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我爱你的诗句王青用符号表达

文章摘要信息
江淮论坛&2006,&217(03)&98-&DOI:
&&ISSN:&X&CN:&34一1003/GO
&&&&&&&&&&&&&&&&&&&&&&&&&&&&&&&&&&&&&&&&&&&&&&&&&&&&&&&&&&
人文社科综合期刊
服务与反馈
<INPUT type=hidden value="我在《江淮论坛》上发现了关于“罗兰&巴尔特;;神话;;大众文化;;广告”几篇好文章,特向您推荐。请点击下面的网址:" name=neirong>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能指的狂欢:罗兰&巴尔特的意义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008;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罗兰&巴尔特在《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一书中创建了带有文化批判色彩的符号学理论,在大众文化、媒介文化中产生了强烈影响。巴尔特认为现代神话概念可以有无限的能指,资产阶级开发的大众文化利用能指把一个符号的原初意义改变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从而使大众失去人文精神。广告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催生了人们的消费主义意识和享乐主义思想,构建起所谓的&时尚&,主宰着人们的日常趣味。这样,罗兰&巴尔特通过对时尚的分析,揭露了现代神话的欺骗性。
收稿日期&&修回日期&&网络版发布日期&&
作者Email:
参考文献:
本刊中的类似文章
by 江淮论坛视觉叙事中的感觉表达--《传媒观察》2014年04期
视觉叙事中的感觉表达
【摘要】:在视觉文化中视觉成为媒介,它在表达上具备其它感觉所不具备的优势。各种感觉在视觉媒介中借助于视觉形象来表达,通过符号学转化而使表达成为可能。这些感觉之间相互暗示和补充,进而形成较为全面的感知。视觉文本在传达感觉时,通过媒介技术的进化来提高表达能力,通过视觉修辞来提升表达美感。感觉受制于视觉方式,从而构建视觉叙事中的新感知比率。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212【正文快照】:
事物有多种展示方式(可听、可品、可触、可视等),它们都冲着我们的感觉而来。由于媒体的不断发达,这些感觉逐渐成为当代图像叙事的热点。麦克卢汉认为,文字文化压抑了人的感知方式,而人的感觉方式需要全面发展,未来的媒体将会达到各种感觉之间的“感知比率平衡”,而视觉文化、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德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黄吉宏;李兴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黄石;杜庆春;;[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周潇潇;;[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庞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徐培卿;;[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刘力永;;[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荣鑫;;[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吴晓;;[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董青;洪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冰莹;;[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范欣;;[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杨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金长江;陈小娟;;[A];新闻学论集(第22辑)[C];2009年
刘雯;;[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赵丹;;[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3年
王欣然;;[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杨玲;[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廖述务;[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董素青;[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陈明达;[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丁可;[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胡慧华;[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刘伟斌;[D];吉林大学;2011年
熊宇飞;[D];暨南大学;2011年
刘敬;[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承超;[D];湘潭大学;2010年
林燕;[D];暨南大学;2010年
金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官其钎;[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刘鹏;[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桂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祁双;[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李又芳;[D];河南大学;2011年
齐二娜;[D];河南大学;2011年
韩璐;[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蓝兰;;[J];科技资讯;2011年05期
韩菊;[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S1期
张宁;;[J];大市场.广告导报;2005年07期
陆建华;;[J];咬文嚼字;2008年06期
;[J];大市场.广告导报;2005年02期
王咏赋;;[J];新闻战线;1992年05期
;[J];体育健康知识画刊;2011年07期
萧盈盈;;[J];电视研究;2004年06期
于冠深;;[J];青年记者;2010年30期
王咏赋;;[J];新闻实践;199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温华;;[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黄常开;;[A];开创新闻摄影科学发展新境界——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爽英;[N];中华新闻报;2007年
;[N];中华读书报;2002年
萧三郎;[N];光明日报;2002年
张雪皎 李响;[N];中华新闻报;2008年
戴东颖;[N];文艺报;2000年
晓蕾;[N];中国邮政报;2002年
正阳县广播电视局
孟祥国;[N];驻马店日报;2010年
本报记者 郑丽君;[N];中国摄影报;2011年
常河;[N];中国摄影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琛;[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伟;[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张伟;[D];山东大学;2013年
王楠;[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朱宜量;[D];浙江大学;2011年
秦霓;[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傅亚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薛铃;[D];苏州大学;2012年
胡瑛;[D];湖南工业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当前的位置:&>&&>&&>&&
王青冯建宇大尺度互动 繁星直播15万粉丝刷爆记录
粉丝 繁星 大尺度 王青 互动游戏
[提要]  
  因网剧《逆袭之爱上情敌》男男CP走红的90后新生代演员王青、冯建宇,10月30日下午3点空降酷狗旗下繁星直播。节目最后,王青真挚告白“一万句我爱你不如一句我养你”,令15万在线粉丝大呼感动,纷纷表示舍不得青宇离开。
  因网剧《逆袭之爱上情敌》男男CP走红的90后新生代演员王青、冯建宇,10月30日下午3点空降酷狗旗下繁星直播。两位当红小生携首度合作单曲《今夏》前来,得到繁星粉丝热烈支持,不仅以15万在线人数刷新星乐坊记录,两人现场“大尺度”堪比《逆袭》的亲昵“基情”表演更令繁星粉丝尖叫不断,屏幕大部分时间被弹幕鲜花掌声所掩盖,刷屏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
  大宇现场清唱《今夏》15万粉丝刷新星乐坊纪录
  听闻两枚90后极品小鲜肉的到来,繁星线上早早就聚集了8万多粉丝,两人亮相后在线人数更是蹭蹭上升,最高时突破15万人同时在线,直接刷新了星乐坊开播以来的在线人数纪录!两位小鲜肉的火爆人气由线下蔓延到线上,场面之热烈连主持人都惊呼可怕。
  据了解,《今夏》是王青冯建宇二人首次变换身份,从演员到歌手的第一个合作单曲。问及初衷,王青表示《今夏》是今年夏天的回忆,拍戏之后身份从普通大学生一下子变成家喻户晓的新生代演员,这种体验非常神奇,有必要做一些事,给这个夏天做个纪念。关于夏宝宝的“前世今生”,王青解释在《今夏》的制作过程中想到了拍mv和微电影,同时夏宝宝里面也有许多自拍照、风景照和制作花絮等,会作为一个大礼包送给粉丝。这意外的惊喜让繁星粉丝大呼感动,纷纷表示很期待夏宝宝出现。随后,在青宇粉丝的热烈要求下,大宇清唱了一小段《今夏》,纯情至美的嗓音也引来繁星粉丝一片叫好。
  粉丝追问逆袭吻戏细节大宇自曝演戏想演阴郁角色
  问及二人为何会一起出演《逆袭之爱上情敌》,王青表示和制片聊天的时候自己就内定了大宇,更坚定表示“除了他我不演”。而说到题材特殊会不会尴尬,大宇表示和王青合作天生有默契,略带调侃的“基情”互动令繁星粉丝兴奋不已。网友紧接着追问“拍吻戏是否会尴尬“”吻戏是否会伸舌头“等热辣问题,大宇则卖了个关子,让粉丝自己去看,调皮个性可见一斑。
  作为新生代演员,聊及二人今后想尝试的角色,大宇抢先说想演反派或者阴郁角色,繁星网友笑称他适合演变态杀手或天山童姥;而王青则自曝自己特别想挑战小公主,对此粉丝纷纷表示很支持。
  仰卧起坐吃巧克力棒青宇互动”基情”四射
  互动游戏环节,王青大宇尽显逗比耍宝本色,不但现场表演互穿大花裤,还两人共喝一杯可乐,更脉脉对视频频放电,一番虐狗表演令繁星粉丝们大叫“堵心,简直不能直视”。紧接着堪比《逆袭》的纸上涂唇印比赛、仰卧起坐吃巧克力棒等“无节操”游戏,重新整合了粉丝三观;最后青宇应广大粉丝要求,首秀出彩中国人,360度抡转瞬间让繁星粉丝看傻了眼。
  节目最后,王青真挚告白“一万句我爱你不如一句我养你”,令15万在线粉丝大呼感动,纷纷表示舍不得青宇离开。为安抚粉丝伤离别的心扉,王青透露11月21日将会在天津举办粉丝见面会,请粉丝静静期待他们届时带来不一样的表演。
  星乐坊作为酷狗旗下繁星直播鼎力打造的星粉互动访谈节目,目前已录制过百期,曾接待过李易峰、魏晨、王力宏、苍井空、李宇春、谭维维、许巍等众多一线明星,为推广成名艺人形象、扩大明星影响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宣传平台。据悉,接下来还将持续邀请娱乐圈大牌明星聊最劲爆话题,更多惊喜等你去发现!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南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南海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6  传真: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  |  |  |[转载]王博士的神逻辑——评王青的辩解
盖老师的认真回复.我曾经就王青博士的《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一书写了篇读后感。我写这篇文章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几年前我在新浪博客关注了王青博士,一开始我只是他博客的普通读者。后来他宣布写了关于英语启蒙的书籍,我就格外关注了下他这方面的观点,因为我也研究二语习得理论,并长期从事3-15岁英语教程与读物的编写,对英语启蒙及后续学习有着职业兴趣,一直在儿子身上进行着实践。我与他几乎同期写了一本关于少儿英语学习的书。与他号称的一样,我也想在书里普及二语习得理念与教学法的演变;并同他经历的一样,因书中理论过多,遭到编辑要求返改,致使书写了近三年才出版。
然而我发现,同样是研究二语习得理论,王青的观点与我的观点截然不同。观点不同没什么稀奇,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尽可以自由辩论、争鸣。但我发现,王青博士摆出专家的姿态,根本不屑于摆事实讲道理的辩论,在博客评论里对反对他观点的人一律无情打击,攻击别人是“无良业者”、“巫术”。别人一有反对意见,他就气急败坏,回复近乎于骂人,很没有学者风度。
王青博士为了推销他的书,到爸妈网英语论坛去发帖。向他提问题的,他一律不理。称赞他的,他马上给“贝壳”,并殷殷嘱咐人家去卖书网站给他写好评。我和其他网友一样,渐渐看出他只想卖书,并不想为网友指点英语学习的细节问题。他的观点,无非就是两条:早学英语无用;交际很重要&阅读很重要。第一条我不同意,第二条是谁都知道的道理。要问具体怎么阅读,王青就没方案了,就一句话——学无定法,怎么学都行,没有最好的方法。
我曾经批评李岑的原版书讲读法,看王青书的目录里包含了李岑的文章,感到很费解。这时的我仍认为王青是个懂行的学者,他在博客上、论坛上没有发表实质性的内容,说不定他写在书里了。我因人在美国,无法购买他的书,所以我虽疑惑重重但没有发表什么感想。有读者看到我想看这本书,就特地给我寄来了一本。
我花一个晚上把书看完,非常失望。我认为王青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是博士、是专家,而实际上他在国内少儿英语领域毫无实践和经验。没有实践,不了解情况,却摆出很高的、“我比你懂”的姿态指点大众。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认为他对读者有误导。
于是,我写了读后感,被王青说成是“大字报”。他说我“无知”、“无聊”、“无耻”;“请你自重”。
时隔半年,王博士新写了篇反驳我的读后感的文章,附在下面(去掉了他卖书的广告),文章写得花里胡哨,尽是高亮字体。但再怎么高亮,我也很难发现有什么逻辑性。就他的反驳,我再评论一次。灰色高亮部分是我的评论:
按:陆续有好心人来提意见,说那篇所谓的“读后感”里罗列了许多断章取义的文字,还要凑成多少条罪名,跟贴大字报似的,实在是对原书的一种不实歪曲,希望我能撰文予以澄清。说实话,我个人一直觉得严重不实的东西没有必要去解释,清者自清。这不,《别说你懂英语启蒙》面世半年了,口碑越来越扎实,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那篇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机会看到书时就出来的“大字报”,干扰不了人们的判断。考虑到近期工作室的QQ群在邀请书中的特约专稿作者做交流讲座,而那篇东西里也有涉及这些作者的不客观评论,所以还是下决心借此机会写一篇澄清文字,针对那里罗列的问题,逐条解释一遍,但不做任何展开,实在不值得花那精力。希望能替刚刚接触的读者节约一点甄别判断的时间。
我所引用的,都是他书中的原话。他却说是“对原书的一种不实歪曲”、“严重不实”。请问:原话我怎么才能歪曲、弄“不实”了?即使原话出自书里的不同章节,难道作者的观点不应该前后一致吗?在不同地方的话就可以自相矛盾吗?我写读后感的目的,本来就是要指出这种前后不一、自相矛盾。
那篇“读后感”的第一部分,是希望去定义“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中的“你”是谁。是这样开头的:“有读者让王青博士定义书名中的‘你’是指哪些人,王博士不答。我个人的读后感是那些‘拼命’的人。下面罗列一些王博士的话”。罗列了一些什么话呢,是大约十几句带有“拼命”一词的话,从书里抽出来的。
看一本书,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只能说什么人眼里看到什么东西吧。即便就是孤立来看那些在“读后感”里罗列出来的涉及“拼命”的言语,本身就可以是支持本书的评论。请看截图,在京东就直接变成了五星评论的内容:
看不懂该评论想说什么,是同意我的读后感吗?
《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书名中的“你”,本身就是一个虚指的代词,没有实际的指代,类似于“这孩子让你喜欢得不得了”这样的用法。这样的虚指用法,大家都熟悉,稍微有点语言功底的人,也不会想到去往自己身上帖的。
王博士说“你”是虚指,哦,知道了,谁也不指啊,谢谢半年后姗姗来迟的这个回答。这书名潜在的意思很明显嘛:普罗大众、这本书的读者,你,你,你,你们都不懂——作者我才懂。稍微有点语言功底的人们,这层意思都体会到了。
“读后感”的第二部分,叫做“路线图里的不解之处”,针对的是书的第一章里描述的一个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的“七年之痒”的线路图。提出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是说,因为在美国学校的英语表现跟在中国学习英语之间没有关系,所以书中用小学中高年级年龄段插班到美国的中国小留学生,能在一年半后跟上英语进度为例子,去说明“孩子可以很快达到阅读英语适龄原版书的程度”,是个问题。
学外语学习过程很漫长,对于学习的进步过程和量,需要有一个参照系。大量小留学生插班到美国,他们的英语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需要多长时间能够赶上母语孩子,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参照系。小学高年级过来,一年半能够赶上,就是在诠释这个年龄段面临的英语学习量有多少。其实这时的是在指明这时专注原版阅读,需要走多长的路。这个参照系在书中数次出现,一方面在表明,这个年龄段的阅读差距,还不是特别大,还是孩子切入原版阅读的好时机。另一方面还在证明,无论在国内怎么投入的孩子,到了美国英语上都还是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的。这里能够被列为“问题”,只是因为书中的两处话被断章取义抽出来、然后又被扭曲在一起了而已。
王博士在这里仍旧说:小留学生是国内孩子的英语学习“参照系”。小留学生难道只赶了阅读吗?小留学生每天生活在英语语境中,其听力、口语、词汇、学科知识方面的学习和习得难道没有对阅读产生促进吗?
王博士拿小留学生当参照系,因为他根本就不了解国内孩子的阅读参照系。对国内孩子怎么启蒙、怎么进入阅读,他没有任何解决方案,只有拉出李岑来说事。
王博士又怎么解释自己说的,想与国外同步是“天方夜谭”、“骗人骗己”的原话呢?“达到阅读英语适龄原版书的程度”不就是阅读方面与国外同步吗?怎么解释半天还是自相矛盾呢?
问题二呢,也是切割了一些书中的原话过来,不过因为切割过碎,我已经没法解读想表达的问题是什么了。大致还是针对书中所提到的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外语学习这个全世界发达国家的通识做法的。“读后感”在这里,引用了国内小升初需要的英语单词量之类的数据,还提到了国外对于英语母语阅读要求的词汇量之类的,看来是没有弄懂第二语言阅读是怎么一个过程。排除国内目前出现的过于低龄的情况先排除不算,第二语言学习者,已经建立了母语的阅读能力,已经具备了认知水平和知识面,但是缺乏的却是母语的口头语系统。所以第二语言的阅读过程不同于母语,不是说我认识了多少个字,就可以阅读什么水平的书了。那些字或单词,不像母语,是“活”在口语里的。二语学习,从字母“a”开始,就同时涉及听说读写,词汇量的积累也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完成的。去规定到了什么时候应该有多少词汇量、应该有几级,只在编写大纲和教材的层面有意义,对于英语学习本身,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过于低龄的”,怎么就不算了呢?你这本书不就是为批评过早学英语的那批人而写的吗?你这本书不就是写给儿童和少儿家长看的吗?怎么在这里又都排除在外了呢?儿童学英语,本来就可以模仿母语阅读的路径,先学听力口语,再进入阅读,谁说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就非得按照大童和成年人的模式来呢?
词汇量是为了说明从“小升初的课外班的阅读能力”到“阅读适龄原版书的阅读能力”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你让中国小学生怎么在“一年半”达到?
词汇量“对于英语学习本身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去质问下你的同党李岑吧,他的读原版书可是要求背单词的,还出了一本词汇书,标了1000词、2000词、3000词……
“读后感”第三部分说书里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让读者感到无所适从,一共列了8条。逐条澄清一下:
1,是说我自己的英语水平是“接近母语”水平,但是建议国内父母放弃让孩子把英语学到接近母语水平的不现实目标,所以矛盾了。“接近母语”水平,是一个术语,叫做“nearnative”,基本上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最高境界,要通过长期在英语国家学习、工作甚至结婚生子才有可能达到的。如果把这样一个国内轻易做不到的目标,加到孩子身上去,是有害的。这也正是全书一个旗帜鲜明的观点。
谁说今天国内的孩子,将来就不会出国呢?你能出国达到接近母语,他们就不行?树立这个目标有害?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国际班、送出国的人,都是在害孩子吗?
2,是说我举例说,各个年龄段去到英语国家留学小留学生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另外补修英语,因此就建议国内孩子不要学。这个“矛盾”,采用的是把几处的话拆开、拼到一起、再塞进我嘴里的做法,硬安给我的,我不太明白目的是什么。我的书、我的专业,讨论的就是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举了小留学生要补英语的例子,是在反证国内轰轰烈烈地学习,可能还是存在效率不高的地方,是以提醒大家保持清醒,注意英语学习的投入产出比。
错!小留学生英语低水平,恰恰是因为在国内没怎么学好英语就出去了!
“无一例外”是视野狭窄、不负责任的结论。
”保持清醒“、“注意投入产出比“的方案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你的方案就是——赶紧的,都出国,都到国外去学?
3,说我一方面“毫无保留地主张加强孩子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学习”,一方面放弃自己的孩子的汉语学习。我在书里多处花费篇幅,区分母语和二语的不同,就是因为中国文化是传统的单一语言文化,对于多语言共存的社会现象不敏感。书里反复提到,低龄出国,会面临第一语言的转换,刚去时英语是二语,慢慢地开始发生转换,英语变成了强势语言。这时涉及的英语汉语以及文化问题,会是一个非常难处理的事情,我个人都是采用“如临大敌的态度和如履薄冰的严谨。”。我自己低龄出国的孩子,不在国外过于追求汉语,和提倡国内孩子不要过于追求英语,是同一个道理。
总之,王博士的意思是:我儿子美国人,和你们情况不一样。
那你拿你儿子举例子干什么?
中国那么多学英语的典型孩子,你都不好意思举例?
4,说书中反对了效率不高的“语法翻译法”,又引入了李岑老师的特约专稿,称其很有真知灼见,矛盾了。我们读书看文章,是为了汲取人家好的营养,不是为了去“打倒”人家的。书中所引用的李老师的若干博文,没有人云亦云,是有自己明确观点的。英语学习的方法,有效率高低之别,却没有绝对的最好最坏,是要因人、因时而定的。李岑老师本周五在我工作室的QQ群做讲座,介绍他的原版阅读操作,欢迎大家关注。
王博士一边批“大力丸”、批“不循序渐进”、批“语法翻译法”,一边收录卖大力丸、搞大跃进、搞语法翻译法的李岑的文章,还让李岑做讲座,号召大家去关注。真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典范啊!
5,罗列了书中不同之处提到的两处文字,一是说我判断不让儿子在中国消耗时间和精力去学脱离语境的英语,是个非常明智的;二是说在我的七年之痒的英语线路图中建议“如果真的很在意这时学校的考试以及小升初,不妨选择这样的校外机构去学习,姑且把它们看作体制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罗列之后,没有点明矛盾在哪里,这一下我还不好妄加揣测。因为在我看来,即便是这样抽出来扭在一起的文字,都清晰地说明了两个不同层面的英语学习问题。我自己孩子有明确的出国目的,所以不在国内低效率地学习不能交际的英语;国内学习就要面对考试,如果考试是首要考虑因素,紧跟学校和校外应试的补课机构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样最能考出成绩。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英语学习就会变成无底洞,学了忘忘了学,这是书一开头就明确的主题。
总之,王博士的意思是你们的娃和我儿子的情况不同!我儿子有他的目标,你们需有自己的目标——你们出不了国,所以你们的目标应该是对付国内考试。
6,认为书中不认可英语拼读法(phonics),尤其质疑了技术派人士提倡的“音素意识”,却又录用了专门教拼读法、大力提倡先听音辨音的樱桃老师的专稿,是矛盾。“音素意识”(phonemicawareness)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词汇,本来就不应该拿来折腾中国的孩子爸妈和老师。至于为什么拼读法不适合中国、现在中国遍地的拼读法教学又在干什么,《别说你懂英语启蒙》用了专门的一章在讨论。凡事取其精华,这是进步之本,非要用自己黑白对错的框框去框别人,我不太理解益处是什么。樱桃老师的教学哪里有优势,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我不但录用了她的专稿,还为她的书写过序,也请她来做过讲座。讲座文稿,现在都还分享在群文件里,这哪里有什么矛盾呢。
因为樱桃老师就是王博士所批评的提倡“音素意识”的技术派人士,是在中国推广phonics的人士。一面批,一面写序、请做讲座帮忙推广,王博士又表演了下灵活的两面性。
7,只是列举了书中不同位置的文字,没有点出矛盾是什么。这些文字,在原书正常的上下文里,都是点明了目前中国英语阅读、甚至于汉语阅读的误区,很值得读者特别关注。这里姑且就把“读后感”原文转帖:
王青博士对于阅读,先是说:“不要一下子就把读和写理解为最高深水平的阅读和写作,会认字母a,会写字母a,也是读和写的一部分。”后面又说:“死啃死背教科书那不叫阅读,我们好多孩子在做的点读、跟读更不叫阅读。”“完完全全看过一本像金庸小说那么厚的英文原版书的,有多少呢?这还能谈得上什么阅读能力!”
如同前文提到的,“读后感”引用的那些“拼命”文字一样,这些断章取义拿出来的话,其实还是在直接支持原书的观点!
拿你的话说,凡是有点中文阅读能力的人都看出来了。矛盾是:你一会儿说阅读不高深、一会儿说阅读高深。一会儿说会认字母就是阅读、一会儿说死啃教科书都不是阅读。
8,是说书里认为阅读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英文交际语境,而反对家庭去“战天斗地”地去折腾那些非真实的“小环境”,而那些折腾的小环境里就包括阅读,矛盾了。书里在讨论“小环境”的部分,专注在讨论播放背景音频、家中放弃汉语只说英语这些口语层面的做法;在讨论阅读的部分,强调了阅读的交际功能,要去理解意思、获取知识,这样文字材料的上下文就成了交际语境。书里是在讨论不同的话题,所谓矛盾是抽出来硬扭到一起之后硬造出来的解读。&
哪个家庭创设“小环境”,只抓听说,永远不抓阅读呢?你举个例子。
哪个家庭阅读没有“带着理解意思获取知识”的目的呢?你举个例子,不要纸上谈兵。
第四个部分,是找出了书中8个“问题结论”。全书是一种科普百科的风格,详细梳理了各种理论和方法,展现出的结论,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的,读者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历,会获得不同的营养。要能针对开放式的结论,组织和罗列出“错误”,唯有事先带着自己的黑白对错的有色眼镜来套书中的观点,没有其他可能性了。“读后感”中罗列的八条“问题结论”被勾成了红色字体。正好,这些都是《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书中响当当的论点,红色在此就保留了。
既然是开放式的没有定论的观点,那怎么同时又是“响当当的论点”了呢?
既然是开放式没有定论,那谁都可以评啊,怎么评论人在作者眼里就成了“事先带着有色眼镜”了呢?
1,“听说读写”同时展开的做法在零起点的“外语教学”里占了绝对主导;“听说领先”的操作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听说法”一起退出核心舞台的。
这是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历史,考虑到会有许多系统学习过相关内容的英语教学专业的同行会看到,所以我在书中简洁但是极其严谨地梳理了一遍。“读后感”采用的质疑论据,是中外“少儿英语启蒙教材”都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定律”。国外严谨一点的教材,不是在证明这个不存在的“定律”,只是考虑到了儿童成长的规律。如果孩子还不具备读写能力,不是就只能听说了吗?这不过是在教材编写中考虑到了适龄儿童的特点而已。只要看到具备阅读能力年龄段的教材,听说读写并举的特点就非常明确了。
噢,原来王博士也同意儿童学外语和大人不一样啊!
原来王博士的别说你懂的“启蒙”,专门指大童启蒙和成人启蒙啊!
原来王博士不光说“小童你别学”、“学了也没用”,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学龄前小童的启蒙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
2,Phonics这个方法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法。论据是美国、加拿大小学里英语第二语言学生也在学phonics。对于这个问题,先从拼读法自身来说,它的原理是让学生把书写的字母符号念出声,由声音联系到词义,这样就能读懂文字了。这里的阅读理解的前提,是具备母语的口头语能力,所以它就是母语的阅读教学方法,而不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再从美国小学的实践来看,非母语插班生入学以后,学习英语的主要原则是“内容交际法”,就是在学习实际课程内容的过程里,提高英语水平。如果孩子过来的年级还在学拼读法,那么自然就是他们“语文”课学习的一部分。如果到了6-7年级或是更高,美国学生的英语课里没有拼读法的内容了,也不会回头再学,说明拼读法不是插班生们一定要经历的英语学习过程。
别改口啊,“不是插班生一定要经历的”和“phonics这个方法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法”是一回事吗?说了半天,低年级不一样学phonics吗?你的结论不仍然是错的吗?
3,中国孩子,你并不靠英语吃国际饭。这是本书第一章的标题,目的是提醒爸妈们,美国不缺美国人,一个中国孩子把英语学得再好,到了美国,人人都说英语,不就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了嘛。百年树人才是大计,不要就了英语学习的小、失了孩子全面成长的大。从第二语言习得学科的角度来说,这是在明确界定学习英语的目的、进而决定方法和投入的分量。这是一个个人观点,而且只是一个大方向的观点,可以见仁见智,却谈不上问题与否。
谁家孩子只学英语不顾孩子全面成长了?
英语的好坏,决定了吃国际饭的档次。学得不好,连能不能吃得上都成问题。
4,有些成年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学习者也能达到很高水平。“读后感”把这一句话列成问题,接着说我没有指出达到很高水平的比例有多少,进而替我指出了,有5%。好吧,如果这5%的数据可靠,就是支持我这一论点的绝好论据了。因为第二语言习得有个关键规律,就是大家都落在中介语里,一生都可能达不到母语水平。这个5%,很可观了。
别避重就轻了,这个5%的反面是95%都达不到高水平。学得越晚越达不到,老人学得最差,这是共识。
5,过早开始学外语,学习的年头会被拉长,最终达到的水平是否更高一些,在科研方面也没有明确的结论。“读后感”使用了一个观点,想来证明这个结论的“问题”,就是“younger=
better in the
longrun”(长远来看开始的年龄小,最终的二语水平高)。这里,注意我的所谓“问题结论”里的措辞,叫做“在科研方面也没有明确的结论”。道理很简单,从长远来看,就意味着要跟踪被研究者很多年,而这么多年里,其他因素无法控制,所以是其他因素带来的外语水平高低不同还是年龄因素带来的,基本上没法分开来做考量了。就是因为相关研究比较复杂和困难,出于对科学研究的敬畏,书中采用了比较模糊的措辞。想轻易针对因为科研背景复杂而带有模糊表达的字句,下“有问题”的结论,困难。
不对!有科研结论!请分清二语与外语!外语不明确,但是对移民的二语来说,不但有确切的结论,也是不争的事实!你混淆二语与外语,把概念和结论弄得乱七八糟!
6,把孩子送进犹如文化孤岛一样脱离社会大环境的所谓国际学校去,可能会造成孩子在语言和社会价值取向方面的分裂和困惑。“读后感”说自己的孩子就上的国际学校,没有看出来分裂和困惑。不过呢,原文里所描述的景象如下:
“从我们在北京读国际学校的亲身经历来看,这种担忧是没必要的。国际学校,尤其是双语学校,都教中文。中文是必修,甚至用人教社教材,与国内进度同步。而且,回到家里,是汉语环境。”
看到嘛,又是中文又是英文的,又是学校语境家庭语境的,又是跟美国同步又是跟国内同步的,这些不正是“在语言和社会价值取向方面的分裂和困惑”的表现吗?人类之所以存在外语,是千百万年进化的结果,一个人只具备一种强势语言(母语),剩下的外语不但学着费力、而且最终是基本上达不到母语水平的。非要两头都占着,中文英文同样使劲,社会学校家庭还有自然的规律都不顾了,这至少不该向全社会提倡吧?
这种不负责任的结论是危言耸听!这世界上双语的人多了,事实上,双语的总人数多于单语者。他们都“分裂”了吗?双语的人对文化更包容、适应性更强,在日益地球村的世界上,比单语者更具竞争力。
7:在中国的语言环境里,一个孩子要把英文学到跟一个同龄的美国孩子一样或接近的水平,不说是水中捞月吧,这个概率绝对不会比彩票中大奖大多少。所引用的论据,有国内孩子参加美国考试的、有国内孩子考成人考试的、还有“考”美国那并不需要考的私立高中的,等等,曾经有点混乱,但都不是能够证明国内孩子可以达到美国同龄孩子英语水平的有效证据。国内孩子出来,先要忙英语,这是必然的。如果在国内都学得跟在美国一样好了,还干嘛要出国呢?
参加美国考试得99%,还不能证明达到美国同龄孩子英语水平吗?这是top
1%的水平、资优生的水平!作为美国孩子家长,王博士你不该装糊涂吧?
““考”美国那并不需要考的私立高中的”是什么意思?美国人上私立高中不需要考试吗?随便进?
先要忙英语是“必然”吗?有反例怎么办?
“在国内都学得跟在美国一样好了,还干嘛要出国呢?”这种问题我都不知怎么回答好了。为了出国才学的英语,不要颠倒因果关系好么。
8:小学中高年级再学英语,建立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滩头阵地。这里能成为“问题”,又是把书中不在一处的两句话,硬扭到一起来,然后“造”成的“问题”。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学习外语,是国际上最广泛的做法。而书中提到的滩头阵地,指的是孩子在中国整个英语学习过程的目标,就是要学到一个能够站得住脚的位置就可以了,如果需要出国深造,继续前进,如果不需要,没有必要一辈子去折腾。
虽然在不同地方,但都是你的观点、你的主张、你的路线图。学得晚了,想攻攻不上去怎么办?你怎么为听信了你的话的家庭负责?
花时间精力逐条回复这样没有营养的东西,而且因为是逐条在跟,条理也就自然跟得很混乱,那个心情之痛苦呀!
反驳你这毫无逻辑性的狡辩,我的心情也很痛苦啊!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爱你的符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