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将军子女后代

19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将军吴忠 晚年参加越战被受伤 - 战场秘闻 - 红潮网 历史故事网
19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将军吴忠 晚年参加越战被受伤
红潮导语: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举行的授衔仪式上,年仅33岁的吴忠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军。他不满13岁即参加红军,25岁扬名章缝集,33岁担任我军第一个机械化师师长,至58岁仍亲自挎着自动步枪步行在热带丛林中指挥部队进行边境自卫作战,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吴忠的显赫战功,备受军内外称颂,而他与妻子田涛之间的真挚爱情,也为我们谱写了一曲脍炙人口的红色恋歌。
吴忠和田涛的相识极具戏剧性。
那是1945年5月的一天,吴忠在结束了中共平原分局党校的学习后,返回昆张地区,等待组织分配工作,昆山县县长吴力全请他吃饭,为其接风洗尘。吴忠与吴力全是老朋友了,两人平素就以兄弟相称,亲如一家。
在交谈中,吴力全提到了吴忠的终身大事。此时,26岁的吴忠仍是孤身一人,他常说:“我这个人成天脑袋就像悬在裤腰带上,吃了上顿不知道吃不吃得了下顿。一个人活着,无债一身轻。要是成了家,让老婆整天为咱提心吊胆,太碍事,也对不起人家。我还是一心一意干革命吧,讨老婆的事情,等胜利后再说。”
吴力全批评道:“糊涂话!照你这样说,干革命就不讨老婆了?那党和人民的事业还怎样继续呢?你就安心去打你的仗,这件事情包在我身上。”
没几天,吴力全便笑眯眯地找到吴忠,说给他物色到一位好姑娘。而此时,担任冀鲁豫军区第二分区基干五团副团长的吴忠,正忙于抓部队的管理和训练,找对象的事情早被他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为了不辜负老朋友的一片诚心,吴忠迫不得已前去相亲,没想到,他却对那个姑娘却一见钟情。
与吴忠见面的姑娘叫田涛,18岁,山东济宁梁山县人。她的父亲田子珍是1937年入党的一名老党员,曾担任费县县委组织部长,后来不幸牺牲。田涛当时在昆山四区妇联工作,她学习勤奋,工作努力,群众关系很好。田涛身材苗条,脸庞俊俏,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还是昆山地区有名的大美女。
吴忠被田涛深深地吸引了。于是,本来对这次相亲打算敷衍了事的他坐下来,把自己的事情一股脑地向田涛来了个彻底坦白。
见面之前,田涛已对吴忠有了一些了解。吴忠作战勇敢,他率领的人民军队神出鬼没,令日伪军闻风丧胆,威名传遍了整个昆山。见面后,他那不俗的谈吐、爽直的性情,更是深深触动了田涛的芳心,两人的爱情之花便开始悄然发芽。
在同吴忠的交往中,田涛了解了他的家世及参加革命的经过。吴忠出身于四川省苍溪县东溪镇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吴文勋是当地受人尊敬的教书先生,在吴忠出生后7个月便因病去世。未及13岁,吴忠就参加红军,他作战勇敢,陕南战役结束后不久便被调到三十军八十九师政治部任共青团书记,成为我军的一名营职干部,并于当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吴忠的这些传奇经历深深吸引了田涛,两人的心越贴越紧。
内容编辑:红潮历史
??????????
红潮网-中国军事历史故事()版权所有& 站长QQ:
红潮网声明:本站文章未署名部分来自合作平台福宁客的博客,部份由网友搜集转载自报刊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地址:中国.福建 邮编:355100&& 技术支持:无忧互联&本文来源宁夏在线,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负法律责任!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并不代表本网认同和证实内容的真实性,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24小时内予以删除!欢迎大家投稿:!
我要爆料(有奖爆料:20元--1000元)&宁夏在线网络爆料台&随时随地,极速爆料!
虚假新闻邮箱爆料:
虚假新闻举报电话:
电话爆料:
邮箱爆料:
张学良,日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为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是中国近代着名爱国将领。1936年,张学良将军与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逼迫...我医大毕业后通过考公,成了一名法医。法医的工作不一定都是解剖死者,但接触最多的毋庸置疑,只有尸体。但我从未想过,还会接触到另一种尸体,这段经历也成了我一生的梦魇,我的人生也从此改变。法医老梁是我的师父...01年8月,英、美、法、德、俄、日、奥、意等国派军队联合侵占北京。这期间,慈禧西逃,失去官军保护的北京遭受劫难。其中,八国联军士兵在北京大肆凌辱中国女性。图为八国联军士兵调戏一名中国...五代梁武帝有两个特点为后人传颂,一个是他的高寿,另一个就是不近女色!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为何梁武帝四十年不近女色。《梁史》记载:萧衍五十外便断房室天监十二年,萧衍就开始不与女人同屋了。以他八十六岁去世算来...
[][][][][][][][][][]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接过父辈的枪,或守卫西藏、建设西藏,或关心西藏、支援西藏,或研究西藏、传播西藏……他们就是——
藏二代:“老西藏精神”传承者
藏二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多为当年和平解放和建设西藏的十八军后代。 半个多世纪以前,一群英雄儿女,放弃了眼前的安逸和幸福,毅然踏上了一条充满艰险和危难的伟大征程,踏上五千里漫漫风雪路。当他们背起行囊,一心一意要去造福他人的时候,他们甚至都没有来得及去思考自己将会面临怎样的艰难和牺牲,未来会如何、家人会作出怎样的付出,都放置一边。他们有的在进军途中,出师未捷洒热血;有的疾病缠身,壮志未酬别高原;有的献了青春献子孙……而现在,当他们从前台喧嚣的世界悄然地退到了历史的幕后, 他们的革命传统和“老西藏精神”又应由谁来传承? 在北京,有这么一批“老西藏”的后代,正在为“老西藏精神”的传承默默地作着努力和贡献。这些“老西藏”的后代,年轻时有的接过父辈的枪,在边防值班站岗。 谭冠三将军的儿子谭戎生,为遵从父亲的遗愿,自愿申请调到西藏边防部队工作,历任西藏日喀则军分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西藏林芝军分区副司令员,直至退休才离开西藏。 吴忠将军的儿子吴小川,16岁即在西藏军区当兵服役,复员后考上了广州美院。他以创作图画作为宣扬“老西藏精神”的平台,画了很多和十八军进藏有关的作品。 金绍山将军的儿子金坚,在西藏卫星站工作了20年。 …… 几十年后,这些在西藏工作或没在西藏工作过的藏二代,人虽然不在西藏,但心在拉萨,都有浓浓的西藏情结,时刻关心着西藏的进步和变化,时刻想着为西藏作出自己的努力。 张国华将军的女儿张小康很早的时候就有一个远大的抱负:要在短短的几年里把十八军进军西藏、保卫西藏、建设西藏这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挖掘、采编、汇集起来写成书,向人们宣传十八军,让人们了解十八军、了解西藏,让人们永远铭记那些为了西藏和平安宁、为了祖国领土完整而奉献出一切的革命前辈们。于是,张小康退休之后,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开始了艰苦的采访、编写创作之旅。经过八年的辛劳,《雪域长歌》一书终于出版。书中不仅仅记录了有关十八军和西藏军区的很多故事,而且还大量地记录了在西藏基层工作的人们,记录了十八军、西藏军区、西藏自治区的发展史。《雪域长歌》一书中有大事件、有英雄,而更多的是鲜为人知的平凡和普通的故事,由她挖掘出来的凡人琐事。她恨不得把那些普普通通、辛辛苦苦为保卫西藏、建设西藏贡献出一切的人们,全都装进这本近50万字的书里面。在她的心目中,这些人也是保卫西藏、建设西藏的英雄。《雪域长歌》被中宣部和中央电视台评为了2014最受欢迎的好书。 张国华将军的儿子张小军也没有闲着。张小军退休后,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心血,潜心致力于十八军军史的研究。 张小军、张小康兄妹像他们的父亲张国华将军当年毅然带领十八军进军西藏那样,舍弃了舒适安逸、清闲的退休生活,克服重重困难,扛起了传承、宣传、弘扬“老西藏精神”。他们用大量的纪实文章和无数的生动事例向人们展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的“老西藏精神”。 老十八军宣传部长夏川,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主动申请进藏工作。父辈两次进藏的表率,给了儿女无限的精神动力,他的女儿卢小飞和女婿朱晓明,1976年北大毕业后,主动申请进藏工作。 当时,卢小飞任西藏日报社记者,朱晓明任宣传部干事。两人在西藏工作了多年后,1983年卢小飞被人民日报社选调到北京工作。1987年3月,人民日报社开始在各地重建记者站,鉴于她对西藏工作的熟悉,报社领导考虑她为候选人,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新的挑战,再度进藏担任人民日报社驻西藏首席记者。退休后,她虽然已经离开了西藏,但对卢小飞来说,西藏就是她的家。 卢小飞的爱人朱晓明现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76年至今,始终关注民族宗教政策和当代西藏问题。多年来,主编出版了《西藏四十年》、《西藏人权问题纵横谈》、《中国民族工作五十年理论与实践》、《宗教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藏传佛教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读本》、《建立健全藏传佛教寺庙管理长效机制专题研究》等研究成果。至今,卢小飞和朱晓明的生活和工作都与西藏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 卢小飞说:“我觉得每一代人,无论是思想还是青春都会留下时代的烙印,而我们是在时代洪流中搏击风浪的,我们冲在了时代的前列,所以我们当时会有那样的选择,因为西藏需要我们,国家需要我们去为西藏的发展奉献我们的力量,我们就理所应当去实现这种希望。退休后,我们依然会发光发热,写西藏,写人生,在促进西藏事业的发展上作贡献。”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2&&邮发代号:67—1有史载的宁夏,出现的第一个姓氏宗族是哪个?在之后的漫长历史中,宁夏哪些姓氏宗族又陆续登场,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后的栏目里,我们将陆续为您揭开这些姓氏及其家族的故事。 张俊,清末动乱,与董福祥组织民团抵抗清军掳掠乡民,卷入反清浪潮。后临败降清,屯军左营,举家定居吴忠。后征战陕甘新疆,勋冠诸军,功推董福祥,甘愿为辅。张俊最后任清廷武卫军全军翼长,为董福祥的上司,地位显赫。1928年,张氏家族毁于吴忠堡一场匪劫,既无史证遗留,又无后人传承。更因史载功绩“十仅三四”,后世多以董福祥知名,知张俊者甚少。 卷入反清大潮抵抗清军 张俊,字杰三,汉族,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生于清末固原州毛居士井(今属甘肃环县)。据环县现存张俊父母碑记载,张氏家族先世为山西人,后迁居固原州毛居井。张俊的亲生父母是其养父张温恭之兄嫂,因张温恭壮年无子,便将出生满月的张俊过继立嗣。张俊8岁时,养母贺氏病故。18岁时,养父张温恭去世。
张俊青少年时粗识文墨,性情谦和,“寡言笑,不阿流俗”,“好舞刀”,获武监生功名。清同治元年(1862年)烽火四起,动乱异常。清廷号召各地汉族乡绅地主举办团练,但不受官府节制,没有粮饷。时年,张俊20岁,奋起组织团练乡勇,“以卫桑梓”。次年2月,为解决部众粮饷,张俊接受环县县令翁键之邀,驻防环县城。后与同乡人董福祥等联合,“结寨自保”。
张俊思想正统,本无意反官府,眼看清军纵兵掳掠、蹂躏百姓而无能为力。当地有个号称“大猾王某”的,因“贼至则击贼,兵来则击兵”,敢与清军对抗,不断有人倒戈投奔王某。张俊与董福祥等为保全队伍,率众投奔王某。由于不得礼遇,张俊杀王某,拥立高二为首领。不久,高二被部下沙三所杀。张俊手刃沙三,与众恭推董福祥为团总,并与李双良等为副将。遂竖反清大旗,很快队伍发展到数万人。此后,张俊作为董福祥的高参和得力干将,率领民团转战陇东,占领陕甘十数州县,各地溃散兵勇、穷苦百姓和饥民不断加入起义。 雄踞陕北败降清军 同治六年(1867年)春,董福祥由彬州(今陕西彬县)一路进军,攻入陕北。同年夏,占领花马池(今盐池县),立足陕北。反清民众纷纷前来投奔,盛时聚众达到20余万。同年,清廷称其为“土匪”,派钦差大臣左宗棠入陕甘督办军务,调集重兵围剿陕北董张民团。张俊倾力谋略,董福祥指挥应战,多次挫败清军。
同治七年(1868年)董福祥自封大元帅,封张俊为元帅兼军师,大举进攻绥德、榆林等官府州县。同年十二月,左宗棠调湘军刘松山部从山西进军陕北,民军被围。历经多次激战,民军不支,刘松山乘机派人分头劝降。董福祥、张俊“皆心动欲降”。未及考虑成熟,驻守民军大本营镇靖堡(今靖边县境内)的董福祥父、兄先已“率众归诚”。董张只好率部退往榆林、米脂一带。张俊力劝董福祥:“我辈练团为贼所迫耳,遭逢岁早,流落到此杀贼,谓何又因以扰民。后世其谁能谅之。”未等张俊劝服董福祥,一同起事的李双良单独向清军乞抚。大势已去,清军追逼,董、张遂降清军。刘松山挑选其降众4000余人,编为“董字三营”,张俊领左营,董福祥领中营,李双良领右营。从军家属留居陕北,其他降众被分散安置于庆阳、固原等地。 举家定居吴忠堡 同治八年(1869年)九月,董字三营为先锋,随刘松山占领灵州和吴忠堡,接着围攻金积堡。由于董字三营作战十分效力,获得了左宗棠的信任和认可,被正式编入湘军。张俊奋勇作战,以功升都司。次年十一月,清军平定金积堡,董字中营、右营奉命分别驻洪乐府和王洪堡,张俊率左营驻守吴忠堡。至今吴忠北门尚有“左营”地名。
张俊与王氏是结发夫妻。王氏生于1844年,以贤淑孝顺著称乡里。张俊参加民团征战在外,夫人抱着幼子张孺珍四处钻山避祸。张俊降清后,将夫人接到陕北瓦窑堡与留守眷属居住。1871年初,左宗棠准许留在陕北的董字三营眷属2300余口迁到金积、吴忠一带。张俊的家人同时迁居吴忠。
据《光绪灵州志》记载:“俊以州吴忠堡地方秀丽,遂家焉。”从此,张俊一家入籍灵州吴忠堡,占地1800亩,水渠5条。战争兵燹,吴忠城毁,破败不堪,张俊时为吴忠驻军首领,号令当地地主豪绅大兴土木,建街坊商铺、宅第寺庙,恢复商贸重镇。张俊家族在吴忠城内发展商业,开设“义和”“义升”当铺。“义聚乐”“义兴乐”“义诚乐”商号十几处,同时发展公益事业,设立义学、兴建“山西会馆”等,为重振吴忠堡作出了贡献。
更为显耀的是,张俊家族占据吴忠堡大南门外大片地方,构建师旅部、张俊府第和张家花园。该师旅部作为军事基地一直沿袭至今吴忠军分区所在,今军分区以南至秦渠,即为张俊府第和张家花园故址。其工程之浩大,是自明代始有吴忠城以来前所未有的。 名重新疆功留瀚海 同治十年(1871年)十二月,张俊随军进剿河州,以功晋游击。十三年,进兵西宁,董福祥因事被解兵权,张俊代之率兵,数克险阵,功勋皆归董福祥,助其复职。直到攻克肃州,以功迁升副将,赐号倭欣巴图鲁,并赏加总兵衔。光绪二年(1876年),张俊率部从左宗棠进军新疆,打击入侵的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功冠诸军,但他执意不自论功,将功推属董福祥,见诸上奏朝廷的战功报章中,张俊功绩“十仅三、四”,以致卒后,无从考其事迹,“国史立传止其大概”。这正是史料表述董福祥甚多,张俊史料简略的缘故。
在收复乌鲁木齐后,张俊晋升总兵,奉命回内地另行募军,编成定远三营。后统其军收复南疆,以功晋升提督衔。光绪五年(1879年)在追剿安集延爱克木汗等犯边境的战斗中,张俊率军四昼夜驱八百里,斩获甚众,叙功授予头品顶戴。后在新疆屯垦驻守,政绩战攻卓著,历官乌什副将、伊犁镇总兵、喀什噶尔提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调任甘肃提督。二十五年,权臣荣禄总统武卫军,调张俊入京任武卫军全军翼长(相当于全军常务司令),兼统中军,赏紫禁城骑马,为武卫后军统领董福祥的上司。张俊尽忠职守,整训队伍,将武卫军“教成劲旅”。他所统中军,皆着白色军服,人称“雪张”。 恩爱夫妻国家重臣 张俊出身草莽,忠孝节义十分持重。久战在外几十年,身居高位,从不贪图女色,终老与妻子保持着浓重的夫妻感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张俊病重,朝廷诏命其子张孺珍从蓟州殷家岭赴京服侍。居家吴忠的王氏知丈夫病危后非常悲痛,一病不起,三月初一病逝于吴忠府第,终年57岁。病中的张俊闻夫人病重,思念忧心,病情愈重,于三月初十在北京去世,终年59岁。当月下旬,张孺珍扶张俊的灵柩回到吴忠。同年润八月,族人将张俊及夫人王氏合葬于故里固原州“毛曲井之原”。
张俊病逝后,朝廷诰授建威将军,诰封光禄大夫,谥号“壮勤”,封妻王氏诰命一品夫人。光绪皇帝题词“名重边陲,功留瀚海”,下诏要求原籍及立功省份建立专祠。据《清末民初吴忠堡略图》标记:“张壮勤公祠堂”建于临近秦渠北岸的张家花园内。据宁夏文史馆研究员杨森翔考证,该图成图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说明张俊祠堂在民国时尚存。
张孺珍,张俊独子。成年后随董福祥军作战。参加平定河湟,勇冠军中,以功授二品顶戴盐运使衔、记名道员,并赏武能依巴图鲁。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管带武卫后军右营。张俊去世后,朝廷以其父功勋加恩道员(副省级)。送葬守孝期满后,仍然回蓟州复职。后来在北京去世。其子张超,以祖父功勋授二品荫生。祖父去世后,赏员外郎,入朝为官,从五品。张耀宗,是张俊的曾孙,张俊去世时年幼,未获赐封。
清朝灭亡时,张氏家族仍具很强的势力。1911年11月宁夏辛亥革命爆发,宁夏地主财阀组织民团进攻革命军,其中就有张俊后代张四率领的民团。这是史志记载的张氏最后一人。
民国初期,张氏家族人丁兴旺,拥有数千亩田产和通达西北各地的商贸经营,又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其家族势力并未削弱。民国17年(1928年)11月,土匪杨老二聚集数千人攻入吴忠堡,首先攻占张家府第,在吴忠堡内抢劫三日,劫掠商号50多家,烧毁张家府第而去。这次匪患,张氏族人家丁奋勇激战,死伤惨重,财产消失殆尽,家族迅即消亡,后世子孙已无据可证。
本报特邀撰稿人穆野/文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忠将军儿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