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民俗文化民俗的重要性性

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您目前的位置:>&&&
宁夏彭阳民族宗教界人士培训班开课
日 11:36:00
佛教在线宁夏讯&“这次集中培训学习对于提高我们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能力帮助很大。”日,宁夏彭阳县民族宗教人士贯彻落实《自治区宗教事务若干规定》、《自治区宗教活动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培训班在宁夏社会主义学院开班,该县50名阿訇和民族宗教界人士参加培训。
此次培训由理论知识学习、典型经验交流和实地考察观摩学习等内容组成,旨在进一步提高民族宗教场所教职人员和执坊阿訇的学识水平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在日常宗教活动中做到知大局、守规矩、起作用,围绕中心,履职尽责,坚决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和市县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用法律约束行为,为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尽心尽力。(文:丁建峰)
编辑:随照
欢迎投稿:
(国内) &(国际) &&&&
QQ:& &&电话:010-05&&&&&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信箱:(国内)&&(国际)&& QQ:
传真:010-13 &&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
吉祥宝塔迎请: &&010-26&&010-
&&&联系人:子桑&&&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9B-11C&&邮编:100011&&
&&义工报名&&QQ:&&QQ群:&& &&技术支持:010-23
京ICP证130013号 Copyright & 佛教在线版权彭阳“烹制”丰盛春节“文化大餐”
彭阳“烹制”丰盛春节“文化大餐”
编辑:信息员
  信息来源:固原日报 
 日期:日
  新春佳节期间,彭阳县以&贴近群众、文化惠民&为主题,从1月初到2月底,精心筹划10多项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让人们在欢乐祥和中尽享幸福年、快乐年、文化年。
  文化下乡温暖人心,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组织书法爱好者开展赠春联活动,为乡镇部门、学校、村组、道德模范和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发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灯笼2000多个、年历1万余份。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秦腔展演,开展广场电影、电视展演、书画摄影展等文化活动,让群众在观赏传统戏剧、红色影片和优秀文化作品中,切实感受对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憧憬和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参加固原市2016年电视联欢晚会,举办春节茶话文艺晚会、元宵文艺晚会、迎新春青年歌手大奖赛等活动。20多个群众文艺服务队将舞台搭在街头村口开展义务演出,自编自演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节目,深受群众喜爱;传统文化各具特色,举办迎春灯会、元宵节社火表演大赛、元宵灯展等活动,通过民间艺术神韵增添民俗年味,正月初十前后各社火队走村串户;文化服务门类齐全,各文化站所发挥文化阵地作用,12个乡镇文化站、156个村文化活动室、30个农村文化大院及农家书屋等为群众提供借阅图书、点歌互动等文化娱乐活动,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便利的文化服务。(通讯员孙有亮)
网站累计访问量&&人次往期回顾 &
生态移民民族文化制衡机制的建构
——以宁夏生态移民问题为例
&&&&冯文华&&&&【摘要】在生态移民工程中,需更加关注移民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变迁所带来的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问题,并由此造成的迁入地生态系统蜕变及“生态危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宁夏生态移民问题为例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揭示民族文化制衡格局的稳态延续对生态维护的价值。&&&&【关键词】生态移民 文化变迁 民族文化制衡 生态维护 宁夏&&&&宁夏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回族、满族、汉族等民族在这一地区生存繁衍,这些民族长期杂居形成了相互依存和制衡关系,对区域性生态资源维护起着重要作用。宁夏中部旱带和南部山区常年干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移民成为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但伴随生态移民,必然带来民族文化变迁,这种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突出,这就势必使原来形成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导致迁入地生态蜕变问题,阻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过程中的问题调查发现,仅靠制度和经济支持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建构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机制,这才是生态维护与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以宁夏生态移民问题为例,通过调查揭示民族文化制衡机制的稳态延续对区域性生态维护的价值。&&&&宁夏生态移民概况及存在的问题&&&&移民概况。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劣,西部民族地区更是出现沙漠化、生物资源遭破坏、比例失衡等生态灾变。针对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通过多种措施保护生态资源,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是其中重要举措。目前实施工程的地区集中在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区。本文重点选取宁夏生态移民作为研究对象。&&&&当前对于生态环境最为薄弱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来说,生态和生存仍然是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在宁夏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该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生态瓶颈的严重制约。“西海固”地处宁夏中南部山区,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同心、彭阳、泾原等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这里常年干旱,年降水量仅有300毫米左右,由于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且这一地区不是人口稠密区,异地迁移安置难度不大。为此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党中央精神,将国家生态保护建设总体规划落实到位,决定实施宁夏生态移民工程。该工程是国家一项重大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方面的标志性工程。&&&&存在的问题。生态移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对策,审慎对待。在宁夏实施移民工程过程中,伴随居住地域的改变,各民族移民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也发生改变。生态移民使得不同民族的交流更加频繁,其民族文化发生变迁有其必然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在移民融入迁入地过程中必然发生民族文化变迁。移民从原居住地到安置地导致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变化,这必然带来民族文化变迁。其次,移民生存环境的改变必然引起民族文化变迁。变迁对迁入地生态资源维护造成影响,最重要的是变迁带来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的弱化所造成的迁入地生态系统蜕变问题。&&&&宁夏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该地区生息着回族、汉族、满族等民族。该地区各民族长期形成的制衡关系对宁夏等区域性生态资源维护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在宁夏实施生态移民,不仅要注重制度、经济策略,同时更需关注文化变迁所带来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问题,建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多元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态资源利用的差异&&&&土地资源盐碱化、水资源匮乏是该地区主要生态灾变,各世居民族所处的生息区生态灾变程度也不同。回族世代定居宁夏,集中分布于中南部地区。历史上回族主要靠旱地游耕和放牧为生,他们大多以二三十户人家建立一个村落,分布在山地地带。由于气候干旱,这些生息区存在严重水土匮乏现象。这一民族的村落都是沿山排列,山林被称为护村林,不容许随意占用,也禁止滥伐滥采,一定程度上成了“自然保护区”。随着发展,当地政府考虑到这一地区处于常年干旱状态,向他们推广种植适合干旱地区生长的高产农作物,然而有些农作物并不完全适宜该地区种植,造成生物物种蜕变,出现了今天的生态灾变现象。满族是这一地区较晚到的居民,主要是从东北、内蒙等地迁徙宁夏支援西部建设。该民族集中分布于城镇地区或交通沿线,为此这些满族居民被当地的回族、汉族称为“外来者”。为了生存发展,这些满族移民大多靠毁林开荒建厂生产,种植作物为生,其建构的固定厂房和农田不同程度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汉族移民迁居当地之后,和回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生活,促进了文化融合。但为了地区发展,汉族移民通过毁林开荒等方式扩建厂房,忽视了生态环境维护问题,这也为今天生态灾变带来隐患。尽管当地回族、汉族、满族等民族的存在发展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人为生态灾变,然而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格局长期稳定运行促进了各民族稳定生息。笔者在对宁夏生态移民点调查中发现,不少汉族居民消费物品多来自农田作物;回族以消费牛羊等动物食品为主,回、汉民族间在生物资源利用上存在差异,因此不会导致单一或过度利用某一种生物资源问题,生态资源比例相对平衡。&&&&通过揭示宁夏各民族文化背景和生态资源利用的差异,我们能够正确理解在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格局是如何使这种人为生态危机得到有效控制的。可以说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对生态资源多样性维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宁夏生态移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变迁,各民族文化日趋同化,加之移出地和移入地文化上存在差异,这使得不少移民对迁入地文化一时无法适应,只能追寻其原有毁林开荒种植作物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此为生态灾变埋下隐患。由此也折射出宁夏等生态移民地区多数考虑了自然生态移民,而忽视了生态移民的第二重性质,即社会文化适应性,移民过程使得民族间文化制衡格局弱化了。如农田的扩大挤占了可利用的其他生态资源,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毁坏了林地和农田等,这些都反映出民族文化固有的自我节制能力的衰退,文化固有的对民族生存环境的维护变得脆弱,这正是宁夏迁入地生态灾变出现的主要原因。这样的生态危机牵涉不同民族和社会层面,仅靠经济的保障或先进技术很难解决,而应建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生态资源维护与民族文化制衡&&&&在前部分论述中不难看出,宁夏聚居的回族、汉族、满族等民族按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利用和维护生态资源也并非不会发生人为生态问题,只是这样的问题在各民族的正常生产生活中能够得到能动的修复。但由于生态移民过程中带来的文化变迁,使得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格局被打乱,造成迁入地不同程度出现生态灾变。那么治理这一问题关键还是要依靠民族文化制衡格局的构建。从整体上看,生息在宁夏地区的各民族的生态资源利用方式不尽相同。他们在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机制作用下,就像自然界生物物种一样各自生存于特定生态位中。他们在资源的利用和维护中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各民族对资源的利用始终保持均衡利用格局。在我国实施生态移民的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区也存在着类似情形。&&&&近年来宁夏移民迁入地出现生态灾变则是违背上述利用格局并长期积淀的后果。自宁夏生态移民以来,在迁入地,一些移民保持原有毁林开荒的生产方式,促使这些民族在生态资源利用种类上呈现单一化。就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地区来说,随着移民深入,农田产品消费量大促使农田面积扩大抢占其他资源生存空间而导致比重失衡。以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状况为例,红寺堡位于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以来,已搬迁安置群众近2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由于这部分移民与迁入地汉族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本民族文化逐渐被同化,他们对迁入地资源利用的方式日趋单一化,导致不同程度流水和重力的侵蚀,今天迁入地出现的沙漠化等生态灾变就是这些负作用长期积淀的后果。稳定的文化制衡格局形成以后,相关各民族在生态资源利用上必然拉开差距,在民族文化制衡格局下,生态资源利用就会趋于均衡化,这是多元民族文化相互制衡、合力作用的结果。这种制衡格局既有利于各民族对生态资源的正常利用,也有利于保护生态资源。&&&&通过前部分关于制衡关系实例的分析,可以得出在民族文化制衡作用下,人类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呈现出规律性特点,即民族文化制衡与生态资源维护存在密切关系:比如资源利用均衡化;利用办法多样化;对资源的利用节制化;在利用中伴生的人为生态问题会自然分散开去或在其他民族的利用过程中得到消解等。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对生态环境的维护成效显著,它主要是借助文化正常运行的因素来应对生态灾变问题,这既有利于各民族对生态资源的正常利用,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鉴于此,笔者认为应积极探究这种民族文化制衡机制的建构,以维护宁夏生态的稳定延续。&&&&生态移民民族文化制衡机制的建构&&&&当前人类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生态灾变,其重要原因在于各民族文化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文化制衡机制弱化。但是文化制衡格局紊乱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无法解决的。通过借助文化固有的适应性,弱化的文化制衡机制可以通过各民族文化的自我调适和人为的措施进行重构,使其稳定延续。那么,究竟如何建构这种制衡机制,笔者结合实际从四个方面进行探析。&&&&当地政府要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加大宏观引导与支持。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与之逆行必然导致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失去和谐,带来区域性生态灾变。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应得到高度重视。在宁夏生态移民过程中,由于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受迁入地影响较深,产生了文化变迁。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其传统文化常常被忽视,导致原有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而引发生态灾变。因此政府应完善本地区回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机制,提升移民文化方面福利。对宁夏少数民族移民而言,政府应健全移民最基本文化教育权利保障机制;提升迁入地文化教育设施建设和教育福利;满足民族宗教信仰权利需求,政府帮助建立移民真正想要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建设包容性文化。笔者通过考察了解到当前宁夏地方政府生态移民方案大多重视生态和经济问题,而忽视了移民中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问题,忽视文化制衡机制弱化问题,为此当地政府应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引导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深入理解民族文化适应的双向性,科学进行生态建设。《生态人类学导论》一书中对民族文化适应的双向性进行了界说。所谓民族文化适应的双向性就是既要适应它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又要适应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民族文化在适应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结构和元素,能成功规避所处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可以说导致宁夏移民迁入地生态灾变的主要原因就是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的后果。由于汉族强势文化的影响,这些从宁夏西海固等山区移民来的回族等民族文化强化了其社会性适应,放松了对所处生态系统的适应,造成了对所处生态系统的偏离而导致生态危机。如果生态灾变损害了移民正常生产生活,其他民族的文化可以警觉,推动各民族建立新的民族文化机制衡机制,生态灾变也就可以通过各民族的文化制衡加以克服。为此当地政府在实施宁夏生态移民工程时,首先要清楚和了解民族文化适应的双向性特点,科学进行生态维护建设。在延续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基础上,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避免因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造成的迁入地生态灾变。&&&&处理好移民角色转换问题。在实施生态移民过程中,处理好移民的角色转换问题是移民迁入地生态建设和维护的内在动力。生态移民过程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角色转换过程。常年居住在宁夏中南部山区的回族移民还没有为迁入地生活做好准备,之前的传统文化观念、生活方式都和新的角色发生碰撞,导致社会角色与身份的脱节。社会角色不断改变着本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使其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融合。为此,角色转化时期,当地政府应结合各民族生产生活、文化观念特点,给予其政策支持。对于宁夏生态移民来说,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是造成角色中断现象的主要原因。宁夏人口主体为回族,他们集中生活在宁夏中南部地区,主要以农牧生产、信仰伊斯兰教为主。迁居城镇后,现有的清真寺无法满足基本信仰需求,民族传统文化与异文化间存在碰撞与融合,导致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因此相关部门应意识到移民角色转换在生态移民过程中的意义,采取措施引导移民实现角色转换。如进行特供经济和政策补偿、角色转换帮扶的文化教育培训等,使移民尽快达成心理认同。&&&&增强当地回族等少数民族本土生态知识和技能。宁夏所实施的生态建设目标就是要恢复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稳定延续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各民族文化与该地区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文化生态联合体,因而不管是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还是维护已有的生态系统,相关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该民族长期形成的生态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如宁夏北部地区有大量盐碱荒地和低产盐碱地,由于土壤脊薄、盐碱重,被很多地理学家称为土地资源“顽症”,但随着科技发展,宁夏农林科学院通过对该地区各民族调查分析得出,当地回族等少数民族利用枸杞具有适应性强、抗碱耐旱等优点,所实施的盐碱地上改良栽培枸杞等其他作物产品的生产技术,通过实践证明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笔者认为增强当地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和技能对于当地生态建设与维护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变迁问题深入分析后,从中得出结论:由民族文化非正常运行和文化制衡机制弱化而导致的人为生态灾变,可以在民族文化的调适中逐步消解,因而利用民族文化制衡机制控制民族地区生态灾变是一种科学对策。仅靠制度和经济支持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建设问题,应该建构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机制,这才是生态维护与建设的有效途径。建构这种民族文化制衡机制,任何区域性生态灾变都可以在文化的运行中得到控制,以此实现维护区域性生态安全的目的。&&&&【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思政部】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 >>
彭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CD-zfgzbmfgj-fzgh-
公开责任部门
信息有效性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指导和动员全县人民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实现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全面部署&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依据中央、自治区和县委六届十次全委会&十二五&规划建议,编制了《彭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本《纲要》是&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评价和形势分析
(一)基本评价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在区、市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知难而进,奋勇争先,经受住了金融危机和各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总体上实现了翻番,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两年完成了预期目标。2010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7.8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年均增长17.8%,其中:第一产业6.8亿元,年均增长16%;第二产业5.65亿元,年均增长29.6%;第三产业5.35亿元,年均增长1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000万元,是&十五&末的6.8倍,年均增长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万元,是&十五&末的2.2倍,年均增长17.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89元,是&十五&末的2倍,年均增长12%。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4倍,年均增长32.1%。
2、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粮食生产稳步发展。2010年地膜玉米和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0.9万亩和19.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89亿公斤,比&十五&末增长57%。林果产业效益凸显。以经济林果示范基地、示范园区为依托,建成长城塬、麦子塬、杨坪等优质林果基地5个、设施林果基地3个,发展特色优质林果5万亩、设施林果1840亩。草畜产业提质增效。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由&十五&末的91.3万亩增加到102万亩;累计培育发展肉牛养殖示范村18个、示范园区5个;牛、羊、猪、禽的饲养量分别达到17万头、34万只、11万头和200万只,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50万个羊单位,比&十五&末增长52.3%。设施农业层次提升。建成红河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和古城温沟蔬菜、长城塬食用菌等6个千亩示范园区,五年累计发展设施农业5.8万亩,初步形成了红、茹河流域和长城塬灌区三大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劳务产业稳步发展。每年稳定输出劳务工5万人,&十一五&末劳务创收达到3.5亿元,被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3、优势资源开发进程加快,二三产业势头强劲。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来,共引进各类项目22个,总投资29.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3.3倍。工业经济势头强劲。完成了王洼一矿技改、王洼二矿新建和银洞沟煤矿优化组合,原煤年生产能力由&十五&末的50万吨提高到330万吨;累计打油井137口,原油生产能力达到13.5万吨;基本完成了淀粉、果品、饲草和建材等企业技改升级;新发展工业企业3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家;工业增加值达到3.9亿元,是&十五&末的5.1倍。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建成了县城新合作商城,组建了盛达旅游开发公司;先后改扩建县城农贸市场、11个乡镇农贸市场和县城西门蔬菜市场新建;完成了商业总公司、农机公司和政府招待所改制,对县货运公司依法破产;新发展&农家店&200家、商业企业105家、个体工商户5155家;累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27个;通过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惠农政策,2010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亿元,是&十五&末的2.8倍,年均增长22.6%。
4、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拓展延伸县城茹河大街、兴彭大街,拉大了县城发展框架;建成县城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二、三号集中供热点和茹河1、4号大桥、茹河生态园等重点工程,迁建县看守所、消防大队、检察院、公安局;古城、王洼小城镇和新集、草庙乡基础建设与开发进展顺利;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4.7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12.6%提高到21.3%;建成茹河花园、民乐苑、南苑小区、紫瑞苑、惠通小区等住宅小区,新增县城住宅建筑面积44.5万平方米,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县城&和全区&园林县城&、&卫生县城&称号。交通公路等级提升。完成309国道县城过境段改扩建和203省道王洼矿区段路基改道工程,新(改)建等级公路857公里,新建桥梁31座,新增等级公路801公里,全县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524公里,等级公路密度由&十五&末的28.6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十一五&末的60.3公里∕百平方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行路难问题。电力保障能力增强。以实施农网完善、城网改造工程和彭&固、彭&王110KV供电线路改造工程为重点,新架设供电线路195.35公里、变台142台,改造供电线路1378.31公里,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信息覆盖面扩大。铺设光缆360公里,新建通讯基站45个,基本实现了固定电话、移动信号全覆盖;完成县城有线电视传输网改造,农村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水利基础得到加强。新修基本农田10万亩,除险加固病险水库7座,建成西庄水库及其输水干渠;改造吴川、红堡等灌区7处,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5.41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十五&末的0.4提高到0.55;新增设施农业给配水工程27处1万亩,增加水库库容2204.7立方米;建成人畜安全饮水工程19处,解决了7.9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以实施&813&生态提升工程为抓手,新增造林面积1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18.6%提高到24.8%;建成罗洼、庙台两个流域坝系工程和淤地坝、骨干坝79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9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8条,治理面积120.9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十五&末的65%提高到73.4%。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改造和新建一、三号集中供热节能工程,累计新建沼气池14832座,发放太阳灶49200台、热水器800台、节柴灶1800台、节能灯8万个;关闭小型淀粉厂8家、小造纸厂4家、原油脱水厂8个。环境保护效果明显。实施农村水源地保护工程26处,争创区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被评为&全区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试点工作优秀县&。
5、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保体系逐步健全。科技贡献率增强。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建立了科技&110&专家呼叫中心和六盘山农副产品商务网,建成34个星火科技信息服务点和六盘山食用菌研究中心南靖科技楼,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比&十五&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普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普九&通过国家达标验收,&教育强县&创建通过区级验收。撤并了部分初中、初小和教学点,高中已全部集中到县城办学;完成了县一中扩建、县二中迁建、县三中、四中新建、县职中改建、县三小组建;建成王洼、新集、孟塬、城阳中学学生宿舍楼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缓解了&大班额&和&大通铺&问题,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5.7%,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7%,15、17周岁完成率分别达到99.5%和92%。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建成县医院、妇幼保健所、王洼、草庙卫生院住院部楼和县中医院及12个乡镇卫生院门诊楼,完成沟口、石岔和王洼中心卫生院维修改造,建成村卫生室169所,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儿童免疫接种率分别达到99.39%和96%以上,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15&和13.93&;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全面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建成10个乡镇中心计生站和县计生服务中心,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4.91&和10.2&以内,出生政策符合率提高到88.6%。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建成县城居民保障性住房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窑危房12215户;新增就业566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扶贫成效显著。搬迁移民2万多人,贫困人口由&十五&末的15.4万人降至6.47万人。
6、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民主政治不断加强。深入推进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平安彭阳&建设,和谐社会进程加快。五年共创建国家及区、市、县级文明单位51个,评选命名全国及区、市、县道德模范190名,编辑出版了《彭阳史志》、《彭阳文物》、《彭阳史地文集》、《探索与实践》等文史资料。争取和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80个,农村党员&双带&能力不断加强。组建县艺术团,建成农家书屋90个,建设皇甫谧文化广场一期,整理挖掘工作有序开展。顺利完成了乡镇区划调整和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成功承办了全市机关效能建设现场会,建成政务服务中心14个,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五五&普法通过区级验收,全民法律素质普遍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扎实到位,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日趋加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加强地震和防空应急演练,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被命名为全区首批平安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专栏1 &十一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年均增长(%)
一、地方生产总值
其中:工业
二、工业生产总值
三、农业生产总值
粮食总产量
高标准基本农田
森林覆盖率
畜牧业饲养量
四、地方财政收入
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七、农民人均纯收入
八、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
计划生育率
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回顾五年的改革和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实现了翻番,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提前两年完成了预期目标,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规划的顺利实施,我们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必须坚持以生态立县方针,牢固树立经营生态的理念,巩固和发展生态建设成果,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更新观念,超前谋划,科学发展,不断深化县情认识,完善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实施特色产业富民和能源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四是必须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眼更快发展争项目,依托资源优势引资金,扩充经济总量,增强发展后劲,提升发展水平;五是必须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六是必须坚持以转变职能为关键,强化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形势分析
&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是彭阳加快生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既有诸多有利条件,又面临不可忽视的困难与挑战。
1、面临的主要机遇。从全国来看,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对西部地区和宁夏在政策、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彭阳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从全区来看,自治区第四次固原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促进固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治区对南部山区的支持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为新时期、新阶段固原市及各县区的发展描绘了蓝图,对彭阳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和项目机遇。从全县来看,县内有煤炭、石油优势资源和草畜、林果等特色资源,蕴藏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县委、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我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2、面临的挑战。一是生态作为立县的基本条件依然脆弱,巩固、提升、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如何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仍需要做艰苦卓绝的探索;二是农业在县域经济的基础地位依然薄弱,生态农业建设层次不高,现代农业发展刚刚起步;三是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依然尖锐,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干旱缺水将长期困扰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发展转型与结构升级面临双重压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效益都较低,调结构、促转变、加快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五是县域经济实力依然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尤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大;六是城乡二元格局依然突出,小城镇建设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机制尚未形成,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有待加强;七是市场发育程度低、人才匮乏、思想观念落后等仍制约着快速发展的进程。需要我们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有效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难题,超前谋划,深化改革,夯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六盘山精神&和&彭阳精神&,坚持&围绕一个核心,实施两大战略,加快三个进程,推进四个转化&的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注重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建设,更加注重以能源开发为引擎的工业建设,更加注重以项目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为目标的生态环境建设,更加注重以生态移民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奋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奋斗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到2015年,力争实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个翻番。分别达到41亿元、1.8亿元和6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20%和25%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万元。
结构调整目标: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56:25。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9.8亿元,年均增长28.5%;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2亿元,年均增长16%。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优势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比重大幅提升,城镇化率达到40%。
改善民生目标: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区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万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48元,年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实现应保尽保。全县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生态环境目标: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生态文明示范村达到50个,生态文明示范户达2万户,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料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2020年远景目标:与全区同步实现小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公共服务达到全区中上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城镇居民各项社会保障达到全覆盖,农村居民不同程度享有养老、医疗的基本社会保障。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专栏2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畜牧业饲养量(万羊单位)
城镇化率(%)
人口(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
万元GDP能耗下降(%)
森林覆盖率(%)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
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覆盖率(%)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人次)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注:带()为五年累计数。
三、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构筑生态屏障,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
巩固和提升生态建设成果,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坚持保护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促进全县生态环境整体趋好和良性循环,着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生态和谐相处。
&&以综合治理为目标,优化生态环境。坚持生态立县方针,巩固提升生态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果,争取把全县境内50万亩坡耕地整体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范围,重点实施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退耕地补植补造、城乡道路绿化、人工种草及草场改良、小流域综合治理、流域坝系和坡改梯田等重点工程。新增生态林70万亩,人工种草55万亩,治理小流域20条,新建骨干坝16座。力争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0%以上。
&&以宜居环境为抓手,建设生态家园。坚持以生态宜居理念谋划城乡发展,优化居民点布局,加快危房窑改造,实施 &百村连片整治&、&六到农家&和&五改&工程,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大力开展生态农家、生态文明示范村、生态乡镇等系列创建活动,构筑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和谐关系。五年绿化城乡环境1万亩,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户2万户、生态文明示范村50个、生态乡镇12个。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节约和开发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建立集约、清洁、绿色、低碳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公共机构节能、绿色照明工程,发展绿色经济。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积极推广低碳技术,有效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尾矿、&三废&等回收利用,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坚决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产能。建设一批中小型风电基地,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城镇天然气的使用普及。五年建设节能炕5000铺、节柴灶1万台、太阳能灶2万台、太阳能热水器1万户。
专栏3  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工程
▲生态林业 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城乡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实施退耕地造林30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0万亩;对全县50万亩天然林和其他森林实行全面有效管护,完成封山育林 10万亩,新建三北工程造林10万亩、城乡道路绿化1000公里,绿化小城镇12个,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50个;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植接续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水土保持 继续推进山水田林路草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增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20条,新建水保骨干坝16座。
▲环保工程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在12个乡镇12个中心村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保护人饮工程水源地100处。
▲生态家园建设 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2万户;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带动改水、改路、改厕、改厨、改圈&五改&工程2万户。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村容村貌。
▲草场建设 加强人工种草及草场改良,实施人工种草55万亩,改良天然草场20万亩;争取国家草原生态补偿62.6万亩。
▲地质灾害防治 在红河、茹河、安家川三大流域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建设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12处、城镇防洪工程12处;新建居民点50处,实施地质灾害易发区避险搬迁。
(二)夯实城乡基础,推动跨越式发展
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强城乡交通、能源、水利、城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构筑便捷畅通的道路交通体系。以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完善县域交通网络、缩短时空距离、增强交通运输能力为着力点,进一步提高道路通畅和通达能力。争取立项建设东线高速公路彭阳过境段、国道309线高速公路彭阳过境段和王洼煤矿运煤铁路专线,重点改造提升原309国道和203省道彭阳过境段、通县公路和农村公路等级,改扩建农村沥青水泥公路43条829公里,新建砂砾公路13条213公里和桥梁22座,力争新建4个现代物流中心、4个农村公路养护中心、12个农村客运站、200个城乡客运招呼站。&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龙头、专线铁路为补充、国省干线为骨架、农村公路为基础、运输站场为节点,覆盖全县、连通周边的&五纵六横&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公路、全县等级公路达到1800公里和等级公路密度达到71公里∕百平方公里的建设目标。
&&改善城乡用水条件。坚持节约保护、挖潜改造、合理配置、建管并重的原则,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继续实施水源林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加强山洪灾害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加快城乡水资源勘查和水源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旱拦水蓄水及供水保障能力。推进新建水库配套灌区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建立大中小型工程并举、库坝窖池联用的供水体系,推进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逐步改善农村人畜饮水条件,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处,自来水入户工程8处,提高饮用水安全。&十二五&末,全面解决全县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
&&提高电力保障水平。以县城和农村用电需求为导向,以建设新型电网为目标,提高电力保障能力和供电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继续实施农网完善工程,加快电网技术改造,完成王洼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迁建县城110千伏变电所,新建和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600公里,新增配变107台,更换高耗能配变221台,改造接进户线280公里。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的原则,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大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4万亩,实施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完成干渠和末级渠系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76万亩,累计达到3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7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万吨以上。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突出&打通干道、拓展骨架、完善设施、提升品位&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改旧、畅通、治污、饮水、供热、增绿、亮化和提升工程,实现市政公用设施基本配套,增强城镇服务功能。县城建设继续实施&西进北扩东延&战略,严格县城总体规划和区域控制性详规,突出山城生态园林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加快老城区改造和西门、茹北、茹东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着力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抓好古城、王洼特色小城镇建设,争取草庙、新集、罗洼等乡实现乡改镇。加快建制镇和中心镇公共设施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发展互动的城镇发展格局。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建成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建制镇达到6个,城镇化率提高到40%以上。
专栏4 城乡基础建设工程
▲交通工程 争取立项建设东线高速公路彭阳过境段、国道309线高速公路彭阳过境段和王洼煤矿运煤铁路专线;改造提升原309国道和203省道彭阳过境段公路;改扩建农村沥青水泥公路43条829公里,其中:改建二、三级县道4条109公里、三级乡道18条382公里,新改建四级村道21条309公里;新建砂砾公路13条213公里、桥梁22座;力争新建现代物流中心4个、农村公路养护中心4个、农村客运站12个、城乡客运招呼站200个。
▲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新建办公用房4600平方米。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培育示范合作社15个,发展社员5000人。
▲农网建设 建成王洼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迁建县城110千伏变电所,新建和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600公里,新增配变107台,更换高耗能配变221台,改造接进户线280公里。
▲县城建设 新建、改扩建县城道路24.8公里,建设栖凤山防洪工程5公里、县城中水厂1座、茹河及茹东大桥2座;续建一、三号供热站,新建四、五号供热站工程;加快城市集污管网工程、供水管网工程、环卫工程建设;绿化县城道路30公里、山体500亩,治理茹河面积990亩。
▲小城镇建设 加快古城、王洼、新集、草庙和罗洼5个小城镇道路、供排水、供热、垃圾污水处理及防洪工程等基础设施,全面实施小城镇绿化建设。
▲农业基础 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推广旱作节水农业100万亩,实施茹河河道土地整理3000亩,建立农民创业科技示范基地8个4000亩。
▲水利设施 加强农村水源工程建设,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处、自来水入户工程8处,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8座,改造乃河灌区、红河流域灌区节水工程10处;规划治理红河、茹河、安家川等中小河流11座。
▲信息化建设 架设光缆400公里,建成覆盖全县各自然村的宽带网络及农村信息化平台。
(三)突出结构调整,加快特色产业优化升级
按照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总体要求,做大做强林果、草畜、蔬菜、劳务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结构升级优化。
林果产业 以实现&大花园、大果园&为蓝图,按照流域型、庭院型、改造提升型、设施型四种模式,在红河、茹河、安家川河&三河&流域光热条件适宜、立地条件较好、具备一定灌溉条件的区域,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新建六盘山经果林引种驯化基地,发展以木本粮油为主的经济林基地20万亩,其中核桃10万亩、优质杏7万亩、花椒3万亩;改良低产山杏20万亩,提高杏子产量和品质,增强杏产品的上市能力,做优做名&彭阳果脯&等林果品牌,提升林果产业发展层次,推动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
草畜产业 以建设全区草畜大县为目标,充分发挥光热资源充足、饲草资源丰富、龙头企业引领三大优势,按照&龙头带动、园区引领、大户助推、整乡推进&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六盘山优质肉牛&、&六盘山优质牧草&和&朝那鸡&三大品牌,走种养结合、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之路。到2015年,建成30万头肉牛、500万只朝那鸡、100万亩多年生牧草三个生产基地,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20万个羊单位,饲草总产量达到12亿公斤。
蔬菜产业 按照&依据水源定区域、依据水量定规模&的原则,坚持&园区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思路,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优质品种引进训化两个关键,强化基础建设和技术配套,抓好冷链储运、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等关键环节,提升以单产、品质、效益为标志的蔬菜和食用菌现代化水平,建成一批蔬菜生产专业村,扩大蔬菜和食用菌生产规模。着力提升&彭阳辣椒&、&六盘山珍&品牌,提高产业竞争能力,把我县建成全区乃至西北最大的辣椒种苗供应基地、鲜椒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稳定在7万亩,蔬菜预冷贮藏库达到1.5万立方米,日预冷能力达到3000吨,蔬菜年产量达到10万吨,总产值达到8亿元。
劳务产业 以提素质促增收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劳务、大输出、大产业&战略,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着力培育劳务产业市场主体,切实维护劳务人员合法权益,推动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全力打造&聪慧勤劳、诚实守信&的彭阳劳务品牌,提升劳务产业层次,每年稳定输出劳动力5万人次。
(四)开发优势资源,着力壮大县域经济
依托资源优势,以发展工业经济为引擎,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由农业为主的单极经济向二三产
业协调发展的多极经济转变。改造提升王洼煤矿,加快草庙煤田开发和石油开采进程,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建材建筑业快速发展,着力壮大县域综合经济实力。
&&培植壮大煤炭产业。按照&适度超前、综合开发&的原则,积极争取草庙煤田开发建设,建成银洞沟年产300万吨原煤新矿,完成王洼一矿、二矿和银洞沟老矿技术提升改造,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力争到2015年,原煤产量达到1500万吨。
&&加快石油资源开发。遵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地企&双赢&运行机制,加快县境内石油勘探开采进程。力争到2015年,石油开采量达到50万吨。
专栏5 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工程
▲林果产业 新建优质林果基地20万亩,优质经济林良种基地1万亩,改造低产山杏林20万亩。
▲草畜产业 培育发展示范养殖大户、养殖园区、示范专业村、示范重点乡镇,建立多元化饲草基地,发展肉牛示范村55个、规模养殖园区24个、朝那鸡养殖园区20个。
▲蔬菜产业 在红、茹河流域、长城塬灌区发展设施农业4万亩,建立蔬菜育苗中心300亩、预冷保鲜库1000立方米,新建食用菌种植基地10个,种植面积1万亩。
▲劳务产业 建立稳固的重点劳务基地、劳工培训中心和相关技能培训基地,确保每年稳定输出劳务人员5万人,每年有2000名农民工通过国家专业技能鉴定。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实施&龙头企业振兴工程&,带动传统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积极引进、培育草畜、马铃薯、脱水蔬菜、果品、小杂粮、菌草等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扶持果品、草业、马铃薯等一批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着力打造草畜、林果等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力争到2015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 促进建材建筑业健康发展。以节约能源和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促进建材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点提升机砖、石料等建筑材料质量及加工深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及绿色装饰装修材料;扶持建筑业扩大规模,提升资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鼓励县建筑有限公司和县建筑集团公司对外承包经营,进入区内外工程承包市场,参与竞争。力争到2015年,建材建筑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以上。
专栏6 能源工业强县工程
▲煤炭 改造提升王洼一、二矿及银洞沟煤矿生产能力,积极争取开发草庙煤炭资源,年产能力突破1500万吨。
▲石油 加大油气资源勘查、探采力度,&十二五&末石油开采量达到50万吨。
▲新能源 争取中小型风力发电基地建设,加大节能炕、节能灶、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等太阳能综合应用。
▲天然气 加大天然气综合应用,实施城乡居民天然气入户供热利用2万户。
▲农产品加工业 加快建立以畜产品、小杂粮、果品、草业等为重点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五)完善市场体系,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现代信息、市场服务和旅游业,重点围绕高速公路通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红色、生态旅游景点。&十二五&期间,力争第三产业产值年均递增15%,把彭阳建成连接宁南山区各县(区)的重要物流节点。
&&着力壮大旅游产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推动全县旅游业快速发展。打造&生态彭阳、花果之乡&旅游品牌,围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人文旅游&三大主题&,以建设&一城四基地&为目标,以开发皇甫谧故里文化、乔家渠民俗风情园、任山河战斗遗址、小岔沟毛泽东宿营地为主的红色旅游景点和以阳洼、大沟湾流域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景点,着力打造一批区域、县域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构建&一核一带四组团&文化旅游产业格局,加强旅游宣传营销,积极开展区域协作,力争&十二五&期间,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宽带入网工程,加速建设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为辅的干线传输网,基本实现村村通光缆,村村通电话。加快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县、乡、村(部分)互联互通;积极推广电子办公自动化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办事效率;搭建农业、人口、招商引资等数据库,促进各行业信息资源共享。
&&提升传统商贸业。改造优化传统商贸流通业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生活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和品位。发展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等为主体的新型商贸业,完善商贸服务网点。积极推进超市连锁经营店进乡镇,完善乡镇流通网络。组建农产品流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重点打造一批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培育和发展餐饮住宿业,强化品牌效应,改善服务环境,提升传统旅游住宿业经营水平。
&&稳步推进房地产业。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按照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目标,合理调控土地供应,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扶持帮助投资商和业主,按照建设现代化、人本化、功能化人居城市的要求,发展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的居住小区,提高住宅品位。&十二五&末,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把县城建成宁南山区最适宜居住的生态园林县城。
(六)切实改善民生,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大力保障和实施改善民生计划,推进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建设,建立比较完善、覆盖城乡、服务功能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强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全面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开发、科技应用、科技资源共享为重点的科技体系建设。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学普及,重点搞好农业科技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和企业产品创新,实施科技示范、人才开发和科普工程,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
&&打造教育强县。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巩固提升教育强县成果。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把高中、初中集中办在县城,农村小学向乡镇驻地集中,推行小学高年级寄宿制办学。认真实施教育均衡发展试点,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边远山区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和县四小建设,争取立项建设县五中、五小和六小,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切实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高考上线率。抓好县职教中心建设,扩大东西部联合办学规模,提高职业教育就业率。扎实做好学前教育试点项目,加快县乡中心幼儿园建设,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到2015年,全县中小学校建设达到自治区标准,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接近自治区标准,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
专栏8 教育事业重点工程
▲县城中小学建设工程 新建县五中、四小、五小、六小。
▲规范化幼儿园建设 建设县城幼儿园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11所。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完善县职业中学基础设施,建设县职业教育基地。
▲农村教师周转房 建设12个乡镇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
&&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完善人才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注重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以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撑。到2015年,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人才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按照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的要求,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供应保障、医疗信息网络&五大体系&建设;抓好公立医院改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试点;争取县医院改扩建、县中医院续建、县妇幼保健所迁建、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乡镇卫生院住院楼、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人员周转房等工程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全县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降至12&、26.32&、23/10万。主要健康指标达到西北地区的中上水平。
专栏9 医疗卫生重点工程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县医院门诊楼、卫生监督所综合业务楼、县中医院住院部、医技楼,新建社区2所卫生服务站,迁建县妇幼保健所。
▲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10所乡镇卫生院住院部,新建村卫生室128所。
▲农村卫生人员周转房建设 建设12个乡镇卫生人员周转房。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资源,发展先进文化,挖掘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打造具有彭阳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繁荣文化事业。推进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剧院、数字影院和乡镇、村文化站(室)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特色民族村寨、文物保护和利用,实施朝那古城和战国秦长城维修等工程。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和场馆建设,实施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建身路径工程,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专栏10 文化体育事业重点工程
▲&三馆一院&建设 新建标准化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数字影院,并配套相关设施。
▲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采购3万套直播卫星地面接收站,配发3万户盲点农户,实现市、县电视节目覆盖乡镇。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建设数字电影院12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室156个,购置流动放映车12辆。
▲文化惠民工程 建设1个社区综合文化站、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5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建立12支乡镇综合文艺队,购买文艺宣传车12辆、舞台流动车1辆、图书流动车2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建设石雕、草编、剪纸、刺绣、泥塑彩绘、纸织画和皇甫谧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基地各1个。
▲文物保护工程 实施朝那古城和战国秦长城维修工程。
▲体育建设重点工程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场所建设。
&&强化人口和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县、乡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深入实施&少生快富&工程。组建县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认真实施优生促进工程,积极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出生缺陷干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和全区&婚育文明示范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到2015年,全县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4.2&和10.0&以内,出生政策符合率达到92%以上。
专栏11 计划生育重点工程
▲乡镇计生服务体系建设 改造提升县级计生服务站,新建或改造12个乡镇计生服务站,配备计生服务设备。
▲乡镇计生人员周转房建设 建设12个乡镇计生站技术人员周转房。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面向老人、孤儿、残疾人的福利机构基础设施,落实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设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农村教师、乡镇卫技人员、农民工周转房,切实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问题。
专栏12 社会保障重点工程
▲社会福利机构建设 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站、综合福利中心、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和5个农村中心敬老院。
▲农民住房安居工程 农村住宅困难户户均新建砖瓦房60平方米。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 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 5268套。
&&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继续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优先发展,广开就业门路,提高就业质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专业军人安置工作。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途径和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等多种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七)实施生态移民,推进扶贫开发进程
深入推进开发、开放式扶贫,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把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相结合,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全力抓好生态移民。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统筹资源、环境、人口的承载能力,坚持县内避险安置和县外异地致富、移民安置与生态保护相结合,采取生态移民为主体、劳务移民和教育移民相结合的方法,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转变扶持方式,将地质灾害区、煤矿塌陷区、水源涵养林外缘区、偏远山区的贫困人口和居住不安全的人口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实现县内搬迁和异地安置,增强贫困人口的致富能力。&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万人的生态移民任务。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加快整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互助资金等项目建设进程,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深化东西部对口协作层次,拓宽定点扶贫工作领域,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到2015年,全县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提高到4260元,贫困人口下降到3.97万人。
专栏13 扶贫开发重点工程
▲生态移民工程 在地质灾害区、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8600户3.6万人。
▲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 在全县30个行政村落实村级发展互助资金1000万元,扶持贫困户5500户。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对全县3000名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中、长期技能培训。
▲扶持扶贫龙头企业项目 对全县林果加工、饲草加工、生态鸡饲养加工和淀粉加工等龙头企业进行技改和贴息支持。
▲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项目 在贫困村发展中药材、葵花、麻子和黄花菜等特色种植2万亩,补栏肉牛1.5万头。
(八)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建立政府与社会力量协调参与社会管理新机制,加强和保障公共安全,建立运行高效、公正透明、便捷畅通的体制机制。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推进电子政务,提升各级政务中心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建设效能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健全更加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论证、审批、公示和评价制度。全面实行非政府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地位。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进一步理顺决策、投资、建设、管理、使用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建设项目&四制&,确保投资项目顺利实施。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理顺分配关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预算内资金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机制。坚持依法治税,推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农村改革创新,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体系。强化乡村正常运转的财力保障,培育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解决好农村融资难问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统一城乡居民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消除户籍管理制度差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能源、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广阔的大企业、大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实力。
&&提高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水平。增强政府公共职责,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突出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区,提高设防标准和综合防御能力。强化司法行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九)围绕和谐进步,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全面开展国防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营造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氛围。
&&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和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牢牢把握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依法治县,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法制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四、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年度计划,使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切实成为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细化。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重大项目安排进行分解,落实到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中,促进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建立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互动实施机制,促进全县各行业的协调发展。
(二)强化规划的指导地位。总体规划经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通过后,即成为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调整的战略性、政策性、纲领性文件,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维护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重大经济活动必须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和布局来开展,切实保障总体规划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调控作用。
(三)制订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发展重点,进一步完善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导向、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工业发展及各项事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定,适时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适时向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的产业倾斜,增加产业基地专项扶持资金,对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农业产业化等给予重点支持。
(四)着力规划重大建设项目。据测算,实现&十二五&经济主要目标,累计需投资230亿元左右,靠目前的投融资渠道无法解决,必须树立抓项目、跑项目意识,抓紧建立行之有效的资金筹措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大力培育和引进多元投资主体,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切实保障重大的项目顺利实施。坚持&政府统筹、规划指导、市场驱动、借助外力、突出重点、协商推进&的原则,做好项目规划,高起点、高质量谋划一批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完善重大项目建设的选择、滚动、责任和激励机制,形成&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五)落实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规划中提出的政策性内容,相关责任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落实,对规划的延伸和细化目标,相关责任部门要强化措施,必须实施完成。要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机制,由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分年度和中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建立规划评估修改机制。建立规范化的规划中期评估机制,根据环境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情况及时适度修订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与规划相配套的若干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相关部门根据产业定位、投资政策等,完善规划投资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和组织实施,适时进行评估。
-- 中央部门站点 --
外交部国家发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防科技工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环境保护总局民用航空总局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粮食局国家林业局质检疫总局安监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旅游局国务院特区办国务院新闻办西发领导小组新华通讯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地震局证监管理委员会保监管理委员会国家国内贸易局国家煤炭工业局国家机械工业局国家冶金工业局石油化学工业局国家轻工业局国家纺织工业局建筑材料工业局国家烟草专卖局有色金属工业局n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国家邮政局国家文物局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
-- 国内省市站点 --
北京天津重庆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台湾内蒙古广西西藏新疆香港澳门
-- 区内各市站点 --
银川吴忠石嘴山固原灵武
-- 区内县站点 --
平罗惠农陶乐贺兰永宁青铜峡盐池中宁中卫同心
-- 市内县站点 --
海原西吉隆德泾源彭阳
-- 新闻媒体 --
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网易搜狐优酷百度新浪微博凤凰网央视网宁夏新闻网华兴时报固原日报固原新闻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