的舞女》中“我”和阿薰自始至终没有向对方倾吐过一句爱慕之情的话,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似察觉非察觉之间,这样的恋情,只是一种心心相印、不见言表的情愫,既没有狂热的海誓山盟,也没有心醉神迷的情话喁喁,没有冲动,没有骚怨,更没有断肠的痛苦,一切言行都是那么淡泊、含蓄。《古都》里,秀男与千重子、苗子,千重子同真一、龙助的爱情也十分纯真而淡泊,他们之间并没有因爱情而产生复杂的纠葛,一切都是那么平平淡淡地发生和结束,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3]
死亡,也是文学常表达的主题之一。由于川端自幼目睹了太多的死亡,所以在作品中总是不自觉地表现它。但他描写的死亡与其他作家不同,大多数作家是把死亡当作故事的终结,而川端却把死亡当作故事的起点来写的,“据统计,第一次全集中有34篇作品在开头五行里含有死或与死直接相关的话,占全集作品的三成”。《白色的望月》、《水月》及《山之音》等后期作品,一开始就在疾病或垂暮的人生氛围中透露出死的信息。更独特的是,川端认为死亡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所以他在作品中完全把死亡描写成绝美的意境。如《雪国》里叶子的死,是“内在生命在变形,在转变成另一种东西”,是生命的延续,《千鹤》中太田夫人死后,菊治和文子都感到她似乎更美,真正是“美的化身”。[3]
虚无与悲观,是现代派文学的主题。川端自称“受到西洋现代文学洗礼”,在小说中也表现了悲观与虚无的主题,但他所表现的悲观与虚无,与前者有很大不同,西方现代派小说中表现出的虚无与悲观,是以价值观念的空缺和自我意识的破灭为主要特征的,而川端的虚无与悲观却不是以现实生活条件的荒诞为前提,也不表现为价值观念的空缺和自我意识的破灭,而是通过非现实的、抽象的环境,来表现人生无常,灭我为无即是解脱的思想,它与川端的禅宗意识有很大的关联。[3]
川端康成笔下的人物从群体上考察,在小说中所形成的空间范围较小,但就人物个体来说,所占的空间范围又很大。他的小说大都写男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他不太注意主人公的种种社会关系,因而与主人公相关的众多人物都被作家艺术地简化掉了,这样,小说中往往形成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显得笔墨洗练,人物性格、情感变化更丰富。[4]
他的短篇名作《伊豆的舞女》写一个20岁的高中生“我”感到人生孤寂,独自去伊豆旅行,路上遇到一群巡回演出的江湖艺人,便同他们结伴而行。他们心地善良,人情纯朴,使“我”感到温暖,“我”便与那个天真未凿、烂漫可爱的小舞女之间隐然萌发一种初恋之情。四天后,同那班艺人分手时,“我”那郁结的情怀早已苏解,在甜蜜愉快的感觉中,无端地洒下一把沁人心脾的泪水。小说对“我”的家庭情况及孤寂的因由未作过多的交待,对那班艺人情况也只是简笔勾勒,而主要以含蓄的笔墨凸现了“我”与舞女的心理变化及情感交流过程,小说中的人物就是舞女与学生。《重逢》描绘一对情人在战乱之后相逢,产生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水月》写一对新婚夫妇,丈夫被征入伍,战后带病复员,不久死去,妻子改嫁,但仍对前夫怀有眷恋之情。《名人》只有秀哉名人和大竹七段两个人物,小说“虽然以观战记的写实性,也写了棋局的气氛和环境,但主要是写人、写人生命运,而不是单单写棋,他突出地展示了秀哉名人在对局过程中所表现的美好的心灵”。最典型的是小说《禽兽》,写主人公被恋人抛弃,独自和禽兽一起生活,通过细心的观察,觉得它们并不薄情,对它们产生了爱,人物只有一个。代表作《雪国》虽然写了岛村、行男、驹子、叶子等一系列人物,但也没把重点放在人物的社会关系上。小说对岛村原来生活的世界及有关人物只是侧面提及,对驹子与叶子、驹子与行男、叶子与行男的关系也作了模糊处理,而把重点放在对驹子形象的刻画上。这一点川端康成自己曾作过说明:“我认为与其以岛村为中心把驹子和叶子放在两边,仿佛不如以驹子为中心把岛村和叶子放在两边好。对处在两边的岛村和叶子,我采用了不同的写法,但哪个都没写明白。”这既体现了川端康成对人物群体空间处理的美学原则,又达到了含蓄丰厚的艺术效果,留下了令人深思的艺术空白。[4]
总之,川端康成在他的一些主要作品中保持了一贯的抒情、孤独与寂寞的格调。由于省去和简化了与主人公相关的其他许多次要人物,便腾出了大量篇幅对主人公的心灵情感世界进行酣畅淋漓的表现。在川端康成笔下的恋人里,男主人公大都是忧郁型的,敏感、孤独、感伤而略带躁急,尤其是主人公处于情感危机和精神变异之中时,更显出骚动不安的情绪,如《伊豆的舞女》中的“我”,《雪国》中的岛村,《睡美人》中的江口由夫等。而他笔下的女主人公,如舞女、驹子、叶子、千重子、苗子等多是温柔美丽、善良多情的,她们具有细腻的情感与自我牺牲的品格,有的甚至带有日本古雅娴静的美态,作者往往在她们身上赋予一种理想化的色彩。[4]
川端对于作品的,要求极为严格。据说他写完一节之后,总要反复推敲琢磨,修改后往往删去大半。因此,他的文章虽然颇为接近口头语言,但读来丝毫没有啰嗦之感。用语简明,描写准确,这又同他对于自己所描写的对象观察细致,熟谙于心,有着重要的关系。[5]
语言清新秀丽也是形成川端小说阴柔美的因素。由于受传统美的熏陶,川端康成喜用纤柔、流畅、平易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事件、人物、情绪和自然物象,加之他重视运用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抒发人物内心深处那种纤柔的感情,从而形成了抒情化的散文化的风格,可以说,川端的每一部小说都堪称是一首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散文诗。[3]
川端小说中运用的意象有:镜子、花、梦、雨、彩虹等,这些也是传统作家和现代派作家们爱用的意象,但川端赋予了它们新的含义。[3]
川端在小说中运用得最多的意象是“镜子”。据说,日本人把镜子当作一种“神器”放在家庭的神龛上,以静观自身。川端认为,镜中的景物和人比现实的景物和人更美,文学就像镜子一样,作家要有这样的感觉。因此,他在多部小说里描写了镜子和镜中世界,最著名的要算《雪国》中的“暮景的镜”和“白昼的镜”,两面镜子和镜中人物,象征了作家要表达的超现实的虚幻美。短篇小说《水月》几乎是通篇描写了镜子和镜中世界。用者借女主人公的话说:“镜中树木的翠绿比实物更加青葱可爱,,镜中百合花的洁白比本身还要明丽动人”,显然,川端想说明的是,比起现实世界来,镜中世界才显得更加美丽。然而,镜中的世界无论如何美丽,但它毕竟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这就象征了美存在于无数的假象所造成的瞬间的幻觉之中。“镜子”意象运用,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川端小说的虚幻主题。[3]
花,也是川端小说中一再重复的意象。现代英国小说家也喜爱用花作意象,他笔下的花寓意主要是与男女主人公的精神活动和爱情变异有关,而川端小说中的花则主要象征女性美及人物的命运。试看川端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赞叹不绝的“藤花”的寓意:“我觉得这种珍奇的藤花象征了平安朝的文化,藤花富有日本情调,且具有女性的优雅,试想在低垂的藤蔓上开着的花儿在微风中摇曳的姿态,是多么纤细娇弱,彬彬有
礼,脉脉含情”。所以川端在小说里描写了各种形态、种种颜色的樱花、胡枝子花等来象征日本文化和女性美。比较突出的是《古都》中寄生在枫树干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是重复多次的意象,它象征了千重子和苗子姐妹俩那种咫尺天涯,虽能相见,但却始终难以团聚的命运。[3]
雨,也是一种意象,《伊豆的舞女》中多次出现的“雨”象征男女主人公缠绵的情思和纯洁的心灵。《古都》中的“雨”则象征千重子与苗子的手足情深。[3]
此外,彩虹、火场、银河、梦等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3]
精神分析法
川端文学的成
川端康成诞生地纪念碑
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表现了人文、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同时导入深层心理的分析,融会贯通日本式的写实主义和东方式的精神主。二是传统的自然描写与现代的心理刻画的融合,运用的精神分析法和的,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把自身与自然合一,把自然契入人物的意识流中,起到了“融合物我”的作用,从而表现了假托在自然之上的人物感情世界。三是传统的工整性与意识流的飞跃性的融合,根据现代的深层心理学原理,扩大联想与回忆的范围,同时用传统的坚实、严谨和工整的结构加以制约,使两者保持和谐。这三者的融合使传统更加深化,从而形成其文学的基本特征。
川端康成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属模仿式的小说——《针与玻璃与雾》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5]
川端康成从追求西方新潮开始,到回归传统,在东结合的坐标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运用民族的审美习惯,挖掘日本文化最深层的东西和西方文化最广泛的东西,并使之汇合,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之美。也就是说,他适时地把握了西方文学的现代意识和技巧,同时又重估了日本传统的价值和现代意义,调适传统与现代的纷繁复杂的关系,使之从对立走向调和与融合,从而使川端文学既具有特殊性、民族性,又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意义。川端康成这种创造性的影响超出了日本的范围,也不仅限于艺术性方面,这一点对促进人们重新审视东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性。可以说,他为日本文学的发展,为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6]
成功地将日本文学的传统美与现代主义的多种艺术技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中找到接合点”,从而开拓了新的领域,创造了独特的“川端康成之美”。[3]
1968年,以《》、《》、《》三部代表作,获得。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辞,突出地强调:
“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7]
“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安德斯·奥斯特林最后宣读了奖状题词:“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8]
川端康成的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与他对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热烈执着是一脉相通的,其美学基本是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2]
在川端康成看来,美与悲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如在《不灭的美》(1969)一文里,他引用了诗人高村光太郎()的一句话“美在不断变化,但却不会泯灭”之后写道:“这句话渗透了我的心。”为什么他对高村光太郎这句话感触如此深刻呢?因为高村光太郎的话写于日本战败以后,他相信日本虽然战败,可是日本的美却不会泯灭。川端康成颇有同感。他也认为美有时是和战乱、失败甚至亡国联系在一起的,越是这种美越有感人的力量;比起修建金阁寺(1397)的足利义满将军时期来,其后修建银阁寺(1489)的足利义政将军时期的文学艺术更有吸引力,因为后者京都处于长期战乱状态,仍然保存并创造美。所以,他进一步发挥道:“在日语里,悲哀一词是与美相通的。”他在战后不久曾经表示,自己今后只能吟咏日本的悲哀了。据他解释,他当时所说的悲哀便包括美在内。又如在《日本美之展现》(1969)一文里,他指出平安时代(794-1192)的风雅和物哀成为其后日本美的源流。所谓“物哀”一词,本来含有深沉的感触、无名的伤感、多愁善感、人生。·无常、浮生若梦等等意思,文学评论家()将它用于《》的评论,认为该小说之主旨即物哀。可见川端康成在这里仍然以为日本的美是与悲哀分不开的。此外,据《作家访谈—川端康成》(1953,中野好夫)一文记载。[9]
川端康成承认日本风俗、习惯以及感受方法中的哀伤情调浓重地渗入自己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主义;他甚至觉得在战争时期的流行歌曲包括军歌中也往往充满悲伤的情调。[9]
川端文学的美的“物哀”色彩是继承平安朝以《》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往往包含着悲哀与同情的意味。川端继承日本古典传统的“物哀”,又渗透着佛教禅宗的影响力,以“生—灭—生”的公式为中心的无常思想的影响力,在美的意识上重视幽玄、无常感和虚无的理念,构成川端康成美学的另一特征。
另据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纪念讲演《我在美丽的日本》(1968)里的一段话,也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倾向哀愁。在引用末期女歌人永福门院()的两首充满悲哀美的和歌之后,他表示:这些和歌“象征着日本纤细的哀愁,我觉得同我的心境颇为相近”。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总是把美与悲联系在一起加以表现,构成一种既美且悲、愈美愈悲、愈悲愈美、因美方悲、因悲方美的独特格调,抒情味浓,感染力强。在这个意义上说,川端康成的小说堪称悲哀美的颂歌。[9]
川端康成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他认为汲取宗教的精神,也是今天需要继承的传统。他向来把“”看做“是阐明宇宙神秘的唯一钥匙,是人类具有的各种思想中最美的思想之一”。所以,在审美意识上,他非常重视佛教禅宗的“幽玄”的理念,使“物哀”加强了冷艳的因素,比起“物”来,更重视“心”的表现,以寻求闲寂的内省世界,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但这不是强化宗教性的色彩,而是一种纯粹精神主义的审美意识。[7]
.世界名著[引用日期]
.贯通日本文学[引用日期]
杨晓莲.浅析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特征.重庆永川:重庆师专中文系,2000
曹丹.川端康成小说的空间艺术.河南驻马店: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2003
.北京文艺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川端康成纪念会[引用日期]
.中国经济网.日[引用日期]
何乃英.悲哀美的颂歌——评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风格特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宇是哪部小说主人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