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S35标记细菌蛋白质合成

当前位置:
>>>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细菌的蛋白质,用这种噬菌体去侵..
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细菌的蛋白质,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生的噬菌体可含有
A.32P B.35S C.32P和35S  D.二者皆无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细菌的蛋白质,用这种噬菌体去侵..”主要考查你对&&遗传物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遗传物质发现的实验及其内容:1、遗传物质:①概念:能单独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②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③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是: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b、能自我复制,保持上下代连续性;c、能指导蛋白质合成;d、能产生可遗传变异。2、实验:包括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少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①肺炎双球菌
②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a、研究者: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 b、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c、实验原理:S型肺炎双球菌使小鼠患败血病死亡;R型肺炎双球菌是无毒性的。 d、实验过程:e、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2)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a、研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b、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等。c、实验设计思路: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d、实验过程及分析 e、实验分析:①只有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②DNA被水解后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d、实验结论:①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 ②同时还直接证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a、研究着: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b、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c、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实验思路: 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e、实验过程: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搅拌离心。科学家首先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并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了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然后,用被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细菌(上图),当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增殖时,生物学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测试。f、测试的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的外部,噬菌体的DNA却进入了细菌体内,可见,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完成的。即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 DNA传给后代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体内转化实验与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1.实验设计思路比较
&2.两个实验遵循相同的实验设计原则——对照原则3.实验结论比较(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知识点拨:1、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陡。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2、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放射性元素的去向问题 ①若用32P和35S标记病毒而宿主细胞未被标记,相当于间接地将核酸和蛋白质分开,只在子代病毒的核酸中有32p标记。②若用32p和35S标记宿主细胞而病毒未被标记,则在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中均有标记元素。③若用C、H、O、N等标记病毒而宿主细胞未被标记,则只在子代病毒的核酸中有标记元素。④若用C、H、O、N等标记宿主细胞而病毒未被标记,则在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中均可找到标记元素。 3、标记噬菌体时应先标记细菌,用噬菌体侵染被标记的细菌,这样来标记噬菌体。因为噬菌体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中繁殖后代,所以在培养基中它是不能繁殖后代的。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除此之外,还能证明DNA能进行自我复制,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5、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细胞生物(包括原核和真核生物)含有两种核酸(DNA和RNA),遗传物质是DN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一种核酸(DNA病毒、RNA病毒)。7、DNA有四种碱基(AGCT),四种脱氧核苷酸。RNA有四种碱基(AGCU),四种核糖核苷酸。知识拓展:1、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设法把 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2、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 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断,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3、转化因子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4、T2噬菌体(1)结构:(2)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DNA。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的噬菌体。&5、侵染特点及过程①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不起作用。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要经过吸附→注入核酸→合成 →组装→释放五个过程。 6、增殖特点: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成分,进行增殖。
发现相似题
与“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细菌的蛋白质,用这种噬菌体去侵..”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958898472473526717749594987642将细菌在含有31P核苷酸和32S氨基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多代后,再用DNA和蛋白质分别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则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三次后,含有31P和含有35S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_百度作业帮
将细菌在含有31P核苷酸和32S氨基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多代后,再用DNA和蛋白质分别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则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三次后,含有31P和含有35S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  )A.1和1B.和0C.1和0D.和1
枫默鬼鬼誯g
将细菌在含有31P核苷酸和32S氨基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多代后,细菌中的DNA含有31P,蛋白质含有32S,用DNA和蛋白质分别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噬菌体会以细菌DNA为原料以自身DNA为模板合成噬菌体DNA,由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因此1个DNA分子复制3次形成的8个DNA分子都含有31P,由2个DNA分子含有32P单链,因此子代噬菌体均含有31P;噬菌体蛋白质的合成是以细菌蛋白质为原料合成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内,因此子代噬菌体蛋白质都含有32S,不含有35S.故选:C.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本题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考点点评:
对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扫描下载二维码如何分离S细菌 DNA 蛋白质 多糖学生在复习中提到,将S型细菌中DNA ,蛋白质,多糖分离开,是怎样进行的?_百度作业帮
如何分离S细菌 DNA 蛋白质 多糖学生在复习中提到,将S型细菌中DNA ,蛋白质,多糖分离开,是怎样进行的?
1926年肺炎球菌被命名时,学名是Diplococcus pneumonia(肺炎双球菌),但1974年,它的学名被改为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链球菌).(双球菌的细胞沿一个平面分裂,新个体成对排列.链球菌的细胞沿一个平面分裂,新个体不但可保持成对的样子,并可连成链状.一定种的全部细胞,不一定都按照一种方式排列,占优势的排列方式才是重要的.)在抗菌素发明之前,它一直是人类的主要杀手,使人患肺炎而死亡.它对小鼠的危害更严重,往小鼠体内注入一个肺炎球菌,就能导致小鼠因败血症而死亡.肺炎链球菌有具多糖荚膜的致病菌S型菌(Smooth,因菌落外观光滑)和非致病菌R型菌(Rough,因菌落外观粗糙).荚膜有不同的构造,根据免疫反应可以分成I型、II型、III型等,细菌是否具有产生荚膜的能力,以及产生荚膜的类型,为“遗传特性”.S型菌经过突变可以产生R突变体,反之亦然,但是突变总是涉及丢失或获得产生一个特定类型荚膜的能力(如II-S?II-R;而不是III-S?II-R).1928年,在英国卫生部任职的医生格里菲斯(Frederick Griffith, )对肺炎球菌的致病情况做了研究.当他把热处理的S细菌(III-S型)与活的R细菌(II-R型)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中时,尽管这两种细菌本身都不是致死的,但是小鼠还是死亡了!更重要的是,从注射了这类混合物而死亡的小鼠身上分离的到S型菌,而且是与加热杀死的S细菌相同的S型(III-S),因此这些S细菌不可能是通过这些特定的R细菌突变而来的.格里菲斯将这种引起转化(transform)的未知物质称为转化因子(transforming principle),他不知道转化因子的本质,但错误地猜想它可能是一种涉及到荚膜合成的蛋白质,或是一些作为细菌荚膜前体的物质.对此实验,不同的科学家分别做出三种解释:1 R型菌以某种方式使加热杀死的S型菌“复活”;2 (新拉马克主义理论)III-S品系死菌刺激小鼠体内产生免疫物质,后者刺激II-R品系突变成了III-S品系(直至1958年,仍有教科书把肺炎球菌转化实验当作新拉马克主义的定向诱导的例子);3 III-S型菌的遗传物质进入II-R型菌,合成了III-S型菌的荚膜.20世纪30年代的遗传学家主要在研究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而对细菌的遗传不感兴趣.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是免疫化学家.1931年,道森(Martin Henry Dawson)和西亚(Richard H.P. Sia)成功地在体外进行了转化实验:只在培养皿中使II-R型菌转化成III-S型菌,不需要以小鼠为媒介.——这否认了新拉马克主义的因小鼠体内免疫物质诱导的解释.1933年,阿洛维(Lionel J. Alloway)将II-R型菌和III-S型菌的无细胞提取液(所有完整细胞、细胞碎片、荚膜分子都通过离心和过滤从提取物中去掉)混合,培养皿上仍长出了III-S型菌.——这否认了R型菌以某种方式使加热杀死的S型菌“复活”.因此,结论是S型菌细胞提取物中含有转化因子,而它的化学本质还是未知的.(格里菲斯是低调而又务实的人.唯一一次参加学术会议是1936年的微生物大会,还是被他的朋友硬拉去的.他在会上敷衍地做了一个报告.他的报告和他1928年著名的肺炎球菌转化实验毫不相关,因为当时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他转化的实验的重要性.1941年,在一次纳粹德国对伦敦的空袭中,格里菲斯和同事不幸牺牲在实验室中.)(1913年,艾弗里的母亲不行死于肺炎,36岁的性格内向的艾弗里从此立志称为一名细菌学家,研究肺炎.)1935年至1944年,经历了10年的不断研究,美国洛克菲勒学院的三位免疫化学家艾弗里(Oswald Theodore Avery, -)、麦克劳德(Colin Munro MacLeod, — )、麦卡提(Maclyn McCarty –)证明了DNA是肺炎球菌的遗传物质(The evidence presented supports the belief that a nucleic acid of thedesoxy-ribose type is the fundamental unit of the transforming principle of Pneumococcus Type III).艾弗里的实验其实并不是如高中教材所说的那样,“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等人的工作实际是:不断地去除S型细菌中各种成分,然后得到纯化的“转化因子”;接着对纯化的“转化因子”进行鉴定,确认它就是DNA.并不是像人教版教材中说的那样:对S型细菌中的各种成分进行提纯,再用提纯的各种成分去做转化实验测试.转化因子中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当用DNA酶处理转化因子后,则没有转化功能.但即使用蛋白质酶处理转换因子,转化效率也不降低.1944年,当艾弗里等人提取的“最纯”的DNA中,仍有1%的蛋白质杂质.到1949年,Rollin Hotchkiss提纯的DNA中仅含0.02%的氨基酸杂质(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些氨基酸是核酸降解后的核苷酸经生化反应生成的,不是之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仍具有转化能力. Rollin Hotchkiss还证实了和荚膜无关的细菌性状也能转化.事实上,艾弗里的实验已经严谨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只是受当时科学界的环境所限,他的结果受到指责,不被接受.当时的反对者主要有一下三种观点:1 受“四核苷酸”假说的局限,认为四种碱基的含量是相同的,DNA是四核苷酸的简单的多聚体,就如淀粉是葡萄糖的多聚体那样,因此DNA不太可能是含有复杂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2 认为转化实验中DNA并未能提得很纯,还有蛋白质杂志,可能正是这些少量的特殊蛋白在起转化作用.当时人们难以忘记二十年前著名的生化学家维尔施泰特(Richard Martin Willst?tter, -)由于不能将酶提纯而错误宣称酶不是蛋白的沉痛教训;3 认为即使转化因子确实是DNA,但也可能DNA只是对荚膜形成起着直接的化学效应,而不是充当遗传信息的载体.1952年,赫尔希(Alfred Day Hershey, –)和蔡斯(Martha Cowles Chase, –)做了T2噬菌体侵染埃希氏大肠菌(简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实验.在进行实验之前,他们已知噬菌体的侵染开始于噬菌体对细菌的附着,结束于被侵染细菌的裂解和子代噬菌体的释放,中间发生的事情尚不明确.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无论它是什么,都必须进入细菌中.T2噬菌体由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成.核酸是唯一含磷元素的,蛋白质衣壳是唯一含硫元素的.他们先分别用含P32的磷酸盐培养基和含S35的硫酸盐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接着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这样就分别得到了带P32标记核酸和S35标记蛋白质衣壳的噬菌体.用带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普通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离心,再分别检测离心后的上清和沉淀中的放射性.该实验又被称为搅拌机实验(Blender Experiment),因为搅拌离心是实验中很关键的一步.通过离心能使噬菌体的进入细菌细胞的部分和未进入细胞的部分强行分开.若不搅拌或很长时间时候才搅拌,T2噬菌体就完成复制,裂解大肠杆菌而释放了.这样就没有“沉淀”和“上清”的区别了,检测放射性也失去了意义.当时发现75%的S35标记在上清中,25%在沉淀中.(若干年后表明,25%仍然与细菌相关联的S35,主要由与噬菌体相关的尾部碎片构成,这些碎片与细菌表面黏附过于紧密,而不能通过搅拌去掉.)当时发现85%的P32仍然与搅拌后沉淀中的细菌细菌相关联,只有15%的P32位于上清中.上清中放射性的大约1/3,被认为是搅拌时细菌的破裂造成的.(若干年后表明,剩下的2/3是附着在细菌上有缺陷的噬菌体颗粒造成的,这些噬菌体颗粒不能注射它们的DNA.)更重要的是,P32标记噬菌体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了P32;而S35标记噬菌体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按实验论文的原文)放射性不到1%.由于并不是组成蛋白质的所有氨基酸都含硫(硫元素只能标记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因此该实验无法证实是否有不含硫而未被标记的蛋白质进入细胞并起到遗传功能.所以从严谨和精确程度上,它不如艾弗里的实验.(该实验启发了病毒学家的思路,提出了病毒的繁殖过程,其遗传物质(DNA)和非遗传物质(蛋白质)可以先分开,后组合.)但由于当时的科学界已经普遍接受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并对DNA研究火热,加上噬菌体小组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巨大影响力,使得赫尔希-蔡斯实验被广泛接受,甚至作为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后证明.而艾弗里的实验则常常被人们故意忽略,以致某些教科书甚至把赫尔希-蔡斯的实验作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唯一实验.后来在艾弗里的同事的强烈主张下,才后加入的对艾弗里实验的介绍.后来的Phi X 174噬菌体实验,将病毒分离成DNA和蛋白质衣壳两部分,仅有病毒的DNA就具有感染能力,而病毒的蛋白质衣壳不具备感染能力.这才最终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1969年,赫尔希和德尔布吕克(Max Ludwig Henning Delbrück,–)、卢瑞亚(Salvador Edward Luria, –)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两者也是噬菌体小组的成员,他们于1943年做了经典的“彷徨试验”,又称变量试验(fluctuation test)或波动试验,该实验证明大肠杆菌对噬菌体的抗性是在接触相应的噬菌体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随机地自发地产生的,不是由噬菌体诱导出来的,噬菌体仅起着淘汰原始的未突变的敏感菌和甄别抗性突变型的作用.因此某一性状的突变与环境因素是不相对应的,这进一步肯定了达尔文学说,否定了新拉马克主义主义.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32P标记DNA的细菌,则新产...”,相似的试题还有:
赫尔希和蔡斯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使用了同位素标记法,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用 14C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
B.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
C.用32P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
D.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
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32P标记DNA的细菌,则新产生的噬菌体中
A.全部含有35S,32P
B.全部含有32P,不含35S
C.部分含有35S,不含32P
D.部分含有32P,不含35S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②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②①④③
B.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没有被标记的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物质存在,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来源是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增殖后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
D.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其内的营养成分中不含有32P拓展高三生物强化练习18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拓展高三生物强化练习18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