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一个心,向外是情,向内是性”,是朱子白鹿洞教条说的吗?处自何处?求教

王善人凤仪 道德浅说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王善人凤仪 道德浅说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4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作者/灵虚山人
通玄理而不通禅,必受固执之病;通禅理而不通儒,多成狂慧之流。求其禅儒皆通而又能贯之以道,不但今少有其人,即古时候紫衣、黄冠,下除紫阳莲池外,都不多见。由儒悟禅,就虚灵而养舍利;由禅证道,借般若而炼金丹。
人间第一快乐的事不如读书,要做读书第一高人不如学道,朱子曰:"读书将以求道,不然读他何用?至于学业乃分外事,可惜坏了多少人。"《道德经》有云:"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时候的帝王都以君道而兼师道,天子得道能保其天下,诸侯得道能保其国,卿大夫得道能保其家,士庶人得道能保其身。才为人用而鲜终,德为修己而有名。'道'则无名,而用之无穷。是故君子惟道是学,功名、富贵,皆视如浮云任其去来,而漠然无所动于其中。那么惟道可学,学道有什么好处呢?有,学道之人学在我,心可广,身可润,病可愈,死可免,如此大好处有什么比学道更大的好处呢?读书做第一等高人不如学道,自古到今学道的人如牛毛,成道者如凤角,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学道一要根器高,二要读书多,三要遇师早,根器不高,不会有出世之想,读书不多,不能见理即明,遇师不早,很容易受旁门小术的诱导,难成大道。大家可以看看钟、吕、紫阳、玉蟾、丘祖诸仙。都是颖悟超群,胸藏万卷,更兼早遇仙师,是以名标仙籍,身出尘凡。若不得真师,断难成道。
道是什么?道是一而已。在天叫命,在人叫性,对于事物叫理,天生我形,天赋我性,内外皆天,我在天中,天在我心,见天地而效其清静,与其大道不二,人之道,无时不与天地相合。一动一静而已;人之气,无时不与天地相通,就是一呼一吸。大家见日入地中,心火下降之象;月到天心,肾水上升之象。仰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卫,名叫"天枢"。天固然有枢,是造化之本。人也有枢,就是性命之源。生命就是太极,太极动而生阳为火。火是什么,就是神,静而生阴为水。水是什么,就是精,神火精水,妙合而凝在玄关处,为元炁之根。每个人生来有一身,一身皆有一真人。真人灵妙通天地,真人清净无埃尘。真人自古不增减,真人从来莫死生。但能养得真人就,胜过贫民获万金。
人都讲:"人上六十,一年老了一年;人上七十,一月老了一月;人上八十,一日老了一日。"有三个老者,谈到无常。有一老者讲:"今年酒席筵前会,不知来年又少谁?"又一老者讲:"你说的远了,今晚脱下鞋和袜,不知天明穿不穿。"又一老者讲:"你说的还远了,这口气既然出去,不知进来不进来。"今日知道这个为什么修行,今日就该下手;此时得知,此时就是下手之时,人有三宝,就是"精""气""神"。老来之精惟恐竭,精竭则死;老来之气惟恐泄,气泄则死;老来之神惟恐离,神离则死。精何以不竭?必要远色;气怎样才不泄?必需寡言;神何以不离?必需无欲。神不可以强留,心息相依则神自留;气不可以轻泄,忘言守中则气不泄;精不可以漏失,还精补脑则精不漏。心息相依,忘言守中,还精补脑,则三宝固。"慎言语,节饮食,绝思虑,去嗔怒,断淫欲,则五脏足。三宝既固,五脏又足,那有不延年益寿的道理?
病何由而生?都因妄想而生烦恼,烦恼既生,则内伤其心,心伤则不能养脾,故不嗜食。脾虚则肺气必亏,故至发咳,咳作则水气竭绝,故木气不充,发焦筋痿,五脏传遍而死矣。人当妄想萌动之时,即疾病发生之时。我们人不察觉,必待疼痛上身,才认为有病,而不知非一朝一夕之故。人的一身,外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有七情,喜、怒、哀、乐、忧、恐、惊。因七情而病的,为内伤而成不足之症。因六淫而病的,为外感而成有余的病。不足宜补,有余宜泻。后天有形之血气受伤而病者,药物针灸可以治。先天无形的精神内伤而病的,非反观静养不能愈。十大名医,治人身病;三教圣人,治人心病。亲朋有病都知道去看,自己有病却不知道看。如知自看,内看无心,外看无身,心身既无,受病者是谁?不病者是谁?见得分明,自然无事。常想病痛时的痛苦,则尘情渐减;常防死日,则道心自生。人在血气强壮的时候,纵六欲,无所不为。而血气受伤,百病生,死期将至,纵有满堂儿女,也替不得,无数金银,也买不到。到死方后悔,迟了!谁不怕死?应该在怕还没死之前,如果将死的时候而怕死,则死难免了。谁不怕病?应该怕还没病之前,如到有病的时候来怕病,则病难治了。人在世上,事事相续,必死而后己。直等到临死,有什么方法可以躲过?不如急早回心,将种种尘缘一齐放下,做个长生出世的人,不是件很快乐的是事吗?尘缘缠绕,日久年深,一旦叫你要放下你是否认为很难,其实不难只是你不肯放下罢了,所以你才讲很难放下,如果马上将死,你还有放不下的吗?虽然没有死就当已死,全部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四大五蕴、情识种子。真修行的人,好象大死活的人。大死人,无世界缠绕,也无妙道理,如此大休息,才是了当,古人讲"上士闻道,了生死于片晌之间。"就是这个道理。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如有人能向死前休,不但其死必迟,而且可以了生死。
人只为一个爱字,不能除。爱名利,就会为名利所缚;爱酒色,就会为酒色所缚;爱身家,就会为身家所缚;爱子孙,就会为子孙所缚。将此真性缚得七颠八倒,往来人间,受无限之苦。受父精母血,始结成胎,衣胞犹如囹圄拘束全身,母吃热的,如滚汤浇身;母吃冷的,如寒水逼体。及至气满胎全,急要撞出,必将衣胞先挝抉数日,衣胞才破。人只知为母的腹痛之苦,不知为子的更受无数的苦楚。至于分娩,"呱"的一声,受苦于胎中才尽,又有一身之苦随至,内患饥渴,外畏寒热,变蒸痘疹相继而作,这是童时之苦。及至成人,事业临身,为官的忧社稷,为民的忧身家。昼夜焦劳,坐卧不安,五火俱动,焚其天和,随身疾病不禁。人也始成病苦,终至死苦,后有报苦,历劫轮转,没有休息。佛讲:"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今人苦恼都是自作自受。有不知是苦,而误入其中的;有明知是苦,而脱离不得的。古人讲:莫言僧道好,僧道后心难了。世人之苦多在身,学人之苦独在心,无绳而自缚,无事而自忙,要收收不来,要放放不下,学道人未得真传,说其苦。如得真传,收放由我,何苦之有?况且学道是个安乐法门,凡说是苦,便是修道外行了。
学道入门,先须要明白性命二字。性有性源,就是心地;命有命蒂,就是真息。命蒂要固,性源要清。那么性源要怎样清呢?就是要内外两忘则清,命蒂怎么来固,神气相守则固,性就是神,命就是精和气,。《太极图》讲: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所谓性,就是无极之真;所谓命,就是二五之精。性具于心,心空一分则性见一分,心空十分则性见十分,性见则性尽。止念就是尽性。性尽一分则神气凝一分,性尽十分则神气凝十分。学道别无其它工夫,大抵工夫全在止念,心息相依,此法是最为直捷的。为什么是捷径,气乃是神之母,神乃是气之子,心息相依,如子母相见,神气融浑,打成一片,紧紧密密,久久而成大定。这就是所谓归根复命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邱祖讲: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我说:"心有一丝之未忘,息不能定。"人有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太极之全体,才到阴阳五行处,便是气质之性,即此太极之体,堕在气质之中,不是只有一性。儒讲洗心退藏于密;佛讲观自在;老讲复归于朴,儒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佛讲照见五蕴皆空;老讲复归于婴儿,儒讲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佛讲无眼、耳、鼻、舌、身、意;老讲复归于无极,人性本善,有不善的,是气质之性。知是气质而不为其所使,便是变化气质之方。八十五岁大老汉,每日静坐无事干。道义明了没的说,经书见了懒待看。识得一性是主宰,照破万缘皆空幻。散淡逍遥自在活,再不与人闲扯淡。"无极之真,就是理,是性;二五之精,就是气,命。古时候多少大儒,发明一理二气之奥。可见天下无无理之气,也无无气之理。在人,无无命之性,也无无性之命。
人只一个心,向外是情,向内是性,顺去是识,逆来是智。今要将顺去向外者转而逆来向内,必要反观?观有能照能了的功效。人的神在心,而心的机在目,故目用在内而心也随之在内。不但在,而且定。此心一定,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饵甘津,足蹑火鼎,其妙有不可言。人只一个真心,因何而妄?迷则似有,觉则还无。知妄无妄,要放即放。诚,是去个伪;敬,是去个慢。当妄想纷起之时,不用止绝,直反看其心,看他想的是甚么,但回光一照,当处即寂。学道无别法,时常返照便是学,无了妄想便是道。有一分心向里,得一分力;有两分心向里,得两分力。如紧紧收拾,不要逐物去,那有不得其正的道理。求放心,不是求一个心来存着,放心,便想此心是我的心,须要由我作主,不得随它往外去了。以观心,心无;以依息,息住,而神也随之住。这就是古人讲:真人之息以踵。人心要死,其机贵活。死,是死其欲念;活,是活其理。思,心的活机,思道为正,思物为邪。道,我固有。思,我固有之道,思即是道。思到妙处,洒然会心,优游悦怡,才叫自得。如果思索虽深,心气耗竭,纵有所见,非自得。不思而得,圣人;思则得,贤人;不思不勉叫诚,人心有七孔,多为血丝所锢,如要开通,非学思不可。思有钻研之义,学有印证之功。思学兼用,何道不得?理未通,如面墙而立,思如墙上钻穴,钻得一穴,透得了一穴之明,先小后大,久则穿墙而过,则豁然大通,无复障碍。儒叫思,释叫参,道叫悟,都是用心求道之名而已。少年要用心,中年要养心,老年要息心,儒叫化,释叫了,道叫得。
只因不觉,忽然念起,是谓无明。无明起,故叫心为念。心实不动,观心空此,其念自止。止念不难,能反观诸一念未起以前,则念自不续。未起以前,浑然无极,如今要会一念不起,便是当察念之所生。因现在生过去,因过去生未来,现在如无心,过去自然了。人我之见固是念,法爱之见也是念,必尽除之。用心止妄念,妄念反觉多。看他念什么,其念自消没。修真要止念,止念要观心。观心心不有,心无境自空。心境既然无,止观亦何存?《参同契》讲:"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就是心得无心,不灭心相而分别;既念而无念者,以念无自性,缘起即空。用心止念,未必能止。即使止住,念去止存,止也是念?好比赶张三而留李四。初学的人都有这个毛病,如何修才能止,就是要坐忘?忘则无我,我都没有,谁来起念呢?
人的一身,前有三宫,叫泥丸宫、绛宫、黄庭宫,是神气栖泊的地方;后有三关,叫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为神气通畅的道路。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又曰:"汤武身之也",只是反求诸己而已矣。汤武能反求,汤武身中有个尧舜;吾人能反求,吾人身中都有尧舜。反观其身,气在其中;反观其气,神在其中。君子以身任道,故身修而道立,小人以身循欲,故欲滋而身亡。《楞严经》讲:"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知六根,一时清静"。人为什么不能得道,都是为形所累。欲除此累,须要知道此身是不牢之物,最苦之躯,无主之形,脓血尿屎之袋,浑身内外,没有一点好处。为甚么你要吃好的,穿好的。在人前夸伶俐,卖俊俏,指使的人意乱心迷。把世上的人都被弄坏了。死了生,生了死,从无量劫来受过无数苦恼,终无出期。立志学道,要把你始未缘由都看透了,再不受你迷惑,再不受你指使,渐作入空慧,顿用舍身法,坠肢体,黜聪明,仙家修身,必返其体,神即炁凝,炁即神注,性命双修,道器相乘,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人身的脉,正经十二,奇经有八。唯任督二脉是人之生死。普通人任脉在腹从下而上走,督脉在背从上而下走,前后间隔,化机无本,遂以禀气之浅深为寿命的长短。仙家识得任总诸阴之会,督统众阳之纲,二脉若通,百脉皆通,故退阴符,进阳火,行河车运转之法。其法是凝神入气穴,叫归根,神气相守,抱一勿离,静极而动,是神复乘气根而上升于泥丸,于是河车之路才通。要知道河车之路就是身的任督二脉。气一生,郁蒸于两肾之间,急以神归尾闾,而上至于夹脊,舌柱上腭,使之上风府而直到泥丸,神与气交会于这里,其疏畅融液能明显感觉。变为甘露,急将舌放自鹊桥而下,通开会咽,过重楼,游绛宫,复归于所藏之处而止。如此循环灌注,久之纯熟,气满三田,上下交泰,丹家讲"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
以上几句,万卷丹经不能出此范围,老子所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正是讲此。
三界无别法,就是一心动念而生一切境。念若不生,境自无,止念,念亦空寂。既知迷时无失,悟亦无得,以无住真心不增减,故心因境起,借心观境,见物生心,虽居山林海岛都是尘劳。人恋境,境弄人,人失其正而发狂;情逐物,物引情,神离舍而成痴。好境歹境总是境,境虽杳来而非有;邪念正念皆属妄,念纵纷起而亦无。勿谓五欲为乐,迷而忘返,必至伤身而伤命。要知一性是真,抱之勿离,却能消魔,破五浊世变作净土,归根复命,凡身结成圣胎。三界唯心所作,何不将心先了;六尘借识而入,我们要把识顿绝。赤子浑然无识,尘缘滚滚永无入道之心;真人纯然是智,法界朗朗尽是了妙之乡。境无苦乐,从心所起。仙家讲: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本来之性,真净明妙,虚彻灵通。无异同,无分别,悟之就是菩提岸,迷之就是生死海。小孩子不认识父母前叫"朴",能识父母的时候叫"痴"。痴,就是心病。见识一长发热就是心病,而身随病。由此而生分别是‘识’,领纳在心是‘受’,思念是‘想’,贪着是‘行’,汗秽是‘色’。如果降伏识神,不如变识为智,识逐境而忘返,智能了境而不着。逐境不了,何智非识?了境不着,何识非智?切要而讲,止此一心,放去是识,收来是智,但有分别,即堕情识,稍有攀缘,即是妄想。不知直下尽了,才得清净。小孩子才识父母,已露识神伎俩。"见识一长是心病,知此是病,能有几人?逐境是识,了境是智,放去是识,收来是智,心醒不见世,可见着境的人都是在梦中。
人的真性,就是人的元神。以其灵明而莫测,妙应而无方,所以叫‘神’、讲‘元’,有别于后天思虑的神。神来人身者生,神去离身者死。怎样才知‘神’来?念止神即来。怎样才知‘神’去?念动神即去。形者,气之宅,气在则形不衰;气者,神之母,气在则神不散。人为善则神聚而灵,人为恶则神散而昏,人有病则神离形而不受其苦,人有难则神先去而不当其殃。人一息不得神,则一息不至。人有三谷,其虚如谷,神住的地方,所以叫"谷神"。上叫"天谷",泥丸。为天根,神的本宫,所以神居天谷,则精化炁,炁上升,九年天宫满,而天门为之开通。中叫"应谷",绛宫。为布政的明堂,所以神居应谷则耳有闻、目有见,五官效职,而百骸为之从令。下叫"灵谷",丹田。为藏修的密室,所以神居灵谷则视者返、听者收,神气相守,而营魄为之抱一。
我们凡人的气前升后降,真人的气后生前降。气有出有入叫凡息,不出不入叫真息。凡息既停而真息自动,息为什么会停,非强闭不出,乃是虚极静笃,心愈定而气愈微。其法是:行住坐卧摄心归静,未来不想,既往不思,久之神与气会,情与境忘,神凝气结,只有一息腹中旋转,不出不入,叫“胎息”。此胎息既生,牢守虚静,练精化气,通透三关,灌注三宫,就是“真橐龠、真鼎炉、真火候”。《翠虚篇》云:"昔遇真师传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乃是人胎元受气之初,所禀父母精气而成,乃是人各具之太极。真人神依于息,深入于本穴之中,绵绵若存,无少间断,故得“专气致柔”之妙,而能观其复。太上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人得天地之气以生,呼吸者,橐钥之机。真息者,呼吸之气。此真息为受气之蒂,生气之原。呼吸升降,互相迭推,与阴阳相应,刻漏相准,丹经讲:"周天息数微微数,玉漏寒声滴滴符。"以真息为火,火,就是人神,息,乃是火的橐钥。橐钥绵绵不绝,即真人之息以踵。"故丹经讲:"谩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住天然。"
仙家秘而不传就是一命功。所谓命?就是气。上面我指出"不出不入叫真息,"又说出"凡息既停,而真息自动。"什么是凡息,口鼻通气。就是后天之气。后天之气既通,必需要食来养,先天之炁则不然,母腹十月,胞衣包裹,终不能死,是什么原因?就是上面我讲腹中旋转不出不入。修炼的人,摄情归性,日久功深,返本还元如婴儿在母腹中一般。世人为什么死叫死,不过是口鼻无气叫断气。如果我们修行在活的时候,口鼻已经无气,又死个什么?
真人练精化气,凡人气化为精。古人比之为‘汞’,比喻其最易走失,比喻‘龙’因为它最难降服。学道的人要固守而不失,叫“筑基”。神与炁精常欲去,人如能留得住,使之不去,可以长生。魏伯阳讲:"凡说抽铅填汞,实是还精补脑。"
什么叫玄牝立则真精固,玄牝如何立?就是谷神不死则立!"谷神如何不死?""就是无欲静极,则不死。"神火精水凝在一处,犹如龟蛇盘绕混成一块,再不间离,久之静极生动,真火熏蒸,金精吐艳,冲关透顶,灌注上下,此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看佛经一藏不如看《心经》一卷;看《心经》一卷不如解「观自在」三字。《道德经》五千言,其要全再"虚心实腹"四字。万物无有,三际皆空,尘缘断尽,神气归根,人能反观则神气全归于内。神气既归于内那有不却病延年的道理。邱祖语录中,谆谆以此引人入道,如不遵不信?存养功夫难得熟,熟则打成一片,在儒讲即心即理,在释讲即心即佛,在仙讲与道合真。定性书讲:"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与其是内而非外,不如内外都两忘。两忘则澄然无事,无事则定,心本欲定,不能定,念所累!如止念存心,没有什么东西乱此心而心自定。禅门讲:"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灭尽,入大定。"我们须知定中之道有三:一叫天生定,是本性寂然原自不动;二叫修成定,是涵养纯粹,自性澄澈;三讲宇泰定,是虚心顺理,行所无事。庄子讲:"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古之得道者以恬淡养智,将睡犹未睡,世事无所知,身心寂不动,便是三昧时,在因叫“止观”,在果叫“定慧”。两忘即如胎中坐忘,能到两忘,何愁不定啊?。我们也要须知慧中之道有三:一叫人空慧,是了悟无生、无我、无人;二叫法空慧,是了褚阴诸法,缘假非实;三叫空空慧,是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初修定的人忽发神通,或知宿命过去的事,或知异日未来的事,或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这在儒叫“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就是这个道理。
学道至此,多有贪着世间名利恭敬,都是属有漏,神气因不能固,多致尸解,须急弃掉,有漏之法虚妄故。《道德经》云:"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水澄可鉴须眉,心澄可了生死,澄到无我无人处,便是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窥不破之机,古人叫:"极乐世界"儒家去尽虚伪,则为至诚,至诚的人,才叫圣人。道家炼尽阴私,则为纯阳,纯阳的人,所以叫真人。真即诚。天下无二道,至人无两心,太极,是两仪之祖。两仪,是天地之祖。天地,万物之祖。用祖炁以修身则固,取祖炁以书符则灵。太极在人身是玄牝,乃是真精妙合,自然而成,是神气之根而性命之窍。一阴一阳两者配合,天地之道;日月运行昼夜交光,天地之行。易,就是坎离,古人知其如此,所以以乾坤为鼎器,以乌兔为药物,其中消息盈虚之数,则又叫以火候,天地既判,日月运行,照耀交光,而造化生。日月,天地阴阳之精神,于卦为坎离。离中之阴是为乌精,坎中之阳是为兔髓。丹法以乌兔为药物,不过是以五脏之精,盗其机而逆用罢了。太极在天为理,在人为性,两仪在天为气,在人为命。
古圣相传只有一个“中”字。不偏不倚,“中”之体;无过、不及,“中”之用。尧讲:"允执厥中。"执“中”,兼动静而言,静则执此“中”以存心,动则执此“中”以应事。允者,就是信,有因时随事自然执“中”,无一毫勉强间断的意思。舜曰:"惟精惟一"。精,就是始终不二叫“一”。讲人必有惟精之见,惟一守,而后可以执“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有念,人心。无念,道心。就是讲人心易炽,道心易没。李清庵讲:"此“中”非中外之中,非四方之中,又非在中之中,就是念头不起处。"《易》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念头不起处,才叫“中”。喜怒哀乐未发以前气象,正是允执厥中,日久功深则人欲变为天理,妖精尽化如来,功夫全在洗心退藏。
坎之真炁化而为铅,就是天一所生之水,离之真精化而为汞,就是地二所生之火,所以男得其精用精者化,故叫顺成人,女得其炁,用炁者昌,故叫逆而成仙,以先天未扰的真铅,制后天久积的真汞,则相爱相恋,如夫妇子母不忍离,都是自然而然,用精者化,修丹之人都知道,用炁者昌,恐怕就不一定都知道了。以先天未扰之真铅,制后天久积之真汞,这两句话泄一部《悟真篇》之秘,得诀者自知。取坎之期,惟慎其动,填离之后,致养于静,就是紧要口诀。
人身之中,有任督二脉,当其在胞胎中,其脉常运未间断,神气混合以通先天,及其胎分蒂落,其脉遂分而为二。任脉主阴,起于承浆,而终于长强;督脉主阳,起于会阴而终于人中。阴阳不交,前后间断,泥丸不能与丹田相通,丹田之气,不能与尾闾直透,关窍不通,化机无本,以禀气之浅深为寿命的长断,在他其生的时候,已定其死之日。
古仙人,得长生都有周天升降,河车运转之法,使二脉相接循循环,三关开通周流不滞。其诀:于子前午后,盘膝端坐,四门外闭,两目内观,湛若止水,寂如空室,未来不想,既往不思,心不生灭,气不出入,调息良久,注想丹田,守气勿散,才觉丹田气动,即将鼻息紧闭,下腹微协以意,气通尾闾。尾闾通即将谷道轻提,舌拄上腭用意并提,徐徐运上泥丸,泥丸气达叫还精补脑,化为甘露,从鹊桥而下,即将舌放自然会咽开通,用意轻轻送归元海,此为一度。如此三百六十为一周天,行之日久,自然气机流转,骨节疎通,三关渐开,二脉寻后泛曹溪路,有感即通,入众妙之门,元精不走。此一节即可长生,调息功夫,一旦伏住,后天之气积气开关。自然反回先天路径,所以叫寻着来时路。人不学参悟,则心性不能明彻;不用道家功夫,则神气不能相抱;不用儒家端正品行,则必至好奇尚怪,本来是要学仙、学佛,反成魔王妖孽。试看往古今来,得正道而成者虽然多,入于傍门而丧身失命,也更不少。所以邱祖讲:"试叩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空老。"
试问今世修丹人,
几人能明三教理。
修丹起灶勤如蜂,
闭门造车一场空。
心性原是天生物,
犹如浩日照长空。
未学讲此修道法,
抛砖引玉勉学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朱子曰:“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若不得见,则虽生于天地间, 而不知的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亦不知所以为人之理矣……天命之性,处处皆是,但只_百度作业帮
朱子曰:“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若不得见,则虽生于天地间, 而不知的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亦不知所以为人之理矣……天命之性,处处皆是,但只寻时,先从自己身上寻起。”上述材料所阐述的核心内容是
A.“理”是一种客观物质
B.人性与天理一致
C.主张“知行合一”
D.格物致知是探究“理”的根本手段
丶糽益达灬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子教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