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眠唐庚抒发感情的文章了什么感情

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 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小题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小题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小题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小题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小题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小题1:“太古”,指远古时期;远古万物都不复存在。“山静似太古”,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就如这万物都不复存在的远古,这是诗人用来渲染周围的环境:诗人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这是诗人空间上的渲染。【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小题2:这一联谈及两个对象——“世味”与“时光”。对“世味”诗人是“门常掩”,对“时光”诗人称“簟已便”。一句一事一心境。结合诗后所给注释,可知“世味门常掩”,表达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盛夏时分,醉卧竹席,是多么惬意,由诗意可知诗人恬淡的心境。【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小题3:命题者没有难为学生,将“芒焰在简淡之中”的意思告诉了学生,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是,就是用诗句来解释诗评的话。就本题而言,诗歌中的哪些方面是平淡的,这平淡中蕴藏着诗人怎样的激烈情感。本题赋分4分,可从两个角度切入。比如,平淡——人的平淡、物的平淡等。【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93724267072146277263186298885305750醉眠(唐庚)阅读答案_高三语文_萌芽学习网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醉眠(唐庚)阅读答案
&&&&&&&&&&★★★
醉眠(唐庚)阅读答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20:15:32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l)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10.名句名篇默写(8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至人无己, ,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2)汩余若将不及兮, 。(屈原《离骚》)
(3)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醉不成欢惨将别, 。(白居易《琵琶行》)
(5)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7)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
(8)祸兮福之所倚, 。(《老子》五十八章)
【参考答案】
9.(l)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10.(8分)(1)神人无功 (2)恐年岁之不吾与(3)无边落木萧萧下 (4)别时茫茫江浸月 (5)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濯清涟而不妖 (7)衣冠简朴古风存 (8)福兮祸之所伏
阅读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阅读: 下一篇阅读: 没有了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正文
唐庚《醉眠》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作者: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唐庚《醉眠》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释】: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作者简介】
唐庚(),字子西,丹棱(今四川眉州西)人。绍圣进士。宋徽宗时,张商英荐其才,除提举京畿常平。张商英罢相后,他也被贬至惠州。遇赦后,为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他的诗风豪放,时人称为“小东坡”。著有《眉山唐先生文集》。
他和算得小同乡,也贬斥在惠州多年,身世有点相像,而且很佩服。可是他们两人讲起创作经验来,一个是欢天喜地,一个是愁眉苦脸。苏轼说:“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俞此者”;唐庚的话恰好相反:“诗最难事也!吾……作诗甚苦,悲吟累日,然后成篇……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返复改正……复数日取出读之,病复出,凡如此数四”。唐庚还有句:“诗律伤严似寡恩言”,若用朱熹的生动的话来引申,就是:“看文字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不恕他,用法深刻,都没人情”。因此,他在当时可能是最简练、最紧凑的诗人,虽然也搬弄故典,还不算厉害,只是炼字炼句常有弄巧成拙的地方。
【翻译】:
山谷静得仿佛没有人烟的远古,
每一天都漫长得如同一年光阴。
暮春还有些花儿绽放,
依然能够让我在赏玩时醉酒;
鸟儿婉转的啼鸣,
并不妨碍我安眠。
尝尽了人世滋味我总是掩上门扉,
这时节躺在竹席上非常适宜方便。
梦中常常得到优美的诗句,
可拿起笔时,
却又忘了该用什么语言。
从空间上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从时间上说,无所思虑,无所用心,一天就好像是一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以下就具体写其顺适:春天不是就要过去了吗?没关系,春去春来他本就认为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吗?也无妨,在他听来,与树头清风,草中虫鸣也没什么两样,总是天籁,不妨高眠。
三、四句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躲进小楼成一统”,世味进不来,当然也就闻不到,这是饱尝世味之人的辛酸之言,也是他在这特定的时空中所体悟到的价值观。另外,盛夏时分醉卧当然已用得着竹席,但这得到清凉的,哪里只是身体呢?正是由于进入了这种顺适之态,所以即使是作诗这样的超功利之事,他也是无可无不可:“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另有作于同时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可以参看:“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其中所透露出的禅意,与此诗正是相通的。
本诗的“诗眼”是“醉”。全诗以“醉”为中心,因为诗人终日喝酒麻木自己,才有了下文“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的感叹.
唐庚此诗造意古朴,对仗工稳,韵味悠长,令人咏叹再三,不忍释卷。诗中了诗人在初夏之时的日常起居生活,意境幽美。炎炎夏日,昼长难度。谪居深山之中,面对寂寂青山,少不了独酌花间,残红点点,也足以让人陶醉;好鸟声声,婉转动人,仿佛催眠曲曲,诗人免不了多喝几杯,不觉之间睡意顿生,好在竹凉席是现成的,诗人在这鸟语花香中很快进入了梦乡。在睡梦中,诗人的思绪并未停止,诗兴亦信马由缰,于是佳句亦奔涌而来。然而遗憾的是诗人醒来之后,提起笔想把那些梦中频得的佳句写下来时,却又只剩下片鳞只爪,不知从何写起了。此种境况,即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大凡诗人都有这种提笔忘言的体会。&
【阅读训练】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P[1]&&
文章录入:&&&&责任编辑:&
相 关 文 章唐庚《醉眠》赏析
唐庚《醉眠》赏析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1、& 太古,指远古时代。
2、& 簟(dia`n)竹凉席。
便(pian)便当、适宜。苏轼《和子由寒食》:“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
4、& 忘筌,筌(quan)竹制的捕鱼工具。 忘筌, 即“得鱼忘筌”
;语出《庄子外物》“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意为捕捉到鱼便忘记了捕鱼的工具。此处用比喻义。“忘筌”即是忘言。
此诗为唐庚贬居惠州时所作,明是写醉眠, 实则抒发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苦涩心情。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首句点明居所之环境,四围山林环抱,诗人幽居其中,块然独处,与世隔绝,恍若置身远古时代,远离尘世的喧嚣。夏日天长,时间也仿佛凝固、静止了,显得格外漫长。这一联看似平和,实则反映了诗人投荒万里,离群索居,寂寞难耐之心理感受,堪称名句。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颔联抒写户外景象,紧扣“醉”字,春意阑珊,花事将尽,枝上只剩残红点点,但这也足以让人陶醉,诗人免不了多喝几杯。声声鸟语,宛转动听,仿佛催眠曲曲,酒酣耳热之间,睡意也悄然袭来。
此联工丽华美,画靣生动。“好鸟”一句从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化出,而赋于其新意,自然领起下文,转入对“眠”的摹写。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这一联笔触转入室内,“世味”二字为全篇诗眼。时诗人谪居惠州,处境微妙,达官贵人避之惟恐不及。故“门虽设而常关”也。“门常掩”即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饱含辛酸。世态之炎凉,人情之冷暖,尽在“世味”二字中矣!
值得注意的是,“世味门常掩”按正常语序应为“门掩知世味”。而诗人有意将“世味”前置,不仅是为了协调声律,更是强调其内心之感慨。联想到他在《寄傲斋记》中,设想归隐故乡后,会将居室之门命名为“常关之扉”,足见贬居惠州的几年,在诗人心底曾留下多么铭心刻骨的伤痛!
下句自我安慰,好在竹凉席是现成的,方便、适宜,正好借此打发时光。这-句看似调侃,实则隐见愤激。
尾联写由眠到醒的过程。“梦中频得句”,只有在睡梦中,诗人才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思绪也信马由缰,纵横弛骋。于是佳句亦奔涌而来。然而好梦不长,正当诗人沉醉于这美好的梦境,却“侃惊起而长嗟”,想提起笔来,将梦中频得之句写下来时,却又只剩下片鱗只爪,不知从何写起了。这种情境颇似东坡的“作诗火急追亡逋(逃犯),清景一失后难摹。”大凡诗人,都有这种提笔忘言的体会。
这一联借梦境与现实的强烈落差,抒发乍得复失的惆怅之情,幽默中见苦涩,平淡中见蕴藉,很值得玩味。
此诗叙亊、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浑然无迹,语淡意深,“余花”“好鸟”一联尤为精彩,是唐庚的代表作之一。
关于此诗最后一句“拈笔又忘筌”,当代大家钱钟书在他的《宋诗选注》中注释为“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么说了。“筌”借作“诠”。”乍一看,似也说得通,但把“筌”解释为“诠”则彻彻底底地错了!《现代汉语大词典》对“筌”的注释是“用竹或草编的捕鱼工具”。而查遍《康熙字典》《辞源》《辞海》《说文》均找不到”筌可以作“诠”的假借义或转注义。其实“忘筌”一词源出于&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历代诗人用此典甚多,如晋嵇康《赠秀才从军》:“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唐骆宾王《秋日山行简梁大官》:“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张正元《临川羨鱼》:“结网非无力,忘筌自有心。”白居易&《李渣州题韦开州经诗》:"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贯休《渔家》“但得忘筌心自乐,肯羨前贤钓清渭。”现代郭沫若在《新旧文学之争》中也说:“我们读书的目的,要在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筌。”
综上所述,可见唐庚《醉眠》诗中“拈笔又忘筌”也是用了庄子这个典故。全句的意思是:提起笔来想写又忘掉该写些什么了。“忘筌”即是“忘言”。
由此可见,做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侥幸,否则,即使像钱钟书这样著作等身的大家,也难免出现这样的谬误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13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中精品题库
最新高考模拟题
名校精品试卷
2013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于||文档简介
&&含&#8203;答&#8203;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抒发感情的文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