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在线阅读》读后的惑受

像龙应台这样的母亲——《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美文(下半月)》2015年03期
像龙应台这样的母亲——《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摘要】:正一直很喜欢龙应台的作品。《亲爱的安德烈》是我在学校看完的。在远离父母深感孤独的时候,我时常在想,安德烈在母亲远离自己的这么多年里,他的心理和想法。也对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是如何对待远离自己多年的混血儿子,孩子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生和价值观又该让她如何面对呢?作为母亲,龙应台在那么多年时间里是不称职的,但是她绝对是爱着她的孩子的。我看过她曾经的作品《孩子你慢慢来》,里面的细节描写十分细腻和温馨。记忆犹新的是书中"安安"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4.3【正文快照】:
一直很喜欢龙应台的作品。《亲爱的安德烈》是我在学校看完的。在远离父母深感孤独的时候,我时常在想,安德烈在母亲远离自己的这么多年里,他的心理和想法。也对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是如何对待远离自己多年的混血儿子,孩子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生和价值观又该让她如何面对呢?作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本刊编辑部;;[J];好家长;2009年15期
何欢;;[J];幸福(悦读);2011年01期
卢玮;;[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荆墨;;[J];社会观察;2009年11期
王开琳;;[J];小说评论;2013年S1期
雷成佳;;[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03期
翟小洁;;[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王敏;[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龙应台;;[J];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4年Z1期
明胜;;[J];青年博览;2014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符郁;[N];经济观察报;2003年
马行提 柴纯青;[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实习生
吴敏;[N];南方日报;2010年
早报记者 石剑峰;[N];东方早报;2012年
;[N];中国文化报;2003年
耿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新华社记者
李海堂;[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石剑峰;[N];东方早报;2009年
石剑峰;[N];东方早报;2010年
本报驻沪记者 朱强;[N];南方周末;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希明;[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文洁;[D];华侨大学;2011年
贾艺薇;[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薛逸珺;[D];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
魏青云;[D];华侨大学;2014年
缪黄佳;[D];南京大学;2011年
唐冰炎;[D];汕头大学;2007年
毛林;[D];湘潭大学;2007年
沈宇榕;[D];华侨大学;2013年
李月;[D];西南大学;2014年
李沐丁;[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当前位置: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龙应台那个年代的贫穷,那样的生活,那样的环境,那样的落后,是我无法想象的。而安德烈这一代,及我们只一代,这是另一个世界。这个时代,与时尚接轨:疯狂地听音乐,无止地跳舞,拼命地玩耍,这些与龙应台那一代截然不同。而这样的差异,会选择的人总是站在安德烈的那一年代,殊不知,当人们的生活,文化随着时间逐渐提高时,往往会丢弃一些原始的东西,被金钱所束缚而变得残忍。而那被丢弃的东西,正是龙应台那时所普遍拥有的单纯与互助。现在的人们,在利益的诱惑下,友谊、亲情变得一文不值,而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又是否看清什么呢?还是在享受着贩卖心灵后得到的物质呢?也许,我们能期望某一天在我们享受物质时,回头想想逝去的心灵。
  也许,我和安德烈是同一代,一个新新时代,懂的快乐,玩耍和音乐的时代。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伟大理想。我们不是只懂玩的叛逆少年,我们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向往,所以也请天下的父母能理解我们,别总用&轻狂&指责我们,别总用&清狂&批评我们,别总用&不行&给我们下死刑。在信中龙应台写过这样一句话: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上的荆棘。这句话然我感受很深,是呀,人生的荆棘太多,困难太多,每一个困难都需要花上你大多时间去克服去打败,而在人生的时间中就给自由的,玩耍的却所剩无几,毕竟这个社会残酷。虽然我还是一个初中生,但只属于小学生的自由,我却无法在享受,也许这正是龙应台在信中所说的&寂寞无比&。
  信中,安德烈说自己是一个百分百的混蛋,我的想法和龙应台一样,我并不认为他是混蛋。人活在这个世上,总有一些有优点,不能因为他人在受苦自己在享受而自贬。其中,安德烈与龙应台都写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安德烈因为面对道德而厌恶自己,但我认为只管这样厌恶自己是没有用。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条件优越时,不该更加努力地生活着,用更好的方法帮助他们吗?毕竟他们的贫穷鄙视自己造成的,我们不必厌恶自己。同样,既然意识到这一点了,就应该让自己节省一点,不浪费东西和金钱,就给需要帮助的人。此外,我们在吃穿住行,也是给自己一个良好的条件去挣金钱和爱心,所以我们需要心存善心并付出行。
  在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感受,我不会像安德烈一样去烦恼,而是坚决地支持自己的想法。在权威的世界里,人际关系仿佛显得很重要,它可以将你从山峰摔到低谷,也许会让你一炮而红,所以,掌握好人际关系很重要。对每一个人都露出微笑,面对那样的&英语老师&我们大不用消极的方式去反抗,我们可以与那样的权威坐下来沟通,解决好所在问题,而不是将那无谓的反抗化作让自己受伤的一把剑。至于那对于我来说还很遥远的爱情,在龙应台的话中,我也找到了最好的诠释: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肩并肩立在船头的,浅酌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的人。对于爱情,也许我还想得很简单,但这句话却和我想的一样,爱情不需要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只需平平淡淡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书中,何必要纠结于&左&&右&之分呢?就如菲利普所说的,极左跟极右,就像站在一个圆圈上,看起来是在两个相反的方向走,其实最后会碰头的。在我看来,只要做出的决定对人民对国家有好处,都可采用,不必计较谁好谁坏。有时候,今天的问题用一种方式解决,明天用另一种。也许,支持&左&&右&之分的人都是为人民好,那不如将左右结合,即可&左&也可&右&,既能解决政治问题,也可摆平争吵,岂不万事大吉,皆大欢喜?有时候,不需要问到底,探个透,适中也是一种解决方法。对于那些有争议的问题,若你看后解决不了什么,那你不如当做看了一本故事书,不用无风起浪的分出胜负。要知道,有些问题就是这样。
更多大家喜欢阅读的文章分享:
下页更精彩:1
相关文章推荐
你可能兴趣的文章欢迎来到作文网!
& 为了生活而生活――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_900字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为了生活而生活――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_900字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最近我读了龙应台和他的大儿子安德烈合着的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封面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位知性、贴心的母亲和一个睿智幽默、天真烂漫的十八岁男孩,它也同时唤起我对生活的思考。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要放几首音乐;在放学后,他可以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在闲暇的日子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去旅行&&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是十万八千里。更重要的是,安德烈有一位能宽容他、理解他的好母亲。龙应台深知自己和儿子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但她没有越过这堵墙,而是透过墙上的窗户来仔细观察自己的儿子,并重新认识他。可是我们的父母呢?一心只追求成绩,却忽视了我们内心的感受。当我们成功时,父母总是觉得
  理所当然、不足为奇,殊不知成功是由泪和汗换来的;当我们失败时,父母满是责备,却不知我们心里的委屈和痛苦。
  之后,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成东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知道,是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每天都活在恐惧之中,无法静下心来去思考生活。而在西方,人们总是热爱自然,热爱乡村,热爱闲适自在的生活。他们为了生活而生活。他们可以一下午都呆在酒吧或咖啡厅里和朋友聊天,消磨时光,从而体会生活的乐趣。相比之下,我们活得更辛苦,我们体会不到生活的滋味,渐渐地,我们就会失去原有的真而变得麻木。
  因此,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里,我们应该放下身上的包袱,还自己一份纯真,来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
&&&&&初三:Allen
不够精彩?
我要点评:为了生活而生活――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_900字
的其他文章
写作达人推荐小小云儿的日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摘抄二
已有 266 次阅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摘抄二
阅读,最幸福的生活方式
善读“无用”、“无字”书
在北京,一家小书店的沉没
教师阅读中的消化与吸收
纸本阅读厚重生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阅读。您的文章也很棒?请立即扫描二维码,使用微信发送消息给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亲爱的安德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