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古诗词古诗的赏析

千门灯火夜婵娟——宋代咏元宵节诗词赏析
& & 千门灯火夜婵娟
——宋代咏元宵节诗词赏析
宋代的元宵夜灯市更是壮观。许多诗词均有描述。如北宋词人柳永的《迎新春》:&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
&&&&&&&&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
&&&&&&&&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
&&&&&&&&争忍独醒归去。
&&&&这是一首写元宵节的词,记录了当时京城元宵节的繁华和民俗。
  词先写整个春节的氛围,然后强调出元宵佳节,继而描写花灯盛况。下片写节日的人文活动,取“灯”和“会”两处节日特点进行了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当时富丽热闹的节日氛围。
&&&&上片写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嶰管,嶰中之竹,易为乐管。青律:指笛箫之类乐器。也指好听的音乐。前三句写春节京城的详和景象。其后重点写元宵节时的华丽欢庆场面。处处华灯,处处光明,处处香绮。鳌山,鳌是传说中的海中大龟,鳌山指的是用灯彩扎成的大鳌,突出了彩灯的高大、壮美。
下片写夜时花灯游会场面。首二句写入夜。古俗,游会时青年男女可将自己身上物品掷于所喜爱之人,并约会谈情。第三至五句即是写此。尾三句写青年男女一夜欢爱,天明而不愿面对分别的痛苦,故“独醒”离去。为节日注入了一丝婉曲之情。
再看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元夜》:
&&&&压尘小雨润生寒,云影澄鲜月正圆。
&&&&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
&&&&香街宝马嘶琼辔,辇路轻舆响翠軿。
&&&&高挂危帘凝望处,分明星斗下晴天。
诗先写元宵的天气与月光;再写大街上放灯与看灯的人,五彩绚丽的服装,耀目辉煌的彩灯,香车宝马中的妇女,使人犹如置身其中;最后写观灯回来,独上高楼,挂上帘子,凝望街上,只见到灯火罗列,恍如满天星斗降落人间。
元夜是灯节,街市上十分热闹,一般写元夜的诗,都从热闹处入题。朱淑真这首诗先退一步,写天气与月光,为放灯的顺利进行提供先决条件。一场小雨,沾润了街市上的尘土,空气清新,微带有初春的凉意,月亮升上了天空,澄明透亮,是那么的圆。这样的好天气,这样的好月色,又逢上元宵,外面华灯齐放,人是憋不住不出去游玩的。这么一跌,诗就自然展开,写繁华的夜景。
二、三联写放灯与看灯的人。十里长街挤满了人,都穿上了节日的服装,五彩绚丽,千家万户都高挂彩灯,把夜色装点得无比耀目。接着又加入了平时难得出门的妇女队伍,写香车宝马,给观灯的队伍增加了浪漫气息,使人犹如置身其中,闻着香气,听着笑语,看着千变万化的彩灯,涌现出欢快的情感。尾联总括一句,写观灯回来,独上高楼,挂上帘子,凝望街上,只见到灯火罗列,恍如满天星斗降落人间。以星喻灯,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最出名的是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一联。但苏味道是写自身在灯海中的感受,朱淑真是写登高俯视所见,且在极热闹后下此冷峻语,含有一种惘然若失的心理,蒙上了一丝淡淡的寂寞感。
历代皇帝不管什么节日,总要用很多物力人力铺张一番,供他游玩。还要大臣赋诗以纪,粉饰太平。那些官宦文士,多以词藻华丽的乐章歌颂天下升平以取悦皇上。而北宋大诗人苏轼的上元诗词则不同一般,诗内总是挂念着平民百姓。如《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诗:
&&&&澹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观,一朵红云捧玉皇。
&&&&薄雪初消野未耕,卖薪买酒看升平。
&&&&吾君勤俭倡优拙,自是丰年有笑声。
&&&&老病行穿万马群,九衢人散月纷纷。
&&&&归来一点残灯在,犹有传柑遗细君。&
前两联的意思是:淡淡的月光,稀疏的星星围绕在建章宫,皇宫的气象犹如仙境一般,香烟缭绕。文武百官毕恭毕敬地站在通明殿前,等候皇帝驾到,这场景,就像一朵朵红云捧着玉皇大帝一般。这是一般应制诗的恭维之词。
中间两联笔锋一转,联想到了百姓:降雪刚刚融化,而田地尚未耕耘,百姓卖掉柴薪换来酒肴祈求升平,但愿吾皇倡导勤俭鼓励农耕,农家获得丰收自有笑声。
最后两联略论得失:我从皇宫出来穿过观灯的人群,看到大街小巷游人逐渐散去,但花灯仍然闪如繁星。深夜归家时家中点燃的蜡烛已快燃尽,我所得到的只有侍饮楼上赠给近臣的黄柑。
从诗的内容看,此诗不像是一篇取宠的应制诗,倒像一则进谏奏章。按照常规,众多大臣侍宴多是毕恭毕敬,“侍臣鹄立通明观”,觐朝山呼“万岁”,“一朵红云捧玉皇”。而诗人写上元侍宴却笔锋一转,“吾君勤俭倡优拙”,为民请命,“自是丰年有笑声”。真乃心系百姓,与百姓休戚相关,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犯颜直谏,实乃耿情之东坡也!这是诸多上元诗中所少见的。
当然,发生在上元灯节的,也有许多家国之痛,人生百感。像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
&&&&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此词为词人晚年伤今追昔之作。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落日的光辉,像熔化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辞采艳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在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在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奏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词人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词人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以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
这首词在艺术上除了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语言风格,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表现了刻骨铭心的爱情回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阌描绘“去年元夜时”女主人公与情郎同逛灯市的欢乐情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起首两句写去年元宵夜的盛况美景,大街上热闹非凡,夜晚的花灯通明,仿佛白昼般明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女主人公追忆与情郎月下约定的甜蜜情景,情人间互诉衷情的温馨幸福溢于纸上。这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阕写“今年元夜时”女主人公孤独一人面对圆月花灯的情景。“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一年过去,眼前的景象与去年没有两样,圆月仍然高挂夜空,花灯仍然明亮如昼,但是去年甜蜜幸福的时光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有无限相思之苦。之所以伤感,是因为“不见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早已被恋人抛诸脑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头。令人肝肠寸断的相思化作行行清泪、浸湿衣衫。“泪满春衫袖”一句是点题句,将女主人公的情绪完全宣泄出来,饱含辛酸蕴藏无奈,更有无边无际的苦痛。
词作通过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词的语言通俗,构思巧妙,上片写去年,下片写今日,重叠对应,回旋咏叹,具有明快、自然的民歌风味。结尾“泪满春衫袖”一句,则通过描写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十分充分。全词以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今昔对比、抚今追昔的手法,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语言平淡,意味隽永,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和苦痛体验,体现了真实、朴素与美的统一。语短情长,形象生动,又适于记诵,因此流传很广。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绘了一幅元夕求索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
&&&&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
&&&&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上片首先运用想象,写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用“宝”“雕”“凤”“玉”等丽字,传神的写出了元宵景色华丽、灯光灿烂的节日气氛。
下片写人。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他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读到此,我们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引用此词结尾三句作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最高境界;而梁启超则以为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这些有助于我们对此词意蕴的深刻理解。
元宵之夜吃汤圆,寓意甜甜蜜蜜,团团圆圆,事事如意。南宋词人姜夔对此有过生动的描绘: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观灯口号》)
“珍品”即汤圆。诗中写汤圆的珍贵,购买汤圆的人多,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宋代诗人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圆子》中写道: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形象地再现了汤圆煮浮时的情景。元宵之夜,一家人团圆吃汤圆,就图的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事事如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元宵赏灯诗词赏析--《国学》2012年02期
元宵赏灯诗词赏析
【摘要】:正"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我国民间有着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觉趣味无穷。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
【关键词】:
【分类号】:I207.22【正文快照】: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我国民间有着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觉趣味无穷。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憨斋;;[J];阅读与写作;2007年06期
刘奎昭;[J];当代矿工;1997年02期
李军;;[J];农村财务会计;1996年02期
;[J];国土绿化;2008年03期
;[J];传奇文学选刊(女人100);2009年03期
李盛仙;;[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11年02期
徐启宪;;[J];紫禁城;1981年01期
扬帆;[J];新体育;1994年03期
许怀中;;[J];就业与保障;2004年03期
李纪太;孙灵峰;薛院喜;;[J];黄河.黄土.黄种人;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丹桔·青新;;[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王文径;洪振垣;;[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孙立新;;[A];《今古中国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杨子华;;[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刘为直;;[A];惠安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徐辉;石爱军;王毅;;[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巫其祥;;[A];《今古中国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宁锐;;[A];《今古中国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李庆芳;;[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林祖炳;;[A];福建侨乡民俗——福建侨乡民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组;[N];宝鸡日报;2007年
宋莉;[N];长春日报;2006年
孟凡智;[N];抚顺日报;2007年
李富军;[N];天水日报;2008年
南卫东 杨庆
常馨予;[N];延安日报;2008年
漯宣;[N];中国邮政报;2004年
廖述毅;[N];海南日报;2006年
王明峰?宫金娥
袁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郝明雷;[N];济宁日报;2008年
曾燕敏;[N];广西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洪尚郁;[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刘锦春;[D];南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顾国华;[D];苏州大学;2003年
张瑞;[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俞秀红;[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林溪漫;[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王艳春;[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谭伟华;[D];暨南大学;2008年
耿庆芝;[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高春霞;[D];兰州大学;2007年
崔乃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张卉;[D];苏州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当前位置:
元宵古诗诗意
元宵古诗诗意
导读: 元宵古诗诗意篇一《关于元宵节的古诗》
以下是招生考试网为大家整理的《元宵古诗诗意》,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诗词鉴赏频道与你分享!
元宵古诗诗意篇一《关于元宵节的古诗》
关于元宵节的古诗: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宋代 欧阳修---------《生查子》①
去年元夜时,②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
疑难点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楚云深》、《陌上郎》、《绿罗裙》等。双调,四十字,仄韵。 ②元夜: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赏析点拨:
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巧妙,对比突出,在今与昔、悲与欢的交织、映照之中巧妙地抒发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情。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火辉煌,但描写灯市不过是为了展示欢会的时空背景。“月上柳梢头”二句含“宾”就“主”,再现了那令人沉醉的情景。“黄昏后”,交待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
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月与灯依旧”,说明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不见去年人”二句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支影,徒忆前盟,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全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
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我说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置景于后,不复赘述了,专门写人。看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我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
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义与趣味呢!多情的读者,至此不禁涔涔泪落。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思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象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乎?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此义正可参看。(周汝昌)
这句话说,我在人群中苦苦寻找那个心里想见的她,寻找不到,当我以为找不到时,回头却发现她在灯火隐约的地方.
宝贵的名马,华丽的雕车,载着美丽的人儿驶过,香气弥漫了整条街。萧声如歌,明月皎洁,时光悄悄流转,整晚上花灯(鱼灯、龙灯)都在绽放光华,美不胜收。美人如花,仕女如云,她们一路上娇笑俏语,带着若有若无的幽香渐渐远去。可是,她们都不是我心底的那人。夜深了,我千百次寻找、等待的那一个人还没有出现。我的心充满疲惫和失落,不经意一回首,却发现她在那灯火寥落的地方静静地站着。
第一层意思: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是爱情的一种存在方式。
第二层意思:作者借此自喻明志。表达自己和词中的女子一样高洁自持、孤芳自赏、娴静高雅。不肯与当时的世风和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宁可一个人寂寞站于灯火阑珊处,也不肯屈身降志,去和志向不同的当权者凑热闹。
第三层意思:它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哲理,这种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不会因岁月、际遇、环境的不同而磨灭或忘却。
它是爱情的境界,是治学的境界,是成事的境界,是做人的境界,是人生的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
元宵古诗诗意篇二《元宵节诗词》
背诵与元宵节有关的古诗词(两首)
生查(zhā)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①,花市灯如昼②。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累官至翰林学士,为北宋前期词坛大家。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治史和文学批评也卓有建树。
去年元宵夜之时,繁华的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青衫的衣袖。
【词作鉴赏】
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
青玉案o元夕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⑵。更吹落,星如雨⑶。
宝马雕车香满路⑷。凤箫声动⑸,玉壶光转⑹,一夜鱼龙舞⑺。
蛾儿雪柳黄金缕⑻,笑语盈盈⑼暗香⑽去。
众里寻他⑾千百度⑿,蓦然回首⒀,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⒁处。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作品鉴赏】
这首词大家耳熟能详,特别是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已是久吟不衰的名句。整首词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无比宽阔的想象空间。经过等待、寻找、焦灼、失望之后再突然发自己的意中人原来就在身后,那种从天而降的惊喜谁也想象得出来。
【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元宵古诗诗意篇三《元宵诗》
其他朝代的元宵诗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
(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大妇)小姑可出。”——南朝·刘敬叔《异苑》
梁简文帝《列灯赋》
何解冻之嘉月,值?荚之尽开。草含春而动色,云飞采而轻来。南油俱满,西漆争然。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九微间吐,百枝交布。聚类炎洲,迹同大树。竞红蕊之晨舒,蔑丹萤之昏骛。兰膏馥气,芬炷擎心。寒生色浅,露染光沈。
宋代 欧阳修---------《生查子》①
去年元夜时,②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
疑难点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楚云深》、《陌上郎》、《绿罗裙》等。双调,四十字,仄韵。 ②元夜: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赏析点拨:
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巧妙,对比突出,在今与昔、悲与欢的交织、映照之中巧妙地抒发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情。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火辉煌,但描写灯市不过是为了展示欢会的时空背景。“月上柳梢头”二句含“宾”就“主”,再现了那令人沉醉的情景。“黄昏后”,交待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月与灯依旧”,说明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不见去年人”二句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支影,徒忆前盟,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全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
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
元宵古诗诗意篇四《很棒很有诗意的元宵灯谜》
元宵灯谜 1. 十字街头路不齐,东南西北四马蹄, 深山未见高峰起,花间无人芳草 稀。 (猜一字) 2. 一点忠心诸葛亮,三战吕布刘关张, 口说无凭司马懿,十大功劳赵云 将。 (猜一字) 3. 夫人走娘家,头戴两朵花, 住了一个月,骑马走回家。 (猜一字) 4. 言对青山不是青,二人土上说分明, 三人骑牛牛无角,草木之中有一 人。 (猜四字) 5. 遇水则清,遇火则明。 (猜一字) 6. 八十多了一横,六十少了一点。 (猜一字) 7. 天没有它大,人有它大。 (猜一字) 8. 左边来,少两人,右边往,少两人。 (猜一字) 9. 掘地去土,添水成池。 (猜一字) 10. 有土能种米麦, 有水可养鱼虾, 有人不是你我, 有马能行天下。 (猜一字) 11. 若教有口便哑, 且要无心作恶, 中间若没肚肠, 外面任生梭角。 (猜一字) 12. 一点一横,两眼一瞪。 (猜一字) 13. 土地拿根杖,日头不敢上。 (猜一字) 14. 一字生得恶,头上两只角,, 身上六个口,底下八只脚。 (猜一字) 15. 一对燕子向南飞,一只瘦的一只肥, 一年当中有一次,一月当中有三回。 (猜一字) 16. 南方有一人,身背两葫芦, 喜的是杨柳木,怕的是洞庭湖。 (猜一字) 17. 一直两点,两点一直。 (猜一字) 18. 上头去下头,下头去上头, 两头去中间,中间去两头。 (猜一字) 19. 双木不成林。 (猜一字) 20. 走在上边,坐在下边, 挂在当中,埋在两边。 (猜一字) 21. 瞧左,相右,见上,向下。 (猜一字) 22. 胃上有,背上有,胸上有, 腿上脚上都有; 头上无,身上无,耳上口上 无, 手上指上俱无。 (猜一字) 23. 上半看是苏州码,下半看是中国字; 上半若是中国字,下半就是苏州码; 中间看是中国字。两端就是苏州码。(猜一字) 24. 左边看去三十一,右边看去一十三, 整个看去三百二十三。 (猜一字) 25. 左边十八,右边十八, 总共六八四十八。 (猜一字) 26. 一减一,不是零。(猜一字) 27. 水边一只鸡。 (猜一字) 28. 车中猴。 (猜一字) 29. 这半边看去是古文,那半边看去是古人, 把中心抽掉,就变成文人。 (猜 一字) 30. 六字加个同,神仙猜不中。 (猜一字) 31. 员字加个立,猜起很吃力。 (猜一字) 32. 弓上一枝箭,箭边一把弓。 (猜一字) 33. 同是四横四直,为何一高一低。 (猜二字) 34. 多一笔,教学生;少一笔,带士兵。 (猜二字) 35. 一个字儿生得恶,四张嘴儿一只角; 一个字儿生得恶,六张嘴儿两只角。 (猜二字) 36. 二十四口紧相连,妆稼人看它最值钱; 三十二口紧相连,妆稼人看它最讨 厌。 (猜二字) 37. 一牛有十口,前牛无角,后牛走口。 (猜三字) 38. 蚕吐五彩,双双玉童, 树覆宝盖,清谈凡宫。。 (猜四字) 39. 一叶扁舟沿水流。 (
猜一字) 40. 一旬。 (猜一字) 41. 翠竹掩映留僧处。 (猜一字) 42. 砍去左边是树,砍去右边是树, 砍去中间是树,只有不砍不是树。 (猜一 字) 43. 高家的头,李家的脚, 陈家的耳朵挂右角。 (猜一字) 44. 凤栖禾下鸟飞去,马到芦边草不生。 (猜二字) 45. 左边右边都是树,中间一个野鹊巢, 大哥掏鹊叉开腿,小弟伸手往上摸。 (猜一字) 46. 和尚和员外,口角争起来。 两者不相请,扭打到一块。和尚不像和尚,员 外不像员外。 (猜一字) 47. 两家一口井,我给分解开, 上半属和尚,下半给员外。 (猜一字) 48. 恶狗咬倒吕洞宾。 (猜一字) 49. 笼中一物状似狗,吞掉巨龙不用口。 (猜一字) 50. 一女牵牛过独桥,斜阳落在渡口上。 (猜二字) 谜底 1鬯 2 计 茶 5 登 6 平 7 一 10 也 11 亚 12 六 5 八 16 火 17 慎 0 土 21 目 22 月 5校 26 三 27 酒 0 祠 31 赔 32 引 帅 35 由 曲 36 苗 草 37 甲 午 造 38 41 等 42 彬 攀 46 赏 47 赏 姓 名3腾 8 桂 者 至 交 申 凹 凸 船 344 9 14 19 24 29 师请坐奉 也 典 相 非 做 1 2 2 313 18 23 28 33绝妙宋诗 39 43 郭 48 哭4440 早 秃 驴45 5049 笑
元宵古诗诗意篇五《小学古诗大全(含诗意)》
元宵古诗诗意篇六《古代写除夕元日元宵的好诗词》
古代写除夕元日元宵的好诗词
白居易诗意图
李清照画像
中国的春节,是国人最喜欢的喜庆佳节,作为除旧迎新的节日,有好几天是人们的时间是人们欢度的时节,一般是从年前的腊月二十三起,持续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当然,欢度春节的最热闹的时光,是自除夕开始一直到元宵之夜。除夕是旧岁的最后一天,新年以元日开始,去旧岁迎新年,这不仅是传统习俗中时节的更新,而且,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生命流程的更新,是告别逝去的不如意,迎来新的希望,是新的生活的开始,这,很容易引发诗人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流程的思考和感触。
旧岁的最后一天,古人称之为“除夕”,大概是说,光阴过去,即是“除”,《诗经·唐风·蟋蟀》就有:“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岁月其除。”或许,这就是“除岁”的最早的使用。古诗告诉人们,当蟋蟀在堂时,一年之岁忽已晚。终岁劳作辛苦,都舍不得休息,当此除岁迎新之际,吾辈应纵情欢乐。那么早的时候,诗人就对除夕有浓厚感概的诗情。
过了除夕,新的一天叫“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这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元旦”在古代亦称为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新年、元春等等,现在,“元旦”被公历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占用了,其实,原来旧历的元旦是专门使用春节。元日,本意为吉日,从张衡的《东京赋》以来,一直沿用着以正月初一为元日。
春节的时光,一直持续到元宵,“元宵”亦称“元夜”、“元夕”、“上元之夜”等,可能是因为元宵是春节庆典的尾声,与除夕的守夜、元日的祝贺等相比,正月十五上元之夜属节日的尾声,该好好的庆祝了,所以,常常是最为热闹的节日。张祜有诗曰:“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正月十五夜灯》)顾况也有对元宵热闹;情景的描述:“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云车龙阙下,火树凤楼前。”(《上元夜忆长安》)
历来,元宵常常有灯会,在闽南泉州,如今还年年办元宵十五灯会,热闹非凡,“上元灯节”成为了人们最喜欢观
赏,最富有诗意,最为令人感叹美好时刻,多少离别的人渴望元宵团圆,多少爱情故事在十五之夜发生,多少诗人写出了对上元之夜的感概,,,,。于是,也就留下了如北宋欧阳修所写的(也有人说这是南宋朱淑真所写的)十分精彩的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元夕词》
下面,从书本和网络中辑录了一些写除夕,写元日,写元宵的诗词,在这春节的美好时光里,供大家参考和欣赏。
写除夕的,如: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 唐·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夕 宋·梅尧臣
元宵古诗诗意篇七《元宵节》
1、 元宵节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元宵节的民俗风情。
3、了解元宵节的风俗,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喜欢过节吗?这是什么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放元宵节动画)
2.那天,你们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和谁在一起?(指名说)谁能照样子再说说!(板书课题:元宵节)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老师这儿有一首儿歌,能把元宵节的欢庆场面都表现出来,现在就读给大家听!(范读)
2.大家想读吗?自己试一试!并注意哪个音节出现的次数最多。
3.找一找,yuán都藏在哪些词里?(指名说)用笔把它们圈起来!然后四人一组,互相帮助,试读这些词。
4.指名读,大家一起试一试!(屏显:元宵节
5.给“圆”字开花,了解“圆”的意思,渗透“团圆”含义。
6.反复认读,强化识字。自由带拼音读→师指字(屏显)学生读→同桌互相检查、正音→去掉拼音自由读课文→随机指字读
7.四人一个小组,把你识字的方法、窍门说一说。
8.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识字情况,并进行扩词、说话练习。
9.渗透“元宵节”的来历,创设意境,“送生字宝宝回家”。(屏显:学生喊出生字宝宝的名字,认对后生字宝宝归位)
10.游戏:“摘灯笼”。(想一想,本课生字都会认了,再举手“摘灯笼”。)
11.“开火车”读词卡,为朗读儿歌做准备。
三、指导朗读
1.自由读儿歌。
2.学生读,学生互评。
3.师范读,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读。
4.同桌互读。
5.今年的元宵节过得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学生自由发言)让我们把这种心情带入课文再读一读!
6.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边想边读)
7.请读得最有感情的同学上台表演。(创造性地朗读)
8.还有哪些有趣的活动也在今天举行?(拓展学生思路)
9.让我们把美好、团圆、幸福、有趣的元宵节读出来吧!(想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能背的同学就背)
四、创新拓展
1.我们中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你能用这样的句式给大家说一说吗?(屏显:______, _______在一起______ 。)
2.有一个节日,和元宵节很像,月儿也是圆圆的,你能猜出是哪个节日吗?
3.如果我们把《元宵节》改成《中秋节》,你觉得行吗?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认字15个,写字画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景象培养学生想像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4、句式训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元宵节》,大家来说说元宵节人们在干什么?(吃汤圆)“汤圆”的“圆”是什么意思?(团圆的意思)既然大家都团圆了,咱们再一起去看看元宵节最好玩的花灯吧!(好)(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三、认识字词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走进花灯的世界吧!(生齐读课文)
1.看第一盏花灯,认识“金”、“吐”、“泡”。
(师出示词语卡片“金鱼”,先认“鱼”,再读文中句子,认“金鱼”这个词,最后认“金”字。)
2.看第二盏花灯,认“眨”、“睛”、“猴”。
(师“眨眼睛”,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进行讨论。)
3.看第三盏花灯,认知“走马灯”。
4.看第四盏花灯。
四、熟读课文
1.教师领读课文。(提醒学生“吐”“眨”“追”“立”这四个字要读重音。“真”要拖长音。)
2.生练读课文。齐读。教师指导后再读。挑战读。
五、再认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以小组为单位认读,评出“优胜小组”。
2.指名认读生字卡片,评出“优胜个人”。
3.全班齐读生字卡片。
六、布置作业
发挥想像力,把自己喜欢的花灯画下来。明天我们比一比,看谁的花灯最好看。
七、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完成“照样子说句子”,了解句子结构。
2.自读短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3.完成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待客之道。 〖教学过程〗
一、了解灯谜、自读课文《元宵节》,试编谜语
1.学过了元宵节这一单元的两首儿歌,能说一说你对元宵节的了解吗?
2.元宵节还有一个有趣的活动就是猜灯谜,灯谜就写在各种五彩的花灯上,它可以供人们观赏、猜测,可有趣了。看花灯时,你发现这些灯谜了吗?请大家猜一猜。
3.老师这里就有几条谜语,(出示花灯,上面有灯谜)聪明的小朋友,准能猜中。
小鱼花灯:一群小孩排成队,手拉手儿臂挽臂。碰上火星就散开,噼噼啪啪叫声脆。(谜底:鞭炮)
山羊花灯:一群小白鹅,纷纷跳下河。个个能浮水,全都上餐桌。(谜底:水饺)
[教师放慢读谜语的速度,可示意学生会读的地方和老师一起读,这也是一个识字的过程,以猜灯谜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体验语文就在生活中。]
4.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也喜欢猜谜语,你想知道丁丁猜的谜语是什么吗?借助拼音自己来读读课文 《猜灯谜》。
5.和小组内同学合作读文章,订正读音。并找到丁丁猜的谜语,想想为什么是元宵。
6.(课件再出示一个花灯,上面写着课文中的谜语。)请知道的学生或教师讲讲元宵的制作过程。
7.齐读谜语,争取记住它,回家说给小伙伴或爸爸妈妈听。
[课文中谜语语句优美、形象。以多读、多记的方式鼓励学生积累。从学期初随学随记,形成积累,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8.像丁丁那样也编个谜语。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二、仿造句子说一说
1.元宵节的晚上,丁丁的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猜灯谜。你能像他这样也来说一说吗?(课件同时出示例句:元宵节的晚上,全家人一起看电视。)
1.元宵节的晚上,______在一起______ 。
2.换个时间,再来说一说。______,______在一起_____。
三、口语交际
1.过年时,家人在一起多快乐。口当、口当、口当,门敲响了,客人来了。猜猜他会是谁呢?
2.你要怎样招待他呢?(学生各抒己见)
3.和小组内同学演一演。
4.全班汇报。其他同学做小评委评一评,请扮演小客人的同学来谈谈感受。
评出最热情的小主人,最有礼貌的小客人。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课后同学们可以多收集一些资料,讲给大家听。
〖教学目标〗
1.抄写6个单韵母。
2.学习填写《偏旁表》。
3.鼓励学生了解更多有关元宵节的知识和习俗。
〖教学过程〗
一、抄一抄
1.上学期,我们认识了许多汉语拼音朋友,这几个单韵母你一定很熟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座位,汉语拼音朋友也有自己的家,(出示四线格)这就是他们的家,仔细观察它有什么特点?
3.看书第3页,抄一抄,认真观察单韵母在四线格的位置。(认识中格)
4.照样子,抄一抄。
二、学习填写《偏旁表》
1.以“方框儿”为例,指导学生看明白三竖行表示哪三项。
2.师生共同完成第二行“火字旁”的填写。
3.学生独立填写第三行,教师给予指导。
三、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外收集到的与“元宵节”相关的知识
可以是有关元宵节的传说,对联的由来,相关的诗句、文章或对联等。
元宵古诗诗意篇八《古典诗词与诗意人》
元宵古诗诗意篇九《传统节日古诗收集》
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
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春节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
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
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
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
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描写了一个童心不泯、饱享天伦之乐的老者形象。稀疏的白发早已遮掩不住衰老的头顶,然而,他却兴致勃勃地与家人围炉守岁,彻夜不眠,儿孙满堂,阖家团圆,告别旧岁,期待明天。
颔联是两个细节描写,长明灯的灯芯越燃越短,新的一年越离越近,为祈福,为敬老爱幼,家人催着赶快喝下这屠苏酒;接着,晚辈们列队依次跪拜祝寿,老人家忙不迭地乐呵呵地分发压岁钱。
过年放爆竹、贴春联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颈联里的老寿星早已年过花甲,可是玩兴不减当年,是团聚的幸福、儿孙的快乐激发起他如此的情趣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家人又团坐一起,玩着游戏,听着乐曲,欢欢笑笑到了五更,其乐融融。诗人以细腻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捕捉了最富感染力的节庆场面,也令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人间真情。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
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
即阴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
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元宵节这天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本诗描写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元宵夜的情景,使元宵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
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门锁都打开了即人都出门了。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著词声跳舞。“一时”是说当时,“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清明节,公历四月四——六日即农历二
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是我国最重
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
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
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
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以上就是招生考试网/带给大家的精彩诗词鉴赏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元宵古诗诗意》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诗词鉴赏内容哦! 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1、“元宵古诗诗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元宵古诗诗意" 地址:/zuowen/shicijianshang/10153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宵节古诗赏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