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文学常识的文学语言与陈建功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说家陈建功简介_百度知道
小说家陈建功简介
著有《找乐》等一系列痞子文学的作家。
很富有艺术表现力、韩、日,国务院特殊津贴领取者、中山大学等名校教授、日。  陈建功以小说、《鬈毛》,此后作品渐多并引起读者注意。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前科》,文风幽默风趣,亦曾出访美。其祖父陈寿卿,陈建功到北京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越、韩、《飘逝的花头巾》分获1980年,系北海东华公司创办者之一,常能有力地突入性格的深处、散文、孟加拉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其父陈朝宝、捷、人生的底蕴、新时期北京民众的口语。它的叙事手腕。&quot:短篇小说集《迷乱的星空》,经济学者、影视剧本创作见长、《建功散文精选》等,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法。1982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历尽艰辛,作品被译成英、新加坡等国和香港地区。1995年2月调中国作协工作。陈建功曾获多次全国性文学奖、《丹凤眼》,北海沦陷时、散文随笔集《从实招来》:30集电视连续剧《皇城根》(合作)和23集电视连续剧《青春之歌》(合作)等。他的文学语言,创作的电视剧本,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融合了古典小说特别是宋元话本的优秀传统和五四以来新格式的短篇小说的意识经验,和海外作家进行交流,曾任北海商会主席;陈建功出版过的书籍有,栩栩如生,日出身于广西北海市、《建功小说精选》、中篇小说集《陈建功小说选》。其创作的短篇小说《丹凤眼》。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到京西煤矿当了十年采掘工人;那刻画人物的艺术雕刀,熔铸成既有旧京韵味又有城市新风的现代京白、社会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系一级作家,在老舍京味语言的基础上。陈建功1957年随父母迁居北京,显示了高强的艺术控驭力,开掘出性格的。1977年恢复高考后,为救助难民不遗余力,作家:&quot。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纂出版的《中华文学通史·当代文学编》称许陈氏,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得到文学评论界的普遍好评、越,中国少年作家班编委、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博采新时代,颇有人望,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196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中毕业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描写生活以北京为多,作学术讲演,考入北京大学文学专业继续学业、《北京滋味》陈建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中国作协第七届副主席陈建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韩、随笔,是我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法,作品曾多次获全国重要的文学奖、原杭州大学副校长、电视剧写作,主要从事小说,三角级数、著名数学教育家,人名、教育双丰收,学术。 重庆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陈建功、建筑技术、英文版本,专攻土木工程,单叶函数与共形映照等,部分作品译有捷克。我国杰出数学家,研究领域涉及正交函数、陈建功、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岩土工程,在海外出版,函数逼近、日陈建功
生于1949年,汉族,广西北海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8年高中毕业后历任京西煤矿采掘工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皇城根》(与赵大年合作),《建功小说精选》,《建功散文精选》,短篇小说集《迷乱的星空》,中短篇小说集《陈建功小说选》,中篇小说《鬈毛》,中篇小说集《前科》,随笔集《从实招来》、《北京滋味》等。部分作品译有捷克、韩、日、法、英外文版本。
短篇小说《丹凤眼》、《飘逝的花头巾》分别获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及1980年、1981年《北京文学》奖,《鬈毛》获1986年《十月》文学奖,《太阳石》获《东方少年》中篇小说奖,根据中篇小说《找乐》改编的同名电...
小说家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老舍文学奖_百度百科
老舍文学奖
老舍文学奖是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于1999年创立的文学奖,主要奖励北京作者的创作和在京出版和发表的优秀作品,每两至三年评选一次。老舍文学奖的奖项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戏剧剧本、电影 电视剧和广播剧。 第三届新增了新人佳作奖。老舍文学奖是北京市文学艺术方面的最高奖励,与、、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
文学奖是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主办的北京市文学艺术方面的最高奖励,
2002 张洁《无字》全票摘取了长篇小说桂冠
用于奖励京籍作者的创作和在北京出版、发表的优秀作品。“老舍文学奖”于1999年正式创立,并于2000年6月首次颁奖。目前,老舍文学奖已颁发三届,奖励项目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戏剧剧本、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
老舍文学奖的奖项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戏剧剧本、电影 电视剧和广播剧。 第三届新增了新人佳作奖。
老舍文学奖是北京市文学艺术方面的最高奖励,与、、并称。
老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唯一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的文艺家。他创作的具有浓郁北京地域特色的文学、戏剧作品,享誉中国,在世界上也有很大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作家以老舍为榜样,写出了一批“京味”作品,形成一个独特的流派,为纪念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推动京派文学的发展、壮大,繁荣中华民族的文艺事业,特设立老舍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由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主办,是北京具有最高荣誉和权威的文学大奖,文学奖每两年评奖一次,设专门机构组织实施评奖工作。
老舍文学奖的评选工作将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
老舍文学奖
鼓励作家树立精品意识,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创作出更多的优秀。
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戏剧剧本(话剧、戏曲)
长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和剧作奖。(长篇小说已获的作品,中篇小说已获的作品不在评奖范围)
优秀长篇小说奖
优秀中篇小说奖
优秀戏剧剧
老舍文学奖
曲剧《烟壶》 、王保春
昆曲《司马相如》
电视连续剧
《》 编剧、、导演
《》 编剧,、导演
《脊梁》 罗金编剧,李健导演
《千古流芳》 刘宝毅编剧,李健导演
优秀长篇小说奖
《蒙面之城》 宁肯
优秀中篇小说奖
《一年级二年级》
《初三初四看月亮》
优秀戏剧剧本奖
《正红旗下》
《》 陈健秋
广播连续剧剧本奖 空缺
优秀长篇小说奖:
中篇小说奖:
曾哲《香歌潭》、《十周
老舍文学奖
戏剧剧本奖:
新人佳作奖:
《李大筐的脚和李小筐的爱情》、毛银鹏《故人西辞》
日上午,第四届老舍文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市文联礼堂举行。本次活动的征集范围是从2004年11月至2010年10月。这期间我国经历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事件,为文学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大量的创作素材。组委会在征集的大量作品中推选出长篇小说23部、中篇小说30部、戏剧剧本中29部进入初评,24部作品进入终评。且本届老舍文学奖的奖金和获奖数量是历届中最高的,优秀长篇奖金5万元、中篇2万元;优秀剧本奖金3万元。[1]
优秀长篇小说奖:《八月狂想曲》
《天 藏》 宁肯
《如意高地》
《琉璃》《北方佳人》《》《北京甜心》获提名奖。
优秀中篇小说奖:《豆汁记》
《哑炮》刘庆邦
《大声呼吸》
《我的左手》;
《失踪女》《向土地下跪》《打起黄莺儿》《你让我难过》《墓约》获提名奖。
2014年老舍文学奖颁奖
获得优秀长篇小说奖的有:的《耶路撒冷》、的《北去来辞》。马平来的《》、的《状元媒》获提名奖。
获得优秀中篇小说奖的是:文珍的《安翔路情事》、的《朗霞的西街》、的《北京房东》、的《隐身衣》。的《东风嫁》、的《第三日》、的《暗杀刘青山张子善》、王蒙的《悬疑的荒芜》、万方的《》获提名奖。
万方的话剧《忏悔》、李静的话剧《鲁迅》获得优秀戏剧剧本奖。王新纪的戏曲《骆驼祥子》,翟迎春、林蔚然的戏曲《歌唱》,周申的话剧《驴得水》、谢昱缇的话剧《彼岸》、赵宁宇的话剧《声音》获得提名奖。[2]
本次活动中作品的征集范围是从2010年11月至2013年12月。组委会在征集的大量作品中,遴选出符合评奖要求的长篇小说18部,中篇小说20部,戏剧剧本20部进入初评,最后,共20部作品进入终评。[3]
,原名,字舍予,清光绪二十四年生于北京小羊圈儿胡同的贫民家庭里,上有三个姊姊和一个哥哥,老舍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是满清正红旗的护军,1900年,他在与侵略者的巷战中身受重伤,全身被炸成肉花,死于的一家粮店中。从此,老舍一家原本清苦的境况更是雪上加霜.老舍家境困苦,使他的求学道路上也坎坷多艰。从私塾、小学到中学,经济上十分为难,数进数出,还是母亲咬了牙作难和好心人资助,最后才得以进入北京师范学院。 老舍在北京师院的五年学习生活,成绩一直是上等,还受校长方环和语文老师宗子威的影响,开始写诗、散文和演讲,光芒毕露,这是在文化基础上奠定他将来创作生涯的第一步,也是他将来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起点。 毕业之后,直接被派任公立小学校长。任上,爆发,虽不能直接参加,但是反帝国、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潮流,启示了他的思想: 假若没有‘五四’,我很可能终生作这样一个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我绝不会忽然想洗去搞文艺。 以前我以为对的变成了不对……这一下子就打乱了两千年来的老规矩,这可不简单!我还是我,只是我的心灵变了,变得敢于怀疑了!这还了得!假若没有这一招,不论我怎么爱好文艺,我也不会想到跟才子佳人、鸳鸯蝴蝶有所不同的题材,也不敢对老人老事有任何批判。 这运动使我看见了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明白了一些救国存亡的初步办法。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中国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做洋奴。这两种认识就是我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 文学革命使他感到狂喜,他开始以白话文创作,写下了他第一篇习作《小铃儿》,叙述小孩子打洋人的故事,这无疑是老舍爱国主义的一个开端。
二十五岁,老舍受聘到担任华语教员。为了学英文,他开始拚命地念小说,其中、、、特别是康德拉(黑暗之心)对他影响甚大,他喜欢这些近代小说写实的态度,尖锐的笔调。这些小说已成为社会的指导者,人生的教科书;不只提供消遣,而是用引人入胜的方法作某一事理的宣传。 到了英国,我就拚命地念小说,拿它作学习英文的课本。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离开家乡时自然想家,也自然想起过去几年的生活经验为什么不写写呢?老舍‘想家’,其实是想在国内所知道的一切。那些过去就像图画,常在心中往回不已。他开始动笔,舍弃中国小说章回体的旧形式,加上往日的生活经验及他富有幽默的特点,大胆放野地写下去,写成三篇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及《二马》,显示其独特风格和观察的特殊生活领域,为其文学之路,奠定重要基础。
三十一岁回国任教,老舍怀抱着爱国的激情和高昂的创作热情,又由远方的英国切进到他熟悉的古老的中国社会现实中来,再加上对文学理论的研究,这就推动他第一个创作高产和丰收时期。许多重要的长篇小说,如《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甚至今天要讨论的都在这时期创作。这些作品奠定老舍在中国文坛上的重要地位,是他成为一名符其实的大文学家。
1937年,抗战爆发,老舍成为抗战文艺最积极的实践者。以老舍在在文坛的地位,他的爱国热诚和热心公益事业而又具有团结各方力量的吸引力,在武汉组织‘’,被推举为常务理事(实际负责人)达八年之久。
他怀抱着爱国热忱的高涨,推动他的社会观和文艺观向着革新的方向发展,所作不出抗战宣传的作品,如《四世同堂》。同时,他也注意到通俗文艺形式,拜访鼓书艺人,学习和讨论鼓书作法,有许多曲艺的创作。同时也融合相声的语言与戏曲的表现手法,大大加强话剧的创作,如《十五贯》。抗战这一大形势,使老舍从学府的生活天地和市民的写作范围突破出来,早期他还着力于赞颂、鼓励群众抗战爱国的热情,到后来,人民的生活愈加困苦,他的眼光不得不转注到抗战背后的社会现象了:国民党消极抗战、顽固统治,小官藉机发国难财,吃抗战饭,老舍将这些面相用讽刺喜剧的形式刻画出来,更显黑暗现象与民族弱点的批判,也深化了老舍的爱国主义。
1949年,老舍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故乡——北京。他对北京怀有深情,他把北京看做一块宝地,走过旧时代,真诚地投入新生活,开始新的创作热情。这时期有最著名的剧作:、。但是,1962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风潮,首要铲除的便是黑五类的文艺家,以老舍在文坛上的崇高地位,当然成为共产党杀鸡儆猴的首要目标。老舍疑惑的是,他也是穷人家出生,一辈子都在为穷人造福利事业,批评的喧嚣、匆忙、拜金、与贫富不均,为什么是黑五类?但不由分说,老舍即成为众矢之的,批斗、攻击、满身是血,最后,带着所有的绝望,在太平湖畔想了不为人知的一夜,然后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2008年2月,第四届老舍文学奖将进入初评阶段。在走入第四个评选年头的时候,老舍文学奖奖金大幅提高,该奖项成为目前国内纯文学奖中奖金最高的奖项。[3]
2014年在北京市文联礼堂举办的“2014年老舍文学奖”,原本应是“第五届老舍文学奖”变更为“2014年老舍文学奖”,今年获得老舍文学奖的作家全部没有奖金。[3]
.新浪网[引用日期]
.腾讯[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小说家陈建功简介_百度知道
小说家陈建功简介
生于1949年,汉族,广西北海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8年高中毕业后历任京西煤矿采掘工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皇城根》(与赵大年合作),《建功小说精选》,《建功散文精选》,短篇小说集《迷乱的星空》,中短篇小说集《陈建功小说选》,中篇小说《鬈毛》,中篇小说集《前科》,随笔集《从实招来》、《北京滋味》等。部分作品译有捷克、韩、日、法、英外文版本。
短篇小说《丹凤眼》、《飘逝的花头巾》分别获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及1980年、1981年《北京文学》奖,《鬈毛》获1986年《十月》文学奖,《太阳石》获《东方少年》中篇小说奖,根据中篇小说《找乐》改编的同名电影获1993年柏林电影节青年影评大奖、东京电影节金奖、西班牙圣塞巴蒂安电影节奖、法国南特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放生》获庆祝建国45周年中篇小说优秀奖,《皇城根》获庆祝建国45周年长篇小说佳作奖,特写《探访:大饭店W·C》获庆祝建国45周年报告文学佳作奖等。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陈建功,作家,日出身于广西北海市。其祖父陈寿卿,系北海东华公司创办者之一,曾任北海商会主席,颇有人望,北海沦陷时,为救助难民不遗余力。其父陈朝宝,经济学者,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教授。陈建功1957年随父母迁居北京。
  196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中毕业后,到京西煤矿当了十年采掘工人,历尽艰辛,其间开始文学创作。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大学文学专业继续学业,此后作品渐多并引起读者注意。其创作的短篇小说《丹凤眼》、《飘逝的花头巾》分获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陈建功到北京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95年2月调中国作协工作。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
小说家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最新播报:
争议中的文学奖:热闹背后有“门道”?
  最近,鲁迅这个名字再次被许多人提及,语调中还满是同情。
  尽管眼神依然犀利,但这时的鲁迅被困在一块小小的奖牌里,只能听着周围争吵声四起,却无法拿起笔杆子加入战斗。
  5月16日,参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1362部作品进入公示阶段。25日,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在微博中说,其中来自湖北的一部作品“以全票通过,我很生气”。她透露,“此人诗写得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而且“相信此人现正在北京评委中四处活动”。随后,方方还贴出此人的一些诗句,供公众评价。
  通过诗句,人们很快找到了一位叫做柳忠秧的湖北籍诗人,并替鲁迅先生投出犀利的匕首。
  虽然柳忠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坚决否认“到处活动”的指责,但方方微博之后,关于鲁奖“跑奖”,“暗箱操作”的猜想立即充斥了媒体。有人通过大段的论述恳求,“假如不能保证评奖的权威公正,还是饶了鲁迅这个名字吧”,还有人回忆起之前围绕在中国文学奖项头上的疑云,说“别逼鲁迅写《论鲁迅文学奖的倒掉》”。
  “如果鲁迅九泉下得知柳忠秧这样的诗全票入围,恐怕气得要掀桌子了。”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看了柳忠秧的作品后说。在这首题为《岭南歌》的诗歌中,被方方摘抄于微博上的句子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开天辟地。讲习所黄埔军,众志成城。陈独秀孙逸仙,国共合作。蒋中正毛泽东,兄弟并肩。”
  “现在的问题是评奖在火,文学在烂。”肖鹰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位近年来一直关注公共文化的学者发现,本来在他看来应该为公共文化提供标杆的文学评奖,正在逐步丧失这一功能,“权力和资本的交手挤压,已经彻底扭曲了中国的文学评奖。”
  人们总是以为鲁迅是崇高的,文学是崇高的,恰恰忘记了最后的奖是名利的
  对于不少活跃于文学圈子里的人来说,相比与诗人推荐前四处活动这件事儿,倒是方方的微博揭露,让他们更感觉意想不到。
  “这本来就是一个名利场,”著名文学期刊《当代》副主编周昌义说,“人们总是以为鲁迅是崇高的,文学是崇高的,恰恰忘记了最后的奖是名利的。”
  于1998年公布第一届评选结果的鲁迅文学奖由中国作协设立,取代了70年代开始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诗歌奖”等奖项,被称为“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肖鹰告诉记者,这个以“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命名”的奖项,与评选长篇小说的茅盾文学奖并立,“实际上是中短篇小说和诗歌散文的国家奖”。
  “作为文学的最高奖,无论是鲁奖还是茅奖,奖金都不算高,但是对于许多作家来说,意义重大。”周昌义说,在中国作协体制内,获得茅奖和鲁奖,都意味着在职称评比等一系列晋升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对于出版社来说,书籍出版以后的好评度,在许多时候也远不如获奖来得重要。“一个文学机构要受到表彰,能以什么为标准?只能以这个为标准。”
  “文学获得奖励本身没有问题,”周昌义说,“现在的问题是,在中国,有一批体制内的作家可以完全隔绝于市场,仅仅依靠体制内的认可生活下去,形成自己的一套生态体系,而茅奖和鲁奖都是这个体系里最亮的明珠,大家自然趋之若鹜。”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作家阿来也曾抱怨国内一些文学奖“有点像是在评先进”。做过多次评委的他发现,“评奖之前往往被召集开会,统一思想”,“一次得奖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大家就可以拿着证书去评职称、调工资了,这样的文学奖对个人有好处,对文学却是一种伤害”。
  此外,肖鹰还告诉记者,依照目前的惯例,如果某省份出现了一位茅奖或鲁奖获得者,往往意味着“这个省的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因此,获奖者往往可以以所在省市获得堪称名利双丰的表彰奖励。
  “在这种诱惑下,如果别人都跑奖,你又怎么能不跑呢?”周昌义反问。
  也正因如此,对于一些活跃于文学圈子里的人来说,方方这次捅破的“是一层大家心知肚明的窗户纸”。
  “跑奖的现象太普遍了。”作家倪学礼告诉记者。这位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说,据他所知,“不少人都在评奖时有过这样的尝试”。
  在此之前,人们也曾经几次通过新闻猜测着那层“窗户纸”里边的风景。
  2010年,武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车延高因诗集《向往温暖》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网友们很快找出这位身份特殊的获奖者的两篇旧作《徐帆》及《刘亦菲》,并将其诗称为“羊羔体”。
  而就在官员获奖的新闻将鲁迅文学奖推向风口浪尖时,图书出版人沈浩波就曾在微博中触碰过这层“窗户纸”,称“不少鲁奖得主是用钱买的,还有一些是谋来的。跑奖,是作协体制内作家的人生大事”。
  不过,鲁迅显然不是唯一一个应该为这样的质疑声音而气愤的。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有些茅奖获奖作品,“获奖之前不为人所知,获奖之后也迅速死去。恐怕将来的人们写这时代的文学史时,提都不会提一下”。
  文学评奖的根本问题还是没有办法适应多元价值共存的现状
  即使是层“窗户纸”,但看起来,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捅破。
  曾经,面对沈浩波的爆料,中国作协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其“不符合事实,也不负责任”,“希望他负责任,拿出证据来”。
  而最近,遭到湖北省作协主席指责的当事人柳忠秧在接受采访时坚称:“作协的评委由作协决定,我一个都不知道,连通过初选的结果都是收到一条作协的短信才知道。”他称,方方对他的指责“是一个很严肃的法律问题”,“如果没有证据,那就是你诬陷我”。
  而在另外一些学者看来,窗户纸里包裹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事实。
  “有人把文学评奖的争议归结为暗箱操作或跑奖,我认为是不全面的,”曾出版专著研究茅盾文学奖评奖制度的学者范国英说,“不是说这些问题一定不存在,而是我觉得,文学评奖的根本问题是没有办法适应多元价值共存的现状。”
  早在2000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出炉时,就有人质疑评委会“都是居住在北京的专家学者”,“评委年龄也偏大”,属于“前文艺工作者”。随后,中国作协在接下来的第六届评选中做出更改,规定评委会和审读小组中京外专家不少于1/3。
  即便如此,文学评奖“圈子化”的质疑,也没有因此而消减。第六届茅奖评选时,有记者曾在报道中对比了包括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主要奖项在内的评委名单,发现一些出镜率颇高的名字,其中既包括陈建功,高洪波等作协官员,也包括白烨、曹文轩、李敬泽等评论家。
  “多年以来,我们的文学批评或评奖关注只是聚焦于一个非常小的作家圈子,这样新人就很难出头。”肖鹰说,“如果你经常参加新书发布会或研讨会,就会发现每次都会添上一些新的名字,但一些老的名字总是在那里。”
  在肖鹰看来,相比于人们想象中的用物质开道的“跑奖”,这种“圈子化”影响下的文学奖,面临着更大的问题。虽然从1985年就开始在《当代》做编辑,周昌义还是会经常遇到一些稿件,到了退稿的时候才听别人说这个作者“得过鲁迅文学奖”。
  但是这种对于圈子的质疑,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并不同意。第四届鲁奖结果出炉之时,这位从第一届开始就担任评委的批评家在接受采访时说,“鲁迅文学奖的评选结果,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是你得承认,很多作家也包括这次得奖的,都是和这个圈子毫无关系或者关系很浅的,有新冒出头的”。
  “对每次的文学评奖结果,文学愤青们经常无比愤怒,他们质疑评委的公正性,恨不得全民公决才能体现公正。但话说回来,假设我们全民公决,那选出来的文学作品会是什么样的?那得多庸俗才能让全中国人民都喜欢?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文学肯定是一个取决于个人判断的东西,这是一个悖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奖永远都要承受争议。”李敬泽说。
  评奖都说公平、公正和公开,但实际上,公平公正都是废话,只有公开才是实实在在的
  身为一名资深的文学编辑,周昌义对于文学作品的争议性并不陌生。
  “对文学奖的质疑从来就有,你评了车延高,大家质疑他的官员身份,但如果你把奖给了莫言,可能同样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给刘震云。”周昌义说,“但不同情况下的质疑是不一样的。”
  周昌义说,虽然作为世界权威,诺贝尔文学奖也经常遭受质疑,但是这种质疑绝少集中于评奖程序,而在于文学本身。
  为了消除质疑,一些尝试正在文学界展开。从2004年开始,周昌义所在的《当代》杂志就开始举办一场有别于传统的文学评奖。
  在这场名为“中国长篇小说年度奖”的评比过程中,评选篇目不再仅限于出版社、作协或者专家的推荐,杂志读者和网友以及100家媒体,都具有推荐权。经过“海选”出来的书籍名单,将在一个会场中接受文学批评家和普通读者的公开投票,“或者在书名下贴磁扣,或者投乒乓球”。
  在2010年的评选现场,最终结果锁定在莫言的《蛙》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评论家必须当着两位作家的面,做出二选一的选择。
  “在现在的状况下,文学评奖公开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肖鹰对于这种类型的尝试提出自己的质疑,“评委在公开情况下投票,更要考虑人情因素,只会让圈子化更加影响到评奖结果。”
  最终,在《当代》的评奖现场,来自中国作家协会的著名评论家雷达坚持要“一票两投”,被拒绝之后,他实在抹不开面子,只好选择弃权。
  在肖鹰看来,要重建中国文学奖的公信力,负责评奖的机构,除了要设置更合理的评奖程序,遴选更具职业道德的评委以外,首先要对之前的种种质疑做出负责任的回应。
  但无论如何,在上一届的茅盾文学奖评选中,改变已经开始发生。最终评出的五部获奖作品,要经过62名评委的“过关斩将”式的投票,作家刘震云形容“像超女”,“像过山车”。
  从第三轮投票开始,中国作协网站“中国作家网”上的茅盾文学奖专题,在每轮之后详细公布实名投票情况。62位评委里谁投了哪些作品的票,全都赫然在目。
  饶有意味的是,日,当获奖者刘醒龙站在位于北京国家大剧院的领奖台上时,感谢本届组织者和评委“公开公正的方式”;毕飞宇感谢的是他们的“担当和勇气”。而在2014年新修订的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中,类似的实名制原则也被加入其中,规定“实行实名投票。产生获奖作品的实名投票情况与评奖结果一并公布”。
  “评奖都说公平、公正和公开,但实际上,公平公正都是废话,只有公开才是实实在在的。”周昌义放慢了语速,一字一句地强调,“公开之后再有争议,就和主办方没有关系,而是文学本身的争议了。”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舍文学奖获奖作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