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才须待三年期上一句三年得

[转载]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
& 白居易&&&
放言五首之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放言五首之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下士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鄙虽微贱,愿和大家谈谈白居易这首诗,虽然个人不赞同诗歌翻译,会失真,但翻译是最快捷达成沟通的办法:
我赠送你一个方法可以让你不狐疑地下决定,不需要钻凿灼烧龟甲产生裂纹来做预测,也不用拿起蓍草占卜问天地,什麼方法呢?就好像要看玉是不是真玉,就要用火连烧满满的三日,如果不热,就是真玉;要判断豫章木是不是真的,要等到它生长了七年之后才可以准确判断。试想,正直贤良儒周公,在管叔蔡叔放出流言说周公专擅朝政的时候,何尝不恐惧;王莽心怀不轨,在簒汉之前表现得多麼谦虚敦厚,礼遇人才。如果他们在心迹未明被人误会的时候就死了,那麼他们这一生真正的心,有谁会知道呢?
这首诗的背景是这样的,元稹被贬官时,写了五首「放言」赠白居易,过了五年,白居易被贬官,也写了五首「放言」回赠,这是白居易〈放言〉的第三首,而这首诗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正面,很有希望的,她和元稹互勉,只要不死,就有河清海宴的一天。
这首诗白居易自注:「真玉烧三日不热,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烧玉应该典出《吕氏春秋》:「故君子之容,纯乎其若钟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汉‧高诱注:「钟山之玉,燔以炉炭,三日三夜,色泽不变。」
豫章木则引用《史记正义》:「正义案《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至於其他注释,我也不多废言了。
【雨打萍日记】前不久国民党中常委副主席蒋孝严、蒋黄美伦贤伉俪应欧美同学会之邀来访,在会所发表演讲时提到李登辉登上台湾第一把交椅的背景,蒋孝严也有几分感叹,他觉得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有时很不容易。当时台湾高层(省级)人选有三位。李登辉很会表演,强调“大陆从来没有忘记台湾”---台湾是中国领土,但上台不到三个月李登辉就变了,开始搞台独……
这件事使雨想起了白居易的诗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于是,就将其全诗译成了英文。
============================
白居易 《放言》诗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雨编注】   
① 诗中的“君”字指唐代诗人元稹——被公认为《西厢记》中张君瑞的原型。
② 狐疑——狐性多疑,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
③ 钻龟、祝蓍(shī):钻龟壳以卜吉凶或拿蓍草茎占卜。
④向使——假如当初;复——又。
⑤“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坚贞之士必能经受长期磨练;栋梁之材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认出来的。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 《放言》诗
Speak Frankly and Bluntly
By Bai Juyi
(772~846)
(The third one in all the five poems)
You need no suspicion I dedicate you a way
Instead of what any fortuneteller would say.
Try to burn three days
Through seven years a talent would be proved
Regent Duke Ji Dan feared of rumor or slander;
Wang Mang lost his modesty in usurped power.
If the regent Zhou Gong passed away much early,
Who would know the truth with the false story?
【雨注译】
&(0)“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这两行诗雨最初直译如下----
Let me present you a method you need no suspicion/
Do not drill tortoiseshell or pick up
Achillea&for divination
但觉得不够简练----后又意译为
You need no suspicion I dedicate you a way
Instead of what any fortuneteller would say.
不知能否得到朋友们的认同?!
[Achillea----蓍草// drill
tortoiseshell----钻龟壳]
(1)Regent (指摄政者)——a person appointed to administer a
country because the monarch is a minor or is absent or
incapacitated
(2)Ji Dan is Regent Zhou Gong’s name (in Zhou Dynasty
——approximately 1100 BC-256 BC) 周公姓姬名旦。
(3) rumors and slanders——流言蜚语
(4)Wang Mang (45 BC-23 BC) was a regent who usurped
power(篡位) in Han Dynasty.
【解读白居易《放言》诗一首】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诗前有序:“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元稹被贬官时,写了五首《放言》赠白居易,过了五年,也就是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也写了五首《放言》回赠。当年六月,诗人因为上书请求朝廷追捕杀害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那就是放开怀抱,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等问题及古往今来的历史真相、真真假假的世事纷纭直抒己见,以表达对当时朝政的抨击并告诫世人。
  此诗为第三首,意思是说我送给你一个鉴别事物真假的办法,既不需要钻凿灼烧龟甲产生裂纹去做预测,也不用拿起蓍草占卜来问天地,什么方法呢?那就是宝玉也好,优秀的材质也好,都必须得经过一定的时间考验才能识别出来。因此,当年周公忠心耿耿辅佐成王的时候,有多少流言说他怀有篡位的阴谋?但最终人们还是看出了周公的忠心赤胆,高尚品格;又比如当年王莽辅佐也不过九岁的西汉平帝,表现得多么谦恭敦厚,礼贤下士。可又有谁知道他后来居然会篡位自立呢?看起来,一个人的为人还真是猜不透啊,大家想想,如果周公和王莽都在大家没弄清楚真相的时候就去世了,那么他们真正的为人处世的品格就没人能够知道了。
  附录:
《放言五首》[唐]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谁家第宅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
【白居易】(772年~846年)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陷害,制造流言,诬蔑周公要篡位。周公于是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迎回周公。王莽在未篡汉以前曾谦恭下士。此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当验。
&&&&&&&&&&&&&&&&&&&&&&&&&&&&&
周公庙 (洛阳)
(公元前45—公元23),字巨君,中国历史上新朝(政权)的建立者,公元8—23在位。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看作是“周公在世”。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新朝,取年号“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在位共15年,死时69岁,而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以上资料摘自网络)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昨天开始销售的第六期凭证式国..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昨天开始销售的第六期凭证式国债第二阶段,当天便销售了八成以上,成为近三年来首日销售之最。B.电视台两记者去星辰公司采访,表明身份后,准备拍摄相关镜头,不料遭到一些人抢摄像机等强行阻拦。C.出租车司机是否应当主动给乘客车票及主动提醒乘客带好随身物品,这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D.有800多人组成的我市有史以来最大的赴港旅游团队,于11月6日出发前往香港旅游。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C(A项语序不当,“第二阶段”放在“第六期”后面;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不料遭到一些人的强行阻拦,还被抢夺了摄影机等器材”;D项介词结构不当,应改“有”为“由”))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昨天开始销售的第六期凭证式国..”主要考查你对&&病句辨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修改病句:在不改变原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前提下,修改有明显语病的词句,使语句通顺、正确,更加完善。
一、语法病句的辨析、修改:语法病句是指不合语法规则的句子。 1、词类误用:即把这一类词误作另一类使用。例如:我一直思想着那件事。 (“思想”是名词,不能带宾语。这里是把它作动词使用了,应改为“思考”。) 2、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例:半夜里在旷野中听到了那种咯咯咯的声音,使我毛骨悚然。 解析:前半句省主语,后半句不能再省主语。如用“声音”做主语,可将“了”改为“的”,如用“我”做主语,可删去“使”。 3、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例: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沉重和紧张。 解析:这个句子主语的中心语是并列词组“任务和工期”,它和谓语中心语“沉重和紧张”搭配不当。应当分开说:“任务艰巨,工期紧张”。 4、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例:电视台频繁地在观众等待下一个节目的时候播送广告,使观众很有意见。 解析:这个句子有一个比较复杂的状语,其中的“频繁”应放在动词“播送”前面。 5、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例:明天,由两车鬼子荷枪实弹押送下的车队要经过一条山沟,这可是伏击的好机会。 解析:这个句子把两个介宾词组杂糅在了一起,句子的结构混乱。可以改为:明天,在两车鬼子荷枪实弹押送下的车队要经过一条山沟,这可是伏击的好机会。或者:明天,由两车鬼子荷枪实弹押送的车队要经过一条山沟,这可是伏击的好机会。 6、前后表达不一致: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7、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该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缺少呼应,或者误用关联词语,都会造成句子表意不明。例如:在新长征的路上,我们即使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取得了一些成绩”是已经证实了的事实,不应该用“即使”,改为“虽然”。) 8、指代不明:代词起指代作用的时候,被指代的词交代不明白,或者有不止一个,那么代词指代的对象就会不明确。例如: 《骆驼祥子》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表现了他十分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能熟练地使用地道的北京话进行写作的特点。 (第二个分句中的“他”指代的是《骆驼祥子》的作者,但是在前一个分句没有“他”,因此“他”的指代对象不明确。) 二、逻辑病句的辨析、修改:逻辑病句是指句中有不合常规和情理的毛病。
1、概念错误:概念错误主要包括概念不明确、不一致、不恰当、并列概念不同属。例如:他们用这种半导体制成的光导电视摄像管,这种摄像管为普通电视摄像管1/10,而灵敏度高10倍。  (“1/10”本身是明确的,用在这里不明确。是什么的1/10?“重量”还是“体积”?) 2、判断错误:主要包括一个句子表达了不止一个判断,肯定、否定不明确,前后不一致等。例如: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收集了大量的学生的材料,分析、整理材料常到深夜。  (“他收集了大量的学生的材料”有歧义,表达了两个判断:一为“大量学生的”,二为“大量的材料”)。 常见的辨析病句常方法有:
(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常用的句子,比较得出结论。(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病句”,是指因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修辞不当而造成的“不通顺的语句”。不通顺的语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结构不当,二是表达不当。
基本步骤:
①在复习时,首先要参照《考试说明》中对病句的六种考查类别,并结合具体例句,加深对各种病句特征的了解。②语法分析。把握语句的各个成分,注意各成分的搭配与照应;删除多余成分,补足缺少成分。③语意分析。这主要是结合语段的整体意思,理清语段中各层次之间的关联,注意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④逻辑分析。综上所述,修改病句可以概括为五字诀: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妥当的)简(修改应简要)调(不搭配、不照应的)修改病句:
一、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
①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内容,不能重起炉灶另写。②改动尽可能少。③要注意试题的修改要求,忌盲目修改。④修改后的文字只要符合语法等基本规则即可。而不需要润色,以使其“更好”。
二、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一)病句的常见情况:1、语序不当(1)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生产的棉花”)(2)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中心语,应改为“热情的同他交谈”)(3)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2、搭配不当(1)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2)她拍摄完这部影片,就宣布正式退出演员生涯。(动宾搭配不当,“生涯”不能“退出”)(3)这是一次竞争激烈的考试,非用十分的努力才能战胜其它竞争者。(关联词搭配不当,“非”与“才能”不能配合使用。)
3、成分残缺或赘余(1)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了杂文,成了文学艺术中的奇葩。(缺主语,将“创造了”改为“创造的”)(2)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3)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4)其余这是过虑的想法。(多余,“虑”就是想,可删去“的想法”)
4、结构混乱(1)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应该是“主要成分是……”或“是由……配制而成”,两种格式或选用一个)(2)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两句话揉在一块儿说了,只能选一句说)
5、表意不明(1)局长、副局长和其它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其它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的领导,不明确)(2)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6、不合逻辑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就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二)答题指要:
辨析病句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即所谓的标志性病句:
(1)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一般情况下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是否要考查三种情况。第一种可能性:考查并列成分的包含问题。如“我上街买了些蔬菜、花菜和小白菜”,“蔬菜”和“花菜、小白菜”之间有包含关系,不能并列。第二种可能性:考查各并列成分的语序问题。这是一个常考的问题,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童年、中年、少年、青年和老年几个阶段”,那“中年”就只能放在“青年”之后。第三种可能性:考查并列短语前后搭配的当否问题。这是高考中关于并列短语考法中的最重要的一种考法。
(2)句子中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时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可能要考正反两方面的前后呼应的当否问题。句子中的正反两方面的词语一般要讲求呼应,否则将视为病句。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呼应有明呼应和暗呼应之分。明呼应就是指前后都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暗呼应就是后面不出现正反方面的词语,但是能从语意上体会出正反两方面的含意。
(3)谓语是“是”、“成为”时如果句子的谓语是“是”、“成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一般的规律是:主语和宾语应该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某行为活动。
(4)句子的开头出现了介词时如果句首出现介词,可能要考主语残缺的问题,可能因此而全句无主语而成病句。这种句子一般有两种修改方法。一是去掉介词,让本该做主语的成分作主语。二是保留介词,在后面的句子中去掉某一个词,从而另外找一个适合作主语的词来作主语。
(5)句子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如果句子中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就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两种情况。一是语序是否不当。二是是否产生歧义。
(6)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如果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要考虑主客位置是否倒置。
(7)句子中出现多个否定词时如果句子中出现两个以上的否定,我们要条件反射似的想到可能要考查多重否定的当否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否定”不仅包括否定副词不、非等,还包括两类比较特殊的形式:一是反问句。二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如:禁止、忘(记)终止、否认、否定、推翻、排除、免去、取消、禁令、忽视、忌、忌讳、放弃、难以、拒绝、避免、预防、仿造等。另外类似“无时无刻”“不明不白”等格式的词表达一重否定的意思。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昨天开始销售的第六期凭证式国..”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25719290362210924260370235952236816辩才须待七年期,中的“七年”是实指还是虚指?
如题,如果是实指那么为什么是七年?有什么出处吗?本句来自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我瞎说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_百度作业帮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
要真正地考核一个人是不是有才干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富贵幻影云烟,文采化境水山。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 & &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译文】要检验玉是真是假,必须在火中烧它三日;要辨别不同的木材,必须在它长满七年之后。 &【出典】 &白居易 &《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 & 注: & 1、 & & 《放眼》 &白居易 &
& &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 &试玉要烧三日满, & 辨材须待七年期。 & &周公恐惧流言日, & 王莽谦恭未篡时。 & &向使当初身便死, & 一生真伪复谁知? & 2、注释: & & 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法:办法,方法。  决:判定。  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  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试:试验,检验。  辨:辨别,鉴别。  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期:期限。  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典故: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典故: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篡(cuàn):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向使:向,先前,使,假使,假如。  便:就。 & &复:又。 & 3、译文1: & & 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和祝蓍来占卜吉凶。检验玉的真假只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需要等待七年。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对大家恭恭敬敬。假使你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会知道呢? & &译文2: & &赠送给您一个办法解除您的疑惑,不用在龟壳上钻孔观察龟壳上面裂纹来分析吉凶和用植物蓍的茎来算命那样的占卜方式。验证玉的真假好坏要用炉火烧三天,真玉好玉不会变色,分清枕木与樟木要等两种植物生长到第七年的时候。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因为所在的封地而得名的周公,忠心耿耿的辅助年幼的成王治理国家,国内有流言说周公要取代成王,周公回封地避嫌,后来流言不攻自破,成王又把周公接回都城,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王莽,在没有夺取皇位之前表现的非常谦虚恭谨。假设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就死去了,那么一生的真真假假又有谁能搞清楚呢? & &译文3: &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方法,不必用龟甲和蓍草占卜。辨明玉的真假只要烧够满满三天,辨别树木的优劣必须等它生长七年以后。正直贤良的周公尚且害怕流言蜚语,心怀不轨的王莽在篡位之前还装作毕恭毕敬。假如人在被误会时就死去了,他一生的忠奸又有谁知道呢? & &4、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 &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 &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 & & 他喝酒时,有时是独酌。如在苏州当刺史时,因公务繁忙,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如果没有九天的疲劳,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娱乐的的身心。他是用酒来和劳动进行结合的。 & & 河南尹卢贞刻《醉吟先生传》于石,立于墓侧。传说洛阳人和四方游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来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宽的土地上常是湿漉漉的,没有干燥的时候. & &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此诗可作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 & & &5、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过了五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任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此诗为第三首。 & &
&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 &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 &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 &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 & 6、近日看到白居易的一首七律,感觉受益匪浅,共赏之: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蓄。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七律,大体意思讲的是: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周公辅佐执政。管、蔡、霍3人放出流言,诬陷周公要篡夺王位。周公诚惶诚恐,隐居起来。管蔡霍之乱平息之后,证明了周公的清白。西汉末年的王莽,在他未杀汉平帝篡夺王位之前,伪装高超,礼贤下士,“爵位虽尊,节操愈谦”。如果周公在流言四起、王莽在假装谦恭之时死了,他们的真实面目后人就无从知道了。当然,周公的美名、王莽的骂名,也就无从谈起了。  这首诗说出了一个真理:只有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给一个人盖棺论定,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作谦恭的正人君子了。  一块石头到底是莽石还是美玉,只要把它投入熊熊烈火之中,三日后大概足以能够见分晓,一个人是否有才能,把他放到真正需要真材实学的岗位上,历练历练,大概也能辨出个子丑寅卯来。当然这里还是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质而言,在没有外来因素的影响下,还是容易辨别的。但现实社会何其复杂,人生的诱惑何可胜数,周公被谗、恐惧而奔楚,王莽深藏、谦恭而下士,当此之时,谁真谁伪,孰真孰假,谁又能说得清楚。  所以说好人还是坏人,有些时候,还真不是一句“盖棺定论”就能说得清的。曹孟德在刺董卓时俨然匡扶汉室的英雄豪杰,挟天下 令诸候时也只敢称汉丞相,以汉室正统自居,一步步到了称魏王时才渐渐暴露他奸雄的庐山真面目。假使他刺董卓时便事败身死或官渡之战便输给了袁绍,历史上岂 不多了位明相,少了位奸雄?   据宋史记载,南宋奸相秦桧青年时期曾力主抗金,在朝廷中享有一定的威望。后来他与钦徽二帝一起被金所俘,释放回来后极 力推行投降主义路线,逼害抗金爱国将领岳飞。假如当时秦桧与钦徽二帝一起老死在大漠荒北,也许历史会给他留个美名。  再说说近代著名大汉奸汪精卫。 他可谓国民党中自孙中山之后的大佬,国民革命泰山北斗级人物。读汪精卫的刺杀摄政王未果的时写的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何等豪迈!何等气魄!如果因此被清廷所杀,其地位和影响又岂是喻培伦,林觉民诸君所能比肩。偏偏清廷故作开明姿态,仅判终生监禁.清廷的宽大,却毁掉了汪精卫一生的英名;作为国民党内著名的左派代表,如果汪精卫死于&七一五事变&之前,还可以获得廖仲恺一样的名声.那样的话,不知道今天的历史书的编撰者该怎样侃侃而谈如果汪精卫还活着,国共合作会怎么样。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高喊&攘外必先安内&,而汪精卫却主张积极抗日.这个时间汪精卫曾经遭到过一次暗杀,如果汪精卫死于此时,也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了.  一些历史人物死的时候劣迹还没有暴露, 被当作正面人物来评价,死后一段时间,生前的劣迹逐渐暴露,臭名昭著。像康生就是这样的人,在他死后五年被开除党籍。可见盖棺不能定论,正如白居易用诗的 语言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真伪优劣要让时间来检验  人生在世,只有短短的几十载,可谓是白驹过隙。生活岂能尽如人意?待人处事还是要无愧于心。去实实在在、坦坦荡荡、快快乐乐地做个好人吧! & &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见唐·自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试玉句:作者原注“真玉烧三日不热”,古时曾有“锺山之玉,灼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的传说。辩材句:作者自注“豫章术,生七年而后知”。豫,枕木;章,樟木;这两种树小的时候很相像,要长到七年才能分辨清楚。这两句大意是:试验玉石要烧满三日火才能试出来,分辨枕木和樟木须要待七年后才能分辨清楚。 & & 《放言五首》是作者贬官江州司马途中奉和先期被贬官的元稹的诗。~两句,作者以试玉、辨材比喻对人和事的认识,须要经越长时间的考验才能认准,不能凭一时一事作出判断。诗句运用典故和比喻表达情理,富于理趣。此名句可用于表示识别、评价人和事须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还可用于表示是正人君子,不做亏心事,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 &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最愤恨的也是伪君子,这样的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令人防不胜防。我有一位“好友”,见谁都亲切地拍着对方的肩膀:“你真好,你真了不起,我真佩服你”,令人背后发凉,不知道他称赞你怀有什么目的。其实这只是他的一句“口头禅”。有人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题:世界上最深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大海”,实际上非也,大海再深,终究见底,而人心险诈,居心叵测,是永远看不到底的。尤其是现在,商品社会了,商场如战场,生活中到处都是“馅阱”,一不注意就会落人圈套,不管是出门在外,还是在同一个办公室,明争暗斗,阳奉阴违的人与事太多太多,让人感觉“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每个人都在心灵上安了一把锁,其实这把锁也是可防君子难防小人的。为与人交心,有人拜了盟兄弟,有人拜了“干姐妹”,但疏不知,现在这种江湖上的东西也早变了味儿,变成了人与人互相利用的工具,哪有管鲍之交的理解,哪有桃园结义的感情?就是路上遇到乞丐,人们也不敢再随便施舍了,怕的是上当受骗,现在倡导诚信社会,实际上是人们感觉拥有君子品德的人太少了,诚信缺失,社会逼得人们个个戴上假面具生活,个个变成了“伪君子”,不“缺德”都不行了! & &9、邹承鲁:炒作之风盛行有多种原因。首先是普通老百姓对自己健康的关注,对任何有关生命研究的成果都会很感兴趣。但是由于人们生物学知识的贫乏,又缺乏判断能力,这样就会给人有空子可钻。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有的人便可以胡吹,就可以骗人。而企业为了达到自己近期或远期的商业目的,多会使用某个人们不熟悉或不了解的概念,然后把它曲解,变成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概念,再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 更为重要的是媒体的推波助澜。许多媒体不研究消息的来源,过分注重于抢新闻。但是科学与新闻炒作有两个根本的矛盾。科学是要可靠,新闻是要快。白居易有一首诗说得好:“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因此,对科技新闻媒体来说,宁可慢点说出来真话,也不要快了说出假话来,这是对读者的负责,也是对媒体信誉的负责。奉劝媒体在炒作重大新闻的时候,还是找内行先问一问,发表的时候要给自己留有一点余地,不要把话说绝了。我也经常会遇到一些科技“无知者”,号称解决了这样或那样的科技难题,比如有人自称用初等数学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我斗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些媒体是拿了一些人的好处了。当然,收了钱登那些经过考核的真正的成果也是可以的,但是拿着钱登假话、假新闻、假成果那是绝对不可以的。规劝媒体,特别是科技类媒体要珍重自己的声誉。 & &最后我还要告诉大家,真正严肃的科学家是不会在专业杂志没有发表之前先通过新闻媒体炒作自己的“成果”的,因为这样无疑会对他今后在世界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设置了障碍。例如著名的英国Nature杂志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经过新闻炒作的东西,Nature一律不再予以接受。 &(单位:科学时报社 & &刊登:《科学时报》) & &10、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有两句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宝玉也好,优秀的材质也好,都必须得经过一定的时间考验,才能识别、培养出来。 & &现实生活中,某些年轻官员的“火箭式破格提拔”屡遭质疑,首先是因为这些官员的提拔不够透明,其次是当事人沉默不言或者官方回应敷衍了事而不了了之。人们不禁要问:频繁的“破格提拔”是否会有猫腻?所谓的“破格”是破“能力”之格还是破“权力”之格?从公布的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到,某些官运亨通的年轻官员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频频变换工作单位,每换一个工作单位便得到重用高升。从一个办事员到副科正科正处乃至副厅正厅,也就是三五年时间。这就难怪“官二代”、“富二代”、“潜规则”、“违规提拔”成了人们质疑的焦点。 & &大凡破格提拔一个年轻官员,当人们质疑时,官方回应往往是被提拔者在某方面有突出之处:或者是有超凡的工作能力,或者是在所担负的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等。这样,破格提拔似乎就有“合理”可言。然而,一些被提拔的年轻官员从其履历看,虽然他们有基层工作经历,但有的履职不到一年就荣升走人。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是否有三头六臂跑遍辖区的山村?他们是否有七十二变在短短的时间内做出群众公认的实绩?稍微了解农村工作的人都清楚,乡镇工作千头万绪,既要懂农业和经济,又要懂维稳,还要熟悉农村工作情况,了解农村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善于做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彻头彻尾做好这些工作真的很不容易。“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指的就是乡镇繁琐复杂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一个年轻人连办事员的座位还没坐热,就立即闪电般被提拔为副镇长、镇长、党委书记、县委常委,甚至更高的职务,确实匪夷所思。试想,这样提拔起来的人能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疑难问题吗? &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领导干部的能力不是一两年便得以形成提升的,而是要在工作中锻炼自我,像老鹰猎食那样不断地捕捉新的知识,像蚂蚁搬家那样不断地积累成功经验,勇敢并周而复始地挑战棘手的事,用敏锐的眼光看待事物,通过反复实践和摸索总结,把不懂不会做的工作干懂干好,把不起眼的工作抓出成效,在解决棘手难点问题的实践中学习和寻找办法,以此提升综合素质、提高领导能力,从而才能走上领导岗位。相对而言,从基层做起,环境差条件落后,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稳扎稳打地锻炼,是领导干部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辨材须待七年期”,经过长期磨练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于公于私更加有利。 & &(作者单位 廉江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 &杨安民) & &11、透过现象看本质,看透一个人很难,看走眼的时候很多。比如春秋的齐桓公,重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个奸臣,结果身败名裂,结局可悲。 &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历史上的很多事情难以解释。王莽曾竟是真的曾经被很多善良的民众当做道德的化身,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露出原形。认识一个人需要时间,有时候七年也难以辨别真伪,需要用他的一生去做结论,中国有句成语?盖棺论定?就是这个道理。 & &世界著名画家梵高,生前极度穷困,被岁月折磨的几近癫狂,他的画不被人赏识。在他死后数百年后,他被称为世界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画价值连城。 & & 大唐改革家张居正因为“夺情”事件被当时的“清流”邹元彪攻击为“禽兽不如”,邹元彪因反对张居正被万历皇帝打折了两条腿,邹元彪一直仇恨张居正。可是四十年后,大明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邹元彪终于发现自己错了,彻底理解了张居正,并拖着两条残腿为张居正正名而奔走疾呼。不知去世几十年的张居正在天堂会作何感想? & &认识一个人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更需要时间。记得英语教科书上有句名言?患难朋友才是真正朋友。?当信誓旦旦的两个好友遇到一只熊时,另一个丢下一个朋友跑了。不经风雨,哪识彩虹?平时的口服蜜剑,哪能经得起一场生死考验? & &拍马的人是为了骑马,一旦骑上马,地位随之颠倒,不知某些朋友可曾想到过这一点。有多少人被某些想上位的朋友的迷魂汤灌得神魂颠倒? & &大清王朝有个被称作“万花筒”的权臣明珠,朝中所有大臣都受到其恩惠,小恩小惠遍及干传达室、保洁员之类的奴仆。可是一旦被逮捕入狱,凡是受过其恩惠的人争相揭发他的罪恶以表明自己清白。据说,明珠在牢房里任然点着煤油灯坚持办公,当有人问他坐牢为何还这么勤政时,明珠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做官时候,热闹惯了,忙于公务惯了,突然安静下来。受不了。”?是的,身居高位处庙堂之上和住在牢房里的感觉反差确实很大,这时候有充分时间思考是非得失和人情世故了。就像一个被前呼后拥的年轻美貌演员,从被人山人海的观众吹捧到年老色衰无人问津,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确实不太适应。 & &大明崇祯皇帝最后一次上朝时,亲自击鼓召集文武大臣上朝,当时北京城门一破,所有大臣作鸟兽散,都去良禽择木而徙了,连击鼓敲钟的都走了。这时的崇祯皇帝真成了“寡人”了。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在身边,据说崇祯恨恨留下遗诏: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 &写完后,他的心反而镇定下来,痴痴地瞅着身边茕茕孓立的王承恩,说:“完了,王承恩,朕决心以身殉社稷,可气的是那一班文武大臣,平日口谈忠孝,到头来,竟没有一个能从朕于地下的。” & &此时的崇祯在临死之际或许是人生最清醒的一天,他幸好还有一个陪伴他一起在煤山一同上吊的王承恩,尽管崇祯想对王承恩加官进爵,可谁不明白这是一句空话?当一个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君临天下的皇帝在危难之际,身边只有一个跟随的大臣,不知九泉之下的崇祯作何感想? & &茫茫人海,找到像俞伯牙钟子期那样的高山流水的千古知音,不被名利污染的真正朋友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 &当年司马迁为投降敌人的李陵辩护被汉武帝处以宫刑时,“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他感慨发出: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 &记得电影《知音》有句台词: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电影中的驰骋疆场的大将军蔡锷和一代名妓小凤仙的倾城之恋被传为千古佳话,可见“一贵一贱,交情立见”,知音没有贫富、门第之类的因素,是人与人心灵的相互交融。 & &可是千古之音也只有经过落魄失意,甚至一生才会验证。*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 &·白居易诗词 & & 白居易 & & &《钱塘湖春行》 &
& 白居易 & & &《钱塘湖春行》
& & & & & & &白居易 & &《湖亭望水》
& 白居易《暮江吟》 &
& &白居易《琵琶行》 & &白居易《琵琶行》 & &白居易《琵琶行》
& &白居易《琵琶行》 & &白居易 & &《江楼夕望招客》 & &白居易 & &《花非花》 & & 白居易《卖炭翁》 & & &白居易《长恨歌》 & &白居易《长恨歌》 & &白居易《忆江南》 & & & & & &白居易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 & & & &白居易 & 《买花》 & & & & & & & & & & &白居易 & &《花非花》 &白居易 & 《买花》 & &白居易《卖炭翁》 &白居易《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 & 白居易《长恨歌》 & 白居易 &《长恨歌》 & & 白居易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白居易 & & &《钱塘湖春行》 & &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白居易 & & &《钱塘湖春行》 & & 白居易 &《忆江南》 &白居易 & & &《钱塘湖春行》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福建晋江一个爱国敬业的小人物。
傍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巨人有古今大家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李煜、林清玄等等。本博目的是普及古诗词,弘扬国学。本博非论文,并非所有的都是原创,不少资料来自网络。欢迎引用和转载。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年前一句话娶媳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