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普通话填了个客家人 学普通话方言但我不是,怎么办

没关系用客家方言怎么说_百度知道如何讲客家话客家话用普通话来翻译
我是个客家人,你的题目我不是很理解,是不是问“客家话”三个字用客家话怎么讲?如果是这样,那我的回答是:客家话只有语言,没有对应的字,要用汉语发音代替,那三个字大约念做“卡袜(ka va)”,就是客家话中“客家话”的意思。
我也是个客家人 我也不知道你说啥 像 冰五期 说的 你的题目我不是很理解 是问“客家话”三个字用客家话怎么讲? 我的回答是 ngai2 我找了代替字 嘊 下次问清点 要问怎么学客家话 就是不停的说 不是天生就会说的想翻译就告诉我让我帮你翻译。...
翻译??意思就是说知道对方说的客家话,用普通话再陈述出来还是用普通话来注音,学讲客家话,那还是用拼音注更贴近卡嗄wa最后那个W,有点像英语里面W的发音
很多是有汉字的但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其实粤语对其他方言包括普通话优势蛮大的,
27回复/1亮 3036浏览
& & & & && 首先粤语9个音调, 你学会之后去学其他语言 包括英语等外文, 都觉得简单很多, 因为你音域开了,不会觉得拗口,所以会粤语的学普通话比普通话学粤语要简单多,& 在来粤语非常有很多偏向古文的词,这样你了解之后文言文学习又简单很多, 比如 食饭, 下昼。 憎 , 惊等等, 通古至今, 又兼容内外,& 还不算优势么。& &&&& 吹粤语也是要吹的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啊, 大家心目最好听的当然是自己家乡话,& 但是你承认不承认。粤语的优势也是摆在那,不增不减,& &&&&&& 答楼下。粤语相对普通话有优势,& 不代表国家要采用粤语做官方吧,。 说不定清朝的时候普通话普及高呢?&&&&& 还有政策决定未必是最好的。&&& 难道现在所定下的各种规则都是最好的么。[ 此帖被训龙高手在 17:39修改 ]
这些回帖亮了
粤语本来就是宇宙第一语言
这也算优势麽
别吹了,再吹粤语就是韩国的了...
一恨才人无行,二恨红颜薄命,三恨江浪不息,四恨世态炎冷,五恨月台易漏,六恨兰叶多焦,七恨河豚甚毒,八恨架花生刺,九恨夏夜有蚊,十恨薜萝藏虺,十一恨未食败果,十二恨天下无敌。
粤语本来就是宇宙第一语言
what hurts more, the pain of hard work, or the pain of regret
有本事就再搞个黄埔,来次北伐!大宋官话就是开封中原话,大唐就是西安中原话,没这本事天天吹什么粤语?还有,就算你北伐胜利了,官话也未必是粤语,31年票选官话,粤语就输了两票,别忘了那时候党国可是送两广发展起来的。
这个世界远不是非黑即白的,宽容的力量能让你幸福快乐一生,但是宽容只是对我们爱的人!对于敌人怂一次,你就烂一世!君子报仇,应该从早到晚!
我这半辈子还从未看错人,我看错的都不是人!
那为什么不直接学英语。。。
引用0楼 @ 发表的:
在来粤语非常有很多偏向古文的词,这样你了解之后文言文学习又简单很多, 比如 食饭, 下昼。 憎 , 惊等等, 通古至今, 又兼容内外,& 还不算优势么。
楼主你要这么说的话,客家话、龙岩话都有这个特点――通古
那直接学日语好了,日语中的汉字多数算是文言了
淋しい夜の秋に
落ちるあきらかな流れ星
たとえ心が辛いとしても
簸颏椁幛胜
没有香港粤语也就是再普通不过的一门方言发自手机虎扑
既然粤语这么有优势?那为什么国家要大力推广普通话?为什么你考试的时候为什么不用粤语写文章 答问题呢?
黝黑六步猩猩~~~ xiu ~xiu~xiu~
百度一下龙岩话+古汉语,查到的:
福建省龙岩县(现为龙岩市的一个区――新罗区)地处闽西山区,过去交通闭塞。这里自古以来通行一种语言,就是龙岩话。龙岩话只在龙岩县境内通行,出了县就不通,应该是通行地域最小的古老语言之一。当地老辈人大多没有文化,也极少有接触外地人的机会,所以既不会讲“国语”,也不懂闽南话或客家话等其他方言,所以出了县就寸步难行,别人听不懂他的话,他也听不懂别人的话,需要翻译。而象这样地道的龙岩人,用地道的龙岩话,互相交流起来,不论是说事,还是讲理,亦或是抒情,照样可以绘声绘色,声情并茂,顺畅淋漓,毫不困难。解放初期,县里和乡间多有山歌剧团,演出过不少大型的山歌剧,歌词和对白都是纯牌的龙岩话。台下观众看得入迷,喜而笑,悲而哭,如醉如痴。当时的群众爱唱山歌,自唱、对唱、比赛,都是即兴用龙岩话创作歌词,或恋爱抒情,或宣传政策,随处可见。龙岩话是自成体系的。它应该与闽南话、福州话、客家话等福建地方方言一样,是汉语这个大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小体系。
龙岩话到底怎么来的,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大概谁也说不清楚,需要专门的研究。但是可以肯定一点,就是龙岩话和古代汉语有极大渊源。
大家知道,古代汉语有很多字的读音,和现代汉语区别很大。例如“国”字,现代读“guo”,阳平声;“独”字,现代读“du”,也是阳平。还有如“拍(pai)”、“直(zhi)”、“壳(ke)”、“吉(ji)”、“决(jue)”、“约(yue)”、“石(shi) 等,现在我们都读成平声。那么这些字在古代是怎么读的呢?谁也没听古人读过,不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知道,这几个字古人肯定不读平声,而是读“入”声。这一点从古代诗词的平仄规律中可以得到印证。而上面这几个字,如果按现在的拼音,是较难读出短促响亮的入声来的,只有简化或改变拼音才能自然地读出入声。这一改拼音,加上读入声,即变成“国(go)”、“独(do)”、“拍(pa)”、“直(de)”、“壳(ka)”、“吉(ge)”、“决(gia)”、“约(ya)”、“石(zho)”,而这恰恰就是龙岩话,或者说与龙岩话的读音非常相近。也就是说,有些汉字,如果用龙岩话来读,就是(或者接近)古汉语的读法。上面只是随手举几个字做例子,如果细心搜寻,相信还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字,这些字的龙岩话的读音和声调,应该就是或者比较接近古汉语的读音和声调。那么,是不是可以大胆猜想,龙岩话是不是在龙岩这个大山之中十分闭塞的小地方保留下了部分的古汉语呢?如果是,那可真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万分宝贵。当然,结论不是随便举几个字做例子就能得出的,需要经过艰苦的调查取证和案头研究才能作出。
解放六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交通、交流的便利,普通话在龙岩得到极大推广和普及,这一方面无疑是大好事,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古老的龙岩话面临灭绝的危险。首先,只会龙岩话,不会普通话(以及别的话)的老人已经很少了,而且在逐年减少。这些老人没有文化,说的龙岩话是比较纯正的。其次,有文化的中青年一代,如果在当地生活、工作,一般既会讲普通话,又会讲龙岩话。但是由于两种话互相影响掺和,所以普通话既说不标准,龙岩话又说不纯正,老百姓调侃是所谓的“龙岩国语北京音”(实际在外地工作生活的龙岩人也一样)。龙岩人不论在本地还是在外地,要想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比较难,就好比汉朝人学说现代普通话差不多。会说容易,毕竟同是汉语;但要说得很标准,那就很难,因为从小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不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刻苦训练,要当播音员或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不行的。同样,由于普通话的影响掺和,现在龙岩人要保留一口纯正的龙岩话,也很不容易。再次,现在有许多孩子,父母为了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从小就不让他接触龙岩话,只教他普通话(实际大多还是“龙岩国语”)。总之,按趋势看,古老的龙岩话极可能很快就会淡化和消失。这是很可惜的,就象丢掉无价的国宝一样可惜。
无论从古汉语研究的角度,还是从保护遗产的角度,都应该尽快组织力量对龙岩话进行挖掘整理,否则将留下历史性的遗憾。对此,龙岩市特别是新罗区的人大和文化部门,应该有所认识和行动才对。同时,应该对幼、小、中、大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身为中国的龙岩人,既会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同时又会说一口纯正的龙岩话,是很光荣、很高雅的;而如果既学不好普通话,又丢失了龙岩话,那是很败家、很丢脸的。
引用9楼 @ 发表的:

既然粤语这么有优势?那为什么国家要大力推广普通话?为什么你考试的时候为什么不用粤语写文章 答问题呢?
主贴回复你了
引用3楼 @ 发表的:粤语本来就是宇宙第一语言
这酸爽。呵发自手机虎扑
引用11楼 @ 发表的:
主贴回复你了
确实可能是说习惯了,感觉粤语说起来舌头是直的,很难受。地域不同,无法理解。
黝黑六步猩猩~~~ xiu ~xiu~xiu~
信球鳖孙,河南话没优势?
淘宝搜索杨桃体育,真实库存
闽南话 (Hokkien/Min Nan/Ban-lam-gú/Hō-ló-ōe),又称福佬话或鹤佬话,属于汉语族闽语,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闽语。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按地域,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漳州话 泉州话 厦门话(Amoy) 东南亚福建话(Hokkien) 浙南闽语 潮汕话 海南话
亦即本土闽南语。漳州和泉州是语言学范畴内所指的各种闽南方言的发源地,所有的闽南方言,其源头都是漳州话和泉州话。漳、泉方言内部有些许差异,主要是音韵系统方面微有区别,但相互之间有严格地对应关系;语法及用词则基本一致。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两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县(市)方言混合而成,均体现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点。基于此,厦门话和台湾话亦被国内外人士视为典型的闽南话。闽台片的的闽南话内部较为统一。东南亚的福建话也就是指闽台片的闽南语。 
明末清初时期,有大量的闽南人(主要是龙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迁徙到浙南的苍南县、平阳县、玉环、洞头一带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带。浙南与闽东地理相连,口音亦相近,这个片区统称为“浙南片”。闽南话传入浙南、闽东地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浙南是瓯语,闽东是福州语系)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苍南人习惯把这种方言称为“浙南闽语”。现代的浙南闽语与闽台片的闽南语相比较,主要是入声韵、鼻化韵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词方面的差别。但总体而言,浙南闽语基本还是保留了本土闽南语的其他特点。相对来说,浙南闽语要比潮汕话更接近闽台片闽南语。
潮汕话与闽台片的闽南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互之间差别仍旧十分明显。其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不能沟通。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如福建的诏安,新加坡等。潮汕话除了分布于广东省潮汕地区以外,还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众多潮人聚居地。
海南话据说是由闽南(一说莆田)人迁移过去之后与当地语言混合后形成的一种闽方言。 海南话以文昌话为代表,与其他片区的闽南话的差别最大,基本不能通话了。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县。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份。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他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太空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 (2)从闽南方言看闽台地缘、血缘、语缘的亲密关系闽南方言的形成与闽南人的历史休戚相关。今天的闽南方言区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汉人移居,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移入闽,是在“五胡乱华”年代。当时中原一带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大批北方汉人相率离乡背井,来此避难落户;及至“永嘉之乱”,又有“衣冠八族”移居闽地。唐五代,更有成批汉人从中原迁入福建。这些闽南人的祖先,绝大多数来自河南,他们带来了不同时期洛阳一带的中原汉语,跟当地原有的语言和方言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闽南方言。客家人习惯上称闽南人为“河洛人”,称闽南话为“河洛话”便是这个缘故。时至今日,古河洛话在洛阳本土已变得面目全非了,而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却还保留在今天的闽南话里,成了闽南人根在中原、闽南话源于中原汉语的佐证。例如,闽南方言的语音系统保留了较多的古音,并明显地表现出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层次,其中既有秦汉上古音的残余,如“飞”读[b;]①,“猪”读[di],即所谓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又有隋唐中古音的保留,如“接”读[zidp],“节”读[zidt],“席”读[sik],“沉”读[dim]等,即完整保留着中古汉语L―P]、[―t]、[―U三套入声韵尾和r―m]、[―n]、[―ng]三套鼻音韵尾;还有历代语音的变异,如“三”读[snd],“石”读[zi6h]等等。这些正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北方中原汉语在闽南话中留下的痕迹。
闽南方言是随着历史上闽南移民东渡台湾而传播到台湾的,如今它已普遍通行于台湾全省大部分地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语典•自序》中说:“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长。”这里所说的“台湾之语”,实际上指的就是台湾的闽南话。从广义上说,台湾话包括山胞话、闽南话、客家话和北方话。从台湾全岛使用闽南话的人口比例看,目前台湾岛内使用闽南话的人口多达1200多万,约占全省人口的80%。闽南话可以说是台湾的主要方言。
从福建各地的一些族谱可以看出,早在宋元时期就陆续有闽南人移居台湾。如《德化使星坊南市苏氏族谱序》说:苏氏一族“分于仙游南门、兴化、涵头……永春、尤溪、台湾,散居各处”。这是苏家七世祖苏钦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撰写的,序文写于南宋初,而移民到台,自然会更早,且当时去台的移民也绝不止苏氏一家。•元代在澎湖设置了巡检司,入台的闽南移民就更多了。从《永春帖山陈氏族谱》和《南安丰州陈氏族谱》等一些闽南族谱可以看到一些线索
闽南人大规模迁移台湾则始于明代。明天启四年(1624年),颜思齐、郑芝龙领头开发台湾,招募了不少龙溪、海澄、泉州等地的人到台湾屯垦定居。1661年,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后,在台施行屯兵制,分兵到全岛各地拓荒垦殖。郑成功是泉州府南安县人,他的将士也多是泉州人。因此,初期移往台湾的闽南人中,尤以泉州人居多。据《台湾在籍汉民族乡县别调查》(1928年)表明:“当时全省福建系人口计312万,占总人口的73.5%;其中以来自泉州府者为最多,占福建系总人口的54%;漳州府次之,占42%。”②因此台湾闽南话有泉州音和漳州音之分。台湾许多闽南话的地名也为我们提供了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历史线索。这类地名是随着闽南垦民赴台开拓的进展而增加起来的,“它凝聚着垦民由祖居地带来的多种文化要素”④。据专家考证,以“盾”(闽南话用作“房屋”义)来命名地名,这同中原汉人南迁入闽的历史有关。⑤至于象“省”(小丘的山背或山顶),“婉”(边沿)这类独特的地名用字,更是闽台以外其他地方所罕见的,体现了闽台之间地名文化的同一性。其次,这类地名往往冠以闽南故乡的地名或家族姓氏,凝聚着浓厚的乡土观念和思亲念祖之情。台湾一些以寺庙命名的地名,既是闽台民间文化上共同信仰的记载,又是该地移民史的佐证。如清水祖师是安溪籍民的信仰对象,开漳圣王是漳州籍民的主要信仰对象,王爷主要是泉州籍民的主要信仰对象等等。“寺庙转化地名中所包含的信仰习俗、开发史等文化要素,都说明两岸文化的密切关系。”目前分布在台湾全省各地的闽南方言尽管存在着某些土音乡调的差异,但总的说来,内部还是相当一致的。闽南方言声韵调以及词汇、语法方面的基本特征,台湾话都具备,它同今天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大同小异。这是因为当年无论从泉州、漳州还是厦门迁来的移民,入台以后,只有极少数聚族而居、自为村落,多数人是交错杂处,来往频繁、经过长期的历史交汇,全省各地的闽南话自然终于熔冶于一炉。台湾学者丁邦新在《台湾语言源流》中说:“如果我们把台湾闽南话比作当年厦门开埠以后的厦门话,说它不漳不泉、亦漳亦泉、拥有几种方言的特点,实在是很确当的。”⑦台湾闽南话这一特点反映了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历史过程。闽南话中有“踩水过台湾”的古谚,台湾话中有“人同祖,语同源”的俗语。闽南和台湾都有所谓“陈林半天下”的说法,至今闽台两地陈林两姓仍然都是大姓。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闽台之间亲密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语缘关系。
二、闽南方言是闽台文化同根同源的明证特定的文化常常把某种烙印加在语言之上,语言里往往包含着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亚尔(Edward SaPir)所说的:“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息息相关,我们不难看到,两岸的闽南方言在语言诸要素上的许多特点既体现出闽台地方性共同文化之源,又显示了其统一的中华历史文化之根。
&闽南方言的语音系统有文读音和白读音两种读音的区别,在社会交际中这两种读音又是并行不悖地使用。文读音与《切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中古标准语音系比较一致,所以闽台两地的闽南人用文读音吟诵唐宋诗词就显得韵律和谐,平仄相合。⑥白读音则是活跃在群众大量的口语词中,如闽台两地都称浇水为“沃”[dk],这是白读音。“沃”作“浇灌”义是有其来历的,《广韵》:“奉沃盟”,疏:“沃,谓浇水也”;当“沃”出现在“肥沃”这个词里头时,又得改用文读。可见文白异读同词汇的构成和社会交际是分不开的。同时,文白异读也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在两地的闽南话里,一个文读音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白读音的现象屡见不鲜。如“精”文读[zZng]“精神”,白读[znZ]“宿精”(精灵、滑头),另一白读[zni;]“精肉”(瘦肉);“成”文读[slng]“成功”,其相应的白读就有[snid]“几成”,[znid]“成才”(一表人才),Lcnid]“成尾”(把收尾工作做好)。这些文白对应的语音材料,为我们了解汉语语音发展演变提供某些线索
在语法方面,闽台两地都将“公鸡”、“母鸡”说成“鸡角”、“鸡母”,“公猪”、“母猪”说成“猪哥”、“猪母”,语素的排列次序与普通话正好相反。这种被修饰成分在前,修饰限制成分在后的现象,正应合了汉藏语系中大多数语言的词序,很可能是远古汉语语序的残序。而象“食饱也末?”(吃饱了吗)、“好势无?”(行不行)、“伊较悬我”(他比我高)等这样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特殊句式,也是古代本有的用法。如:六朝吴处厚《青箱杂记》“(刘焊)问左右曰:'汤滚也未”,、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画眉深浅入时无”、韩愈《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
在词汇方面,从《诗经》到六朝笔记小说,从唐宋诗词到元明话本戏曲,举凡历代经传典籍,无不在闽台两地的闽南话中留下了许多明显的痕迹。这些不同历史层次的古代词语的积淀,更是集中体现了闽南方言和汉语共同语、闽台文化和中华文化之间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闽南方百里所保留的这些古代词汇成分,尤其是一些日常生活用语往往反映了词的较原始意义,藉此可以帮助我们去寻找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中华物质文化。例如:“鼎”为古代一种烹铰器具,中原汉人南下时将这个上古词语带到福建,在闽南话里保留至今。在北方,后来曾以“锤”替换了“鼎”,《淮南子•说山》注:“有足曰鼎,无足曰键。”闽台两地炒菜用的“鼎”,普通话说“锅”(铁锅)。这些不同的叫法,体现了“鼎”这种炊具古今形制的变化。两地的闽南话里还保留着不少反映历代社会政治生活、典章制度、风俗礼仪、婚姻家庭以及文学艺术、宗教等精神文化领域的古语词,为我们了解古今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历史的印证。例如:“礼教”原指礼仪的等级,《左传•庄公十八年》:“礼亦有数”,今闽台两地闽南话泛指“礼节”。“法度”本指“规矩”、“制度”。《书•大禹漠》:“做戒无虞,阁失法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庭。”今两地“法度”均为“方法”、“办法”义,如“伊无法度”(他没办法)。一些亲属称谓仍沿用古代的说法,如两地称媳妇为“新妇”、“婆婆”为“大家”[dage]。汉乐府《为焦仲卿妻作》:“新妇初来时,小姑姑扶床”,“新妇”指的就是“媳妇”。唐代赵磷《因话录》:“昨夜大家小不安适,使人侍之”,“大家”指的就是“婆婆”。闽台两地为满周岁小孩做生日称做“度脾”,这是古代习俗的沿袭。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之五《育子篇》:“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脾;至来岁生日,谓之周。”《说文》:“孵,周年也。”
海峡两岸闽南方言所具有的上述这些共同特点,无不镑刻着中华民族历史上各个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种种烙印,有力地证明了中原汉语是闽台两地方言的共同之源.中华历史文化是闽台文化的统一之根。
三、从闽南方言看闽台文化的地方风貌从海峡两岸所使用的闽南方言中,我们可以看到,闽台文化既从属于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同时又展示了自己丰富、独特的地方文化风貌,它是闽台人民共同的社会文化心态的生动写照,也是两地人民血肉相连亲密关系的有力证据。闽台有些方言词汇反映了闽台两地岁时节日、宗教信仰、丧葬礼俗、婚姻生育等民俗文化的共同特点。例如,妊娠反映称“病因”,孕妇临产月称“顺月”,产后一个月称“月内”。又如,闽台传统丧礼沿袭儒家以“孝”为核心的周礼丧制,以厚葬死者和做佛事敬鬼神为基本内容,融合了地方文化色彩。闽台民间丧礼有一系列繁绸的礼仪名称,如人临终的时候,要移至住屋正厅,并放置于用两条板凳和三块木板临时搭起的“水床”上,这叫“搬铺”。丧家为死者送葬叫“出山”,于死者死亡之日起每七天一次的祭柏称“做旬”,一般要做到“七旬”。丧家延请僧道来祭枢称“做功德”。每年于死者死亡之日举行祭拜称“做忌”。人死后满一年,丧家为死者举行祭把称“做对年”等等,这些习俗,不仅两地的叫法一样,而且至今仍在两地民间流行。
闽台两地人民口语中有许多寓意深刻的方言俗语,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是地方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的投影。如“紧炊无好耀”(欲速不达)、“破柴看柴痕”(因势利导)、“恿猪挥灶,恿图不孝”(不能溺爱孩子)等一类俗语,是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某种经验和体会对现实生活的讽诫。启发人们吸取经验教训。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似,两地沿用’的一些方言俗语大都又与山上海里相关的东西或现象有关。如“掠蚜走蛾”(顾此失被)、“铺面烃、浸水螺”(以假象欺人)、“近路明行行山坪”(舍近求远)等等。另有一些俗语反映了民间习俗,如“末冬节就L孽圆”(迫不及待),“冬节”就是冬至,闽台两地都有冬至搓汤圆的习俗。“一年补霜降,较好规年补富窃”,闽台民间习俗在农历节气“霜降”这一天,人们通常要进食补品。
闽南方言还同流行于闽台两地的民间戏剧、曲艺、音乐有密切关系。如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芗剧)、南音、答缘鼓、锦歌;布袋戏(木偶剧之一种)等;无不深深扎根于闽南方言,进而又对闽南方言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这些为两岸人民共同喜闻乐见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都是用闽南话说唱的。其唱词及语音又是以发样地的语音为标准的。如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瑰宝”的南音,唱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尽管千百年来南音唱词辗转流于海内外,但至今仍与泉州话的语音相当一致。其次,由于源于民间,南音及地方戏剧的唱词与诗文比起来,显得更加口语化,表现在语音上便是以白读音为主,而对于经过文人加工润色的唱词,出现书面语的地方才改用文读音。根于闽南的台湾歌仔戏源于漳州锦歌。在台湾扎根后又再移植于闽南老家,闽南人称之为“芗剧”,实为同一剧种。随着各种形式地方戏曲的广泛传播,对闽南方言的发展和流播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今闽台两地都有一些俗语是源于地方戏曲的,其中有的直接借用戏文,有的则是来自戏曲故事、人物或表演。如泉州戏谚06‘三十六仙嘉礼搬百万兵”(比喻吹牛皮);“李固见员外,无话通说”(理亏词穷);“搬戏头,乞食尾”(形容旧时艺人凄凉晚景)。又如“答晓鼓”是从“念四句”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它采用押韵的闽南话对话形式,恢谐风趣,具有浓郁的乡俗民情。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后,答晓鼓从闽南传入台地,并一直流传至今。由此足见闽南方言对闽台民间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所具有的影响和作用。
还是粤语比其他方言好听
对啊,当初投票粤语就差一票没有选上
引用17楼 @ 发表的:
对啊,当初投票粤语就差一票没有选上
这个是谣言吧。
客家话继承了较多的特性,如完整的入声韵尾[-p̚]、[-t̚]、[-k̚]。一般认为,客家话和后期(为准)之间的承袭关系较为明显。用客家话朗诵的作品,如、,韵律方面比、要吻合得多。
同样保留有的入声[-p̚]、[-t̚]、[-k̚]。试以声母为例,疑母[ŋ-]字在(保留了这个声母,但并未取得与中古汉语在音系上的传承)完全消失,客家话保留了疑母字,最明显例子是“鱼”,无论或都丢失疑母[ŋ-]而读[y],但是客家话仍然读[ŋu]。在则因为不分疑母和喻母、难以判断是否古音。又如非母[f-]在之前并未出现,即所谓“古无”,客家话大部分有[f-]音,为数甚多。个别例外如“饭”,无论或同读[fan],但客家话则读[pʰan],可见客家话仍然保留了少量“古无轻唇音”的状态,芳母[pʰ-]仍极少分化出非母[f-]。
进一步比较――
“吠”字:客家话[pʰoi],日本[bai],日本[hai],的[pui],的[pui]、[hie],的及为[vi],的[fɐi],、及[fei]。
“肥”字:客家话[pʰui],日本[bi],日本[hi],及[pui],的文读[vi],白读[bi],的[fei],、及[feɪ]。
引用16楼 @ 发表的:
还是粤语比其他方言好听
我也觉得好听 , 特别是女孩, 不过这个太主观了, 主贴就不说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100人参加识货团购279.00元23人参加识货团购158.00元38人参加识货团购313.00元37人参加识货团购560.00元24人参加识货团购499.00元10人参加识货团购169.00元18人参加识货团购128.00元30人参加识货团购145.00元23人参加识货团购259.00元35人参加识货团购339.00元16人参加识货团购439.00元49人参加识货团购108.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客家话与普通话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