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到西安上海世博出租车大道东三环有出租车嘛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厅&&&&&&
发布日期:&&&&&&
政办发〔号
《西安市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西安市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
第一章 总则
&十二五&(年)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西安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西安市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十二五&时期西安市城乡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坚持创新驱动、板块推动、项目带动战略。更加突出城乡特色,更加注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和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更加注重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着力构建国际化大都市城市框架,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体系,着力完善住房保障和商品房体系,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保持城乡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全市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服务全局。按照国际化标准建设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畅通便捷、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二)坚持优化建设、管理优先。深化城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城乡建设各领域管理水平,以管理促建设。
(三)坚持综合开发、项目带动。策划、包装依靠自身收益偿还债务的区域综合开发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带动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放在惠民安民上,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条件,使全市人民共享城乡建设的成果。
(五)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重视城乡战略性资源的保护,优先提升中心城区,以城带乡,加快副中心城市、城市组团、小城镇建设进程,促进城乡区域平衡发展。
(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进一步深化城乡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投资重点向非经营性基础设施、民生领域倾斜和转移,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维护和运营的市场化步伐,促进城乡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三、规划依据
(一)《》;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
(三)《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五)《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六)《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
(七)《西安市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发展纲要》;
(八)《西安市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四、规划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九大类,具体为:城乡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对外交通、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公用设施、环卫设施)、人居环境(水环境治理、园林绿化、市容市貌整治、环境保护)、县城和村镇建设、住宅和房地产开发(普通商品房、限价商品房、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综合开发)、建筑行业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和遗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遗址保护)、建筑节能(新建建筑节能管理、既有建筑外围护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能源监管体系建设、农村建筑节能)、城市建设管理等。
五、规划年限
以2010年为基准年,年为规划年。
第二章 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西安市城乡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建设和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水平,构建大都市基本框架。进一步提高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一城多心、轴向式发展的组团城市功能布局;形成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相协调、以县城和&60个重点镇&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形成与建设西安大都市圈战略相适应的内外交通网络体系;形成与山水之城要求相一致的大水大绿生态环境;形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城市特色。立足科学发展和特色建设,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把西安市建设成为便捷、宜居的幸福家园,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规划指标:
&&全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规模1650亿元,其中市本级投资规模650亿元,开发区投资规模1000亿元。
&&主城区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到100%。
&&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达到75%,新区都市化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
&&城市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入,主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主城区城市气化率达到100%。
&&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95公里左右,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18标台以上,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40%以上。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
&&城市绿地率达到3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
&&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5%以上。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
&&主城区公共建筑实施节能65%的设计标准。
西安市城乡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指标
主城区人口(西安市部分)
建成区面积(西安市部分)
城镇化水平
城市基础设施
人均道路面积
轨道交通运营里程
万人拥有公交车辆
公交出行率
自来水普及率
污水处理率
城市燃气普及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人
绿化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平方米/人
二、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市城乡建设将围绕加快创新城乡发展理念,以宜居西安、畅通西安、森林西安、幸福西安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水平,打造&一城多心&的城市空间布局,构建立体式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切实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一)城乡规划
按照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科学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总体规模。实施公共交通导向式发展(TOD),以河流沿岸、地铁和公路干线的走向,安排城市发展方向,形成主城区、副中心组团式发展,一城多心的城市空间结构,防止&摊大饼&圈层式城市空间布局。
1.打造&13560&四级城镇体系。形成功能完备、布局有序、适宜人居的一城多心、轴向发展的组团式城市格局。
&&1个主城区:以新城、莲湖、碑林、雁塔、未央、灞桥和长安为重点的主城区。重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标准,发展和培养城市的主导功能,进一步增强主城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3个副中心城市:高起点规划和建设阎良、临潼、户县3个副中心城市。把副中心城市纳入全市城市建设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和产业转移,加快人口集聚,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副中心城市。
&&5个城市组团:规划建设周至、蓝田、高陵、常宁、洪庆等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产业发达、生态优美的新城组团。
&&60个重点镇: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统一规划、配套建设、扶持产业,重点打造以草堂、代王、余下等60个中心镇,引导周边人口和特色产业向中心镇集聚,形成品牌突出、个性鲜明、功能独特、经济较为发达重点镇。
2.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完成《大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完成《西安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实现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
3.加强小城镇规划编制。对小城镇原有规划进行全面梳理,对没有规划或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分批编制或修编详细建设规划,提出小城镇&十二五&期间的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4.加强城市特色的塑造。将反映和体现古都特色、历史文化和山水环境的地区划定为特色功能区,保证城市在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历史得以延续、环境得以改善、特色得以彰显,城市精神和品质得以提高。
(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以建设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为重点,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创造基本符合国际标准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构建都市区对外3小时辐射圈、内部1小时通勤圈、主城区半小时通达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1.对外交通。构建立体式网络化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
对外交通指标对比表
航空港客运周转量
1800万人次
3100万人次
市区到达大西安都市圈
市区到达关天经济区内的城市
&&航空。拓展西安咸阳国际空港的功能,建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和第三航站楼,建设面向国内、国际的大型航空枢纽,力争2015年前年客运周转量达到3100万人次,使西安成为连接世界各地与中国的空中门户,以及世界航空网络的重要节点。
&&铁路。巩固提升西安在全国铁路路网中的枢纽地位,采用辐射线、环线相结合的布局,加快推进关中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先期启动西安&阎良&富平&铜川&延安、北客站&机场&乾陵&法门寺等路段。加快推进西安&银川铁路建设,做好西安&商洛等路段前期工作,配合做好西安至重庆、武汉、包头等城市的快速铁路规划工作,形成连接省内地市、辐射周边的便捷、快速铁路网。
&&推进大西安都市圈交通网络建设。实现&13&目标,即市区到达大西安都市圈1小时左右,到达&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城市不超过3小时。在现状关中环线与西安绕城高速之间建设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全面推进西安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城市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各城市互联互通、公用共享、衔接配套、服务高效的交通网络。
&&加快高速及干线公路网络建设。构建由高速公路系统和干线公路系统组成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当、服务优质的现代化公路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实现高速公路网络化,为实现1小时都市圈奠定基础。到&十二五&末,西安干线公路网总规模达到14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00公里。
2.城市道路。实现&双15&目标,即主城区内15分钟上快速路,快速路15分钟出城上高速公路。科学布局,优化结构,着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构建&环网相连,节点畅通,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路网体系。
&&加强主城区与副中心城市的联系。加快主城区与临潼、阎良、户县3个副中心城市的快速路建设,完成西阎快速干道、西沣路改造、西户路改造等项目,实现主城区与3个副中心城市至少2条快速连接道路,提高副中心城市到主城区的便捷性,为一城多心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改善城市出入口。完善城市出入口建设,扩充快速路通道,加强城市快速路与对外高速公路便捷相连,缓解对外出口过分集中的问题。建设秦汉大道,连接咸阳与临潼,往返车辆将不再穿越西安市区,缓解城市交通;向东延伸韩森路、东月路,向南延伸朱雀大街、电子正街、新安路,向西延伸大寨路、科技二路、科技四路、科技五路,向北延伸明光路、经九路、红旗路,增加城市出入口的连接通道。
&&建设二环和三环快速路网。规划建设二环路至三环路(绕城高速)高架快速连接线。从东南二环交点、西南二环交点、西北二环交点等二环路重要交通节点引出,建设二环路至三环路(或绕城高速)之间的高架快速连接线。加快推进三环路与城市主干道节点平改立工程建设,建成西三环至阿房一路跨线桥、南三环长安路立交桥、东三环世博大道立交等立交桥(跨线桥),实施北辰大道、广安路、朱宏路等道路的快速化改造和交通管理,提高三环路向城市外围辐射的能力,实现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交通的快速转换,初步形成二环连接三环快速路网体系。
&&完善主城区路网。提高路网级配结构,加大主城区路网建设力度。新建桃园路北延伸、大白杨路、老二环规划路、建强路、凤城二路等一批主干道路,打通洒金桥、韩经九路、公园北路、建东街、南小巷、文景路、纬一街等一批断头路,基本消除三环内的断头路,建成完善的路网体系,提高整体通行效率和服务能力。
&&改造消除交通瓶颈节点。在交通量较大的重要节点增设立交,消除现状道路的交通瓶颈。新建东门立交、北辰大道与凤城五路立交、曲江大道与西影路立交等一批立交,改造太华路与环城路立交、星火路立交等一批立交,实施南门与环南路交通综合治理工程,缓解城市重要节点交通压力,提升城市交通整体通行能力。
&&加快城市支路网改造与人行过街通道建设。加快与主干网相适应的次干道和区域性支路建设与改造,提高路网利用效率,力争每年新建改造30公里支路,增密城市路网,优化路网结构,实现现有道路容量科学扩张,进一步完善微循环路网体系,提高路网的集散能力和交通通达性。同时,结合地铁2号线、1号线、3号线工程,建设一批地下过街通道,提高人行交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3.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全市公交系统建设,建立以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为主体,多层次、多类型的高效、快捷、一体化的绿色综合交通系统。
公共交通指标对比表
全国目标值
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轨道交通出行分担率
公共汽电车进场率
万人拥有公交车量
15标台以上
18标台以上
公交专用(优先)道
城市建成区内单向三车道以上的道路或单向两车道以上的主干道,应设置高峰时段或全天公共汽电车专用道
61.3公里(现有6车道道路343公里)
200公里以上
智能公交系统
建成公共交通智能调度中心;建成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
公共交通智能调度中心;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
&&轨道交通建设。将城市轨道交通与对外快速轨道交通、对外交通枢纽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体化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进度,确保地铁2号线2011年正式通车运营,1号线2013年通车运营,3号线2011年开工并于2015年通车运营,实现地铁运营里程95公里左右。4号线2012年开工并于2016年通车运营,5号线2013年开工并于2017年通车运营,6号线2014年开工并于2018年通车运营。同时根据城市发展,做好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快主城区与3个副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以适应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和需求。
&&快速公交建设。加快快速公交(BRT)线网规划和建设研究,力争启动2&3条快速公交示范线路建设。示范线路尽量选取外围新区道路条件较好的路段,用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走廊带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的建设,引导城市空间的集约型发展,促进外围新区发展。
&&普通公交建设。合理优化现有公交网络布局,结合道路改造实施一批公交专用道和公交港湾的建设。主城区内单向三车道以上的道路或单向两车道以上的主干道,规划建设公共汽电车专用道。大力推广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电动公交车辆,在城市中心区主干道,建立以电动公交车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到&十二五&末,新开辟公交线路83条,调整76条,新增公交车辆3000台以上,公交总运营线路条数达到330条,公交专用(优先)道达到200公里以上,总运营线路长度达到6226.85公里,公交线网覆盖率大幅提高,整体公交网络设施和公交出行服务指标达到国内中等偏上水平。
&&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加快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优先实施交通信号系统建设,为公共交通运行中的相位优先和智能调度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全市范围的智能交通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交通信息服务,提高交通流调控能力,实现点、线、面一体的实时交通监控与管理,形成一种全方位、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
&&出租车。按照国际化大都市定位,适当增加出租车数量,到2015年末全市出租汽车总数达到13000辆,其中高中档车型达到40%以上。为打造低碳、环保的绿色城市,开展电动出租车应用示范工程,到&十二五&末,电动出租车所占比例达到15%。
&&公共自行车租赁。提倡自行车出行,实施明城墙区域42个旅游景点的自行车专用道、服务站以及公共自行车服务管理系统。开展明城墙以外、二环以内重要交通及商贸集中点和浐灞生态核心区的试点工作,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方便快捷、低碳环保的出行服务。
&&静态交通。实行&一合二分&,即&规划与设置相结合,设置与管理分离,管理与经营分离&,在城市中心地带适当建设立体停车库;在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鼓励修建公共停车设施;在二环路以外大力发展公共停车设施。在城市边缘主要交通走廊,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停车&换乘&枢纽设施,以适应私家车普及发展的要求,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加强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衔接,重点建设17个综合交通枢纽、15个公交停车场和8个保养场等静态交通设施,到&十二五&末,初步建成城市客运与城际客运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4.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全方位提升市政综合服务能力,着重提高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覆盖面,高标准建设完善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等公用设施体系。
&&供水。配合做好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建成李家河水库及配水设施,完成石砭峪水库向西安市供水复线工程,建设黑河引水渠道复线工程,加大城市供水水源保护力度,加快梨园坪、曹庙、库峪等3座中型水库建设,构建水质优良、安全可靠的多水源联合供水保障体系。加强供水管网改造,新建、改建输水、配水管网555公里,新建、扩建一批增压站,全面消除主城区的低压供水片区;新建6座水厂,改扩建3座水厂,到&十二五&末,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260万吨,其中主城区(含长安区)240万吨,郊二区四县20万吨。加快建设节水型城市,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和节水水平,建立节水激励和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供气。建立安全、稳定、高效的城市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发展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天然气气化工程,形成多气源供气的格局;城市三环内彻底消灭燃煤锅炉,城市气化率达到100%。天然气中压管网工程建设重点逐步向三环外等城市外围倾斜,建设和完善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和西咸新区(西安市行政辖区部分)等新区管网。&十二五&期间,规划建成投运中压管道300公里,完成天然气城市气化第二门站工程,完善天然气储气设施,提高城市燃气储备和供应能力。
&&供热。加快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和热源厂建设,努力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推进热电联产供热工程。完成太华、城北、雁东和明德门二期等集中供热建设项目,完成集中供热站脱硫设备改造,进一步提高供热能力。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的利用,积极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技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热总面积达9839万平方米,力争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供暖1000万平方米。
&&排水。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新建改造城市排水管网676公里,加快实施城市排水分流改造、城市排水干管及雨水出水口管道工程,解决城市积水及排水困难问题,完成幸福渠和太平河综合治理工程。力争实现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目标。
&&照明。实施道路照明设施改造工作,淘汰低效照明产品,提高路灯设施完好率和路灯的亮灯率。对部分重点路段、建筑、桥梁和广场实施景观亮化,美化城市夜景。合理划分城市照明等级,优化照明系统运行,提高城市照明能源利用效率。
&&供电。新建西安南750kv变电站,建设宝鸡&西安南&渭南750kv环网主网架。新建110kv变电站68座,增容、扩建110kv变电站13座,扩建35kv变电站5座,为大西安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资源。推广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建立与电动汽车发展规模相适应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完成国电西郊、南郊热电厂和大唐户县等9个热电联产项目。
&&完善城市地下管网系统。超前和统筹规划安排城市道路与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消防等各种管线、杆线设施建设,坚持各类配套管网与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和年度城建计划相协调,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施工原则,与城市道路同步建设。
5.环卫基础设施
&&公厕建设。建设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的公共厕所体系。逐步把现有旱厕改造为水冲式厕所,推广中水冲洗厕所。每年新建216座,改造50座,到&十二五&末,城镇公厕数量达到2210座以上,其中二类以上公厕达到75%。
&&垃圾收集。建设布局合理、交通便利、功能齐备、环境良好的生活垃圾压缩收集体系。每年新建垃圾收集(压缩)站40座,到&十二五&末,垃圾收集(压缩)站的数量达到300座以上,全面实现垃圾收集点进入室内。垃圾清运车辆达到736辆,城区生活垃圾压缩清运率达到95%。
&&垃圾处理。继续提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实施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改造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系统。在主城区周边建设一座处理能力2000吨/日以上的生活垃圾备用处理场,一座处理能力2000吨/日的生活垃圾焚烧厂。推进岳旗寨垃圾综合处理场改进处理工艺,实现1000吨/日的处理能力。主城区逐步实现餐饮垃圾全面管理,建设一座处理能力400吨/日的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同时,规划建设大型建筑垃圾消纳场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到&十二五&末,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5%,餐饮垃圾处理率达到50%。
(三)人居环境建设
以生态为主线,以河流为骨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把西安建设成山、水、城、田、塬协调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华夏故都,山水之城&。
1.水环境治理
&&加强水务建设。加大水环境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逐步恢复昆明湖等城市河、湖、池沼和蓄、引、排水体系,截污还清,治理水污染,实行达标排放。实施碧水工程、大水工程,逐步恢复&八水绕长安&胜景,实现&八水润西安&。实施沣河、渭河、潏河(含滈河)、涝河治理工程和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充分利用东有浐灞、西有沣涝、北有泾渭、南有潏滈等河流的水资源潜力,重现河湖水系。
&&完善污水处理系统。按照&企业建厂、政府建网、企业运营、政府监管、企业达标排放、政府按达标水量付费&的模式建设和运营污水处理厂。新建第六(六村堡)、第十(草滩)等5座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第一(邓家村)、第二(北石桥)等4座污水处理厂,加快曲江、浐灞、港务区和西咸新区(西安市行政辖区部分)污水处理系统和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规划建设与污水处理相配套的污泥处理厂。到&十二五&末,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00万立方米,其中主城区175万立方米,郊二区四县25万立方米。
&&加快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全面推进旧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采取新建雨、污水管道和污水截流相结合的形式,实现污水全收集。加快新区排水管网建设,重点实施曲江新区、西咸新区(西安市行政辖区部分)、北客站周边等片区的排水管网建设,新建市政道路同步完成雨、污水管网铺设,实现雨水和污水的分流和收集,充分发挥污水处理设施的使用效益。
&&加快城市再生水系统建设。加快城市再生水回用系统建设,建设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等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处理设施,同步实施配套管网建设,随道路建设同步铺设再生水管道,提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到&十二五&末,主城区再生水回用率达到30%。
2.生态园林绿化
按照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基本形成主城区内&四环、八带、多廊道&绿化主骨架体系和都市发展区生态网络,构筑&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相互叠加的复合生态绿地系统格局。到&十二五&末,西安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5%,森林覆盖率达到48%,进入&国家森林城市&行列,力争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突出林业生态系统建设。保护恢复秦岭北麓自然生态区,建成以水源涵养为主的公益林生态系统,恢复秦岭林区的生物多样性;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以及大绿三期、绿色家园建设等工程;在秦岭迎面坡和丘陵台塬区,重点实施秦岭迎面坡、白鹿原迎面坡、洪庆山迎面坡等绿化工程,提高丘陵区和平原区的森林覆盖率;继续推进良种核桃等名特优新干杂果经济林基地建设;建立城市外围生态屏障,加强河湖水系周边的绿带建设,结合八条水系建设绿色廓道,形成城市绿色生态保护系统。
&&完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以明城墙、二环路、三环路、绕城高速为环线,建设主城区绿色环道,以关中环线路、铁路沿线为通道,建设城乡一体绿色廊道,依托城市自然湿地、&八水&及渭河两岸,绿化河道林荫堤岸,逐步实施和延伸唐城绿带工程,建设城市绿色生态保护环。
&&实施公园景观建设工程。完成兴庆公园、长乐公园、革命公园、莲湖公园、儿童公园等一批现有公园的景观提升改造,新建文景山公园、新纺织公园、红光公园、大兴公园、清凉山公园等20个以上公园。
&&注重新区和城乡结合部绿地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城市外围新区,以及临潼、阎良、户县三个城市副中心的绿地系统,与主城区绿化交相辉映,构成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城乡一体的绿化网络系统。
3.市容市貌整治
&&市容保洁。高架路、立交桥、下穿隧道全部实现机械化清扫和保洁,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采用机械化清扫和人工保洁相结合的作业方式。在原有191辆机扫车(含清洗车22辆)的基础上,按照机械化清扫率要求,每年更新12.5%,新增6.5%机扫车,购置机扫车328辆(含清洗车辆),&十二五&末城市道路机扫率达到40%。
&&市容提升。加快&线网入地&,严格执行《西安市城市道路架空线缆落地管理办法》,将架在空中的各种电力、通讯线尽快埋入地下,努力解决影响城市环境秩序的架空线缆问题。完成中心城区主次干道,一环、二环、三环及其之间城市重要道路,城市广场等重点区域,旅游景点周边和城市出入口的架空线缆落地工程,改善城市立体空间环境。
&&城管执法。认真履行城管执法职能,严厉打击各类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行为。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基层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全面推行标准化执法和网上办案。加快和深化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建设全方位、立体型数字化城管系统,实现主城区范围内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依托数字城管系统,建立和完善城市环境平面、立面、建筑物顶部等职能范围内城市环境秩序的日常监管、监控体系,使城区街面监管、监控达标率达到80%,实现城市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4.环境保护。完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继续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有效控制环境污染,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继续加大水环境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性标志、隔离等整治工程建设,完善饮用水水源污染应急预案,加大检查频次,打击危害饮用水水源的环境违法行为,开展109项水源地水质指标监测,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从日起,全市现有和在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氵皂河、灞河等入渭主要支流建设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水质;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对严重环境违法行为决不姑息,从严查处;强化水污染应急和污染源监控能力,全市所有重点工业污染源和污水处理厂应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做到实时监控,动态管理。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各类扬尘污染源的控制,全面实施火电、水泥、石化等行业脱硝工程,稳步提高脱硫设施综合脱硫效率,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启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工作,改善城市能源结构,进一步加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十二五&期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
5.城市防灾避难。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助能力。
&&防洪。重点搞好渭河、灞河综合治理工程以及潏、沣、泾、浐河城区段防洪工程建设;加大漕运明渠、幸福渠改造建设力度;完成浐灞生态区、曲江新区、西咸新区(西安市行政辖区部分)等新区的排水防洪系统建设。
&&防震。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建设,新建、改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在市区13条地裂缝发育带危险区范围内,实施拆搬迁还绿工程,加强秦岭北麓等生态区不良地质段综合整治。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强化超限高层抗震审查力度。
&&人防。加快区(县)人防指挥所建设,实现市级指挥与区(县)指挥系统互联互通。人防工程建设逐步向城市新区和有条件的城市化乡镇扩延。加大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重点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平战结合的单建人防工程,结合地铁建设、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等,在人员密集的区域建设一批兼顾人防应急避难所的地下停车场,缓解停车难状况,改善城市交通,增加城市繁华区绿地,使人防工程建设有序合理发展。
(四)县城和村镇建设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实施重点镇优先发展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基本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以小城镇为节点,农村村庄为基础,相互衔接、功能协调、服务基本完善的县域城镇化体系。
1.加强县城建设。按照&转变方式、科学规划、完善基础、多元投资、提升功能、统筹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快和提升户县、周至、蓝田、高陵等四个县城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转变发展方式。积极研究城乡建设发展方式,建立主城区和四个县城统筹一体的规划建设和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将四个县城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全市城建大局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四个县城路网建设,完成县城主干骨架道路建设,配套完善供水、排水等管线,加快提升县城基础设施水平。实施四个县城供热、天然气气化工程,完成四个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及相关场站建设。加快县城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县城面貌。
&&加快产业园区发展。把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按照《西安市加快推进区县工业园区发展建设的若干意见》,统筹规划建设各县产业园,积极承接主城区、开发区及外部产业转移。积极推进将主城区的仓储物流、来料加工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县城产业园区转移,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形成以县城为生活居住和基本服务区,以产业园为生产区,以产业发展支撑县城发展,县城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框架。
2.村镇建设。
&&大力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以60个市级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推进和完善小城镇基础和公共设施配套,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小城镇功能和人居环境水平,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现代气息的小城镇。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到&十二五&末,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创建全国一流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大力推进城市公交向农村的延伸,力争实现村村通客运,完成农村二级公路网化工程建设任务。到&十二五&末,西安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025公里,实现10分钟由各区县中心通达高速公路或干线公路,50分钟由市中心区通达各县区中心。
&&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村容村貌的整体提升。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着力推进村镇道路、供排水、供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在小城镇推进建设生物污水处理等简单、低耗的污水处理设施。实施&美丽清洁村庄&工程,开展村镇环境建设整治,初步形成&村户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推进村镇成为容貌整洁、基础完善、生态优美、管理有序、人居环境优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建设和完善重点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结合60个重点镇建设,加快推进镇域建成区污水处理站建设,使重点镇域及周边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到&十二五&末,60个重点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极大提升重点镇环境面貌,消除环境污染。
&&推进小城镇特色建设。因镇制宜,积极打造特色镇,示范带动一般镇。开展&西安特色小城镇&创建活动,根据不同特点和所处区位,分类确定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多形式、多途径、多方位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到&十二五&末,建成5&10个&西安特色小城镇&,引领小城镇健康发展。
(五)住宅与房地产开发
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构建以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为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住房供应体系。&十二五&期间,人均居住面积到达32平方米。
1.普通商品房。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有效控制商品住房价格,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推广建筑节能,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2.限价商品房。按照政府组织协调,企业市场运作的原则,采用&限房价、限套数、竞地价&的方式逐步加快限价商品房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限价商品房640万平方米、约8万套,基本解决全市8万户中等以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3.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三环以内城中村的整体改造任务,以及三环以外30个村庄的整体改造,共完成85个城中村的整体改造任务,五年拆除民宅1500万平方米,涉及约3.7万户、12.5万人、1.8万亩土地;完成93个村的回迁安置工作,其中包括73个续建项目的回迁安置工作和20个新建项目的回迁安置工作,涉及约 3.7万户、12.2万人。
4.棚户区改造。积极贯彻中央加快城市棚户区以及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精神,积极启动成片国有工矿企业棚户区改造工作。启动32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拆除各类房屋面积约552万平方米,涉及6.9万余户、24.5万余人。续建安置楼322.2万平方米,新开工安置楼442万平方米,回迁安置8.9万户、33.8万人。&十二五&期间,基本消除二环内棚户区,老旧工矿棚户区。
5.经济适用房。重点围绕城市新区、地铁和快速路沿线以及交通便利的三环以外区域进行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建筑面积621万平方米,为9万户家庭(平均每户建筑面积约69平方米)提供经济适用房。
6.廉租房。稳步推进廉租房建设,逐步增加实物配租比例,形成以实物配租为主,以租金补贴为辅的廉租房保障制度。&十二五&期间,新增廉租住房250万平方米,约5万套,租金补贴9200户,对全市5.92万户低收入以下住房困难家庭做到应保尽保。
7.公租房。按照&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限定户型面积、供应对象和租金标准,解决本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具有稳定职业且在本市居住一定年限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十二五&期间,政府和各类投资机构新建公共租赁房373万平方米、11万套,基本对全市3.2万户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3.4万户(人)新就业职工和4.4万户(人)外来务工人员做到全覆盖。
8.综合开发。按照&政府组织、统筹协调、统一规划、统一配套、整体拆迁、市场运作&的原则,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各级政府投融资公司为主体,实施周边区域综合开发,改善区域服务功能,提高土地开发价值,提升区域城市面貌,增强城建项目融资能力,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充分兑现城市价值。实现&拆除一片旧房、修建一条新路、改造一个区域、繁荣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十二五&期间,依托城建计划实施一批综合开发项目,通过典型项目带动城市综合开发的顺利推进,形成住宅建设与房地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的局面。
9.综合配套。规范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小区建设同步实施中小学、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室外健身设施、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配套设施。完善老旧居住区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生活便捷水平。
(六)建筑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继续做大做强建筑业,巩固和发展建筑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到2015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以1500亿元计,&十二五&期间年预计平均增长15%),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50亿元。培育特级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两家,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在现有50家的基础上增加50%,达到75家。建筑劳务企业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重点以规范管理、提高综合素质、扩大企业人员规模为目标,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
完善建筑业市场准入、清出机制,严格资质审批制度;加强工程建设制度公开及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土地、规划、施工、房地产等方面建设信息;完善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建设领域信用体系的监督考核作用;规范勘察设计市场,提高建筑设计质量和水平,加强抗震设防管理,确保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安全。加强工程招标、投标监管,加快招投标统一市场建设,形成涵盖房建、交通、水利、市政、电力等行业的全市统一的建设工程交易市场;严肃查处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违法行为;深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活动,继续开展建筑工地远程监控工作,推进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创新建筑装饰业监管体制,促进建筑装饰行业规范化发展,制定建筑装饰业工程节能和绿色环保标准,建立建筑装饰业材料的市场准入和清出机制。
(七)历史文化名城和遗址保护
发扬古都历史传统,传承西安人文精神,进一步挖掘和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坚持新旧分治的原则,继续实施&唐皇城&复兴计划,重点保护传统空间格局、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古老建筑及近现代优秀纪念性建筑,形成巷、墙、林、园、河、路六位一体的格局。实施博物馆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建设50&80座博物馆,使博物馆总量突破100个,将西安市建成国际知名的博物馆之城。
2.大遗址保护。总结大明宫遗址公园等遗址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的经验做法,做好丰镐遗址、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姜寨遗址等保护工作,实施文物本体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为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奠定基础。实施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做好汉长安城遗址、隋唐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兴庆宫勤政务本楼遗址、明德门遗址、天坛遗址、延平门遗址、含光门遗址、小雁塔)、鸠摩罗什舍利塔、兴教寺塔、大秦寺塔、清真寺等文物本体的保护展示工程。争取在西安市设立&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加强西安市的大遗址保护管理职能、执法力度和综合协调能力,享受国家级文物保护等各项优惠政策。
(八)建筑节能
1.新建建筑节能管理。全市(除农村地区)新建建筑严格执行《陕西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西安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现设计阶段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施工阶段标准执行率达到98%以上。&十二五&期间建筑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6%。
2.既有建筑外围护节能改造。在充分考虑城市特点,结合提升建筑形象的前提下,到&十二五&末,实施既有建筑外围护节能改造面积300万平方米。
3.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积极推广太阳能光电光热、地下热源等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到&十二五&末,新建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积达到260万平方米。
4.能耗监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以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为主的能源分析、诊断、评价体系。到&十二五&末,完成180栋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
5.农村建筑节能。在农村新建居住、公共建筑中逐步发展和推动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建筑节能材料,力争重点扶持20个新农村示范建设项目,有效带动新农村建筑节能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节能保温农宅工程、既有农民住宅节能保温改造工程1500户。
(九)城市建设管理
坚持&优化建设、管理优先&,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验,丰富管理手段,提高城建管理工作的公开性、透明度,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各领域的管理水平,以管理促建设。
1.加强规划管理。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保障机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严格规划控制,加强规划执法,规范建设行为,确保规划实施的强制性和连续性;进一步提高规划审批效率,加强审批后管理,建立联动机制;完善规划公示制度,提高公众参与度和程序透明度,形成政府规划工作和社会规划意识的良性互动。
2.加强土地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留足城乡发展空间;加强土地整治力度,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措施的实施,保障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存量土地;建立严格、科学、有效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及地租地价杠杆,积极处置闲置土地,加强土地储备工作,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3.加强资金管理。加快盘活存量资产,通过充分挖掘土地、自然、文化等潜在资源,提高城建项目的运作收益;继续推行特许经营管理,进一步开放城建投资领域,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探索融资新渠道;加强项目前期策划论证工作,完善偿债机制,努力实现重大项目资金自我平衡;加强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和预、决算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4.加强城市公共应急管理。逐步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制定供水、供电、供气、公交、防震、防洪等领域的应急预案,健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城市应变防患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切实维护广大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要实现上述建设目标,需要城乡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付出艰辛的努力。为此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坚持科学发展,注重规划引领,为&十二五&城乡建设提供科学的规划保障
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制定组织领导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点项目进展和落实情况。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将《西安市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切实抓好落实。
完善相关部门和行业专项规划。《规划》是西安市&十二五&期间城乡建设的综合性、纲领性规划,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各类专项规划编制要体现《规划》总体要求,做好完善和衔接,尽快形成统一的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体系。
建立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建立《规划》实施动态跟踪和中期评估制度,根据形势变化和实际需要,对《规划》的目标任务进行必要的修订。进一步加强城建统计信息工作,提高对城市建设规划实施和运行效益的分析水平。
二、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为&十二五&城乡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拓宽融资渠道。一是积极申请中、省资金,争取国家财政预算内资金和专项资金的支持。二是提高财政性资金的投入力度。严格按照城建相关的税、费征缴政策,做到应收尽收,应缴尽缴;逐步提高财政统筹财力用于城建投资的比例。确保市、区两级用于城乡建设的财政性资金年增长率不低于全市GDP的增长率。三是充分利用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加强城乡建设,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积极推动西安水务集团、市建工集团、秦华天然气等企业上市工作。四是拓宽民间投资领域,以政策为导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以BOT、独资、合资等各种形成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城乡基础设施的投资、经营与管理,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
提高融资能力。一是积极推动现有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升级。转变融资平台公司目前重&融资&,轻&建设、经营&的职能定位。通过充实资本金,增加现金流,注入经营性资产和项目,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商业运作;为承担有稳定经营性收入的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且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公司,以及承担非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的融资平台公司,保持、提升其在金融系统合格借款人的资格。二是对自身有收益,且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偿还投资债务的项目,积极推进以项目法人公司作为承贷主体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降低融资平台公司还贷压力。三是将公益性设施和经营性设施整合,包装成依靠自身收益偿还债务的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市场化运作。四是对还款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的公益性项目,通过财政预算等渠道,或采取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三、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提高项目投资效益,为&十二五&城乡建设提供科学的管理服务
一是加强城建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和深度,做好项目选址、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建设方案、经济动态分析等可行性分析和论证,深化方案设计、扩初设计等技术工作,完善城市建设项目方案论证机制,切实提高城乡建设项目的经济型和技术合理性。
二是加强城建项目投资计划的科学管理,统筹协调项目安排及实施进程。根据项目和资金的实际情况,及时对投资计划进行调整;强化执行计划的审批管理工作,提高执行计划的编制深度,明确建设内容、资金使用、建设进度、实施方案、目标要求等具体内容,提高决策水平,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是强化项目过程监管,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提高施工图设计审查的深度,规范项目招投标活动,加强工程现场管理、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的审批管理;严格执行报建制度、项目法人制度、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质量安全监督及竣工综合验收程序。
四是强化资金的监管,严格预、结(决)算审核管理,合同备案管理,提高城乡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投资效益。
五是加强行业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统筹做好城建项目技术方案衔接和建设。
四、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城建体制机制改革,为&十二五&城乡建设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一是以西安市地下管网建设公司为平台,对供电、通信等各类管线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施工原则,与城市道路同步建设,避免重复开挖,节约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效率。
二是以西安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运营公司为平台,通过整合资源、公司化运营,形成公共停车场建设的引领示范效应,达到公共停车资源&以运营促融资、以融资促建设、以建设促交通&的良性循环。
三是搭建新的资产运营公司,整合、注入政府性的垄断资源,并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的资产化。将文化遗址保护类、公园类等项目,策划包装成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偿还债务的项目,并成立法人公司实行市场化经营,实现&以园养园&。
四是推进综合开发、项目带动。挖掘整合资源,策划、包装依靠自身收益偿还债务的区域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市场化运作,带动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五是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市场化、多元化。按照&投、建、管、用&逐步分离的原则,健全完善市政公用设施维护、园林绿化养护等作业公开招标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专业性作业要求,通过公开招标选择养护作业单位或承包单位,实行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
六是树立城乡建设一盘棋的思想,精心组织,全面规划,加快主城区与区县、开发区、切块管理区域基础设施配套的衔接。
城市维护建设重点项目
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总体要求,继续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实施一批对增强经济发展有重大推进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一批提升市政公用设施、缓解交通拥堵的民生项目,一批对改善生态环境、加强遗址保护有重要意义的城市特色塑造项目,全面促进公共服务和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水平,构建立体式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推进城市交通、市政公用设施、生态环境保护、遗址保护等领域的建设,共涉及10类86个项目,总投资1533亿元。
具体项目详见附表:
西安市年重点建设项目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
1075.38亿元
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纺织城&后围寨)
全长25.36公里,设车站19座、纺织城停车场、后围寨车辆段各1座,主变电站2座,控制中心与二号线合建。
地铁2号线工程(铁路北客站&韦曲)
全长26.64公里,设车站21座,停车场、车辆段与综合维修基地、控制中心各1座,主变电站2座。
地铁3号线工程(港务区&鱼化寨)
全长36.3公里。地下线24.4公里,高架线11.9公里,设车站26座,地下站18座,高架站8座。
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后围寨&咸阳森林公园)
全长6.3公里。全部为高架线,设高架车站4座。
地铁4号线工程(草滩&航天东路)
全长34.3公里,全部为地下线路,设车站28座,车辆段综合维修基地、停车场各1座,主变电站2座。
219.35亿元
地铁5号线工程(和平村&纺织城火车站)
全长25.7公里,全部为地下线路,设车站19座,车辆段综合维修基地、停车场各1座,主变电站3座,五号线控制中心与四、六号线合建,位于四号线航天城车辆段内。
159.71亿元
地铁6号线工程(纺织城&侧坡)
全长35.7公里,全部为地下线路,设车站25座,车辆段综合维修基地、停车场各1座,主变电站2座。
215.82亿元
城市综合交通改善项目(世行贷款项目)
西安城投集团
城市路网改善建设子项目
包括建设5座立交桥,分别是东北二环立交、东南二环立交、玉祥门下穿通道、东门下穿通道、太白路与丈八路立交和环南路改造工程。
户县城区道路建设子项目
包括4条路和一个下穿铁路立交。
公共交通建设子项目
包括建设2个公交枢纽站、1个公交保养场(占地300亩,容量386辆)和13条公交专用道。
交通管理建设子项目
包括交通信号区域控制系统、交通监控系统和事故勘察统计分析系统、救援设备等。
城市空气污染综合监控与防治子项目
包括城市交通污染物排放监控系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空气质量信息管理与数据分析系统,支持保障系统等四大系统和西安市环境空气监督检测中心大楼建设。
明城墙区域自行车道路工程建设子项目
全长26.7公里,同步建设自行车系统。
未央宫汉代道路保护子项目
道路全长8.4公里。
能力建设子项目
包括城市综合交通战略规划研究、财政资源规划与分析、区域交通控制研究、国内国外考察培训等。
城市路网完善项目(亚行贷款二期项目)
西安城投集团
道路完善子项目
包括阿房一路西三环跨线桥、科技二路西段(西绕城&丈八北路)、大寨路(雁环北路&西三环)、昆明路、朱宏路&北二环立交、凤城四路立交、红庙坡立交、星火路立交、凤城八路&北辰大道立交、凤城八路&太华路立交等10个分项目。
行人通行及安全子项目
选择120个典型交叉口优化改造,确保行人安全,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并为下一步市区交叉口大规模改造提供示范。
交通需求管理(TDM)子项目
包括四个项目:①地铁三号线起止点(港务区和高新区)各新建1个综合交通换乘枢纽;②地铁二号线起止点(北客站附近和航天基地附近)各新建1个公交停车场;③配合路网完善项目和综合换乘枢纽项目共同规划定点新建5座加油加气站;④新建5座立体停车场(库)。
智能交通系统(ITS)子项目
包括建设动态交通信息采集发布系统、交通视频监控系统、交通违章自动监测系统,以及道路安全教育和路权分享计划等内容。
环境监测及保护子项目
包括建设西安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系统、大型车辆尾气检测系统、空气质量数据采集系统等内容。
红线宽度(m)
城市道路项目
市市政局 各相关区、开发区
西咸交界&临潼新区
西沣路拓宽改造
丈八东路立交&环山旅游路
朱雀大街南段
南三环&西部大道
电子正街南段
丈八东路&西部大道
凤新路&北辰大道
北二环&凤城十路
东月路东延伸
东三环&狄寨水安路
东南二环立交&南三环
韩森路东段
幸福路&纺西街
咸宁路&北三环
科技四路西段
丈八北路&西三环
科技五路西段
丈八北路&西三环
朝阳门&浐河桥
尚贤路&尚苑路
尚苑路东段
明光路&西铜高速
尚宏路&西铜高速
凤城十二路&尚苑路
北三环北辅道&尚苑路
尚新路&尚苑路
新安路&公园南路
未央路&太华路
未央路&太华路
向阳大道&尚稷路
阳光大道&辛王路
纬二十九街
文景路&工农路
纬三十一街
文景路&未央路
凤城五路&北三环
纺织城产业园&华清路
大兴路&大庆路
大兴路&大庆路
长乐路&华清路
清凉寺北路
长安路&电子正街
西沣路&子午大道
电子正街&西沣路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南三环长安路立交
南三环与长安路交叉口建设立交桥
南三环雁塔南路跨线桥
南三环与雁塔南路交叉口建设跨线桥
南三环马腾空跨线桥
南三环与马腾空交叉口建设跨线桥
西三环锦业路跨线桥
西三环与锦业路交叉口建设跨线桥
西三环丰景路跨线桥
西三环与丰景路交叉口建设跨线桥
东三环世博大道立交
东三环与世博大道交叉口建设立交桥
北三环港务西路跨线桥
北三环与港务西交叉口建设跨线桥
北辰大道凤城五路立交
北辰大道与凤城五路交叉口建设立交桥
曲江大道西影路立交
曲江大道与西影路交叉口建设立交桥
东南二环立交二期
东二环与南二环立交二期工程
环城北路太华路立交
环城北路与太华路立交改扩建
北二环太华路立交
北二环与太华路改建成互通式立交
市政公用设施
辋川河引水李家河水库工程
包括水库枢纽和输水暗渠组成,输水暗渠总长71公里,总库容550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7669万立方米。
长安梨园坪水库工程
总库容2915万立方米,坝高110米,输水渠道30公里,增加西南郊供水40万立方米。
蓝田曹庙水库工程
作为李家河水库的子库,总库容2000万立方米。
黑河引水复线工程
在黑河口至长安区见子河敷设DN2000铜套筒混凝土管71公里。
西安水务集团
水厂建设项目
新建水厂6座:①第三水厂迁建工程,重建供水能力10万吨/日;②东南郊水厂工程,新建供水能力25万吨/日;③西南郊水厂工程,新建供水能力40万吨/日;④草堂基地水厂,规划净水5万吨/日;⑤长安子午水厂工程,规划净水10万吨/日;⑥楼观水厂,规划净水5万吨/日。
改扩建水厂3座:①第四水厂改扩建工程;②五水厂改扩建工程;③草堂基地水厂。
西安水务集团
城市老化供水管网改造工程
改造老化管道289.6公里,包括老城区98.6公里,低洼棚户区和城改区71.3公里,地下水水源地119.4公里。
西安水务集团
供热、供气
天然气管道及调压站建设
包含3个项目:①城市气化工程南门站(第二门站)项目:建设门站1座,25万立方米/小时;②建设LNG应急调峰气源站扩容项目;③城乡气化工程:市区及周边区县天然气管网建设;④建设次高压干管总长约48公里,配套高中压调压站6座。
西安城投集团
城市集中供热项目
包含5个项目:①大唐渭河热电厂、陕西渭河发电余热项目;②西安市东南地区集中供热项目,7&84MW热水锅炉及配套管网建设;③3538集中供热项目,3&70MW热水锅炉及配套管网建设;④高新区热力中心及配套管网建设;⑤城北集中供热项目。
西安城投集团
生态环境保护
水环境综合治理
沣河干流生态治理工程
按照50&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对沣河干流36.9公里河道实施生态治理,形成河流水面、人造湖泊、湿地水面等水面1.07万亩。
汉城湖(团结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
总用地2.09平方公里,其中湖体用地0.57平方公里,岸线用地1.02平方公里,城市储备用地0.5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涉水工程、公共建筑及配套服务设施、商业建筑等3部分。
渭河城市段南岸堤防综合治理工程
对现有渭河沿岸28.65公里堤防进行加高培厚,设防标准300年一遇。建设堤顶道路、新建雁翅坝、4座跨河桥梁及绿化工程。
生态园林工程
幸福林带项目
总面积68.3万平方米,其中绿化4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广场、园林建筑、雕塑、座椅等。
浐灞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项目
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其中雁鸣湖湿地6平方公里,桃花潭湿地3平方公里。主要建设河道砌护,清淤,岸线绿化,植被恢复,道路,景观小品,动物栖息地等。
浐灞生态区
文景山公园
位于铁路北客站东北角,占地45万平方米。
市市容园林局
位于红光路以北,氵皂河以西,占地50万平方米。
西安城投集团
清凉山公园
位于长安区与雁塔区交界处,东临朱雀路、西临东仪路、南临长安区西部大道,占地67万平方米。
市建工集团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总占地面积5.84平方公里。包括核心保护区、科普展示区、休闲游览区、管理服务区。退耕还湿面积40万平方米,自然植被恢复面积100万平方米,沙坑改造面积10万平方米。
浐灞生态区
沣渭三角洲湿地公园
总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建设三角洲范围内生态湿地工程、旅游设施、商业设施。
新建污水处理厂
新建污水处理厂5座:第六(六村堡)污水厂工程,污水处理能力20万吨/日;第十(草滩)污水厂工程,污水处理能力8万吨/日;第十一(新筑)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处理规模2.5万吨/日;洪庆污水处理厂工程,处理规模2万吨/日;航天基地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
西安水务集团
相关区县、开发区
改扩建污水处理厂
改扩建污水处理厂4座:第一(邓家村)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污水处理规模为10万吨/日;第二(北石桥)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污水处理规模为20万吨/日;第三(纺织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污水处理规模为10万吨/日;第四(店子村)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污水处理规模为12.5万吨/日。
西安水务集团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和周边改造
规划面积19.16平方公里,项目北至凤城五路&北二环,南至环城北路&华清路,西至未央路&红庙破&星火路,东至北辰大道&东二环路。项目建设以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为特色。
大明宫保护办
汉长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重点遗址保护展示,博物馆、汉文化研究中心及遗址公园和历史文化民俗村(镇)的建设;遗址区村庄整理;汉代道路保护等基本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改善,在遗址区内进行环境整治和绿化;合理规划建设遗址区以外的城市发展空间和土地开发。
昆明池遗址保护项目
恢复昆明池遗址,打造万亩生态水面,保护性开发丰镐遗址,建设牛郎织女旅游风景区。
杜陵遗址公园
占地约1万亩,主要建设道路、景观、公共服务设施、相关配套设施及遗址的保护和展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博出租车叫车电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