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蜀蜀香楼火锅团购有没有注册

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分享链接:
文章来源:
看上去流口水
动手试了一下真的不错
所有回复(0)
桃子散发出舒缓又醉人的味道足以让你欲罢不能,她不需要华丽的装饰以及各种香料的配合,只需要糖、奶油的搭...
日本最近出现了超人气甜点-绣球花包装的金平糖。乍看之下宛如一朵朵美丽的绣球花,可爱造型光是摆在桌上就...
简介这是这次南京厨友会活动时候做的一款马卡龙,活动主题是“巫婆与萝莉”,所以壳里面加了竹炭粉做成黑色...
3勺菠萝苹果酱(做法见最后一张图)+1大碗冰+80ml水放入搅拌机或料理机打成冰沙,倒入杯子,加西瓜...
简介人们常说:“要想长寿,常吃羊肉”。羊肉性温热,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力,在《本草纲目》中被称...
作者:下厨房这个出来的口味不是你街上买的那种。街头上卖的不是真正绿豆糕,而那个口味在大家心里根深蒂固...
柠檬,一般在烘焙中都担任着调节酸碱度的配角。但是这一次,我们就选用柠檬作为主题,制作一款小清新甜品—...
1、小炒牛肉1、牛肉切片放料酒,胡椒粉,盐,淀粉,少许食用油抓匀腌制15分钟;2、青红椒切块,葱切段...
来自:深圳
发表于 16:23:42
热门标签     
本周热门文章
最新活动       
大家正在说
微信二维码
Copyright &
慢时间 | 社区,小清新网站 &&&如何看待川大周鼎老师发表的《自白文》?
12 月 22 日下午,四川大学历史学院周鼎老师在人人网发布状态称不再开设公共课。12 月 23 日凌晨,周鼎发布自白书,从字句推测或与评职称有关。周鼎曾获川大首届我最喜爱的十大老师称号。
按投票排序
167 个回答
看了自白书,真的很有共鸣。虽然我和SCU没关系,但是我身边也有一位这样的老师,和周鼎老师非常地像,我想说说他的故事。我读的是所不入流的医学院,至今也不到30年的历史,每年只招几十个人,即使近年扩招,也将将过100人。解剖老师姓Z,是仅有的两三位创院元老之一,我当年入校的时候他已经快50岁了。和他一起来的其他老师,基本都已经成为了领导岗位,他仍然是一介白身。他个矮,人胖,典型的中年发福身材,戴着副一看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大眼睛,头发杂乱,一看就是老好人的那种脸庞。学医的都知道,解剖是医学生们的第一门专业课,也基本是大学生涯中最痛苦的课,可能没有之一。尤其我们是把系统解剖和局部解剖混在一起,三大本一千多页的书,一个学期全部上完。要把全身的206块骨头、600多块骨骼肌、各种解剖标志点、无数血管神经筋膜的名称、作用、走行、结构关系、起始终止全部都背下来,甚至还要考英文,几乎是噩梦。而这仅仅是要在一个学期一百多个课时内讲完理论+解剖实践。其他类似的高强度课程,很多老师都会是狂念PPT,每节课几十上百页的往下推。但是Z老师不一样,在我们医学院那隐藏在一栋大楼小角落,小的可怜的解剖教室,他上课几乎从来不看书和PPT,旁征博引,各种风趣幽默的例子俯拾皆是,对解剖结构捻熟于心,每当我们看书看的头昏脑涨一团浆糊的时候,他都能很随意的用有趣却浅显的语言,随手在黑板上画出精准的图像,一层层抽丝剥茧,讲的清清楚楚。我们学校的附属医院里面,经常有手术中出现的莫名异常结构,要把他请去现场指导。对学生的态度也非常好,从来不怪学生迟到、玩手机之类。事实上他的课玩手机的也极少。后来院庆的时候,我因为和老师们比较熟,也跟着去混校友们的晚宴了。那些在医院威风八面的主任,很多都是当年他一手教出的学生。各个年龄段的学长学姐们,很多已经是功成名就,博导或者国外Professor也不在少数,看到Z老师都会恭恭敬敬地过来问候,执弟子礼。不论怎么看,他都是我们院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没有之一。但是很不幸的是,他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不会写文章。我在CNKI和Pubmed搜过他的文章,很遗憾,如果以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来要求,几乎是完全没有靠谱的文章。而更不幸的是,我们学校是以刷Paper立足于高校届的,让无数人深恶痛绝的SCI体系引入中国就是本校的杰作。所以你们可以想象下他的晋升速度。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当了十几二十年的讲师,之后学院才看在他劳苦功高的份上给了他个副教授头衔,但是我印象中完全没见过他带过研究生——当然,也不会有人学这个的。他在院内完全没有实职,他曾经上课跟我们开玩笑说,在外开会,因为四十多岁还是个讲师,被深深鄙视,于是就和另一个解剖老师商量,反正教解剖的就他们俩,不如一个当解剖教研室主任,一个当教研室书记。他住的还是学校当年分的房子,印象中没见过他开车,基本都是公交+自行车。他曾经上课的时候谈到这个事情,伤心处,七分自嘲三分伤感地说,我搞这行的能写什么文章,人类这几百年,又没听说哪边多长了一块骨头两块肌肉了。想想也是,现在生物医学界都是拼了命地搞基因分子信号通路,和解剖真的没半毛钱关系。那时候,交大的晏才宏老师去世没多久,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知道的可以去看一下这篇文章:所以我们学校貌似推出了一项政策,如果3次获得“校十大最受欢迎老师”,可以破格推荐为教授。Z老师之前已经当选过1次,不过这种投票制评选都是大院以及公共课老师占便宜,他这种小院的专业课老师吃亏太大。那几年我在学生会管事,想尽办法动用了一些手段和关系,让Z老师达成了3次当选的目标——当然,我没跟他说过。上学校论坛上找了一下,当年我帮他写的颁奖词是这样的:“风趣的解说,幽默的演示,广博的学识,精湛的操作。一堂堂枯燥乏味的解剖课被演绎成了一场场令人难忘的脱口秀,用最平凡的语句来构造人体最深层的奥秘。”虽然语句不算优美,不过这也是我内心最真挚的感情。Z老师也成为了教授,不知道是不是和“最受欢迎老师”有关系,也许吧。后来渐渐长大,也进入了医院,和Z老师接触越来越少。但是在医院,和师兄师姐们聊起来,所有人都会感谢和怀念Z老师。Z老师上课不玩搞笑段子,不谈理想情怀,不扯政治大势,不搞噱头逼格,就像晏才宏老师一样,认认真真讲课,靠着自己无比扎实的专业知识,将一届届的学生引入医学的大门。如果以论文、基金来要求,他是严重不合格的。但是后来那么多Paper等身基金溢出的大牛给我们上课,大多都是念着PPT,让人昏昏欲睡。更多的是象征性地出现一两次就回去打发下面的小讲师来干活了。再过十年二十年,这些大牛们会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淡忘,但是Z老师还是会留在许多同学们的脑海中。在我看来,这是比发CNS更大的荣耀。我想,大学和研究所最大的不同就应该在于,首先是要为学生服务的,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坐拥院士杰青们固然风光,但是认认真真讲课,深受学生们爱戴的老师,也同样是一所大学宝贵的财富。即使受限于国情,晋升体系以科研为主,也应该为这样的优秀的专注于教学的老师设定以教学为基准的评价体系,哪怕是像我们学校那样简单粗暴的3次“最受欢迎老师”,也能为他们带来希望。就像那篇文章中说的,对热心科研的鼓励,不能变成对专注教学的惩罚。谢绝一切转载
“作为用整整20年才从讲师升到教授的过来人,我庆幸没用20年好年华写论文申课题,而是把心思用在自己喜欢的本科教学上,最终,无悔。”王红老师在周鼎老师人人下的留言。向来都不愿以恶毒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看到上面有的回答心里还是有点震动。一个老师的酒后牢骚被解读出那么多的“意义”,没评上职称是个导火索,发点牢骚人之常情,周老师也没有标榜自己圣人情怀吧?高校是有科研任务,但是大学本来的意义是什么?看到上面有人说周老师更适合当中学老师,大学老师,首先他是老师,在大学里面的老师,不应该因为身处大学而偏废自己的本职吧。教书育人教师的本职工作,不知道有多少同学曾抱怨过任课老师忙于科研,开公司置本科教学而不顾,当年选了一门文化素质公选课,那位L老师一学期就露面一次,叫了个自己的研究生来代课,好忙。科研自留地,教学公共田。都去为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精耕细作,教学自然时间精力就会被挤占,今天有人说某文科学院的院长教学、科研、行政三头并进,样样都好,真是那样的么?问问上过院长课程的学生们,回复盛赞的人也是冲着名头去赞吧。看到下面周老师本学院的学生从学术专业角度去评价自己的老师, 明显感受到了no paper no bibi的价值导向,科研为重,学校次之,学生为轻。在中学时代接触到课本知识,视角有限,特别是在中国理科生占绝大多数学生比例的情况下,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如周老师本学院的同学那么了解这一学科的那些知识呢?教师有时候的职责就是开启另一种可能性,教给实实在在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是传授分享一种思维模式解读世界的方法可能学生会终生受益。人人网那篇文章下赞誉者众,或许很多是上过老师课程的学生,理工科学生不在少数,从这门课程有收获,讲台上的那位给学生视界开启了另一个角度。听过老师的课,毕竟只是听过,了解没有周老师本学院学生了解的信息多。但个人觉得周老师确实是一名很好的知识、信息传播者,本学院学生这般评价实在不敢苟同,毕竟站的位置不同。信息传播有第三者效应,总认为别人的认识没有自己的有道理,理解片面,位置决定立场吧,作为学生,从老师那里受益匪浅,对我而言,他是个好老师,为失去这学科大众传播者而惋惜。
历史学院老人一枚,大一曾听过周老师的讲座,之后又有幸听了他一整个学期的中国现代史。对周老师有一定的了解,简单谈一下我所了解的周老师。主要分两方面,他的科研和他的教学:=====================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在我院,周老师的学术水平*(此处指以学术论文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下的学术水平)到底有多高大家其实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曾经有一次闲着无聊在cnki上搜索了一下他的论文,一共只有5个结果,3篇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还有1个是博士论文,2006年博士毕业至今只有2012年在《川大学报》发过一篇。读了之后觉得,水平真心不高。(有兴趣的可以搜来读读看)历史圈子里的本科生经常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眼高手低*(或许你们也会有人这么说我,相关回复见文尾第5条),我承认我目前还写不出他那个水平的文章,毕竟他是历史学博士,而我只是个研究生。单纯比较他与他同辈学者的著作,或者再把圈子缩小一些,比较他和我院其他四十多岁老师的著作,高下立见。我知道,论文并不能完全体现一个学者的真实水平,可是这是目前最主要的学术交流渠道啊。你没有论文,如何去参与学术交流,你的水平有多高大家谁知道呢?出了川大门,又有几个人学者知道周鼎的名字呢?(媒体报道了之后,估计现在周老师在春熙路逛街都能被认出来)确实有很多学者在沉寂了多年之后“憋出来一个大的”,但是这个大的也需要有小的积累才行。再拉回来说一下教学。听过他专业课的同学大多都有一种一个学期没学到什么的感觉。回想那一个学期的中国现代史,给我脑海中留下的记忆也是寥寥。其实,他比较适合做的是大众史学,即向广大群众或者说广大的理工医同学来阐述一种历史研究的思路和理念,使他们在看待一些时政问题的时候更加理性、更加客观。而他所谓的思想性,真心不适合在很多理科生对基本史实尚停留在教科书的情况下来灌输。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的一边倒。(话说从什么时候大家开始喜欢这种讲讲段子、黑黑时政的老师,并把它当做一种“思想性”了。我想不通。)我们学院有很多像周老师一样的老师,据我了解,隔壁一些文科学院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很多“年过四旬”还只是讲师。他们当中的大多人都只是乐在其中罢了。(比如我院的第二届川大名师,不点名了)他真的看透一切了么?我想没有。ps.对了,没有办公室的那件事。根据我导师所说,望江文科楼因为地方很小,他作为副教授同样没有办公室。这并不是看不起讲师,而是客观条件限制。我导师同时表示,“没办公室我就不用天天来”,难道给周老师在江安准备个办公室他会每天朝九晚五的打卡上班么?==================================================================
补充:满屏满屏转发的当中,有多少是真正听过他的课的?周老师在22号晚单方面宣布不再讲授中华文化课程。我想请问的是——周老师,您对得起选你课的2991名同学么?他们当中很多都是大一的吧,很多应该都是听了学长学姐的介绍慕名而来。下学期的教学计划早在今年10月11月份就已经确定了。说不干就不干,这算怎么回事呢?我不知道他在宣布这个决定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历史学院、考虑过喜爱他的同学们。说实在的,历史学院没有亏待过他。学校、学院很多表彰都有他的份,甚至有一些让他同我院元老级教授同等。举两个例子:1、新生见面会上,代表近现代史教研室的是他;2、前不久刚刚把历史学院唯一的一个“四川大学2014年唐立新教学名师”指标给了他。最后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曾经看到周老师在人人上发过一个学生的来信,说一个学生一个学期都没怎么来上课,错过了所有的讨论,最后还给他写信想要高分。现在想来,如果说认真上课好好准备考试,最后拿高分是学生学习的体制的话,那么那个同学岂不是也是在挑战体制么?(我知道这个比喻不是十分恰当)当年的那封信,又与今日周老师的自白书有何差别呢?===================================================================
对答案的补充及评论的8点回复1、针对于大家提出比较多的匿名问题,我想说的是,因为个人起名字疏忽了,用的真名,如果不匿名的话,我恐怕我就要被学院叫去喝茶了。2、本人不是水军,我对周鼎老师所讲授专业课的看法,仅代表我本人以及身边极个别同学的。3、今天一直在想,周为什么能火?自己得出的答案是这样的,分享给大家:每年近万的新生入校之前知道周的人数能有多少?寥寥。他们是通过哪儿知道的呢?学长学姐们。学长学姐们又是从哪儿知道的呢?学长学姐的学长学姐。这个逻辑摆在这儿,我们再反过来看:这些学长学姐或者说学长学姐的学长学姐里面有多少是真正听过周的课的呢?周每学期中华文化授课人数不过三四百人,外学院去听他专业课的人数极少。这就印证了我昨天在朋友圈看到大家在转发自白书的同时,有很多同学都加了一句话:“虽然没听过他的课”。试问,是什么让那么多人为了一个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人那么感兴趣呢?围观,从众。4、楼上有很多人说我拿“历史学院老人”这个自封的头衔来压人,其实我的意思是,作为历史学院的学生,我跟周的接触要比绝大多数其他学院的同学要多,而我主观的目的只是为了写一下我所了解的周,他有中华文化课上人气很高的一面,也有着专业课上为很多人所不知的另一面。而我其实只是想告诉大家周开专业课是什么样子的,仅此而已。对于那个大二的学弟,我还是想说,你在川大仅仅3个学期,见过的老师最多不过三四十,评价和比较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吧。请你上过其他老师的课,或者说上了周的专业课再说吧。对了,还有就是,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导致历史篇只能选择一门课,所以修过周课的同学很大一部分都没听过其他老师讲周华文化是什么样子吧?我作为历史学院的学生,见过的历史老师略多一些,可以做一下横向的比较。这么说吧,我微博、微信、QQ所加的我院的同学,只有一两个转了周老师的自白书。5、有极个别黑历史学的(比如问我搞明白戊戌变法那100天发生了什么到底有什么用),这涉及到历史学的功用,我就不多说了,相关的书有很多你们可以去看。对于“眼高手低”这一点,我举个例子:比如你是个足球迷,天天看欧冠、五大联赛,猛地让你看中超,你是什么感觉?那种感觉就跟我看了名家著作之后再看周著的感觉一样。我也仅仅用“眼高”来表示,或许并不是周著的水平低,而是我眼太高。接着那个例子,看欧冠看到某球星用了个马赛回旋,于是你也想在球场上来一下,发现自己做不来。即为“手低”。我用“手低”来表示我本人还没达到周博士的高度,还写不出那个高度的论文。“眼高手低”有错么?试想,你某天突然“觉醒”放弃了欧冠五大联赛,回来看中国业余联赛以期提高自己的技战术水平,这能有多大进步的空间呢?“眼高手低”才能进步,才能向前发展。6、末尾的举例虽不恰当,当时我是这么认为的:考试和分数基本上是现在学校评价学生的最主要标准吧,绩点高就能拿国奖(被黑下去的另说),挂科多就吃学业预警。按周所说,目前教师评价的主要还是看论文。虽然有问题,但是目前现实暂时还是这个样子。好,那个同学没好好学习而想要高分;周极少发论文而想要评职称。周说:“我教学很好!”那个同学也同样可以说:“我是校学生会主席,XX部长…”有用么?至少在目前的评价体制下,你哪怕学生活动搞到国家级呢,不来上课照样挂科。7、我曾经在回答某童鞋的时候说过,大学老师应该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把科研新成果融入教学中,有同学表示这样很困难。我还想举例子来说明,比如周所授中国现代史,他那么认真的备课,在备课或者讲授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他查阅别人资料都无法说清楚的问题,他可以拿来搞啊,搞完之后再讲授这一段的时候就不必说:“这一段历史当今学界还没弄清楚。”对了,表示困难的那位童鞋应该是理工科的吧,很多理工科的老师确实是会做题不会讲题,而历史学,你如果想细讲你就告诉大家你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出结论的(这对于写几十万字论文的博士们来说应该不成问题吧,否则毕业答辩怎么过),粗讲的话你就告诉大家你研究出的结论,就这么简单。8、收个尾吧,啰嗦了这么多,前面大家骂我的基本在这个上面都有答复。自白书二我还没看。我的想法是,这个事件既然昨天凌晨才发生,距今不过一两天,很多情况目前尚无法看清楚。我希望大家都能冷静一下(当然我也会冷静一下)。我希望等到这件事情最终盖棺定论的时候再回过头来分析,到那个时候,我想我们能得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答案。================================================================== 补充半年前挖下的坑,至今还没填上,却没什么心思去填了。大家的留言我都看到了。无论是骂我的还是挺我的,我都要感谢大家对我的关注。虽然我是匿名的。奖金(据说)百万的名师奖被文新院的谢老抱回了家,似乎从来就与这件事情无关。前几天有本科的学弟告诉我,周老师的名字重新出现在了新学年的中华文化选课名单上,就像半年前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其尚未作出什么解释……或许他认为并不需要,想回来就回来咯。抑或“念及诸生挂念,无以回报“?不过,既然他不主动提,又有谁会关心为何回归呢。)半年之后,川大依然是那个川大,而成为了网红的周鼎已经不是当年的周鼎。再过半年,无论是川大新生还是新闻媒体,又有多少能想起去年冬天发生的这场闹剧呢?
刚看到周鼎老师的人人,说以此以后不会再开设中华文化公选课。作为好几年前选过周鼎老师课的同学,心中五味陈杂。周鼎老师讲课,引人入胜,是四川大学讲课讲的很好的不可多得的一位老师,每年选这门课的人特别多,他因幽默的语言,出口成章的历史故事在学生中广为传颂。他天生喜欢教学,而不喜欢科研,那么在现行的以科研为重的教师考核体制中势必是走不下去的。深究当下对教师的考核制度,不仅仅四川大学是这样,其他学校估计也是一样,甚至国内都是这样。因为科研可以赚钱,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至于教学,就正如周鼎老师的自白书一样,只是一个副产品。在这个以金钱的多少而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社会中,我们似乎忘记了大学最根本的目的。这也就是我们每年都花大量的钱去搞科研,却仍然不尽人意,因为在金钱和体制的导向下,我们的专家们大部分都是对教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校睁只眼,闭只眼,只要搞好科研就行。周鼎老师是一个好老师,只是不适合体制。他是拥有理想情怀的人,能在这个以金钱至上的浮躁社会中,认真教学,我们难道不应该给予他深深的敬意么?至于如何评论,我只想说在现行体制下,对于一个具有理想情怀的人来说,请多给予这样的老师更多的包容,别评论。--------------------------------------实在看不下去了,匿名的话题里面有大半部分无一不是黑周鼎老师,至于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连一个老师的牢骚都看不下去,何谈川大的包容精神。我们只需要把周鼎老师当成一个正常的人,只要是人,那肯定都有缺点。可是一个正常的人多说两句牢骚的话,大家都不能理解,反而是各种质疑,各种嘲弄。我们既需要能够讲好课程的好老师,也需要能够做好科研的好老师,请大家理性看待,再说一句,各种评论,实在是无力吐槽。。。不多说了。。。。继续匿
首先亮明观点:周鼎是个好同志。高校偏重科研在人文学科是有问题的。论文数量和科研质量、学术水平、社会价值没有太多联系。今天看朋友圈,周鼎的自白书在若干被若干高校同行转载,于是看了,所谓心有戚戚焉。文中提到的教学、科研、评职称等事情,甚至包括隐含的对于高校内部学生教师行政系统的思考,的确很有共鸣。1、为什么说周鼎是个好老师,一个好的大学老师评价标准是什么?大学老师的工作是什么?抛开那些从企业管理当中抄袭来的绩效考核标准吧,核心应该是两条:文明的传承扬弃,知识的推陈出新。前者可以凝聚成教学,后者为科研创新。坦率的说,这两点未必能很好的兼顾,不一定能由同一个人完成,也不一定能由同一个人在同一时段比如一年或者数年内完成。这点很多人并不太了解,可以试想一下,一个码农未必是个好的产品经理,一个优秀的销售未必能带好团队,一个好的培训讲师未必能自己开发课程,所以,在组织内部设置这种综合性考核标准并设置所谓的及格线(一票否决)不见得是个太好的主意,可能更多出于平衡或者别的什么考虑,比如行政人员赢家通吃。这种设置可以参考解放前的大学考试,不少大师文史一流,数学却未必能有中人之资,零分也不少见。本朝的高考以总分录取,勉强也算公平,然而研究生考试单科也是划线的,对不对?很明显,那些存在短板的偏执狂和天才们恐怕只能仰天长叹了,这对于我们这些无甚特长的普通人而言或者是好事,但对于强调绩效的组织而言简直是灾难。钱学森先生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即是如此,任何盈利性组织和竞争性产业都会强调要用人所长,唯才是举;只有那些以控制为己任的固化组织才会选择这种挑毛病为主的四平八稳策略,或者叫完人策略。所谓的均衡发展,面面俱到,实际上就是撒胡椒面,人无完人,这样组织和代表组织的行政权力总能够找到你的不足,从而像上帝一样审视你,你只有自认罪人,顺从,然后等待组织的救赎和恩赐。所以,如果四川大学是个企业,以拓展影响力和竞争生源为己任,它会善待周鼎这样的员工,甚至给予他优渥的待遇和宽松的环境。这些正是北洋时期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大学教育所做的。很可惜,川大并不是企业,也不是竞争化的组织,甚至也不是八十年代的大学,它是21世纪的中国211大学。至此,周鼎老师的结局是注定的。2、目前国内高校的科研导向是如何形成的?我国高校的发展,和政府的发展颇为同步。恢复高考以后高校行政权力有过一段时间的收缩,一方面是从文革后人文精神的回潮与补偿性发展,另一方面是行政权力如同当时的政府一样,手中掌握的资源颇为有限,既无法诱之以利,也无法威之以刑,只好市之以恩,怀柔加纵容。九十年代以后政府逐渐有钱,高校行政权力也逐渐掌握了更多的资源,于是开始了对学术权力的侵蚀和挤压。如何高效的运用资源来完成这一工作?自然学科尤其是工程类学科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一方面可以通过科研经费的申报审批制度来干涉挤压学术权力,另一方面这类学科的成果与物质资源的投入高度相关,实验条件、人员配置(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等廉价劳动力)、国际交流合作等行政可控资源基本上决定了成果的多寡,因此在这类学科当中大量收编学术力量进入行政梯队,具体可以看看两院院士的名单和211以上综合型大学高层行政人员学科专业背景。对于纯理科和人文学科(除经济管理这样的政策解释类外),更多的成果取决于研究人员个体素质和非物质因素,这方面的挤压由高校扩招完成,扩招中大量增加的学生主要是以不需投入太多物质资源的学科为主,教学任务呈几何倍数增加,同时大量学生的涌入和学科层级(以本科为主变为硕博等研究生教育)的提升,使得本科学生教育由精英化迅速庸俗化,加上就业市场不利,使得本科教育中师生关系大大倒退,甚至明显出现师生对立情绪。学生会将重重问题简单归因于一线本科教学教师,本题中部分答主的情绪即是明证。此外,当就业成为学生选择专业和导师的主要指标后,手中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的教师明显较掌握学术资源(知识)的教师更受欢迎和追捧,而对于高校而言,行政系统或者掌握行政资源的人士明显可以拿出更多的资源用于社会交换和外部交往,这一影响在学生当中,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中明显体现和放大。这也是周鼎老师虽然通过讲座可以吸引部分低年级川大学子,却依然受到部分自称“川大(历史系)”老人贬损的原因。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学术水平的高低明显不如资源多寡更具吸引力。另外谈谈人文学科的知识创新,前面已经说了,这类知识创新或者说科研不像工科类实验分析,不是连续性工作的积累,而更多地倾向于思想灵感的迸发,或者说顿悟。因此运用时间和任务分解很难去考核。孔子讲“述而不作”,传统讲“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句空”大体都有这方面的考量。单纯用工程学任务分解推进的思路来要求明显并不合适。以论语之伟大,若是拆开逐条发表,也不见得能有段子手的水准。况且思辩类的内容更加是浓缩提炼的结晶。3、考核指标的选择。即便是科研导向下的人文学科,其考核指标也不好以单纯的论文数量、层级为准。这是因为人文学科不似自然科学,可以用实验室环境方便的证实或者证伪,小保方晴子在nature上关于干细胞的论文,从质疑到正式确认造假,整个也就是今年一年的事情,但人文学科里面关于人类社会的探讨,恐怕研究人员穷其一生也未必能见到结论。熊彼得30年代关于创新和知识经济的断言,到世纪末新经济互联网泡沫才算是证明了正确和价值,这时候距其逝世也已经将近半个世纪,可谁又能否认其研究的价值?更何况,人文学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应用,更在于为社会储备,这必然导致大多数的研究是默默无闻不见天日的。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定其价值?最后,随便说说,周鼎老师的未来会怎样,谁也不好说。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当中寸步难行,这也是可以想见的。他若是离开体制,未必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因为现实更加的残酷。“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写下这首诗的北岛,和海子顾城一样,不能见容于残酷的现实,于是跑开了,好在没有自杀,也没有杀人,还算幸运。周鼎将来若是变成一个犬儒,未必是这个社会的骄傲,也未必是川大的功绩。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宽容一点,能够自信一点,让周鼎这样的异端,也能够体面的活着。历史的车轮轰轰而过,留下若干卑微的蚂蚁,大体就是这样吧。
22:37修改首先,感谢知友
的讨论,让我意识到我有些地方可能没有表达清楚,特此进行补完如下:我是理工科的学生啊,表达能力不佳啊,大家不要怪我啊。。。首先我必须先说明我的观点(终于明白各路大神为什么喜欢先亮观点了,果然还是这样比较清楚啊)我认为周鼎老师发个日志抱怨一下自己的不满其实是没什么的,但是我对于一边倒的言论非常的不能赞同。截止到这个答案初次编辑之前,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之下回答基本都是一边倒的声援周鼎老师,我认为这样的一边倒是由于太过缺乏思考,所以才会写下这个答案。其实,一般在我思考问题的时候一般的流程是这样的:面对一件事情应该如何来看待?应该先问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a的立场是如何的,b的立场又是如何的?事情是这个样子么?有没有别的可能?(比如我说的是不
是当枪使就是另一种可能)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或者背景需要注意?a是不是真的全错,b是不是真的全对?那么在里面隐藏了什么问题?能不能解决?好不好解
决?会不会牵扯到其他问题?(比如我说的为什么一定要逼学校科研,当然也是一种猜测)等等。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有多少人能认真的思考?恐怕绝大多数盲目点赞的都没能认真思考。大多也只是立场决定,或者甚至只是头脑一热?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赞同、声援周鼎老师的分为1、2、3、4、5类了。其实,我觉得要真正喜欢周鼎老师,觉得周鼎老师的课能带来收获的1类和真正好好思考后还认为应该支持周鼎老师的,我认为这种观点就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又有多少人是这两类呢??什么微信微博人人转发,大多数还是跟风点赞,立场万岁的吧?这种一看,我去,川大名师骂体制了赞赞赞!或者,哎呦,那么多人转发我也转~的实在是我所不能同意的,而大多数却又是如此……当然,我不得不说,这里面的关于周鼎老师的发文用意的是我的猜想,正如刚才那位知友所说:恶意揣测周鼎发文的居心确实,是的我也极其赞同他所说的不应如此揣测。但是:我赞同你的说法,尤其是不应该恶意揣测,但是我还是写了,为什么?因为我觉得我必须写,因为我不写很多人就不会想得到,这也是我为什么在说没有独立思考的问题。在我发这个答案的时候还是一片骂学校惋惜周老师的声音,所以我才会希望是不是应该更加深入的思考这个问题。从当时答案的情况来看的话,我应该也算是个异议吧,是希望大家能更加深入的看而不是流于表面,至于每个人能得到什么答案是另外的问题了,很多人就是得到了应该支持的答案我觉得也很好啊。这里面可能确有过的地方,但怕不夸张不能引人思考啊。所以,其实我所提出的一些恶意的揣测,其实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可能性的假设。当然,也还有更多的可能性,不过就需要各位自己思考了,而这种各种可能性的思考,我认为会大大增加对问题的全面认识与思考,而不再仅仅是一家之言,片面之词,这也是我所认为的独立思考的一部分。当然,如果我的这些猜想与假设(按照一位知友所评论的意淫我觉得也无甚不可)有过于夸张的地方,我深表歉意。不给自己洗地,但还是那句话怕不夸张不能引人思考啊!再补充一点:其实,我觉得大家很多还是希望自己有质疑精神的,但是这种质疑精神我认为不应该仅仅是对权威对庞然大物的质疑,还应该有对质疑权威的质疑,对自我思考的质疑,甚至对一切的质疑。曾经有位学长跟我说:“你遇到所有事情,第一反应都应该是问是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会这样?”我深以为然,并把它当做我独立思考的一个部分。愿与各位共勉。~~~~~~~~~~~~~~~~~~~~~~~~~~~~~~~~~~~~~~~~~~~~~~~~~~~~~~~~~~~~~~~~~~~~~~修改毕,原文如下:作为scu的一名高年级本科生,这个问题我认为不可不答了。从进入大学开始,我就听说周鼎老师的大名,中华文化每次选课必选周鼎老师,但是可惜从未选上过。我是一个懒人,没有去旁听过周鼎老师的课,但各种讲座还是听了不少。好不好?好!但是具体到这个事件上,我认为大家还应该认真的思考一下这些事情是为什么发生。
首先,不得不说,这个事件的幕后到底出了什么事,谁恐怕也不知道,广大学生们,不知道,疯狂评论转载的也不知道,我知道么?我也不知道!大家无非是对这个日志所记录的文字进行的猜测与解说,但是为什么会引起大家如此之大的共鸣呢?
1.正如周鼎老师自己所说,周鼎老师有粉丝,无论校内校外都有很多仰慕者,在校内更是有很多想选其一课而不得不惜腾出时间旁听的同学,这些人的反应显而易见,肯定是要声援周鼎老师的。2.校内有很多同学虽然算不上什么粉丝,但对周鼎老师的大名肯定也都是知晓的,scu几万本科生中多少有人对学校这样那样的各种制度不满,眼见一位大名鼎鼎的老师出来骂,那肯定是要支持的,不过这里的人恐怕有很多都跟1中的重合。3.社会上有无数人对现今的高校的种种制度不满,无论是对招生不满,对教学不满,对行政不满等等,这恐怕是一个及其庞大的群体。这些人也许并不了解周鼎老师,并不了解scu,但是一看骂学校的,赞赞赞!4.同时,也有很多各种愤世嫉俗,天然反抗精神的看到这种言论,自然也是大喜过望,我才不管你是什么问题,出了什么事,只要你是骂上面的,我自然是一万个赞同。5.最后还有各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看着热门啦~打架啦~骂人啦~转转转~于是乎,这种评论舆论一边倒是可想而知了。其实,作为一名scu的学生,我之所见的各种朋友圈、空间、人人的转发,其实大多都是2、3、4、5,1的也有不少,但数量上远远不及后面的部分,更何况还有大部分是先来一句遗憾没听周老师课,然后接着洋洋洒洒几千字对中国教育痛心疾首的。而在这个所谓“政治正确”的时刻,各种一觉睡到下午两点起床,不知拿了多少张学业预警,课也不怎么上的大神借着周鼎老师跑出来大骂学校的。这样的一边倒有什么意义呢?再来看看周鼎老师所发人人状态的内容。总而言之,就是我好惨啊,我想好好教书而不得,非要让我搞科研啊,我不为五斗米折腰啊,你不要逼我啊,你不给我评职称这不就是逼我么,你逼我我就不教了!!我希望这只是周鼎老师喝醉了矫情一下而不是拿学生威胁学校,拿学生当枪使。其实说实话,我也认为本科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科研的事情,很多可以交给研究生博士生来完成,但是高校教师不应该做科研内容么?全世界也没这个说法吧?我是很尊敬周鼎老师的,但是我还是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其实我也认为现在的中国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是过重了,尤其是各种985高校。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看一下是为什么,而不是上来就骂?其实,大家可以想一想,就算不说scu,即使是THU、PKU能保住多少优秀的科研人才在本校读研读博?又有多少真正能在读研读博之后回到国内创造科研价值?多少是留在国外帮助外国的先进文明了?而本科生又有多少可以具备真正的科研实力?教师不来带这个头,怎么体现高校的科研实力?为什么高校要逼着教师科研?因为高校一定要当世界一流。为什么国家、教育部要逼着高校一定要当世界一流?不当世界一流别说科技发展了,连人才都留不住啊!这根本就是个死循环!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教师面临更大的科研压力恐怕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恐怕实属无奈之举。其实,可能周鼎老师是在这之中受了什么委屈,抱怨两句我认为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太多同学的各种评论言语大多不加思考,这是让我非常难过的。scu虽然不算顶尖高校,但再差也是个985,太多的没有思考而头脑一热是不应该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的。中国的教育何时能够成功,也许真的要等到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再谈起。与千万中国大学生共勉。
刚好看到知乎日报里面尼采的一句话,毒害年轻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尊重和他们有一样想法的人,而不是去尊重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这事儿不是说谁绝对的对谁绝对的错,都有对的也都有错的,为什么这件事情我们争论的只是对错呢?事情的始末没有人知道,所有的消息几乎都来源于周鼎老师的人人,再加上我们知道的零星的关于高校老师对于论文科研的要求,这样出来的言论必然会有偏见。可是要求科研和论文数量有错吗?作为一个老师带头科研,以论文的形式和其他学者交流难道不应该吗?以科研和论文作为评价老师的一部分不就和以考试和作业情况评价学生是一样的吗。很多人愤慨的是把这些东西绝对化,只以论文数只以考试成绩这样的形式肯定有问题,但是事情只是这样吗?以专业课的角度来看,周老师不是历史方面最好的那一个,或许在历史文化学院里面他只是一个一般的老师(这个不是专业人士只能猜测,但比他好的老师肯定是有的)他的言论也不是最适合大众的那一个,认真教学的花大量时间准备课件就为了给学生上号一节课的老师不只他一个,他只是那个被大众知晓的那一个而已,说他教的不怎么样的肯定也是有他们的道理的,只是觉得好与不好看个人吧,这是肯定没办法统一的也必然会有不同的声音。以一个公众课的角度去看,他已经给学生很了不起的体验了,他为学生为教学所作出的努力是肯定不能忽视的,他也尝试着用各种方式给学生们更好的教学体验,那些支持他的人慕名而来的人发表一下遗憾,被他的话语打动的学生发表一下对他的感谢和支持,这是人之常情,不排除有跟风的,但里面很多很真切的话真的只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已。学生说的只是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如果你认同觉得他讲的有道理那认同就是了,不认同那就不认同也不该以什么煽动学生之类的来评价周老师,还有说挟持学生给学校压力的,周老师之后在人人上也说了他也在反思他的言论,认真看下他的人人,你会发现这真的是一个很负责任的老师,他在尽力做他能做的,他只是觉得改变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而学生也觉得需要改变而已。很多人关注周老师,是因为他说到心坎儿里了,很多学生的转发,是出于对一位老师的尊重,是对老师付出的感谢,让老师不那么心寒,这样确实是会给学校压力会有负面影响或许他的确不该在公众场合说这些,但看到说利用学生的那些言论真的很震惊,学生真的这么好利用吗?学生就真的只是工具吗?难道连对一个临走的老师的鼓励支持都不可以吗,学生支持的不是他以离开来抗议的这种形式,而是他为学生思考想要带给学生更多知识的这种态度,只是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老师而已。还有很多因此批判体制问题的,教育问题是真的存在的,问题真的很多,大学里面,应付考试为了高分什么的太多了,这种应付在整个社会里面都是普遍存在的。高校里面也真的有老师只搞论文教学一塌糊涂的,也有学生就靠考前一星期拿高分的,学生吐槽学不到真东西东西,老师吐槽学生不学,这没办法说到底是谁的过错也没办法比较谁的过错大一些。制度不可能完美,肯定会存在问题的,学生指出问题有错么?能别说学生自己不学借这事儿吐槽体制么。我们也没办法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要求和待遇合不合理,我们站不到那个高度上去。别把这事归纳为周老师人气高论文少质量差评不上职称不满学校待遇于是吐槽煽动学生给校方压力,也别归纳成良心老师忍辱负重最终不堪屈辱奋起反抗学生群起响应这么狗血的剧情。咱看看里面学生对老师的鼓励和老师为学生思考这些正能量的东西成么。有其他见解的欢迎评论,想喷的尽情喷,别人身攻击就成,我知道我的看法里面肯定有很多问题很多不足,而且我只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说我的看法,欢迎指正!
本来以为我会在知乎上永远水的,没想到今天要来正经的答题了。作为川大的学生(已毕业),曾有幸抢到周老师的中华文化(历史篇)。中化文化这门课,是川大的特色必修课,分为历史、文学和哲学三篇。在修周老师的历史篇之前,我还选过曹顺庆的文学篇。两者相较,周老师对教学的认真态度丝毫不用怀疑。每一年,你可以在他的同一门课上,听到关于历史、政治等等不同的内容。也是因为他,让我对政治对国家有了不同的认识,也因此更加愿意去学习这方面的东西。凭心而论,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老师。今天一早,被《自白书》刷屏,遂登上人人查看了周老师最近的日志和状态。大意是职称未评上,最近种种的不如意打算放弃中华文化这门公选课。人性都是如此,希望自己认可的人得到更高更好的东西。相信很多学生也是,因为对他们来说周老师带给了很多崭新的视角不同的见解,让他们知道有“原来这个事情还可以这么来看啊”的感慨。可是,这些都只是我们的希望,仅此而已。我知道,现在中国的大学,包括我的母校川大,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和科研、备课和论文以及职称、职称还是职称。这些都是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已经存在而且还将长期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它变得更好,但是我们的动作不能太快。因为我们知道它还年轻,还需要成长。1、对于周老师的情况,我只能说,表示遗憾,非常的遗憾。2、现行情况下,周老师的职称仍然没人能给出保证。3、尊重老师的选择,从此川大少了历史篇的一位讲师。4、收起吵吵闹闹,尤其是川大的学弟学妹,为了将来的大学不会再缺一个周鼎。
大三在读生一名,没上过周鼎的课要么清高下去,要么在体制里面挣扎下去。你既选择了作为一个清高的人,却想要得到体制里面的人得到的东西,最后头破血流不是自食其果吗。对周老师没有同情也没有责备。
说实话,我不明白周鼎为何会被学生捧为川大名师。朋友说是他的教学风格受人喜欢。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不是好老师,与其教学“风格”无关。他的抨击时政特立独行确实能唬住一些学生,但在课堂中渗透政治倾向却不该是教师所为。少正卯当诛矣!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荀子·宥坐》当然,把周鼎比作少正卯太过了。周鼎没有少正卯影响力强,没有少正卯恶,放在历史的视野下周鼎也没有少正卯博学。在川大读书期间,我慕名旁听过他的公选课《中华文化》,除了听几句讽刺体制的冷笑话外,所得不多,不及网上点几下链接或图书馆翻检资料。他的讲座深度也很一般。譬如他在水报讲三一八,没有美苏日华博弈的国际视野,仅从小格局描述下军阀派系纷争,更多关注的却是周(树人)许(广平)二人的花边新闻。我在听报告前做了些准备,在图书馆查阅了相关专著,翻看了鲁迅、冯玉祥、许寿裳等人的日记。而这有血有肉的历史,却被他讲成了地摊小报的水平。听完,大失所望。当然,这些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几万人开设,或者说是为那些非历史人文专业的学生提高文化素养的,受众平均水平低,讲得太高深大家接受不了。我有一壶的知识,顶多只能给你半盏,灌多了 怕把你呛死。如此一想,周鼎老师在课上讲不出西蜀第一学府应有的深度与广度,这还是可以理解的。但今日见知乎网友所言,周鼎在历史文化学院专业教学中成绩并不突出,几篇论著也很平平,或许他真的没有一壶知识。匿名用户、、 等人赞同历史学院老人一枚,大一听过他的讲座,之后又有幸听了他一整个学期的中国现代史。在我院,他的学术水平到底有多高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曾经有一次闲着无聊在cnki上搜索了一下他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一共5个结果,3篇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还有1个是博士论文,06年博士毕业至今只有12年在川大学报发过一篇。读了之后觉得,水平真心不高。历史圈子里的本科生经常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眼高手低(或许你们也会有人这么说我),我承认我写不出他那个水平的文章,毕竟他是历史学博士,而我只是个研究生。单纯比较他与跟他同辈学者的著作,或者再把圈子缩小一些,比较他和我院其他四十多岁老师的著作,高下立见。我知道,论文并不能完全体现一个学者的真实水平,可是这是一种很主要的学术交流的渠道啊。你没有论文,如何去参与学术交流,你的水平有多高大家谁知道呢?有很多学者在沉寂了多年之后“憋出来一个大的”,这个大的也需要有小的积累才行。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味蜀吾老火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