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民间爱国姐妹联谊会惊魂是不是为法的

童增_百度百科
童增1956年出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后考入北京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副研究员;1990年发起“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运动;1996年发起中国大陆民间保钓运动;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正义感和忧患意识,多年来他提出和发表的观点与建议,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关注。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第一人,会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祖籍湖北黄陂,世代书香门弟,祖上多人参加辛亥革命,其中三人参加了“武昌起义”。祖父童传钧经蒋介石首席智囊杨永泰推荐到行政院工作,后派驻财政部税务总署审计室主任。1948年支持和协助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后深感国民党腐败决议不去台湾。解放后经周恩来总理担保而免遭历次政治运动冲击。叔爷童陆生、童邱龙成为中共高级干部。童陆生在延安曾任军委一局局长,1945年与周恩来、章文晋组成“三人小组”,赴重庆、南京参加“国共谈判”。童邱龙为济南军区炮兵副政委,生前将自己多年收藏的价值数亿元人民币的古今名人百幅字画(其中包括董其昌、郑板桥、徐悲鸿、潘天寿等大家的真迹)无偿捐献给国家。(摘自黄陂童家湾史)
1990年,童增发表万言书——《中国要求日本受害赔偿刻不容缓》,首次将“战争赔偿”与“民间赔偿”区分开来,首创性地提出“中国民间受害者有向日本政府和企业进行索赔的权利”,奠定了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法理基础,率先发起并启动了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世纪大潮;[1]
1991年两会期间,童增上书全国人大,要求向日本索赔1800亿美元;
1992年3月,在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关于向日本国索取受害赔偿的议案》在38名人大代表的签名提议下,被正式列入大会第七号议案;
1992年5月,童增致信日皇,要求返还被日军掠夺、现藏在日本皇室的中国文物;
日,童增将七个中国慰安妇的索赔材料递交日驻华使馆,由日使馆人员光冈签收;此后童增再次向日本驻华使馆递交索赔书。几年间,童增陆续收到上万封受害者来信,并有许多受害者从全国各地到北京向他寻求帮助;
1994年,日本律师小野寺利孝来访,与童增签署委托代理协议,以日本民主法律家协会所属律师为主体所组成的访华法律调查团,开始向中国二战受害者听取事实、调查取证,从而拉开了中国民间对日索赔在日诉讼的大幕。这段时间里,童增积极参与对日索赔诉讼的相关活动,成为中国大陆和港台媒体追踪的焦点,并被媒体盛赞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先行者、奠基人”;
1996年8月底,童增在大陆发起民间保钓运动,联络有关人士掀起保钓浪潮,被境外媒体称为大陆保钓第一人。[2]
日,童增、李定国等257位民间人士联合发表公开信,抗议日本侵占我钓鱼岛领土。
日童增、李定国等17位民间人士在北京发表声明,宣布成立“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2]
1998年3月,童增对由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出资、和欧洲部分研究机构参与、中国部分机构协助的“中国长寿老人健康调查培训活动”的采血行为提出质疑:“这是在猎取中国的基因资源!”。他一方面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一方面通过媒体呼吁。最终,已经采到的4000份血样被中国政府主管部门下令封存,不许出境;
2001年,童增赴日本扎幌法院出庭,为中国劳工受害者作证。
2003年6月,童增提出:“失踪了近半个世纪的北京人头盖骨在韩国”的推论;
日“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在厦门正式成立。推选童增为会长;[2]
2004年,童增成功策划大陆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
2004年10月,童增出版《最后一道防线 :中国人基因流失忧思录》。书中大胆提出:“非典可能是针对中国人的基因武器”;
日,童增受邀赴日与日右翼分子辩论,后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
日,童增以“一个中国公民”的名义,致信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日,童增提出“日本政府对华贷款作为中国战争受害者赔偿金符合国际法”的观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12月,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成立,童增任会长,大批老将军、老部长及一些开国元勋子女担任顾问;
2009年,经胡启立、王照华推荐,童增任理事;
2009年9月,任常务理事;
日,童增与、中国海洋摄影协会合作,在山东威海举办《大海,我的故乡——海洋国土摄影作品展》,向社会传达他从致力保钓到放眼广袤海洋国土的无限忧思;
日,童增先生在北京向赴怒砸日碑五壮士进行了褒奖。[3]
2012年7月,童增以他名下的一家投资公司正式向国家海洋局海岛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希望租用钓鱼岛及附属岛屿进行旅游开发,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4]
日,童增代表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授予随香港保钓船“启丰二号”登上钓鱼岛的大陆保钓人士方晓松“保钓英雄”称号。[5]
日“开罗宣言”纪念日,童增和香港爱国人士钟惠明先生、港籍全国人大代表蔡素玉女士共同倡导和策划由惠明基金会出资百万的爱国保钓广告。在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泰晤士报》同时整版登出,反响极大。
日童增代表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对刘培温徒步3000公里,穿越100多个城市,历时108天宣传保钓的行动,特授予“保钓志士”的称号。
2012年底,童增个人腾讯微博开通半年,粉丝达百万人,备受网民及海内外新闻媒体密切关注。
日童增倡导由、和腾讯微博共同为日本侵华战争受害者发起捐助活动[6]
日南京大屠杀76周年纪念日,当天童增在媒体上再次呼吁把日本告上中国法庭。[7]
日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村村民委员会委托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全权代理“潘家峪惨案”受害者遗属,向中国法院起诉日本政府。[8]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受中国被掳往日本劳工联谊会的委托,致函日本三菱,要求承认二战期间日本三菱对中国被掳劳工的加害事实,公开向受害者谢罪,并对受害者或者遗属赔偿。[9]
日在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通过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本政府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严正要求日本政府向被日军杀害的南京30万亡灵谢罪!向二战期间被日军屠杀的所有中国人谢罪!为因日本入侵中国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谢罪”!12月7日,联合会向媒体公布了信函内容。[10]
日由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撰写,信里要求日本天皇明仁归还中国的国宝——。[11]
日童增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对日本将“明治工业革命遗址”申请为世界遗产。[12]
2015年2月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第一人童增获得今年提名。[13]
为了对日索赔和保钓,童增先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他无怨无悔。他满腔热血,一身正气,二十年来,一直挺立在中国民间对日索赔和民间保钓的前沿,成为中国民间爱国青年和草根们尊崇和敬仰的一面旗帜。
.香港成报
.香港有线宽频
.凤凰网资讯
.腾讯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中国广播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日[引用日期]首页模板& 模板的文章&& 错误页面&& 脱机页&& 模块位置&& 模块变化&& 分页符2& 文章&& 存档文章&&& 标题&&& 作者&&& 通过点击&& 单一的文章&& 列出所有类别&& 分类博客&& 类别列表&& 专题文章& 联系人&& 类别中的联系人&& 列表中的所有联系人类别&& 有接触&& 单触点& 新闻&& 列出所有新闻类别&& 在一个类别列表新闻&& 单一的新闻饲料& 布局& 搜索&& 智能搜索&& 搜索& 链接&& 列表中的所有Web链接类别&& 在一个类别列表中的链接&& Submit a Web Link& 用户&& 登录表单&& 用户配置文件&& 编辑用户配置文件&& 登记表&& 密码重置&& Username Reminder Request排版K2& 项目& 标签& 类别&& 世界&& 美国&& 政治&& 经济&& 体育&& 游戏娱乐&& 技术&& 电视与电影&& 健康& 用户页面& 最新的项目(一列)& 最新的项目(两列)& 最新的项目(三列)世界美国政治经济体育游戏娱乐技术
第七届华夏武状元国际争霸赛竞赛规程
一、时间...
为了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
   11月30日至12月2日,由国家体育...
中国功夫“圆鼎擂台赛”
让中国文...
日上午,第五批“国际武术...
证书编号   姓名 性别 级别  民族
...
一、中华苗刀训练营
学习内容:
为了适应武术文化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一...
“国际武术文化传播大使”命名表彰大会
咏春绝技 源自少林 招无虎鹤 法无五行
只谈线位 力与角度 同门技力 四位三度
以弱胜强 始是功夫 内外相消 并无绝招
蓄劲似蛇 发劲似猫 朝形似鸡 阴阳发力
不行心意 只用精神 来留去送 甩手直冲
梅花五点 手脚互通 门分内外 手有生死
劲发六合 力从地起 发劲在腰 出招在膊
力未还原 切忌出手 寸内发劲 力有对错
发尽散尽 散尽发尽 力有八种 当知分间
真假虚实 蓄谷松散 线有安危 主分内外
顶位定位 得不追手 拳入三关 任我行走
马有五败 十者九坏 演挟跪撑 摊身最惯
敌手行桥 必须落马 蹬腰作势 为抢内门
上不过膊 中不过争 下三路手 以脚消脚
摆放有威 打须有势 三角朝形 线守分明
桥行中线 指尾垂地 正身子午 侧身争底
两点之间 直线最短 转马朝形 以圆化直
敌压三关 以横打直 拳有三尖 掌有三角
有身打身 无身打颈 怕打终打 贪打防空
以攻为守 以守为攻 追形接打 变化无穷
三桩三拳 步手身全 地脚梅花 木人红船
念头主守 寻桥打手 追形之始 求诸标指
旁边辅助 箭槌八种 走马斜角 幡龙跳跃
固定标步 半全起脚 练力之法 阶段五重
松沉稳劲 清脆玲珑 先松後紧 再紧後松
松松紧紧 循环不穷 邪行仇念 正用精神
假想有敌 不可用心 意投於外 一点精神
反覆练习 配合由勤 手脚属我 控制随心
升肩耸膊 气提不利 意沉身稳 高低无忌
发力出招 必第一下 手脚发力 与身无关
力无定位 喉咙争膊 嘴不闭气 力发无形
动静无碍 语出如宁 拳争掌膊 也可伤人
中路边栏 抛桥窒手 咏春八手 皆可攻守
标圈伏绑 困刮耕摊 可从中破 困手横拦
绑有正错 错非真错 按头屹尾 按尾屹头
中间绑起 有影无形 武欲精通 唯从苦练
先成後化 先化後成 刀切虽齐 墨守成规
艺能巧变 将形补位 因缘各就 殊途同归
咏春绝技,源于少林;招无虎鹤,法无五行;(詠春拳是源自于南少林,招式不會模仿動物,身法亦無五行)
只谈线位,力与角度;同门技力,四位三度;(接上,詠春只談中線位置,用力的方法,在實體的三維打鬥當中,只分四個攻擊位置:即左上門,左下門,右上門,右下門)
以弱胜强,始是功夫;内外相消,并无绝招; (詠春是以巧力攻蠻力,最終只有技術取勝,內外門相互配合,沒有所謂的絕招)
蓄劲似蛇,发劲似猫;朝形似鸡,阴阳发力; (用三種動物來說明詠春用勁的方法,絕對不是模仿動物的意思,虛實之力要配合好)
不行心意,只用精神;来留去送,甩手直冲; (不要用心神頭腦去想招式,只要精神集中,讓雙手自己出招,來的拳留住,對方之拳若收立刻伸張)
梅花五点,手脚互通;门分内外,线有生死; (前句未解,手腳要互相配合好,打的時候分內門和外門,打的路線有生有死)
劲发六合,力从地起;发劲在腰,出招在膊; (勁力有六合,由腳傳勁,到腰發勁,到肩膀時出招)
力未还原,切忌出手;寸内发劲,力有对错; (如果勁力沒有恢復,請千萬勿亂出手,長橋發勁,力有對有錯)
发尽散尽,散尽发尽;力有八种,当知分间; (勁力發出去就要散開出去,散出去就得將招式發出去;力學有八種,我們得知道其分別用處)
真假虚实,蓄谷松散;线有安危,主分内外; (八種力學分:真力,假力,虛力,實力,蓄力,谷力,松力,散力;而人體的線有安全線與危險線,我們歸納為內門線和外門線)
顶位定位,得不追手;拳入三关,任我行走; (在打時頂位讓對方無法發力,定位打擊對方中線,得手之後切勿追加招式;拳入對方三關《手腕開始到肩膀的三個關節》時,對方中線已經可以任我們去打)
马有五败,十者九坏;演挟跪撑,摊身最惯; (馬步身法如果有差錯的話,十個人有九個功夫不行;假裝挾制對方,實際是半跪撐掌,而防禦時,轉馬攤身最為習慣)
敌手行桥,必须落马;蹬腰作势,为抢内门; (敵手橋攻擊,不能上馬,也就是不能起腳;蹬腿時要有腰做勢,其次是腰有時做勢,是爲了搶攻對方內門)
上不过膊,中不过争;下三路手,以脚消脚;(兩手的擺放,上不過肩膀,中不過手肘,下三路手,以腳消之)
摆放有威,打须有势;三角朝形,线守分明; (擺放出招架勢時要有威,打時要有勢;三角朝形的架構,打擊線和防護線顯得很是明顯)
桥行中线,指尾垂地;正身子午,侧身争底; (橋上走中線,尾指最好垂地;正身朝形子午錘,側身對敵肘與掌)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里帘必争,高接低攀; (兩點之間,只有直線最短:內門比相爭,高處攻擊要由其下接,低位攻擊要盡力攀越黏打)
转马朝形,以圆化直;拳有三尖,掌有三角; (追形時要轉馬去追,防守時要利用圓形結構的特點去化解直線攻勢;拳掌發力各有三處地方)
有身打身,无身打颈;怕打终打,贪打防空; (有身時打身,無身打時打頸;怕打的最終還是要打,貪打的要注意防範自身中線漏空)
以攻为守,以守为攻;追形接打,变化无穷; (攻擊就是防守,而防守卻是為了攻擊;詠春的追中線,變化讓人摸不定)
三桩三拳,步法身全;地脚梅花,木人红船; (三個樁法,三個拳發,步法身法齊全;)
念头主手,寻桥打手;追形之始,求诸标指; (小念頭拳主要是守,尋橋套路主要打手;追形之時,要配合標指)
旁边辅助,箭槌八种;走马斜角,幡龙跳跃; (接上,旁邊協助,子午拳有八種;走馬上步要走斜馬,跳躍要輕巧)
固定标步,半全起脚;练力之法,阶段五重; (固定好路線就立刻上步,敵人想其腳你得在其離地一半時予以截擊;練力的方法,階段有五重)
松沉稳劲,清脆玲珑;先松后紧,再紧后松; (只有松沉之勁,才能清脆玲瓏;打時手橋要鬆弛,打下要繃緊,收招要回覆鬆弛)
松松紧紧,循环不穷;邪行仇念,正用精神; (接上,只有這樣才能讓對方捉摸不透;對敵時要邪有仇念,但是卻得正用精神)
假想有敌,不可用心;意投于外,一点精神; (練習時要假想有敵,但不可用心;如果將意念投放在其他地方,練習的精神絕對好不到哪去)
反覆练习,配合由勤;手脚属我,控制随心; (要反復練習,手腳才能配合的恰到好處;手腳是我們的,控制全在我們的意念,要隨心所欲的發揮)
升肩耸膊,气提不利;意沉身稳,高低无忌; (升聳肩膀,氣提都沒有利;只有意沉才能身穩,高低才能不忌憚)
发力出招,必第一下;手脚发力,与身无关; (發力出招時,必搶第一下;手腳的發力,與身法無關)
力无定位,喉咙争膊;嘴不闭气,力发无形; (力不能有定向,打喉嚨用肘;嘴不能閉氣,閉氣不利)
动静无碍,语出如宁;拳争掌膊,也可伤人; (任何動靜都不能阻止我們,拳,掌,肘,肩都可打人)
中路边拦,抛桥窒手;咏春八手,皆可攻守; (中路防守有邊攔,拋橋窒手;詠春的八手,都可攻可守)
标圈伏膀,捆刮耕摊;可从中破,捆手横拦; (接上,詠春八手分:標指,圈手,伏手,膀手,捆手,刮手,耕手,攤手;可以破中,捆手可橫攔)
膀有正错,错非真错;按头屹尾,按尾屹头; (膀手有對錯,但錯非真錯;打頭要防下身,打下身要防上身)
中间膀起,有影无形;武欲精通,唯从苦练; (中間膀手,才是最正確的;武技想精通,只有苦練)
先成后化,先化后成;刀切虽齐,墨守成规; (先練成就后精通,先精通才后練成;只有墨守成規)
艺能巧变,将形补位;因缘各就,殊途同归; (技術能巧變,形能補位;雖師出不同,但目的一致)
虽云定法,变化人为;禅宗绝学,皆在修身; (雖說有定律,但是武學的運用全在乎人為;詠春絕學,主在于修身養性)
肉身成佛,古今几人;无为无我,无界无终。(真正練出什麽蓋世神功的,古往今來有幾個人?武學的境界,是沒有終止的,學海無涯方唯我之為)
打太极拳是许多中老年朋友都喜爱的运动,它动作圆活自然,虚实分明,刚柔相济,长年坚持打太极拳的人,骨骼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身体的新陈代谢方面,都比同龄的一般人要好,即使患了一些老年病,经治疗也比一般病人恢复得快,且预后较好。不过有些晨练的中老年人对打拳中的一些细节不够注意。
  太极拳强调用意用气,全神贯注,所以要求“心静”。有的人练拳前大声呼叫张三李四,嘻嘻哈哈,甚至音乐响起还在说个不停。这样打拳不仅干扰别人也达不到太极拳的锻炼目的,只是比划比划而已。正确的方法是:静下心来不想不说与打拳无关的事情,是谓“平心静气”。
  还有的人起得很早,空腹到运动场上打拳,一打就是四五套,有拳有剑还有扇,到家吃早饭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四个小时,这时再饱吃一顿有诸多不利:从头天晚饭到第二天早饭相隔时间太长,离中午饭时间又太近,不利于脾胃的消化运作;长时间不及时进水,会造成血液黏稠,埋下血栓的隐患。最好是起床后先喝一杯水。出门打拳前应少量进食,可以喝一杯奶,吃几片饼干或馒头片、面包片。
  许多人打完拳以后就去买菜、逛商场、超市,快到中午才回家。他们忽视了一个打拳后要及时补水的问题。太极拳是气功的动功,大家都知道“气沉丹田”的要领,在整个打拳的过程中,由气引领四肢动作,练太极养气,但也会失水。所以,打拳之后半小时一定要喝水,最好是温开水,不要一次喝太多,但一定要喝。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式太极拳》第一编《太极拳入门》中,专门有一节讲了练拳时的卫生习惯,关于适时进食进水,不暴饮暴食,忌打拳后冷水冲凉,忌晚睡晚起等等。
  还有一个自主吐痰的问题。太极拳运动对肺部也起到锻炼的作用,人们往往不在意,甚至对吐痰存在偏见,觉得只有病人才会吐痰。其实,打拳之后的半小时回到家里,您可以试着从喉咙往外咯痰,有时可能就是一些白色黏液,但吐出来对健康非常有益。
直立,僵直而立、全无戒备之谓也。
支撑物体的底基称为底盘,在物理学上称为“底面积”。例如钟座就是钟的底盘。行拳站桩,二脚外缘的连线范围以内的面积,就构成了人体的底盘。
在行拳站桩及竞技运动中,如人体的重垂线能保持在底盘范围内,那么人体就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反之,如重垂线超出底盘,在没有依托的情况下,又无法依靠桩步、腾空、步随身换等技术使之重新纳入底盘,人体就会发生倾跌现象。
在拳术运动中,拳家会通过坐腰落胯、圆裆敛臀等措施,也就是通过蹲坐姿势,保持两脚齐整踏实,端正身法,虚胸实腹,取得支撑八面、稳固厚重的底盘。一般来说,直立的底盘较小,重心较高,其稳定性较差。反之,两脚距离越大,其底盘就越大,重心越低,其稳定性相对也越好。但是,人是两足的灵物,不管你怎么大步站立,底盘总有窄的一面,而且步距愈大,步随身换相对也愈困难。于是,在实际的拳术及竞技运动中,既要把敌方的重垂线击出底盘,又要使自己的重心相对稳定,就成了拳术及竞技运动中的深邃学问了。
我们试比较直立与最大步距之间的优缺点。
直立状态,底盘小,重垂线易偏离底盘;重心高,相对稳定性差。但重心高,如跌仆,则倒地所需时间长.如步法身法灵活,则便于补救。但劲力难以起脚跟,失却根本。
最大步距状态,底盘大,重垂线不易偏离底盘;重心低,相对稳定性较好。但步距大,步法迟涩不灵。重心低,如跌仆,则倒地所需时间短,加上步涩,难以补救。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拳家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直立和最大步距状态之间寻找、调整最适合自己的最佳步距,在取得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取得最大的灵活性。以确保稳定与灵活的统一,取得支撑八面、稳如泰山的底盘。经过大量的实践,拳家们在调整、选取最佳的步距后,再采用“四六步”或“三七步”较符合上述原则;而直立步,尤其是僵直而立、全无戒备的状态则为最差状态。拳谚说: “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所以内家拳力戒直立。
软腿,软裆萎膝、叠步过劲、足膝偏撇、掀脚拔跟之谓也。
裆部即会阴部。站桩行拳,裆要圆而虚,要裹裆、吊裆,不可夹裆(尖裆)、平裆。它的原理与拱型桥洞建筑是相似的,这是因为拱型的抗压承重能力大于尖形及水平形。两胯根撑并,两膝呈微向里扣之意,裆自然能圆。会阴处虚虚上提,不使其有下荡之意,裆自然能虚。裆的虚圆,使胯骨的骨节撑开;胯骨节周围的韧带极紧,必须撑开撑圆至足,以增加其伸缩旋转的灵活性和扩大其活动的幅度,使下盘轻灵而旋转无滞,并加强腿部的弹性和弓劲。而软裆,即表现在演练仆步、弓步、马步等步法时,裆部全部下落,软弱无力地贴近地面,似同瘫痪。这样不但起身费劲,而且遇到敌方进逼,就会瘫倒在地。
所谓萎膝,也叫“软腿”,主要表现在做弓箭步时,后腿膝部向下弯曲。所谓弓箭步,顾名思义,是“前腿如弓,后腿如箭”的意思。技术要求为前腿弓,后腿蹬,因而也有人称之为弓蹬步,其后腿膝关节必须保持一定的松沉度,不可蹬得僵直,做到自然地直而不僵,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但如相反地走向另一个极端,使后腿向下曲而不直,就成软腿萎膝了。拳诀说: “劲起于脚,发于腿。”体现进攻性的弓箭步,如果出现软腿萎膝现象,下盘出现支撑与后蹬无力,出击也就无劲可言了。
犯此毛病的拳家,大都是误解了古典拳经中“曲中求直”之意。所谓“曲中求直”,其原意是“曲以蓄劲,直以发放”,是就发力的蓄发方式而言的,根本不是叫人做“软腿萎膝”的弓箭步。但有时为了突出下沉的气势,也有使前腿弓至胫骨竖直为度,后腿微微开膝,膝尖微转向外侧。这时,后腿的膝部虽有微小的弯曲,但因为微小的弯曲是撑开的,而不是向下弯曲软垂的,它导致裆部的拱度和弓劲增大,自然不属于软腿萎膝之列。
所谓叠步,顾名思义,是步子重叠的意思。其表现是在做弓箭步或虚步时,前后两脚横间隔过窄,使前后两脚踏在同一直线上。叠步之两脚前后相叠,造成底盘过窄过小,重心就会不稳。“自立不稳,如何发人?”遇敌袭击我之侧翼,就不免有倾跌之虑。
过劲表现为弓箭步前腿膝尖的垂直线超过脚尖,使身体重心过于偏前,易为人引进落空而跌仆。
所谓足膝偏撇,就是足尖的方向和膝尖的方向不一致,从而造成扭曲,致使起于脚的劲,滞涩于膝间,无法经由腿,而腰而脊,行于手指。劲力无法贯穿顺达,下盘亦不稳固,临敌对阵岂有不败之理。
掀脚拔根,表现在各种步法的定势时脚掌的掌心不能含空,全掌贴住踏实地面,造成部分掌缘翘起,离开地面,甚至拔起脚跟,以致不能利用地球这一最大的质量,守不能将敌方的劲力通过地面化解于无踪,攻不能劲起脚跟,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发挥最大的威力。攻守无当,失机失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软步是属于下盘系列的问题,而下盘是平衡和支撑全身的根基,基础不扎实,不灵活,就好比空中楼阁。拳谚说: “自立不稳,如何发人?下盘不灵,何来虚灵?”是故,内家拳视软步为大忌。
脱肘即肘部悬扬,犹如肘关节脱臼之谓也。
脱肘也称为“悬肘”、 “扬肘”、 “寒肘”、“抬肘”或“举肘”。拳谚有“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两句很辩证的话。 “肘不贴肋”,就是使腋窝保持适度悬空,保证肘部有足够的回旋余地。“肘不离肋”,就是在保证肘有回旋活动余地的情况下,肘尽量靠近,不离开肋部,便于保护两肋两腰要害部位,以免肘部扬起,造成举高腋空, “侧门”(两胁侧门)大开。侧门空虚,易为敌所乘。此外,肘部举扬,肩、肘、腕等关节自然就难以松沉,造成气血阻塞,劲力滞涩,两臂无劲,劲不能由脊发,亦不能贯于手指,攻不能放人致远,近乎外家之断劲矣。所以古今内家拳是无不力克脱肘恶习的。
戳拳,腕骨不正,握拳不直,形如印戳,拳与前臂不在同一直线上,犹脱榫的捶子之谓也。
内家拳的拳形为四平拳,即拳的四维均须平整。握拳的形式,以中指领先,四指并拢卷曲,指尖稍微触贴掌心。然后拇指轻轻盖压于中指中节,形成四平拳。因内家拳乃柔中寓刚之术,不以刚硬为能,所以握拳亦不宜紧实,外形似紧非紧,内则大松,以松柔为好。但虽为松握,须有团聚之意,使之有分之不开、击之不散的作用。握拳时,拳背须与前臂齐平,腕骨正直,腕背自然伸直,不可歪曲,不可内拗或外突形成戳拳。若用戳拳猛击敌人,遇到阻力,首先会使自己的腕关节扭断或扭伤,击人的力量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戳拳只有形式上的“美观”,没有任何技击价值。古今内家拳术好手是决不会有这种中看不中用的戳拳习惯的。
十一、扭臀
扭臀亦叫“晃臀”、 “摆臀”、 “摇臀”、 “游臀”,是尾间不正,臀部外突,或臀部时而前顺、时而后撅,或扭来扭去,如“游鱼摆尾”之谓也。
臀的生理构造是外突的,外突的臀部,在行拳过程中,容易引起臀部的扭摆和晃动。或时而前顺,或时而后撅,或扭来扭去,常会造成“点头哈腰”,前俯后仰,破坏了“立身中正”,或是“游鱼摆尾”,破坏了“尾间中正”,丧失了舵的作用,致使发劲无定向,放劲失平衡,劲不能“专注一方”。所以内家拳家提出“敛臀”或叫“护臀”的技术规范。它要求站桩时不要撅起臀部,应向里稍微收进,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轻轻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再轻轻向里、向前收敛团聚,就像用臀把骨盆裹护起来、把小腹承托起来那样,这样配合虚领顶劲、松腰落胯、圆裆,就能使尾间的舵向作用相对稳定,从而保证“尾间中正”、 “立身中正”,有助于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背脊的弹性。同时,敛臀也相对降低了身体的重心,有利于动作的平衡和蓄、引、拿、化、发劲的稳健,有助于“力由脊发”,发劲浑整,专注一方。
十二、曲腰
曲腰,点头哈腰,中轴扭曲之谓也。
拳谚日: “点头哈腰,武艺不高。”或称: “低头猫腰,传授不高。”形象地描述了曲腰的弊病。
“腰为一身之主宰”,是人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协调全身动作,调整重心,平衡身体,输送劲力,都起主导作用。
内家拳对腰的要求是松而沉着,直而不僵。“松而沉着”,使下盘稳固有力而不失轻灵: “直而不僵”,使中轴旋转稳定灵活而不失沉着。这样方能做到支撑八面而稳固厚重,八面转换而轻灵圆活。
此外,腰部的“松而沉着,直而不僵”,避免了脊椎的生硬挺拔,使脊椎有正常的自然弯曲,形成了俗说的“身弓”,增加了脊柱的弹性,缓解了行拳过程中所产生的震动,既起到了护脑的作用,又稳定了重心,平衡了身躯。这样才能使“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
其实,曲腰本身就属于歪斜的范畴。这里的内容可视作对歪斜的进一步说明。而内家拳术把曲腰单独视作一大忌,可见对它的重视了。
十三、开门捉影
开门捉影乃撒开两臂,正门大开,探头探脑,如捕风捉影之谓也。
胸腹为“正门”,也称为“大门”、 “红门”或“洪门”。人之五脏六腑皆位于胸腔和腹腔,是不能因有丝毫疏忽而受到伤害的。在竞技运动中,除运用身法的闪展腾挪来避免受到袭击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四肢来护卫,尤其是依靠两臂来护卫。拳谚说: “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其中第一句说的是两臂的防守作用,上护头面,中护胸、心窝、胃脘、肋、腋与腰侧,下护小腹、裆部。如果撒开两臂,就无疑会将胸腹要害暴露于敌,任其上下进手。这是十分危险的,轻则受伤,重则致命。所以内家拳学从健身、技击的要求出发,提出了“沉肩垂肘”、 “肘不贴肋”、 “肘不离肋”、 “两膊相系,不离中线”、 “三尖相对守中央”的技术规范。所谓“中线”,即以头顶百会至尾骨为一线。所谓“中央”,即以鼻与脐为界。两手运作各紧紧护住自己的半个身,即左手护住左半身,右手护住右半身,在圆转过程中,两手的运行路线在“中线”、“中央”处稍加重叠,紧紧护住“正门”和“侧门”,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基础上伺机击敌。
十四、双手齐出
双手齐出即用两只拳头打人,一发无余,不作后顾之虑之谓也。
出者,过头也,过直也。所以,双手齐出并不是绝对地简单地反对用两只拳头打人,更不是反对双按、双动、双推等拳法。而是反对“两膊不相系”, “首尾(两手)不呼应”,上下不协调、不相衬、不相随。这是因为首尾无呼应,则首尾无法互保,防守出现漏洞,攻击必现破绽;上下不相随,则手到步不到,形如斜塔,就不免有自行倾跌之虑,更谈不上临阵对敌了,或步到手不到,错失良机,为敌所乘。
双手齐出的另一种表现为,两臂挺直,出手过远。知内家拳站桩行拳须周身内外三合,表现在外三合,即各关节左右合住,上下对齐,两手两足等对称合住,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合住。开则俱开,开中有合;合则俱合,合中有开。这样就要求两臂不能挺直、出手太远,做到“劲以曲蓄而有余”,以避免重心前移,被人乘势借力牵动,因失重心而跌仆,也避免被人乘机入侵。
内家拳十四禁忌,其实质是互相关联的,不能截然分割。深刻理解,真正明了它的内容,不但对学习掌握内家八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还能使练家掌握研究评判内家拳的重要尺度。
功夫是以实力说话的,谁有实力,好像谁就有话语权,没实力,再说什么也地微言轻。有一次到公园去玩,那里聚集着一大群好练的人,有熟人在,他们习惯的叫我小今子,我站在旁边看。现在是什么拳都推手,这种练习很有优点,不像拳击那样容易打的鼻青脸肿,又不象摔跤那样,滚的满身是土,还可以增加乐趣。推手也大体分两类,一类是比较文明的,如太极推手,一类是比较凶狠的,如大成拳。年轻人都喜欢推凶狠类型的,规矩也没那么多。这里人推的正属于凶狠型的。其中有一个推的不错,但推的有点霸道,常冷不丁出掌打人胸部。这在练家看来有点不道德。可能这里没人能治住他,也就只得由他了。认识我的那人,其实也只是半熟脸,他给我们拴对,拉着我跟他推,不好推辞,就推起来,在刚一搭手时,我对他说,推手就是推手,不能脱手断手。他不以为然,说,不断手怎么练的出来,我老师就这么教的。他的回答使我心头火起,这简直是不讲理了。推手是娱乐,是玩,断打是断打,这是不同类型的东西。没法给他讲道理。只能是手上见功夫。搭上手,带了他两下,这主反应挺快,知道不妙,想脱手后跑。哪能让他走,那会我也是正感觉特好的时候,正好拿他练手,轻轻一带,就把他带到掌下,只一拍,拍在他肋上,听他啊的一声,就跌坐地上。在地上喘了好一会气,才站起来。我以为他会怒目瞪我,实则不然,脸上荡着笑容,连口说,您推的真好。马上大家都围住了我,没人再叫我小今子了,而改口称温师父。这个让指导,那个要请教,让我好不得意。我说什么,众人也是点头说是,大家都听我讲。这就是以实力说话,没有实力,说什么也没有爱听。我还没有得意忘形找不到北,知道自己半斤八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很有道理的,天下如此之大,我们没有接触过的地方多着呢,怎么敢断定就一定比别人强呢,总得了解了别人别地以后,才知道自己所处的水平。关起门来自封老大,哪还能进步?我认识一个拳友,他对我说了一件事。他见小广告上说教一招制胜绝招的,就循着地址去了,那是一间旅馆地下室,教的是两人,先问他带钱了没有,他拿出两百八十块钱,交到他们手里,教授开始,那教师刚一出手,他就势一捋,一个大背胯,把教师摔在了床上,差点没把床砸塌了。旁边那位见事不好,赶紧对他赔不是说,这位大哥(其实他比他们小多了),我们出来不过骗点饭钱,您还是高抬贵手,钱我们加倍还您。说完,真凑了一个整数一千钱块给他。他只取了他的二百八走了。我问他,你就不怕他们用什么暗器伤你。他说,我没想那么多,我还是真想跟他们学点绝招。  
其实,只要对武接触时间长的人都明白,所谓绝招都是相对的,吹的神乎其神的绝招是没有的。武谚有云: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秘笈无数,拳种无数,没有基本功,一切都是空的。大家可以到武术网站去看看,拳种,招数,秘笈,真可谓是多如牛毛,让人眼花缭乱,别说不懂行的人,就是略懂的人,都难免中了圈套,在拳海秘笈海中很容易就迷失方向。曾认识一个拳术名家,可能是知道自己名不副实,就暗循名师,居然让一个江湖骗子骗得晕头转向,整天就知道说些成道成仙的话,大家在背后议论,又可怜又可笑。练了数十年的武功,居然会上大当,别说刚入门的了。  
话题绕了半天,该转入正题了。武谚有云:一力破十会,一巧破千斤。力是巧的基础,巧是在力的基础上的运用。一个十岁小孩,武术练的再精纯,也很难打过一个三十岁的壮年。原因是什么,不是一个力量等级,拳击为什么有重量级和轻量级之分,也是基于这样的道理。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力才符合武的力?
我酷爱中华武学。在研习武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难解的问题,有的是请问师尊,有的是独立思考,现书写出来,以供同好参考。由于年代久远,惟恐记忆失真,或虽新近之学,难免体会有误,其错谬之处,皆属个人之责。   一、用意不用力   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一个显著的特点,也是习拳者十分向往的一种技击境界。如何先在心,后在身?如何意气君来,骨肉臣?令人难得要领。特别在技击中,如何用意不用力。
  就此问题,我曾请益武学大师王培生老师。王师说:“在技击时,要将意离开双方的接触点。如对方以力推我左肩,意左肩则为顶,而要将意移至右肩,则既不顶,也不丢,彼力则不能动我身躯。武学上称此为‘脱壳’。又如放人于丈外,意必先行。意远,放人才远。”并言此非练至纯熟不可,才可以应付疾风暴雨式的格斗。王师诲人不倦,言简意赅,使初学者有径可循。   二、彼微动,己先动   武式太极拳宗师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说过:“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有一些大武术家对这种提法颇有微言,有的学者则认为此言有语病。既然彼微动,则是彼己先动了,何以称已先动呢?   这里有一个意动与形动的问题。形动是外形之动,可看得见或可以触觉感知,而内里意动则不可知,所谓人不我知,我独知人也。彼微动者,是其形动,我先动者,指的是意动。从速度上讲,意动快于形动。所谓彼方挨我皮毛,我意已入彼骨里,何况动手之先,一般拳手都已在高手意控之下。   三、不动之动   大武学家王芗斋老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微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   大动、小动、微动,都只是外形之动,而不动者是形不动而意动,所以说不动之动的意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   因此,我认为一切含有意动之桩功,都符合不动之动。由于意动能修炼和改善人体的内环境,激发出种种潜能,可谓是生生不已之动了。芗老拳学高深,寓意深刻,望各位方家不吝阐幽探微,发其妙理。   四、敷、盖、对、吞   在我从师于恩师郝少如老师时,曾请郝老师讲解什么是敷、盖、对、吞。郝师说:“没有练到气遍周身是不易听懂的。不如让你先尝尝味道。”   郝师一搭手,我体会敷之感觉是,周身不能动弹;盖之感觉是,我上抬下压都不得力;对之感觉是,我劲力过去,不见有什么?化,郝师直接对我而来,使我无从抗拒;吞之感觉是,我虽猛力推撞,不觉老师有含胸走化,我的劲力有如泥牛入海,老师则丝毫未动。我问了一句:“我的劲力都吞到哪里去了?”老师说:“到我的大腿上了。”后知,所说的大腿是三虚保一实的实腿,实腿承受和消除了外来的一切力量。当时,韩劲奋先生在旁对我说:“老师更有上乘功夫,加紧学吧!”岁月无情,老师和好友劲奋都已离去十多年,幸有先师衣钵传人郝吟如先生及同门师兄弟担当了光大郝师武学的重任。   五、抗击有妙术   大凡练武之人,未学技击,每要先学抗打。身有抗打真功,在技击时便可放胆进攻。最有实用价值的是能在运动中经受打击的抗打功。有的苦练三个月能达到抗击算是最快的了。有的虽练数年乃至数十年而无功。我一向留意各门派的抗打功,自觉颇有心得,但自见一清大师后,我的所谓心得,实乃萤火之光,沧海一粟。   一清大师的一位弟子,头、颈均可承受重击,更不论胸腹了,而该弟子只断续练了三个月,每天时间不到一小时。一清大师说:“开发抗打功能只是《少林易筋经》外经的一点皮毛之学。此法特点是,只需调节气血和自身松紧转换,则能内壮而外自然强。不需外练拍打或撞击外物,自然增长抗打功和双手的打击力量。练之数月可望小成。《少林易筋经》包括内经、外经和内拳经三部分,恢宏博大,以往是为少林寺镇寺之宝。”后知,所有少林之养生、技击、七十二艺、上乘武功大多暗含在《少林易筋经》之内。可见少林功夫也是内外兼修的功夫,绝非社会上传言所说,少林拳似乎是没有内养和内劲的外家拳。《少林易筋经》不但是少林寺镇寺之宝,而且也是中华武学之宝,国之瑰宝。   六、混圆之气   关于混圆劲力的修炼与修炼层次,今年二月我有幸受教于先天无极门一清大师陈太平老师。陈师说了下面一番话:   陈师说:“练混圆力,须练出混圆气来。人之混圆乃是从内到外要练至凝为一体。如骨骼、脏腑、气血、肌、筋、脉、髓直至皮毛,在一定条件下,不但‘肌肉若一’,而且要产生质的变化,是谓混圆。   人体内质的变化略分五个层次,需一层一层修炼,不可逾越。   第一层次,修炼脏腑混圆气。通过练太极混圆桩和盘架可以达到。全身气血在意的作用下,圆转自如,润筋开骨,伸缩开合 ,丹田鼓荡,全身之气上下相通,成为一个整体。周身之气能与空气相感相争,达到六合归一。   修炼脏腑混圆气,虽是最基本的,却是最重要的,万不可等闲视之。至此境界也算小有成就了。  第二层次,修炼经络混圆气。必须在运动中修炼九转还丹术,使自身能量汇集于丹田。在无意的导引前提下,以自然之法疏通经络。运用神经末梢,强化各个经脉,使脏腑、器官、气血进一步净化,为修炼高层次武功打下基础。这时之劲有强大的渗透力,击人时劲力圆、顺,对方不觉有着力点,使人失重而不自知。   第三层次,修炼丹道混圆气。丹道混圆必须在静坐中才能修炼出来。每修炼至一特定阶段,要另换一种新的静坐方式,否则会生弊端。”   谈至此,我问:“听说盘腿静坐有很多修炼者出现高血压和偏瘫的,何以能炼出高级丹道混圆?”   陈师说:“静坐修炼,确实有很多名师出现了偏瘫,但是本门已相传三十二代,尚无一人出现偏瘫,且多为高寿之寿,这是因为有一套完善的修炼方法。   修成丹道混圆气后,内力雄浑深厚,柔和深透,周身无处不太极。人遇之如立冰上,不敢动,不能动,且伤人于无形之中,交手时要慎之又慎。在本阶段,需要打开生死玄关,只有打开生死玄去关后,才能真正启动先天真元之气,且舍此别无它途。由于打开了生死玄关,后天返先天,恢复了先天本能,在人体素质上有如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这时,我请陈师示范丹道混圆之气。陈师似触非触,两手覆于我双臂之上,一股森森之气布于我手上,触之无物,拒之则身手失控。   陈师继续说:“第四层次,修炼周身混圆?(非气)。在上面三个层次的修炼基础上,将上面三者合一,使全身细胞合炼为一,与大自然变化协调统一,使先天之?与后天之气协调统一,达到添补生命之油,延年益寿,与天争寿,接近于“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技击也达到了无形无迹,无思无意的境界,已然无技击之必要了。   第五层次,修炼周身神灵混圆?。这个层次大大超越添油续命水平,达到了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了。”   听了陈师一席话,深感中华武学博大精深,却又非高不可攀。巍巍昆仑,有径可循,令我辈后学无限振奋,无限鼓舞!
中国北京市
三、竞赛项目
(一)武术套路:
、国家竞赛拳械(长拳,南拳,式、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刀术、剑术、枪术、棍术等规定套路)。
、自选拳械(长拳、南拳、太极拳、刀术、剑术、枪术、棍术等自选套路)。
、传统拳术
太极拳类: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和式、武当太极、青城太极、其它传统太极拳。
南拳类:咏春拳、五祖拳、洪拳、蔡李佛、虎鹤双形、白鹤拳、白眉拳、刘家拳、李家拳、蔡家拳、地术拳、其它南拳。
一类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
二类拳:通臂拳、劈挂拳、翻子拳。
三类拳:地躺拳、象形拳。
四类拳:少林拳、武当拳、青城派、崆峒拳、八门拳、岳家拳、苌家拳、燕青拳、梅山拳、巫家拳、炮拳、红拳、自然门拳、武术段位拳等其它拳术。
、传统器械
长单器械:棍、枪、朴(大)刀、棒、铲、叉、太极枪、南棍、其它长器械。
短单器械:刀、剑、鞭杆、扇子、匕首、杖、拐、太极剑、太极刀、南刀、其它短器械。
双器械:双刀、双剑(含长穗双剑)、双鞭(含刀加鞭)、双钩、双匕首、双锤、其它双器械。
软器械:九节鞭、双节棍、三节棍、流星锤、绳镖、其它软器械。
、对练项目:徒手与徒手、徒手与器械、器械与器械对练。
、集体项目:内容以拳术、器械或健身气功为主要体现形式。
(二)健身气功展示:
五禽戏、六字诀、易筋经、八段锦、养生武舞等健身功法。
(三)跆拳道品势:
太极章至太极章、高丽、金刚、太白、平原、十进、地跆、天拳、汉水等。
(四)武功绝技
硬功、轻功、柔功等武术功法绝技均可参加比赛。
要求:科学、健康、安全、惊险。
四、参加办法
(一)各省市区体育局、武术协会,各行业体协、各类院校、中学、小学、幼儿园,各武术馆校、体校、俱乐部、青少年活动中心、太极拳协会,各企事业机关团体,各社区、街道、村镇均可以个人、团体组队参赛。
(二)以个人、团体组队参赛,领队、教练、运动员人数不限,男女不限。
(三)参赛运动员达人(含人)以上的团队,可报随队国家一级裁判员名,经组委会确认后,方可作为大会正式聘用裁判,须缴纳会务费,其差旅费自理,食宿由组委会统一安排。(随队裁判员不能兼报领队、教练和运动员)
(四)凡代表队中运动员达人(含人)以上,则可免一人会务费元。
(五)集体项目须人以上。
(六)每人最多报个单项。
五、竞赛办法
(一)采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年审定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传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国际跆拳道竞赛规则》和本规程的有关补充规定。
(二)套路项目按拳种分别录取名次,同一拳种报名人数不足人时,则与其风格相近的拳种项目一起评分录取名次。
(三)年龄分组
幼儿组(年以后出生)儿童组(年年)
少年组(年年)成年组(年年)
中年组(年年)老年组(年以前出生)
(四)各项比赛时间规定
、武术套路:
、单练、对练套路:秒分钟(幼儿武术、太极、木兰拳械除外);
、太极拳、健身气功分钟;
、太极器械、木兰拳械:分钟;
、幼儿武术套路:秒分钟。
、集体项目:分钟。
、跆拳道品势比赛:秒分钟。
、武功绝技比赛:秒分钟。
注:所有单练、对练、太极拳械、木兰拳械超出或不足规定时间达秒至秒扣分,依此类推。
(五)比赛服装、器械
比赛器械、服装不做统一规定,但须符合项目特点及比赛规定。
六、录取名次及奖项
(一)比赛按项目、性别、年龄分别录取名次。
(二)各项目录取前名;不足人(含人)减一人录取。各项目前三名颁发金、银、铜奖牌和证书,第四名至第六名颁发证书。
(三)集体项目设一、二、三等奖,颁发匾牌、奖牌及获奖证书。
(四)设“武术发展贡献奖”,对宣传、组织达人以上选手参加本届大会,有特殊贡献的组织或个人进行表彰,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奖金、奖杯和证书。奖金元元。(评选办法另定)
(五)评选十佳教练员、优秀教练员、优秀裁判员、优秀运动员等(评选办法另行通知)。
(六)设体育道德风尚奖、组织奖(评选办法另行通知)。
(七)设最佳功夫表演奖、最佳编排设计奖、最佳风格奖等,颁发匾牌及获奖证书。
七、报名与报到
(一)报名截止时间为:年月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二)报名时须备齐下列材料:报名表、汇款凭证复印件,一寸免冠照片张、身份证(或出生证明)复印件。否则视为无效。
(三)报名后,欲更改项目者,须书面申请,并交纳每项更改费元。
(四)各队报名表一式两份加盖所在单位公章,由领队签名特快专递寄至组委会或发到组委会电子邮箱。
(五)各参赛代表队于月日在北京报到,报到地点另行通知。
(一)会务费:领队、教练、运动员、随队官员、随队裁判员等所有报名人员均须缴纳元会务费。(中国武术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民间武术家联谊会会员凭会员证免缴元会务费。
(二)参赛项目费:每项元人(参赛运动员缴纳)。
(三)食宿费:(不随大会统一食宿者免缴此费)
标准:每人元(住五星级宾馆,自助餐);
   标准:每人元(住四星级宾馆,自助餐);
   标准:每人元(住三星级宾馆,自助餐)。
(四)会务费、项目费、食宿费报名时汇款。
九、大赛联络与报名材料发往地址
(一)联系地址:
北京市东三环中路富力城座室邮编:
第四届东亚武术交流大会组委会
联系人:杨志军孙德玉
联系电话:、
报名表、安全责任声明表可在武术世界网下载。
(二)会务费、项目费、食宿费汇款:
、开户行:中国银行北京广渠门支行
  帐号:
  户名:亚太联合文化传媒(北京)中心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西四环支行
  卡号:
  户名:杨志军
十、仲裁委员会及裁判员
(一)仲裁按国家体育总局《仲裁委员会条例》执行。
(二)仲裁委员和裁判员由组委会选聘。
十一、其它
(一)组委会有权无偿使用参赛选手音像资料进行宣传推广。
(二)组委会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对大会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凡参赛选手,必须服从组委会的一切活动安排,否则视作弃权处理。
(四)体育馆内场地周围为各代表队提供宣传广告版。规格长米、高米;宣传内容由各队自行设计提供电子版(为了保证场地布置美观,由组委会统一制作),费用自理(每块宣传板元人民币),请于报名时同参赛费一并汇至组委会指定账户。
(五)《秩序册》彩页广告每页元,有意在《秩序册》刊登广告者,请自行设计宣传内容。规格高,宽。
(六)本规程解释权属东亚武术交流大会组委会。
(七)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第四届东亚武术交流大会组委会
一、几个基本概念   在谈太极拳渊源之前,为便于说明问题,先提出以下几个基本概念,并借此简单地介绍一下太极拳(包括联属部分)的轮廓。   (一)拳套和打手 拳套和打手是太极拳的两个组成部分。拳套是个人单练的整套架式——如懒扎衣、单鞭等。打手亦名推手,是两人对练的攻守法——如掤、履、挤、按等十三势。   拳套有多种形式,但路线和架式的名称,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在架子的大小和手步各式的不一致。打手大体上有两种程式:1、定步打手,亦名站步打手,两人站定练习攻守。2、动步打手,亦名活步打手,两人走动练习攻守。有程式的攻守练到精熟后,脱掉程式,自由对角,这是散手。   (二)太极拳的属性 太极拳是柔和型拳术,是技击术的基础上吸取了导引术、静摄术的精华融合而成的。所以兼有精妙的手搏作用与很好的健身、医疗、精神修养作用。练太极拳套,要动作柔和圆满,呼吸深细,着重在内脏安舒的训练,特别是大脑宁形的训练。它和艺术型拳术,精悍之气,见于眉宇,动作奋专家剽锐,着重肌肉强韧、关节灵活的锻炼,有显著的区别。柔和型拳并不止太极拳一门,但太极拳确是典型的柔和型拳,有人称太极拳为内家拳,这是不合适的。但是说太极拳是内功拳,这是对的。内家拳的拳套架式、歌诀与太极拳各不相关,不是一个拳门。内家拳也不是内功拳的同义词。内功拳可以包括共同属性的许多拳派,如形意、八卦等等。内家拳只是一门拳术的名词,其范围远比内功拳狭小。这是必须辨别清楚,不宜混淆的。   (三)联属于太极拳的器械 太极拳家除练拳套打手外,还练器械的单套和对打,以太极拳为基本功的器械练法,现在把它作为太极拳的附属部分。太极拳家使用的器械,一般是单刀、枪、剑,其套子(包括单练与对打的)不尽出于太极拳门的旧传,有的是采取别门中的。   (四)太极拳的派别太极拳从形成一个拳派到今有两百几十年或三百年左右。在流传过程中,又衍生若干派别。其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有一脉相承的陈、杨、武(郝)、吴、孙五派。五派的拳套打手,器械的单套与对打,有同有异。从它们的相同处,可以看出其一脉相承的传统关系。从它们的不同处,又可以看出其分派的标志及发展的趋向和规律。   二、太极拳形成的时代及其主流   我国的技击、导引、静摄术,在远古早就有了。在战国秦汉时,已成为专门技术。这是太极拳的远源。但太极拳的形成,不过只有二百几十年或三百年的历史。有三点可以证明:其一,明朝人有关武术的著作中,没有提到太极拳,可见它的形成,不会早于明末清初。其二,王宗岳至早不过是清朝康熙年间人(人面有论证),太极拳一名词,在他写的《太极拳论》上才出现,可见太极拳即使创造在王宗岳以前,也不会早得很久。其三,明天清初人山本姬隆风创造一门内功拳——形意拳。其理论与太极拳基本上一致。正可从旁证明,明末清初,是产生内功拳的条件成熟时期。所以太极拳也在此时出现。   太极拳是谁创造的?这不难于考明。曾经有一时期盛传是元末明初张三丰所创造。这是把内家拳门传说中的祖师拉了过来,是不合历史事实的。又一说,在张三丰外,还有六朝时韩拱月,唐朝许宣平、李道子等创造的各派。这是出于捏造。这都是袁世凯的门客(给袁家看风水的)宋书铭所做的事。我在二十多年前已经揭发。现在已有不少人知道太极拳并非由张三丰等所创造了。太极拳不出于张三丰,是唐豪首先考明的。但他又把太极拳的创始者定为明末清初人陈王廷,此说也难于成立,因为反证颇多(另有专篇论证)。据可靠的材料看来,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到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再从陈氏开出了杨、武两派,杨家开出了吴派,继承武派的郝家出了孙派,这里渊源明确的。太极拳可能创造在王宗岳之前,也可能就是王宗岳所创造。王宗岳在传授蒋发外,也会传授别人。因此五派之外,还会有其他派别。但是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只有此五派,这一事实,肯定了五派是太极拳的主流。   三、主流五派   (一)主流五派的导源大师  王宗岳、蒋发是主流的导源人,有以下的证据:1、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这是杨露禅的遗说。2、王宗岳后传至陈家沟陈姓,这是武禹襄的亲災弟子李亦畬写下来的。3、乾隆年间有个蒋把拾在陈家沟传拳,这是陈家沟陈品三写下来的。三说汇合起来,正可互相补充,互相证明。陈王廷是明末清初的人,陈家沟有武术从他开始,这是事实。但是乾隆十九年所修的陈氏家谱上,还没有提起太极拳一名词,可见陈家沟旧有的拳术,不是太极拳。到乾隆十九年后才有太极拳传入。王、蒋两位大师的身份,王宗岳是知识分子,有他写的《太极拳论》可以证明。蒋发是职业拳师,从陈品三文中称他为蒋把势(陈文原作把拾,是音近之讹)可见。因为在古代不是职业拳师不会得到把势的称号。   (二)陈派 太极拳传到陈家沟,其拳套就有了两个不尽相同的架式,一是老架,另一是新架。陈长兴是最著名的老架拳师,他生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曾亲身受学于蒋发。他的儿子耕云,耕云的儿子延年、延熙,延熙的儿子发科,世承家学。1956年在北京举行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表演大会时,发科曾参加评判工作,此后不久就去世。我所知道在那时从他受学的人有北京李经梧。与长兴同时同辈的另一名是陈有本,他改太极老架为新架。他的两侄仲生、季生与陈清薄能传其业。仲生的儿子吕三(名鑫)著有《太极拳图说》四卷(1932年在开封出版)。受学于品三的有其族侄子明,著有《陈氏世传太极拳术》(1932年12月出版,上海中国武术学会发行)及《陈氏世传拳械汇编》(有1935年1月油印本)。这几部书对太极拳理法皆有所阐发,也提供了一部分史料。   (三)杨派 这派开始于杨禄禅。禄禅名福魁,河北永年县人。幼而孤苦,十岁左右,到陈家沟谋生,经过三十多年,才回永年。后来由武汝清介绍到北京教拳,声名渐大。清朝的端王请他到家当教师,教拳就成为他终身的职业。他的儿子班侯(名钰)、健侯(名鉴)都居北京,亦以教拳为业。健侯继承家学,班侯曾从学于武禹襄,故杨家有种短架太极拳,与武派太极拳形式极相近。健侯的儿子少侯(名兆熊)、澄甫(名兆清)都以教拳为业。少侯兼传班侯的短架。澄甫晚年的拳套极为舒展,这就形成了杨派的大架。有些直接从学于健侯的人,还保持着分健侯的原样,比较收敛,这种架子,被称为中架。杨派在五派中流传最广。杨家累世教拳,以澄甫的学生为最多。他于1936年逝世,年54岁。所著有《太极拳体用全书》(1957年经人民体育出版社删订出版),是一本比较精简的著作。他的学生我确知其所在地者,上海有褚桂亭、傅钟文,成都有李雅轩。他的儿子振铎,亦能继承家学。健侯的学生许禹生(名垅厚)著《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北京体育研究社出版),对太极拳的理论和推广太极拳都起着有益的作用。但也散布了迷信的以伪乱真的有害东西。太极拳出于张三丰、韩拱月、许宣平、李道子等说,是由这部书传播开来的。   (四)武(郝)派  这派开始于武禹襄。禹襄名河清,永年县人,清朝的贡生。他和两个兄长——澄清、汝清都爱好武术。杨禄禅回永年后,禹襄和他结交,从他学拳,禄禅亦尽告 以所知。他还不满足,又到赵堡镇(离陈家沟三五里地的一个小镇)向陈清萍请教。澄清做舞阳县知县,在该县盐店中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谱》。禹襄就按谱揣摩,并利用其社会地位,选力大身强通武的支的人作为打(推)手的实验对象。这就练出了轻灵精确的技巧。他传技于外甥李亦畲(名经纶)、李启轩(名经纶)。他的遗著有《十三势行工心解》(或作《打手要言》)、《四字密诀》等。他第一次改编了王宗岳的拳谱,插进自己的著作。这一拳谱也被杨禄禅所采用。至今杨、吴两派还在沿用(有些变动增改,非尽原样)。亦畲著有《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撒放密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太极拳谱跋》等文。他又一次改编了拳谱,又在王、武的旧文外附入自己的著作。武、李的作品确能阐明太极拳的规律,提供新知,把练法说得更具体,是一分珍贵的遗产。但《太极拳小序》中说杨禄禅不肯授技于武禹襄,这是对事实的歪曲,不免迷误后学。这是门第之见在作崇。亦畲传近邻郝为真(名和)。为真先为米商,晚年任永年中学武术教员。禹襄、亦畲都以教书为业,传授限于至亲好友,至为真传授始广。为真儿子月如(名文桂)、孙子少如世传家学。因此武派又称郝派。月如中年任小职员,到五十岁以后才以教拳为专业。1935年11月逝于南京,年59岁。遗著有《太极拳图解》(稿在郝少如处),从学最久的有张士一、冯超如,俱在南京。我于武术略知门径,主要是受到月如师的教益。少如现在上海。   (五)吴派 这派开始于全佑,全佑是满族,他的儿子艾绅,另一姓名为吴鉴泉,所以人称为吴派。全佑本受学于杨禄禅,后又师事杨班侯。他善于柔化。他教的学生不多。鉴泉继承家学,后又受教于宋书铭,所以吴派有“小九天”等拳法(宋书铭为伪造历史,必须揭穿,他的技术上的成就,仍可吸取)。他以教拳为业,学生甚多。吴派流传之广,仅次于杨。鉴泉于1942年8月在上海逝世,年73岁。他的学生徐致一著《吴式太极拳》(1958年7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是有助于研究吴派太极拳的参考书。鉴泉的学生在上海授拳甚久者,有赵寿村。   (六)孙派 这派开始于孙禄堂。禄堂名福全,河北完县人。先习形意、八卦,辛亥革命后四五年,郝为真到北京,他才从学太极拳。因已精通形意、八卦,所以学太极拳只一个多月,就得其要领。所著《太极拳学》(1924年出版于北京)于练拳时的姿势动作说得很详细,书中强调养生治病之功,实为有益之言;发挥中和空灵之旨,亦皆出于心得。惟蔓引河图洛书,附会神仙,是其疵病。较论得失,瑕瑜互见,此有其时代关系,应当批判吸收。现在此书已不易得。他的女儿剑云编成一本《太极拳》(1957年9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约略可见孙派太极拳的概况。禄堂于1933年在完县逝世,年72岁。他的传人有儿子存周,女儿剑云。他的学生也很多,一般是兼传三门——太极,形意,八卦。帮助他著书的,有靳水陈微明(名曾则),东台吴心瑴。其他知名者有李玉林等。   四、五派的异同   (一)五派异同,先从拳套谈起。五派的套路与架式名目大体相同,在各个式子的动作和拳套的整个形式上就有不同。详细较论,过于繁冗,运动量大,又有“二起脚”、“摆脚跌岔”等难度运输和,于青壮年为宜。(老架拳架就其共同点说,不再区分。)   杨派和平舒展,稳定空松(就大架说),但在运用上仍发强烈之劲。这就是杨澄甫说的“柔中寓刚,绵里藏针”。这派学之不难,探之颇深,适应泛宽,所以流传最广。现在最通行的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套,都是以杨家大架为基础的。   武(郝)派拳式紧敛,极重轻圆,要逐步从轻化圆化中练出精确的脆劲。练法细致严密,须耐性研习,湛思默会,方能有得。   吴派保持了杨家中架遗式,趋重灵敏活泼,宛转多变,仍承杨派传统,入手不难,所以流传亦广。   孙派短架,体势未离武式,却于轻松之中,含有精刚之致。禄堂于形意、八卦,功力极深,融合太极,遂能自成风格。   至于有益强身,各派所同;用于疗病,可以按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二)其次略谈打手。陈家称打手为挤手。据《陈氏世传拳械汇编》载,挤手练法如下:   (甲)定步挤法:(1)顺步,(2)拗步。   (乙)换步挤法:(1)单步,(2)双步。   (丙)活步挤法:(1)颠步,(2)大履。   基本上是站定与走动两个程式,换步可归纳于活步。杨派一般是三个程式:(1)定步,(2)进退步,(3)四正四隅(即大履)。吴派与杨派同。孙派“打手之步法有四。有静步——即站步也。有动步——即活步也。有合步——即对步也。又甲乙皆左、皆右均是也。有顺步——甲(右)乙(左)甲(左)乙(右)皆是也。”(引《太极拳学》,惟破折号原书为括弧。)陈武(郝)派,各派都先练站步打手,然后练活步,熟练后便可解脱程式,进入散手。郝月如先生教打手,却只用进退三步半,换边两步半的一个活步程式。此后就是自由攻守。这是武禹襄以来的传统。散手是以有程式的打手为基础的。要熟于程式,敏于感应,到了一定程度,才能不拘程式而仍合乎力学的规律,并不是蛮打乱来。蛮打乱来,碰到懂劲的人(即敏于感应的人),只能挫败,不会占先。   (三)再次,略谈器械。陈家有枪、大刀、单刀、双刀、双剑、双锏、棍、棒、朴镰等多种器械。枪法有三套,还有两套对扎枪法,但不尽联属于太极拳。其中可肯定联属于太极拳的四枪对扎。这种“四枪对扎”,其步法与活步打手的进退三步半完全相同。武(郝)派的枪法(亦名“四杆法”)即是这一种。杨派的太极枪共有十三势,其实就是以四枪对扎法为基础,加上一些变化而成。武(郝)派还有一套“八枪对扎”,这是陈家沟就有的,但亦畲不曾写上拳谱,可能因为它来自别门,不联属于太极拳,所以谱中不载(这套枪法直到郝月如还会)。另外见于李亦畲所编拳谱中的“十三枪”、“十三刀”(单刀)各式名目与陈家旧拳谱中的“十三枪”、“十三刀”大体相同,可见这也出于陈家沟所传。杨、吴两派无“十三枪”,有单刀,俱称为“太极刀”,但与陈、武两派的套路架式全不相同。吴、杨两家的单刀套路、架式亦复互异。看来别有来源,不是太极拳门的旧传。李亦畲改编的拳谱中,还有一套“四刀法”(或简称“刀法”),是对单刀的套子,未见于陈家旧拳谱,可能由陈清萍所创编。单剑套子陈家沟就没有。杨、吴两家各有一套,也不相同。杨家太极剑的前身是一套八十一式的“纯阳剑”,这套剑被杨家改造成为太极剑,不过在1915年前几年间。吴家的剑套,显然也来自别的门派。据我友李剑华先生说,是就玄化剑的套子改编的。李系吴鉴泉的旧友,此语可信。孙派有武当剑及其对打套子,是孙禄堂、李景林合编的。现在武派也有了单剑的套子,是我编的。   五、后记   本文是拙著《太极拳史考》中的一篇。为便于简略地介绍太极拳史及指出探究各派的线索,借此引起学者研习的兴趣,继续求进,不断锻炼。治病于未病,保健于平时。获得精神充沛、脑子活泼、提高思想、做好工作的效果。所以先把这篇单独发表。文中还有许多问题须要提出材料,分别论证,另作专篇,列于史考中。附带说明于此。限于水平,或多谬误,请阅者批评指正。
在清末武术大师、李派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先生(年)所传拳法体系中,有几套秘不外传的肘法绝技,七星肘便是其中之一(尚有五行肘、五行连环肘等)。这套肘法左右兼练,组合精妙,肘打连环,步步紧逼,发力整齐刚脆,饱满通透,出肘灵活多变,招式至简至易,打法凶悍快捷,其霸道之处绝不亚于泰拳之肘法,堪称我国传统武术肘法中的经典组合肘法。此肘法简单易学,短小精悍,至平至常,至精至妙,长期在李派拳法体系中秘密传承着,从不轻易向外公开,现首次将其披露于世,以彰显我中华传统武术之精深玄妙。   此套肘法,我得传于李派拳法第五代传人李连科先生。   练法:   1、两脚分开(中间保留一竖脚距离)站立,两手自然下垂,轻贴于大腿外侧,五指并拢,虎口自然伸开,中指尖轻点裤缝;头颈正直,虚灵顶劲,下颏微收,两目平视前方;沉肩坠肘,腰身正直(图1)。   要领:身形中正,神气平稳。   2、接上式,两手手心朝下,两臂左右分开,缓缓由身体两侧直臂上举;两臂边上举边缓缓外旋,当略高于肩时,两臂外旋至两掌心皆朝上,不停,继续上举两臂至头顶时,两掌掌心相对,相距数寸,成佛教手;上式不停,左臂边外旋边下落至右掌根下,成左手掌心朝上捧托、右手掌心朝左竖立于左掌之上的道教手继续缓缓下落至胸前,右手掌指与下颏同高;两眼平视前方(图2)。      要领:整套动作须缓慢柔和、不急不躁、匀速运行。   3、接上式,左脚向左开步成马步,同时右拳(平拳)发力向前冲出,与肩同高;左手掌心朝右,指尖向上,自然护于右肘内侧;目平视前方(图3)。   要领:左脚开步与右拳前冲须同时完成,发力要雄浑脆快,以音叫气,以气催力,气力合一。   4、接上式,左脚向左前方上步成左弓步,同时右拳(平拳)向前下方发力栽击,左手掌心朝右,指尖向上,自然护于右肩内侧;目视前下方(图4)。   要领:左脚上步与右手栽拳须协调一致,手到步到。   5、接上式,右脚向右前方上步成右弓步,同时右臂弯曲,左手紧握右手腕向前发力挤出;目平视前方(图5)。   要领:右脚上步与右手臂前挤要协调一致,发力须雄浑整齐。   6、接上式,左脚上步,与右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左手握拳以左肘往右横击,右手迎击左前臂,发出脆响;目视左前方(图6)。   要领:左脚上步与左肘横击、右手迎击皆须同时完成;左肘发力要以腰带肘,身催肘行,整齐饱满。  7、接上式,右脚上步,与左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右手握拳以右肘往左横击,左手迎击右前臂,发出脆响;目视右前方(图7)。   要领:同上。      8、接上式,左脚往左摆步转身,同时,左手掌心向外往左拦拨;右手握拳,拳心朝上,自然置于右腰侧;目视左前方(图8)。   要领:左脚摆步与左手拦拨须协调一致,同时完成。   9、接上式,右脚上步,与左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右手握拳以右肘往左横击,左手迎击右前臂,发出脆响;目视右前方(图9)。   要领:右脚上步与右肘横击、左手迎击皆须同时完成;右肘发力要以腰带肘,身催肘行,整齐饱满。  10、接上式,右脚往右摆步转身,同时,右手掌心向外往右拦拨;左手握拳,拳心朝上,自然置于左腰侧;目视右前方(图10)。   要领:右脚摆步与右手拦拨须协调一致,同时完成。   11、接上式,左脚上步,与右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左手握拳以左肘往右横击,右手迎击左前臂,发出脆响;目视左前方(图11)。   要领:左脚上步与左肘横击、右手迎击皆须同时完成;左肘发力要以腰带肘,身催肘行,整齐饱满。  12、接上式,往右后方转身撤右脚,蹲身成马步,同时右肘向身后猛力顶撞,左手握拳屈肘与右手同高,自然置于左胸前;目视右前方(图12)。   要领:撤步转身与右肘顶撞要协调一致,同时完成;右肘发力要用瞬间崩炸、如皮燃火的内在寸劲,并与左手对拉争衡,形成力偶。      13、接上式,左脚往左前方微挪步成左弓步,同时,右肘猛力向左前下方砸击,左手迎击右肘,发出脆响;目视左前下方(图13)。   要领:左脚挪步与右肘砸击、左手迎击右肘须协调一致,同时完成;右肘砸击发力要以身带肘,腰催肘行,干脆利落,饱满浑厚。   14、接上式,左脚撤步至右脚旁(中间保留一竖脚距离),同时,两手变掌,两臂从身前划圆由身体两侧上举至头顶后变为道教手(右掌掌指朝上、掌心朝左,左掌掌心朝上、掌指朝右、置于右掌掌根下寸许)缓缓下落置于胸前,右手指尖与下颏同高;二目平视前方(图14)。   要领:左脚撤步与两手在身体两侧上举、下落变道教手须同时完成,协调一致。   15、接上式,两手自然下落于身体两侧,两掌掌心朝内轻贴于大腿外侧,五指并拢,虎口自然伸开,中指尖轻点裤缝;头颈正直,虚灵顶劲,下颏微收,两目平视前方;沉肩坠肘,腰身正直(图15)。   要领:身形中正,神气平稳,全身放松,气沉丹田。
内家三拳,一般指形意拳、太极拳和八卦掌。以圆为基本特征的内家三拳,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圆运动风格,而且形成了一套圆运动理论拳法。虽然三拳在演练风格上各有特点,但拳理拳法同出一源,总离不开一个“圆”字。布学宽先生生前常说:“太极拳划圆,八卦掌走圆,形意拳打圆。如能三拳交替习练,用心体悟圆理,对健身有益,对技击有用,千万不要忽视。”
一、内家三拳受圆形、圆图的启示
放眼望宇宙,星星、太阳、地球、月亮是圆的;回首看舍下,桌上的杯子、笔筒、灯泡,厨房里的锅、碗、瓢、盆,缸里的豆子、小米,筐子里的苹果、鸡蛋,也是圆的。为什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众多物质(体)都呈圆形呢?用科学的眼光看,多数物体呈圆形,是因为力的作用。自然界中,虽然一些物体也有棱角,但经过碰撞、摩擦,久而久之逐渐也圆了起来。车轮呈圆形,便于滚动,苹果呈圆形,减少脱落。圆球形体(容)积最大,表面积最小。圆球形比起其他形体,具有最大的空间,最多的容量。表面积小,使能量的消耗减少到最小。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球类运动,更是把人类带入一种健身增智、趣味无穷的境界。宇宙及其他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都是在进行着周而复始的圆运动。圆成为一种永恒,成为一种美。大自然创造了圆,圆也被人类所应用。人们从圆中领悟哲理,总结思考,引申意义,发展运用。圆,对于内家三拳的创编和形成,也就具有了深刻的启示意义。
内家三拳的练圆思想,源于宋朝形成的《太极图说》。
“圆者动而为天,方者静而为地”。“圆于外者为阳,方于内者为阴”。据说,起初圆图内什么也没有,以示无极之意。后来圆内逐渐划分为上白下黑之形,亦称阴阳鱼,用以说明阴阳交错互易。又在白阳中标一黑点,以示阳中有阴,在黑阴中标一白点,以示阴中有阳。历代易学家、养生家、道家、佛家、武学家等等,均潜心研究圆图,体会真义,引以为用。宋朝道教养生家陈抟精研《易经》,绘无极图和先天图。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采用无极图,又著《太极图说》,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明代,来知德研注易理,撰《周易集注》,并“新画一圆图,右上半白,左下半黑,中有一空心圆,以明其所体会并注释之易理变化奥义,置于其书中伏羲八卦原图前,名之为《梁山来知德圆图》。”(见潘岳著《突破拳学奥秘》)这些圆图的出现,虽然都是诠释易经,由对圆形体的感受而升华为哲理,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对后来太极、形意、八卦三拳的形成和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太极图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不仅体现在内家三拳一招一式的套路及其健身、演艺、养生、技击等多种价值功能中,而且用圆理诠释武学奥义,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三拳诱人而无穷的魅力。从而形成了三拳以圆为美、以圆为理、以圆为用、以圆求平衡的拳法特色,成为独具中国式特点的圆运动拳术。
二、内家三拳圆运动特征
内家三拳独钟于圆,讲究圆,虽然其形成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可考,但从其理论体系分析不难看出,它是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综合易理、医理和拳功为一体的运动方法,其网运动特征显而易见。形意拳以阴阳五行学说立论,总结运用生克制化圆势理论;太极拳取太极圆意,以螺旋缠丝运动为核心,成为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八卦掌则以“奇正相生,八卦相荡”的变化,形成走圈转圆的运动特点。内家三拳阴阳互易变化,取法自然,在内为意,在外为形,合于术数,突出网理,符合中国文化之大道,是动功的最佳方式和理想境界。内家三拳围绕圆、体会网,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圆运动风格。
(一)形意拳打圆——势正招圆,劲意一点。形意拳无论站桩还是演练套路,都要讲圆。从浑圆桩来看,不仅形如抱圆、两手合圆、两膝夹圆,而且内涵意圆、气圆、神圆。要求天地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融为一体,使身体上下左右前后形成一个缠绕交织、纵横交错的浑圆气场,通过站桩平衡阴阳,调和五行,寻找劲力,整合身心。因此,修炼体悟形意拳要有网的意识。形意拳谱八字歌诀中,明确提出三圆,即脊背要圆,前胸要网,虎口要圆。其实,除此三圆之外,对身体各部位,不论上肢下肢还是躯干等等,都要处处体现网势、网意;动转时,也是在一个圆字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彤意拳行功走趟,看似直出直人,实际上也是在进行圆运动。形意拳法讲起钻落翻。钻与翻必然要阴阳互变,形成动转,转动自然而然就是一个圆运动。以劈拳为例,不仅在行拳轨迹上形成似波浪滚动之网形,呈立体圆,即前手走大圆,后手走小网,而且要求发劲时上肢网、前身圆、下肢圆,做到意、气、劲不断,使手与足的劲,由上肢的前撑、腰身的前挺、后足的踩蹬,产生圆的滚动劲力,势如浪翻滚(俗称翻浪劲)。形意拳圆势练法,从辩证的角度看,又有大圆小网、立网平圆、斜圆正圆、顺圆逆圆、整圆半圆之分。练形意拳不仅要求姿势动作势正招圆、环环相绕、处处圆活,而且讲究“先求开展,后找紧缩”,要从求大圆开始,逐步把运动圆缩小为小圆,或归于没圆(即点),在外形上不再显出圆的痕迹。这种劲称之为化劲、圆劲,即直圆之意。有圆就有直,圆中有直,直亦圆。形意拳悟拳理找劲力,劲意一点即是从圆中来寻求奥妙的。形意拳打圆,以五行生克制化的自然轨迹形成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的圆。其拳法变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圆。
(二)太极拳划圆——螺旋缠丝,随势转圈。练太极拳划圆的特征,明显地体现出与网的密切关系,而成为典型的圆运动二在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基础上,陈鑫(品三)先生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以易理为依据说明拳理,绘图势说明拳式,并根据易理乾坤动转不息的螺旋线,白喻为螺旋劲法。杨式太极拳名家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术》一书中明确指出,“太极拳弧形动作,是在意识指导下的内劲作旋绕运转时的外形,缠绕绞转,极为缠绵曲折,在大螺旋式和无数小螺旋式的发展路线上进退屈伸,形成为圆形动作,是太极拳练法特点的精华所在。”太极拳缠丝劲,由所练动作的不同部位、不同方向,形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螺旋圆罔。大圆之内有小圆,小圆之中有更小圆;而大圆之外有大网,更大圆之外还有网。每一网圈内都有圆心,也都含有虚实变化。其变化之妙,都在圆中做文章、太极拳演练拳式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一网圈,不论前进后退、上下起落、左旋右转,都带有走弧形划圆圈的形象。“这个圆圈运动,有全圈,半圈,顺[圈,逆圈,直圈,横圈,在整个圈套内错综地交织着。”圈连圈,圈套罔,圈中生圈,一圈无有不圈。因此,拳家认为,练太极拳时“全身都是圈”,“全身处处是太极”,无论转大圈小圆,还是没圈,都要求以劲网为指导。也就是说,太极拳运动不仅要求外形圆,而且要求内劲圆,使呼吸随动作缠绕到两手两足,练出由内而外的前进式螺旋劲:在练圆步骤上,太极拳也和形意拳一样,都要求初练大圈,后练小圈,及至没圈;南开展而渐至紧凑,由有形而练至无形,不断提高内劲质量。太极拳划圆练法,当如陈鑫先生所言:“所画之圈有斜正,无非一圆一太极”,“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圈有正有斜,有顺有倒,种种转法也各不相同,当因其势之自然者转之。”如手挥琵琶、云手等等动作,皆要转腕旋膀,腹松气圆;单鞭以肘带腰,腰随肘旋;撇身捶步随胯圈转,屈伸形意求等等,都具体地说明了太极拳运动处处螺旋缠丝,随势转圈的划圆特点。
(三)八卦掌走圆——拧旋走转,足手练圈。八卦掌亦称游身八卦连环掌,是以绕圆走转、掌法连环为形式的圆运动拳术。走圆圈既是它区别于其他拳术的基本特征,也是它的根本大法。即以八卦象法为依据,以转圆思想为指导,形成步法、掌法、身法等圆势练法。步法要在圆形线路上脚踏八卦方位,圈要走得圆,犹如太极形。在八卦掌谱基本歌诀中,转掌圆圈歌日:“练功转掌足根源,以圈为法要走圆,圈里为里圈外外,圈为先天八卦盘。”深刻地说明了八卦掌以走圆圈为主是其最重要的圆运动特征。从八卦掌的基本步法蹚泥步的练法看,都是以内方外圆步法,里脚直走,外脚扣行,向前迈进,按照圆周循环的方法练习。转换方向时,则以“扣摆步,剪子股”变化,形成滔滔不绝的圆形走步转圈形式。从八卦掌之首的单换掌看,在随走随变中,动作左右互换,转腕旋肘,变换掌法,也是突出一个“转”字。这就是说,不仅扣摆步要转动,而且腰身、手掌、手臂等都要随之转动,产生螺旋式运动效果,做到身体随势而走,腰如轴立,手似轮形,全身各部位都在对应旋转,滚钻争裹,圆中变化。同时,要求意识、劲力、动作协调一致,连绵不断。进而从连环拧转的圆圈中产生出纵横,从随走随变的走圈运动中走出柔顺劲力,走出灵敏身法。由于习练者对八卦掌的认识、体悟不同,加之素质也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拳式风格。虽然从流传的基本拳式看,走步转圈、掌法变化等在名称叫法上不尽一致,但大部分动作还是比较相同的。其明显的特点,还是拧旋走转,足手练圈,宗旨不变。
综上可见,内家三拳的基本特征是练圆。圆是三拳的本源,是三拳的精髓所在
六点半棍法,源出少林棍法,承本派传说当年典故及叶问宗师文字记载,是因当年火烧少林寺,至善禅师逃难,更被满满
清通辑,当时为求逃避官府耳目,便混迹投身于反清地下组织红船戏班中作(煲头)。在班中认识弟子梁二娣,当时他所干的职位工作,班称为(笃水鬼),至善留意到梁二娣因工作每日都竹杆不离手,更因长期工作而不觉地以练得臂力雄浑。至善见此良材,技传有缘人,便将少林六点半棍传授于梁二娣,二娣学成棍技,尽得至善真传,所以六点半棍又名二娣棍。咏春黄华宝与梁二梯乃戏班中人,两人知已为伍,二人尚武,两人更将咏春拳,六点半棍法,交换修习,日夕观摩,互相研习补短取长,混成一家,从而六点半棍亦成咏春拳必修兵器之一。
六点半棍经梁二娣及黄华宝改良后,守门亦随咏春法度改得略为收窄,而马法却此终不离少林基本马法,都以四平、子午、吊马等为主,所以凡修习六点半棍都以走(棍马)为先, 再以基本马法配合以标、挑、点、摊、抽、弹、遮拦合为六点半基本棍法,当熟练棍法基本,便能再习整套六点半棍法套路作整体配合连环修练,本门亦称此手棍法名为扇面棍,勤于锻练此套棍法,对修练者长桥发力,曾强臂力,极有帮助和功效,本人谨此推介之。六点半棍,是传统的南派单头棍,长七尺二(老尺;约2点7米),是咏春门两种兵器之一,很少外传。很多人知到咏春拳威名远播,但知到咏春六点半棍在众多门派的兵器谱中亦有很高的低位。六点半棍也秉承其拳法细腻、合理、简捷、实用的传统,还有象单桥对练似的黏棍训练,能练到棍也能有一定的‘知觉’。
六 点 半 棍 中 粘 棍 训 练 ( 俗 称 对 椿 头 ) , 椿 头 对 练 是 在 学 好 基 本 棍法 和 基 本 套 路 后 在 基 础 上 进 行 的 专 项 训 练 。 其 目 的 是 训 练 圈 缠 发 力 和 上 、中 、下 , 三 盘 中 , 攻防 技 术 。 加 强 手 、眼 、身 、步 法 和 同 棍 触 时 的 灵 活 性 。 以 培 养 临 阵 实 战 的 自 然 反 应 , 动 作 简 洁 鲜明 , 攻 击 紧 凑 。 可 反 复 练 习 , 便 于 掌 握六 点 半 棍中 之 技 术 。
一、八斩刀的由来
八斩刀是由三套拳法招式融合演变而成。在理论及运用上亦与拳法相同,但唯一不同是利用特别的步法将全身重量输送到双刀之上。这套刀法十分着重腕力的发挥。一般来说,在迎战时通常是一刀用作进
攻,而另一刀即用作防守。如遇到重兵器时,则用双刀联防,然后反击。
咏春八斩刀法可分为八节,刀法包括有:膀、摊、枕、耕、滚、斩、割、穿、拍、圈等刀法都以刀法简洁纵横,快、狠、准见称。
二、咏春八斩刀套路动作
一、大开二步二、右拐步马三、吊左马朝师礼四、左弓步劈腌刀五、吊右马一字横拦刀六、踢刀七、挞刀八、分刀九、削竹平刚刀十、右二字平刚刀十一、左二字平刚刀十二、马步标刀十三、弓步追刀十四、弓步左劏右拦刀十五、挞八字刀十六、右左劈面刀十七、朝左阴割刀十八、阴插刀十九、左右标刀二十、左右劈面刀二十一、卸左步中宫阴割刀二十二、左弓步仰劏右刀二十三、右弓步仰劏左刀二十四、提右足左撇脚右飞眉刀二十五、小跳削竹平刚刀二十六、右弓撩袍刀二十七、转叉右耕左拦刀二十八、左耘右拦刀二十九、卸右步中宫右耕左拦刀三十、转后蹲勒刀三十一、转前顶翼争刀三十二、挞八字刀三十三、乌鸦伏地刀三十四、踢左脚展翅刀三十五、双仰劏刀(左弓步)三十六、双斩刀(并步)三十七、蹲步闸龙刀(右前左后)三十八、马步标刀三十九、入胁追刀四十、撑天虎尾刀四十一、右抛刀(左前斜)四十二、雪花盖顶刀四十三、正右磨盘飒脚四十四、撑天虎尾刀四十五、右抛刀四十六、雪花盖顶刀四十七、正前磨盘飒脚四十八、撑天虎尾刀四十九、右抛刀(右后斜)五十、雪花盖顶刀五十一、磨盘飒脚(正左)五十二、撑天虎尾刀五十三、右抛刀(正右)五十四、雪花盖顶刀五十五、磨盘飒脚刀(正后)五十六、撑天虎尾刀五十七、右抛刀(正前)五十八、右左劈面刀(朝左)五十九、转身合刀(正前方)六十、朝师礼收式
这里所说的刀棍都不是广州咏春,棍是香港的六点半棍法,这套刀不是八斩刀法,是蝴蝶双刀,应系彭南咏春的。
&第12页 共16页
联谊会办公室
教练委员会
裁判委员会
活动策划部
国际交流部
会员注册中心
各地分支机构
段位注册中心
联谊会章程
杨式太极拳
全球功夫网
fb iconLog in with Facebook}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谊会主持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