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风摇动兰英紫,淑气昭融 的意思依迟柳色青打一生肖

1. 图写丹青内,分明烟霭间。 2. 心与青春背,新年亦掩扉。 3. 对案临青玉,窥书捧紫泥。 4. 青松系马攒岩畔,黄菊留人籍道边。 5. 青霭远相接,白云来复还。 6. 青蒲暂似游梁马,绿藻还疑宴镐鱼。 7. 青阳御紫微,白雪下彤闱。 8. 紫禁乘宵动,青门访水嬉。 9. 青坛环玉甃,红础铄金光。 10. 青潭晓霭笼仙跸,红屿晴花隔彩旒。 11. 青莎覆城竹为屋,无井家家饮潮水。 12. 翰墨时招侣,丹青夙在公。 13. 旨酒告絜,青蘋应候。 14. 苍龙青旗,爰候祥风。 15.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16. 碧林青旧竹,绿沼翠新苔。 17. 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叹青山别路长。 18. 衔恩献寿柏梁台,黄缣青简奉康哉。 19.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20. 代邸青门右,离宫紫陌陲。 21. 青鸟不来愁绝,忍看鸳鸯双结。 22. 瀑布迸舂青石碎,轮茵横翦翠峰齐。 23. 武士尽排青嶂下,内人皆在讲筵中。 24. 翠驿红亭近玉京,梦魂犹是在青城。 25.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荡漾波。 26. 青天漫漫覆长路,远游无家安得住。 27. 谁氏子丹青,毫端曲有灵。 28. 只觉人情薄,空馀鹤眼青。 29. 松声冷浸茶轩碧,苔点狂吞纳线青。 30. 拥翠扪萝山屐轻,飘飖红旆在青冥。 31. 妖艳恩馀宫露浊,忠臣心苦海山青。 32.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33. 共思捐佩处,千骑拥青緺。 34. 远物裁青罽,时珍馔白鹇。 35.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36.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37. 别离杨柳青,樽酒表丹诚。 38.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39.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40. 青天荡荡高且虚,上有白日无根株。 41. 光风摇动兰英紫,淑气依迟柳色青。 42. 远朋驰翰墨,胜地写丹青。 43.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44.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45.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46. 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47. 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 48. 鬓发何青青,童颜皎如练。 49. 水色倒空青,林烟横积素。 50.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51. 水碧山青宜入画,游人欣赏愿勾留。 52. 风鹤骨童子颜,碧绿青丝垂下肩。 5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4. 齐鲁青未了,岱宗夫如何。 55. 两岸青山遮不住,轻舟以过万重山。 56. 庭下青书带,书带瑞康成。 57. 南桥春日暮,杨柳带青渠。 58. 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 59.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60.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61. 只喜墙头灵鹊语,不知青鸟全相误。 62.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63.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64. 竿竿青欲滴,个个生凉绿。 65.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66.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67.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8.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9.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70.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71.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72.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73. 旭日衔青嶂,晴云洗绿潭。 74.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75.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 76.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7. 何人借与丹青笔,画取当时八字愁。 78. 丹青徒有逞喧哗,有足由来不是蛇。 79. 能知货贿移妍丑,岂独丹青画美人。 80. 九重楼殿簇丹青,高柳含烟覆井亭。 81. 万叶红绡剪尽春,丹青任写不如真。 82. 如何不出深闺里,能以丹青写外边。 83. 金陵城共滕王阁,画向丹青也合羞。 84. 桑田虽变丹青在,谁向丹青合得仙。 85. 神仙既有丹青术,携取何妨入洞天。 86. 学得丹青数万年,人间几度变桑田。 87.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88.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89. 唯有诗人能解爱,丹青写出与君看。 90.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91.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92.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93. 未尝私祸福,终不费丹青。 94. 丹青传四渎,难写是秋怀。 95. 殿高神气力,龙活客丹青。 96.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97. 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98.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99. 我来始悟丹青妙,稽首如逢冰雪颜。 100. 古壁丹青色,新花绮绣纹。
沪江网《带有青的诗句》由热心沪友鐘整理;沪江句子大全摘录各种优美的诗句供您欣赏。
沪江职场大全
您可能还感兴趣的句子大全文章没有上篇日志
&从先秦文献所记之“兰”看古兰的植物属性(二)
3.0古兰生长的环境是森林、山岗或路边、林下
《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困穷而改节。&《荀子&宥坐》曰:&且夫芷兰生于森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屈原《涉江》有诗句说:&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邱且焉止息。&&皋&和&邱&都是山岗的意思。《楚辞&大招》曰:&芝兰桂树,郁弥路兮。&另,屈原还在《九歌》中写到&沅有芷兮澧有兰&,沅、澧是湖南境内的两条大河,屈原曾经流放于二水之山区,亲见那里的兰花是完全可能的。屈原这里虽然说的是水,但决不可能说兰芷生于江水之中。据常识,凡山区之江流,其岸多为陡峭之山。兰芷则生长于江流两岸之坡地、悬崖。兰花也有生水旁的,但是是生长在山涧溪流的活水旁,不是生在死水泽地旁。汉初文献《淮南子&说山训》也说&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可见先秦文献所记之兰生长环境是森林、山坡或林下、路边。汉初《诗经》的另一位传人韩缨,在《韩诗外传》中也说:&夫兰芷生于茂林之中,深山之间,人莫见之故不芬。&这是西汉经学家对孔子兰生山间林丛下说法的认可。
而泽兰的生长环境与古兰的生长环境天差地别。
三国时《吴普本草》载:&泽兰,生下地水旁。&南朝梁代名医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也说:&&泽兰,今处处有,多生下湿地。&《吴本草》和《本草经集注》都说得很清楚:泽兰生长在泽地之中,或泽傍、或下湿地。当代医药专著载:&泽兰,菊科,生于沼泽地、水边;有栽培。产全国大部地区。&
通过文献记载比较,我们清楚地看到,孔子、荀子、屈原所言的古兰和泽兰的生长环境差异很大,相反的是古兰和今天的国兰类植物的生长环境相同,这是古兰为今兰的又一有力证明。
4.古兰之叶为带状
4.1《文子》言&丛兰欲修&
《文子&上德》曰:&日月欲明,浮云盖之,丛兰欲修,秋风败之。&聚生曰丛,细长曰修。《广雅》云:&修,长也。&《尔雅&释言》也云:&修,长也。&&修&作形容词时,只能够描绘细长的物体。比如词语有&修长&&茂林修竹&。就整丛植物来看,言兰&欲修&形像,言泽兰&欲修&不当。
4.2古人以兰修长之叶形比喻马目上的筋纹。
20世纪后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与传世本《相马经》区别较大的帛书《相马经》,经文献整理小组考证认为&有可能是战国时代楚人的著作&。该文词汇上用了大量的山水花鸟的名词,用比喻的形式介绍相马的经验。植物方面的有:兰、狄(荻)、地草、竹、松、柏、重枣、杨、桐、叶、枝、实;其文有一段曰:&有月出其上,半矣而末明。&&兰筋既鹜,狄筋冥爽;攸攸时动,半盖其明。&⑷其中&兰筋既鹜,狄筋冥爽&用植物兰和狄(荻)比喻马的目上之筋形。&兰筋&与&荻筋&对举,所言之&兰&当是与&荻&(形状象芦苇)一样,叶片为带状形态,且筋不分岔的植物,也只有兰荻叶片之条形才与马目上之经络相似。因此,《相马经&大光破章》中的&兰&自然只可能是指兰花叶。
4.3屈原的诗句可证古兰的叶片为带状植物:
《九歌&少司命》曰&荷衣兮蕙带&《九歌&湘君》曰:&薜荔拍兮蕙绸。荪桡兮兰旌。&《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多数《楚辞》研究专家都认可&蕙带&是蕙叶编织的佩带;&蕙绸&是用蕙草缠绕;&兰旌&是用兰科植物丛生而细长的叶片装饰在旗杆上。旌又叫旄,是系在旗杆顶端作为装饰的鸟兽毛,这里屈原设想用兰花叶代替兽毛做旄。此外,《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这是屈原绝望时的愤激之词。我们抛开作者的政治方面的象征意义不说,在屈原眼中,从形态来说荃蕙二物当是和茅同类的植物。因为从思维学讲,任何类比都是要取其相似点的,不然屈原为何不说&荃蕙化而为菜&&荃蕙化而为竹&呢?
5.0屈原、宋玉认为兰花是没有种籽的
中国的成语&华而不实&最原始的意义就是只开花不结实的意思,然后才是引伸出徒有外表,而无实际本领之类。《离骚》曰:&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屈原之感叹与成语&华而不实&的表意特点相同。宋玉在《九辩》中也说:&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扬!以为君独服此蕙兮,羌无以异于众芳。&
兰花一般不易结果,即使结果,未熟时,剥开兰荪也不见籽,果实成熟就会自然爆裂,种籽细微如灰,随风散逸,肉眼很难看见。因此古人产生兰无子的认识是合乎情理的。《康熙字典》&兰&字的解释载:&《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以技干宋元。张堪注曰:凡物不知生谓之兰。&《说文》曰:&英,草荣而不实者。&《尔雅&释木》注:&华而不实者谓之英。&兰之花称&英&,也证明古人不知兰有种籽。关于&兰英&一词在秦汉至隋唐时期使用是频繁的,足见兰无子非屈原、宋玉之孤语。例如:王逸《九思&悯上》曰:&怀兰英兮把琼若,待天明兮立踯躅&;汉代枚乘《七发》&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唐代崔日用《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说:&光风摇动兰英紫,淑气依迟柳色青&;唐代王绩(《赠李征君大寿》&兰英犹足酿,竹实本无粮。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
古人兰无子的误解,刚好证明古兰是兰花而不是泽兰。因为泽兰、佩兰均花而有籽,尽人皆知。
6.0兰本三年而成
《晏子春秋》和《孔子家语》都有&兰本三年而成,湛之苦酒,则君子不近,庶人不佩&的记述,但后人对&兰本三年而成&无法解读,于是有专家认为这是传抄过程产生的错误,不可解释。⑸笔者以为:&兰本三年&和&兰本三年而成&在理解上没有多大关系,因为&三年&主要言兰生长时间长,本性不变矣,而不是指&兰本&浸染蜜醴之类的时间长。晏子之说如果无误,也是可解的。&本&的本义笼统指树木之根部,后来泛指植物埋于土中生发根须的部分。什么植物的&本&要三年(或者说多年)才能够长成呢?泽兰、零陵香都不是如此,木本、草本的很多植物都不是如此,所以古人认为不可解释。笔者推测,古兰记述者说的&兰本&就是指兰花的假鳞茎。因为,无论中国的哪一种观赏性兰蕙,当年假鳞茎都不会形成,特别是兰叶要生长两年才能够长足,叶柄才会明显,假鳞茎才会膨大显露。未长成假鳞茎的兰是不成熟之兰,一般是不会开花的。养兰人都知道,兰花从有三寸高度的健壮实生苗开始培养,至少要三年以后的壮实的新株才能够生长出花箭。即使是壮草上再发的壮草一般也是第二年才可开花,而泽兰当年即可开花结子。笔者以为古人此说的原因就在于此。
7.0 &蕙&为屈原所造之字
&蕙&这个汉字,在几十部传世的先秦文献中,只有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招魂》四首诗使用过,总计14次,宋玉的《九辩》和《风赋》各1次,《山海经》4次。也就是说,先秦文献中&蕙&字总共只出现过20次。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惊人的历史:屈原放着在他之前就广泛使用的&薰&字不用,而以&惠&为声符,以&草&为意符创造了与古兰意义相近的植物名词&蕙&,并且先后使用了14次。这证明&蕙&和&薰&是两种不同的植物。此外,《山海经》一&薰&四&蕙&的记述,也是&蕙&&薰&不同类的铁证。这表明屈原是蕙这种植物的命名者,说明陆玑、李时珍少数人解释&蕙&为&薰&是错误的,也证明了蕙是兰科类植物的身份。⑹
8.0春秋时期我国河南北部具有兰花生长的自然条件
《中国兰花》2003年第4期上载:山西南端的阳城县境内有一天然森林区,区内有一明代嘉靖十五年三月谷旦所立的&绝兰碑&,碑文载:&山谷之中,旧多兰草。先世每于□□□□时进献邑侯,亦献芹意也。&&今春,本地牌头小甲,据实呈禀我慈秦太老爷,始知根苗尽绝,钧谕宽免。&阳城县处&北纬35度30分&,其山谷明代以前还有许多兰草,年年给邑侯进献;在北方第三个寒冷期内,这里的兰花才逐步消失了。
再从人们使用兰花的记载来看,《管子》《周礼》《诗经》《周易》《左传》《荀子》《列子》《文子》等都记述到了黄淮流域人们使用兰的情况。其中,齐国的宰相管仲曾经提倡用兰祭祀为国家而战死的士兵,这算是古代黄淮流域最早使用兰花的记载。
因此,那种以当代34&
&& &10.0结论
先秦文献中&兰&显示的兰花特征是明显的,归结起来是:屈原第一次将植物兰表述为&春兰&&秋兰&和&蕙&三类;春兰是春季开花的兰科植物,秋兰是秋季开花的兰科植物,蕙没有显示开花时间的资料;古兰之花呈幽香、且古人误认为华(开花)而不实(结实)、叶具带状,生长环境是深林、山谷、皋(坡地)或路旁的林丛之下;古兰因幽香十分独特,非常珍贵,主要用途是养鼻;因为古兰是香中之王,可以作为赠礼,也可以用于祭祀。先秦文献所记之兰显示的这些特征与泽兰、佩兰、零陵香等菊科植物没有共同点,相反的诸多特征都与今之观赏性地生兰相吻合,因此,笔者认为:先秦文献记载的植物&兰&是当今兰科中的观赏性植物兰花。
(本文已经正式发表在《现代农业科技》2011.04,引用和转载请署名)
参考文献:
. .(1) M .1998
.中国早期兰花文化史梳理J. 2010
⑶国家中药管理局. 中华本草(1) M .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
⑷赵逵夫屈骚探幽(第1版) M. 巴蜀书社出版,2004
⑸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曾子将行晏子送之而赠以善言第二十三)
⑹李正宣&蕙&字的产生和所表示的意义2010
13:22:17& |&
原创& |& 浏览(740)& |& 评论(0)& |&
文章评论 & & &
& & & & (评论在2000个字符之内!)
请输入评论内容!!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牡丹亭》“下场集唐诗”艺术价值微探
2012年第1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作者简介:何敏(1988.10-),籍贯,江西会昌;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中国论文网 /5/view-3892020.htm  摘 要:《牡丹亭》全本共五十五出,有下场集唐诗共计54首。早在元代杂剧和南戏中都已经有了下场诗。虽然诗歌与剧情有所关联,但诗歌的更多文学功用并没有得到体现。本文拟以这54首下场集唐诗作为研究对象,突破以往文人对集句诗的偏见,分析它们在叙事文学作品中作为诗歌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牡丹亭;下场集唐诗;至情;唐诗;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0-01  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在万历戊戌(1958)年完成了“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①,这部作品将唐诗大量化用于下场诗之中,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下场集唐诗。以往,集句诗一直都被文人当成是文字游戏,聊以消遣,但作为一部伟大戏剧的下场诗,《牡丹亭》54首?②下场集唐诗的艺术价值应该得到新的认识。  (一)反叛“载道”的至情特色  “文以载道”之“道”,其内涵和外延往往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宋明时期则主要表现为程朱理学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反叛“载道”,即是突破程朱理学的樊篱。当戏剧发展到明代,伦理教化之风渐盛。明初杂剧的道德剧,传奇的伦理剧都是主要代表,这种伦理教化意味与明统治集团倡导的程朱理学思想密切相关。“载道”盛行,不仅破坏戏剧的文学性和审美性,其下场诗为契合戏剧主题,也往往笼罩着浓厚的伦理色彩。  到明中期,王守仁为首的“心学”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对抗程朱学派的潮流,他们张扬个性,解放思想。汤显祖也受其影响举起反叛大旗,肯定人性中男女情爱的欲求,“至情”的戏剧美学思想应运而生。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就曾表明:“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这种“至情”的思想不但在《牡丹亭》的剧情中得到完美的体现,而且在下场集唐诗中也呈现出反叛“载道”的“至情”特色。  例如,第二十八出《幽媾》:“〔生〕浩态狂香昔未逢(韩愈),〔旦〕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旦〕朝云夜入无行处(李白),〔生〕神女知来第几峰(张子容)?”这是柳梦梅与杜丽娘鬼魂相会的诗歌。这样一种行径是不合当时的礼教的。未成亲的结合,人与鬼的相会,汤显祖做了这样一次“道”的反叛,他让死了三年的杜丽娘“溟莫中求其所梦者而生”,让柳梦梅和杜丽娘终成了眷属。这是一次“情”的胜利,是汤显祖对人伦礼教桎梏的反叛。  不可否认,《牡丹亭》在曲学史上最大的艺术价值是“至情”,而这种“至情”也延及到了《牡丹亭》的下场集唐诗中。在中国文学史发展上,戏剧一直偏离于诗文等正统文学之外。正统文学是讲究诗教传统的,自宋代以来的诗教传统愈来愈趋向程朱理学和礼教。一直以来,戏剧作为娱乐功用的通俗文学,对它的教化要求并不高,剧作家们的自由度也较高。可以说,在戏剧中成为一个理学叛逆者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诗歌作为正统文学的代表,哪怕只是差离一分一毫也是困难重重。汤显祖能将诗歌从戏剧中接过反叛旗帜,实属不易。在《牡丹亭》的下场集唐诗中批判和蔑视程朱理学,这不仅摆脱了明初一些戏剧下场诗伦理教化的俗套,而且还提高了诗歌的审美价值,使其回归到了《诗经》“重情尚情”的传统之中。  (二)丰富作品的互文效果  “互文性”,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是法国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概念。学者杨颖育曾经引用过克里斯蒂娃对“互文性”的定义:“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  互文性理论是在“互文性”的批评概念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在显性层面的文本研究中,互文性理论可以是通过这一批评概念来研究一个文本与其它具体文本的关系。即是寻找文本中的“再现”和“派生”现象,是一篇文本通过“隐喻”、“引用”、“用典”、“派生”等等方式在另一篇文本中切实地出现的现象。《牡丹亭》得剧情就是通过“派生”的互文手法,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中转换而来。这种互文手法不仅被汤显祖运用于剧本中,也延续到了下场集唐诗间,丰富着整个《牡丹亭》的互文效果。  《牡丹亭》下场集唐诗的互文手法是通过“再现”来实现的。这种利用互文手法来“再现”文本的互文手法主要有“隐喻”、“引用”、“用典”三种,其中隐喻和用典是作者在对已有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再加工。而引用则有直引和意引之分,直引是引用现成的文本,并不对文本本身的语言文字进行修改,这种方式也是最符合集句诗的创作思路的。  那么,《牡丹亭》中的下场集唐诗直接引用了大量的唐诗(部分诗句虽有作个别字词改动,本文仍将其视为直接引用),作品中的互文效果具有哪些艺术价值呢?以下以第九出《肃苑》的下场诗为例作出阐释。  第九出《肃苑》:“东郊风物正薰馨(崔日用),应喜家山接女星(陈陶)。莫遣儿童触红粉(韦应物),便教莺语太丁宁(杜甫)。”  首句“东郊风物正薰馨”引自崔日用《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东郊风物正熏馨,素浐凫鹥戏绿汀。凤阁斜通平乐观,龙旂直逼望春亭。光风摇动兰英紫,淑气依迟柳色青。渭浦明晨修禊事,群公倾贺水心铭。”原诗是一首宫廷应制诗,“东郊”即指皇帝春游的望春宫所在的东郊,首句赞美了东郊的风景,歌咏在皇帝圣德下的太平盛世。在《肃苑》一出中,汤显祖化用词句“东郊风物正薰馨”,虽文字未改,且同样是赞美风景,但赞美者的心境却大不相同。杜丽娘终日读书,困闷不已,她的赞美多是内心压抑中生出的一种向往,已不同于原诗的感恩戴德,歌咏祝颂。  第二句“应喜家山接女星”引自陈陶《投赠福建路罗中丞》:“越艳新谣不厌听,楼船高卧静南溟。未闻建水窥龙剑,应喜家山接女星。三捷楷模光典策,一生封爵笑丹青。皇恩几日西归去,玉树扶疏正满庭。”全诗表明作者无意仕途,隐居山野之间的生活态度,“应喜家山接女星”一句,写出了诗人回到故乡的欣喜。在《肃苑》一出中,“应喜家山接女星”中“家山”换做杜府后花园,写出对游园的期待。   第三句“莫遣儿童触红粉”引自韦应物《将往滁城恋新竹,简崔都水示端》:“停车欲去绕丛竹,偏爱新筠十数竿。莫遣儿童触琼粉,留待幽人回日看。”韦应物即将离开,但割舍不下滁城新竹,“莫遣儿童触琼粉”表达了作者生怕儿童不懂事,破坏竹子之美的担忧。而在《肃苑》一出中,汤显祖将“琼”改作“红”,而整句诗“莫遣儿童触红粉”一句成了生怕儿童知晓男女情事的意思。  最后一句“便教莺语太丁宁”引自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杜甫客居他乡,乡愁难解,春情春景更是加剧诗人内心的惆怅,甚至对啼莺也深觉恼人。汤显祖却化用此句,意思变成:儿童懂得男女情事后言语会更加多情。  可见,《肃苑》一出的四句下场诗,经过汤显祖的重新加工组合,诗句所呈现的情感内涵已完全不同。《牡丹亭》下场集唐诗通过这种最典型的互文手法,非但不会让重组的诗句显得生涩,反而能使读者在诗句原有的意蕴上产生出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句的文学效果,提升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注解:  ① 明.汤显祖.牡丹亭[M].徐朔方,杨笑梅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② 《牡丹亭》全本共五十五出,其中第一出“标目”的下场诗属作者自创,第十六出“诘病”中无下场诗,其余五十三出中有五十二出为四句下场集唐诗,最后一出为八句下场集唐诗。现今有不少学者认为《牡丹亭》中最后一出的下场诗实为两首,理由是此八句诗“从其压韵的情况来判断,这八句诗组成了两首集唐诗。”本文依从高琦先生详细笺校后的观点,以最后一出下场诗为两首论,《牡丹亭》中的下场集唐诗共计54首。  ③ 杨颖育.互文性与中国诗学的“互识、互证、互补”[J].理论探索(当代文坛),2010,(6):27—30.  ④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参考文献:  [2] 王育红,吕斌.《牡丹亭》“集唐诗”探析[J].中国韵文学刊,):71—76.  [3] 赵艳喜.试论明清传奇中的集唐诗[J].艺术百家,2006,(5):21—24.  [4] 黄斌.略论《牡丹亭》中的集唐诗[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99—102.  [5] 杨颖育.互文性与中国诗学的“互识、互证、互补”[J].理论探索(当代文坛),2010,(6):27—3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淑气催黄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