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怎么学好问题

江西樟树三中青草工作室
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课堂的问题讨论
上传: 曾和平 &&&&更新时间: 21:11:45
问题讨论法无疑是历史教学应该大力提倡、值得深入开发的教学方法..然而,问题探讨过程中的种种变数与应对策略却往往出乎教师的知识素养与驾驭智慧之外.许多教师在尝试问题教学之后,因事与愿违而回头"满堂灌".因此,如何更好地设计、组织和引导问题讨论,是当前历史课程改革面临的一大课题.本人曾听过不少公开课都有课堂讨论,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回头仔细想没有多大意义,不少教师对讨论式的探究性学习,仅停留于设计和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个形式,只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表层的粗浅的讨论,虽然比"满堂灌"有了进步,但也只是留于表面形式而已,本人试结合以下曾听过的课堂教学案例来说明:
某教师以"如何评价林肯"为教学重点,用讨论教学法讲授高一历史《美国内战》一课,教师在课前曾布置准备作业:给学生发了两个重要的补充材料&《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林肯葛底斯堡演说的译文(注:两个材料的核心思想分别是"自由"和平等),并让学生以"我心目中的林肯"为题搜集资料抒发感想.在课堂中,教师先讲授以下问题:战争的起因,北方在战争初期失利的原因,战争发生转折的原因,北方胜利的原因和对林肯的评价等.在讨论"我心目中的林肯"时,四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大意分别是:
学生A:林肯政府领导的南北战争结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颁布了两个关键性的文件使农民受益,使奴隶获得自由.我认为他很伟大.
学生B:林肯军事上用人得当,策略上先抑后扬,帮助北方政府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两大法令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平等和自由的观念,他不愧是美国的伟人.
学生C:引用马克思对林肯评价的话语指出了林肯是伟大的总统.
学生D:林肯歧视黑人,战争开始时不肯解放黑人,到后来又发动农民和奴隶参战充当炮灰,他是资产阶级的刽子手.
上述观点三正(认为林肯是"伟人")一反(认为林肯是"刽子手"),对错如何判定?学生的参与热情正因观点的分歧而升温.当此关头,时间还有5分钟左右,教师将学生的主要观点写上了黑板,却没有让学生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也没有具体分析四个学生的观点并作出反馈,甚至没有提出进一步学习讨论的期望;就归纳总结说:"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林肯呢?我们应该从正反两方面一分为二地看:林肯是优秀的总统,他有崇高的人格,维护了统一,捍卫了宪法,为美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爱戴.但他毕竟是一位资产阶级的政治家,他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种族歧视问题.黑人在独立战争后按3/5人口计算,林肯也没有解决该问题."随即宣布下课.本人发现,包括学生A﹑B﹑C在内的大多学生脸上还充满着茫然和疑惑,而学生D反倒有点沾沾自喜﹗
应该说,教师的设计正当合理,讲授时条理清晰,和蔼亲切.但是,为什么结果会草草收场,功亏一篑?也许是深恐讨论易放难收,也许是要为随后的"巩固练习"留足时间,也许是其它原因.撇开时间因素和心理紧张,笔者认为该案例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第一,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讨论法的内涵,讨论流于形式,实际上为讲授取代.
第二,教师的史学知识和理论不够扎实,限制了讨论的展开.
第三,没有充分利用现有材料(即《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
第四,未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能力和所做的准备,只按原来的计划授课,结果学生思维收敛,启而不发.
进一步,就引出了以下关键性的问题:课堂讨论的内涵和缘由何在?教师应该如何设计讨论方案?如何引导讨论?如何处理思维的发散与聚敛?
一﹑&框&而不&束&:方案的设计与预见
课堂讨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可见,讨论是一种教学对话行为,它试图在对话互动的基础上,深入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讨论的结果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深化认识,发展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丰富历史的情感和体验。
讨论法的运用,是由历史认识的特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历史学科的特点就是&论从史出&。真实的历史情境不能完全再现,而且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比较浓缩,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通过史料来完成的。材料来源的一手与二手,材料内容中的事实与观点,有必要让学生认识与辨白。因此,围绕教学问题或主题展开讨论乃至辨论,将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学生也可以由此加深历史认识,体会&论从史出&的重要性。同时,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拥有了解和探究兴趣所在的问题的强烈心向,问题讨论法的运用即是对这种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的尊重。
如何设计问题讨论?在讨论法里,&课本中心&的做法行不通,抽象演绎也不可取,而要回归历史事实的由来及其理解本身。讨论法的实施难度决定了其准备上的较高要求:既要有预设的关键性步骤,也要有过程的形成性预见;既要有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方案框架,又不囿于预设步骤而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教学过程而调整。具体地说,讨论设计包括处理教材﹑教师期望﹑教学方案和教学预见四个主要部分。
1﹒处理教材。讨论的问题(或主题)围绕内容的重点﹑学生的兴趣点或思维的难点而展开。为了突出讨论主题,需要重新处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呈现顺序,有时甚至要淡化教材的重点或难点。同时,为了更好的展开讨论,必须为讨论准备必要的背景知识,即要补充适当的材料,并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总之,教材处理的过程既是从&以课本为中心&走向&以问题为中心&的过程,是从教材分析走向历史解读的过程,也是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与程序的过程。
2﹒教师期望。包括:确定讨论题目,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的范围﹑方法以及材料搜集的分工。同时,给学生以积极的期望,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3﹒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标(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考虑教学方案,确定主要的步骤与方法。
4﹒教学预见。根据学生的心理﹑教学内容和讨论方案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预见。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如何;问题探讨的价值何在需要将问题分成几个步骤;讨论需要哪些支持性条件;(如时间安排﹑如何分组﹑准备教具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会提出哪些观点;如何引导和处理这些观点及其它偶发事件;等等。
就本课而言,以&我心目中的林肯&为论题,符合学生对林肯的浓烈兴趣和探究心理。为了保证主题讨论的顺利进行,重组教材极为关键。比如,教材中的重点之一&&美国内战的起因&势必要淡化。反之,要充分利用两个补充材料,挖掘材料的内涵,为讨论主题作铺垫。恰恰相反,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走出课本和&教参&的藩篱,忘掉了原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内战的起因&上花了近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所给材料也成了一纸空文。另外,教师的期望已经激发学生的足够准备,教学也有预设性的方案,但期望效应没有被充分利用,教学方案对讨论过程的形成性因素,如支持性条件﹑学生的见解等,也没有加以充分预测。
二﹑论从史出:结论的&求同&与&存异&
受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许多教师总担心学生的认识与教材发生偏差。实际上,教材只是我们后人对历史的一种典型的&认识&而已。它不是真正的历史本身,更不是历史的定论。长期以来,我们历史教材中的&事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严格的归纳性或推理性,&史&与&论&常常是分离的。从认识角度来说,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很少能&一步到位&地达到教材中的认识高度。从教学角度说,问题探讨要依据材料进行思考,并在讨论中升华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和体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可能与教材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历史对象是极其繁杂的,同一个历史对象具有多重本质特征,有些课题的本质特征就是相互对立的。这些因素决定了&教学结果应是一个多元并存的半成品状态,而不是定于一尊的最后结果状态。实际上,&论从史出&即意味着教师利用一手或二手材料,引导学生辩证﹑唯物地认识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见解(且不论他们的见解是对是错)。&论从史出&无疑是历史教学的认识论基础,讨论的意义才能真正地促进思维萌生和发展,使人们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对历史事物的意义建构。否则,历史思维的培养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只有坚持&论从史出&,课堂讨论的结果才能既&求同&又&存异&。也就是说,&求&基本事实之&同&,与认识方法之&同&,但&存&史料证据运用之&异&,与认识发展程度之&异&。
上例中,教师意识到时间失控和观点分歧,就阻止了学生的后续发言,迫不及待地将学生的思维收敛,丢开&存异&,强行&求同&,给出了自我的结论。这种匆忙&刹车&避免了&节外生枝&,却使初见端倪的讨论功亏一篑,更无从谈及思维的培养了.细心读者或许要问,是教师的史学功底不扎实,还是教学预见不够,抑或是没有领悟讨论的真谛&或许,三者兼而有之.
回到《美国内战》一课,其关键词是&废奴&与&林肯&.评价林肯也就是与黑人奴隶制度的存废直接关联.实际上,内战的直接原因是政权归属,深层次的是经济原因,而奴隶制的存废只是林肯政府的政治策略.关于这一点,林肯在1862年8月林肯给《纽约论坛报》编辑格里利的信里讲得非常明白:
我要挽救联邦.我要依据宪法通过最短的途径来挽救联邦.&‥如果有人一定要同时挽救奴隶制才愿挽救联邦,我不同意这样做.如果有人一定要摧毁奴隶制才愿意挽救联邦,我也不同意.我在这一斗争中的重要目的就是挽救联邦,而不是挽救或摧毁奴隶制度.如果我能不解放任何奴隶而挽救联邦,我愿那样做;如果我能通过解放全部奴隶而挽救联邦,我愿那样做;如果我能通过解放一部分奴隶,让另一部分奴隶听天由命而挽救联邦,我也愿那样做.在奴隶制和有色人种问题上,凡有利于挽救联邦的我就做,凡无助于挽救联邦我则不做.
看来,林肯不同时期对奴隶制的不同态度,需要我们站在他的立场&国家总统&才能理解.在林肯心目中,维护联邦统一是崇高的职责和最后的旨归.和平与战争﹑保存与废除奴隶制度,只是他为拯救联邦的方式和策略.林肯的伟大也正体现在他能够审时度势地运用策略,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的伟大人格还表现在对南方战败者的宽容与安抚上&&试想,如果我们不坚持&论从史出&,而是&以论带史&,那么,讨论的结果只能是螺丝壳里做道场,余地甚微!
总而言之,历史课堂讨论要兼顾至少两个主要的方面:设计与预见的差异﹑&求同&与&异&的冲突。这些都与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及历史认识的发展性有关。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所说:&真正的历史应该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尚且&永无止境&,何况中学师生呢?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您当前的位置:&>&&>&&>&&>&
2009年高考热点问题主观试题精选15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年份解放前最高产量1949 19521957195919611984产量(万吨)15000131501639219595170001475040712
――摘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于日起正式实施。《土地承包法》的核心是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依法规范承包当事人的行为。《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材料三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材料四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胡锦涛用这短短20个字概括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实践过程中防止出现如右边漫画《歪嘴和尚》所示的现象。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试分析1952年粮食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原因;1984年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明在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3)据材料三说明,当今农村政策的调整与以前主要不同是什么?(4)漫画《歪嘴和尚》所反映的内容与哪一历史时期的错误最相近?结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评析“歪嘴和尚”行为。【参考答案】.(1)1952年产量提高原因: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社会形势趋于稳定;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84年产量提高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可以更好发挥市场在农村的资源配置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与产业化经营,更好发挥土地的效益,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以前农村政策的调整主要着眼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从农村本身挖掘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而这一次突出强调了外部因素对改善农村状况的作用,体现了“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新思路。(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而“歪嘴和尚”行为,脱离了农民的实际状况,违背了农民意愿,侵犯了农民利益,加重了农民负担。是与建设新农村的宗旨相违背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汉三国时期,西部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关中地区曾是秦代和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故《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今陕西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交界的毛乌素沙漠地区,当时水草丰美,有较多重要的城镇。从关中以西,汉代的丝绸之路十分通达,有“胡商贩客,时见于塞下”的描写;丝路两旁农牧兼营,河西、西域地区屯田众多;丝路上城镇繁荣,如楼兰、精绝、且未、鄯善等十分知名。汉代成都平原由于有都江堰工程而“水早从人,不知饥馑……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
“一五”期间,国家对工业部门的投资总额达250.2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2.5%,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中,重工业的投资占87%。“一五”期间,国家对黑色金属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第一个五年计划头3年,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三省黑色金属工业的投资占全国的81.7%。棉纺织业工业的投资主要在河北、陕西、河南、山西等地。与此同时,内蒙、新疆、西藏、昌都等地,投资中以交通运输和工业建设比重为大。材料三
“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投资区域比例表部门沿海内地工业44.7%55.3%建筑业47.0%47.6%地质勘探22.5%76.2%交通运输29.3%52.1%农林水利37.7%62.3%总计44.5%52.4%材料四
“我国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状况。沿海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的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我们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所以这也是一个对于发展内地工业是真想还是假想的问题。如果是真想,不是假想,就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五
邓小平先生早在80年代就对中国现代建设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另一个大局”是到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国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江泽民主席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大开发。他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现在“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着手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国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一定会像前20年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样,将为东部和中部地区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发展前景,有力地促进全国经济的更大繁荣。摘自朱g基在“新加坡讲座” 的演讲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说明,古代早期西部地区经济繁荣的原因。(2)材料二、三反映“一五”期间我国在工业投资部门和投资地区布局上有何特点?并结合旧中国民族工业的不合理现象分析这些特点对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所起的积极作用。(3)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五,说明80年代以来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原因是什么?(4)材料四和材料五有哪些相同观点?两者在西部开发的着重点上又有哪些不同?【参考答案】..(1)繁盛原因:①居于政治中心;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③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④水利工程的兴修(2)特点: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在投资区域上,以内地为主,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部门投资区尽量和原料产地相适应;适当照顾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原因;旧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旧中国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没有工业。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加强内地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沿海和内地的协调发展。(3)率先发展东部地区是中央的战略部署;东部地区原有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对外开放早。(4)相同观点:都主张改变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缩小东西部差距;都主张利用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工业基础。不同点:前者主要着眼于工业布局的平衡和备战的需要,后者主要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利用沿海经济优势发展西部内地经济,发展全国经济。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阳铁厂的建成,耸动中外视听。然而,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铁厂从投产之始便财经亏损,张之洞为此心力交困,只得于1896年“招商承办”,委“亦官亦商”的盛宣怀督办铁厂,走上“官督商办”道路,由译员出身的李维格任总稽查。汉阳铁厂又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形成系列,一度颇有生机,西洋报刊1901年评论道:“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1908年,盛宣怀奏准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改为商办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至辛亥革命前,约年产生铁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吨。然而,公司除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始见盈余外,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入,无法摆脱半殖民地中国的全社会性悲剧。抗日战争初期,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西迁重庆,所余被日军侵占,昔时傲视东亚的雄厂仅留下残垣断壁。――《张之洞与汉阳铁厂》材料二
武昌起义虽是90年前的事情,但我们今天讨论武昌起义精神,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的历史价值,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地体会它的现实意义。 《光明日报》 日请回答:(1)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张之洞督鄂创办近代企业的目的、结局以及造成该结局的根本原因。并依据材料一谈谈张之洞督鄂对湖北近代化造成的客观影响。(2)依据材料二,谈谈汉阳铁厂近代衰落的原因以及给中国近代化的启示。(3)你认为武昌起义精神主要内涵是什么?【参考答案】..(1)目的: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统治。结局:随着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洋务运动也走向失败。根本原因:在不推翻腐朽、封建的清王朝前提下,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客观影响:在湖北创办了汉阳铁厂等一批近代企业,奠定了湖北地区的近代化的基础,使“晚清武汉的现代化水平一度位居全国内陆城市之首”。(2)根本原因:汉阳铁厂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步履艰难。具体原因:①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②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入。③抗日战争对它的毁灭性的破坏。启示:只有在推翻封建统治和赢得民族独立的情况下,中国的近代化才有出路。(3)一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精神。二是勇于创新和改革的精神。4.在过去的500年里,世界经济中心由东方转移到西方,西方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在西方内部,苦乐不均,经济强国轮流坐庄,“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见图一)200多年前,发生在欧洲的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经济的分水岭,欧洲成为经济现代化的发源地。经济现代化先从欧洲扩展到她的海外殖民地,然后成为世界经济的世纪大潮,创造了新的人类经济历史和世界经济格局。(1)图一显示18世纪时,中国仍然处于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但这个时期中国和西欧已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发展势头,从而导致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开始后落伍了。你认为当时西方胜于中国的主要方面是什么?(2)经济结构,显示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与质量。请指出近代史,经济结构的几次重要变化(包括引起变化的根本原因、特征),并举例说明经济结构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3)“西方内部,苦乐不均,经济强国轮流坐庄”,试举出一典型事例,并分析其原因。(4)观察图二说明1960年与1998年工业比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图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迅速;②思想解放,技术进步;③对工商业的态度;④处理对外关系的态度与政策。(2)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英国率先完成这一转变,取得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②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工业占主导地位,美国率先完成这一转变,工业生产跃居世界第一位,英国转变较慢,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地位。③第三次技术革命: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美国继续领先,并保持世界强国的地位。④知识革命:高新技术产业占主导地位,美国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下来,相继被美国、德国赶上和超过。主要原因是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缺乏采用新技术的动力与积极性,相反,美国、德国则广泛运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4)1960年,工业比重,高收入国家高于中收入国家,中收入国家高于低收入国家;1998年,工业比重,高收入国家低于中收入国家,中收入国家低于低收入国家。1960年到1998年实现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知识和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每创造一美元国民生产值所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而水资源消耗,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美国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近2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了6倍,而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几十倍。有专家估计,按照目前的消费能力,如果中国经济总量达到美国水准,意味着中国将消耗全球124%的原煤、120%的铁矿石、108%的钢材、160%的水泥、108%的钢材和100%的氧化铝。材料二
大多数家电产品和办公设备即使在关机状态下也在消耗能量!只要电源插头没有拔掉,电脑照样有4.8瓦的功耗,电视机有8.1瓦功耗。据中国节能产品认证中心统计,这种情形消耗的电能已占中国城市家庭电力消耗的10%左右。仅北京市300多万户家庭每年就要为此支付1.8亿元。很多人也许觉得1度电微不足道,节约1度电没有任何意义,可就是这区区1度电却有相当大的用处,能为生活带来不少便利。(见右图)河北省发改委资源处处长魏存计说:“节约1度电,对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有不小作用。”他说,每节约1度电,就相应节约了0.4千克标准煤,4升净水;同时减少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0.03千克二氧化硫,0.015千克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近代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对主要资源消耗与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请依据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说明。(2)依据材料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前景。(3)电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请回答电的运用开始于什么时候?并说出当时电的主要用途(两种以上)。电的运用对人类会什么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请结合材料运用你所掌握的两个哲学原理说明日常生活“节约”的重要性。(5)厉行节约,是我们应对资源短缺的唯一选择。请你说出你所知道的节约资源的途径。【参考答案】..(1)科技的进步拓展了资源的利用范围,也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加了资源消耗的数量。但科技的发展又为节约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持。(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资源消耗量极大。资源将制约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不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将永远是一个梦想。(3)19世纪70年代。用于照明(电灯)、用于交通(电车)、用于机器电动力(电动机)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4)量变促使质变。一个人的一种节约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如人人节约、事事节约、全社会节约就会产生巨大影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节约”不仅为自己省了钱,还有利于缓解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紧张局面,为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还能够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如用其他哲学原理,只要言之成理亦可)(5)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效低耗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技术革新,改变管理方式,降低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量;对废旧物进行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研发推广节能产品,完善资源节约标准;提倡消费节约,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做起。6.阅读下列材料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厚。但是,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宗《中国大历史》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材料三
九月二十八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二00五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一千三百多座。) 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2)依据材料二,说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3)图片一与图片二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请你结合材料三对此进行简要评价。(4)你认为应如何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参考答案】..(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地位: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3)《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图片二所反映的现象违背了“祭孔”活动的宗旨。(4)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深刻,内涵丰富,应加强其研究工作,挑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使其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对孔子与儒家文化应采取严谨态度,不能生拉硬拽,如图片二那样盲目与经济等现实相联系,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7.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 明 )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太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法令森严,百职厘举。王宗茂劾嵩(严嵩,明朝嘉靖皇帝时身居首辅。说明:明朝嘉靖皇帝时不设相相位),谓“文吏以赂而出其门,则必剥民之财;武将以赂而出其门,则必木谩1菹锣兀蛔阒е畋咭荒曛眩运芍辍S肫淇艄倬糁睿稳缂浼乙早;迹俊……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赵翼《廿二史札记》
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现任书记张子善,堕落成为大贪污犯,尽管他们在民主革命中有过功劳,党也决不姑息,经法院判处死刑,执行抢决。……――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材料三
十六大以来,中共严肃查处了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国家电力公司原总经理高严,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吴振汉,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王昭耀,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有杰,福建省委原常委、宣传部长荆福生,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李宝金,山东省委原副书记、青岛市委原书记杜世成,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上海市原市委书记陈良宇等省部级官员违纪违法案件。其中王怀忠、郑筱萸被判处死刑。200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暂行规定》,为进一步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提供了制度保证。“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现象。”中国国家预防腐败局成立新闻发布会暨揭牌仪式,日上午在监察部举行。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马b(图右)兼任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腐败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2)朱元璋对腐败分子可谓处罚严厉,但朱元璋之后的明朝腐败现象仍十分严重,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不能解决腐败问题的原因。(3)刘青山、张之善是当时党开展的一次重要运动中的一个案例,请指出当时所开展的运动的名称,这一运动有何意义?(4)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六大以来的反腐败,与建国初的反腐败呈现出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当今的反腐败又有什么新特点。【参考答案】..(1)腐败会危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腐败造成吏治混乱,所用非人;腐败会危机及国家的军政、财政;腐败关系着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只要言之有理答出3点即可。)(2)明朝不能杜绝腐败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拥有极高权力与地位的人受贿、腐败,且得不到应有的制裁,造成上下仿效。(3)“三反”运动,这次运动教育了干部,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4)惩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显示了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对腐败分子具有极大的震慑力。当今的反腐败,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注意加强法律与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现象。)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忿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
―― 引自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日)材料二
中央诸要人,于真相未全明了之前,遽于数小时内决定张学良之处罚,余殊觉其措置太骤;而军事方面复于此时,以立即动员军队讨伐西安,毫无考量余地,认为其不容诿卸之责任,余更不能不臆断其为非健全之行动。军事上或有取此步骤之必要,委员长或亦悬盼此步骤之实现,然,余个人实未敢苟同。因此立下决心,愿竭我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是非得失,将付诸异日之公论。……余复请端纳(澳大利亚人,曾先后担任过孙中山、张学良和蒋介石夫妇的私人顾问)携一函致委员长,函中述余深信吾夫一切措施,皆以民族利益为本,余日夕为彼祈祷上帝,愿彼宽怀。余复以长函致张学良,告以彼等此举将使国家前途受严重之打击,余深信其卤莽灭裂之举动,初无断送国脉陷害领袖之恶意,应及时自拔,勿贻噬脐之悔。――宋美龄回忆西安事变材料三
贾庆林在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大会上说:“西安事变是中国20世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成为中国全面抗战这一重要时局转换的枢纽。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也因他们崇高的爱国义举,被誉为“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1)据材料一回答,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宋庆龄的哪些认识与做法对西安事变的最终解决是有利的?(3)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学良、杨虎城“有大功于抗战事业”。(4)贾庆林说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所表现出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依据你对西安事变的了解,认为西安事变表现了哪些精神? 【参考答案】..(1)原因: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无视民族矛盾,继续对外妥协,对内镇压。(2)宋庆龄认为,西安事变是张、杨的卤莽举动,最初并没有危害国家与蒋介石的恶意;宋庆龄反对国民党内对张学良立即采取处罚措施及军事讨伐意见,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宋庆龄在蒋介石、张学良两个方面都作了相应的工作。(3)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使国共关系由分裂对峙,转向合作抗日,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正是由于共国两党的团结,实现了全民族抗日,最终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4)热爱祖国的精神;崇尚团结的精神;追求统一的精神;爱好和平的精神。(言之有理,说出三点即可。)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奥林匹克运动主要宗旨是通过体育活动,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世界相互了解和建设一个更美好和平的世界。这一宗旨具体体现为:使体育运动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以提高人类尊严;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的精神,促进青年更好地相互了解,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一句话,“和平、友谊、进步”是奥林匹克宗旨的高度概括。1931年国际奥委会确定,由德国柏林主办1936年的第十一届奥运会。1936年6月,法、英、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了保卫奥林匹克思想大会,反对在柏林举行奥运会。但由于国际奥委会的坚持,1936年8月第十一届奥运会在柏林如期举行。材料二
1968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19届奥运会上,男子200米决赛结束后举行颁奖仪式时,男子200米冠军史密斯和第3名卡洛斯戴着黑手套登上了领奖台。当国际田联主席埃克塞特向他们颁奖和致贺时,他们拒不摘下黑色手套。不仅如此,当乐队奏起了美国国歌,星条旗在头顶冉冉升起时,人们发现两名黑人选手悄悄地脱下了鞋子,只穿着黑色的袜子。更令人费解的事, 史密斯系着一根黑色领带,卡洛斯脖子上则挂着一串醒目的珠子项链。随后,两只带着象征它们肤色的黑色手套的拳头一起高高举起。这个场面使奥林匹克运动场上8万名观众顿时陷入惊愕之中。紧接着,如同一阵狂飓横扫体育场,一些人热烈欢呼鼓掌,一些人拼命嘘声叫喊,还有些人则不知所措,主席台上也乱了方寸。一些官员的脸色开始变得煞白,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最不喜欢奥运会与政治有染的布伦达治满脸怒容,两眼紧盯着这两名公然对种族歧视表示不满和抗议的黑人选手。事后史密斯和卡洛斯向新闻界解释:赤着双脚表示黑人的贫穷,史密斯的黑色领带和卡洛斯的珠子项链表示美国社会强加于黑人的刑法,黑色手套代表黑人全力争取人权的斗志,他们高举的拳头表示黑人的团结和力量。请回答:(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英、法、美等国反对在柏林举行第十一届奥运会的原因是什么?(2)1954年,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60周年时,国际奥委会承认1936年在柏林举行奥运会是一个严重错误。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错误产生的影响。(3)史密斯和卡洛斯的举动,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大黑人为争取平等权利掀起的黑人民权运动在特殊场合下的表现。当时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是谁?(4)对于第19届奥运会上史密斯和卡洛斯的举动,你怎样评价?(答支持与反对均可,但理由一定要充分。)【参考答案】..(1)当时,德国法西斯已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并将军队开进了莱茵非军事区。德国的行为违背了奥林匹克的“和平”思想。(2)德国法西斯借奥运会宣扬军国主义与纳粹思想。以“和平、友谊、进步”为宗旨的奥运会在德国召开,也使人们放松了对法西斯德国发动战争的警惕。(3)马丁?路德?金(4)支持。美国黑人是美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美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黑人运动员也为美国赢得了无数的殊荣,但美国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给黑人的生存、就业及社会权利带来了极大的危机。史密斯和卡洛斯的举动是对种族主义的强烈抗议与抨击,事实证明,产生了良好效应。反对:奥运会不是政治活动场所,对种族主义的反抗不应以这种方式出现。事实上,当他们棕黑的脖子上挂上奥运奖牌时,当美国国歌为黑人的杰出成绩而奏响时,这本身就是对种族歧视的人最有力的打击,所以,没有必要采取如此行动。10.阅读下列材料: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1960年,由伊拉克出面邀请了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委内瑞拉四国到巴格达举行石油生产国会议,商谈对一些西方国家一再单方面降低油价,严重损害了石油输出国的利益的问题采取对策,成立该组织。后来又有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厄瓜多尔等八国陆续加入。70年代以来,该组织的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引自《辞书》材料二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斗争举例:“1971年欧佩克与西方石油公司在德黑兰举行会谈,签订《德黑兰协定》,把石油开采税率从50%增加到55%,打破了西方石油财团单方面制定标价的特权。”
“为补偿美元贬值造成的损失,1973年欧佩克与西方石油公司进行了三个多月的谈判,达成了提高原油价格标准11.9%的协议。”
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叙及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战争。战争使阿拉伯国家收复了部分被侵占的领土)爆发,此间欧佩克决定立即对美国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国家的石油供应逐月减少5%,后又对美国等五国实行石油禁运,为此立即减少各成员国的石油产量,并两度大幅提高油价,第一次提价70%,第二次提价124%,这次石油斗争成为1974年至1975年西方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一个诱因。
三节材料均引自高校《世界现代史》教材
到80年代后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分化瓦解,石油输出国组织出现裂痕。作为海湾首富的科威特由于和伊拉克等邻国的诸多矛盾而率先背弃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价格同盟”,单方面与西方国家进行石油贸易。伊拉克在多方交涉甚至发出各种威胁无效之后,加上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欲望,竟贸然出兵占领科威特,阿拉伯世界因此公开分裂为两大阵营。在苏联解体,美国急欲复圆“独霸梦”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纠合“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阿拉伯世界更加四分五裂。
――引自《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
(1)根据材料,石油输出国组织进行斗争的手段有哪些?这些斗争有什么意义?(2)依材料三,分析80年代后期石油输出组织发生的变化及原因。(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或组织要想求得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参考答案】..(1)斗争的手段,提高石油开采税;提高油价,减少石油开采;实行石油禁运。
意义:维护了石油输出国的经济利益,以石油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在国际事务中产生重大影响。(2)变化:80年代后期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变化,西方大国加强了对石油的控制。原因:自身矛盾造成组织分化,伊拉克推行地区霸权主义政策;西方国家的分化;两极格局结束后,民族矛盾和地区冲突加剧。(3)第三世界国家必须联合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单纯的资源优势只能是西方工业强国的附庸。11.日,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制定并通过了《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共同文件。根据这一文件,朝同意对一切现有核设施进行以废弃为目标的去功能化,并在日前完成对宁边5兆瓦实验性反应堆、后处理厂(放射化学实验室)及核燃料元件制造厂的去功能化。美方将牵头实施去功能化,并提供起步资金。 分析人士指出,朝鲜核设施去功能化工作的展开,表明朝核问题正按照六方会谈达成协议的既定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成就,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露出曙光。除朝、韩之外的四方,近代历史上都曾在朝鲜半岛存在着利益关系,相互之间也有过交手或较量,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指出近代日本开始侵略朝与最后吞并朝鲜的相关事件。(2)简述二战后,美国在朝鲜问题上与苏联、中国的矛盾与斗争。(3)当今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与历史上日、美在朝鲜半岛的行为有什么不同?(4)中国在朝鲜半岛面临的三个不同情境中,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各时期作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1876年日本以武力强迫朝鲜签订《江华岛条约》,朝鲜大门被打开;1910年,日本迫使朝鲜政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2)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1848年,在美国与苏联的支持下,南部与北部分别成立了大韩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1950年美国进行侵略朝鲜的战争,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夏,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3)历史上日本、美国在朝鲜半岛的行为,完全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而且采取的是武装侵略的方式。这次六方会谈,是为了维护朝鲜半岛、东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采取的是平等协商的方式。(4)日本侵略朝鲜时,中国不但没能保护朝鲜的独立与安全,自身也遭到日本侵略;美国侵略朝鲜时,中国以武力协同朝鲜人民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在朝核危机中,中国为和平解决危机,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的国力及政府的对外态度,决定着中国在不同时期的朝鲜问题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12.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阅读下列选自《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材料二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材料三
“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材料四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请回答:(1)在16―17世纪,英国推动自身崛起的文化成就有哪些?(2)根据材料指出荷兰、英国、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这些创新的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各是什么? (3)20世纪后期哪个国家的兴衰最能说明“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而且“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结合该国史实加以说明。(4)当今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请依据所学知识对此进行简要评价。【参考答案】..(1)莎士比亚宣扬人文主义、洛克倡导民主思想、牛顿进行科学探索。(2)贡献:荷兰――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英国――推行自由贸易,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推行新政,政府大力干预经济。共同特征:顺应经济发展要求,尊重经济规律。共同作用:促使创新国家的崛起,促进人类文明演进。(3)国家:苏联。建立世界秩序方面:组建华沙条约组织、展开苏美争霸。最后结果方面:苏联解体。(4)历史上一些国家的崛起是建立在对其他国家侵略掠夺的基础之上的,崛起之后,又为谋求相应的政治地位,不惜发动战争,造成世界局势动荡,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中国坚持和平崛起,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不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中国崛起之后,也不会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相反,中国的崛起会增强世界维护和平与正义的力量。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的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时停止使用美元兑换黄金。这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抗,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用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材料二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得以更加全面地参与国际竞争,但近来中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呈高发态势。新华网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纺织业正不断被贸易谈判的不确定前景所困扰,中国企业如何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化“危机”为“转机”,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已成为摆在企业及相关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中国的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虽然增长很快,但中国并未得到利润的大头。统计表明,今年取消配额产品的出口增量中,七成是外资企业完成的,且中国出口纺织品大多是贴牌、定牌生产,中国只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业内人士分析,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有一部分可能属于“美国反对美国”,因为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大量的棉花和纺织机械,而许多出口大户恰恰是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指出,在配额体制下,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动实质是一把“双刃剑”,欧美的消费者、零售商、进口商以及中国生产商的利益均受到损害。材料三
中国纺织品出口与纺织设备进口情况示意图
(1)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美欧贸易纠纷是怎样激化的? (2)材料一、材料二所展示的贸易摩擦有何异同? (3)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运转有什么义?中国是什么时候加入世贸组织的?(4)分析材料三两幅图中,2004年至2005年的中国纺织品出口与纺织设备进口的情况,说明材料二中的相关观点。(5)依据所学知识及相关材料,谈谈你对当前中外贸易磨擦的认识。【参考答案】..(1)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恢复发展迅速,六七十年代在许多领域逐步赶上美国,相互之间的经济竞争加剧。(2)异:材料一中的贸易摩擦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是水平相当的竞争。材料二的贸易摩擦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双方水平相差较大。同:贸易摩擦发生的原因,都是某些国家单方面强调维护自己的利益。(3)它的运转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建立起来。这一体制的确立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易组织。(4)在中国纺织品出口下降的同时,纺织设备的进口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以美国为代表的纺织设备生产国的利益受到影响,因此,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一部分属于“美国反对美国”。(5)首先贸易摩擦是国际贸易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不能惧怕和恐慌,西欧、日本正是在与美国的摩擦中求得发展的。第二,掌握处理摩擦的艺术,一方面坚决反对对方不合理的诉求,另一方面善于利用国际贸易中利益的联带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谋求双赢。第三,从贸易摩擦中寻找自身的不足,避免不必要的摩擦。第四,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将量的增长与质的增长、节能降耗结合起来,增强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只要言之有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14.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2007年8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人民解放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集中起来就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权是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事件确定的?(2)井冈山会师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请指出井冈山会师的主要武装力量(的来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井冈山会师的意义。(3)1938年、1948年人民军队通过英勇作战,使人民革命战争的形势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不仅服务于中国人民,还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请举一典型事实加以说明。【参考答案】..(1)1927年,三湾改编。(2)武装力量: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或秋收起义的队伍)、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会师后,军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进一步加强了井冈山的武装斗争力量,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扩大。推动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3)1938年,由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着敌人的后方,(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1948年,由于各解放区举行战略反攻,使敌我力量比较进一步发生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4)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军队坚持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答抗美援朝亦可)15.阅读以下材料
孙中山在谈到辛亥革命的主张时说:“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1934年,毛泽东说:“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材料三 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和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具体含义。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提出上述政治主张的重要原因。“政治革命”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通过核定地价,实现“土地国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原因:欧美国家完资产阶级革命,但贫富悬殊工人贫困又导致新的社会矛盾。2.材料二中毛泽东注意“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的重要措施是什么?这些措施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措施: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经济建设、开展土地革命。作用:农民改善了生活,踊跃参军参战,保卫红色政权。3.材料三为我们了解当时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简要指出当时的重要历史背景。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历史背景:三大战役结,国民党主力被歼,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革命胜利。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毛泽东的不同主张作一简要评价。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最终并未推行,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不彻底,辛该革命失败。毛泽东提出土地革命路线,代表了广大农民利益。是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观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1173.5 KB)
以上是《2009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主观试题精选15题》的详细内容,《2009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主观试题精选15题》是拇指教育的编辑和众多的网友会员精心为您奉献。请记得收藏本站。更多有关《2009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主观试题精选15题》方面的资料,请在网站栏目中查找。转载本文,请注明: 感谢支持!
& |& & |& WA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历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