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申请书格式式

搜 索文史知识2015年7月第7期古代婚礼文书漫谈 撰文/何斯琴   在中国传统社会,婚礼被视为“人道之始”“人伦之大者”,其目的在于“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是关系到伦常、社会和宗族延续的头等大事。“众礼之中,婚礼为首”(《后汉书》卷六二),婚礼是敬慎郑重之事,有着隆重而细密的仪式,婚礼文书则是配合着礼仪的遵行而出现、与一整套繁琐仪式相配套的礼仪性的文字形式。种类繁多、功用各异、形制特别、礼俗丰富、历史悠久的婚礼文书,构成了中国古代婚礼的独特面貌。 (一)   《仪礼·士昏礼 》中所呈现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之礼),奠定了后世婚礼的基本框架,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被尊为男女婚配必行之礼。古语有云:“六礼行,婚姻成。”婚礼的隆重与细密尽显于“六礼”之中。然而,由于时代变迁,礼俗互动,后世婚礼往往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应用,将古今、正俗相融一体,在具体仪节上或有增删变化。如宋代司马光《书仪 》制定婚礼,“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成“,将“六礼”减为“四礼”(参《宋史》卷一一五)。朱熹《家礼 》则删去纳吉,仅剩纳采、请期和亲迎三礼。民间婚姻礼俗则更为纷繁复杂。尽管如此,中国古代婚礼大多是以新瓶装旧酒,未超出六礼的基本框架。  《仪礼·士昏礼 》中并没有婚礼文书的使用,但在仪式进程中,男家女家往来都有郑重庄严的礼仪性婚辞,这些言辞的固定化和书面化,可视作后来婚礼中礼仪性文书使用的滥觞。婚礼文书较早出现于皇室和士大夫的婚礼之中。《晋书·礼志》载晋穆帝升平元年(357)纳皇后,太常王彪根据经传和旧例制定具体礼仪,其中六礼各有版文,即付诸书面、配合仪式的礼仪文字。唐代《大唐开元礼 》亦载有类似的皇室婚礼六礼制文。宋代也有由皇帝正式颁发六礼制书之事:“(元祐)七年正月,诏尚书左丞苏颂撰册文并书。学士院上六礼辞语,……馀如式。”(《宋史》卷一一一) 自晋历宋至清,皇室婚礼制文一脉相承,语句与形式都已成固定模式,历代礼志所载并无太大差异。  东汉郑众所撰《百官六礼辞》是一篇士大夫婚礼指南,其中提到六礼文及其形制:“六礼文皆封之,先以纸封,表又加以皂囊,著箧中,又以皂衣箧表讫,以大囊表之,题检文言‘谒箧某君门下’。”(《通典》卷五十八)皂囊在当时常被用作封装机密信函,在《仪礼·士昏礼 》中,皂色也是显示婚礼庄重之色,因而礼文用皂囊则表示郑重。《通典·礼典》十八所引东晋王堪《六礼辞》也描述了士大夫婚礼中礼版的书写方式和形制:“于版上各方书礼文、婿父名、媒人正版中,纳采于版左方。裹以皂囊,白绳缠之,如封章,某官某君大门下封,某官甲乙白奏,无官言贱子。礼版奉案承之。酒、羊、雁、缯、采、钱、米,别版书之,裹以白缯,同著案上。”东晋王羲之曾作《与郗家论婚书》,是为其子王献之求郗昙女所作,是当时士大夫使用婚礼文书的一个例证。 (二)   到了唐代,婚礼文书的使用更为盛行。现存敦煌文书中残存大量以唐代为主的书仪,其中一类“吉凶书仪”,是当时文人撰写的供士庶参考的书信范例和吉凶礼仪指南。在这些“吉凶书仪”所制定的婚礼中,详细而明确地记载了“通婚书”“纳征版”“亲迎版”等礼仪文书的格式、形制和相关礼俗。  通婚书主要内容为叙男女生年、家系阀阅,并陈愿结婚媾之意,包括复体和单体两种形式。复体形式是指通婚书由正书和别纸两个部分组成。正书相当于一封短函,内容为用词典雅的寒暄问候之辞,如唐代张敖《新集吉凶书仪 》(P.2646)所载:  厶顿首顿首:阙叙既久,倾瞩良深(如未相识,即云久藉徽猷,未由展觌,倾慕之至,难以名言),时候,伏惟厶位,动止万福,愿馆舍清休(如前人无妻,即不用此语),即此厶蒙推免,展拜未由,但增翘轸,谨状不宣。谨状。厶郡姓名顿首顿首。(其中“厶”为根据具体情况可填写的内容,下同)  别纸内容是具有实质性的论婚事项,包括男家求婚子弟的生年排行,所求为谁家女子,及媒人是谁等,如下:  第几男(或弟或侄,任言之),年已成立,未有婚媾。承贤弟厶女(或妹、侄、女),令淑有闻,四德兼备,愿结高援,谨因媒人厶氏,敢以谨请。脱若不遣,伫听嘉命。厶白。  通婚书的单体形式则是将上述两种内容合于一张。通婚书须用好纸,并且用楷体书写,写好之后,还需紧卷装入函中。此函用梓木、黄杨木、楠木等制作,且函长一尺二寸,阔一寸二分,函板厚二分,函盖厚三分,函内阔八分,这些尺寸分别象征十二时、天地二仪、三才、八节,蕴涵丰富的天地人之象;婚书装入函中之后,在函的中心作三道路子,以五色线绑缚。五色线则是自汉魏以来具有特定的趋吉避凶的象征意义的物品。婚书装函并缚好之后,还需题封,署以自己的官衔、郡望、姓名。最后,通婚书函由函使押送至女方,女方以隆重仪式受通婚书函。女家接受婚书后,还需回复答婚书。女家的答婚书与男家通婚书的形制、格式相一致,载寒暄问候之辞,陈允诺所求愿结婚姻之意及议亲之女的排行。通婚书函的各种规范可见男女双方家庭对于婚事缔结的郑重。  纳征版是用于纳征即下达聘礼这一仪节中的礼版。根据唐前期书仪 S.1725所提供的婚礼指南,纳征版共有两块,长短大小一样,都“长尺二,广五寸,厚三分”,分别象征十二个月、五行、天地人,将天地四时人事皆蕴涵其中。且两版都由秋木制成,取千秋之意,表达对婚姻长久的希望。其中一块纳征版上书三行字,清楚表明纳征之意和行礼之人,第一行为“君有嘉命则室也,厶(婿父名)敬依先曲,玄纁束帛羊雁旨酒”;第二行为“谨遣某官姓某乙再拜”;第三行则写“纳征”二字。这一块纳征版要用一尺二寸的青帛包裹。另一块纳征版则相当于题封,需在其“半肠之内,凿作卯头,裹三道白线缠之,加蜡封其线上,注作‘全’字,题云‘某官人门下合姓顿首叩头,或云白书’”。纳征版和礼物须由人在早晨送去。使者到达女家门外,先致以纳征版,女方开启看罢,聘礼才可送入。与纳征版一起送达的礼物也都附有题写了礼物名称的“三寸版子”,如“礼羊”“黄米”“礼雁”等。  由于在《仪礼·士昏礼 》与《礼记·昏义 》中并无记载,一些士人认为上述婚礼文书“出自近代,事无经据”,应当“请罢勿用”(参《唐会要》卷八三)。亦足见当时婚礼文书的盛行。 (三)   宋代是礼仪重建、礼下庶人、礼俗融合的时代。婚礼文书的使用深入到士庶的生活之中,种类更为丰富庞杂,无论是在士大夫婚礼还是在民间婚礼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礼仪物品。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所载,两宋都城嫁娶有通草帖、细帖的习俗,下财礼之时则要呈送装帧讲究的礼书。宋人文集中收录了一些婚礼文书。而此时出现的供日用生活参考的日用类书则对婚礼文书有系统的辑录,如《事林广记》《婚礼新编》《新编婚礼备用月老新书》等。元代延续了这一礼俗,元人文集和元代日用类书中有着相类似的婚礼文书的收录和辑录。  刊印于南宋末年的《新编婚礼备用月老新书》分门别类地辑录婚姻礼仪知识,分为上下编,下编专门辑录各种婚礼文书,对婚礼中使用的书启、帖子、礼状等的格式和形制有分门别类的详细说明,并提供了许多格式范本和书启范文,以资参考应用。从其分类看,其中的婚礼文书涉及请媒、求亲、问名、聘定、请期、亲迎等诸多仪节,并行用于官宦、士人、农工商、娼优等各类社会阶层中,初婚、再娶、入赘各有差异。  尽管名目繁多,但综合各类文献,宋代婚礼文书主要通行的包括草帖、细帖、聘定启状等几类。  草帖用于议婚之初,草有草拟之意。南宋临安的嫁娶之礼,女家先通过媒人,以草帖子通于男家,“男家以草帖问卜,或祷签,得吉无克,方回草帖”(《梦粱录》卷二十)。草帖内容包括议婚男女的籍贯、世系三代、生年月日等,  女家草帖之中还需包括将要随嫁的奁田、房卧等。各类文献所载草帖式样大致相同,元泰定元年(1324)重刻本《新编事文类要启札青钱 》所载如下图:  细帖,又被称为定帖,意味着婚事的确定。与草帖相较,定帖的内容并无太大变化。男方定帖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代官品职位名讳,议亲人的排行、生辰、官职、主婚人等。如果是入赘则还要写明所带金银、田土、财产、宅舍、房廊、山园等;女家所回定帖,除了家庭、名姓、生年、排行等基本内容之外,还需要具体写明将要带到夫家的嫁妆,具体包括“房奁、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物,及随嫁田土、屋业、山园”等(参《梦粱录》卷二十)。《新编事文类要启札青钱 》所载定帖式样如下图:  聘定启状则是用于下聘定礼之时的婚礼文书。根据《梦粱录 》记载,南宋临安的嫁娶之礼,在送聘礼之前还有送定礼的仪节。男家向女家所送定礼包括许口酒、各种礼物以及有着特定装饰的礼书。礼书共有两封,一封“用销金色纸四幅为三启”,另一封为礼物状,二者一起致送,名为“双缄”或“鸳缄”; “双缄”礼书以“红绿销金书袋盛之,或以罗帛贴套”,再放入五男二女绿盝中,用彩袱盖上,和其他礼物一起送往女家。女家接受礼书则有特定仪式,需在宅堂之中准备香烛酒果之类,用以祭告三界,再请女方亲属中夫妇双全之人开启礼书。送聘礼之时,除了聘礼之外,也用双缄聘启礼状,形制与定礼礼书相类似。以上礼书的形制大多用于庶人之家,官亲士大夫之家多用黄杨栅梓木函来装礼书,如前述唐五代的函书形制,以显示身份。  宋元时期婚礼文书的书启也注重文采,大量用典,以四六文行之,构成了书启程式化、礼仪性的表达,一如唐代婚礼文书。宋元时期一些日用类书所提供的婚礼书启范文以及文人文集所载都具有这一特点。这种仰赖于一定知识和文学修养的婚礼书启,一直流行于文人之间。在明清文人文集中,仍可看到辞藻华丽的婚礼书启范文。 (四)   明代婚礼文书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在形制上仍然强调以体现郑重的楷书字体书写,并使用上好的笺纸,且在文字的形式上不能出现单行只字,必须保证意寓成双成对的双行形式;不同之处在于,明代婚礼文书更趋简便。尽管在具体的名目上有所变化,但婚礼文书的实质内容仍一脉相承。  综观明代日用类书所辑录的婚礼文书,求亲问名帖、回书名帖、过聘文书、过衣文书,种类繁多。过聘书相当于前文所述聘定启状,也包括书启和礼物状两部分内容。男家过聘书启写有“家谱年庶”,包括三代世系、外族、籍贯、年庚、命名等;礼物状则明列各种礼物名称。女方所复回聘书则效来书之式,仅将其中的“过聘”改为“回聘”。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刊《鼎锓崇文阁汇纂士民万用正宗不求人全编》所载过聘书式如下图:  明代一度流行的“龚侍郎聘书式”,则是将上述书启和礼物状合二为一,更加简便。过衣式则是用于亲迎之前的请期促妆之仪中的婚礼文书,陈请期促妆之意,明列男家送往女家的花髻盖头、首饰衣物、花粉画彩钱果等婚礼所需之物;女家回书则列回送新婿的衣物鞋帽等。  清代文献对婚礼文书的记载颇多,除文人所撰礼仪指南和尺牍帖式集成、日用类书外,方志文献也多有相关礼俗记录。据《清俗纪闻》载,清代一些地方男女双方对婚事允诺两三日后,要择吉日,送去下聘书简并授茶,下聘书简亦称为“订婚书翰”;其后则有送盘,亦有礼物目录和书简,女方则有回帖;其后女方送妆奁,则有妆奁目录和女家八字帖等,可见此时婚礼文书的行用及其重要。  此时,婚礼文书格式与形制更趋简便。各地风俗不同,婚礼文书名目也各不相同,男女庚帖、聘定之时的通婚书最为常见和重要。  庚帖出具男女出生年月日时辰,也称八字帖。庚帖有草帖、定帖或小书、大书的区别,一如《梦粱录》所载南宋临安嫁娶之礼的草帖、细帖之分。草帖只为卜吉之用,若不成,则要退还。嘉庆《台东县志》载当地“村社编氓初议婚,多以粗纸书女所生年月日时卜之,谓之草纸庚帖。不合,将草纸庚帖还女家另配”。民国初年修《杭州府志》所载清代婚礼,女家草帖称为“草八字”,男家草帖称为“草地脚”,议婚之初,“先由男家求婚送草地脚。红草笺书某人之子名某,年若干岁,住某处。红封送至女家;女家亦以红笺书某氏女若干岁,月日吉时生,由媒氏送至男家,互相求签问卜,吉则成,否则互还所送之帖,另议婚焉”。  婚事最后以定帖为准。定帖在清代文献中有很多称谓,如大帖、大八字帖、鸳鸯书、鸾书、礼书、销金书、龙凤帖或通婚书、婚启等。双方送达聘礼之时,亦交换定帖。交换的过程都请媒证往来送达,常以“冠裳之客”或“亲友之尊贵者”为之。定帖的内容主要是男女生辰八字、姓名籍贯、三代世系。由男家开出的叫乾书,女家答书称坤书。定帖写于红纸或红笺上,也有用描金鸾凤朱纸和红金笺、金花红笺的。湖南长沙、醴陵、湘乡等地用红绿笺。同治《安仁县志》载,婿家先书男子年庚于红笺致女家,后女家亦书女子年庚于绿笺复婿家,即男红女绿。两湖和贵州一些地方,则将男女年庚书于一张红笺之上,左端列男子生辰,右端列女子生辰,即男左女右。一些有钱人家则用绛帛或红罗填写年庚。湖北孝感等鄂东一带,则以金或银造牌,镌婿生庚于上,女家如式报之。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定帖形制是将红纸四折六面,面书 “天赐良缘”或“鸾凤和鸣”“文定厥祥”“龙凤呈祥”等字样,或用金字,内页则逐页书吉祥语,男女年庚、籍贯、结婚日期、媒证姓名等。这些礼帖不得写错,且要礼待书写者。随着时代发展,清末还出现了统一印刷统一格式的婚书,只需照例填写即可。  在漫长的历史中,礼俗交汇,婚礼文书种类样式繁杂,并不仅限于本文所介绍者。然而,尽管名目、具体内容、格式有所变化,但是行用于婚礼过程中的各种礼仪文书的基本框架、意义功用并未发生太多变化。写有议亲男女姓名、生辰、排行、籍贯、家庭世系以及往来双方的聘定礼物名称、数目等内容的婚礼文书,历来最为核心和重要,如唐之通婚书、纳征版,宋元之草帖、细帖、双缄礼书,明之名帖、过聘书、过衣书,清之庚帖、通婚书等,名目各异,而实质相通。这些婚礼文书自唐迄清,不仅是礼仪上的郑重往来,而且是律令所认定的婚姻关系的重要凭证,具有礼法的双重功用。《唐律疏义 》卷十三《户婚二》载:“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宋元明清律令大致相同,强调婚书与礼状的重要性。格式和内容体现婚事郑重、喜庆、吉利的特征更是一脉相承,如须用彩笺真书,不能有单行只字,多用寓意美好姻缘的典故和辞藻等。正是这种与礼仪、律令、民俗相契合的基本礼仪格式和功用,使得婚礼文书历久弥新,不断演变,而成为传统婚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构成传统婚礼的独特面貌。(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期刊简介
& & & &《文史知识》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大专家写小文章,坚持深入浅出地介绍评述准确、生动、有用的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办刊宗旨,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过往期刊文史知识2016年1月第1期文史知识2015年12月第12期文史知识2015年11月第11期文史知识2015年10月第10期文史知识2015年9月第9期文史知识2015年8月第8期文史知识2015年7月第7期阅读排行TOP10TOP12016年2月第2期市场价:6.00元电子价:2.40元TOP22013年12月第12期市场价:20.00元电子价:16.00元TOP32016年2月第2期市场价:20.00元电子价:12.00元2015年10月第10期2016年2月第6期2015年12月第12期2015年12月第12期2015年11月第6期2016年1月第1期期品牌推荐世界知识2016年1月第2期诗书画 2015年7月第3期世界历史2015年12月第6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年1月第1期哲学研究2016年1月第1期中国广播影视2016年1月第2期阅读本刊的人还阅读了北京档案2015年12月第12期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12月第6期社会学研究2015年11月第6期档案学通讯2015年11月第6期移居上海期青年文学2016年1月第1期世界知识2016年1月第2期
中邮阅读网由中国邮政主办。中邮阅读网凭借中国邮政报刊发行网络、发行资源和品牌优势,在传统报刊发行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数字传播技术,
为广大读者提供内容丰富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及有声书城等在线阅读产品。这是中国邮政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出版数字发行,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文化需求的新举措。鸾字的书法写法沉鸾镜下载-txt,epub格式下载_天下电子书
状态:连载中
字数:12.84万字
更新:第三十七章 俘虏
时间: 09:15&
[17k小说网授权]
来评价一下:
"沉鸾镜"内容简介
  若要生存,一字记之曰——斗!  鸾沉凤灭拈花间,空余残春梦中恨。  五代十国,天下大乱。  纤纤女子,琴瑟在御。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平民女子王卿侬,生逢乱世,甘于平淡却无奈被卷入朝代更替的政治漩涡里,无意中揭开了一段段尘封的秘密。从府中后院走进皇宫内院,从单纯幼女到权力巅峰,在经受了爱情、友情和亲情的洗礼,看过背叛和杀戮的残酷,一次次险象环生的经历给了她生存的勇气和智慧,在五代十国泛黄的历史缝隙里投下卓绝的背影。
喜欢读“沉鸾镜”,也喜欢
“沉鸾镜”评价
来评价一下:
谁还在看“沉鸾镜”
记住登录状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鸾凤和鸣书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