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卡偏光镜品牌排行装卸不下来

精雕细琢 不凡之作?LEICA T-SYSTEM
徕卡不论在传统还是数码时代,一直都是摄影人眼中的精品,而徕卡最大的价值更在于它累积百年的光学技术,早期以旁轴相机(M系列)打开知名度,2009年更推出一款搭配全片幅感光元件的旁轴相机Leica M9,可说是徕卡近年最具代表性的机种,去年改款后的Leica M拥有更便利的操控性,重点是还支援了即时取景以及录影功能,更符合了现代摄影人的需求。而徕卡近年在数码领域所做的努力可不仅于此,2009年推出全新的X系列(X1),采用不可换镜头设计,以APS-C片幅为主并搭配定焦镜头,且外型相当有设计感,深受玩家的喜爱,相隔两年发表的X2规格只称得上是小改款,并没有太多的惊喜;不过在去年这个时候徕卡居然推出了一款可变焦的X Vario,小编完全没料到徕卡会推出这类的产品,原以为会直接宣布无反光镜机身的消息,话虽如此但X Vario似乎还是受到不少徕卡用户的青睐,因为它拥有实用的焦段,同时外观与M系列还真有几分相似,想不多看几眼都不行啊!
而本篇的主角“Leica T-System”可说是继X系列之后的重大突破,因为网络上的谣传从去年中开始就没停过,在发表之后总算解开了这个谜团。采用全铝合金机身以极简的外型呈现,并搭配支援自动对焦的全新T Lens,让徕卡的产品线更齐全;Leica T的主要诉求就是简单、易用且兼具时尚感,以大尺寸的多点触控萤幕来取代传统按键,也是徕卡第一款内建触控萤幕的可换镜相机,对于历史悠久且跨入数码领域时间较晚的徕卡来说无疑是一大突破,这也是为什么Leica T会如此受到关注的主因。随着Leica的发表,同时也有两颗镜头跟着亮相,包括一颗LEICA VARIO-ELMAR-T 18–56 mm f/3.5–5.6 ASPH.标准变焦镜头,以及大光圈的LEICA SUMMICRON-T 23mm f/2 ASPH.定焦镜头,而小编也趁着这次机会,同时为这两颗新镜做了较详尽的测试,接着就让我们继续看下去吧!
延伸阅读:
首先我们来看看Leica T机身的外盒,说实话在相机界也只有徕卡的包装称得上是高水准!
外盒上所标记的机身颜色为银色,同时也预告了黑色机身的存在,至于黑色机身的制程之前小编在采访文章里已经有转述原厂的说法,就是将削切后的铝合金重新镕铸,并加入黑色颜料打造出黑色机身,当然这种说法或许有很多专业人士不认同,不过这的确就是原厂的说法且反复确认过,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黑色机身入手后也不必担心意外碰撞而掉漆,因为这块铝合金从内到外皆是黑色,真让人期待黑色机身的到来,预计会在六月左右问世。
顶盖掀开后周围的四个面会自动倒下,印象某些高级表也有类似的设计。
内里采三层的设计,第一层是Leica的外盒,第二层是说明书及保证书,第三层则是相关配件的收纳区。
一般日系相机品牌就算买到机皇等级的机身,也不可能见到这种高密度泡棉来保护相机,只能说买徕卡的消费者要的就是这种fu啊!
徕卡家族的机身材质过去最常见的就属“镁铝合金”,包括Leica M系列与X系列皆是采用同样的材质,而Leica T则是罕见的使用全铝合金来铸造,在徕卡与AUDI DESIGN团队的合作之下,透过精密的削切程序还得再经由手工打磨才能成就一块“机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跳转官方来看看那40多分钟的打磨过程,德国人严谨的态度真令人敬佩(如果你从头到尾看完那部影片我更敬佩)。全铝合金机身但重量还在可接受范围内,净重是339公克,加上电池后约来到384公克;以无反光镜的机种来说,Leica T的尺寸并不算小,长宽高为134 x 69 x 33(mm),虽然表面并无蒙皮设计,但凸出的握柄让Leica T也拥有不错的手感,不需顾虑手滑的问题,当然如果预算够的话倒是建议加购一条手腕带,拍照时心里也比较踏实。
数码化之后的徕卡或许有些跟不上日系大厂的脚步,不过它依然是相机精品的最佳代表,因为国内外许多大明星还是钟情于它,且Leica M8以前的银盐M系列用户还是大有人在,而这几年之前也可以看到徕卡的进步,虽然迈进的步伐有限,但却不容忽视。
机身接环旁的镜头释放钮不仅可为镜头来解锁,就连机身盖的拆卸也得按下释放钮。
机身正面的右上方设有对焦辅助灯,但我从选单中关闭这功能后,辅助灯还是会亮起,我想这可能跟韧体的版本有关,本篇测试的Leica T韧体还不是Final,所以可能还有些小状况需要修正,若上市后还出现同样的问题就得注意了。
感光元件无疑是Leica T最受到关注的项目,或许会有玩家感到纳闷,为什么Leica T只搭载APS-C片幅的感光元件而非Full Frame全片幅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首先要考虑到机身的厚度与尺寸,再来就是产品线容易与M系列重叠,加上Leica T又具备自动对焦能力,很难保证老玩家不会弃守M机身,且到时候一定会有镜头转接的需求,这样一来等同宣判M镜头的时代结束,我想徕卡不会那么傻;能够以APS-C片幅加上可换镜以及自动对焦吸引年轻族群,同时又能兼顾M系列的发展,这才是上上策,毕竟M系列还是徕卡的销售主力。
Leica T搭载APS-C尺寸的CMOS感光元件,有效划素来到1630万,未支援机身防手震,推测与X2、X Vario的那片1620万划素感光元件有所不同,应该是全新的设计,另外原厂也将Leica T感光元件的来源列为机密,并未透露是由那个大厂所提供。Leica T接环同时也可以利用Leica M-Adapter M系列镜头转接环,来转接M系列的镜头(具备6-bit接点),且支援自动测光的功能。
Leica T的机顶与机身是一体成型打造而成的,除了“快门/电源键”突起之外,其余均为平整面,同时各位也找不到M系列、X系列那标有快门数值的机顶转盘,说实话还真有些不习惯;取而代之的是两颗金属转盘,可依照曝光模式的不同来自订控制的曝光项目。
机身的名称铸印在机顶的左上方,如果各位有看官方影片的话,可以发现Leica T的字体颜色还是用针筒手工上色的唷,小编过去在参观C/N两家相机工厂时,也有看到同样的制作过程。
在热靴座的两侧可以看到双声道的收音麦克风,开孔的造型也比X系列要来得有设计感。
全新的热靴设计,概念与Sony的多接口热靴类似,过去的电子传输埠设在热靴座的下方(X2、X Vario皆是如此),现在直接将电子接点藏在热靴里,也省下了不少空间,萤幕的尺寸也得以放大。这具全新的热靴座可外接新推出的SF26外接闪光灯,不过出力最大只有GN26,好处是支援TTL闪灯模式,当然用户也可以外接它牌闪灯,进行单点触发的补光动作,同时也支援原厂专为Leica T推出的Visoflex电子取景器。
Visoflex电子取景器的价格实在是挺夸张的,因为它要价NT$19,500元,等同是一台微单眼或是入门DSLR含镜头的价格,没办法...谁叫它是徕卡!原厂并未公布Visoflex电子取景器的萤幕分辨率,但我个人觉得划素顶多在144万,因为看起来并没有Sony那颗XGA OLED清晰且亮度也偏暗,取景器的上方直接设有感应器,可侦测肉眼靠近与否,会自动切换影像的讯号来源,不过切换的速度有待加强;Visoflex电子取景器价格如此高昂还有另一个原因,因为它内建GPS装置在内,接上它就可以为照片留下完整的经纬度资讯,但无法像部分日系品牌相机同时可保存移动过的轨迹,这点还挺可惜的。
从Visoflex电子取景器的底部我们可以看到它所需要用到的接点有哪些,需要插到底才可以正常运作。
Visoflex电子取景器同时也支援向上90度抬头,低角度取景或仰拍时可以善用这个优势。
装上电子取景器的当下我就在想会不会挡到内闪,看上图可以发现两者所剩的距离应该只剩1mm而已,但彼此之间却又不会影响,不过装上外灯就没辄啦!反正也是靠外闪补光,所以也不用大惊小怪的。
上图是“Leica T + Leica Summicron-T 23mm f/2 ASPH.大光圈定焦镜头 + Visoflex电子取景器”的手持展示,对男生来说大小算是适中,就算接上变焦镜头也不会有头重脚轻的问题。
机顶两颗转盘主要用来控制光圈大小与快门速度,不过在光圈先决、快门先决或是P模式下,可依照自己的需求指定另一颗转盘的功能,例如用来控制曝光补偿、感光度...等等。半外露的金属转盘与过去全外露转盘的手感有些差异,全外露转盘设计如Leica M系列、Leica X系列,它们的转轴比较紧,反观Leica T的转轴比较松,操作起来也比较省力。
延续Leica X系列的“快门/电源键”设计,不过开关机的速度并不算快,切到开机后再将拨杆往下就可以开启闪灯。一旁的独立录影键只要按下随时都可以进入录影模式,非常的方便也够直觉。
从Leica X1开始的闪灯都不支援手动调整补光角度,但造型都十分的有趣,就连Leica T的造型也不例外,垂直伸降直上直下还真符合徕卡的硬派作风。
以上是内闪的触发模式,通常只要拍摄人像我都会设定“慢速同步”,并且视情况调整闪灯的曝光补偿,也就是闪灯的出力,最大值只有GN 4.5,接着是内闪开启前后的人像拍摄范例。
首先这张是闪灯关闭的拍摄范例,曝光参数为 f/4.8、1/80s、ISO 200。
接着我们来看看Leica T内闪的表现,内闪伸起后我将闪灯模式设为“慢速同步”,快门按下重复了好几次,内闪完全不理我...直到我将闪灯模式设为“强制闪灯”才顺利使触发闪灯,虽然是强制闪灯模式,但补光的结果还算是自然,毕竟是直打加上又没有外加柔光设备,光质还是会有点硬。
在Leica T的机背上我们找不到任何的按键,因为全都得透过这块大型的TFT LCD来完成所有的操作,分辨率为3.7吋130万划素,这块液晶萤幕采电容式触控设计,同时支援多点触控,视窗右列会出现虚拟的功能选单,一切操作都可借由触控来完成。
萤幕上方的小圆孔是用来侦测环境亮度,萤幕会依照环境光线的强弱自动改变萤幕的亮度。
触击视窗右列的“工具图示”会进入主选单,包括了机身所有的相关选单都在这里,用户可以单指拖曳选单的方式,将它加入到常用功能选单内,类似智慧型手机的操作方式,可自订属于自己的Widget,而这个Widget就是视窗右列的“相机图示”中进入。
左图是拍摄画面可切换的相关资讯,虽然有井字构图线,但还是少了最重要的电子水平仪,对用户的友善度不够。右图是光圈先决下机顶左转盘可自订的项目,我是把它自订为曝光补偿,对我来说比较实用,因为感光度只要设在AUTO ISO且自订上限,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过去德制的徕卡相机中,除了P/A/S/M模式外你找不到其它的拍摄模式,Leica T为了让摄影新手也能轻易的操作,难得的加入“场景模式”,虽然没有惊喜之处但至少算是个突破,有Auto可以选择,意指光圈、快门、感光度都交由机身决定,不过我想会买Leica T的朋友们,资深玩家应该还是占多数吧!
机背以及机身右侧就不是金属材质了,毕竟要至置入电路板以及液晶萤幕。
Leica T另一项特色就它内建大容量的储存空间,内置16GB的内存,另外也相容SD格式(SDHC、SDXC)的储存媒体,但似乎不支援UHS-I高速传输格式,因为以RAW档拍摄加上连拍容易出现卡弹的情形,当下搭配的记忆卡是Sandisk Extreme Class 10 SDHC(45MB/S)。记忆卡插槽旁设有Micro USB的插槽,可用来传输档案但不支援充电,另外Leica T并没有影音相关的输出埠,它并没有设计HDMI的插槽。
在机身的左侧可以看到扬声器的出孔,接着小编要介绍这独树一格的背带孔。
特殊的背带孔设计也是Leica T的亮点之一,原厂会附上两根插销释放针,插入背带孔下方的小孔就可以将背带孔的金属塞给逼出,注意那小小的金属塞可是很容易搞丢唷!千万要留意。
Leica T的标准配备包括了一条黑色的双头矽胶背带,与选配的背带材质完全一样,差别只在于标配的背带无法调整长度。
这次同时也跟原厂借来了手腕带,共有黑、白、黄、橘...这四种颜色可选择。
手腕带同样也使用矽胶材质,优点是容易清洗但缺点就是容易黏灰尘。
在选配的背带上可以看到调整的孔位,用户可依照自己的需求调整背带的长度。
SNAP防护前壳同时也有四色可以选择,这样的Leica T看起来是不是活泼许多呢?
为了避免Leica T的铝合金机身刮伤,原厂不仅推出了防护前壳,同时也有FLAP保护套,用来保护机背的3.7吋大萤幕与机顶。
FLAP保护套单纯就是夹在机底与防护前壳之间,从包包取出后下掀即可开始拍摄,拍完盖上就可以放入包包了...不过镜头还是外露的。
装上防护前壳与FLAP保护套都不会影响脚架孔的使用,这点各位可以不用担心。
机底也是一体成型的铝合金结构,底部可以看到Leica T的机身型号Typ 701,未来Leica T说不定会跟Leica M一样要用型号来区隔产品的新旧。
电池的取出方式也很特别,只要推动拨杆电池会弹出,但这时候还是拔不出来,需要再向内轻压一下电池底座才可将电池取出,因为电池与金属底座是合在一起,应该是为了电池弹飞而设计的巧思。电池与那一小块底座是黏在一起的,而材质摸起来应该是铝合金没错。
这颗电池在CIPA的测试标准之下,约可拍摄400张静态照片,以3.7吋的全触控萤幕来说,这样的续航力实在很不错,小编对此也感到讶异。小编带出门最多只有一次拍摄300张照片,最终电力还剩下一半,估计Leica T的续航力至少可达到400张没问题。
本篇的另外两位主角是Leica Summicron-T 23mm f/2 ASPH.定焦镜与Leica Vario-Elmar-T 18–56 mm f/3.5–5.6 ASPH.变焦镜,镜头的外盒包装依旧维持着简约风格。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Leica Summicron-T 23mm f/2 ASPH.这颗定焦镜,两颗镜头的镜头盖皆采用内夹式设计,遮光罩不论是正装还是反装都可以顺利盖上。
在Leica T的采访文章内小编曾提到,原厂表示这颗定焦镜的表现足以与Leica APO-Summicron-M 50mm f/2.0 ASPH Lens相提并论,虽然小编没机会试用到那颗要价NT$250,000元的神镜,但抱持着实验精神,小编针对Leica Summicron-T 23mm f/2 ASPH.也做了不少测试。
以上是“23mm f/2 定焦镜”以 f/2、1/1250s、ISO 100 所拍摄的照片,此时的最近对焦距离已经来到极限,各位可以点击大图来看看开放光圈的锐利度,好在这颗镜头在光圈全开时并没有二线性的情况。
镜头的口径为52mm,这尺寸的保护镜或偏光镜单价也不会太高,镜身材质为塑胶但采黑色阳极处理,原厂也表示未来并不打算推出银色镜身,也因为本体是塑胶所以重量也只有186公克(含遮光罩)。镜身配有手动对焦环,且支援全时手动对焦,我想是为了缩小体积也未加入对焦指示窗。
这两颗新镜皆为德国设计、日本制造,虽然不知道是给哪间镜头厂代工,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并非松下。
“23mm f/2 定焦镜”镜头接环为金属材质,光学结构为六群九枚,内含一片非球面镜片,最大光圈f/2、最小光圈为f/16;镜头实体焦长为23mm,需乘上1.5倍才是等效焦长,最近对焦距离仅30公分,放大倍率只有0.079x,由此可知近拍可不是它的强项。
随镜会附上筒形遮光罩,材质同样是塑胶。
上图是Leica T接上Leica Summicron-T 23mm f/2 ASPH.定焦镜的范例,再来就是一连串的镜头测试了,首先来看看各级光圈的画质表现吧。
附加压缩档: (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测试过程均上脚架、倒数计时拍摄、关闭电子防手震(光圈先决、ISO 100、23mm)
从上面的表现来看,f/2其实就已经是工作光圈了,只是边缘画质明显比较软,当光圈缩到f/8的时候中央及边缘的画质都是各级光圈中表现最棒的;若是拍人物、特写的话我还是会选择以开放光圈来作业,拍摄风景时才会缩光圈拍摄,目的就是要提升边缘画质的锐利度。
附加压缩档: (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虽然在官方的资料中找不到Leica Summicron-T 23mm f/2 ASPH.任何有关于低色散镜片或是特殊镀膜的资料,但实际上都有提供,只不过原厂并未特别强调,所以小编也只能以实测的表现来下结论,耀光的情形并不严重,且要在特定角度才会出现;再来要检视色差的情形,使用开放光圈拍摄时只要反差稍大,很容易就会出现紫边,缩光圈虽然可以改善,但要缩到f/5.6以后才看得出差异,这跟预期表现似乎也差太多了些,毕竟它的售价并不便宜。
虽然只有使用一枚非球面镜片,但像差的改善就已经非常的显著,画面四周的变形程度只能说是微乎其微。
紧接着是LEICA VARIO-ELMAR-T 18–56 mm f/3.5–5.6 ASPH.变焦镜头的介绍,乘上1.5倍后等效焦长来到27-84mm,但实际在拍摄的时候,广角端给我的透视感顶多只有30mm吧!不知道广角端是否有被灌水;最大光圈为f/3.5(W)-5.6(T),说实话这样的光圈值加上不是恒定光圈设计,在微光室内很容易就会被迫提高感光度或是低于安全快门拍摄。
这颗镜头就算是缩光圈依旧能获得漂亮的圆形散景,拍摄当下的曝光参数为 f/5.6、1/160s、ISO 125、56mm。
镜头的口径同为52mm与“23mm f/2定焦镜”相同,“18-56mm变焦镜”的变焦手感算是相当的平顺,不知道算不算是新镜的蜜月期,采外变焦内对焦的设计,对焦时筒身并不会旋转,镜身本体的用料及涂装也与“23mm f/2定焦镜”一样。
这颗镜头同样是日本制造。
镜头的光学结构为七群十枚,内含两枚非球面镜片,最小光圈同为f/16,广角端的最近对焦距离是30公分、望远端的最近对焦距离是45公分,56mm时的放大倍率来到0.13倍。
随镜附赠的遮光罩为莲花型,镜头含遮光罩的重量为186公克。
上图是Leica T接上LEICA VARIO-ELMAR-T 18–56 mm f/3.5–5.6 ASPH.变焦镜头的范例,同时可以参考广角端与望远端的镜身变化,再来又要进入残酷的画质测试了!
附加压缩档: (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测试过程均上脚架、倒数计时拍摄、关闭电子防手震(光圈先决、ISO 100、18mm)
首先来瞧瞧广角端的画质,从f/3.5开始中央画质就很不错了,大概从f/14开始衰退,而边缘画质则是到f/14看起来才稍有起色,建议还是别抱持着太大期待;论画质这颗镜头实在没什么吸引力,但它又是T Lens目前唯一的变焦镜头,如果要投入Leica T怀抱的话,不是选它就是咬牙入手单价更高的“23mm f/2定焦镜”,但只能靠双脚变焦...这种情况真是让人两难啊。
附加压缩档: (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测试过程均上脚架、倒数计时拍摄、关闭电子防手震(光圈先决、ISO 100、56mm)
前面广角端的画质看完后,再来是望远端的画质比较,f/5.6-f/8的中央画质较利表现也较为接近,边缘画质则是由f/8-f/11胜出,整体来说“18-56mm变焦镜”在望远端的边缘画质要比广角端出色,如果要拍摄风景的话,建议可以用望远端来拍摄。
附加压缩档: (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18-56mm变焦镜”同样拥有特殊镀膜以及低色散镜片,只是原厂并未公布详细资料,从测试的结果中可以得知耀光及鬼影的情形并不严重,就算缩光圈影响也不大;色差的抑制则是明显比“23mm f/2定焦镜”出色,f/5开始的紫边情形就已经很轻微,光圈缩到f/10之后就再也看不到紫边出现了。
18mm、56mm
内含两枚非球面镜片,广角端的桶状变形程度非常的轻微,观察边角的线条即可得知,另外56mm望远端则是完全没有变形的问题,各位可以放心。
★ Leica T 操作/触控示范
▲在看完机身的介绍后,可以参考小编所录制的这段影片,里头有开关机速度、机顶转盘的灵敏度、触控的反应、选单的操作/设定、浏览照片的方式 ...等等。而优缺点这部分我会一并在文末提出。
★ 自动对焦模式
Leica T的自动对焦系统跟日系品牌相比还是有段差距,“单点”对焦虽然可以自订对焦位置,但对焦框的大小无法调整、“触控AF”指的当然就是触击萤幕来指定对焦点囉,但每当快门释放后你就得重新触击萤幕来选择对焦点,就算你不想改变对焦框的位置,你还是得要再触击一次,这限制实在很无言...另外“触控AF”无法同步释放快门,释放快门还是必须利用机顶的快门键。以下提供两颗镜头的自动对焦速度示范影片。
Leica Vario Elmar T 18--56 mm f3 5--5 6 ASPH 在广角端与望远端的AF速度不会差太多,与日系品牌的微单眼(非混合式对焦系统)相比的话,也不见得会输唷。
看完 Leica Summicron T 23mm f2 ASPH 的AF速度后,感觉上似乎比变焦镜要慢一些些。
★ 底片模式
底片模式依然是过去常见的这五种,反差、锐利度、饱和度也有五级强弱可微调。过去拿到X系列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底片模式”设定为艳丽,其它像是锐利度、饱和度、反差这几项维持默认值即可,但Leica T在色彩的调教上似乎与X系列有所不同,Leica T的“豔丽”表现过于浓郁,拍摄人像或食物的话稍不留意可能会失真,建议用“豔丽”拍摄人像时,适时的提高0.7EV~1.3EV能够使肤色变得讨喜许多;“自然”的色彩则是过于平淡,我几乎没在用。后来发现用“标准”然后锐利度、饱和度、反差这几项各加一,就满适合拍摄食物及人像,但为时已晚...因为我前面一堆测试样本都是用“豔丽”底片模式拍摄;黑白/高对比则是我唯一会选择的黑白模式,对我来说比较容易突显主题。
(底片模式:标准+1+1+1)
(底片模式:豔丽)
(底片模式:自然)
(底片模式:黑白/高对比)
★ 各级感光度表现
Leica T的感光度范围从ISO 100~12500,选单内找不到噪声抑制的相关设定,推测应该是自动开启;自动ISO模式下可以自订快门速度上限以及最高感光度,在没有光学防手震的辅助下,变焦镜我会建议将快门速度设定在1/125s以上,定焦镜则是在1/80s以上比较不会出现手震情形,以下是各级感光度的表现。
附加压缩档: (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测试环境:微光室内、光圈先决、手动对焦、底片模式:标准、上脚架、倒数计时拍摄。
Leica T采用全新感光元件,从上图来看ISO 800才有轻微的噪声出现,但ISO 3200噪声明显激增,不过毛球的细节还是可以清楚的辨识;若是以工作值来看大概落在ISO 800-1600,堪用值约在ISO ,表现跟Leica X Vario差不多。
★ 录影表现
▲Leica T在录影时会进行自动对焦,对焦的过程算是平顺,不会有拉风箱的问题且对焦时也很宁静。影片格式有1080p与720p可以选择,每秒可记录的张数均为30张,影片格式为MPEG4且支援立体声收音,录影途中无法调整曝光参数,就只能以全自动模式来作业,此时触控AF也派不上用场,限制相当的多。
▲影片的画质算是普普,毕竟这部分并非徕卡的强项,但对于生活记录来说可是绰绰有余。
☆ Leica T?整体感受与使用心得
写着写着又来到了结语的部分,每回测试徕卡相机最头疼就是收尾了,因为徕卡卖的不只是相机还包括了品味,用性价比去看待它是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会酸的依然会酸,会买的根本不会计较它的售价,自从徕卡数码化之后这已经是每提必战的话题,还是希望大家理性回文。其实从Leica M的进步到Leica X Vario的推出,都可以看出徕卡在数码影像产品上的积极度,百年徕卡也想要自我突破,在日系微单眼早已占据市场的同时才推出Leica T,已经可以想到徕卡要超越的不是对手而是自己,以电子性能来说短时间要达到日系厂水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徕卡还是从最在行的外型下手,打造出那么有设计感的铝合金机身,且大小也适合手掌较大的欧美人士握持,并不是一昧的追求轻薄短小。
市面上主打操作简易的微单眼也不在少数,但Leica T的拍摄模式的确就是那么少,重点是以全触控萤幕来取代复杂的按键及拨杆,目的就是让早已习惯智慧型手机操作的用户也能轻易上手,对选单不会有排斥感,只是触控的反应有待加强。跟着Leica T推出的这两颗新镜从中央画质来看,都有着不错的表现,唯独边缘画质稍嫌松散,且定焦镜对于色差的抑制则是明显不足,否则从耀光、及球面像差的测试来看,还称得上是出色,只不过昂贵的定价导致它也容易被以高标准来看待,这是无可避免的。
我自己在使用Leica T时还挑战过满多题材的,接着跟各位分享一下,例如拍MD的时候我会建议直接用人脸辨识,因为先对焦后构图或触控对焦都没有比较好用、室内微光场景若要手持拍摄,建议还是用大光圈定焦镜作业会比较妥当,且要注意安全快门,因为机身与镜头都不支援光学防手震、街拍的时候可以善用豔丽及黑白/高对比的底片模式、可以更容易凸显主题;一般的生活随拍都还算是够用,但想要用来拍摄奔跑中的孩童或是宠物猫狗,那我建议你还是考虑别台吧!Leica T虽然支援自动对焦,但它还是适合慢慢拍。原厂在不久之后有计划推出超广角变焦镜,与中望远的变焦镜头,预计会在下半年的Photokina发表然后隔年上市,目前Leica T仅有两颗镜头线上,相信一定直接影响到买气,毕竟有M镜头的用户也不一定会愿意投资在Leica T机身上,因为A7/A7R加上转接环会是更划算的选择,而且焦段还不会被阉割,而Leica T-System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小编也还挺好奇的,但还是抱持了乐观的态度,毕竟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嘛!
值得赞赏的部份:
◎ 机身以一体成型的铝合金打造而成。
◎ 内建16GB的内存空间。
◎ 机背的3.7吋电容式触控萤幕支援多点触控。
◎ 高感光度的表现还不错,ISO 1600可视为工作值。
◎ 推出的这两颗新镜头,开放光圈的中央画质都很锐利。
◎ 原厂锂电池拥有400张的拍摄续航力。
可以改进的部份:
◎ 释放快门后会强制检视照片,没有关闭的选项。
◎ 以JPG拍摄若遇到反差稍大的环境,照片明暗处容易发生断阶的情况。
◎ 触控萤幕的灵敏度有待加强。
◎ 手动对焦时萤幕仅可针对画面中央放大,且不支援峰值对焦。
◎ 录影的同时无法调整曝光参数,仅支援自动模式。
◎ 以RAW档连拍时写入的速度过慢。
◎ 没有连续自动对焦的功能。
◎ 镜头与机身都未内建光学防手震。
☆ Leica T?实拍样本(机身直出无后制)
(23mm f/2)
(18-56mm)
(18-56mm)
(18-56mm)
(18-56mm)
(18-56mm)
(18-56mm)
(23mm f/2)
(18-56mm)
(18-56mm)
(23mm f/2)
(18-56mm)
(18-56mm)
(18-56mm)
(18-56mm)
(18-56mm)
(23mm f/2)
(18-56mm)
(18-56mm)
(18-56mm)
(18-56mm)
(18-56mm)
(18-56mm)
(18-56mm)
(18-56mm)
(18-56mm)
(18-56mm)
(23mm f/2)
(23mm f/2)
(23mm f/2)
(18-56mm)
(18-56mm)
(23mm f/2)
(23mm f/2)
(23mm f/2)
(23mm f/2)
(23mm f/2)
PS.因为本文所使用的Leica T韧体还不是Final版,所以在部分操作上以及文中所提到的问题有可能会在上市后获得修正,一切结果还是以市售版本为主,建议入手前可至旗舰店先试玩再决定入手与否;而未来就算更新韧体也不会改变成像品质,所以请放心参考本篇的实拍样本,谢谢各位。
☆ 小恶魔回文赠奖活动
这次的奖品是徕卡金属名片盒,同时也可以用来收纳SD记忆卡。
1.抽奖办法:只要回复你对本篇文章的看法即可(请针对主题讨论,否则将不具资格)
2.回复截止日时间:即刻起至 AM10:00
3.抽奖日期:
抽奖名单:(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抽奖实况:
Leica单眼相机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机偏光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